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字幕组(通用10篇)
网络字幕组 篇1
2013年7月31日上映的美国科幻片《环太平洋》在叫好又叫座的情况下, 其中文译制版的字幕翻译却遭到了不少影迷的质疑和批评, 其中“香港是人口 (population) 最多的地方”被翻译成“香港是污染 (pollution) 最大的地方”, “hammerrocket”被翻译成“天马流星拳”是被提及最多的两处, 前者是明确的误译, 后者则是被很多人认为的过渡发挥。在类似的官方译制片饱受观众诟病的同时, 借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崭露头角的网络字幕组翻译则越来越受到受众特别是年轻化和网络观众的追捧。
网络字幕组并不是中国的特产, 在其他国家也有相同的队伍。这是一群来自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具备相关语言能力的对电视电影翻译充满热情的人所组成的队伍, 他们一般只在网络上依靠通讯软件沟通, 字幕组的成员并不固定,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其他正职工作, 他们在网络上相互分工和合作, 无报酬性质得将最新的海外电影电视呈现给网络上的观众。
一、国内网络字幕组的基础运作流程
相较于官方译制系统, 网络字幕组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片源获取、制作时间轴、听译、校对和压片上传, 而这一切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片源获取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由身处海外的字幕组成员在影片播映的第一时间用录像设备进行录像, 另一种要感谢一个名叫“ODAY”的海外组织, 该组织无偿将录制的最新影片剧集发布到服务器上供全世界观众共享, 在片源获取阶段, 如果影片本身就带有原语字幕, 录制人员还要负责将原语字幕一并打包传送到服务器上, 这部分成员在字幕组内部组织里被称为“搬运组”。片源被下载到国内后, 会在第一时间交由时间轴组的成员进行该影片的时间轴制作, 类似于修剪草坪的功能, 将片源中的广告和非相关内容删除, 同时将原语字幕的位置相应调整。配好时间轴的影片就会交由翻译组组长, 由组长将影片分配给几个翻译人员分工合作, 如果有原语字幕, 这一阶段的工作就会相对轻松, 否则就要靠翻译人员的听译功夫了。翻译好的影片会交给校对组进行校对和纠错, 另外校对组还要负责翻译风格的统一, 校对完成后往往还要再次调整时间轴。复查后的影片成品就会由技术组进行压片和上传, 也有很多字幕组会单独发布字幕供有需要的观众下载和使用。至此, 网络字幕组的线性工作才算最终完成。1
二、国内网络字幕组的特点
从上文字幕组翻译一部影片或者剧集的流程来看, 字幕组翻译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 及时性
主要翻译动漫和日剧的猪猪字幕组就翻译一集日剧所需的时间向网友做出过介绍, 从得到片源开始, 制作一部45分钟的影片大概需要花费8个小时。而由于各大字幕组对于及时性的竞争性追求, 在《越狱》掀起美剧风潮时, 人人字幕组翻译新一集《越狱》的时间缩短到了5.5个小时, 也就是说国内观众在《越狱》播出5个小时后就可以看到中文字幕版的了。这个时间差的缩短也是全球化传播的一大特点, 国内观众与世界观众能在同一时间段里观赏到同样的文化作品, 接受到最新的文化信息, 这些都要归功于网络字幕组利用技术手段和成员一起努力所达到的及时性。
另外, 及时性也是各大字幕组吸引网络粉丝的一大法宝, 哪个字幕组发布的快, 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因此, 首发速度是检验各大字幕组竞争力的一大指标。在字幕组发展之初, 几大字幕组曾经约定过一个F6联盟协议, 大意是大家分工合作, 不做重复工作。但随着字幕组的不断发展, 大家都想争夺热门剧集, F6协议最终破裂, 字幕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自由竞争阶段, 推动了及时性的大步提升。2
(二) 本土性
这个特点主要是从翻译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字幕组的成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翻译但同时又依靠新媒体技术始终处在影视文化潮流的前沿, 所以其翻译风格往往跳脱专业翻译的一些框架, 习惯性得加入很多本土元素或者是潮流元素, 将原本平常的翻译变得更符合国内观众的收视习惯, 或者说更加“中国化”。比如盛传已久的把“I swear to god”翻译成了“我向毛主席保证”, “I wasn't even listening”被翻译为“我是路过打酱油的”, 还有“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被翻译成了中国俗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等等。当然这些本土化的翻译必须使用得当才能起到让观众眼前一亮、会心一笑的作用, 如果影片本身氛围比较严肃或者题材限制, 就要避开会让观众出戏的翻译风格, 另外不能单纯为了搞笑而无限制得使用一些网络用语或者潮流用语等, 否则就会破坏影片本身所要传达的文化意涵。
(三) 免费性
免费性可以说是字幕组引起大众关注以及众多粉丝追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个经济发展为主的现代社会, 字幕组的几大免费性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的免费劳动和普通网友的免费使用。从各个字幕组常年挂在网站论坛首页的招聘告示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 那就是各家都明确注明所招募人员均无任何实际性金钱报酬。内部团队人员所能获得的一般都只是虚拟财富值或者优先下载权利等网络虚拟报酬。而字幕或者压制成片一经发布, 只要是各家网站的注册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免费下载了, 而网站注册也是不需任何费用的。人人字幕组曾经这样形容他们所做的事情:“字幕组的精神和宗旨是免费、共享、交流和学习。”《南方周末》在2010年的一篇题为《“大学”DIY教育2.0时代》的采访报道中这样形容字幕组:“他们善于在Web2.0环境下, 维护及管理松散而高效的义工组织, 行动力强。”“是一群分享主义者”。免费性为广大观众带来的就是共享性, 让热爱海外影视和文化产品的受众几乎无障碍、无成本得共享到了曾经受国内审查制度或者国外版权保护等限制的文化成果。
三、国内网络字幕组的功能
影视作品作为基于本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价值判断等极具个性和表现性的文化承载品, 其相对容易接受的呈现形式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和认识的最佳选择, 由此字幕组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就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所承担的语言转换功能, 其功能性大致包括以下几个。
(一) 基于翻译规范的语言转换功能
这是字幕组翻译最基本的功能, 两种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在于语言不通, 字幕翻译在含义、词汇、语法、句式、用语习惯等翻译规范的指导和限制下, 将一种文化语言转化为另一种文化语言。“信、达、雅”作为国内翻译学的三大准则, 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也是基本要求。
(二) 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化解释功能
这一功能必须建立在语言转换功能之上, 先让观众认识, 再让观众看懂。任何一个在一种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在看待其他文化时都会产生一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本土文化心理, 在这种文化心理的主导下, 要秉持着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和接受障碍, 实现两种文化在语言上的转化和融合, 从而完成文化解释和文化对接。正如我们上面所说, 影视剧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异种文化元素相较于书本、演说等形式更直观, 所以字幕翻译必须深谙双方文化的差异, 既要能够准确得传达出外国文化的精髓, 又要让本国观众容易明白甚至接受。
(三) 基于译者本身素养的内容再加工功能
内容再加工功能其实贯穿在字幕组翻译的每一个其他功能之中。电视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字幕就是其最重要的传播语言之一, 翻译就是译者作为组成传播者的一部分对影视内容的基于自身素养的再加工过程, 属于传播过程中的解码编码过程。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倾向等都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对观众产生一定引导和影响, 从而作用于最后的传播效果。3
四、国内网络字幕组的传播模式
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提出互联网让群体构建变得越来越简单, 群体行为是一个递进行为, 按照难度级别分为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共享最简单, 比如通过使用博客、论坛、微博等社会性工具彼此分享个人状态与资源。合作则牵涉到改变个人行为与他人同步, 反之亦然, 合作的生产成果也不会属于任何个人。最高级别的集体行动要求一组人共同致力于一件特定的事, 它要求集体的决定对于每个参与的个人都具有约束力。4
基于互联网功能的字幕组正是运作相对成熟的群体构建案例, 每一次字幕制作都是一个小型的集体行动, 没有实体组织的字幕组成员按照本字幕组规定、分配和要求致力于同一部剧集的字幕翻译工作。在这样的集体行动传播中, 除了上文已经论述过的其自身特点免费性也是其传播特点以外, 字幕组的传播模式在内容选择和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新意。首先在内容选择上, 相对比官方译制系统, 字幕组对于所翻对象的选择更加自由, 在字幕组初创期, 几乎都是基于字幕组成员的个人兴趣来选择翻译对象, 而在字幕组发展期和成熟期, 由于受关注度和粉丝的迅速提高和扩大, 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字幕组逐渐将粉丝和受众兴趣作为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在传播过程中, 传统规范发生改变, 字幕组在作为传播者的过程中没有设置严格的发布和下载限制, 一般获得BT下载的链接地址是不需要经过任何验证的, 可见其把关角色相对弱化, 加上内容选择的自由性, 各种类型、各种质量的字幕组作品在不受审查的环境中在互联网上传播, 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作品的混杂现象。5
五、国内网络字幕组传播活动的影响和发展前景
一方面, 从上文对字幕组翻译的功能性分析可见, 字幕组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字幕组依靠网络为国内受众开拓了接触和认知国外影视剧文化的更为便捷的道路和更为宽泛的选择空间。而另一方面, 也是字幕组传播活动从出生就伴随着的知识产权困境, 没有严格的审查和引进制度, 字幕组一直处在“盗版”队伍的边缘, 片源获取没有被授权, 成品发布没有被审批, 仅仅靠着“免费”、“公益”和“学习”的口号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游走, 期间几家知名字幕组也曾一度因为版权问题临时关闭论坛, 另外为维持运营或其他原因, 有不少字幕组已经打破了不入广告的规律, 而一旦在字幕翻译中植入广告, 涉及到盈利, 版权问题必然就会被提上桌面, 加上海外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 国内正规视频网站的夹击, 字幕组传播的生存困境会越来越明显。
粉丝的拥趸和版权困境共存, 字幕组该何去何从?业内人士预测, 这批拥有相对专业知识和翻译经验的字幕组成员可能会得到正规视频网站的招安, 从而成为走出版权阴影的正规军, 但是面对整体字幕组成员, 这样的出路毕竟只适用于少部分精英, 另外一旦操作环境变化, 宽松变为纪律, 字幕组传播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国内字幕组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已经有所动作, 一方面是在所翻内容上的进步, 除却影视剧以外, 以人人影视为代表的字幕组开始将目光投射到全球各大名校、名人的网络公开课上, 将公益和学习的金字招牌再度巩固, 受到广大学生和教育界人士的追捧。另外少数字幕组也开始试水商业模式, 同样以人人字幕组为例, 除了在论坛首页发布公告承接相关字幕翻译的有偿工作以外, 人人字幕组还和出版社合作出书、自制网络短剧等, 这一切动作都为字幕组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帮助。
五、结语
字幕组和所有依靠互联网技术的群体构建一样, 在母体互联网的发展和阵痛期, 其自身必然也将经历蜕变和改革, 如何在保留字幕组自由创造和公益分享精神的前提下, 做到自身和受众、版权商和法律、官方和民间相平衡的状态是目前字幕组发展所要考虑的问题。或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为其出路提供一丝机会, 即和版权商合作针对小众团体甚至是个体单位提供个性化需求满足的有偿服务, 从而创造新的发展模式。
除却这些悬在字幕组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基础运作已经相当成熟的字幕组传播为广大受众带来的裨益始终是值得肯定的, 期待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 字幕组能够摆脱困境为受众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海外作品资源。
注释
11.刘幸希.电影字幕翻译的传播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2.余冰珺.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分析[J].今传媒.2012年第10期
33.马铭聪.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的海外剧字幕组[J].东南传播.2012年11期
44. (美) 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胡泳、沈满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55.吴燏.传播学视角下的国内日本动画字幕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字幕组 篇2
提名理由★2010年,一群业余网络翻译者将普通中国人带入了高等教育全球化。他们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中国网民,让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而中国网民也因为这些志愿者的坚持和努力而拥有了亲近知识和智慧的新途径。
简介:2004年成立的人人字幕组(YYeTs字幕组)是非营利性网络翻译爱好者组织,专事译制海外影视字幕,通过网络免费发布。2006年6月1日人人字幕组开放其论坛,2007年改名为人人影视,宗旨为“分享、学习、进步”。目前,人人字幕组约有组员1000多名,论坛注册会员90多万。2010年初,人人字幕组开始批量译介国外著名大学开放课程。
言论:
“让我们全民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全民教育。没人给你发文凭,没人给你授学位。只是学习,共同进步。”
——组长梁良
1角、3角、1元3角1分、2元7角6分、3元……这是一份网友自发捐助表,数字有些寒酸,最大的一笔也不过1000元。然而,这些带着角分零头的捐款被一笔笔记录下来,最后的数字竟是8.9万多元。
钱都是捐给人人字幕组开放课程的。组长梁良有些意外,也感动,“从来没想到原来有这么多网友在一直支持我们”。他还看到网友附言,“为了开放课程,请坚持下去。”
开放课程(Open Courses)运动起始于近10年前的美国。自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其本科至研究生课程全部搬上互联网、供全世界免费使用以來,全球已有200多所大学、机构加入,贡献出超过13000门的课程资料,最终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国际教育资源与共享运动。但直到9年之后这场运动才真正引起国人的大范围关注,并在网民中掀起一股“淘课热”,众多网民通过网络免费聆听国际顶尖高校顶尖教师的教诲。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国内以翻译美剧而知名的组织——人人字幕组。在2010年年初,他们偶然将一集哈佛大学《死亡》课程译出,竟意外点燃了开放课程在大陆爆棚的引信。
一个平平的开始
让人人字幕纪录片组组长张琼(网名Joanna)详细回忆初次翻译开放课的情形,是一件有些为难的事。她只记得,2010年年初,一位网名“空格”的组员第一个在QQ群里提出翻译哈佛大学的政治哲学课《正义》,而另一位网名“etschina”的组员热切响应,单独领走了第一集的翻译任务。
“男生,读大学,很认真”,而至于这两位的真实姓名,张琼便摇摇头说不知道了。
不问真名,不记身份,有任务便在网上集结,这是人人字幕组的管理状况,对他们来说,现实生活是另外的世界,在网络上,名字无关紧要,翻译的“作品”才是他们愿意展示于人的“翎羽”,他们珍视自己的翎羽。
张琼给人的感觉有些娇小,在苏州某大学读对外汉语研究生。她与组长梁良以及大部分组员都未曾谋面,但感觉却像再熟识不过的人。
两周后,etschina交上翻译稿。这位不一般的“Solo勇士”(指独立完成一集翻译)对组长张琼附上了只有一个词的感想:“难”。
“首先是句数特别多,一集课程往往有1500句左右,几乎是一集美剧的两倍。其次,术语特别复杂。洛克的《政府论》是怎样翻译成中文的,每个细节都需一一核实。”张琼说。
之后是漫长的校对与讨论。他们将课程字幕传到QQ群里内部纠错,放上论坛请网友挑错。如此大费周张,第一集上线已是两三个月之后。
而在此时,国内网民对开放课还所知甚少。尽管早在7年前,大陆的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宗旨是把国外开放课推广到国内)便已成立,但因工作都以国内高校为对象开展,在社会上影响力极有限;而在台湾,朱学恒此时带领着志愿者团队OOPS已经翻译了近6年开放课,却也不为大陆网友所知。
人人字幕组试译的《正义》在上线之初仍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张琼们对此并未介意。因为决定要啃开放课程的硬骨头,“首先是自己感兴趣”,她自任校对,和翻翻(指翻译)、轴人(指负责调整时间轴的组员)持续折腾了两三个月。组员们都是义务劳动,唯一的回报“美刀”(根据计时工作量为组员们发的虚拟工资)也只能“买”到“勋章”或是换来服务器流量,仅此而已。
“一点点的理想主义,(组员们)非常热情”,张琼想不出更多词语来形容这个群体, “可是,你要知道,我们都很愉快。”
进军开放课
《正义》的平平反响让字幕组其他成员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作品”的存在,包括组长梁良。事实上,在张琼操作《正义》的同时,另一家以内容分享知名的网站就曾找到梁良,希望人人字幕组帮忙翻译耶鲁大学的哲学课《死亡》。
作为人人字幕组成立6年来坚持至今的唯一元老,梁良习惯了将自己的日子过得忙碌。对梁良来说,早在2008年他就对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有所耳闻,但因人手不足,一直未动念翻译。这次虽是朋友之托,他还是又犹豫了两个月,“专业度太高,不敢接招”。
顶不住对方的软磨硬泡,梁良最终应允下来,但他还是动了个小心思,将第一集课程拆分后作为测试新人的任务分发下去。接着,回收、筛选、合并、校对之后交了差。5月底,《死亡》上线,结果出乎意料!上线没多久,后面便跟出几百个充满溢美言辞的帖子,“神一样的开放课程”“神一样的字幕组”这样的句子被后来者不断重复。
“做字幕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夸张的场面”,梁良激动了。这天晚上,他紧急召集组员讨论,一个新的“课程组”迅速成立。增开的《金融市场》《心理学导论》,加上《死亡》课程,也都立刻确定了负责总监。此时,梁良才知道,原来纪录片组的张琼等组员已经开始了同样的工作。这个工作让人人字幕组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教育资源的分享与传播。事实上,在6年前,梁良正是抱着分享与回报的想法,加入了人人字幕组。
梁良是组里的核心人物,但他也很可能是一千多组员中学历最低的人。出生于广西柳州的梁良是苦孩子出身,只上完初中便外出打工,至今还会被催交学费的噩梦惊醒。他用第一年的工资买了电脑,通过网络学会了电脑绘画、影视后期、服务器技术,最终找到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他说,“初中之后的所有教育,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
“我从网络获得了东西,那么我要回报它。如果公开课能帮助更多的人,那我应该更加努力去做。”
人人字幕组首先联系上台湾朱学恒和大陆另一家字幕组TLF。三家商定各自翻译,齐头并进,资源共享,避免重复。
朱学恒对人人字幕组的同行评价颇高:“从整体来说,大陆字幕组的志愿者的英文水平更高更整齐。”
在《死亡》上线两周后,人人字幕组陆续开出《聆听音乐》《古希腊历史简介》《欧洲文明》等7门课程。8月份,又新加入《美国内战与重建》《新约》《心理学,生物学和食品政治学》3门。这十多门翻译后的开放课在网民间迅速形成口碑传播,通过论坛、社交网络、内容分享等网站呈几何式蔓延扩散,开放课开始成为大陆网民的话题。
变化已经发生
熊伟是在字幕组第二次内部号召时,从美剧组转战课程组的。他是清华大学基础物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加入后任耶鲁大学开放课《基础物理》的课程总监。
“没什么别的要求,不烂尾就行”,这是字幕组的简单期望。
但此时,人人字幕组的开放课程已声势日隆。一家国内知名商业网站找到字幕组,提出为字幕组翻译付酬,条件是字幕组今后不能在网站上免费发布字幕。
“不免费发布字幕还叫什么字幕组?”梁良毫不犹豫地拒绝。
2010年11月,因开放课热,网易、新浪先后设置开放课程视频专区。至此,字幕组、门户网站、部分教育机构及个人,加上纷至沓来的媒体,这些积极的推动者们共同引领着姗姗来迟的中国开放课程运动。
同时,一些高校学生会、个人网站,包括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也陆续找到字幕组,希望探讨合作的可能,对此,字幕组态度明确:“完全可以合作。”
因为译介开放课,梁良感觉到,字幕组以前那种灰色感觉(涉及所译介美剧的版权问题)也渐渐减弱了,甚至出现了愿意无偿资助者。因为某天下午的一次服务器故障,梁良的信箱里一下子多出三百多封主动要求捐助的邮件;而在后来进行的一次捐款中,只前三天的捐助就足够支持字幕组一年的服务器租赁费用了。
不过,光有钱是不够的,比如熊伟碰上的新麻烦:《基础物理》第八课之后的翻译任务没人来接了,他只得自己上。“一共20集,按这个速度我得一直做到(大学)毕业”,熊伟偶尔嘟囔,“梁良的胃口是不是有些太大了”。但抱怨归抱怨,熊伟对自己承诺“哪怕毕业了也要翻译完”。
张琼则一如既往地呼吁字幕组保持翻译水准,别自己砸了牌子,“可能外面看的是热闹,但是我们自己要比较冷静一点。等这个风吹过了,大家冷静下来就会看质量。”
梁良仍在多方奔走,与西安外国语学院商议合作,计划用网友捐助资金建立课程服务器分站点,甚至希望开发软件,动员所有受益者每人翻译一分钟,共同完成这项意义深远的浩大工程。
目前,还没有人能够预测这场由人人字幕组肇始的国内开放课热潮到底会走多远,或者,他们所促成的国内网络免费学习热潮是否会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某些影响。但或多或少,变化已在发生,一些看过开放课的在校学生开始对比国内外教师授课的不同;一些已经离开校园的年轻人通过开放课,第一次品尝到没有压力和功利目的的学习乐趣;一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发现,原来大学教育竟然可以如此之近……
网络字幕组 篇3
电视剧自二十世纪以来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需要,与书籍、广播等传统媒介相比,电视剧在传播的时空性、信息性、效果性上更直接有力。而通过另一个传播平台——互联网,电视剧的发展更迅速直接地展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需求、变化与发展。在更广义的文化层面上,电视剧在国际范围内的输入与输出,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有力表现,也间接地表现了一个国家文化经济的水平。因此,为了使影视剧中的人物对话、独白台词更传情达意,使观众在欣赏演员的表演同时,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影视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央视播送的美剧《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是一代人的童年。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2003年美剧《兄弟连》的引进开播却是央视遭遇低收视率的开端。[1]2006年12月的《三联生活周刊》中曾刊登了一篇名为:《<越狱>的中国隐秘流行》的文章:“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名叫‘字幕组'的群体,以翻译国外电视剧为乐,…他们以论坛为核心,彼此之间自发形成一个相对严密的组织,从片源、时间轴、翻译、校对、压片,到最后的发布,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他们勤劳工作,效率奇高,却分文不取,行事低调,很得网民的敬重。”[2]
字幕组的兴起,开启了一代“看美剧、下字幕”的观剧模式。字幕的制作几乎与视频更新同步的优势让观众有了可以和当地人一同观剧的享受感。然而,因为没有合法的版权,字幕组没有合法身份,成了侵权者。而盗版商趁机坐收渔翁之利,剽窃私卖字幕组与人无偿分享的劳动成果,使得无法保护自己劳动成果的字幕组又成为被侵犯者。
是什么让许多观众放弃了费心费力译制的国语版电视剧而对仅有字幕的海外剧爱得深沉?是什么让字幕组在享受大众拥护的同时,却在制度面前不得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本文将对比美剧《穹顶之下》的字幕组与央视版翻译,总结二者的优劣,从而对发展并规范影视翻译提出一些建议。
2《穹顶之下》字幕组与央视版本对比
通过对样本的整理,将样本案例分为以下两组进行分析比较:
A.两方翻译相差较大的一组
该组例2中,“Who’s ready for the main event?”央视直译为“谁准备好参加比赛了?”,从字面意思上似乎没有问题,但从剧情发展来看,已经确定了的比赛双方在进行格斗之前,引起格斗的女老板明显是要煽动现场躁动的气氛,而不是再问还有谁要上场。因此,央视此译只翻译了字面意思,却不太符合内容需要。
同样的例子如图3,尽管“tenth grade dance”字面上就是“十年级舞会”或者“十年级舞蹈课”,然后紧随其后的一句话是“Junior got rushed to the clinic for passing out.And everyone said it was because he has been drinking.”舞蹈课堂不可能有人喝酒,因此此处的十年级是指美国高中毕业的年级,而毕业舞是一项传统活动,在舞会上喝酒也才会比较正常,字幕组的翻译显然更胜一筹。
由以上例子可见,央视的翻译常采用“直译”的方法,虽然字面意思吻合,但有时却因忽略了剧情的需要而无法满足影视翻译传神达意的要求。此外,因为内容不合规定无法通过审核有时也会给央视的翻译带来问题。例如,作为前特种兵的Barbie,为了不让地下黑市的拥有者Max的计划得逞,虽表面拼尽全力和挑战者搏斗,但最后还是自己倒地认输。结果Max早已料到他会故意为之,而Barbie只得忍着伤痛装无辜:“Oh,like hell I did.”这句话字幕组给出的翻译较为大众口语化:“故意个屁!”而央视版则极其含蓄地翻译为:“我都不知道”。尽管这样的“绿色”语句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益,然而从人的正常反应来考虑,才进行殊死搏斗的热血青年,本以为自己拆了敌人的招,结果这么轻易被识破,还付出了满身伤的代价,无奈之下脱口而出的粗话显然更正常。
B.两方翻译相近的一组
该组例1中,“none of our secrets are safe.”字幕组将其用成语进行转换——“无处遁形”,而央视版译成“想保守住自己的秘密不太可能”。相较之下,字幕组的言简意赅,似乎略胜一筹。同样,例3中“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字幕组的翻译“趁火打劫,机不可失”比央视的翻译不仅简洁而且更好地将人物的心理传神达意。
从以上两组对比中可看出,字幕组与较为中规中矩的央视翻译相比在翻译质量上更有优越性。然而,我们也确实不可忽略字幕组存在的翻译问题,即过度归化现象。[3]以下是网络字幕组在翻译《穹顶之下》时的一些过度归化的例子:
因此,在认可字幕组翻译的同时,必须意识到影视翻译应该尽量保持外语引进片中该有的风格,不能把外语片译成本土片。[4]而通过官方渠道在中国上映的影视剧会有官方的人员负责翻译,虽然近年来也有渐趋中国风的迹象,但整体上仍是严谨准确为主。[5]这方面是值得字幕组反思和学习的。
3 小结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从引进版权、各部门审批、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地工作到最后节目播出,耗费了大量时间,且其翻译有很多地方无法满足观众;另一方面,字幕组尽管展现了其迅速灵活有特色的翻译,但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也是事实,而各字幕组间的不合理竞争也会导致重复劳动和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因此,笔者建议,在译制新的海外电视剧时,央视可以先将网上已有的字幕组提供的字幕资源,在字幕组允许知晓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只对过度本土化的不合适部分进行修改。这就避免了翻译水平的下降,并提高了字幕组对作品翻译的规范性,同时为央视译制团队省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与央视合作的这家字幕组也可以暂时借靠这部共同合作的影视剧,避免版权带来的问题和麻烦。若是央视想要同步引进国外热播剧,那么字幕组凭借其流水线的工作优势,可以在官方商谈版权引进的同时,完成前期翻译任务。
除了合作,官方译制部门也应该专门培训某些规模较大、口碑较好的字幕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方便管理网络上的字幕组,也为字幕组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保障,更好地提升字幕组整体的专业知识素养,进而使更多的作品可以更精细的被翻译出来,更好地在文化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胡凌竹.当美剧遭遇央视[J].新世纪周刊,2007(5):102-103.
[2]陈赛,刘宇.《越狱》的中国隐秘流行[N].三联生活周刊,2006-12-21.
[3]谢复祥.民间字幕组翻译中的过度归化吸纳新[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刘婷.浅谈电影字幕本土化翻译[J].中国校外教育,2013.
14年,字幕组之殇 篇4
无论是射手网的关闭还是人人影视的整顿,其背后都有一个关键词:字幕组。说通俗点,字幕组是指将原本无字幕的外语影片配上字幕或对影片已有的外语字幕进行翻译的爱好者团体。而其诞生、发展的历史,与互联网的逐步发展紧密相关。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享用影视作品的方式比较有限,无外乎电影院、电视机和影碟等有限的几种。可是,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宽带网络的普及,各国网友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录制的电视节目。随着这些节目在网络上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全世界之后,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由于语言不通,能看懂这些节目的人注定只能是少数。于是,就有人想到要为这些节目提供配套的本国字幕,让普通网友也能无障碍享受这些影视作品。
那么,字幕组在这时候就诞生了么?非也,字幕组具体的诞生时间已经不可考,我们只能说字幕组在那个时候开始萌芽。最开始,提供这种本国字幕的用户通常都是一些热衷分享的爱好者。这些爱好者通常都是单干,一个人完成从翻译到时间轴的制作,效率低下不说,质量也参差不齐。可是,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渐渐让这些单干的爱好者们形成了一个圈子,一些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开始自发地在网络上组成兴趣小组共同制作字幕。为了分担庞大的工作量,字幕制作中的各个阶段也开始有专门的分工,初期的字幕组也逐渐形成。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国外发生的,国内的发展还相对落后。
之后,国外爱好者将他们编写的可以在电脑上自动加载字幕以及制作字幕的软件公布在了网络上,这些软件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各国爱好者制作字幕,于是国内字幕组也逐渐发展起来。2001年左右,日本动画在网络上比较流行,于是一些国内动漫网站和论坛开始学习制作字幕,然后招募了一些爱好者尝试制作中文字幕并发布到网络上与爱好者分享交流。接下来,经过大半年的发展与摸索,2002年初,动漫字幕组基本上形成了雏形,也相对开始规范化,制作的字幕质量以及发布的时间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而那时,国内也开始出现一些比较规模较大的动漫字幕组,比如KTKJ、DMHY、POPGO、A9、V9、KTXP和C2等。这些字幕组均拥有数十名成员,几乎全部是由学生组成的,其中高中生和大学生占比最大,并且来自世界各地。而在那时,为了方便爱好者分享字幕,一些用于字幕分享的网站也应运而生,诞生于2000年的射手网也在2001年9月开始加入字幕下载的页面。
一群辉煌的布道者
随着动漫字幕组的渐渐成熟,电影领域和电视剧领域的字幕组也开始逐渐成型。就在这个时期,一些日后为大家所熟知的字幕组也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做美剧的YDY(伊甸园)和YYeTs(影音English TV Shows,2007年改名为人人影视),做日剧和韩剧的猪猪字幕组与日菁字幕组,做电影字幕的NEW MOVIE……
2003至2004年间,BitTorrent论坛(以下简称“BT论坛”)兴起,带宽的增加和P2P软件的广泛使用使越来越多的网民能在线观看并下载网络视频。字幕组也在这个时期壮大起来,锋芒毕露。2006年,一部名为《越狱》的美剧更是将字幕组的事业推上了巅峰。据统计,在《越狱》播出之后,国内至少有一千万人通过各种途径观看了该剧,为数众多的白领以及在校大学生成为其忠实观众,这股狂热席也卷了整个国内互联网的影视界。而随着以《越狱》为首的美剧大热,各种字幕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甚至引起了《纽约时报》的注意。当时,FRM字幕组带头人“泰的”登上了《纽约时报》,这家百年大报以“打破文化屏蔽的中国字幕组”为题对国内字幕组进行了报道。文中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赋予中国字幕组极高的意义,中国字幕组也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现在回想起来,字幕组的红火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发现了欧美电影、电视剧和日本动漫等大量优质影视作品,可他们的外语能力却不足以驾驭剧中夹杂着俚语、冷幽默和一语双关的台词,字幕组自然就会应运而生。而且,这些影视作品与其生产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风土人情有着巨大的关联性。于是,欣赏这些影视作品就不仅只是一种消遣方式,更是一种“开眼看世界”的方式。所以,不少网友们将字幕组称之为“网络时代的知识布道者”。
危机,来得太快
就在字幕组迎来自己的辉煌的同时,一场事关生存的危机也悄然而至。自从各大字幕组论坛上的资源日益丰富,传统盗版商开始关注这些论坛上的网络资源。不少盗版商开始从各大字幕组的论坛上下载影视作品,并连同中文字幕一起,制作成VCD、DVD贩卖牟利。很多时候,这些无良商贩在盗版的制作过程中对字幕组提供的字幕一字不改,导致很多买家认为制作这些盗版资源的人就是这些字幕组,给字幕组的名誉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随着有关部门对盗版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一场更大的危机也接踵而至。
由于字幕组是由一群国外影视作品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组织,所以其在字幕制作和发布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费通常都由其成员自行承担。而随着字幕组的发展壮大,不少影视资源下载网站也随之发展壮大,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字幕组开始从一个纯公益性质的组织向商业化的方向转变,通过使用最新配字幕的外语影视剧片源吸引点击率,进而吸引广告以获得回报,这也就导致了盗版问题愈演愈烈。2009年12月,由于盗版问题严重,包括“伊甸园”、“BT中国联盟”和“悠悠鸟”等国内前几大BT论坛在内的530余家视听节目服务网站被相关职能部门关停整顿。当年12月9日,一篇名为《组长发邮件说我们字幕组要解散了,发个帖仅以纪念吧》的帖子在天涯论坛上被网友盖起高楼。尽管楼主没有说明原因,但大家很自然地联想到BT被封杀和字幕组解散间的关系。一时之间,“BT网站‘大限’将至”、“多个字幕组面临解散”和“美剧没得看了”等标题不时在媒体上出现。当时,人人影视就宣布网站转型,放弃视频下载,只提供字幕服务。
但是,这样的整顿并没有取得一个良好效果,盗版在一段时间之后死灰复燃,不少视频网站开始通过各种钻空子的方式规避版权问题。2013年4月25日,世界产权日,国内几家知名高清论坛选择了暂时关站来“避风头”,人人影视也宣布暂时关站。当然,这样钻空子的行为也有终结的一天,2014年11月22日,人人影视宣布暂时关闭,清理违规内容。同日,国内最大的字幕分享网站射手网宣布永久关闭。
体现了互联网的分享精神
人人影视清理整顿,射手网永久关闭,射手网站长沈晟更是说:“需要射手网的时代已经走开了”,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禁让人觉得曾经辉煌的字幕组已经日暮西山。这都是为什么呢?
其实从诞生伊始,字幕组就是纯粹由爱好者组成的公益性组织,他们自费购买网络带宽和服务器等资源,并将翻译好的字幕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网民。不少字幕组的成员也认为,字幕组本身主要做字幕,并不负责发布视听作品,也不以盈利为目的,算不上盗版侵权。可是,有不少法律专业人士都表示,这样的行为其实已经侵权。因为影视作品的权利人享受对整部影视剧的著作权,未被权利人授权即翻译字幕并放在互联网等公开场合上供其他人使用,就已经侵犯了权利人的著作权,而这也正是字幕组的原罪之所在。所以,在目前这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版权问题,国人的版权意识也逐渐觉醒的时代,字幕组受到打击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字幕组中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初探 篇5
目前, 影视作品正不断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影视翻译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影视文本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对脚本文字语言的转换工作, 它更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即把源文化介绍给目标受众。[1]近年来, “土豪”、“高大上”、“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些流行语可谓是随处可听。2010年11月10日, 《人民日报》引用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作为头条新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后,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更是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紧接着, 网络流行语步入传统媒体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些流行语的出现与传播并非偶然,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源文化以及目标受众之间的文化传播特性。本文将从互联网特性、网络字幕组现状以及民众文化心理诉求这三方面着手, 探讨网络用语在字幕组中盛行的原因。
一、网络的虚拟性及信息传递及时性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身份虚拟性和信息传递及时性。所谓虚拟性, 即指在网络中, 人们可以使用匿名或者虚拟的身份发表言论。因此, 他们无须多虑其对现实生活所造成的客观影响。当然, 网络造谣者与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则另当别论。现实世界中的年龄、阶级以及地域属性所造成的种种沟通障碍并不存在于网络世界中。因此, 网民可以在隐姓埋名的虚拟世界里“畅所欲言”, 这也为网络用语的普及提供了先天条件。
而所谓信息传递及时性, 即指网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文字、音频等信息, 并发表评论。这一属性为网络语言的流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人们获得即时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 电脑、手机, 文字、图片、视频, 新闻网站、微博等等。只要一有闲暇时间, 人们便可在多种网络平台上获取, 或自行发布各式各样的信息, 这无疑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二、字幕组及海外影视剧受众群的特性
当将网络流行语的分析限定于字幕组中后, 其研究范围将大大缩小。字幕组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并不具有中国特色, 而是分布在全世界的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字幕组的兴起源于2007年热播美剧《越狱》在中国的风靡, 随后便在国内逐渐发展成一个高大上而又接地气的神秘组织。
称其“高大上”的原因在于整个字幕制作流程相当复杂:从片源获取、制作时间轴、听译, 到校对、字幕上传, 每一步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持。从有关数据来看, 制作一集40分钟左右的美剧字幕, 将至少需要10名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花费4小时的时间。而其“接地气”意指相较于专业翻译团队而言, 网络字幕组的特点更体现其草根性。复旦大学中文系严峰教授也曾在《瞭望东方周刊》中说过:“字幕组所翻译的东西并不是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翻译得多么好, 但他们的翻译不像一些正规、专业的翻译那么生硬, 他们的翻译更加生活化, 很贴近我们自然的语言, 有时他们还使用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成语, 我能在他们身上看见一种敬业精神”。其草根性并不是指字幕组成员相对于专业翻译来说, 处于专业弱势一方, 而是指网络字幕组的作品更具本土色彩。字幕组成员是一群来自不同地区, 甚至是不同国家的具备相关语言能力的年轻人, 所以他们必须依靠通讯软件进行沟通, 合作完成影视翻译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始终处于影视文化的潮流前沿, 自然而然地会将一些潮流元素带入到作品中去。例如, 将“No guts, no glory”翻译为“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将“I wasn’t listening”翻译为“我是打酱油的”等等。网络流行语通俗易懂、形象贴切的特点在这些中文字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字幕组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不仅是流行语的传播者, 更是流行语的创造者。
字幕组中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另一大原因在于现实因素对影视翻译的种种制约。就字幕翻译而言, 其制约因素就有以下两个特殊方面:时间和空间。[2,3]从时间限制上看, 为取得影视欣赏的愉悦性, 语言和图像需要同步配合, 而往往观众浏览字幕的速度要大大超过声音传送速度。因此, 选用句式简明、表意到位的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此项限制。而从空间限制上看, 对于中文字幕来说, 一行字幕最易被观众接受, 两行往往不够现实。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的流行语占据屏幕最小空间, 合理规避了空间限制所带来的束缚。
当前海外电视剧的绝大多数观众都是具有一定学历的年轻人, 以学生和白领阶层为主, 这也正是流行语传播的受众群。他们能方便地使用互联网, 并且具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基础, 但是大多不具备脱离中文字幕理解原剧剧情的能力。正因如此, “字幕组”应运而生。据有关调查显示, 网民中18~28岁的年轻人最多, 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 而占有绝对优势。绝大多数字幕组成员以及观众也正处于此年龄层, 此年龄层的网民思维活跃, 喜欢新鲜事物, 极富创造力。因此, 他们在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及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
三、民众文化心理诉求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现实。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 这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当今, 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化社会正在形成, 互联网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而又交流便捷的平台。不可否认, 公民意识的觉醒也反过来推动着互联网的进步。而一种语言之所以会成为流行语, 当时的社会环境必定赋予了这些语言特定的含义。
正如有关学者所指出, 流行语宣泄了该阶段公众久受压抑的社会情绪, 表达了他们的当下处境以及面对这些处境时的群体感受, 共鸣了他们深层的心理需求, 唤醒了他们潜在的精神期盼, 明确了他们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4]例如, “我爸是李刚”这一流行语几乎是一夜爆红。实际上, 这种说法源于一起大学生醉酒驾车撞人事件中肇事者的惊人之语, 后来网民们的广泛引用也是一种自发的对官二代草菅人命的强烈愤怒;“楼脆脆”一词源于网民们针对未交付使用的高楼整体倒塌事件的抨击;“躲猫猫”源于网民对看守所青年离奇死亡事件的质疑……这些网络热词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题材发展而来的。社会的变化, 人生的百态, 让网民们有了发挥的原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流行语的传播是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播。个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表达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之下, 渐渐汇聚成同一种声音, 从而加速了特定语言的传播。
字幕翻译作为翻译领域新兴的一支, 当前因为缺少完备的体系和严格的章程, 往往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 正处于灰色地带。正因如此, 网络字幕组亟须改进自身的运作方式, 以便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 创作出更为优秀的影视作品翻译, 担负好旨在打破文化屏障的文化传播者重任。而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性产物以及语言文化的时尚现象, 其出现的原因也会随着它的发展而变化。虽然网络流行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但它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是不易磨灭的。因此, 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地评价网络流行语不利于语言的文化发展。反之, 它的存在必定具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
摘要: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网络流行语以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本文从当今互联网特性、网络字幕组现状以及民众文化心理诉求入手, 对国内字幕组中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字幕组,形成原因,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金芳.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J].US-China Foreign Lang uage Dec., 2007 (5) .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7) :38-40.
[3]杨洋.电影字幕翻译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 :93-97.
[4]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J].当代修辞学 (Rhetoric Learning) , 2010 (2) .
[5]何明升, 白淑英.中国网络文化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网络字幕组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全球化,网络字幕组,跨文化传播
传播
文化是一个民族人们的所思、所言、所感和所行的总汇, 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汇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濡化而形成的, 同时此过程又是复杂多样的传播活动。跨文化传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在相互承认和欣赏的环境中,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交换信息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播方式的更新与完善,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彼此之间交流与沟通不断增多, 相互的依赖关系也日益密切, 世界向“地球村”演变的同时, 文化的界限也并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界疆域。
近些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速, 又促进了文化的创新过程, 也提高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借助着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便捷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 各种文化主体得以跨越国家和民族,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实现多元化的交流与融合, 进而促进了文化在更广范围上的繁荣与传播。
一、新媒体与全球化催生的跨文化传播机制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活动[1]。随着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之间的渗透在广度与力度上大大加深, 受众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对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外来文化寄予了期待。如果说,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机制是全球化的结果, 那么文化间的差异则导致了跨文化传播关系的产生[2]。正如库利所提到的“镜中我”理论一样, 随着文化交往的加深, 受众逐渐地认识到, 全面了解自身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 就是实现与多元文化主体的传播与交流。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传播环境中, 影视文化能够提供大量丰富且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视觉文化产品, 并通过以字幕为代表形式的语言符号体系进行扩展性传播, 这种既提供通俗易懂的视觉信息又辅以具象化的语言字幕的传播形式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进而成为跨文化传播中非常富有成效的一种载体形式。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影视文化资源通过网络的连接, 拥有着数量庞大的受众消费群体, 但是由于影视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这就使得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语言文化上存在着差异与隔阂就在所难免, 因而在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中就需要一些具备综合语言能力又能够通过网络对其进行本土化引进的人或群体, 这便是译制小组, 即网络字幕组, 他们主要是指互联网上由影视资源爱好者组成的译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影视作品并配上本国字幕的群体。
网络字幕组的出现并非仅仅局限于某几个国家或是地区, 而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所出现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 在任何一个现代工业社会中, 字幕组都以隐秘或半公开的形式存在于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空间中[3]。由于在跨越国界的影视文化资源的引进与播出上, 不同的文化主体的主流官方部门对这种方式的跨文化的传播有着一套严格的把关审核程序, 因而相比于新媒体环境下所提供的这种非正式的网络传播渠道, 无论是在时效性上, 还是在多样性上, 优势都要明显的多。同时全球影视文化工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消费主义观念的弥漫, 以及当代文化交流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文化渗透的力度和广度也在大大加深[4], 不同文化受众群体对差异性的影视文化作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这都为跨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跨语言的符码转换与跨文化的意义传播
字幕组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 早期它对影视作品语言文本的翻译, 可以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传译行为。但是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层次不断加深, 网络字幕组对于影视文化作品的译制也从单纯的字面意思翻译不断地走向了深层的语言文化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 对消除文化偏见、增进多元文化主体的互信互利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跨文化传播逐渐向这种更深层次的语言文化沟通转变, 出于文化上的敏感性与自觉性, 网络字幕组能够更好地借助于自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 灵活地对国外影视文化作品进行本土化语境字幕的创作, 实践证明这确实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条跨文化传播途径。本土化语境字幕的创作, 是一种相比与早期翻译更深一层的跨文化的文本重构行为, 即在理解原有影视文化意义内涵的基础上, 借助于本土文化中社会性能指与所指语言符号体系对外来的语言文化所进行的自主性的再创作, 通过文化背景与文化逻辑上的对接, 以期实现跨越语言的深层文化沟通。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 随着跨文化传播交往程度地不断加深, 本土文化受众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接受能力也得到不断地提升, 通过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素来不断充实与拓展自身文化内涵, 以适应新媒体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 便成为了一种自主性的选择。因而对网络字幕组的本土化字幕的创作策略受众能够表达出更多地理解与支持。
网络字幕组对影视作品字幕语言的译制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 而字幕传播本身又是跨文化传播效果取得的一种体现。借助于语言听读上的优势, 网络字幕组成员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原版的影视信息所传达的意义, 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解码工作, 通过以字幕译制的形式完成“意义”在自身的人内传播。不同于以往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一对多的线性大众传播模式, 在新媒体所提供的传播技术环境下, 受者与传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彼此间的媒介话语权以及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突出性的彰显, 这就使得完成字幕译制的影视文化作品的传播兼具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多重特性, 受众在通过字幕完成“意义”接收同时, 又能够基于新媒体所建构的社交关系网络, 将自我对字幕信息的反馈实现及时地分享、互动以及撒播, 从而进一步促进字幕在跨文化传播中效果的实现。
三、文化的自觉意识与文化心理因素的对接
关于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有过这样的定义: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 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 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网络字幕组在影视文化资源的跨文化传播中, 从早期出于自发目的对国外以电影、动漫等娱乐为主的影视文化作品的译介引入, 到目前自觉地倡导并力主拓展更具深层文化内涵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传播, 深刻而生动地体现出了他们在跨文化传播中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所做出的努力与转型。可以说, 在文化的交际上对于文化自觉意识的保持, 使得网络字幕组在新媒体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中才能够不断地趋向于秉承着客观与理性的立场, 进而推动着本土文化与全球性文化的发展迈向更深层次。
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以及行为准则, 是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文化心理对接, 就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 克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从而实现文化移情, 也就是在己方文化的基础上认知和把握对方的文化[6]。在影视文化资源的跨文化传播中, 作为传播者的网络字幕组在对“文化他者”进行向内引介时, 为了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实现, 需要因循的是本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心理。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需要译介的影视文化作品所折射出的文化心理因素又迥异于自身的文化, 这就需要网络字幕组能够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的语言文化能力, 在两种背景不同的文化心理之间寻求到一种沟通的桥梁, 进而实现文化心理上的对接。在网络字幕组的成员中, 很大一部分成员具有高学历甚至是海外留学的教育背景, 一方面他们深受本土文化环境的影响, 能够设身处地的对自身文化作出诠释, 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掌握着较为出色的语言综合能力, 对于不同文化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理状态去对待。这两方面的优势就为他们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文化心理上的对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四、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使低成本跨文化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与通畅, 全球性传播的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世界性媒介文化产品市场的兴起为全球化提供了组织框架和市场范围。
而这种全球性的媒介文化产品包含着众多的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可以扩大人们的文化选择, 开阔眼界, 但也可以向本土文化空间提出挑战甚至是侵入这一文化空间。网络字幕组以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打破了语言文本障碍将外来影视资源引入自身文化环境内, 伴随着这一群体建构的不断完善, 大规模的影视文化资源将通过网络以跨文化传播的形式以及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来, 这不但对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同时也会对自身文化中长期以来所秉承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产生模糊和淡化的效果。
虽然通过跨文化传播的交流与互动, 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但同时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主导并强化了一种文化上的同质化倾向,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破坏本土文化的自我发展空间, 甚至演变成为某一特定文化主体的附庸形式, 消弭了文化多样性, 并会带来诸如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等许多负面问题。在这种后殖民主义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的操控下, 我们应该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的同时还应理性地认识到: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保持文化自主性的最好方式是, 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必要性拓展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与全球化的发展所提供的机遇, 结合本土文化的特性来凝聚自身文化的内核, 激发想象并达成文化上的广泛共识, 进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中寻求到平衡点, 以营造出一片适合本国国情的跨文化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赖彦, 蔡荣寿.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3) .[1]赖彦, 蔡荣寿.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3) .
[2]孙琳.跨文化传播热点问题思考[J].东南传播, 2006 (2) .[2]孙琳.跨文化传播热点问题思考[J].东南传播, 2006 (2) .
[3]刘晓静.盗猎的游戏——国内影视字幕组文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1:2.[3]刘晓静.盗猎的游戏——国内影视字幕组文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1:2.
[4]金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4]金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5]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 2003 (3) .[5]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 2003 (3) .
字幕组翻译行为的法律责任认定 篇7
1 字幕组翻译行为的违法性问题
1.1 翻译行为的后果
首先, 字幕组翻译的主体是受国外著作权法保护的相关影视剧作品。其次, 我国在1992年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其中“国民待遇原则”是承诺了签订该条约的成员国国民的作品, 无论是否在公约中的成员国出版, 都应受到其约定的等同于本国国民的保护。因此, 若字幕组翻译的作品是属于该约定成员国公民的, 该作品同时也是受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与此同时, 影视剧作品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作品不仅包括其剧本自身, 与之相对应的字幕文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影视剧作品是囊括了剧本本身及其对应的字幕文件的。
其次, 字幕组翻译的作品大都是通过国外志愿者通过网络上传的, 速度更新上往往快于国内正规版权引进商。同时通过字幕组的翻译, 大量的盗版商可以低成本的制作了大量盗版光碟。
再次, 字幕组成员的翻译行为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 也没有支付相应的报酬。在网络上, 对公众进行共享传播, 其行为具有可复制性, 同时对一些盗版商的盗版行为起着帮助作用, 导致了著作权人、具有版权的市场主体的潜在市场被占有, 其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1.2 翻译行为的违法性
我国的《著作权法》第23条、第33条、第40条、第43条分别对做出了一系的法定合理使用的情形, 分别为教科书许可、报刊转载许可、制作录音制品的许可、播放已发表作品许可。字幕组的翻译行为既不属于上述的四种的其中一种, 也不是属于为了公共利益而使用作品的情形。字幕组所谓的免责条款表述的“供科研学习使用”, 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行为归于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形下, 但是实际上其用户并不是用于科研学习。其次, 字幕组通常会提示用户, 在观看完作品后一天内删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字幕组对其违法性的自认, 且侵权行为时间的长短不影响侵权的性质认定。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虽然字幕组的主要目的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但是它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相关许可, 也没有支付相应报酬, 又在网络上对公众进行共享传播的方式, 且成果具有可复制性、传播性导致了具有版权的著作权人的翻译权受到侵害, 使得其本来的潜在市场被占有, 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因此, 字幕组翻译行为是违法的。
1.3 因果关系
字幕组的翻译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如上文所讲, 由于字幕组在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未支付报酬情形下, 私自使用作品翻译加上字幕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其不仅侵犯了合法利益者的著作权、翻译权还侵犯其网络传播权。
翻译行为不仅使得国外的影视剧违法更新速度快于国内正版引进商的更新速度, 字幕组的违法行为还帮助了盗版商的侵权行为, 使得其正版的影视作品销售及市场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著作权人的翻译权、销售权都因字幕组的行为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1.4 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字幕组成员的翻译行为是翻译人员故意实行的, 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 也没有支付相应的报酬。
侵权法规定归责原则有无过错原则、过错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对字幕组的侵权适用哪一种原则, 对于著作权人和字幕组的权利义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无过错原则在侵权法上的释义, 是指无论侵权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只要造成了损害结果都应承担侵权责任。过错原则则是强调, 侵权人承担责任的必要条件是主观上具有过错。这两种归责原则适用于字幕组翻译行为都有一定的不适当性。
适用无过错原则, 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简化司法过程、便利原告举证, 但是机械的以损害行为作为归责的主要依据, 可能会导致著作权人滥用权利。翻译权是著作权人的特定权利, 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私人交流的免责情形, 在此种原则下也会被视为侵权行为。这样的适用使得正常的交流行为、合理的翻译行为被定义为侵权, 显然是违反法律本义的。侵权法适用无过错原则, 目的在于加强强势社会主体的社会责任, 减轻弱势群体的举证责任。而在现实中字幕组大都是不具有商业目的、松散的兴趣主体, 它属于弱势主体的范畴。而相对而言著作权人大都是一些资本较为丰厚的公司法人。若适用该原则作为归责依据, 恰恰违背了法律本质和法律制定者的本来目的。
适用过错原则可以使得归责原则理论上具有正当性, 但是在网络实践下不具有可操作性。侵权法上的过错原则是指以主体在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作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根据。由于网络世界的不确定性、延展性以及现有技术的约束以及成本负担过重造成了著作权人的举证难度过大, 使得违法成本降低, 侵权行为更易发生。
因此, 我们在字幕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上应该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侵权法对于过错推定原则的规定是: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适用字幕组的侵权行为的归责具体释义是:存在网络上存在未经许可、进行翻译的字幕文件, 可以推定字幕组具有过错, 除非字幕组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才可以免于承担责任。这样的归责原则可以平衡、协调著作权人与字幕组的权利, 既避免无过错原则下限制字幕组自由交流的权利、辩解申辩权利的缺失, 又解决了过错原则下对著作权人举证责任的过重要求。
由于字幕组的翻译行为, 使得著作权人遭受了一定的损害结果。使用过错推定的情形下, 由于其在网络的传播造成了损害后果, 字幕组通常无法证明其自身的无过错。我们可以得出字幕组的翻译行为是具有违法性的。
2 困境的解决建议
2.1 建立区分原则, 明确处罚细则
在我国字幕组组织可分为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组织, 通过上文分析得出无论是商业化还是非商业化组织, 只要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都是侵权行为。但是商业化与非商业化组织在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上存在不同, 例如商业化组织往往与盗版商勾结, 以及为了其自身组织的运行不得已提供广告位从而拓宽了网络上淫秽物品的传播途径。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侵权行为, 还存在帮助侵权行为, 以及帮助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所以对于字幕组侵权行为应该采取区分原则, 制定相关法律, 确定具体处罚细则。
2.2 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字幕组侵权性主要由于违法片源、未经许可的翻译行为导致的。因此, 可以通过和具有合法版权的正规引进商建立合作机制, 从而解决其违法性的基础。
通过合法有效的合作, 字幕组间接的获得了著作权人的许可, 在排除了翻译的违法性基础的同时, 也使得其自身的合法权利也得到了保护。因为之前字幕组的翻译行为在侵犯著作权人权益同时, 由于自身的翻译行为从而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 其自身的独创成果同时也无法受到保护。通过与引进商建立合作, 既消除了其违法性基础又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让大众获益, 一举三得。
2.3 构建字幕组联盟
创设一个专门的字幕组联盟, 通过此机构统一管理字幕小组, 通过一定的筛查及缴纳会费各字幕小组获得进入该机构的资格, 机构内部进行资源共享。联盟使用统一渠道获取外国影视剧著作权许可。联盟对外作为一个整体维护自身利益和处理各个事项。联盟通过侵权者赔偿费用以及与引进商合作获得报酬维持机构运行和小组分红。
摘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字幕组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其带来的法律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几年, 一大批没有获得版权的网站、作品受到查处, 使得依附于相关网站、作品的字幕组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和讨论。据此, 主要对字幕组翻译行为的性质进行认定, 简要概括了主要存在的困境,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字幕组,侵权,违法性
参考文献
[1]薛文广.外文影视字幕翻译组侵权问题研究[J].网络法律评论, 2011, (1) .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字幕组 篇8
2014年11月是中国字幕组的“寒冬”,“射手网”“人人影视”“TLF”等可以作为“业内标杆”的字幕影视网站陆续关停,意味着中国字幕组这十多年来持续游走的法律边界的崩塌。我国《著作权法》经过第三次修订,明确了“非法盗用、传播”等犯罪行为的界定,因而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射手网’侵犯影视作品著作权案”甚至被列为“‘剑网2014’专项行动十大案件”之首。1
然而经过这场“寒流”之后,字幕组并未消失。在人人影视宣布关停之后几天,仍然有网友通过其他途径下载到了由他们制作发布的最新美剧,并且字幕制作者在视频结尾打上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没有失业,也不用担心找不到我们。各位放心,我们很好。”而网盘、BT等云储存和传播技术已经成为在人人影视等被关停后字幕组继续与网友们分享影视资源的最主要渠道,在网盘地址中间加入间隔符或是提前设置提取密码也进一步保证了网盘文件的安全性。当然,“发布—删除—再发布”的“游击战”模式仍然是当前国内字幕组的活动常态。
官方的法律武器面对在“越界”方面“驾轻就熟”的字幕组时,其效用程度仍然值得商榷;而已经在夹缝中隐匿了太久又遭遇了“大地震”的字幕组,能否继续存在亦需要讨论。
二、多层“灰色地带”中的字幕组
中国的字幕组及其影响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这种文化的界定、其主体的角色定位等尚存在诸多的争议。它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呈现其真实身份或运作流程,但是它们又通过生产和传播无形的信息而对现实世界造成实实在在的影响。笔者认为,国内字幕组所生存的难以界定的“灰色地带”并非简单的合法与否,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一)精英文化?亚文化?大众文化?
国内字幕组所具备的“精英文化”特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字幕组翻译并传播的国外影视作品是与国内播出的电视节目相对的:后者是经过官方审核、传统的、最早也最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而前者是新鲜的、非标准化的、相对小众的。第二,字幕组的人员构成具有十分鲜明的精英特质,其成员多为白领、高校学生、留学者及海外华人,学历涵盖了大专到博士,汇集了全国相当一部分的语言精英。第三,字幕组输出作品的受众同样要具有相当的认知力、理解力及品位才能消化这些作品。
字幕组同样具有亚文化所具有的“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特征。它们跳脱国界限制、主动寻找国外影视资源的部分动力在于对官方营造的文化氛围的审美疲劳。而最近几年流行的字幕组“神翻译”也以鲜明的“草根式”风格来对抗主流的、严肃的传统翻译。另一方面,相对于“非主流”的所谓“主流”的界定也是模糊的,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与真正大众所推崇的文化不一定是完全重合的,判定字幕组“边缘”与否的参照物不同,对比出的结果也不同。
利维斯认为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立的,但是从字幕组中亦能找出属于大众文化的特质。事物被称为“大众的”,是因为大量的人消费和享受它们。2字幕组作品的受众在享受它们的程度上不亚于需要付费的其他文化产品。并且从我国的人口基数来看,即便字幕组作品的受众被限制在“中青年龄层、高中以上学历”这样的条件之中,依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此外,我国存在着因城市化和互联网普及而形成的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断层”,只要城市化脚步不停,当下的年轻一代成为社会的“绝大多数”之时,字幕组作品的受众实际上是会不断扩大,从“小众”变为“大众”的。
(二)“义工”还是“商人”?
中国字幕组素有“网络活雷锋”之称,源于他们为无数网友无偿贡献自己辛苦完成的劳动成果,只为兴趣和分享,而不索取任何回报。费斯克提出过“能动受众”理论以阐明粉丝作为积极受众所具有的生产力:他们对某种文化的迷恋促使他们对文本进行重构和再生产。1粉丝通常是文化资本热烈的收藏者,2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能爆发出极强的生产力。
字幕组正是以兴趣、共享、免费为基础在受众之中赢得声誉和支持得以延续多年,但是当“网络义工”沾染上“商人”气息,争议也随之产生:在“射手网”一案中,上海射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其网站上开设商城,以营利为目的,销售其复制于储存设备的“2TB高清综合影音合集资源”3——单就“售卖硬盘”这一点该案件已经严重背离了字幕组的基本精神,这与将资源放在网站上由网友自行下载是有本质不同的,更不用说其侵犯著作权的违法事实。
此外,2014年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大热,PPS、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通过付费下载的方式拿到该剧片源,并与国内知名韩剧字幕组“凤凰天使”合作推出带有内嵌中文字幕版的《来自星星的你》,助力该剧在我国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样与视频网站的合作让字幕组规避了相当一部分的法律风险,并且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字幕组内的一些成员却选择了退出:第一,“报酬”绝非他们做字幕的目的所在,相反这违背了字幕组的共享精神;第二,本是业余时义务劳动的译制工作一旦进入商业范畴则无法避免对于速度的要求,哪怕牺牲翻译的品质。
(三)“盗侠”还是“罪犯”?
“合法性”是字幕组最根本的问题所在,也是它们遭到打击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字幕组受到法律惩处之后,人们对此的态度却并不同于对待其他犯罪者,尤其是网友们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上各种形式的“缅怀”,使字幕组犹如一个“劫富济贫”的侠客——被官方追捕却为人民所拥戴。
字幕组是一群狂热的粉丝形成的一个以兴趣为依托的团体,当团体中有人缺少资源或缺少享受这些资源的能力时,同时占有资源和翻译能力的成员就会集结成群为其余的爱好者提供这些影片和字幕,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字幕组的无偿分享彰显出一种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于他们努力突破着官方设置的文化壁垒。在字幕组“大地震”之后,许多网友在怀念字幕组的同时表达出对于官方的不满,认为这是官方对于民间自由意志的打压。赫伯迪格也论述过权威力量对亚文化进行“收编”的不可避免性:因为“违反那些权威代码会产生相当大的挑衅和扰乱的力量。”4
然而字幕组行为的“侵权”性质也是无可否认的。虽然字幕组本身对这一点也有意识,但是他们能够用以规避这种风险的办法就是在每部影片的开头打上一段“郑重声明”:“本站片源、字幕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电影公司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公开传播或用于任何商业营利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自负,本站和制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请自觉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爱本片,请购买正版。”然而众人都心知肚明这并没有任何意义。字幕组的成员不能公开自己的现实身份,也是为了防范类似风险。逃避法律的同时,它们也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武器,辛苦译制出的作品被盗版商轻松刻录成DVD获取暴利,或是被视频网站直接盗用,他们都无处也不敢申诉,因为他们做的“就是把一堆没有版权的玩意儿整合成另一种没有版权的玩意儿”5,长期站在法律的对立面总有被惩处的一天。
三、结语:字幕组的“春天”在何处
笔者认为,字幕组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相应的社会土壤的。
首先,在当下不断加快的“全球化”浪潮之中,与世界接轨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必然也要在各个领域逐步开放,影视文艺作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重视以及国民外语素质的提高,不少观众认为观看国外的影视作品在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的同时也意味着“与世界同步”。“了解”是“交往”的前提,而“翻译”则是“了解”的前提,中国字幕组的确在这十多年来大大促进了国人对于整个世界的了解。
其次,我国国内的影视作品多年来中规中矩的路线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国家逐步开放引进国外的影视作品一是审批手续繁复,二是制作周期长,三是删减和配音问题,无奈之下观众只能选择字幕组“越界”译制的作品观看。霍尔认为:大众文化是“权力斗争的场所”6——字幕组的越界行为相当一部分发源于下层民众对于上层统治力量所设置的文化壁垒的不满,越是加强封锁,就越可能适得其反。相反如果官方从字幕组的存在能够了解到大众的需求并且通过合法手段满足这种需求,那么在此领域内的“斗争”即可结束。
最后,根据许多公开的对字幕组的采访来看,通常字幕组要译制完成一部影片的步骤是一条标准化、高效率运作的流水线,并不亚于真正专业的译制团队。2015年中国国际纪录片节的人才招募要求上有一条明确要求:“有字幕组工作经验的优先”1足见经过了字幕组这条生产线“锤炼”出来的群体是能够得到公认的人才。字幕组这个“文化工厂”在“生产”字幕的同时也在“生产”社会需要的人才。
所以,当法律、技术、开放程度等种种条件都逐步到位的情况下,这个以“字幕组”为核心的难题也许并不是无法可解。霍尔在他的《解构“大众”笔记》中说:“存在着抵抗的时刻,也存在着更迭的时刻。这就是文化斗争的辩证法。在我们的时代,这个辩证法一直沿着抵抗与接受、拒绝与投降的复杂路线持续着,使文化领域变成了一个持续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不会有一锤定音的胜利,但却总是有等待被夺取或丢失的战略位置。”2字幕组在这个“战场”上已经战斗了十多年,并且还要继续战斗下去,回头探本溯源的时候才会惊觉:其实他们最初只是一群普通的影视爱好者。或许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言:“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直是由一些默默无名的信徒造成的”。3
注释
1《剑网2014专项行动特刊》,《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1月19日,第008版。
2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8页。
3(1)江宁:《网络字幕组的粉丝文化解读》,《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2)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0页。
5(3)《剑网2014专项行动特刊》,《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1月19日,第008版。
6(4)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4页。
7(5)张默宁:《盗火的字幕组》,《南风窗》,2013年第21期。
8(6)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4页。
9(1)译象Trans Ele(微信号:Trans Ele),2015年3月4日。
10(2)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9页。
国外的中剧字幕组 篇9
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个坎
埃里克是个典型的美国人,因为喜欢中国电视剧,喜欢中文,他曾经在学校里学过十个月的汉语,后来还进行了自学。如今,他的一个身份是中国电视剧字幕翻译小组的成员。
或许同样是因为喜欢中国电视剧,埃里克所在的字幕组取名“Cfan”。这个小组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把中国电视剧翻译成外文。
相比起林林总总的各类国外电视剧,中剧的题材也同样广泛,而且集数众多。国外粉丝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剧目进行翻译的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人气。
埃里克主要是在网络上看电视剧排行榜,寻找网友们最爱的类型,以受欢迎的程度来决定到底要翻译哪一部。“一般,我们会等待一个系列的电视剧都放送完毕才会开始翻译。”
当然,埃里克选择中剧的来源也比较多样。不少是来自于同样爱好中剧的同事推荐,他会经常询问朋友们在看什么中国电视剧,爱看什么。有时候,甚至为他打扫房间的阿姨也会给他一些建议。
“就我个人来说,更喜欢中剧的古代题材。”埃里克表示。但是中国古装剧也给洋粉丝带来了不少困扰。它们给海外字幕组设置的天然障碍就是文化的巨大差异,不但人物关系令老外们不得要领,那些复杂而微妙的人称也让他们头疼。“首先是翻译起来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其次是理解困难。比如,《新水浒传》在中国很受欢迎,我也看过几集,里面人物线索太多了,有点不得要领。而且有很多古语和谦称,这些都是很难用英语表达的。比如‘洒家、浑家、哀家’,这些就要区分开。”
最后翻译出来的效果,埃里克也表示很难尽善尽美。比如《还珠格格》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皇阿玛”,被直译成为“huang ah ma”,《倚天屠龙记》中多次出现的称呼“老贼”被翻译为“old scoundrel”,《爱情公寓》中出现的流行语“我只是来打酱油的”翻译为“I only came to get soy sauce”,看剧的老外不懂打酱油这个梗,看起来只能是一头雾水。
而在汉译英字幕组“一个天地”的负责人Zily看来,更大的难度来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Zily回忆,她自己的字幕组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在《倚天屠龙记》中,一场对战台词中表述是:“乾为天、兑为泽、锐金旗、兑东南……”“我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查了很多字典,看了很多书籍发现古文中原来有些字是没有含义的,最终我们决定直译这些台词。‘Qian as Heaven、Dui as Water……’”Zily觉得如果自己中文程度再好点,甚至能看《周易》,可能这段翻译能再好点。
成员来自五湖四海
聊起字幕组的成员,埃里克介绍说,他们一共有十四五个人,有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有在中方机构工作的外国员工,也有在家待业的外国年轻人,而且不止有美国人,还有来自瑞士、荷兰和澳洲的爱好者,同时,字幕组中还有几个中国人。他们当中,最年轻的有20多岁,最年长的是一位外国教授,在大学教授中国研究,已经年逾四旬。
这些只能通过网络来互相联系的同好者们是怎样工作的?埃里克介绍说:“我们的分工很明确,大家确定好剧目后,有两个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组员,就负责把片源下载下来。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会找到带字幕的DVD版本,这样的片源更加清晰,也可以省去翻译成员听译的工作,使翻译者理解得更为准确。”
一般的中国电视剧,每集大概是不到1小时,字幕组成员会按照计划,每个人领取一集来翻译,每一集的翻译时间大概是3到6周。
说起翻译中剧的时间,埃里克感叹地表示,这个速度与中国人翻译美剧、日剧字幕的速度差得很远。
“我知道中国字幕组在翻译美剧的时候效率很高,一集通常有4到5名翻译。美剧《迷失》一集的台词有500~600句,因此每名翻译的量是100到150句,一般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而我们现在翻译的人数还太少,也不能为组员支付薪水,所以大家都是出于兴趣义务帮忙的。”
现阶段,埃里克的字幕组中很多人都有专职工作,平时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翻译。有的时候,也有一些他在中国的朋友会帮助翻译,这样效率就提高了不少,“因为他们的英文水平都不错,中文又是母语,所以翻译一集的时间可能就只用1周。”
在全部翻译工作完成之后,就是制作字幕和校对。这些工作都是埃里克字幕组中的一个在澳洲的女孩子来完成的。虽然他们素未谋面,只能靠邮件来联系,但是合作起来非常默契。一般一周之内澳洲女孩就可以完成校对,并且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大家下载。
欧美观众更爱武侠剧和琼瑶剧
当字幕组的成员们完成工作之后,喜欢追剧的海外观众,其热情程度丝毫不亚于国内观众。有的人还会在论坛上直抒胸臆,认为美剧的播放速度太慢,完全不像中剧可以一次看个痛快。
海外观众热衷的题材多种多样,无论是《新还珠格格》《家的N次方》这类青春偶像剧,还是《快乐大本营》《中国达人》这种综艺节目,甚至是《士兵突击》这样的军旅题材,他们都照收不误,还会发帖谈论剧集质量的高低,大呼“许三多好可爱”,或者“《新水浒》实在是改编得太差了,与原著差太远,我准备放弃”。也有人表示,如果中国要翻拍美国的《绯闻女孩》,他就要放弃后者,改去收看前者。
其实更受欧美观众欢迎的依然是武侠剧和琼瑶剧,不少观众会被琼瑶剧里缠绵悱恻的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有趣的是,如今大热的中国穿越剧,虽然也有不少人去看,却鲜有人对其表示热爱。这一点,与欧美穿越剧一直长盛不衰有一定关系,中剧的穿越能力,看来还有待提高。
同样的,因为电视剧而走红的中国明星们,自然也拥有了大量海外粉丝。袁立、黄奕、赵薇等明星被粉丝们追捧,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八卦的爱好者们在网站上传播,供更多的同好们分享。
《甄嬛传》赴美,网友来帮忙
两年前,孙俪主演的电视剧《甄嬛传》创下收视奇迹,不但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更是游遍日、韩以及整个东南亚。据悉,明年《甄嬛传》将登陆美国hbo电视网,也成为首部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电视剧。看到外国中剧字幕组的小伙伴们面对中文焦头烂额的样子,网友们也纷纷操碎了心,为外国友人翻译《甄嬛传》出谋划策。
首先是各种答应、嫔妃的名字翻译。流传得最广的是网友@天才小熊猫的版本:甄嬛的英文名是“Real Ring”(真的环),叶答应是“Leaf agree”(叶同意),安常在成了“Safety always here”(总是很安全),曹贵人叫“Cao so expensive”(曹好贵),气势逼人的华妃干脆翻成“Hua fly”(华飞)。
其它网友再接再厉,挑战难度颇大的经典台词。如“这真真是极好的”,被翻译成了“This really really good enough”。华妃那句“赏你一丈红”,则被解读为“Give you a 3.3333 meters red(一丈等于3.3333米)”,华妃另外一句霸气台词“贱人就是矫情”,被翻译成了“Bitch is so bitch”。
清宫剧必备台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被翻译成了:“Emperor ten thousand old(一万岁)!Ten thousand old!Ten thousand old!”“皇后娘娘万福金安”则成了“Empress,hope you 10000 lucky and safe with gold(皇后,祝您10000分幸运和如金子般平安)。”
网络字幕组 篇10
海外剧, 指的是由国外电视台或影视公司制作的电视连续剧, 按来源国不同, 可分为美剧、日剧、韩剧、泰剧 (泰国电视剧的简称) 等。而海外剧字幕组 (以下简称字幕组) 则是借助现代网络与数字技术, 专门给海外剧内容配上对白字幕和注释, 并将其传播出去的一种互联网组织。需要指出的是, 字幕组并非中国特有, 包括美国、德国等国都有字幕组存在。
目前在互联网上比较知名的海外剧字幕组有:人人影视字幕组、凤凰天使字幕组、猪猪字幕组等。这些字幕组紧跟海外电视剧播放的脚步, 当剧集在国外播放完毕后, 立即等待国外片源的回传, 并由字幕组中专门人员依次进行翻译、校对、时间轴调整、压缩和发布。此外, 海外剧字幕组通常会通过自己的“网络社区”, 与其注册会员 (包括下载和观赏剧集者以及字幕组内部成员) 就剧集内容、论坛事务等问题进行交流。
现在, 从网上下载海外剧已颇受欢迎, 特别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支持。有学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目前大学生观看海外电视剧主要的渠道是网络, 占了总人数的77.8%。[1]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海外剧字幕组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 而许多海外剧字幕组也是以“学习交流”为名义进行字幕制作和提供视频资源下载, 因此本文重点是在跨文化传播层面对我国海外剧字幕组的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对于其“合法性”问题暂不讨论。
二、我国海外剧字幕组的特征
总结我国的海外剧字幕组主要有:虚拟性、组织性、创造性、专门性四个特征。
(一) 虚拟性
主要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而诞生的海外剧字幕组, “天生”具有虚拟性, 他们在互联网上往往以“虚拟社区” (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网络社区”) 的方式存在着。虚拟社区是一种网络化、虚拟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更是一个新型的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交流、交换和共享信息的“公共领域”。[2]这些“虚拟社区”以字幕组内部成员为核心, 同时吸引下载剧集的观众以“会员”的方式保持和字幕组的沟通交流。一方面, 在这个社区中, 字幕组向网友提供实时更新的海外剧集 (有的字幕组只允许注册会员进行下载) , 同时还会根据会员的反馈对剧集的选择、翻译内容、注释方式等进行改变。而在另一方面, 离开了互联网环境, 字幕组似乎只是一个“名称”, 人们无法确切知晓他们的工作地点、真实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经费来源。可以说, 字幕组是一种虚拟的“群体”。
(二) 组织性
虽说字幕组在互联网上的身份是虚拟的, 但于此同时, 他们具有组织性。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的安排, 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3]各字幕组有明确的目的, 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于相关海外剧集的翻译和字幕制作, 然后发布分享给广大网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一个总的字幕组分为几个小的分组, 每个分组至少负责一部剧集的翻译。同时在每个分组中, 都有十分明晰的分工 (包括片源、翻译、时间轴调整、校对、压制、发布等工种) , 同时还有紧凑的时间表以保证各海外剧集有周期的发布。猪猪字幕组就其翻译每集日剧的大致工作流程和所花费的工作时间向网友们进行过说明:“不谈下载片源的时间, 我们制作发布一部45分钟的影片大概需要8个小时, 其中翻译4小时, 校对1小时, 时间轴2小时, 压缩1小时”。[4]
在字幕组中, 常常有成文的规定, 发布在其网络社区 (又可称“论坛”) 上, 内容涉及字幕组工作流程、字幕组论坛会员注册和管理制度 (涉及会员在论坛的发帖、下载、晋级等) 、和其他字幕组的交流活动等。
(三) 创造性
我国海外剧字幕组具有创造性, 主要来源于其从事的翻译和制作字幕工作。
在翻译方面, 字幕组对于译文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 需要翻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许多字幕组中的翻译人员, 在翻译时剧中对白时十分细致, 力求做到翻译的“通俗化”和“本土化”。“通俗化”是指译文通顺易懂, 这也是字幕组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 而“本土化”指的是翻译的对白适当结合中国文化特色, 以便观众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下能更好的理解。如美剧《越狱》里有一句台词:“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直译为“准备的作用有限”, 而最终被某字幕组译为“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这一译法十分精妙, 通过中国成语的方式展示了、传递了英文原文的核心含义, 可谓是字幕组创造性翻译的典型代表。
在制作字幕方面, 字幕组们也各自发挥其创造性, 将原先单一的字幕添加变的多样化。如有的字幕组使用“双语字幕”, 让观众既能看到译文也能看到原文, 这对于学习相关语言的观众来说具有辅助其学习的作用。再如, 许多字幕组除了提供电视剧中对白的字幕外, 还利用字幕对剧中的具体场景, 甚至是对白进行说明或者评论。
(四) 专门性
根据成员所在地, 掌握的语言, 兴趣爱好不同, 我国的海外剧字幕组又各具专门性。以剧集来源地为标准, 可划分为:美剧字幕组、日剧字幕组、韩剧字幕组, 以及综合性字幕组等。如伊甸园字幕组就以翻译美剧见长, 而猪猪字幕组则以翻译日剧而出名, 人人影视字幕组则是美剧、韩剧、日剧都有涉及, 但其最独特的是对于“大学公开课”的翻译。这种专门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字幕组渐渐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当人们想下载某国的电视剧时, 就会想起某个或某几个字幕组。翻译同一国别的字幕组之间存在竞争, 网友会在多个字幕组中进行挑选, 找到最具有“专门性”, 最符合他们欣赏要求的字幕组作品进行下载。
三、我国海外剧字幕组产生的原因
(一) 全球化背景以及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不同的文化得以穿越地域的障碍, 产生碰撞和融合。借助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力量, 全球化的速度和程度得以加深。就传播覆盖面和跨国境能力来说, 互联网克服了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传播渠道。
可以说, 文化的全球化是海外剧字幕组产生的大背景。在这一语境下, 影视剧作品这一文化产品的跨国传播具有可能性, 而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是这一传播过程的助推器。同时, 全球化给了我们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契机, 而字幕组的翻译实践则促进了文化间相互的沟通交流, 在他们制作的字幕中, 我们还看到了中文和其他国家语言的共通之处, 上文中提到的用中国成语来翻译剧中的对白就是例子。
(二) 国外文化“爱好者”的存在和国内观众对海外剧的大量需求
海外剧字幕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网络上有一群掌握一门或以上外语的, 熟悉国外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发动并组建了各色各样的字幕组。他们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不同地区, 许多人是华裔或是留学生。有字幕组公开发布声明表示, 其对于海外剧的热爱, 及向观众提供字幕作品的成就感, 是支撑他们进行字幕组工作的主要动力。
另外, 国内观众对于海外剧的大量需求也是促使字幕组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需求也不断扩大, 国内有限的影视剧资源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观看美剧、日剧、韩剧等海外剧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遣需求, 还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海外剧中的主人公、道具、场景、情节等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特别是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 不了解美剧中的经典剧集内容, 是没有跟上时代潮流的表现。
(三) 海外剧本身的特色
海外剧本身的特色也是促使字幕组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一, 海外剧是外国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同特征的他国文化对人们容易产生吸引力, 因此, 海外剧也容易以其文化异质性获得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并且, 海外剧的种类多样, 不同的剧集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内容, 人们可以在美剧、日剧、韩剧等剧种中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第二, 对国内观众来说, 海外剧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新颖性。在形式上, 有的海外剧采用的是分季播出制, 剧集数目较多, 如美剧;有的海外剧集数较少, 如日剧除部分电视剧 (如一些古代历史剧) 外, 一般一部剧为10至11集, 收视较好的电视剧将制作特别篇 (简称SP) 。在内容上, 海外剧的题材丰富, 从职业生涯到社会伦理, 从情感经历到悬疑分析, 从现实题材到科学幻想, 各种题材皆会涉及, 这给予观众极为丰富的感观体验。同时, 许多优秀的海外剧编剧, 在设置剧情时参考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犯罪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解读人物和事件, 使得电视剧在具观赏性的同时具有现实参照性, 另外也牢牢把握了观众的心理需要。如美剧《别对我说谎》、《绝望的主妇》, 日剧《龙樱》、《魔王》等。
四、我国海外剧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一) 中介作用
作为既是受众, 又是传播者的字幕组, 对于海外剧进入我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的是“中介”的作用。一方面, 他们是外国文化产品的受众, 许多字幕组成员都是某国别电视剧的爱好者, 甚至是“美剧迷”、“日剧迷”等。他们喜爱海外电视剧, 同时也对于海外电视剧中展现的外国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据“人人影视字幕组”成员的介绍, 字幕组的成员可能身处世界不同地区, 但他们都是各自翻译的相应海外剧别的爱好者。而在另一方面, 对于身处国内, 在互联网上下载海外剧观看的广大网友来说, 字幕组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 同时熟悉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电视剧的翻译, 他们将包含丰富外国文化信息的电视剧集呈献给国内的观众。字幕组利用自身对于国内国外多种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国内观众在观看原版海外剧时在语言、文化背景上遇到的障碍, 从而更容易理解海外剧的具体内容。
(二) 对传播内容的加工作用
字幕组还是海外剧传播内容的加工者。通过字幕制作, 字幕组在翻译原对白的同时, 还不乏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有的字幕组成员喜爱网络语言, 那么在其翻译作品中就会时常能看到如“囧”、“虾米”、“稀饭”等网络流行语。这让很多同为网络流行语爱好者的网友在观看时感到熟悉和亲切。虽然字幕组对于海外剧传播的本质内容没有影响, 但在基本保留原有影视文本涵义的基础上, 字幕组所“添加”的内容影响着观众对于剧集涵义的接收和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字幕组的“加工”也促进了包括我国网络文化在内的有别于海外剧本身传递文化信息的内容传播。而这些文化在整个社会中一般是作为亚文化存在着的。需要说明的是, 作为文化产品“加工者”的字幕组, 其对于我国和外国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了字幕组作品的质量。字幕组翻译人员对于具体文化内容了解程度的参差不齐, 这使得有的字幕组翻译的对白流利顺畅, 意义准确到位, 也能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以领略到外国文化的特质;有的字幕组作品翻译的则语句勉强通顺, 有的还带有粗俗的语汇 (除了剧集本身有粗俗用语的情况) 。
(三) 海外剧字幕组给我国文化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第一, 字幕组给国内的文化环境带来了大量的海外剧产品, 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多元性, 满足了国内观众的电视剧收看需要。当然, 字幕组的“作品”在我国电视剧产品市场中不占主流, 它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亚文化性。第二, 字幕组翻译的各种海外剧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社会话题, 如曾“红极一时”的美剧《越狱》虽未在我国的电视台正式播放, 但引起了以年轻群体为主体观众的广泛关注, 无论是剧情, 还是剧中的人物都引起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 而《越狱》中的男主角还因其“高人气”曾为我国某品牌进行广告代言。
从长期来看, 字幕组带给观众的数量众多的海外剧, 有利于了我国观众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 客观上也促进了其对外国文化产生认同。在《纽约时报》刊登的《打破文化屏蔽的中国字幕组》一文中提到一位名为“李子花丛”的观众这样说道:“当我看了一段时间连续剧之后, 我感到里面的有些角色开始影响到我。这种感觉很难形容, 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我想这可能和美国文化有关系。”根据乔伯纳的“涵化理论”, 电视观众在大量观看电视之后, 容易对某些事物形成一致的观念和态度。而网友对于海外剧的大量观看, 也容易使他们在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甚至还出现了“网络TV粉” (指热爱下载和观看海外剧, 包括其中的演员、剧情、道具, 展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等具有强烈喜爱或认同的人) , 他们在观赏 (完电视剧) 之后, 必在QQ群、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开心网发布自己的感受, 在互动中推荐跟偶像相关的一些衍生品, 包括衣着、手机。其中, 女粉丝对于配饰和化妆品的关注度几乎超过了剧情。这类TV粉基本上是喜新厌旧的团体, 他们在不断更新偶像的同时, 也在更新着自己的生活方式。[5]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海外剧所属国的生活方式可能具有趋同性。海外剧中对于某些事物的偏好和选择标准会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产生影响, 如韩剧带来的“韩国泡菜热”, 日剧传播影响下的“日语热”等。以上论述都说明, 海外剧的传播可以促进外国文化认同的培养。
我们还应认识到, 这种文化认同将对观众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状况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全球化环境下, 保证民族国家内的稳定的文化认同是必要的, 历史表明, 如果失去了文化认同的向心力, 国家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抗风险力将大打折扣, 甚至有可能面临文化分裂的危险。正如麦奎尔所论述的:媒介国际化可能的确导致文化更为同质或者“同步化”。根据汉姆林克的看法, 这种过程“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的决策要根据一个有力的中心国家的利益和需求而定。这些决策没有考虑到依赖过的适应需要, 因而产生微妙但具有破坏力的效果”。结果是, 文化的独特性、向心力都在降低。
五、来自海外字幕组的启示
海外剧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 虽然目前他们的“合法性”还缺乏认可, 但从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如下启示: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 海外剧的跨文化影响力不容忽视。海外剧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给了观众丰富的外国文化体验素材。同时我们应看到, 许多海外剧在我国得以传播是由于网民自发地去获取, 包括字幕组主动寻找海外剧片源和制作字幕, 以及观众自发地去字幕组网站上下载海外剧观看。究其原因是国内缺少足够数量的优秀影视剧产品, 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收看需要。借助互联网, 观众得以获取大量海外剧资源。以前是制作者向受众提供文化产品, 现在是受众主动索取文化产品 (暂不讨论其具体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范) 。虽然海外剧的原制作者、投资方没有因为字幕组将他们作品引进中国的行为而获得利益, 但至少在文化传播的层面上来说, 外国文化得以更丰富的方式和中国观众接触。如上文所述, 海外剧这种文化产品的引进和传播给我国国内文化带来了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尤其海外剧是对于国外文化认同的培养, 以及对于本国文化向心力的影响, 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当然, 此处笔者并不想引起一种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的焦虑和恐慌, 而是想强调我们应对于外来文化产品的大量传播抱有一定程度的警觉。我们在享受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而得以传播扩散的丰富的文化内容的同时, 也应该站在促进文明多样化的角度, 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产品, 去关注我们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播状态。
摘要:近年来, 我国许多海外剧字幕组活跃在网络上,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我国海外剧字幕组的涵义、特征进行了阐述, 进而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海外剧,字幕组
参考文献
[1]厉国刚, 杨云.“外剧热”的冷思考[J].现代试听, 2008 (11) :79.
[2]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38.
[3]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孙建敏,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6.
[4]Jerry-Xu.猪猪字幕组制作一集日剧所有的流程[EB/OL]. (2006-09-05) .http://bbs.subpi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0282&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