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精选11篇)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 篇1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也称为转化研究或者转化科学, 是以医学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为主要研究范围, 以医学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涉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1]。从形式上看, 转化医学是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它强调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关注其对临床患者诊断、治疗以及人类保健和预防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看, 转化医学体现了医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指出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人类健康, 而非仅仅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集中全部医疗资源来提高人群健康状况, 使人类真正从医学发展中获得应得的利益。目前人们已对转化医学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但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大多数人仍然对转化医学了解很少,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转化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事实上强调的是理念的转变, 需要人们意识到要以转化医学的理念来指导医学科学研究和患者治疗工作[2], 因此在医疗相关领域内, 形成和推广转化医学理念成为了当务之急。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医务工作者、医药管理人员、医药相关研究人员、从事医学教育和接受医学教育人员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想, 一切从促进人类健康为出发点, 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以人类健康为前提的医药卫生改革和管理、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基础医学研究、以临床诊断和治疗为重点的基础医学教育的转化医学理念, 在理论教学、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社会医疗服务、健康水平、科学研究、政策倾向、资金投入等方方面面普及转化医学理念。而作为培养各层次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 则是转化医学理念推广和普及的最重要的对象。同时医学生的就业范围涉及上述各个领域, 因此在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 对未来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1 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和瓶颈
医学教育如今面临很多问题, 但焦点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二是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缺少人文关怀, 只重疾病诊治, 忽略病人感受。目前国家正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和优化医学教育, 如近期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 提出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和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实践环节,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医学内部及外部的学科交叉整合等[3]。与此同时, 各个学校也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探讨和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各种教学改革方法 (如案例分析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等) 的使用都强调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些教学法都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效果, 也为部分学生所接受, 但是总体来看, 对医学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医学知识, 真正应用于临床、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知识很少。
基础和临床脱节的瓶颈出现在教师环节。因为基础各个专业的教师多数没有临床经验, 而临床医生又无法深入讲授基础课程。由于教师的基础和临床的分离, 导致教学上的分离, 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医学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问题无法解决, 教育教学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 则是反应出了医学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 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 这不容易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变。
医学教育的另一个瓶颈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医学类院校尤其重要。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对象是人, 并不是掌握某种技术就可以的, 而是需要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 得到患者的信任, 打开患者的心扉, 获得更多的疾病相关信息, 得到患者的大力配合, 才能顺利完成综合治疗。而当前人们把医学教育作为技术教育,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 并强调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和获得临床经验, 以及依靠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患者, 在教学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一定非要成为一门课程, 在课堂上教给学生, 那样有可能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反而会令学生更加反感。我国目前的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勉强还能算得上有人文教育, 虽然没有课程学习, 但是学生跟在导师身边几年时间, 从导师身上可以学到和感受到人文的东西, 这些都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 也有学校实行导师制, 但由于学生过多, 学生根本不可能始终在老师身边学习, 所以效果很有限。
2 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医学教学有其特殊性, 其中包含有两个双向性。一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双向性, 即基础医学教育一定要考虑临床应用, 同时临床实践要及时反馈回基础医学教学中;二是医生和患者的双向性, 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同时患者是主体, 而非现在的医生是主体。这两方面是医学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而又始终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医学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而又长期无法解决,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广泛被大家认可的理念, 没有理念的指导, 价值观自然会发生偏转。
转化医学的出现, 为医学教育带来了一个可以很容易被大家认可, 而且可行性很强的理念, 即转化医学理念。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的双向性即从实验台到病床, 再从病床到实验台 (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 简称B2B) [4], 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 我们可以把这种理念引入医学教育中即从课堂到临床, 再从临床到课堂 (class to clinic and clinic to class) , 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转化医学强调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把患者能否从医学发展中获得真正利益放在首位, 其他一切都为此而服务, 这就明确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因此基础医学教学中缺乏的理念, 正好可以被转化医学理念很好的补充。
因此应该加强医学院校的医学理念的形成和培养, 转化医学理念强调基础向临床和临床向基础的双向转化思想, 可以作为一种医学教育理念解决基础和临床脱节的问题。转化医学理念中包含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可以说培养转化医学理念, 自然就会加强人文教育, 因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的办法。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应用转化医学理念, 注重教学内容的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强调教学内容的临床化, 把真正用于临床的理论、技能和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可能基础医学的教师短期内无法实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 但是有了可被广泛接受的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 相信比任何形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有效。对学生而言, 学习阶段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化医学理念, 通过耳濡目染, 让学生真正将转化医学理念融合到自身, 学生会明确基础和临床的关系,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在学习中会形成目的性, 而且可将转化医学理念在未来的工作中, 医患交流自然会更加顺利, 人文关怀也会得到很自然的体现。
3 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教育
形式上的医学教育改革同时, 应该强调医学理念的引入, 转化医学理念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合适的医学教育理念引入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当中, 其中包括教师的理念形成和学生的理念灌输[5]两个方面。
3.1 教师转化医学理念的形成
3.1.1 转化医学理念的引入
首先要通过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引入转化医学理念, 此种交流应为定期培训形式, 让更多的甚至每一个高校教师都知道并且理解转化医学, 体会转化医学理念的重要性。
3.1.2 教师间的转化医学论坛
定期开展校间和校内的转化医学论坛, 聘请高水平专家介绍转化医学, 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论坛上讨论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各个学科之间、基础和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
3.1.3 课题和科研向转化医学倾向
从国家级到校级课题都对转化医学有所倾向, 目前也有类似倾向, 课题申报时有应用价值是第一位, 只是没有形成转化理念, 不理解什么是应用, 如何应用, 转化医学理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3.1.4 备课中引入转化理念
此阶段是最重要, 也是高校医学教育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的最终的目的之一。各学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结合各自专业转化医学发展现状, 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内容, 时刻把握与专业相关的临床新动态, 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 对提高教师本身也有很大帮助。
3.2 学生转化医学理念的灌输
3.2.1 转化医学相关学术讲座
目前高校面向学生具有专业性的学术讲座太少, 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水平有限, 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投入关注太少, 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就业, 针对学生的讲座往往都是招生就业和考研考级的, 缺少真正的学术交流, 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当今世界医学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更不可能全面把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3.2.2 学生定期学术活动
各个院校对学生活动都较为重视, 但以文体活动居多, 有时会有知识竞赛之类, 也只局限于书本, 针对学生的学术活动则几乎没有。硕士和博士教育中通常会有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 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引入到学生的教学当中, 对提高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很有帮助。
3.2.3 学生科研的倾向
强调转化医学, 并向其倾向, 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科研是有价值的, 对人类健康或患者是有利的。
3.2.4 选修课转化医学相关课程的设置
通过选修课向学生灌输转化医学理念非常重要, 并以选修课为平台, 对转化医学理念进行推广。
3.2.5 教学内容与转化医学的结合
教学内容与转化医学相关, 此阶段最重要也最关键, 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 对转化医学理念融会贯通, 并在将来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同时也肩负着培养转化医学人才的重任。
转化医学理念是医学教育发展需要的, 它可以统一医学教育理念, 避免教育的盲目性, 并为转化医学培养人才, 对医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 医学教育中也可以其他理念进行指导, 如“患者为本”的理念等等, 只要有理念, 就不会是医学教育偏向。另外仅在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即增加学生负担, 又不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总之, 我国的医学教育只注重基础理论, 只注重疾病本身, 而不重视临床应用和与患者的沟通都是事实, 缺乏理念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教育遇到瓶颈的今天, 关注人类健康, 关注患者福祉的转化医学理念, 不失为一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理念。
参考文献
[1]Zerhouni E.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 302 (5642) :63~72.
[2]李亚子, 钱庆, 王敏, 等.美国国家科研资源中心 (NCRR) 战略计划及对发展我国转化医学的思考.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 31 (3) :339~343.
[3]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 2011-12-7 (1) .
[4]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Transl Med, 2003, 1 (1) :1.
[5]蔡红兵, 李欣, 孙学刚, 等.加强推进力度, 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2011, 31 (5) :741~743.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 篇2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向我们走来,在这场围绕新课程改革而开展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中,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终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利行为上。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哪些转化呢?笔者试就这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应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举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即实施“生本教育”,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本,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学重点要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转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于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在发挥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利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土自动自觉地探究学习,决不搞教师“一言堂”。例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经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内讨论探究,有学生提山与传统教材不同的看法:小说中的杨二嫂不应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而是像闰土一样属于作者同情的对象。因为造成杨二嫂刻薄自私的根源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杨二嫂与闰土都是社会的受害者。笔者及时肯定了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的新认识,并鼓励他们要自主学习,敢于质疑,不要只知道死记硬背,盲从权威,人云亦云,而要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应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善于组织教学向善于探究教学转化。为此,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山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教材的知识,问答课本的问题。而教师以探究学为主时,他就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集体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庖丁解牛》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从中可以悟出庄子的人生态度,发现求知的规律,但如果拘泥于教材的参考资料,思维就容易受限制。在探究教学中,学生研读《庄子・养生主》中的一段文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课文提示中略大了“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句话,学生明白这句话意为:“用有限的生命之求取无限的知识,就会感到疲惫:那么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只会使自己感到疲惫罢了。”然后对照课文,学生便得山这样的结论:庄子反对无限制地学习知识,而重视技能的训练。在笔者的指导下,有学生还结合切身体会,提山了新的观点:当前我们要转变的素质教育观念,几千年前的庄子就有了类似的想法。庄子并非真的要人们放弃知识,而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去追求真知。
三、应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利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白己的设计来教学,习惯忽略冷落学生有创新意识但与教材观点不符的见解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由传统上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举习伙伴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地位,与学生做到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不能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合作、充满个性的创新过程。
《左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生动地刻画了郑庄公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课文阅读提示中说“庄公阴险”,鉴赏要点中说“他虚伪狡诈,暗藏心机”,可见教材对郑庄公的评价是贬斥的。针对于此,学生提山疑问:“公叔段被克难道真是郑庄公欲擒故纵的结果吗?”于是,笔者参与到的平等讨论中,有的认为公叔段被克是自己恃宠放纵、野心勃勃造成的,完全是咎由白取,有的认为公叔段被克是姜氏对小儿子的偏爱造成的,还有的认为公叔段被克的根源就在“庄公寤生”这一偶然事件,可谓见仁见智。课后,学生还据此写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有文章认为,根据史料,郑庄公并非课本中所讲的是“虚伪狡诈”,而是春秋时一位非常贤明的国君。他知人善任,又有远见卓识,更能忍辱负重,实属难得。还有文章认为,姜氏对小儿子的偏爱,最终导致了兄弟间兵刃相见的悲剧,也造就了公叔段狂妄自大、郑庄公阴险狠毒的不良性格,并由此得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一视同仁的观点。通过师生平等合作的多角度研读,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而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教学过程成为充满学生个性的创新过程。
四、应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转化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人才,信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当今的教材以文字教材为主,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正向多媒体教材发展。多媒体教材比传统教材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教师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师应善于将信息网络上的新知识新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还要能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日益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新的变革。
笔者教学《背影》一课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导入。先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月光曲》《游子吟》缓缓映入,然后是设计的一段导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不可计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表达了深沉的母子之情,可谓千古绝唱。岁月可以带走一切,却带不走父母给我们的爱,因为这爱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背影》,走进父母的爱吧!”这样笔者先声夺人,通过多媒体手段紧紧扣住了学生的感情之弦,使他们的兴趣与思维迅速集中到笔者设置的情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应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向学生照搬课本知识,过多地依赖教材,而缺少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科研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当前广大教师队伍中,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单纯凭积累的经验,教参成为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到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成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学大纲束缚,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缺乏科研创新意识,有些教师只能年复一年简单地重复劳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真正地提高。
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于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分析不足,不断改进。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理念,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做到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自身应具备雄厚的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结构,拥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知识信息,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 篇3
【关键词】 因素 学困生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38-01
学困生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学习不重要,不上学也能挣大钱;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能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有的父母不和,单亲家庭或父母有赌博、暴力等不良嗜好的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更有一些家长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长此下去,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家长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慢慢的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2. 学校因素:有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制定的校规过于严格,使得学生对学校望而生畏,直怕犯一点错误,对学习就自然提不起兴趣;有些教师课堂中不当的语言评价,使得学生对该教师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从而不再学习该课程;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高考的任务,不讲教学方法,采取“填鸭式教学”或讲一些偏、难题,慢慢地学生对该科就失去了兴趣。
3. 自身因素:第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去学习,只是顺其自然或是家长要求自己去上学,这样一来他们只是机械地学习,自然没有任何兴趣。第二,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初中基本没怎么学习,上课根本听不懂。第三,学习方法不正确。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初中到高中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只知道一味的记忆,而不能灵活应用。第四,懒于学习。有些学生不能吃一点苦,受一点累,不爱记笔记、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
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学困生的成因很多,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打一场持久地硬仗。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一些调查提出一些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1. 学校与家长要及时、经常沟通,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坚强的后盾。放学后孩子接触较多的是父母,学校与家长沟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增加学困生的转化率。
2. 导学案的设计和小组的划分要合理化。
第一:导学案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设计。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分析能够自己获得的知识可以设计成“独立完成”;较难的知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可以设计成“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并且内容要设计成一系列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例如:《弹力》一节,形变、弹力的概念、胡克定律可以设计成“独立完成”;弹力概念的理解、具体实例中关于弹力有无、哪个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及弹力方向的判定属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设计成“小组讨论”,教师可列举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比如: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桌面给的什么力?该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是谁?该力是由于谁发生形变产生的?之后得出结论:发生形变的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力,弹力方向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另外,每个知识点后都要设计几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典型题,根据题的难易程度设计成“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最后,所有内容完成后要有小结。层层递进的学案设计会使每名学生通过相应的思考、阅读都会获得一些知识,也容易抓住重、难点,慢慢的他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第二:小组的划分要合理,以使小组成员提升最大化。小组的划分应遵从组内成员互补的原则,即成绩、性格等多样互补,这样组内全员参与,每个人都有事做,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自然对学习会产生兴趣:组长一定要选成绩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这样的同学在小组中有一定的威望,才能起到表率作用;小组人数在4到6人为宜,这样便于小组成员讨论问题。
第三:评价机制要健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评价,这样学生才能积极的思考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制定评价原则实行加减分制度。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准确、解题步骤规范、发言积极、乐于帮助其他同学等等,可以给小组相应加适当的分数;而对于上课说闲话、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等等,可以给小组相应减适当的分数。每隔一定时间对各小组得分进行汇总,并采取相应的奖惩。
第四: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耐心。很多学困生的成因是因为经常受挫折、失败,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也非常敏感,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会使学生重拾信心,就会爱学习该学科,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果;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习惯。大多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教师在每节课前可以预留一些预习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预习目标,通过预习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并且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学习,即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又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中积极发言体现自身的价值。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类型题的总结。学困生大多不会有效的利用时间、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不会总结类型题,所有,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的学习内容定期地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和总结,从而使他们更科学的学习,尽快地摆脱学困状态。
[ 参 考 文 献 ]
[1] 冶占兴.高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
范大学,2007.
[2] 钱小敏.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和对策[D].苏州大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 篇4
1 传统的医学课程模式阻碍转化式学习
目前传统的医学课程模式存在许多缺陷,从而阻碍了医学教育改革。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以学科课程为单位而单独进行教学的。由于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致使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时多的负担,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相关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而导致当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时,如遇到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时,学生往往无法用整体观分析、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到教学方法、方式,还是从对学生的考核到对学生的评价,都存在着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4]。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医学教育势必影响第三轮医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推进转化式学习的教育改革进程。
2 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优化与整合———构建转化式学习平台
为了实现全球和谐的医学教育,2008年9月份,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对此又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5]。其强调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各学科对课程内容应在一起进行讨论,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构建医学教育平台。目前,很多国内医学院校已意识到传统医学课程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开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将医学理论课程从分学科教学体系转变成以系统为中心的基础整合课程和以系统疾病为引导的临床整合课程。
3 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推动转化式学习
转化医学强调的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相结合,倡导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6]。把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到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带着新问题学基础,带着新思路上临床,从而推进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转化式学习;另一方面为后续进行以系统疾病为引导的临床课程整合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1 按照“整合培养、研究创新、基于系统、面向临床”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设计
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深层次的教学内涵。因此,整合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并运用辩证法和系统论原理将上述诸因素合理组合。本校在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时,将基础医学总论部分按形态学和机能学整合为两个模块;将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内部整合;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设置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和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生殖系统九个系统课程。在医学基础教学中淡化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换到“以系统为中心”,以横向整合为主。在对各系统整合时,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进行整合。例如在基础医学阶段,课程组对内分泌系统课程整合设计如下。
首先把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化学有关内分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并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以使学生掌握人体内分泌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体内葡萄糖平衡的内分泌调节,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选择重要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内分泌疾病、肾上腺内分泌疾病、胰腺的内分泌疾病),按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治疗药物的顺序,把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有关内分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以使学生掌握人体内分泌系统异常的形态和功能改变及治疗药物,对内分泌系统建立较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初步建立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的基本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发现这种以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育,能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交叉衔接融合的理解,可为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按照“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
3.2.1 引入整合式课程案例,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开展PBL(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提高系统辩证思维能力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基础医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抽象,相对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应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改革。现在我国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校多数是针对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某些学科单独开展的,案例设计多数是局限在某学科或对该学科知识进行适当扩充。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型的医学人才,这种PBL课程设计必然有学科的局限性。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把临床需要和理论基础学习联系起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引入整合式课程案例,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开展PBL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并进行讨论,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系统辩证思维的能力[7]。
3.2.2 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诊疗活动,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联系起来
早期接触临床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早期临床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诊疗活动[8]。通过对临床实际问题的了解,来增进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以便学生快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有必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到疾病控制中心、医院慢性病防控中心及社区卫生院进行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让学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将临床遇到的问题带入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努力解决,从而增强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联系。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指出,医学生不但应掌握生命各个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还要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使学生尽早树立疾病的预防理念,有意识地对学生扩充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
3.2.3 结合医学热点问题,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开展科研专题讲座,以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此,第二课堂活动要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以通过设置多次专题讨论课和辩论课,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并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将优秀学生纳入到教师科研团队中,以使他们建立初步科研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并使他们的科研工作能力及相互协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把科研前沿知识贯穿于基础医学教学中可以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3.2.4 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与学生全面课程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各系统网络课程相关教学资源,使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最新授课内容保持一致;不断完善网络课程中的课程教学互动等栏目,通过教学论坛、教学笔记、教学博客、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实现与学生的全面课程教学互动。在实践中发现,利用网络及电子资源的优势,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将不但有助于冲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障碍,而且可极大地便于学生获取所需知识[9]。
3.3 按照“构建合理整合课程,提升教师整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则开展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由于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教学内容繁多,并且涉及的知识复杂,为了解决不同学科之间重复授课的问题,提高课程整合的精炼度,使课程整合体系更加趋于合理与完善[10]。因此,有必要在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建立起互相交流的转化医学平台[11],通过集体备课加强对课程的沟通和交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出发,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以使之成为一门全新的、具有较强科学性、更加符合教学规律的整合课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起到积极作用。
4 小结
转化医学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用转化医学理念进行基础及临床医学课程优化整合已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各医学院校应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教学和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基础教学为临床服务的意识,在整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师备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临床专业学生转化式学习。这不仅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而且有效发挥了转化医学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亮亭,邱伟华.《弗莱克斯纳报告》与美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起源[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6):93-96.
[2]张艳荣.20世纪后半叶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历程[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1):33-37.
[3]FRENK J,CHEN L,BHUTTA Z A,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376(9756):1923-1958.
[4]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医学本科生基础课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18-19.
[5]杨立斌,曹德品,杨琳丽,等.世界医学教育认证体制与我国医学教认证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81-783.
[6]钟秀宏,任旷,杨宁江,等.转化医学理念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生殖医学人才之策略[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4,28(4):63-65.
[7]杨淑艳,钟秀宏,赵丽微,等.以转化医学理念开展病理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下):75-76.
[8]夏海斌,吴东亮,王敏,等.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医学长学制教育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895-897.
[9]钟秀宏,张以忠,郑中华,等.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9):1069-1071.
[10]刘莹,李萍,杨安琪.医学教育临床课程融合改革的初步时间与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2):1467-1468.
新理念指导下数学知识转化的途径 篇5
一、运用类比,实现转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旧知是新知的停靠点。
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感到生疏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学习新知。
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以后,发现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基本思路是:将三角形通过合并、割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先复习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类比、联想,能否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呢?学生通过测量、剪拼,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很快就能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另外,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也是通过转化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而得到的。
二、根据联系,实现转化
有些数学题,初看起来比较隐晦、生疏,难以下手。如果改变表达形式,就比较容易找到解答方法。例如,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每小时行60公里,到达乙城停留半小时后返回甲城,每小时行50公里。从甲城出发到返回甲城共用7.1小时,求甲乙两城的距离。
这道题初看似乎较难解答,但由于题目中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如果将速度转化为所需时间之比,就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答。从甲城到乙城与从乙城返回甲城速度的比为60∶50=6∶5,则所需时间的比为5∶6。从甲城出发到返回甲城实际所需时间为7.1-0.5=6.6小时。从甲城到乙城所用时间为:6.6×5/11=3(小时),甲乙两城的距离为60×3=180(公里)。
三、假设猜想,实现转化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实现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解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鸡兔同笼”法,即先假设某个未知数量为已知数量,然后进行适当调整,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出算式并进行解答。
例如:“学校里共有15间宿舍,可以住104人,大宿舍住8人,中宿舍住7人,小宿舍住5人,已知中小宿舍同样多。问三种宿舍各有多少间?”
假如15间全都是大宿舍,那么一共可以住8×15(人),比实际住的104人多8×15-104(人),这是因为把中小宿舍也算成大宿舍的缘故,每间多算了(8-7)+(8-5)人,根据一共多住的人数和每间中小宿舍多算的人数,就可以算出中小宿舍的间数:(8×15-104)÷[(8-7)+(8-5)]=4(间),大宿舍的间数:15-4×2=7(间)。
四、等量代换,实现转化
在解答数学题目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等量代换的思想,实现转化,从而提高解答能力。如有些数学题给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这几个未知数量。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未知数量为标准,通过等量代换,使题目的数量关系单一化。这样进行等量代换,有利于解答。例如:“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00,甲数除以乙数、丙数除以甲数结果都是商5余1。乙数是多少?”
由题意得:
甲+乙+丙=100①
甲=5乙+1②
丙=5甲+1③
以②代入③得:丙=(5乙+1)×5+1=25乙+6④
由②、④代入①得:(1+5+25)乙+1+6=100→(1+5+25)乙=100-1-6,所以乙数为:(100-1-6)÷(1+5+25)=3。
五、图形显示,实现转化
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发挥图形的具体、形象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作图分析,掌握解题思路,学生往往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例如:“在一块边长4米的正方形草地的两只对角上,各拴着一只羊,羊绳长都是4米。问两只羊都能吃到的草地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解答这道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先画出示意图,再认真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两只羊都能吃到的草地面积,就是两个圆心角为90度,半径为 4米的扇形的公共部分。于是,原题就转化为求左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即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90度角扇形的面积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乘2。
S阴=(S扇-S三角形)×2=(1/4×3.14×42—1/2×4×4)×2=9.12(m2)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 篇6
1 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指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及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再反馈给实验室,以此完善相关的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研究的双向过程[3]。它不仅涉及分子生物、细胞生物、病理生理、药理等各医学领域,还涉及信息、计算、物理、化学、网络、工程等,是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内地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全科医学概念,1999年卫生部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全面启动,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4]。全科医学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5],并将预防、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与群体、社区、保健融为一体,通过生理-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对人的身、心、灵的全面的照护。
转化医学的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而老年病学研究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以寻找有效的诊疗和防治方法。因此,应用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Bench to Beside,B2B)来开展老年病的研究非常必要。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多种疾病集于一身,且老年病学广度涉及生物、社会、心理各个方面,故全科医学的观念对老年病学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2 老年病学临床教学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目前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先是基础医学,然后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然而基础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也是扎根于基础理论,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实际临床指导意义理解不深,甚至不理解。当进入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后又对一些临床现象不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和理解。同时进入临床工作后不能把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回归到实验室去验证和探讨研究,使学习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
其次,机体的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就是老年病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老年病的教学涉及预防保健,适时的进行疾病风险预测;各种急性病的治疗及急性期后的康复;各种慢性病的管理等不同阶段的内容。力求做到“老而不病、病而不残和残而不废”[6]。但由于医疗工作繁琐,部分临床医师只关注老年病的治疗,并没有重视预防和保健过程。此外,医学学科分科过细等实际情况则导致老年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年病临床教学的开展。
最后,老年人由于自身体质下降、精神心理调节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和不能及时适应比较剧烈的环境变化[6],任何一种不佳的因素都可导致老年人发生疾病。而且在处理老年疾病时要将其置身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各个层面考虑。此外,老年患者还常常合并精神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目前,临床医生对老年病患者的以上特点还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足。
3 教学改革设想与实践
3.1 设计老年病学转化医学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临床医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疾病的本质,再运用本质性理论解决临床问题。故临床医学生的学习必然需要一个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的这么一个循环连续的过程。所以,教师授课时需结合授课内容在授课前期设计好相关案例。特别要从转化医学的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用基础理论去解释临床症状,发现临床问题后用基础研究来进行解决的转化医学思维。案例提供给学生后,让学生先自己进行准备,根据前期临床知识,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充分讨论,由教师加以引导、综合,对每个人的观点加以理性的分析。例如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其诊断主要依赖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诊断,缺乏非创伤性的、敏感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针对这一临床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美国波士顿大学萨伦特(Salant)教授等发现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可作为IMN的靶抗原,在西方白种人IMN患者血循环中能检测到抗PLA2R自身抗体,该抗体阳性率达70%[7]。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考虑如何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并解决临床问题:是否可能建立抗PLA2R抗体的检测方法,并使之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掌握了系统的转化医学思维和方法,教学反馈较好。
另一方面,老年病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结合传统授课模式、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8]等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利用生物医学信息学,加强转化医学在老年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其通过联系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旨在加速创新向实践的转变,而生物医学信息学包含如生物信息学、影像信息学、临床信息学和公共卫生信息学等方面的一系列核心方法学,能够为转化医学提供跨越转化障碍的基础[9]。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可充分利用生物医学信息学,加强转化医学在老年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老年病学授课过程中,我们介绍了常用医学文献数据库,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立的PubMed,介绍了Elsevier,Springer和Wiley三大医学期刊库,还介绍了部分老年病学的专业高分杂志。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查找现代医学知识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必然能够帮助医学生寻找解决学习以及今后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疑问的方法。通过生物医学信息学在老年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帮助医学院校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转化医学,也可让医学生实际感受最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问题结合的进展,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开阔视野。
3.3 重视整体医学诊疗思维,强化全科医学观念
老年病的教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不是对单一疾病的教学。全科医学包括六大要素,即关心病人的疾病和不舒服的感受,在深入了解病人的基础上,就治疗计划寻找医生和患者共同的立场,在诊疗过程中渗透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观念,加强医病关系,最终为患者提供实际可行的治疗。以“老年高血压”专题为例,内科学讲授时重点在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方法等问题。而作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是以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为中心,从症状学及健康管理角度讲授如何筛查老年高血压,根据老年高血压不同于年轻人的临床特点,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合并症,有无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背景、收入来源等等背景资料,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提供患者能够承担并长期服用的适合病情及经济收入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的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告知患者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损害在急性期治疗后如何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心理状态的恢复,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传授给患者及家人正确的生活方式及保健常识。通过以上做法,真正使学生理解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使学生从单一疾病的学习到疾病置身于患者的时间和空间角度的学习。
4 结语
通过不断深化转化医学、全科医学在老年病学临床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考虑到老年病学临床教学中的特点,针对现阶段老年病学临床教学中的问题,把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并辅以生物医学信息学检索,使学生了解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相互促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老年病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华,吴利平,孟华,等.关于提高老年病学教学质量的体会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97-599.
[2]陈峥.老年病的管理[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5.
[3]F.M.Marincola.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2003,1(1):1.
[4]杜娟,郭爱民,路孝琴,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2009(3):9-12.
[5]张岚.全科医学中的老年人健康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02,16(6):32-34.
[6]宋岳涛,杨颖娜.老年病的特点与预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0):82-84.
[7]J.M.Hofstra,Beck Jr,L.H.,Beck,D.M.,Wetzels,J.F.,Salant,D.J.Anti-phospholipase A2receptor antibodiescorrelate with clinical status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J].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Nephrology,2011,6(6):1286-1291.
[8]聂黎虹,周旭,李光华.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85-87.
浅谈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篇7
一、以教育创新的理念看待后进生现象
学生之间课堂学习效果与考试成绩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有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且比较全面, 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且优秀;而另外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较慢且不够全面, 在处理疑难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差异, 如果我们只重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那么长期教育影响的结果必将导致学生中的两极分化与结构断层现象。
优秀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先锋猛将, 后进生同样也是一笔珍贵的教学资源。要正确面对差异, 一视同仁, 多从正面鼓励, 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和优点, 尽可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使后进生也能够体会到教师关怀的温暖, 结合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 后进生一定会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二、以教育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转化后进生
第一,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用正常的心态看待后进生。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有关教育法规, 树立教育创新理念, 建立平等、和谐、健康、稳定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相互尊重是改善一切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教师只有创新教育理念, 科学认识和了解后进生, 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才能使后进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
第二, 要放下师长的架子,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的交往常常是单向的知识与信息的传递, 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往往是表层的, 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同时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一般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其发展历程中的心理感受, 自然就形成了师生虽有思想文化交流形式而无深层次影响和感染的结果。为此, 教师课堂教学之余, 应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探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诸多认识问题,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及时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心理障碍, 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
第三, 要及时总结后进生转化中的阶段性成果, 理性引导并激励后进生进步与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理性地、分阶段地总结和分析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不足, 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后进生由于长期受到轻视和压抑, 缺乏自信心和主体的自豪感, 特别需要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因此,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之后, 教师应当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 并针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满足后进生的主体存在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在充分肯定后进生取得进步的同时, 针对他们自身尚存的不良习惯, 要进行适时的提醒, 使他们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喜变化, 又能够感觉到自我提高的巨大潜力, 自觉地争取进步。
第四, 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与合理竞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时常遇到难题, 可以让学生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体的团结协作意识。这种合作精神正是创造性人格必备的要素。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学校自身争先创优、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而这是以培养学生主体的主动精神及智能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的, 不能依靠只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教育”。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必然要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展与学生整体协同进步的有序化合理竞争。
第五, 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绝不能以牺牲优秀生为代价。优秀学生通常令大多数学生敬佩和尊重, 许多学生向他们而不是老师请教学习成功的秘诀, 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总是没有同学之间相对的融洽与和谐。因此, 鼓励和邀请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后进生转化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也是后进生转化成功的重要参数。
另一方面, 优秀学生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参与必须顾及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 如果有优秀学生参与, 教师一定要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 做好他们学习计划的周密安排, 避免优秀生学习成绩的滑坡, 让优秀学生的适度参与产生最大的积极效果。
总之,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以创新的理念解决后进生转化问题, 既要看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促进其自我转化内因的形成, 也要认识到后进生转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挑战性, 加强对后进生的指导和严格要求, 保证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2]刘兴福, 岳庭耀.中小学德育问答[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
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教学中的探讨 篇8
1 转化医学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992年, 《科学》杂志首先提出“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 其意味着从基础研究发现转化成临床应用的过程。1996年, 《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轰动性文章, 在世界上率先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2003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转化医学研究路线图”, 指出转化医学对于21世纪美国的医学教育非常重要, 是医学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总之, 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临床应用, 转化医学起到了连接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作用, 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双向循环式过程。美国的塔夫茨大学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2]为加深医学生对转化医学的理解, 将转化医学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转化基础研究应用于少量临床患者, 即平时所说的临床研究的Ⅰ、Ⅱ期实验;第二阶段:转化基础研究应用于较大量的临床患者, Ⅲ、Ⅳ期临床实验便属于转化医学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扩展基础研究的应用范围, 进一步发现转化基础研究应用中的临床问题和应用障碍;第四阶段:寻求转化基础研究的最佳临床切入点, 使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并接受转化基础研究的内容和形式, 更好地服务社会。
2 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医学生的必要性
目前, 无论从医学院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还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 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都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本科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基础, 目前的教育期限为5年, 长期以来缺乏灵活有效的教学体系, 往往偏重于理论基础, 忽视临床实践, 同时存在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急功近利, 培养的学生仅仅是具有理论知识的单一型人才。当前, 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 培养的研究生要么偏重基础科研, 要么偏重临床实践。转化医学的教学理念要求培养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复合型人才[3,4,5], 只有这种全面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和不同学科领域日益紧密的交叉融合, 尽可能减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减少医学领域长期存在转化率低下和科研资源浪费的问题。大学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 只有各医学院校深刻认识到转化医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医学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转化医学的本质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是医学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结合, 要求多学科交叉融合, 并转化为市场应用。转化医学的内容广泛, 意义深远, 不仅关乎我国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 对其他学科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转化医学教育的措施
3.1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从基础向临床的转化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 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申报科研创新项目, 一线教师任组长, 对科研项目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一线教师要善于提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问题, 在思维上启发学生, 彻底改变“以授课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扭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 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3.2 整合医学课程体系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学中, 不同学科间相互独立、连贯性不足的问题突出, 学科之间缺乏协调, 学生学习知识单调、被动且片面, 学习兴趣不高, 不利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神经科为例, 神经科是学科交叉的重点领域, 涉及神经生物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等。神经科教案及教材的编写可由神经内外科专家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编写, 整合神经科课程体系, 加深医学生对神经科学的理解, 促进神经科学转化。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在医学教学中淡化医学不同学科间的界限, 结合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医学科研内容, 围绕临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医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开展讨论式教学。只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 才能真正提高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加深医学生对学科交叉的理解, 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落实转化医学理念教育。
3.3 建立转化医学网络学习平台
构建医、教、研三位一体的转化医学网络平台是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研究的重点, 也是实现转化医学理念教育的必由之路。转化医学网络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冲破基础与临床教学间的壁垒, 还能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理念, 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转化医学网络平台的建立可使医学院校的师生、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员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自主获取转化医学相关知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自觉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4 建设转化医学师资队伍
拥有质量过硬的转化医学师资队伍是推广转化医学理念教学成败的关键。转化医学教育需要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队伍,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学习, 拓展自己的多学科知识。同时, 医学院校也可引进高素质医学交叉学科人才, 搭建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如举办学科交流沙龙、组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 使广大教师有机会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进展, 有效开展医学教学合作, 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两栖或多栖人才。在目前的医学教学中, 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医学教学中, 建议实行导师制 (导师在素质过硬的转化医学师资队伍中挑选) , 开展导师转化医学理念的集中培训, 并派遣部分导师到国内外知名转化医学中心学习, 吸收当今先进的转化医学教育理念, 从而在医学教学中启发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性学习。医学生不仅要参与临床实习, 也要参加不同层次的科研实验, 尤其在本科阶段即进行早期的转化医学理念培养, 这样不仅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转化创新意识, 为未来个人医学事业及社会转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5 建立转化医学实践基地
对于医学生而言, 社会实践是实践转化医学理念的重要手段。目前, 已有由高校、医院和高新科技企业三方合作, 共同建立转化医学实践基地的报道。转化医学实践基地使医学生在学校和医院接受的转化医学教育有机会真正应用于科研实践和创新工作, 检验医学生的转化医学教育成果, 从而真正实现临床和基础的双向循环。我国医学院校为响应转化医学发展的要求, 已经建立多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让广大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医学科学的转化工作, 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3.6 注重具有人文精神的转化医学教学
医学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因此, 在医学生教学中, 要始终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是医学院校培养德才兼备医学生的要求, 也是发展转化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转化医学既要关注疾病的转归, 也不能忽略疾病过程中对患者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和照顾, 因为患者在医学实践中具有主体地位, 从科研到临床, 再回到科研的全过程都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转化医学教学人文精神的注入是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教学中, 必定会遇到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与传统伦理观念的矛盾, 如神经干细胞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 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 避免医学生盲目追求医学预后, 忽略患者的内心感受, 引发伦理问题。
4 转化医学发展现状
4.1 国外高度重视转化医学
近年来, 转化医学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6], 美国、英国等国家均提出了转化医学的发展规划和相关鼓励计划, 并建立了综合性转化医学研究中心。2003年, 美国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 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并提供转化医学基金, 鼓励和资助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2006年, 英国也提出了国家转化医学研究计划。英国惠氏公司牵头与爱丁堡大学等4所英国著名大学合作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计划从2007年至2012年的5年内提供超过4.5亿英镑用于资助其他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表示将额外投资1.32亿英镑用于资助未来的转化医学科学研究。
4.2 国内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美国和英国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强国[7,8], 相比国外转化医学的蓬勃发展, 我国转化医学尚处于摸索阶段。2002年,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强强合作成立健康科学研究所, 标志着国内首家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平台的建立。截至目前, 国内已有多所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应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但转化医学的研究与国外尚有差距。
4.3 国内外转化医学期刊现状
目前, 国内外很多期刊都开办了转化医学专栏[9], 用以报道世界各地的转化医学成果。近年新创办的直接使用“转化”一词作为刊名的转化医学专业性期刊和其他与转化医学相关期刊已超过20种。其中, 美国科学促进会创办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转化医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之一, 其他权威期刊还有《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转化医学研究 (电子版) 》是第1本中国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其他期刊还有《转化医学与科研管理》、《转化医学杂志》等。这些转化医学专业期刊的出现, 极大地促进了转化医学的发展,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转化医学专业期刊出现, 也必将更好地展示转化医学的研究状况和应用成果。
5 展望
转化医学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整个医学发展的一次革命, 其本质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 也是医学实践的创新。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 各学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新的医学模式不断涌现, 如循证医学、整合医学和转化医学等。对新世纪医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起到了从基础实验到临床应用的桥梁作用, 未来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转化医学教育的发展, 需要合格的转化医学师资队伍, 在医学教学的多个环节相互协作与沟通, 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 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转化医学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 大力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 为培养复合型转化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实现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基础科研水平的提升,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摘要: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旨在实现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的双向转化, 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壁垒, 使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迅速进入临床应用。介绍转化医学的概念及主要内涵, 解释应用转化医学理念教学的必要性, 分析国内外转化医学的研究现状, 从医学教学的角度阐述加强转化医学教学的措施,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转化医学人才, 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转化医学理念,医学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Abraham E, Marincola F M, Chen Z, et al.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ntegrative and practical science[J].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2 (1) :1-3.
[2]Zerhouni E A.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science—time for a new vis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 353 (15) :1621-1623.
[3]周玲君, 高绥之, 贾兆宝, 等.中美转化医学中心建设现状与展望[J].转化医学杂志, 2014, 3 (5) :311-314.
[4]赵丽微, 钟秀宏, 杨淑艳, 等.以转化医学为指导的医学本科生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6) :138-139.
[5]吴立娟, 宋曼殳, 王友信, 等.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0 (10) :1182-1183.
[6]Woolf S H.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Jama, 2008, 299 (2) :211-213.
[7]阴赪宏, 肖红丽, 徐婉珍.转化医学在中国[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1) :14-16.
[8]吴小候.转化医学在膀胱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和前景[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9 (6) :737-739.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 篇9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概念与特征
从我国教学理念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最早对教学理念进行概念界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杨启亮教授,他认为教学理念是指关于教学的根本看法与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思维所获得的结果[1]。在这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有学者基于“融合与统一”的视角指出,教学理念就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的一种融合,是主观和客观的一种融合,是认识和信念的一种融合,是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融合,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一种融合[2]。有学者从大学教师的维度指出,教学理念是指大学教师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的有关学科教学和学生智慧发展等方面理论与信念的综合体,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3]。有学者主张从教学规律的角度解读教学理念,指出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与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以及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4]。有学者从现实与超越的视角指出,教学理念不但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性认识,而且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与结果选择[5]。有学者从教学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理念是从先进的教学理论中演绎出来的有关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教学应该怎样、为什么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认识,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价值期待及理想追求[6]。上述这些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共同之处,即都把教学理念看成是一种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判断”“态度和信念”“思想和观念”“期待和追求”。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处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连接点和关键点的位置。相比较教学理论,教师教学理念表达的是教学理想,而非教学理论所固有的内涵;相比较教学实践,教师教学理念表达的则是理性的和观念的教学现实,而非感性的、具体的和实在的教学实践。教师教学理念主要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实践性特征
如果从来源上来看,教师教学理念的实践性并不是教学理论研究者标新立异的结果,而是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且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无论它最初的设计和预想多么科学先进,但都必然来自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并依教学实践的积极变化而存在。不仅如此,教学理念深刻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因而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取向,它只有回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充分彰显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否则,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依据和根基。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超越性特征
教学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和“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旨归是指向未来的,是为未来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未来指向性”这一根本特点,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只停留于对教学现实这种“实然状态”的分析与反映,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活动的“应然状态”加以思考和判断。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理念既要立足于教学现实和反映教学现实,又要超越教学现实、规划教学未来和描绘教学理想,因而具有极为突出的超越性特征。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稳定性特征
教师的教学理念一经形成,就会自觉发挥对教学实践的积极指导价值,就会促使教师理解、体验、积累和形成良好的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就能获得强烈的教学幸福感与深刻的教学成就体验,就会反过来更加坚信自身所具有的教学理念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确立从事教学活动的坚定信念。信念是教师理性认识与意志品质紧密结合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理念一旦转化为教学信念,就具有了良好的稳定性特征,教师在任何教学情境下都会自觉地以教学理念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教师教学理念的发展性特征
影响教师教学理念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来自科技进步、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来自教育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变革的因素,当然还有就是自身的教育哲学、教学价值观、教学需要和动机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教学理念不是什么先验之物,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上述多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经常处于更新与转变之中。发展和变化不但是事物的普遍属性,而且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因为具有发展性特征,才更彰显其所具有的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五)教师教学理念的个体性特征
任何教学理念的生成,都需要教师澄清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即“理想的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样的结果”、“理想的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什么”和“采用何种概念和术语对教学理念加以表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对上述这些基本问题求索和回答,当然由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差异,他们的求索和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和完全一样,而总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理念无论是萌芽和孕育,还是创造和形成,都被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教师个体的烙印,具有极为突出的个体性特征。
(六)教师教学理念的多样性特征
由于受文化传统、教学哲学观和教学价值观的影响制约,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表现出个体性特征的同时,也展现出丰富多样和多层次的特征。如基于教学与人的关系的价值判断,形成了人本教学理念、主体教学理念等;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的思考,形成了交往教学理念、对话教学理念、理解教学理念等;基于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形成了生命教学理念、体验教学理念、生态教学理念等。教师教学理念的多样性,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寻找和确定每个教师通向教学成功的最为便捷的道路。
二、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
从理论上分析教学理念的概念及特征虽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却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切实的教学行为,其所内蕴的巨大价值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和实现,否则,它便只能成为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的空洞的理论口号。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需要经过以下三个基本阶段:
(一)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认同和内化
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离不开对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理解、认同与内化。对此,有学者指出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存在三种可能情况:第一,“理论上理解并转变了教学观念,以转变的新教学观念指导新的教学实践”;第二,“理论上理解并转变了教学观念,但迫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障碍……导致不能以转变了的新教学观念指导新教学实践,而是继续原有的观念与实践”;第三,“理论上不理解或不真正理解转变新教学观念,也不可能以新观念指导新实践,他们或许可能为其教学装点些表面文章,但掩抑不住保守因循的事实”[7]。很显然,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认同与内化,是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教师在“知道”教学理念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理解”,这意味着他们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已经超出“知性”的范畴,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理性”成分,从而实现了对教学理念的本质、内部联系及其适应性的价值判断。以此为基础,教师就会对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教学理念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就会积极主动地把它们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经过对教学理念适用性的不断调整,最终把适宜有效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系和教学“实践性理论”。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所具有的积极指导价值,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也才具备最基本条件。
(二)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评价、选择和运用
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认同和内化,仅仅是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第一步,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理念进行评价、选择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说实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教师虽然理解和内化了教学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能与教师改造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因而必须对教学理念的优劣成败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评价能使教师的教学思维产生质的变化,能使教师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教学理念做出正确选择。教师对教学理念的选择,除了受个体教学思维的影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所处文化背景因素以及教师群体观念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教师教学理念的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具有的群体观念,如教师群体的教学哲学、教师群体的教学价值追求、教师群体的教学质量观、教师群体的教学文化观念等,也必然影响着教师个体对教学理念的选择。正如有学者所说:“决定决策成功的首要因素,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也不是精密的计算机,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一个组织内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生活信念。”[8]
经过对教学理念的评价和选择,教师就可以着手把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主要反映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注意联系实际,又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既要考虑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又要关注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性。在教学形式方面,除了重视班级授课制这一基本组织形式,还应采用小组教学、差异化教学等更具活力的形式;除了坚持传统“授—受”教学模式,还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的运用,以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在强调传统教学手段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与转变。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评价、选择和运用,恰恰正是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得以顺利转化的中介和桥梁。
(三)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修正与升华
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不但会有成功的喜悦,而且会有失败的沮丧。为了更好地促使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化,教师就需要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深入的批判性反思。教师教学反思的路径和方法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后记和反思日记等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即教师要经常反诘自问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不相符,那又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进而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形成有价值的系统反思;也可以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听评课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对优秀教师的听课既能在教材处理、知识讲解、课堂调控、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获得有益经验,也能通过与自身课堂教学的对照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听完课之后的集体评课,不但是一个认真总结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教师之间对课堂教学优劣成败及其原因的深入剖析,借助他人的视角能更好地对自己的教学展开反思。
教师通过对教学理念的深入反思,如果发现教学理念有效地实现了向教学行为的转化,那它就会得到巩固和升华,成为一种融入教师的思想情感和生命活力的教学信念;而一旦发现教学理念在向教学行为转化过程中存在褊狭与不足,那它就会被重新提及和呈现,从而进入一种在教学实践中的检验和修正。任何教学实践活动,其实都是一个由“目标”、“手段”和“效果”所构成的完整结构系统,对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融合度”的检验和修正,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三个维度来进行。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契合教学目标,否则教学活动就会难以顺利进行,因而教师需要及时调控二者之间的“融合度”,不但使教学理念能够融入教学目标,而且使教学目标也能够反映教学理念。其次,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也需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教师只有从“是否适应教学环境”“是否满足学生需要”“是否得到切实应用”等不同方面,对教学理念的操作过程进行认真反思,才能卓有成效地对教学理念加以修正。最后,在教学理念支配下的具体教学行为,必然会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依据教学效果回溯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检验和修正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相比较教学理论,教师教学理念表达的是教学理想,而非教学理论所固有的内涵;相比较教学实践,教师教学理念表达的则是理性的和观念的教学现实,而非感性的、具体的和实在的教学实践。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需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教学理念的理解、认同和内化;教学理念的评价、选择和运用;教学理念的反思、修正与升华。
关键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7]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0(2):17-20.
[2]彭钢.支配与控制: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20-25.
[3]赵国栋.关于大学教学理念的形成及理论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7-11.
[4]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3-134.
[5]王传金,谢利民.教学观念研究:何去何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52-55.
[6]段作章.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探析[J].教育导刊,2011(11):15-17.
新理念下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篇10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有效策略
“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在规定的学习时限未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业成绩偏低,在思维方面、深度、灵活性比较差,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自认为转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同行们互相探讨交流。
一是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要全面了解、掌握,这是我们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第一步。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身心因素,又有环境因素,既有知识断层,又有智商欠缺,转化学困生,关键在摸准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是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用耐心教育学生,用恒心转化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爱心可以创造奇迹,教师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声亲切的叮咛,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有可能从精神上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吝惜自己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感情支持。
三是建立了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对全部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一开学就对本班的学困生做详细而周密的全程计划。以2013年所带六年级为例,18名学困生,接班时有十二人语文成绩在五十分以下,经过耐心持久的转化,经过有的放矢、跟踪辅导的转化,只有一名学生不及格。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辅导,老师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及时吸收,随时和学困生的家长保持联系,知晓他们在家里的动向。
四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每节课后学困生一定要有必做题,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
五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学习困难的个体,大多对学科缺乏兴趣或是学习动机不强。因此,要彻底解决个体的学习困难问题,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动机是关键。兴趣有来自对学科本身的,也有来自学科外的,如对老师的尊重和喜爱。然而,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它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若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学生便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六是给学困生“吃小灶”。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三是要把学困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利用早晚自修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耐心辅导;对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精批细改;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七是取长补短,深入挖潜。我们更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肯定成绩,推波助澜。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在某一个时间取得成绩,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只有这样不断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学困生转变成为“不学就困”的好学生。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 篇11
两分行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积极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
兴业银行南宁分行, 始终如一地实践着“发展中我们共成长”的理念, 为一批批有志之士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造就了一批批职业经理人。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该行按照“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的战略目标, 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源自真诚”的经营理念, 努力营造着简单、和谐、朴素的企业文化氛围。
光大银行南宁分行, 重视企业文化的推进, 秉承“精品银行、诚信伙伴”的文化理念, 积极宣传和贯彻“诚信为本, 创新为先, 团队合作, 卓越执行, 和谐发展”价值观, 努力培养着“感恩、进取、担当、和谐”的意识。
两分行的共同做法, 一是重视理念渗透, 积极传导总行企业文化体系理念, 把企业理念、企业战略融合渗透到员工心灵深处, 体现为员工的精神风貌, 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二是强调引导和参与作用, 通过组织座谈讨论、适时宣读理念等多种形式强化渗透, 形成了人人自觉以文化理念指导行为的风气;三是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环境, 提出适合本行发展的文化特色理念, 把务实、诚信、共赢作为文化理念基础, 指导经营行为, 取得良好效果。
二、重视员工的行为养成。
一是明确员工遵循的行为模式, 主要包括依法合规工作和开展业务经营, 关注市场、把握客户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 把银行利益置于部门和个人利益之上等, 按照总行的“规定动作”组织开展好各项企业文化活动, 促使员工养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习惯。
二是做到“落地有声”, 结合实际, 通过各种载体虚功实做。如光大银行南宁分行通过“微笑是企业的第一张名片”理念的灌输, 配合“微笑之星”评比等活动载体, 在员工中形成争做微笑服务明星、提高服务质量的良好氛围;兴业银行南宁分行把文化理念和经营实践密切结合, 在经营中做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在管理中做到“从严治行、专家办行、科技兴行”。
三是加大考核力度。两家单位都通过引进平衡计分卡等考核手段, 不断完善考核机制, 以制度为辅助, 培养员工自觉、自愿、自警、自省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 为综合化发展和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多角度推动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塑造品牌文化。两分行积极挖潜经营特色, 做好自身品牌宣传, 提升了品牌实力。兴业银行南宁分行“打造一家一流的百年老店”的形象塑造, 光大银行南宁分行“阳光理财”等业务品牌的宣传都卓有成效。
二是营造竞争文化。两分行按照“服务广西经济建设, 促进各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的经营指导方针, 深入实践广西“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发展战略, 坚持“服务取胜, 效率取胜”,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增长, 成为北部湾经济地区的佼佼者。
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在“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 两分行能够融合本行特色和当地文化, 对行内加强沟通交流, 树立传承美德, 对行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光大银行开展的“寻找帮助过我们的人――对客户的感恩”、向光大集团定点扶贫学校捐赠财物等系列社会活动, 得到了公众、媒体的一致好评。《南宁晚报》连续八期进行跟踪报道, 广西电视台、《南国早报》等也多次进行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该行也被中国金融工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四是丰富人本文化内涵。兴业银行南宁分行提出“快乐工作, 享受生活”, 通过行歌比赛、拓展培训等活动, 提升员工对兴业银行的忠诚度;光大银行南宁分行通过“雏鹰行动”、“飞鹰行动”等活动, 关心、支持员工队伍成长, 并获得“全国金融系统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称号。两分行通过实行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职位序列、完善制度, 努力营造一个力争上游、优胜劣汰、崇尚专业的人才环境。
两分行主要经验与启示
一、要强化理念渗透。
无论兴业南宁分行在短时间创造优异经营业绩, 还是光大南宁分行在当地保持良好经营态势, 可以说都是认真贯彻其总行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战略, 并严于执行的结果。目前, 各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企业文化相关机构, 负责企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但也存在“一头热一头凉”的现象, 所以在文化理念的灌输与渗透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梳理企业理念, 有意识地引导和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使命追求和核心价值观, 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能够反映企业行为、指导企业实践、对企业真正发挥作用、推动员工进取的价值理念。
二是要通过挖掘基因、筛选梳理、精炼升华、凝练文字, 结合基层实际和员工层次特点, 拟定阶段推广实施计划, 便于基层行把握进度。
三是要畅通企业文化理念传播渠道, 通过成立研究小组、印制宣导手册、加强师资培养、开展学习培训等, 提炼经验、探寻方法、确立准则、行为带动,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和流程建设之中, 通过沟通、辅导, 和员工达成共识。
二、要培养“企业信仰”。
两分行通过文化理念的深植, 使员工自觉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感召者、激励者, 从而提高了团队合力, 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说, 在商业银行基层单位的建设上, 培养员工的“企业信仰”尤为重要,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合力, 体现所有要素的利益, 打造双赢、多赢以至共赢的发展平台。
一是培养员工战略性系统思考能力, 对客户类型、结构、战略方向、核心竞争力、关键业务领域、经营模式等有清晰认识, 全方位关爱、感受企业发展, 做企业竞争发展的推动者。
二是融汇特色, 结合周围环境及各发展因素的特点, 发挥市场、信息、地域、资本等纽带作用, 最大限度整合内部诸多因素, 如鼓励来自同行业和不同行业的员工互补, 做文化的传承与继任者, 针对不同层次员工如代理用工等开展活动, 提升企业的向心力。
三是提倡和激励团队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客户和员工, 从价值观的共识、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凝聚“企业信仰”,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加强日常管理。
【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化】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07-28
课程改革理念11-03
新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01-11
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01-09
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探索06-06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10-18
新课程的理念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