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协同

2024-10-23

移动协同(共9篇)

移动协同 篇1

一、引言

20年前,人们希望可以从文件堆积成山的办公环境中摆脱,所以出现了办公自动化。随后人们希望能在不同的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互通有无,打破信息孤岛、应用孤岛、 数据孤岛等困境,所以出现了协同办公。现在,人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去办公,不再局限于办公桌,因此,移动协同办公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实现协同办公,已经不能迎合和满足企业效能管理的需求。因此,通过分析当前协同管理软件的现状,结合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背景,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意义体现如下:

1、理论意义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是站在整个企业的层面上。在深入研究了移动互联技术、协同管理理论、协同管理软件及其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模型,可以丰富和完善协同管理理论和技术,更新当前移动互联新趋势下对移动协同软件的认识。

2、实践意义

针对协同管理软件行业和软件产品,结合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的特点,以企业组织协同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从软件供应商和企业用户不同视角,提出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互联下的协同管理软件建议,希望能对它们的经营发展和管理模式转型提供帮助。

二、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简介

1、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与固定的有线网络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接入网络和终端设备上,以及由于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有功能所带来的应用。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具有创新活力和超大市场规模的一个新领域。

据统计,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1.5亿,这个数字排在世界第一位。更惊人的是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超过了六个亿,和这个数字相比较,1.5亿还不到三分之一[1]。这表明手机已经积攒了大量的用户。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应用服务的市场,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急剧上升。因此,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属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时代即将到来。

2、协同管理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那些以协同的理念为基础、以团队协作为目标的管理软件。我们关注的是专门的协同管理软件,而不是那种泛化的协同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协同办公软件的深化。它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应用价值:

(1)信息迅速传达到所有的目标人员:通过在协同管理平台发布通知、制度和办事流程等并且设立查看权限,使所要传达的信息能迅速传达到全球各地的移动办公的人员;

(2)规范流程、减少人为失误:使用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梳理企业组织的流程,把流程的各种规则固化,让大家去按系统流程工作,每个参与流转的人不需要去记忆这些复杂的流转规则,减少用人脑去判断流程的方向,从而在复杂的流程中减少失误;

(3)实现全方位的IT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有CRM软件可以进行客户管理,有财务软件可以进行财务管理,有ERP软件可以进行生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有人力资源软件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管理软件可以建立客户管理、资产管理和接待管理等任何需要的管理系统,并且可以随时对这些应用进行调整;

(4)沟通成本低、方式更丰富,效率更高:通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打破组织与地理位置边界,员工可以通过邮件、 平台、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并且把信息推送给用户, 丰富了沟通形式,效率大大提高。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深化和拓展协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时需要将移动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协同管理软件中,于是便催生了新一代的协同管理软件 ――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三、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1、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产生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催生了协同时代的来临,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技术与应用为代表的IT发展趋势,对企业管理软件在新领域上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软件也面临互联网大协同时代创新突破的挑战[3]。

企业的协同管理软件,即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共享和交流信息,高效协同地工作;协同管理软件抛弃过去复杂和低效的手工方式,实现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效能[2]。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是即时协同办公系统的核心节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相结合,就自然孕育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鉴于业界习惯简称其为移动协同软件,而实际上指的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为了区别于前面提到的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又与业界的习惯基本符合,本文使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叫法。

比较一下:长期以来,协同办公系统主要依靠连接互联网的PC终端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然而,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3G网络的全覆盖,无线带宽的增加再加上网速的提高,使得企业的协同办公能够顺利通过PC延伸到手机终端载体上,实现更快速和高效地沟通交流,提升企业办公效率。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就是在OA系统中把即时通知及提醒功能完整地融合进来,当有新的邮件或者公文到达、会议临近、或是有其它紧急的待办事项时, 系统就会按照设定,及时并准确地以发送短消息或其他便捷的方式提示企业用户[4]。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针对企业的日常办公、各部门之间协同、公文流转,基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来实现的应用系统。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可以为企业中的手机用户提供一个即时、 便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管理平台,降低了沟通成本,缩短了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时间,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效能。协同管理软件具有泛社会化、移动化、平台化和服务化等特点,并能够对各个细分单元进行良好地整合,加速组织上高效运作的运营模式的转变。

2、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概念模型

移动协同 (管理) 软件的目的就是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下,实现对群体协同工作的友好支持,所以系统的要点集中在通信、合作和协调工作上。通信是指分布在各地、不同时间点的用户之间进行的网络通讯和连接的过程;协调和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协同,是指群体成员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为完成某一项共同任务而通力合作、互通信息,简化流程,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任务得到更好更快地完成。

结合近几年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发现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网络、移动应用、信息数据四大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打造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拓展与提升协同管理软件的性能,加速企业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移动互联技术对企业协同管理工作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如下4点:

(1)移动终端设备

包括移动手机终端和Pad,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公文的流转、制定计划和流程、发布公告、以及实现对会议和邮件的管理。

(2)3G网络

广阔的覆盖面,能够有效地覆盖到全国各地,确保企业用户不管在何处都能利用移动终端来处理事务。

(3)移动应用

借助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特点,进行现场的任务管理、 信息交流、信息沟通、实时监管、系统管理。用户在路上、在家里、甚至在出差的过程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相关业务。

(4)信息数据

协同管理系统(注:协同管理软件的学名)作为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中心,有效地支撑了移动互联系统的单点登录、业务融合、综合分析、统一管理,促进各功能模块间的有机衔接,支撑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协同管理系统的移动应用软件,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协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实现移动管理。

3、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

参照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ser-Centered Design,简称UCD)理念,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要时时刻刻把用户放在首要位置,围绕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来优化交互界面,而不是让用户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去适应软件开发者的想法。下面我们给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

作为一个实现移动协同管理的软件系统,在移动终端上应以协同任务的管理和跟踪为核心展开(如图2所示):

四、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1、针对软件供应商

管理软件的设计要结合企业的运营本质出发,通过研究企业组织的行为管理模式,展开功能设计与管理理念创新。

(1)从企业目标的角度为企业量身打造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谋取利润,创造商业价值,并担负适当的社会责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肯定会根据自身设定不同的经营目标。确立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由此切入可以展开经营管理行为。而协同软件公司顺理成章地也要以企业的目标为第一要义去为企业设计相应的协同软件。

企业的有些业务流程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业务流程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及时地对自身策略进行调整, 在优化自身策略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市场的变化。在遵守法律规章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各部门和各种岗位,以达成以协同目标为中心,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的有效沟通。协同软件公司应该抓住企业这个脉搏。

(2)企业管理软件设计要以“人”为本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任务最终也需要人来完成。通过组织机构设置岗位,分配权限,业务工作自动推送给相关的组织和人员。不管是目标还是执行,都要依赖于组织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这是企业工作和管理的基础。团队的构建可以根据企业的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并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甚至是产业链调整的联动合作。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会积累很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培训资料等。让员工从这些企业知识受到鼓励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企业不仅需要知识,还要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质,建立属于自己所独有的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让文化显性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所有业务工作都应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3)管理软件设计善于抓住用户心理

用户心理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对应着用户心理的顺应和吸收的特点。当用户在使用新的产品的同时,即用户被来自外界的新事物所刺激,这时用户的心理将会发生顺应或吸收新知识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软件供应商应当改进系统的设计去适应用户的心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去适应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

2、针对企业用户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在部门和组织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的过程,增强了企业内部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了领导的监控管理功能,实现公文迅速流转、审核签批等工作流的高效处理,加速了管理电子化和规范化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对协同办公的服务方式进行拓展,它大大地减少了沟通的成本,不但增强了企业用户随时随地协同办公的能力,还提高了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及时便捷,使过去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所以,建议企业用户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成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作业性的工作逐渐机械化后,人担任的工作主要是去发现机会和寻找问题,然后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所以,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素质和知识方面的引导和培训,这就对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系统思考和推进知识整合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最终成为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和打造适应性团队

移动协同管理使得企业的主管能够通过系统直接与子任务群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使中间管理层开始退化,组织进一步变得扁平化。组织的构成单位从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向以任务为导向转变,向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或小团队转变。所以,要在组织要素与环境要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宗旨的团队。

(3)业务流程重组与管理体制创新同步进行

移动协同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从根本上加以重新设计并发生改变,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得到根本改善。同时,随着移动信息流动方式,进而对管理体制需要进行调整。换句话说,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与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同步进行。这也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给企业带来的本质性改变。

(4)竞争模式由输赢到共赢转变

移动协同管理时代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知识的无限性、共享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从过去的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逐步向能够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因此,系统效能的高低取决于协同运作的能力,不但要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问题,还要处理与其关系密切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无缝隙、无间隔的移动协同管理软件则良好地化解了这些问题。

五、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移动互联技术在管理中应用会逐渐深入。在我国,企业移动化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移动应用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的一大热门话题。

对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迄今为止虽然移动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常规办公等部分功能,但是对于企业机构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移动管理思想还未被充分实现,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机构的实际管理需求,所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协同办公软件逐渐通过互联网PC延伸到了手机和Pad等智能终端上,为实现企业移动协同办公提供了可能。但现阶段针对企业级的移动应用还较少,特别是对管理层面使用的移动软件产品关注和研究不够。提出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理论模型和物理模型,同时从供应商和企业视角提出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关键词:协同办公,协同管理,协同管理软件,移动互联技术,移动协同办公,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移动协同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单位定名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第二条 本单位的发起:为贯彻落实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顶峰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软(中国)公司、苹果(中国)伙伴公司——广州至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五家单位,依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分工协议》,协同建设中心。

第三条 中心章程是规范和指导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心各共建单位均有责任和义务遵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四条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共建单位主管领导、中心主任组成。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与中心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制定中心发展战略与研究方向;审议批准中心的重要政策和规章制度;聘任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心主任和各部门主任;其它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 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学术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合作交流等提出建议;听取和审议中心年度工作报告;组织对骨干人员的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形成评议结论。

第六条 中心设主任1名,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和资产管理,批准中心骨干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聘任,根据管理委员会提交的骨干人员考核评议结论对骨干人员岗位职责和薪酬待遇进行调整,代表中心签署各类法律文件,组织实施理事会的决议,组织编写中心年度工作报告。

第七条 中心设若干部门,各部设主任1名,配合中心主任完成协同创新工作,具体负责各部门工作内容规划、协调资源分配、一般人员的聘用和考评,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向中心主任提出骨干人员的聘用岗位需求和人选建议,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第八条 中心设管理办公室,协助中心主任开展日常工作。负责中心行政、后勤、资产、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组织召开年度工作进展汇报会,形成中心年报。编写中心动态简报,内容涵盖中心重要活动与科研进展。年报和动态简报向理事会及管理委员会报送。

第三章 资源配置

第九条 中心总部设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负责落实中心总部所需场地设施的使用权。

第十条 中心共建单位之间充分融合科研设施和保障条件,形成开放共享的中心基础资源和平台,支撑中心的建设发展。

第十一条 中心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融合各类相关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群体,形成中心人才和团队基础资源。

第四章 应用研发

第十二条 建立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提升持续创新的应用研发能力。

1、中心共建单位之间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整体优势,联合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发布的科研项目,积极开拓企业横向科研项目;

2、合作科研项目的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共享、成果奖励等具体事项在项目合作协议、任务书以及有关附件中具体约定;

3、中心共建单位利用自有资金联合设立创新基金,对科研主攻方向急需启动但尚未获得外部资源支持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项目支持。

第五章 人才与学科建设

第十三条 中心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科研、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实现对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中心共建单位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大力加强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寓教于研、科研育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

第六章 人事制度与考评

第十四条 按“最优、最简、互补”的原则遴选中心的协同创新成员,按照在中心工作的时间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类。主要协同创新成员岗位设置分为以下几类:

1、骨干人员:聘期四年;

2、其他人员和技术人员:聘期四年。

中心对固定研究人员实行双聘制,中心受聘人员需按照中心规定接受中心的定期考评。第十五条 中心制定人员考评、调整、退出与激励机制的实施细则。骨干人员在进行中期考核和末期考核时需向管理委员会递交总结报告进行工作评议,一般技术支撑人员的考评由各部主任组织进行。

第七章 资产管理

第十六条 中心的资产来源及界定:

1、共建单位对中心的物资、经费投入;

2、地方、企事业单位对中心的物资、经费投入;

3、社会捐赠的物资、经费收入;

4、其它物资、经费收入。

以上均指中心拥有所有权的实物性资产,不含中心只具备使用权的资产。不是以中心名义获取的资产,不属于中心资产。中心二次分配给有关共建单位的资产,属于该单位所有,从中心资产中剥离。对中心可能涉及的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由中心理事会根据具体情况逐事逐议。

第十七条 中心主任为资产管理的责任人,中心办公室为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十八条 中心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滥用,必须接受中心理事会、国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八章 其它事项

第十九条 本章程需修订时,由理事会发起,责成中心管理办公室汇合各方意见代拟修订讨论稿,征求各共建单位意见后,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第二十条 当有新单位提出加入中心的请求时,经中心中心主任初步研究同意后,报请理事会审议批准。该单位与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和章程后,成为中心正式共建单位。第二十一条 中心共建单位出现下列情况,应履行退出中心的程序:

1、单位被撤销、解散、破产等致使其无法对外有效履行法律责任;

2、单位自愿退出中心,应提出加盖单位公章的书面退出申请;

3、单位不能有效履行中心共建协议和章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4、其它需退出的情形。

退出程序是:由中心主任研究提出该单位退出可能涉及的人员、资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法律文件、对外通告等善后处置方案,报请理事会批准实施。

第二十二条 中心共建协议到期后,由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是否延续合作。达成继续合作意愿的单位,重新签订中心共建协议和章程;无意继续合作的单位,按本章程约定的办法履行退出中心的手续。

第二十三条 中心出现下列情况,应履行解散程序:

1、中心无法按照共建协议和章程规定的宗旨继续开展活动;

2、因外部原因导致中心必须解散;

3、其它需解散的情形。

解散程序是:由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成立临时工作组,负责提出中心解散可能涉及的人员、资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法律文件、对外通告等善后处置方案,报请教育厅批准实施。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由理事会负责解释。本章程以及实施过程中若存在与国家、军队、地方以及行业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地方,以国家、军队、地方以及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准。第二十五条 对本章程中的未尽事宜,可通过协商形成各方签字盖章的附件,与本章程具有同等效力。需要时,附件约定的相关内容可在章程修订时一并纳入。

第二十六条 对执行本章程中的争议,共建单位应友好协商解决。若无法协商解决的,可诉诸教育部相关部门仲裁。

移动协同 篇3

近 日,原用友致远公司正式更名为致远协创,向外界发布了以“全球视野、网络互联、科技创新、绿色科技”为内涵的公司新标识,并发起成立了“绿色工作行动联盟”。致远协同表示,“绿色工作、协同增效”将是公司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内容。

2009年,工信部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办公的节能减排,以信息化促进公共设施和市民生活的节能减排”的方针,而“绿色工作行动联盟”就是贯彻这一方针的产物,以协同软件的推广来推动简洁、高效的绿色人际沟通协作模式。

“协同不仅仅是让你用计算机打字,还要把工作全部串联到互联网上,使日常的一些审批、内部的管理、信息发布等都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发布。”致远协创公司首席运营官黄骁俭说。

联盟也将为中国协同软件厂商的共同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计世资讯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产品型协同办公软件厂商总体市场销售额为4.24亿元,按照销售额份额统计,用友致远以1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显示出逐渐集中的趋势。黄骁俭认为,协同软件市场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类似于20年前的财务软件市场”,各厂商都是各自为战、野蛮成长、并不成熟,这也需要有关的行业组织发挥协调作用。

同时,更名后的致远协同发布了新一年的市场战略。在市场推广上,“体验”是最重要的关键词。黄骁俭认为,协同软件市场的成长性是不容置疑的,随着计算机在企业里的普及,以及移动应用普及后带来的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企业对协同办公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移动协同办公研究综述 篇4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网络已经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机器, 不同领域的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一个较为复杂的设计, 我们需要不同领域的设计专家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来达到设计目的。在此背景下, 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Computer Support Cooperative Work, CSCW) 。

CSCW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4年由美国MIT的Irene Grief和DEC的Paul Cashman提出, 用于研究计算机支持交叉学科的人们共同工作。协同的概念发展到“CSCW”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它是在现代社会中, 以人们协同工作方式为背景,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为基础, 以具有广泛应用领域为前提而形成和发展的。CSCW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实现了计算机从单纯支持个体工作到能够同时支持群体协同工作的转化。如今CSCW已经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人类的工作方式。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 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兴起的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1]。它由协同学发展而来, 并且跨越军事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 (CSCW) , 可将时间上分离、空间上分布而工作上又相互依赖的多个协作成员及其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 以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

CSCW是指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 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 它包括协同工作系统的建设、群体工作方式的研究和支持群体工作的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系统的开发等部分。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协同工作环境, 改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消除或者减少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分隔障碍, 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最初的基于固定网络的CSCW系统并没有考虑到移动性的要求, 这种协同工作所适合的场景多是“白领”性质的, 即个人工作环境固定, 一般是室内环境如办公室、会议室等, 工作终端采用桌面电脑;而最初的CSCW系统也主要是面向这个方面的应用, 如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协同设计、协同写作、协同研究、电子商务、金融应用、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 而移动性在最初就被忽略了。在某些情况下, “蓝领”性质的工作更需要协同, 比如说大型的建筑工程、海关港口货物入关、制造业、现场维护维修以及物流仓库等, 分布于工地上或者现场的个人工作单位没有固定工作地点和固定的桌面电脑, 但是需要协调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节省资源。但是当人们为分布的事务提供协作支持的时候, 总是觉得技术不够用, 因为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不是解决参与者在环境中的灵活性, 而是将参与者紧紧地固定了。

2 移动CSCW研究总结

移动CSCW是CSCW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应用于主体和客体需要即时移动、工作地点不固定而且工作范围较大的协同工作环境中, 它强调由于主客体的移动造成的终端环境和网络通信环境时刻变化的情况下, 对群体系统的技术和工具进行研究[2]。

在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领域, 移动协同称作Mobile CSCW, 是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领域,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2]。Mobile CSCW是指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 在部分工作地点不固定的情况下, 借助计算机、移动设备、网络和移动信息技术, 相互协调与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Mobile CSCW强调了3个问题:

(1) 该群体的部分工作地点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 该群体的部分人员要在移动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2) 使用移动信息技术, 包括无线通信技术 (例如EIEE802.116, Bluetooth, GPRS, GPS等) 、内嵌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 (包括嵌入件、应用平台、应用程序等) 和硬件 (包括便携式计算机、摄像机、PDA, 手机等) 。

(3) 可能要完成多项任务。传统的CSCW只是完成一项任务, 而Mobile CSCW在许多情况下要求该群体同时去完成几项不同的任务。

1993-1995年, 英国Lancaster大学的MOST (Mobile Open Systems Technologies) 项目是最早应用到工业实践中的无线多媒体协作系统, 该系统构建在GSM通信平台上。近几年, 随着CSCW研究的深入和Mobile Computing技术的发展, 这两个研究领域间出现了一种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 CSCW的研究者们认识到移动性是CSCW系统面向许多应用场景不可或缺的特性, 1998年, P Luff和C.Heath从CSCW系统研究者的角度, 提出了CSCW系统移动性支持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Mobile Computing的研究者们认为移动计算所提供给用户的不应该仅仅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应该提供给用户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进行协作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Mobile CSCW渐渐成了CSCW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并将成为CSCW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在以工业界为CSCW研究主体的美国, 出现了以研究Mobile Workforce为宗旨的公司, Mobile CSCW被认为是第二代无线数据通信技术。

我们定义一下移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3] (Mobile CSCW) ,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携带移动电话或者便携式计算机设备的个人可能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进行工作;第二, 在一起协同工作的人们物理上是分开的。移动协同工作意味着正在工作的人相对于同事或者客户在另外一个地方, 而且也暗示着在工作的时候位置可能是随时变化的。如一个公司员工选择在家里进行工作, 而不是在与他家有一定距离的办公室进行工作。另外, 移动工作的个人所处的位置可能是不固定的, 但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 他的工作一定是有效的。

在移动CSCW这个领域, 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将传统CSCW应用合理地应用到移动CSCW中去, 主要是指企业级的应用。这个方向的研究机构和公司有Sun、IBM、Microsoft、Sybase等。另外一个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无线网络视频和音频的协作处理, 移动CSCW协作数据的传输和同步异步协作整合等方面, 主要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 (CMU) 及英国的剑桥大学等。

Mobile CSCW是借用传统CSCW的思想, 针对工作地点不固定的情况, 将计算机、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结合而产生的新的研究领域, 已在2001年被CSCW协会列为重要研究方向[4]。Wiberg (2001) 指出了Mobile CSCW的5个重要研究内容, 包括成员身份、协作和知识共享、用户服务和协调、过程优化对孤立和控制、移动社区维持等;同时还通过对原型系统Roam Ware的开发和评估, 指出协同知识的管理在Mobile CSCW系统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Mobile CSCW继承自CSCW, 其重要思想是“你见即我见” (What You See Is What I See, WYSIWIS) , 强调参与者看到相同的内容, 因此, 目前实现的原型系统以二维界面为主。

3 移动协同办公系统的提出

移动协同办公系统是综合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及Internet应用技术的大型远程移动办公系统, 它由系统软硬件、移动用户端软硬件及固定客户端软件3部分组成。移动商务作为电子商务的延伸和扩展, 正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推广与应用。大多移动商务办公系统需要在移动终端 (如手机, PDA, 笔记本电脑等) 部署客户端程序, 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换, 如信息检索与上载采集的数据等。然而部署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的困难:

(1) 移动设备的多样性。由于缺乏标准, 各个厂商之间的设备很难兼容;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设备之间的性能差异也很大。

(2) 移动设备的局限性。作为一种便携式设备, 它的运算处理能力、内存容量、存储机制、屏幕大小、电池寿命等都存在限制与不足。因而, 复杂计算、大量存储是不可行的。

(3) 通信网络的不稳定。在移动终端与Internet连接通信过程中, 需要经过无线网络、众多的网关与中继, 因而经常出现网络延迟, 甚至中断。这为数据的可靠传输, 保持用户的体验, 带来挑战。

针对这些困难可以采用与设备无关的系统平台来克服设备的多样性;可以采用数据服务器端处理、存储来克服设备的局限性;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信网络的不稳定性也会逐渐克服[5]。

现在移动CSCW已初步应用在不同行业和领域, 并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移动CSCW基本部署在移动设备上, 但系统的移动设备性能受到限制, 无线网络的支持能力还不够, 移动CSCW系统的终端设备没有统一的标准, 协同任务和环境越来越复杂, 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 人们对协作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深入研发一套可以跨平台的移动协同办公系统大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冷德宏.一个基于多代理系统的CSCL中间件[J].计算机工程, 2004 (16) .

[2]顾冉.一种基于移动CSCW的系统模型[J].计算机科学, 2004 (8) .

[3]付瑞峰.基于智能客户端的移动协同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4]张文涛, 郭乐深, 苏森.Mobile CSCW系统的关键技术[C]//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

移动协同教育APP功能需求分析 篇5

所谓“移动协同教育”是指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合作, 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 搭建各种互动平台, 为家校之间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沟通方式, 为全面监控儿童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途径[1]。APP 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 由于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流行, APP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提高了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了家长与学校的密切合作, 提高了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对学校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在信息时代的生活, 用户对于移动应用, 特别是其中的互动、生活辅助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 原则上移动互联网可以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 未来的“全球化”应该是“移动网络化”。笔者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 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处理能力, 移动终端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 这也给移动终端增加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如果有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协同教育APP, 其应该具备哪些功能才能符合目前协同教育的需求?笔者拟从自身集合多重角色的体会出发, 描述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 移动协同教育APP的现状

(1) 数量少且仅面向特定用户。

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有苹果系统版本iOS、安卓Android、微软Windowsphone、塞班系统版本Symbian。但基于这些系统的移动协同教育APP数量非常少, 并且都是针对特定用户的。例如, 基于Android平台的一款名为“校讯通助手”的APP就仅支持深圳地区的校讯通用户, 其它地区用户无法使用;另一款基于IOS平台的名为“金鹰校讯通”的APP仅支持浙江地区的校讯通用户。

(2) 功能单一。

目前, 网络上的移动协同教育APP基本上都是依托短信功能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 通过短信能够实现的功能有学生考勤、学生奖罚、学生评语、学生成绩、学生管理、教师考勤、教师管理、学校公告、消息通知、考勤通知等, 与目前主流的网络通讯软件相比较, 语音技术、二维码扫描技术等均无法实现。

2 移动协同教育APP功能需求分析

2.1 学校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 与学校现有数据流畅对接。

对于学校来说, 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 是保证密切合作的前提。因此, 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具有类似“校讯通”或者“家校通”的功能, 能够将学生成绩与作业情况、学生考勤、校园各类通知、学生的德育表现以及学籍情况等信息同步到家长的智能手机或者其它安装有移动协同教育APP的移动终端 (如Ipad、Xoom等) 上, 通过这样的移动信息平台, 使教师和家长能够得到充分、及时地沟通。

(2) 具有主动推送功能。

推送最主要的特点是由服务器主动发送信息到客户端, 而不是由客户端发起请求获取信息。其优势在于信息的主动性和实时性, 可随时将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3]。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 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慢慢一条一条地翻阅短信, 如果APP具备了主动推送功能, 家长就可以不用打开短信, 第一时间阅读到短信的内容, 及时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 真正做到及时沟通与疏导。

(3) 能够具有实时更新的教育资源库。

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具有一个家长学校的栏目, 家长能够通过这个栏目阅读各种专题讲座资料,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营造家长与学生终身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氛围。这个资源栏目还可以添加各种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使家长了解新时期中学阶段学生的青春期思想与心理特征、叛逆期的特征及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子女眼中的家长是什么样子的,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

2.2 家长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 与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接。

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 据搜狐网的报道, 白云区有500多间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这些监控系统大多都有面向移动终端的客户端 (如IOS、Android等) , 如果能够实现APP上的对接, 学校可以在移动协同教育APP里定时或不定时地向家长开放视频监控系统。家长可以通过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实时视频栏目观看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 这样的了解方式更加直观, 更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另外, 以手机上优酷为例, 目前的移动网络带宽在移动终端上播放经过压缩后的视频流是可行的。如果能够实现实时观看视频, 会让移动协同教育APP拥有更庞大的客户群和更广阔的前景。

(2) 实现语音对讲和语音留言。

以QQ、微信、飞信等目前网络的主流通讯聊天APP为例, 它们都具备了语音聊天功能, 目的就是为了照顾一些打字不熟练或者不愿意打字的用户群体。对于很多学生家长来说, 如果移动协同教育APP能够具有语音留言功能, 会让这款APP更具有吸引力, 同时也让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有效避免了“先告状, 后管教”的尴尬。

(3) 具有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功能。

以微信和淘宝旺旺为例, 它们都具备了利用移动终端自带的相机进行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功能, 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将用户需要搜寻的信息呈现出来。家长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科目, 所以就需要为孩子购买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但是, 目前市面上的各种辅导资料多如牛毛、内容参差不齐, 如何选购适合孩子实际情况的辅导资料就成为家长十分头疼的问题, 如果移动协同教育APP能够具备扫描功能, 那么家长可以通过对辅导资料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的扫描, 就可以从互联网或者特定的数据库了解其他教师或者家长对该资料的使用情况, 避免了盲目购买大量无用资料的情况。此外, 由于不用输入书名、出版社、作者等繁琐的信息来查找, 也让这款APP用起来更加简单和方便。学校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家长所不能代替的, 而家长所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学校无法取代的。只有通过家校紧密联系, 弥补相互的不足, 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2.3 家长和学校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共同功能需求

(1) 界面简洁、操作简便。

无论学校还是家长, 都是普通用户, 这就注定了移动协同教育APP不应该做得太复杂。假设家长要看自己孩子的成绩或者其它表现, 要进行7、8次按键操作, 那么这样的APP肯定是让用户难以接受的。只有界面简单、各项功能一目了然的APP, 才能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

(2) 多平台兼容。

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有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 考虑到每个家长的手机或者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不一样, 因此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要有多个不同版本以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 (例如Symbian和BlackberryOS等) , 以适应不同的手机用户。

(3) 能够对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不仅仅是一款简单的应用, 它应该可以作为一个桥梁紧密连接学校与家庭, 学校可以通过这个桥梁, 将校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的图片或视频通过这个桥梁向家长展示。家长也可以将一些家庭聚会或活动的资源利用移动协同教育APP进行分享, 作为校外第二课堂的延伸。

3 结语

据国外媒体Forbes报道, 2012年11月12日, 在图森开幕的科技经济会议 (The Techonomy Conference) 上一些专家对于移动网络增速及其未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做出了预测。其中, 爱立信高级副总裁格拉斯·吉尔斯特普 (Douglas L. Gilstrap) 预测, 到 2018 年有线宽带终端数约为 6.5 亿而移动宽带将拥有 65 亿用户。Gilstrap 认为这对医疗和教育领域将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见, 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主流技术, 而移动终端更是家校协同教育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阵地, 只有把握好机遇, 通过各种手段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目前, 移动协同教育研究是一个重要而缺乏关注的研究方向, 为改变这种局面, 从自身集合多重角色的体会出发, 阐述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协同教育APP应该具备哪些功能才能符合目前协同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移动协同教育,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APP

参考文献

[1]何少岳, 徐晓东, 马祖苑.主动推送技术在移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4) .

[2]APP[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2427.htm, 2013.

[3]刘繁华.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1) .

[4]翁宗琮.短信软件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 2013 (1) .

移动互联网时代协同感知技术研究 篇6

1 移动协同感知技术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感知技术得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工作模式, 这种技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立即工作。这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对3G、4G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为移动协同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1]。移动协同中协同成员位置不固定且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和状况更加具有多样性, 因此, 协同成员之间如何利用各种渠道来进行沟通, 并且协商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都是在研究移动协同感知技术过程中要考虑的相关内容[2]。

到现在为止, 对移动协同感知技术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 有许多不同的技术研究方案被提出,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达成统一的开发意见。对于解决方案的统一化的研究一直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从这个角度来说, 移动协同感知技术在各个领域中仍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在本文先对移动协同感知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对移动协同感知的应用范围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感知技术逐渐衍生出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移动协同感知技术。移动协同感知技术是传统感知技术延伸出的一个新兴领域, 它的产生和推动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又是对人们工作方式的一种改变。未来的工作是移动协同感知工作,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移动协同感知工作是指正在工作的人相对于同事或者客户处在不同的地方;另一方面, 移动协同感知工作在工作的时候位置可能是随时变化的。移动协同感知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事件的移动协同感知技术和基于任务的移动协同感知技术。其中基于任务的移动协同感知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携带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设备的个人有可能是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进行工作;2协同工作在一起的人在物理空间上是分开的, 并且其物理位置可能不断变化;3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协作成员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为更好地理解移动协同感知, 这里将移动协同感知技术与传统移动协同概念进行对比区分 (如图1) 。移动协同感知技术, 目的是通过向人们提供面向任务的优秀协同平台, 保证人们可以在不同终端不同位置使用, 而且可多人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而不需要在同一位置。

移动协同感知具有很多传统协同感知所没有的独特性质:1可以保持协同的不间断性, 能够保证对无线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能够提供给应用系统自适应的网络连接机制, 保证网络环境的畅通无阻;2能够使协同群组成员明确任务, 知道其他成员当前的工作状况, 并使协同用户具有群体之间协作存在和感知的能力;3可提供各种可靠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的合作;4可同时支持同步和异步两种协同合作模式, 随时随地提供群体协同能力。

2 基于位置的服务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大力普及, 基于位置的服务 (LBS) 这项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获取当前的位置信息呢?在早期的时候可以使用LBS系统来进行紧急定位,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出求助者身处的位置, 从而可以实施抢救措施。这种类型的系统有很多, 例如美国的E119系统和欧洲的E112系统。LBS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 比如, 开车的人可以利用自己手机中的GPS功能来定位离自己距离最近的加油站, 也可以在手机中输入自己想到达的目的地, 从而GPS会为您显示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经过的行车线路[6]。在旅游或者是观赏许多名藏品的时候, 游客可以打开语音导游器, 这个导游器可以感知到游客现在身处的位置, 并对游客感兴趣的藏品或建筑物向游客进行详细的讲解。

LBS技术是与其他网络服务不同的一种服务, 其自身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就是它对上下文具有感知性, 除此之外, 当上下文内容变化时, 它能够迅速地感应到并且发生相应的变化, 它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此处所说的上下文是指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是用来描述某个实体的。

LB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安全领域、查找位置、交通领域、导航等多种不同领域中都有涉及。

例如, 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问一些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现在身处的位置”、“在我周围有些什么人”等问题。LBS就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回答。

用户在使用该功能时, 首先通过无线网关联入互联网, 然后用户可以向LBS程序发出请求, LBS通过定位装置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 再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前端服务器向移动用户提供基于用户时下位置的定制信息或经由第三方供应商取得相关服务。

LBS和传统的GIS服务还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但是其实这两种服务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区别的。GIS较LBS来说能够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GIS由于在计算地理位置信息时运用了较多的计算资源, 从而比较适合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位置数据方面的分析和处理。而LBS则更加大众和普遍化, 适合对一般用户所提供的地理位置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且LBS所提供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必须运行在资源有限的移动终端上。LBS服务提供商的特点有:1移动性:无论移动终端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为其提供服务;2实时性:支持实时查询动态信息;3高性能:通过快速处理用户的查询请求以避免长时间等待;4高可靠性:保证系统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5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大规模用户和数据;6互操作性:LBS通常需要和其他电子商务服务进行集成, 需要良好的互操作性;7安全性:保护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和用户的隐私;8开放性:支持多种公告协议和标准。

3 移动社交网络

移动社交网络源自于传统社会性网络服务, 但是这两种服务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的移动社交网络主要关注的是用网站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都放到一起, 用户通过电脑终端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 任何与用户相关联的人都可以通过该服务来了解用户的动态。现在社交领域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的网站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比如说人人、微博、Facebook等等。但是社交网络则是建立在社会的真实关系上, 更多地依赖于一些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软件, 如手机QQ等;社交网络的目的在于利用便捷通信设备中更为灵活的沟通方式吸引用户, 使得用户能够充分发挥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 从而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

移动社交网络按照经营者类别划分为四种, 主要有:1基于传统社交的移动社交网站:以Facebook和人人网客户端等传统社交网站为代表。2用于手机的社交网络:典型的有小米公司通过移动平台开发的手机即时通讯应用——米聊。3运营商开发的移动社交网络, 其中的代表有中国联通的“新天堂”和移动社区“139”等, 特点是通信运营商控制着重要的通信资源和最大的移动用户数量, 如果他们能够有很好的创新, 在开发成功的移动社交网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4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基于服务的移动社区产品:如微博、微信等。

目前有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正在兴起, 即基于位置的社交网 络LBSNS (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 也称为位置社交服务。如微信的水印相机、百度地图的定位功能等。这类网络将用户的位置信息与其状态连接在一起, 社交活动与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完美融合了LBS和SNS。

4 Android开发平台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并且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 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 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该平台由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组成。

Android平台特性有:1应用程序框架支持组件的重用与替换:这样我们可以删除系统中不喜欢的应用程序, 并安装我们喜欢的应用程序。2针对移动设备而优化过的Dalvik虚拟机, 利用Linux kernel来具体实现某些潜在功能。3基于开源的Web Kit引擎开发的内部集成浏览器:内置的浏览器意味着WAP应用时代即将结束, 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4优化的图形库:提供了优化后的图形系统, 该系统由包括一个自定义的2D图形库和一个遵照Open GL ES 1.0的3D图形库组成。Android系统强大的图形库给游戏开发带来了福音:3G最为重要的应用显现在手机上网和手机游戏上。5结构化数据存储:通过使用SQLite实现结构化数据存储。6多媒体支持:对某些通用的音频、视频和静态印象文件格式提供支持 (H.264、MPEG4、MP3、AAC、JPG、AMR、PNG、GIF) 。7依赖于硬件:实现GSM电话、EDGE、蓝牙、3G和Wi-Fi、照相机、GPS、指南针和加速计技术。8开发环境非常丰富:包括一个设备模拟器、内存和效率调优工具、调适工具、内存及性能分析图表和一个Eclipse的插件。Google提供的Android开发包SDK包含大量的类库和开发工具, 并且能针对Eclipse的可视化开发出插件ADT。Android平台架构如下:Android平台下层结构的核心为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中间是Google为Android开发的Libraries (函数库) 以及Android Runtime (核心库、Dalvik虚拟机) , 上层为Application Framework (应用程序框架) 。由此来开发各种不同的手机应用程序。Android会附带一部分核心的应用程序, 包括一个短信程序、email客户端、日历、地图、通讯录、浏览器等等。全部的应用程序都由Java语言编辑完成的。开发人员拥有访问框架APIs全部的权限, 应用的系统结构设计对各组件之间的重用进行了简化;任何应用都允许分发自己的组件, 任何应用同时也可以使用所分发的组件。这样的机制对用户来说同样适用, 他们也允许替换组件。隐藏在每个APP后面的是一整套服务和系统。

Android系统有两个优点:一是开放性:Android系统突破了i Phone等只能添加为数不多的固定软件的枷锁, 通过提供一个对第三方软件完全开放的平台从而使得开发者在为其开发程序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二是服务免费:Android操作系统与Windows Mobile、Symbian等厂商不同, 它免费向开发人员提供服务, 从而给开发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o Sense的开发就是基于Android系统。

5 谷歌地图和地图标注

谷歌地图 (Google Maps) 是Google公司提供的电子地图服务, 包括局部详细的卫星照片。谷歌地图能提供矢量地图、俯视图、地形视图等三种视图, 这种功能有助于使地图信息的态势展示更贴近现实。Google为应用开发者提供的Maps编程API——谷歌地图API可以允许开发者不必建立自己的地图服务器, 只需要将谷歌地图数据嵌入到设计的网站之中, 就能够实现嵌入谷歌地图的地图类服务应用, 并借助于谷歌地图的地图数据为使用者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谷歌地图API允许开发者将地图数据嵌入到Web应用中, 并允许开发者使用Java Script脚本进行地图类应用的开发拓展, 比如响应用户的点击动作, 同时显示包含内容信息的气泡类提示窗口;比如给地图添加标注和折线或者其他的地图图层覆盖物和地图。开发者基于谷歌专门为开发者提供的地图API可以开发出各种有趣的地图应用, 并能够将不同地图图层加载到应用中, 如Google“扫街”形成的街道视图、根据海拔高度绘制的高山或植被地形图、卫星影像等, 从而使使用者能够打造个性化的地图应用站点。

摘要:本文研究了协同感知的相关概念及技术, 具体包括:移动协同感知技术、基于位置的服务 (LBS) 、移动社交网络。然后对开发环境Android平台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研究, 最后对谷歌地图的可视化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移动协同感知技术,LBS,移动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W.Reinhard, J.Schweitzer, G.Volksen.CSCW Tools:Con-cepts and architectures[J].IEEE Computer, 2012:28-36.

移动协同 篇7

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迅速发展,由于其节点成本低、功耗小、系统稳健、组网灵活,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清华大学提出城域感知与运营网络(Metropolitan Area Sensing and Operating Networks,MASON)概念,面向城市环境信息采集应用,在大空间尺度上部署传感器节点,通过节点移动性和动态组网扩展信息采集范围和传输效率。

在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中,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信息十分重要[1,2],在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的现场监控等应用中,传感器节点所发回的物理信息数据要有意义,就必须与其地理位置相关联,从而使上层得到信息来源的准确位置,有时甚至需要传感器节点发回单纯的位置信息[3,4],例如,在目标跟踪应用中,传感器节点通过监测所跟踪目标的移动速度,在知道其所在位置的情况下,用特定的分析算法,计算目标当前的运动轨迹并预测未来的移动路线。此外,节点位置信息还可以为其他协议层的设计提供帮助。在应用层,节点位置信息对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应用至关重要,同时,位置信息还可以提供整个网络对物理空间覆盖质量的评估;在网络层,位置信息可以帮助路由算法得到更好的性能,提高路由效率,实现网络的负载均衡和网络拓扑的自配置等;在城市环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测、跟踪、预警等应用中,传感器节点所发回的空气、水体、噪声、天气、交通、安全等意义信息都需要信息来源的准确位置来支持,因此,需要研究高效的定位方法来确定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信息[2]。

由于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信息在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节点定位成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由于传感器节点通常是用随机的方式部署到监测区域中的,因此预先确定节点的部署位置比较困难,只能在部署完成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节点的绝对地理坐标或相对位置信息。当前,最普遍使用的定位系统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但是由于其需要单独的定位芯片组,成本开销和功耗较大,只适用于室外开阔地带,不适于低功耗、低成本、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机器人研究领域,目前也有很多关于定位的研究,但是由于该领域算法一般不关心计算复杂度,同时需要有特殊的硬件设备支持,所以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也不能方便地应用[5]。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机制根据其应用不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针对静态网络拓扑的定位机制,其又可细分为基于距离(Range-Based)的定位算法和距离无关(Range-Free)的定位算法[6,7]。基于距离的典型定位算法有到达时间TOA的定位、到达时间差TDOA的定位、到达角度AOA的定位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的定位。距离无关的典型定位算法有质心算法、距离向量-跳段DV-Hop算法、Amorphous算法和近似三角形内点测试APIT算法;第二类是针对可移动网络拓扑的定位机制。典型的有利用移动GPS和路点(Way Point)的路径预测算法[8]和利用GPS的蒙特卡洛定位(MCL)方法[9,10,11]。这两类定位机制都要求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即依赖于网络拓扑的密集性。由于无论是静态网络拓扑,还是可移动网络拓扑,其定位机制通常都依赖于3种最基本的方法[1]:三边测量法、三角测量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这3种方法有效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对于存在移动节点缺乏连续的网络连接性的稀疏、延时容忍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ks,DTN),这些基本方法不能够直接使用。

由于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模大、覆盖面积广、节点间距离较远,一般互相不在彼此的通信半径之内,整网的拓扑是稀疏且短暂互联的,数据传输要依赖于节点的移动性,是一种延时容忍网络,故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机制在城市传感器网络中不能够直接使用。另外由于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大规模和稀疏性,从成本、可扩展性和易用性的角度考虑,在节点上配备GPS设备、加速度传感器或任意其他跟测量相关的硬件都是不可取的。因而,有必要设计特殊的定位算法,以解决这类网络中的定位问题。

笔者考虑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低成本、低能耗、节点数量众多和强延时容忍等特性,提出一种可应用于城市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新定位算法,该算法不需要任何其他附属的硬件设备就能完成定位,分析其收敛条件,通过仿真验证,给出误差分析。

2 系统模型

根据不同类型节点对定位的不同作用,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可分为以下3类:

1)信标节点(Anchor)。数量较少,地理位置信息已知,可与接近它的移动节点交换信息,一般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负责信息汇集的作用。

2)传感节点(Sensor)。随机布撒,数量非常多,地理位置信息未知但位置保持不变,需要定位,可与接近它的移动节点交换信息。

3)移动节点(Carrier)。被车辆携带,从而在网络中移动,其地理位置信息未知且经常变化,可与路过的临近的信标节点和传感节点交换信息。

在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网络的稀疏性,无法直接通过测距、测角等基本方法来设计定位方法,但可以得到网络节点的其他信息,如移动节点的最大移动速度、信标节点的位置等[8,10],因而可以结合多节点协同[12]的方法来帮助定位。另外由于其延时容忍特性,还可以通过大量的观测得到城市环境下车辆流(Traffic Stream)的运行轨迹和统计学特性的经验统计模型,根据经验统计模型来给移动节点建立概率移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实现位置保持不变的传感节点的定位。

文献[13]在分析了车辆运行统计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曼哈顿格(Manhattan Lattice,ML)模型。ML模型在不失本质和普遍性的前提下模拟了大量车辆同时在城市中运行的统计学规律。笔者在有关Torus环结构的研究成果[14]下把该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形成了适用于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分析的曼哈顿环(Manhattan Torus,MT)模型。该模型使得针对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和仿真分析更加容易,具体表述为:假设移动节点在n×n的MT图的边上自由行走在每个交叉点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右转、前行和左转中的任意一种,如图1所示,其中图1a表示MT图,在Torus环的基础上加入了网格Lattice,图中两条粗线分别标示区域分块的长度和宽度。图1b表示车辆的行走方式,其在MT图的所有边上都是自由行走的。图1c则表示了移动节点在交叉点处的方向选择。

移动模型的基本假设:

1)所有移动节点的移动在图上满足MT模型,并在每个计时时刻以一定概率选择在下一个时间间隔内右转、前行或左转。每个计时时刻内的移动距离相当于MT图中一个短边的距离,设为1(称为一步)。

2)所有信标节点和传感节点均不重叠地位于各个交叉点上。事实上,如果传感节点与信标节点重叠,显然该传感节点已无需定位。

3)信标节点的数量和位置已知,传感节点则在交叉点上随机布撒。

4)移动节点与信标节点或传感节点的通信只能当它们位于同一个点上的时候才能进行。

3 定位算法

在上述移动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位置概率分布收敛原理的定位算法,其基本原理为:每一个节点都维护了对自身当前位置的估计,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现。当两个节点相遇时,双方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信道,交换其对当前位置估计的概率分布,并根据两个概率分布函数计算新概率分布,以更新对当前位置的估计。直观上,由于网络中存在位置已知的固定信标节点和数目众多的移动车辆,这个方法可以通过车辆的移动定位大量随机布撒而位置未知的传感器节点。

在n×n的MT图中,概率分布可以表示为n2维向量的形式。由于移动节点无法直接获知自身移动方向,每移动一步,其概率分布区域随之扩大,由每一个点扩散到MT图中以该点为中心的周围5个点上。两节点相遇时,将双方的概率分布相乘后归一化,得到新的概率分布,完成概率更新。新的概率分布为

式中,pA和pB分别表示概率更新前的A,B节点位置的离散概率分布,是n2维向量。pA′和pB′则分别表示概率更新前的A,B节点位置的离散概率分布,也是n2维向量。pA×pB表示pA和pB对应元素相乘,其结果为n2维向量,分母pA·pB表示pA和pB的内积,是归一化因子。据此提出定位算法,如图2所示。

该算法的收敛性要依赖于信标节点的数量和位置,下面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

由于直接分析二维MT的收敛情况比较困难,先讨论一维和二维ML图的收敛情况,并利用ML图的方法和结论,引出对MT的收敛性的证明。

1)已知节点间距离,对一维ML图定位,需要至少2个信标节点。如果网络中没有信标节点,则只能知道节点的相对位置信息,不能获得节点绝对位置坐标,因而至少需要1个信标节点。又因为若整个图以唯一信标节点为轴心旋转,可以在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前提下,改变节点绝对位置,所以至少还需要1个信标节点来消除旋转。事实上,以图中任意两点所成直线为轴的镜像都不能改变绝对位置。

2)至多3个信标节点可以保证一维ML图的收敛。对于一维n格ML图[13],如果n为偶数,则只需要2个信标节点占据一维ML图的两端,就能保证全图收敛;如果n为奇数,采取奇偶分解的方法,将一维ML图分解为n-1格和另外1个格,n-1格为偶数,需要2个信标节点,另外1个格子需要1个,在这种情况下,共需要3个信标节点就能够保证收敛。

3)已知节点间的距离,对二维ML图定位,需要至少3个信标节点。由2)可知,至少需要2个信标节点来消除旋转。又因为整个图是以这2个信标节点为轴的镜像翻转,可以在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节点的绝对位置,故还需要1个不在这2个信标节点所成直线上的信标节点来消除镜像。对于二维ML图,至少需要3个信标节点消除旋转和镜像。

4)至多9个信标节点可以保证二维ML图的收敛。对于二维n×m格ML图,如果n与m均为偶数,则由3)可知,只需要在ML图的四角放置4个信标节点就能保证最外围节点的点点收敛,而最外围节点的收敛又保证了中央所有节点的收敛;如果n和m不全为偶数,则仍采取奇偶分解的方法,这里仅以最复杂的n和m均为奇数的情况为例,将ML图分解为1个二维偶-偶ML图(二维(n-1)×(m-1)格ML图,需要4个信标节点)、2个一维偶ML图(一维(n-1)格ML图和一维(m-1)格ML图,均需要2个信标节点)和1个单格,故至多4+2×2+1=9个信标节点就能够保证全图点点收敛。

5)由3)可知,已知节点间的距离,对二维MT图定位,需要至少3个信标节点。

6)至多25个信标节点可以保证二维MT图的收敛。对于二维n×m格MT图,仍然采取4)的方法,保证分出的最大图的长宽分别为不大于n/2和n/2的最大整数,至少可以分解为4个二维偶-偶图、4个一维偶图和1个单个格点,故至多4×4+4×2+1=25个信标节点就能保证收敛。

综上所述,在二维MT图中,按4)和6)给出的方法布置信标节点,可以保证算法的收敛。

4 算法仿真

仿真在Matlab环境下完成,依据MT移动模型,使用20×20的区域(使用长度和宽度均为20的区域分块方式)、8个信标节点、80个传感节点和50个移动节点,这与大城市中的车辆密度基本相符。在100次仿真过程中,信标节点位置不变,传感节点的位置则在每次仿真开始时随机生成且不与信标节点重叠,50个移动节点在仿真过程中的随机时间加入网络开始运动,设定其在每个交叉点的前行概率为0.75,右转概率为0.17,左转概率为0.08,图3和图4显示100次仿真的收敛情况。由于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稀疏、容延时网络的定位算法,因而笔者不给出与相关算法的仿真比较。

图3显示100次仿真每次的收敛时间,均值为236,即平均236步就能够使所有传感节点的位置估计收敛到1点。所有100次仿真都在378步之内达到收敛,这与之前的分析一致,验证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并且不会有长的收敛时间。

图4 则按时间显示出收敛的速度。主曲线显示在每一时间达到收敛的传感节点数量的平均值,竖线显示各时间点均值的标准差。可以看出,从统计意义上来讲,每一时间收敛节点的数量的变化不大,这说明节点收敛的速度是可预期的,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稳定性。

图5 显示了某次仿真估计位置与传感节点实际位置的对比,可以看出,仿真的估计位置与节点的实际位置相差不大,从而说明使用该算法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位置估计。

事实上,在该算法下,估计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差别取决于区域分块的精细度。显然,对于同一区域来说,分块越精细,仿真结果越接近实际位置,但同时会影响收敛时间,并且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会提高;相反,分块越粗糙,仿真结果与实际位置的差别越大,但会节省收敛时间,同时也会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因而,对于定位精度有不同需求的系统,可以选择不同精度的区域分块方式。但就方法而言,该定位算法对于不同的分块精度不会有差异。

5 小结

移动协同 篇8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自从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内兴起[1,2]。而随着1997年5月“金叶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烟草行业正式进入信息化改革,其中办公自动化就是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烟草企业已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OA理念的不断发展(现在成熟的OA系统已经发展到协同OA,并且可以增加移动办公和即时通讯等功能),以前的OA产品会出现新的不足。

目前已经有许多移动办公和协同办公自动化的研究文献。李栋[4]对将军烟草集团进行了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出应用移动短信机实现移动办公的方法;李宗盛[5]在对海南烟草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中指出该系统已经具备移动办公的能力,是通过短消息服务(SMS)技术实现移动办公的;吴伟明等[6]通过对IMS和SOA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面向3G发展的移动办公模式,其可以与固定办公系统协同,能够即时提供移动多媒体服务;金玲春[7]等提出了基于短消息服务的移动办公系统;周寅[8]通过PHP技术实现了基于WAP的移动办公系统,能够简单方便的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增减,具有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

上述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首先给出协同办公系统的架构,然后说明系统的各功能模块,最后着重说明协同办公系统中的移动办公系统,给出移动办公系统的架构形式以及移动办公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设计。

1 协同办公系统架构

1.1 应用逻辑架构

协同办公系统可以分为三层,即:门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系统的应用逻辑如图1所示。

其中门户层主要是指系统的门户子系统,完成企业办公人员工作界面和客户登陆界面等功能;应用层主要完成门户层和数据层的交互工作,完成用户对系统数据的查询、更改、删除等功能;数据层主要用于存储系统中的数据。

1.2 协同办公系统网络构架

协同办公系统的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可以防止单点故障,具备负载均衡能力,不会出现并发用户达到一定程度后,OA系统变慢甚至宕机的故障;系统的操作和读写通过阵列柜分配,不会出现系统IO性能瓶颈而导致的OA系统变慢甚至无法访问的问题;系统数据备份具有冗余特定,尽可能避免数据丢失风险。

2 协同办公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协同办公系统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一般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协同工作、表单制定、电子邮件、公文管理、文档管理、日程会议计划和公共信息等。并且通过标准插件实现企业办公的进一步应用扩展,例如即时通讯系统插件。

1)协同工作。单位内部员工间的协同工作平台(包括异地协同)。

2)表单制定。表单提供在OA系统中收集和处理格式化信息的功能。

3)电子邮件。包括收件箱管理、发件箱管理、草稿箱管理、已删除文档管理和待删除文档管理等。

4)公文管理。按照国务院行政公文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并自动归档。支持电子签章签名。

5)文档管理。实现公文文件的存档和对存档信息的管理。

6)日程会议计划。对企业生产、销售等各种计划的管理,并且对企业召开会议、个人日程等时间性较强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安排。

7)公共信息。实现企业新闻、公告、调查等信息的发布。

8)即时通讯系统。办公人员之间可以实时通讯,支持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传送文件、邮件辅助、发送短信等功能。

3 移动办公系统

移动办公系统也称为“3A办公”,通过在手机上安装企业信息化软件,使得手机具备和电脑一样的办公功能,而且它还让办公人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Anything)。企业通过移动办公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流动办公、协同工作和远程管理,有效提高办公和管理效率,从而推动企业生产效率。

3.1 移动办公系统整体构架

移动办公系统可以分为业务应用系统和移动化发布系统两大部分,如图3所示。

1)业务应用系统。负责实现用户业务功能的软件系统。这个系统只需在PC环境中开发和运行,而不必支持移动终端环境。

2)移动化发布系统。通过移动发布平台(需单独购买),可以将用户的业务应用系统发布到移动终端上。移动发布平台支持交互式镜像、终端资源管理、信息推送和离线应用四种移动应用机制,以及IMP通道、上传通道、下载通道、异步通道共四种通信通道。

这种架构具有以下优势:

1)与PC应用的融合和统一。使用移动化发布平台,实现将宽带固网和PC终端环境下的应用系统的展现层,发布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终端上,使得两种系统融合和统一。主要体现在两种系统架构的统一、数据的统一、逻辑的统一、界面和操作的统一四个方面。

2)通用性。在此架构的移动办公系统上,能够移植或发布企业的所有应用系统,无论这些应用系统是层次化很好的BS应用、层次化不太好的BS应用(如BS的Domino应用)、甚至是个性化很强的CS应用。

3)扩展性。能够很好的应对业务应用系统的扩展,可以根据企业移动化需求,随时将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在当前的移动办公系统上进行移动化,而无需进行任何修改甚至重建;能够很好地应对用户规模的增长,当用户规模增长到现有系统难以承受时,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扩容,来成比例线性地提高性能;能够很好的应对覆盖范围的增长。

3.2 架构安全性

由于手机终端是一种难以控制的终端,其使用环境复杂多样,因此,许多比较敏感的应用,在向手机终端发布的时候,都有一些安全方面的顾虑。而企业又有很多机密的内部数据,因此企业移动办公系统在设计时更应该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采用移动办公系统的架构安全机制,来弥补手机终端的安全风险。通过数据不出内网和应用系统隔离两种方式来实现。

3.2.1 数据不出内网

手机使用环境复杂,安全性较低。从图4可以看出,移动办公系统可以实现数据与终端的隔离:移动终端只能以IMP协议与移动办公系统通信,而IMP是个与应用无关的表示层协议,其中不携带任何业务应用数据,所以,应用数据(包括页面数据)不会下载到手机终端上,也不会在外网的通信线路上传输,任何通信链路监听、木马病毒都难以危及应用数据,从而保证了应用数据的安全。

3.2.2 应用系统隔离

鉴于手机终端的安全性较低,手机终端如果直接访问业务应用系统,终端上的安全风险有可能直接威胁到业务应用系统,从而造成大范围的安全问题。可以采用手机终端和业务应用系统相隔离的方式进行设计,如图5所示。

移动办公系统将手机终端(包括PC终端)和业务应用系统隔离开,终端不能直接访问业务系统,只能通过移动办公系统进行代理访问,而且在移动办公系统的两侧,使用的通信协议完全不同(内网侧是应用系统自身的协议,外网侧是与应用无关的表示层协议IMP),任何恶意行为几乎都无法穿越这两种协议进行攻击,从而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一个隔离的、安全的运行环境。

同时,如果业务应用系统不慎感染病毒,在移动办公系统的隔离作用下,病毒也不会向终端进行扩散,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传播。

4 结论

移动办公系统能够把移动通信环境和移动终端环境,与传统的宽带固网环境和PC终端环境很好地融合统一起来,具有高通用性和高扩展性。并且解决了因为手机终端安全性低而对系统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丰富协同办公系统的功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然而系统的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所需要的研发经费较多,而且需要单独购买其他的软件产品。

参考文献

[1]施文荣.如何运用O A系统提升烟草企业管理水平[A].中国烟草行业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06.

[2]缪晶晶,张娅锋,许振华.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烟草OA系统的应用与改进[J].硅谷,2009,18:69-70.

[3]王慧娟.浅谈安阳卷烟厂办公自动化系统[A].中国烟草行业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06.

[4]李栋.将军集团协同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07.

[5]李宗盛.海南烟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烟草行业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06.

[6]吴伟明.面向3G发展的移动办公模式[J].办公自动化,2007,2:10-11.

[7]金玲春,王新.基于短消息服务(SMS)的移动办公系统[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476-478.

移动协同 篇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 近年来运营商网络上承载的数据业务流量飞速发展, 对中国移动来说, 其数据业务的收入占比也是逐年提高。四网协同指的是以TD-LTE技术为主导, 中国移动的2G/3G/WLAN/4G四网协同的技术。其中2G网络承载语音和小流量数据业务;3G网络承载手机数据业务, 分流2G数据流量;WLAN网络承载PC和手机的数据流量, 延伸3G网络覆盖;4G网络承载未来大流量业务。

长期共存下的四网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局面, 谁都无法准确预测现在的不平衡局面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鉴于此, 基于流量的四网协同分析系统是在“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之势已不可逆转, GSM网络超负荷, 而TD和WLAN目前业务量较少”的背景下, 以小区、场景、网格、终端四个维度为视角, 对2G、3G、LTE和WLAN四网流量及用户行为进行分析, 四网协同发展、提高客户感知的目的, 结合具体的分析方法进行业务成分分析, 给出对网络分流、用户分流更加精准的指导性意见。

四网协同系统概述

基于流量分析的四网协同系统主要是根据不同蜂窝类型2G/3G/4G小区的地理位置、流量分析并确定其协同点和覆盖盲点, 为网络优化、建设规划、市场营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分析的数据指标包括2G小区RLC流量、2G小区无线利用率、TD分组域业务流量、WLAN热点流量、4G小区吞吐量, 并为网络优化、建设规划、营销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2G小区价值与负荷分析能力:通过对2G小区流量以及无线利用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小区价值和负荷等级, 及时发现高流量、高负荷小区并通过GIS地图进行直观呈现, 为小区扩容、减容规划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四网协同点分析和管理能力:通过锁定2G热点小区, 分析其TD/WLAN/4G协同点, 并且具备人工对分析结果的纠偏能力, 可实现GIS地图与2G热点小区进行叠加分析, 为网络优化管理人员进行网络分流配置、市场人员进行营销提供参考数据。

协同盲点发现能力:通过锁定2G/3G/4G热点小区, 分析是否存在TD/WLAN/4G覆盖盲区, 并采用GIS地图进行地理化定位, 为TD/WLAN/4G补点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方案实现

系统架构采用三层结构方式进行建设, 即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展现层, 如图1所示。

数据采集层所采集内容包括四网协同涉及到的资源数据、话单、性能、信令数据、网优平台、经分数据等;提供数据采集任务配置和调度, 从数据源采集相应数据, 进行初步预处理汇聚。

数据处理层通过对资源数据、话单、性能数据等进行汇聚处理, 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应用展现层从工程建设、健康度评估、分析概览等方面为四网协同提供策略支撑, 具有画像透视、自定义分析流程等强大支撑能力。

具体应用

GIS协同: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通过地图协同方式呈现建设协同、自定义场景、专题场景、网络覆盖图情况等几方面的能力。因此, 针对此类需求制作了GIS协同模块进行可视化的能力支撑。GIS作为整个分析系统的一个补充, 从地理视图的视角查看现在2G/3G/WLAN资源、4G覆盖、指标等的分布或渲染情况以及各类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也可以通过GIS平台呈现2G高流量小区、2G用户、3G用户、4G用户以及各类分析结论分布情况。通过色度原理的四网协同智能分析, 直观明确展现全网及局部网络的覆盖、业务分布情况, 以便让使用人员直观的了解、评估分析结论。

实现GIS协同建设:建设协同通过选址时间粒度、指标类别及关注的区域等条件, 展示出辅助参考建设TD基站及WLAN热点的资源数据。从地理视图的视角来查看现网2G/3G/WLAN/4G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类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同时也可以通过GIS平台呈现2G高流量小区、2G用户、3G用户、4G用户各类分析结论分布情况, 以便让使用人员直观的了解、评估分析结论。

结束语

上一篇:中国元素的应用下一篇:幼儿园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