文言字词

2024-09-13

文言字词(精选5篇)

文言字词 篇1

近两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一题均为文言字词解释, 考题形式为选择题, 题目表述形式多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亦有选择正确的一项的题干要求。概括来说, 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常见类型包括通假现象不当、古今异义不当、一词多义不当、词类活用不当、同音近义不当、固定搭配不当等六种。

一.通假现象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存在通假现象而未说明, 或说明存在通假现象但所言偏颇, 释义不准。

例1: (2011年重庆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 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顾:回头看

【参考答案】B。“趣”, 赶快, 急促。

【答题指导】“趣”通“促”, 读作cù, 意为赶快, 急促。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趣为我语。”

例2: (2011年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第:考取

B.子无为嫌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

【参考答案】D。“方”通“仿”, 相仿、相同。

【答题指导】“方”通“仿”, 读作fǎng, 意为等同, 相当。

二.古今异义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以今义解释古义, 脱离古代汉语时代背景和具体语境。

例1: (2012年重庆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部: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党:勾结

C.商稔共, 知贼不敌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 不为止为:因为

【参考答案】A。部:统帅, 指挥。

【答题指导】“部”古义之一为“统率, 指挥”,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 凡五十六万人。”“部”今义之一“有计划地安排或布置”称“部署”。

例2: (2012年江西卷第10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烦扰, 寒饿且死, 宜加赈给给:供给, 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 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 没收

【参考答案】B。劳:慰问, 犒劳。

【答题指导】“劳”古义之一为“慰劳”, 如《左传·桓公五年》:“郑伯使祭足劳王。”又如《史记·文帝本纪》:“帝亲自劳军。”“劳”今义之一“请别人做事时的客套话”作“烦劳”, 亦作“代劳”“劳驾”。

三.一词多义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一词多义混乱, 彼义释此处, 张冠李戴。

例1: (2012年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杳无穷极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参考答案】D。履, 行走。

【答题指导】“履”一义为“踩, 走在上面”, 引申为“行走”, 如《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成语有“如履平地”。一义为“鞋子”,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又如《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履”作动词“行走”时, 后跟名词;作名词“鞋子”时, 前有动词。

例2: (2012年江苏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正败, 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 逐之矫:假传

【参考答案】B。益, 增加。

【答题指导】“益”一义为“增加”, 如《韩非子·定法》:“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一义为“利益、好处”, 引申为“有利”, 如《尚书·大禹谟》:“满招损, 谦受益。”又如《盐铁论·非鞅》:“有益于国, 无害于人。”

四.词类活用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存在词类活用而不说明, 有意忽略, 或混淆使动、意动、为动等。

例1: (2011年安徽卷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参加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 无爽者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

【参考答案】D。这里的“归”是使动用法, 是“使……回去”的意思。

【答题指导】“归”作“返回”义时, 如《孙子兵法·军争》:“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成语有“返璞归真”。作“归还”义时, 如《汉书·陈平传》:“平惧诛, 乃封其金与印, 使使归项王。”

例2: (2011年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 纵之去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 夔关临峡官:做官

D.抵关适断, 船不能行抵:碰到

【参考答案】C。A项“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翻译为“以……为苦”;B项“纵”应翻译作“释放”;D项“抵”应翻译为“抵达”。

【答题指导】“苦”作“以……为苦”的意动用法。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纵”作“放回, 释放”理解。又如成语“纵虎归山”“欲擒故纵”等。“抵”作“到达, 抵达”解释。又如《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五.同音近义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以同音近义字取代本字, 似是而非。

例1: (2012课标卷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有子就举, 欲以属公属:托付

B.桧怀之, 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 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参考答案】D。阙:过错、缺点。

【答题指导】“阙”读作quē时, 意为“缺点, 过错”。如嵇康《与山居源绝交书》:“有弛慢之阙。”“阙”的本义是宫阙, “缺”的本义是器破。“宫阙”中“阙”读作què, 不能写作“缺”。“阙”“缺”两字虽然都有“缺点, 过错”的意义, 但在古代习惯上常写作“阙”, 不写作“缺”。

例2: (2012年天津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

C.貌袭之, 道艺两失袭:承袭

D.可以拯人, 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

【参考答案】A。意:料想。

【答题指导】“意”作“意料, 料想”时, 如《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引申作“想来”, 又如《庄子·天运》:“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臆”为“主观想象和揣测”, 如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六.固定搭配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曲解古代汉语某些固定搭配词语的特定含义。

例1: (2011年四川卷第8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C.惠之谷惠:赠送

D.刺船而去刺:乘坐

【参考答案】D。刺:撑。刺船即撑船。

【答题指导】“刺”作“撑”义时, 多用于“刺船”, 即撑船。如《庄子·渔父》:“客曰:‘……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又如《史记·陈丞相世家》:“平恐, 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例2: (2011年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 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 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 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参考答案】B。“渝”是改变、违背的意思, “不渝”就是不改变原来的诺言, 即不食言。

【答题指导】“渝”意为改变, 如《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 舍命不渝。”又如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俭约之志, 始终而不渝。”成语有“矢志不渝”。

目前, 部分省市高考文言文阅读增设了题干表述形式为“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不同的一项) 是”的一词多义考查题型, 实际上仍然属于文言字词解释范畴, 作答时可从“因声循义, 以义定性, 由性证义”的角度进行思考判断, 即同一字词读音不同则意义不同, 词性不同则用法不同, 反之亦然。

文言字词 篇2

一、积累成语

胜友如云 人杰地灵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物华天宝 钟鸣鼎食 逸兴遄飞 天高地迥 萍水相逢 命途多舛 老当益壮 一介书生 东隅已逝,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二、字音

台隍()懿范()潦水()骖 马非()逸兴遄飞()

睇眄()簪笏()叨陪鲤对()命途多舛()

三、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 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接通 交)

四、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 古:迎接 千里逢迎 奉承, 今:奉承,拍马屁

时维九月 :古:在 常作“维护” 维持“ 今 : 常作”维护“,”维持“ 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 : 古:高高的道路 今:动身

穷且益坚 古:困厄,处境艰难 困厄, 没有钱,穷困.今: 没有钱,穷困.所赖君子见机 : 古:看到细微的预兆 看机会,看形式.今: 看机会,看形式.盛筵难再 古义: 古义: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谁悲失路之人 : 古义: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童子何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阮籍猖狂五、一词多义

1.故:(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旧.(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 所 以.(3),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地.(4),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2.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 :全,都.2),潦水尽而寒潭清 :没,干.3),则智者尽其谋 :全部用出.4),聊乘化以归尽 :完,尽头.3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属于,归属,隶属,是,动词)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名词)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管辖,辖属,动词)

4)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连接,动词)

5)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垓下之战》(跟着,动词)

6)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撰写,动词)

7)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托付,嘱托)

8)举酒嘱客《赤壁赋》(通“嘱”,劝酒)

4.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依附.2),胡天八月即飞雪 : 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则.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综响《促织》(动词,穷尽,极,用尽)

②穷且益坚 名词,困厄,处境困难)(名词,困厄,处境困难)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则好游者不能穷也(动词,穷究,追究到底,走到尽头)

⑤响穷彭蠡之滨(彻,尽)

7,数:

A,shù ,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 ,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 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 ”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 语气词,(语气词,相当于 ”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六、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四美具,二难并 美, 作名词,美好的事物,指良辰, 难:作名词,美好的事物,指良辰, 美景,赏心, 美景,赏心, 乐事;难得的宾主,指贤主,嘉宾.(3),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使……吃惊.(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一样)

(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趋向,向上)

(6)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看)

(7)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人物)

(8)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屈,窜,使动用法,使……屈就,使……逃窜)

(9)腾蛟起凤(腾、起,使动用法)

(10)梓泽丘墟(丘墟,名词作动词)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省略句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

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4)倒装句奉晨昏于万里;访风景于崇阿(介词宾语后置作状语)

5)被动句怀帝阍而不见

6)倒装句目吴会于云间(介词宾语后置作状语)

7)倒装句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

8)倒装句杨意不逢(宾语前置)

八、本文的借代

1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2襜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4帝阍:天宫的看门人.屈原《离骚》: 开关兮, ”吾令 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 气".【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俨骖騑于上路(通“严”,整治)

(2)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3)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2.古今异义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古义:县令今义:动词,宰杀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古义:在今义:维护,维持

(3)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贫穷,少钱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古义:远今义:赊欠等

(6)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古义:这今义:常作判断词

(7)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

(1)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名词,时序、时节)

滕王阁序(名词,序言、增序)

宾主尽东南之美(动词,全尽)

(2)尽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干)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3)胜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形容词,美好的)

烟光凝而暮山紫(动词,凝止)

(4)凝纤歌凝而白云遏(动词,慢慢延长)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形容词,尽)

(5)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形容词,困厄)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投无路)

4.词类活用

(1)名词意动用法。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

(2)名词作状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

(3)方位名词作动词。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4)形容词作动词。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

(5)动词作名词。山原旷其盈视(视野)

(6)动词使动用法。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 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 窜梁鸿于海曲(使……逃匿)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连词,表转折。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

(3)连词,表承接。爽籁发而清风生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访风景于崇阿

(2)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望长安于日下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宾主尽东南之美(此句为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

2.疑问句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疑问代词“谁”,表反问)

(2)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疑问副词“岂”,表反问)

(3)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疑问副词“岂”,表反问)

3.倒装句

(1)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

文言字词 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望”字的词义变化较大。在这里,从“望”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来探究其本义。最初甲骨文形状,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可以释义为:一个人站在土堆上举目远望。整个字的形体特别突出了人的眼睛,这是造字者为了突出“看”这一动作,尤其是远看的意思。到金文时期,它的整个形体演变为,“望”字形体发生了变化,左上部分“臣”讹变为表音的“亡”,但仍然突出了人的眼睛,同时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月亮的“月”字,表示远望的对象,作企足仰目望月之状,表示所望很远。到小篆时期,上半部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下半部分可能是由于刻画时的失误把人身和土连在一起,变为“壬”形体变为。到楷书阶段,“望”字下半部分就讹变成“王”,也就是现在通行的从亡,从月,王声的“望”字。从“望”字形体演变过程,笔者认为“望”的本义为“远望”比较合理。

第一,“望”字理解为“远望”本义,或引申为“看”的意思。初中阶段古诗文中出现过的例句有: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2)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望长城内外。——毛泽东《沁园春·雪》

(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

(6)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

(7)登轼而望之。——左丘明《曹刿论战》

(8)风烟望五津。——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9)扁鹊望桓侯。——《韩非子·喻老》

第二,“望”由本义(具体的)“远望”逐渐引申为内心的一种由此及彼的期望、期盼,在现代成为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句如下:

(10)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1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望”即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望”字由举目望月之义引申而成为所望之月的特定月相,引申为专门的月相名和与月亮圆缺相关的“望日”这种特指的日期。在《汉语大字典》中就有以下的解释:夏历每月十五(有时十六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当太阳从西方落下去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的时候,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例句:

(1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周密《观潮》

(14)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

第四,“望”字甲骨文形体会意为人站在土堆上,居高,从而引申为表褒义的声望、名望,这个词义到现在已经很普遍,后来继续引申为“有名望的人”和“敬仰、仰望”之义。例句:

(15)先达德隆望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名望)

第五,“望”字释义为“对着”。例句:

“雕栏相望焉”——魏学洢《核舟记》(相望,即相对)

综上所述,“望”由本义引申的各种意义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远望”引申为一般的动词“看”。

由具体的“看”引申为带有情感的“盼望”。

望             释义:一个人站在             居高望引申为“名望”、“有名望的人”。

土堆上举目远望              金文阶段形体加了一个“月”字,引申为

(甲骨文阶段)              特定月相,即“满月”。

引申为其他的特殊含义:“对着”;“怨恨”;

“责怪”等。

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语境的不断变化,“望”字词义也在发生变化,但是都离不开本义。根据上文所列举出的初中阶段“望”字实例及释义,“望”的主要意义为:看,远望;盼望、期望;人所敬仰的、有名的;名望。“望”当然还有另外的词义,比如从一般的动词“看”引申为专指察看病人的气色的医学术语“望闻问切”。但在初中阶段,“看、远望”之义的使用最为广泛。从“望”形体的变化去探究它的本义和引申义,使词义理解起来较为简单。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研究,那么在教学古文过程中就不会那么枯燥,同样把整个“望”的整个词义演变梳理透彻,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许多,并且也让学生在阅读其他古文中碰到“望”字时理解词义能够触类旁通。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随着中考的改革,文言考试的比重不断提高。所以文言字词的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很难将枯燥的文言字词讲解透彻。汉字历史悠久,存在着诸多的古文字形式。如果教师多去研习,并且能将古文字适度地引进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而灵活地加以使用,将会为教师讲解文言字词另辟蹊径。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水平有限,讲太深学生难以理解接受。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有趣的字形演变讲解文言文,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广大学生就可以较有成效地学习文言文。

文言字词的教学也可趣味化 篇4

1. 文言字词里有趣味

首先, 汉字自身的构造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 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特征。例如“刑”字, 小篆“刑”字的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个刀。拿着刀, 守护井。因为来井边取水的人很多, 往往因争水落井。持刀守护在井旁, 人们畏惧, 便排队取水, 建立了秩序。“刑”字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解决抢水纷争。从这个字身上, 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的生活。由“刑”的本意往后推, 就可得出它的“治罪、刑罚、杀割”等引申义。一个多义词的各种义项彼此相关联又有趣味, 学生可以在对古代特殊文化现象的了解中, 有机地掌握词的各项含义, 而不用死记硬背。如此追本溯源的讲解, 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得事半功倍。利用《说文解字》, 适当予以联想, 文言字词的学习就可以走出枯燥的窘境。

其次, 从后人用汉字表意的过程中, 可以挖掘出汉字更丰富的情趣。例如, “环”与“玦”两个字, 因与“还”和“绝”谐音, “环”和“玦”便又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荀子·大略》说:“绝人以玦, 反绝为环。”故而, 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 范增几次用所佩玉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讲清楚这点, 学生就会对这一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并可在其他文言作品中作相应的延伸。

其实, 从单纯的文言词语中, 还可以读出汉文化的其他许多方面。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 饮食文化, 建筑文化, 礼制文化, 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2. 词语背后有故事

首先, 一些文言词语的产生源于某些故事。例如, “足下”一词, 源于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相传, 晋公子重耳出逃时, 曾数日未进水米, 当此危难之时, 随从介之推割肉相献, 让重耳度过危机, 重耳即位后, 为报其恩, 欲重赏介之推, 而介之推隐居山林, 不肯下山;晋文公放火烧山, 逼其下山, 结果, 介之推被烧死也未下山, 晋文公十分痛悔, 用介之推临死前所抱的那棵树做成木屐, 穿在脚上, 对着木屐叹道:“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有敬称之意。其它如“谢家”、“鸡肋”、“秦晋”、“连理”、“问鼎”等词, 都源于相应的典故。

其次, 一些文言词语因与某些历史故事相关, 从而增加了文化内涵。例如“梨园”一词, 本来仅仅指果木园圃, 唐开元年间, 唐玄宗将他的梨园用作教习歌舞的地方, 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 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 梨园后来成了戏曲班社的代称, “梨园弟子”则为戏曲艺人的代称。又如:“逐鹿”一词, 本来仅仅指追逐麋鹿, 因《汉书·蒯通传》有记载:“且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就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 争夺天下。

这些初看令人费解的词语, 实际上蕴含了趣味性很强的典故, 授课时予以适当的讲解, 学生会感到颇为有趣的。

3. 成语是个文言知识宝库

成语是文言文的活化石, 它融合了文言字词句法等多项知识,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文言字词句法以及古典文化等多项知识。

从成语中可以学习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可以学习词类活用现象:例如“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 解释为:“在风中, 在露天里”, 属于典型的名词活用作状语;又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中的“赤”和“黑”, 本为名词, 在成语中解释为:“染成红色, 变成黑色”, 用成了动词, 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本为形容词, 意为“坚固的”、“锋利的”, 这里却用成了名词, 表示“坚固的铠甲, 锋利的兵器”, 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息事宁人”中的“息”和“宁”, 意为“使平息”和“使安宁”, 是使动用法。二可以学习一词多义现象:如“被发文身”与“被山带河”两个成语中都有“被”字, 但两个“被”字都作“披”讲, 前者解释为“披散”, 后者解释为“靠近”;又如:“胜不骄, 败不馁”、“胜残去杀”和“胜读十年书”三个成语中, 都包含了“胜”字, 分别解释为:“胜利”、“制服”和“超过”。三可以学习虚词的用法:如“难乎其难”中的“乎”, 让我们学到“乎”用于形容词后, 相当于“于”表示“比”之意的用法;又如“晓以大义”的“以”字, 作“用”解, 介词, “用大道理使人明白”。而“以强凌弱”中的“以”字, 则表示“凭借”的意思。再如“学而不厌”中的“而”, 作为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莞尔而笑”中的“而”则表修饰关系。

从成语中可以学习文言句法知识。“唯利是图”的意思是只贪图利益, “利”作为宾语, 放在了谓语“图”的前面, 是一个以“是”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晓以大义”的现代汉语语序, 应该为“以大义晓”, 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贻笑大方”意思是“被行家所耻笑”, 是一个被动句。

从成语中还可以学习到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是大量的成语都蕴含了相应的典故, 这些典故交织在一起, 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化世界。众多的成语典故丛书, 足以说明这一点。下面, 择其一二举例说明。“九鼎大吕”比喻非常贵重的东西, 也比喻力量大, 这个成语蕴含的典故是:相传大禹曾铸有象征九州的九个大鼎, 夏、商、周一直作为国宝。“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这个成语则产生于楚汉之争中鸿门宴的故事。而“流觞曲水”则源自王羲之的兰亭盛会。“脱颖而出”则与毛遂自荐的典故关联。二是大量的成语直接关联到各类文化现象。例如:“九儒十丐”表现了元朝读书人的地位境况, 元朝统治者将人分为十等, 读书人被列为九等, 仅在居于末尾的乞丐之上。而“九五之尊”则涉及到《易经》文化, 九:《周易》中阳爻的代称, 五:卦象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位, 《周易·乾》“九五”为“飞龙在天”的征兆。所以后来用“九五”比喻帝王。“孤家寡人”多用于帝王自称, 谦逊中透着帝王情感上的一丝悲凉。“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在让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知识的同时, 更折射出古代某些帝王的昏庸。

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字词 篇5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环:环绕。皆:副词,都。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状语,山上。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高处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

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乎:介词。

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霏:雾气。

开:散。

归:回,里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好的树木。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繁阴:浓阴。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伛偻:驼背,老则背微驼,故“伛偻”指老人。

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肴: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摆开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决胜负,叫做投壶。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上一篇:护士礼仪的重要作用论文下一篇:中考英语的三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