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脊髓损伤

2024-08-08

A型脊髓损伤(共6篇)

A型脊髓损伤 篇1

a-突触核蛋白 (a-synuclein) 是突触蛋白中的一种, 因其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密切相关, 故近年来受到重视。但在脊髓组织中a-突触核蛋白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明确, 有研究表明a-突触核蛋白功能障碍可触发细胞凋亡, 加重了脊髓损伤, 并严重影响了神经功能的恢复[1]。研究表明, 观察a-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情况变化, 可为判断脊髓组织损伤和恢复的程度提供参考指标, 并为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是通过检测a-突触核蛋白在大鼠脊髓损伤早期不同时间点表达量的变化值, 从而为进一步探讨神经组织损伤后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 实验材料

Wistar大鼠48只, 体重200~250g (佳木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 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 取损伤组按时间点分为0h, 6h, 1d, 3d, 7d组, 每组8只。①组织捣碎匀浆机 (JJ-2型) ;②高速低温离心机 (TGL-20000-CR型) ;③超低温冰箱 (BD-370LT型) ;④垂直电泳槽 (JY-SCZ2型) ;⑤电热恒温水浴箱 (ZWB-718型) ;⑥分光光度计 (723PC型) ;⑦图像分析系统 (北京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⑧RIPA裂解液 (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 ;⑨兔抗鼠a-synuclein多克隆抗体 (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10) 羊抗兔抗体 (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2 制备模型、组织取材

改良Allen法[2]制备损伤组大鼠模型。采用乙醚吸入法麻醉, 固定大鼠于俯卧位, 剪去背部鼠毛, 消毒并铺无菌孔巾。以大鼠背部正中胸10棘突为中心长约3cm切口, 暴露出其棘突, 棘突和全部椎板用咬骨钳咬除, 然后咬除胸9和11椎体的棘突和椎板, 暴露出硬膜。胸10椎体段脊髓硬膜上放置圆形金属垫片, 后将5g重的金属圆柱体于10cm释放, 打击大鼠脊髓。大鼠双后肢弛缓性瘫并伴有鼠尾痉挛性摆动, 判定为造模成功, 可缝合组织, 术后抗菌治疗。术后大鼠常温下喂养, 每日2~3次挤压大鼠膀胱排尿, 直至数日后其膀胱功能恢复。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暴露硬膜, 然后缝合组织。损伤组于造模后的0h, 6h, 1d, 3d, 7d分别取大鼠8只, 麻醉后取出胸9~11椎体段的脊髓组织, 对照组取相同段脊髓组织。

3 蛋白印迹法检测及图像分析

脊髓组织取出后, 立即三蒸水去血, 标记后-80℃超低温冰箱保存。进行实验时, 分别取少许各时间点的组织, 剪碎后匀浆机均浆, 加入裂解液冰上裂解。14000转/分、4℃离心15min。测定蛋白浓度, 配制SDS-PAGE后电泳。将膜取出, 置培养皿中用丽春红S染色, 清洗后进行封闭和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时, 一抗 (兔抗鼠a-synuclein多克隆抗体) 孵育过夜, TBST室温洗膜3次, 然后二抗 (羊抗兔抗体) 孵育, 再用TBST洗膜3次后ECL显影。显影时先将膜浸入发光液, 然后取膜, 将膜固定于暗盒内并放入胶片曝光。取出胶片依次放入显影液中和定影液中, 之后水洗胶片, 并干燥保存。最后扫描仪扫描图像,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

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对照组与损伤组测量后得到的图像平均光密度值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 均数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a-synuclein在对照组脊髓组织中有少量表达, 但在对照组对应的不同时点间的表达量无差异。损伤组于损伤后6h表达量明显增高, 之后有所下降, 1d时表达量降到低谷, 后再次升高, 于损伤后3d达到第二次表达高峰, 7d后基本恢复。蛋白印迹法图像测量值见表1、蛋白印迹法图像见图1。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

A.对照组;B.损伤后0h;C.损伤后6h;D.损伤后1d;E.损伤后3d;F.损伤后7d

6 讨论

a-突触核蛋白 (a-synuclein) 表达量不同对细胞凋亡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表达量增高时对神经细胞的凋亡有促进作用, 但表达降低时却起相反作用[3]。神经细胞中高表达a-synuclein时出现P53降解抑制, Bcl-2磷酸化加强, 引起细胞凋亡[1], 继而出现细胞的染色质凝集、细胞核和DNA碎裂、细胞色素C释放等调亡现象。当表达量降低时它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4]。a-synuclein低水平表达时可使神经细胞抵抗百草枯的损害能力增强[5]。现已经通过观察在脑损伤时a-synuclein表达量的变化规律, 为脑损伤的诊断提供了方向, 并且为判断脑损伤开始的时间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6]。研究还发现a-synuclein可抑制热诱导的蛋白沉积, 并且与分子伴侣家族中的14-3-3蛋白具有结构同源性, 可以调控其他多种蛋白所需的氨基酸残基, 因此还具有分子伴侣作用[7]。在观察大鼠脑损伤后a-synuclein的变化时发现, α和β亚型的synuclein都出现一过性的增高, 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也有所变化[8], 同时, Uryu等[9]在研究脑外伤死亡者的脑组织时, 发现大部分患者脑组织中a-synuclein阳性细胞增多, 以伤后6h增加最显著。在不同的神经系统损害中a-synuclein所起的作用已经被明确的阐述了, 但脊髓损伤后其表达量的变化, 还没有相关报道。本实验通过观察脊髓损伤后a-突触核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为判断脊髓组织损伤和恢复的程度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 从而为进一步探讨神经组织损伤的机制提供重要方向, 并为促进损伤后神经组织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妍, 孙黎光, 吕世杰.a-突触核蛋白的细胞毒性作用[J].生命的化学, 2007, 27 (6) :503-505

[2]周成福, 赵立新, 马晓茹, 等.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 (1) :32-33

[3]贾琳琳, 李术.a-突触核蛋白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J].畜牧与兽医, 2011, 43 (2) :88-90

[4]Hashimoto M, Hsu LJ, Rockenstein E, et al.alpha-Synuclein pro-tects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via inactivation of the c-Jun N-ter-minal kinase stress-signaling pathway in neuronal cells[J].J BiolChem, 2002, 277 (13) :11465-11472

[5]Manning-Bog AB, McCormack AL, Purisai MG, et al.Alpha-synuclein overexpression protects against paraquat-induced neu-rodegeneration[J].J Neurosci, 2003, 23 (8) :3095-3099

[6]杨永强, 李凡.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α-syn早期变化的观察[D].河南医科大学, 2010, 1-44

[7]Ostrerova N, Petrucelli L, Farrer M, et al.Alpha-Synuclein sharesphysical and functional homology with 14-3-3 proteins[J].JNeurosci, 1999, 19 (14) :5782-5791

[8]Uryu K, Giasson BI, Longhi L, et al.Age-dependent synucleinpathology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mice[J].Exp Neurol, 2003, 184 (1) :214-224

[9]Uryu K, Chen XH, Martinez D, et al.Multiple proteins implicated in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ccumulate in axons after brain trauma inhumans[J].Exp Neurol, 2007, 208 (2) :185-192

A型脊髓损伤 篇2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无骨折脱位,手术

颈椎外伤后发生颈脊髓损伤却不伴有颈椎骨折脱位是颈椎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MRI的普及, 骨科医师对该类损伤的认识加深, 早期手术治疗逐渐成为较好的选择。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9年1月收治该类患者24 例, 经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 例, 男18 例, 女6 例;年龄25~62 岁, 平均40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9 例, 高处坠落伤8 例, 重物砸伤6 例, 骑自行车摔伤1 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 A级1 例, B级6 例, C级13 例, D级4 例。

1.2 影像学资料

a) X线片检查。伤后行颈椎正侧位检查均未见有骨折脱位, 其中22 例有颈椎退变, 3 例出现颈椎不稳;b) CT检查。本组患者中颈椎间盘突出6 例, 发育性椎管狭窄1 例, 退变性颈椎管狭窄9 例, 颈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8 例;c) MRI检查提示脊髓肿胀、髓内水肿, 髓内出血或血肿,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脊膜及脊髓, 蛛网膜下腔狭窄或消失 (见图1~3) 。

1.3 手术方法

a) 颈前路手术:根据影像学检查, 5 例颈脊髓腹侧受压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或/和椎体次全切除, 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入钢板内固定;b) 颈后路手术:对伴有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黄韧带骨化者选择颈后路手术, 本组18 例。术式为经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 对伴有颈椎不稳患者行侧块钉棒内固定;c) 前后路联合手术:1 例因前后均有致压因素造成钳夹性脊髓损伤的患者一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应用甲泼尼龙1 000 mg, 术后继续小剂量应用3~5 d, 并用颈椎围领保护3个月。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 无脊髓损伤加重, 无脑脊液漏。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46个月, 平均21个月。术后半年X线片或CT检查示植骨融合良好, 后路单开门手术者椎管明显扩大, 未出现再关门及门轴断裂现象, 所有患者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Frankel分级, B级3 例, C级6 例, D级12 例, E级3 例 (见图4~5) 。

3 讨 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特殊的脊髓损伤, 其发病基础包括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等, 导致椎管的储备空间减小。尽管颈部遭受的外力不足以引起颈椎骨折脱位, 由于椎管的代偿空间减小, 脊髓在椎管内退让余地减少甚至消失, 尤其在颈部过伸时, 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增加, 黄韧带向椎管内皱褶以及脊髓矢状径的变化等共同因素的作用, 使椎管有效矢状径进一步狭窄, 意外的外力使椎间关节发生轻度位移即可导致颈脊髓的损伤。有些外力产生挥鞭样运动致使颈椎不同程度的脱位又复位, 造成颈髓的损伤或椎管内出血[1]。本组病例X线片、CT检查无颈椎骨折或脱位, 表现颈椎不同程度的退变、椎管狭窄 (Pavlov值小于0.75) 、后纵韧带骨化等。而MRI可显示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和数量、椎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脊髓水肿、出血轻重和范围情况等。

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非手术治疗可使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但真正的病理基础并未解除, 有报道显示非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功能倒退的现象。这是因为脊髓外伤后引起水肿, 经过治疗得到暂时缓解, 而颈椎不稳持续存在, 导致恢复过程缓慢甚至恶化[2,3]。从传统非手术治疗发展到如今的手术治疗, 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减压可以固定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的椎体, 减轻脊髓水肿, 降低脊髓内压力, 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 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损害, 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4]。目前手术最佳时机尚无一致标准, 但很多文献支持早期手术治疗[5]。Mirza等[6]报道, 对急性颈脊髓损伤后72 h内行减压和稳定手术, 不仅可获得较快的脊髓功能恢复, 还可早期离床活动, 便于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式的选择与其病理基础相关, 对于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 如椎间盘突出、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X线片及CT检查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多节段黄韧带肥厚、增生、脊髓水肿的患者, 采用经C3~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较适宜。颈椎不稳可通过颈椎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检查得以诊断。然而颈椎外伤后这种检查有可能加重脊髓的损伤, 这种不稳定可能无法在影像学上体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判断颈椎的稳定程度:a) 前纵韧带损伤伴血肿;b) 椎间盘撕裂;c) 脊髓严重损伤。对于出现以上情况者, 在进行后路单开门的同时行侧块钉棒内固定, 术后使颈椎获得即刻的刚度和稳定, 有助于维持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组病例根据影像学表现, 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均获得较好地脊髓功能恢复。

对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是否采取手术治疗目前仍有争议。如果我们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 手术时机恰当,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 早期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改善脊髓血液循环, 同时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强, 李如求, 王建波,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4) :328-329.

[2]孙宇, 张凤山, 潘胜发, 等.“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 (9) :90-92.

[3]Chengwei JING, Qin FU, Xiaojun XU.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methods for central cord syndromewithout radiographic spinal fracture-dislocation[J].Front Med China, 2009, 3 (1) :45-48.

[4]Chen TY, Dickman CA, Eleraky M, et al.The role ofdecompression for acute incomplete cervical spinal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sis[J].Spine, 1998, 23 (22) :2398-2403.

[5]Guest J, Eleraky MA, Apostolides PL, et al.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results of surgical man-agement[J].J Neurosurg, 2002, 97 (1Suppl) :25-32.

A型脊髓损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7例。诊断标准: (1) 有颈部外伤史, 伤后出现四肢肢端麻木及乏力等颈脊髓损症状; (2) 经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以及脱位等现象; (3) 通过MR扫描发现[5,6]。并排除70岁以上,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严重疾病以及不配合随访的病患。男73例, 女54例;年龄38~69岁, 平均 (51.2±4.2) 岁。受伤机制:过伸型损伤61例, 屈曲型损伤38例, 以及不明机制28例。伤后脊髓功能状态Ⅰ度患者59例, Ⅱ度患者46例以及Ⅲ度患者22例。JOA评分0~4分27例, 5~8分69例, 9~12分31例。受伤至治疗时间大于3个月82例, 超过3个月45例。其中选择保守治疗43例, 记为对照组, 男28例, 女15例;年龄39~69岁, 平均 (51.3±4.5) 岁。选择手术治疗84例, 记为观察组, 男45例, 女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保守治疗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方案进行治疗, 只以颈外辅助托住固定, 避免运动后再接受高压氧以及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手术治疗中分别有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7例) 、后路单 (双) 开减压内固定术 (29例) 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 (18例) 。手术前后需要使用脱水剂和激素治疗, 并在术后均加以颈部围领进行保护3个月左右。记录两组病患康复训练情况、伤后至手术时间、JOA评分, 并以门诊或电话的方式随访12个月。

1.3 疗效评价

(1) 伤后脊髓功能状态:Ⅰ度表示出现过四肢完全瘫痪症状, 并且在脊髓休克结束后显示为不全瘫痪的病患。Ⅱ度表示四肢麻木且使不上力气, 但是未出现完全瘫痪的病患。Ⅲ度仅上肢麻木无力, 下肢完全瘫痪的病患。 (2) JOA17分评分表是根据病患上下肢的运动、感知以及膀胱括约肌等功能来评价治疗前后的脊髓功能状态[7]。并以JOA评分得到JOA评分改善率 (术前评分-术后评分) (17-术前评分) %来评价治疗效果。JOA改善率>75%表示治疗效果为优, 50%~75%表示治疗效果为良, 而<50%表示治疗效果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JOA评分无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的JOA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 且观察组JOA改善率为 (58.92±19.28) %, 高于对照组的 (36.02±13.29)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比较

将所有可能影响因素比较, 结果发现:性别、年龄以及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Ⅱ度、Ⅲ度对疗效无影响。而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影响治疗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疗效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

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 将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疗效作为因变量, 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 筛选出4个影响因素: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 见表3。

3 讨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在临床中是常见的神经损伤类疾病之一, 经MRI图像检测确诊后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得到良好的效果[8,9]。这种损伤一般是在颈椎已经出现慢性退化的前提下受到外力再次伤害而导致的, 因此造成损伤的原因众多。主要是病患在颈部受伤时颈部过伸或过曲受力导致纤维环受到挤压后破裂, 伤害脊髓导致其损伤。另外还有可能是在各种颈椎管狭窄、颈椎不稳等病理基础上, 外伤导致颈过度伸曲活动挤压颈脊髓发生损伤。因此, 临床治疗中对于恢复颈脊髓功能成为重要课题研究[10,11]。

本文通过对比保守方式和手术分别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患, 得到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JOA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并依据JOA改善率得到治疗效果为优良的病患占73.81%, 显著高于对照组, 与陈春等[8]的报道一致, 说明应用手术治疗能更针对性地治疗, 从而改善病症。另外, 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 得到4个影响因素: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 与相关文献[12-13]的报道类似。手术治疗组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原因是:手术减压内固定可以及时解除颈脊髓压迫, 降低脊髓水肿程度以及使脊髓中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 对于合并颈椎不稳病患内固定手术可以获得颈椎稳定、恢复椎间隙高度, 避免颈椎不稳造成继发性颈脊髓损伤, 对于局限性颈脊髓腹侧受压病患可以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14,15]。对于多节段颈间盘突出或者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病患应采用后路单 (双) 开减压内固定术。对于脊髓前后方存在明显压迫病患宜选用一期后路单/双开门减压术-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手术。而治疗后的康复训练时针对病患恢复情况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 主要依据训练让脊髓得到更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应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得到的效果比保守治疗好, 并且受伤后及时治疗以及治疗后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均能提高疗效, 减少病患疼痛。

摘要:目的:探究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 (手术治疗84例) 和对照组 (保守治疗43例) 。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应用JOA评分进行判定, 记录受伤至手术时间、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以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JOA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且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影响疗效的4个因素: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好于保守治疗, 且及时治疗加以术后适当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疗效。

A型脊髓损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数据均来自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患者均有尿潴留、排尿障碍等表现。参照医学伦理学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43.2±2.8岁,平均病程21.6±3.3天;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年龄为44.5±3.1岁,平均病程23.1±2.9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定期更换留置尿管、定时关闭引流尿液、定时冲洗膀胱、留置尿管等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临床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措施体现如下。

1.2.1 心理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在接待入院患者的24h后,实施心理康复护理,每隔7天进行1次。若患者出现明显的负面情绪,则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指导。通过分析患者患病后“适应、对抗独立、抑郁或者焦虑、否定、震惊”等心理阶段,通过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支持性疗法给予干预,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2]。

1.2.2 间歇清洁导尿

护理人员应该分析患者摄入量,每隔4~6h进行1次导尿,若残余尿量<100mL,且膀胱容量为400~500mL时,将导尿工作停止。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家属学习导尿操作,取坐位,清洗双手后,将油剂涂抹在导尿管外部后,顺利插入,尽可能使膀胱底部尿沉渣得到有效清除。可以在黏膜无刺激性的消毒剂中浸泡导尿管,同样也可通过煮沸消毒的方式进行消毒。在插管操作前,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降低感染率[3]。

1.2.3 膀胱训练

首先训练腹肌以及呼吸肌,在患者卧床期间训练其缩唇以及复试呼吸,通过伸膝髋训练的方式进行腹肌肌力的训练,确保腹部压力得以增加,使残余尿量有所减少[4]。其次,脊髓损伤后2周给予坐位或者半坐位平衡训练,通过改变患者体位的方式,使腹部压力得以增加,促进膀胱顺应性得到提高。最后,训练膀胱排尿方式。①训练盆底肌肉,让患者在臀部肌肉、腹部肌肉、下肢肌肉未收缩的状态下将尾骨周围、趾骨周围的肌肉有效收缩,3次/天。②训练尿意习惯,分别在入睡前、起床时、餐前,让患者进行排尿,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调整时间。③激发技术。采用听流水、捏掐腹股沟皮肤、拍打腿内侧、牵拉阴毛等方式刺进排尿扳机点[5]。

1.3 观察指标[6]

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平均排尿次数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同时采用显效、有效、无效等3个级别判定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体现如下:①维持平衡的膀胱功能,若膀胱容量>250mL,残余尿量<100mL则视为膀胱功能平衡;②在导尿管未留置的情况下,排尿呈现规律性,每天间歇导尿2~3次;③症状性泌尿系统感染率<30%。若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后,2个月内能够符合上述3条标准为显效;若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后,3个月左右能够达到上述3条标准则为有效;若患者接受4个月康复护理干预后,仍然达不到上述标准,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a=0.05。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平均排尿次数等临床指标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康复护理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容易引起排尿障碍,对脊髓损伤临床治疗、护理干预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康复医学对患者功能障碍起到减轻、消除的作用,使患者功能缺失得以重建以及弥补,确保患者各方面功能得到有效提高以及改善。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康复护理干预中;腹肌、呼吸肌的训练能够使患者肺功能得以改善,避免出现呼吸系统病并发症;膀胱训练能够促进患者留置导尿时间明显缩短,使泌尿系统感染得以减少,通过针对性膀胱训练的方式,提高患者膀胱功能;间歇清洁导尿术可促进患者控制内储尿量、排出尿液功能、规律储存等,防止膀胱内出现高压情况[7]。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明显改善临床指标以及提高护理效果。

研究表明,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缓解、改善患者积极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膀胱功能维持在平衡状态,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确保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康复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康复护理给予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临床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获得明显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临床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董杏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0(28):2845-2846.

[2]葛贝贝.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34(19):194—195.

[3]江笑春,汪国平.20例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2,11(33):34—35.

[4]吴文娜,欧志梅,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4(34):150—151.

[5]王颖,王永瑞.膀胱护理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4(8):108-109.

[6]周素萍,袁蓉.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转归中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174-175.

A型脊髓损伤 篇5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颈椎管狭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外伤伴有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死率或致残率极高的骨科创伤,其中以颈椎骨折或脱位常见,但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颈髓损伤却不伴有颈椎骨折脱位。1982年Pang 将此列为外伤性颈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本院自2005年7月~2009年9月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23例,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35~68岁,平均53.3岁。伤后1~48 h入院。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下楼梯踏空2例,前额碰壁致伤1例,骑单车跌倒2例。损伤机制划分:颈部过伸型损伤17例,屈曲型损伤4例,受伤机制不明确2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伤前均无神经系统症状。受伤后出现脊髓损伤的表现:四肢肌力不同程度的减退,感觉减退或消失,或出现上肢感觉过敏、病理征阳性等。术前按Frankel评分B级4例,C级12例,D级7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23例患者均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CT及颈椎MRI检查,均未发现有骨折脱位征象。在X线片上测量发现颈椎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8例(椎管/椎体比值连续三个节段<0.75),5例为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10例出现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肥厚以至椎管呈退行性狭窄改变,其中12例MRI提示合并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颈脊髓多段受压呈串珠样改变。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颈围领制动或枕围领牵引,伤后8 h入院患者(12例)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方案),余病例采用常规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入院后3 d内手术14例,7~10 d接受手术9例。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后进行手术。23例患者均采用全麻,患者俯卧位,颈部屈曲,头部固定于头架上,常规消毒铺巾,取颈后正中切口,以C2棘突宽大、分叉,C7棘突最长作为解剖定位标志,充分显露C2~T1棘突、椎板及两侧小关节突,在棘突基底部穿孔以便在椎板掀起后穿线悬吊固定,将C2~3及C7~T1的棘上、棘间韧带切断,于双侧椎间关节内缘垂直椎板用双关节尖嘴咬骨钳(或气钻磨)纵行开槽,一侧椎板作为开门之活页侧,将对侧椎板切断,同时向活页侧轻轻缓慢地掀起“开门”,开门幅度以45°~60°为宜。椎管扩大后,多可见硬膜搏动,伤口彻底止血后,用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后,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

1.5 术后处理

术后颈部围领制动,颈椎手术围手术期常规治疗与护理,术后给予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术后24~48 h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4~6周可解除颈围领于小范围内行颈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 ml,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现象。其中18例术后复查X光片及CT片均未见关门现象。本组23例病例随访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22个月。按Fankel分级评定,术后17例提高了2个等级,6例提高了一个等级,患者自觉恢复情况满意。

3 讨论

3.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由多种综合因素造成的,包括解剖因素、动力因素与血管因素等。而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或退行性椎管狭窄是此类损伤的解剖基础,也是影响此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而外力则是颈椎损伤的直接原因。在老年患者中,颈椎椎体后缘的骨赘、后纵韧带的骨化及黄韧带的增厚使椎管发生退行性狭窄而使椎管有效储备减少甚至消失,这在发育性椎管狭窄时更为严重,此时如颈椎遭受过伸或过屈的外力时,颈椎间盘可发生较小范围水平的一过性脱位,使颈髓受到挤压,因椎管狭窄而使相对容量缩小,致代偿到极限的脊髓发生损伤[1]。

3.2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特点

(1)此类损伤以中老年人居多,颈椎退变明显,多存在多节段椎间盘膨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及多节段退变性椎管狭窄等基础病变。如此组病例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岁,影像学资料多显示有椎管狭窄等病变。(2)致伤的外力较轻,但脊髓损伤可能很重。受伤以过伸型损伤较多,临床表现以颈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多见。(3)MRI显示损伤范围多见于多个节段,平面多发生在C4水平以上。

3.3 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适应证及原理

对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过去常用保守治疗,如用颈围领制动、脱水、营养神经和高压氧治疗等,患者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效果十分有限。笔者认为,早期手术减压能使肿胀的脊髓消肿和避免受压,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损伤。手术应尽早进行,72 h内为最佳,如超过72 h未进行手术者,应在一周后进行,期间制动、药物治疗等[2,3]。脊髓的病理改变是进行性不可逆的,如压迫的时间越长,则损伤越重,减压过晚不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伴有颈椎退行性狭窄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伴有脊髓多节段受压或脊髓水肿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首选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手术治疗的原理:(1)单开门椎管扩大后,对颈椎后方的压迫有直接减压的作用。(2)对于压迫来自前方的颈椎管狭窄征,根据“弓弦原理”,脊髓向后退让,脊髓前方得到间接减压。(3)通过受压节段的颈脊髓后移,缓解颈脊髓压迫,改善脊髓血运,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4)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地保留颈椎的运动节段,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较少。对于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如单个颈椎间盘突出、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等患者,不适宜选用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4]。

3.4 手术注意事项

(1)手术操作要轻巧,切勿粗暴,防止因动作过大而加重损伤的颈脊髓。(2)减压充分的必要性,范围应从C3~7,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3)术中硬膜要小心剥离,避免硬膜撕裂而致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如硬膜撕裂尽量用较小的肌腱缝线修复。(4)术中要注意彻底止血,根据笔者经验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是不错的选择。(5)如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颈椎节段不稳者需行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或侧块钉棒固定,也可在不稳定节段行植骨融化[5,6]。

综上所述,利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容易掌握,且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岚,刘社庭,罗为民,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因与手术疗效观察[J].脊椎外科杂志,2004,2(5):272-275.

[2]朱振军.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J].中原医刊,2004,31(18):95-96.

[3]任亮,申勇,冯建书,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式选择初探[J].河北医药,2008,30(8):1139-1141.

[4]洪毅,张庆民,李想,等.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2):83-86.

[5]Dare Ao,Dias MS,Li V.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ion in Pediatric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J].J Neurosurg,2002,12(2):90-92.

A型脊髓损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颈前路手术者21例, 男18例, 女3例。年龄27~78岁, 平均48岁。B组:非手术治疗11例, 男9例, 女2例。年龄22~78岁, 平均45岁。两组术前ASIA分级情况见表1。

1.2 影像学特点

X线、CT检查未发现颈椎骨折脱位, 但影象学显示颈椎管多有先天或退变性病理因素存在;MRI显示损伤节段脊髓高信号, 无脊髓断裂。

1.3 治疗方法

A组21例行颈前路手术: 10例行颈前路单节段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图1) ;11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病变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图2) 。B组所有伤后就诊者予以颈围、牵引制动沙袋固定。使用脱水剂、激素、高压氧治疗3周。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随访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 平均随访13个月。A组术后3个月内取髂骨区疼痛2例, 后缓解。B组2例患者症状较前加重;应激性溃疡4例。

2.2 影像学评价

A组:颈前路手术患者 (21例) 术后6个月随访X线正侧位见内置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 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MRI检查显示, 椎管容积扩大, 颈髓受压缓解。B组:MRI检查显示, 颈髓受压缓解 (4例) , 颈髓受压无缓解 (7例) 。

2.3 疗效评价

依据神经功能改善国内标准[1]分四级:优、良、可、差。以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为准, 获得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 见表2。依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ASIA) 2000年修订的脊髓损伤分级标准:A组术后ASIA分级情况及B组治疗后ASIA分级情况, 见表1。

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改善优良率,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成人颈椎外伤后出现颈脊髓损伤表现, 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骨折脱位, 无论颈椎有无原发病变, 均可诊断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CSCIWFD) 。颈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颈椎节段不稳及外伤引起的已变性间盘突出是成年人CSCIWFD的主要病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较轻外力可致颈脊髓损伤 。早期手术减压可减轻脊髓水肿, 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 防止了脊髓的继发性损害,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2];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一旦确诊应积极早期手术[3]。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 通过钛板固定获得颈椎的即刻稳定, 后期植骨融合获得颈椎永久稳定, 尤其适用于动力性节段失稳者。颈前路优势还在于: (1) 颈椎生理弯曲恢复; (2) 手术减压及融合节段全部获骨性融合, 维持了颈椎前柱的高度; (3) 切除了脊髓前方的致压物, 达到减压目的; (4) 植骨椎间融合, 加用钛板辅助固定, 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本文中运用的颈前路手术, 在术中应注意:①摆体位时, 避免颈部过伸, 切忌粗暴动作, 不能对后纵韧带施加任何压力, 可防术中损伤脊髓。②植骨块设计合理, 大小合适, 植入深度应在12.5mm以内, 尽量安置紧, 可防骨块向后滑脱压迫脊髓。③前路自体髂骨作椎间融合, 减压为一个节段, 植入骨的长度应比减压窗长2mm, 二节段长3~4mm, 植入骨块为三面皮质髂骨, 也可以弥补因减压骨窗上下椎体松质骨的塌陷而造成的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但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存在不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远期并发症。Okada等[4]研究表明, 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多, 骨不连和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因而, 颈前路手术应以短节段为主要适应证。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预后相对较好。在损伤后初期,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脊髓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而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能获得较理想疗效。

参考文献

[1]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部运动功能的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 (2) :1481-1484

[2]孙宇, 蔡钦林, 王少波,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3 (11) :139

[3]杨进顺, 黄文铎, 王胜标.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疗效对比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6 (20) :330

上一篇:特效设计制作下一篇:农村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