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分析

2024-09-29

质的分析(精选10篇)

质的分析 篇1

大曲是利用自然界野生微生物、培养在砖形固体生料淀粉质培养基上的一种糖化发酵剂。古籍《尚书》载:“若作酒醴, 尔惟曲蘖”、“咸信无曲, 空造不成。”认为酿酒不用曲, 尽管有好的粮食, 也造不出酒来。说明曲在酿酒中的重要性[1]。大曲质量的优劣, 决定了出酒率、优质品率和香型风格的典型性。清香型大曲, 是酿造清香型白酒的糖化发酵剂。属于低温大曲, 其培养温度在40-50℃之间, 成曲的外部特征, 分红心曲、青茬曲和后火曲。衡量曲质量的标准, 主要有以下几项技术指标: (1) 水份, (2) 酸度, (3) 淀粉, (4) 糖化力, (5) 液化力, (6) 发酵力, (7) 酯化力和酯分解率, (8) 蛋白酶活力。其中 (4) 、 (5) 、 (6) 是考核的重要技术指标。本文就清香型特征曲的三项指标的分析及对出酒率、酒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试验。

1 试验原理和方法

见参考文献[2]。

2 试验材料

本公司生产的清香型红心曲、青茬曲、后火曲。其配比为:大麦∕豌豆=6/4。[3]

3 特征曲的采样部位

分别取大曲的曲心、四角、曲皮和整块。

4 化验结果分析

见表1

透过表1的化验数据可以看出:红心曲的不同部位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说明不同部位在培养过程中富集微生物的能力有差异, 导致成曲不同部位酶菌分布不均衡。曲皮的化验数据较高于其它部位, 曲心最低, 四角与整块曲的数据比较接近。发酵力均未超过3.0对酿酒发酵前期要求缓慢升温有利。

清茬曲的曲皮的糖化力明显高于其余三个部位。液化力、发酵力也均高于红心曲, 有利于发酵温度保持前缓、中挺、后慢落的工艺要求。

后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在四角, 曲皮, 整块的表现较强势, 而在曲心部位的数据却最低。说明后火曲在培养中微生物的富集不够, 反映在工艺上的问题是排潮期或温、湿度控制不当, 而造成皮焦、烧心, 阻止了微生物的续积。应严格执行工艺条件, 加强曲房管理, 防止曲坯过量生酸。通过翻曲、堆曲、喷水、通风等手段来调节曲房中温、湿度。

5 三种特征曲所产白酒的出酒率、感官品评的结果对比

5.1 同一班次不同特征曲出酒率、感官品评统计:见表2

表2中的出酒率统计数据, 是试验班用三种特征曲对照酿酒, 分别试验了七个班次, 统计每一轮次的实际出酒率得到的数据。感官评定采用密码编号, 与对照酒样交叉采样, 进行例行的入库品评分级。通过感官评语, 可以对三种特征大曲对于酒质的影响或贡献, 做简略评价:

红心曲:所产酒味醇甜, 略呈水果香气, 清香型大曲酒典型风格突出;

青茬曲:曲的发酵能力较强, 出酒率较高, 酒的典型性稍逊于红心曲;

后火曲:较之清茬曲酿出的酒味浓。

5.2 三种特征曲配比使用试验

配比比例分别为红心曲:青茬曲:后火曲=1:5:4=2:4:4=3:3:4, 共三个方案进行试验, 于考查不同比例对出酒率的影响和对酒质的贡献。

5.2.1 混合特征曲出酒率、酒质对比试验:见表3。

注:A=1:5:4, B=2:4:4, C=3:3:4

分析表3, 当配比为1:5:4时, 出酒率最高, 平均数达到47.56%, 但酒质量的感官评定有欠缺;当配比为2:4:4时, 平均出酒率为46.67%, 虽然较前者下降了0.89个百分点, 但质量却有明显地提高;当配比比例为3:3:4时, 出酒率较之2:4:4的结果, 下降的幅度微弱, 酒质却有大的提升。实验结果显示, 以3:3:4的配比率用于大生产, 即可以使出酒率达到工艺技术 (≥45%) 的要求, 又可以使酒质得到保障, 兼顾经济效益和质量效益。

5.2.2 混合特征曲产酒化验结果:见表4。

注:A=1:5:4, B=2:4:4, C=3:3:4

清香型大曲酒的生产, 采用地缸发酵, 清蒸清烧二次清工艺, 发酵期春秋季25×24h, 冬季28×24h。蒸馏取酒时, 掐头去尾, 分段接收, 分级贮存。大茬香醅前段馏份约1-2kg接取后当日回窖, 称为掐头。其后馏份接取约30kg称为小坛酒, 再后接取约60kg称为大坛酒, 两者入库分坛贮存, 余下部分统收统贮。从表4的分析数据看出, 小坛酒和大坛酒的总酸、总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 与传统的清香型大曲酒的数据相比, 具有巅覆性的变动, 酸和乳酸乙酯显著降低, 乙酸乙酯含量成倍增长。这正是工艺路线设计时所期望的结果, 符合技术要求。

6 结论

新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化验数据普遍较高, 应存放三个月后再化验, 确认其混合曲样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 降落至一个合理的数值后, 才可用于生产。这时大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在发酵过程中, 能达到前缓、中挺、后慢落的工艺要求, 顶点温度来的缓和、中间温度持续时间较长, 发酵后期温度回落速度放缓, 有利于酯化生香和通过美拉德反应衍生更多的谐调微量成份[4]。一般存放期以半年比较适宜, 超出六个月的贮存期, 曲的效力降低, 影响出酒率和酒质, 严重时可能减产。

大曲粉碎加工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用于大茬的曲粉碎度应控制通过40目标准分样筛的细粉小于20%;二茬的曲粉碎度应控制通过40目标准分样筛的细粉小于40%。

三种曲合理配比, 比用单一曲其产酒生香好, 酒有良好的品质表现, 是提高优质品率有效措施。

大曲与粮糁拌和均匀后, 由两堆圆成一堆, 放置半小时后再入缸, 有利于产酒得率和酒质。

摘要:分别对清香型大曲的红心曲、青茬曲和后火曲三种特征曲, 进行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检测分析, 运用生产试验验证了不同配比对出酒率、酒质的影响, 总结出合适地配比方案。

关键词:清香型,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大曲酒,出酒率

参考文献

[1]周恒刚, 邢明月.酿酒大曲, 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4.

[2]沈怡方.白酒生产技术全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3]康明官.白酒工业手册,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1.

[4]张书田, 杨军山.美拉德反应产物对白酒酿造的贡献;酿酒科技2009.6 (78-80) .

做有气质的书 篇2

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电子阅读器的虎视眈眈,图书也要做得有气质才能上得厅堂入得书房。

没气质的衣服你不会穿,没气质的朋友你不会交,没气质的异性你不会恋,甚至没气质的餐厅你未必会常光顾。同理,没有气质的书你也不会想据为己有。虽然,当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没有广厦的时候,可能会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但是,在图书浩如烟海的今天,没名气的书如果再没点气质的话,就仿佛如没长相的人连那七分扮相也不再重视,很难从书海中脱颖而出。

过去,我们觉得书是知识的载体,只要知识有益我们不会计较书的扮相,就好比诸葛亮重视的是妻子的才华。如今,知识已经呈爆炸状态,人终其一生也只能蜻蜓点水,在这种情况下,书中的颜如玉就不能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她或淡妆或浓抹必须挺身而出,这样才有机会与读者举案齐眉。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电子阅读器的虎视眈眈,图书也要做得有气质才能上得厅堂入得书房。

有一种气质叫纯朴

在这个时代,喧嚣的都市最不缺的就是红男绿女,房子、车子、奢侈品、收藏品,似乎生活的车轮永远不满足,人们好像早已忘记还有一种气质叫纯朴。我们因自己满身的PRADA、GUCCI而忘乎所以,我们以孩子从小就会玩iPad而沾沾自喜,我们以为商品就应该贴上时尚的标签,比如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在商业化时代更应该粉墨登场取悦大众。直到我们看到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才恍然惊觉,原来纯朴也是图书的一种气质,它能让看似不起眼的文字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常常我们看到“留守儿童”四个字就会以为又是在做慈善、做噱头,但是当你真正翻开那一篇篇幼嫩的日记,相信再强悍的心灵也会流淌出柔软的汁液。一位读者在网上留言说:“我也是母亲,无法想象书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其中的杨海是我见过最坚强的孩子,她需要担心家里仅有的粮食玉米面还够吃几天,需要走十几里路去阿姨家打玉米面,当阿姨教她打时,她心里依然是简单的感恩,没有城里人的虚伪和怨天尤人。孩子的要求其实真的好简单,看得我好心疼。”

“心疼”是纯朴的力量之一。留守儿童的日记比不上明星自传让你心旌摇荡,比不上宫廷穿越让你废寝忘食,但是,它却让你心疼。因为你看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周末,没有爸爸陪着踢球。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背水、洗衣服、做饭。相比之下,都市里养尊处优的孩子真的有权利软弱吗?真的有权利把父母的爱当做武器反过来伤害父母吗?

26个留守儿童的日记,跟这个时代似乎有种格格不入的调子,就好像穿着一双带有泥巴的鞋走进金碧辉煌的五星酒店,但正是这种格格不入的纯朴气质,才打动了看似已经异化都市的读者,毕竟每个人都来自纯朴的大地。

有一种气质叫城府

赤子之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但是城府之心却更需要后天的栽培,有城府气质的图书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栽培功能的老师。什么书是城府气质的代表?非官场小说莫属。从当年的《国画》到《驻京办主任》的大热,再到眼下《侯卫东官场笔记》八连冠以及《二号首长》的畅销,官场小说以其特有的城府气质,一直在吸引一部分读者的眼球。

《侯卫东官场笔记8》将城府进行到底,带你深深潜入中国公务员系统庞大、复杂而精彩的内部世界,从村、镇、县、市一直到省,随着主人公侯卫东的10年升迁之路,逐层剥开茫茫官场的现状与秘密。如果你不是出生在官宦世家,如果你没有高人指点,恐怕这种城府气你一生都难以得其精髓。虽然说实践出真知,但是,有了理论的武装,实践起来更会事半功倍。这可能也正是很多读者将《侯卫东官场笔记8》奉为教材,一直捧读到第八本的原因。

不过,如果读者觉得自己通过阅读增添了城府气,到了官场上就能够如履平地,那也是太高估读者的功能了。虽然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人情练达才是文章。一切还是实践来得最真实。但是,如果通过有城府气质的图书,进行一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旅行,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种气质叫睿智

睿智也是一种气质吗?是的,拥有睿智的人,总能从眼神里发出清澈的光芒。《与神对话》在国内的出版并没有锣鼓开道,虽然它在国外早已大名远扬,但最终,凭借睿智气质,它还是受到了国内读者的青睐。

睿智可以让人脱胎换骨,睿智可以让人涅槃重生。20多年前的美国圣诞节,人们纷纷选择了《与神对话》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希望在圣诞节这个最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里,为彼此送上一份睿智,帮助彼此解答许多关于生活与爱、善与恶、金钱和健康的问题。

尽管《与神对话》的作者名不见经传,但他对生命的思考、对选择的思考、对爱与死亡的思考就像一个坐标,带给人方向感。作者曾见过底层的生活,曾风餐露宿,也曾走向人生的巅峰。正因为如此,他对命运和选择才更有感触,他与神之间的对话才更加引人入胜,更让你见识到睿智的力量。

如果说现代人痛苦的部分根源社会的压力,不如说,个人的焦灼更多地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比较和指责。谁能赐予人睿智的力量,把人从这种蝇头小利的比较中解脱出来?《与神对话》以睿智的气质醍醐灌顶,书中指出:“别妒忌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你永远走你的路,同时允许别人走他们的路就可以了。”我们都希望结交睿智的朋友,在生活的关键点上为自己指点迷津。我们渴望具有睿智气质的图书,即使浮光掠影,也能拈花微笑。

有一种气质叫忧伤

好景怡人不常在,物是人非最让人忧伤,忧伤是生命特有的气质。具有忧伤气质的图书,也常常让读者黯然神伤、欲罢不能。在这个时代,具有忧伤气质的图书已经不多了,忧伤好像也成为一种古董。所以,当章诒和用娓娓道来的文笔反问你:生命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事故的时候,你的心骤然发现,原来,阳光底下的忧伤是那么不能自拔。

继《刘氏女》之后,章诒和第二部情罪小说《杨世女》继续以忧伤的气质出现在读者面前。许地山说过:“爱,就是惩罚。”这份忧伤的情怀,常常要让人琢磨一生,而把它琢磨透了的章诒和,放在作品里与读者共享。

《杨氏女》故事在苦恋和军婚之间,在性爱与强暴、炽热与冷涩之间的激烈冲突中滚动、展开,终于,酿成一场通奸情杀之生死血案……《杨氏女》以真实情节作基础,表现出世俗的天性。对读者来说,他们更喜欢的是故事之外作者的忧伤气质,就像作者自己所描摹的,“人心是无法探测的。你以为脆弱的时候,内心却很坚强;你以为坚强的时候,却又脆弱了” 。也许,贵族名门出身,二十几岁青春年华遭遇人生重大转变,这份落差更能让作者阐释忧伤古朴苍凉的本质。而这份冷静、深刻、克制的忧伤,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欲罢不能。

有一种气质叫浪漫

即使玩穿越的《步步惊心》在图书和影视上都显示出时尚的范儿,即使三毛已经作古多年,但是,真拼起“浪漫”气质来,姜还是老的辣。

《三毛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文集》虽然是新瓶装旧酒,但从读者的反应看,三毛依然是浪漫的代言人。就像读者在网上的留言所倾诉的,“很开心能买到这套书,大气典雅的设计,让人看着清清朗朗,为之一震。我是高中时开始读三毛的,很为她的纯真与不羁着迷。少年意气,真叫人难忘。她就像一场梦,让我从理想中找到现实的精彩,在枯燥的生活中看见生命的意义。真想感谢她。”

质的分析 篇3

本文研究的《质的研究》网络课程是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 Moodle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 支持开设上千门的课程;课程管理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创建、移动、下载、修改课程;可将课程设置为激活或隐藏状态, 同时可以设定课程的进度;可以为课程设置灵活的权限和等级以及是否允许学员注销课程等。目前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大部分只是课堂搬家, 把校内学生学习的课程照搬到网上。同时, 远程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简化, 开发流程不严谨。另外, 当前的网络课程缺少针对特定的课程目标指向的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网络课程的设计忽视了学习者的接受能力, 只是简单的将教学内容放置到某个教学平台上, 对于它能够得到的教学效果, 起到的教学作用不再问津。本设计对以往设计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进行了改进, 下面就是该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

2 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习者生“学会学习”, 因此关心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能力远比单纯的让学生获取学习内容要重要的多, 但是目前我们的大多数网络课程的设计往往只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 重视对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却忽视了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从而导致学习者只是被动的接受内容, 没有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无法真实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一个完整而又优秀的网络课程除了在网上展示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外, 更要发挥网络即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性, 还要进行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协作式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学习论坛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下面就具体的介绍该网络课程的设计, 首先在Moodle上要新建一门网络课程《质的研究》, 在课程格式中选择“主题模式”。随后在《质的研究》网络课程界面选择“编辑模式”进入编辑状态。选择相应的内容模块, 在页面中的可视化编辑器中输入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活动模块, 在编辑页面对相关活动进行设定, 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保存。对其它课程内容和活动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设计实现, 从而最终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

2.1 分析学习需求, 明确教学目标

开发网络课程, 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需求, 以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与在线学习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不能只简单地将课本知识或者内容进行文字搬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就是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动态的建构知识, 而不是被动的进行接受, 本文所设计的这门网络课程主要是针对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成人学习者, 他们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动机强, 注重学习效率, 并且实践经验丰富, 自立性和独立性都很强。那么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 如何启发他们组织好自己的已有知识, 建立关于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呢?这些都是对学习有影响的关键因素。质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是以技能的提高为主要目的的, 学习《质的研究》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质的研究这种教育研究的方法, 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2 分析课程类型

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清楚了以后, 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分析课程类型和课程材料, 只有在掌握了课程类型和课程材料以后, 才能对这门课程整体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能够把握整门课程的教学重点, 对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2.2.1 课程类型分析, 开发课程材料

《质的研究》这门课程强调的是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 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 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对于《质的研究》这门课程我们主要是结合具体质的研究的案例进行学习, 让学习者有大量练习的机会, 通过直观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方法, 使学习者对这一研究方法乃至该方法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获得比较深入的理解, 并能够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因此, 对于整个课程我们采用“小步调学习”的方法, 跟教材内容匹配, 设置每一个大的模块, 在每一个大的模块之下再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学习者自第一模块的学习开始, 就要根据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或兴趣, 确定教学实践中的某一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的课题, 在模块一之后的学习过程中, 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展开, 在学习最后, 提交自己的质的研究报告。

2.2.2 课程材料的开发

课程材料的开发与课程资源分析密切相关, 在课程内容的活动设计中, 我们遵循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首先, 我们和课程的主要设计教师一起制定课程计划, 确定出全书内容中各个模块的重难点;每个模块里, 哪些主题活动内容又是较难理解的, 需要重点设计的, 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媒体形式, 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明确知识维度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与认知维度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又是要求在哪个层面上, 这些都要和主要设计教师反复讨论并最终确定下来。

2.3 设计教学模块, 建立课程结构

由于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内容, 且学习过程常以活动为导向, 情境性较强, 因而学习材料的利用率比较高, 能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究能力。首先, 我们看看该课程的总体设计, 在课程的开头设计了课程说明, 课程说明包括: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目的、学分与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考核及成绩评定七个方面, 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初, 先对所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知道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别和性质, 明确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达到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电脑上浏览学习不同于课本,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学习者也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迷路现象, 因此, 网络课程设计应该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界面简单的框架, 以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避免学习者偏离教学目标。

模块一“质的研究概述”这一模块的学习分配了3学时, 在模块一下面我们设计了导言、学习目标, 对于要重点设计的内容, 根据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要求, 我们一般都会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有各种不同的体验。并且, 每个活动的设计都会附上建议的学习时间, 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有一个参照。

在模块一中包含3个主题活动, 下面具体看看它们的活动设计, 学习主题一, 认识质的研究, 该主题的学习时间为50分钟, 学习提示:在本主题的学习中, 请你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①什么是质的研究?②质的研究有哪些特点?活动一, 活动一的学习时间为20分钟, 阅读下文 (利用Moddle平台中能够设置电子书的功能, 以电子书的形式展示) , 理解质的研究的定义。为了加深学习者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利用Moddle平台中讨论区的功能, 在这一活动主题学习之后, 设计一个讨论区 (讨论区模块是Moddle提供的一个非常实用的课程活动模块,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小组设计不同的讨论区, 供学习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谈谈你对质的研究的认识, 学习者进入讨论区进行讨论。这样设计可以有助于学习者直接按的协作交流,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活动二, 活动二的学习时间为30分钟, 阅读下文 (以PPT形式展示) , 了解质的研究的特点。课外拓展:浏览下列案例 (利用Moddle平台中编辑文本页的功能, 以文本形式展示案例) 思考质的研究是否适合研究教育?以上是主题一的学习内容。学习主题二, 辨析相关概念, 学习时间分配40分钟, 学习提示:在本主题的学习中, 请你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 ①什么是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有哪些不同?②什么是定性研究?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有哪些不同?活动一, 学习时间20分钟, 阅读下文 (PPT) , 比一比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区别。活动二, 学习时间20分钟, 阅读下文 (PPT) , 比一比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在学习完这两个活动之后, 同样设置了一个讨论区, 讨论议一议“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定性研究”有什么不同?学习主题三, 理解质的研究过程, 学习时间60分钟, 学习提示:在本主题的学习中, 请你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①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②在质的研究的每个步骤中主要内容是什么?活动一, 学习时间20分钟, 阅读质的研究案例 (文本形式展示) , 分析在质的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基本步骤。活动二, 学习时间40分钟, 阅读质的研究案例 (文本形式展示) , 总结质的研究过程中的各步骤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学习小结, 对本学习主题中的重难点再次总结, 学习完这两个活动内容后, 上传作业 (作业模块包含高级文件上传、在线文本、上传单个文件和离线活动项目等四个子模块。通过作业模块, 教师可以在线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在线提交自己的作业和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线给学习者提交的作品进行在线评分) , 利用Moddle平台上上传作业的功能上传;并完成课后测验, 利用Moddle平台上测验模块, (通过测试模块, 教师可以设计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等测试题。设计的测试题将会分门另类地存储在题库中, 并可以重复使用。学生完成测试后, 该模块将会自动评分, 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本测验占总成绩的2%, 整个课程总分为100分, 其中测验等客观性评价占整个课程成绩的30%, 提交作业及研究报告等主观性评价占整个课程成绩的70%。每个测验允许试答2次, 最后成绩以平均分计算, 即:每个测试最终成绩= (第一次试答成绩+第二次试答成绩) 。若第一次全对, 没有答第二次, 则最终得分为第一次试答成绩。以上就是模块一的学习活动设计。

3 设计总结

3.1 学习活动设计

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 即要学习的是质的研究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所以, 我们的学习活动具有如下的特点:①注重与实践的联系:因为质的研究这样一种教学方法,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只有在具体的做中学, 学习者才能加深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是在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让学习者提交一份质的研究报告;②评价反馈:在网络中学习, 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身边没有伙伴, 没有参照, 不知道自己学习的进展和学习的效果, 针对这样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学习测验, 安排了学习实践, 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结果能够得到一个及时的反馈。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及时的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3.2 学习策略设计

传统课堂上的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上课时, 能非常有经验地把一些教学的重难点等不露声色地融人课堂教学当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同样, 非常有经验的网络课程开发者也可以把一些好的网络学习策略有意识地融人到课程活动设计之中。在我们的网络课程开发中, 参照麦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成分的总结, 主要采用了如下的网络学习策略。①认知策略:学习者讨论交流, 分享知识, 利用网络发掘和解决问题;②元认知策略:反思学习过程, 回顾和总结已学习过的知识;③资源管理策略:在我们的课程里有专门设计的活动, 建立讨论区,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技巧, 让所有在这个虚拟班级学习的同学共同成长。

4 结束语

本文以《质的研究》这门网络课程中的一个学习模块为例研究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表明, 以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 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和实践的可行性。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是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关键因素, 但是本研究只是针对成人学习者掌握质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基础学习,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和不同学科内容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还需要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磊, 何克抗.认知负载理论及其在E-learning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 (5) .

[2]王玉琴, 王咸伟.媒体组合与学习步调对多媒体学习影响的眼动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

[3]刘洪超, 葛文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 (4) .

[4]陈向明.质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张雪云, 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6) .

[7]贾雪梅.网络课程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9) .

[8]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6) .

[9]何伏刚, 陈丽.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2) .

范质的宽容与无奈 篇4

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容易感动,颇为顺从。后汉时他是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刘知远父子昏聩,郭威起兵夺天下,他躲避战乱,藏匿民间,后来被郭威找到,当时天下大雪,郭威脱下身上的袍子给他披上,他一感动就归顺了郭威,成了后周的宰相。“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从陈桥回到京城,立刻就赶到范质上班的地方,一见到他就呼天抢地、痛哭流涕,边哭边向他诉说将帅们威逼利诱、迫使自己“黄袍加身”的种种无奈,范质心意软,就率王溥、魏仁浦等人向赵匡胤行了君臣之礼。其实,当时最有资格与赵匡胤叫板的就是范质,因为他是顾命大臣、第一宰相,地位比赵匡胤高,朝中文武几乎都看他的眼色行事,尽管他对于赵匡胤谋权篡位的行径心里不耻,但还是宽容了,顺从了。他一顺从,朝中其他反对派便势如破竹,使赵匡胤不损一枪一炮夺取皇位。

有时候宽容是要付出代价的,良心的自责就是一种。宋初,虽然赵匡胤仍然任命范质为宰相、首辅,但范质丝毫也没有欣慰之感。人家沐浴新朝,欢天喜地,他却郁郁寡欢,一直忍受着良知的问责与道义的鞭笞。士大夫最看重的是什么?名节也!周世宗柴荣临终前将妻儿老小全托付给他,把他作为唯一可以依靠的顾命大臣,希望他辅佐少帝、照顾皇族,他却在关键时刻置自己的誓言于不顾,因为赵匡胤几滴虚假的眼泪而丢弃责任与道义,卑躬屈膝,俯首称臣,甚至没作一丝一毫的抗争。这种有悖纲常、伦理、道德的行为,同僚会怎么看?坊间会怎么说?后世会怎么评?也许,他的忍让,是不希望宫廷流血、同志互戮,不希望柴氏孤儿寡母成为宫廷政变的牺牲品。但千理由、万理由,毕竟在他作为精神归依的孔孟之道里,牺牲事小,失节事大啊。有人因失节而一辈子人前抬不起头、人后直不起腰,他范质以君子自勉,却因自己的所谓宽容、所谓忍辱负重,而牺牲了人格与道义。

相对于五代末宋朝初的宰相冯道与赵普,范质有着迥然不同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相对于“长乐老”冯道那沾沾自喜的小人嘴脸,范质脸皮没那么厚,有自知之明;相对于为赵匡胤出主意、想办法、策划兵变谋反的赵普,范质与后周皇室关系过密,与赵匡胤之间隔了一层肚皮,在服务过程中难免投鼠忌器,顾虑颇多。因此,他处理事物不像冯道那般精明老到、游刃有余,也不象赵普雷厉风行,肆无忌惮。甚至他的宽容,也始终笼罩着一层软弱和悲凉的色彩,他的自责与愧疚,如同大山压在他身上,让他不堪负重,他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从范质后来的一系列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这种行为取向。他在宋初首辅多年,始终廉洁自律,从来不收受下级的馈赠,得到的俸禄与皇帝的赏赐,也大都送给孤遗贫弱,他死后,家里一贫如洗:他平时吃的是粗茶淡饭,所谓“食不异品”,穿的也是粗布衣服,严于律己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他成人之美,推荐后进,把吕馀庆、赵普等部下推荐到更重要的岗位;他谦虚谨慎,埋头著作,撰写《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百余卷:临终前,他反复告诫儿子,自己死后不得向朝廷请封谥号,不得刻墓碑,这在历代宰相中绝无仅有。后来,宋太宗赵光义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洁,无出质右者”(《宋史·范质传》)给了他相当高的评价。唯一一次看到他发怒,是当有人主张剪除柴氏孤儿寡母以绝后患、赵匡胤以商量的口气征求他意见时,他言辞激烈地表示反对,他说既是禅让,您对待人家太后,也应该像母亲尊敬,怎么反而威胁他们母子生命呢?于心何忍?让赵匡胤无地自容。种种迹象表明,范质一直在进行着自我灵魂救赎,希望从心灵深处得到道义上的平衡与良心上的解脱。

他解脱了吗?我看至死也没有,否则就不会交待儿子不请谥号、不刻墓碑了,难道他也像武则天一样,希望留下一个任由后世评说的“无字碑”吗?关于对范质的评价,前文所述赵光义的话,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意思是宰相中论讲规矩、礼仪、廉洁,没有能超过范质的人,只不过他欠周世宗一死,不能誓死效忠罢了。赵光义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自己不也曾自诩为周世宗的忠臣吗?何况,倘不是范质的软弱好欺与忍辱负重,倘不是他“欠世宗一死”,这天下是不是姓赵那还很难说。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篇5

作者简介

陈向明, 女, 曾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本科课程改革战略发展小组成员、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 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 曾担任华人与华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课程改革项目的顾问、西北民族学院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1997~1999年度高级技术职称学科评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外籍学校认证专家。

深阅读

在近一年的“行动研究”过程中,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行为, 逐步学会了沉下心来, 深入幼儿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 遇到了难题和困惑。这时我读了陈向明博士所写的《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这本书, 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它让我了解了一些“行动研究”的方法, 通过一个个“行动研究”的案例, 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从生活中入手, 忠实真实的教学情境, 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更切实的研究方法。

——江苏省徐州市公园巷幼儿园张辉

编辑推荐

增产增质的优良冲施肥 篇6

1. 真根

加拿大龙灯集团根据中国的作物结构、土壤环境、种植习惯研发, 针对果树、蔬菜、花卉、草坪、水稻及保护地作物生产使用的有机功能营养液冲施肥。真根为全水溶, 可随水冲施或滴灌。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植物所需的各种天然氨基酸及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能够有效的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迅速补充作物营养、提高作物整体品质、缓解作物不适症状。

真根的作用机理是有效改善作物土壤中根系及根系区际生长环境, 提供促进根系发育、发达的有利环境。通过改善这些环境, 解决作物的吸收及上下肥路不通的问题;进而改善作物的生长状态, 提高作物品质及产量, 延长生产时间, 提高作物抗性等。真根使用方法为:草坪、果树及蔬菜随水冲施或滴灌;水稻和花卉苗木育苗对水稀释300~500倍液淋洒。如遇冷害、寒害、药害, 建议增加使用次数和倍数。

2. 真甲

加拿大龙灯集团研制开发的全营养无机水溶性肥料, 其氮磷钾含量为15-6-30+T E (微量元素) , 可迅速补充作物所需各种营养。

真甲的特点及作用机理: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绝大部分是通过水溶液吸收的, 解决溶解问题也就解决了补充营养的关键。 (1) 全营养, 营养元素较全面, 不仅补充氮磷钾 (钾含量高达30%) , 还提供铁、锌、硼、钼等微量元素, 可有效地防止作物因为缺素症造成的生理性病害。 (2) 全水溶, 选用全水溶原料通过有机螯合技术将微量元素融合在一起, 能全部水溶无残渣, 可充分地上滴灌、喷灌等设备。真甲通过全水溶、营养全面问题解决了作物营养元素的补充问题。应用作物及方法:各种作物均可使用, 重点可放在膨果期、转色期、连续开花坐果期快速补充营养;出现生理性缺素症连续使用能有效缓解。每亩用量5~10公斤。滴灌、微灌可减半。

3. 劲快

加拿大龙灯集团研制并推出的新产品, 配方为氮磷钾26-8-8+特殊进口有机质。

劲快特点: (1) 全营养、可连续使用的纯营养制剂, 不含激素, 连续使用无毒副作用。 (2) 速溶性好, 对水稍加搅拌即可溶解使用, 溶解后无杂质, 速效氮营养含量高, 见效非常快。 (3) 疏松土壤, 健壮根系, 特殊添加西班牙进口有机质, 能够改良土壤团粒结构, 疏松土壤, 促进根系发育。应用作物及方法:在作物需氮集中期进行速效补充全营养, 适宜在叶菜类整个生育期、育苗作物移栽后缓苗、瓜果谢花后幼瓜幼果形成期、果树萌芽期至新梢生长期随水冲施和滴灌。每亩用量5公斤。滴灌、微灌可减半。

4. 金豪冲

加拿大龙灯集团研制开发的优良冲施肥, 产品有两个配方:氮磷钾平衡性20-10-20和高钾型10-4-40。

产品特点: (1) 全溶速溶, 不含激素, 安全高效, 溶解性好, 见水即溶, 不含杂质, 不含激素, 连续使用效果更好。 (2) 配方独特, 营养全面, 氮磷钾含量高, 且速效氮含量高, 硼、锌微量元素可促进坐果, 减少畸形果。适量镁营养可预防因吸收钾引起的缺镁早衰。应用作物及方法:平衡性配方产品适合瓜类、果树等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共同发展和转换时期使用;高钾型配方产品适合各种瓜菜类、果树等作物快速膨果期、增红转色期、增糖提风味期使用。方法是随水冲施或随滴灌补入。每亩用量5~10公斤。滴灌、微灌可减半。

5. 忠诚有机冲施肥

广州市先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全水溶性有机冲施肥, 可为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补充营养。主要技术指标:每升含有机质80克、氮 (N) 90克、钾 (K2O) 30克、镁 (Mg) 70克。

产品特点: (1) 含天然活性有机酸, 能极大地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使根系扎得深而广, 白根多, 根毛多。 (2) 能使土壤疏松, 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透气性, 增强地力。 (3) 可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减少线虫、病毒病和重茬病对作物生长的危害。 (4) 能促进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减少肥料的施用量。 (5) 能提高作物抗盐害、抗低温和抗高温等抵抗逆境的能力。 (6) 其中高含量的活性有机镁, 能有效预防和矫正作物因缺镁引起的黄花症状。使用方法:对水稀释500~1000倍液, 灌根、滴灌、冲施均可, 每亩用量3~6公斤。使用时期:叶菜、茄果、瓜类蔬菜以及果树苗期、幼果期、膨果期均可使用。产品不含激素, 可与农药混配且安全。

6. 忠诚无机冲施肥

广州市先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全水溶性无机冲施肥有四种配方。主要技术指标: (1) 高氮型, 氮磷钾配比为30-8-14+0.5T E (微量元素) , 适合在叶菜类的整个生长期以及瓜、果类生长前期 (营养生长期) 使用, 配比合理, 促长明显, 不会造成徒长。每10天用1次, 每亩用量5公斤。 (2) 高钾型, 氮磷钾配比为14-6-32+0.5TE (微量元素) , 适合在瓜、果类膨瓜、膨果、着色期冲施。每10~15天用1次。每亩用量5~10公斤。 (3) 高磷型, 氮磷钾配比为10-52-10+0.5T E (微量元素) , 能促开根、初花分化, 宜在开花前期冲施, 一般使用1次即可。 (4) 平衡型, 氮磷钾配比为20-20-20+0.5T E (微量元素) , 适合各种作物在各个时期使用, 尤其适合要求氮、钾平衡性的作物上应用。每10~15天用1次。每亩用量5~10公斤。

焙烤食品中脂质的应用 篇7

焙烤食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中式的月饼到西式的蛋糕, 焙烤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步调越来越紧凑, 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对焙烤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焙烤行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也从小面包房发展到今天的企业化大规模生产, 各种品牌相互竞争, 新技术、新型功能性配料的不断应用和使用, 传统焙烤制品品质不断提升, 同时生产出许多新型焙烤食品, 如:强化膳食纤维制品, 无麦谷蛋白制品, 低脂低热量制品。为了使这些产品具有更好的品质, 这就要求焙烤食品中的脂质能够赋予制品更好的风味与口感, 并延长制品的货架期。

焙烤食品中的脂质包括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油脂及甘油酯类乳化剂、卵磷脂、蔗糖酯 (SE) 、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酯 (Tween) 、失水山梨醇酯 (Span) 等脂质乳化剂。这些脂质可以与面筋蛋白相互作用形成面筋网络;与水形成有序结构从而加强面粉自身脂质稳定气泡的作用;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 提高面团的机械加工性能;可以增大焙烤食品的体积, 使制品酥松柔软, 并使其香气更浓郁、口感更好;延缓制品老化, 增长货架期等。本文简要介绍了焙烤食品中脂质对焙烤食品品质的影响及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1 油脂

油脂是焙烤食品的重要配料, 它可以改善焙烤食品的体积, 赋予其良好的口感、风味和外观, 并延长其保质期。常用的焙烤用油脂包括: (1) 奶油及人造奶油; (2) 起酥油。

1.1 奶油及人造奶油

奶油是指从天然牛奶中提炼出来的油脂;中国专业标准定义人造奶油系指精制食用油添加水及其他辅料, 经乳化、急冷捏合成具有天然奶油特色的可塑性制品。焙烤用人造奶油分面包用人造奶油, 起层用人造奶油和通用型人造奶油。奶油及人造奶油可以增大焙烤食品的体积, 使制品酥松柔软, 使其香气更浓郁、口感更好。

由于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追求, 近年来人们对奶油及人造奶油的研究多集中在低反式酸和低热量方面。如:Reddy S.Y.用干法分提从乳脂中分提硬脂酸甘油酯, 得率为50%~55%, 该硬脂与原乳脂相比其固体脂肪含量增加, 塑性增加, 其物理性质、熔化曲线和凝固性质与商业焙烤起酥油类似, 而且含有大量的短碳链饱和脂肪酸, 与商业人造黄油相比, 反式酸含量较低。Michael A.Jackson等人改进工艺, 生产低反式酸油脂。通过两步氢化工艺, 选用低反式酸基础油与液体油混合制作奶油涂抹用脂和起酥油。第一步是用镍催化大豆油、卡诺拉油、高油酸葵花籽油、高油酸红花油加氢使其达到一定的碘值;第二步是在80℃、73Pa的条件下, 用铂催化加氢, 生产出碘值为40~50的油脂产品, 产品中含有11%~18%的反式酸;再将其与大豆油 (基础油含量5%~50%) 混合, 终产品的性质类似于商业奶油涂抹用脂和起酥油, 但反式酸含量却为其1/3。Stephen E.Lumor等人则通过选取新的原料反应制得低反式酸油脂。用卡诺拉油脂与40%的硬脂酸反应合成的结构脂 (SL) , 再与棕榈油分提产物、棉籽油混合制得零反式酸奶油涂抹用脂 (MG-X) 。该奶油涂抹用脂与两种商业人造奶油涂抹用脂 (MG-A和MG-B) 进行物理性质和感官评价的对比。MG-X与MG-A在涂抹性和质感上均相似, 在MG-X中未检测到反式酸, 而MG-A和MG-B的反式酸含量分别为0.3%和3.7%。

1.2 起酥油

我国暂无起酥油的国家标准, 日本农林标准 (JAS) 定义:起酥油是指精炼的动、植物油脂、氢化油或上述油脂的混合物, 经急冷捏合制造的固态油脂或不经急冷捏合加工出来的固态或流动态的油脂产品。以原料种类分类可分为植物性起酥油, 动物性起酥油和动植物混合型起酥油;以性能分类可分为通用型起酥油, 乳化性起酥油, 高稳定型起酥油。起酥油给予烘焙食品柔软细腻的内部组织, 增强其风味和口味, 增大产品的体积, 使其酥松可口, 并延缓其老化。

同奶油及人造奶油类似, 起酥油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低反式酸方面。如:Jeung Hee Lee等人采用脂肪酶催化酯交换方法, 用全氢化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硬脂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得酯交换油脂。产品的物理性质改变, 熔点降低, 固体脂肪含量降低, 熔化和结晶习性改变 (经X-射线衍射光谱测定为β′型晶体) , 塑性范围变宽, 作为起酥油使用性质优良。Yuanfa Liu等人用牛油和卡诺拉油按一定比例混合, 进行酯交换反应, 生成酯交换油脂。甘三酯重新排布, 油脂的主要晶型为β′型, 熔化范围和结晶范围变窄, 硬度降低, 加入0.02%TBHQ后成为适用于焙烤的高稳定性的低反式酸焙烤用起酥油和人造奶油。而Jennings B.H.等人则选用米糠油结构脂与米糠油和棕榈硬脂按一定的体积百分比合成零反式酸起酥油。其中米糠油结构脂是由米糠油和中碳链的脂肪酸, 辛酸以及生物催化剂固定化脂肪酶RMIM反应制得。制得的起酥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熔化曲线均类似于商业起酥油, 固体脂肪含量在理想的范围内, 晶型均为β′型结晶。

2 脂质乳化剂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焙烤食品感官和功能性质的要求, 需要在焙烤食品中加入一些脂质乳化剂。常用于焙烤食品的乳化剂包括:单硬脂酸甘油酯 (GMS) 、硬脂酰乳酸酯钙 (CSL) 、硬脂酰乳酸酯钠 (SSL) 、双乙酰酒石酸甘油酯 (DATEM) 、琥珀酸单甘油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酯 (Tween) 、失水山梨醇酯 (Span) 、蔗糖脂肪酸酯 (SE) 、丙二醇单硬脂酸酯、乙氧基化单、双甘油酯、卵磷脂等。他们在面团中的作用为:与面筋蛋白相互作用形成面筋网络;与水形成有序结构从而加强面粉自身脂质稳定气泡的作用;改善面团流变学性质, 提高面团的机械加工性能;赋予制品良好的风味与口感, 延缓制品老化, 增长其货架期。

2.1 甘油酯类表面活性剂

单硬脂酸甘油酯, 简称单甘酯 (GMS) , 是一种W/O型乳化剂, 用在面包中能够促进发酵, 增强面团的弹性和韧性, 改善面团结构, 增大面包体积, 改善面包风味并延缓老化;在饼干中乳化分散在面糊中, 防止油脂离析, 并增加饼干的脆性。

双乙酰酒石酸甘油酯 (DATEM) 和硬脂酰乳酸酯钠 (SSL) 均为阴离子的O∕W型乳化剂, 在面包中用作面团强化剂改善面包品质。可以改善面团的混合性、持气性和增强面团韧性, 还可以增加面包体积, 赋予面包心弹性和韧性, 使之具有良好的切片性能。DATEM和SSL与蛋白质疏水表面结合使面团中面筋蛋白聚集, 形成面筋网络结构, 从而使面包心质感更好且增加面包体积;与淀粉间的相互作用, 尤其是与线性直链淀粉分子和支链淀粉形成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抑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回生, 或通过减少促进支链淀粉回生的β-型淀粉核的量从而延缓面包老化。

Azizi M.H., Rao G.V.等人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凝胶 (SSL、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DGMS、GMS和DATEM凝胶, 其中含有或不含起酥油) 在储存过程中的性质变化及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在表面活性剂凝胶中加入1%或2%的起酥油能够进一步改善面包的品质, 效果依次为SSL>DGMS>DATEM>GMS;在储存期对面包体积影响为GMS>DATEM>DGMS>SSL;对面包心柔软度的影响为GMS>DATEM>DGMS>SSL。即使经过15d的储存, 表面活性剂依然改善面包的品质, 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改善效果逐渐下降, 当表面活性剂凝胶中含有起酥油时面包品质下降更快。Ribotta等人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冷冻面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0.5%的DATEM的面团切片在-18℃条件下储存60d, 与添加了瓜尔豆胶的面包体积相比, 前者生产的面包体积较大。Ribotta P.D.等人研究了高蛋白面包乳化剂的最佳复配组合。结果表明:0.56%的SSL、0.0011%的木聚糖酶、0.129%的转谷氨酰胺酶, 小麦豆粉面团加工品质和面包品质得到显著改善。Ashwini A.等人和Sowmya M.等人研究了在蛋糕中加入亲水胶体和乳化剂对蛋糕流变学、微观结构以及蛋糕品质的影响。Ashwini A.等人研究结果表明:SSL和GMS与亲水胶体结合增加小麦粉的峰值黏度,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SSL对蛋糕品质的改良效果最好。Sowmya M.等人研究结果表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与SSL增加面糊的黏度, 增加制品体积及品质。在加入50%芝麻油时,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SSL显著改善蛋糕的体积, 效果最佳。50%芝麻油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使蛋糕结构更流畅, 坑洞减少, SSL使蛋白质基质更均匀。

2.2 卵磷脂

卵磷脂添加到焙烤食品中能够增加面团的发酵能力, 加强小麦粉中蛋白质与脂质间的相互作用, 增强面筋网络结构, 并形成脂-蛋白-淀粉复合物, 增加面团的持气性, 增大面包体积, 改善面包心结构, 进而改善面包品质并延缓面包老化, 延长面包货架期。然而卵磷脂的焙烤活性并不是由磷脂总量决定的, 而是由磷脂的组成和比率决定。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卵磷脂相比, 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卵磷脂功效更好。与DATEM和SSL相比, 卵磷脂对面包体积的影响适中, 添加少量的卵磷脂即可使面包体积增大。

Helmerich G.和Koehler P.研究了自分级磷脂及复合磷脂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在微量试验中, 磷脂酰肌醇 (PI) 对面包体积的增大效果最显著, 仅加入0.02%即可使面包体积增大12%。在复合磷脂中, 大豆菜籽复合磷脂较葵花籽菜籽复合磷脂效果好, 但逊色于卵磷脂;磷脂酰肌醇 (PI) 的含量不能高于磷脂酰乙醇胺 (PE) 的含量, 加入少量的磷酯酰丝氨酸 (PS) 可以增加焙烤活性。Ukai T.和Urade R.等人研究了小麦粉内源性脂质与卵磷脂结合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卵磷脂和小麦粉中的糖脂能产生协同作用, 增加气泡的稳定性, 从而增加面团的持气性, 增大面包体积。

2.3 蔗糖酯

蔗糖脂肪酸酯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酯交换程度低的, 短碳链脂肪酸形成的蔗糖酯HLB值高, 易溶解在水相, 为O/W型乳化剂, 适宜在焙烤中使用;蔗糖聚酯HLB值低, 易溶解于油相, 为W/O型乳化剂。蔗糖聚酯或烷基糖苷聚酯与蔗糖脂肪酸酯的协同作用可以降低两相界面的表面张力, 形成更稳定的乳状液。蔗糖聚酯还可用于食品中, 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油脂、人造奶油及起酥油。

在面包中加入蔗糖酯可以增强面团的弹性和韧性, 增加面团的加工性能, 改善面团冻融稳定性, 改善面包心品质, 增加面包体积, 延长货架期。蔗糖酯能够与淀粉和蛋白形成复合物, 增强面筋网络结构;蔗糖酯在糊化过程中与直链淀粉形成螺旋直链淀粉分子的包合配合物, 抑制淀粉回生, 从而使焙烤食品长时间的保鲜;蔗糖酯能增加面包储存后的压缩性 (减少抗压缩性) , 在储存两周内抑制支链淀粉重结晶并增加面包体积;它对于面包心的软化作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机制, 包括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改变面筋结构, 与直链淀粉形成复合物等。然而, 由于蔗糖酯的成本较高, 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不能够大规模的使用。

Barrett等人研究表明:与含有其他添加剂的面包相比, 含有蔗糖酯的面包具有较理想的品质。Sangnarka A和Noomhorm A.研究了用甘蔗渣代替商业膳食纤维以及蔗糖酯对面团和面包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甘蔗渣后面包的所有品质均下降, 但蔗糖酯显著改善面包的性质, 尤其在添加量为1.5%时最优, 且消费者接受程度最好。在甘蔗渣添加量为10%时, 蔗糖酯添加1.5%顾客接受程度良好。

2.4 其他脂质添加剂

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酯 (Tween) 、失水山梨醇酯 (Span) 和丙二醇单硬脂酸酯等也常在焙烤食品中使用。Tween和Span用可以用作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的乳化剂, 在面包中可以增大面包的保水性, 使包心柔软富有弹性, 延长面包的货架期;在饼干中可以使油脂和添加剂完全乳化分散, 增加饼干的脆性和油酥效果, 并使之易于脱模。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乳化剂在气液两相接触面的吸附的研究。如:Grigoriev D.O.等人研究了SSL与Tween 80结合对乳化剂在气液两相接触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SSL与Tween 80结合可以增加胶束吸附率, 扩大乳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Shen Yuyi等人研究了饱和长链脂肪酸单甘酯、甘二酯与SSL, 聚乙二醇硬脂酸酯 (PEG-40) 混合的乳化剂微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SSL易在凝聚相中溢出, 且留下微泡壳, 而单甘酯、甘二酯、聚乙二醇硬脂酸酯、SSL组成的低界面张力的凝聚相仍然在凝聚相区域内。加入长碳链不饱和酸的磷脂酰胆碱和聚乙二醇硬脂酸酯能够使微泡稳定。

3 焙烤食品中脂质应用的趋势

论系统质的主体性 篇8

系统是客观的,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种质也可称为“自在的质”。对系统质的认识, 并不能把系统质的所有方面包括无遗, 有时还可能歪曲系统质, 使系统得不到正确的反映。这里的原因并不在系统质, 而在于认识系统质的主体。主体的制约性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主体的生理条件制约着对系统质的认识。我们知道, 主体作为生命的存在, 有很多生理极限, 特别是有很多生理缺陷。例如, 有耳聋的主体听不见声音, 色盲的主体感觉不到颜色, 等等。可以这样说, 有生理缺陷的主体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他们对系统质的认识不同于生理正常的主体。这样, 系统质在不同的人群中就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认识。到底应当以哪一类人群的认识为根据呢?我们的回答自然是以生理正常的人的认识为根据。这实际上是一个“多数”原则。如果有生理缺陷的人占多数呢?那就不能以生理正常的人的认识为根据, 因为这不符合“多数”原则。但这就不得不推出有生理缺陷的人的认识才是根据。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鉴定人的生理是否正常。这依赖于医生。但医生自身又需要别人来鉴定, 例如, 医生A, 需要医生B来鉴定, 医生B, 又需要医生C鉴定, ……这样就陷入无穷回归这个可怕的陷阱中去了。

当然, 上面的问题只是一种逻辑推导。在现实生活中, 生理正常与否还是可以鉴定的。但这种鉴定不是绝对的。因此, 对系统质的认识就成为相对的, 而且表现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不断地消除由生理缺陷带来的干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要反复进行观察和实验外, 还要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流。后一点很重要。因为通过学术交流, 就可以使个体的生理缺陷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 “干扰”就被消除了, 并为正确认识系统质铺平了道路。

第二, 主体的各种错觉制约着对系统质的认识, 错觉是主体的知觉不能正确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错觉的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例如, 缪勒——莱耶错觉, 就是一种大小错觉。这种错觉的内容是: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 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 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得多。[1]

为什么会形成错觉?有各种理论。其中一种理论叫眼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主体在知觉几何图形时, 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 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 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 造成取样的误差, 因而产生各种知觉错误。[2]

弄清形成错觉的原因, 下一步就要清除错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是错觉本身是错综复杂的, 即错觉不是由一种而是由多种错觉组成的。这种综合性, 给消除错觉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形成错觉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这一点很清楚, 由于错觉本身错综复杂, 错觉的原因也表现得错综复杂。三是对错觉的解释有很多理论。这些理论的存在, 表明对错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以哪一种理论为准。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解决, 这就使消除错觉的工作更加复杂。

由于消除错觉的复杂性, 使主体不可能很快摆脱错觉。这样, 错觉就要制约主体对系统质的认识。这种制约使主体认识到的系统质, 是一种歪曲了的系统质。从歪曲了的系统质到真正的系统质, 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这里一方面依赖实践, 另一方面则依赖主体的理论思维, 当然, 这两个方面不是分离的, 而是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 主体的思维能力制约着对系统质的认识。主体对系统质的认识, 离不开主体的思维能力。这是由系统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系统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质是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这就是说, 系统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特别是在某种情况下, 系统质与它的现象是不一致的, 即现象是系统质的假象。这就有一个如何揭示系统质的问题。二是系统质的现象有时不能直觉观察, 而只能间接推断。例如, 黑洞就不能直接观察, 只能通过它与周围物体的相互作用来间接地推断它的存在。三是系统质是分层的, 即系统质可分为一级本质、二级本质、三级本质等等。在各级本质之间, 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例如, 门捷列夫对元素同期律的认识, 属一级本质。原子序数发现后, 柯赛尔对元素周期率作了新的表述。这就从一级本质进到二级本质。

因此, 对系统质的认识, 必须借助主体的思维能力。但主体的思维能力, 有弱有强。在弱的情况下, 主体只能在系统质的“外围”打圈圈, 而无法深入到系统质的内部。这样就实现不了对系统质的认识和把握。不仅如此, 弱的思维能力还很容易被现象误导、特别是被假象误导。例如, 主体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就误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实际上, 转动的是地球而不是太阳。这种误导使主体的认识更加远离系统质、甚至背离系统质。这是一种认识的“悲剧”, 这种“悲剧”在历史上曾多次上演。当然,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弱的思维能力无法认识系统的更深本质。系统的更深本质, 就是二级本质、三级本质等等。认识系统质的一级本质, 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认识系统的二级、三级等本质, 则需要更强的、甚至超强的思维能力。弱的思维能力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 弱的思维能力也就难以突破系统的更深本质、并认识系统的更深本质。

这样, 要认识系统质, 就必须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怎样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概括地讲有三条途径:一是学习科学知识。没有科学知识, 思维能力就是弱的思维能力。因此, 要从弱的思维能力上升到强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包括两个方面:向古人学习科学知识, 向同时代人学习科学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 还要创新, 即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通过创新, 可以极大地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二是学习辩证哲学。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很难拿到一本理论自然科学书籍而不得到这样一个印象:自然科学家自己感觉到, 这种纷扰和混乱如何厉害地统治着他们, 现在流行的所谓哲学如何绝对不能给他们以出路。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的思维, 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 没有达到思维清晰的任何可能”[3]。在这里, 恩格斯提出了辩证思维的问题。在恩格斯看来, 要摆脱思维的纷扰和混乱, 非辩证思维莫属。我们认为, 要提高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发挥着同样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树立辩证思维。恩格斯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学习辩证哲学。辩证哲学有三种形态, 希腊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另外, 在辩论哲学之外的其他哲学中, 也包含着零星的辩证思维。这些都是应当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辩证哲学, 就可以树立辩证思维, 就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三是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还是一个实践问题。这就是说, 主体必须进入实践、并通过反复的实践, 才能提高思维能力。具体地说, 在实践中, 主体为了认识系统质, 就要不断地提出假说。提出假说的过程, 也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系统质的复杂性, 主体的认识有可能多次受挫、多次失败。这种受挫和失败, 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 实践在提高思维能力方面远胜于学习。当然, 对这一点不能绝对化。其理由是:实践离不开学习;离开学习, 实践就成为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实践和学习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可能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四, 主体的表述方式制约着对系统质的认识。主体的认识, 离不开语言, 因为主体的认识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这样在主体和系统质之间, 就有一个中介, 这个中介就是语言。但是, 语言、特别是自然语言, 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 自然语言累赘、多歧义, 这就使表述既不清晰、也不精确, 而主体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系统质、并通过语言来理解系统质的。自然语言的问题, 使主体不能正确表述和理解系统质, 甚至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为了解决自然语言的问题, 主体创造了人工语言。人工语言主要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的特征是用符号来表示量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使主体的认识由个别上升到一般, 而且也非常精确、很少歧义。近代第一个成功应用数学语言的是伽利略。他大胆地使用数学语言, 并把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 从而使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就。正是这些成就, 确立了他在近代科学中的开创者的地位, 使他成为近代科学之父。

在认识系统质的过程中, 数学语言远胜于自然语言。但数学语言也有局限性, 这集中地表现在:一是有些系统质无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的原因是有些系统质无法量化。当然, “无法量化”不是绝对的。这就是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法量化”可转化为“能够量化”、或“部分量化”。但这也表现出了数学语言的局限性。二是有些系统质需要数学语言的时候却没有相应的数学语言。例如, 超弦理论已提出多年, 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数学语言, 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新特点。因为过去的科学, 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数学语言。三是数学语言越来越远离自然语言。这就使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越来越困难。其结果是掌握数学语言的主体越来越少, 大多数主体被排除在数学语言之外。这样, 科学的探索就成了少数人的事业, 在科学中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服从少数。这对科学来说是“祸”是“福”, 显然是“祸”多于“福”。但这却是必然的、不可扭转的。

第五, 主体的利益追求制约着对系统质的认识。主体对系统质的认识, 不仅仅是真理问题, 也是一个价值问题。所谓价值问题, 就是说这里包含着主体的利益追求。主体的利益追求, 决定着认识哪些系统质, 不认识哪些系统质;先认识哪些系统质, 后认识哪些系统质;等等。例如, 进入近代以后, 机械运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这里的原因在于:不管是建筑、航海, 还是计时、灌溉, 都离不开对机械运动的研究。特别是后来出现了大机器及大机器生产, 这就更推动了对机械运动的研究。正是在这种利益追求的基础上, 再加上学科内部发展的逻辑, 使研究机械运动的学科——力学迅速发展起来。具体地说, 首先出现的是伽利略的地上力学和开普勒的天上力学。在此基础上, 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创立后, 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都是主体追求利益的结果。

在牛顿力学之后, 又有一些学科发展起来。这些学科包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但不管哪一门学科的发展, 都包含着主体的利益追求。有些学科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利益追求, 但后来的发展却离不开利益追求。当然, 由于科学的体系化、抽象化, 来自科学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发展似乎与利益追求无关。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因为随后就会与利益的追求联系起来。可以这样说。永远没有利益追求的科学发展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利益追求的重要性, 在发展科学时它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有时甚至是第一因素。

这样, 我们就可以说, 对系统质的认识, 离不开主体的利益追求, 是由主体的利益追求推动的, 但利益追求是一把双刃剑, 它也可以阻碍对系统质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益追求可能遮蔽对真理的认识。这里的“遮蔽”是指, 把利益放在真理之上, 只要能获得利益就宁愿放弃真理。这种利益至上的观点和行动, 肯定会阻碍对系统质的认识。二是利益追求可能会影响对系统质某些方面的认识。而“某些方面”, 可能是认识系统质的关键。“关键”的被忽略, 必然使整个系统质的认识受到影响。这一切都是片面追求利益所致。三是利益追求本身也存在问题。因为利益可分为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追求局部利益与短期利益, 不仅会阻碍对系统质的认识, 而且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灾难。因此, 追求利益确是一把双刃剑。

第六, 主体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制约着对系统质的认识。系统质可分为宏观领域的系统质与微观领域的系统质。在宏观领域, 主体与系统是相互作用的, 但这种相互作用对系统质影响不大, 可以近似地等于零。因此, 对系统质的认识比较接近系统质本身。当然, 这里说的是“比较接近”, 因为完全符合或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

在微观领域就不同了, 根据海森堡的观点, 微观领域存在着“测不准现象”, 即任何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 要准确测量位置, 动量就完全测不准, 反之亦然。为什么会有“测不准现象”呢?其原因在于主体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说就是:主体在认识系统的过程中要使用仪器, 仪器对系统有一个作用, 这种作用使系统变形。在这种情况下, 主体认识的系统质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系统质。因此, 微观领域的系统质要受主体的制约, 这种制约不同于宏观世界。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微观领域, 如何正确认识系统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得去掉“仪器”。但去掉“仪器”后, 主体又无法认识系统质。这是一个“二律背反”, 主体的认识只能在这个“二律背反”中进行。具体地说, 一方面主体要不断地改进仪器, 以消除仪器对系统质的影响。这种消除不可能是根除。因为不管如何改进仪器, 仪器的影响总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主体要创造新的描述系统质的方法。例如, 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他认为, 波函数表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而它代表的波是一个几率波。它的振幅平方值|ψ2|=A 2, 表示粒子在空间出现的几率。

玻恩关于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遭到爱因斯坦等的激烈批评。爱因斯坦指出:“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 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 但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加接近于‘上帝’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4]爱因斯坦的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直到目前微观领域使用的方法还是玻恩的方法。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的、比玻恩方法更好的方法仍未出现;二是玻恩的方法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到底是哪个原因, 还有待实践的证明。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微观领域的方法确实不同于宏观领域的方法。这是由微观领域的特点决定的。微观领域的最大特点是主体与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系统质、增加了认识系统质的难度。为了达到认识系统质的目的, 必须使用不同于宏观领域的新的方法, 必须进行更多的实践。

概而言之, 对系统质的认识, 不能仅仅注意客观性方面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谈认识, 就是客观性问题, 真理问题。主观性问题也会提到, 但往往将其视为反面的东西, 如反对主观性, 避免主观性, 清除主观性, 等等。我们认为, 在认识中应提主体性, 而不仅仅是主观性。主体性不同于主观性, 因为主体性是认识的一方。没有主体性, 也就没有认识。因此, 主体性是不能避免的, 也是不能清除的。而且, 主体性就是认识的目的。这里的道理很简单:认识就是为了主体。当然作为认识的目的, 主体有多种含义, 例如, 可以是主体的好奇心。可以是主体的利益等等。我们有时说, 认识是为了真理, 这好像没有主体。实际上, 真理也是主体的一种需要。

因此, 认识中的主体问题, 是认识的根本问题、永恒问题, 认识的目的、认识的能力, 都源自于主体。主体与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是一致的。因为离开客观性、真理性, 怎么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呢?历史上有所谓的“画饼充饥”, 那只是一种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表明, 在认识中必须注意主体性的问题, 必须把主体性问题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 才能反映认识的全貌, 才能抓住认识的关键, 才能把握认识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162页

[2]同[1], 第164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9页

票据转质的制度研究 篇9

关键词 票据质权;转质;票据抗辩

一、引言

票据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重要货币工具,作为商业经济的载体,票据的支付结算、流通、信用等特别功能正逐渐发挥着商业货币的功能。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质押财产的交换价值,弥补质押财产的使用价值不能有效发挥的缺点,不同国家对于票据转质的立法态度不同。例如在日本的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就规定:质权人于其权利存续期间,可以以自己的责任,转质质物;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民法第九百八十一条就规定:质权人于质权存续中,得以自己之责任,将质物转质于第三人;我国《物权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质权人在质权存续期间,未经出质人同意转质,造成质押财产毁损、灭失的,应当向出质人承担赔偿责任。

票据流通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一方面,票据的文义行、无因性、要式性等体现了票据流通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票据的抗辩制度限制、保证、承兑制度为了票据流通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本文讨论的票据转质背书,正是票据流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票据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票据的转质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学者普遍认为:票据抗辩制度限制的设立为便利票据证券的流通,保证有关票据债务的迅速履行,确保交易的安全。虽然票据制度限制和票据转质制度各有其要义,但归本溯源,其建立的目的和理念都是一致的,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票据抗辩制度建立的角度,探讨建立票据转质制度的合理性,并就票据转质的设定及制度的完善略管陈建。

二、禁止转质与票据流通的冲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十七条:因票据质权人以质押票据再行票据背书质押或者票据背书转让引起纠纷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背书行为无效。《担保法解释》第一百零一条也有类似的规定:以票据出质的,质权人再转让或者质押的无效。然而,不管是从《票据法》及《民法通则》及《物权法》上,都并未对质权转质的限制,而以上法律解释的规定却限制了票据质权人对票据质权转质的权利,为有效发挥票据流通功能,笔者认为这种限制是不合理的。

首先,票据转质体现票据流通性。根据《票据法》第十三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为了促进票据流通,票据权利的转让有别于一般的债权转让,一方面,在民法对于一般债权转让规定中,债务人对转让人的抗辩事由,可以对抗受让人,不管这个债权经过几次转让,都不存在切断抗辩的情形,由此可以发现,随着转让次数的增加,债务人得以对抗受让人的抗辩事由也由此不断累加,一般债权转让重点保护的是受让人的利益,无形中扩大了受让人的风险。另一方面,在票据权利的转让中,票据债务人由于受到抗辩事由的切断,不得以自己与受让人之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作为抗辩,因此,不管票据权利转让次数如何,都不影响票据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对抗关系,这主要为了保证和提高票据的流通性,如此一来,受让人遭到抗辩的风险就不会因为票据的转让而增加。[2]

然后,票据质权人享有对票据抗辩权的限制,就是将抗辩事由限定在票据债务人与出质人之间,善意受让票据的质权人,不受票据债务人与质权人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的影响。[3]追本溯源,票据抗辩的限制有别于一般的债权让与原则,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一方面,为了提高票据的流通效率,充分发挥使用价值,达到快捷、便利。另一方面,是保护善意取得者的票据利益。

再者,票据转质的流通功能不应受限。根据债权让与的一般原则,受让人享有和让与人同样的权利,所以,债务人对让与人主张的全部抗辩,对受让人也能够主张,这是遵循民事关系中对于公平原则的体现。[4]然而,在票据流通的过程中,在遵循市场交易习惯的前提下,为保证商业交易顺利进行,于是产生了票据抗辩权的限制,如此一来,通过弱化票据让与人的风险来促使票据交易更为快速、便捷,这种追求票据流动性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票据债务人的票据责任。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明确得知,立法者在票据质权人取得票据质权后仍保证其享有票据抗辩权的限制,也就意味着立法者希望并且保障票据在质押后的流通性。

综上所述,质权人再背书的理论在法理上得以论证,而且票据利益关系人在票据行为、票据救济上得都能最终达到法律的保障,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方式会影响票据市场的稳定发展,相反,我们应该完善和提高票据市场的交易流转功能。然而,我们可以发现,《票据法若干规定》第四十七条及《担保法解释》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却恰恰限制了票据质权后的流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对票据质押后再质权及背书的禁止,建议立法支持票据质权后的转质行为,保障票据的流通性功能。

三、票据转质的设定

从性质上而言,如果票据质权的设立是第一次质押行为的结果,那么票據转质的设立就是票据质权的第二次质押行为的结果,新设定的票据质权依旧是原票据质权支配的票据权利,因此,票据转质的设定可以借鉴票据质权的设立方式,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于票据质权的设定,主要存在几种观点:

(一)票据质权应当通过背书并且记载“质押”字样设定

根据《票据法》第三十五条:汇票可以设定质押;质押时应当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被背书人依法实现其质权时,可以行使汇票权利。由此可得,票据质押权的设定是以背书记载“质押”为生效条件。一些学者认为:《票据法》属于商法,《物权法》属于民法,两者之间是特殊法与一般法的关系。[5]前者仅规范票据质押的原因关系,至于票据质权如何具体设立,不属于前者规范的范畴,其应当根据《票据法》来确定。因此在票据质权的设立要件上,应该根据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理,适用《票据法》关于票据质权的相关规定,即票据质权需要通过“背书”并且记载“质押”字样设定。

nlc202309030136

(二)票据质权应当通过质押合同并且交付票据设定

根据我国《担保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表示票据质权必须通过合同书面的形式确立,与此同时,还必须以票据的交付作为票据质权生效的前提。但这一说法是混淆了质权生效与质权合同生效的概念,在这里,笔者也认为:质权合同是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而质权则从交付之时生效较为合理;[6]此外,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八条有关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定,票据质权应当通过“质押合同”并且交付票据设定已经失去了法律效力。

(三)票据质权可以通过质押合同并且交付票据设定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由此可见,物权法关于票据质权的设定,是以书面合同作为生效条件并从票据交付时生效,但并未以背书“质押”字样作为必要的生效条件。这种理论被视为对《票据法》与《担保法》及相关法律解释关于票据质押权利的协调和解决。票据质押可以采用背书的形式,也可以不采用背书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7]通过质押合同并且交付票据设定票据质权,则适用《物权法》的规定,通过“背书”并且记载“质押”字样设定票据质权,则适用《票据法》。

(四)其他国家及地区关于票据质权生效的规定

笔者认为,票据质权的生效要件在立法上出现的冲突,核心就在于立法者对票据功能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时期,对票据在市场经济发挥的作用及需要关注的方面有所差异。在我国台湾地区,票据质权背书在工商界使用的情形相当普遍,他们通常以未到期的票据作为质押贷款。票据立法中并无明文规定票据质押的具体效力,台湾地区关于设质背书的理论认为,票据的质权规定在于民法,而非票据法。[8]因此,票据质押背书的效力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一般的票据质押背书,属于民法上的质权关系,票据法上并无明确规定,只适用台湾地区的民法;第二种是通过合同等其他形式进行票据质押,这种票据质押的效力在当事人之间生效,直接适用民法,而非票据法关于票据背书的规定,而对于善意第三人,则适用票据法关于一般票据背书的关系。对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关于票据质权的设定,设质背书分为两大类型:(1)、显形设质背书,它是以在票据权力上设置质权为目的而在票据背面的“目的”栏中记载“为担保”、“为设质”等文句的背书;(2)、隐形设质背书,它是基于设质目的而以通常转让背书方式进行的背书。[9]在后一种情况中,质押合同关系被视为票据的原因关系。

纵观上述关于票据质权设定的不同阐述,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立法者对票据质权的不同价值追求,但在票据流通的规则方面基本上相同,如果从交易流通的角度而言,一味地强求票据质权的设定只能通过“背书”并且记载“质押”字样设定,背书“质押”是票据质权的唯一生效要件,而完全否定其他同样基于设质目的形式,将会不合理地抑制票据的流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即对于票据质权及转质的设定,除票据背书记载“质押”字样的方式设定票据质权外,还可以通过质押合同的方式设定票据质权。

四、票據抗辩限制在票据质权与转质的差异

(一)票据质权的票据抗辩限制

根据可以主张抗辩的当事人的范围,人的抗辩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任何票据债务人可以对特定债务人主张的抗辩,此类抗辩事由主要有:1、票据权利人实质上失去或者欠缺首领资格,2、持票人不具备取得票据权利的要件,3、出票人记载“不得转让”的抗辩;第二种,特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抗特定持票人的抗辩,此类抗辩事由主要有:1、原因关系的抗辩,2、背书人记载不得转让的抗辩,3、特约抗辩事项。通过票据背书取得票据质权的质权人,在法定情况下取得票据权利时,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其与质权人(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质权人(持票人),这就是所谓的人的抗辩限制。

然而,与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中的抗辩相比,对票据抗辩权的限制是票据抗辩的突出特点。显然,质权人(持票人)依照质权背书的方式获取票据质权后,在依法行使票据权利的时候,债务人与质权人(持票人)的前手所存在的抗辩事由不及于票据权利的受让人,但有的人认为,若通过“质押合同”及“交付”的方式取得票据质权的质权人(持票人)并不享有票据法关于人的抗辩的限制,因为这种方式获取的票据质权,其标的只是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10]但笔者已经通过前文及引用《票据法》第三十一条进行了论证:通过质押合同方式取得票据质权的质权人,同样可以享有《票据法》关于票据抗辩权的限制。

(二)票据转质的票据抗辩限制

票据抗辩权的限制,是指票据的债务人对特定持票人不得抗辩的限制。在此,笔者着重探析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票据转质后,债务人对转质权人的抗辩权限制是否存在差异?首先,我们在做出比较前需要确认一个概念,票据的性质表明其属于一种特定的债权凭证,具有一般债权的性质,“票据的转让背书意味着债权的转让”这一概念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票据的非背书转让是否也同样表示着债权的转让呢?

笔者认为,只有在设定票据质权后,出质人无法在约定期间内履行相关约定事项而质权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的时候,才构成了债权的转让,基于此,我们认为,票据的质权转让,也适用债权转让的相关规定。再者,根据《票据法》第十三条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票据质权的设定是通过质权背书的方式获取,票据上的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转质权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而对抗持票人,这就是票据法上所谓的人的抗辩的切断;然而,当票据质权的设定是通过质押合同的方式获取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无论是第一次的票据质权行为以及随后的转质行为中,两者都采取了质押合同的方式,即表明当出质人无法在约定的期间内履行约定事项时而质权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的情况下,应该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一般债权的抗辩权,并非适用《票据法》上关于抗辩权的相关规定,根据《合同法》第82条: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由此可得,通过质权背书的方式获取的债权人,应当适用票据法上关于对人的抗辩权的限制,而通过质权合同的方式取得的债权人,则适用《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关于一般债权的规定,并不存在对人的抗辩权的限制。票据质权取得或转让方式的不同,对票据的抗辩限制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nlc202309030136

五、票据质权制度的完善

票据质权人通过票据质权的设定而占有了票据,与此同时出质人丧失了对质押票据的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票据质权妨碍了票据权利的使用价值发挥。为了高效便捷地流转票据,达到“票尽其用、流转便利”的理念,质权人通过转质行为充分行使票据权利,利用交换流转来弥补质权票据在使用价值上的缺陷。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票据质权的这一核心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结合民法中物权、担保的相关规定,对票据质权过程中的责任承担制度提出以下观点:

(一)建立质权期限原则

在票据质权的再次转让过程中,假如质权人在第一次质权受让的约定期限是1个月,而质权人在第二次出让质权的约定期限为2个月,则会出现一个问题,由于票据质权的转让,也意味着对票据质权占有的改变,当1个月结束后,原出质人无法按照约定履行相关事项,质权人需要行使票据权利时,由于此时质权人已经失去了对票据的占有,需要向转质权人取回票据,方可以行使票据权利。但是,如果转质权人一旦失去了对票据占有,一定会要求出让人(质权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对票据的转质期限给予明确地限定,质权人就无法直接顺利地行使票据权利。在实现票据流动性功能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合理适度地保障质权人的权利,不得给质权人带来不必要的风险。笔者建议通过立法的手段,明确规定质权人转让质权的期限应该限定在原质权人所享有的期限内,一旦超过期限,质权人(出让人)无须向转质权人(受让人)承担票据责任。

(二)票据责任内容依法记载原则

票据是一种文义证券、设权证券,票据责任内容(包括金额、时间等)只能根据票面文字记载为依据,不能受票面文字以外的其他事实、行为所影响。由此可知,票据质权与普通的质权存在差异,普通质权的质权人只能在已设定质权的债权额范围内,取得相应给付,而设质背书中的被背书人(质权人)有权就票据项下的全部金额行使付款请求,即使这一金额已大大超越出质人实际应当支付给质权人的额度。在实际票据转质过程中,这一情况时有发生,乙企业在甲企业无法如期履行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取得票据权利并请求票据付款人付款时,是只能根据基础关系里价值一百万的合同行使票据权利,还是完全根据价值一百五十万的票据行使相应的权利呢?笔者认为,票据是文义证券,票据上的权利义务、有效期限等内容均由而且只由票据上依法记载的文字的含义来确定,任何人都不得以票据文义之外的因素认定或者改变票据权利义务及票据债权人、债务人。在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票据的文义性体现在,票据权利只能依照票面记载的内容行使,第二层含义:票据所记载的内容,必须是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人不得随意增加或者减少相关内容或要素。

(三)票据转质到期后,票据转让背书的效力

一旦票据转质得到立法上的支持和确立,我们必然会面对一个问题,质权人(出让人)在约定期限内履行约定,转质权人(受让人)则需要返还票据给质权人(出让人),而此时,这个曾经转质过的票据,是否能够再进行背書?根据我国《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十七条:因票据质权人以质押票据再行背书质押或者背书转让引起纠纷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背书行为无效。我们可以得知,目前我国对于已经质押过的票据再行质权或者转让背书的,均不承认其法律地位。然而,这就会产生一个困境,质权人(出让人)在约定期限内履行约定,质权人再收回转质权人(受让人)占有的票据,除了进行委托收款背书外,不得再进行转让背书或者质权背书,这恰恰是有碍票据的流通。笔者认为,这种限制在立法上存在矛盾,而且也是不必要的。

1、根据我国《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一条法规旨在保障,出质人在质押票据期间,防止质权人超越质权所享有的权利范围而行使了侵犯出质人对票据所应享有的票据权利(如所有权),但当质权已至期满,出质人重新取得票据之时,只要票据期限未过期,则可以继续行使票据权利,包括票据质权及转让背书。

2、票据背书的连续性,是指转让背书的连续性。如果甲通过转让背书将票据转让给乙(被背书人),乙再将票据质权背书给丙(质权人),丙在法定期限内转质给丁(转质权人),丁在其与丙的质权期满后,归还于丙,丙同样在其与乙的质权期满后,归还于乙,那么乙若在转让背书于其他第三人,则该票据是否连续?有的学者认为,正是因为票据的不连续,所以才需要禁止票据经过质权背书后再行质权背书或者转让背书行为。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票据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所指的背书连续,仅仅指转让背书及被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而不包括质权背书的签章。因此,在上例中,即便存在丙、丁的两次质权背书,但无碍乙在质权期满后取回票据再行质权背书及转让背书的权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制定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票据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承认质权票据在期满后再行背书质押或者背书转让的合理地位,并且修改票据法关于质押票据后的背书行为,承认回头背书的效力,以便原始出质人能合法、有效地行使完整的票据权利。以上的种种立法举措,并不会加重或者减轻票据当事人的责任,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票据的流通功能。

参考文献

[1] 赵新华.票据法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21

[2] 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209

[3] 于莹.票据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8

[4] 郑宇.票据抗辩理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22

[5] 于莹.论票据质押的设立与效力[J].法学评论,2009

[6]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07

[7] 熊丙万.论票据质押背书的效力—《票据法》与《物权法》之间立法冲突的协调[J].当代法学,2009

[8] 梁宇贤.票据法新论修订新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3

[9] 末永敏和.日本票据法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22

[10] 于莹.论票据质押的设立与效力[J].法学评论,2009

初中科学课堂减负提质的途径 篇10

一、先学后教,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了解、分析和吸收的主动求知过程。预习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运用,而且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而且教师通过预习检查,可以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较差,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些同学对预习的认识不到位,老师对预习作业布置太过简单,对学生的预习缺乏细致的指导,预习督查没有跟上,等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1. 强化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预习的作用和好处,让同学们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预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2. 精心设计预习目标。

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目标,使预习目标提得具体而有针对性,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目标不要太多、太难,否则学生会有畏难情绪。

预习目标可以包括与本学习目标相关背景材料,学科问题的新猜想、新发现等,也可以提供落实双基训练的题例,通过预习,学生自学,促使学生完成一定的基础目标,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如我是这样设计“浮力”的预习目标的:(1)查阅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故事;(2)什么叫浮力?请列举2、3例你在生活中见到的浮力现象;(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浮力的方向总是%%%%;(4)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一个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独立地向新认知领域进军,攀上知识的顶峰。现在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要想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本领,教师应该加强方法的指导。

刚开始,若保证不了预习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把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由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一段时间后,由教师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编制预习卡片或学案,明确预习要求,一步步地引导,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预习,探索和掌握一些方法。待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和形成了习惯后,再由学生自己在课外预习。

4. 鼓励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因此在课前预习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如何提问题、找疑点,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最好在每次预习时都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或自己的新见解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和展示。在预习“浮力”时,有学生提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我明白,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浮力就我不懂了?氢气球在空气中会受到浮力,人怎么也会受到空气的浮力呢?我怎么感觉不到?

5. 及时督查,落实预习。

要想预习落到实处,切实有效,老师的督查反馈环节必不可少。通过督查,指导学生明确重点、难点,也了解学生的易错点,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课堂效率自然会提高。

督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看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教师提问检查、教师用课外时间督促,还可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相互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督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作小结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若对新知识没有预习,就绝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先备后教,认真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备课是高效课堂非常关键的一环。课前准备得越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和逻辑越清晰可见,教学目标越明确无误,越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时所花工夫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教师应化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认真地实施。

1. 备教材。

教师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其实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若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很难将课堂创新。因此,教师不但要深挖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从教材中挖掘新的思想和理念。只有变成教材的主人,会熟练地驾驭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2. 备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也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考虑到。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备学生主要是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的每位学生,通过谈心或发调查表格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现状、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弄清班级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

3. 备教法。

一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能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教师要全面考虑,恰当选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和学法。教师在考虑利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是积极的,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沿着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思路,如多做实验,多用投影片、板画、示教板等,如此才能够达到直观教学,激发兴趣,轻松学习,减负提质的目的。

4. 备学法。

明确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了解了学生情况,我们还要考虑到这些教学内容,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怎么学才能更好、更轻松地掌握这些内容。我们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备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等。学法指导应体现层次多元化,形式灵活化,手段现代化,态度亲切化。

5. 备练习。

以前,教师大多喜欢搞“题海战术”,布置的练习往往没有选择性,重复的也比较多,学生忙于应付,事倍功半,苦不堪言。现在要减负,就必须精心选择练习,尽量少而精。最好是利用备课组的资源自己动手出题,分层设计,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学生机械重复做题,而且这样的习题针对性很强,减负提质会更明显。

精选好了的题目老师还要先做一遍,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习题的难度,针对不同学生做分类要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还可以了解学生解答这些练习需要的大概时间,合理控制作业量,避免作业过量。

三、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是高效课堂的抓手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1.“学案导学”的内涵。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的组织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全体同学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尽量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3.“学案导学”的基本模式。

(1)时间划分:10+30+5。

(2)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3)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串插巩固、达标测评。

4. 学案的编制。

学案的设计,应对新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以有效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环节。

(1)学习目标的制定。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明确目标。一个学案中学习目标不宜过多,以便控制学习总量,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

(2)导学问题的设计。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知识变成问题简单逻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即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做到循序渐进。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应当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简答式、实验探究式等。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猜想一下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简单说说你的理由。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猜想一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并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3)学法指导。每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其中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4)达标训练的设计。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有助于学生把刚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达标训练的设计应紧扣所教的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达标训练尽量当堂完成,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老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位同学在每一节课后都能有所收获,有成就感。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通过给自己加压来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摘要:减负提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实践, 从有效预习、充分备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即采用“学案导学”模式等方面对如何实现“减负提质”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减负提质,初中科学课堂,学案导学,途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卢琴.新教材如何备课.生物学教学, 2001, (4) .

[4]何翠英.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备课.何翠英的博客, 2007-5-8.

上一篇:脊髓损伤论文下一篇:女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