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的机制与策略

2024-10-29

课堂讨论的机制与策略(通用5篇)

课堂讨论的机制与策略 篇1

目前,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认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讨论活动,不断提高讨论的效果,可以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突出教学重点,把握讨论时机

组织课堂讨论需要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扩展教学内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明确讨论目的,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讨论中,重点并不是讨论的结果,而是讨论的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讨论的目的,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讨论,促使学生掌握合适的讨论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以及理解能力等,合理选择讨论题目,制定明确的讨论目的和讨论要求,以提高讨论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合理进行指导,提高讨论效果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讨论的重点,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进行指导,不断提高讨论的效果,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同时,当学生不能及时回答出问题,或者答案不正确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来,以确保讨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在讨论活动中,当遇到困难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适当予以引导,以确保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设计问题,积极创新讨论形式

问题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低、学习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提问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指导式讨论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设置问题,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辩论式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讨论的效果。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主式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合作学习模式,提高讨论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讨论活动,所以,在讨论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求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互相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分别讲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自由、深入地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以确保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

4.及时总结和评价讨论结果,提高讨论质量

讨论活动是提高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讨论活动结束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结果,合理进行评价和总结,不断提高讨论的有效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详细分析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分歧,适当讲解有效的讨论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同时,对于在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生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提醒,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来,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讨论问题,善于把握讨论时机,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不断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以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西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J].学周刊,2016(03):164-165.

[2]白文利.谈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4(92):45.

[3]周萍.浅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4(12):5.

[4]刘春.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09):169-170.

课堂讨论的机制与策略 篇2

或者在文档打开后,编辑了几个时,输入了几万字,在关闭文档时,也会弹出相同的保存对话框,其实很显然,没有人会轻易放弃几个小时的工作成果,这样的询问是多余的。

对于这种情况,使用过WORD软件的用户都能理解,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但这样的设计明显不是合理的。”

这是前一篇博文《把用户当傻瓜,不是改善产品可用性的救命稻草》中所列举的例子,用以阐述“能让所有用户都理解的设计,并不等于就是好的设计、可用性高的设计”这个观点。

看到有网友回复说“为什么要弹出对话框,那是多方面考虑的,一个是老手来说是二次确认,避免犯错,另一个是新手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执行的命令是什么意思,可以从这里得到提示。”

这位网友的观点很明确,在用户选择关闭软件后(这里泛指所有具备编辑功能的软件),弹出一个保存对话框,是既符合新手用户的心智模型,又遵从中间用户使用习惯的设计方案。

在讨论之前,我先举个真实的例子。由于一次意外的断电,一位学油画的朋友,丢失了画了9个小时的工作成果,当时他使用的软件是Corel Painter 8.0。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还没养成随手保存的操作习惯。

那为什么一定要求这位画家朋友养成随手保存的习惯呢?

虽然对于突然断电这种情况,不能要求软件可以先知先觉,或者要求软件在停电的一瞬间把文件保存好,这都是目前技术达不到了。但如果这款软件可以设制自动保存文件,是不是这位画家朋友就不会损失这么大了?

画家在实际画纸与画布上绘画时,肯定不需要这么做,因为画在画纸上的线条,只要画家不想去除掉,它就会一直保留在那里。画家工作一天后,起身打开离开画架的时候,也不会弹出一个对话框,问他是否要保存。

做为对软件工作不了解的画家来说,在Painter提供的空白画布上作画感觉,与实际画纸十分接近,而且有更为便捷的地方。所以,对于CG绘画经验不多的人来说,很可能会忽视CG绘画与手工绘画的区别,即以手工绘画的经验,来对待CG绘画,手工绘画的经验,这也就是新手用户对于Painter软件的最初心智模型。

对于绘画软件以外的其它软件来说,也是一样。几乎所有软件菜单栏的第一项,都是“文件/FILE”,这其实是在以实际文档隐喻软件所创建的数据对象。现在世界中的文件,在更改和添加文字后,结果就会保留在文件上,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而之所以软件编辑文件后还需要再提示用户,是由于软件的程序逻辑与操作系统的存储机制导致的。

我们打开本地硬盘中的一个文件进行编辑时,实际程序要做的工作大致是,先找到用户选择的文件,读取文件内容,在内存中创建一个备份文件,并通过软件将其显示在屏幕。在用户确认保存前,硬盘中存储的文件没有被更改,编辑、更改的是内存中的备份文件。这也就是打开大体积文件,内存占用会增高的原因了。

由此可见,在关闭软件时,弹出保存对话框并不符合新手用户的心智模型,这所以要此时弹出这个对话框只是遵从操作系统的存储机制,并否文件因未保存而丢失数据的责任,推到了用户的身上,

那这个对话是否能起到“提示用户执行的命令是什么意思”的作用呢?下图是WORD弹出的提示窗口,确实有提示信息,询问了用户是否要保存文件,但并没有对于保存功能的解释以及为什么要保存的说明。

对IT经验丰富的用户来说,也起不到避免其犯错的作用。比如,一个用户编辑一个几十页的文档时,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在输入新内容的过程中,误删除了一个段文字。上图中的对话框,对于这种误操作,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且就用户操作来说,编辑文件的目的是明确的,清楚知道要编辑哪个文件及应该如何编辑,编辑完成之后,有二次确认的必要吗?也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用户关闭软件时,由程序自动保存文件与让用户点击对话框中的“是”按钮来保存,根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之所以熟悉软件操作的用户会形成这样的操作习惯,恰恰是由于现有软件的功能逻辑所导致的,尽管不合理,由于用户已经适应了,这个问题也显得不那么突出了。虽然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给用户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操作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用户的额外,用户应该会乐于面对这种改变的。

就拿OFFICE 来说,与之前版本相比,调整是巨大的、明显的,用户的许多操作习惯都被打破了,但花少许时间适应后,你会发现,这些调整都是合理的,它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花点儿时间学习是值得的。但这些调整也是有风险的,听到不少反应OFFICE 2007不好用的声音,不少人又换回到之前的版本。

不过,始终相信这处积极的、更为合理的调整会慢慢被更多用户所接受,因为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是在不断改变的,好的操作习惯会慢慢替换掉原来的不良习惯。

对于上面那位网友认为文章开始时所举的例子有“想当然”的成份,我想说的是,为了说明问题,确实刻意标明了例子中的几个数字,那都不是绝对的。不过,由于现有软件产品设计上的问题,确实让用户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做了大量的额外工作。

比如,可以注意一下身边的朋友,是不是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有随时按CTRL+S的习惯,可以问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是否都有丢失数据的惨痛经历?相信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肯定。

当然,在进行产品设计时,简化操作逻辑与界面信息内容,采取进行扁平式的设计方向对于新手用户来说有一些帮助,但对于自身条件不同的新手用户应该综合全面的考虑,应该先做用户调查与研究工作,这里真的不能想当然。对于新手、中间用户及专家的操作体验要求,也应该很好的平衡。新手用户不应该忽视,但中间用户才是产品生存的基石,应该更为重视。

实事求是地讲,以WORD这款软件来举例,确实有我的用意,是因为WORD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软件,即使是对IT了解不多的人,也安装操作系统后,接下来几乎都会安装OFFICE软件包。而其中WORD又是OFFICE系列软件中,大家使用机率最高的软件,群众基础比较好。

所以大家不要误会,以WORD为例,并不是说它在这方面的设计是最差的,恰恰相反,WORD是处理保存功能逻辑比较好的软件,它至少提供了定时保存的功能机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存功能所存在让新手用户费解的问题,相比其它大多数软件来说,保存功能的可用性要高得多。

浅析参与式课堂的讨论形式与策略 篇3

【关键词】 参与式;讨论;形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什么叫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的意义可以互相启发,获取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师生的沟通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组织能。

一、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专题讨论、辩论式讨论、穿插讨论等形式。

全班讨论,一般是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提出来,然后由老师控制局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例如,在教《中国石拱桥》时,用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驼着什么?车水马龙。”导入,学生不但知道说明对象,而且将拱桥的最大特征交待清楚了。

小组讨论比较灵活,小组应有一个学习程度好,能组织讨论的学生为核心,小组讨论可围绕全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决重点难点问题,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提出来,然后由老师控制局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针对本组成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般用于难度不大,或课堂上遇到“冷场”,可采取小组讨论。

笔者做过实验,在每周的两节作文课中倡导小组合作作文,以下是师生合作作文的具体操作程序: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并提出评改建议——学生轮流阅读组内成员作文,由小组长主持,对作文逐一评价,要求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每人负责写一篇作文的评语,评语要求有眉批,又要有总评,并根据评分标准打上分数,签下批改者名字,以督促评改者负起责任,避免胡批乱改——对遣词用句独到的文章,如排比、比喻等修辞用得好的句子,或某个动词,形容词用得准确,传神的句子,要求学生摘录后,汇集起来进行交流——学生修改自己作文后组内再一次评析。这次主要是评析改前改后作文的差别,并推荐佳作,这个阶段的成果主要是通过班级刊物展现——以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合作思考共同完成某片段写作,给写作好的组加分。

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发挥学生潜能。在伙伴面前,学生的表现欲、创作欲均达到高峰,这样积极性容易调动,成果比较显著。

同桌讨论,适合只需相互提醒,启发,就能有结果,或适合相互检查的讨论内容,这种讨论方式更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值得运用并经常开展。

专题讨论、辩论式讨论、穿插讨论等形式自然都在前三中讨论中完成。

二、课堂讨论的策略

(一)精心选择课堂讨论内容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精心选择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内容是一堂讨论课堂成功的关键。

我们怎样选取选取、设计讨论课的的课堂讨论的内容呢?首先,讨论课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内容,其次,也要结合学生情况设计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别忘了“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教师用“换位”角度去设计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或者把问题“包装”得亮丽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的目的。而再次,是对问题内容的表述,语言要简洁,通俗易懂,学生要读懂题目要求了才能进行讨论。

(二)课堂讨论的调控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像汽车导航仪一样,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对课堂讨论进行调控。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讨论、发言,不能让讨论跑题。缺乏引导的讨论往往让学生远离文本的目标价值,浮于表面,是无效讨论。所以,教师不能“放任自流”的讨论,要适当点拨,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意义中去。在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资料;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不仅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际,而且能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以达到思路的统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课堂讨论中要学会要控制学生讨论和学生发言的时间。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经过自我感受、酝酿形成自己的观点后,最后是自我展现了。这一过程需要多少时间为宜?当然,在时间上让应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学生信马无疆,否则,我们将不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时间。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一旦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讨论有结果就是“收网”的时候了,立即让学生转入到讨论结果的展现。

(三)要有适当的激励、竞争制度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不仅如此,引进竞争机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朗诵比赛、分角色朗读比赛等,我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师生共同为他们打分,到期末根据积分和平时的表现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并承诺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全调动起来了。

(四)教师的总结、评价。

教师的总结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

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为保证讨论的效果,在讨论出结果后,明确正确的结论是什么。学生答案既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学生的答案一般有三类:答案正确、答案残缺、答案错误。对于答案正确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回答残缺的答案,教师需要补缺补漏;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答题方向和答题要求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至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更应该明确指出其错误所在,对其错误进行分析、点拨、启发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教师的评价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评价能促进健康发展。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表现及时地给予点评、肯定、或鼓励,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或引导,即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这样的评价才叫有的评价。但是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喜欢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而忽略了否定性评价,因为学生都喜欢听好话。经常在一些示范课上,教师满堂课都是“你真聪明!”、“你真棒!”一节课下来有几十句这样重复赞美的语言,对学生的答案全盘肯定,大加赞美,学生听了欢呼雀跃,之后便是一脸茫然:到底是我的对呢还是他的对。须不知“良药可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学生也希望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否定的评价,教师不能老是用抽象的赞美、笼统的语言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甚至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浅议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策略 篇4

一、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树立自信心

据了解, 在农村中学, 大多数学生不敢“开口”讨论, 主要有三种心理障碍:一是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 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好, 反正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二是有些学生害怕在讨论过程当中自己的见解、看法出现错误, 怕遭到同学、老师的嘲笑;三是由于有些学生生性胆怯, 不好表现自己, 因而闭口不说.其实这三种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要转变这些情况,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讨论中, 应鼓励他们多发言, 就老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 即自己怎么想, 就怎么说, 不管是错还是对, 都要予以鼓励和表扬.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 要适时创造各种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自信心.

记得在讲授分式的概念时, 我先写出90x, 60x-6, mn, sa-b, 然后分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这些式子在形式上具有什么特征?分母具有什么共同点?然而, 只有少数同学在很小声地讨论, 课堂死气沉沉, 我只好请了平时一个成绩较差但大胆的同学起来回答.这位同学要点是答对了, 只是表达得不是很清楚.尽管这样, 我还是夸奖了他, 让全班同学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取得成功!经过这一夸奖、这一掌声,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接下来的讨论很多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并且争先恐后举手做小组的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二、所设讨论的问题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与需要,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的不同, 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思考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讨论的问题时, 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在普通班, 因为学生基础较差, 如果设置难度太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那么学生就会不知如何讨论, 也讨论不出结果.长此以往, 学生一次次受到挫折, 就会对讨论毫无兴趣, 讨论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如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我启发学生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添设辅助线, 才能把梯形中位线定理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讨论时间5分钟.结果发现学生都一声不吭, 我只好草草收场.普通班的学生, 本来就十分怕几何, 对于这种添辅助线的问题, 他们简直是“谈虎色变”.但同样是这个问题, 在基础较好的班级中,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效果却大不一样.所以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应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状况, 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否则,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三、组建讨论小组尽可能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教师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尽可能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即各小组之间学生的知识、能力尽可能相同, 但组内各成员在各方面是有差异的.每个小组都分配有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 使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每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搭配, 性格互补.小组内既有情感内隐、深思熟虑的内向型, 也有情感外露、快人快语的外向型.这样一来, 在小组讨论中, 外向型的人, 容易先声夺人, 打开局面, 拓展问题的广度;而内向型的人, 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 容易参与到讨论中, 并听了别人的观点后, 深思熟虑, 又有可能增加问题的深度.而小组讨论后的代表发言, 更是离不开性格外向型的急先锋, 他们活跃的思维有助于把小组讨论引向全班讨论.但是, 他们急促的发言往往会使回答的问题不够全面, 这时需要性格内向型的小组同盟军, 起来补充更正.这样的小组讨论, 不仅调动了个人钻研的积极性, 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集思广益, 使不同的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了互补, 把教学过程变成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钻研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讨论, 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采用竞争激励方式

有竞争, 同学们就会你追我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把积极讨论, 以最快速度讨论出结果的小组为优胜组.一个星期评选一个优胜组, 优胜组在操行评定中, 给予适当加分, 并予以奖励.

课堂讨论的机制与策略 篇5

医疗风险管理跨部门间协调与讨论机制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在医院安全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部门内部有关机构和单位之间密切配合、有机结合的协调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协调和协作机制,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整体效能,特制定本制度。

一、高度重视

在院办公室及医务科统一协调下,医院主要部门,包括医务部、护理部、质控办、院内感染科、药剂科、医保科、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总务科、医学设备科、消防科、保卫科等,应打破“部门墙”,克服部门间沟通障碍,做好部门间不同意见的正确处理,各部门负责人要掌握跨部门沟通原则,进一步完善沟通制度,轻松建立信赖关系,赢得共识。

二、主要做法

1、按照各部门分工,做好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工作,认真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并记录,发现医疗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集中讨论,认真总结,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最终解决方案,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2、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督导管理职能部门,制定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和实施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反馈等质量管理活动,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设备、后勤、财务保障质量实行重点监管。

上一篇:市场主导下一篇:工程造价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