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共12篇)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篇1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要撬起地球, 除了杠杆,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支点”, 如果没有“支点”, 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那么, 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呢?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寻找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可能是文章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 有时可能是一个人或物, 也有时是一种情感, 甚至是一个问题。笔者通过阅读教学实践, 认为课堂教学采用关键性“支点”的辐射教学, 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连贯起来,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支点”不断得到跳跃式发展, 促使课堂产生轻松高效的阅读教学效果。这样的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从文本的感觉层深入到情感层, 直至精神层, 达到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目的。
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抓“支点”, 促进学生课堂高效阅读的点滴心得或反思。
一.抓文本的关键的词句段, 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
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的实践, 笔者觉得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的词、句、段为“支点”, 展开与全篇的联系中积极的思维活动, 以“支点”辐射至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 可快速清晰地获得对文本全面整体的把握。学生凭借“支点” (阅读内容的某个部分) “翘起”整节课的阅读材料时, 他们对文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 抓关键词。有些课文作者总是精心选择一两个关键的词语, 用来提出观点, 揭示中心, 或提示行文线索或结构思路等。文章的中心词语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即我们所需要寻找的“支点”, 学生可以通过它“收见微而知著”。以文章的关键词为“支点”, 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并以此为主线展开优美语言的感染和语文能力的训练, 引领学生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阅读思维状态。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 只要抓住三个关键词, 即“栖息、游戏、梦寐”, 师生就可以顺着这个“支点”高效学习, 达成“读懂诗歌内涵, 理解诗歌的意韵, 掌握抓关键词阅读诗歌的方法”的目标, 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 抓关键句。很多文章都有关键句, 如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 这些句子不仅能概括主要内容, 还体现课文结构, 反映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学习《紫藤罗瀑布》一文时, 笔者先请同学们齐读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让学生在心中产生悬念, 然后去寻找答案, 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这样的课文教材中还不少, 比如《珍珠鸟》可找结尾“信赖, 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个句子作为“支点”来展开整节语文课的教学;《孔乙己》可用结尾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为“支点”回溯全篇内容的理解。
(三) 抓关键段。文章关键的段落, 或者总领全文, 突出中心;或者照应前文, 揭示主题;或者承上启下, 概括主要内容;或者余味无穷, 发人深思。教学中, 对有典型的段落的课文, 我们要准确抓住这些段落, 并以此为“支点”, 展开辐射状或回溯型的阅读教学。如《夏感》中最后一段:“大概, 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 而夏呢, 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 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学生从“苦涩的汗水”中找到了“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感受农民夏天劳作的辛苦;又找到“紧张的旋律”回应开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学生“轻而易举”理解了整课的内容, 品味了语言的美, 悟出了作者赞美之情。
二.以文章的关键的人和物为支点, 加深文本的理解
在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的文章都是以人或物为中心来安排的, 如果抓住关键的人或物为“支点”来教学, 也不失为理解课文的一个方法。
(一) 以关键的人为“支点”。在具体的文章中, 关键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有的是引起事件, 有的是穿针引线, 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找准关键人物, 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如教学《最后一课》时, 选择以小弗朗士为“支点”, 学生就与他有共同语言, 对他感兴趣, 小弗朗士的逃学、上学, 学生感同身受, 通过他的行踪, 学生了解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兵的操练, 镇公所的布告牌, 小镇里的学校。通过他的思想、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的讨论, 明确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阿尔萨斯人成了亡国奴, 不但没有了祖国, 更要失去了朝夕使用的母语。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不爱学习法语的调皮的孩子, 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悲痛。故事情节在学生的讨论中达到高潮, 小说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余意无穷, 耐人寻味。学生跨越时空, 心灵被强烈地震撼, 领悟到作品深刻思想, 课堂气氛也就异常感人。
(二) 以关键的物为“支点”。人们在阅读名篇佳作时, 有时常常忽略作家赋予作品的某些隐性的因素, 不能从新的角度去挖掘, 从而错过了作品本身所蕴藏着的艺术意味。
朱自清的名作《背影》, 笔者和我校的金玲辉老师共同开了一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笔者遵循“背影——眼泪——感受父爱”的模式来教学。把审美的双眸固守在“背影”这个物象之中;金老师认为“背影”物象的生成, 离不开“泪水”物象的浸透。一方面从文章字面上看, 《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物象总是相伴而生的。她以“眼泪”这个物象为“支点”, “泪水”之后说“背影”。
笔者设计沿着传统的思路, 教师问背影, 学生答父爱, 以背影引发, 流泪为辅, 情感为重点, 中规中举。课堂就在不温不火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可总觉得有些遗憾。金老师的课, 以“四次流泪”为“支点”教学的效果就是课堂上老师问得少了, 学生体悟多了——从新的角度解读出“四次流泪”, 背后是丰富真挚的感情, 质朴动人的语言。学生在‘泪花”中看到人间最美的最动人最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学生与作者感情同在“泪水”中共鸣。而藏于文字背后, 在流泪背后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更给了学生思维无限的想象。
三.以作者的情感为支点, 引起心灵的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对于这一类文章, 作者总是激情洋溢, 或声泪俱下地倾诉情感故事。以作者的情感为“支点”, 对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情感是学生思维的源泉, 没有情感就没有思维活动。情感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理解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从惜别, 不舍之情, 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丢讲义的自责, 寻讲义的诚恳更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惜别先生——回忆先生——感激先生”, 以此情感为线, 学生通过浅显的惜别内容, 比较直白的情感流露的理解, 进而到“丢”与“找”经过比较分析后, 学生则明白“找”是重点, 也是生对师情深的间接表现, 最后让学生逐事细究, 使学生不仅明白课文的内容, 也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目的——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四.以学生的疑问为支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古人的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启示,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多元解读。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 进而自己解决问题, 达到领悟文意的目的。以课文的疑点为“支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皇帝的新装》一文, 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导向性的话:“读完这童话, 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皇帝, 不过, 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 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 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提出:“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前, 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 这是为什么?”有了这个提示与提问, 教学本课时, 笔者就重点鼓励学生读这篇童话要有自己的思考。有学生在预习中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 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是谁揭穿了这个骗局?笔者抓住学生的疑问作为“支点”, 及时展开教学, 通过讨论, 学生对“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皇帝本应以国事为重, 但他虚荣昏庸愚蠢, 所以有了被骗的基础。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些情节。骗的结果是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看似荒谬, 实则骗局的成功实施, 离不开人性的弱点——虚伪, 学生明白了文章批判的新意义, 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多一种探索, 就会多一份收获的喜悦。“支点”教学的探索, 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支点”的优势就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轻松学语文,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 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支点”, 要细细品味文章, 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 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 寻找文章最佳“支点”, 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 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支点”也需注意:一.“支点”要巧, 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有“四量拨千斤”的效果。二.“支点”要小, 辐射要大。小而强大的辐射能力往往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 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 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三.“支点”要深, 去浮见金。通过文本的文字, 挖掘到文本深处作者隐含的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否则在阅读教学中, 这种方法随时可用乱用, 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篇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文/马世兴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重中之重。小学阶段,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母语教育,增强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评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要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具体案例,讲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应用各种先进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阅读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且教师通常会以阅读教学为中心,衔接口语、写作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规划好阅读教学计划和进程,引入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新鲜有效。下面笔者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为例,讲述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中盛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有效的朗读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融入文章情境中,感受到课文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课文背景,然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便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相关的情感教育。通过文章的朗读过程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编排。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然后让学生先快速浏览课文,划出重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接着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朗读的情感以及读音和生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比较陌生的读音和生字都读准,而句子则要读通顺,()尝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想象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书写着这篇课文,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又具有怎样的深层意义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写道: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最后这几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它从总体上浓缩了之前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几个案例,然后升华了主旨,讲出了文章的中心――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利用阅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的阅读环节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一般都来自于阅读环节。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可以从课文朗读和解读环节入手。一方面,教师在带学生朗读之前,就可以指出课文的生字或者是生僻难辨的读音,如“泞”实际上要读第四声,而不是读成第二声;“棘”这个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它读第二声。如“需、迈、叔、锋、泞”这些字有比较浓厚的字形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的时候最好从字体的部首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分析它们的部首,然后记住它的另一半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名言名句,如雷锋在日记上记载的那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至今流传于世。教师还可以搜集类似的好人好事,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并且有选择性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如“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了解更多的社会现实,增加课外知识积累。
3.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训练各项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说,教师可以带头组织班级内部的故事宣讲会,先让教师作为示范,为学生讲述一个好人好事的实例或者是主题相同的故事,然后选择几个学生以接龙的方式继续把故事讲下去。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平时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为有效的。而且很多教师会发现小学生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由于学习习惯或者是阅读能力的限制,平时的阅读局限于教科书,因此,对于教科书外的世界的了解不多,拓展阅读显得很必要。教师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使他们可以在课外的拓展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以及语文知识积累量。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在和一位伟人对话。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设置班级的阅读角或者是学习天地等途径,让学生捐献图书或者将自己的书籍共享到班级的小图书角中,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生活;平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小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了哪一些好书,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让他们在班级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班级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何晓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3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自读
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须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喜欢读的基础上能自主阅读。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教学中可通过情境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提出相应的阅读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就情境而言,可用话题方式进行,也可用问题方式进行,如《国宝——大熊猫》的阅读中,先呈现大熊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再以“鉴宝活动”(引导学生填写大熊猫档案)让学生初识大熊猫后再进入阅读状态。
在自主阅读环节中,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呈现目标,以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般而言,目标要围绕生字词、结构、写作顺序、线索等进行,要让学生在自读环节中解决基本的生字词、能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自读环节中,学生须要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能正确认读“攒、拗、确凿、菜畦、蟋蟀、臃肿、脑髓”等生字词,知道课文是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而展开记叙的,再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探究活动。
二、加强方法指导,促进方法掌握
阅读,方法尤为关键。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文本体裁、写作方法、问题等来理解文本的含义,生成自己的体验。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辨别文体,根据文体特点去阅读课文(或提供的材料)。如小说是围绕环境、人物、情节展开的,涉及环境描写,就须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如环境描写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小说阅读中就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去判断。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到“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结合环境描写可知林冲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草料场,后觉得寒冷而去喝酒,然后回来。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生成体验。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一言以蔽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里就须要思考孔乙己为何是“站着喝酒”,且是“唯一”的“穿长衫”的人,结合写作背景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理解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三、提倡合作探究,促进理解掌握
对文本的理解,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也会有自己的理解。提倡合作,目的就是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语文课堂中,要注重摒弃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多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以问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理解。
以《囚绿记》为例,初读环节以勾画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线索,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以问题“作者为何对这‘绿情有独钟?”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教师明确“绿”的象征意义。合作交流“绿”囚禁后常春藤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理解“绿”具有“向往自由、光明,执着、顽强不屈”的可贵精神,最后讨论囚“绿”是否可为,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此,整个阅读过程更多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在交流中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后,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阅读和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尤其是针对重点、难点,学生讨论中存在疑惑的地方,要注重以精讲方式进行点拨。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黄山景物特点就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归纳。
四、鼓励个性阅读,促进体验生成
新课标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的体验,初中学生认知尚浅、经历不丰富,但他们富有想象,开始走个性化路线。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阅读,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而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教师指导掌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生成出自己的体验。如读《孔乙己》《范进中举》来体会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
提倡个性阅读,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去理解,能主动揣摩文本的内涵。如《老人与海》中作者极力描写鲨鱼的凶残,作者的意图何在?有的学生认为鲨鱼本就凶残,此时引导学生将鲨鱼和老人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老人这一硬汉形象。其次,个性化阅读要注重启发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结合生活去思考。如读《热爱生命》,可采用主题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生命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从阅读到生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感悟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兴趣是基础,方法是关键,理解是重点,体验是归宿,高效阅读只有围绕这四个点展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自读自悟,能应用方法阅读并理解,生成出体验,才可谓有效、高效。在初中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各年级阶段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实践中还要结合教学需要具体调整。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篇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所有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条真理, 并都告诉学生这条真理, 但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检查。学生有没有读课外书, 读了哪些课外书, 读了后有怎样的体会, 教师很少去了解。据我了解, 高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往往随意性较大, 有充满想象力的童话、寓言, 有逗人发笑的漫画等, 他们往往选择新奇、有动感的。一本书拿到手, 他们往往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看看, 或者是了解一下故事情节, 这样就算看完了一本书。而读后感想, 用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 这样的阅读不会对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帮助。
再看看语文课堂, 由于教材选的都是经典名篇, 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主题, 还是语言、技巧上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因此每讲到一篇文章时, 教师总是潜心深挖、细致分析。一节课下来, 教师是声嘶力竭, 而学生呢, 有的是优哉游哉地听着, 有的是手忙脚乱地记着。听完记完之后, 头脑中却是迷茫一片, 什么也没留下。
二阅读教学问题的分析
1.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轻视学生本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长期以来, 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仍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过程”。因而, 学生的课堂常常异化为教师的讲堂, 教师常常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强加给学生, 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教师自说自话、自问自答、自导自演。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漠然的倾听者、冷眼的旁观者。这种轻视学生本位的阅读教学, 自然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文本解读浮浅, 教学方式僵化
语文高效阅读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然而, 有些语文教师, 在备课时只是照搬教参、寻章摘句, 上课时再“兜售”给学生, 对课本的内容从未认真地阅读过, 更别说体验和感悟了。
教师对文本解读不深、不透, 就不能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只能是谨小慎微地遵循一套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分析内容——概括主旨——归纳写作特点。面面俱到, 唯恐有所遗漏, 其结果是重点不突出, 难点更无法突破。
3. 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 但高考仍是目前一种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升学率依然是社会、家长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本来是教学环节之一的考试, 如今却异化成指挥棒, 指挥着平时的教学。
在此压力下, 教师变得急功近利, 阅读教学关注的是考纲能力的要求, 并将这种能力细化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阅读教学中充斥着重复的技能训练, 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一篇篇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重复的训练不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还抑制了学生欣赏的欲望。
三实现高效阅读的教学方法
1. 激发阅读兴趣是高效阅读的前提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首先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积淀的差异、智力的差异、接受水平的差异;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扰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对学生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 并予以点拨指导。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阅读教学中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大胆探索, 主动求知。此外,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学生的心理活动才会集中于阅读上。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都保持在最佳水平状态, 这样的阅读自然高效。
将阅读向生活渗透。新课标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学生读到“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读到“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时, 除了能感受到那天光明澈、皎夜寂静外, 更能感受到古典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在现实中已荡然无存。这时, 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促使他们去寻找大量相关的诗文来阅读探究。
2.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阅读的保证
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专业积累。新课改的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要认真读书, 精心钻研教材, 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 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 实现教学相长。”有人认为中学语文教师“一本教参在手, 即可横行三尺讲台”, 无需丰富而深厚的专业素养, 这完全是陋者的偏见。高中语文由于其自身的优势, 阅读鉴赏活动承担着“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等重任。一堂优质高效的阅读课, 精彩在课内, 工夫却在课外。它不仅要求教师熟读经典名篇, 而且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需有所涉猎;备课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 令自己的情感贴近作品, 为了全面解读作品, 还必须走进作者, 深入作家的灵魂, 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 才可能和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对话, 才能构建纯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备好课。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阅读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1) 备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新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 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大方向, 还需明白单元目标, 这是进行单元篇章教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 还要明确每篇文章、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2) 备学生。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只有知道了学生“想学什么”, 才知道自己“该教什么”。同时, 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做到心中有学生,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才能由以前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挖掘自己的阅读潜能, 积极进行高效阅读。
3. 合适的教法是高效阅读的关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高效阅读的最重要的一环。其实, 教无定法, 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在阅读教学中, 最常规的教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 以读为主。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在读者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此外, 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交流, 是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将文本读通、读熟、读透。所以, 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齐读、自读、范读、默读, 还是速读、品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 都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阅读的同时,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就有了一个大体的把握。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是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第二, 质疑讨论法。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学生在充分阅读时就会有自己的思考, 也会有自己的疑问。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接受水平和智力都存在着差异, 所提的问题可能有的很幼稚, 没有多少价值, 也有一些想法天真且不合情理, 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不可能讨论所有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确立有效的讨论话题, 这是关系到阅读对话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而言, 讨论话题的确立, 要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如果当问题过于简单或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这种讨论就没有意义。因此, 问题的设计必须达到或者稍微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 且有一定的分歧和含混性, 这样的讨论才有价值。此外, 讨论话题的设计还要有主导性和开放性。主导性指明确的阅读指向, 能全面把握文章的重点。讨论不是师生、生生间的随意交谈, 那种脱离文本、天马行空的讨论,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则是对阅读的跑题。开放性即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有话可说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专家指出: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认真备课, 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搭建民主平等的阅读对话平台,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阅读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1]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篇5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好的掌握文章中重点,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以及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更好的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提升策略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成效,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以教材为起点,根据教学条件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在逐渐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的同时需要教师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从而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上,语文课堂上的阅读质量是非常重要。它会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新,但是阅读质量的提升还是语文课堂上的重要部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不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和课文内容中心思想等等进行讲解,但是这样的就会造成学生没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不足。在这样的教学下,教师的重点只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没有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
2.教师不重视指导学生自主的理解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自主能力较弱,就使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到学生身上,使得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越来越弱,完全不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能够重视起学生的自主能力,就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教育,让学生更愿意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
3.语文教师对教材不能完全理解。有个别语文老师备课不足,在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课文内容的状态下,把片面的理解教给学生,还有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内容教学生,没有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导致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答,只是使用传统教学的形式进行授课,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的,让学生有全面的提升阅读能力。
4.小学教师对于分组教学的精髓没有很好的运用到课堂上。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进程中,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的教学,部分教师只是认为在课堂上存在小组教学就可以,而没有把实际的精髓运用出来。在课堂的各种问题都让学生们进行小组研究,这样对学生没有帮助,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不在认真进行小组探讨。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培训学生的语言能力,给学生恰当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进行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实践,要鼓励学会自主的进行课文理解,学会自己组织语言。此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从而能有效率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学生们把问题回答很好的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有了满足感,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2.提升学生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提出有效的问题,学生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于都能力。在学生有了独自理解课文的能力,在通过教师进行提问,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要学会在课文阅读中通过题目来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理解题目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的参与课堂上课文的教学,通过学生的不同的思维进行不同方面理解课文,让学生更深刻的全面的理解文章,从而高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在收客前进行全面的备课。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也要对课文进行通读,以自己的角度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等,在结合授课教师的角度进行理解文章,找到教学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授课,再将对于学生能够提高语言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找打阅读的突破点,进而完全理解课文。所以教师不能片面的或者利用参考书进行授课,这样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4.深刻理解小组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是新的教学方法的目的,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的重点并不是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多少重点和知识,而是要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鼓励学生可以自主的不断学习知识,进行理解文章,从阅读中找到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请将的假设,使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兴趣为前提,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效率的学习能力,更好的解放学生的思维,找到更适合学生个性的、能够提高阅读效率的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文,加深课文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让学生重视起阅读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W习能力,和提高阅读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践的研究,充分发挥出在课堂上的优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身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从而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却一脸茫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做得不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却存在不少问题:(1)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2)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教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还有就是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就会跳出来,供教师参考。众所周知,这么多的资料对教师来说是双刃剑。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的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做到“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然而,如果教师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那么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2.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并且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其实,真正积累下来的并不多,而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并且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笔者希望我们教师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笔者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地引出了之后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做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从而使人如身临其境,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教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从而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从而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了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达到不“纹丝不动”的后果。这样,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地让一位男学生读课文,这位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吕桥镇吕桥中心校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省时高效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省时高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在我们学校, 我县一些教师的语文课堂上,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设计繁杂, 教学方法花样翻新, 不实用, 课件充斥课堂;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认认真真地搞形式, 过多的形式喧宾夺主占据课堂, 真正学习语言读书感悟的时间被挤占, 造成语文课堂热闹而杂乱的教学场面, 更不要谈教学效果。 要使语文课堂真正省时高效,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优化
目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它要求教师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大纲, 要求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 可以说, 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首先做到实现每课的小目标, 尔后实现单元的部分目标, 从而实现总目标。 教师在上新课前, 首先要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 再分析学生实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 反复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告知学生, 让学生心里有数, 从而实现教有目标, 使学生学有目标, 指导检查也有目标, 顺利实现制定的教学目标。 从微观上说, 教学目标应具备几个要素:一是教学对象;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四是程度, 即说明通过教学后, 学生能做什么 (或说什么) 。
二、教学设计要简约流畅
我们在处理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时, 不要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 而是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集中火力”发挥某一方面的例子功能。 只有这样, 才能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 那么, 一篇教材怎样处理才能简约流畅呢?
首先是聚“焦点”。 就是要找到文章的关键语句, 在局部中悟整体, 从整体中悟局部,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展开教学, 其余内容则一带而过。
其次是善“连体”。即单元整组教学。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围绕专题组织每组的教材内容。 每组教材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 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 教材往往是围绕单元“主题”, 前有布置, 中有提醒, 后有检查。 教材这样安排, 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化,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单元整组教学”或着眼于同一题材, 接受人文滋养;或着力于同一体裁、同一表达方式, 习得表达方法。 这样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在同一专题的一组课文教学中“举三”再“反一”。
三、教学方法要简便实用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 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 而是全花在“怎么教”上, 教学方法花样翻新, 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希望教学出彩, 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要改变此现象, 必须从以下入手:
(一) 注重养成, 活而有序。
新课程下的课堂上, 不再是教师“一言堂”, 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 “动”感。 学生想问就问,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甚至想摆出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 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 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 任学生尽情地张扬, 没有任何秩序和规范, 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 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 甚至会使学生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那么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学生的阅读习惯、倾听习惯、书写习惯等。 在课上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下一番工夫。
(二) 小组合作, 省时高效。
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 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 被教师广泛使用。 但在授课中发现, 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多, 实效少。 某些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 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急于进行 “合作讨论”, 导致学生不知所措; 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让学生合作讨论; 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合作什么, 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 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有的小组学习中, 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 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影响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法的时效性。
(三) 媒体资源, 合理利用。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同时也带来教学手段的优化, 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利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近两年, 我校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 (电子白板等) , 但是老师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 而过于依赖课件。 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 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 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件。 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 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 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 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 看不到学生的思维。 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 致使主次不分, 本末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 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不是主要手段。 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应大力提倡和推广, 但同时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要用得更科学, 更合理。 课件使用得好, 的确能带来新鲜的空气, 增色出彩,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这一个阶段还没有形成或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而且他们缺乏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的意志力;但是这个阶段他们的好奇心是比较浓的, 只要他们感觉到有兴趣的内容, 他们往往会主动、积极地参与。
对此, 我们小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况, 努力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会被激发出来,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有了, 那么他们阅读的效果也会相应地提升。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1. 真实体验。
在我们的语文知识教学中, 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去亲自感受和体验, 这样学生的印象往往会比较深, 也能增强对相关阅读知识的理解。如《找春天》这部分内容, 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周围的便利条件,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春天的变化, 学生自己发现的, 感触才会更深。
2. 情景模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我们的教学, 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 对于有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特别是多媒体来展示所需, 化抽象为具体, 提升效果。
以《索溪峪的“野”》为例, 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多媒体的视听功能, 针对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的实际情况, 通过多媒体展示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带领学生进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 与此同时, 还可以辅助教学课件的阅读影音资料, 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中聆听标准规范的朗读, 为提高学生对该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做好准备。
二、完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单独从阅读方式来看, 主要有朗读和默读, 速读和慢读、精读和浏览、听读和视读、配音朗读和清读、个读和齐读等方式, 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需要来看, 应用最多的是粗读、通读、精度以及诵读等方式。
1. 从粗读来看,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即学生的预习。
这个阶段学生有可能是出声地读, 有可能是默读, 不一定要求学生懂课文的内涵, 只要求学生能认识课文的生字生词, , 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 对于不懂的, 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
2. 从精读来看, 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 就进入了下一个“读”的阶段, 那就是“精读”, 也就不再是笼统地、通篇地读, 而是有重点地读, 读那些美的句子和篇章, 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反复地读, 并仔细咀嚼其中的滋味。
3. 从诵读来看,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学习的规律, 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诵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齐声朗读、选择读、领读、接段读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
三、巧妙提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具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主动质疑的精神, 同时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 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设问方式和设问内容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多角度阅读, 并以教师提问为契机, 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展开丰富联想。以人教版《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请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结论和看法呢?3.假如你是孔子, 当然是掌握了现代知识的孔子, 你会对这两个小孩子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应该说一方面是仅仅围绕了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在层次上也是步步推进, 这样会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 结合实际努力改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 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几乎最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施和反馈的,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极易走进仅仅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误区。结合新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需要在方法及模式上有所改进, 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 以评价为导向, 落实目标。
学生答问题精彩时, 要鼓励、赞赏。然而, 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那么,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 通过即时评价, 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 以评价调动情绪, 促进体验。
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更是这样, 因为情感性本来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 良性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对于学生而言, 当自己的发言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时, 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学习积极性便能得以充分激活。
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9
现在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教师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任务,语文教学过程中步步操办而不是一步步地引导,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当代教师的目标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而非操控者,要想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真的做到独立思考,看到一个实物或者现象,不仅仅局限于看到了什么,更是想到了什么。教师课前花很多时间去备课,准备了很多问题,一问一答的模式看起来循规蹈矩,其实是因循守旧。学生更多的已经游离课堂, 不在思考,单问单答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成了这种模式下的“陪客”,落实阅读教学成为改善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的互动,并不是照本宣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层面的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提高,从内心深处感悟文章的意义。于学生本体而言,积极地融入课堂,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多去思考其意义,由文章拓展到生活和社会,学会思考,而不是直接去看题目,这样既糟蹋了文章,也糟蹋了无限的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都不可以取而代之,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实现从浅读到精读的跨越,要想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不断努力、不断感知,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二、落实阅读的全过程
阅读的第一步便是理解。一篇文章初读下来,倘若还不知所云,那便是不理解。理解是对于行文思路的把握,对于中心思想的解读,对于文章结构的借鉴。笔者给学生讲《农夫与蛇》这个故事的时候,出发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农夫有多善良,蛇有多恶毒这些单方面的事实,更要理解善良和感恩的辩证关系。阅读的第二步是分析。分析能力的差异直接决定了阅读水平的高低。 分析是对于理解的深化和加工,取其精华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以后自己笔下的文章就会变得熠熠生辉。 阅读的第三步是运用。运用和分析密不可分,承上启下,阅读的过程便是不断思考的过程,融会贯通,方可心中有数。仅仅掌握第一步是皮毛,第二、第三步才是内在。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除了应付死板的试题外,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有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你真正爱上阅读,沉浸在书本中的时候,就会发现书中世界的美好,影射到现实生活,会让你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宽容坦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实生活中探寻不到的快乐可以去书中寻找,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悲伤可以去书中诉说。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名人对话,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对是非丑恶的判断。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生活,融入思想,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生命延续的阅读。
良好的阅读心理直接导向最佳的阅读效益。很多名著都很难理解,甚至有点绕口,这个时候选择放弃便会前功尽弃,想要提高阅读水平,首先要静下心来,仔细去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能一味地将书中的知识强塞进学生并不成熟的思维体系中,教师要做的是一步步引导,把艰涩难懂的内容耐心地讲解给学生听。基于此前提是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思考,有些学生有着聪明的头脑,却没有坚持的动力,耍着小聪明企图通过几篇文章就超过其他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掌握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转换角色,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学生的阅读方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张扬个性,不显平庸。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爱上阅读,而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阅读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完成学业提高成绩这么简单,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内在美的深化将会让学生做到最好的自我,接受最好的教育,养成最好的习惯。
摘要: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更在于学。秉着把阅读教学放在首位的宗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落实阅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阅读的意义不单单是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增强理解能力,更在于启迪思想,感悟人生,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角色转换。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10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介绍
1、跳跃阅读法
跳读的特点是“取其所需”, 即在阅读材料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章节、段落或所需要的问题来读。这种阅读方法又称“搜索性阅读”。跳读是日常工作、学习中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如读报纸, 为了解一些新闻消息, 因时间关系不能细看, 只是有选择地看。有的只看标题, 有的挑选其中有价值的段或节细读。在看有关知识书籍时, 往往根据需要有选择地看看某一部分, 或者寻找某种见解、观点、精辟的论述等。运用跳读法, 关键是有明确的目的。根据目的迅速地对读物做出判断, 确定它们有无价值。一般规律是把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跳过去, 使注意力很快集中到需要精读或略读的内容上来。跳读, 在获取所需要的东西时, 不仅占用的时间少, 而且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分析、理解的精确性。跳跃性阅读可以在阅读材料篇幅较大, 而答题时间不足时使用,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 有效掌握文章主要信息是跳跃阅读法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框架式”读书法
从系统论角度看, 不同学科, 不同系列的科学知识或书籍, 都有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 都由一定的知识结构序列所组成, 呈现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框架形式。根据这一原理, 读书时将有关同类或相近内容的书籍、文章或知识系列, 通过有条理地比较分析, 归纳、整理成范围大小不一的一个个“框架”;读书过程中将随时遇到的内容, 分别纳入到对应的“框架”之内。这样做, 不但能加强理解, 有利记忆, 而且能思路明确, 层次结构鲜明。用这种方法读书, 就叫做“框架式”读书法。常人读书, 不懂“框架”方法, 只是拿来便读, 读过便忘了。问他书中写些什么, 只有轮廓印象, 哪里也说不清楚。如读小说, 若能事先按其要素、主题、情节、结局、特色等列一框架, 每读一部分, 略加思索总结读完后将全书内容加以分析研究, 过一下“电影”, 再分别把有关内容填入框架, 就能得到系统提高。这样久而久之, 便能找到自学的规律。
二.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产生阅读行为的需要, 才会自觉主动地拿起课本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而这是开展有效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教学实践证明, 课堂上教师讲述的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 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探究, 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因此,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方法, 营造愉悦轻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往往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深情朗读去领会文句之美、体味语言之美, 但其实我们也要认识到默读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对文本没有进行一定的静心阅读, 对文句缺少了解与体会, 即使有模有样地大声朗读了, 也几乎不会有悟有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要将默读与朗读结合起来。默读, 学生静下心来, 沉浸于文本之中, 调动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积淀, 用心对文本细细揣摩、慢慢品味, 与作者“对话”, 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放飞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体味”, 为课堂阅读教学有效开展做好铺垫。再者, 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 在面对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疑问时, 都迅速地进行准确思辨, 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默读、细细品味,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能力与素养。
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阅读;应用研究
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标中对语文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有这样的表述:“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阅读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注重个性化、独立的阅读,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和审美体验,扩大阅读视野,切实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怎么办?可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激励学生;可用故意设疑法吸引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等。如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谓一箭双雕。教师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知道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
二、分化重点
先集中力量去攻读某一段落或章节,然后再扩大战果,向另外的段落发展,这样读就会点点击破,目标小、战线短、精力集中、印象深刻、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初中学生最适合该种自读方法,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准,若要掌握和理解整篇著作尚有困难,其囫囵吞枣式阅读必将收不到良好效果,反而让学生兴趣全无,知难而退。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引导学生去读某一经典语段:父亲为我买橘一段,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父子情深,情景感人,加之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写,让学生领略到对衣着、动作、神态的描写多么感染人,然后再去感受文章的历史背景以及我的流泪……。同时联系学生自身境况,牵动心灵,使之印象深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各种科技成果已经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多媒体等,我认为,在初中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就可以运用这种工具来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音频、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课堂的吸引力。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文言文阅读时,首先老师可以先放一下名家朗诵的视频,来为文章增加美感,吸引学生,其次,在多媒体上放一些当时社会的状况,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这些来吸引学生进行阅读。
四、举一反三,课内外相结合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到《田忌赛马》,可指导学生阅读孙膑的故事;学习了《太阳》,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后,让学生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作品。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真正保证阅读的广度,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五、开设图书馆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三大支柱之一的校内图书馆,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多开辟阅览室,多安排阅览时间,多为学生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让每个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寻找精彩,有所收获;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积极向学生宣传推荐格调高雅、质量上乘、知识容量大、可读性强的好书、好作品,达到“开卷有益”;发挥核心书目的导向作用,编写《读书指南》,印发《推荐书目》,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与要求,充分准备各类不同的图书;要优化读书环境,在阅览室内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既美化阅读环境,又营造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图书馆就能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得以净化,情感才能得以升华,才能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篇12
所谓高效课堂,指的就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句,还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他们难以跟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循序渐进,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与思考,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时的无限动力源泉。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读物
对于低中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童话故事,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这些书籍中的童话故事符合学生的认知,其中简单的人物与情节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科普读物或是人物传记等,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等,这些书籍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磨炼学生的心智,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格。当然,教师在为学生推荐图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性格特点,为他们选择恰当的学生感兴趣的书籍,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便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深入学习课文,通过对所扮演的角色的神态与语言的研究,学生将《晏子使楚》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深刻地体会到了晏子的风趣幽默与机智勇敢,体会到了众大臣的讥讽与不屑,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所表达主旨的体会。并且这样趣味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阅读充满了兴趣。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小故事,以便上课时与同学们分享,学生都积极地进行课下阅读,为创设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
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是发散小学生思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情境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旨,从而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艺术地运用语言,带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古诗《嫦娥》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听过的故事都讲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以及对古诗的理解,通过想象编造出一个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熟悉的故事会将课堂的氛围有效地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首古诗,整齐的节奏、夸张的想象都会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起来,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在阅读中得到满足,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同志的阅读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自主阅读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阅读方式。
例如,在教学《窃读记》这篇课文时,我就着重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第三段,作者跨进店门找书读的情景。很多学生初读这段内容时没有什么感觉,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找出这一段中描写作者的动作与神态的词,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找出了“跨”“踮”“挤”“急切”“寻找”等,这些细致的动作与神态的描写,会使得学生在品味中逐渐体会到作者求知若渴的心情,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热切渴望,从而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读书热情。并且通过对这段文字的重点品读与体味,学生对整篇文章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
四、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
情感表达是语文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情感感化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因此,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情感,并在教学中将自己的体验与想法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课文的主旨与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与学习。
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合适的教学道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风筝》时,教师就可以拿一个风筝去上课,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并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进而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进一步构建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12-06
开展高效阅读 推动语文教学06-20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08-28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9-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08-09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09-04
高效阅读小学语文07-19
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05-31
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10-21
语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