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结构

2024-09-27

公司结构(共12篇)

公司结构 篇1

一、引言

截至2011年年底, 新疆上市公司已经发展至39家, 其中A股上市公司有37家, 包括主板27家, 中小板8家, 创业板2家, H股上市公司2家, 位居西北五省之首。对于资本结构而言, 股权集中度较高, 上市公司的股份被分割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非流通股主要是国家股和法人股, 资本市场较小且较不发达, 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也不完善, 所造成的股东控股不平衡, 就会造成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有利益冲突, 这很不利于新疆上市公司的发展。新疆上市公司的总股本规模较小, 除金风科技股本, 特变电工, 广汇股份, 宏源证券, 中泰化学等其余上市公司股本总数都在10亿以下。而且国有股数较少, 主要是发行流通股来获取融资和实现利润的。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对于资本结构的问题总体来说是负债资本的比例问题, 因此本文资本结构所选择的替代变量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除了管理者持股、内部股东持股和外部股东持股等股权类型外, 还有国有股和法人股, 国有股和法人股属于非流通股。这两种股权的存在不仅对上市公司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代理行为产生影响也对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疆现有的市场体制下, 国有股的代理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不是积极的, 国有股主体其实是缺位的, 所以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与决策产生有效的约束力和市场监督能力, 所以这必然会影响上市公司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 企业的盈利效力就会降低, 负债比率就会加大, 即使国有股股东在企业中不是缺位的, 大股东也会和经理层串通起来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故提出假设:

假设1:国有股持股比例与企业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管理者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管理者持有大股会使管理者与其他股东有更多的共同利益, 公司的整体利益就和管理者联系紧密, 所以对公司经营就会相对谨慎一些, 资产负债率就会相对较低;另一方面, 由于经理与股东所占的利益角度有冲突, 可能会采取风险较大的财务决策, 使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由于新疆各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普遍偏低, 一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持股数为零, 所以新疆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比较薄弱的。故提出假设:

假设2: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影响不显著

上市公司是通过发行流通股来获取股民的资金, 这样一来就会使企业的资金增大, 看似会使资产负债率降低, 但是在短期内, 增大流通股的发行量就会给股价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为股票的价格也是由供需所决定的, 流通股发行的越多, 企业的盈利效力就越好,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相应降低。对于新疆上市公司来说, 其主要发行的股本就是流通股。故提出假设:

假设3:流通股比例与企业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年至2011年新疆地区的A股3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的财务数据和市场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中国股票市场研究系列和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 回归分析和数据处理运用Eviews7.2和Excel2003完成。

(三)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的主要变量是新疆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资本结构所替代的变量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股权结构的代理变量为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 因此, 除股权结构外, 本文还假设, 资本结构还受成长性、企业盈利能力、税率、产品独特性、和公司规模等公司特征因素的影响。鉴于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之多, 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在进行OLS回归分析的时候, 本文选择税率和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时候, 本文选择成长性、企业盈利能力、税率、产品独特性和公司规模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见表 (1) 。

在此基础上, 本文采用一系列回归方程来分析各变量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本文用Y代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用X1代表国有股持股比例, 用X2代表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 用X3代表流通股比例, X4为企业的盈利能力, X5为税率, 其中盈利能力和税率作为控制变量, 以此建立三个回归模型。

注:1.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包括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所持有的股份;2.本文采用Smith和Watts (1992) [20]的方法, 用公司权益市场价值与负债面值之和除以公司总资产账面价值衡量Tobin’s Q值A, 市场价值A=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 其中, 非流通股股权市值用净资产代替计算。

本文建立的实证检验模型为:Y=α1+β1X1+β2X4+β3X5+ε… (1) ;Y=α1+β1X2+β2X4+β3X5+ε… (2) ;Y=α1+β1X3+β2X4+β3X5+ε… (3)

其中α, β为待估参数, ε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表 (2) 是对上市公司各变量的的描述性统计, 剔除某些上市公司没有数据的情况, 总计样本168。由表看出:新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最高值为128%, 最低值为10.64%, 平均值为54.59%, 整体分布比较集中, 但是从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看新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相差较大, 新疆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有偏高的趋势, 这可能是因为新疆处于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关键地理位置中, 在西部建设中, 新疆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改观, 新疆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股票市场也有了较好的改善, 发展较为乐观;国有股比例最小值为0, 最大值为67.59%, 均值为17.87%, ;说明新疆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相对于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来说较好;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 新疆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比例非常有限, 均值为0.76%, 最小值为0;流通股比例比较乐观, 均值达到70.94%, 表明新疆上市公司主要依靠发行流通股来获取利润来占据市场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49.698%最大值为66.88%, 最小值为8.41%。还可看出, 新疆上市各公司在成长性, 企业盈利、税率、产品独特性、公司规模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 回归分析

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EVIEWS回归分析为表 (3) 。 (1) 国有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的回归分析。对于变量X1国有股比例, 可得出结论国有股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国有股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加0.078个单位。估计的回归系数β2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SE (β1) =0.045608, t (β1) =2.1705。取α=0.05, 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n-4=168-4=164的临界值t0.025=1.980.因为t (β2) =2.1705﹥t0.025=1.980, 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 这表明, 国有股持股比例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确有显著影响。针对H0,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k-1=3和n-k=164的临界值F (3, 164) =2.65。由上表中得到的F=518.8251。由于F=518.8251﹥F (α=0.05) =2.65, 应拒绝原假设H0,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对于新疆上市公司来说, 国有股的控制者多数为企业的董事会成员, 极少数拥有者为企业的工作人员, 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利益冲突, 少数拥有者对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没有发言权, 缺少主要的行为能力, 难以实行监督约束的作用, 国有大股东拥有主要的发言权, 决定着公司的重大决策, 掌握着公司的发展方向。若国有股股数过大, 而实际的出资人没有真正的行使其权利, 就会造成严重的内部人员控制现象。新疆上市公司发行的国有股数总量不大, 宏源证券、西部建设等上市公司至今甚至都没有发行国有股。在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上市公司的负债可能主要来自于各国有银行的贷款, 负债比例越大, 企业可支配的资金就会相应越多, 这样企业就会追求发展而使企业的负债加剧。对于国有股比重较大的企业, 管理者就会追求资源的支配能力和投资能力, 因此会过度贷款, 公司的负债比率就会越高。这与本文预期假设相符。 (2) 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的回归分析。对于变量X2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 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会增加0.012个单位。估计的回归系数β2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SE (β2) =0.004575, t (β2) =2.6341。取α=0.05, 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n-4=168-4=164的临界值t0.025=1.980。因为t (β2) =2.6341﹥t0.025=1.980, 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 这表明, 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确有显著影响。针对H0,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k-1=3和n-k=164的临界值F (3, 164) =2.65。由上表中得到的F=227.9614。由于F=227.9614﹥F (α=0.05) =2.65, 应拒绝原假设H0,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对于新疆上市公司来说, 渤海租赁、宏源证券、天山股份等六家上市公司有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 其余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为0, 尽管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对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仅几家上市公司无法诠释庞大的证券交易市场, 并且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比例太低, 趋近于零, 高级管理者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在这里就显示不了其作用, 高级管理者更依赖于自己的职务本身所带来的利益, 股权激励对管理层和资本结构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因此尽管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 就变量本身来看结果不太显著, 再加之新疆上市公司, 有高级管理者持股的企业太少, 所以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对新疆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 (3) 流通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的回归分析。对于变量X3流通股比例, 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流通股比例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流通股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0.056个单位。估计的回归系数β3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SE (β3) =0.035492, t (β3) =2.5731。取α=0.05, 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n-4=168-4=164的临界值t0.025=1.980.因为t (β3) =2.5731﹥t0.025=1.980, 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 这表明, 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确有显著影响。针对H0,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k-1=3和n-k=164的临界值F (3, 164) =2.65。由上表中得到的F=517.3371。由于F=517.3371﹥F (α=0.05) =2.65, 应拒绝原假设H0,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对于新疆上市公司来说, 流通股比例高的时候, 企业所得到的盈利就会越多, 则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会相对较低。新疆上市公司大多数企业都发行的是流通股, 这些流通股的持股主体是小股东, 股权较分散, 加之新疆的证券市场处于发展阶段, 相应的机制与法律制度不完善这些小股东的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 他们既无监督管理者的动机, 也无监督管理者的能力, 管理者缺乏监督所做出的经营决策相对较轻率, 企业的盈利就会较少, 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就会提高。所以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的资本结构负相关, 本文的回归分析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本文的控制变量盈利能力和税率, 在三个模型假设中所得出的系数都为正数, 这表明盈利能力和税率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即随着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高, 上市公司就会越来越多的利用负债;企业的税率升高,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会相应的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有股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 但对新疆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流通股比例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强化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机制。新疆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较少, 高级管理者在公司运营当中只是充当执行者的角色, 没有切身的为企业的未来考虑。所以应该强化高级管理者的股权激励机制, 使其充分占据一个特殊的核心位置, 弱化某些“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形成高级管理者和大股东双方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一方面, 要选择有能力又有作为的管理者对大股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使高级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另一方面, 要有效地建立少数大股东的股权结构, 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 通过少数大股东联盟监督和约束高级管理者, 从而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 (2) 增加零星、分散的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 平衡股权持股。对于零星的、分散的中小股东而言, 他们从公司中分取得利益增加, 有意识也有能力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发表看法、施加影响。从而增强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和经营决策的的监督意识和能力, 增加中小股东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和监控, 使之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经营决策, 提高公司效益, 促进经济的发展。 (3) 培养和鼓励企业内部投资者, 增加员工持股的机会。新疆的经济处于发展之中, 发展不是一个人的发展, 也不是一个企业的发展, 而是全民的发展, 所以应该大力培养和鼓励企业内部投资者, 增加员工持股的机会, 让员工自觉去关心股票证券市场的发展, 在基金方面、证券投资方面使之能有效的参与, 从而使他们能切合实际的参与公司的治理, 了解企业的状况, 提高自身的利益, 进而提高公司效益, 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发展。 (4) 培养和发展合理的股票市场, 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放松对新疆公司上市的限制条件和上市公司股票发行的限制条件, 适时的调整信贷和税收政策, 放宽对企业债券的利率约束, 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给予更多的灵活性, 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使其呈现多样化发展。 (5) 注重上市公司规模的合理发展。新疆上市公司在追求企业迅速发展的道路上,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和现状, 合理扩大企业的规模, 合理利用资金, 增发股本数, 提高企业的盈利率和市场占有率。 (6) 加强内部融资, 优化资本结构。新疆上市公司可以相应的减少贷款融资, 增加内部人员融资, 增发内部股, 优化企业的资本价格, 提高企业的价值。 (7) 适度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 充分利用债务工具。适度的资产负债率可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的提高能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所以, 新疆上市公司要适度的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改善现有的负债比例结构, 充分运用债务工具, 增强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举债筹资的吸引力, 实现良性经营, 提升新疆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钟海燕、冉茂盛:《基于计量模型的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分析》, 《商业研究》2012年第6期。

[2]张小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高新技术类实例》, 《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3]蔡芳:《河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财会研究》2008年第21期。

[4]肖泽忠、邹宏:《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和股权融资偏好》, 《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5]何威风、吴水兰:《资本结构与代理问题研究综述》, 《财会通讯》2009年第4期。

公司结构 篇2

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司事业的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事厅关于自治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及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及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批复,在公司建立灵活、有效的管理用人机制,彻底打破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的身份界限,使员工收入与岗位、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与公司整体经营收入情况相挂

钩,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形成重实际讲效率的全新工作作风,从而保证公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特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公司管理中心结构工资制度。

一、工资分配方案总体思路

本工资制度将全体干部职工原有工资待遇封存,装入档案,实行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按照人员所从事的岗位确定工资标准,着重体现公司员工个人收入与岗位所在部门本与中心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分解任务完成情况及公司总体经营收入相结合。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业务要求、劳动繁重程度、劳动条件好坏、所负责任大小及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等因素将公司各岗位划分为六岗十九类作为确定工资的基本依据。通过实行结构工资制,按照每人的岗位、所在部门的效益情况,拉开收入差距,严格考核奖惩,工资收入与绩效挂钩,有效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弊端。形成重贡献、重实际的工资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各岗位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

二、结构工资制度的构成情况

本结构工资制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岗位津贴、通讯补贴、知识分子津贴、职称补贴、工龄补贴、兼岗津贴、效益工资、奖励工资、考绩工资等十一项组成,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1.基础工资:即保障员工基本生活需要发放的工资数额,约占个人工资收入的30。在编人员基础工资按本人档案工资中“基本工资”数额发放;合同人员基础工资标准为:部门经理600元;部门副经理500元,行政管理、经营、技术部门主管400元;三岗一类岗位350元,二类岗位在一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

10、三类岗位在二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10,四类岗位在三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10,;四岗一类岗位330元,二类岗位在一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

10、三类岗位在二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10;五岗一类岗位300元,二类岗位在一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

10、三类岗位在二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10;六岗一类岗位290元,二类岗位在一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10,三类岗位在二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10,四类岗位在三类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递减10,五类岗位根据出勤情况计发日工资。

2.岗位工资:根据岗位(职务)的技术、业务要求、所负责任大小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无在编与非在编的区别。

3.岗位津贴:对不同岗位因其工作条件好差、办公环境优劣确定,此项津贴对技术、服务、保安等一线工作人员给予倾斜。

4.通讯补贴:为方便日常工作联系,参照自治区有关政策结合具体岗位情况进行适当的通讯费补贴。

5.知识分子津贴:不分岗位,不论在编于否,凡取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

6.职称补贴:专业技术人员,依自治区人事厅颁发的职称资格证书和自治区有关评定政策受聘人员(职称要与所从事岗位相同或相近),按助理及相当10元/月,工程师及相当30元/月,高级工程师50元/月计发;工勤人员,不分岗位,凡取得自治区人事厅颁发的职称资格证书,依自治区有关评聘政策受聘人员均可按高级工10元/月,技师30元/月,高级技师50元/月享受职称补贴。

7.工龄补贴:自参加工作之日起每1年发给工龄工资5元/月,在公司工作每1年,发给工龄补贴10元/月。合同人员工龄按到公司参加工作之日起计,工龄补贴于每年元月份调整。

例:某职工1987年参加工作,2000年到公司。该同志工龄补贴为:[(2000-1987)×5] [(2005-2000 1)×10]=12

58.兼岗津贴:遵循定岗定员原则,对兼岗人员原则上按照本人主岗基础工资的10计发兼岗津贴,阶段性或临时性兼岗由总经理会议根据兼岗任务及完成情况研究确定补贴标准。

9.效益工资:各岗位人员、部门负责人及分管副总经理、总经理效益工资奖罚与责任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挂钩。效益工资根据当月实现的经营收入情况,按照一定的计提比例、发放系数计发(每月计划人均效益工资由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经营部会议、演出场租收入按月考核,电影及其他收入年终考核;下属公司三、四楼经营及广告收入按月考核,其他收入年终考核;大型活动收入年终一次性考核。

1)经营部效益工资计提比例:计划人均效益工资×12月÷年目标任务×100=100×12÷1600000×100=0.075;

司效益工资计提比例:计划人均效益工资×12月÷年目标任务×100=100×9÷650000×100≈0.138;

其他非直接经营部门效益工资发放基数:(经营部效益工资发放基数 公司效益工资发放基数)÷

2大型活动部效益工资的发放:1-12月效益工资按照非直接经营部门发放基数计发,年终考核项目与第十三月工资挂钩,对比前十二个月效益工资和奖励工资发放总额实行多扣少补。

2)当月全额完成经营目标任务的部门,享受全额效益工资;当月完成经营收入不足目标任务的50,不享受效益工资;完成目标任务达到50以上,用当月效益工资除以75所得值乘以所差百分点的金额作为效益工资扣罚金额。

3)经营部按当月本部门取得有效考核项目的经营收入(以实际完成的合同数额)的0.075为发放基数,依不同岗位系数发放。

4)下属公司按当月本部门取得有效考核项目的经营收入(以实际完成的合同数额)的0.138为发放基数,依不同岗位系数发放。

5)总经理按照各部门效益工资平均值的2倍计发;副总经理按照分管部门效益工资平均值的1.8倍计发;总经理助理的月效益工资按照非直接经营部门经理的发放系数计发,其他非直接经营部门人员按照直接经营部门效益工资平均值依岗位分类按系数计发,其中:

二岗一类系数为1.6;二类系数为1.5;三类系数为1.4;

三岗一类系数为1.3;二类系数为1.2;三类系数为1.1;

四岗一类系数为1.3;二类系数为1.2;三类系数为1.1;

五岗一类系数为1.2;二类、三类系数为1;

六岗一类系数为1.2,二类、三类、四类系数均为1。

10.奖励工资:直接经营部门(经营部、下属公司)超额完成当月目标任务,可享受奖励工资。

1)经营部奖励工资基数:本部门超额完成数×0.07

52)下属公司奖励工资基数:本部门超额完成数×0.138

3)其他非直接经营部门奖励工资基数:公司整体超额数÷2×0.11[0.11=(0.075 0.138)÷2]

4)各岗位奖励工资系数与效益工资计发系数相同。

11.考绩工资:由部门经理以中心下发的考勤制度、上岗规范等为考评依据,综合每月出勤、工作完成及临时性事件处理情况对各岗位人员做出评价,进行考核,具体按照各部门的百分制考核评分表评定,满分150分,等值150元。通过部门经理评分、部门员工互评,可参考质检部抽查结果核定考核分数,计发相应考绩工资。

三、各岗位档次类别的划分

1.一岗一类:总经理,二类:副总经理;

2.二岗一类:部门经理,二类:部门副经理;三类:行政管理、经营、技术部门主管;

3.三岗:为技术岗位。包括:电梯,灯光,音响,暖通、空调、给排水,高、低压配电,电子屏及网络管理、会计,技术岗位根据不同的任职条件划分为三类。

4.四岗:为行政管理岗位。包括:秘书,人事,文书,出纳,库管,行政管理岗位根据不同的任职条件划分为三类。

5.五岗:为经营岗位和其他岗位。经营岗位包括:经营工作人员(内勤、外联);其他岗位包括:图书管理等。各岗位根据不同的任职条件划分为三类。

6.六岗:为保安及服务岗位。一类保安及服务主管;二类、三类、四类由任职条件确定;五类保洁岗位。

7.以上岗位的类别由各部门经理负责划分,要求各部门经理必须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要求、任职资格条件、员工素质等情况公平、公正的划分,不得敷衍塞责,不得将本部门所有人员列为一类,公司各类岗位人员最终由总经理会议审核确定。

8.以上各类岗位,从事兼岗任务的,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照主、兼岗位中最高岗位确定岗位,并考虑兼岗津贴,具体由总经理会议确定。

四、各岗位基本任职资格条件

1.一岗一类人员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命;

2.一岗二类人员由总经理考核提名,经管局批准后方可聘任;

3.二岗各类人员由公司管理中心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提出聘任资格条件,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经总经理会议研究予以聘任;

4.三岗、四岗、五岗、六岗各类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详见《公司岗位任职资格及类别对照表》;

5.以上各岗位如出现重大的责任事故或安全事故,岗位责任人工资下调一类(责任事故或安全事故的重大与否由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

6.以上各类岗位严格按照任职资格条件兑现工资,如因个人原因不符合本岗位各类任职资格条件,但确实担任该岗工作的,按照本岗最低类确定工资;

7.各岗位人员经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岗位、类别后严格按照中心考核制度进行考绩,实行月、季、年相结合的办法并直接与工资挂钩;各岗位人员季度考核(月均考绩分值)达不到就职岗位类别考绩分值最低标准的(一类130分、二类110分、三类90分、四类80分,三个月后此分值按照部门实际考核分值调整),自下一考核期开始月起岗位工资按降低一类执行。

五、工资提升,各岗位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总经理会议研究可提升工资:

1、自本结构工资制实行之日起,连续3年年终考核被评为公司优秀个人或办公厅系统先进个人的,以考核优秀第3年岗位工资为基数,自次年3月份起岗位工资上涨10;

2、在工作中因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技术革新等,对树立公司良好形象、挽回重大损失、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具体事项及奖励幅度由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

3、其他必要增资事项由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

六、工资降低,各岗位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总经理会议研究给予降低工资。

1、当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以考核不合格当年岗位工资为基数,自次年3月份起本人工资降低一类执行;

2、严格按照公司有关制度对各岗位进行考核,对违犯公司有关考勤、着装、上岗规范等制度的,按照本制度中有关考绩工资的发放考核办法执行。

3、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经总经理会议研究视损失大小确定降幅;

4、其他必要降资事项由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

七、特殊岗位工资情况:

1.凡经公司聘用的各类营销业务人员及与公司有租赁合同长期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人员(不承担部门内工作任务):不实行坐班制,考勤、着装方面不做要求,不发日常工资,不计其他福利待遇;

2.服务保洁岗位:试用期1个月,试用期工资实行日工资制(每天8小时),每日工资按六档四类岗位工资的12计发,按照部门实际考勤上岗天数计发,不计考绩工资;试用期之后实行日工资制(每天8小时),每日工资按六档四类岗位工资的12计发,按照部门实际考勤上岗天数计发,另计当月考绩工资。

3.以上特殊岗位人员如有其他部门或岗位任务可根据实际工作量情况考虑兼职补贴。

八、公司试用期人员工资为:(基础工资 岗位工资 岗位津贴)×80,其中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岗位津贴按照就职岗位最低标准(二岗、三岗、四岗、五岗的第三类,六岗的第四类)计发,其他项目不计。

合同人员,参加公司工作三个月(试用期)以上,但未满1年的,结构工资制中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岗位津贴三项按就职岗位最低标准(二岗、三岗、四岗、五岗的第三类,六岗的第四类)的90计发,其他项目全额发放。

九、以上工资标准经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后执行,每年3月份调整员工工资,根据公司当年实际经营情况对基础工资和岗位工资(即表列第1项、第2项)进行调整。

十、于每年元月10日前向在岗人员发放第十三月工资,发放标准:

1.非直接经营部门第十三月工资按照附表列第1、2、3、4、5、6、7、8项之和。

2.各直接经营部门年终考核项目与第13个月的工资发放挂钩。

3.在公司工作未满1年的人员第十三个月工资为:以上8项之和÷12×实际工作月数;试用期人员不享受第十三月工资。

十一、本结构工资制应配合人员岗位聘任制实行,对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一般岗位实行双向选择上岗。

十二、各岗位人员工资实行以岗定薪,如遇岗位变动,工资即做相应调整。

十三、本制度未尽事宜可做补充规定。

十四、附件。

1、公司结构工资制度分配方案

公司结构 篇3

关键词:公司控制权;公司治理;公司绩效

近年来,美国接二连三暴露的财务丑闻揭开了美国现行公司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也打破了美国股权结构模式的神话,以往被奉为范例的分散治理的模式在事实面前被质疑,迫使人们回过头来反思什么才是解决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因而控制权机制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讨论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却并不多,是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控制权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它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尽不同。不同模式的适用性也有待于不同的文化和机制的配合,所以不能将治理结构的模式神话,也不能将目的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倒置,要从问题入手,追根溯源。控制权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无论在何种治理结构模式下,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效果与作用。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实际上,公司控制权机制在我国公司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我国的公司治理状况与美国的情况有着显著区别。美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股权高度分散导致股东对管理层缺乏约束,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与此相反,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是股权相对集中,以及由于国有股代理人的缺位而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但是两国的后果很相似:都缺乏足够的控制权约束机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利过多过滥。我国已出台了《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规定,为独立董事的人数及独立性、董事会的结构设定了基础框架,但比照美国两个交易所新近提出的改革方案仍显粗糙。同时,在发展机构投资者、增强对中介机构的约束、强化事后监督和严厉处罚、形成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股东诉讼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和实践盲区,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改进的目标。

二、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效果

(一)样本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在深交所上市的493家上市公司2002年~2004年的数据,剔除了经营状况异常的ST、PT类公司、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和2002~2004年三年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选择374家上市公司2002年~2004年的数据作为本文的全样本。根据所取数据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将全样本划分为控制权集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60%以上)和控制权分散(控股股东持股比例20%以下)两个子样本,控制权集中的子样本容量为253,控制权分散的子样本容量为91。样本观测值的所有财务数据以及公司治理变量的所有测度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或从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中计算所得。

2.变量定义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变量(控制权的表征变量)、控制变量和公司经营绩效变量,各变量的定义如表一所示。

3.样本与变量的处理

分析过程中,为分析不同控制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效果的影响,本文将全部样本根据控制权集中度(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依据)分为控制权高度集中与高度分散两个子样本组,通过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样本的不同影响,以揭示控制权差异对公司治理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托宾Q值来描述公司治理的效果。

(二)对比分析

经分析,公司治理的效果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

1.在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公司价值与内部人持股比例、Z指数、董事长持股比例和销售利润率正相关,与独立董事的个数、负债比率、每股净资产和总资产的对数负相关。

2.在控制权高度分散情况下,公司价值与独立董事的个数、负债比率和每股净资产负相关。对比两种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不管控制权是集中还是分散,托宾值都与负债比率、独立董事的个数和每股净资产负相关。负债比率越高,在公司破产清算时,控制权就掌握在债务人手中,这样对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是十分不利的,显然过高的负债率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据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的个数、每股净资产对公司价值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确实没有显著的线形相关作用。也有可能存在如下情况:

每个公司的独立董事个数都存在一个最优值问题,在这个最优值达到之前,托宾值与董事会独立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由于独立董事多由经济学家、技术专家、知名学者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独立性程度越高,董事会决策越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家意见的支持,从而大大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独立董事独立于大股东和经理层,因而能够更为有效的监督经营者,避免内部董事“自己为自己打分”的现象,防止“内部人控制”,制止各种形式的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从而减少公司损失,改善公司业绩。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中,总体上独立董事的人数与托宾值会出现负相关的现象。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公司独立董事人数与托宾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2)在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托宾值还与已流通股比例、内部人持股比例、Z指数、董事长持股比例和销售利润率正相关,说明在我国控制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对公司价值影响最大的就是董事长持股比例和内部人持股比例,尤其是董事长持股比例影响更是巨大。在实际情况中,内部人(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尤其是董事长掌握着公司的绝大部分控制权,对公司的前途与命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内部人持股比例、Z指数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也说明这种绝对优势的权利集中在我国的现阶段对公司价值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尽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已流通股比例普遍偏低,但深市和沪市每天变动的流通股股价,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公司价值。若流通股比例越高,股价反映公司价值的能力越强,公司被整个市场监督的强度就越大,公司的运营可以被更有效的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司内部人转移利润对公司利益造成侵害,更有利于托宾值的提高。

(3)在控制权高度集中分散情况下,股东内部之间的离散效应大于一致性效应,它比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的公司价值的人为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和微妙,很少有特别相关的变量来描述托宾值。

三、结束语

一是不管控制权是集中还是分散,托宾值都与负债比率、独立董事的个数和每股净资产负相关;二是在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托宾值还与已流通股比例、内部人持股比例、Z指数、董事长持股比例和销售利润率正相关;三是在控制权高度分散情况下,股东内部之间的离散效应大于一致性效应,它比控制权高度集中情况下的公司价值的人为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和微妙,很少有特别相关的变量来描述托宾值;四是控制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托宾值普遍高于控制权高度集中的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华.强化控制权机制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J].江苏商论, 2003,(7).

[2]郭旺,李自如.公司控制权的演变与治理结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刘彦平,宋秀英.企业控制权的演变及其趋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5).

[4]宋冬林,张迹,赵利胜.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

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 篇4

从表面上看,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社会责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此问题却是发自于一个共性基础:公司固然是以营利为宗旨, 但是营利与担负社会责任并非必定发生冲突, 冲突并非必定不可调和, 公司完全有可能同时达到这两个目标。本文从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关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一、强调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

1、强调公司社会责任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给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司治理本质上就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 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认同和适当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等进行积极的合作。社会责任理念要求公司从社会, 而不仅仅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决策, 其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必然从股东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转移, 这种转移有利于各种利益群体相互补充和制衡, 从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使公司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演进。实际上, 利益相关者因为投入了专用性的风险资产, 并分担了公司剩余风险, 都会产生足够的热情去行使监督的权利。同时, 这些利益相关者来自不同的领域, 拥有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信息, 如果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则可以减少监督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可见,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解决原来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监督激励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 形成了有效的内部制衡。在这个意义上, 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认为是传统委托-代理理论的有效补充。

2、强调公司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传统公司经营中所指的“治理”往往注重的是公司内部结构的调整, 其结构遵循“董事会中心主义”, 即公司除重大事项的决策由股东大会做出之外, 主要的经营决策来自董事会。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作为全体股东的代表, 其行使经营决策权必然要为股东谋取利益。而现代公司经营理念告诉我们, 由于公司的经营行为影响到了众多利害关系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 其经营决策绝非单纯是少数几个董事乃至股东的事情, 因为少数人的决策往往不够全面, 较难做出符合利害关系人整体利益的科学决策。决策主体的单一化与行为后果的社会化极不相称的矛盾要求我们现代公司更加注重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对公司结构进行调整, 健全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制, 让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消费者、社区等更多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 充分体现他们的意愿, 才能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只有民主的参与, 才有科学的决策, 也只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做出准确、理性的决策, 才能响应市场的需求。

在西方国家, 绝大部分的学者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特征, 认为一个公司持久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协调工作的结果, 它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贡献, 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认同和适当保护利害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当代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表明, 物质资本对公司的发展作用日益减弱, 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为稀缺, 因此不应简单地把公司看成是“股东们的联合体”, 而应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同时, 公司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 其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其他利益共同体的制约。任何一个健康的公司必然要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 从而达到一种共赢的结果。因此, 适当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将职工代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引入公司治理中, 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负担、导致公司的低效益, 还会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意义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落实公司社会责任。

公司制度发展导致了诸如劳工问题、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负外部效应。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 无论是采用“股东大会中心主义”抑或“董事会中心主义”, 只要以股东利益为本位的思想不变, 这些问题便不可能得到克服。于是, 改革公司治理设计、重建公司治理结构, 成为公司社会责任得以强化的必由之路。有学者主张通过立法等外部控制手段来规范公司行为, 强制其承担社会责任。但事实上, 尽管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外部控制公司行为, 但公司滥用权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更有甚者,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地想方设法规避法律, 竭力逃脱应负的社会责任。可见, 仅依靠社会外在压力以解决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 效果未必理想, 且容易“治标不治本”。而着眼于公司自身, 通过改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来构建一个公司社会责任实践体制或许更行之有效。

从公司治理结构而言,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由实际掌握公司的管理者来履行的,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在于对公司管理者行为的规制。所以,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公司内部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制约, 才能使公司社会责任落到实处。究其然, 一些公司漠视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的公司和管理层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而不愿意为公司长期发展和竞争力支付社会成本。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是保证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换取长远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有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就能够很好地克服短期行为、违法行为, 投资人的权益就能够得到保障, 市场环境就能够得到优化, 职工、消费者的利益就能够得到保护。从整个社会来看, 只有具备有效治理结构的公司才能够形成实现社会责任分担的微观基础。在此基础上, 政府才可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 以公司的利益为纽带引导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说, 从社会本位理念出发, 重塑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失为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

随着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立法化,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以及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对应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英美式和大陆式。

英国、美国致力于通过改革董事的义务责任体系以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英国在1985年的《公司法》中规定:“董事们考虑的问题应包括公司全体职工的权益以及其他成员的权益”。美国各州公司法基本上也都规定了公司董事应该考虑各种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或者应该考虑公司所采取的行动可能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影响;同时规定公司董事决策时需要考虑国家及州的经济情况, 以及其他社区及社会上的各种因素。例如, 印第安纳州的《商业公司法》在有关董事的义务与责任的条文中规定:“公司董事在考量公司的最佳利益时, 必须考虑公司所采取的行为对公司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以及公司办公处所或工厂所在的社区的影响, 以及考虑董事所认为相关之其他因素”。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已经渗透到了美国的各州立法之中, 它修正了董事的义务就是为股东谋取利益的传统公司理论, 重新确立了经营判断原则, 要求公司经营者对利益相关人负责, 从而强化了公司的社会责任。

而大陆法系国家通过吸收职工参与公司的治理, 德国公司就被认为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德国1976年的《共同决定法》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 以此实现共同治理。因此在德国公司里, 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并非全是股东, 企业职工和产业工会的代表有权在公司监事会和董事会中占有一定席位并参与决策, 监督已制定的维护职工利益的法规和劳资协议的执行情况。日本的公司法的现实形态是经营者主导型治理结构, 其目标就是平衡股东与雇员的利益, 并鼓励雇员参与公司决策。这种共同决策机制最大程度地限制了权力的滥用, 既维护了股东的利益, 也体现了雇员的要求, 能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华, 管娜, 闫莉华.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

公司结构 篇5

公司僵局产生的本质原因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受到破坏,但就表现而言,是股东会或董事会难以通过可以执行的决议。为什么难以形成决议?笔者研究了上海及北京法院自2006年至今审理的57个股东提起解散之诉的公司僵局案例后发现,在公司章程对公司僵局没有设置预防性机制的情况下,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是公司僵局产生的次本质原因。

僵局预埋的股权比例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依其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如果公司章程对公司僵局没有作出预防性的机制设计,那么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公司组织形式的变更,公司合并或分立,公司解散、修改公司章程等,均需要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其他事项为代表二分之一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一种不甚理想的股权比例是,即使股东数量众多,股权比例分散,但某个股东或者某几个关联股东(可以理解为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为33.4%,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该股东投反对票,对公司重大事项均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从而产生公司僵局。比较典型的是中农草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200万元,中国农业科学院出资48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自然人贾某和郑某各出资360万元,各占注册资本的30%,贾某和郑某为一致行动人。由于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各股东发生了冲突,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及高管之间发生了多次诉讼,公司的人合性遭到了破坏,无论何种决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均投反对票,从而导致了公司僵局。

另一种更为糟糕的情况是,企业由两个股东构成,持股比例为50%比50%。显然,如果股东间就公司未来战略、管理构架或个人关系发生冲突,则难以达成任何决议。比较典型的是真功夫的联合创始人蔡达标和潘宇海持有公司股权比例相同,在共同经历了创业早期的艰难之后,因为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又掺杂着家族情感的变异,双方由昔日的联合创业者变成了利益敌对方。因为双方的股权份额相当,这导致他们之间的冲突难以在不影响公司发展的条件下自行解决。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上海博华基因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僵局案。该公司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上海三毛(15.21,0.00,0.00%)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0%;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责任公司等关联三方合计出资2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0%。因为股东之间的矛盾,股东会和董事会难以召开,公司处于僵局状态,致使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虽经多次诉讼,但仍难以解决,公司的价值已经消失怠尽。

公司僵局的破坏性非常巨大,在僵局下,公司的经营处于停滞状态,公司利益受损,最终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且,对公司员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造成巨大的损害,同时损害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上述案例中,股东合作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股东、公司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一系列的诉讼甚至刑事上的举报,公司雇员丧失了工作,曾经熟悉的品牌、商品和服务被消费者抛弃,政府则逐渐失去一个纳税人。

三招打破僵局

相当多的案例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股权旗鼓相当这种结构或是某个股东或一致行动人持股为33.4%的股权比例,是不是天然蕴藏着某种不安定的因素?如果这种结构已经既成事实,那么是否能够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来对这种潜在的威胁进行缓冲,以避免公司僵局的出现给企业发展带来伤害?

解决公司僵局的方法之一,是在设立之前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尽量避免上述两种股权比例的出现。相较而言,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很难产生公司僵局,按照施密特和坦南鲍姆的观点,独裁并不是一种劣势的公司治理方式,相反它常常是有效的。67比33就很简单,如果是50比50,就会有很大的可能形成公司僵局。

在股权比例必需设置成50%比50%或者必须有一方持股比例为33.4%的情况下,通过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合理的预防性机制有助于避免公司僵局的产生。一般说来,独立董事制度、指定管理人、股权强制收购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独立董事制度。在股东会将权力充分授权给董事会的情形下,设置独立董事并由独立董事作出最终的决断将有助于避免公司僵局的产生。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在上市公司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非上市公司中,一些公司也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这从制度上避免了公司僵局的产生。独立董事不但在股权对等的股权结构中可以适用,在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为33.4%的公司中同样适用,一些小股东所担心的多年不分红,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及高薪回报方式转移利润等情形,通过独立董事制度也能得以缓解。例如,2011年9月15日上海复星集团与保德信合资设立了一家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双方股权比例为50%比50%。合资公司设9名董事,双方各委派3名,另3名为独立董事。这种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公司僵局的产生。

指定临时管理人。在未设置独立董事的情形下,如果公司僵局产生,公司经营陷入停滞,对公司、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将造成很大的损害。美国等公司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普遍引入了管理人介入制度,即在诉讼过程中,由法院指定独立的管理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管理企业,尽管管理人的权限可能会受到限制,但是最起码可以维持公司最低限度的运营,这有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我国《公司法》尚未规定管理人介入制度,但是公司章程可以约定,在公司僵局持续至特定的情形下,将由确定的管理人暂时接管公司运营,此时管理层应向临时管理人移交权力。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公司财产的非正常减损,而且可以保障公司营业的继续。如果实际管理人拒绝移交权力,则股东可以提起诉讼,此时应列公司为被告,临时管理人为第三人。

股权强制收购制度。我国《公司法》第75条规定了股权回购制度,然而这种回购属于公司回购,且仅在三种特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如果在公司章程中预先设置股权回购方案,则有利于僵局的解决。公司章程可以规定,如果连续两次股东会或董事会对重大事项难以达成决议,则持有公司50%以上股权的股东或一致行动人,有权收购投反对票的股东的股权。确定一个公平合理的收购价格是强制收购股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公司可以预先在章程中规定强制收购股权的价格计算方法。不过这种规定仅限于股价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规定具体的每股收购金额。因为股价是随时变动的,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动,现金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动,制定章程时约定的股价在公司僵局发生的时候来执行,显然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更,原来的价格已然失去了公允性。

公司结构 篇6

一、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随着企业资金的转移会发生权利、义务的变化,这就必然要对资金的运用、收益、分配和控制等相关的责权利关系做出界定。在整个过程中,股东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而这恰恰正是公司治理内容的核心要点。简而言之,企业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种资本的比例,也就是S/D,直接决定着公司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和转移。如果S/D>1,权益资本大于债务资本,表明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公司的经营者为了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会选择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但由于经营者的行为会受股东控制和约束,难以发挥其主观积极性。股东尤其是大股东实施干预所获得收益远远大于监督成本,大股东就会有动机对企业实施控制,则往往通过“用手投票”来进行控制和干预。如果S/D<1,表明公司的债务资本大于权益资本,公司的控制权较为分散。在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公司的监督成本较高,而收益却被所有股东所共享,因而往往产生“用脚投票”的现象,用以反映公司对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偿还债务,偿还债务的需要可以减少管理者为自己谋利的机会。当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零时,公司管理层对资产的自由支配权最小,进而积极性最低,所以权益资本的代理费用最高;当引入负债时,会降低权益资本的代理费用,虽然债务资本的代理费用也会随之上升,但是适度的负债率会使降低权益资本的代理费用超出上升的债务资本的代理费用,进而可以使总代理费用最低,从而影响治理效率。

因此,资本结构不仅仅是融资单方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公司控制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问题。所以,有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确定是公司有效治理的基础。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结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定公司决策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公司对融资方式的选择,进而直接决定公司的融资结构。因为在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在不同权益主体之间的配置和分布不同,拥有控制权的各权益主体必然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对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施加影响,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如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董事会规模等治理机制对于资本结构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首先是股权集中度会影响资本结构。如图1所示,如果企业股权高度集中,股东为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就会利用一切手段积极、主动地监控经营者的行为,属于高度内部监控,因而治理成本低,但由于股权高度集中,投资风险大,风险成本高。因此,其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有可能推崇股权融资,以分散投资风险,减少风险成本。随着公司股权的日趋分散,治理成本会不断上升,大股东为了防止控制权的进一步稀释以及治理成本的上升,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又会倾向于负债融资。

管理层持股也会影响资本结构。在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情况下,其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这样就会倾向于债权融资。由于债权人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就会让管理层产生道德风险,这样管理层就会选择高风险的项目,损害债权人的权益。

另外,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资本结构。企业如果采用股权融资,股权分散,由于沟通和协调上的问题,很难使股东达成意见上的一致,那么公司为协调各方面利益而必须付出昂贵的交易成本;而负债融资不会稀释股东的控制权,这样会比较容易使各位股东接受。这样在董事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股东人数较少,意见容易达成一致,公司会选择股权融资,。而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股东人数较多,不愿意稀释股权,会倾向于选择负债融资。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在现实中单单研究某一个方面,是不可能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远。希望在研究二者关系的过程中,找到新措施以实现我国资本结构的优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梁红:《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相关性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6期。

[2]赵咏梅:《浅议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4期。

[3]曹婷:《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山东商业会计》2008年第2期。

[4]陈斌:《论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完善》,《学术交》2007年第7期。

[5]田保国:《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河南科技》2007年第6期。

[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编号:SLGQD

07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建三局一公司钢结构公司 篇7

中建三局一公司钢结构公司, 是以钢结构制造安装为核心业务的专业公司。我们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 钢结构制造一级, 建筑行业设计甲级等行业资质。业务范围包括超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文化设施、交通枢纽、仿古塔桅、路桥工程、工业厂房等。

公司现有管理人员767人, 高级工程师28人, 工程师112人, 一级建造师48人,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5人, 注册造价师12人, 注册安全工程师35人, 技术人员312人。近年来, 我们承接了高度为565米的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二期工程, 跨度为120米的马鞍山深水航道试验厅项目, 国内目前最大单体建筑面积工业厂房华星光电FFT-LCD生产线建设项目, 目前国内首次采用钢结构的仿古建筑杭州雷峰塔新塔等。随着系列项目的相继落成, 公司建立了“1+5”的市场布局, 即公司总部+华东、华南、北方、西南、西北五大国内区域市场, 并开拓了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多个海外区域市场。如今, 我们已经成长为一家集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检测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国内一流钢结构企业。

在设计环节上, 深化设计年产量超过15万吨。在加工与制造环节上, 公司布局1+n模式的制造加工基地, 在湖北拥有年产能8万吨的现代化制造加工基地, 辐射周边;同时在华东、华南、中南、西部、北方等区域均培育有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

公司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系统优化, 成为业界具有标杆性的知识型、科技型和创新型现代建筑企业。我们在诸多的钢结构工程施工中, 不断进行技术和工艺创新。主编了《钢结构施工P—BIM软件技术与信息交换标准》, 23项国家专利 (ZL201110425216.9、ZL201420777296.3、ZL201420780011.1……) , 拥有多项国家和省级工法, 已形成了一系列领先的科技成果。

社会在进步, 行业在发展。身处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 中建三局一公司钢结构公司秉承“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的企业品格, 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钢结构全产业链企业。

中建三局一公司钢结构公司——值得您信赖的钢结构专业服务商。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路18号财富大厦10楼

邮箱:zj31gg@163.com

电话:027—85877123

公司结构 篇8

关键词:融资结构,公司治理结构,融资方式,股权结构,债权结构

一、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背景分析

我国20多年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创造出具有较高程度自主权的经济主体。特别是从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后,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革,部分已在国内和国外股票市场上市。截止2012年6月底,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达2444家,股票市价总值22.6万亿元。2012年6月底,全国债券市场托管量达到23万亿元。这些数字表明,上市公司已经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系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中国资本市场乃处在经济转轨条件下的一个新兴市场,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只是刚刚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因此,上市公司治理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等公司治理问题的存在,使公司治理效率低下。其中,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一股独大”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方面表现出效率低下的同时,公司制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方面,也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和融入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对外筹集资金方面,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表现在融资首选配股或增发。如果不能如愿,则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征的可转换债券,设置宽松的转换条款,促使投资者转换,从而获得股权资本;不得已才实施债务融资,而在债务融资中又首选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位居最后。也正是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融资偏好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而且长期负债少,甚至没有长期负债的现况。鉴于此,扩大融资渠道、变革融资方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也就成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极为迫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

(一)融资结构的含义。

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融通资金方式的不同构成及其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涉及到公司从何种途径、以什么方式(直接从投资者或者是间接从银行)获取公司经营所需资金,以及以某种融资方式、融资条件、规则、习惯等所融通资金占公司全部资金的比例。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投资者(股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包括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这里我们讲公司治理结构时是指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由一系列契约规定。这些契约包括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正式契约包括政府颁布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法律,如公司法、破产法、劳动法等等,也包括企业自己的正式规定,如公司章程以及各种合同。非正式契约指由文化、社会习惯而形成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没有具体化为成文的合同,从而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但却在实实在在地起作用,如一些企业的终身雇用制或者对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工资不变的承诺。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企业为谁服务(目标是什么),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个利益集团中分配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三、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一)公司融资结构是治理结构的核心要素

公司融资结构不仅反映着公司的金融风险和资本成本,决定和影响着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和经营绩效,而且影响对公司现金流与控制权的掌控方式,并直接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二)公司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

公司融资结构情况,直接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和配置情况。股权所有者与债权所有者对公司都拥有控制权,核心区别是二者对公司行使控制权的时段不同。一般而言,在公司正常运转情况下,控制权掌握在股权所有者即股东手中,债权所有者只能就某些涉及资本流向的决策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而债权所有者即债权人只有在公司无法正常还本付息时才能够对公司行使控制权,也就是说,只有在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时,公司控制权才真正从股东手中转移到债权人手中。所以,公司控制权有时也被称为状态依存所有权,即在不同的经营状态下,公司的控制者是不同的。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情况,不仅直接决定着公司控制权在谁手中,而且决定着公司控制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配置格局。

(三)公司融资结构状况决定着公司被控制的方式

由于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模式的差异,决定股权所有者与债权所有者在公司的关系不同,进而对公司控制的方式也不同。股权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一般采取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方式。而债权所有者对公司控制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在公司正常运转情况下,债权所有者通常通过相机抉择方式对公司经营者施加影响,即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通过监控资本投向、监控重大决策、派监事及建议经营者任免等方式控制公司运转。二是在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时,通过破产清算或重组来控制公司。

(四)公司融资结构影响着公司的市场价值和现金流量

由于债权人与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阶段不同,在公司债权资本比重过大时,股东往往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这样投资成功后收益大部分由股东享有,而在投资失败后,由于股权的有限责任,大部分不良后果由债权人承担。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公司资本结构情况是公司经营绩效的真实反映,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传达着有关公司经营状况的关键有效信息,正是通过对公司资本结构的深入了解,投资者才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因此,公司资本结构状况直接决定着公司在市场上的价值与现金流量。

(五)公司融资结构决定公司破产点与破产方式

公司融资结构既决定着公司的破产点,又决定着公司的破产方式。公司对股权资本所有者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股权所有者收回资本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转让股票,因此,投资者在成为公司股东时即成为公司当然的所有者。在公司选择单一的股权融资方式时,即公司资本全部为股权资本的极端情况下,由于不存在资不抵债问题,公司就没有破产的可能。而债权人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随时都可以收回投入资本,因此,当公司资本全部为债权资本的极端情况下,由于公司完全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公司时时刻刻都处在破产边缘。但在这种情况下,债权融资实质等于股权融资,因为债权人成为公司事实上的所有者。因此,公司在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方式之间选择所决定的公司资本结构,实际上就是公司的破产临界点,它标志着公司何时资不抵债。

上述分析表明,公司资本结构不仅决定着公司的治理主体和客体,而且决定着公司的治理方式和效能。因此,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就决定了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实践中和理论上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公司治理模式与本国融资体制和公司资本结构的契合程度。

四、融资结构的选择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根据融资优序理论,从融资成本上考虑企业的融资优先顺序应该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无风险或低风险举债融资,最后考虑发行股票融资。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并没有遵循融资优序理论,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股权融资趋势,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也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结构严重失衡。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结构。因为债权人的索取权和股东的索取权之和总是等于公司期末的价值,而股东和债权人在控制权上是相区别的。因此,公司融资结构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公司智力安排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包含着融资结构的选择和安排。

(一)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司治理效率和公司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的高度集中、国有产权主体缺位,以及特有的股权分置特征,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非常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而限制了资本市场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方面作用的发挥,所以,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成为必要。

1、股权融资方式下的公司治理。

股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首先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来行使投票权,投票权主要体现在选择经营者和公司重大决策等权利上。投票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代理权就是股权在公司治理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其次决定董事会的人选,特别是部分股东进入董事会后,股权在公司的治理作用又延伸到董事会中或间接通过董事会进一步发挥对经营者的监控作用。

在内部控制不能发挥作用时,股东可实施的唯一控制就是市场控制。当股东对公司业绩和管理效率表示不满或失望时,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转让股份或抛出股票退出。公司股票被大量抛售会给企业经营者带来极大的市场压力甚至致命的打击。以上的投票权、争夺代理权、董事会监控、退出机制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公司股权治理体系。

但是股权治理体系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从内部控制来看,其有效与否往往与公司股票的集中程度、股东性质、董事会及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投票比例有关。由于每个股东的份额很少,凭借自己的持股份额来对公司经营者施加压力的股东力量是极有限的。而小股东更像机会主义者,他们关注的是公司股票的价格而不是公司的事务,大量小股东的“失职”将可能导致股权治理的失灵。大股东虽然有动机和能力监督经营者,但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大股东后,似乎并不大关注公司治理事务,而是热衷于股票的投机操作或红利股息的高低,而且大股东也有可能利用其优越地位为自己谋取利益而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

当股权通过内部控制手段控制经营者成本过高或者达不到要求时,就会转向外部控制。但外部控制要能成功首先要有有效的资本市场,而且企业的股权不能过分集中,否则收购与兼并较难成功。

因此,单方面股权型公司治理是不完备的,当公司处境艰难时,债权人应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债权控制可弥补股权在企业治理中的不足,到期能否支付足额债务是股东与债权人转换控制权的分界线。

2、股权结构的适度性与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企业的股份应该归谁所有?各自又占多大份额?它对于公司的经营激励、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等公司治理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适度性是相对于公司治理效率而言的,适度的股权结构是有效率公司治理的前提。

股权结构有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绝对控股股东一般拥有公司股份的5 0%以上,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在10%与50%之间。

比较而言,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公司的激励机制较好,但监督机制不理想,代理权竞争和并购机制则很弱;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虽有利于并购,但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代理权竞争都不理想;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则可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股东权利关系,避免前两种股权结构下股东的非理性行为,造就出治理成本相对较低、公司治理效率相对较高的公司治理机制。所以,过高的股权集中度限制了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其对公司价值的负影响超过了正影响,从而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关系。

(二)债券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两种方式,但企业的债券融资额通常是股权融资额的3-10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企业债券融资在财务上有许多优势,它能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并且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即债务具有财务和治理双重效应。

1、债务的财务效应。

同股票融资相比,债券融资具有明显的财务杠杆作用。所谓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使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大幅度变动的现象。也就是,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变。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相反,企业盈利水平越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愈少。当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由于利息是固定的,因此,举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

2、债券的治理效应。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结构日趋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不断健全,作为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之一的债券融资,理应受到企业的重视。

企业债券融资有利于股权控制。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只要企业按合同归还本息,控制权就仍掌握在原来的股东手中,企业股东并不会因为发行债券而使其地位受到挑战。对于债券的投资者,它只享有按期收回投资本息的权利而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因而不会导致股权的分散,有利于股东对公司经营权和管理决策权的控制。只有在企业无法如期归还本息时,控制权才会受到影响。

企业债券融资较之股票融资具有更积极的激励机制和更少的道德风范,从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市场价值。从而降低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3、债权的治理方式。

债权融资方式下,如果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债权人就自动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迫使企业破产等方式来行使控制权,对企业经营者构成硬约束,也就是说,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方式通常是通过法律规范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

债权人对偿债能力不足的企业可以有两种方式处理:一种是清算,即把企业的资产分开卖掉或整体出售,拍卖所得按法律规定的债权优先原则分配,此时在位经理往往也被“清算”出企业;另一种是重组,重组则是利益相关者就是否和如何重组负债企业的负债及资金和利息、注入新的资本等,也可能包括剥离不良资产,引入新的管理制度,改变经营方向及采用更合适的生产技术。企业重组也可能包括更换企业的管理人员,但通常来说,在位经理重组时比清算时更有可能保留他的工作。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选择清算还是重组常常取决于债权人的集中程度。如果债务集中在少数债权人(如银行)手中,每个债权人持有的债权比较大,清算的损失大,那么达成重组协议的可能较大;相反,如果债权人比较分散,每个债权人持有的债权相对就小,重组的成本就高,因此清算的可能性就大。

参考文献

[1]陈配.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与融资结构选择.会计之友.2012(1)

公司结构 篇9

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征

(一) 外源融资比例高, 内源融资比例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是按照资金来源的途径对上市公司融资进行的划分。一般而言, 根据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 按照先内源后外源的融资顺序较为合理。如果上市公司内源融资的比例较高, 则表明公司扩张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其自身的内部积累。而且内源融资中的未分配利润, 还可以转增股本, 因而还有调节资本结构、增加公司股本规模的功能, 由此也可向市场传递公司具有充裕资金用以发展的信息。大量的外源融资, 一方面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财务风险。

从表1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1999年的22.11%上升到2008年的33.01%, 但上升幅度不大。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在高速增长时期, 自有资金积累较少, 内源资金尚不能满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资金来源。

(二) 间接融资比例高, 直接融资比例低外源直接融资主要有发行股票 (增发和配股) 和发行债券 (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 等形式, 外源间接融资则主要有通过中介机构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等形式。央行数据显示, 2009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全年累计融资13.1万亿元。其中, 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为10.5万亿, 股票融资5020亿元, 国债8182亿元, 企业债12320亿元。从融资结构看, 贷款仍然是主要融资方式, 但占比有所下降, 从2008年的82.4%降至80.5%;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占比则略有下降, 从2008年的5.8%降至3.8%。这意味着我国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在2009年略有缓解。此前, 间接融资占比过高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将导致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内部, 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必要的弹性, 不利于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同时, 还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三) 股权融资比例高, 债券融资比例低股票和债券都属于外源直接融资的最基本的方式。一般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 发行债券是公司外源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 股票市场则是其次的选择。而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上交所公布的2009年统计快报数据显示, 上市公司股票筹资总额3343.15亿人民币, 较2008年增长49.37%;债券融资额合计为1474.51亿元, 增幅39.53%。相比之下, 债券融资额远小于股票融资额。公司债券在我国证券市场构成中占据次要地位, 对整个证券市场影响较小。在欧美发达国家, 债券融资额通常是股票融资额的3~10倍。显然,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不支持融资优序理论, 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四) 流动负债融资比例高, 非流动负债融资比例低我国上市公司不仅具有股权融资偏好, 而且债务融资中以流动负债为主。一般而言, 流动负债占总债务一半的比重较为合适。而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中, 流动负债的比重均在85%以上。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国泰安C SM A R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由于流动负债具有风险高、期限短的特点, 这种状况会使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还债压力和较高的偿债风险, 公司将疲于还债, 资金积累严重不足。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的成因分析

(一) 直接原因具体包括:

(1) 盈利能力低下。我国上市公司首选外源融资而不是内源融资是因为其盈利能力低下。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改制前是国有企业, 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倾向而改制上市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等内部问题, 从而导致了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 股权融资成本错位。我国股权融资成本错位, 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另一直接原因。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认为, 股权融资成本是要高于负债融资成本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却显示出与西方主流资本结构理论相悖。首先, 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使得实际税率远低于名义税率, 使得负债的税收收益并不明显。同时, 由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弱, 财务状况不稳定, 所以, 上市公司在选择长期融资方式时, 更倾向于不增加公司财务负担的股权融资, 而不是负债融资。

(二) 制度原因主要包括:

(1) 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不同于西方国家自发形成的市场, 我国股票市场是由政府组织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的发起人多是原来的国有企业。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许多先天性的基本制度缺陷。

一是股票发行定价方法不健全。我国目前实行的股票定价方法是2006年9月中国证监会审议通过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对于股票发行价格的界定有严格的限制。新股上市, 股票发行价格的界定应基于对供求关系的考虑。而针对我国新股上市的发行价格, 证监会有明确规定, 新股发行价格不得高于过去3年每股税后利润的15倍, 这样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供求均衡和价格, 从而人为地造成发行市场的无风险暴利。同时, 询价制度不规范, 参与询价的主体缺乏硬约束。我国目前实行的询价制度没有强制要求询价人的认购义务, 这导致询价后的新股发行定价不能反映真实价值, 新股发行价格容易出现过高或者过低。

二是再融资法规制度不健全。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 (简称增发) 制定资格线, 根据净资产平均收益率是否达到6%, 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进行管制。而某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增发资格线进行权益再融资通过所得税返还、关联交易等方式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但是, 关联交易一旦偏离市场公平交易准则, 就会成为实现某些特殊目的的暗箱操作。

(2) 债券市场的制度缺陷。自1984年我国开始发行公司债券以来, 公司债券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 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却相当迟缓。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债券发行的行政化制度安排。首先, 公司债券发行资格限制。在《证券法》中, 对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可分配利润和利率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如: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 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债券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这些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 但无形中增加了公司债券的发行成本, 影响了一些质地优良、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使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其次,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不健全。我国债券评级缺乏公正性, 评级机构不对评估结构承担无限责任, 这就导致一些评级机构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 出具虚假评级。

(3) 公司治理制度。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存在着一些制度问题, 使得内部治理制度弱化。

一是股权的高度集中性。我国五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有超过50%的股权掌握在前5位大股东手中。正如G rossm an和H art所指出的一样, 股东经济利益和投票权随持股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会产生强烈的监督管理者的动机和能力。由于负债作为治理机制较其他直接干预的成本低, 因此, 股东偏好于使用负债作为控制代理成本的机制, 促使管理者努力工作并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降低代理成本。

二是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是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最突出问题。国有股股东虽拥有控股权, 但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和代理链过长问题使得国有股股东在实践中很难有效地行使股东的权利。由此, 管理层掌握了上市公司的主要权利。而管理层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不仅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甚至大股东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

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还是较为缺乏的, 据统计, 只有6.26%的上市公司建立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缺失, 使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而此时, 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会使资金流向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负净现值项目投资, 以控制更多的资产获得私人利益, 使得企业价值严重受损。

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一) 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和信用评级制度, 保证评级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都是拥有独立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并完全靠出售其评价结构来盈利生存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进行的。如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穆迪M oody’s等资信评估机构。

(二)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 建议制定有关重要性披露实施细则。在这方面应当积极学习海外资本市场的规定, 它们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规则规定, 关联交易分为三类, 其披露要求各不相同。普通关联交易须依有关关联交易规则规定披露, 披露的方式是尽快在报章上刊登一份载有交易摘要的新闻通告及在其下一次刊发年度报告或在账目内加入关联交易的详细资料;较重要的关联交易, 须经股东大会批准, 上市公司在就关联交易条款达成协议后, 应尽快通知联交所, 并在21日内向股东发送关于关联交易的通告文件。

(三) 建立完善的融资法规与制度法规制度对公司融资行为是一种硬性约束, 没有合理的法规制度, 也就难有合理的融资行为。因此, 法规制度不仅要健全, 还必须充分合理, 以使健康的融资行为得以扩张, 不理性的融资行为得到遏制。一方面应完善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的法规, 与改进股票上市核准方式、取消额度分配制度一样, 上市公司申请配股、增发时, 监管部门可通过考核上市公司的某些货币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财务指标和行业指标等多参数评估体系来确定是否同意进行权益再融资, 摆脱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控制参数的片面性, 遏制上市公司未达到配股资格线通过所得税返还、关联交易等方式操纵利润等现象的放生。另一方面, 建立完善的跟踪监管机制, 对配股项目和增发新股使用项目的进展情况、收益情况跟踪审查, 从而防止上市公司在配股过程中出现高比例配股等问题。

(四) 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Jensen和M eckling的代理理论指出, 管理者持股有助于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减少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引起的代理成本。因此, 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逐步为经理人持股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基本的制度环境。同时,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的思路与方法, 制定出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特征的方案。

(五)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意味着:首先, 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且最具备经营能力的人担任经理;其次, 分配给经理人足够的管理权, 同时其行为又受到有效约束;再次, 利益相关者有充分、真实的信息, 能够辨别经理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其利益。同时, 还应放宽对个人持股的限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 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刘锦鑫:《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治理研究》, 《证券交易与上市公司》2010年第12期。

[2]殷爱贞、马秀凤:《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价值工程》2010年第5期。

[3]白继德:《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 《证券交易与上市公司》2010年第1期。

公司结构 篇10

1.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发展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 (汤英汉, 2015) , 其主要发展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多样化。包括传统制造业、养殖业等众多行业在内均在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 B2B, B2C, C2C等在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所占比重很大, 且逐年增长; (2) 大中型企业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不但建立网站, 还开展网络交易平台、呼叫中心等多种信息化交流平台; (3) 形成电子商务产业集群。表现为三种形式:一种表现为借助电子商务发展传统产业集群, 一种是建立行业产业链的基础服务平台, 一种是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陈德刚, 2012) ; (4) 互联网+ 的快速发展。通过手机购物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商家的手机APP等形式实现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5) O2O商务模式的推广。即线上到线下 (Online To Offline) 的有机融合, 通过线上筛选或引导, 达成线下消费或服务。

2.资源依赖理论

Pfeffer和Salancik在《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一书中, 提出了组织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生存, 由此组织就必须降低获取生存资源的不确定性, 减少资源依赖。书中提出组织可采取许多策略来处理互依性, 包括合并、兼并、合资、联盟、交叉董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确保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稳定并有所发展。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 企业需要的资源通常包括提供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等。有学者认为董事会提供的资源包括四个方面:专家意见, 外部信息交流渠道, 帮助公司树立正面公众形象, 帮助获得外部重要资源 (谢绚丽, 赵胜利, 2011) 。本文旨在研究电子商务背景下公司资源依赖的类型分析, 进而提出治理结构发展的可行方案和分析依据。

二、电子商务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迎来了电子商务的全面推进, 其技术创新已领先于管理创新, 更领先于治理创新。为适应这一技术创新不仅要坚守治理思维, 还要不断推动治理创新 (李维安, 2014) 。本文旨在研究电子商务环境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资源依赖理论解读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和形成原因。本文将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分为资金依赖型、管理依赖型和网络依赖型三个阶段。

资金依赖型:公司以董事会为公司核心成员, 董事会兼任公司高管或高管听命于董事会, 认为董事会可以为公司提供资金、声誉以及必要的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等资源, 公司的重要决策、企业战略均需董事会批准并予以明确指示。这个时期公司获得公司所需重要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部门上报数据、行业报刊、会议以及电话或口头传播的方式, 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渠道过长, 信息获得缓慢。

管理依赖型:公司以高管和董事会为核心成员,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高管等, 公司高管掌握丰富的管理经验、外部关系和专业技术, 充分参与公司的决策制定和大的方向转变等重大问题, 董事会逐渐退出公司日常管理活动, 同股东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参与公司重大事件的决策, 实现公司内部治理的权利制衡。

网络依赖型:公司以客户为中心, 加大客户参与产品设计的密切度, 围绕客户的不同特征和需求, 制定产品、选择营销媒体。更多的小股东通过网络参与公司治理, 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新生主体。商品或服务的快速更新使得技术持有者越来越得到公司的重视, 通过技术投资或股权转让使其成为公司治理主体之一。公司治理主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层级, 主要表现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络化治理结构。公司所需的专业技术、客户信息、信息披露、投资、声誉、管理经验、外部关系等资源的来源通过多方群体和渠道涌入公司, 呈现网络化的形态, 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公众监督。

以上三种公司类型分别从资源提供者、其提供的主要资源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三个方面总结如下表:

上表所述的三种公司资源依赖的类型分别表现出各自的典型特征, 代表了在电子商务推动下公司治理结构转变的三个阶段。如今这样绝对的资金依赖型公司非常少见, 但管理依赖型公司仍普遍存在, 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公司高管和董事会充分认识到客户的重要性, 以及在电子商务大环境下的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的充分、合理运用, 使得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较为平稳。然而, 网络依赖型治理结构将成为大势所趋, 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得到弱化, 公司所需的主要资源由客户、众多新兴治理主体和传统的资源提供者呈网络式提供, 其治理结构也呈现网络化的特征, 这种治理结构为大多数公司治理变革提供方向和分析的依据。

三、研究结论及展望

电子商务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信息化的商务平台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挑战, 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下蓬勃发展, 在市场浪潮中不断被吞噬又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市场和传统市场同分一杯羹的情况下, 我国所有企业都面临了被吞噬的风险, 然而, 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分析方法缺乏清晰的认识。

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 通过对公司所需资源的分类, 对其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得出电子商务冲击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 处在管理依赖型治理结构的公司向网络依赖型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由于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起了变化, 这些资源的提供者更为多元且呈网络化, 公司治理结构转变的核心在于以客户为中心, 注重产品定制和快速反应, 促使其治理结构网络化。这样公司的治理边界得到了拓展, 强化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制衡机制, 由多方主体进行监督, 也有利于企业通过内部治理机制自觉行使社会责任, 有利于行业的和谐、正向发展。

但是, 目前我国受电子商务影响较大的国有企业、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仍有很大阻力, 针对电子商务发展这一实情的相关研究较少被关注。另外, 电子商务对公司治理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等都是尚待研究的领域。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得到广泛普及, 公司治理结构变革越来越迫切。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发现电子商务在现代公司治理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为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提出可行方案和分析依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电子商务,网络治理,资源依赖理论

参考文献

[1]汤英汉.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 2015 (5) :9.

[2]陈德刚.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宄江苏商论[J].江苏商论, 2012 (10) :75-77.

[3]Pfeffer·J and Salancik·G.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78.

[4]谢绚丽, 赵胜利.中小企业的董事会结构与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1 (1) :101.

[5]李维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治理变革[J].南开管理评论, 2014 (4) :1.

[6]Dowell Glen W.S, Shackell Margaret B, Stuart Nathan V.Boards, CEOs, and surviving a financial crisis:Evidence from the internet shakeou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32 (10) :1025-1045.

[7]上官文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治理[J].服务外包, 2014 (8) :28、29.

[8]殷西乐等.网络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八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J].南开管理评论, 2015 (6) :146.

[9]李维安.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J].南开管理评论, 2014 (5) :4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 篇11

1、重外轻内。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公司的全部盈余归国家所有,所有亏损由国家负担的政策,企业几乎没有内部资金积累。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由于历史的因素和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使公司所创利润中自己留成部分所占比例很少,上市公司以外部融资为主,内部融资力度不大。

2、过度负债。虽然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税负节约利益,并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应,但必须以企业的息前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的资本成本即利息率为前提。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使得负债经营存在着难以控制的风险。但是,在实务中,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形成企业的过度负债结果。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主要成因在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注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3、重股轻债。在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过程中,要改变负债过重的状况,利用股票融资是很重要的。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过分依赖股票融资方式,不愿意发行债券。不少公司把发行股票视为公司融资的最佳途径,认为发行股票,企业不但可以永久地占有这部分资本,不必像银行信贷和发行债券那样需要到期还本,而且可以减少利息支出,增加利润,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认为权益资本越多越好。这同国际上债权融资兴起、股权融资衰落的局面正好形成强烈的对照。

4、融资顺序反常。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然后是举债,直到因债务融资引起企业财务亏空概率达到危险区时才最后发生股票。这一“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我国上市公司筹集渠道的实际选择,并不支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融资优序理论,我国企业的资金筹集渠道一般按股票—负债—自有资本的选择次序,这与西方理论的选择次序相反,反映了我国企业改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5、资本结构弹性不足。资本结构的弹性是指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公司的资本结构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往往要相应调整资产负债率。若过度重外轻内,重股轻债,必然致使资本结构的低度弹性,不能柔韧有余地利用多种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首先,要防止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与企业股本结构不合理有关,因此,将国有股减持与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探讨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选择以基金和法人为中心的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的主要股东及经理,持有一定量的股份来对国有股进行减持。其次,要赋予企业经理真正的经营权,并给予相应的股票期权。由于资本结构对企业控制权争夺的作用机制,是建立在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真正的经营权并拥有相当的股权比例基础上的,管理者若没有一定的经营决策权和拥有相当的股权,不管采取什么样的融资方式都谈不上控制权。因此,让经理持有股票期权,使之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成为企业的部分所有者,这是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所揭示的一个重要结论。最后,强化上市公司的股东监督和要求权利。目前,我国各项法律和法规尚不健全,资本市场也不成熟,市场和股东对代理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效率较低。这时,只有加强股东的监督权力才可以促进资本结构的改善。

2、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增加公司融资手段。优化公司融资结构,除了公司具有内涵动力外,还要有相应的市场环境。否则,公司只能面对有限的几种融资手段,没有选择余地,必然会导致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对企业进行有效控制、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创造了条件。西方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本结构理论从多方面讨论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和控制权问题,其中都是以有效的资本市场为前提的。因此应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成立财务公司并发行债券,以提高公司的债券融资比重和拓宽公司直接融资的单一渠道,同时大力发展投资基金,拓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提高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弹性。

3、证监会建立健全股市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证监会完善公司破产机制。破产约束,是企业选择融资结构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如果没有破产机制的威胁,企业就会有高负债的动机,因此,必须引入破产机制,建立债权人的控制的治理机制,强化负债的硬约束,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提高公司绩效。

此外,还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选择优秀企业上市是保证合理融资行为和高效的资金使用绩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健全退市摘牌制度,加强虚假信息发布的监管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改善资本结构。

4、培育理性和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促进市场效率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而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其是否达到有效阶段,还存在不少争议。一般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这时,投资者无法通过企业发行股票这一信息做出判断,因而,发行股票的信息不对称成本在我国基本不存在。此外,构成股权融资成本重要内容的股利分配成本在我国也是相当小的。致使上市公司采用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进一步降低,显然,这与MM理论中假设的利润全部分配不符。

公司战略结构及更新模式 篇12

一、公司所处的战略环境特征

对于研究公司战略环境的文献很多, 本文只从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3C (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顾客customer) 来论述公司的战略环境。

首先, 公司面临着世界市场上的竞争, 因此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自明。跨国公司的出现正好印证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 公司所处的环境也在迅速地变化着, 现在没有哪一家公司在不改变它的战略的情况下能够持续经营。世界上每天都存在着许多并购和重组。并购和重组也就意味着公司战略的更新和变革。最后, 顾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十几年前的奢侈品, 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 现在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了。

公司的战略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但由于战略有其自身的稳定性, 因此, 战略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成功的公司应该有其金牛型业务以支撑公司的今天, 但也应该有明星型业务以支撑公司的明天。金牛型业务要求战略稳定压倒一切;明星型业务要求战略的环境适应性。Intel公司从一个存储器公司向一个CPU公司的转变正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金牛型业务 (存储器业务) 向明星型业务 (CPU) 转变的过程。这种成功转变的背后有着明显的战略变革支持。Intel公司正是因为有其特殊的战略结构模式才使得公司在90年代成为一流的世界级公司。

二、成熟公司的战略演进结构

成熟的公司应该有一个稳定的战略, 以此来推进公司的战略更新, 以适应公司未来的环境变化。一个好的公司战略要能够迅速适应环境, 以便取得战略主动。具有内部生态系统的公司战略就能迅速地与环境相适应。

公司总是基于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司内部的环境选择机制, 通过公司的战略和公司的战略行动, 集中体现了区别于行业竞争优势基础的公司的战略更新能力。行业的竞争优势基础是整个处于这个行业中的公司所必须具有的一种基础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 公司无法发展特有的、不易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这种行业竞争优势是由公司或者整个行业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同时, 内部的环境选择机制是联结公司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公司形成各种选择机制, 以便使得公司的战略尽量符合公司所处的环境。公司建立起来的各种选择机制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选择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相对稳定和需要长期建设的过程。公司的战略决定了公司的使命。公司的战略行动是实施战略的手段。但是战略行为有时违背公司的战略决策, 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公司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 并不是所有的战略行为都是符合公司的战略决策的。通过行业的基础竞争优势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制定公司的战略, 同时, 实施公司战略来改善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甚至改变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基础。

三、公司战略的内部模型

公司必须关注战略, 战略必须关注更新, 更新必须关注“俗成”的观念, 即阻力。战略和战略更新需要依据行业以及公司的内外环境来决定。战略的形成和实施需要一种相对模型化的结构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有一种力量推动公司战略的形成和实施。

1. 公司引导型战略结构

公司引导型战略是一种基于公司对环境及其变化都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战略模型。引导型战略行为是一种基于特定公司使命或者目标下, 所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行动。这种行动通过公司的结构性环节来确认其实施。公司的战略性行为是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决定和实施的一种行为。公司的战略思想来源于公司对行业环境以及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认识。这种环境都是公司所熟悉的, 并且有能力做出明确的战略的环境。

2. 公司自发型战略结构

若公司所处的环境是公司难以确定的或者是变化快的环境, 那么公司也就可能采取自发型战略行为。这种自发型战略行为不完全是“自发的”。公司的能力和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所能采取的自发型战略行为。这种战略行为是基于变化的环境所出现的机会或者威胁, 基于公司对环境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同时, 自发型战略行为受到公司战略性结构的限制。公司的自发型战略行为必须符合公司的一般性战略 (即低成本战略、集中化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的一种) 。当公司所处的环境变化时, 公司在战略上决定了是否采取措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接受这种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机会或威胁。否则公司的战略有可能偏离公司环境, 以致造成错误的公司战略。

Intel公司从存储器公司到CPU公司都是以技术领先战略 (标新立异战略) 为基础的。公司在存储器时代, 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是它的核心优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 工艺开发逐渐被一些其他IT公司所替代, 以至于Intel公司基于技术上的优势开始丧失。正巧的是, 公司已经完成对CPU业务的开发, 并且它的利润额逐渐上升, 并有超越存储器业务的趋势。到了80年代中期, CPU业务取代存储器业务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3. 公司的战略更新结构

公司的引导型战略和自发型战略是通过各自的结构性环节和战略性环节来连接公司的战略思想。在公司的战略思想、结构性环节以及战略性环节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环。这就为公司战略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战略依据和战略更新的模式。然而公司的主导战略具有一定惯性。所以当公司的变化环境已经使得公司战略更新成为必要的时候, 公司的主导战略往往阻碍公司的战略更新。结构性环节和战略性环节的联系强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战略的更新阻力的大小以及更新速度的快慢。

然而, 公司在更新战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障碍。战略更新伴随着公司资源配置方式的重组、公司内外部利益格局的碰撞、公司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更新, 其中的障碍错综复杂。成功的战略更新也就是成功地排除此过程中的障碍的过程。Prahalad&Doz (1987) 在对跨国公司的战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 管理层认识和行动上的滞后是战略更新的重大障碍。造成认识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分裂、同质性管理体系的异质性经营领域的推广和过去成功经验的锁定。引起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权力的重新配置导致的各级管理层的分裂。另外, 不能有效地使用构成管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工具也是主要障碍之一。Johnson&Scholes (1997) 认为, 阻碍战略更新的因素包括日常惯例、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标识、权力、依赖性关系。Parnell (1998) 认为, 战略更新的障碍包括增加竞争对手和利益受损者的反抗所引起的公司风险、由于调整战略和公司文化的一致性而对公司效率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加资金支出和战略转换成本、造成消费者疑惑等。

上一篇:易自燃发火煤层下一篇:理解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