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

2024-09-27

网络意识(精选12篇)

网络意识 篇1

在互联网出现初期, 网络编辑一度被贴上“网络搬运工”的标签, 如今, 互联网所拥有的数以亿计的用户群、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量、即时深度的交互功能、多元便捷的应用服务, 都使其成为社会资源的最大汇聚地。网络编辑在网络媒体中的职业角色, 不再仅与内容相关, 整个网络媒体的内容定位、形象塑造、网络营销、受众关系都是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网络编辑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均需具备网站运营意识。网络编辑不再仅仅是网站内容的建设者, 线上活动和热门话题的策划者、组织者, 用户自生产内容的管理者、服务者, 同时还是网站整体形象的协助设计者, 网站内容营销的推广者。

整合——注重多媒体互动

通过对海量信息的筛选、组织,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和交互功能, 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和解读。

首先是内容的整合。随着信源和渠道的剧增, 要满足受众对信息及时性、针对性、新颖性和全面性的需求, 网络编辑首先要对信息筛选、把关, 然后重新组织和再创造。Stephen Quinn教授提出, 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 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 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相互联系和深刻的意义, 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 (1)

随着社区、博客、SNS的普及, 互联网走进“自媒体时代”, 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受传者, 而是全程参与信息传播, 他们不仅作为信源提供信息, 而且开始影响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介环境下, 网络编辑应具备职业敏感, 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 善于挖掘和利用受众自生产的信息, 经过整合策划, 根据媒体自身的定位和特点, 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专题呈现, 并组织开展相关话题讨论, 让其迅速发酵, 获得群体效应, 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其次是形式的整合。图片、声音、视频、3D动画等多媒体的结合运用, 既可以极大地丰富内容呈现, 还能满足受众的多重感官体验, 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传播效果。例如, 在新闻专题中直接提供第一手的视频资料, 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又增加了真实性和现场感, 使内容更具说服力。

最后是网络编辑需要构建一个友好的界面, 当受众通过这个界面浏览内容时, 清晰的版面设计、一目了然的内容结构、合理的图文布局, 都能给受众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

创新——保持敏锐的好奇之心

关注互联网最新的传播技术、最热的应用服务, 深入研究新技术和新应用为信息传播提供的各种可能性, 创造出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的内容表现形式。

对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同, 有不少专家学者从理论上探讨过, 而业界从工作性质与产业发展的角度通常将网络媒体的本质差异概括为:技术驱动、用户中心。 (2) 从社区、博客、视频分享, 再到SNS、微博, 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网络编辑必须与时俱进, 时刻关注网络中最新的热点应用, 甚至投身其中感受其魅力所在, 并思考:这个应用满足了受众哪些方面的需求, 是否可以和自身的内容策划相结合, 能否带来更多的目标受众, 能否提升媒体的品牌认知?技术发展推动的内容创新, 不仅在内容产品上有所体现, 也影响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战略。下面以微博为例。

2010年, 微博是最吸引眼球的网络应用。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 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页面、手机或第三方网站更新、浏览、评论。网民在这里自生产内容, 媒体和官方机构在这里发布信息, 微博俨然成为网络舆情的聚集地。方舟子遇袭、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等, 这些事件都是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被传播, 无数网民围观、评论、转发, 造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限制在140字以内的微博虽然短小, 但无数网民只言片语的碎片式报道互相叠加、去重、纠偏, 最终聚合出对某一事件的完整报道。 (3) 微博因其信息的强时效性、多角度和现场感, 为网络编辑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源渠道和采编方式。而网络媒体开设官方微博, 实质则是内容宣传和品牌推广。受众在浏览微博的同时, 也会产生对发布微博的媒体的态度——对该媒体品牌的认知和是否会选择接触该媒体的行为意向。

推广——让搜索引擎为己所用

用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技术, 优化并增强特定关键词的曝光率, 扩大信息传播的影响范围, 使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和浏览, 由此提高网络媒体的能见度, 增加受众对媒体的品牌认知。

受众利用搜索引擎, 可以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高效。同样, 网络编辑利用搜索引擎, 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时长和范围, 无论何时何地, 用户只要进行搜索, 信息传播就会发生。所以, 在内容上线之前, 做好SEO至关重要。SEO主要是通过了解各类搜索引擎如何抓取互联网页面、如何进行索引以及如何确定其对某一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等技术, 来对网页进行优化, 使其提高搜索引擎排名, 从而提高内容的访问量, 最终提升网络媒体的能见度和知名度。

内容上线之后, 网络媒体的优势再次得到彰显——可以通过网站流量监控分析和目标用户行为研究, 得到准确的受众统计数据——有多少人浏览, 他们是什么时间、从哪里来的, 有多少人参与互动, 是否是目标受众, 他们在哪个页面停留时间最长, 在哪个页面选择退出, 这些都是网络编辑必须密切关注和考量的指标, 不仅是对当前内容成功与否的衡量, 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依据。受众是网络媒体实现市场价值的基础和起点, 谁拥有受众, 谁就拥有了市场。如何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并且将这种注意力稳固地维系下去, 正是网络媒体孜孜以求的。

沟通——成为资源汇聚中心

与媒体内各部门、媒体受众保持充分、有效的信息互动, 是网络编辑顺利、高效开展工作的关键和保证。

所谓“内容为王”, 网络编辑的工作是整个网络媒体的核心, 一个内容策划的推出往往是一项系统的组织活动, 网络编辑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始终贯穿其中。技术人员为内容的互动形式和应用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美工人员为内容的页面展示提供形象设计, 测试人员为内容进行检测把关, 完善用户体验;市场销售人员为内容找到买家, 如广告、品牌植入、奖品赞助等;客服人员则进行用户的答疑、意见收集与反馈工作。对网络编辑来说, 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外, 还需要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内容有所了解, 在沟通时才能做到准确地传递信息, 确保各方意见及时、有效地达成一致。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受众接触网络媒体, 是为了满足自己特定的需求, 网络媒体给予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将修正受众既有的媒体印象, 并影响到以后的媒体接触行为。网络编辑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数据分析、调查、用户反馈等多种手段了解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资源, 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 受众不仅是网络编辑服务的对象, 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只有得到他们的关注和参与, 网络编辑的工作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另外, 在受众眼中, 网络编辑的专业素质、个人风格、甚至价值观都打着所属媒体的烙印, 他们对网络编辑的接触印象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该媒体的品牌评价。所以, 与受众的每一次双向信息沟通, 都是网络编辑对个人品牌和媒体品牌的一次传播。

总之,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 网络编辑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应用资源, 实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使传播活动既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是网络编辑努力的方向。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 网络编辑不再仅仅是网站内容的建设者, 线上活动和热门话题的策划者、组织者, 用户自生产内容的管理者、服务者, 同时还是网站整体形象的协助设计者, 是网站内容营销的推广者。网络编辑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均需具备网站运营意识。

关键词:网络编辑,网站,运营意识

注释

1 Stephen Quinn (2005) Convergent Journalism: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 (p.153-157) ,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k., New York.

2 师静:《网络编辑的“互联网意识”》, 《网络传播》, 2009 (12) 。

3 王泱泱:《自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发声》, 《新闻与写作》, 2010 (9) 。

网络意识 篇2

“网络意识形态是什么”这一问题如同“意识形态是什么”一样,是一个抽象、复杂且充满争论的概念。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形态概念过于复杂,所以深度追问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学者并不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这意味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研究仍存在较大的空间。与此同时,面对网络空间中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现象和日趋激烈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特征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是亟待突破的课题。

一、理解网络意识形态发生的两个基本维度

回答“网络意识形态是什么”首先要感性地梳理“网络意识形态是怎么来的”,通过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发生过程来研判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方式和存在状态。具体而论,网络意识形态的发生可以从两个基本维度把握:

一是互联网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催生了人们对全新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需求。巴拉达特在《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一书中间接阐述了意识形态发生的内在机制,揭示了意识形态就是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并合理化”。他说,“在 18、19 世纪期间以粗暴方式完成的城市化与工业化,造成了多数人心理上沉重的惶惑与不安。一般民众因失去方向感而感到惊恐不已……学者、哲学家和政治家纷纷埋头于梳理、解释并合理化这些现象,同时寻求因应这些现象所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其中用来提供合理化的理论,就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的产生是以社会变迁为现实依据的,同时以解决民众对于社会变化产生的困惑为出发点。这告诉我们,意识形态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以社会现实的变化和民众的内在心理需求为根据的,这一点也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不谋而合。因而,从这一分析路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的日益深刻,广大民众对互联网带来的剧烈社会变迁也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于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迈克尔?海姆说,“技术的危险在于它能改变人类,它能使人类行为和希望彻底扭曲……它进入人类的内心深处,改变着我们的知、思、欲的方式”。曼纽尔?卡斯特说,“我们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已经随着因特网的普遍深入使用而改变了”。网络剧烈的社会变迁冲击民众心理,滋生各种困惑,进而产生强烈的消解困惑的内在需求,而网络空间内生的各种“合理化解释”就成为了网络意识形态可能的来源。

二是各种传统意识形态认识到网络空间争夺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意识形态的网络化。面对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对人们意识的冲击甚至是重组,传统意识形态逐渐认识到来自网络空间争夺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对策。概括来讲,传统意识形态要在网络空间中能够加入多元意识形态的斗争、争夺,首先就必须解决自身“进网络”的问题。“进网络”不是简简单单地“照搬”到网上,而必须进行积极有效的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改造,这个复杂的改造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化”。所以,网络意识形态发生的第二条基本路径就是各种传统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化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网络意识形态,其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化显示度最高,它生成的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意识形态的发生有两条基本路径,即网络空间催生新

意识形态的产生、传统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化而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前一条路径产生的是“原生性的”网络意识形态,后一条路径产生的是“输入性的”网络意识形态。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解析

网络意识形态发生的分析告诉我们,网络意识形态是互联网时代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新样态,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不能回避,也不能简单化处理,而应深入把握其特殊性,并深刻揭示其新内涵。

揭示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内涵需从考察网络意识形态的鲜活实践出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这段论述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研究抽象的、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应从鲜活的意识形态实践出发。揭示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网络实践出发理解网络意识形态。具体而论:

其一,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实践发展的产物。“内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和“输入”的网络意识形态都是网络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前者反映了网络实践从物质生产实践深化到社会生活实践尤其是精神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精神层面对新意识形态内容的需求;后者则反映了各种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意识到了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发展的新生长点,看到了网络空间拓展意识形态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继而主动对传统意识形态进行改造。不管是“内生的”还是“输入的”,都反映了意识形态对实践发展的主动适应,因而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是适应网络社会变迁而产生的。

其二,网络意识形态是感性形式主导的。刘少杰认为,“虽然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对实践的作用一定要同实践中的感性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意识形态的产生根源和存在基础是实践,那么意识形态中一定包含着实践本身所固有的丰富的感性因素或感性特征。”“在影视媒体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代……意识形态改变了存在形式。”在网络空间中,有效的意识形态出场往往都是以感性形式呈现的,无论是吸引眼球的议题设置,还是图文并茂的内容展开,或者时髦的微视频、动画等,都紧紧抓住人们的感性喜好,通过感性的形式承载抽象的意识形态内容。当然,网络空间中也存在传统意识形态纯文字的传播方式,但相比较而言,感性传播方式占据了明显的主导地位。

其三,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向广大网民的。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虽然是感性的,有草根的“恶搞”,有蓄意的“炒作”,有搞笑的“调侃”,但这些感性形式都不是为娱乐而娱乐,而往往承载着其明确的意图,蕴含着显著的社会动员的诉求。因而,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向广大网民的,肩负着吸引网民、教化网民的目的。即便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也很明确的表明其目的,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这种鲜明的群众指向性,在网络空间中就表现为紧紧把握网民这一对象,从网民出发,并集中解决网民的意识形态需求问题。

其四,网络意识形态传递的是明确的价值信念。对于意识形态的内容定位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特拉西的“观念科学”到马克思批判的“虚假意识”,再到列宁把意识形态变成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认为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都指向于认为意识

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阶级意识或思想体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非理论化、非系统化的观念也往往能够起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发生意识形态的效用,这些具备意识形态功能的感性化观念也应纳入意识形态的范畴。因为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还包括各种特殊的仇怨、忧虑、希望、偏见、幻想、同情和信念等尚未上升到概念系统的感性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意识形态,还是感性的意识形态,它们都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因而,为了更好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从工作实效的角度出发,应把意识形态研究的重点放在梳理意识形态鲜活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来理解和反思意识形态,把它感性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都纳入审视的范围,只要它事实地发挥了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的功能,我们都可以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研究对象。借用《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即“通常是针对人民大众的言简意赅的陈述”,笔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内核就是针对广大网民的言简意赅的价值信念。

浅谈网络对档案文化意识影响 篇3

【关键词】网络化;档案;文化意识

1.对档案的文化属性的认识及意义

1.1档案文化属性的提出

档案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又是当前文化丛林中的一株新枝。无论是甲骨文、竹简,还是古书典籍,无不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这几年,档案文化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如前不久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布的两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把深藏在全国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档案呈现在世人面前;各地档案馆所举办的一系列以档案文献为载体深受群众欢迎的展览,均为典型事例。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档案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分支,丰富着人们的文化活动,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如地处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除了作为一个向公众提供政府档案信息查阅的重要场所之外,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在法国,档案馆已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开始被人们视为体验和感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要对档案文化有个科学、正确的认识,重中之重是对档案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的正确理解。档案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内涵:

1.1.1 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与文化沉淀

在历代的社会文化中,都存贮着历代人们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成果,因而文化才日趋丰富多样。文化存贮的时间越久,底蕴也就越深厚。没有历史文化的存贮,现代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是人类存贮文化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存贮,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存贮,任何人类文化都将是短命的和不成熟的。古往今来,档案文件的内容都是以符号的形式依附于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胶片、磁性介质材料上,且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能全方位地反映以往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档案不仅忠实地记錄并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全貌和过程,而且它还具有延续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亦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1.2 档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文化的积淀必须通过人们世世代代的传播而延续下去,没有传播就会造成文化的“死亡”。文化传播的媒介很多,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等。档案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还会促使文化增值,主要表现在量和质的增放:量的增放主要是指传播面的扩大,质的增放指信息传播中价值意义的增加。比如,档案史料的汇编出版,一方面克服了档案孤本的局限,扩大了传播面,另一方面史学家利用该史料汇编完成了新的著作、论文,产生了档案信息质的某种增放。此外,档案自身还是一种媒介文化,主要表现在档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的影响上,如档案形成的地域性、机密性、孤本性等特点必然制约其传播范围,这必然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又如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档案具有的法律效力和凭证依据作用,使得人们在众多的传媒信息中在心理上更倾向于档案信息。

1.1.3 档案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比如,我国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传统的旧封建文化摧枯拉朽,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次较大的文化变迁。我国历史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我们研究文化变迁及变迁规模提供了可能,而文化变迁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我们现代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1.4 档案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档案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利用丰富的档案馆藏和档案文化资源,将反映我国近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档案资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成就等档案资料挖掘整理出来,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能起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信心的特殊作用,从而达到调控社会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1.2档案文化的现实意义

由于档案的产生渗透在人们所有的社会活动中,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档案本身是一座宝库,是一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文化属性的提出和认识,对社会及公众来讲,有助于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把档案文化列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档案部门来讲有利于克服“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副产品”、“档案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档案密不外传”的保守认识;有利于促进档案部门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有助于树立档案文化理念,自觉地把档案置身于社会文化中去收集、征集、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档案部门开阔思路,树立文化的档案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树立科学的档案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开放的档案观,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树立社会的档案观,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树立档案文化产业观,增强档案文化力。

2.网络化对档案文化意识提升的影响

2.1集中管理档案,丰富档案馆藏

利用网络信息的集中性,做好档案收集工作,不断地丰富人文档案馆藏,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中国历史悠久、资源广阔,人文资源丰富,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其文化属性,特别是要注重对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档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史料的收藏管理,认真细致地进行编目、整理,确保其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使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档案信息得以汇总,档案信息的集中得以简单化。各地档案馆经过简单的编辑、整理,其档案信息就可以为广大的用户所利用了。

2.2编研档案文化精品

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的互动性进行档案编研工作,打造档案文化精品。传统档案编研工作从选题开始到出版发行反馈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一般情况下,只有在选题及反馈阶段,利用者才有表达意愿的可能,其它阶段更多地以编研者的思路与取向为主,利用者的意愿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了网络后,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QQ、E-mail,或者通过点击网页上的“联系我们”栏目等来和编研工作者交流。工作者一边进行编研工作,一边听取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建议,随时调整工作。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清理,在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辩证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立足特定的文化层面,进行档案整理、编纂,形成档案文化精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从而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加强开拓更加广阔的路径。

网络催醒中国公民权利意识 篇4

请叫我“公民”

中国有数以亿计的网民, 涵盖着社会的每一阶层。在这样一个平台中, 有一国总理也有农民工, 有专家也有小学生, 他们统称为网民。政府的发言、专家的评议、人们的牢骚等各种各样的声音集中在这个平台上。因为网络快捷的资讯和便捷的表达, 使得千万个网民针对某件事情的意见汇聚形成某种占多数的声音, 民意从而形成。现实生活中缺乏公民自由表达意见和权利的平台, 而在网络上, 人们能够自由表达意见, 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 网络公民因此成为最具建设性的力量。网络不过是真实社会的一种存在形式, 换句话说, 网络即社会。所以, 网民不过是公民的一件“马甲”。

披上了信息时代的这件“马甲”, 你可以在论坛发帖, 也可以建立一个博客, 让更多人知道你的观点, 让那些无法在公共媒体上表达的言论更自由的表达出来。普通网民踊跃地成为网络内容的制造者, 通过BBS论坛、新闻跟帖、网上民意调查、博客等方式, 公开表达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网络舆论。毫无疑问, 这些集合不同声音的舆论将有助于网民作为公民权利意识的萌发。

网络热传一篇帖子:《我不是老百姓, 请叫我公民》。是的, 我是公民, 所以我有权知道纳税人的钱流向何处, 所以我有权知道政府官员是否侵犯了我的权利。所以, 当在办公室遭枪杀的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被授予烈士称号时, 有网民质疑道“我作为一名纳税人, 总该有知道王烈士英雄事迹的权利吧?有感于此, 我向内蒙古民政厅及呼市有关部门提出公开请求:向民众公布王志平案件的真实情况以及王烈士的英雄事迹。”

网络媒体正以网络化的范畴而不是政治化的范畴, 影响着民众的观念、思维和行动。当更多的意见表达出来, 普通的网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这些权利却长久的被限制了。正是因为网上关于这些事件的报道和评论, 催生了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大觉醒, 引发了人们对于公民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反思和辩论。

权利意识的觉醒表现在公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权利现在意识到了, 以前不敢争取的权利现在敢于争取了, 以前没有办法争取的权利现在有了新的途径去争取———通过网络。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 争取个人权益、个人自由的公民权利行动虽然单薄, 但当越来越多人在维权行动中, 将自己的热情与能力投身于公民权利中, 数以万计的力量是绝不容忽视的。并且, 这种趋势不会因为争取到了某种已经意识到的权利而停止, 而会因为一项一项权利的实现让更多的公民意识到更多的权利同时也会激发公民争取更多的权利。

网民的力量

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 任何人只要会使用电脑和上网, 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这比起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来说, 更不受时间、地域和版面的限制。更重要的是, 因为传统媒体往往被社会精英所掌握, 网络则为普通公民开拓了话语权, 包括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等有了发言的平台。这使得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及经济生活有了去处, 促使了公民参与能力的提升。

很多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都离不开网络, 并影响着政治议题的设置, 其流程通常是知情人在网上首发, 网民广泛转载、热议, 传统媒体互动报道, 相关政府部门介入甚至高层直接关注, 最后事件得到回应或者解决。其中最典型的, 就是“厦门PX事件”。

在2007年两会期间, 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 对PX项目的选择和安全隐患表示了质疑, 随后媒体曝光跟进。消息传出, 厦门人民的反对声在各大网站、论坛中涌现。正是短信、博客、BBS、QQ群这样的网络总动员, 让信息封锁完全失效, 将素不相识的市民凝聚在一起, 民意的力量由此而不可阻挡。

居住在厦门的独立作家连岳先后在博客中发表了《厦门人民怎么办》、《厦门人民怎么办2》等针对厦门人民的建议。连岳理智但不乏勇气地用文字召唤着群体的力量, 厦门市民反对PX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游行”消失了, 散步开始了。PX项目最终缓建并重新环评, 12月中旬, 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顺从民意, 停止在厦门海沧区兴建PX, 将该项目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2007年, 因为厦门PX事件而被一些学者称为我国的“公共事件元年”。有媒体在评选2007年中国年度人物时, 将奖项授予了“厦门人”这一群体, 而在这一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可以说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网络”。

在西方社会, 如果政府想在居民区附近建造噪音很大的飞机场或有害于人们健康的化学工厂或核实验站, 事先必须征得该地居民的同意, 否则, 其计划必然会因为遭到人们的抵制和抗议而难以实行。人们不仅组织起来共同抵制政府和企业侵害, 而且还主动对政府和社会施加压力, 要求政府和社会确认并保护公民的权利。而中国社会今天是处在与西方世界大不相同的发展阶段, 诸多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 远远缺乏所赖以实现的资源支持。不过, 从近两年的实践看, 网络舆论为公民权利的捍卫、对公权力的监督, 找到了一个良好的进入口。

近些年来在一些或大或小的事件中, 民意特别是网络民意的闪亮登场并且影响到对事件的处置, 表明在传统的国家权力之外, 一些相对独立的生活领域, 正在中国社会逐渐出现。SARS事件在中国催生了公共事件必须公开的原则, 孙志刚事件终结了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 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正在改变征地拆迁的陈规陋习———公民新闻的网络写作、公共信息的及时传递维护着民众的权利,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合力推进, 公民权利的维护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互联网这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 其发展壮大必将对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权利正由普通民众操作着的键盘萌发,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拓展了民众在公共事件中的话语权, 使公众投身社会治理和利益博弈成为可能。

民意表达催醒权利意识

民意的表达是对自身权利的觉醒, 但是, 权利的实现是一个逐渐积累和推进的过程。在“前信息时代”, 人们的声音, 大多只能通过“代表”发言。多数人对“两会”的了解往往只限于电视画面里宏大的会场、热烈的掌声和大同小异的发言, 至于“两会”所传达的民意, 一般人并不了解。

网民的“两会”却给了网络公民每个人都成为代表的希望。如今, 每年两会期间, 各大门户网站都策划起两会专题。各大论坛中充满了民生大计。对公民意识越来越浓的人来说, 两会期间是一个发言的井喷期, 网络则是一个开放式的参政议政渠道。那些没有人大代表资格的人, 可以选择成为网民代表。很多网友将自己关于政府工作的建议和提案发到论坛上, 每天关注其他网民对这些帖子的反响。他们希望这些提案能够施行, 更享受那种一起讨论的满足感。网友们说, “提案很难进入人大会场, 但先放在网络上讨论也行, 想法越成熟, 进入政府议题的机会就越高。”

由人大开通的“我有问题问总理”专栏, 吸引网民提问达12万之多。人民网的两会专题如“网友看两会”, “网友为两会献计献策”, 每次在两会期间都会出现访问高峰。人民网总裁何家正说, “十七大的时候, 一天最高的页面访问量PV是1.75亿, 点击率近10亿。互动也是非常多的, 比如说我们推出的一个两会调查, 推出半天就有大量的留言, 现在累计6万多人参与。半天参与调查的就有5000人, 留言有数千条。”

电子民主企盼的政治互动, 民主的鼠标与政改的水泥接通, 才是硬道理。网民参政只有从虚拟空间接地, 联系方式制度化, 才能转化为现实力量。倾听来自互联网的民意, 已成中国各级政府的新风气。当胡锦涛说“我经常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时事和民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当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多次说到上网察看民意的感受, 国人知道了总书记和总理也是网民;当法律草案在网上公示, 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示愿与网民一起“灌水”并欢迎“拍砖”, 网民是喜悦的, 这种参政议政的形式得到了认可。网络正在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意、注重民生的重要途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十七大将民众行使公民权利的“四权”完整提出, 网民即公民的权利更得以保障。

树立三个意识-网络部 篇5

2017年按照集团公司“四个着力”的总体要求,省公司结合“4321”方针策略,聚焦“深化转型”,以“139”工作主线贯穿全年,狠抓品质提升关键点,从“服务、品质、基础管理”三方面,打造全业务精品网,实现宽带支撑手段、装维服务、电视品质赶超。

德阳在17年工作部署中以“1357”为核心,综合运营标杆为目标,强化“竞争、协同、创新”三个意识,以大事件为关键抓手,达成集团公司、省公司落地要求。

2016年家宽立足“优质优势”,围绕客户感知成功打造了面向全流程的宽带服务支撑体系,成为集团标杆在全国推广,德阳移动家宽成为四川现场交流的重点,基于高起点,如何在17年成为瞩目焦点就必须高举“1357”策略,在家宽网络品质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残对手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建立大协同和创新意识,才能实现家宽品质对齐超越,支撑市场大力发展。

围绕家宽提质增效树品牌思路,结合网络部大事件,我们家宽中心从商群支撑、装维管理、资源管理、宽带电视提质四方面打造家宽精品网,全力实现家宽品质对齐超越。

请协助增加17年家宽中心在“商群支撑、装维管理、资源管理、宽带电视提质”四方面打造家宽精品网中的案例或事迹内容。

一、着力商群支撑三手段:通过“梳理综合布线16种场景接入方案、组建装机攻坚队设置专属支撑台席、打标商群资源”,做好商群市场支撑工作,助力提升商群市场份额。

二、装维差异化服务赶超:为保障“五星服务、十分满意”,装维人员技能水平符合要求,有效落地装维服务标准,推行装维“驾校”管理模式,通过提升装维队伍能力、制定产品化服务标准,实现竞争对手的差异领先。

三、优流程创新管好资源:优化小区宽带转维验收流程,试点新增PON资源二维码挂测,资源管控精确至二级分光器,通过“1”套方案+“N”种场景清查模式,持续开展存量资源清查,建立零星资源变更流程,确保故障、维护、优化、割接导致的资源变更准确。

网络意识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网络安全意识;技术;攻击;防范

中图分类号:TN91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2

Research of Units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Technical under Computer Network

Liu Guolia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412008,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threats facing network security,presented the public officials to use in their daily computer operations of network security precaution,and discussed the common techniques to the types of attacks of network technology.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environment;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Technology;Attacks;Prevention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现状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网络为不同思想文化传播和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涌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角落,网络已成为当今远程教育的重要工具。由于互联网是在缺失秩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对它的管理也常常落后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因此,许多违法行为往往在网络上频繁出现:有害信息(包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反动思想和言论等)在网上的泛滥,计算机信息的窃取、改造、伪造,黑客对网络的攻击,犯罪分子借助互联网进行的高科技犯罪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到网络安全,从而影响人们未牢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缺乏正确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二、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网络安全问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是意识和管理问题。网络安全主要是公职人员希望涉及单位利益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在网络传输时应受到保护,避免他人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对单位的利益和隐私造成损害,同时也希望公职人员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不受其他非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破坏。

在不同的领域对网络有不同的认识,但网络安全系统面临威胁的认识确是一致的,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利用系统缺陷或后门进行攻击;防火墙的安全隐患;内部用户的窃密、泄密和破坏;网络监督和系统安全评估手段的缺乏;口令攻击和拒绝服务;网络不能控制来自Internet或电子邮件所携带的病毒以及Web浏览可能存在的Java/ActiveX控件的攻击;来自应用服务方面的安全探测和分析网络协议,被用于窥视和破译网络管理员口令,并非法侵入网络。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逐步显性化、网络安全威胁日趋严重,公务人员在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术必须不断提高和加强。对公务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公务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三、公务人员在日常计算机操作中使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公务人员在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性的同时,也应逐步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对公务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技术培训应侧重于日常计算机操作所涉及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管理和保护硬盘,Web上的自我防御措施和保护电子邮件私密性。

(一)管理和保护硬盘

计算机是公务人员工作的重要工具,日常工作离不开计算机提供素材和资源;进行远距离交流离不开计算机提供技术支持。公务人员使用计算机时,常会遇到文件存储在哪里找不到的问题,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系统还可能遭到非法入侵,导致重要文件丢失或被复制,给工作带来无穷的困扰。虽然人们想方设法把文件组织得很有条理,但计算机用户和系统中运行的程序还是会将文件保存在不同的位置。许多应用程序使用不同的默认目录来保存文件,导致文档、电子表格、图像及其他文件分散在众多文件夹中。因此我们在保护系统之前,首先要了解硬盘上有什么资料。最好将重要文件都组织在一起,如果必须用更安全的技术来保护文档,可以使用实用程序来创建隐藏的虚拟驱动器。

(二)对系统内部文档进行管理和保护

可以有效防止入侵者侵犯系统,但不能防范病毒对系统的破坏。要消除这些恶意程序的威胁,需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当找到受病毒感染的文件时,可删除病毒代码以修复文件,或删除文件以防止其他文件被病毒感染。应特别提出的是恶作剧病毒。恶作剧病毒并不是真正的病毒,但是也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一般是通过电子邮件发布一些警告,怂恿收件人执行一系列操作。如告诉阅读者查看自己硬盘上的某个文件并称这个文件是病毒,应该马上删除。

(三)查看Web站点的隐私声明

很多站点都提供隐私声明,介绍如何处理用户提供的信息或通过其它途径取得信息。这些隐私声明可以解释用户是否会被加入到邮件列表,是否可以按常规获取个人信息,是否会与政府、执法部门或其他组织和个人共享信息。阅读隐私声明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电子邮件隐私是受限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电子邮件的个人信息可能被传播的另一种途径是,使用允许人们在线搜索其他人信息的数据库。这种服务的例子包括Yahoo!people Search(http://people.yahoo.com)和US SEARCH(www.ussearch.com)。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可通过输入关于一个人的点滴信息来获取他的地址、电话号码、年龄及电子邮件。所以职员不仅自己要慎重选择电子邮件服务商,而且有责任提醒身边的人在选择邮件服务商时一定要查看隐私声明。

(四)加密电子邮件

人们在通过邮件传递信息时不愿看到的是邮件内容被他人偷看。如果没有加密的电子邮件被盗后,里面内容就有可能被公开。邮件加密是将电子邮件消息中的数据及其包含的任何附件编码的过程,加密邮件只有特定的消息接收者才能浏览它们。加密的电子邮件消息是使用数学算法进行编码,该算法会混杂消息中的数据字节,盗贼无法将其转换为可读取的格式。

加密电子邮件常使用的两种方法是私钥和公钥。确保是正确的接收者接收邮件可通过私钥和公钥,而用什么来确保是正确的发送者发送了电子邮件?数字签名用来证实发送者确实发送了该电子邮件。数字签名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以及是否是本人发送了这条消息。PGP是常用来加密电子邮件和文件的加密软件,它的免费版本和商业版本可从www.pgpi.com站点下载或购买。

四、公务人员如何防范网络上常见的几种攻击

(一)防范密码攻击措施是

1.禁止使用名字、生日、电话号码等来做密码或跟用户名一样这样的密码。

2.上网时尽量不选择保存密码。

3.每隔半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密码,设置密码时最好具有大小写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

(二)预防木马程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载反病毒防火墙。

2.对于不明来历的电子邮件要谨慎对待,不要轻易打开其附件文件。

3.不要随便从网络上的一些小站点下载软件,应从大的网站上下载。

(三)防范垃圾邮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信箱,用于对外联系。这样就算信箱被垃圾邮件轰炸,也可以随时抛弃。

2.申请一个转信信箱,经过转信信箱的过滤,基本上可以清除垃圾邮件。

3.对于垃圾邮件切勿应答。

4.禁用Cookie。Cookie是指写到硬盘中一个名为cookies.txt文件的一个字符串,任何服务器都可以读取该文件内容。黑客也可以通过Cookie来跟踪你的上网信息,获取你的电子信箱地址。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将IE浏览器中的Cookie设置为“禁止”。

五、结束语

在这个通信化的时代,网络违法行为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作为21世纪的青年,一定要注意加强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并守法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重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叶丹.网络安全实用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吴东升.信息时代的个人安全策略[M].科学出版社

[3]李海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方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

[4]李春杰,赵连鹏.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初探[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用户的安全意识与网络安全 篇7

(一) 物理因素

就如通信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网络涉及的设备分布极为广泛, 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可能时刻对这些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任何安置在不能上锁的地方的设施, 包括有线通讯线、电话线、局域网、远程网等都有可能遭到破坏, 或是包含数据的软盘、光碟、主机等被盗, 引起数据的丢失和泄漏。

(二) 技术因素

系统要和外系统进行交互, 即外系统可以读写系统内的资源, 或者进行远程控制。一方面, 系统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对这些访问进行控制。如果控制技术本身有缺陷, 就有可能被攻击者利用。另一方面, 即使控制技术本身并无缺陷, 在选用控制系统时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控制太严, 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将受到影响;控制太松, 就会有漏洞。要做到恰到好处的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用户的安全意识

更多的安全措施必须由用户自己来完成。

(一) 密码控制

一个合理的要求是, 由用户来管理自己的登录密码。系统管理员可以更改用户的密码, 但不能读取用户的密码。用户必须对自己密码的安全性、保密性负责。

(二) 文件管理

用户必须对自己的文件负责。对于一般的系统和应用, 文件的创建者拥有对文件的全部权限, 包括将权限分配给他人的权限。如果缺省设置是文件创建后, 仅有文件创建者拥有对文件的权限, 其他人必须显示得到权限分配, 问题会小些。然而, 多数系统对文件权限的设置是:只要没有显示的限制, 都是可以访问的。这样, 对文件访问的安全问题实际上是交给了用户自己管理。

(三) 运行安全的程序

目前在系统一级上, 尚无对病毒的有效控制。什么程序是安全的, 什么程序是可能包含病毒的, 只能由用户自己判断。一个用户一写文件、运行文件, 就有可能无意中给系统装上木马程序。

(四) 保持警惕

这几年, 电子邮件病毒日益猖獗。在浏览网页时, 也可能遇上陷阱, 这些都要求用户保持警惕。

三、实际情况

(一) 密码

在UNIX系统中, 用户的密码有最短长度限制, 从系统的角度作了部分安全工作。不过, 如果用户坚持短密码, 多次输入后, 系统让步了!

(二) 文件

在单位里, 随便找台机子试试, 只要你能进去, 里面的文件一般都没有什么保护, 即没有访问的权限设置, 也没有加密。

(三) 运行程序

就目前来说, 除了一些主要的软件外, 计算机上一般还充斥着各种各样非正规渠道的程序, 包括D版盘上的, 也有从网上下载的。能保证在运行每个程序之前都用杀毒软件查一遍的绝对是少数。

(四) 警惕性

至于电子邮件, 觉得可疑就删掉吗?别开玩笑了, 怎么能不看看内容呢?

四、总结

安全系统总是在最薄弱的环节遭到攻击, 对于局域网的安全来说, 可以从物理上、技术上、管理上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几个方面入手, 前两点需要广泛的支持, 一般不是某个局域网能够单独解决的。至于管理上, 最容易而且最有效的应该是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 由整个局域网的全部用户共同负责网络安全, 而不是依靠网络管理员一人。

轨道交通建设:网络意识要先行 篇8

“无缝对接”、“零换乘”等词汇, 随着城市轨道等公交体系建设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频频出现在城市政府的报告中。但现实中是怎样的呢?

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 在目前中国这两个轨道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中, 经常搭乘公共交通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体验:换乘地铁要走长长的通道;出地铁站转乘公交车, 要走的路也挺长;想叫出租车, 正规的出租车站不容易找。开车人也有烦恼:想把车停在地铁站附近, 换乘地铁进市中心, 却发现没有集中便捷的停车点, 只好开车加入拥堵的车流……

而去过香港的人, 都会对这个现代都市的轨道交通印象深刻。笔者就曾亲自体验过香港轨道交通网络的发达和便捷。香港轨道交通网络不但规划建设得好, 换乘方便, 资源共享充分, 而且经营也很成功。香港地铁网络已基本建成, 由6条轨道交通线组成, 运营状况良好, 每年都有可观的运营收入。香港地铁的成功经验首先归功于周密细致的规划和建设。合理的规划不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流, 促进物业的开发和经营, 还有利于地铁建设的实施。其具体情况是:以人为本, 换乘极为方便。很多换乘站均采用平行换乘, 换乘极其方便。这首先必须建立在城市规划网络的基础上, 两线交汇处有平行设站的条件;其次, 两线要同期考虑, 最好同期建设, 至少要考虑相互预留建设条件。

另外, 还有值得借鉴的是香港地铁充分考虑资源共享:其控制中心是6条线共用, 另外还给将建的2条线预留了空间, 最终是8条线合用一个控制中心, 资源共享充分、合理, 大大节省了土地、建筑、人力、设备等资源。同样还有车辆段也是多线共用, 节省了大量土地和设备, 降低了成本。

目前,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迎来了高峰时期, 一些城市已经初具规模, 如北京、上海、广州;一些城市正在积极筹划或开始建设, 如天津、南京、深圳、杭州等;一些城市正在规划基本网络, 如厦门、宁波等。但是, 在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方面, 早期建设的轨道线没有网络概念, 只是从单一的线路来考虑建设规模, 基本没考虑将来与其他线路的换乘问题;另一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不成熟, 关键性节点考虑深度不够, 以至于真正实施起来不可行。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将给后建的轨道线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增加投资;另一方面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服务功能较差。

网络规划观念要先行

业内专家强调,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非常重要, 正在筹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城市, 对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要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 要投入足够的力量, 来规划基本网络;另一方面, 要在以后轨道线路分步建设中严格遵照基本网络规划来执行, 不可随意调整, 要体现网络的整体性、权威性, 以免给相邻线的建设带来困难。

如果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规划不一致, 没有对城市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了解, 致使整个网络基础不可靠, 在建设中不断调整, 每一次大的调整都将造成一定的损失。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本线的建设规模、范围、投资都要受影响;另一方面, 相关的线也受牵连, 造成有些预留工程的废弃, 如上海M4线天钥桥路站为R3线的预留工程, 已废弃, 另外原规划线路所经地块建设的预留也废弃, 造成投资浪费。同时, 网络的调整还造成先建的线路没有考虑预留, 这将造成后建的线施工困难或换乘不方便。如上海的徐家汇站早建的R1线没有为后建的R3线、R4线考虑预留建设和换乘的条件, 致使后建的两条线实施非常困难, R4线要穿越正在运营的R1线车站, 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 3条线形成的换乘条件也很不理想, 换乘距离较大, 换乘极不方便。

业内专家强调, 一些枢纽尽可能同期建设, 换乘功能可设计得更好, 可减少对地面环境和交通的重复影响, 同期建设可实现空间、设备等资源充分共享利用, 可避免给后建的线路带来不必要的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省工程投资, 可避免管线改移, 地面交通、商业等重复设置的影响。不能同期建设的, 先建的线路对整个枢纽要综合考虑, 整体设计, 并为后建线路做合理的工程预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深圳市就选择了6条轨道交通线工程 (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6号线和11号线) 同期建设, 总设计里程为175公里, 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 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来源, 这种做法值得很多城市借鉴。对于一些资金缺乏的城市, 虽然不能一次性建设, 但可从设计上一次性综合考虑。这样, 有利于换乘枢纽的设计;有利于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建设, 做一些合理的工程预留, 避免带来不必要的工程困难;有利于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考虑, 创造更合理的资源共享利用条件;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开发。

大型换乘枢纽的建设对策

大型换乘枢纽的规划建设对于“无缝对接”、“零换乘”至关重要, 换乘枢纽是轨道交通网络最重要的环节。近几年, 国内地铁开始全面建设, 建设较早的城市暴露出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网络规划上, 尤其在枢纽建设上最为突出:有的枢纽换乘极不方便, 换乘距离长, 基本无法实现付费区换乘;有的没考虑换乘条件的预留, 后续工程很难实施。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总裁朱沪生说, 深入研究和讨论轨道交通换乘车站, 特别是大型换乘枢纽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问题, 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不仅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更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他对大型换乘枢纽的建设提出了对策。

一是大型换乘枢纽的建设要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要相对稳定。规划线网的稳定性和周边控制规划影响着大型换乘枢纽的建设, 也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

实践表明, 只有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稳定, 换乘枢纽的建设才有前提。而且, 线网规划批准后, 各线路两侧就必须有详细的控制性规划, 其目的是对轨道交通线路两侧用地进行严格控制, 这也是保证规划线网将来有可实施性的重要措施。换乘枢纽建设的同时对轨道交通线网中各线的基本走向也起到锚固作用。规划线网稳定不但可以做到大型换乘节点同步实施, 更主要的是可以大大减少建设期间的前期拆迁费用、管线反复改移费用,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建设过程中由各方面外界因素所产生的调整线路走向的现象也可以相应减少。

二是轨道交通枢纽建设要求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大型换乘枢纽建设过程中设计和管理面临的最多问题就是资源共享的处理。在目前许多大型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建设中, 设计方案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资源共享问题,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建设体制方面的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轨道交通建设各方和运营单位的观念转变问题。为贯彻工程项目法人制度, 各轨道交通线路分别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 各项目公司在换乘枢纽建设协调过程中往往立足一条线, 比较注重资产的清晰分割以及将来投入运营后运营管理的方便。因此, 要求换乘枢纽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分为主, 不能分割才共享”, 以此理念设计的换乘枢纽不仅使车站设备重复购置造成浪费, 而且增加了换乘车站规模, 土建投资也会相应增加。

三是大型轨道交通枢纽建设需要运营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经过十多年的轨道交通建设实践,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的加快, 建设管理技术人员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即轨道交通建设的全过程要从运营角度出发来考虑各专业设计和施工方案, 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运营。因此, 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运营单位及早介入, 尤其是在与将来运营密切相关的设计方案的确定以及机电设备调试阶段, 特别需要运营单位大力支持。

国外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综述 篇9

一、国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要举措

1.1 将全民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国家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将全民意识教育作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些国家在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还明确提出了覆盖中小学生、家庭用户、中小企业、政府等各个层面的政策措施, 详见表1。

1.2 制定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规划计划

为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战略内容具体化, 确保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执行, 一些国家立足国家层面制订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

1.2.1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 (NICE)

美国于2008年启动“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Cybersecurity Education, NICE) , 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组织实施。该计划由美国《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演进而来[9]。目前,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正致力于向高技术部门和政府部门以外的学校、图书馆和一般的办公场合推广“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 旨在提高美国各地区、各年龄段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2011年8月11日, NIST发布《美国网络安全教育计划战略规划:构建数字美国》草案, 征求公众意见。该规划是美国网络安全教育计划 (NICE) 的首个战略规划, 阐明了NICE的使命、愿景和目标。NICE旨在通过创新网络行为教育、培训和加强网络安全意识, 促进美国经济繁荣和保障国家安全。为实现这一愿景, NICE主要承担领导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正规教育、领导联邦网络安全人员结构以及领导网络安全人员培训与职业发展四项使命, 其主要目标是增强公众有关网上活动风险的意识、扩展国家网络安全人员队伍以及建立和维持一支无人能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网络安全力量。

1.2.2 欧盟“安全网络计划”

1999年, 欧盟首次启动为期5年的第一个“安全网络计划 (EU Safer Internet Program) ”, 目前正在进行第三个“安全网络计划” (2009—2013) [10]。该计划主要是对欧盟共同体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重点强调青少年的网络安全风险, 即“必须向青少年、家长、监护人和教师告知青少年可能遭受的在线安全风险, 与非法的、有害的内容斗争, 将在线指导作为一项优先任务。”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 促进网络和其他通信技术的更安全应用;教育儿童、家长、教师与非法和有害的在线内容进行斗争。”欧盟第三个“安全网络计划”预算为5500万欧元, 更多关注网络暴力与色情, 不仅反对非法内容, 而且抵制色情与暴力内容的有害影响, 特别是为儿童提供关于风险和在线技术方面的支持。

1.2.3 英国网络安全教育与技能计划

英国在2010年10月发布的《在不确定时代保障英国:战略防御与安全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计划》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Programme) , 并在此计划下开展新的网络安全教育与技能计划 (Programme of cyber security education and skills) , 其目标是在全英国形成网络安全的更好防范方法, 推动普通市民和企业可获得的简单、通用的安全措施的广泛应用[11]。英国《国家网络安全计划》重点关注意识提升和技能增长, 鼓励公众采取安全的在线行为, 提出“建立公众和企业举报网络犯罪的唯一联络点。通过推广新的技能发展计划, 确保参与打击网络犯罪者具备识别、理解和跟踪威胁的相关知识。”

1.2.4 日本《信息安全普及与启蒙计划》

2011年7月, 日本发布《信息安全普及与启蒙计划》, 进一步明确日本信息安全意识普及工作的推进机制与具体措施。该计划确立了公众及企业信息安全工作基本方针——政府提供积极支持, 每个国民主动行动予以落实, 并将普及“信息安全文化”作为工作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持续开展并加强“信息安全月”活动, 进一步充实“保护国民信息安全网”, 制作针对老年人的信息安全意识普及材, 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教育, 提高信息安全相关的意识、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安全指导者培养讲座”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安全相关指南和工具, 研究信息安全普及工作中推进政民合作的激励措施, 强化与东盟、APEC、欧美各国国际合作等等。该计划中还提出日本将在信息安全政策委员会之下新设“普及启蒙、人才培养专门委员会”, 对信息安全普及启蒙、人才培养政策进行评价。

1.3 建立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网站

世界各国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方面多通过专门网站来传播网络安全风险相关知识、普及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技巧与实用工具, 各国相关网站建设基本情况, 详见表2。

备注:本表所列网站不涵盖包含网络意识意识教育内容的政府部门官方网站。

1.4 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普及主题活动

1.4.1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月

美国网络安全意识月 (National Cybersecurity Awareness Month) 活动自2004年启动, 每年设有特定主题, 并且网络安全意识月的每一周都设特定的关键议题。2009年10月1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宣布10月为美国的网络安全意识月, 呼吁美国公众加强安全保护意识, 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类网络犯罪活动, 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 美国网络安全意识月由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2011年10月是美国第八个网络安全意识月, 主题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突出了全民有责保护网络安全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美国国家范围内的活动和计划, 网络安全意识月推动公私部门伙伴提升意识并对美国公民进行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教育, 同时提升国家及其网络基础设施的恢复力。

1.4.2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挑战赛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挑战赛 (National CyberSecurity Awareness Campaign Challenge) 始于2010年11月, 作为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Cybersecurity education) 的一部分, 该竞赛是旨在对美国公众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且富创造性的活动, 通常配合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其他相关活动安排, 以加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普及和提高应对网络威胁的能力。

1.4.3 欧盟网络安全意识日

欧洲网络安全意识日是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为期一天的高技术与安全政策活动, 该活动将立法者、欧盟与各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业高层代表、媒体聚集一堂, 包括欧洲议会成员、欧盟委员会成员、国家和高端企业代表 (CEOs, CTO, VPs) , 旨在增进各方对新兴网络安全进展与互联世界面临挑战的共同理解。2010年的第三次欧洲安全意识日重点关注当前以及未来的信息安全挑战, 例如云中数据的安全性、网络安全威胁的严峻性、保护欧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如何保持开放网络与用户信任和隐私保护之间的一致等。

1.4.4 英国国家防身份欺诈周

英国每年10月开展全国范围的国家防身份欺诈周 (National Identity Fraud Prevention Week) 活动, 由皇家邮政、英国零售商协会、盖百利公司 (Experian) 、国家反欺诈局、身份证服务公司 (IPS) 、英国商会 (BCC) 、高级警官协会 (ACPO) 等合作举办。国家防身份欺诈周主要通过专门网站提供大量资源, 帮助 (市民) 和企业避免身份盗用犯罪导致的严重后果。2011年英国国家防身份欺诈周的活动时间为10月11——23日, 目标是向公众警告身份欺诈的危险并提供简易的自我保护步骤与措施。

1.4.5 澳大利亚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周

澳大利亚在2007——2008财政预算中, 配置8900万开展为期四年的大范围计划, 旨在提升家庭用户和小企业的防护措施, 避免电子攻击和欺诈, 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周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Awareness Week) 由此正式成为年度活动。该活动由政府与企业、社团组织、用户群体以及州、地方政府合作开展, 目的在于教育家庭和小企业用户采取简单步骤保护其在线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2011年澳大利亚网络安全意识周于5月30日——6月3日举行, 超过500个企业、社会和用户组织与政府机构参与其中并开展活动。

1.4.6 新加坡网络安全意识日

2011年4月1 3日, 在新加坡网络安全意识联盟 (Cyber-Security Awareness Alliance) 支持下, 新加坡举办了首个网络安全意识日活动, 目的在于提升网络安全意识以及提醒网络安全是一项共同的责任, 强调必须将网络安全作为新加坡经济繁荣的供能器。通过活动, 新加坡有超过三十万用户和部门承诺将采用更为安全强健的用户口令。

1.4.7 日本信息安全意识月

日本《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战略》 (2010) 中明确提出将每年2月设立为“日本信息安全意识月”。2011年2月的日本信息安全意识月以“意识、安全、持续 (Aware, Secure, Continue) ”为口号, 通过多方合作, 开展广泛的相关活动以提升国民信息安全意识。主题月活动以2011年2月1日下午14:00-17:30举办的专题讨论会作为启动标志, 议题包括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相关事项以及信息安全威胁的趋势与防范措施。具体活动包括地方警察局组织举办的信息安全演讲、内务与通信部 (MIC) 组织的信息安全支持培训课程、日本教文体科技部 (MEXT) 组织举办的e-NET大篷车宣传活动以及由经济、贸易与工业部 (METI) 组织的网络安全课堂。

1.4.8 斯里兰卡网络安全周

发展中国家斯里兰卡于2011年10月第三周举办了第四届一年一度的网络安全周 (Cyber Security Week) 活动, 目标是对地方企业家进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活动主要由10月19日的第四届年度国家网络安全会议和10月20——21日的两天技术讨论会 (workshops) 组成, 主要议题包括“网络安全的最新进展、趋势与技术进步”, “虚拟化、云计算和下一代企业架构”以及“追踪僵尸网络”。

二、国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共性要点

2.1 政府为主, 各方合作

国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相关活动通常由政府部门作为主办方, 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组织模式, 既能够平衡各方的利益并确保向公众传播的信息的公正性和一致性, 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私营机构的优势, 在技能、研发和资金方面为活动提供支持。

2.2 目标明确, 保证投入

各国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通常都有明确的目标, 并确保资金投入。例如, 法国2006年针对家庭用户进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f@mily en ligne活动的投入为100万欧元, 德国BSI在2004—2007四年间用于进行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投入为22.2038万欧元, 而美国2006-2008三年间用于国家网络安全联盟举办的www staysafeonline.org网站建设的总投入达375万美元, 其中包括对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月活动的经费投入。

2.3 对象具体, 方法多样

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活动的受众对象通常比较具体, 多数以普通用户和中小企业为主, 具体包括一般用户、儿童、中小企业、青年、家长、教师、政府人员、中老年人、IT专业人士、非盈利组织等。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最通用工具是门户网站和公共出版物, 以网络安全意识日/周/月方式开展主题活动也比较常见。一些活动还采用举办培训研讨会、发放指南或手册、采用视频或电视广播等作为主要方式。

2.4 主题多元, 内容丰富

各国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与活动通常包含多个主要议题, 并且内容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主要包括上网安全、隐私保护、欺诈防范、网络钓鱼、恶意软件、身份盗用、垃圾邮件、网络暴力与骚扰等等。

三、我国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建议

综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各项举措, 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的工作。与国外相比, 我国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覆盖面十分有限, 并且缺乏持续性, 为推动我国的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 提出如下建议。

3.1 制定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

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塑造全民网络安全文化为目标, 制定我国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 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内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与资源保障。整个计划应考虑综合性的、长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项目与短期的、具体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项目相结合。

3.2 建立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权威网站

面向儿童、青少年、个人用户等普通公众和中小企业, 建立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权威网站, 针对网络欺诈、钓鱼网站等网络犯罪行为以及垃圾邮件、僵尸网络等安全威胁, 生动鲜活地向公众和中小企业传播网络安全知识, 在线提供各种基本防护工具, 为公众和中小企业采取恰当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提供支持。

3.3 开展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题活动

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行业组织、社团组织合作,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题活动, 如网络安全主题日/周/月, 网络安全研讨会, 论坛、展览以及网络安全主题知识竞赛等。

3.4 向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

针对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知识与技能辅导, 采用现场指导、技能培训、互动咨询等方式, 为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网络安全保护建议和技能辅导, 提高中小企业的网络安全知识与技能。调动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与社团组织的力量, 共享企业网络安全预测、应急与防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对国家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日益受到关注, 各国纷纷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国家战略, 通过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建立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专门网站以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措施, 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 提升对身份欺诈、网络钓鱼等网络犯罪的认识, 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基本技能和知识。我国应尽快采取措施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 鼓励公众自觉采取自我防护措施, 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关键词: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全民教育,国家战略,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1]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National Strategyto Secure Cyberspace[EB].http://www.dhs.gov/files/publications/editorial_0329.shtm, 2003-02.

[2]Cabinetoffice of United Kingdom.Cyber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United Kingdom[EB].http://www.cabinetoffice.gov.uk/media/216620/css0906.pdf, 2009-06-25.

[3]Australian Government.Cyber Security Strategy[EB].http://www.ag.gov.au/www/agd/rwpattach.nsf/VAP/ (4CA02151F94FFB778ADAEC2E6EA8653D) ~AG+Cyber+Security+Strategy+-+for+website.pdf/$file/AG+Cyber+Security+Strategy+-+for+website.pdf, 2009-11-23.

[4]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y Council of Japan.InformationSecurity Strategy for Protecting the Nation[EB].http://www.nisc.go.jp/eng/pdf/New_Strategy_English.pdf, 2010-05-11.

[5]Canada Government.Canada's Cyber Security Strategy[EB].http://www.publicsafety.gc.ca/prg/ns/cbr/_fl/ccss-scc-eng.pdf, 2010-10-03.

[6]Minist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dia.Cyber SecurityStrategy (draft) [EB].http://www.mit.gov.in/content/cyber-securitystrategy, 2011-05-18.

[7]NewZealand Government.NewZealand Cyber SecurityStrategy[EB].http://www.med.govt.nz/upload/New%20Zealands%20Cyber%20Security%20Strategy%20June%202011.pdf, 2011-06-07.

[8]Czech Republic Government.Cyber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Czech Republic for the 2011-2015 Period[EB].http://www.enisa.europa.eu/media/news-items/CZ_Cyber_Security_Strategy_20112015.PDF, 2011-07-20.

[9]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CE[EB].http://csrc.nist.gov/nice/, 2010-05-11.

[10]Europe's Information Society.Safer Internet Programme[EB].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activities/sip/index_en.htm, 2009.

网络穿越小说展现的女性心理意识 篇10

从某种程度上说, “穿越小说”是逃避当今女性社会角色的产物, 穿越小说从产生到发展壮大, 女性群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穿越小说的绝大部分作品由“80后”女性写手创作, 主要受众也是年轻女性, 在二者的互动下走向顶峰。俨然已经成为当代女性文学的一部分, 鲜明地反映着女性的生活、情感、心理和意识。

一.容貌———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

现代女性最受困扰的问题恐怕就是女性的容貌问题。这个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 却包含了别有意味的性别政治。穿越小说中强调女性容貌是取得幸福爱情和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女性的容貌被笼罩在男权主义的阴影之下。男性对女性魅力判断标准, 首要就是女性的容颜。在工作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先得有“人材” (貌美) , 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较轻松地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对现代女性来说是一种悲哀。在现代社会中, 理想的爱情都是奢侈品, 容貌是现代女性的梦魇。

穿越文中的女主角都是清一色的年轻貌美的女性。如《绾青丝》中的女主角叶海花, 在前世由于外貌不出众, 资质也一般, 在经历了无数次相亲终于和一个男的要谈婚论嫁了, 却得了乳腺癌, 要割掉一只乳房, 吓得那男的跑比飞还快。穿越后, 摇身变成权相千金, 还一反传统成了被人不齿的艳妓——卡门, 拥有在现代生活中她所没有的美貌和窈窕身材。从而吸引了一批王公帅哥。作者刻意地去描写女主角的外貌, 把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和穿越后作对比, 往往是穿越后更令人欣喜若狂。

二.在“穿越”中逃避现实情感的匮乏

“穿越小说”的盛行———包括创作和阅读———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职业女性对充满激烈竞争现实的迷茫与逃避, 对日趋世俗功利的恋爱婚姻的失望与反思, 从而幻想到另一时空去追求更为理想化的纯粹爱情。穿越小说更多的从感情出发, 偏重于描写主人公与古代人物之间的情感故事, 女性爱情诉求在小说中抒写得酣畅淋漓。这实在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默契, 一个合谋, 或者是一个共同狂欢的派对。

在穿越小说当中, 女主人公大多赢得了甜美的爱情。穿越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女性, 穿越后常常被一群优秀出众的王子、公爵、阿哥、皇帝不约而同地喜爱, 从而展开了一段或侠骨柔情的、或缠绵悱恻的、或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形象都惊人的相似:她们凭着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 有着现代女性的不羁, 成熟又不失可爱的她们总是吸引着地位高又富有的男性围绕在她身边。

女性穿越小说表达了现代女性的情感诉求, 是对现实生活空洞乏味的感情生活的逃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和职业女性, 更深刻的体会到女性的迷茫与痛苦。

三.女性自立自强追求事业的“穿越”之旅

现代社会文明倡导女性走向社会, 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现代社会女性的在面对现实社会的压力与竞争, 对工作的不顺, 爱情的为难, 希望找到一个突破口, 冲出压抑和束缚。这表现出女性心理经验与男权中心意识的区别。女性的事业却被男人有意无意地给忽略了。而事业心强的女性往往要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自身的人生意义。

在女性穿越小说中, 女主角大多聪慧, 总的来说好些女主角始终是一女超人。由于作者的社会角色、经历、知识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穿越的虚幻时空当中, 很多女主人公和男人一争高下。她们基本上都能够赢得中意的男子, 并且在人生和事业上步入巅峰。其中, 有一类女主角穿越后不依附当时的势力, 独立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以点及面的扩张, 最后取得政权。如《木槿花西月锦绣》女主角凭在前世白领训练出来的特有的精明头脑, 穿越后, 由一个王府的洗衣丫头逐步变成了皇后。她在王府韬光养晦了一段时期后, 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慢慢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 引起男主角的关注, 从而帮助男主角打天下。自己也成了巾帼英雄, 人人崇拜的对象。

“穿越小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女性对自身反省后, 对这个社会深刻认识后, 意识觉醒的另一体现, 是女性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从这点来说, 网络穿越小说作为研究女性心理的资料价值要超过小说艺术上的价值。

摘要:穿越小说是现代女性编织出来的女性生活、情感、事业的梦想。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穿越小说所展现的现代女性心理特征:一是容貌使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很多无奈;二是女性在穿越小说的虚拟世界中, 逃避现实情感的空洞乏味;三是现代女性自立自强追求事业的梦想, 也在穿越小说中得到演绎。

网络意识 篇11

[关键词]:创新 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整合 渗透 联想 想象 求异

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快速发展时期,而21世纪是创造性教育的世纪,运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语文教学中这种创新在作文训练中体现的尤其明显。作文创新来源于学生个性化的观察、独特的分析和创新意识。对于中学生来说,关键在于多读书质疑,多做札记,立足生活,丰富社会实践,成熟思考感悟。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一、转变教师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韩愈在《诗说》中早已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第一职业就是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引导者,处于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捕渔”。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教师从意识上认识到,并付诸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达到用创新精神去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快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结构,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模式,让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从面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在作文课《写出事件的波澜》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波澜”的含义,通过BBS论坛在网上互相交流;接下来由教师先举几个例子说明如何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让学习联想到一些波澜横生的例子,在网上下载一些,分组互相赏析、讨论,通过论坛交流;让学生自己上去表演自己查到的资料,更为直观的感受“波澜”;最后,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写成一篇“波澜起伏”的作文,这样就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作文的重点,理解教师的用意,有效的提高学生创新作文的质量。

三、点滴渗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马斯诺说过:“一盆一流的汤的创新性远胜于一幅二流的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创新的嫩芽尽早的植根于学生思想的土壤,并且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的施肥、翻土、浇水,让创新的小花在学生心中鲜艳绽放。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用意识支配其行动,在其作文中体现出创新的信息。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从鉴赏各类文体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新”的意识,并且分阶段培养,定时测试其效果。讲每一篇文章,我都允许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及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不囿于权威的课本,不囿于老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大胆创新,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作文时学生再来尝试大胆的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使从前学习一提就害怕的作文课变成学习思维空间的扩展课。

四、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大胆想象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大胆想象,不断创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命运、心理、动作,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局等,让学生进行联想并大胆想象其相关内容,在学生大胆想象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有了翱翔的天地。可以这样说,想象力犹如三棱镜,它能够创造出七彩人生,学生一旦有了想象力,也就具的了创造性。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在学习完全理清了项链的情节之生,顺着这个线索,由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还借款的顺序后,进一步给学生补充知识,中外文章的不同,中国的文章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而外国的文章很多都是悲惨的结局或是没有结局,留给读者一个充分驰骋的思想空间,这篇文章就属于这一种。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给《项链》叙写一个自己想象的结局,学生可以各抒己見,运用自己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从自己的创新意识出发,从学生的主观出发,给出一个自己心中认为最好的或是最合理的或是最合自己心意的结局。

五、作文无定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语文无定式,作文无定式,在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中决不能搞“一言堂”,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是一种反思维定势的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法拉第发明发电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从而使世界的科学日臻完善都是求异思维推动创新的真实结晶。

在作文中,我们应诱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而锐意求新,标新立异。教育学生总是向更高的山峰攀登,不断进取,给文章创造一种出人意料的清新与生气。作文时,引导学生学会一种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就要追求角度的广泛性、多面性及立意的多元化。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灵活机动巧妙转换角度确定立意,进行大胆创新,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这样的训练若能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例如,在做材料作文《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让学生都来阐述自己的意见,可以认为《该》、可以认为《不该》,或是认为可以《适当的看》等,人的个性与知识的差别,导致学生的认识亦各不相同,不能拘泥于某一个定式上。这样才是一种创新,一种求异思维,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去多看、多听、多想、多练,从学生的确良创新意识出发,以对现实事物本身的新发现为基础的,从现实出发,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新鲜、新颖、独特的感受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写作。作为一个21世纪的教师,必须首先从自身出发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中点滴渗透,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培养自信,勇于动手,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断进取,从逐步培养的创新意识出发,真正写出新意,创出新篇,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

[2]何克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肥市培训教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2年增刊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篇12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政府和约束的地方,网络赋予了人们极大的言论自由,任何人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都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在现实中会受到的种种约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是自由的。这也造就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但网络同样需要完善监管和法律规范。伦理学家指出,“在出现技术手段走在法律、道德意识之前的情况时,往往是要么更改规范,要么就得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比起现有的技术监管和网络立法来说,提高网络道德修养、规范网络道德建设要来得更及时也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增强网络主体道德意识的培养便迫在眉睫。

2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已成为上网主体,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总人数的51%,而在这些网民中,绝大部分是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在给在校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料查询、免费的共享信息资源之外,带来的一些其他问题也日显突出。

2.1 网络沉溺问题

在沉溺于网络的网络痴迷者中,相当一部分数量是被网络游戏所俘虏。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部分大学生主次颠倒,因痴迷网络游戏而荒废专业学习,造成最后无法正常毕业;部分学生把游戏中的理念等同于现实生活,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种种影响;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游戏等级而日夜泡在网络上,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因为网络环境匿名的特点,除非借助专业技术,否则很难查到对方的真实身份,因此有些学生平时生活中谨小慎微,在网络上却像变了一个人,信口开合,在网上说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还有些学生因为分辨能力不够而被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所左右,造成思想上的消极影响。

2.3 网络社交问题

网络可以让人们更方便地交流,但网络交往不等同于现实交往。有些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忽略了现实中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错把虚拟等同于现实,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交友,在没有核实清楚对方真实身份且并不了解对方之前投入过多感情,轻易相信对方而上当受骗;有些学生现实交际能力欠缺,在网上却可以聊得热火朝天,由此更加迷恋网络,却更忽视了现实中交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自闭,与人交往能力越来越糟糕。

2.4 网络成果剽窃问题

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越发严重。平时要交的作业、阶段性的论文甚至毕业设计,都希望从网上能够直接获得,形成这种习惯后,任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求助于网络,一来是对网上别人成果的极其不尊重,二来也极大地阻碍了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进而影响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3 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3.1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现实社会有其通用的道德标准,网络同样需要一个共同遵循的准则。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人群,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至关重要。人们在享受到网络便利性的同时,也应该共同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这也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所以网络道德建设还远不完善。据新闻报道,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有个校规,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为此校方还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哪些网络使用方法是被允许的,而哪些是不被允许的。经此培训后,学生还要参加一次使用守则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被允许使用校园网络。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使用前的相关教育课程。因此,我国在大力推进和发展计算机技能教育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课程加以重视,还可以将网络道德的相关教育列为政治思想课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启蒙教育,同时借助各种媒体宣传网络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导向。

3.2 诚信与责任的统一

(1)诚信。诚信是大学生在现实中所必备的品德,也是应该在网络社会中同样遵循和坚持的品德。网络的健康需要所有网络主体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环境。要加强网络诚信,就要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另一方面就需要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报告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诚信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是网络道德对网络主体的客观要求。

(2)责任。责任,是指由一个人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地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属性,任何人都不能推卸。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群体,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感如何关系到社会化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网络信息传输具有匿名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容易造成人们使用网络时责任意识的淡化。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络用户,在网络上同样担当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同时,诚信与责任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用诚信来维护网络社会中的互相信任,另一方面责任可以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网络诚信。

4 结束语

在网络技术有待提高、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的今天,网络道德的培养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是非观。同时,网络道德的树立需要宣传、教育,更需要每个高校大学生具备网络道德意识,以保护网络环境为己任,认识到保护网络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来保护和善待我们的网络,捍卫我们共同的电子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蔡其明.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5).

[4]吴丽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网络道德[J].党政干部论坛,2001(11).

[5]赵世鸿.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上一篇:建筑施工标准化下一篇:烧结烟气脱硫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