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共12篇)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1
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是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一些新技术的不断增加, 例如音视频和多媒体等, 更是要求计算机需要有着极高的统一控制效果。 但目前我国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技术以及多信息的管理系统仍然无法全面并高效地使用, 例如在灾情监测和天气预测方面, 仍无法使用全新的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仍是使用原有的操作方式[1]。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会导致计算机应用效率的降低, 同时错误率也较高。 在本次研究中, 提出了一种的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通过这种手段能够明显地提升计算机应用效果, 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以及准确性。
1 系统概念
从字面上讲,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是一种计算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远程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也有着较高的应用需求。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需要综合性的应用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嵌入式自动化控制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音视频处理技术[2]。 通过这些技术, 能够实现远程性控制计算机的效果。 而为了让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取得更好的使用, 也需要注意到系统在兼容性方面能够兼容较多的计算机软硬件, 并且界面友好, 能够在多种情况之下得到较好的使用。 尤为重要的是,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也需要有着多控制、 多信息以及多功能等特点。 而有着这些特点, 才能够让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得到较好的应用。
2 特点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需要有着多控制、 多信息以及多功能的特点。 而这也是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得到较好使用的必备条件。 对于多信息特点而言, 需要保证到系统能够实施音视频传输、 数据分析、 传感信号分析传输等诸多功能, 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优化的处理。 在多控制方面, 需要保证到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使用有线网、 无线网、 公网、 专网等诸多的网络技术结合的控制手段, 保证到在何时何地均能够使用网络对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拓展集中控制的全面性以及灵活性[3]。 在多功能的特点方面, 首先在远程控制多个设备运行的基础之上, 需要进一步地增强远程音视频监控传输、 数据通信以及信息显示等诸多功能。 这一方面能够对于计算机进行控制, 同时也能够对诸多的信息进行显示和传输。
3 结构分析
研究中分析的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了有线和无线控制方式的兼容技术、 互联技术、 音视频传输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合成, 就能够完成对系统的有效运作。 系统基于计算机的多网互联以及远程控制的相关要求。 首先需要使用无线集群、 有线专线、 有线宽带等诸多的网络途径进行组网处理, 在组网完成后可以实现对于图像、 信号、 音视频以及数据等信息的有效传输以及处理, 最终实现对于系统中设备的检测和控制。 在有线控制上, 主要是使用光纤等有线宽带网络, 满足远程控制的要求[4]。 另外也需要使用通信公网进行处理, 例如可以使用2G网络或是3G网络等。 重点选择超短波无线控制以及光纤专线控制。 通过这种手段进行组网后能够保证到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而研究中的系统使用模块化的设计, 设置多种专用模块及其专用接口。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小而精,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便携。 尤其是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信息开始在计算机上得到了较好的使用, 这也让计算机集中统一控制趋于完善。在研究中, 从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概念以及组成入手, 分析了一种实际的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为目前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实现以及应用提供了可参考资料。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计算机的应用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计算机也开始取得了较好的使用。为了较好地解决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 对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的系统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建立以及应用。
关键词: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杭小虎.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远程控制系统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5, (17) :34-35, 44.
[2]李大伟, 李大志, 董立岩, 等.用Winsock在Internet上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 27 (3) :38-42, 45.
[3]陈世军.基于SOCKET技术的计算机远程控制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2) :124-124, 126.
[4]刘昆扬.关于SOCKET技术的计算机远程控制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3) :249-250.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2
随着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测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一无人驾驶系统)也得了飞速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这就要求传感器能识别在同一车道上前方行驶的汽车,并能在有障碍时提醒驾驶员或者自动改变汽车状态,以避免事故诉发生。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也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安全驾驶系统,如碰撞报警系统(CW)、偏向报警系统(LDW)和智能巡游系统(ICC)等。国内在这些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将主要讨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ITS)中的应用。
1 ICC/CW和LDW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1 ICC/CW系统中的误识别问题
ICC/CW系统中经常使用单一波束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利用非常狭窄的.波束宽度测定前方的车辆,对于弯曲道路(见图1(a)),前后车辆很容易驶出传感器的测量范围,这将引起智能巡游系统误加速。如果前方车辆减速或在拐弯处另一辆汽车驶入本车道,碰撞报警系统将不能在安全停车范围内给出响应而容易产生碰撞。类似地,当弯曲度延伸时(见图1(b)),雷达系统易把邻近道路的车辆或路边的防护栏误认为是障碍而给出报警。当道路不平坦时,雷达传感器前方的道路是斜向上,小丘或小堆也可能被误认为是障碍,这些都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现在有一些滤波算法可以处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解决。
1.2 LDW系统中存在的场景识别问题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 虚拟 通信子系统 设计 实现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究虚拟实验室的应用,是近几年国内外实验教学研究的热点。虚拟实验室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将虚拟仪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以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和远程操作的一个系统,它具有透明性、资源共享性、互操作性、用户自主性、扩展性以及安全性等特点,是传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通信与调度管理是构建虚拟教学实验室系统的关键问题,各种数据的传输需要一个良好的通信机制来保证,调度管理则是系统能够有序化工作的关键。
一、虚拟教学实验室通信子系统的通信机制选择
在当下流行的多种通信方式中,共享的通信方式、NetBIOS和MailSlot的可靠性差。DDE,WM_COPYDATA和剪贴板是同一台计算机中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Pipe的速度较慢,而MailSlot最大的缺陷是不可靠。Sockets由于是工作在通信的底层,实现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是工作在Windows平台之上,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微软公司提供了相应的控件。RPC对外界屏蔽了通信细节,具有较好的结构化和抽象能力,它是分布在不同处理机上的程序进行合作的一种高级机制,并被广泛地用于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客户/服务器计算机领域中。CORBA适用于异构的、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它们各有各的优缺点,没有哪一种是万能的。因此,只有在合适的场合采用合适的方案,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由于基于局域网的虚拟教学实验室系统来说,主要是运行在Windows平台之上,并结合本文所设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室的特点,因此我们使用Socket来实现系统的通信。
二、虚拟教学实验室通信子系统信息类型与通信方式设计
由于虚拟实验室需要支持不同的信息流,如实验数据、白板信息等,还要支持不同的通信方式,如单播、组播和广播,从而实现学生可以单独实验、协同实验和文本交流等功能。所以,虚拟实验室必须解决多种消息类型和多种通信方式这一基本应用需求。
1.系统的信息类型设计。在虚拟实验室系统当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的类型多种多样,而且这些信息对网络的通信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有些则对顺序和可靠性要求较高。
(1)数据文本信息。主要指用户所发送的实验数据和服务器处理后的实验数据。在本系统中,客户端将用户的操作及实验数据以文本文件的形式传送给应用服务器,服务器进行处理后,也是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将处理结果传回客户端。由于该数据量不是很大,所以通常用TCP形式实现。
(2)白板信息。白板可以使每一个实验成员利用图形、文字等协同合作一个实验。传送的白板数据是对绘图对象的操作,其先后相关性体现在各个绘图对象的属性变化上,任何数据的传输速度如果过慢的话,将体现不出协同和合作的特性,因此必须保证传送的实时性,通常以UDP的形式实现。
(3)音频/视频信息。这两种信息对于传输的实时性要求较高,对可靠性要求较低,因此通常以UDP的形式实现。但是为了提高可靠性,要在UDP的基础上加上质量保证控制机制。
(4)文字信息。文字信息提供以文字形式交流的手段,多个用户进行实验时,可以互相进行简单的文字交流,在虚拟实验室当中,文字信息数据量小,以TCP形式实现。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是实现协同和管理的根本保证,必须以可靠的形式传输。由于其数据量很小,所以通常以TCP形式实现。
2.系统的通信方式设计。在虚拟实验室当中,服务器和客户端在通信中要求能够实现单播、组播和广播。单播是将数据从一个发送点传输到一个接收点,是点到点的通信方式。广播是将数据发送给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是点到所有节点的通信方式。组播是介于单播与广播之间的一种点到点的通信方式,它是将数据从一个节点发送给特定“组”内的所有节点。
图1单播通信结构示意图
(1)单播通信方式。单播通信,就是一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只能与另一用户进行通信。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当用户1向用户3发送信息时,用户在信息包中声明需要服务器提供点对点通信方式,同时在信息包中必须提供用户3的IP地址。这样服务器就为双方建立了通信连接,信息就可以在两个用户之间传递,而网上其他用户是无法得知信息内容的。图中虚线表明信息的流动方向。
单独完成某个实验时,不需要和其他人合作完成,每个人各自完成自己所选的实验,而互不干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单播的通信方式。
(2)组播通信。组播通信,就是一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可以与其它任意指定用户之间进行通信,被指定的用户数量必须大于2。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在该图中,用户1通过服务器同用户2、用户4建立链路。因此用户1发送的信息可以被用户2和用户4同时接收。用户1在发送信息时必须在信息包中表明多点传送方式,以及接收该信息的用户地址。
在本系统中,如果一个人需要合作完成某个实验,也称协同实验,对于某个人在客户端所作的实验设计编辑操作,先由虚拟实验平台将它转换为消息数据,在本地子网进行组播。于是,合作的组内成员客户端可以直接收到组播的消息数据。
图2组播通信结构示意图
(3)广播方式。广播方式就是,一个用户发出的信息包,被发往网上所有用户。其通信方式如图3所示。在本系统中,服务器需要向所有的客户端发出一些简单的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广播方式可以减轻服务器的负载,提高系统的效率。
图3广播方式结构图
3.通信子系统的框架设计。根据虚拟教学实验室系统的不同要求,为了屏蔽底层通信方式的差异,提供具有特定服务质量的通信服务。通过以上对多种信息类型和多种通信方式的分析,设计了一个系统,称为通信子系统,它提供对单播、组播和广播的支持,并且能够完成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通信。
图4通信子系统框架
由于在本系统中,虚拟实验模块所产生的数据无论是用户的注册/登录信息还是实验据信息,都是文本数据,都采用TCP来实现。在协同实验当中,白板模块所产生的信息有可能是文字信息,也有可能是图像信息,在本文中我们采用UDP的形式来实现。控制信息和文字信息都是以TCP来实现的。
三、虚拟实验室通信子系统的功能实现
1.信息处理模块。(1)阻塞和非阻塞通信原语。阻塞原语(也叫同步原语),当一个进程执行“发送”调用,信息正在发送时,执行“发送”原语的进程将被阻塞(即挂起)。系统调用“发送”命令之后的代码不能执行直到信息已经发送出去。同样的道理,对于“接收”命令,在没有实际收到信息之前是不能返回调用进程的,而执行“接收”原语的进程一样要挂起等待,哪怕等无限长时间。在虚拟教学实验室系统中,“接收”和“发送”进程都是与特定的端口相连接的。也就是说,接收进程只能收到发送与之相关的特定端口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则无法接收。同样,“发送”进程也只能将信息发送到特定的端口(一般是接收方的接收端口)。
与阻塞原语相对应的是非阻塞原语(也叫异步原语)。在这种原语中,发送进程调用“发送”命令后不挂起,而是立即将控制权交给调用进程。非阻塞原语的优点是发送进程可以与信息的发送并行操作。然而,使用非阻塞原语在获得良好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缺点,这就是发送进程必须等待信息已经正确发送出去,才能修改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否则可能带来严重的正确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将发送信息拷贝到信息缓存区,从而允许发送进程继续运行。第二种方案是当信息发送成功后中断发送进程,以便告之它可以继续使用发送缓冲区,这种方法不需要信息的拷贝,从而节省时间。但用户级的中断会使程序变得较复杂,并会引入竞争条件,使得程序的执行不具有可重复性。在一般情况下,第一种选择是最好的,容易理解而且实现起来也最简单,不需要另外的缓冲区,可以很快地发送信息。另外,如果对于某些应用必须将处理和信息传输并行操作,那么,第二种是最好的。
(2)系统的两种通信模式。在本系统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通信我们采用了基于TCP/IP协议族上的TCP和UDP协议,该协议是利用传输层上的Socket构建的TCP协议和UDP协议根据虚拟教学实验室系统的特点以及上面对信息流的分析,其实现方式包括以太网下TCP和UDP的Socket两种通信模式,在本系统中,由于信息类型不同,我们使用基于TCP的Socket来完成对实验数据这些数据的传输,用基于UDP的Socket来完成对白板和控制信息的传输。
2.系统管理模块。在虚拟教学实验室系统中,由于存在多个客户同时访问服务器的可能性,如果有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端,那么就会出现多个线程,那么就必须对这些线程进行统一的管理,要为所有的用户维护接收和发送线程,还必须对这些用户的线程进行调度,使这些线程按照一定的策略运行,维护着系统的运行。服务端还必须有一个主控线程负责对用户列表进行初始化,建立各个通信中需要用到的套接字,创建控制线程、白板转发线程:负责监听来自客户端的建立控制连接或白板连接的请求,有请求到来时建立通信连接。
3.应用接口。应用接口实现通信子系统与应用层程序的交互。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应用程序的编写应遵循通信子系统所规定的标准;二是应用程序可以通过通信子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使用通信子系统。应用通信子系统构建虚拟教学实验室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系统对开放性、实时性、灵活性、可扩充性和易操作性的要求。
应用层可以通过通信子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使用通信子系统。在给用户使用时,将接口的内部实现过程隐藏,提供类似Socket编程的外部接口,其应用接口如下:
addUsers():该函数以用户信息为参数。主要功能是给协议字段中的TON,METHOD标志和USERINFO赋值。然后调用setHead设置协议头。
send():该函数以消息为参数。主要功能是调用addHead给消息加上协议头,调用reallysend向服务器端发送消息包。
read():该函数以消息包为参数。主要功能是接收服务器发来的消息包,并调用protocol进行对该信息包解析。
Sendservermsg():以消息和用户信息为参数。内部处理过程:调用addhead给消息打包,调用reallySend发送服务器与客户端直接交流的消息包。
sendusrmsg():以消息包为参数。内部处理过程:接受消息包,调用protocol分析协议头,转发客户消息。
参考文献:
[1]曾明李建军: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杨宝德倪宏 蒋凡:多业务管理系统模型研究及实现[J].现代电信术,2005(8)
[3]罗军舟黎波涛杨明:TCP/IP协议及网络编程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4
关键词:设备采购,多终端管理,移动办公,app应用
一、前言
多年来,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采用设备购置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设备采购相关事务, 该系统采用B/S架构, 使用PC浏览器作为管理及浏览终端。随着无线网络、3G/4G通讯网络的应用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 随时随地登录系统管理和处理公务成为了趋势, 所以需对原设备购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将系统改造为适用于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终端登录管理的设备购置信息管理系统, 方便用户管理, 从而使得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提高工作效率。
二、系统架构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设备购置信息管理系统由原先采用B S架构, 升级为B/S、C/S架构并存模式, 用户管理和浏览既支持PC, 也支持移动终端。PC端采用B/S架构;移动终端采用C/S架构, 开发适用于i OS系统及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系统服务器数据库使用企业级Oracle。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本设备购置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原则是供应商网上统一招投标报名、集团内部统一流程化管理。系统实现以下功能:
1.外网发布:招投标采购项目信息进行网上发布;网上注册、报名、下载相关文件;对中标结果进行发布。供应商用户可访问集团外网主页浏览采购信息, 进行注册, 报名, 对招标需求、招标文件 (需经报名审核后开放) 等文档进行下载。
2.内部统一流程化管理:对采购项目进行登记管理;对需招标采购的项目进行发布, 报名用户进行统一审核, 采购中文件信息登记管理, 中标信息发布;合同拟定、审定、生成;设备到货验收;项目、合同、厂商等多功能查询;汇总报表浏览及生成;用户权限管理等。集团内部用户可以通过集团内网PC或智能终端通过集团内部无线网络登录系统维护数据。也提供给在外出差、在家办公的内部用户VPN远程访问内网的通道来登录本系统进行移动办公。
三、系统软件设计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设备采购采用项目制, 项目立项后, 根据设备种类的不同将项目中设备划分为采购子标段, 基本采用招标、询价、谈判的方式进行各子标段的采购, 设备采购管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系统根据客户端不同需要开发三套软件:分别为PC端管理系统、i OS app客户端软件、安卓app客户端软件。其中i OS app客户端软件、安卓app客户端软件实现了PC端管理系统的部分功能。PC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基本分为如下:
1.项目管理模块:对项目信息进行登记, 管理相关文档、附件, 可根据项目名称、编号, 部门, 日期等进行查询。对项目的子标段进行划分。同时, 项目相关标段的中标信息, 供货商及价格等, 合同签订信息, 具体设备物质清单等都在此模块可以汇总显示及查询。
2.采购管理及外网发布模块: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招标信息的立项, 发布, 供货商报名, 开放相关文档下载, 定标后公布中标单位等功能。可根据采购进程发短消息给相关厂商联系人, 提醒购买标书, 开标时间、地点等。记录谈判、询价标段的供应商和供货价格。
3.供应商管理模块:对注册供应商进行审核, 通过的可以进行集团的项目进行网上投标, 有黑名单功能, 可以对一些没诚信的企业列入黑名单, 不能进行集团的项目投标;可以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直接影响供应商的诚信度。
4.合同管理模块:对中标的项目可以进行合同的拟定、修改和逐级审定, 审定过程中可发消息给相关审核人提醒信息。合同与项目相关, 集团人员可以通过项目查询到合同内容;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如验收, 付款等相关内容。
5.物资设备管理:对集团内物资设备进行统一的分类整理, 提供查询和统计功能, 可以以项目、供货商、部门、采购时间为单位对物资或设备进行统计分析, 可按不同条件将采购信息汇总报表浏览及生成。同时可根据物资设备内容追溯到合同, 同时也可由合同追溯到其招标项目等功能。
6.系统维护模块: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 如导入集团联系簿信息、分配用户权限、管理合同模版、设置项目和招标预编号、查看系统日志等。
移动终端软件 (i OS app客户端、安卓app客户端) 主要是为了方便移动办公, 所以相对PC端来说模块比较精简。移动终端软件可选择是内网登录或是外网VPN登录, 内网登录直接采用用户名、密码登录, 外网VPN登录采用用户名、密码及短消息认证方式。主要实现项目管理部分功能、合同查询及审核、设备验收、物资信息查询。
1.项目管理:主要实现项目查询和浏览, 可以对部分信息进行修改。用户可以根据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单位、立项时间查询项目信息及相关文档。可以查看相关合同, 以及设备清单。
2.合同查询及审核:可以进行合同查阅和逐级审定。由于移动终端软件word开发插件不如PC端功能完备, 所以只能实现word文档的浏览, 不支持对文档的修改, 如合同审核部分只能对修改意见进行备注。可查看合同的验收和付款情况。
3.物资设备验收及物资信息查询:升级前设备验收都是到货地点以纸质合同对设备进行清单, 然后将各设备验收数量等信息录入系统, 系统升级后可使用移动终端对到货设备进行现场验收。同时提供查询和统计功能, 以项目、供货商、部门、采购时间等条件对物资或设备进行查询。
四、开发工具
PC端管理系统采用Java技术和J2EE平台下Web开发框架开发, J2EE平台技术为企业应用的设计、开发、集成以及部署提供了一条基于组件的实现途径, 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分布是应用设计模式, 重用组件的能力, 统一的安全模式, 灵活的交易控制。J2EE平台的核心技术是Java Server Pag和Servlet。Web应用开发人员只需且只能在框架限制的范围内编写业务组件和显示组件, 由框架管理这些组件之间的协作。
i OS app客户端软件基于i OS操作系统进行开发。基于i OS的开发, 主要是在i OS SDK工具中进行的, 因为i OS SDK包含了在电脑上开发i OS应用程序所需要的一切接口、工具和资源。它主要包括的组件有Xcode、Interface Builder、Instruments、i Phone模拟器、i OS参考文档库等。Xcode提供了友好而方便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 用于创建和调试源代码, 以及编译程序, 它还集成了开发过程中需要的其他工具。Interface Builder是页面编辑环境。Instruments是运行期间实时监控内存泄露以及进行性能分析的工具。通过XCode和Instruments可以实现直接和连接到电脑上的设备通讯, 在目标设备上运行和调试代码。
Android基于Linux, 开发者可以使用Java开发Android应用, 本系统开发环境采用JDK+Eclipse+Android SDK搭建, 采用JDBC链接数据库。Eclipse属于当前最流行的开发工具之一, 具体来看, 其开发效率非常高, 具有开放性, 而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满足OHA主旨。此外, 为了在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的时候更为方便, OHA还为Eclipse专门开发了Android插件, 对于我们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如下对Android开发环境进行搭建:对java运行环境进行搭建、安装Eclipse以及插件ADT、安装Android SDK, 对Android AVD进行配置。
五、结束语
设备购置信息管理系统经升级为多终端登录的管理系统, 集团相关用户可以用app应用随时随地登录系统查询、审阅和登记相关信息,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使用过程中, 系统也将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 升级app应用的功能开发, 力图以方便用户为宗旨做到满足用户移动办公的需求。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 基于多终端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一定程度实现了移动办公, 是技术发展的趋势, 企业信息管理的app应用开发也将越来越普及。
参考文献
[1]张玉萍.基于J2EE平台软件开发[J].办公自动化, 2012, (6) :30-31.
[2]寿柏炎.基于Android平台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 :244-245.
[3]沈爱涛, 程涛.基于Android平台的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7) :247-249.
布线系统管理问题多 优化是关键 篇5
是什么导致了网络运行效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日渐低下?是网络维护人员不够专业不够敬业?还是网络及布线安装商没有合理规划?当然都不是,Molex企业布线网络部结合业内悠久的历史和成功项目经验,得出以下优化布线系统管理的方案。
建立良好的标识系统
在现代智能建筑中,网络环境的频繁变更使网络由整洁发展到紊乱。没有标识或使用了不恰当标识,都会使最终用户不得不付出更高的维护费用来解决连结点的问题。好的标识系统不但能为每次系统变更缩短系统中断时间,还能记录变更情况,方便日后维护。
TIA/EIA-606(商业建筑电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对布线标识系统作了规定和建议。建立和维护标识系统的工作必须贯穿于布线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布线系统的五部分需要标识:线缆、通道、空间、端接设备和接合。
线缆的标识主要在线缆两端。
通道应每隔一段距离标记明显的标识,注明入口和用途。
所有的空间都要求被标识,建议贴标签到每个空间的入口处。
端接设备包括工作区面板、跳线、连接器或配线架,配线架和面板的标识使用率高,要考虑耐磨性和伸展性。
每一个接合终止处应标记标识符,
以工作区标识系统为例,如下图所示。
在此基础上安装工程验收时应建立布线系统管理方案和文档。管理文档应满足4C原则,即清楚(Clear)、简明(Concise)、一致(Consistent)、常识(CommonSense)。
Molex布线产品非常注重标识的4C原则,面板提供了应用和端口标识,可灵活更换和拆除;模块上预留了孔径,添加应用端口标识图标(数据、语音、空白);配线架提供了正面和背面标签,正面标签采用透明标签夹的形式,可自由拆卸及更换,尤其适用于网络结构频繁变更的环境。
提高布线系统空间利用率
网络应用的多样性使得网络系统规模庞大,对应的布线系统设备数量也逐渐增加,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系统空间利用率至关重要。
近几年出现的斜角配线架是为空间有限的项目而设计的。斜角设计可以在机架中实现正确的跳线弯曲半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平管理需求,为高密度应用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由于跳线从配线架有一个自然脱离角,因此它不要求水平管理,消除了水平线缆管理成本及相关的人工费用,并且使接插要求的机架空间差不多降低了一半。斜角配线架还提供了非常整洁专业的布线解决方案,避免了大型六类配线架内部可能形成的“意大利面条式引线”的情况。
Molex斜角配线架除具备以上优点外,还有自己的特色。斜角配线架带有可以单独拆卸的配线架端口,它采用弹簧支撑的专利防尘盖,可以防止插入不完全,防止尘土和杂质进入端口。双色码支持568A/B线序,RJ45配线架端口兼容RJ11。
多平台实验管理系统的探究与实现 篇6
关键词 多平台 实验管理系统 指纹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当前实验室在各大高校中十分普遍,计算机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都已十分常见。实验室的普及使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的需求。结合相关实验课程在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需要,开发和搭建具有现代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平台成为了必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基于指纹识别的多平台实验管理系统,通过桌面客户端、移动端、网页端三大平台实现实验管理的实时性、动态性、便捷性等功能。
1各平台功能的分析
为了方便不同用户操作,实验管理系统可分为如下四部分:后台数据库、桌面客户端、移动端、网页端。各部分设计功能如下:
(1)后台数据库:用以保存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指纹、图像信息)、实验计划、教师信息与各类实验成绩。
(2)桌面客户端:采用指纹识别与图像采集技术,实现学生注册、门禁管理、实验计划、系统设置功能。
(3)移动端:登陆移动端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即时对操作实验的学生进行课堂成绩评定,使学生的平时成绩更具有准确性。根据移动端中的学生照片再次确保进入实验室人员为当前实验人员。
(4)网页端:教师界面中实现了查看实验课表、预习报告审核、实验成绩提交、汇总等功能。学生界面中实现了查看实验课表、提交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功能。
2功能模块的构建
(1)门禁管理模块
该模块位于桌面客户端,将指纹仪、摄像头与客户端相连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学生基本信息,采用指纹、照片采集与识别技术实现学生注册与门禁管理功能,将学生录入的指纹与数据库内的信息模板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并且预习报告审核合格,则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否则不能进入。
(2)实验课程管理模块
该模块位于网页端和桌面客户端。在桌面客户端实验计划中可以自动编排,相应的网页端中教师和学生均可在登陆页面中查询实验计划,学生可通过网页端在指定的时间内上传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
(3)成绩管理模块
该模块位于网页端和移动端。在移动端老师给出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在网页端给出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成绩,实现成绩评定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避免了后期操作的复杂性。该模块实现了预习报告审核与门禁管理动态结合——预习报告合格与否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实验室。拥有管理员身份的教师在网页端还可以进行成绩的录入,实现成绩汇总的自动化。
3角色功能的定位
(1)管理员
对管理员角色应实现的功能位于桌面客户端,前期学生信息注册、学生指纹照片采集、实验计划导入与删除,后期门禁管理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均由管理员负责。
(2)教师
对老师角色应实现的功能在网页端和移动端,老师在移动端实时给出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并在网页端实现对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审核,同时可以在获得高级管理员权限的时候进行考试成绩的录入,汇总实验成绩以及总成绩。
(3)学生
對学生角色应实现的功能在网页端,学生通过网页端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并且可以查询实验课表。
4设计重点与难点的解决方案
(1)客户端指纹与图像的采集与识别
客户端指纹的采集与识别采用提取指纹模板—选取对比阈值—存储可疑指纹—可疑指纹对比—选取最佳指纹—高速缓冲对比—指纹准确识别一系列操作组合完成。
(2)数据库的建立
分析数据库建立了学生表、教师表、考试成绩表、实验成绩表、实验计划表来记录数据,组建数据库。
(3)网页端asp.net架构
网页端asp.net通过三层模式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库进行架构。
(4)移动端网络通信
移动端采用scoket机制与web service提供的服务端口连接,进行访问。
5总结与展望
本系统针对当今时代各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ASP.NET和android作为主要技术路线,利用指纹识别、图像采集和网络通信等手段完成了以客户端、移动端和网页端三大平台相结合的基于指纹识别的多平台实验管理程序。它实现了门禁管理、学生注册、实验报告提交、成绩评定等功能,充分体现了实验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成绩评定的实时性、准确性。这一系统更加满足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的需求,在不断的实践中必将成为具有现代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子辉,冯培嘉,侯兴鼎.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
[2] 张奎,高踪.基于ASP.NET的网络应用程序的安全框架及实践[J].光盘技术,2009.
多通道材料信息采集系统 篇7
在生产生活中, 常需要对多种材料的数量进行统计。例如, 超市需要对消费品的库存情况进行统计, 电子或机械维修部门需要对使用较多的元件进行统计, 以便确定哪些元件需要购买, 药店需要统计哪些药品卖得较快, 需要购进。对于超市可以通过查看采购记录和销售记录来获得库存信息, 但是像电子或机械维修部门或者小型药店, 特别是中药店, 对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就会不那么容易。而对电子元器件、机械元件、药品等进行统计时, 人工统计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本文提出的多通道材料信息采集系统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多通道材料信息采集系统, 通过称重传感器获取各材料的重量信息, 通过单片机采集处理。一方面可以现场显示材料的数量, 方便工作人员获取各材料信息, 及时补缺;另一方面可将数据以通信方式传送至上位PC机, 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 以便对资源进行更合理配置。此系统可用于电子或机械维修部门、药店及超市等场所。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想
对材料数量的统计, 可以采用人数方法, 但对多种材料的数量进行统计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特别是当被统计的材料个体较小时。如电子元器件、机械零部件等, 这些材料体积较小, 重量也比较小, 而个体质量差异却不是很大。所以采用称重传感器获取材料重量信息, 然后通过计算获得材料数目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机械维修部门, 元件的种类相当多, 各种不同的元件会被分放在不同的盒子里, 以便使用时进行索取。但不同的元件消耗情况是不确定的, 所以在对元件进行采购时就有必要获得各元件库存信息。如果在放置元件的盒子底部预先安装称重传感器, 对信息采集后经过处理我们就能获得各元件的数量信息。许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材料剩余的准确数量信息, 只需知道剩余的材料大概有多少即可, 因此系统在显示部分采用8个发光二极管对一个数据进行示意显示。
2.2 系统组成
多通道材料信息采集系统由称重传感器、放大电路、模拟开关、A/D转换器、微控制器、显示器及键盘等组成, 同时留有通讯接口, 可与上位PC机通信, 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3 硬件电路设计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 并不要求很高的精确度。传感器选用使用广泛的应变电阻, 其输出的小信号需经过放大调理。多路模拟开关使用8片CD4501扩展64路模拟通道, 后经过8位8通道模数转换器ADC0809对信号进行模数转换, 送入单片机, 再由单片机控制将数据载入MAX7129对数据进行显示。每8个数据为一组, 对8组数据进行循环显示。单片机还可通过串口与计算机进行通信, 响应上位机命令, 向计算机传送采集数据, 作为企业物料管理的一部分, 实现对材料使用情况的记录及分配管理。
3.1 称重传感器
称重传感器是一种将质量信号转变成可测量的电信号进行输出的装置。称重传感器按转换方法分为光电式、液压式、电磁力式、电容式、磁极变形式、振动式、陀螺仪式、电阻应变式等8类, 以电阻应变式使用最广。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利用电阻应变片变形时其电阻也随之改变的原理工作。主要由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测量电路和传输电缆4部分组成。此系统目的是实现对材料现存状况进行采集, 当材料处于一定范围内时, 就会考虑要购进新的材料。所以并不要求非常精确的数据, 因此不采用桥式电路, 而是直接使用电阻应变片来实现数据采集, 如图2所示。
3.2 多路模拟开关
多路模拟开关是一种重要的器件, 在多路被测信号共用一路A/D转换器的数据采集系统中, 通常用来将多路被测信号分别传送到A/D转换器进行转换, 以便控制器能对多路被测信号进行处理。CD4501是单8通道数字控制模拟电子开关, 有三个二进控制输入端A、B、C和INH输入, 具有低导通阻抗和很低的截止漏电流。选用8片CD4501和一片ADC0809可扩展为单64通道数字控制模拟开关。控制信号Control1-Control6由单片机发出, 对采集信号通道进行选择导通。
3.3 A/D转换
A/D转换器采用ADC0809模数转换器。ADC0809是采样分辨率为8位的、以逐次逼近原理进行模—数转换的器件。其内部有一个8通道多路开关, 它可以根据地址码锁存译码后的信号, 只选通8路模拟输入信号中的一个进行A/D转换。ADC0809与单片机的连接图如图4所示。
IN0-IN7为8路模拟量输入端, D0-D7为8位数字量输出端。ADDA、ADDB、ADDC为3位地址输入线, 本系统中接高三位地址选择信号, 用来选择导通相应CD4051输出地信号。ALE为地址锁存允许信号。START为A/D转换启动脉冲输入端, 输入一个正脉冲使其启动。EOC为A/D转换结束信号, 当A/D转换结束时, 输出一个高电平。OE数据输出允许信号, 当转换结束时, 给此端输入一个高电平, 打开输出三态门, 输出数字量。
ADC0809的工作过程是:首先输入3位地址, 并使ALE=1, 将地址存入地址锁存器中。此地址经译码选通8路模拟输入之一到比较器。START上升沿将逐次逼近寄存器复位, 下降沿启动A/D转换, 之后EOC输出信号变低, 指示转换正在进行。直到A/D转换完成, EOC变为高电平, 指示A/D转换结束, 结果数据已存入锁存器, 这个信号可用作中断申请。当OE输入高电平时, 输出三态门打开, 转换结果的数字量输出到数据总线上。
3.4 单片机控制单元
控制器选用AT89S51。AT89S51是一个低功耗, 高性能的CMOS 8位单片机, 片内含4k Bytes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 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制造, 兼容标准MCS-51。图5为单片机各控制信号的分布。
3.5 显示单元
传统的数码管显示驱动电路占用系统资源较多, 本系统采用MAX7912, 一种串行接口的8位数码管显示驱动器。它与通用微处理器只有3根串行线相连, 最多可驱动8个共阴数码管或64个发光二极管。内部有可存储显示信息的8×8静态RAM, 动态扫面电路, 以及段、位驱动器。本系统采用驱动64个发光二极管的模式, 显示材料剩余量信息。
图5中, 单片机P2.0口作为串行数据线, P2.1作为数据加载控制线, P2.2作为时钟线。单片机向MAX7219输送信息的工作流程描述如下: (1) 将P2.1, 即数据加载控制线置低电平有效; (2) 将P2.0置成与D7相同状态; (3) 将P2.2先置低, 再置高, 产生一个移位脉冲将D7移入MAX7219; (4) 重复 (2) 、 (3) 过程, 将D7-D0移入MAX7219。
对MAX7219各控制器和位寄存器赋值也可方便地由循环程序来完成。因为MAX7219有自动的动态刷新功能, 所以赋值完毕后, 单片机不必对它做其它的操作, 即可完成显示。
3.6 单片机与PC通信
使用MAX232芯片实现单片机与PC的串行通信, 实现与计算机通信后可通过计算机读取采集到的信息, 也可向单片机发送相应命令来实现某一数据采集通道的导通, 从而使显示器显示相应采集量。
4 系统程序流程图
系统软件流程如图6所示。单片机系统上电后, 先进行系统自检并初始化。然后通过对控制口赋值打开采集通道启动A/D转换, 转换结束则将采集到的数据保存至单片机内存中, 然后导通下一通道对下个数据进行采集。当对所有通道数据采集一遍后, 可关闭A/D转换, 将保存的数据送入MAX7219进行显示。MAX7219外接64个发光二极管, 分为8组, 每组对一个数据进行显示, 也就是将采集数据分为8个等级, 这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材料的剩余状况。同时为方便管理, 系统与PC机也进行了连接, 通过编写上位机软件, 可以随时启动系统进行信号采集, 并将数据传送至PC机中, 可作为企业物料管理的一部分。
5 结论
本系统设计了一个多通道材料信息采集系统, 使用应变电阻片构成称重传感器, 采集材料的重力信息, 保存至单片机内存, 可控制条形显示器对材料现存状况进行显示, 并可以通过串行端口将数据传送至上位机, 方便进行记录和管理。系统还可以增加报警提示电路, 当某材料缺少时, 可通过声、光等报警电路以及在上位机采集信息后对个别信息进行特殊显示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补充。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多通道材料信息采集系统, 将材料分类放置, 通过称重传感器将各材料的重量信息转换为电信号, 经过多路模拟开关及A/D转换, 将材料信息传给单片机并在现场实时显示, 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对材料进行补充。同时单片机采集的数据可传送至上位机, 实现对材料的库存情况进行随时记录, 以方便对材料进行管理。
关键词:多通道,信息采集,称重传感器,单片机
参考文献
[1]张福学.传感器应用及电路精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2.
[2]Low Power, high-performance COMS 8-bit microcomputer AT8SC51.
[3]孙宏军.智能仪器仪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高峰.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及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5]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基于多智能体的医院信息系统研究 篇8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多智能体系统,JADE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以经济管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医院运作模式, 在医疗卫生行业得到广泛使用。HIS的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收集、存储、处理、获取和通讯病人医疗和管理信息, 高效地利用病人医疗中有限的资源, 定性地提高对病人的服务质量。荷兰国立医院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发了医院信息模型;国内浙江大学的吕旭东、长春工业大学的郑山红等人也对HIS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HIS系统结构复杂、开发难度大, 运营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且对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现有的软件开发技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HIS系统应用需求, 成为阻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此, 探索新的软件开发思路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 利用智能体技术独特的智能化特性, 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把医院中不同的职能部门设计成单一智能主体, 充分利用智能体间的通信联系, 构建基于多智能体的HIS系统。
2 多智能体HIS系统设计
2.1 智能体技术简介
智能体又叫智能主体, 是被赋予了智能化特征的人工智能结构, 它具有自主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特质, 是人工智能理念的具体软件体现。多个智能体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交互, 实现信息的互通, 并可以特定的协议方式组成统一的整体, 即多智能体系统 (MAS) 。MAS可以根据系统的任务需求和外围环境的改变进行动态的扩展。
2.2 多智能体HIS系统设计
在充分研究了传统HIS运营方式的基础上, 本文设计的智能体HIS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按不同的职能分类, 该结构由交互、管理、实施三层组成。其中交互层主要指院长智能体, 它负责与下层智能体的交互, 并通过高内聚, 低耦合地运用各类智能体的特性, 为系统提供统一的安全保障、自动的流程管理以及建立唯一的病人ID主索引。管理层包括调度、资源分配、监控、重构等智能体构成。而实施层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智能主体构成, 并通过他们之间的信息交互, 协作完成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具体任务。
实施层……院长智能体调度智能体监控智能体重构智能体资源分配智能体挂号智能体医生智能体护理智能体普检智能体影象智能体住院智能体预约智能体管理层功能层。
2.3 多智能体HIS中的智能体设计
多智能体HIS系统中独立的智能体, 因其均被赋予了智能化的结构属性, 故可以通用的功能结构来处理。如图2所示, 智能体为一个独立的封装结构, 它由人机交互、管理器、通讯接口等不同的内部模块组成。通过人机交互智能体, 再由管理器模块感知外围的情形, 以相应的知识库、方法库和数据库对外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然后利用通讯接口与其他智能体交互作用, 实现HIS系统的运营管理。
3 多智能体HIS系统的开发实现
多智能体HIS系统是以面向智能体的软件设计思想实现系统的开发运行, 因此, 方便快捷地构建智能主体是系统实现的关键。现有的多智能体系统开发工具较多, 本文根据HIS系统的特点, 选用Java语言为基础的JADE智能体开发平台。充分利用JADE自身的源代码, 并根据系统需求封装底层类库, 调用图形化界面, 实现信息交互, 完成HIS系统的开发。
多智能体HIS系统利用JADE提供的节点信息代码, 首先定义底层智能体的基类Agent class, 并为其设置了setup启动方法和take Down方法, 分别赋予智能体任务的初始化和结束条件。为了实现智能体间的动态重组和交互, 系统还分别定义了Behaviour类以及add Behaviour方法。各种不同的Behaviour类以Behaviour Pool进行储存和管理。当需要调用Behaviour类时, 先开始Action方法, 判断函数Done的布尔值真假, 若为真则将Behaviour调出Behaviour Pool, 否则结束Action。JADE定义的封装的基类, 其它智能体根据要求仅需重载setup、action、done、take Down等方法即可实现系统的职能。
多智能体HIS系统中各独立智能体由JADE提供的基类扩展实现。不同智能体依据自身的职能特性赋予对应的知识系统, 智能体具体的知识描述以类语句的形式实现, 如:
HIS系统中, 智能体间的交互以消息传送的形式进行。系统借助现有JADE平台的消息传送机制, 创建自身的ACLMessage对象, 并更改消息对象的属性, 赋予系统所需的消息内容。具体的消息格式为:
4 多智能体HIS系统运行分析
若某医院接收到患者的就医请求后, 根据人机交互界面由院长智能体启动多智能体HIS系统, 并输入患者所需救治的相应医疗病情参数。管理层中各智能体经相互协作对病情进行诊断, 并实施调度给出最佳就医流程, 传达给实施层智能体等待执行救治任务。实施层智能体根据上层智能体指令, 按照自身的职能对患者实施救治, 并根据任务的具体实施适时向上层智能体反馈, 院长智能体根据人机交互界面动态掌控医患救治状态。系统的具体实现步骤为:先在官方网站下载并安装JADE, 根据任务描述扩展JADE基类, 赋予智能体的具体职能, 建立多智能体HIS系统。完成后, 在电脑上启动HIS系统, 首先载入院长智能体, 并通过人机交互的图形界面启动其它智能主体, 输入相应的医患信息, 即可实现多智能体HIS的在线运营。
5 结束语
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总趋势, 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总方向, 也是解决医疗信息共享、医疗资源复用以及医疗信息深度挖掘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的基于多智能体的医院信息系统框架, 把多智能体技术这一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引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 赋予医院中各功能部门以智能化的特点, 解决了医疗信息化系统开发中的编程困难、可重构能力差、技术水平落后的难题, 为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同时也为智能体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吕旭东.医疗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及开发平台设计[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1.
[2]郑山红, 杜海波等.基于Agent技术的医疗信息整合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58-62.
[3]郑山红, 邹宽城等.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应用平台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6:366-369.
[4]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62.
[5]Leiter M, Dean T.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agent architectures[J].IEEE Expert.1996, 12:47-58.
[6]Lander S E.Issues in multiagent design system[J].IEEE:Expert intelligent system&their application.1997, 12 (2) :18-26.
[7]Daniel L B.Using JADE with Java server pages[EB/OL].http://jade.tilab.com/doc/tutorials/jsp/JADE4JSP.html.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9
作战效能是在对作战能力与其军事效益等进行统筹考虑基础上而提出的综合性概念,体现的是武器装备和系统所具有的价值。国军标中定义武器装备效能为:在规定条件下达到规定的使用目标的能力。随着战场感知和信息保障在现代战争上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也越来越大,定性定量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评估的需求也变得紧迫且必要。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效能评估就是要定量分析系统对战场的感知能力、可靠性、正确性和可用性,为指挥决策、信息应用和装备研制提供依据。
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效能指标体系
1.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评估体系
根据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层次和融合功能的不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效能评估可分为信息处理级的效能评估、态势级的效能评估和决策级的效能评估3个层次。信息处理级效能评估为针对单个信息融合节点的信息融合的效能评估,重点是对传感器能力及其融合算法的评估分析。态势级效能评估涵盖信息处理级效能评估,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综合处理。决策级效能评估是最高层次,涵盖态势级效能评估和信息处理级效能评估,并对其进行综合。
根据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担负的任务能力,每个层次信息融合的效能评估又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传感器的物理参数、性能指标(MOP)、系统效能指标(MOE)、作战效能指标(MOFE)。
1.2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效能分析的指标体系一般是建立在一套体系基础上。确定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效能分析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
① 面向作战任务,不同的作战任务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
② 鉴别性,选择方案具有区分不同方案的能力;
③ 定量性,能够以具体数值或大小排序给出;
④ 可测量性,指标的定量表示,指标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测试仪器和试验验证统计方法等获得;
⑤ 完备性,影响系统的指标均在指标集合中;
⑥ 真实性,逼真的反映现实情况;
⑦ 客观性,指标是客观的,不因人而异;
⑧ 适应性,选用标准和指标,与分析目标一致;
⑨ 敏感性,当系统变量改变时,指标应适当改变;
⑩ 包容性,覆盖一定的应用范围;
(11) 独立性,反映系统的不同因素,指标相互独立。
(12) 简明性,方便使用,系统分析人员、设计管理人员都能理解、接受和使用。
1.3系统效能指标体系(MOE)
根据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特点,对其系统效能分析主要从传感器信息处理层、态势信息处理层和决策信息处理层3个层次来建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系统效能指标体系(MOE)。
① 信息处理级MOE:
信息处理级的效能度量主要体现信息收集、处理、应用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的探测能力、系统可用性、信息传输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感器管理能力等要素。
② 态势级MOE:
态势级的MOE重点反应多传感器系统处理战场态势的适应性,计划和命令向下级的传输能力,系统可维护、可重组和方便建立, 适应态势不断变化的能力,对计划的变更能力。
③ 决策级MOE:
决策级的MOE重点强调决策的不同级别,决策思想向下一级机构的传递,把指挥官的决策转变为计划和命令能力,监控这些计划的执行能力,及时掌握敌人和友军的力量数据,更快地对计划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从而比敌人更快、更全面的决策,获取信息的利用优势。
1.4基于指标体系的效能评估通用模型
通用性的系统性能度量MOE可以表示为:
式中,V为度量方法;Ls为系统轨迹;Lm为使命轨迹。
由于反映信息融合系统的各个方面的战术技术指标、使用要求的物理特性和数量级千差万别,并且量纲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效能评估时,首先将影响效能的各项指标量转换为无量纲的相对值。目前转换方法有直线无量纲转换法、折线无量纲转换法和曲线无量纲转换法。为研究方便,本文采用直线无量纲转换法进行无量纲化,
式中,x为实际的指标值;y为指标无量纲化的评估值;K为变换系数;Q为基础系数。
设E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综合效能,{x1,x2,x3,x4,…xn}为系统综合效能E的指标集,则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的综合效能E可表示为:
式中,f为E与xi、wi(i=1,2,…n)之间的函数关系,wi为指标xi相对于E的权重系数,且
xi由下一层指标集构成,即{xi1,xi2,xim},同理,其效能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
依此类推,进行分解,直到指标元素为最基本的战术技术指标为止。
Exi=fi(xi1,xi2,…,xim,wi1,wi2,…,wim)常用的有线性的和指数的2种模型。
线性模型如下:
式中,
指数模型如下:
式中,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效能评估的需要,一般同一层次只能用一种模型,不同层次之间可以组合使用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
2结束语
一级传感器融合产生的信息供传感器管理使用以计算性能量度(MOP)和效能量度(MOE)。总的来说,MOE和MOP的参数有很多,这些参数的组合可以表示MOP和MOE,这些参数包括虚警数目,错误的跟踪目标数,正确识别概率,捕获的目标数,非关联的观测数等。MOP和MOE可以结合起来用优势特征函数来表示。
参考文献
[1]李明,刘澎.武器装备发展系统论证方法和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2]赵全仁,邱志明,窦守健,等.武器装备论证导论[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8.
[3]张剑,陈太一.军事装备系统的效能分析、优化与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10
在信息整个的系统组成中存在很多的网络资源与设施, 这些设施包含交换机及路由器等待。而一些服务器以及小型的设备其本身的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以及网络的安全与正常运行。譬如, 一旦路由器相应的设备中出现漏洞或者设施在设置上出现风险, 上述这些风险, 可以通过关闭相应的关系端口与服务设备来保证物理上的安全性能。跟Internet网络相比较, 电力系统属于一种内部的网络, 他们一般通过隔离的方式实现自行保证安全的目的。而通常状况下, 安全隔离主要涵盖物理以及协议隔离技术, 以及普遍的防火墙技术。所谓物理隔离就是内外部网络之间的物理性质的阻断, 使内外部网络失去联系与连接, 即使间接的连接方式也不能实现内外的连接。这种方式的隔离可以保证内部的网络资源免受外部资源的干扰与入侵, 并且防止内部网络信息的外泄。而协议隔离技术在内外网络的连接端点处, 相应的配置隔离器来实现内外的隔断与连接。协议隔离器与内外部网络通过通用接口分别连接, 内外部网络各自需要设置自己的密码来实现网络的连接。一般状况下, 内外信息相互阻断, 在必要的时候才能通过协议隔离器连通以实现信息的交互。防火墙则是保护网络的安全屏障, 避免潜在的风险与破坏入侵被保护网络本身, 它具备检测和限制的功能, 同时能够改变跨越防火墙的数据的流量, 通过以上功能可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与隐秘性, 使运行安全且正常, 具有逻辑隔离的功能与意义。
2 网络层安全探究与措施
电力网络是由若干局域网与广域网共同组成, 其中还涵盖Internet的Intranet和Extranet等因素与部分, 整个网络的结构错综复杂。内部的行政办公网以及业务网、Internet网之间能否科学隔离, 网络分化的合理性, 路由配置的科学性, 以上诸多因素直接关系着系统的安全与性能。要切实的保证各种应用系统信息的隔离阻断, VPN技术可以被应用于电力网络信息安全的系统结构, 同时VLAN技术应该也能实现上述功能。所谓VPN, 是一种技术功能的统称。它涵盖加密技术、认证系统以及限制访问功能等, 主要依据L2TP、IPSec等网络协议及加密技术, 实现各个子系统信息的封装, 再经由虚拟的网络隧道实现传送, 保证数据信息的秘密性与安全性, 这种途径与方法在同一设备上也能实现, 当然必须采用数个虚拟路由器VR来完成。VLAN是指将网络用户进行逻辑上的分组, 这种分组不同于物理位置的分组。它主要根据用户的性质与需求而不是根据所处的位置进行分组。每一个逻辑功能组便是一个VLAN。同一组能共享信息与资源, 各个VLAN之间不能相互交互。要实现不同VLAN之间信息共享与交互必须经由路由器来实现。局域网一般应用防火墙进行安全防护, 这样大大减少了网络安全隐患。然而防火墙属于一般的静态防护技术, 其存在一定的功用与意义上的不足与缺陷。比如不能防止网络内部的恶意攻击与破坏。当前有一种比较科学的动态防护技术, 即入侵检测技术。它能够对防护墙的功能进行有效的补充与完善。如果两种技术结合, 则能够相互补充, 从而实现对网络安全的保护。
3 系统层安全探究与措施
3.1 操作系统安全
要保证系统的安全首先要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操作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WEB服务器、外部信息交互服务器、门户服务器、以及业务和办公客户机等设备的操作系统, 一般采用NT、Win95/98/2000, 但是上述几种系统都存在自身的不足与漏洞, 这种安全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是最常见且普遍发生的。所以对安全系统要实现安全加密防护, 形成系统的安全机制, 比如, 可以在Unix平台上对用户管理进行完善与健全, windows平台上进行访问限制, 这可以通过使用权限与密码来实现。
3.2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
一般状况下, 对数据的安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访问限制, 敏感数据的安全标签, 日志审计等。在实际的操作与计划时, 必须采用复合安全需求级别的DBMS, 一般采用oracle、notes数据库系统, 他们的安全性能较好且稳定;其后要依据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对不同的数据设置相应的安全性。例如, 根据DBMS具备的机制, 将用户的权限划分为“组”、“角色”等形式, 对于任何形式的数据, 包括图表、word文档、数据库等也相应的设置读写权限, 从而保证用户不能越权阅读与编辑等。对于系统安全的维护, 主要采取数据加密的措施对系统的安全进行保证。同时可以按照具体的相应的安全需求, 对数据和表格以及文档进行具体的加密。关键且大量的数据主要使用快速的对称密钥算法, 而其他的较少的签名数据采用公开密钥算法完成加密处理。
4 应用层安全探究与措施
应用层即指用户, 其安全是指的用户的网络系统安全, 其内容广泛, 包括网页、邮件以及域等基础应用系统等。其应用不仅涵盖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互应用, 还涉及局域网之间的跨越应用方式, 这就要求在进行信息交互时要保证数据资源的合法正常的被访问阅读与编辑, 同时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在应用系统编程过程中, 进行第三方的加密与数字签名对敏感数据进行先期的加密和数字签名, 使这些敏感数据即使对系统平台也是不可见的, 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5 结语
电力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再者, 电力系统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 要求与外部网络连接, 而目前, 病毒、黑客和非法访问等各种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 信息网络的安全已成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了电力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特点后, 从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安全管理层五个层次详细分析了电力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倩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技术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7) .
[2]徐桂庆, 孙丰祥.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及维护[J].今日科苑, 2009 (16) .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11
1 教务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型
要实现教学单位内的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首先必须建立教学单位内的业务过程模型来分析教学单位的各种教务管理业务,即对教学单位内部的各种业务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模型描述。
如图1所示,其列举了一些在教务管理系统出现的教务管理过程。我们可以将教务管理的业务过程分成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私有业务过程,另一种是部门间的协调业务过程。两种业务过程交错运行、相辅相成、互相协作,从而构成教学单位内的教务管理系统。
2 基于多Agent的教务管理系统架构
基于上述的教务管理系统工作的业务模型,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软件总线的系统架构。软件总线技术是建立在软件重用的思想上,包括构件的重用、软件系统结构的重用等。各种符合软件接口规范的构件在软件总线上可以实现即插即用(Plug-and-Play)。在这个架构中,软件总线是一个高度松散的组织结构,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Agent,各种Agent都可以挂接到总线上去,实现即插即用。每个Agent在完成自身工作即私有业务的同时,通过协作协助其他的Agent完成相应的协调业务。
2.1 总线配置管理
总线配置管理是系统的中央控制模块,它主要完成对各个Agent的配置管理和各Agent之间的通信协调。在本配置管理模块当中,有三个主要控制单元,其一是登记控制单元,主要是对各Agent及其工作能力(如能够处理何种业务等)以及相关的消息处理接口进行登记,并记录相关的工作状态(启动、挂起和停止等),其二是消息控制单元,主要是接收和发送各种Agent之间的通信消息,有一个或多个消息队列;其三是任务协调单元,主要是对协调任务,根据各个Agent的工作能力,寻找合适的Agent,通过调用消息控制单元向相关的Agent发送协作消息,以异步的方式完成协调任务。这样就避免了各个Agent之间的直接通信和函数调用,增强了系统的松散度和扩展性。
2.2 公共数据黑板
在本系统架构中,针对协调任务来说,各个Agent除了可以用通信消息进行协作以外,还可以通过公共数据黑板的方式进行集成协作。所谓公共数据黑板就是建立一个公共的数据存储区域,每个Agent都可以对其进行存取数据。协调任务的主导者(即主导Agent)将协作请求以规范的格式写入公共数据黑板;协调任务的协助者(即协助Agent)通过监控公共数据黑板,发现有自己可以处理的请求,则读入那种请求并完成相关任务,同时将结果以规范的方式写入公共数据黑板;主导Agent通过监控公共数据黑板,发现自己的协作请求已被完成,则读入相关结果,继续完成自己的协作业务。
2.3 权限配置Agent
权限配置Agent是一个公共的Agent,其主要完成三种权限配置。其一是对系统数据的存取权限的配置,不同的Agent对系统中的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存取权限;其二是对同一个使用者,他可能同时使用多个Agent,通过权限配置可以设置用户可以访问哪些Agent;其三是对同一个Agent,不同的使用者只可以完成不同的业务,处理和查询不同的业务信息。各Agent以Web服务的方式为其余各个管理模块提供公共操作接口。
3 通用教务业务Agent的组织结构
业务Agent是各个部门完成私有业务和协调业务的基本单元,它是以业务和业务处理为核心的。业务是由业务模式所描述的,包含业务的操作表单、显示模式、处理方式等,可以采用模式描述语言如UML或XML语言等实现。而业务处理则是以工作流为基础的。在该系统中,每个业务Agent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处理不同的教务业务;同时它们又可以挂接在系统的软件总线中去,同其他业务Agent协同办公。
如图3所示,虚线部分为业务Agent的组织结构,Agent消息指的是由其他业务Agent发出,通过系统的总线配置管理模块和软件总线到达的业务处理消息。而系统环境对协调业务来说主要是指公共数据黑板。
4 结束语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篇1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信息技术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一个信息化系统数年后可能满足不了新的需求。
在一个涉及大型组织机构的单位中,如果要部署实施一套新的信息化系统,将会面临很多原有系统数据整合的问题。在这些原有的信息化系统中,有一部分系统功能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被新系统取代,旧系统的功能需要在新系统中继续发挥。另外,有一部分原有信息化系统需要被新系统完全取代,但是这些旧信息系统中沉淀了许多不能丢弃的数据,并且这些业务数据需要在新系统中无缝切换,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平滑过渡。
2 融合多业务的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格式不兼容
每个旧系统拥有不同的数据库,其中,表结构设计大部分无法直接被应用到现有系统中,并且一部分数据与新系统格式不匹配,另一部分数据可能不满足新系统的需求,需要补充和扩展。
2.2 功能接口不匹配
在旧系统中,设计的功能接口在新系统中基本无法直接调用,有的接口格式和类型不匹配,有的功能接口的原有设计逻辑可能不符合当前新系统的使用逻辑,从而无法直接利用。
2.3 运行状态不同步
在新系统的部分功能依赖于原有旧系统运行时,由于系统功能运行出错、状态返回错误、原系统对外接口不完善等多种问题,新系统在调用旧系统功能时,得到的功能运行状态与实际系统运行状态不一致。这就会导致新系统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2.4 接口可靠性差
由于原系统提供的接口起初对外接口的设计原因,或者由于其他客观原因,原系统的功能无法很好地在新系统中调用。当新系统在调用多个旧系统协作时,在多个系统接口不可靠的情况下,完整的系统功能将消耗大量的时间等待重复尝试,从而大大降低系统的运行效率。
3 融合多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框架设计
针对上述融合多业务的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解决后,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运行效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1 数据对接适配
在设计数据存储时,需要设计好数据库表结构,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数据,要提前做好数据库的分库和分表,以支持在与高并发系统对接时传递的数据量。
在面对大量异构系统对接时,除了要做好大量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设计对原系统的兼容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数据,比如配置文件、运行过程的临时数据等不适合存储在RDBMS中,以及一部分数据量很大,但是实时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数据,在采用结构化存储时会引起读写性能问题。对于这些数据,可以采用非结构化存储,采用NOSQL数据存储技术,然后通过最终一致性提升系统的可用性。
3.2 功能接口适配
对于原有系统功能接口的调用模块设计,采用设计模式中的适配器。其中,适配器主要分为具备以下2类功能的适配器:(1)最基本的将原系统功能的接口与现有系统适配,使得现有系统可以直接调用原系统的功能接口;(2)需要更进一步地对原系统接口的功能逻辑封装,提供更加符合现有系统功能逻辑的接口。
3.3 状态监测机制
原有系统的状态监测主要包括数据同步监测和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其中,数据同步监测可实时、同步地监测所有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保证系统程序的运行基础数据同步。在原有旧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新系统要对旧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旧系统按照符合新系统调用逻辑运行,并且在运行状态出现问题后可以及时地报警通知,从而保证新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4 消息通知机制
在新系统的某个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多个旧系统时,可以将多个旧系统的功能拆分出来,区别出哪些功能是需要同步运行的,哪些功能是需要异步运行的。对于这2类接口,都采用不同的消息队列同步调用,比如淘宝的开源框架Notify消息队列引擎。对于需要同步调用的接口,必须同步调用每个接口,等待所有接口都执行完成后,接口调用才算完毕;对于可以异步调用的接口,可以并发地去调用这些接口,减少系统接口运行的总时间,并且对于调用失败的接口调用,可以存储在消息队列中,等待失败的接口调用成功执行完毕后,对后续失败的接口重新调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一个大型信息化系统时,如果该系统最后在应用中存在多个系统对接问题,那么必须提前制订应对方案。本文的解决方式在应用中有效地实现了多个系统的对接,在多个系统的对接过程中,其效率得到了提升,可靠性得到了保障。
摘要:一个大型的应用信息化系统在部署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兼容和对接很多其他的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在系统对接时,容易出现数据丢失、数据格式不兼容、状态不容易同步、接口可靠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几个系统对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融合对接多个业务系统功能和数据框架必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关键词:融合多业务,信息化系统,数据格式,功能接口
参考文献
[1]谢华成,陈向东.面向云存储的非结构化数据存储[J].计算机应用,2012(07).
[2]司徒放.基于事件的分布式系统监控[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荐阅读: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05-29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07-30
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01-22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08-16
资本项目信息管理系统06-02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10-0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11-14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分类模拟题项目沟通管理11-22
如何备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01-12
论信息系统项目沟通管理论文(高项)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