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论文

2024-09-29

脊髓损伤论文(共12篇)

脊髓损伤论文 篇1

1 引言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可造成其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出院准备服务计划主要利用专业人员帮助患者及照顾者在转换医疗照顾机构时,能达到完整且持续性的照顾,以求得到最佳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1]。我院提供此项服务从患者入院始介入,由个案管理员予以执行,出院计划服务包括评估、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随访等过程[2],期间需制定完善的出院计划程序或指引,形成格式化的医院和社区间的转介系统,患者及家属参与决定服务计划,有详细的出院计划书写记录,建立全面完善的个案管理档案。

2 脊髓损伤患者的出院计划

本文将对一例颈椎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出院计划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2.1 一般情况

患者男,36岁,车祸致“颈椎完全性脊髓损伤”,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处理,伤后5个月转至我院行系统康复治疗。入院后个案管理员予以持续性跟进,针对伤残适应、家庭关系、工伤政策等问题提供服务。

2.2 出院准备服务

2.2.1 出院计划的评估

在患者临近出院的1个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进行患者需求评估,评估情况如下:①健康状况。双肩关节和背部疼痛成为影响患者睡眠、情绪的重要因素,四处寻求治疗方法和改善措施。②功能情况。ADL完全依赖。③情绪状态。患者偶感烦躁,易激惹,好发脾气。④家庭情况。患者父母早年离异,伤后父亲在身边照顾,但父子关系较疏离,母亲健康状况不佳,妻子是主要照顾者,已基本掌握照顾技巧;患者担心妻子离开,用“责骂”的方式试探妻子对自己的心意;患者担心返乡后如何面对亲朋好友;患者妻子常有无助感、睡眠障碍。⑤社会资源。居住所二楼,无电梯,房屋内设施基本适合轮椅使用;患者及家属不了解当地针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经济维持依靠工伤的伤残补助金。

2.3 出院计划的制订

根据评估结果,由个案管理员、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及有效措施,具体如下:①具体目标。协助患者习得自我处理疼痛的方法,以减少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家居环境改造的知识;使患者全面了解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增进夫妻间的情感交流,鼓励患者与妻子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②措施。每周一次康复辅导、周期性的小组辅导、脊髓损伤训练营等方法介入。

2.4 出院计划的实施

针对出院计划评估结果提供个体化的出院准备服务,并由个案管理员将各专业人员建议整合,形成书面材料提供给患者。

2.4.1 脊髓损伤训练营

课程涉及体能训练、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伤残辅导等4个方面,以个案辅导、小组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知识教授等为介入手法,在此过程中需要各专业合作和配合、“同路人”的示范与支持,使患者重拾生活自信,达成生活重整的目标。

2.4.2 康复辅导

通过专业的辅导技巧进行深入面谈,针对疼痛自理、伤残心理的适应、家居环境改造、长远的生活规划(包括家庭康复训练技巧的指导、日常生活安排表的制定、家庭财政计划及持续性生计的探讨等)提供服务。

2.4.3 家庭关系辅导

针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进行辅导。

2.4.4 链接社区资源

个案管理员与当地残联联系,获取残联可利用资源。

2.4.5 家居环境改造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同病情患者家居环境改造的情况。

2.5 出院准备的评价

①疼痛自理:知晓疼痛原理,清楚疼痛将终身伴随,对情绪的影响减少。②家庭财政计划:患者的劳动能力鉴定等级为一级伤残、一级护理,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获得伤残津贴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③制定日常生活安排表,进行家庭康复训练。④伤残适应情况:患者可较好地进行压力管理,睡眠情况改善,发脾气次数减少,找到了人生价值。⑤家庭关系:患者与妻子关系融洽。⑥社区可使用资源:当地残联每年提供申请护理补助和免费辅助器具配置。⑦家居环境改造:患者计划重新购置房屋。⑧持续性生计的考虑:投资合适项目。

2.6 随访

患者己出院返回湖南家乡,返乡后一周每天均有亲朋好友探望,患者认为“回家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个案管理员通过电话随访,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每半个月1次,第3个月至半年每个月1次,协助患者处理出院后遇到的实际困难。

3 小结

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准备计划紧紧围绕患者的个体需求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出院准备服务计划提高了照顾者的准备度,满足了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珏.出院计划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709-710.

[2]汤维娟.国内外出院计划服务的现状及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5):330-331.

脊髓损伤论文 篇2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孙兆忠

脊柱骨折

一、病因及分类。

脊柱骨折十分常见,其中胸腰段脊柱骨折最多见。暴力是引起胸腰椎骨折的主要原因。(一)胸腰椎骨折的分类

1.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这是脊柱前柱损伤的结果。2.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3.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的结果。4.chance骨折:为椎体水平状撕裂性损伤。5.屈曲牵拉型损伤:屈曲轴在前纵韧带的后方。6.脊柱骨折一脱位:又名移动性损伤。

另外还有一些单纯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与横突骨折,不会产生脊椎的不稳定,称为稳定型骨折。特别是横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击后腰部肌肉猛烈收缩而产生的撕脱性骨折。

(二)颈椎骨折的分类

1.屈曲型损伤:这是前柱压缩、后柱牵张损伤的结果。

2.垂直压缩所致损伤:暴力系经Y轴传递,无过屈或过伸力量。3.过伸损伤。4.不甚了解机制的骨折

急症检查:

1.有严重外伤病史,如高空坠落,重物撞击腰背部,塌方事件被泥土、矿石掩埋等。2.胸腰椎损伤后,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站立及翻身困难。3.检查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受伤方式,受伤时姿势,伤后有无感觉及运动障碍。4.注意多发伤:多发伤病例往往合并有颅脑、胸、腹脏器的损伤。要先处理紧急情况,抢救生命。

5.检查脊柱时暴露面应足够.必须用手指从上至下逐个按压棘突,如发现位于中线部位的局部肿胀和明显的局部压痛,提示后柱已有损伤;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可摸到后凸畸形。

6.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确定损伤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急救搬运:采用担架,木板甚至门板运送。先使伤员双下肢伸直,木板放在伤员一侧,三人用手将伤员平托至门板上(图65-9);或二三人采用滚动法,使伤员保持平直状态,成一整体滚动至木板上(图65-9)。

二、治疗。

(一)胸腰椎骨折

1.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1)椎体压缩不到1/5者,或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复位及固定者可仰卧于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垫厚枕,使脊拄过伸。(2)椎体压缩高度超过1/5的青少年及中年伤者,可用两桌法过仰复位。2.爆破型骨折的治疗

对没有神经症状的爆破型骨折的伤员,经CT证实没有骨块挤入椎管内者,可以采用双踝悬吊法复位,因其纵向牵引力较大,比较安全。对有神经症状和有骨折块挤入椎管内者,不宜复位。应经侧前方途径,去除突出椎管内的骨折片以及椎问盘组织,然后施行椎体问植骨融合术

3.chance骨折,屈曲一牵拉型损伤及脊柱移动性骨折脱位者,都需作经前后路复位及内固定器安装术。(二)颈椎骨折的治疗

1.对颈椎半脱位病例,予以石膏颈围固定3个月。对出现后期颈椎不稳定与畸形的病例可采用经前路或经后路的脊柱融合术。

2.对稳定型的颈椎骨折,例如轻度压缩的可采用颌枕带卧位牵引复位(图65一13)。3.单侧小关节脱位者可以没有神经症状,特别是椎管偏大者更能幸免。可以先用持续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逐渐增加。复位困难者仍以手术为宜,必要时可将上关节突切除,并加作颈椎植骨融合术。

4.对爆破型骨折有神经症状者,原则上应该早期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经前路手术,切除碎骨片、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5.对过伸性损伤,大都采用非手术治疗。

6.对第1型、第3型和没有移位的第2型齿状突骨折,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一、分类:

1.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只是暂时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2.脊髓挫伤与出血:为脊髓的实质性破坏,外观虽完整,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导纤维束的中断。

3.脊髓断裂:脊髓的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又称挫裂伤。脊髓断裂后恢复无望,预后恶劣。

4.脊髓受压:骨折移位,碎骨片与破碎的椎间盘挤入椎管内可以直接压迫脊髓,而皱褶的黄韧带与急速形成的血肿亦可以压迫脊髓,使脊髓产生一系列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

5.马尾神经损伤:第2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弛缓性瘫痪。马尾神经完全断裂者少见。

二、临床表现

1.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弛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锥体束征。胸段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下肢仍为痉挛性瘫痪。(1).脊髓半切征:又名Brown_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2).脊髓前综合征: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

(3).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容积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重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2.脊髓圆锥损伤: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

3.马尾神经损伤: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锥体束征。

4.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示。“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

三、并发症

1.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这是颈脊髓损伤的严重的并发症。颈脊髓损伤后,肋间肌完全麻痹,呼吸肌力量不足,呼吸非常费力,使呼吸道的阻力相应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不易排出,久卧者又容易产生坠积性肺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与定期翻身拍背有助于控制肺部感染。

2.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由于扩约肌功能的丧失,伤员因尿潴留而需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发生泌尿道的感染与结石,3.压疮:截瘫病人长期卧床,皮肤知觉丧失,骨隆突部位的皮肤长时间受压于床褥与骨隆突之间而发生神经营养性改变,皮肤出现坏死,称为压疮。

4.体温失调:颈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受伤平面以下皮肤不能出汗,对气温的变化丧失了调节和适应能力,常易产生高热。

四、治疗原则 1.合适的固定,防止因损伤部位的移位而产生脊髓的再损伤。一般先采用颌枕带牵引或持续的颅骨牵引。

2.减轻脊髓水肿和继发性损害。

3.手术治疗:手术只能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目前还无法使损伤的脊髓恢复功能。手术的途径和方式视骨折的类型和致压物的部位而定。

28例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分析 篇3

方法:根据所选的28例脊髓损伤患者资料,对其在入院后及术后对心理、呼吸道、泌尿系统、体位、预防褥疮、饮食调节等进行临床护理及系统功能康复锻炼。

结果:对2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规范护理4个月之后进行Barthel评分,评分结果显示为66.35±13.56,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经过治疗后1年有17人可以使用轮椅、支具或是拐杖自理,总有效率达到64.23%。

结论: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护理,不但可以避免患者损伤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及早恢复正常生活,增强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护理调节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5-02

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所造成的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患者失去部分或者是全部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伤[1]。随着我国建筑业、工农业和道路运输的不断进步,脊髓损伤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由于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治疗,所以极容易发生并发症,针对这类患者护士应给予各方面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尽最大程度恢复功能。本文通过所选的28例患者资料进行护理方面的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有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9岁;患者中腰椎骨折的有13例,胸椎骨折的有6例,颈椎骨折的有5例,尾椎骨折的有1例,脊髓损伤伴随截瘫的有3例;患者住院天数在5-112天之间,平均天数为34.4天;所有患者在年龄、身体情况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相关资料、数据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

1.2方法。

1.2.1体位护理。患者在收治入院后给予平卧在硬板床上,以此来保证脊柱平直,避免再次损伤,护士需向患者详细告知平卧硬板床的好处以及重要性,令患者充分配合。如果患者是颈椎骨折、颈髓损伤,在没有进行颈椎内固定手术之前,因为颈椎部位不稳定,护士应该绝对制止患者头侧位,并给与颈托固定或沙袋固定头部两侧保持颈部中立位避免左右摆动,如果需要进行颅骨牵引术,应该确保头高脚低位,保持15°倾斜角,在手术后应保持平卧位、左右侧位来回交换,每2小时进行一次调整。针对胸腰段脊髓损伤的病人,在其腰下垫起5cm以下的枕头以此来确保患者脊柱的自然弧度,避免脊柱过伸或是过屈,防止患者脊柱发生畸形和损伤加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体位护理的重要性,取得合作。

1.2.2翻身。脊髓损伤患者如果翻身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为患者翻身时应该由护士亲自进行或协助进行,使用轴线翻身法(二人翻身法:适用胸、腰椎损伤患者,一人用手托患者肩、腰,一人托腰、臀部,保证患者的肩、腰、臀部呈三点一线。三人翻身法:适用颈椎骨折、颈髓损伤患者,需要专人固定头部,其余相同)当患者翻身之后护士应该及时的摆正患者固定的功能位,在其脚下垫起枕头确保踝关节90°,避免患者发生足下垂或者是局部关节畸形,白天平均保证患者1-2小时翻身一次,夜晚可以适当的延长翻身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护士应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翻身,当为患者进行换药或是擦身时,尽可能的与翻身一起进行。

1.2.3呼吸道护理。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并且温度适中,注意为患者保暖以防感冒,其次当患者有痰液时要帮助和鼓励患者将痰液咳出,每2小时或在患者有痰液时轻拍患者背部,促进痰液排除,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并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还有条件可以使用呼吸训练器。

1.2.4褥疮防护。护士在患者住院后,应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营养状况,使用气垫床或在骶尾部置水垫,每2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翻身拍背按摩,保证患者所躺的床单干净整洁、没有渣屑,稍不留意的一点褶皱都会加强患者皮肤的压力,早晚用温水擦浴,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避免使用热水浸泡肢体,避免烫伤。

1.2.5泌尿系统管理。脊髓损伤后早期常有尿潴留,一般采用留置导尿的方式。留置导尿管时要注意卧位时男性导尿管的方向必须朝向腹部,以免导尿管压迫尿道壁,造成尿道内压疮。留置导尿时还要注意夹放导尿管的时机。一旦出现全身性菌血症可以采用敏感的抗菌素治疗。拔除导尿管之后可以采用间断清洁导尿[2],即采用较细的导尿管,导尿插入时外阴部局部清洗干净,导尿管用后用清水冲洗,然后放入生理盐水或消毒液中保存。

1.2.6心理护理。由于脊髓损伤患者受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出现运动及感觉障碍,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患者及家属心理承受着医疗、经济、社会的压力及对康复要求过高,易产生焦虑、急躁心理,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给予最恰当的护理方式,可以主动同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耐心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患者的治疗康复信心。

2结果

通过对28例脊髓损伤进行基本护理4个月之后进行Barthel评分,评分结果显示为66.35±13.56,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经过治疗后1年有17人可以使用轮椅、支具或是拐杖自理,总有效率达到64.23%。

3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在治疗早期需要卧床休息,所以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由于脊髓损伤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恰当的体位可以有效预防褥疮、关节畸形等现象,不但可以加强患者的血液循环,也可以减缓局部肌肉萎縮以及关节僵硬[3]。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长期卧床导致部分患者心情焦躁,影响康复,通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可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可见,有效的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起到绝对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志英.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护理.黑龙江护理杂志,2004,4(12):42

[2]廖明珍.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康复,2009,24(5):355

脊髓损伤康复基本程序 篇4

患者入院到脊髓损伤病区申请康复治疗服务,康复治疗师询问病史以及进行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并分析数据和发现问题,根据评定结果分析问题、治疗介入,制定功能目标,训练并调整计划,并适时给患者作出康复评价以不断修改康复治疗计划[1]。

2 SCI预后与目标设定程序

功能预后目标应根据患者具体损伤程度以及损伤的节段、神经平面而定,可分为卧位、坐位、潜在步行三个方面设定目标。设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康复训练所采取措施的异同,卧位侧重于对看护人员的训练;坐位则需考虑脊髓损伤患者的床上活动、床上及侧边转移、地面轮椅间转移、基本的轮椅技巧及床上、轮椅的减压技术、后期轮椅的选用;有潜在步行功能的患者除了考虑坐位目标设定的内容以外仍需要考虑坐位与站位间的转移、步行功能的训练矫形器的选配。根据坐位和站位目标的设定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经过训练如果患者能够独立,说明康复治疗计划有效果则应继续加强功能康复训练,如果患者仍需辅助则应加强对康复人员的训练。

3 SCI肺部问题处理程序

首先评定脊髓损伤患者存在肺部问题,然后确定何种类型的肺部问题,是痰的阻滞还是肺活量降低,如果是谈的阻滞则看其能否咳出,如不能给予振动、拍打交替侧卧位更进一步给予辅助咳嗽、吸痰、深呼吸、腹式呼吸运动以及肌力训练;如果是肺活量降低则应考虑呼吸肌是否无力,对其进行呼吸肌训练和腹肌训练同时深呼吸。而维持肺部以及支气管的卫生都应贯穿于肺部问题处理的全过程。

4 SCI血管舒缩训练程序

查看脊髓损伤患者仰卧位下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稳定则使用起立床训练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则让患者在仰卧位下生命体征稳定时才进行血管舒缩训练。当患者在起立床训练后血管舒缩功能稳定情况下继续进行在轮椅或椅子上坐位可以维持1.5h或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此时应考虑患者能否拥有潜在步行功能,如有且患者在步行架或者平行杠内血管舒缩功能稳定,对其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和积极的康复训练;否则继续进行步行架中的血管舒缩功能训练。如患者没有潜在步行能力则对其进行适当的轮椅技术的训练[2]。

5 SCI肌肉力量训练程序

评定患者的肌力,如肌力下降则应检查下降肌群是位于损伤部位以下还是损伤部位以上。如是损伤部位以下则应保持关节活动范围,尽可能提高残存肌肉的肌力,对其进行主动助力训炼、抗阻训练、电刺激以促进肌肉控制、PNF治疗以提高肌力和运动控制。如肌力下降肌群位于损伤部位以上,则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肌力[3]。

6 SCI关节活动度训练程序

考虑患者是否有关节活动度受限,如没有对其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有应考虑是主动关节活动度受限还是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前者应考虑是肌力低下还是疼痛原因所致,分别进行肌力训练和止痛处理;若是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则应考虑是疼痛、僵硬、挛缩还是痉挛的原因,分别进行止痛、被动活动训练、牵伸以及痉挛的相关处理。其中被动活动和牵伸完要让患者进行主动活动训练。

7 SCI疼痛康复程序

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患者感觉到疼痛,应分析疼痛的性质:是神经性疼痛还是非神经性疼痛。如是神经性疼痛应用药物缓解疼痛更甚者手术解除疼痛,也可进行理疗减轻疼痛;对于非神经性疼痛,则应检查疼痛部位位于骨骼肌还是腹部以判定是骨骼肌性疼痛还是内脏疼痛,内脏疼痛治疗方法同神经性疼痛;如是骨骼肌性疼痛应检查是否有炎症症状,如有进行冰疗、超声波等理疗,局部热敷以及深部推拿;若没有炎症症状则对有收缩性的组织进行电疗以及主动活动等运动训练,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训练[4]。

8 SCI痉挛的康复程序

当脊髓损伤患者存在痉挛,应进行相关的常规物理治疗,如主被动活动、理疗、牵伸和持续功能性治疗以缓解痉挛,同时配合药物和持续主动的脊髓损伤康复缓解痉挛。

9 SCI出院指导程序

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后,康复治疗师作出出院计划,并对脊髓损伤患者及其看护人员出院后的一些生活细节提出指导意见,包括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自我训练如减压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自我牵伸以及步行训练、轮椅的驱动、心肺耐力的训练等;对看护人员的指导训练则应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卧位者教会看护人员被动牵伸技术、肺功能保持训练以及床上活动技巧;坐位者还应教会看护人员床边转移、地面与轮椅转移技术以及轮椅操控减压技术;有潜在步行功能的患者还应教会看护人员坐站转移技术和步行功能训练技术。贯穿始终的是安全意识,有需要时可以进行家访。

参考文献

[1]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2]汪土松, 施康能.脊髓损伤的康复流程及其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 12 (1) :33.

[3]丁伯坦.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适应症及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J].现代康复, 1998, 2 (5) :402.

脊髓损伤最佳西医治方法 篇5

治疗方案

1、合适的固定,防止因损伤部位的移位而产生脊髓的再损伤。一般先用颌枕带亲牵引或持续的颅骨牵引。

2、减轻脊髓水肿和继法性损害的方法。(1)地塞米米松,10-20mg静脉滴注,连续应用5-7天后,改为口服,每时3次,每次0.75mg,维持2周左右。(2)甘露醇,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5-7次。(3)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每公斤体重30mg剂量一次给药,15分钟静脉注射完毕,休息45分钟,在以后23小时内以5.4mg(kgh)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本法只使用于受伤后8小时内者。

(4)高压氧治疗。据动物实验,伤后2小时进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好,这显然不适合于临床病例根据实验经验,一般伤后4—6小时内应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手术治疗

手术只能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和恢复脊椎的稳定性,目前无法使损伤的脊髓恢复功能。手术的途径和方式视骨折的类型和致压物的部位而定。手术的指征是:(1)脊椎骨折,脱位有关节突交锁者:(2)脊柱骨折复位不满意,或仍有脊柱不稳定因素存在者:(3)影像性显示有碎骨片凸出至椎管内压迫脊髓者:(4)截瘫平面不断上升,提示椎管内有活动性出血者。MRI显示脊髓内有出血者可在脊髓背测正中切开脊髓至中央沟,清除血块与积液,有利于水肿的消退。手术后的效果术前年年难以预料,一般而言,手术后截瘫指数可望至少提高一级,对于完成性截瘫而言,提高一级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对于不完全性截瘫而言,提高一级移意味着可能改善生活质量。为此,对于不完全性截瘫者更应持积极态度。这一原则更使用于陈旧性骨折。

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例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马桶等移动动作)。

2、作业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3、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的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4、康复工程: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着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5、临床康复:用特殊护理和药物如维生素A、C/E、固齿强骨胶囊、钙片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6、文体康复:利用文娱、体育手段使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训练及轮椅的使用训练(如耐力和技巧训练),并且为进行社会活动做出适应训练。

7、理疗:利用水疗、光疗、生物反馈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

8、中医康复: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人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

9、营养治疗:制定合理食谱,加强营养发适应康复训练的需要。

★ 半月板损伤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 中医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方法

★ 什么是脊髓造影

★ 先天小耳畸形治疗办法有哪些?

★ 腰部肌肉损伤护理

★ 办法造句

★ 怎么治疗肺结核

★ 患上脊髓空洞症能要孩子吗

★ 那些所谓的感情损伤经典美文

脊髓损伤论文 篇6

【关键词】 脊髓损伤;脑脊髓损伤;间质干细胞;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26-02

脊髓损伤对人类的健康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同时巨大的痛苦带给患者与患者的家属,同时更是给家庭与社会制造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在临床上,通常采用必要的手术,或者保守的药物与物理治疗恢复,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当时对于从根本解决问题还不太现实。近来有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改变神经系统的局部环境,恢复受损伤的神经产生再生能力最终恢复功能,为治疗脊髓损伤指明了另一个方向。研究表明,间质干细胞保留着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目前,广泛用于很多种神经疾病治疗[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四年间收治脊髓损伤患者72例,其中36例属于脑脊髓损伤,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在20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均为肿瘤患者,包括6例为淋巴瘤,4例为垂体瘤,14例为鼻咽癌,8例胶质瘤,4例恶性脑膜瘤。接受放射治疗的剂量一般在50-170,导致脑脊髓有20例脑组织水肿坏死,9例脑出血,13例并发脑神经损伤。36例患者为颈脊髓损伤,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10-75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8例为骨折性颈脊髓损伤,28例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残损分级,其中A级26例,B级21例,C级13例,D级12例。

1.2 治疗方法 72例患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手段。有8例无骨折脱位型患者采用保守疗法,即采用综合性的康复疗法,一般按照损伤程度的不同进行康复治疗[2],一般进行确保体位摆放正确,对主被动肌肉持续的进行牵张运动训练,或者进行轮椅的训练,配合按摩、针灸、功能电进行刺激等方法,有的还需要佩带各种矫形器或者支具等,同时注意使用甘露醇、激素和一些神经药物,并预防感染[3]。其余20例无骨折脱位型患者,有7例采用了手术治疗:其中4例钢板内固定,2例钛网植入并钢板内固定,还有1例为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余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了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技术,通过在治疗前对干细胞移植的禁忌证进行排查,并由患者签署了治疗知情书和同意书。

1.3 评价指标 通过对患者接受治疗三个月后的感觉、运动情况、生活能力等进行科学打分。使用第6版的评定表进行前后的感觉与运动评分,其中感觉评定包括皮节的痛觉、触觉,最终分为三级截瘫指数,分别标注为0、1、2。运动的功能评分为上下肢的肌肉,包括伸肘、伸腕、伸膝肌,屈肘、屈指、屈髋肌,以及小指展肌、拇长伸肌、踝背肌、踝蹠屈肌。

2 结果分析

2.1 治疗效果前后对比 通过对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在感觉、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上的评分改变,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通过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发热5例,头痛8例,通过降温和抗炎等处理之后,不良反应在移植后48小时内消退,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而中断治疗的患者。

3 讨论研究

脊髓损伤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一般的表现有感觉和运动的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丧失,同时患者大小便出现失禁。而且成熟的神经元丧失了增殖和分化的能力,由于脊髓损伤无法自我修复,所以,一般的常规性治疗方法只能对病情的病理性表现有一定的改观和缓解,但导致患者瘫痪的现实难以改变。手术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瘫痪的可能,但并不安全[4],本文重点使用了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由于间充质的干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对神经发挥营养作用,可以诱导分化新的神经细胞,在新的环境下发挥神经细胞作用并替代受损伤的神经细胞,重建新的神经环路,甚至还能对神经细胞上调可塑性的蛋白质,刺激体内的内源神经系统进行修复机制,从而达到了恢复人体神经功能的最终目标。

同时,通过间质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新的神经细胞宿主不容易发生免疫的排斥,这也说明了使用间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是可以在短时期内改善患者一些神经功能,长远疗效有待继续进一步的观察。

参考文献

[1] 崔丙周,李恩,杨波,王博.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2011,(03).

[2] 孙宇,蔡钦林,王立舜,王少波,党耕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外科治疗随诊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02).

[3] 韩非,卢泰祥,陈忠平.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6,(02).

脊髓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篇7

1 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

从相关统计学资料发现, 脊髓损伤的患者平均年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大幅度提升, 目前的平均年龄为37.5岁, 其中老年患者的数目增幅较大, 占所有脊髓损伤患者比例的11%[5]。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保护措施逐渐提升, 社会急救措施也渐趋完善, 对于突发伤的救治更加及时使得总体发生率有所下降[6]。而老年人患病数目增多的原因是其本身脊柱的退化, 以及高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低等。针对老年患者预防是关键, 要尽量减少老年人的摔倒[7]。关于具体脊髓损伤的部位也有发生改变, 其发生率最高。

2 脊髓损伤的诊断进展

关于脊髓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观察指标是椎管内占位和脊髓受压程度, 这也是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指证[8]。之所以进行这两个项目观察, 是由于其可信度较高, 不会出现假性现象, 且有一定的重复性, 比较容易观察, 在进行设备操作时也方便进行, 直接进行计算机自动测量即可, 无需手动操作, 且准确率无改变, 甚至比手动操作更加精确[9]。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行脊髓内出血或脊髓水肿的观察, 以鉴别脊髓损伤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综合各项损伤后评判患者预后情况[10]。

3 急救措施

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治疗的关键, 积极进行全身一般情况对症治疗以及预防脊髓的二次损伤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11]。具体措施有如下几项。

3.1 呼吸循环支持

脊髓损伤的患者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 由于损伤涉及大脑呼吸循环中枢的功能, 因此必须立即进行开放气道的处理, 使患者呼吸道通畅。常见的措施有纤维支气管插管, 或直接进行气管切开, 再置入气管导管[12]。需要注意的是在插管过程中必须动作迅速轻柔, 防止对损伤的脊髓造成二次损伤。有研究证明, 在紧急时刻, 直接对患者进行经口的气管插管也是可行的, 对患者不会造成任何伤害[13]。

3.2 急救药物的应用

3.2.1 甲尼泼龙 (MPS) 冲击治疗

MPS是较早应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 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随着对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及对该药药物性质的逐渐发掘, 关于其治疗效果的争议开始显现[14]。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明, 在对脊髓损伤应用MPS的患者与其它对照组患者对比中, MPS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疗效。而且MPS对患者后期体内激素水平调节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会导致患者发生激素性疾病[15]。

3.2.2 神经节苷脂

该药是继甲尼泼龙后又一治疗药物, 虽然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此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优越性, 但是在对患者出院后的随访过程中却发现并不能得出一样的结论, 该药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长期疗效方面并不具备任何优越性[16]。因此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此药的临床应用, 目前只是应用于一些基础研究。

3.2.3 Rho抑制剂

Rho是一种涉及脊髓损伤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作用于脊髓再生基因, 达到抑制脊髓再生因子表达的目的, 因而只要能够消除体内Rho这种物质即可使脊髓再生。目前关于此类抑制剂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信不久的将来即可用于临床[17]。

4 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前已经得到公认, 手术治疗是脊髓损伤最彻底、最全面的方法, 通过进行外固定处理、支架牵引、绝对的卧床休息等治疗措施, 对于患者的恢复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争议聚焦在手术时机的选择。部分学者支持在损伤后立即进行手术处理, 以达到减少神经损伤的目的, 因为由动物实验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进脊髓损伤对神经造成的损害也不断加重。而其他学者认为具体的手术时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如果患者情况不稳定则不宜进行急诊手术, 若要进行强制手术反而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且有研究证明, 早期的手术处理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目前此争议还在继续[18]。

5 手术方法

最新研究进展认为, 切开硬膜囊的方法可以减少脊髓损伤造成的脊髓水肿情况, 再通过网膜进行对炎性物质的吸收达到治疗目的。但此法目前未被普遍接受。

总而言之, 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推进发展, 关于脊髓损伤的临床救治方法也一定会不断推进。

摘要:尽管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发展迅速, 在诊断、治疗及愈后护理等方面都有巨大进步, 但是相比于脊髓损伤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其临床研究进展还是相对不足的。近年来多种临床新药已陆续进入试验阶段, 具体疗效有待观察。目前治疗脊髓损伤的最佳方法是对患者进行MPS冲击治疗。当然, 从最新的研究动态来看, 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细胞移植”获得较大关注, 可能逐渐发展为今后治疗脊髓损伤的首选。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篇8

1 实验动物的要求

实验动物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SCI的类型与研究的目的; (2) 实验动物的解剖结构尽量与人类相接近; (3) 尽可能选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以增加可比性; (4) 尽量选用经济易饲养、生命力较顽强的动物。最理想的实验动物是灵长类动物, 其在解剖特点与人类非常相似, 如有人用恒河猴造模的[9,10,11,12], 但因价格昂贵, 来源受到限制, 且涉及到动物伦理问题, 喂养要求较高因而未能被广泛使用。目前国内外SCI实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有大鼠、兔、猫、犬等, 这些动物高级神经系统较发达, 生命力较顽强且价格相对便宜。

2 损伤节段的选择

目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能比较准确的达到不完全性损伤、完全性损伤及横断性损伤的要求。确定损伤节段是继动物选定后建立标准损伤模型的重要环节。在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 国内外学者都比较喜欢选择胸段做为损伤节段, 具体节段选定比较难统一, 大多从T6-T12中选择, 但是选择原则都遵循:一、选择与临床比较符合的损伤节段;二是能够比较方便且能精确的定位, 保证模型损伤效果的统一性;三是避免损伤动物的低级中枢神经, 尽量避免影响动物的排尿、排便功能, 减少动物死亡率。在手术操作上, 注意轻柔剥离, 尽量保护脊髓血运, 保护好脊髓组织的完整性。

3 脊髓急性损伤动物模型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3.1 脊髓撞击损伤动物模型

Allen.s重物降落撞击法是运用物体重力撞击, 造成脊髓局部损伤, 并继发一系列损伤后脊髓水肿缺血的炎性反应。该模型制作上与临床发病比较相似, 弊端是在Allen, s打击法中, 虽然制造了致伤时的初始打击状态但却没考虑到持续性压迫对脊髓的影响, 而实质临床上SCI时往往因椎体骨折移位存在着持续压迫作用。出于对保持脊髓在损伤瞬间位置的考虑, 人们摸索出不同改进方案, 如将动物四肢固定稳定, 定位仪固定好动物头部, 可以减轻因损伤装置系统内在的影响导致的实验差异。Min等[13]用精密打击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得出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功能丧失所造成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比小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单核细胞浸润更显著。撞击模型影响因素较多, 比如技术熟练程度、撞击物与脊髓表面相接触部位、面积差异。同时这种模型尚不能充分模拟临床上的脊髓损伤, 这是由于临床上大多数是外伤致脊柱骨折脱位导致的脊髓损伤, 最常累及脊髓前方, 从而损伤脊髓前动脉, 进而导致脊髓缺血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3.2 脊髓切割动物模型

该模型制作一般使用刀片横断或半横断脊髓造成脊髓横断性损伤。该方法操作简单, 继发反应轻, 适合用于观察脊髓损伤对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组织、的的影响及脊髓放置移植物、药物、神经脊髓再生性研究。为了观察到脊髓损后感觉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值变化, 李景德等[14]用自己设计的特殊眼科维纳斯剪, 剪断脊髓的后3/4部分, 测得脊髓损伤组波幅降低非常明显。孟步亮等[15]对大鼠脊髓T10节段进行全横断, 建模后用BBB评分及SEP与MEP的检测, 结果提示造模成功。因为该模型制作上与临床发病存在差异, 用于临床应用说服力不强, 故此模型多适用于准确判定损伤所涉及的轴突神经类型, 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还可与健侧作对比, 可比性说服力强。但是该方法切割时难以控制切割的深浅, 故难以保证模型损伤效果的一致性。

3.3 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

脊髓长时间缺血缺氧可促发一系列损伤性生化改变, 进而增加氧自由基在神经细胞内的含量, 长时间缺氧可造成不可逆的脊髓功能的丧失。许多学者通过建立缺血损伤模型来探索脊髓缺血损害的机制。目前多采用介入性技术来阻断腹主动脉或选择性阻断脊髓的供血动脉。Awad H等[16]等通过用动脉瘤夹阻断小鼠腹主动脉3-10分钟, 观察血液流变和血气, 得出较好的实验结果。此种方法通过不同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来阐明随缺血时间的加长, 再灌注脊髓组织损伤会逐渐加重。有选择性阻断局部血供制作的缺血性模型优点是不影响其他脊髓供应区的血流, 可控制性及可重复性较好, 缺点是制备过程比较复杂。有学者提出[17]脊髓缺血的同时造成阻断平面下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缺血损伤, 其操作较复杂, 损伤靶向不准确, 动物死亡率较高。因此秦治刚等[18]尝试采用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引导下栓塞山羊相应节段的脊髓供血动脉建立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低了实验动物副损伤及死亡率。因很多动物动脉血管与人的相差较大, 以此有对此模型产生质疑, 寻找与人类血管相似的动物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3.4 脊髓挤压损伤模型

Tralov[19]在动物椎管内脊髓腹侧置入连接有导气管的小气囊, 通过使气囊充气膨胀直接压迫脊髓, 制作了最初的脊髓压迫损伤模型。该模型对于研究SCI急性期神经病理生理变化、电刺激和神经保护性干预作用比较有优势。挤压损伤模型方法多种多样, 如Fleming等[20]采用钳夹不同节段脊髓的方式制备动物模型, 研究不同节段SCI导致的肝脏炎症反应, 获得满意的实验效果。Esposito等[21]也报道应用该方法制作小鼠SCI模型。另外脊髓压迫模型造模还包括螺钉植入压迫、肿瘤压迫、有机膨胀材料压迫和诱导异位骨化等方法[22,23,24], 其中植入螺钉需要在多次反复拧螺钉, 反复手术容易造成动物感染及死亡;肿瘤会侵蚀和破坏脊髓组织结构, 再加上肿瘤对全身的影响, 对观察受压脊髓组织的病理形态非常不利;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异位骨化压迫脊髓的方式, 影响模型的一致性, 为此王军等[25]在大鼠颈椎椎管内置入水凝胶, 材料形状大小不同, 造成大鼠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其实验所采用的吸水性压迫材料从物理性质方面分类属于有机膨胀材料压迫模型, 可以用于小动物造模, 操作简便, 植入材料后不需多次重复手术, 造模动物死亡率低等优点。

3.5 其他类型

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是通过手术切除两侧椎板并充分暴露脊髓, 用特制牵拉系统装置以不同的速度牵拉脊柱, 造成脊髓不同损伤程度的损伤, 该方法最早见于Dolan等[26]的报道。此模型可以较好的阐明脊髓牵拉损伤的机理, 不足之处在于动物的个体耐受性不同, 导致牵拉程度难以统一, 效果难以达到统一性。有人使用化学诱导方法制作型SCI模型, 这一方法能保持硬脊膜完整性, 通过激光穿透脊背表面, 不必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但光热灼伤可控性差。近年来还有有应用射频法, 选择损伤特定传导束, 具有损伤范围局限、重复性强、损伤程度一致性好等优势, 对神经元再生及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比较适合。

4 展望

目前SCI模型不断改进, 一方面向微观化方向发展, 已经从单纯观察生理变化到联合应用生化、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观察脊髓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向临床实际化靠近。随着神经内科学、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成熟、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的发展, SCI动物模型向着操作简便、可控制方向发展, 分子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今干细胞移植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动物研究, 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血液疾病方面已经相当成熟, 相信不久将来脊髓不能再生的观点将会被推翻。

摘要:目的:研究近十年文献, 探讨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应用情况。方法:以“动物模型”、“脊髓损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上搜索近10年文献, 概括总结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结论:SCI模型不断改进, 向微观化、接近临床方向发展, 模型多种多样, 要根据自己研究方向有目的的选择合适的模型。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篇9

1 脊髓损伤模型的造模方法及特点

1.1 脊髓撞击损伤模型

1.1.1 脊髓背侧损伤模型

Allen等[1]最早建立了重物坠落致脊髓损伤的模型, 即重物坠落法 (weight drop, WD) 。用一定重量的重锤沿一个套管垂直落下打击特定脊髓节段而致伤。脊髓致伤能量采用重物质量 (g) 与下落高度 (cm) 的乘积来衡量。此方法简单易行, 制作成本低, 易于复制, 可通过调整重锤的重量和坠落高度来改变撞击能量, 也可通过调整打击板的大小、形状等来调整撞击的部位和范围。该模型通过一定力量撞击造成脊髓水肿、缺血并继发一系列损伤, 能够很好的模拟人类脊髓受损的受力过程, 且致伤部位、范围可以人为控制, 是目前与临床脊髓损伤相关性最好的一种。

但这种致伤模型的影响因素很多, 需切除椎板, 易损伤脊髓血管和脊神经, 坠落部位不易精确确定, 重物反弹可使脊髓受多次打击等。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制作了一些改良的致伤装置, 使得模型更可靠、更稳定。Stokes等[2]研制的机电打击器, Gruner等[3]研制的NYU (纽约大学) 碰撞器, 以及Jakeman等[4]研制的ESCID-2000打击器等均为改良的脊髓打击装置。Falconer等[5]利用立体定位仪调节大鼠脊髓位置, 通过计算机控制电子装置检测调节脊髓受压参数, 从而精确了坠落部位和坠落能量, 确保了模型的一致性。Khan等[6]在WD法的基础上设计出WD仪, 将重物、垫片、动物夹等各种附件均附着于可移动的磁性底座上, 使得动物的固定及重物的坠落等操作更方便、灵活。近年来, Bilegn等[7]将计算机控制系统引入打击装置中, 从而使模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1.1.2 脊髓腹侧损伤模型

由于临床上脊髓损伤的外力作用多来自脊髓前方, 如椎体骨折、脱位等。张秋林等[8]设计出脊髓腹侧损伤模型, 基本方法是行椎板开窗, 将撞击钩置于脊髓前方, 钩固定于杠杆的一端, 重物坠击于杠杆的另一端, 利用杠杆原理使钩端上跷, 钩随之上提撞击脊髓腹侧而受伤。该方法是对Allen打击法的补充, 特点是脊髓损伤集中于前方, 更接近于临床的脊髓损伤类型, 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容易损伤脊髓。

1.2 脊髓切割损伤模型

脊髓切割损伤模型, 即使用刀片或显微剪横断或半横断脊髓、全切或半切致脊髓块状缺损, 使损伤部位脊髓的头端和尾端失去解剖连续性及生理上的联系[9]。此外, 还可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择部分切断损伤, 如锥体束切断术。此类模型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继发反应轻等优点, 主要用于SCI的再生修复与移植方面的研究。可判定损伤所涉及的轴突为何种类型的神经, 也可观察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对脊髓的影响及作用。但临床相关性差、动物死亡率高。

1.3 脊髓吸除损伤模型

脊髓吸除损伤模型, 是切除一段脊髓、或切开后用玻璃针吸出已损毁的脊髓、或负压吸除部分脊髓从而造成脊髓完全或非完全的横断性损伤。Taylor等[10]用负压吸除部分脊髓, 造成脊髓横断性缺损, 然后放置移植物、药物等进行再生性实验研究。此法所获得的模型与临床相关性较差, 且硬脊膜在切割时破裂, 大量外来成分介入损伤区, 破坏了损伤后的局部微环境, 重复性较低, 很难保证模型动物的一致性。

1.4 脊髓压迫损伤模型

根据压迫方式和致压迫物的不同可分为腹侧和背侧脊髓压迫模型, 静力性压迫和动力性压迫模型。Tarlov1等[11]于1935年最先报道了脊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 用一气囊连接导气管置于椎管内的脊髓腹侧, 通过向气囊内充气造成脊髓损伤。后来还有学者应用水囊进行压迫建立模型。Fukuda等[12]采用经犬L3~4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 向头侧推进球囊至L1水平, 注射生理盐水使球囊膨胀, 压迫10 min后取出球囊。这两种方法由于气囊或水囊在椎管内滚动而导致对脊髓压迫不均。Hukuda等[13]首次采用螺钉经颈椎椎体正中拧入, 通过脊柱前入路制作脊髓压迫动物模型。Kim等[14]在大鼠的第5、6胸椎椎板下放置一塑料板, 术后从第9到25周观测动物的行为学改变和病例组织学改变, 通过脊柱后入路制作脊髓压迫动物模型。近年来, 梁益建等[15]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器, 脊髓压迫程度可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进行调节, 制作大鼠脊柱后路慢性压迫模型, 通过行为学、影像学、组织学等方法评价, 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2007年, Lim等[16]将传统的球囊压迫法与X线透视相结合在一起, 能将球囊准确引导进入欲将造成脊髓损伤的位点, 制作出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模型。至今, 人们已陆续发展了人工植入物、螺钉和移植肿瘤等造成压迫损伤。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建立的是慢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 临床上主要模拟退行性病变、肿瘤等占位性病变造成的脊髓损伤。主要用于探索慢性脊髓损伤的自然病理反应、神经再生及治疗, 能观察神经胶质增生状况, 了解其与神经元病变的相互关系等。

1.5 脊髓钳夹损伤模型

该模型是使用特制夹子, 垂直钳夹于开放的脊髓上, 不同夹子的钳夹压力不同, 通过调节钳夹时的压力大小与时间长短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模型[17]。Joshi等[18]用动脉瘤夹夹伤脊髓, 以夹持力和钳夹时间区别脊髓损伤轻重。该模型的显著特点是可以模拟脊柱移位造成的脊髓损伤, 揭示脊髓功能损伤与钳夹时间的关系, 寻求最佳的解压迫时间。缺点是对夹持力的判定不如重物坠落法直接。

1.6 脊髓牵拉损伤模型

临床上脊柱过度牵拉导致脊髓损伤多为医源性, 最早发现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Maiman等[19]建立了免脊髓牵张性损伤模型, 将双侧椎板切除显露脊髓, 用牵开器从侧方牵拉脊髓, 实现水平方向上的脊髓牵拉损伤, 选用不同的牵拉负荷可制备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脊髓损伤。实验结果证实随着牵张负荷的增加和持续时间的延长, 脊髓灰白质内血管充盈不足, 随之血管痉挛直至血管破裂出血, 脊髓诱发电位表现为波幅明显下降。此模型成功的模拟了临床状态下脊髓损伤的致伤条件和受伤机制, 但由于动物个体耐受不一致, 因而牵拉比率的精确性难以控制。

1.7 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脊髓缺血损伤模型的制备方法较多, 主要有主动脉阻断法和腰动脉阻断法。Mackey等[20]应用特制的环形压迫器压迫肾动脉平面以下腹主动脉, 制作脊髓腰段缺血模型, 且观察到脊髓腰段出现了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Sufianova等[21]采用血管夹闭塞腹主动脉及其属支, 使腰段脊髓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缺血状态后再松开血管夹, 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通过行为学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定性、定量地评估其脊髓形态功能状态。制备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最经典的方法是自腹主动脉阻断致腰段脊髓缺血, 多以兔为实验对象[22]。主动脉压迫或夹闭法建立的模型具有简单、高度的可重复性等特点, 脊髓功能丧失稳定, 能长期进行临床跟踪研究, 比较适合应用于神经化学、神经病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目前, 多采用介入技术阻断腹主动脉或选择性阻断脊髓供血动脉, 该方法虽然可控制性及可重复性较好, 但制备过程比较复杂, 实验要求高。

1.8 脊髓火器伤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们开始重视对脊髓火器伤的研究。1990年, 国内胥少汀[23]以家猪为实验对象, 用FNC步枪、SS109子弹自猪左侧射击L1脊柱, 建立了实验性脊髓枪伤模型。陈长青等[24]用79式微型冲锋枪建立家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模型, 发现脊髓火器伤后神经细胞的破坏与修复并存, 且有一定的时空性, 伤后1 h即可发现神经元细胞的破坏、崩解, 波及范围较打击伤更为广泛。马云青等[25]采用单质锰炸药黑索金纸壳雷管为爆炸源, 建立了实验条件下的脊髓爆震伤模型, 该模型排除弹片因素, 单纯分析冲击波致伤效应, 可控性、重复性好, 动物成活率高, 采用的是军用炸药, 与实战中爆炸效果可比性强。王海峰等[26]研制出一种新型冲击波发生装置, 并建立实验条件下的脊髓冲击伤动物模型, 该研究建立的脊髓冲击伤动物模型具有参数可控, 伤情稳定, 重复性好等优点, 为爆炸冲击波致脊髓操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实验模型, 具有实用性。

1.9 其他模型

静脉注射光增敏剂二碘曙红或四碘荧光素二钠, 然后分别以氩离子灯或氙弧灯产生的激光照射拟损伤的脊髓部位, 由此而制得光化学诱导型脊髓损伤模型[27]。David等[28]应用阳极电损毁方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Saklayen等[29]用脂肪栓塞的方法模拟了脊髓梗死损伤模型。此类模型与临床实际相距较远, 故只能在探讨脊髓损伤机制的某个方面具有价值, 难以推广。

2 小结及展望

脊髓损伤性截瘫的护理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 我科共收住截瘫患者21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38岁, 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其中4例院外发生骶尾部Ⅱ度压疮, 3例发生肺部感染。

2 临床特征

2.1 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日常生活受到限制, 正常工作受到影响, 思想情绪容易急躁, 经济压力加大, 怕成为家庭或亲人的负担, 对生活失去信心, 常存绝望轻生念头, 常常不愿配合医生治疗, 本组病例中普遍有上述心理状态存在。

2.2 易引起压疮及多脏器感染等并发症

2.2.1 压疮

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不良, 组织缺血缺氧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正常皮肤毛细血管垂直压力一旦超过正常范围额定值, 皮肤等组织中毛细血管灌流被阻断, 引起组织缺血坏死而形成压疮。由于局部神经麻痹, 这部分神经对肢体的支配作用丧失;又因治疗需要长期卧硬板床, 使骨隆突部位长期受压, 再加上患者进食少, 营养状况差等原因, 导致全身及皮肤抵抗力降低, 易发生压疮。压疮一旦形成, 患者万分难受, 随着病情的持续绵延, 易引起继发感染, 严重时因败血症导致死亡。

2.2.2 口腔感染

人口腔中经常存有大量的正常和致病菌群, 截瘫患者由于新陈代谢功能降低, 饮水进食量减少, 致使自身免疫力下降, 口腔不洁等因素给细菌滋养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易导致口腔感染。

2.2.3 肺部感染

截瘫患者往往有肋间神经麻痹, 尤其是颈椎病变所致截瘫更明显, 患者由于保护性咳嗽反射的传入神经功能丧失, 引起咳嗽运动减弱或消失, 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影响正常呼吸。再加上长期患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因受凉感冒或口腔感染, 极易引起肺部感染。

2.2.4 泌尿系感染

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造成的脊髓休克, 可导致膀胱平滑肌麻痹, 全部或部分运动反射功能丧失, 出现尿潴留或充盈性尿失禁而长期留置导尿管, 逆行感染的概率随置管时间的延长也增加。

2.2.5 排便异常

截瘫患者由于脊髓神经受损, 大脑中枢对排便意识的传导路径中断而出现排便异常。又因长期卧床, 活动量少, 胃肠蠕动减慢, 排便排气障碍, 易发生腹胀。

3 截瘫患者的护理

3.1 加强心理疏导护理, 增强患者意志

临床实践中发现, 影响截瘫患者康复、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取决于患者本人的心理素质, 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此类患者病情恢复较慢, 易产生焦虑, 失去康复信心。护理人员要抓住患者的心理特点, 耐心开导, 细心解释, 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帮助其正确面对现实。护士要具有热情、亲切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态度, 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患者, 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让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必须负责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广泛动员患者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坚持“必胜”的信念,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 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同时, 可让患者和家属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 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 尽早恢复健康。

3.2 积极护理, 促进原发病治疗

截瘫患者往往发生局部压迫, 通过手术消除压迫因素, 成为截瘫患者能否尽早康复, 并避免发生并发症的方案之一。临床实践中, 医生会结合病情程度加以取舍。因严重并发症会导致死亡, 所以, 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密切配合医嘱, 准确及时地消除原发因素, 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3.3 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护理措施不得力的截瘫患者, 很多均有压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1]。有的患者就诊不及时, 或院外护理不当而引起并发症。多数患者在我院就诊后, 经过我科精心治疗和护理, 并发症均逐渐好转。现就并发症防治总结如下。

3.3.1 压疮防治

这是截瘫患者须终身注意的问题:①避免受压, 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根本措施。建立翻身卡, 严格按时翻身, 每1 h~2 h翻身1次, 动作要轻巧平稳, 做到轴线翻身, 尽量采取轻扶、轻托的方式, 减少摩擦受损皮肤和二次损伤脊髓。设法给截瘫患者创造清洁、平整、干净等有利于康复的条件。②保护皮肤。清洁受损皮肤, 尽可能保持皮肤完整是护理截瘫患者不可忽缺的步骤。清洗皮肤干燥后, 可适当使用润肤品, 以润滑保护皮肤。每日用50%酒精、红花油轻轻按摩受压处, 每日至少2~3次, 每次3 min, 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皮肤抵抗力。若皮肤擦破, 可用60 W电灯泡照射, 距离患处20 cm~30 cm, 20 min/次, 2次/d, 2 d~6 d即可痊愈[2]。③治疗创面。第一步清洁创面, 第二步去除坏死组织, 保持引流通畅,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可采用甲硝唑湿敷或用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后, 涂以嘧啶银、呋喃西林等治疗。④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静脉给予营养液, 全面提高患者营养水平, 以防压疮发生。⑤护理人员要对恢复期患者传授自查皮肤和双手撑举减压方法, 防止压疮加重。

3.3.2 泌尿系感染防治

①截瘫患者易引起尿潴留和尿失禁。护理人员应当训练患者排尿动作, 恢复排尿功能, 减少因人为导尿造成尿路逆行感染因素;同时为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而引起膀胱破裂和肾盂积水逆行感染, 要正确采取外力压迫方法逼尿。训练膀胱反射功能, 留置导尿管时, 夹闭导尿管, 每3 h~4 h开放1次, 每日冲洗膀胱1~2次, 以冲出膀胱内积存的沉渣。或采用隔4 h导尿1次的间歇导尿法可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严格无菌措施消除感染机会, 并每日清洁和护理会阴部2次。男性可用阴茎套接尿器外接。②也可采用其他先进手段, 减少患者残留尿, 防止尿道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 增加排尿量, 利于尿液的机械冲洗。③每周作做次尿培养, 根据培养结果, 选择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

3.3.3 肺部感染防治

①做好辅助治疗, 提高机体抵抗力。②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定时开窗通风, 将保暖和通风有机结合。③加强患者漱、刷口腔保洁工作, 防止口腔感染。④帮助患者翻身叩背, 做好体位引流。鼓励患者咳嗽,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帮助患者排痰时, 护理人员双手紧压患者肋下部, 运动要随患者呼吸节奏, 可以使患者将痰咳出, 力量不宜过大, 以免加重损伤脊神经或导致脊柱骨折[3]。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 可雾化吸入, 选择各种药物加入 (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等药物加生理盐水) 。⑤一旦发现患者肺部有感染现象, 应当尽早使用抗生素全面给予控制。

3.3.4 口腔感染

嘱咐患者每天早晚刷牙后用醋酸氯已啶嗽口, 不能自理者, 每天进行3次口腔护理。多饮水, 口腔黏膜有溃疡时, 应涂擦口腔溃疡膏, 2~3次/d。

3.3.5 便秘或失禁

做好饮食护理, 适量给予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食物, 适当给予热饮, 以促进肠蠕动。鼓励患者自行排便,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适当服蜂蜜、梅子汁, 以防治便秘, 也可以用中医按摩、针灸技术。每日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量、颜色、排便时间, 失禁时可用收敛药, 并保持肛门皮肤的清洁干燥。

4 结果

本组21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 经过我科对症治疗和悉心护理, 并发症均逐渐好转或痊愈。

5 体会

通过临床实践, 对截瘫患者的护理, 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到对患者耐心细致。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患者, 精神上给予开导和安慰, 视患者如亲人,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好转情况, 观察患者全身各个器官的变化,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或利于并发症早日痊愈。

耐心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是基础;精心细致对患者病情观察是关键;及时周到的护理照顾是良策。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性截瘫的护理对策, 规范护理行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性截瘫病例的护理措施。结果 并发症均得到痊愈。结论 耐心、贴心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是基础;严密细致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是关键;及时、周到对患者护理是良策。

关键词:脊髓损伤性截瘫,并发症,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胡志荣.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 1998, 4 (6) :42.

[2]武晨鸣.周梅.12例外伤病人伴截瘫的康复治疗体会[J].伤残医学杂志, 1998, 6 (1) :51.

脊髓损伤论文 篇11

腰椎骨折或附件骨折,移位突入椎管的骨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除有双下肢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或部分小时出现瘫痪外,同时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可致部分或完全丧失。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合并有排尿障碍和尿潴留。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患者解除排尿障碍,防止泌尿系感染防止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早期恢复膀胱的自主功能成为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我科2005—2009年收住的88例腰脊髓损伤尿潴留的患者训练自主膀胱功能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88例腰椎脊髓损伤的患者,男60例,女28例,年龄最大的76岁,年龄最小的11岁,截瘫时间最长的10个月,最短的3天,完全性瘫痪的46例,不完全瘫痪的42例,都出现急性尿潴留。

自主膀胱训练的方法(分长期留置导尿和间歇导尿)

患者入院后根据瘫痪的程度不同,一周内测量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并做尿培养和尿常规检查。

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训练自主膀胱功能的目的、意义取得合作。

每次进行间歇导尿前主嘱患者尽量进行自行排尿,如不能自行排尿者可嘱患者屏气、叩击或挤压腹部,热敷、诱导将一部分尿液排出,在行导尿。并记录导尿的时间尿量及自行排尿量和残余尿量,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

长期留置导尿者,每2—4小时定时开放排尿一次。每日用1:2000的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盐水200ml冲洗膀胱1—2次或行尿道口护理1—2次,保持尿管接头处无菌,防止逆行感染。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且少盐,多纤维素及高蛋白饮食。

间歇导尿操作如下:间歇导尿就是间歇性的解除患者的排尿障碍,一般在开始4小时导尿一次,两次导尿之间可通过叩击、挤压、热敷等方法,最好能让患者自行排尿50—150ml,残余尿量越少越好。根据病情的好转逐渐可改为6小时导尿一次。两次导尿之间最好能排出100—200ml尿液。残余尿量在50—100ml。训练膀胱容量在250ml以上。且始终无感染可终止间歇导尿。

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黏膜。

训练自主膀胱功能有效率达98%以上,在间歇导尿前18%患者存在泌尿系统感染。通过间歇导尿后,所有患者均无泌尿系统感染。间歇导尿后25%患者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膀胱的容量,在250ml以上,80%的患者并能自行排尿,因此通过导尿可以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在泌尿系统感染,使膀胱功能得到恢复。

2.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42岁,与2008年3月4日因车祸导致第一腰椎骨折脱位伴双下肢瘫痪,与2008年3月4日入院,在本院行椎管减压,脊髓探查,DHS内固定术。入院检查:意识清、心肺(-),腹软、肝脾(-),专科检:第一腰椎平面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完全瘫痪。测膀胱容量500ml,残余尿量150ml,容积比30%,属于平衡膀胱。患者先行长期留置导尿并发泌尿道感染,予抗炎配合留置间歇开放排尿2周,炎症控制后改为间歇导尿,前2周测2次导尿间歇排出尿液量为300ml±,残余尿120ml,予8小时导尿一次,每周做尿常规与培养阴性,7周后能自行排尿,且残余尿量在100ml以内。

3.讨论

自主膀胱训练的好处:间歇导尿和长期留置导尿定时开放尿管。能保持膀胱充盈。减少残余尿量,预防尿路感染。预防过高的膀胱内压的逆行感染。④为自行排尿创造条件。

间歇导尿的时间是根据吴氏定律(1)细菌在膀胱内的浓度是一个指数曲线,在开始细菌浓度随着尿量增加而江都。随着时间延长细菌又不断增多繁殖,浓度上升,并超过起始浓度,从最初细菌浓度降低到返回原先水平的时间为安全排空期,因此间歇导尿应在安全排空期内排空,从而有助于保持无菌尿或消除细菌尿,故间歇导尿要根据患者的尿量不同安排间歇时间。

在导尿的同时训练自主膀胱,根据患者尿道口括约肌功能丧失程度,应采取不同的膀胱训练,對括约肌部分功能丧失的不全瘫痪者,应加强括约肌控制的训练,如有意识憋尿,加强骨盆底部肌肉力量训练。对括约肌完全功能丧失的患者,应尽可能让患者通过叩击和挤压膀胱区等方法而自行排尿。

脊髓损伤病人尿潴留的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156例脊髓损伤所致尿潴留病人中, 男120例, 女36例;年龄16岁~71岁 (38.00岁±2.05岁) ;均为脊柱骨折脱位所致的脊髓损伤病人, 颈脊髓损伤52例, 胸段脊髓损伤15例, 腰、骶髓损伤89例;手术治疗128例, 非手术治疗28例;随诊时间6个月至6年。经积极有效的护理, 156例病人恢复自主排尿时间:伤后3个月138例, 伤后6个月12例, 无效6例转泌尿外科继续治疗;病人均未发生严重泌尿系统并发症。

2 护理

2.1 了解尿潴留发生原因

脊髓损伤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脊髓休克期膀胱处于无反射、无收缩状态, 括约肌张力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为尿潴留。主管排尿的神经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圆锥内。脊髓圆锥以上脊髓损伤的截瘫病人由于尿道外括约肌失去上神经元控制, 处于收缩紧闭状态, 进而造成尿液排放受阻性尿潴留。脊髓圆锥损伤的病人则是因为骶髓低级中枢部受损, 反射弧被中断, 膀胱处于失神经支配状态, 使其充盈感受刺激消失, 逼尿肌过度伸张无力, 进而导致残余尿量不断增加引起尿潴留[4,5]。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是选择膀胱管理方法的关键, 其次还要结合病人的需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2.2 心理护理

自主排尿功能能否建立与病人是否和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相关, 而脊髓损伤病人心理压力非常大, 担心自己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作为医护人员, 应给病人详细解释病情, 并让治疗成功者现身说教, 减轻病人烦躁、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6]。

2.3 选择正确的尿液引流方式

2.3.1 留置尿管持续引流

受伤后1周内, 156例病人均采取留置Foley尿管持续引流尿液。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选择与病人尿道口相适应的Foley尿管, 选择密闭式引流方式, 保证尿管的持续通畅。尿袋外口不接触地面, 确保尿袋的位置一定低于膀胱, 避免倒拿尿袋, 防止尿液逆流而增加污染机会。每日用碘剂消毒液棉球, 拭除尿道口及尿管上的分泌物, 鼓励病人适当多饮水, 每天至少1 500 mL以上, 同时每天给予口服维生素C 1 g~2 g, 以酸化尿液。

2.3.2 留置尿管间歇性开放

留置尿管1周后, 105例圆锥以上脊髓损伤的病人开始夹毕尿管, 定时开放, 行膀胱功能训练。夹管时间根据病人摄水量及输液情况而定, 摄水量多则缩短夹管时间, 输利尿剂期间则开放尿管, 1 h后夹毕, 日间2 h~4 h开放1次, 夜间10:00夹管至次晨06:00开放, 亦可根据病人膀胱膨隆或尿意状况决定是否开放。每次放尿前, 按摩膀胱区, 让病人双手由腹部向下按压, 感受膀胱底部高度, 放尿后测尿量, 以此掌握约500 mL尿量时的膀胱大小, 并作为放尿指证, 放尿时指导病人增加腹压参与排尿。

2.3.3 间歇性导尿

间歇导尿是脊髓损伤病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膀胱引流方法, 无张力性膀胱或逼尿肌反射低下同时又有足够的膀胱容量是最佳的适应证[7,8]。本组51例脊髓圆锥损伤病人, 在伤后1周临床停止大量输液后进行, 由护士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完成整个导尿过程。控制病人每日饮水量在1 500 mL~2 000 mL , 16:00至次日晨06:00不饮水, 输液者适当减少饮水量, 并控制液体滴速每分钟30滴左右。两次导尿之间嘱病人自行排尿, 并根据病人自行排出的尿量多少决定导尿频次, 使膀胱有规律地充盈和排空, 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开始每4 h~6 h导尿1次, 每日导尿不超过6次。当排尿量>100 mL且残余尿量<300 mL时, 每6 h导尿1次;排尿量>200 mL且残余尿量<200 mL时, 每8 h导尿1次;残余尿量<100 mL或<膀胱容量的20 mL~30 mL时停止导尿。每次导尿前让病人先做自行排尿动作, 进行排尿意识训练, 并教会病人或家属寻找到反射性排尿的“扳机点”, 如在小腹周围某一点轻轻叩击或挤压膀胱, 拍打大腿内侧, 轻轻地扯拉阴毛等, 以刺激排尿反射。

2.4 生物反馈法训练自主排尿

生物反馈法, 即借助于一定仪器或工具, 让人们能够知道并学会有意识控制自己身体内发生的某些变化, 从而达到改善机体器官功能活动状态和治疗疾病[9]。对52例病人应用了自行设计的生物反馈训练法, 从受伤后1周开始, 每周训练1次或2次, 间歇导尿者在导尿时进行。首先是教会并训练病人正确感受膀胱内容量的变化, 并将其与相应的感觉联系起来, 克服了病人因截瘫后失去膀胱内壁感受器感受膀胱容量的感觉缺陷, 寻找新的方式判断尿液量;然后采取主动的方式进行排尿, 通过测压仪让病人可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协调, 怎样用力才能有效提高膀胱内压, 从而掌握准确的方法, 达到自主排尿的目的[10]。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 也给护理上带来很多麻烦, 有些病人出院后仍需携带尿袋, 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病人尿潴留的形式与脊髓损伤的时期 (初期或后期) 、部位 (圆锥或以上) 和程度 (完全或部分) 有一定关系。在护理中针对上述情况、综合分析尿潴留发生的原因, 根据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选择膀胱管理方法,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本组病人伤后3个月自主排尿率达88.5% (138/156) , 高于相关报道[1,2,4,5]。

对脊髓损伤致尿潴留的病人, 若不及时插尿管进行尿液引流, 将会使膀胱过度充盈, 低张性扩大, 最终造成无力膀胱;若插尿管放任引流, 则会引起膀胱内腔过小, 容量减少, 最终导致膀胱挛缩。在护理过程中, 针对脊髓损伤不同时段、部位和程度, 采取不同的导尿方式和护理措施, 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Chua HC.The neurogenic bladder in spinal cord injury-pattern and management[J].Ann Acad Singapore, 1996, 25 (4) :553-557.

[2]Ferguson CL.Bladder pressure monitoring during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Acomparison of gauges and methods[J].Neur-ourol Urodyn, 2003, 22 (3) :250-254.

[3]Chang SM.Urologic status of74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from the1976tangshan earthquake, and managed for over20years u-sing the crede maneuver[J].Spinal Cord, 2000, 38 (9) :552-554.

[4]Mudgal KC.Bladder rehabilit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J].Indian Med Assoc, 1992, 90 (3) :52-54.

[5]Yang CC.Screening cystoscopy in chronically catheterized spinal cordinjury patients[J].Spinal Cord, 1999, 37 (3) :204-207.

[6]宋琳, 刘维娟.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小便障碍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1C) :3-67.

[7]牟岩, 王红.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与护理现状[J].护理研究, 2006, 20 (2A) :292-294.

[8]Abdill CK.Transurethral placement of extenal sphincter wire mesh st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J].SCI Nurs, 1994, 11 (2) :38.

[9]张伯源, 敖丽, 许铀茹.心理咨询和行为治疗[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0:234-238.

上一篇:研究与制备下一篇: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