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就业

2024-09-14

职业就业(精选12篇)

职业就业 篇1

近几年, 就业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刺激了职业技能学校招生生源的猛增, 导致一些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加, 而很多职业技能学校也迅猛扩招, 导致职业技能型毕业生数量骤增。虽然目前就业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还是有一定的需求, 但就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未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也将面临着压力, 如何应对未来就业压力应该是职业技能学校提前备好的“一战”。

1 为什么对未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产生担忧?

1.1 迅猛扩招导致职业技能人才素质下降。

最近几年就业市场对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需求壮大, 但随着职业技能学校的迅猛扩招, 而各个院校对招生学生要求条件各不相同, 导致学生自身素质差异很大。尤其一些短期培训学校不注重教学实质, 只讲求学生尽快拿到技能鉴定证书而不顾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技能本领。如果这样一批拿到所谓具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证书”的毕业生进入就业企业, 会使就业企业对此类毕业生从事技能工作失去信心, 也会影响后续毕业生的就业, 给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造成压力。

1.2 职业技能学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缺和教学质量下降。

目前, 很多职业技能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没有跟上,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幅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缺和教学质量下降, 必然会造成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相应降低, 从而影响职业技能毕业生的就业。由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各项操作技能不能达到工作要求, 现在就有很多企业对进入企业的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再进行二次培训以达到企业对员工岗位的要求。

1.3 盲目跟从热门专业而导致人才过剩。

现在一些职业技能学校为了追求招生数量而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 不考虑学校实质是否具有相对应专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可能会造成部分专业的职业技能毕业生需求过剩和部分职业技能毕业生达不到所具有的本专业的技能操作能力。等到这些培养出来的“热门专业”的学生真正全部涌向市场时, 才发现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早就过剩了。

2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影响

2.1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会造成技能操作人员“过剩”。

目前, 各大企业对技能操作人员需求还是很大, 但随着企业用工人员的稳定会导致部分岗位饱和, 那么势必有些技能操作岗位的用工数量会大幅减少, 从而使某些专业技能毕业生毕业后无就业岗位。

2.2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使“热门专业”也变成“就业冷门”。

由于部分专业前几年就业情况较好, 如果不针对未来实际就业需求而连续几年扩招并且学生及家长又青睐于热门专业等原因, 致使毕业生总数急剧增加, 而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又远赶不上该专业对技能操作人员总数的增长, 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 就业率就会呈下降的趋势。

3 如何应对职业技能人才未来就业压力

3.1 适时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专业, 不盲目跟从“热门”专业。

单从名称上看, 新增专业和热门专业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然而从历年的就业情况分析, 学生眼中的新专业、热专业也并不都是就业最好的专业。尤其“热门”专业因为招生人数过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有些行业一直很“热门”但这些行业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技术更新也是极快, 对从业者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而对于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应该适时把眼光投向比较有潜力的行业, 这样, 既可以“抢”到好的就业岗位, 又可以增加获得职业“升值”的可能, 一些偏“冷门”的就业岗位也会对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扩展空间。职业技能学校在招生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填报好专业, 要真正清楚自己的兴趣及专长, 分析自己究竟适合从事哪方面的技能操作工作, 尽量选报适合自己的专业。

3.2 职业技能学校应苦练“内功”,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会受到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变化所带来的考验, 但只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处理好不断扩招过程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那么, 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依然会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仍将是十分可观。职业技能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只要自身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没有问题, 就不会供大于求。学校只要苦练好“内功”, 就可从容地面对就业市场所带来的新挑战。虽然能预见今后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有所增大, 但只要职业技能学校注重修炼“内功”, 特别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仍将比较乐观。

3.3 职业技能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调整学生就业心态。

由于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持续的供不应求, 所以职业技能学校普遍比较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不少职业技能学校, 由于毕业生就业机会多, 所以不少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也比较高与很多大学生基本相当, 甚至月薪2000元以下的工作都不想干;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岗位也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做。比如高素质的年轻保姆等职业就极少有学生愿意做。企业招聘毕业生, 其根本的目标是为企业扩充人才队伍,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其对毕业生的短期目标是能快速适应企业, 长期目标就是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推动力。毕业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进行人员招聘看重的是你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因此, 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 除了要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 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提升就业力。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职业技能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不但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地调整就业心态, 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让其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职业技能毕业生刚从校园迈入社会,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这是好事, 但必须面对现实, 面对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就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要正确审视自己, 做好自身定位, 不要好高骛远, 也不要贪大求全, 把求职目标设定在较低档次上, 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更容易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 成功就业的概率反而会更高。

3.4 职业技能学校应根据就业市场适当调整所设专业及招生数量。

职业技能学校在面临就业市场应该能冷静分析, 正确面对当今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热衷”;根据自身学校办学优势和特点开设专业, 不盲目跟从“热门”专业;在对待生源骤增的情况下不盲目扩招, 而是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及条件适当进行招生。

3.5 职业技能学校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开展推荐就业。

职业技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充分开展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活动, 不要仅仅局限于毕业班的学生, 应该广泛开展人才测评工作, 为学生就业前的个人定位提供参考。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与信息发布的宣传栏, 多邀请企业界人士到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广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等。动员和鼓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拓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更大空间。开展订单式培养,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积极推进校企结合, 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 真正做到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近年来, 职业技能型毕业生数量骤增和职业技能型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的竞争, 对未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应对未来就业压力使毕业生能顺利达到就业, 应该是职业技能学校目前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只要职业技能学校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从容面对就业压力。

摘要:目前就业市场对技能操作人员的需求量导致职业技能学校连年扩招, 势必对未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也势必影响到未来的就业市场, 如何应对职业技能人才未来就业压力也应该是目前各职业技能学校应该正面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扩招,就业市场影响,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祝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8 (13) :54.

[2]刘柯, 韩毅宏.当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12 (6) .

[3]郑扬波.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 5) .

职业就业 篇2

“可就业性”也就是可被雇佣性,反映找工作的人在劳动市场上受欢迎、受重视的程度和可选择的可能性。美国始终保持一定失业率,意味着只有大部分人拥有就业机会。一个人劳动力的素质好,被雇佣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多,故提高“可就业性”成为一种观念、一种目标、一种“情结”、一种时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我国,全民无就业之忧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去不返,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进行配置。配置则意味着选择,有选择就难免有不被选中的。所以失业与就业将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长久话题。尤其目前处在结构调整时期,下岗、再就业成为突出的矛盾,故提高国人的“可就业性”意识,比美国人更迫切。

一个人要想提高“可就业性”,增长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首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个思路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思路就是出路”一说;一个人的就业是面对市场而言,找工作的过程也是“经营”自己的过程,故“思路就是出路”对个人的就业同样适用。从一般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系个人行为,政府固然有义务逐步提高对公民的失业保障,但找工作则纯粹是个人的事。

假如建立了“就业纯粹是个人的事”这种思路,人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就业目标、个人发展方向,有计划地补充“能量”、提高个人素质并学会有效“整合”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被用人单位青睐的“资本”和条件,个人的“可就业性”就能大大提高。

★ 对于就业协议书

★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解读

★ 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发展

★ 做好职业规划 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 职业规划定位于职业发展的关系

★ 职业规划是什么

★ 职业规划范文

★ 大学生就业中的情商培养很重要

★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是发展的重要法宝

职业发展中心的 就业看法 篇3

2009年毕业的MBA签约比往年晚了大约3到4个月。一些在常规签约时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同学,观望情绪重,一直会要等到Deadline才去签约——主要大家关心的主要还是年薪和户口问题,今年因为形式整体不理想,所以一些不能解决户口的工作,有些同学也签了。从同学们去的公司性质来看,去国企、民营企业的多于往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也有增加。

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过往几年的统计看来,MBA的就业行业和所去公司性质有着如下特点:MBA毕业生从事IT行业的仍然高居不下,达到21%,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11%,在石油能源领域的占9%,机械制造业占7%,相当比例的学生毕业后还是进入入学前的行业。北航MBA学生毕业后高达30%的选择去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20%的选择在民营或者私人控股公司,这和民营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舞台和机遇给中国最新时代的MBA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6%的选择在外商投资企业,这部分的毕业生们向往西式的管理制度,渴望把自己所学习的管理知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外商投资企业这个更复杂,更自由的舞台上进显身手——今年由于外企招聘需求的下降,国企,民营企业更是MBA们的首选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有一些签了外企的同学,到最后也会违约,回流去签航天系统内一些相关公司。可以看到“稳定”和“待遇”的诱惑还是魅力无穷。

长江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刘卫宇:

从去年10月开始,经济危机让金融业的招聘职位迅速缩水,连不少雇主部破产倒掉了。但长江商学院2009年应届MBA毕业生仍然有40%的人拿到了金融行业的Offer。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成的学生找到了工作。虽然年薪的平均数尚未统计出来,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薪资水平基本可以与去年27万的平均水平持平。

我们通常都让学生一入学就列出一张有5到8个目标公司的名单,然后对这些公司以及所在的行业进行了解,研究和分析。总的说来,MBA学生在毕业后希望进入八个主要领域,包括金融(又含投行、PE和VC)、咨询、市场营销、奢侈品和管理培训生等等。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一些俱乐部,职业发展中心需要做的就是邀请行业内人士前来座谈,或者联系一些业内知名公司,让学生有机会前去参观访问,加深学生和公司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因为我们学生的数目不多,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人都很了解,这样就可以向公司做重点推荐。

中欧工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Tracy:

职业就业 篇4

建立健全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是就业服务信息化要提速,丰富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实现网上信息共享;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到群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训相结合,校内指导与校外指导相结合。推行个性服务、贴心服务、诚信服务,实行为毕业生就业“一站式”服务,完善毕业生就业“回访制”服务,推行毕业生就业“召回制”服务,建立毕业生自主创业“帮扶制”服务等等;三是就业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双师型”职业指导队伍。四是就业服务社会化。就业服务部门和机构单纯由学校、政府就业指导机构,扩展到行业和企业、各类人才中介机构等,形成工作合力。各院校要建立由校长负责,以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为主体,校外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兼职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并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侧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要请用人单位代表来校讲课,就业指导内容融合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大力倡导“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学历为主导”的用人环境。

二、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培养具有以下特征:即校企合作的规范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毕业生就业的定向险。在这一办学模式下,校企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到紧密,校企合作成为双方的自觉行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由原来的点对点局部合作,转变为学院与企业、行业的全面合作;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内容,由原来的局限于人才需求的信息交流,转变为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全面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实训设备、接受学生实习、委派技术人员讲学、设立奖学金等等。学校培养出了适合市场、适合企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缩短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间的差距,实现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一方面,学校要全面了解行业现状和企业需求,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各学校组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学校围绕市场办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实习实训资源,共建共享,积极组织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缩短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和磨合期。以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实行融教学合作、管理参与、就业订单为一体的“融入式”合作办学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培养符合企业个性化要求的人才为目标,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融企业文化、理念、经验于教育管理中,并从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予以一定投入,为学生实习和预岗实训提供必要条件,为学生就业提供岗位和优先选择的机会。

三、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

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举措。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它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资格证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有利于解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目前,我国已对近百个行业技术工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正在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同时,在全国大中城市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为劳动者培训后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和大力支持。教育系统同省劳动保障部门大力配合,各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让每位毕业生都拥有这个市场准入通行证,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型紧缺人才

根据江苏省人才需求实际,要组织建设一批技能型实用型紧缺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重点建设制造业、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运用与软件技术、电子技术、建筑技术、餐饮旅游服务、护理、农村实用技能等九大专业领域实训基地,不断培训和提供江苏省技能型、实用型紧缺人才。在江苏省大力建设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启动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将能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及时为新兴领域输送紧缺人才,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服务。

摘要:2009年我国仍将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来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对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学院学生就业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何晓红、白玲:《从就业后的职业问题看在校生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3,(01).

职业:思路与就业 篇5

一、什么是职业?

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平台。当然,从现在来看有很多种的职业、也有很多种的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谈谈态度的问题,米卢对国家队的球员说到“态度决定成败”,正是如此,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要用良好的、积极上进的、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你选择的职业。选择就意味着得到同时也意味着放弃,而选择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得到的是否多于你失去的东西,而衡量、选择的时候是在个人思维模式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来的,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也要受到当时环境的制约,所以能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做出有利于长久发展、持续发展,对刚入职场新人的后期职业生涯铺垫性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举例来说,找女朋友,如果是个适合自己的女朋友你将会是在事业或者职业上得到良好的支持,如果相反的选择的是不适合的那就麻烦大了。所以我们说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承担一切后果,没有人愿意分担不良后果的。

对于职业的选择,一般给出了五个参考性标准:产品、老板、上司、培训与发展、工资,考虑换工作的时候是不是要在多考虑几个参考标准呢?有没有人能想到提出来,那专业的连续性,职业的持续性,很重要的。

对于工资,我们定位是工资是投资,既然是投资就考虑投资的收益、风险、是不是值得投资等问题,那如何取信与企业、让企业以较高的代价投资?也就是我们所要阐述的如何与企业双赢?同时,为了让企业投资,需要展示投资后所能带给企业的或者带给企业的潜在的收益,也要展示给企业新人所具备的能力是值得企业投资给你一个合适的月薪。

二、“目标与过程”与“学习和就业”的关系

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就好象过程与目标的关系;目标是结果,但是没有好的过程去实现结果,那只是能空中楼阁,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理想而有遥远的共产主义;情景很好,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在大的目标之下,现在,也就是从今天我们上课开始,各位,你们要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之路,并且开始为之做准备工作。准备充分了,你的阶段性目标也就很清楚了,那试问你在做事情的时候还迷盲吗?还会感觉到大学的时间很漫长吗?

三、找工作与企业的谈判达成双赢的问题

既然工资定位在投资上面,那企业对投资的主体是不是要进行比较严格的考核,更多的企业愿意暂时职位的空缺而不愿意随意的找个人来凑和,即使待遇在低或者愿意无条件的不考虑工资的去为企业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没有相对的把握的情况下,没有企业愿意这么做;因为企业考虑的如果把问题搞的很糟那谁将为此而承担责任和后果?谁来收拾这个滩子?结果就变成了不做比做还好。

四、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机会

有很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或者是我们说的人力资源情况,而招聘不到适合的;同时,大学生毕业后有很多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甚至找不到适合的职位?是企业错了?还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为什么很多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难道是企业的错误?还是我们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自身的条件让企业不能为此而投资?

那我们的学生会干部为什么相对来说找工作就比较简单?而且有些企业的招聘条件是学生会干部优先,甚至是非学生会干部不招。是因为成绩好吗?我觉得应该是个人素质偏高所致。

个人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定位,是因为企业所需要的个人可以提供,而个人的发展在企业这里可以看到前景可以看到希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解释的很清楚,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基本生活的保障也就是我们说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生理上的需要是第一需要是要解决人的吃饭生存等基本问题的;生理、安全、感情的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就成了高层次的需要了。在离开了学校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在低层次的需要上面,那要完成这种低层次的需要做好心理上准备了吗?从个人素质、能力、专业上准备好了吗?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更多的是符合型的人才,当然如果去做搬运工人也可以吃饭,那有人愿意吗?现在的大学学生组成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有一部分来自与城市,那对于农村的学生强调自己谋求生存、自己谋求发展;对与城市的学生强调关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持续性以及关系的时限性及局限性,引导新人寻求独立、自立、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五、关于关系问题的阐述 对于刚入职场新人来说,在毕业后的去向是家长、学校、个人关心的很重要的问题,而学校关心是因为关心就业率的问题,在成功就业的问题上应该是更关心的;做家长的应该是跟关心的满意就业的问题,这个满意说的是家长对工作的满意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或者孩子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容易早晨一相情愿的问题,家长的权威也体现出来了,当然对父母来说呢一个稳定的有一定收入水平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满意的标准;而作为当事人的大学生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清晰就业将显的重要了,那你要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你适合做什么的问题将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莫大的影响,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一次次的更换工作,没有人愿意被企业辞退,而更多的是企业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而入职场的新人在看到这种情况下才可能会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不是一走了之,为什么不尝试解决企业的问题呢?其次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才考虑到离职。自由流动有好处,但是个人的思路不清晰带来的将不在是好处了,可能是三年、五年后发现已经不能够做自己专业的东西了,甚至说不能够回到原来的起点了,因为你走了很多的弯路,回不来了,那你是转行?还是重新开始?饭做的夹生的时候是很难在往熟做的,除非你想重新做饭或者有很强的意志力。

对于个人来说如何有效的实现成功就业、清晰就业、满意就业?我相信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人说“先就业在择业”,害人不浅啊,各位要知道你们在毕业之后只有一年的应届毕业生的优势,你要是择了三次业结果到了下届大学生毕业的时候你的水平跟刚毕业的学生差不多,而企业看到你的简历要求相对就高了,那你们的竞争有不在一条线上了,你觉得你能成功竞争吗?很难说吧?

所以,我们说工作很重要但是职业更重要的,各位要明白工作或者就业跟职业是两个概念的,职业是一生的问题也是个很广义很大的范畴,而就业或者工作仅仅是针对目前的情况了,这就跟我们在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问题有点类似,最高纲领是目标也是一个宏伟的蓝图,而目标的分阶段性实施就成了最低纲领。据说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整个计划做到了100年的时间,当然计划越到后面就越粗略了,相信这点大家都能理解。道理很简单,整个计划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的过程,后期的计划需要前期行动的成功实施,而在方向明确的情况下,离目标的距离会越来越近。那各位同学,你们有没有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相信做过的人应该是少之有少了,有没有同学做过?举个手!呵呵,结果跟我估计的差不多。那有没有同学考虑过毕业之后要做什么你的目标的问题,相信这个问题有人考虑过的,那你要自己问一下自己目标是不是很明确,那第一个问题明确了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你要准备怎么做?没有行动的目标那是遥不可摸的梦,没有用的,如果是这样子,那你还是醒醒吧。

六、团队分工与协作、沟通的问题 从企业发展的现状看,越来越强调团队的分工和协作。团队精神也成为企业所强调的重点,而团队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呢?能有人回答吗?个人人为应该是能不能从企业大的利益出发实现各部门各小团队之间默契的合作,抛弃个人恩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去努力;而更本质的是企业文化能否影响到每一位员工,愿意为了企业的利益而牺牲部分个人的利益。

每个公司由很多的部门组成,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往往遇到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分工不同的部门来一起完成,当然是由上级主管的部门统一协调、安排事宜,而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却有分开工作各行其是,同时在进度的把握上强调互相之间工作进度的协调和同步,这样子才会有一个相对完美的结果出来。那也是领导想看到的结果,这个时候个人成就感就突显出来了,而个人英雄主义将相对的来说得到削弱;如果你是个能力很强,喜欢单枪匹马做事的人,那能否在团队的作用下让你放弃?相信这将会使你很痛苦,但是对团队来说利益是大大的。我相信对于一个发展稳定的企业来说,你个人英雄主义的减弱是他们想看到的、也是他们所期望的。

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9-07-08 09:35 摘要:文章分析了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趋向、就业形势,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怎样提高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趋向;优劣势;就业能力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加重要。

一、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趋向

会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它学的是一门技术,所以多数大学生的选择是尽快就业,积累工作经验。

调查研究,70%会计类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就业,他们认为即使是考研,毕业之后也要面临就业的压力,不如提前就业积累工作经验,而且针对会计这个职业来说工作经验比较重要。只有30%的会计类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他们认为学历证书是以后走上社会的敲门砖。

总之,近几年的会计类毕业生就业大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 进入效益比较好的国企或外企。这往往是专业知识掌握不错,又比较愿意适应较为忙碌的生活的毕业生的选择。

2. 进入会计师事务所,这是专业知识掌握得已经很熟练,并且又感觉能适应经常出差加班的工作的毕业生的选择。

3. 做公务员,这是那些从小就有治国理想的同学的选择。

4. 做高校教师。教师每年带薪假期长,可享受稳定的福利待遇。

另一项调查显示,现在60%的会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在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是目前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四大证书之一,可谓就业的本土金字招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需要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

但是,现在的会计类大学生其就业趋向价值观也存在一些问题:(1)希望到国家机关,高新技术企业,沿海开放城市地区和京津沪等大城市工作的大约占调查总数的70%。希望到农村或边远山区工作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出现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2)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区利化趋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

二、会计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更加困难。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1. 地区之间需求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范围,呈现出“东多西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

2. 会计类毕业生多。近几年来一些文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诛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会计类专业,以及一些地区开设了会计培训班及会计技校,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

3. 薪酬逐年降低。市场只给1000元,关于会计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会计类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1500以上,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的显示水准,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的产生。

4. 社会的选材要求提高。目前会计类毕业生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5.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会计类专业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之一,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三、会计类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1. 优势: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需要会计工作。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就业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可在这些单位从事财会工作,还可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咨询服务工作,也可经进一步培养,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若取得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四大证书之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优势更是明显:薪水高,地位高,注册会计师在企业改制,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不同领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择业面广,一旦拥有CPA证书,既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交友面广;职业生涯长。

2.劣势:(1)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时间锻炼。会计类毕业生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培训。因此,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研就找不到工作”;(2)全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设置较多,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开办使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3)招聘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于现在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已经把对会计的研究推向精尖化,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证书。

四、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一个社会问题,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式更加严峻。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找优秀人才,也很难找到真正胜任工作的人才,招聘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很难就业。据调查研究,造成这种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

造成其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实践少。俗话说:会计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校不知道去实践,增长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做铺垫。

2. 自身认识的错误。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阶段,已不再是昨日的“英才教育”阶段。但部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自身丧失进取心,妨碍综合素质的提高。

3. 依赖性强。一部分大学生将就业的希望盲目寄托在关系网上,对父母及老师的依赖过多,总是期望他们给与帮助,提供就业。一方面低估了自身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4. 对自身职业缺少设计和规划。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职业观念淡薄的现象。

5. 对自身的要求不高,不肯吃苦。现在的大学生认为寒窗十余载,考上大学,就一切万事大吉了。所以懈怠了,高中那种奋勇拼搏的劲头消失了,晃晃度日,不肯付出努力去提高自己。

6. 高校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现象,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

五、提高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1. 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以“关注职业发展,加快个人成长,培育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该课程开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抉择,然后通过努力使自己各阶段的目标变为现实。

2. 增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针对会计类大学生缺少实践锻炼和实践经验的特点,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市场及单位的特点进行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得到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增强工作经验。

3. 开设学生就业社团,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提供平台。为了引导更多大学生关注就业,关注职业发展,学校要组建学生就业社团开展各类职业拓展活动,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对症下药”实现“认识,发展,实现自我”的目的。

4. 帮助大学生选这件客观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就业观。会计类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我,找准自身位置,树立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正确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明确自我人生目标,确立自我奋斗方向。

5. 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就业意识。要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信心和勇气,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

[2]会计职业介绍.

[3]会计专业发展趋势.

会计学专业就业:高级财务人才受追捧

发布时间:2008-05-30 15:45 来源:巨人高考网 作者:佚名[打印] [评论] 高考网权威发布: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从业人员有1200万人左右,不过高层次会计人才只占20%,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高水平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比较优秀的人才实际上是不足的,或者说是短缺的。统计表明,会计人才市场上,普通财务人员工作越来越难找。但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却十分短缺。

记者调查:随着新的国际财会准则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精通现代企业战略规划及国际化经营的财会管理人才成了众多金融机构追捧的人才。目前,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在急剧扩张中国区业务,几乎每家事务所都面临着几千人的人才缺口。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还吸纳不同专业的人才融入其中,因为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客户也涉及不同行业,新进员工入职前经过两到三周的培训,入职后不断的国际金融标准培训均可以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财务审计人才。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高级财会人员抢手,但是市场却没有那么多适合新人锻炼的岗位。从中国近些年的人才培养上来看,很多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机构在专业设置上只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方向性,差异化也不明显。从国内企业人才使用上来看,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并不十分充分,在人员的要求上也不需要资本运作等非常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并没有一个企业的平台给人员提供提升能力的机会。而从人才本身来看,很多人盲目考证,对于财会行业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职业规划也十分不清晰。以上三点就造成了高级财会人员缺口大的局面。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刍议 篇6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未普及义务教育,不少地区的孩子读到小学或初中就设有升学的机会,他们去哪了?毋庸置疑,都就业了,否则今天不会出现不少学生的父母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只是他们与自己的孩子不同,没有受过“職业教育”。如果按照“職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也没有受过“就业教育”,但是他们却“就业”了。

如果把職业教育定位在就业教育,它应该是世界是最容易办的。因为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可不考虑就业。普通人为了生存必须就业,就业事实上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内驱力,也是每个人走向自立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把職业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其实和人们经常说的“混口饭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业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得到職业,参加工作。也就是说只要得到職业,参加工作事实上就是“就业”了。这就不难理解今天職业技术学校的就业率高达99%,甚至达到100%,以往可能认为这个数据有很大的水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可以看出,只需稍加努力,高就业率是不难达到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办職业技术学校的成本要比普通中学高很多,而事实上,资金少也可办職业学校,如不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相当多的学生连学费也交不起。政府亦没多少教育经费投入職业学校,但学校仍能生存下去,也不影响他们成为省级重点和国家级重点。经过调查才明白:关键是如何理解办職业教育?

应该说,有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办職业学校真正“践行”了“職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職教观”。比如,前几年教育部大力推行的中職学校“半工半读”就是“職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学生刚进職业学校,还没弄清学校的方位就去企业或工厂的流水线“就业”了。实行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学生不用交一分钱学费,也无需父母给生活费,这些都由企业支付。众所周知,企业必须赢利才能生存,为何如此“大方”?因为企业愿意中職学生来“半工半读”,给学生交学费也是从用人成本考虑的,亦是从赢利的目的出发。对于学生来说减轻了家庭困难,对学校而言完成了招生任务,避免学费的损失,客观上也减少了政府投入。表面看来,这是一个“三赢”的模式,但却无法复制。原因有二:一是如果学生的家庭并不困难,家长更希望子女专心学技术、技能,将来能体面就业或高质量就业;二是所谓“半工”,学生基本上是在企业流水线作业,工作时间并不比一般工人短,差不多是“全工”;所谓“半读”也不是一半时间读书,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学文化课,三年时间的“半读”只学了些文化课的皮毛。十六七岁的少年,白天工作了一整天,晚上还有多少精力读书学习呢?因此, “半工半读”的模式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断了穷孩子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确实“就业”了,却是“混口饭吃”式的就业。

石伟平着的《比较職业技术教育》中有一段介绍美国的職业技术教育:与英、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美国的職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非像铁道的双轨一样彼此平等、各成体系,其学制也没有反映出中等職业技术教育的分支。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職业中学。但却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和科技大国。美国并不是没有職业教育,而是不把就业当成職业教育的全部。

职业就业 篇7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已经开篇,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并有效发挥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然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困难群体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建设发展乃至社会稳定。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新形式下,根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困难类型

1个人心态进入误区

主要有不自信、依赖、盲从三种不良心态导致。一是自信不足导致的困难群体。包括过于自卑与自负两种。自卑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自负即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他们错失很多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依赖心理导致的困难群体。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依赖于学校或家庭,缺乏就业的主体意识,这种消极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使这类群体经常不能顺利就业。三是盲从心理导致的困难群体。这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又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从而容易在就业时产生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时,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并没有根据自身去就业,最终导致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且,三种不良心态往往相互交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困难群体的就业心理。

2就业能力方法问题

这里提到的就业能力方法分为就业岗位专业能力素养与就业综合能力方法两个方面。就业岗位专业能力素养不足的困难群体是因学习成绩差形成的。这类困难群体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或勉强毕业获得学历学位,但学习成绩不好,专业素质较差,面对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的专业要求只能望而却步。就业综合能力方法存在问题的困难群体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缺少实践历练与社会经验。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要求。部分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与社会活动能力弱,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敢主动与招聘人员交流和沟通,不懂得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方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趋于弱势。

3家庭经济困难影响

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平时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而非专业教育层面的综合性知识水平又往往较低。这些特殊性导致的问题在就业阶段尤其表现明显。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必须在生活成本与求职成本中做出选择;另一方面贫困家庭背景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

4限定性因素成桎梏

这些限定性因素一般是个人的先天劣势、岗位的性质要求或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偏差。先天劣势中较为突出与普遍的是形象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比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胜任工作却因为形象不佳的学生拒之门外。与岗位的性质要求相关,且较为普遍的,则是性别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时,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单位不论女生的条件多好也一概拒收。因此,高校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此外,因报读专业冷门形成的困难群体是结构性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方面。近年来,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逐年猛增,就业市场对各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而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滞后于市场,导致很多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职业指导的理念与做法来源于美国。最早期,职业指导只是作为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的一项社会工作,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赋予职业指导以新的含义: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同时也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造福社会。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重要部分。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重要性表现为:

1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

学生在毕业前了解社会上有什么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指导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职业指导可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是在有限度的情况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选择。要使这种选择科学、合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乃至人尽其才,大学生对社会的真实了解与对自我的客观认识非常重要。职业指导可以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学校向有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部门发函,收集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拟招对象的要求条件等,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或组织学生亲身实践开展社会岗位需求调研,让学生学习以科学的方法搜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利用职业指导理论及相关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明确自我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就业中扬长避短,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训学习构建自身综合竞争力。三是指导学生分析社会、单位需求与自身实际间的匹配度,明确自己提升与努力的内容。

2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做好准备

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做好准备,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准备与就业综合能力方法准备。针对前者,职业指导通过分析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从业技能等等,在求职竞争中不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有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针对后者,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如:怎样自我推荐,怎样写求职信,怎样参加面试、笔试和口试等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求职方法,从而实实在在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3有助于大学生改变观念心态积极

由于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的经历,对就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存在错误的择业观念,既有只追求“舒适、热门、高报酬”的工作,又有不顾职业发展与生计需求的“任何岗位零工资就业”意愿;既有过于自负眼高手低,又有人过于自卑丧失就业信心;既有雄心壮志又有等靠的依赖思想。这都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同程度存在的通病。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正确的职业方向,从而进行实事求是的职业设计,这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根据社会实际与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不畏惧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大学生由于初次就业,遭遇挫折的心态需要调整。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如形象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并非完全不能改变,合理的妆容修饰就能有所助益;性别的劣势可以通过突出自身的其他实力与优势去弥补;专业上的不匹配可以寻找自身的其他兴趣特长加以强化寻找突破。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从短期看,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从长期看,对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铮,陈永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与成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1(53):181-182.

[2]高永新,包伟.关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教论坛,2010(2):140-141.

[3]眭国荣,王建明.弱势群体: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J].江苏高教,2005(6),119-121.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职业就业 篇8

就业工作折射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反映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实现强校梦的一个有力支点, 确立了就业是“学生之本、教师之责、学校之命”的理念,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路。最近5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超过96%, 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 在最终进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的1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 毕业生对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满意度综合排名第三, 对学院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排名第一。

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其职业所具备的多种能力。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着力点, 狠抓内涵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成长环境,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条件。

狠抓内涵建设, 着力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学院把内涵建设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按照“夯实基础, 注重内涵, 提高质量, 打造特色, 树立品牌, 提升层次”的工作方针, 连续3年开展了质量提升主题活动, 大力实施示范建设工程、质量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推动了学院发展。近年, 学院投资2亿多元, 圆满完成了省级示范院校各项建设任务, 成为河南省品牌示范院校。建有国家精品教材1门, 河南省改革试点专业3个, 省级特色专业5个, 省级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专业3个, 省级教学团队2个, 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25项。建设了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 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 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 校内实训室162个。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面向市场设置专业, 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把高校传统的“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逆向排列, 以就业引导招生, 以就业引导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 学院形成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的“四对接”办学模式。每年定期进行就业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 认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及时收集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信息。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先后开设了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等40多个急需专业, 合理的专业设置和有针对性的技能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满足了社会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 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学院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用人单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积极探索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了多元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了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认识实习、项目实训、专项实习、毕业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成了60多个理实一体化教室, 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 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近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50多项, 在省级各类大赛中获奖200多项。

二、突出就业能力培养, 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出口决定入口,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就业当作学校的生命工程, 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深受社会青睐, 有些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就被“抢订”一空, 尤其是与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500强企业济源钢铁公司合作的机电类、冶金化工类专业, 基本实现了入学即就业。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拓展就业平台。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 积极探索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推动就业工作。一是引企入校, 共建校中厂。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苏州凯斯美公司等合作, 在校内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 在生产产品的同时, 承担学院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二是进企办学, 共建厂中校。在济源钢铁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建立生产性教学基地, 将教学延伸到企业生产一线,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实现工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先后与济源市旅游局等行业主管部门, 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豫光集团、河南龙成集团、济源钢铁公司等150多家企业签署协议, 组建订单班和定向培养班,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每年通过校企合作就业的人数达到1500人, 占毕业生总数的1/3以上。在服务企业、推动就业的同时, 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抢抓机遇, 牵线搭桥, 强力助推富士康集团产业项目落户济源, 一期投资60亿元, 当年建厂, 当年达产, 完成产值43亿元, 吸纳就业2.8万人, 学院400余名毕业生到富士康济源工业园区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带动了全面就业, 为济源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学院受到济源市政府的通令嘉奖。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 强化就业服务。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 探索形成了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模式。一是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贯穿大学三年。二是设置就业指导教研室, 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三是积极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与指导、就业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创业咨询、项目孵化等多层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举办各种职业规划大赛,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实现充分就业。一是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近年, 先后投入6亿多元支持学院建设了图书馆大楼、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和职教园区。在学院建立济源市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 设立创业基金。每年在学院举办济源市就业招聘会, 为学院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学院确立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地位, 做到思想、体制、队伍、经费、设施、制度“六到位”。三是多措并举促进就业。采取点对点就业岗位开发、心贴心就业信息服务、一对一就业困难帮扶等措施, 丰富服务内涵;根据学生就业意愿, 到全国各地联系对口就业单位, 强力开发就业市场;与省内6所职业院校结成了校际就业联盟, 共享就业资源信息;针对个别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开通绿色通道, 实现充分就业;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就业手机短信平台等途径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 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毕业生数比例超过了2∶1, 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和心贴心的真诚服务, 赢得了毕业生的高度评价。

三、突出创业能力培养, 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近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以“创业教育———技能训练———项目孵化”为主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打造创业教育“三课堂”,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将创业课列入必修课范围,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保证每一名在校生都能接受一定学时的创业知识教育。发挥第二课堂辅助作用, 定期举办“SYB、KAB”创业培训班, 聘请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 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发挥第三课堂补充作用,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创业典型报告会、周末创业大讲堂等活动, 以及组织创业沙盘模拟训练、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论坛、创业项目模拟实践等活动, 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创业咨询服务工作。

搭建技能训练“三平台”, 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一是预约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校通过预约开放校内100余个实训室及研究所, 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满足了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二是加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先后与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宁波亚太计算机图文中心、济源市丽园实业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协议, 每年选送300多名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践, 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三是成立了济源市砺志创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搭建项目训练平台。参与创业培训的学员经过考试筛选后进入实践环节, 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 进行创业项目实训指导。

探索创业孵化“三模式”, 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学院筹资300多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审批的学生创业项目可以入园孵化, 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服务等。探索形成了学生自主创业项目, 企业资助的创业项目, 学生与教师、社会有关人士合作项目等三种创业孵化模式。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比例达到100%;参与创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达到10%以上;实际开展创业项目的学生比例达到5%, 通过创业拉动毕业生就业2000多人, 涌现出130多名成功创业典型。

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篇9

2005年至2009年,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338万、413万、480万、532万、611万, 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比2005年的多近2倍、是2000年的近6倍。近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是2007年为72.6%、08年为70%、09年截至7月1日已达到68% (同比基本持平)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未就业的人数逐年递增。这就意味着中国大学生已经告别从前的辉煌和优越, 而需直面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普通高校学生接触的职业教育太少甚至几近于零, 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毕业时空有理想而择业观却模糊, 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由此出现。

据某人才市场去年6月份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的调查结果表明, 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占15%, 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26%, 没有明确目标的占59%。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指导情况的调查显示, 多次接受职业指导的只占16%, 接受1-2次职业指导的占57%, 从未接受职业指导的占27%。加强职业指导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及时就业的关键, 不可等闲视之。

二、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根据麦可思调查, 现在毕业时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5.8%, 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了87.5%。有这么大的就业率差距, 就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识, 所以在求职中不断地碰钉子, 才逐渐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真实信息, 认识提高得快的同学就实现了毕业即就业, 认识得慢的同学在毕业后才逐渐实现了就业或无法就业。故此, 高校必须重视职业指导的开展:

1. 开展职业指导既适应经济体制改革, 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劳动人事制度的相应改革, 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 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 开展职业指导是有利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毕业生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后续的招生, 从而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从而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 这是毋庸置疑的。

3、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的形势环境, 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

对职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 只是一种狭义的就业指导, 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不仅仅是毕业生, 而是应该面向在校的所有学生群体敞开。

2. 在指导的功能上:

多数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 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观及创业意识教育。

3. 在指导的组织构成上: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也由专人负责, 但缺失应有的张力、缺失辐射的功能, 就业指导往往停在信息的发布和政策的宣传上, 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实施。

4. 在指导的形式上: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很单调, 而且对职业指导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四、加强高校职业指导的对策

1. 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 高校要从对社会、对学生、对自身负责的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要将职业指导视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增强其竞争实力、促进其精神成人的重要途径。在指导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弘扬个性、追求自我实现, 也要帮助他们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 调整职业期望, 端正自我定位, 在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寻求结合点。 (2) 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把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3) 促进学校职业指导与社会职业指导有机结合。

2. 深化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 (1) 学校应该及时跟踪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 (2) 加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完善人才预测系统。 (3) 将职业指导列入大学生培养计划, 普遍开设职业指导课。要保证课时、加强技能训练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3. 职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学生入校时, 就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

“高校职业指导”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而出现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只是对这一课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我们相信, 随着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人, 必将促进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邓宏宝.《淡英国高等教育职业指导的问题与思考》.

[2].姜尔岗, 谢华.《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分析》.

职业就业 篇10

(1) 时代环境因素。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让社会有了新的面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不同于七八十年代, 他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向往大城市就业, 过分追求“幸福指数”, 而忽略了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

(2) 家庭环境因素。第一, 当下学生家庭中, 独生子女占多数, 得到家长长期溺爱, 即便上了大学, 也是事事为学生操心, 包办各种事情, 因此, 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差, 挫折承受能力低, 也因此不能抓住机遇, 不能实现就业。第二,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自卑心理相当严重, 不善与人交往, 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这样即便是学习比较优秀, 但在求职过程中, 害怕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 对求职有畏难情绪, 因此造成了有业难就的状况。

(3) 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因身体上的缺陷、学业成绩差、综合能力素质低, 在求职过程中劣势较为明显, 很难受到企业关注, 甚至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 由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就业难是就业主体内在的微观因素。

(4) 学校氛围因素。高校的职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 高校教育虽不断改革, 但其办学理念依然落后。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来看,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推动工作仅限招聘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等平台搭建, 而忽略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系统培养, 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职业能力培训和提升, 这是出现就业困难群体不可忽视的因素。

(5) 企业现实因素。面对这大量的求职竞聘者, 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 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上越来越苛刻, 学历、性别、院校、生源地等要求较为明显。企业要求毕业生越来越好, 都想招聘优秀毕业生, 并且期望应届毕业生在上岗后就能独当一面, 发挥作用。这条“鸿沟”即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难现象”。

2.职业能力提升几点建议

(1) 政府要增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发挥职能, 引导地方高校做好办学定位, 加强在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的调整和预测, 充分调控高校人才培养规模, 指导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而进行的改革。政府同时还应不断出台相应的惠生政策, 促进和扶持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

(2) 用人单位应客观对待广泛的求职群体, 着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 避免就业歧视。对于企业单位来说, 应该加强同高校的合作, 共同提升和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在高校设立奖学金, 开设订单班, 提供实践实习岗位。在合作培养中, 企业亦可渗透企业文化、岗前培训等课程, 提前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 这既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熟悉工作岗位, 也是对企业的一种宣传, 节省招聘成本的同时扩大了企业影响力。

(3) 高等院校着力于教育改革,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神圣殿堂, 因此,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要以高校为主。首先, 加强职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让大学生清楚认识自我, 知道能做什么, 想做什么, 会做什么, 也能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 并能提早为就业做好准备。其次,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当下宏观的经济和科技进步环境, 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主流科技的发展, 当毕业生在面对企业新型产业或机器的时候, 专业知识还停留在几年前或十几年前,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应对工作岗位的能力发挥。最后, 高校应该发挥主动性, 积极联系企业, 不断开拓新就业基地的同时,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共同培养大学生, 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要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首先, 加强专业素质, 培养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 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对大学毕业生的新要求。其次,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充分认识自我, 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确定职业目标, 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最后, 多实践, 培养创业意识。在校期间, 尽量多地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实践和实习, 着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 积极参加创业培训, 增强创业能力, 主动了解创业政策。

(5) 大学生要有创业意识。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就业之源。因此, 高校要顺应时势,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精神, 提升创业能力, 从教育引导和政策支持上都要发挥高校的作用。

3.结束语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关注的学生就业群体。充分发挥和利用各个职能机构的作用, 共同为就业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对缓解当下就业局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和工作, 关键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水平。因此, 职业指导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让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所探求的。

职业就业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

一、职业中专院校引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职业中专院校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是较为全面的,然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学生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下就是笔者对职业中专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的思考。

1.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升职业中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在如今的社会,大部分大学生均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而职业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更是对此。职业中专院校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只是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需要怎么做,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故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能很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与规划,从而进行自我提高的活动,这对于提升人才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有着重要作用

大部分职业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对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能力、思想水平等方面认识自己,从而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从根本上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

3.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认识自我的能力,使学生依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故而,只有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强化职业中专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1.深入新生素质教育课程,展开职业生涯启蒙教育

对于刚进入学校的学生而言,职业中专院校可以建立贯穿新生的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在学期伊始就能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对此,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可加入全面的专业介绍、名师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了解。

2.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构建职业规划实践平台

职业中专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理论、实践相辅相成。尤其是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除了要进行理论教育之外,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构建学生职业规划的实践平台。这主要取决于学生在职业规划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对自己的专业、所从事的行业进行了解,同时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科技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3.以高层次、国际化视野为导向,诱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近些年来,职业中专院校一般均是结合学科背景与行业现状为教学方向,通过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主要导向,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继而有效地提升就业质量。

4.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促使学生良好就业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培训面试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尤其是在教师方面,应特别注意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以便及时反馈学生的就业信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通过以上对职业中专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教学的一些见解,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指导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从而提升就业质量。学生在校不但需要奠定扎实的知识与专业能力基础,还需要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

参考文献:

[1]秦琴.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涯教育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2(4).

[2]朴哲.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历史及其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项亚光.当前美国初中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 篇12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 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困难表现在:

1、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决战职场的首要原因。目前,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评价都普遍低于毕业生自我评估的分数。有数据显示, 5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45%的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l) 与其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也指出:“尽管中国每年提供大量大学毕业生, 但高级人才缺乏使跨国企业在华遭遇人才短缺”。

2、品格欠缺, 职业道德意思薄弱。据调查发现, 超过两成的用人单位认为现阶段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 而只有不到4%的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不少毕业生事业心不强, 缺乏责任感, 眼高手低, 不够务实, 轻实践, 怕吃苦, 不愿意深入基层。而用人单位却越来越重视这点。四川省宜宾市在2010年10月出台《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聘用考核暂行办法》, 改变过去公示后等待举报再调查应聘人员个人情况, 先要实地考核且重点考核应聘者的人品、诚信、人际关系等。

3、专业技能不扎实, 缺乏实践经验。

4、创新能力偏低, 创业意识淡。

5、职业规划不到位, 就业资源使用能力欠缺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于2004年6月28日实施了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中只有5%的人曾经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不满意。

二、目标性职业生涯规划

目标性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设计目标, 确定路径, 学生个体有计划分阶段实现目标的过程。一旦目标导向确定, 所有的路径和手段都应该指向这个目标, 并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目标设定是在职业生涯路径选择后, 对人生目标做出抉择。其抉择是以学生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 职业生涯目标一旦确立, 它就会成为学生追求成就的推动力和鞭策力, 学生将会努力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学生在经过自己认真选择的职业岗位上工作, 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创造业绩, 取得成功, 实现人生理想。在这样的职业岗位上工作, 学生将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先了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行、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 制定出合适的规划, 然后再按照规划去实施, 从而激发自我潜能、自我塑造意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样势必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之所以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正常就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关系。例如, 有的大学生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 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 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有的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发达城市、东部和沿海地区, 而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 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些误区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为了让大学生尽可能顺利地实现就业, 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 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 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 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甚至不能及时正常就业的现象。

三、如何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呢

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交错影响, 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呢?要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实现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需要在自我剖析, 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 进行自我定位, 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 指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 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估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你的性格、你喜欢/渴望做什么、你做过的哪些事让你最有满足感、你学什么学得快、你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即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 自己能干什么, 自己应该干什么, 在众多的职业面前自己会选择什么职业等问题。

2、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 社会的快速变迁, 科技的高速发展, 市场竞争的加剧, 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 以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然而, 外部环境分析对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为了使大学生学会分析外部环境, 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 鼓励大学生对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短期的分析, 努力培养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

3、职业定位

在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还应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使职业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应注意: (1) 比较鉴别, 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 选择条件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2) 扬长避短, 看主要方面,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3) 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不能固执己见, 一成不变。

4、职业目标确立在进行了职业定位后, 还必须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与目标

之所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生涯目标, 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 所以目标抉择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应遵循利益整合原则、时间梯度原则、可行有效原则、动态创新原则。一般我们可以首先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 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 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 再实施目标, 通过其效果及与环境、个人的适应性, 再逐步检测修订目标。

5、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行动计划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学习等方面的措施。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类似人生目标, 它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 不断地设定新的短期可操作的目标。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中, 大学生需要在长期计划下, 面对众多信息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信息, 逐步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如何实施自己的发展计划主要做到几点:有重点、循序渐进, 每天做一点、反思、寻求反馈和支持。这过重中循序渐进和毅力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些在外企工作的人, 想做总经理, 也知道做总经理英文很重要, 但就是不能有恒心提升英文水平, 最后只能看着那些什么都不如自己除了英文好的人得到提拔而黯然神伤。

就广义上而言, 职业生涯贯穿人的一生, 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所有时光都是个体为职业的准备时期, 而大学阶段进入一个专业学习, 尤其显出其职业预备的特点。因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毕业期间的工作与任务, 而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然, 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 需要学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 从大一开始, 大学期间全程、分阶段指导, 才能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和自己的将来有个明确的目标, 在就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提高就业竞争力。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 当“毕业等于失业”成了流行语的时候, 就业难早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毕业生如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及早的做好职业规划, 在大学学习中有目的的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单位用人标准锻炼各方面能力是关键。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素质,能力,机遇

参考文献

[1]郭晋晖.关注大学生结构性失业[N].第一财经日报, 2005-5-31.

[2]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http://www.fsttcn.com/ (中国社会观察网) , 2008-10-15.

上一篇:闭合复位固定下一篇:自适应自适应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