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式教学

2024-09-28

课堂讨论式教学(精选11篇)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1

有一次听语文老师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 文中写到了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亲近平等的融洽关系。再看看我们眼下, 再现这种情境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了。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推广, 这种情境又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去实现的, 课堂讨论式教学就是实现这种情境教学的可实施途径。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模式, 几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谈谈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设计。

这里要明确老师所起的作用。上课前, 教师先要精心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 在提出问题之前, 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提出问题时, 要有一定的引导, 确保讨论有一个主题和大方向, 因为虽然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比较活跃, 但对一些内容的把握不一定非常准确, 所以老师适当地加以引导是必要的。如分析资本主义政体时, 教师应明确指出可从影响政体因素 (历史条件、历史传统、阶级力量、国际环境) 、政体发展过程、特点、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讨论。讨论之后, 教师要作好小结, 也可引导学生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二、师生关系要融洽, 教师要根据班

里学生的状况, 尽量避免有意无意地对学生产生负面刺激。遇到学生木然、困惑的神情, 就应该调整问题的难度, 改变提问的方式。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 我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墨家会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因为课本上的素材不充分, 学生出现迷惘的表情;我转而问“显学”的字面意思, 学生即能答出是“许多人认可的学说”。我又问:“许多人会是些什么阶层的呢?”这一问的答案课本上有, 学生都能找到, 然后我进一步问:“为什么是他们, 而不是地主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大都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发言。这样, 融洽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建立, 切忌把课堂变成几个活跃学生与教师的表演场, 这显然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相违背的。

三、教师要学会认真对待学生的观点, 讨论讲究民主化。

由于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有时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 此时不少教师处理得不太妥当, 他们或是面露尴尬之色, 无所适从, 或装作若无其事, 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年龄阶段, 有时在讨论之后会提出一些新的论点。比如, 教师赞美岳飞是抗金英雄, 学生也可以说是对宋朝皇帝的“愚忠”。这时教师不能生硬地否定, 压抑学生的创造性, 而是采用民主态度, 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的探索, 全面深入分析历史现象, 并逐步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情境, 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

新课程教学模式下, 讨论式教学是其中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为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 而是要让学生参与进去, 挖掘他们的潜力。课堂上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2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许多教师通常都会设置“讨论”这个环节。

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确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必须要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就应当按要求正常进行,决不能含糊。但在课堂教学讨论这个环节上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 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在组织讨论的时间上“算”得太紧,“掐”得太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了讨论题后,往往是学生思维刚刚拓展开来,逐步进入讨论的佳境,或者正在认真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句“由于时间关系”的话也就使得讨论戛然而止,草草收兵。刚刚开始就很快结束,这样一种“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完全是一种流于新课程教学形式的“作秀”。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

浅谈语文讨论式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讨论式 策略 误区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问题架起学生发展的桥梁,是全国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

一、语文讨论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一)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谁向中国人致敬?为什么致敬?发生了什么事?课文为什么以《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为课题?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草原》一课中有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质疑:这里为什么用“流”?流到哪里去?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项链》一课,一个学生提到:如果玛蒂尔德没有丢掉那串项链,是否就不会有那样的结局了?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逐渐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感悟到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此外,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他们乐于提问。为此,我们应注意通过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竞争、奖励机制的运用,来激发他们的提问积极性。

二、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是必需的,因为不是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有学生提出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讨论式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三种提问方式:

1、创造性提问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2、矛盾式提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3、精要式提问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功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度,也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讨论式”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讨论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4

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主要途径。在语文课中组织好讨论,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多向信息传递,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能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就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课前精心备课, 优化课堂结构

在备课时, 要做到“三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 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意图, 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以便在教学中统筹安排。围绕教材及教学目的, 找准重点、难点、疑点, 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起点行为等, 精心设计预习题。对于小学生来说, 发现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阅读教材, 在课中利用充足的时间来细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这是课堂讨论的基础, 而教师的指导则是课堂讨论的关键。讨论前告诉学生按设计好的要求去读,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提出问题为课中小组讨论做好铺垫。

二、营造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设计师, 能否创造出课堂讨论的最佳情趣, 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语言文字的兴趣, 达到深化语言文字理解、启发思维方向、训练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讨论理解课文, 教师调控点拨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应当采用“讨论”的方法。他说:“预习得对不对, 充分不充分, 由学生与学生讨论, 学生与教师讨论, 求得解决。”学生讨论学习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采用如下形式:1.同桌讨论;2.前后桌讨论;3.小组讨论;4.自由搭配讨论;5.全班集中讨论交流等。在讨论交流中, 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调动全班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将参与讨论引向深入, 使讨论有实效, 不走过场, 就要避免优等生唱主角, 中等生是配角, 差生当听众的现象, 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要让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 教师设计问题时就要有层次, 使人人有事可做, 使学生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四、引导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能力

对于讨论的结果, 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 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充分肯定讨论的最后意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生的成功感。有些问题因学生的理解角度不同, 所持观点不一致, 从而答案呈现多样性。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 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 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 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 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 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分析、总结、明辨正误,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学会发现、探索, 学会评价、创新, 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

此外,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要注意做到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讨论的问题应当是文章的重点、难点, 学生的疑点;教师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要充裕, 气氛要民主, 小组要真正进行合作,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 评价要恰当。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5

一、话题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兴趣

讨论式教学,即在授课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学习内容相关问题,并通过交流互动等形式解决问题,其对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习效率具有显著效果。讨论式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精心设计讨论话题,依据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讨论效果。例如,在讲授Go for it中“Should friends be different or the same?”文章时,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人对于朋友拥有的不同看法。结合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前后桌四人结为一个小组。对“Talk about one of your friends,and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difference in friendship?”这个讨论话题进行讨论。这个话题符合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在具体话题的设计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可感的话题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具体细微的话题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普遍参与。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language learning?”过于宽泛,容易让学生不知所措,不如换做“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well?”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展开讨论。第二,围绕学生兴趣。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强制灌输的过程。因此,符合学生兴趣的话题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思考的热情,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畅所欲言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获得提升。例如,在讲授“What is the best radio station?”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话题设为“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in our city?”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于电影院相关的词汇,例如屏幕(big screen),票价(cheap),以及座位(comfortable seats)等进行比较,然后评选出心目中的最佳影院。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发表自身见解的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二、过程规划——科学设置问题,巧设谈论环节

课堂讨论的有效进行有赖于合理的过程规划。通过提问、回答、诘难以及反驳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与逻辑。在过程设置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获得收获。除此之外,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一个主要形式,这种由个别推及一般再由一般推及个别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于训练学生思维还是提升知识掌握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教授七年级课文“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时,教师应当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与过程规划,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空间,鼓励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同时,可以将常用的短语扩充到常用句型之中,让学生掌握常用表达方式。例如,学生A:What kind of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at home?学生B:I do my dishes,and you?学生A:I make my bed。在这样的问答与讨论联系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问答句型,习惯英语的表达方式。在进行了一对一的问答与交流后,可以进一步将讨论范围拓展到全班,让学生交流各自常做的家务,并谈一谈还可以做哪些,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体会。最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请其他学生共同思考,帮助提问同学解决问题,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对于问题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探究精神。

三、总结分析——开阔学生思路,补充认知内容

英语课堂的讨论教学模式构建既需要科学合理的话题作为引导,也需要合理的过程与环节规划,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总结,以达到开阔学生思路,修正学生认知的目的。互动式讨论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由于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快速形成与发展,其兴趣也呈现出分散的特点,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习惯于跳跃式思维,喜好尽早做出结论。这种一下子得出的结论缺乏一步步的积累过程,使得其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及时的分析与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认知的狭隘性,避免将问题简单化,在多信息源的交流中,通过提问与反驳等多种讨论方式补充认识,纠正偏差。例如,在教授“It sounds great”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围绕问题“What is your hobby?”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例如:“I prefer to swimming.”“I used to go bicycling.”“I enjoy playing basketball.”以及“I am interested in playing the guitar.”这些回答虽然句型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对不同学生回答的分析与总结,学生能够发现他们都用到了动词的-ing形式,因此,就能够总结出介绍自己爱好的常用句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句式词汇使用的灵活程度不断提升,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快乐,享受英语学习的过程。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6

一、课堂讨论内容的组织

课堂讨论一般情况下是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这几分钟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

1.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

作为老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学习的效果。语文中的一些思想,光靠老师简单讲解,学生往往认识肤浅。

2.选择好能够展开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如果组织不好,往往会出现冷场现象或者偏离中心内容,变成闲谈,貌似热闹,但没有效果。因此选取的讨论的议题要有思维内涵和知识结构。讨论内容的设计要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认知方面考虑。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寻找问题,巧设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的冲突。特别是一些学生认识一时模糊的问题,学生有意见分歧的争议问题,都是学生容易展开的讨论问题。

3.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议题难易。

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依据,提出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全班中等水平或者是略高于全班中等水平,这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有充分思考和发言的余地,否则,难度高了会导致多数学生思维得不到扩展,没有讨论的余地,难度低了,学生对答如流,不能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你就不能让低年级学生去讨论文章的谋篇布局,让高年级的学生讨论某段话共有几句,不揠苗助长,也不流于形式。

二、课堂讨论时机的掌握

在教学中,除了按照课时有计划地安排课堂讨论之外,还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进程需要进行讨论。

1.当学生产生“愤悱”的求知的心理状态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习的认识常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似乎相识,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理解掌握的新知识,激起对新知的渴求,产生一种“愤悱”的求知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得到检验,更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这时如采用课堂讨论,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最大的麦穗》一文中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段话中有两个“最大的一穗”,意思一样吗?一时间,同学们意见很不统一。于是我就组织大家抓住关键词“麦地里肯定有”“刚刚摘下”讨论两个“最大”的区别。这样一讨论,学生对“主观和客观”“相对和绝对”就理解了。

2.当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

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反映。特别是学生所问的问题涉及到教材难点、重点或者极有探讨价值时,教师就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记得我在上《谈礼貌》一课时,研读完了三个事例后,就有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呢?它们有什么代表性呀?”多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啊!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三、课堂讨论的策略与导向

课堂讨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还要重视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过程中,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明确努力方向。

1.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发扬民主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做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对正在讨论中暂时还不明确的问题,不宜太早挑明,特别对那些平时学习差的学生,更要多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对他们不成熟或者错误的意见不能讥讽。

2.大胆放手,但又要及时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才能集中精神,开动脑筋。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坦诚相见,互帮互学。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但是对课堂讨论中有争执的或学生未察觉的重要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启发引导,平衡学生参与和讨论的差异,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7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方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调查、思考、讨论”的教学观念已经得到广大教育研究学者、一线教师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讨论环节, 其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不断上升, 尤以“问题”较多的历史课堂教学为代表, 讨论式教学方法更是得到普遍应用, 有效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我们也看到,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 也由于应用方法、策略的不够科学还没有真正发挥讨论式教学方法应有的作用, 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笔者欲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 并探索性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

(一) 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存在着严重误解

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中应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部分还没有真正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有诸多的误解;如有的教师认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是所谓的“讨论”, 不管哪怕学生“鹦鹉学舌”或者“照抄照搬”念课本上的答案, 或者重复教师之前讲过的答案或者回答, 都被认为是“讨论”。

(二) 停留在问题设计、提出上, 忽视讨论组织

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引入讨论环节, 并且讨论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目的是引导学生可以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是部分教师在讨论实施过程中, 过于重视对问题的设计、提出, 主要以“提问题”方式进行, 学生迫于教师压力只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参与”, 讨论的也都是一些表层、粗浅的内容。简言之, 就是学生并不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 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组织。

(三) 教师过分追求唯一、统一的问题讨论答案

新课程标准之所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教师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程中过于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 习惯于讨论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四) 教师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指导经验不足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用讨论式方法开展教学过程中, 多数教师对一些较为简单“问题”的讨论能够做到较好的组织和指导。但是当遇到一个较难“问题”时, 如大的历史性问题, 教师就会在指导学生讨论步骤、应用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价值观方面表现得难以把握, 最终导致讨论失败, 甚至中途放弃讨论活动。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对策

(一) 教师深刻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内涵

既然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方法”, 就离不开“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个别学生、少数学生发表看法, 或者引导学生发表某一看法, 这些形式上看像是讨论, 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必须是大家的共同参与, 发表的看法必须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并且讨论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互动的, 如小组形式,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

(二)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科学组织讨论

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的是“问题”, 讨论能否成功“问题”的影响很大, 要求教师设计、提出的论题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并且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 这样的问题论题才是有意义的, 不能随便找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就让学生讨论。对于讨论的组织, 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首先让小组成员内部之间进行讨论, 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适应指导、帮助。最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共享讨论观点, 教师做总结发言。

(三) 精心准备, 引发学生问题多元观点

为了保证讨论的成功, 需要教师、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事先查找相关问题资料, 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理解与认识, 学生则要相对历史问题、背景有所了解, 这样教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变成泛泛而谈。讨论过程中, 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与理解学生言语表达中的新观点或者隐含的新观点, 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新观点, 并对学生表达的新观点在进行必要的值判断后给予鼓励或纠正, 以及在不同小组、学生共享自己的观点后, 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多元看法, 是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 丰富教师讨论式教学方法指导经验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 是保证讨论最终成功的关键, 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方法。如,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当学生觉得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或者没有什么意义、进展时, 教师要能够巧妙点拨打开“尴尬”。在指导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同观点、看法应尽量启发学生说出理由, 不能因为观点错误就否定学生观点, 或者轻易表明自己的看法, 这样做只能会“凝固”、扼杀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 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针对学生观点错误的情况, 教师可以先表示“怀疑”,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 最终对看法、答案做出调整。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正确观点, 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提供证据, 不能任性地认为某一观点正确,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观点进行权衡、评估、比较或者争辩, 目的是让学生确定价值更大的观点, 明白其观点价值大在哪里, 为什么自己的观点需要改进、哪里需要改进, 从而形成主动认知、思考、改进的习惯。最后就是讨论过程中不免会发生观点之间的“冲突”, 要让学生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理解“冲突”, 保证讨论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石怀周.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教师, 2014 (27) .

[2]李晓梅.初中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浅谈[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19) .

[3]程蓓蓓.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4.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8

当前, 我国在确定高中语文课教学目标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部分高中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语文的教学目标,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虽然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依然存在课程安排合理、教学计划安排不科学等问题, 需要得到及时地解决。例如, 在对文章处理方面, 有些学生希望能够多讲解诗词联想和作者方面的知识;有些学生希望能够听到新颖的见解;有些学生喜欢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 素质班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多补充一些知识, 增加知识积累, 而基础班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多讲课本上的知识, 补充太多其他的知识价值意义不大。

二、实现高中语文讨论式教学效率最大化的策略

1. 精心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1)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讨论式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者和引领者, 能够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关乎到整个讨论过程能否正常的进行。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 要对教材和参考资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这些资料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例如, 在高中语文教材《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内容。

“你热情、开朗, 像四月的阳光

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

寻找着美好的声音”

内容中的“你”, 从文章的题目“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就是指“奔腾者”, 但是将其与当时的背景结合起来看, “你”则是指变革者, 这在文章中的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中有所体现, 也可以将其解释为改革者。当时, 国人的思想和眼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考也重新恢复了, 不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副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国家政策对商业的发展也持鼓励的态度, 还出现了不少的新名词, 如下海、经历以及承包等, 整个国家正处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 就业机会非常多。当时, 中国的政治政乱已经平息, 开始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整个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教师在掌握了文章的背景知识之后, 便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 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2) 学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学生要大致浏览一下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学习《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节课时, 学生需要熟悉文章中的重点内容, 然后再将课文认真地读一遍。在讨论前, 学生还要对课文相关的资料有一定的认识。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和推荐, 从网上、书籍中搜索相关的资料, 也可以实施相关的调查, 搜集到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 为进行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讨论策略。

(1) 恰当引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第一要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设置一些情境问题, 然后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进而提出所讲的中心内容。在讨论式教学中, 恰当地引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设置问题情境作为引起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要有启发性, 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耐心细致地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学生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之后,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例如, 教师在讲解《祝福》一课时, 有的学生觉得悲剧的结局使人情绪比较低落, 还不如设计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这样就可以使人们感到开心。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让大家进行讨论并设计出自己觉得合理的结局方式。学生设计出的结尾有很多, 如可以改变祥林嫂的命运, 从而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戏剧化。经过学生们的最终讨论才得知, 只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才能深刻反映真实的社会背景。如果没有全体学生的讨论, 这个教学环节可能就被教师忘记了, 很可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实施讨论式教学时,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对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学生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熟悉所要讲的教材内容, 并掌握相关的资料。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 教室要提出具有价值性、启发性以及针对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从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唐红梅.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07 (Z5) .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9

1 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讨论式教学

1.1 讨论前的充分准备是讨论式教学的前提

要组织好一堂讨论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有经过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讨论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呢?

一是设定恰当的讨论题目。恰当的讨论题目是保证讨论效果,实现学生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因此讨论题目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题目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果题目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自然无讨论的价值,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二是题目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状况。设定的讨论题目应该与学生目前学习的知识内容密切相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提升,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三是应从全班同学的整体能力水平设定难易适中的讨论题目。如果题目太难,超越了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在讨论过程中无话可说,出现冷场的现象;而太过容易又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四是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也就是说,设定的讨论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探讨性和争议性,如果题目是既成的事实,自然不能调动学生讨论的兴趣。(2)

二是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目前讨论形式主要有同桌式讨论、小组式讨论、全班式讨论和辩论式讨论四种,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讨论题目选择恰当的讨论形式,实现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最优化。

1.2 教师的课堂调控是讨论顺利进行的保证

在实施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融“观众、演员、导演”三种角色于一身。(3)作为观众,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对发言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性格相对内向的同学应采用正确的方法给予鞭策,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讨论的积极性会更高,讨论的效果会更好;作为演员,教师应该主动地走进学生的讨论中并积极参与他们的发言,针对讨论题目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应只是简单的倾听,这样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发言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是否出现离题的现象,以保证讨论的正常进行;作为导演,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并努力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才能实现讨论式教学的初衷,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1.3 恰当的课堂评价是优化讨论效果的关键

讨论过程固然重要,但正确的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通过恰当的课堂评价才能让学生从讨论中获得知识,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下次讨论的积极性。因此讨论结束后,教师必须要用足够的时间对讨论进行总结,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对每个发言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使学生掌握讨论的全貌,以巩固讨论的成果。

2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

2.1 开辟了师生间、同学间平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好场所

讨论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讨论中大家讲话、插话,教师的话常常被打断,学生的发言常常被教师接过去讲,教室里气氛很活跃,这就在课堂中形成了立体交叉式发言的局面,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畅所欲言,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共同解决问题。(4)

2.2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是参加讨论式教学的主体,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为了更好地发言,更好地参与讨论,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严谨的学习态度,每位同学都积极地准备,查阅大量与讨论题目相关的资料,主动意识非常强烈,也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知识量,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2.3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观点会被批评或否定,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乐于思考问题。另外,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不仅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同时也在相互的启发中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维,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和友谊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都是极其有限的,思维方式也比较单一,因此学生个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远远比不上群体。而讨论式教学法正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能够使解决问题的质量大大提高。另外,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讨论小组的成员会一起深入思考,集思广益,互相切磋,互相补充,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2.5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是讨论式教学的一项重要的隐性功能。在讨论式教学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在畅所欲言的氛围熏陶下,每位学生都乐于分享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不论发言的质量如何,每一次发言都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对自身语言障碍的超越,对自信心的增强,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3 如何优化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3.1 避免讨论中出现“马太效应”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勇于表现,知识丰富,性格外向,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而发言特别积极,总是活跃于讨论式教学的课堂中;而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善于表现,性格内向等原因而把自己置身于课堂讨论之外,甚至被“边缘化”,很难融入全体同学的讨论之中。(5)这种状况对组织课堂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善于观察课堂中每位学生的表现,对乐于发言的学生表示肯定,更要对不善于发言的同学给予特别的关注、指导和鼓励,对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有缺陷的同学应耐心地指导他们克服语言障碍,勇敢地开口发言,树立其自信心,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步加入到讨论的行列中来。

3.2 避免小组讨论的低效率

在讨论式教学中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垄断课堂讨论话语权的现象,这就违背了讨论的本质。讨论的核心就是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因此应努力避免这种垄断现象的出现,让更多的同学都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3.3 避免讨论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花瓶

“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如果仅仅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忽略了讨论的实质意义,就会使讨论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花瓶,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不了任何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讨论并不充分,学生尚未对讨论结果有清楚的认识,教师就草草收场,这些都会导致讨论式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避免放任自流的状态。首先,教师要对讨论课以教学计划的形式加以规范,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因此每个教师在每堂课之前都要制定有关讨论课的详尽的教学计划,切实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避免空谈,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贯彻和执行。其次要大力加强师资的培训。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来讲,讨论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地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观点,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解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因此大力加强教师培训,真正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从而使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讲授者,同时也是思想的拓展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及研究上的共同探讨者。(6)

综上所述,作为素质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讨论式教学的确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互相合作和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正向隐性功能,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但我们也不应忽略在应试教育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理论者和实践者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亚敏.论学术自由的文化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李伟.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1).

[3]刘秀岩.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

[4]郭碧红.浅谈课堂讨论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8).

[5]李园.略谈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及形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2).

课堂讨论式教学 篇10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 高中历史 教学应用

在课堂中尝试加入讨论环节,且伴随着新课改,讨论环节的课堂占比不断提升,这是讨论式教学法的雏形与发展。高中历史是一门问题较多的课程,有较大的讨论空间,利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提升历史课堂品质成了一种必然。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上: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讨论。

讨论本身是有来有回的思想交锋,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但由于部分高中历史老师的错误理解,导致进行讨论式教学时学生只是照搬课本答案回答老师的问题,却被误以为讨论。

(二)问题设计上:忽视组织讨论。

教师往往会非常重视如何设问,如提出问题:“应当如何评价秦始皇?”而学生多是回答问题书本上出现的疑似评价秦始皇的内容。这种形式上的参与很难进行深层次、多元化讨论。教师忽视对问题挖掘的讨论组织。

(三)问题追求上:过分要求答案统一。

讨论本身迸发出的精神就应该是多元化的,而非一言一语地统一回复。高中历史教育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回答的问题必须统一且唯一。这种要求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讨论兴趣,阻碍了其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使讨论式教学徒有其表。

(四)组织经验上:尚有欠缺。

伴随讨论问题难度加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往往出现经验不足的情况。比如,遇到一个比较重大且较为开放的历史问题时。如如何评价蒋介石的功过问题上。教师在设置讨论步骤、提供讨论方法和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观和价值观形成方法上,可能会失去把控能力,导致讨论失败,讨论结果不了了之,甚至可能出现中途停止讨论活动的情况。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一)深刻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讨论”。传统讨论形式为教师提出问题,要求个别学生发表看法。或者直接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这种只是对话而非讨论的形式应当被摒弃。所谓讨论,需要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参与,看法应当是学生内心的、自我的、真实的想法。此外,讨论形式应当是小组模式,讨论的方法应当是自由宽广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应当是平等的。

(二)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的引子就是“问题”,问题设置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讨论式教学是否成功。首先,问题设置应该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且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有一定联系,只有这样的问题才具有讨论价值。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需要兼顾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社会实践。如讨论“辛亥革命中表现出的精神力量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与思考”,此类问题能很好地进行讨论。

组织讨论是一门艺术,教师组织讨论时往往采用小组分组模式。举例来说,依旧是对蒋介石的功过问题评价的讨论上,教师再让学生按一定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小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说出最多元化、最自我、最真实的想法,并要求组长对同组同学的想法做出总结,然后在全班进行发表,再由教师进行评价。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对于蒋介石功过问题的评价,不再是一面倒或者照搬书本内容走过场,而是学生对历史人物真实的、多元的看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讨论。

教师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广泛查阅资料。在对问题充分理解的情况下结合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历史进行准备,这样设置出来的讨论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为了引导学生得出多元化观点,教师要在讨论过程中善于发现。当发现比较新颖的观点时,应当及时提炼出来进行鼓励和引导。此外,对于新观点中一些比较偏激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同时给予鼓励。如学生认为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因此蒋介石是承担起了领导抗日的责任的。这种观点在肯定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上值得表扬,但忽视蒋介石抗日的原因是出于维系自我政权,被迫与主动承担责任尚有一定的差距。

(四)勤加练习,丰富运用讨论式教学的经验。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者需要教师具备相当丰富的指导经验。具体来说,讨论式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为:学生认为讨论无法进行而鸦雀无声,或者学生提出十分不靠谱的想法时会引发尴尬。因此,教师指导讨论时应当尽量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引导讨论。同时不能轻易否决学生的观点,对一些十分不成熟的建议应当与学生耐心地解释与引导,可以先表达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做出调整。

讨论式教学方法对高中历史课堂有着相当大的促进效果,但尚需教师丰富自身经验,对讨论问题、讨论方法、讨论场景进行把控与预设,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161-163.

优化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能 篇11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 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准备阶段还是讨论进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2. 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而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教师那里间接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4. 讨论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并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 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在讨论的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即使个别学生没有勇气发言,教师也要考虑每个人的发言频率,给那些发言较少的同学提供发言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1. 小组讨论。

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交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其次在讨论时,第一要快速回顾个人准备得出的结论,第二要回顾个人准备时面临的特殊困难,第三要展望一下在紧接着的班级讨论中面临的期望。研究表明,小组讨论以5-8人最为理想。小于这个数目,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人发言的机会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2. 班级讨论。

要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班级讨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首先发表个人意见和小组讨论中提供的信息,其次要教育学生积极地倾听和反思。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意见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类讨论较适合于即时讨论,当然也可用于学生个体有一定准备的专题讨论。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体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节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产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3. 即时讨论。

即时讨论是指那些无需事先准备的持续时间较短的讨论,也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景的需要而临时安排的讨论,它往往与学生有准备、持续时间较长的专题讨论相对,这种讨论较适合于学生讲座内容比较熟悉,但又确实有不当认识的情况。

4.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准备、问题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的讨论。与无准备的即时讨论相对。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教师在讨论之前一般都应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布置,以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的动机,在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需为他们调解,使他们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意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要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单回答,最好指出线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2.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体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3. 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上一篇:小型砌块墙体裂缝分析下一篇:和谐营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