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原则论文

2024-10-22

启发性原则论文(共6篇)

启发性原则论文 篇1

教学原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 为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复杂、多元的动态关系而提出的一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充分认识、正确运用教学原则, 就能减少盲目性和自发性, 增加自觉性和目的性, 使教学质量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一、贯彻启发性原则实施启发式教学对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潘懋元老先生说过“教与学从来就是一个整体, 没有单纯的教也没有单纯的学”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外, 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 这一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当前教育形式下, 对中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外, 还应加强科学思维的教育训练和培养。要转变学生的思维定势, 引导他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培养独立自由, 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讲课中结合教学具体内容,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采取重点阐述、轻轻点拨、前后联系等不同方式,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启发式教学概述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无知”到“有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促进这种转化的。所以, 本文认为启发式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凡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各种教学活动, 都属于启发式的范畴。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应是唱独角戏的演员。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领域的向导。教师的启发就是给学生一条路,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通过思考达到“知之”。也就是说, “启发式”教学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问一答, 但又不排斥一问一答。总之, 可以采取各种方式, 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启发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物理教学中要启发些什么?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启发学生多用思维器官, 揭露矛盾, 发掘问题, 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能动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

(一) 引起兴趣, 发掘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吸引注意的源泉, 而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要启发学生思维, 首先就必须从兴趣和问题开始。在中学物理中, 有不少课题学生对它已有一定的认识, 一提出来便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例如,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 一提起收音机、电视、雷达、传真, 学生就兴致勃勃。他们都知道这些东西的应用, 但对它们的原理却是一个神秘的谜。因此, 教师应鼓励他们努力学好无线电的原理和应用, 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电子技术打下基础。这样, 学生对整章的学习往往就很认真, 情绪很高, 求知欲望很强。

(二) 从实验和生活现象出发, 提供思考的基础和依据。

要使学生能积极思考, 除了引起兴趣之外, 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材料, 使思考有了依据和基础, 这方面可以紧密结合演示实验和生活来进行。例如, 在“自感现象”一节时, 教师可先后做通电和断电两个实验,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经过学生思考和分析比较, 他们就会发现这两个电路里, 分别多串联或并联了一个自感线圈L。接着, 教师便可再引导学生, 分析当电路接通和断开时, 通过自感线圈的电流强度、周围的磁场强度及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在不断启发和解释基础上解释两个实验出现的现象。经验证明, 由于有生动的实验现象作基础, 学生的思考有了依据, 所以学生感到印象鲜明, 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

(三) 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联想和推理。

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反映这些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物理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 必须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回忆, 联想和推理, 从而引出新的结论。例如:“电磁振动”一课是一个难点课, 如果教师在之前能够讲好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电磁感应和楞次定律以及自感现象, 埋下“伏笔”, 并把它们与新课有机联系起来, 就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回忆、分析和推理, 从而得出新的知识, 讲清电磁振荡的概念。

(四) 讲练结合, 边讲边练。

首先, 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讲练结合, 边讲边练,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又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在听课时, 注意力很难始终如一的集中, 往往听了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会分散, 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所以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的各种活动机会就被剥夺了, 即使教师讲得十分详尽, 层次分明, 系统性强, 但因为缺乏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配合, 教学效果也不可能是理想的。其次, 课堂教学要讲练结合, 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所谓练, 应理解为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 它不是单纯指做练习题, 还包括学生阅读、议论、思考、实验等。只有通过练, 学生才能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 从不熟练到熟练。因为矛盾最容易从练中暴露出来, 也只有通过练, 才能解决矛盾, 掌握规律。例如, 在中学物理的“电流的磁场”一节的教学中, 当教师讲完电流产生的磁场和右手螺旋法则之后, 应该适时地让学生伸出右手, 练习直线电流和螺旋电流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的判别, 这时, 便可发现, 即使学生听懂了, 但不一定就能够懂得判别, 有的学生对螺线管的绕法和电流方向分不清, 有的握拳不正确, 无法判别电流的磁场, 或由磁场判断出电流方向等。这时, 教师应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认真进行示范和纠正。经过学生的反复练习和教师的指点之后, 学生对电流的磁场和右手螺旋法则才会有较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至于在课堂上怎样处理讲与练的关系,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练的时候, 题目不宜过繁, 要灵活一点, 紧密与所讲知识相配合。对学生的指导也要掌握分寸, 注意区别不同对象, 因材施教。

五、结语

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它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用来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启发性教学原则为当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具体的思路。正确地运用启发性原则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 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摘要:教学原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 为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动态关系而提出的一些原则。中学物理教学, 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除应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外, 还应依据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数和认识结构, 抓住兴趣, 把握时机, 灵活的将启发式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达到知识和兴趣相互激发, 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实例, 阐述和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启发性原则,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2].娄溥仁, 陈子正编.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3].贾霞萍.新课程改革与学习观的更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4].董国君, 谭淑媛, 张晓红.研究型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创设[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启发性原则论文 篇2

关键词:启发创造原则;高中物理;应用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传统教学活动,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步调,跟着教师的程序学习,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针对这样一种教学情况,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相应的原则来培养学生。而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实践表明,启发创造原则对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启发创造原则的概述

简单来说,启发创造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创造性思维,以便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展现出创造性[1]。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遵循启发创造性原则,可启发学生思考,正确而深刻的领会知识,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启发创造原则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高中物理这一特殊的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各方面的考量,启发创造原则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利用实际生活启发学生。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科包含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现象。常见的风雨雷电都与物理知识相关。在学习物理知识前,关于彩虹形成的原因、双手摩擦生热的原理等都不是非常的清楚。但是在学习物理知识后,生活中存在的不同现象都可以应用物理原理来解释。新课程改革已经将不少生活现象引入到教材中。如,物理教材中有关于人类文明的介绍,物理学与自然规律、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等等。相对比其他的学科,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识别教材的时候,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就能够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历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其中,就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师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可以将粉笔抛向另外一端,并告知学生粉笔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随后引导学生仔细想想生活中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这一动作,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就会认识到常见的苹果落地、重物落地等等均属于自由落体运动。在学生对例子有充分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将自由落体的知识点与原理传输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该知识点的精髓。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问题的提出同样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此,就需要教师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学会将实际生活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从过去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模式,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讲解力平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如果一把杆称上放了一定重物的东西,需要多大的称陀才能够保持平衡。针对此,就会有学生回答,称陀的重力应当与重物大小保持一致。即使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时候,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激发学生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演示实验教学。物理本身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该学科知识点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相应的知识内容,教师就可以借助实验进行演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展开探究。经过实验演示,对启发学生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演示实验的选择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展开。如,教师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碰撞球进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就会对此产生疑问。教师利用实验将即将讲解的新课程内容引出,有利于学生理解,为接下来讲解的知识提供良好条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在遵循启发创造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 余柳琼.高中物理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J].创新教育,2011,12(4):13-15.

启发性原则论文 篇3

关键词:启发性原则,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主性,引导学生

素质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而启发性教学原则可以贯彻这一思想, 启发性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主动探求知识, 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的启发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学记》也提出:“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 他强调, 教一个人一门学科, 不是要他把一定的结果记录下来, 而是要他积极地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 要指导、引导他如何去做, 这都涉及到了启发性原则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活动, 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呢?

一、抓住学习动机, 从根本上进行启发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机, 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决定了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正是学习动机、目的在态度上的外在表现。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目的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能集中精力, 坚持不懈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而学习动机的培养, 最关键的一点是学习动机中持久性的培养, 即意志的培养。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行为, 从而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习过程中, 磨炼意志要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 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任何一个学生, 无论他的学习基础多么好, 多么聪明,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每一节课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口味, 因此, 生物教师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意志。否则, 当讲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定律等较难知识时, 部分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降低学习的兴趣。这时, 生物教师就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例如, 在做《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时, 首先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洋葱根尖的培养, 这就需要有持久的耐心。在这段时间里, 我每天都到实验室里观察洋葱的生长状况, 对洋葱进行定期换水, 一丝不苟, 学生在我的行为启发下, 不知不觉也做到了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习兴趣, 不断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兴趣, 是人们力求认识客观事物而产生的渴求获取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教师要以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讲授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学生, 吸引学生, 引起师生的同频共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在生物教学活动中, 我寻求到这样几种做法:

1. 将生物知识加工处理成浅显易懂的口诀与顺口溜。

生物学知识内容庞杂, 在教学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浅显易懂的顺口溜、口诀,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学生的记忆,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六种微量元素的记忆就可以加工成“破铜 (Cu) 烂铁 (Fe) 新 (Zn) 朋 (B) 友们 (Mn) 不比木 (Mo) 头好”;对有丝分裂的过程归纳为“细胞周期分五段, 间前中后末相连, 间期首先做准备, 两消两现貌巨变, 着丝点聚赤道面, 纺牵染体分两组, 两现两消新壁现”;对遗传图谱的判断归纳为“无中生有为隐性, 隐性伴性看女病, 父女都病是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显性伴性看男病, 母女都病是伴性。”诸如此类的生物活泼识记,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2.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古诗词。

古诗文中不乏有与生物学有关的名句,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文名句, 学科反差大, 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并且由于古诗文言简意赅, 寓意深刻, 为学生喜闻乐见, 同时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 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 描述的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及落花中的有机物在自然界中被微生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供绿色植物重新利用的生物现象, 本句可在《矿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课中引用;“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一句, 描述的是农作物与田间杂草的竞争关系,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才能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多流向农作物。此句可以在《群落》一课中学习“种间关系”时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中引用。凡此种种, 可以给“枯燥无味”的生物课堂注入一股股活水, 极大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 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一些谚语、成语。

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自然环境中长期观察体会形成的的智慧结晶, 形象生动, 富有哲理。比如在对食物链的形成讲解时, 可用谚语“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泥巴”,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等;在讲生物遗传现象时用“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短小精干的成语, 不仅语言精炼含蓄准确, 而且形象生动, 既科学客观反映生物学现象, 又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 适当引入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食物链时运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在讲条件反射时可用“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望梅止渴”等等, 可让生物教学活动泛起一圈圈波澜。

三、教师要善于激疑, 培养学生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习惯

启发性原则的精髓是善于激疑, 要鼓励学生有问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问题, 那绝对是教育的悲哀。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但由于学生受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 提出的问题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此时, 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作用。如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设问, 抽丝剥茧, 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 也能够给学生提供问题设计的典范, 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发现不少教师在引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启发演变成教师与学生最简单的问答, 有的则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难, 最后不得不由教师自己来解答。因此, 只有学生的质疑问难与教师设计的问题设计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四、坚持少而精, 精讲重点和关键, 为实行启发式教学创造条件

少而精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和条件。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定理等, 要集中精力讲清楚、讲透彻。虽然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要力求全面而完整地介绍教材中的知识内容,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教师来讲一遍。对于那些可讲可不讲的, 教师绝对不讲;能启发学生讲的,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就能腾出时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给学生以自学和练习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亲自实践去获取知识。通过主动获取而体验到的愉悦感、成就感与被动接受达成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 在讲解《群落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 虽然篇幅很长, 但是内容浅显易懂, 教师上课时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通过适当的点拨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并且通过课堂训练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就可以了。

五、培养自习习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学观念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弊端, 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只能起引导作用,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通过指点引路, 使学生学会自学,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最终登上知识的殿堂。我们倡导自主学习, 就是要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和渴望, 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所以, 生物教学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释放出来。教师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建构和自主生成。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交待思路, 多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推理活动, 解题时要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 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办法, 逐步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六、发扬教学民主, 尊师爱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特别是上课发言, 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 不要只抱着一个固定答案不放, 给他们一个轻松、安全、民主的环境, 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 才能为实行启发式教学提供保证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才能给学生的发展和表演提供一个平台, 真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就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并且多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学生也会消除顾虑, 心情舒畅, 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倾向, 即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 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这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在这种环境下, 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要么拒绝不回答, 要么不敢回答, 任何形式的启发式教学都将无法开展。

总之, 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发掘和依靠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积极因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启发他们独立思考,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突出实验教学, 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激励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发展智力。既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使启发性原则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乃虹.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启发性原则论文 篇4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但是, 我们通常说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 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进行接触、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起调节作用, 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生活, 还有利于信息的交流, 使我们的身心保持健康。

狭义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既然是一种心理的关系, 那么它就会受到一些不好控制或者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则有: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情景控制原则等。我们只有认识到并遵守这些原则, 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 人际交往是双向的, 我们交往的对象也要遵循这些原则。

首先介绍一下这一原则, 只有了解了这一结论的实验背景、具体情境, 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原则。

这是从阿伦森和林德的著名实验——“让别人听到你的评价”中得出的结论。实验分为四组, 具体有四种情景:1.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 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2.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 假被试从开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3.提高——对第三组, 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 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4.降低——对第四组, 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 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假被试是研究者的助手, 让被试听到对他的评价, 但是却让他们以为研究者不想让他们听到评价。) 然后, 研究者向被试询问其对假被试的喜欢程度, 结果显示:第三组程度最高, 其次是第一组, 然后是第二组, 最低的是第四组。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点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提高组的被试对假被试的喜欢程度高于肯定组的被试, 这是为什么呢?肯定组的被试一直受到肯定, 一直被喜欢, 但是提高组的是由原来的否定逐渐变成肯定, 喜欢。这时候, 提高组的被试能够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态度的改变, 而且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能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是越来越喜欢的;而肯定组的被试则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欢, 尽管一开始能够感觉到, 但是, 时间久了, 这种感觉就被忽视了。也就是说, 在人际交往中, 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只是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 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这一原则对我的影响和启发。

学习了这个原则终于解决了我的一大疑惑, 也为我以后与他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学里, 我们最主要的一个生活圈子就是宿舍, 因此, 处理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宿舍有一个姐妹, 由于家里对她保护得太多, 以至于很多常识性的知识、人情世故都不懂。我们了解后就对她特别的照顾, 什么事都替她操心, 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提点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无意中知道了一些她的想法:她说, 我们没有像她关注我们那样关注她, 不重视他。但是别的同学偶然的一次对她好, 她就记在了心上, 而我们每天的, 点点滴滴的好她却感受不到, 或者说是忽略了。

我们都很无语, 也很纳闷, 她怎么就看不到我们对她的好呢?直到学了这一原则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我们一开始就对她太好了, 她没有感觉到我们对她的好有增加, 尽管总量很多。“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 后来我们就决定, 以后不再管这么多,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她的关心减少了, 我们会和她进行更多的交流。阿伦森还幽默地称这条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

从对待室友的这一事件上让我学到, 凡事不能一下子对别人太好, 循序渐进的方式肯定会使我们更受喜欢。反过来, 也提醒我, 要尽可能减少这一心理倾向对我的影响, 不要忽略了别人对我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学的知识与生活并不是分离的, 只要我们用心感受, 总会发现那个结合点, 让我们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生活。

参考文献

[1]佐斌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佐斌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吴明.心理学与生活.武汉耳朵心理工作室, 2013.[2]吴明.心理学与生活.武汉耳朵心理工作室, 2013.

启发性原则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107例中男性62例, 女性45例, 年龄31~79岁, 高血压病史均在半年以上, 所有病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即收缩压≥140mmHg (1mmHg≈0.133kPa) 和/或舒张压≥90mmHg, 并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

1.2 血压情况

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 按血压水平分类为高血压1级28例, 2级66例, 3级13例;高血压危险分级为低危7例, 中危46例, 高危33例, 很高危21例。

1.3 临床特点

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被发现患有高血压, 症状缺如或不明显者14例;有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等者93例;存在并发症者28例, 包括脑卒中、脑栓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眼底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等。有高血压家族史者42例;高钠低钾饮食、超重肥胖、中度以上饮酒、吸烟、精神紧张、血脂异常等76例。

1.4 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最重要的表现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 并常伴有各种危险因素和并发症, 需要进行综合干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应以药物治疗为主, 但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暂时地控制血压, 解除躯体症状, 为了使血压下降并稳定、治疗效果持久则应该结合必要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并且长期坚持治疗, 持续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1.4.1 降压目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40/90mmHg以下;65岁及以上的老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 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可降更低;对于高危患者的降压应个体化,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降至130/80mmHg以下。在达到降压目标后, 进一步降压应坚持个体化原则, 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压切忌血压高低起伏不稳定, 为使降压效果稳定持久, 应使用长效降压药, 长期连续治疗。降压应循序渐进, 根据病情, 在数周至数月内逐渐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病程较长或已有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的患者, 必须减慢降压速度。

1.4.2 非药物治疗

从本组病例可发现, 高血压家族史者42例, 占39%;有高钠低钾饮食、超重肥胖、中度以上饮酒、吸烟、精神紧张、血脂异常等76例, 占71%。遗传因素是不能控制的, 但通过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并发挥辅助降压、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应清淡, 减少盐、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 增加钾、钙、优质蛋白和纤维素的摄入;生活方式方面应控制体质量、加强体育锻炼, 戒烟限酒;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解除紧张焦虑、抑郁消极、猜忌多疑、好胜烦躁等不良情绪, 建立平和乐观的心态, 心理治疗有助于增强药效并降低药量[4]。

1.4.3 药物治疗

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类, 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 (1) 利尿剂中常用噻嗪类利尿剂控制血压, 可有效降低舒张压, 还对靶器官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 并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可导致不良反应, 故应用时应采用小剂量。利尿剂特别推荐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的患者。 (2) 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初治和长期治疗, 特别适用于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对预防心脏发作事件作用较强些。 (3) CCB降压作用显著且稳定, 且不影响糖脂代谢, 长期应用可降低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CCB预防脑卒中的作用较强, 此类药物可与其他四种药物合用, CCB与ACEI联合与其它联合治疗方案相比, 可更有效预防这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4) ACEI对靶器官保护作用较好, 单用ACEI降压效果较好, 与利尿剂合用或限盐可增加其降压效果。初始剂量为半片, 根据血压情况再调整剂量, 防止血压降至过低。ACEI对于合并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及肾功能损害者有良好作用。 (5) ARB作用与ACEI相似甚至更强, 其降压效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在实际治疗中, 1级高血压且不合并临床状况的患者可采用单药作为初始治疗;而对于2级高血压和 (或) 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并发症的患者, 应在初始治疗时合用两种甚至更多种降压药。

2 结果

存在高血压家族史64例;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运动缺乏、精神紧张等68例;以1、2级及中、高危高血压多见。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的4个原则是小剂量、联合应用、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和个体化。 (1) 小剂量是指初始治疗时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 之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目的是为了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 联合用药要求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联合应用可以达到减轻或抵消不良反应、协同降压、提高降压效果, 从而达到降压目标水平且最大程度地保护各器官不受损害[5]。 (3) 选择长效制剂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一天一次给药降压作用能持续24h, 从而有效控制晨峰血压和夜间血压, 使降压作用稳定而持久, 还能有效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 (4) 个体化是在降压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升高程度、并发症、患者的耐受性及个人意愿, 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法,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 停药时也应避免骤然撤药, 应经过数日或10余日的逐渐减量过程, 然后停药, 否则会导致原有症状加重、恶化, 表现为血压反跳性升高, 或出现新的症状, 如震颤、焦虑、头痛、出汗等, 即产生撤药综合征。

治疗高血压过程中, 患者的配合也尤为重要, 服药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降压效果, 因此, 在遵从上述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应对患者进行疾病宣传和教育, 加强于患者沟通, 强化家庭帮助, 发挥家人的关怀、监督和支持作用, 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血压[6], 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因此, 应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 对所有其他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 (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 进行有效干预, 并对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积极处理。对于高危患者, 尽管经过调脂、降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干预, 患者的心血管“残余危险”仍然存在, 长期预后难以根本改善。因此早期防治尤为关键, 通过对低、中危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 对检出的各种亚临床靶器官损害进行有效治疗, 就可以预防或延缓此类患者的疾病发展进入高危阶段, 减少并发症的危害,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总结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诊治的1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存在高血压家族史64例;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运动缺乏、精神紧张等68例;以1、2级中、高危高血压多见。结论 应遵从小剂量、联合应用、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和个体化的原则, 联合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有效降压并防治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

关键词:高血压病,原发性,临床分析,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l]郑昱, 王建华.美托洛尔治疗大学生高血压病16例疗效分析[J].中国校医, 2010, 24 (1) :23-24.

[2]刘芳, 曾爱平, 吕孙成, 等.老年及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现状的比较[J].实用老年医学, 2006, 20 (4) :280-281.

[3]陆春华.老年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26 (23) :2955-2956.

[4]邓世周, 王兵, 吴秀忠, 等.军队青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10) :914-915.

[5]江香娥.系统健康教育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效果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6 (2) :258-260.

启发性原则论文 篇6

1 临床特点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收缩压升高的同时, 常伴有舒张压的显著升高, 如有些患者收缩压仅上升到150~160mm Hg (1mm Hg=0.133kPa) 时, 舒张压就可以升高到120~130mm Hg。迄今高血压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众多研究表明, 动脉压升高与遗传和各种环境及心理条件之间有联系。包括饮食在内的环境因素、社会条件、生活变故、心理冲突以及心理生理机制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社会文化因素。高血压多见于应激与冲突明显的社会人群。在社会经济条件低下和犯罪率高的地区居住者, 血压水平较低;在传统解体或变迁的社会中, 居民的血压升高;城市居民的血压高于农村。 (2) 心理因素。生活变故及创伤性生活事件与持久高血压有关, 且与疾病由良性转向恶性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 在应激环境下引起高血压的妇女具有敌意、凶狠、好斗等个性特征, 且体格健壮。 (3) 人格特征与行为方式。高血压患者常从童年起就表现出因为害怕失去爱和安全感而不敢表露自己的不满或愤怒, 这种人表面上很好相处, 但内心里总是压抑着不满和猜疑。总是渴望得到赞许, 外在的顺从与内在的准备争斗状态纠缠在一起。Drummond发现, A型行为与应激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及收缩压升高有关联, 认为A型行为可促发本病。以上的各种不良恶性刺激, 引起长时间强烈的和反复的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忧虑、烦躁等情绪波动时, 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紊乱, 皮质功能失调, 大脑皮质完全失去或不能正常执行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和调节作用。当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产生固定的以收缩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电时, 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周围阻力增加, 而使血压升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血压持续升高, 且在发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治疗原则

目前高血压尚无根治措施, 所有的治疗均是对症治疗, 以降低血压, 减少靶器官损害为目标。一般认为, 经不同日多次测量, 血压仍大于150mm Hg即应实施有效的治疗。所谓有效的治疗, 就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但最近的HOT研究结果指出, 抗高血压的目标血压是138/83mmHg。对高血压的治疗应以药物治疗为主, 非药物治疗为辅。值得注意的是, 单纯药物治疗只能有效解除躯体症状, 但这只是暂时的, 要想疗效持久, 减少复发, 减少血压的波动, 则需要必要的非药物治疗。

2.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绝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应用1种或2种药物使血压稳定。近年来高血压药物发展迅速, 但常用的药物主要有4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任何两类药物的联用都是可行的。其中又以β受体阻滞剂加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ACEI加钙拮抗剂的联合效果较好。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多数能起协同作用, 可使2种药物的用量均减少。而且, 有些药物的联用可以相互抵消某些不良反应[1]。

除常规药物外, 针对患者的心理应激可有针对性的选用一些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以及自主神经药和中药等。抗焦虑药主要是苯二氮艹卓类衍生物, 其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脑内生物胺的影响, 达到缓解焦虑与冲动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是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氟西泮等, 对消除焦虑紧张亦有良好的效果。抗抑郁药的使用仅次于抗焦虑药, 目前常用的有4类: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阻滞剂、舒必利。最常用的是三环类药物, 如: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律平等对提高情绪, 减轻焦虑, 增进食欲, 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

2.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适应于各型高血压, 尤其对轻型者, 单独非药物治疗可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各种非药物治疗中, 限制钠盐摄入, 减轻体质量、运动和生物行为治疗的效果较为肯定。

2.3 心理治疗

高血压病心理治疗是简单易行的有效降压途径, 临界性高血压和轻性高血压如能通过心理干预降压则不仅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同时还可减轻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心理治疗还可作为各期高血压病的基础治疗方法, 减少药物用量, 提高药物疗效[3]。在临床实践中, 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 实施相应的心理治疗。

2.3.1 紧张焦虑:

此类患者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 担心不能治愈或产生并发症, 心理压力很大, 易烦躁不安。多见于初次发病的患者, 知识分子、医务人员患病后表现更甚。治疗首先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尽快控制血压, 缓解症状,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病情控制后, 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与治疗过程, 增加安全感, 发挥主观能动性, 减少焦虑与紧张。还可给予疏导、暗示、催眠等, 引导患者学会用放松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3.2 抑郁消极:

此类患者表现抑郁、悲观、怀疑疾病不能治愈, 对人冷漠。脾气很大, 总感到身体不适。治疗上除药物治疗外, 采用解释性心理治疗, 谈话时少用术语, 安慰、开导、鼓励患者, 减轻抑郁心理, 帮助他们认识高血压的诱因及危险因素。

2.3.3 安定积极:

此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 病程较长, 对高血压有较多了解, 不紧张, 也掌握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故此类患者情绪稳定, 能积极配合治疗, 但希望能有更好的办法来防治疾病, 以便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用指导心理治疗, 向他们介绍新近、简单有效的自我治疗方法, 如穴位按摩等。使其较少关注自己, 保持安定积极心理。

2.3.4 敏感多疑:

此类患者对高血压惧怕, 坚信自己得病而且很严重, 有时甚至把书上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 稍有不适就认为使血压升高, 易受周围患者的情绪感染, 敏感多疑, 有时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治疗上首先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进行解释, 要有耐心, 要亲切,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了解。必要时给予综合性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支持, 言语诱导, 配合“药物”强化暗示, 而使患者达到自我暗示, 改善心理状态。有条件者可给予领悟疗法、生物反馈法, 消除敏感多疑心理。

2.3.5 盲目乐观:

此类患者对高血压病及应注意的问题缺乏了解, 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 盲目乐观。对疾病满不在乎, 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理,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应耐心讲解有关高血压病的知识, 使患者对冠心病的症状、转归、诱发因素有所了解, 引导患者重视疾病。

尽管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很多, 但只能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合理应用药物治疗, 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 可使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达到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目的。

关键词:高血压病, 原发性,中青年,临床特点,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8-249.

[2].路应智, 刘同顺, 王福席, 等.精神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914-915.

上一篇:生态式教育下一篇:当代中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