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癫痫论文

2024-07-27

特发性癫痫论文(共8篇)

特发性癫痫论文 篇1

癫痫是指由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的大脑功能失调,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特发性癫痫又叫原发性癫痫, 是指一组具有以下特点的癫痫:①发病于特定的年龄, 儿童和青少年较多发, 绝大多数在30岁前发病;②脑电图具有原发性癫痫的显著特点;③患者的智力和精神运动正常发育;④单一的药物或简单的抗癫痫治疗即可控制疾病的发作, 临床预后的效果良好。特发性癫痫是一组特定的癫痫综合症, 对于儿童来说, 其发病往往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也有一些遗传因素方面的关系, 并且预后良好。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简单性失神、失神伴失张力成分、失神伴轻微阵挛性成分、失神伴强直成分。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该文介绍的神经调控为目前新发展的西医外科治疗方法。神经调控定义为:在神经科学的层面, 利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技术, 依靠电或者化学手段, 来改善人类的生命质量的科学、医学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总称[2]。据调查脑深部刺激术是神经调控技术中治疗特发性癫痫的有效方法。该研究为了观察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 选取了该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6例特发性癫痫患者, 对治疗组采取脑深部刺激术进行治疗, 结果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就诊的特发性癫痫患者166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为83例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38例;年龄5~57岁, 平均年龄为24.9岁;病程3个月~24年, 平均病程为3.5年;特发性全身性发作35例, 特发性局灶性发作48例;对照组83例患者中, 男43例, 女40例;年龄3~56岁, 平均年龄为25.3岁;病程3个月~25年, 平均病程为3.4年;特发性全身性发作36例, 特发性局灶性发作47例。

1.2 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神经调控联合口服用药组)

治疗组79例特发性癫痫患者采取脑深部刺激术。脑深部刺激术的系统结构由脉冲发生器、脑深部电极和导线组成, 医生通过使用计算机遥测技术对各种参数进行调控, 传递给脉冲发生器, 刺激器则按给定的参数对脑目标区域进行刺激。手术植入方法:使用1%的盐酸普鲁卡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在选定的位置铺无菌洞巾, 然后在头顶开一小孔, 其直径约为1.5 cm, 使用核磁共振对手术进行引导, 在大脑目标区域内准确的植入直径约1 mm的电极。对电极进行检测和参数的调整, 若无错误出现, 在患者的坐腋前线的上端做纵切口, 其直径约为7 cm, 在皮下于胸大肌浅筋膜间游离, 形成一个囊袋后把脉冲发生器植入里面, 并利用皮下的通条将刺激器与脉冲发生器的尾端连接固定。最好确定脑深部刺激术系统的各项组件均正常后, 对伤口进行缝合。刺激参数的设置:刺激脉宽为90~450μs, 电压为0~10 V, 刺激频率为130~200 Hz。注意在DBS组件对大脑进行1 min的刺激后要关闭系统5 min[3]。

西药治疗:给予患者丙戊酸钠片, 成人用量为:15 mg/kg或3~6片, 3次/d, 开始时按5~10 mg/kg, 1周后递增, 至能控制发作为止, 最大量不能超过30 mg/ (kg·d) 。小儿常用量:20~30 mg/ (kg·d) , 分3次服用, 每隔1周增加5~10 mg/kg, 至有效或不能耐受为止。

1.2.2对照组 (单用口服用药)

给予患者丙戊酸钠片, 成人用量为:15 mg/kg或3~6片, 3次/d, 开始时按5~10 mg/kg, 一周后递增, 至能控制发作为止, 最大量不能超过30 mg/ (kg·d) 。小儿常用量:20~30 mg/ (kg·d) , 分3次服用, 每隔1周增加5~10 mg/kg, 至有效或不能耐受为止。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4]可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痫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复查脑电图正常, 停药后不发病;有效: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病次数减少50%以上, 药物服用量减少, 若发病期程度也较轻;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发病次数没有减少或减少的不到25%, 发病程度也无改善, 用药量增加。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记录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所得到的数据, 对治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χ2检验, 然后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0个疗程的治疗后, 治疗组83例中, 治愈50例 (60.24%) , 有效25例 (30.12%) , 无效8例 (9.64%) , 总有效率为90.36%;对照组83例患者中治愈33例 (39.76%) , 有效26例 (31.32%) , 无效24例 (28.92%) , 总有效率为71.08%;比较两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故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比单纯口服西药疗效显著。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了1例局部感染的患者;对照组出现了2例消化道不良反应、1例过敏反应患者;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癫痫又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 是指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 导致的短暂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5]。据统计[5]癫痫在中国已经成为了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疾病。癫痫发作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运动、自主神经、感觉、意识以及精神障碍。特发性癫痫又称为原发性癫痫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癫痫, 多与青春期前发病, 病后一般预后良好[6]。临床上治疗特发性癫痫的方法主要为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 该文介绍的神经调控是目前发展的西医治疗特发性癫痫的新概念。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主要是依靠电刺激的方式实现的, 而根据其治疗的目标区域的不同, 神经调控可以分为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两种模式。神经调控是借助植入设备 (电极和泵) , 通往电刺激和药物来发挥作用的。该文采用的是脑深部刺激术 (DBS) 属于间接刺激, DBS是一种通过在脑深部的、特定的部位埋置脑深部电极和脉冲发生器, 然后通过体外调控刺激的电压、频率、脉宽等参数, 通过神经网络对刺激的识别、扩大及传导, 影响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从而达到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神经调控对于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具有疗效快速、长久、特效的优点, 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时的痛苦,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为了研究神经调控法对特发性癫痫的疗效, 对治疗组83例特发性癫痫患者进行脑深部刺激术, 对照组83例患者采用口服西药进行治疗, 经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6%,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08%, 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神经调控法 (脑深部刺激术) 治疗特发性癫痫比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创伤性小、可逆、可调控、方法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洪飞, 周家利, 马华朝, 等.神经调控治疗特发性癫痫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 (11) :1051.

[2]栾国明.神经调控治疗癫痫的新理念[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23) :7493.

[3]马德选, 徐如祥, 张新伟, 等.难治性特发性癫痈的外科治疗[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33 (1) :5.

[4]况玉玲.丙戊酸钠联合中药治疗儿童全面性特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12 (15) :47.

[5]韩德雄, 孙空, 庄礼兴.穴位埋线治疗全面发作型癫痫85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6 (4) :39.

[6]庄礼兴, 张静, 李玉竹.穴位埋线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临床观察[J].中华针灸杂志, 2011, 5 (3) :800.

特发性癫痫论文 篇2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继发性癫痫 ;临床特征;脑电图;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85-01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武汉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且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病人。同时,排除急性脑卒中前有癫痫既往史或家族史及脑出血术后等原因所致的癫痫病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共计4217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324人,发病率为7.68%。

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符合临床诊断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病例,统计其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卒中类型、是否继发癫痫等,详细统计和(或)计算急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的发作时间、频率和发作类型,记录其脑电图、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然后将资料整理,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脑卒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脑卒中主要类型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3.2 癫痫:癫痫发作类型按199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规定的癫痫发作分类标准划分[2],分为:单纯性部分性癫痫发作、复杂性部分性癫痫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全面性发作以及癫痫持续状态。

二、数据分析方法

将临床资料整理,进行必要的变量变换及编码,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用(均值±标准差)或百分比表示;c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的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急性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及与患者基本情况关系探讨

1.1性别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男性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7.79%(185/2373),女性发病率为7.54%(139/1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年龄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将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层, 60岁及以上患者占脑卒中患者的比例最高,为69.39%(2926/4217),其次为50~年龄段,为18.17%(766/4217)。比较各年龄段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789,P=0.029),随着年龄的升高,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3 卒中类型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本研究中,病变部位累及皮层及位于皮层的患者中癫痫发病率为8.88%,高于病变部位位于皮下深部脑组织患者的癫痫发病率(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5.726,P=0.000)。腦梗塞患者中9.08%发生继发性癫痫,脑出血患者中4.83%发生继发性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6.98%的发生继发性癫痫,比较不同卒中类型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2.860,P=0.000)。

讨 论

探究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的可能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升高,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体质下降有关系。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不同,其中脑梗塞患者最易继发癫痫,其机制可能为梗死性脑卒中患者由于其局部神经组织缺氧,从而代谢发生改变,可以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脑组织软化、颅内高压和(或)脑水肿等,这些刺激可引起癫痫[6,7]。

此次研究中,324例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发生早发性癫痫的有117例,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207例,其中癫痫发作于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的有91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类型的患者中分别48.44%、77.78%为早发性癫痫,脑梗塞类型患者中31.47%为早发性癫痫,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癫痫首次发作时间不同,其中,脑梗塞后继发癫痫发作的患者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脑出血患者以全面强直性阵挛为主。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可能是由于出血可致脑血管弥漫性痉挛,减少脑的血流量,从而引起脑循环障碍,患者在脑受到严重缺氧的刺激后即可引起癫痫发作[12]而梗死性脑卒中则是由于局部神经组织缺氧,从而代谢发生改变,可以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脑组织软化、脑水肿等刺激,从而引起癫痫虽然不同卒中类型引发癫痫的机制不同,但是,不管是出血造成对周围组织的挤压,还是缺血造成血管阻塞致供血中断, 两者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损害是相似的都会先后出现肿胀、软化、液化以及形成囊肿;第二,镜下观察可见,患者的神经细胞浆会发生改变,如颜色变淡,胞界变模糊,核深染并固缩,尼氏小体消失,白质脱髓鞘,继而也会观察到网眼状结构,严重患者的神经细胞甚至可见格子细胞出现等现象[15]。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通过对临床324例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病例进行回顾性探讨,计算得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7.68%。同时,分析患者临床及脑电图特征得到结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发病率与年龄、卒中类型、病变部位有关;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癫痫首次发作时间和发作类型不同;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中,脑电图多异常,死亡率较高。故提示医生应针对不同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给予对症治疗,从而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质量,减少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瑞荣.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228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11,12(1):1297-1298.

[2] 宋秋环,黄建国.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7(16):110-111.

[3] Wusthoff CJ, Kessler SK, Vossough A, Ichord R, Zelonis S, Halperin A, Gordon D, Vargas G, Licht DJ, Smith SE: Risk of later seizure after perinatal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ediatrics 2011, 127(6):e1550-1557.

[4] 常杰,张云. 76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2(1):226.

[5] Camilo O, Goldstein LB: Seizures and epilepsy after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04, 35(7):1769-1775.

[6] Hamer HM: [Seizures and epilepsies after stroke]. Nervenarzt 2009, 80(4):405-414.

[7] 張艳丽. 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8] 赵武利.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6(12):38-39.

[9] 程鸿鸣.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60例临床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05(1):382-383.

[10]古丽尼沙·热合曼,艾合麦提·艾尔肯.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6例分析[J]. 新疆医学,2011,07(2):90-93.

[11] 梁志春,范立明.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08,05(1):790.

特发性癫痫论文 篇3

一般认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应该根据临床和EEG标准。然而,等待典型的异常EEG出现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当临床需要立即处理的时候临床医生并没有得到典型的异常EEG表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不同IGE亚综合征患者进行最初和复查的EEG结果调查,以便寻找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决定的线索。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最近5年的临床诊断为IGE的患者。至少一个亲属或者旁人看到患者发作。怀疑部分或者有局灶性起病的患者排除。所有患者和亲戚都必须进行询问是否具有家族史。在一代或者两代亲属当中有癫痫发作都认为是有家族史。

所有患者所有脑电图检查均为普通脑电图检查(门诊检查),记录20~30 min,并且有过度换气和间断的闪光刺激在16道EEG记录仪内。使用国际10~20电极安置系统。检测在发作间期进行而没有进行睡眠剥夺。

IGE综合征根据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推荐的标准[2]。患者分为青少年肌痉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失神癫痫(absence epilepsy,AE)(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失神癫痫)、全面强直痉挛发作(tonic clonic seizure,TCS)和成年起病的全面强直痉挛发作。EEG分为典型全面特征、不典型全面特征以及正常3种。

使用χ2检验和Fisher's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们收集到80例临床诊断为特发性癫痫的患者(35例女性患者)。首次进行普通脑电图的平均年龄为31.1岁(9~70岁)。首次进行EEG检测时,35例(43.75%)和5例(6.25%)患者分别在口服丙戊酸钠和拉莫三秦。30例(37.5%)患者口服其他抗癫痫药物,10例(12.5%)患者没有口服任何药物。在进行临床评估时,40例(50%)患者正在口服VPA或者LTG或两种合用,55例(68.75%)患者癫痫缓解已经超过1年。

总共有193个EEG评估,临床和EEG的总结见表1、2。

首次EEG检测发现:36例(45%)患者为正常EEG,44例(55%)患者为异常脑电图,但是仅仅26例(33%)患者为典型异常脑电图。

与其他组相比,失神发作首次EEG典型异常比率更高(P=0.002),而TCS和AIGE具有更高正常和非典型异常EEG表现比例。

连续EEG检测:在所有患者当中,平均检测次数为(2.7+2.1)(1~14),具体各类型为:JME(2.4+1.6)(1~9);AE(1.8+1.4)(1~7);TCS(3.8+3)(1~14);AIGE(3.8+2.7)(1~13)。

在这80例患者当中,17例(21%)患者在随访中EEG一直正常。持续EEG正常的分布如下:JME 5/10(50%);AE 1/35(3%);TCS 7/28(25%);AIGE 13/24(54%)。AE具有较其他组更低的持续正常率(P=0.002),而AIGE具有更高的持续正常比率(P<0.001)。

分析系列脑电图显示,AE需要更少的连续EEG发现一个典型的异常(P<0.001)。相反,TCS和AIGE具有更高的异常和不典型异常结果。

3 讨论

癫痫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EEG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证据。超过40%的癫痫患者可有一次正常的发作期脑电图表现[3]。多次EEG记录和激活程序如睡眠剥夺,增加发作间期典型的癫痫样放电的几率[4,5,6]。另外,过去研究发现癫痫发作后24 h内进行脑电图检测可以更容易发现EEG异常[7,9]。

在本组80例癫痫患者中,除10例患者外,所有患者在检测时已经口服抗癫痫药物。然而,在首次EEG中,56例(70%)患者口服其他类型抗癫痫药物治疗而不是丙戊酸或者拉莫三嗪。这些药物是治疗特发性癫痫的一线药物。因此,第一次EEG低异常出现不能归因于治疗的缺陷[5,8]。

本研究发现27例(33%)患者首次EEG出现典型异常表现。特发性癫痫在首次EEG时出现典型的异常和特征性EEG,其在54%~81%的青少年肌痉挛患者中出现,≤90%未治疗的患者出现典型异常[4]。首次EEG从发作后4.7~11.3年,EEG可能变得不典型或者持续正常,特别是癫痫发作消失后[6,10]。这种情况下,诊断癫痫变得困难,需要注重临床表现。

2例青少年肌痉挛癫痫患者首次EEG检测出现全面放电,而正常EEG(3/10)和不典型异常(5/10)更常见。局灶性发现在10%首次记录的患者中出现。在这些JME患者中,84%的患者在前3次记录中出现全面性放电。4~8次可以记录到96%的患者全面性放电,本研究的结果对于JME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提示很难通过一次EEG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AED药物,当临床怀疑为特发性癫痫时[7],更低异常的EEG发现要求医生更加注意临床病史,特别是正在发作及不恰当治疗的患者。

相反,失神癫痫首次EEG出现正常比率较低(20%)。失神癫痫很容易通过EEG发现,因为不正确的治疗通常可以看到典型的脑电图表现。通过过度换气,EEG可以证实超过90%非治疗患者[4]。可能治疗不足的失神癫痫患者与首次EEG正常有关。

连续EEG记录显示不同的特发性癫痫结果存在不同,这在失神癫痫出现典型异常较全面强直发作和成年起病特发性癫痫更常见[5,7],后两者需要记录更多次数才发现典型异常。

这些结果进一步强调了这么一个事实:抗癫痫药物治疗不同类型的IGE应该根据病史,等待癫痫的EEG异常会延迟患者的正确治疗。

参考文献

[1]JANZ D,BECK-MANNAGETTA G,SANDER T.Do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 share a common susceptibility gene[J].Neurology,2004,42(1):48-55.

[2]Commission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Proposal for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sies and epileptic syndrome[J].Epilepsia,1989,30(3):389-399.

[3]YENJUN S,HARVEY AS,MARINI C,et al.EEG in adult-on-set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J].Epilepsia,2003,44(6):252-256.

[4]PANNAYIOTOPOULOS CP.A Clinnical Guide to Epileptic Syn-dromes and Their Treament[M].Oxfordshire:Bladon Medical Publishing,2002:115-160.

[5]LANCMAN ME,ASCONAPE JJ,PENRY JK.Clinical and EEG asymmetries in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Epilepsia,2005,35(2):301-304.

[6]LEUTMEZER F,LURGER S,BAUMGARTNER C.Focal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J].Epilepsiy Re-search,2007,50(1):291-314.

[7]GONZALES SALTARELLI A,GENTON P,MARCIANI MG.Misleading aspects of the standard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juve-nile myoclonic epipelsy:a retrospective study of56consecutives cases[J].Neurophysiol Clin,2005,25(3):283-290.

[8]MEEREN HK,PIJN JP,VAN LUIJTELARR EL,et al.Cortical focus drives widespread corticothalamic networks during sponta-neous absence seizures in rats[J].J Neurosci,2006,22(3):1480-1489.

[9]LEUTMEZER F,BAUMGARTNER C,LURGERS,et al.Focal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J].Epilepsy Res,2003,11(5):361-381.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脑卒中患者709例,包含脑梗死患者570例、脑出血患者102例、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7例;男性患者398例、女性患者311例;年龄在36岁至80岁之间,平均(60.05±4.50)岁。出现脑卒中后发生继发性癫痫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脑血栓18例、脑塞栓5例、脑出血25例、另外1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脑卒中、无癫痫病病史,并排除了由于其他原因所引发的癫痫情况[2]。

1.2 诊断标准[3]

所有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同时经过头颅CT、MRI加以证实。对出现的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按照癫痫病学分类法进行分类:小于2周的癫痫判定为早发型;超过2周产生的癫痫判定为迟发型。

1.3 方法

对全部病例的数据进行病例回顾、随访采集,主要随访方式包含:电话、门诊、邮件,随访时间为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两年以内。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脑卒中的具体类型、发病率、病灶位置、癫痫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具体治疗以及预后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4]

实验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分类指标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癫痫、卒中类型、发病率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生率为8.46%,6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包含脑出血25例,发生率为41.66%;脑梗死23例,发生率为38.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例,发生率为20.04%。

2.2 癫痫首发时间分析

具体首发情况详见下表1,早晚期发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注:以早发型为主

2.3 继发性癫痫发作、脑卒中部位之间的关系

继发性癫痫在病灶中具体所占比例,详见下表2。从表中来看,与基底节区相比,皮质区、蛛网膜下腔继发癫痫发病率较高,其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2.4 治疗、预后情况

我院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均行脑卒中积极治疗,以患者自身癫痫发作类型、发作频率作为前提依据[4],其中单用药物治疗为主,对于早期发作患者主要使用的治疗药物包含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以及苯巴比妥钠;对于存在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要采用安定,患者病情稳定后转用苯巴比妥等药物进行口服;对于迟发型发作患者以其具体发作类型作为用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联合用药)原则,服药时间超过半年。随访2年内,60例继发癫痫死亡患者6例(10%),同期649例无继发性癫痫脑卒中死亡患者为43例(6.62%),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基底节区相比,P<0.05;#与*相比,P<0.05

3 讨论

近几年报告结果显示,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呈现逐年递增状态,其具体发生率报告不一致,绝大多数认为是5%至15%[6]之间。癫痫是由于人体大脑神经元产生突发性异常放电情况下,所引发的短暂性大脑功能障碍,主要涉及到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其中继发性癫痫的发生会造成人体多种脑部病损以及代谢障碍局面,表现出明显的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特点。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卒中后癫痫发病机制[7]:对于早期癫痫患者来说,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脑水肿、急性期颅内压异常升高,最终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神经细胞,引发钠泵衰竭(脑血管痉挛、应激反应、水电解质失衡等)。而迟发性癫痫其机制主要表现为病灶神经细胞变性、胶质增生以及中风囊刺激,最终引发癫痫。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其不同病灶发生率从高至低依次为皮质区(22%)、蛛网膜下腔(9.09%)、基底节区(2.31%),和黄斌[7]、张冬梅[8]等人的研究报道相似。皮质在出血后,会造成癫痫,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人体皮质所包含的丰富神经元相关,所以患者在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异常放电更为明显。同时本组患者中早发型患者为主,与迟发型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卒中后发生的早发型癫痫与脑血液循环障碍有直接关系,所以要对做好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治疗,在致病因素消除后,利用药物进行维持治疗(3至6个月),后逐渐停药;迟发性癫痫致病因素很难消除,所以要做好长期性药物治疗[9],本组中出现6例(10%)急性期死亡患者,明显高于无继发性癫痫脑卒中死亡患者,P<0.05,与预后情况(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加重)有直接关系。

4 结语

癫痫致痫会伴随临床治疗的开展而得以改善,原发病治疗好转,能够终止癫痫发作,所以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应用时间不长。而迟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做好长期性临床治疗工作。

摘要:目的 具体总结分析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达到了8.46%(60/709),其中包含早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42例(70%)、晚期发作患者18例(30%),脑皮质者癫痫病的发病率达到了22%,和其他部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和患者的病程、病变部位有直接关系。早期癫痫发作需行短期抗癫痫药物治疗,而晚期发作患者应行长期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继发性癫痫,临床分析,病灶部位,发病情况

参考文献

[1]吴逊.国际抗癫痫联盟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分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34(3):187-189.

[2]De Reuck J,Nagy E,van G.Maele Seizures and epilepsy inpatients with lacunar strokes,2010,263(12):75-78.

[3]王玉书,朴铁花,朴虎男,等.脑卒中后继发癫痫75例临床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26(4):299-300.

[4]侯秋慧,张苏明.脑卒中治疗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28-35.

[5]齐晓连,张乃文,贾丹,等.口服抗癫痫药物病人实施用药教育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41(8):637-639.

[6]李艳玲,常晓杰,魏爽.脑血管病癫痫68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11,4(9):846-847.

[7]黄斌.卒中后癫痫发作和癫痫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0,17(1):44-45.

[8]张冬梅.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11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5(15):42-44.

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相关问题探讨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患者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38~82岁,平均(63±13.7)岁,其中脑梗死16例,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脑出血9例。诊断标准根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第3届全国癫痫学术会议癫痫发作分类法,脑血管病后2周内发作为早发癫痫发作,脑血管病第3周后出现的癫痫发作为迟发性癫痫发作。

方法:患者入组后,首先对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采集和整理,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和探讨。按首次癫痫发作时间分为早期发作(脑血管病后2周内出现癫痫发作)和迟发性发作(2周后出现癫痫发作)。

结果

癫痫发作时间:脑血管病急性期出现癫痫发作(3周内)3l例(88%),其中脑血管病后即出现癫痫发作5例(14%),以癫痫为首发症状l例(3%),脑血管病后第1周出现癫痫16例(46%),第2周7例(20%),第3周2例(6%),第4周4例(11%)。脑血管病恢复期出现癫痫发作(1个月后)4例(11%),其中脑血管病后l~2个月2例,2~3个月1例,3个月以后l例。

癫痫与脑血管病部位的关系,见表1。

癫痫发作的类型:部分性发作31例(88%),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25例,复杂部分性发作6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3例,全面性发作3例(9%),癫痫持续状态l例。

脑电图检查:9例正常脑电图,26例异常,其中棘慢波22例,多棘慢波3例,广泛异常伴尖慢波10例。

治疗及预后:抗癫痫治疗后,早发型患者34例(97%)控制症状,抗癫痫药物治疗<4周的患者有11例病情在停药后不再复发,长期维持治疗2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死亡。迟发型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3个月并停药未复发1例,继续维持治疗。

注:脑皮质与皮质下比较,P<0.05。

讨论

脑血管病是继发性癫痫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发病率国内报道5%~15%,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认为脑血管病后癫痫发生率与病灶位于皮质与大病灶有关[1]。本组资料显示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最多,皮质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下,首次发作多在脑卒中3周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癫痫发生与脑出血部位有明显关系。脑出血有高度发生癫痫的危险性,有报道,脑出血后继发癫痫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常见,其可能的解释是运动皮质对脑血管病引起癫痫发作的阀值比其他部位低。

癫痫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脑内某个部位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通常具有发作性和重复性,常伴有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其主要的发病机制:①急性脑出血早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急性出血发生后,出血部位大量的血液堆积形成血肿,造成颅内压力增高,对皮质运动区造成挤压和刺激,此外,发生急性脑出血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体内会发生各种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以及脑内神经元的缺血缺氧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癫痫的发生。②脑梗死性卒中:在疾病早期,梗死部位的脑组织发生明显的缺血缺氧改变,并且会产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脑内的异常放电,诱发癫痫。③卒中后迟发性癫痫:主要包括卒中病变部位的脑组织对大脑造成反复的机械刺激以及在卒中部位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等发生变性,形成癫痫灶等。

文献认为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患者大多数单药控制效果较好,这是由于脑出血后癫痫有明确的病史,可针对病因治疗,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癫痫发作亦会有所改善[2]。早期癫痫发作要积极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合理控制脑水肿、高血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控制感染和高热等致病因素。早期癫痫可随病情好转而自行缓解,一般无须长期抗癫痫治疗,也可短时间应用抗癫痫药物,观察2~4周未再发作者可逐渐停药,如脑电图监测有痫样放电则应延长治疗时间。迟发性癫痫发作因脑内已形成致痫病变,需长期、规范地行抗癫痫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针对不同的发作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多数一线药物效果良好。多数癫痫发作经数月或数年治疗后可控制而停药,部分则需终身服药控制,少数效果差。结合本组的治疗结果,笔者认为对早期发作者可在发作后1个月内予抗癫痫治疗,以后逐渐停药,如果停药后再次发作,应正规抗癫痫治疗。对于迟发性癫痫应抗癫痫治疗1个月后停药,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再次发作应给予正规抗癫痫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继发性癫痫的临床诊治。方法:收治脑血管病患者39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395例患者中,继发性癫痫35例(8.9%),男性高于女性。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最多,皮质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下,首次发作多在脑血管病3周内。结论:当脑血管病累及大脑皮层或脑血液循环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时易继发癫痫,药物选择应针对不同的发作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多数一线药物效果良好。

关键词:脑血管病,癫痫,药物选择

参考文献

[1]唐章龙,唐健.96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29(2):56-57.

特发性癫痫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区间为19~42岁,平均年龄区间(29.5±8.4)岁,平均病程(5.2±3.1)年。强直阵挛发作者19例,强直性发作12例,肌阵挛发作7例,阵挛性发作2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区间18~42岁,平均年龄区间(27.6±8.3)岁,平均病程(5.5±3.0)年。强直阵挛发作者18例,强直性发作12例,肌阵挛发作7例,阵挛性发作3例。2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数据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丙戊酸500~1 000mg,1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使用丙戊酸基础上联合使用拉莫三嗪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12.5mg,1次/日,2周内缓慢增加药物剂量保持每日25~50mg,最终保持在剂量为每日100~150mg。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5]。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t、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记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对癫痫全面性发作可进行分型,分别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以及失张力性发作等[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报道数据十分接近[7,8,9],充分提示了采用丙戊酸联合治疗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对患者的预后非常有利。丙戊酸为一种广谱类的抗癫痫药物,为目前特发性癫痫疾病的首选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可以提高氨基丁酸浓度,减少钠钙内流,从而达到有效的抗癫痫作用[10,11]。拉莫三嗪是一种非常新的抗癫痫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阻滞电压依赖钠离子通道,从而发挥治疗癫痫的功能[12]。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拉莫三嗪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戊酸,取得了相对较佳的疗效。这是由于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在治疗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时,丙戊酸在肝脏与拉莫三嗪竞争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点,使得拉莫三嗪的代谢过程显著降低[13,14]。同时在正常治疗剂量下,丙戊酸可使单位剂量的拉莫三嗪的血药浓度增加很多,因此,两者合用时,拉莫三嗪应小剂量开始,并缓慢增加剂量,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不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而这也和本研究结果一致[15]。

特发性癫痫论文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继发性癫痫患者16例, 其中男11例, 女5例。年龄19-45岁, 平均35.2岁。所有病例在首次急性脑梗死前均无癫痫发作病史。

1.2 梗死部位与癫痫关系:

颞叶6例、额叶4例、顶叶2例、枕叶1例、基底节2例、丘脑1例。

1.3 发作时间

脑梗死后第1~7天出现4例, 第8~14天出现3例, 第15~60天出现9例。

1.4 发作类型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3例, 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其余13例表现单纯部分性发作8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例, 癫痫持续状态1例。

1.5 治疗方法与预后

早期主要给予安定10~20mg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100mg肌肉注射, 视情况可重复用药。对于脑梗死后2周内的7例癫痫发作者, 继续服药1-3个月后逐渐停药, 症状消失。对于脑梗死15天后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 在早期控制发作后, 给予连续服用抗癫痫药物6-12个月停药, 结果9例患者中有6例症状消失, 有3例复发需长期服药控制。

2 讨论

脑梗死后癫痫发作分为早期癫痫与迟发性癫痫2种。早期癫痫指急性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的癫痫。迟发性癫痫是指脑梗死后2周以后发生的癫痫, 可长期反复发作。本组16例患者, 早期癫痫7例, 占43.8%, 迟发性癫痫9例, 占56.2%, 提示脑梗死后晚期癫痫发作高于早期癫痫发作。郭英兰[1]报道了首次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60例患者, 结果发现早期癫痫发作24例 (40.0%) , 晚期癫痫发作36例 (60.0%) , 与本文结果相似。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多见, 尤其以单纯部分性癫痫发作多见, 本组病例部分性发作11例, 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8例, 占50%, 也支持这一观点。本组病例中, 梗死病灶为皮层损害13例, 占82.3%, 皮层下损害3例, 占18.7%, 提示癫痫发作与皮层梗死密切相关, 与刘树群等报道相符[2]。

关于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生机理, 有研究指出[3], 早期癫痫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钠泵障碍, 使神经细胞过度去极化, 细胞外液钾浓度、pH值调节失常, 产生膜电位, 神经元树突分支减少、突触侧支丧失, 影响膜电位稳定, 从而出现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是由于梗死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癫痫灶。

在本组病例中, 7例早期癫痫患者治疗效果优于9例迟发性癫痫患者, 显示脑梗死后早期癫痫较易控制, 因此对于迟发性癫痫, 建议需要长期正规抗癫痫治疗。

综合本组资料可见, 青年脑梗死继发性癫痫以皮层损害多见, 脑梗死后晚期癫痫发作高于早期癫痫发作, 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多见, 经过治疗一般早期癫痫效果优于迟发性癫痫。

参考文献

[1]郭英兰.首次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6 (2) :365.

[2]刘树群, 王燕, 周美香.脑梗死继发癫痫13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02, 42 (1) :27.

特发性癫痫论文 篇8

关键词:脑卒中,继发性癫痫,分析

如今,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患脑血管病的患者的存活期也在不断的延长, 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的发病率也随之相应的增高, 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1], 也严重危害了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进一步分析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的发病率以及其癫痫发作与脑卒中、发病时间以及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对于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择了自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这一时期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分析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自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这一时期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都是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痫性发作分类方案诊断标准并且已将因代谢性疾病 (如肝性脑病及肺性脑病等) 引起的继发性癫痫发作的病患排除在外。其中男患者35例, 女患者25例;年龄都在40~85岁, 平均年龄在53.5岁。在脑卒中前都没有癫痫发病史, 同时所有的患者也没有除脑卒中外其他的颅脑及其他系统性疾病。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的数据指标都是通过病历回顾以及随访采集。随防时间为卒中后至1年。本研究所选的60例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都经过积极治疗, 对于早期发病的患者采取短期口服卡马西平, 发作第一天每天3次每次0.1g, 次日后每日增加0.1g, 同样是每天3次, 但是最高量每日不超过1.2g, 治疗的一般疗程为1~3个月一直到癫痫状态改善止;而对于迟发性发作患者则根据患者的具体发作类型和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持续治疗6个月以上。后总结并分析这60例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在治疗期间脑卒中后癫痫发作与患者卒中类型、部位、发作时间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的比较,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后, 其中早发型患者有34例 (68%) 患者控制了症状, 抗癫痫药物治疗<4周的患者有11例并且在停药后不再复发。长期维持治疗2例;癫痫持续状态3例, 其中2例死亡。迟发型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3个月并停药未复发的5例, 继续维持治疗的5例。

2.2 与脑卒中时间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中以癫痫发作作为卒中首发症状的患者有13例后出现偏瘫, 该类为卒中前型;卒中后24h内癫痫发作14例, 以脑出血为多见, 发生卒中后12 h~2周出现癫痫发作23例, 为卒中急性期型;>2周后发作的为卒中后期型患者10例。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3 与发病类型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的6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其中脑出血42例, 其中25例基底节出血, 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7例脑叶出血;脑梗死18例, 其中脑叶梗死15例, 基底节梗死2例;混合性卒中1例。具体数据详见表2。

2.4 癫痫发作与卒中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脑叶17例, 基底核5例, 外囊1例;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出血部位在脑叶24例, 基底核出血破入脑室5例, 脑室出血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本次研究组未发现在丘脑、脑干及小脑出血发生时继发性癫痫。上述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病灶在脑皮质者发生率为68.3% (41/60) , 病灶在其他部位者继发性癫痫发生率为31.7% (19/60)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癫痫病的简介

癫痫病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羊癫疯、羊角风”, 他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的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的大脑短暂的一种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脑部疾病[2,3]。这类疾病大多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 并且经常是由于自限性异常的放电导致, 他具有发作性、重复性、短暂性以及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等特点[4]。而本次研究中的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 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2 结果分析

本组的研究资料显示,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主要以全面性发作, 部分性发作居第二位, 且研究结果还显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病灶在脑皮质者发生率为68.3% (41/60) , 其他部位较少。分析这是由于人体的脑皮质包含着丰富的神经细胞和轴突, 所以更容易放电 (异常放电) , 而皮质下以白质纤维和树突为主, 神经元相对较少的缘故[5]。这数据也同时说明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生与病灶的大小并不存在一定的平行关系, 但是与脑皮质损害关系则十分密切。因此要尽早控制癫痫的发作。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 首先应在明确病因后才进行积极治疗原发病。首次发作时我们应选择快速起效的药物, 主要采取静脉给药, 以迅速终止疾病的发作[6]。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对药物治疗十分的敏感, 只要规律足量的用药, 其症状都能得到控制而且疗效满意。但要在临床中要重视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

3.3 结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的发病机制多种, 临床表现也较为复杂, 大多与脑卒中类型、时间以及部位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日常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确定相关的合适的治疗方案,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斌, 陈阳美.卒中后癫痫发作和癫痫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 17 (1) :44-46.

[2]梁新生.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阴.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6) :89.

[3]单秋实.脑卒中后癫痫10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2) :145.

[4]程鸿鸣.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60例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1, (6) 5:382-384

[5]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1.

上一篇:检测食品下一篇:科技研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