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采访

2024-06-30

第一次采访(精选11篇)

第一次采访 篇1

一、体验式学习

所谓体验式学习, 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的“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社会心理学家黎温 (Kurt Lewin) 的“经验学习圈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认知发展论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以及其他学者理论形成的学习架构。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教授大卫·库伯 (David A.Kolb) 在潜心研究后将他们代表性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 形成了自己经典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库伯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的革命性概念, 将体验式学习程序化、科学化, 即具体体验 (concrete experience) 、反思观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 、抽象概括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和主动应用 (active experimentation) , 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系统。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式学习的最大区别, 在于前者以学为主 (学生为中心) , 后者以教为主 (教师为中心) 。要使练习有效, 练习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教师, 正如伽利略所说:“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 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 “教”不一定导致学, 更不一定产生“会”。

经过分析, 学者们指出仅仅靠体验不足以产生“学”。缺乏反思的体验将很快被淡忘, 由此体验产生的学习潜能或很快丧失。只能透过反思才能形成抽象概括, 从而使得学习者能更高效地处理新问题。可以看见, 反思是体验式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 反思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 也是教育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 即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用当代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理论来描述, 反思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 以及对活动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 探究性, 即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心理活动, 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

2. 自主性, 即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般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3. 发展性, 即反思性学习比常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创造性, 即通过反思, 学生能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思考, 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 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不断有学者指出, 反思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能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帮助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体验式反思性学习任务设计

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中发现:一般英语口语课堂里常用的假设场景对话由于脱离实际生活并缺乏足够的背景铺垫, 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练习, 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 课堂上设计的学生之间的对话, 距离生活、工作中英语的实际应用较远, 实用性较差。即便在课堂上练习了多遍, 学生在真实交流中仍不敢开口, 或开口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尴尬境地, 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练习英语口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然而, 作为国际大都市, 北京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 这是一个可用来扩展补充课堂内容的最好资源。基于对反思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理解, 以及实际教学过程的分析, 笔者设计了“走出教室, 开口说英语”的街头采访任务。任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街头采访的准备和实施;采访结束之后的反思报告。两者分别对应体验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学生随机分成三人小组, 共同完成用英语采访至少三位外籍受访者的任务。一般采访任务会在学期初就布置下去, 大约有2~3周的时间来完成。学生被要求上交详尽填写的报告表, 同时要在课堂上就此次任务开展讨论。

首先, 在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让他们列出外籍人士可能会感兴趣讨论的话题, 然后按照固定模式编写成一个采访题。比如:你来到中国后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请列出5项, 按照难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并给出原因。其次, 准备阶段。除了他们自己的课外讨论之外, 学生需要在一份报告表内详细记录下计划细节。例如, 他们被要求列出打算用什么句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为了有效快速地让被采访人理解交流的目的, 还需要仔细填写准备的铺垫句子、描述问题背景的内容。除此之外, 他们设计的后续跟进的细节问题列表也要详细填写进表格, 以此来保证每一次的采访任务都是经过认真并且详尽的准备, 避免出现交流过程的“瞠目结舌”的问题。在采访结束后, 学生需要填写以下反思内容: (1) 简单描述采访对象。 (2) 对话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3) 哪个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 (4) 对方表现友善, 还是不大耐烦?并请试着分析原因。

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 是请学生基于这次的经历, 列出本学期英语口语表达练习和提高的两大目标。

在过去的4年间, 一共有将近550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此项任务, 共上交了274份报告。我通过阅读这些书面报告和听取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 总结分析出以下几点。

1. 在报告的前期准备部分填写详尽的小组, 最后往往有非常令人满意的交流过程。

这些小组在出发前仔细讨论, 具体列出了准备的背景要用到的描述句子、多个采访初始阶段要提的问题以及十多个后续问题。他们一般和被采访人交流的时间可以持续20~30分钟, 或者更长。而那些在报告里面就准备部分寥寥几笔的小组, 平均的采访时间为10分钟, 个别甚至短至几分钟。而这些小组在反思部分普遍提到由于自己准备不够充分, 导致交谈过程中, 自己问了一个开头的问题, 但不知如何再承接下去。

2. 在反思最困难的部分中, 学生提到比较多的几点。

包括:不敢开口打招呼进行访问;问题的准备存在歧义, 背景铺垫不够, 受访人不明就里;问完问题得到答案后, 不知道如何接“话茬”, 因此对每一个问题都缺乏足够深入的讨论;受访人语速较快, 听不懂, 只能含糊点头回应;有部分受访人的母语不是英语, 这使得双方交流更为困难;有限的词汇量阻碍了意思的表述;如何正确理解受访者的肢体语言和恰当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含义。

3. 在反思比较容易的部分中, 普遍被提及的几点。

如下:开口打招呼 (对比上文提到的最困难的部分, 很有意思) ;刚开始接触时, 比如“您是哪国人?”“来北京多长时间了?”一类最常用的几个问题很容易完成;把准备好的问题提出来不是很难;当双方发现互相都感兴趣的话题时, 对话进行得相对顺利, 持续时间也较长;当受访者的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时, 比较容易理解谈话内容 (其中有个小组提到一位受访者每回答一个选项都先用一句话来概述他的观点, 然后展开) 。

4. 在反思受访者态度及其原因部分中,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是非常热情友善的。

而那些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直接拒绝访问的受访者, 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大体如下:没选择好时机;户外温度过低 (冬季时作的访问) ;地点选择错误;选择的受访者需要做其他的事情等。

5. 最后列出学习目标部分, 最多被提及到的是:

增加词汇量;多找机会和外籍人士交流;对自己的英语多些自信, 勇于开口;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英语口语学习。

四、教师反思

在综合学生的反思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期末的匿名反馈后, 笔者也尝试对此项采访任务进行反思和概括, 期望对今后的教学能有一定的参考。

1. 选题的自主权。

在第一学年布置任务时, 访问的主题是由教师来选定的;但在部分学生的反思报告中, 有提到因为受访人对问题本身无兴趣, 因此影响他们的顺利沟通。基于此, 在今后的学期中, 访问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选定后再在课堂上一起讨论通过。此修改同样提醒我们,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 他们会有更积极主动地参与, 实际证明效果也更好。

2. 在此项体验式学习任务中学生的体验。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采访任务形式新颖, 真实场景的交流相比于课堂中的虚拟场景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能够锻炼听说能力;并大大地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很多学生提到, 原来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存有很大疑虑;但通过这次采访, 他们认识到只要勇敢开口说, 英语的日常沟通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虽然仍存有一些表述不准确或交流不畅的地方。不少学生强烈地表达了希望有更多类似学习任务的想法。这也督促教师进行思考和尝试, 如何将体验式学习更多地带到英语学习中来。例如, 笔者在此后的课堂中又添加了“有主持人引导的小组讨论”环节, 要求每个学生轮流承担主持小组讨论的任务, 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 反思的作用。

学生坦承, 这一部分的内容出乎他们的意料。以往的英语练习, 做完了就完了;而这次作业, 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需要坐下来仔细分析和反思。通过这个额外的过程, 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英语能力的强弱项, 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学习提供了方向。笔者从中也实实在在看到了反思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并在此后的其他课堂和其他任务中加入了反思报告部分。

参考文献

[1]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 朱水萍,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Stephen D.Brookfield.The Skillful Teacher——On Technique, Trust and Responsiveness in the classroom.2nd Ed.Jossey-Bass:San Francisco, 2006

第一次采访 篇2

今天下午两点钟,我和吴露艺还有乐丹以及其他同学去参加了一次采访活动。我们这次所采访的是研究庆元方言的吴式求爷爷。由于这次是我第一次参加采访,所以整个下午显得有些激动不已。

下午两点钟,我们跟着露艺向方言馆出发。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大家都在讨论该怎样采访吴爷爷。到了方言馆,首先是一位工作人员为我们开门,然后我们在馆前录了一小个片段,介绍了我们是“来风小队”。接着,慧红老师接来了吴爷爷,吴爷爷一下车,大家非常有礼貌地向吴爷爷问好,吴爷爷也亲切地给大家回了一句:“嗯!大家好!”问完吴爷爷就开始接受采访了。吴爷爷坐在沙发中间,我们几个围着他坐,这场面好温馨呢!“吴爷爷,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庆元方言,研究了几年呢?”吴露艺带头问起了问题。吴爷爷想了想说:“是从1996年开始研究,应该研究了16、7年了吧。”吴露艺又回应了一句:“噢!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了。”吴爷爷微笑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轮到我发言了,我问:“吴爷爷当初您研究庆元方言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能不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吴爷爷用深深的潭水一般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说:“困难呢是很多,比如说我没读过几年书,文化程度也很低,但是研究庆元方言要有很多文化,所以„„”吴爷爷说的很细致,我们几个也听得非常认真。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当初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电脑,在收集资料时 吴爷爷就是用手写,用手抄那数不完的字。吴爷爷的手指握太久的笔都扁了进去。吴爷爷还说:当初他研究庆元方言时靠的就是这股坚持不懈的意念。还教育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

采访完,我们参观了吴爷爷的个人方言馆。在一个玻璃箱里放着一大堆的写满字的纸,原来这就是当年吴爷爷手抄的资料。看完这些资料,仿佛看到了吴爷爷伏膝在桌子上日夜工作的场景。在其他的玻璃箱里还看到了各种各样关于方言的书、报纸上的吴爷爷„„

参观完庆元方言馆,我们在门口与吴爷爷合了张影,便与他告别,唱着欢乐的歌儿回到了学校。通过这次对吴爷爷的采访,知道了我们庆元方言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我在吴爷爷的身上学到了坚持不懈。我相信这种精神将会伴随我成长!

606

我的第一次随行采访 篇3

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是我青年时期的职业理想,而这一理想直接渊源于列宁。在我看来,列宁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思想家,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家,他是我的青春偶像。时至今日,在我的书房里张贴的唯一肖像就是列宁的画像。他的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杰出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感召力,以及优秀的个人品格,在共产党人中都是无与伦比的。而更为有趣的是,列宁从海外流亡归来领导俄国革命,在填写职业时写的就是“新闻工作者”。因此,从学生时代起,我就梦想着能用手中的笔唤起民众,服务社会。如今,我有幸成为一名教育新闻工作者,在深感组织培养、领导栽培、命运眷顾的同时,也在心底里暗暗地告诫自己,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在教育新闻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努力做到脚步紧跟时代,俯仰无愧于心。

《广东教育》编辑部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前身是《广东教育与文化》,第一任主编是著名作家秦牧先生。几经兴废,历尽沧桑,在社长兼总编辑刘达中(后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同志的主持下,杂志社终于迎来了她的全盛时期。作为编辑部的新兵,我最先被安排编发“教育文摘”“教育简讯”,活儿虽然简单,但我不敢怠慢,任务完成得总算差强人意。

1989年10月9日,许任之厅长到汕尾市调研指导教育工作。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到陆河县现场考察,为第二年年初将在该县召开的全省危房改造工作会议作准备。为此,需有一名编辑部的记者随行协助了解情况。大约由于上述机缘,刘达中社长指派我陪同许任之厅长一起前往汕尾。

一个入行不到两个月的年轻记者,就有机会陪同全省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到基层调研,我既感到机会难得,又深觉诚惶诚恐。那天一大早,我就从广卫路省教育厅招待所步行到越秀中路省电影公司门口,等候许厅长。上午7时30分,我们准时出发,中午在惠东县教育局用完午餐后又继续赶路,先到海丰县教育局听取简要工作汇报,然后直接到汕尾市,入住阅海宾馆。晚饭由汕尾市市长彭禹贤陪同,晚饭后,市委书记陈远睦专程来访。例行公事完毕后,许厅长把我找去,交代此行的主要任务,要求我要注意收集陆河县如何抓教育工作的有关材料,并考虑从哪个角度切入,好好地总结该县抓教育工作的经验。大约许厅长感到我毕竟还是一个新手,就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当前广东教育的总体概况,以及如何写此类文章的窍门。许厅长的一席话,不仅使我消除了一路上的紧张感,体会到他威严中的亲切、温和中的敏锐,更使我有了宏观在胸、微观在握的清晰思路。回到房间,我再三体味许厅长的教诲,益感豁然开朗,启发殊深。

第二天上午,在汕尾中学听取汕尾市城区教育工作汇报后,许厅长视察了汕尾市几所学校。午餐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陆河县——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先到陆河县河口职中调研,此时已经暮色四合,匆匆赶到县委招待所吃完晚饭后,在县委会议室由县委书记、县长作教育工作专题汇报,一直研究到深夜才歇息。

一到陆河,我就按照许厅长的指示,进入了一种临战状态,开动了全息信息接收系统,一边认真听、用心记,一边细致看、反复想。甚至在晚上用餐的时候,也顾不上吃饭,留心倾听许厅长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在饭桌上的漫谈或议论,只要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我都迅速记录在采访本上,深怕遗漏片言只语。

第三天上午,许厅长又接连察看了陆河县,一路观看,一路提出指导性意见。

在离开陆河的沙面公路上,伴随着车轮磨擦路面的沙沙轻奏,我的思绪在陆河县的教育情况与许厅长的指导意见之间缠绕、比较、深化、升华,回到广州,文章该怎么写,我已经心中有数了。

这是我八年教育记者生涯中陪同许任之厅长的第一次随行采访。一周之后,我完成了四千多字的通讯《陆河人办教育,穷有穷着》呈报许厅长。许厅长认为该稿抓住了陆河穷县办大教育的基本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半个月后,由许厅长提名,我参加由陈锦铎副厅长带队,由人事处、计财处、督导室、勤工办和广东教育杂志社等处室派人参加的省教育厅工作队赴陆河蹲点调研。三个月后,全省危房改造现场会在陆河县召开,拙作经刘达中总编精心修改后在1990年《广东教育》第一期头条刊发,及时地配合了会议的召开,有效地宣传了陆河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后,我受杂志社领导的指派,每年都有若干次陪同许厅长到全省各地调研指导工作,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使我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和从政为文的启迪。而每有稿件撰写,刘达中社长必亲自修改,严格把关,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人生苦短,聚散有缘。时代的需要,事业的需要,把我们一群激情洋溢的年轻人凝聚在《广东教育》的旗帜下,经由刘达中社长的教诲和指引,我们不遗余力地为广东教育改革和发展奋力鼓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杂志社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艰辛探路。我们经历了由“牛论”到“鸟论”的蜕变,见证了杂志由发行10多万份到发行500万份的辉煌!在广东教育杂志社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的八年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年华,也是我人生中训练最多、受惠最多的时光,更是我人生中永远感恩、终生铭记的岁月!

午夜梦回,深情绵邈。祝愿广东教育杂志社的事业老树新枝,再创辉煌!

(2012年3月4日子夜写于羊城梅花村)

第一次采访 篇4

1980年5月15日《河南日报》一版通栏发表了一篇本报消息, 肩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主题是: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在郑州举行

副题是:王首道、刘澜涛、王光美等同志乘专机前来迎接, 刘杰、赵文甫同志随机前往护送。

我和刘志章同志参加了这次全程采访。周淑丽同志拍摄了照片。

1980年5月13日上午10点整, 一架银白色的三叉戟专机从北京飞来, 在郑州机场徐徐降落。机舱门开启后, 一位头发灰白、身穿蓝色干部服、黑布鞋、神情庄重带着悲伤, 但仍很坚毅的女同志走出机舱, 站在舷梯上。她看了看舷梯前面站着的一排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 深深向大家鞠了一躬, 然后缓缓地走下扶梯。这就是刘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同志。随之, 中央派来的王首道、刘澜涛同志和随从人员以及少奇同志的儿女刘爱琴、刘平平、刘亭亭、刘源先后走下了飞机。少奇同志的儿女都穿着朴素的蓝色制服, 神情严肃、满面哀思。中央派来迎接刘少奇同志骨灰的代表团在中州宾馆住下后, 听说王光美同志下午要到开封去看少奇同志被“四人帮”关押并在那里去世的囚禁遗址, 新闻单位的记者和省里部分工作人员就提前出发, 12点半前先赶到开封恭候。

下午3点, 省委领导赵文甫陪同王光美同志一家, 乘一辆大面包车来到开封东郊的火葬场。一下车, 在当地人员的引领下, 王光美同志就急急忙忙地穿过院场走向火化室, 她和

离开了东郊火葬场, 我们跟随王光美同志一家人驱车来到开封市北土街10号一所四面围墙高大、电网密布的院子。这个严严实实的楼房, 据说过去曾是一个银行的金库。院中有一个小天井, 在一层并排的三间屋子里, 靠左边是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间, 房中只有一张单人木床, 两把木椅子, 一张长条桌, 一个挂吊针药瓶用的金属架子——这就是少奇同志被押送到开封后直到病逝的囚室。中间的那间屋子地上有一盘电炉, 是给少奇同志做饭的地方。右边的一间房子是监护人员住的。王光美同志踏进少奇同志住过的那间屋子, 一眼就看见那张空荡荡的木床上的两个枕头, 那是刘少奇同志在这里留下的唯一遗物。她抱起枕头泪如泉涌, 悲伤至极;平平、亭亭、源源、爱琴都围抱着枕头, 一家人扑到床边大声痛哭起来, 令人十分心酸, 在场的同志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平平和亭亭扒开了白枕套, 露出了里面军绿带些黄色的橡皮枕芯, 齐声喊:“这是爸爸的!”“是爸爸的!”这就是少奇同志从北京带来的唯一留存的遗物了。后来听王光美同志说, 这两个枕头是西哈努克送给少奇的, 一个做枕头, 一个是少奇同志右肩痛时用来垫手臂的。人去物存, 怎不叫人泪如泉涌?在孩子们围着痛哭时, 王光美同志叫孩子们要坚强, 可她自己又是多么悲伤啊!出了这间屋子, 王光美同志又去看了停放少奇同志遗体的那个由铁栏杆围住的小金库。光美同志问道, 当时有几个看守?开封的同志说, 当时上面派来两个男护士, 两个女护士轮值, 还有一名军队的处长。王光美同志说:不要怪他们, 不能怪他们, 都是受骗的啊!迫害刘少奇的是林彪和“四人帮”!

离开那个天井小院, 我们一同到一个会议室休息喝水, 这时, 开封市一位秘书长把刘少奇同志1958年视察开封时的一幅大照片送给王光美同志, 并说:开封人民深切怀念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接过照片说:“少奇同志和河南人民关系是很密切的, 他多次来过河南, 到过开封和许多地方。”这时, 我忙把口袋中的一张当天的《河南日报》取出来, 双手送给王光美同志看, 因为当日的报上正好发表了一大篇《河南人民深切怀念刘少奇同志》的文章, 王光美同志把报纸展开看了看, 随后连同照片一起交给了她的女儿, 并和我握了手, 说了声“谢谢”, 又和同来的几位记者一一握手。她说:“你们都是记者吧?今天看到的可以做资料, 今天的活动还有明天的活动, 报道时要送审。”她随后又问:院子里的人除了新闻记者, 是否还有机关干部?市里的同志说下午市里有报告会 (实际上是为了把大批人支开) , 就这, 院子里的人还是不少, 王光美同志和大家一一握手, 并走出大门外。这时, 街上已围满了人, 王光美同志在大门外的台阶上, 向大家举起了双手, 人们立即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拥过来, 王光美同志连连向大家挥手、鞠躬, 工作人员立即把王光美同志及家人领回院子里面, 然后上了大巴车。5点多, 车队离开开封返郑。

5月14日下午1点, 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了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仪式在哀乐声中开始, 与会的1500多名各界人士胸戴白花、臂佩黑纱, 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少奇同志的遗像致敬默哀。大会由省委书记刘杰同志主持, 戴苏理同志致辞。随后, 王光美同志在会上讲了话。王光美说:

“亲爱的同志们:

“来河南两天, 特别是参加了今天的大会, 亲眼看到同志们深切怀念少奇同志, 我们非常感动。你们的心意代表了河南人民对少奇同志的深厚感情, 也反映了少奇同志是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 少奇同志两次到河南工作, 与河南人民同艰苦、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 河南人民得到了少奇同志的帮助, 少奇同志也在河南得到了锻炼。他第一次讲述共产党员修养的报告, 就是在河南作的。

“解放后, 少奇同志十多次来河南, 他非常关心河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河南人民的奋斗精神一直鼓舞着少奇同志。

“党中央为少奇同志平反昭雪, 不仅是为少奇同志本人恢复了名誉, 为一切受株连的同志们彻底平了反, 也讲出了全国人民的心里话。

“一年多来, 我接到河南工人、农民、干部、学生的许多来信, 表示对少奇同志的深切怀念。最近还收到一封开封来信, 说‘我们一直想念少奇同志, 没想到他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 我们把少奇同志的骨灰接走了, 但是, 少奇同志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他将永远跟同志们在一起, 跟河南人民在一起!”

哀乐声中, 省委负责同志把少奇同志的骨灰盒捧交王光美同志, 王光美同志哀伤地把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 这一刻, 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难忘的画面。下午两点, 刘源双手捧着父亲的骨灰盒和全家人一起走出了人民会堂, 登上了灵车。灵车沿金水大道徐徐向机场开去, 恭候在沿途的干部群众有一万多人, 心情万分沉痛地向少奇同志的灵车致敬哀悼, 依依惜别。下午3点, 迎接少奇同志骨灰的专机从祭城机场起飞, 省委负责同志刘杰、赵文甫陪同王光美同志一家人和中央代表团的成员一起护送去北京。

第一次采访 篇5

走在宽阔的阿勒坦大道上,汽车来来往往,你追我赶,好像在说:等等我,你们给我站住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大雁滩。我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采访了,紧张的是我第一次跟陌生人说话,生怕说错话,发错读音。

到了集合地,张老师给每位小记者发了一顶小黄帽,我带上小黄帽开始采访。一开始,我们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逛,不知该采访哪位,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路过的老爷爷,我们便蜂拥而上围住了他。但是,谁也说不上来。最后,张老师上前帮我们解了围。在一旁的妈妈说:要大胆面对陌生人,把陌生人看成熟人一样,这样你就不会紧张了。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一位阿姨的身边,勇敢地问了几个问题,并且还表演了一段绕口令,阿姨听后赞不绝口,并且还给我录了小视频,让他的朋友看呢!采访完阿姨后我的心情是又激动又开心。就这样,在规定的一小时内采访了38位游客。我的心里十分激动,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

刘然:小记者完成了一次大采访 篇6

采访到杜德印主任,感觉很开心

作为一名刚出校门不久的新人,刘然从来没有过报道北京两会的经历,这一次参与BRTN两会报道的团队,对她来说是第一次。这一次刘然是负责北京人大会议的“微访谈”以及“直播两会”节目,不过因为人员紧张,在政协开幕的时候,刘然也去政协报道组帮过忙。

在整个两会报道这几天的工作当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她采访到了北京市人大的杜德印主任。那是在1月26日的时候,杜德印来BRTN参观,本来当天刘然没有什么采访任务,直播也由另外一名同事来完成。可临到杜德印主任来的时候,刘然被临时叫过去,领导交代说要让她去问杜德印几个问题。当时刘然有点儿发怵,因为杜主任来参观,北京电视台赵多佳台长陪同,有这么多领导在场,规格这么高,自己能行吗?采访不到位出了问题怎么办?她顿时有点紧张,但转念一想,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如果能把这次采访做好了,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杜德印主任来了以后,刘然勇敢地走上前,向杜主任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新媒体在报道北京两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没想到杜主任说自己还不太了解,要参观完再回答这个问题。刘然心里一凉,以为这次采访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在参观结束之后,杜德印主任说,刚才那个小记者呢?我来回答她的问题。刘然赶紧边说“小记者在这儿”边冲了过去,完成了对杜德印主任的采访,这让刘然感到很开心。

主持三次直播,一次比一次好

在两会开始之前,刘然曾经采访了一些市民,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两会的期待。有一些市民说出了一些很特殊的情况。有一个老人,在接受刘然采访的时候谈到这样一个话题,说,虽然现在自己有医疗保险,但遇到大病的时候这些医疗保险给的钱就不够用了,需要自己再添一部分,虽然只有五六万,但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负担。这个老人得了脑梗,需要做手术,其中做支架的费用是自费的,由于感觉负担不起,因此这个手术一直没做。老人的这番话让刘然有很深的感触,这个话题后来在BRTN两会报道的直播中涉及了,刘然希望我们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能更加完善,也衷心希望这个老人能早一些治好病。

毕竟这是第一次参加北京两会的报道,所以刘然也遇到了一些尴尬的时候。在她主持第一次直播的时候,虽然在主播技巧和经验上刘然并不缺乏,毕竟在陕西电视台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些直播节目,但是这毕竟是北京的两会直播,她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加上当天的嘉宾回答问题很快、很简单,刘然预先准备了五六个问题,没多久就回答完了,这就需要刘然现场来想新的问题。而到了第二次直播的时候,刘然采访一个人大代表,说的是清洁能源的话题,为了避免上一次现想问题的尴尬,这一次刘然事先做足了功课,查了很多资料,但恰恰是这一次的直播是她两会期间主持的三场节目当中最差的,原因在于直播时她一直在想着自己整理的资料,一直在考虑自己下个问题,并没有认真倾听关瑞利代表的回答,所以直播的时候她与嘉宾的对话场没搭建起来。刘然问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结果代表嘉宾只回答了一句:是这样的,当时刘然脑中一片空白,因为她以为这位嘉宾会说很多的内容,但直播是不能停下来的,好在她准备充分,迅速进入下一个话题,总算把这场直播进行完了。有了这两次的经验教训,到了第三次的时候,直播的话题是关于老北京文化的传承,刘然预先准备了PPT文件,是一些北京传统地方的新旧对比,现场播放了很多照片,看着这些照片,刘然还没有问问题,当天的嘉宾、一位在北京居住了30多年的政协委员就打开话匣子说了起来,所以那天的效果非常好。

第一次采访 篇7

1 新闻采访现状

1.1 无法充分掌握提问重点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采访有多种提问方式,需要新闻记者选取适当的提问方式来采访提问。而在实际采访中,很多记者因为采访经验较少、自身素养不足等,无法充分掌握提问的重点,导致所提问题缺乏深度且针对性较差,相对盲目,也导致采访对象所回答的内容也缺乏准确性,新闻整体质量较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提问时要能够准确掌握采访重点,采用适合的采访方式,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使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回答的内容更加准确,有效提升采访效果。

1.2 缺乏充足的准备工作

充足的准备工作是记者采访前的必要环节。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会使采访任务和事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通过翻阅资料等方式对采访内容进行适当了解,减少对被采访者的陌生感,并通过分析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以保证采访顺利。例如,在进行法律方面的采访时,若是记者未能对事件进行详细了解,也未能认真分析相关法律条款,在采访中便极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导致新闻真实度降低,甚至造成事件双方的不满,引起严重后果。

2 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做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新闻记者需要在采访前,对所要采访的人和事进行适当的了解,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更深入地对采访对象的资料进行挖掘,使其有话可谈、有问能答。新闻记者首先需要通过网上查询、图书翻阅等方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并拟定采访提纲,同时结合采访任务设计问题,以保证采访过程顺利,避免出现尴尬的气氛和提问无价值的情况。

2.2 合理使用提问技巧

提问是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一定的提问技巧是保证采访对象回答内容价值性和对话延续性的关键。提问技巧运用不当,不仅会使采访内容缺乏价值,甚至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则能够为采访双方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效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面对性格直爽、较为健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只需准备好相应的问题请对方回答;而面对性格内敛、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则需要事先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使其能够身心愉悦、放松,积极回应记者的提问。

2.3 灵活应对敏感问题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往往会遇到较多的敏感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很多记者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被采访者也会处于戒备心极强的状态。因此,记者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灵活应对敏感问题。例如,记者在进行敏感问题采访时,可以先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力,从其他方向入手,逐渐引导其向敏感问题靠近,最终实现采访目的。

2.4 善于观察采访现场

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生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采访现场,找出更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现阶段很多刚入门的新闻记者由于经验缺乏,不注重对采访现场的观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降低了新闻质量。因此,记者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采访过程中,通过对事件本质的思考,在采访现场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具价值的信息,从最好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实现采访效率的提高。

3 结语

新闻采访本身具备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合理使用提问技巧,灵活应对敏感问题,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从多个方面实现新闻价值的提升,并有效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和新闻整体质量,以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伟.关于采访技巧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谈采访场所对新闻采访的潜在影响 篇8

一、能使被采访者脱离被审知的场面而获得回归感, 心理上由被动变主动,

谈话状态会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使采访获得成功。这主要指的是采访场所从会议室、办公室、宾馆转移到被采访者工作、学习的地方。《人民日报》一位记者一次在玉门采访, 在党委会上碰到王进喜, 想同他聊聊。王进喜话不多, 只说:“你到我们井场看看吧!”到了井场, 一起在炭火上烤馒头吃, 王进喜就不把记者当外人了, 话匣子也打开了, 一五一十地谈了不少情况, 记者也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二、

能使被采访者触景生情, 开启思想感情的大门, 使采访顺利进行。这主要指的是从一般的谈话场所转移到特殊的场所。比如,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采访志愿军一等功臣郭金升。郭金升沉默寡言, 不愿谈自己的事迹, 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眼看采访就要失败, 金凤想了一个办法, 约郭金升去天安门广场转转。天安门广场洋溢着一派和平、幸福的气氛, 一队队“红领巾”在唱歌、跳舞, 一对对恋人在散步, 一群群市民在悠闲地放风筝。刚从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归来的郭金升望着这一切, 眼睛湿润了, 轻轻地叹息道:“他们多么幸福!”由此心灵的闸门打开了, 金凤也因此获得了郭金升英雄业绩的背景和思想基础的材料, 写出了一篇出色的通讯。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采访场所对采访、尤其对人物采访的重要性。

三、能获得可贵的现场素材和细节, 同时还能借助这些素材和细节使采访进一步深入,

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种采访场所一般是在被采访者经常活动、生活的地方。如采访运动员到运动场, 采访科学家到他的书房或实验室等。一条悠长的跑道, 一只小巧的实验漏斗, 或成为记者笔下生动的描述对象, 或唤起被采访者新的记忆, 扯开新的话题。

既然采访场所的不同选择会给采访带来这么多的潜在影响, 那么, 怎么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呢?

一是要有明确的意识, 积极的行动, 时时注意到这个问题, 进行理智的选择。可以在采访前就精心选择, 也可以在采访中碰到“卡壳”了重新选择。要不怕麻烦, 巧妙安排, 创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

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选择。根据自己在采访中的实践, 一般可以根据采访题材、采访主题、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1. 根据采访题材的不同进行选择采访场所。

教育方面的, 去学校、教室;工业方面的, 去工厂、车间;军事方面的, 去部队、营房, 在那里体验生活并采访你的对象。这些都容易理解, 大多数记者也在这样做。这种地方, 被采访者度过的时间最长, 感触过的东西最多, 最容易唤起记忆, 打开话题, 使谈话顺利进行。采访者在这种地方, 也容易获得感性知识, 熟悉被采访者活动环境, 体会到被采访者的感情, 写起报道来给受众一种亲切感。

2. 根据采访主题的不同进行选择。

这一点似乎比较“虚”, 比较难以掌握, 但真正留意做起来, 收益不小。一次, 我采访一个乡镇企业的厂长。事先, 我看了他的有关材料, 决定把采访和报道的重点放在他的艰苦创业上, 并留意到了材料上提到的他创业时住过并且目前尚在的一间破旧的房屋。到了企业, 我提出去看看这间破旧的房屋并自然地在房屋边上进行了采访。老实说, 当时我那样做也是不自觉的, 然而想不到, 采访效果特别好。那位厂长话匣子马上打开, 自然地围绕艰苦创业这一点谈起来, 谈得也十分生动。

3. 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记者可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身份、职业、经历、爱好等等, 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如领导干部选择在办公室, 教授选择在书房, 养鸭户选择在鸭场。采访对象的个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一次, 我采访一个女企业家, 在谈到她的一段忧伤的感情经历时, 开始在办公室、在她家谈, 她或许淡忘、或许由于伤感不愿提起, 就是打不开话题。后来我借口“办公室气闷”, 请她到附近的公园走走。坐在公园湖边的长椅上, 望着西边如血的残阳及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水, 她的神情专注了, 似乎回到了那段感情生活中。当我老话重提, 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终于打开了话题, 而且讲得是那么生动, 那么充满感情, 仿佛使我也进入了那段情境。后来我根据这次谈话, 写出了报道, 不少人受到了感动。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分析 篇9

1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1 采访要讲程序, 尽量预约, 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作为一个聪明的记者, 在进行采访之前会去了解受访者的时间安排, 为了表示对受访者的尊重, 安排好采访时间, 给予受访者最大的方便, 所以进行采访之前要提前预约。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 约定具体采访时间、地点。

1.2 明确报道思想, 获取新闻线索

分析选题, 确立要点, 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 确定这个采访的要点以及采访选题。确定采访的选题也就是采访的中心点, 记者可以深入这个点顺藤摸瓜, 挖掘出采访点的内涵以及受访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寻找最合适的采访提问角度。这是每一个记者在采访前都应该学习的准备性工作。

2) 以采访要点为据拟定全方位、详细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 有了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个提纲去了解采访的过程, 也可以给自己带来自信和勇气, 得到一个有效的完善的采访结果。

1.3 了解背景, 深化报道主题

背景材料是指一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非直接性资料, 包括与选题相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记者采访前认真研究了解背景, 能够丰富, 加深对采访对象的认知, 深化报道主题, 拓展节目内容, 引发观众收视兴趣。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 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 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1.4 研究采访对象

以利交流采访前, 记者要全范围地去了解受访者的经历、职业生涯、专业特长、文化素养, 还有受访者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等。

2 采访之初的注意要点

1)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 注意仪表大方得体。

2) 必问采访者是否介意录音。

3) 须说明自己的身份, 采访的目的。

3 采访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1) 态度和蔼, 气氛和谐。受访者有拒绝或选择不回答的权利, 所以作为记者不可以太过于强制受访者回答自己的问题, 哪怕受访者的回答没有自己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训斥或是职责对方, 这是不礼貌的。作为记者, 态度和谐是最基本的素养。“伸手不打笑脸人”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笑容满面的人。

2)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作为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交谈多多少少会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所以都很难做到交谈自如, 两者之间都感觉到陌生。作为有经验的老新闻记者, 一般不喜欢单刀直入, 而是想方设法同被采访对象套近乎, 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 以便于沟通与交流, 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 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再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结合“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的采访方式, 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让你的采访对象谈谈自己的见解, 然后再步步深入, 逐步完成采访工作。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能够提高你的采访技巧, 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要学会随机应变。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能进行顺利的采访工作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事端, 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不是看他采访过多少厉害的人物, 也不是看他采访的数量, 而是要以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对问题解决的方式为衡量标准, 去考验他的采访水平。

5) 学会提出问题。很多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多半的问题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不懂的提问题的技巧, 导致被采访的对象感觉不是很舒服。怎样提出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怎样提出好问题, 这些都是一名记者应该考虑的事。在采访进行之前, 记者应该备好自己的问题, 不能等到采访的时候才去思考问题, 这样只会让你的采访枯燥乏味, 毫无技术上的提升。记者在提出问题的方式上, 还需要多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考虑, 这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记者自身提高综合能力来完成这方面的挑战。

6) 记者要从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 观察和倾听也是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一言一行来捕捉采访问答中不能收获到的信息, 这对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很有帮助。有些采访对象, 不一定愿意和记者实话实说, 有时候的回答也只是只言片语, 这时候就需要记者发挥自己另类的观察能力, 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语中, 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对记者的采访能力非常重要, 有利于记者的采访水平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记者跟受访者之间的采访交谈中, 巧妙地应用采访技巧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的, 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 记者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合理的策略与采访技巧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采访, 形成高质量的采访和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1 (4) :45.

[2]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91.

专题片的前期采访和现场采访 篇10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作废。”要使现场采访准确到位, 事半功倍,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这就是前期采访。因为记者并一定对所要报道的事情非常了解, 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 而且有时候现场给记者的时间很短, 没有时间让我们进行成熟的思考, 所以前期采访对于现场采访特别重要。相反, 如果没有做好前期采访, 我们到了现场, 就会觉得手足无措, 不知从哪里问起, 等记者反应过来, 被采访人可能已经走了, 或是当时的现场感已经没有了, 就需要我们做好足够的前期采访。

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找到当事人或者知情人, 通过电话交谈, 当面讨教等多种方式, 对所报道的事情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要采访哪些人, 要采访哪些问题, 如果对方这样说, 我们应该怎么问;哪管对方那样说, 我们应该怎么问, 都应该心里有数, 甚至应该写在采访本上, 这样才能做到在现场“处变不惊, 临危不乱”。

下面我们着重说一说现场采访的形式。采访的形式, 要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怎样做好现场采访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我们来谈一下现场采访的方式。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采访的过程中强调记者的亲和力、感染力, 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这样才能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相反, 如果记者不够耐心、死板生硬, 东拉西扯, 势必会给采访带来阻力, 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 对记者必口不言。一般来说, 现场采访是依靠提问来完成的, 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 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 要引起高度重视。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 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 被采访者回答问题不受拘泥, 可以泛泛而谈。比如, 记者采访时政专题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确保民生工程顺利推进的体会”。

或者, 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企业在发展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形式的。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 可以无拘无束, 脱口而出, 这样使采访的气氛更加活跃, 可以把记者和被采访对像的关系拉近, 下一步的采访才能顺利进行。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 记者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内容, 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 也就是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 一针见血。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 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比如, 这次开展“此次开展打黑除恶行动, 对于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您是怎么看的?”这种提问往往比较尖锐, 一般都能获得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一般来说, 这两种提问形式在采访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前者可用于缓和气氛, 融洽感情。后者则用于突破问题, 获得记者最想得到的东西。两种采访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能及时抓住事物的特点, 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这样的采访而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 生动, 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再者, 我们来谈一下现场采访的技巧。采访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 政治立场、社交能力的综合检验。采访节奏是否掌握得好, 是关系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 因此, 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

一要明确目的。记者的每次采访都有一定目的性, 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 记者要始终遵循预定的范围, 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都应巧妙地制止, 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

其次要巧用启发。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 要学会巧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的连续发问, 其效果往往不理想, 甚至是事与愿违。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被采访者一时想不起来自己的某些经历, 或者对记者想了解的东西不太清楚。通过我们的启发, 让被采访者慢慢回想起来, 逐步知道我们想要的东西。

三要和蔼求教。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 少数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 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 其实这样做恰恰会造成采访的被动。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 而自己仅仅是个问路人。

四要消除顾虑。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的时候, 记者万万不可急躁, 要耐心说服, 以此消除被采访者的思想顾虑, 这样对方才会把问题和内容和盘托出。

五要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的思想、情绪, 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 不要死追硬逼, 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 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 而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

六要验证求实。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 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验证。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 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 不要把很多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 这样会让对方无从答起。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 能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根据提问的进程和气氛, 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这就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万万不可死板生硬。

七要学会迂回战术。作为一个记者, 我们的职责不仅是弘扬主旋律, 有时候也要反映社会的一些问题。在采访有关部门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阻力。如果直接把自己的采访目的说出来, 会让对方产生敌对心理, 抵触记者的采访, 所以我们要学会先和对方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等对方放松警惕以后, 再进入实质性的采访, 这样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要学会随机应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事先按照自己的了解, 做好了采访提纲, 可到了现场, 发现那里的情况与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一下子打乱了原定的采访思路, 这一点与新闻不一样。这就要求记者事先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偏差, 把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到。比如如果对方这么回答, 我们应该下一步如何问, 如果对方那么回答, 我们应该接着怎么问。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把采访任务圆满地完成。

最后我们再谈一下对于这些采访内容的运用,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对方并不一定按照我们事先的构思而回答, 常常差别很大, 所以我们应该在采访完成之后, 把采访到的素材再仔细听一下, 做一个简单的场记, 把回答得好的和不好的做一下标记, 把没有用的去掉, 这样在做片子时和会心中有数, 做出来的片子才让人感觉一气呵成, 上下连贯。

第一次采访 篇11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以记者为主导的调查研究活动, 这种调查活动一般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完整的特点,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目前, 新闻采访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实际, 其所报道的是真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 才能形成新闻。发生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前提, 没有事件发生, 新闻就成了绯闻、谣言,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因此, 真实性是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的前提, 新闻工作者如需报道一则新闻, 就要深入调查事件缘由,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剪辑和后期处理, 不能擅自更改新闻主体内容。时效性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事件发生后,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采访现场或进行实时报道。可以说, 新闻工作者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第一手新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时效性上。所以, 新闻工作者要拥有更高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 并预估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 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价值。

二、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运用

(一) 尽可能快地到达新闻现场

新闻的第一现场是还原新闻事件最重要的地点, 事件最重要的证据往往都保存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 观众也希望通过新闻现场的报道获得第一手新闻信息。因此, 只有抓住新闻现场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第一现场的报道是对新闻记者速度的考验, 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 提升新闻的价值, 还原事件的真实过程, 并得到观众的认可。例如, 在报道交通事故时, 只报道事故发生后的车祸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要及时赶到事故现场, 记录车主或伤员被抢救的过程, 还有周围的环境, 这样新闻才具有吸引力, 才能增强新闻的震撼力和真实性。

(二) 把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高超的新闻采访技巧是顺利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前提。在新闻采访中, 首先, 记者要根据既定的主题设置问题;其次, 还要围绕主题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这些技巧包括正面提问、迂回提问、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指针对某些新闻事件, 记者直入主题, 在现场直接对当事人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在一些正式的发布会场合比较适用, 当事人的性格一般比较开朗, 而且对新闻采访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访, 也不能超过正常的交流范围和新闻伦理的底线, 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采访。不能使用具有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言语, 以免受访者心理受到伤害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迂回提问以及引导性提问是指直入主题不能达到很好的采访效果, 采用间接的提问方式却能得到想要的采访效果。这种方式要求记者抓住采访时机, 一边采访一些周边新闻, 在适当的时机切入主题, 引导受访者回答问题。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考验记者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采访技巧。

(三)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非常考验记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为倾听的过程就是获取新闻事件的过程。倾听技巧主要包括善于听取事件全貌、重点倾听被访者所阐述的关键点、善于倾听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以及受访者重点阐述的内容。通常采访时, 受访者会着重强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这些代表性的事件都是能吸引读者和观众注意力的话题。因此, 在采访时应该保持高度的兴致, 并且善于倾听受访者的叙述。在倾听过程中探寻新闻线索, 寻找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通过不断倾听还原事件真相。

(四) 加强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和实践运用

通常情况下, 在采访中, 受访者在表述事情的同时还会有一些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包括神态、表情、姿势、情绪等, 这些都表达出受访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这些细微的动作, 并结合语言发现这些动作背后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探寻被访者这些非语言符号的内容, 并通过这些信号判断其心理状态。同时, 记者在采访时, 也可以运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或提出问题, 这样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沟通交流模式, 拉近受访者和记者的距离, 促使受访者更积极地交流和阐述新闻事件。

三、结语

看似简单的新闻采访中蕴含了丰富的技巧, 而要更好地应用这些技巧则要注重把握其特征。因此, 相关人员要深刻把握新闻采访的特征, 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采访技巧, 更好地发挥出新闻采访的功效, 让新闻采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摘要:新闻采访一直都是新闻栏目的重要环节, 做好新闻采访可以让新闻栏目更加有深度, 更加符合民心民意。通过掌握新闻采访特征、应用采访技巧可以让采访更具时效性, 并提高采访效率, 对于优化新闻采访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采访技巧, 期望可以为新闻采访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特征,采访技巧,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凤.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5) :176.

[2]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 2012 (08) :11+9.

[3]谢蔚.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6) :207.

[4]依雅萍.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新闻传播, 2013 (12) :148.

上一篇:教材建议下一篇:公路工程环保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