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市场

2024-05-28

文化产品市场(精选12篇)

文化产品市场 篇1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

1. 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外需求规模。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国外需求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 其中出口占GDP比重达到36.1%。与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相比, 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还微不足道。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 只相当于同年进出口总量的0.59%, 出口为96.53亿美元, 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量的将近1%。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服务产品进出口2 0 0 6年达到193亿美元, 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量的1.1%, 出口76.4亿美元, 约占同年出口总量的0.7 5%。

尽管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有限, 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微不足道, 然而从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上看, 随着全球文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在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在2002年就位居世界第三, 达到52.75亿美元, 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在7项核心文化产品种, 我国在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录制产品、视觉艺术产品、视听产品等5项产品的出口方面进入世界20强行列, 这5种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 (1994~2002) 在20强国家中都属于最快的。

与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同的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服务产品贸易的规模虽然有限个别项目的增长率有较大起伏, 但是平均增长速度十分可观, 即使是竞争力较低下的专有权利与特许费一项也有比较可观的增长 (见图1) 。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 世界贸易统计2007年报告

然而在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 有两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出口及其不均衡, 有些产品的出口大大高于其他产品。如在核心文化产品中, 发展速度最快, 金额最大的产品是视觉艺术产品和视听产品。视觉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像、雕塑品、装饰品等, 视听产品则包括已曝光和冲洗的照相胶片、已曝光和冲洗的电影胶片、电视游戏带。中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中99%是视频游戏, 其强大的竞争优势的确无人可敌。然而如果将视频游戏排除在外, 印度和其他高收入国家而不是中国将成为这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 中国在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世界排名第三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

与第一点相关联的第二个问题是,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结构和层次。显然带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相比较而言属于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而更能体现原创意含义和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专有权利和特许费、文化遗产、影视、音乐、设计、表演艺术等还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出口产品。我国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情况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图2显示与2003年相比, 2005年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的总体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中录音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产品的逆差下降幅度较大, 分别从2003年的1159和145项下降至2005年的201和77项。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在各类版权贸易上的逆差仍然在高位持续存在。各项版权贸易逆差在经历了持续的降落后2006年又有所回升, 特别是图书版权逆差是总逆差回升的主要来源。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2.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需求。

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相比,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 1994~2003》的报告, 2002年我国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口世界排名为15, 国内对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口需求只有11.13亿美元, 当年顺差达到41.62亿美元。在进入前20名核心文化产品进口大国中, 我国只是在报纸与期刊 (排名20) 、录制产品 (排名第七) 和视听产品 (排名第19) 三项产品中进入前20名。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 (153亿美元) 、英国 (78亿美元) 和德国 (41亿美元) 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核心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在文化创意服务产品贸易方面, 我国的总体贸易情况呈现出逆差逐年上升的态势, 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一项, 该项占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产品进口总额的56%以上, 并且这一项的逆差逐年增大。到2006年除了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的逆差逐年扩大外, 其他服务项目的贸易逆差已经全部转为顺差 (见图3) 。这一变化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在加大的同时, 其他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外的需求。这再次说明我国从总体上讲是一个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

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低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以上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 即国民收入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是正相关关系。高收入国家 (9386美元以上, 世界银行, 2003) 不仅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占世界总额的近7 0%, 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文化产品的消费国。2002年高收入国家对核心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73.2%, 达到440亿美元;而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组国家的进口总共只有9 0亿美元。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分析

一个国家某种产品进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产业的国内发展状况, 因而从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所得出的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状况, 还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下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从市场规模看,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只是美国的5.46%, 英国的26.35%。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大的部门是出版业, 市场规模达到186亿美元, 但也只是美国出版业的14.76%和英国的42.27%, 而其他行业的规模与美英相比则差距更大, 如音乐创作, 我国的市场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0.007%, 英国的0.0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44兆美元, 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6.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内GDP的比例相当于全球比例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美英都高于全球比例。

从市场消费潜力看, 即使是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的支出也处在次要位置, 而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没有能力消费对他们来说属于奢侈品的文化娱乐产品。国家统计局2006年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显示, 增长率在前三位的是交通通信、衣着和居住, 分别为15.1%、12.7%和11.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了9.6%。同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在前三的有居住、交通通讯和其他商品与服务, 分别为26.7%、17.9%和15.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只增长了3.3%。而在这一项支出中, 教育的增长又起主要的带动作用。从一般理解上, 教育的支出应当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 然而胡书东 (2006)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分析》中通过计量分析到出的结果表明, 教育支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反而住房消费支出与文化消费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 文化消费支出就会减少0.11948元。可见中国居民收入增加部分的支出首先被用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而文化产品作为人们需求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消费, 不得不让位于住房、通信和衣着等消费需求。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国居民对文化产品较低的消费能力和愿望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注重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是促进文化创意产品消费的保障。同时还应当注重不断开发民众希望和消费得起的产品, 特别是培养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

文化产品市场 篇2

1、为进一步规范“端午”节日期间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节前,开展中心城区文化经营单位安全大检查,要求各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经营单位在此期间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2、为确保“端午”期间文化市场安全有序,市大队组织开展暗访检查,采取不定时抽查的方式对各区县进行暗访检查,共检查网吧、书报刊等文化经营场所25家。并将检查中发现的违规经营场所通报属地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求限期处理,及时上报处理结果。

3、“端午”小长假期间,排定值班表明确24小时值班制度,执法人员在节日期间仍将不间断巡查,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安全工作进行督查,一旦发现文化经营场所中存在安全隐患,将及时抄告相关部门,确保我市文化市场平安。

5、“端午”期间市场监管落实责任制。各区县排定值班表明确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2名执法人员在节日期间仍将不间断巡查,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安全工作进行督查,一旦发现文化经营场所中存在安全隐患,将及时抄告公安消防部门,确保了我市文化市场平安。

文化产品市场 篇3

“文化”概念舞动起来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走过“文化苦旅”,开创“文化大散文”之新风,如今放谈“文化”,充满激情,凸显凝重,启迪读者。日前推出的新作《何谓文化》,凝练出世界上最为简短学理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余秋雨教授是当代伟大的文化学者之佼佼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维睿智,著作等身,《文化苦旅》让读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让人透视《吾家秘史》,《霜冷长河》预示《极品中国》……余秋雨教授最有资格申论“文化”。

教科书或词典里对“文化”的解读: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社会物质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连续性的基础。我辈耳熟能详的“文化”内涵是——“无产阶级文化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和总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经验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即“先进的文化”。通常说的“文化”,简言之,系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初暼《何谓文化》的书名,似嫌题目真够大,望书名而生畏;可是迅速翻阅过后,却爱不释手,原来秋雨教授用他惯用的“理性思维”、“感人体悟”、“生动事例”,加之独有的“大散文手笔”,让抽象的“文化”舞动起来。正像一位记者所评说,余秋雨教授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方面解读“何谓文化”,是他二十年来思索和行走的重要收获。拜读完《何谓文化》,豁然开朗,“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文化人,你只要表现非常好的文化风范,周边也会受到影响”。“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以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值得深思的是,“儒家文化宣示的非常堂皇却分析不多,而佛教文化却建立了一个更精密的精神架构”。用洋人雨果的话说,“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在博览群书考察世界中

总结中华文化特点

秋雨教授读书的广度和深度即“读万卷书”,考察世界的毅力和兴趣即“行万里路”,是当今学者圈里屈指可数的“大家”。秋雨自白,“我的文化课程,部分完成于课堂,部分完成于书房,而更重要的部分,则完成于一个个遗迹废墟,和一个个救灾现场”。先生的感悟是——“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因此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里它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秋雨教授为我们归纳了当今世界学者们的共识,可资借鉴。诸如:“一个社会不管发达或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质上是文化心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赚钱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一些都是文化命题”……秋雨教授特别提醒我们,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经济学家,而不是文化学者。他们不深刻,却是明白人。

沿着这个理念想开去,我们终于承认: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因之,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中国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正在于“仁者爱人”,“爱人者恒爱之”,“与人为善”,“止于至善”。可见,中华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天然的相通之处。因之,人类的“存活之道,繁衍之道,发展之道,必然包含着大爱之道、善良之道”。西方文化的箴言是“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太阳的“正能量”就是“普适价值”。让我们惊喜且心悦诚服的是秋雨在诠释文化“古典的回答”中,潜心今译《心经》,那流畅的文字——去吧,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赶快觉悟。——让我顿悟,在彷徨中寻觅空门的佛学,追求在“精神彼岸”建立一处净土,“人之为人,在本性上潜藏着善良的种子”。让人看到“佛教文化建立了一个更精密的精神架构”。

余秋雨教授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总结为“三道”,即“礼仪之道”、“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所谓“礼仪之道”是一种“社会模式”。简言之是一种便于国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正是教人们奉公守法;荀子认为“礼者,人道之极也”。所谓“君子之道”是一种“人格模式”。是治国不成退而求其次的奋斗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秋雨的笔下,“修身是出发点,谁知辛苦到后来,治国、平天下的计划基本落空,因此,由出发点又变成目的地。他们修身的模型就是君子。”所谓“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为模式”。秋雨认为,中庸哲学经由儒家和道家的深刻论述和实践,已经成为国人的基本行为模式,与世界上其它一些地方一直在痴迷的宗教极端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庸之道”在一次次巨大灾难中起到了关键的缓冲作用、阻爆作用和疗伤作用,既保全了自己,又维护了世界。

透视中国文化弊病

和描述当前文化隐忧

余秋雨教授善于在批判中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体量大、寿命长,弊病当然很多”。秋雨在分析中国文化的“三道”后,又对应地指出中国文化的“三弱”。

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中国的读书人尤其是入“仕”后,历来强调“上对得起社稷朝廷,下对得起家庭亲情”,追求标榜“忠孝两全”。于是才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箴言,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天下”,也只是言指“朝廷”而已。一个“疏于公共空间”的社会,必然导致一言堂、禁言、失声,“一言九鼎”不过是“朕即是真理”的别名。近代史上的“蒋家王朝”正是“疏于公共空间”,坚持“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党军”的独裁统治而导致灭亡被人民唾弃。

nlc202309030234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弱项是“疏于实证意识”。实证意识即科学思维。一位美籍华人史学家说,中国历史最大的弊端是“缺少数字化管理”。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若不准确,乃至于造假,一切都将“不堪回首”。秋雨教授沉重无奈地指出,“假货哪个国家都有,但中国祸害最大;谣言哪个国家都有,但中国伤害最深。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秋雨为当今的谎话世象画像,“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接续。”实证意识是当今社会克服“只问忠奸,不问真假”,“只求轰动,不求是非”,“从众心态,抹杀真理”的一剂苦口良药,我们捏着鼻子也要吞服下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弱项是“疏于法制观念”。秋雨教授声称自己不是从政治角度,而是从文化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其实,触类旁通,我们姑且躲开“宪政”这个不为一些政客接受的名词,就文化而言,也是极其有启迪和教益的。秋雨教授说:中国文化对法律观念的疏淡,严重影响广大民众快速进入现代文明。让人担忧的是,现在有很多官员还在忙着表演离开法制程序的所谓“亲民”举动,把上访看作起诉,以调解替代审判,用金钱慰抚非法,结果,法律被贬,正义蒙尘,凶者得利,善者受损。更严重的是,不少活跃在传媒和网络上的文人还把自己的喧闹围啄当作“民间法庭”。其实,中外历史都证明,世间一切“民间法庭”都是对法律的最大破坏。

在余秋雨教授的笔端勾勒出改革开放近年来中国文化的进步。主要是:由于30年来“注重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成功实践,比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由于改革开放,文化视野开拓,比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由于一次次全民救灾的行动,在中国史无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当然,“民生文化”的加固有待于体制的改革,“多元文化”的拓展有待于民主进程的推进,“生命文化”的普及有待于“宗教精神”的重建。

余秋雨教授对当前文化的隐忧更值得重视。一是,“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秋雨教授纵览电视、报刊,竟然发现“永远在大做文章的还是一千年前的枭雄心计、七百年前的宫门是非,以及古人之争、古墓之争、老戏重拍。“复古文化的极度自信的背后隐藏着极度的不自信”。因为这股风潮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它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只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这是中国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倒退。二是,“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民粹似民主,却绝不是民主。民粹的泛滥,是对民主的惩罚,但是这种惩罚唤不来民主。民粹对民主的损害,甚至超过专制。秋雨教授对时下的“海选”不以为然,“海选”是社会上部分爱热闹的年轻人的短期游戏,与艺术高低没有关系。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三是,“文化的损耗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秋雨教授入木三分地批判当下的一些怪现状:文化的官场化、行政化,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大陆一层层“领导”文化的部、委、局,以及“文联”、“作协”这样的官方机构中。秋雨疾呼,“我企盼政府尽快与大多数文化传媒脱钩,使它们不再享有特权,随之也能受到法律的监督和惩处。”

尽管余秋雨教授亮出了“三个隐忧”的心底,却对中国文化的走向作出“宽心”的判断——复古文化的热潮现在已经超过了尖峰,开始降温。原因是人们已经发觉那些老句子、老故事、老谋略对于当代生活帮助并不大,产生了厌倦。

结末,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余秋雨教授在批判亨廷顿先生的《文明的冲突》时,有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字——不错,我是中华文化的忠实阐述者,但是,我完成这些思考的基础逻辑,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给予我的;我文化思维的美学基础,是黑格尔、康德给予我的;我的现代意识,是荣格、爱因斯坦、萨特给予我的。我从来没觉得,这些来自欧洲的精神资源,曾与我心中的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产生过剧烈冲突。——“世界是平的”,文化是多元的,信仰是自由的。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论”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容纳百川的胸怀。“中华文明成就可观,且基本上没有与其他文明发生过冲突”。这对持有“中国威胁论”的政治家该是强有力地驳斥和挞伐。

余秋雨教授接受《中关村》记者访问时,应总编辑卫汉青之请,欣然题词——“引水为泽称海淀,集智成村曰中关”——正是从“文化”的视野对编辑部同仁的鼓励。

文化产品市场 篇4

“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 在不同的学术领域, 文化有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的特定含义。《辞海》中对文化的注释主要有:第一, 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第二, 泛指一般知识, 包括语文知识在内;第三, 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文化一词的英文是culture, 该英文单词的最初含义是指“耕耘土地”。到了16世纪, 这个词的意思演化为“对心灵和智力的培养”。从19世纪初开始, culture的含义变得宽泛, 指“整体上的智力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发展”。再后来, 它不仅仅包括精神层面的活动, 而且包括民族或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

文化本身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才能具体呈现, 这些文化载体主要被称为文化产品。所谓文化产品, 人们通常认为是表达人类的信仰、思想、历史、风俗、情感、价值、审美、语言文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精神因素的物品或活动, 它像空气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圣经、佛经、教堂、庙宇、社区活动室、书刊、网络、古迹、民俗、电影电视、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端午龙舟赛和春节爆竹烟花, 等等, 涉及范围极其广泛。

在进行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时候, 理解文化产品的涵义需要重点把握一些文化产品的特点:文化产品能够将“象征意义”传递;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产品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具有分离性;文化产品具有资本性特征, 等等。

二、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一) 文化产品的非排他性

市场上销售的唱片, 不付费购买便没有办法获得该唱片, 便被排斥在消费利益之外, 这是具有排他性。再比如收费的博物馆, 通过门票制度轻而易举地将不付费的消费者排斥在外, 也是具有排他性的。

所谓非排他性, 是指在产品的消费中, 很难将某些消费者 (比如不付费的或不排队的消费者) 排斥在消费利益之外, 这种困难可能存在于技术层面, 即技术上很难做到, 也可能存在于经济层面, 即经济上不可行。例如以无线信号发射的中央1台和中央2台的电视节目, 任何想收看的观众, 不用付出任何收视费用都可以收看到, 不被排斥也很难被排斥在消费利益之外。

(二) 文化产品的非竞争性

所谓竞争性, 是指消费者之间产生机会的竞争, 先来者获得机会, 后来者损失机会, 如果后来者想要享用同样的消费品, 需要再购买其它的机会, 即产生所谓边际成本。比如一个收藏家购买的一幅画作, 世界上仅此一次的机会, 被他所购买, 后来者损失了享用该画作的机会, 这就是竞争性。再比如, 一张老鹰乐队的经典唱片, 市场上有n个复制品销售, 当一个消费者付费购买了一张唱片的时候, 其他消费者便失去了一次机会, 但是还可以付费购买另一张同样的唱片, 产生边际成本, 当市场上的n个复制品全部都被购买完毕时, 机会就被竞争完毕, 再没有机会了, 所以当接近售罄的时刻, 竞争性增强, 往往市场价格会增高。

所谓非竞争性, 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个产品时, 并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的机会, 消费者之间没有机会的竞争, 每一个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均为零。比如免费开放的湖南省博物馆, 一个消费者参观了该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 接下来的若干个消费者依然有机会参观, 他们的消费质量是一样的。但是, 当消费者蜂拥而至, 导致博物馆的接待数量接近能力极限时, 就产生了竞争性的问题, 后来者将损失消费机会, 无法顺利进入博物馆。

同时, 讨论文化产品的非竞争性时, 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应当重视, 就是文化产品在历史纵向上的非竞争性。文化产品消费的方式可能是阅读、欣赏、聆听等, 这种消费不会将文化产品吃掉、用掉, 反而可能在人们的共鸣中强化了其文化价值。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复制、收藏与保护等手段获得永久的生命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某一时代某人创造的文化产品加以消费, 并且不必担心它会在消费中立即消失。

(三) 文化产品中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1. 属于私人产品的文化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其收益和成本可以基本内在化, 在图1中存在于右上角区域。书刊、音像制品, 这些都算是私人产品。一本书, 在市场上销售, 不付费的人是不能享受到的, 甲购买了这本书, 产权明晰, 产权所有者享有该私人产品的权利, 可以将其他人排除在外, 这是排他性;别人要想也享用这本书, 一定要再付钱购买, 随着消费这本书的人数增加, 边际成本总是不为零, 这是竞争性。根据市场法则, 这类产品由市场供给是有效率的。许多与流行时尚比较靠近的文化活动, 市场都有对其进行最优配置资源的能力, 政府不必介入。但是, 如果有文化产品产生负面的社会效果, 比如色情的文化产品、宣扬暴力血腥的文化产品、至瘾的文化产品、网络水军等, 政府还是要如同维持一般市场秩序一样, 加以规制。这并不违背经济规律, 而是弥补了市场失灵。

2. 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文化产品

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在图1中存在于左下角附近区域。公共广播、公共电视就是比较典型的纯公共产品。居民个人如果拥有接受广播电视信号的装置, 很容易就可以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 没有什么能够将某个居民排除在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之外, 这样做太难或成本太高, 不可行, 非排他性具备。另一方面, 一户居民享用上述的广播电视节目, 并不影响千家万户居民同时享用, 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他们之间不产生竞争关系, 增加享用者并不增加成本, 边际成本为零, 非竞争性也具备。

3. 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文化产品

准公共产品没有纯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有些文化产品拥有非排他性, 但是非竞争性不具备, 例如开放性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文化活动场地, 它们是公共的文化资源, 任何不付费的消费者都没有被排除在外, 都可以享用;但是, 这些地方毕竟不是大胃王, 总会产生拥挤, 当产生拥挤的时候, 前面享用的消费者已经影响到后面的消费者, 拥挤到一定程度, 再增加消费者, 便需要增加成本, 增加提供更多的同质文化产品才可以, 边际成本不为零。问题是, 有些景观可以复制, 有些不可复制, 对于不可复制的那些文化产品, 就得想办法在技术上排他, 以解决拥挤问题。另一些文化产品拥有非竞争性, 但是具有排他性, 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有线电视等, 它们都有一个临界的拥挤点, 在未到达拥挤点前, 消费具有非竞争性, 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的利益, 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成本, 边际成本为零。一旦达到拥挤点, 再增加消费者就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 或者为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需要增加产品供给, 边际成本不为零。所以, 这类文化产品的非竞争性是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确切的说, 这叫有限的非竞争性。这类产品, 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 通常设有收费口, 或者即使不收费, 也设有限制消费者数量的出入口。

三、基于公共产品视角, 政府与市场的理论分工

(一) 纯公共性文化产品——政府供给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 由于此类文化产品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市场主体天然缺位, 所以应该由政府供给。完全符合这类标准的文化产品较少, 典型的例子有公共广播、公共电视。再比如, 某些文化遗产和遗迹, 也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这里的遗产和遗迹, 是专指一些排他难度大、又没有竞争性的项目。例如特殊地貌、典型的民俗风情等, 还有一些文物, 它们通常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最为珍贵、价值无法估量的财富, 而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 则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抑或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任何社会成员, 都可能处于本国本地的文物或文化遗产的荫庇之中, 非竞争, 也非排他。由于产权归属问题, 投入资金的规模问题, 以及投资与收益不对等问题等, 难以找到恰合的市场主体来提供此类文化产品, 政府成为承担责任的不二寄望。当然, 如果某些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技术上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收益内部化, 吸引其他市场个体参与完成保护职责, 当然也是好事, 那就另当别论了, 可以进行技术处理, 使之进入混合产品领域。实际上, 在公共产品领域与准公共产品领域, 确实存在着大量可以互相转化的区域, 到底如何在公共与准公共之间定位, 取决于具体国情和执政理念等。

(二) 准公共性的文化产品——政府介入

准公共性的文化产品由于其公共特性, 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这些产品的混合属性决定了它们既具有鲜明的公共特征, 又可能具备一定的盈利空间, 私人部门可能能够通过经营这部分文化产品获得成本补偿并实现利润目标。因此, 这类文化产品的供给, 可以在政府适当介入下, 依靠市场机制, 发挥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 动员社会的力量进行提供。对此, 一方面政府要确保公众对此类产品的可及性, 确保其公益性质;另一方面, 政府又需要容得下市场的舞台, 确保这类文化产品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在准公共性的文化产品中, 又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区分区分对待。

1. 一方面具有非排他性, 另一方面竞争性较强的准公共性文化产品——政府供给为主

该类物品的供给, 很难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区分并将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同时由于竞争性的存在, 使得该类文化产品的消费很容易拥挤, 影响后来者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 私人部门通过市场供给, 难以获得合理的回报, 从而造成该类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不积极, 所以政府有责任承担起该类文化产品的供给。如开放性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文化活动场地, 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许多城市都有这样地方, 年代久远的教堂、庙宇、戏台、宗祠、牌楼等, 散落于市区、街区中, 它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需要保护, 人们需要这种典型的文化产品, 但消费又难以排他, 出于投资回报的考虑市场上没有理性投资人愿意出资保护此类文化产品, 它们需要政府出资履行保护维护的职责。

2. 一方面具有非竞争性, 另一方面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性文化产品——可以考虑市场配置

此类文化产品, 属于可以收费、群体共同消费的项目。由于可以将搭车者限定在受益范围之外, 所以投资方存在投资动力, 只要投资收益率达到一定水平。但是, 这里还需要具体区分一些不同的情况。

比如, 如果该项目前期投资巨大, 项目建成运行后边际成本递减, 这实际上具有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对于这样的文化产品, 虽然市场存在供给的动力, 但是不能放任由市场配置, 而是应当成为政府公共定价行业或者由政府兴办事业, 至少政府应该予以有效地规制。因为, 这些项目如果任由市场配置, 垄断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譬如广播电视产品的供给, 广播电视设施前期的投入巨大, 一旦建成, 后期的垄断市场收益可观, 该行业的市场投资动力很大。政府掌握该行业的投资, 适当允许私人投资, 并且有线电视节目收视收费定价采取公共定价, 允许广播电视广告的市场化等。

再比如, 如果该项目的前期投资巨大, 项目建成运行后需要不断注入资金, 边际成本始终具有一定规模, 这样的文化产品, 市场投资压力大, 必须靠高收费才能满足市场的投资收益率的期望, 这使得消费者的消费受到抑制, 福利受到一定损失。而假如这种文化产品从社会效益角度考察属于基本文化需要, 譬如图书馆, 最初建设时需要一次性的高额投入, 建成投入使用后, 还需要不断注入资金, 充实馆藏, 维修维护, 私人部门对此难以承受, 而且图书馆具有基础文化意义, 应该面向大众。如果该项目按市场规则定价, 只能实行高收费弥补成本, 则结果只能针对小众, 满足不了大众要求。如果这样, 又会产生收益率低问题, 市场投资动力不足。总之, 政府责无旁贷地应该介入此类文化产品的配置, 采取低价、免费等福利性措施, 使之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 有些项目前期投资规模适中, 投入运行后也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 私人投资能够承担得起, 采取市场定价、市场运行, 完全能够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率, 市场投资动力强劲, 这类文化产品便可由市场配置, 政府可以让位于市场。譬如电影院、剧场, 市场能够高效配置资源, 政府何乐而不为?对此类文化产品采取市场配置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 它可以保证高效率, 发挥市场对消费者需求反应灵敏的优势, 及时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四、如何理解政府提供文化产品

提到政府提供带有公共性质的文化产品, 这并不是指政府一定要直接兴办、直接参与生产文化产品。确切的意义应该是, 政府采取多种提供方式, 既可以直接兴办、直接生产, 又可以, 而且更多的是政府通过间接手段提供。

(一) 政府购买, 企业生产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都是政府出资, 由市场上某些建筑企业、安装企业来承担建设, 而并不是政府自己作为建筑者组织人力、购买材料进行建设。再比如, 许多文化演出团体, 属于企业经营, 政府可以与之签订购买演出合同, 每年购买演出若干场次, 作为提供给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内容。

(二) 政府特许经营

通过特许经营权来经营文化产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例如在欧洲很多国家, 广播电台都是使用这种形式。

(三) 政府资助

考虑到某些公共性文化产品的社会收益与市场收益不对称, 政府可以对提供这些产品的企业给予经济资助, 以确保其提供有益的文化产品。比如, 政府对高雅艺术院团、京剧院团的培育或保护等。

(四) 政府其他政策支持

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 政府可以采取税收优惠、金融担保等政策措施, 吸引投资, 扶持经营, 达到产业布局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文化产品市场 篇5

内容摘要:在21世纪,文化产业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我国的文化企业立足本土市场,开拓海外市场。要做到明确定位,选择合适的目标顾客;创新观念,全面提升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重视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关键词: 文化产业

企业

现状

本土市场

海外市场

21世纪的文化产业被称为“黄金产业”,美国、日本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着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是党和政府今后若干年内要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如何发展文化企业,使其既能立足于本土市场,又能开拓海外市场,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文化企业的现状

2009 年7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等为重点,旨在加大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被称作中国文化产业里程碑的规划的制订,不仅表明社会主义中国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更意味着我国政府已经坚定地把发展文化产业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而进入2009年后,以网络游戏产业、电影产业、出版产业为领军的文化产业也是进一步呈现出了繁荣景象。2008 年底至2009 年初贺岁档期,《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四部国产电影国内票房总额突破10 亿元。“1 至5 月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17%,其中新闻出版总产值平均增长30%左右,销售增长20%,显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创作数量稳定增长,1 至5 月份,电影创作已达到160 部的好收益,电影票房达到19 亿元,同比增长40.3%。”①

二立足本土市场

① 李舫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路向[J] 今日信息报 2009.09.16 第B 01版 文化企业要如何立足于本土市场,我认为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明确定位, 选择适合的目标顾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需求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地域、民族等发展密不可分。文化企业要想在本土取得好的发展,必须对本地区有充分的了解,明确定位。比如在广大农村地区, 人们对电影的需求量并不小,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 这部分市场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所以在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层次性,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不能盲目建设大型娱乐场、文化一条街、文化产业园区等,致使产品和服务价格居高不下,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脱节。文化企业要尽量通过科学定位和努力工作提高不同类型、层次人们的文化水平,不能一味地面对高端,开发针对少数群体的“贵族”文化,否则,难免会曲高和寡。同时,也不能一味迎合某些低级、庸俗的文化需求,不能单纯为盈利而媚俗。

(二)创新观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文化企业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最佳组合”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优势、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市场主体是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开放水平, 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是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其中内容创新是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管理创新是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利用内容创新, 掌握文化企业的核心资源;通过管理创新, 协调企业内各种资源、能力, 将其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

文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文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如何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管理和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总量、质量、专业和分布构成都不容乐观,没有形成文化企业的人才群体, 还存在文化企业人才流失现象, 文化企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能力都还不完备。因此, 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 尽快培养具备文 ② 郑茂林 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 企业经济 2004年第7期 化产业的相关知识, 掌握现代科技、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文化企业应尽力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除此之外, “文化企业的专业人才个性鲜明,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更具有宽广的胸襟, 采取类似于目标管理的方式, 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心理契约”,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③。

(四)承担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盈利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此更有利于文化企业在本土市场的长远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公共责任、社会反应三个方面, 而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社会责任更为明显。作为文化企业, 其产品不单是供人们使用那么简单, 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低俗文化会造成精神污染, 比环境污染的危害更大, 可以导致文化产品“人文内涵”的缺乏。比如某些不良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络等会严重影响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 文化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同时, 也要肩负起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优秀文化的责任。

三开拓海外市场

我们的文化企业不仅要在本土发展的好,还要在国际上发展的好。

(一)扶植大型文化企业,培育知名品牌

要想使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必须要把文化企业发展为大型的文化企业集团。我们要支持文化企业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实施水平或纵向的兼并重组,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形成大型的文化企业集团。当今国际市场的文化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所以我们要积极寻找本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其文化特色,打造品牌文化产品及服务。在打造知名品牌的进程中,其文化建设要落实到具体的品牌塑造、策划、推介、营销上,着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向国际市场发展。

(二)构建国际信息平台,加强国际合作

③杨春丽 史萌 浅谈文化企业的特性和发展对策[J]山东经济 2009.05 第3期

要想使文化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政府要“积极建设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迅捷的信息以促成对外合作,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以及参观学习海外同行的发展”④。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海外市场开发部或者国际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的文化企业只有充分的了解国际信息,做到与国际接轨,我们生产的文化产品才能够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才能够开拓海外市场。

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我国必须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战略思想,立足本土,开拓海外,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企业的实力。

参考文献:

李舫 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路向[J] 今日信息报 2009.09.16 向勇 文化产业这十年[J] 北京商报 2009.11.16 杨春丽 史萌

浅谈文化企业的特性和发展对策[J]山东经济 2009.05 第3期 郑茂林 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 企业经济

2004年第7期 王春雨 关于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1期

傅守祥 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J] 深圳大学学报 2007.03 第24卷第2期

文化市场的调控 篇6

(一)市场发展不完善,规模不大,范围不广,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不够繁荣

由于新旧体制交错并存,多年一贯的体制限制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由于文化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之间比例不协调。管理者多如牛毛,生产经营者人力匮乏,造成了文化市场发展的缓慢。由于我国文化艺术生产力很低,文化市场比较狭小。文化艺术落后的旧局面一下子改变不了,决定了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文化商品供应总量和不能适应群众正当消费需求的矛盾。供求矛盾较大,市场还不能及时地满足群众对文化商品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格调的不同需求。由于文化产品单调、匮乏,生产周期过长,且单纯追求“高、精、尖”,许多新的文化品种的开发也跟不上发展变化的形势,造成人们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和某些文化现象的畸形发展。

(二)市场运行机制弱,流通通道不畅,价值体系不合理

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功能的发挥,靠构成市场机制的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但这些经济杠杆所发挥的作用在现有体制下是极其有限的。这几年,我国文化市场开始闯出了一些新路,但仍未能摆脱无序状态。长期以来文化管理只注意文化艺术生产,而不大注意文化艺术产品的流通,文化产品没有严密的产销渠道,没有信息反馈系统,文化产品的生产既不掌握消费者。又不能预测未来的发展。仍处于较封闭状态。

由于我国文化市场发育不良,文化产品价格体系不合理。造成某些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合理,在思想价值和经济价值上,过分偏向于经济价值,不合理的现象也导致文化艺术生产的盲目性。时下物质产品价格与文化产品价格的差较大,无形中贬低了文化产品的价值。影响了文化生产的积极性。并且。从文化产品价值看。低格调、消遣性的文化产品价格暴涨,而较富艺术价值健康高雅之作却常受冷落,无人问津。这势必使一些文化组织竞相涌向利润较高的浅层次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高层次文化被冷落,造成文化事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三)市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法制不建全,规章制度零乱不成章法,市场秩序差

由于文化市场在搞活的同时,管理意识跟不上形势。管理体制又不合理,管理措施也不配套。造成了文化市场的困境和出现一些失控的现象。如发展不平衡,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繁华街市网点密集。冷僻处都是空白。特别是音像制品市场、书刊市场、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多头领导,又没有统一管理,造成实际无人领导的状态。

营业性的录像播放。虽然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但场地秩序混乱,声像效果不佳,录像节目良莠不齐,有害无益的内容不少。文艺演出市场,音乐茶座、舞厅时有不健康曲目的演唱及不健康行为发生。书刊出版市场,也面临严重困境,发行不畅。一批学术书籍纷纷下马,高质量的图书印数暴跌、或出版社因涉赔钱原因而被迫冻结。与此同时,那些充斥低级趣味庸俗的文艺作品,内容多为荒诞的凶杀、色情,迷信之类的“血”“肉”文艺书刊杂志。却颇为行销。

可以说,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管理。没有一整套规章制度。缺少维护文化市场各方面利益的专门法律。生产者缺乏法律依靠,消费者正当利益得不到保证,对于文化纠纷处理无章可循,各项政策和配套设施不完备。文化市场“谁都管,谁又都不管”。文化市场秩序紊乱,执法又缺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进行正常的文化经营。严重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

所谓文化市场的调控,就是指国家依据价值法则和文化生产自身的规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和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调节控制文化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文化的调控,直接关系到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是否建立起正常的市场秩序。我们要以“繁荣市场,健康发展”作为文化市场调控的基本目标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研究如何使文化市场尽快地繁荣起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下去。文化市场的调控,既要有利于发挥激发、鼓励、保护和推动的激发机制作用,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又要有利于发挥约束、控制、限制和防范越规的约束机制的作用,以保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纠正当前文化市场的困境,需要在重视激发机制的同时,也重视约束机制的功能。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奖励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文化市场不良发展的因素。以繁荣活跃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的调控。要在坚持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前提下。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讲求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生产力发展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提倡健康的。扶植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有害的,取缔违法的,打击犯罪的”管理原则,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方法,在积极疏导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之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正确解决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是今后发展文化市场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文化市场开放不够,市场机制引入不够,不少文化商品生产者、管理者头脑中未真正树立起市场观念,缺乏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行政机制的引导、控制作用减弱,文化生产和经营出现无秩序状态。旧体制排斥市场机制,就把市场搞僵化了,导致文化市场发育不全:但听任市场机制自发盲目起作用。搞“市场万能”。就会产生拜金主义。导致文化市场发展畸形。美国著名社会学者丹·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写道:“尽管(美国的)文化娱乐机构基本上是受文化市场支配的,而比较严肃的作品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基金会赞助人的赞助。”美国常以此办法做一些补救。我们是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更应注意这一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绝不能让财神爷来主宰。总之。只有克服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各自的弊端。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机制为主导。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二者有机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才有利于今后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需要,尚需从多方面予以扶持和调控,使其正常发展和不断繁荣。大体来说,对文化市场和调控可着力于以下方面。

一是要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向进行定向控制。投入文化市场的各类文化产品都是社会生活在文化艺术生产者头脑中的反映,都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意识、想象和情感。而我国目前全民的文化素质还不高,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这就要求对文化市场和政治方向注意引导和加强控制。同时,还要根据文化市场出现的经营趋向。运用市场调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把文化生产、流通、经营、消费引导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上来。

二是要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行定度控制。也即是要对投入文化市场的产品数量、产品活动和服务质量加以控制,把文化市场的发展控制在一定的经济限度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超过限度,事物的发展就会走向反面,文化市场的发展也是如此。例如,在黄金时间过多地播放外国影视剧,就会妨碍国产影视剧的发展。

文化产品价值探讨 篇7

关键词:文化产品,价值,价格,文化产品分类

一、文化产业基本理论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 “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也“泛指一般知识”,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精神领域的概念, 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 是意识形态, 具有价值, 但不具有使用价值, 只用通过文化产品这个载体 (有形的或者无形的) 才能拥有使用价值, 进而拥有产权和交换价值。

2. 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或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部门, 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部门。文化产业活动与一般文化活动不同。一般文化活动, 都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顺便进行的, 属于自我服务的性质, 不以交换为目的。而文化产业活动是一种新的社会分工——文化服务者或文化产品生产者所进行的以文化产品的交换、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产业活动。2009年, 刘成瑜综合了以往学者和媒体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论述, 提出了较新的文化产业的定义, 他指出文化产业“以文化内涵为基础, 借助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出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 通过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产业。”

3. 文化产品的概念

文化产品是使精神领域、意识形态的、行为方式的文化, 得以进入流通领域的载体。文化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产品, 如民俗工艺品、书籍等, 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 如歌舞表演、电影、音乐、教育等。文化服务边生产、边消费, 没有留下实物形式的东西, 但是客观存在, 影响着人们思想与行动, 是无形产品。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中形成, 进入商品交易市场, 体现文化的价值。

作为产品, 文化产品同工农业产品的本质一样。第一, 都有效用, 都有使用价值, 都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第二, 文化产品的生产同工农业生产一样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同样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支出。这些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文化产品的价值和载体价值。

文化产业所生产和提供的文化产品, 由于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冲击力, 国家和社会必须把其中一部分纳入公共产品的生产范围, 由国家财政和社会基金支付和补偿其劳动耗费, 这一部分文化产品, 具有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和公民素质的作用, 或是全体公民有权共享其文化成果, 国家应对此类文化产品加以引导、规束和扶持, 如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脱盲义务教育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作为公共产品的文化服务产品不进入市场;非公共产品部分, 为满足居民个人文化消费的需要而生产, 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文化产业部门同时进行着商品与非商品两种生产。目前我国把公共产品部分称为文化事业, 把商品部分称为文化产业。广义的文化产业概念包含了文化事业和狭义的文化产业。

4. 产权概念

文化产品具有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

知识产权, 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 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 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二、文化产品的分类

对于文化产品概念及价值, 学者们分别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如白仲尧 (2000) 在《文化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文化服务商品由于其具有个性、创新的特点, 个别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时常起主要作用, 但上限是居民的购买力, 下限是企业生产成本;文化服务商品的供求弹性, 需求弹性高于其他商品;尹世杰 (2002) 在《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由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角度分析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问题, 指出文化产品 (包括文化服务) 既有私人产品的属性, 又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既有商品的属性, 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 必须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李庭新, 李书 (2005) 认为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包括:主体价值、载体价值和转化价值。主体价值又包括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甄学宁 (2006) 将森林文化产品分为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其价值由创作过程的活化劳动、制作文化载体的物化劳动和森林文化自身的价值三方面构成。其价格由生产成本、效用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综合决定。生产成本决定了最低价, 效用决定最高价, 供求关系决定波动幅度。岳红记, 何炼成 (2007) 将文化产品区分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将文化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三部分。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据此提出定价原则:基础价格由价值决定, 延伸价格由增值性决定, 受偏好、垄断性和主观性影响。王志标 (2008) 指出文化产品价格由供求、生产所花费的时间、历史沉积时间、奇巧性、成本与消费水平、偏好、时尚、政府、垄断、知名度与品牌等因素决定, 尤其受后几种因素影响较大。纵观学者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概念及价值构成分析, 都以某一类文化产品或服务为依托, 阐述文化产品的概念, 分析其价值构成, 笼统而论, 未免考虑不周, 以偏概全。笔者认为, 要研究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 首先就要对文化产品的分类进行界定, 不同的文化产品有着价值构成的异同之处, 不能一概而论。依据文化产品的有形性和无形性、国家对于文化产品流通的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将文化产品划分为以下四类:

1. 文化服务产品:

附带文化价值的服务类产品, 如民族歌舞、茶艺表演等。此类文化产品为抽象的服务, 享受服务的过程就是文化产品消费的过程, 一边生产一边消费, 生产结束即意味着消费完结, 过程不重复, 通常不以物质产品形式留存于消费者手中。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物质资料, 如茶艺表演中所使用的茶具、茶叶, 但这些物质资料不构成该文化服务产品价值的主要部分, 该类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无形的服务本身。

2. 文化精神产品:

音乐、书籍等。此类文化产品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以光盘、纸张、磁记录、二进制电子数据等为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 进行规模工业生产。消费者购买实物, 进而进行精神享受, 该消费过程可重复, 消费者购买的是物质载体的产权和知识产权内涵所包括的使用权。

3. 稀缺性文化产品:

收藏品如玉石、邮票、古玩等。此类文化产品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其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上。消费者购买的是实物的产权, 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等。

4. 文化遗产:

列入各级保护范围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精华遗留, 经过世界教科文组织及国家相关部门认定为各级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 其所有权归属全人类, 但其使用权归属于所在国家, 文化产权分离。国家法定不可交易所有权, 只能转让、租赁使用权, 或以国家财政支撑保护和利用, 为全社会提供文化共享平台, 或以租赁使用权的形式将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国家施行监督调控和保护。

三、文化产品的价值判定

概括来说, 文化产品的价值指凝结在其上的一般人类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由生产文化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创造性劳动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决定。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指其能满足人们某方面文化需要的属性, 由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时间沉淀价值、主观偏好等所决定。价值指导价格, 价格又受到供求关系和偏好的影响。依据前文对文化产品的具体分类, 对文化产品的不同价值构成加以分析。

1. 文化服务产品:

主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创造性劳动时间所决定, 其价值构成:文化服务产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性劳动 (知识产权) +载体价值+审美价值+主观偏好。服务产品产权的核心——服务的所有权不会转移, 而服务享受过程中只是消费了服务的使用权, 服务结束即宣告使用权终止。

2. 文化精神产品价值=知识产权+载体价值+审美价值, 其物质

载体的产权随交易转让, 但其文化内涵、创意、知识产权不会随交易的完成而实现产权的完全转让, 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的拥有者, 仍然拥有该产品的所有权, 而转让的是该产品的使用权、发行权、获利权等。文化精神产品价值并具有扩张性和增值性, 随着认可的人数增加而增值。其中, 法定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 一般都有期限限制, 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该知识产权开放给全社会, 成为公共知识。

文化服务产品和文化精神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 由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性质所决定, 其需求价格弹性都较高。

3. 稀缺性文化产品价格主要由其稀缺性决定, 稀缺性文化产品价值=稀缺性程度+审美价值+时间沉淀价值=收藏价值。

其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稀缺性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积淀而逐渐上升的。由该产品的稀缺性决定了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甚至无弹性。交易的发生伴随着产权的转移。

4. 文化遗产的价格与稀缺性文化产品的价格构成基本一致, 但其价格构成又体现出明显的社会价值,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由于其受各级法律保护, 法定不可交易所有权, 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能转移、租赁其使用权。价格构成用于指导黑市交易。其所有权需求价格无弹性, 但使用权需求价格有弱弹性。

四、文化产品的价值规律

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价值规律的共性和特性:

共性:受到商品价值规律作用的影响。价值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制约。文化产品既含有一般商品的价值, 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 其生产和消费也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影响。

特性:1.市场价格调节手段的局限性。文化产品因具有强烈的独创性、个性化特征, 价格受到偏好、垄断性的影响严重。

2. 文化产品产权的分离。在多数文化产品的交易中, 产权出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在产权交易过程中, 不具备排他性。

3. 价值增值性。随着社会认可程度的提高以及时间沉淀价值的增加, 文化产品的价值呈现增值趋势。

4. 社会价值的体现。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引导着社会的风气、环境,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所以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市场化、商品化, 而应受到政府的管辖和引导, 通过各方面舆论和全社会的力量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稳定的文化氛围。作为全人类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 更应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 保护先行, 体现社会价值, 不能一味的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成瑜: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0)

[2]白仲尧:文化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 2000 (2) .

[3]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 2002 (5) .

[4]李庭新 李书:文化产品价值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 2005 (3)

[5]甄学宁:森林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12.5 (4)

[6]岳红记 何炼成:试论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J].经济师, 2007 (4)

文化产品市场 篇8

一、影响大连市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关于产品竞争力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学者提出了多种解读。综合前人研究成果, 本文从基础的动力因素, 核心的发展因素, 及市场需求的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实质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 实力越强, 则其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也越强, 其贸易出口的能力也越强, 此为基础的动力因素;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发展产业组织结构, 此为核心的发展因素;同时, 文化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还受到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此为市场需求的环境因素。

1. 基础的动力因素

基础的动力因素是指影响文化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动力因素。具体表现为文化基础环境、经济发展环境、人才研创能力等要素。

⑴经济发展环境, 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生产总量逐年提高。2012年, 大连市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达到102216元, 按年末汇率折算为16261美元。文化产业是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带动社会消费需求的提升, 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⑵文化基础环境, 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是文化产品出口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一个地区要想提升文化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必须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据201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2年末, 大连市公共图书馆14个 (其中国家一级馆10个) , 文化艺术馆13个, 博物馆、纪念馆31个, 市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个, 艺术表演场馆6个。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以我国36个省 (市) 为对象, 测度各省 (市)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水平, 大连在图书馆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要素上竞争力表现明显较强。但是, 在艺术业发展数据中, 大连市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 财政拨款及表演场馆方面均偏低。

⑶人才研创能力, 某地区的人才中研发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更加重视内容和创意的产业, 文化的原创力凸显为最重要的发展因素, 因此, 某地区的人才研发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在此要素上, 大连的“竞争力水平大大低于整体竞争力”, 具体表现为人才“引不来”或“留不住”。

2. 核心的发展因素

核心的发展要素指在文化产品竞争力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那些因素, 主要包括资源禀赋、技术创新及产业组织结构等。

⑴资源禀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异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在国际分工格局既定的情况下,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对外贸易出口方面的战略定位就是集中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 (特别是加工制造) 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大连也不例外, 早期的定位构成了大连后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依赖”, 进而决定了大连整体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事实, 这其中也包括文化产业内的“工艺品”“玩具”“印刷和媒介产品”等文化产品, 同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产业。大连2012年对外出口贸易总额达346.83亿美元, 而其中文化产品出口只有4.1亿美元, 只占1%, 总体比重偏小。出口文化产品中以视觉艺术品为主, 其主要竞争优势的获得也是劳动力成本较低。

⑵技术创新。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如何实现技术创新?这是一个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 推动产业和技术结构升级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选择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 因为成本低而具有竞争优势, 进而拥有最大利润, 资金的累积速度快, 原本稀缺的资金就会丰富起来, 这时企业就可以选择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⑶产业组织结构。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在国际上是无法形成竞争力的。李怀亮将规模经济理论运用到对文化贸易的分析, 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取得明显的比较优势, 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大连近年来, 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目前, 大连科技创新园已布局中科院产业园、理工科技产业园、光电应用材料产业园等9个分园, 入驻园区企业达到40家。全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家。同时, 拥有软件园等, 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大连发展文化产业, 进行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基础较好, 但是从总体来看, 大连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2012年, 大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 占当年全市GDP的3.5%。由比重可知, 文化产业对大连经济贡献度较小, 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尚未发生, 也没有与其他产业形成融合。

3. 需求的环境因素

指来自于外部, 对产品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较强作用的因素, 主要指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及制度环境等。

⑴市场需求方面, 市场需求程度, 也决定着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高低。从大连本地的文化消费支出来看, 文化消费动力不足。2011年, 大连地区生产总值达6150.1亿元, 人均GDP达到91287元。但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 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0.5%和9.2%, 剔除教育消费, 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5.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可以看出, 大连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偏低, 市场消费需求不足, 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⑵市场竞争环境。文化产业市场开放程度越高, 则文化产业领域投资主体越多元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则市场竞争水平提高越快, 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都将快速成长。目前, 随着政策导向的原因, 大连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的私人控股投资比重均有所提高, 但是, 其市场竞争力总体偏弱。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开放。

在国际贸易格局中, 是否能吸引外资进行投资, 也是促进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大连特有的地理位置, 海关便捷的通关服务, 使得外商投资参与度较高。海关利好政策的出台, 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加入。2012年大连新注册文化企业出口规模过亿的企业中, 外资所占比例较高。与国内企业相比, 外资进入不光带来了资金, 还带来管理经验及产品营销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连视觉艺术品出口的井喷。

目前, 我国对外商参与投资文化产业仍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除动漫、游戏外, 均限制外资进入。大连利用外资投资的能力较强, 但多集中于制造业, 技术含量高、原创性强的文化领域仍没有对外开放。

⑶制度环境。近年来,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战略。大连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 配套出台了多种推动措施。如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同时, 在文化出口方面, 发挥海关的服务功能, 为文化产品服务提供绿色通道, 这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的提升。但是, 由于体制和观念的惯性约束, 大连在提供制度环境方面与文化产业发达的北京、广东、上海等地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还没有真正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重要标志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扩大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1.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提升比较优势

遗产对文化出口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效应, 大连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 其碧海蓝天的海洋文化、大量的人文建筑遗迹、厚重的重工业基地, 这些传统的特色资源累积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本。成功的文化产品是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新, 特色的文化资源正是如此。越是缘于文化历史系统的文化产品, 就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没有文化力量支撑的经济缺乏创意, 是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的。大连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发展, 从长远来看, 需对文化资源开发进行关注,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 挖掘具有大连人文精神的符号, 打造具有特色的出口文化产品。

2.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提升动力机制

从国际贸易格局来看, 科技含量高、原创性强的文化产品, 一般是由发达国家出口到较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科技含量较低, 原创性弱的化产品则由发展中国家出口至发达国家, 比如视觉艺术品。这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大连艺术创意人才包括设计、经营和管理的核心人才不足, 除了加大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外, 最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创意型人才的特点是流动性强, 如何引进来还留得住, 是大连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3. 培育文化产业园区, 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大连发展文化产业, 进行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基础较好。在此基础上, 应加大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 鼓励大量企业聚集到产业区域, 尤其是鼓励从事科技含量高、原创性强的文化企业入驻。同时, 积极建立文化资产评估平台, 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扫清障碍, 优化中小文化企业的生存空间。大连文化产业的种类齐备, 但规模偏小, 科技含量和创意不足, 借由产业园区的建设, 有意识地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 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 由此辐射开去, 对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形成辐射, 带动大连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 搭建贸易促进平台, 加大对文化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2014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 对全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特别是推动文化出口做出了部署。其中之一, 便是搭建贸易促进平台。大连市是全国首批金融对外开放的城市, 应充分发挥其经济和地理优势, 提升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各项文化产品出口的促进工作, 研究建设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 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资源, 推动文化产品出口交易平台建设, 提升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服务能力。

摘要:文化发展的最终载体是作品和文化品牌, 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关键是要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分析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现状的基础上, 本文从基础的动力因素, 核心的发展因素和需求的环境因素三方面探讨了影响大连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并提出了扩大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三边主题市场文化钩沉 篇9

一、多民族文化丰富了“三边”文化

定边、安边、靖边, 古称“三边”, 从名字就可以看到, 这些地方曾经寄托着帝王对边疆平稳的期望, 自唐宋以来, “三边”已然是中华帝国的边界了。“三边”自古以来就是盐马商道的起点, 将“三边”的池盐输送到宁夏、甘肃、蒙古以及延绥地区。“三边”地区也正是由于盐马商途带来的与蒙、甘、宁的贸易, 促使了“三边”多民族、多元化混合文化产生。”三边”自古为汉、蒙、藏杂居之地, 地处陕、甘、宁、蒙四省 (区) 交界处, 黄土文化、草原文化和西夏文化在这里交融, 戍边文化和匈奴文化在这里汇聚, 因此”三边”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蒙、回民族文化混合的多元文化。“三边”文化”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 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更具优势。汉、回、蒙、匈奴、羌族、党项等民族的风俗传统都可以在“三边”地区得以反映。多种宗教也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他们的印记, 因此“三边”具有难能可贵的多样化特色。

“三边”地区池盐的盛产, 又摧生了“三边”地区以盐马贸易为特色的经济格局的形成。而自宋、元以来今定边境内的花马池盐定销与延安、榆林一带, 形成了由定边到达延绥的运盐道路, 开辟了第一条“盐马古道”, 尤其是明政府实行的“盐马开中”政策以后, 更形成了经由甘肃盐池到“三边”地区直趋汉中与陕甘“茶马古道”衔接的“盐马古道”, 成为连接三秦大地的重要商道。可见, 盐马贸易也给定边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 也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也使多民族的文件融合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戍边文化深化“三边”文化

“三边”历来就是天朝和异民族对峙的地界, 明时盐池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有“平固门户, 环庆襟喉”之称。1515年后, 面临着鞑靼十余万骑大军进攻的威胁。明王朝加强了军政合一的卫建置, 在宁夏增置了宁夏后卫, 并大肆兴筑东长城。长城即是盐池内的深沟高垒, 俗称的头道边和二道边的总称。花马池的兴筑是这道长城的主要城障之一, 是屯兵的重要场所。这里驻有宁夏后卫指挥使, 还在这里设有守御千户所, 定边境内现在仍然保留了统万城——五里敦——石城子等戍边文化符号。从这些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明时官兵抗击匈奴的场面, 他们保家卫国、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保卫民族、誓死不屈的精神, 甘心守卫边疆、默默奉献的精神, 戌边文化的这种精神源远流长, 至今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三、红色革命文化发展了“三边”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 虽然国共再度合作, 但陕甘宁边区一直处于国民党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的双重压迫之中。尤其是“皖南事变”之后, 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 使边区财政经济处于极端困难境地。定边食盐除供边区军民食用外, 尚有余盐可供输出, 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一项重要财源。边区政府派遣干部专门管理。并动员、组织盐民, 整饬盐田, 贷款济贫, 发展盐业生产, 以解决抗战必要的经费。民国29年 (1940) 秋, 三五九旅四支队2000余名指战员, 开到定边盐场堡驻防打盐。战士们自己动手, 在花马池盐湖畔边墙挖土窑洞175孔, 割草铺地为床, 垒土筑灶为炊。他们同群众一起, 砍柴压坝, 修田整畦, 打井挖巷, 筑路平坨, 进行盐田基本建设。至年底, 修筑盐坝子801块。同年, 驻定部队警三旅, 收回苟池盐湖, 筑盐坝子280块。是年, 全县产盐40万驮 (每驮75公斤) 。如今, 当年王震的三五九旅在此打盐所打的窑洞依然保存, 我党我军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在这里有了更深一步的体现。可见, 红色革命文化在这里也体现的更加透彻, 也传诵继承至今。

摘要:陕西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饶、文化醇厚文明, “三边”地区作为陕西北部的核心区域, 其文化建设更引人关注。“三边”地区以盛产食盐闻名, 自古以来“三边”地区就是盐马商道的起点, 由于频繁而广泛的食盐贸易, 加剧了“三边”地区与内蒙等少数民族区域的联系, 形成了”三边”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 由于“三边”地处边塞, 戍边文化也成为其丰富文化的一部分。抗战时期, “三边”地区又作为红色革命的摇篮, 为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关键词:盐马古道,戍边文化,“三边”地区,红色革命

参考文献

[1]定边县志.陕西省定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M].定边县志.方志出版社, 2003-7.

[2]何婧云.陕西民间艺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杨蕤.试述陕北文化的形成[J].华夏文化, 1998, (02) .

文化产品市场 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市场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的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是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带动关联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还辐射到社会方面,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创意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即其创意来自于文化的产品设计。主要是透过文化器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予以分析转化成设计要素,并运用设计为这文化因素寻求一个符合现代生活形态的新形式,并探求其使用后对精神层面的满足。其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文化创意产品具有高知识性、智能化、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点,文化创意产品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其中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文化创意产品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明显高于普通产品和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人们的需求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即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移过程中,将制造业与服务业中服务于人们精神层面的产业分离而形成的新型产业群。

二、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市场分析

(一)影响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因素

为了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因素,首先确定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函数:QD=f(P,P1,P2,Y,E,F)。其中:QD表示某种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量;P表示某种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P1表示替代产品的价格;P2表示互补品的价格;Y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E表示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F表示消费者偏好。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和消费者收入是影响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另外受教育水平、消费习惯、文化产业投资水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创意产品属于需求价格弹性较高和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才会考虑消费文化创意产品,如教育和娱乐。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达到富裕标准(截至201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5%和41%),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左右。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远远低于这个水平,2010年我国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总量为1万亿元左右,按我国当年人均GDP4361美元测算,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总量应在5万亿元左右。说明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在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小,全国城镇居民这一比例平均为6.55%,即使在我国消费支出金额最高地区也不超过7.19%。2010年我国人均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占人均GDP的比重则更低,只有3.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242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685元,占12.08%。城镇居民在文化娱乐产品与服务方面的支出是农村居民的近4倍,而农村居民高收入户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又略高于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支出,是城镇居民中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支出的18.42%。而且,在过去2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文化产品消费占GDP比重从未超过7.23%,近两年还出现下降趋势。这充分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较快时期仍一直徘徊不前,我国居民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意愿低。

(二)影响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因素

建立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函数:QS=f(P,P1,P2,C,W,T)。其中:QS表示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量;P表示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P1表示替代产品的价格。P2表示互补品的价格;C表示生产成本;W表示文化资源;T表示技术和创意文化;创意产品供给QS与产品价格P、互补品价格P2、文化资源和创意T成正比,与替代品价格P1、生产成本C成反比。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未来五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将翻一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已达到10%左右。由其他国家经验可知,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就越能优化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如韩国的游戏业,日本的动漫业,美国的电影业,在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超过了钢铁产业。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大的部门是出版业,市场规模达到186亿美元,但也只是美国出版业的14.76%,而其他行业的规模与美相比则差距更大,如音乐创作,我国的市场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0.007%。2010年全球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9.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内GDP的比例仅相当于全球比例的1/3,而美英都高于全球比例。这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较小,已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此外笔者认为,对影响创意产品消费市场分析应关注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价格和档次,应生产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

三、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文化产品品质越高,受版权保护就越严格,价位也就越高,这样就要求消费者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首先,政府应鼓励居民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出台政府采购或补贴政策,拉动文化创意产品内需。一方面,出台减免税收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开拓市场,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出台价格指导政策,建立合理、完善的文化创意产品价格体系,大力开发针对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市场。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增长,扩大旅游会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等综合消费信贷规模。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可以直接拉动文化创意产品消费。

(二)培育广大居民创意产品的消费偏好

文化创意产品品质、品位越高,对消费者鉴赏能力的要求越高,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欣赏能力和水平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欣赏能力取决于消费者的文化修养和受教育程度,即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偏好水平。提高我国消费者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偏好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例如,学校可以增加文化艺术类选修和鉴赏课程,鼓励有影响的艺术家进入大学课堂授课,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应仅注重“价格”对需求的影响,文化创意产品内容和品质、消费者消费的动机、消费者消费时的社会环境等也应该受到企业的关注。要充分了解文化产品的目标群体偏好,以有效激发目标群体的文化创意产品需求。

(三)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消费者如何分配收入很大程度上由消费观念决定。受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在餐饮、旅游和教育上消费支出增加。然而,在发达国家人们的选择则更倾向于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文化娱乐消费。所以转变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无疑是一个大规模消费行为的干预和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消费行为的改变涉及文化习俗、社会影响、教育导向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做出努力。政府在考虑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时应将重点放在普及性的设施建设上,更多地免费开放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并适当补贴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和艺术活动,使其价格更容易为一般的消费者所接受。此外,家庭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基层单位,应通过引导性的措施如社区文化建设、环境渲染和招贴画等宣传方式,倡导文化进家庭,并以家庭文化水平和意识的提高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文化创意产品需求和消费增长。

参考文献

[1]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吴庆阳.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J].经济师,2010(8).

[3]刘富贵.产业链与供应链、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J].学术交流,2010(12).

[4]李跃.浅析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0(7).

浙江文化产品走俏世界 篇11

“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局”

一楼G区,红白相间、约80平方米的浙江影视节目制作展区—展会主流媒体Mipnews上的消息称,许多目光聚焦于此:第一天,格鲁吉亚一口气采购了3部浙产剧,这也是中国电视节目首次走进该国;此外,泰国和越南购买华策古装大剧《鹿鼎记》的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的影视浙军,“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局”。到4月10日上午,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商务厅、杭州市动漫(节展)办联合组成的浙江代表团现场成交订单10余个,首次参展的杭州阿优文化创意公司、浙江梦幻星生园有订单进账;初步达成签约意向20余个,涉及金额约2000万元。

中午时分,展会已近尾声,不少参展商开始整理撤展,中南卡通海外部的王文亭却仍坐在电脑前修订、核对合同条款。越南、南非、意大利同时发来订单,即使是像她这样一位多次参加戛纳电视节的“老手”都有些应接不暇。

忙归忙,但王文亭并不感到意外,用她的话说,是“锁落进臼里,终于听到‘咔嚓’一声”。因为,每一个成交的瞬间,背后的工作是不可估量的。比如,4月7日晚上,为了跟一位以色列客人见面,王文亭成了最晚一班会场循环巴士的最后一位乘客,回到宾馆房间时,她的室友、杭州阿优文化创意公司创意部总监陈楹已经进入了梦乡。

“阿U”初生牛犊的冲劲

尽管动画片《阿U》在国内已经发行了5季共2184分钟,并在2013年以总评分第一的成绩获评为国家广电总局推选的国产优秀动画片,但这次还是阿优原创卡通品牌“阿U”的首次海外亮相。

从表面上看,陈楹很轻松,因为此行“没有业绩目标,以打响品牌为主”,每次统计成交量,她总笑着说自己是“奇迹见证者”。但从她电脑桌面的那行字—“成长,需要不断洗礼”,你还是能看出阿U初生牛犊的冲劲。

开展第一天上午,在事先没有预约的情况下,陈楹接待了9拨来自不同国家的客商的拜访,忙碌间隙,她用微信把这个好消息汇报给老总。戛纳时间第二天一早,陈楹发现公司官网变“脸”了,为了方便国外客户查询,不仅多了英文介绍,还添加了英文版动画片视频。“我想对驻守杭州的同事们说‘对不起’,‘害’你们加班了。”陈楹说,“但我也想谢谢他们,让身在前线的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即使是在这个临时组建的“浙江阵营”中,体量相对较小的阿U也并不孤独:在华策的牵线搭桥下,不少海外代理商对阿U表示了接洽兴趣;正对其展位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展办公室更是提供了很多“对口”客户。

9日傍晚,“奇迹”终于来“敲”阿U的门—一家泰国代理商购买了动画片第五季的版权。此前,陈楹刚刚和老公在通电话:“没有完成家里的采购清单,每天结束工作时,对面的名品店也关门了。还有一个遗憾:没能赤脚在戛纳的沙滩上走一走,也没能去星光大道数数明星手印—不过,相信不久后我还会再来的!”这句话,她是对着戛纳电视节浙江代表团的组织和承办方、浙江时代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海外一部经理乌晓燕说的。

不寻常的窗口与平台

从2009年开始参加戛纳电视节,除了做好对接组委会、后勤服务工作外,乌晓燕自己也成了半个影视专家:“浙江是国内影视产业中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组织参展的展团,这样的参展方式对中小公司的吸引力更大,他们看中的不光是在戛纳的单次签约,更是走向世界的机会和平台。”

当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不止一条—从2011年开始,省广电部门每年都会以“浙江·影视”为概念,精选近20部符合全球市场定位的浙产影视作品进行推广。今年,这个数字跃升至100多部。

把它们“打包”带到戛纳的,是浙江华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海外市场总监徐政。2013年,华麦开创了国内首个网上影视作品交易平台megamedia-china.com,为浙江文化创意、制作企业、独立制片人等提供了一个展示宣传的窗口。连日来,已有不少国外新媒体平台前来接洽咨询,其中,《走书》《百岁戏翁宋保罗》《脸》等5部“纪录浙江—2013年地方文艺题材纪录片大赛”获奖作品和一批浙产优秀动画片尤受欢迎。戛纳电视节组委会对华麦的运作模式也很感兴趣,有意将双方资料库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共享。明年将会有多少“浙江智造”的文化产品亮相?可能会有一个始料不及的新的跃升。

5天前,在上海至巴黎的飞机上,徐政说过一句话:“超越自己往往是最难的,但为之努力的过程真让人期待。”

果然,结果和过程一样美。

“走出去,一切皆有可能”

回到杭州,陈楹在总结材料中写道:作为公司原创卡通品牌,“阿U”首次在海外亮相,戛纳之行“收获远超预期”—不仅接到了泰国订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与影视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对话、沟通的方式。”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在杭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阿U展位的“邻居”,竟是在戛纳认识的一家俄罗斯动漫企业。“下一次‘重逢’,也许就在俄罗斯。”陈楹说,“走出去,一切皆有可能。”

和她一样,把光影梦从戛纳带回杭州的,还有徐政。因为接受了展会主流媒体Mipnews的采访,公司运营的国内首个网上影视作品交易平台“megamedia-china.com”近来点击率飙升,不少国内外新媒体平台表示希望与这个浙江文化产品的窗口进一步交流合作。

拉风影视、天光地影、博彩传媒……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在“浙”里,光影发生器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飞速发展: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致力于打造世界“横莱坞”;西溪创意产业园集聚了一批全国顶尖的影视名企名家;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建成全国影视产品和服务走向海外的重要平台;全省广电网络织成“一张网”,华数集团着力为数字化家庭打造“云端”上的智慧生活……据统计,2013年,浙江广播影视业经营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73%;电影票房收入 18亿元,居全国第四;全年共生产电影36部、电视剧75部3071集,均位列全国第二。这为浙江文化产品走出去大展身手提供了强大的实力。

“对国有、民营影视企业要同等重视、同等政策、同等引导,在对每一个影视产品的整体规划中,服务就是支持,就是引导,就是管理。”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2002年之前,浙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只有39家,而现在,这个数字是895家,其中民营机构超过90%。

中国文化走世界,走进国外的主流社会,需要更多文化精品来引领;走向世界的精品之作,需要更多“大师”来创造;重大文化工程,需要更多“将领”来担纲—浙江的文化产业正扎根于泥土深处,流淌在浙江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带动着“浙江智造”的无限活跃。

浙江文化产品走世界,且看好戏在后头。

文化产品营销的五大方略 篇12

一一、把握顾客需求

顾客需求是文化产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 营销人员就应该开始与顾客进行接触, 即进行市场调研、衡量市场需求、分析营销机会。市场调研是了解文化市场和把握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重要手段, 是文化产品创作者及投资者创作和决策的重要工具。在把握顾客需求方面, 迪斯尼具有独到之处, 他们致力研究“游客学”, 由公司内设的调查统计部、信访部、营销部、工程部、财务部和信息中心等部门, 分工合作完成。迪斯尼曾讲到:“把握游客需求动态的积极意义在于:其一, 及时掌握游客的满意度、价值评价要素和及时纠偏;其二, 从中找到迪斯尼创新发展的关键点。”

把握顾客需求, 要做好基于消费者价值的定位。所谓消费者价值就是消费者通过选择这个产品, 能够获得哪些精神上的收获, 为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在一般的理解中, 文化产品主要起着陶冶情操、教化世人的作用, 具体到某一个文化产品而言, 应该带给消费者具体的利益。如上世纪末横空出世的《学习的革命》一书, 该书定位为:帮助每个人更快、更好地学习。该书的成功, 就在于满足了信息社会里人们增加不断学习的能力的需要。

二二、创建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应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一个目标。首先, 应该追求较高的文化境界, 以此来体现文化产品的教化功能。文化产品要起到教育、感化及提高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功能, 必须通过文化品牌的建设和高品味的文化产品, 传达出人生的理想、信念、憧憬和追求。虽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商品”的属性, 但我们更应强调这种“商品”特有的精神属性。我们说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就是说要让文化产品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就是要通过文化境界的追求来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境界。其次, 创造文化品牌还应追求较高的文化品味。对于文化品味的追求, 主要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和振奋民族精神。第三, 追求较浓的文化情趣也是创造“文化品牌”的应有之义。文化产品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 这其中包括陶冶情操、抚慰情感、涤荡情怀、洋溢情思, 而文化之“以文化人”的作用, 是在以情动人、以趣娱人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三三、做好产品测试

与实物产品一样, 文化产品也需要通过试销来验证创意效果。对于广告、书籍可以通过试读、试看来验证其传播效果。比如, 宝洁在其广告发布前都要进行测试。对于书籍类产品, 可通过在知名网站的读书频道连载的形式, 在投入出版印刷之前, 首先让读者对作品进行评论, 视其结果而定决定价格和发行数量。对于制作成本较高的影视作品, 为减少经营风险, 在产品策略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剧本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已被公众认可的、影响力较大的作品作为脚本。如好莱坞的《达芬奇密码》, 就是源自于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本畅销小说, 目前全球累积销售量已突破6000万册, 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 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二是在创作阶段分步进行试销式的读者态度测试。日本动漫的产业化过程就包含了这一步骤。第一, 漫画原作在杂志刊载;第二, 刊载两个月之后, 将内容整合成单行本出版;第三, 刊载一年至一年半以后, 将作品动画化;第四, 如果作品受欢迎, 在动画化的同时, 商家会马上生产玩具等关联产品, 而这些动漫的关联产品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采取这种“步步为营”式的策略, 有效地减少了经营风险。因为, 书籍的印制成本比动画片要低得多。

四四、体现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文化产品营销创意阶段, 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无论是面对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 无论是影视作品, 还是文学、美术、戏剧作品, 最核心的是要能够传达民族文化的特质。譬如, 仁义礼智信, 侠肝义胆, 济困扶弱,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精忠报国等等, 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凡是能够代表这些价值观的形象, 就是我们文化产品创意、生产和营销的重心。日本卡通之所以成为国家品牌形象的代表之一, 是因为在内容上, 既有“一休”那样民族风格鲜明的形象和故事, 也有“机器猫”那样想象力丰富、具有科幻色彩的拟人化产品。而后一类产品, 更容易打破国界, 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这样, 日本卡通在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记住的同时, 也使观众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现状留下了印象, 进而产生兴趣。正是易于被最大范围的人群所接受这一特点, 成就了日本卡通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我们在文化产品创意中, 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可以体现在不同形式和不同主题的作品中, 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和当代故事都可以, 关键不在于故事的时间、背景, 而在于作品中必然包含着创作者自觉的文化身份意识。只有在自觉的文化意识主导下, 作品才会洋溢出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感召力。尤其是当代的故事、人物, 更能够体现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 更容易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文化的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五五、系列化运作

文化产品的系列化, 相当于品牌的延伸策略。通过系列化, 可以利用已有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搭便车”的形式, 迅速占领目标市场。不但省去了推广费用, 还可以轻易地得到目标市场的认可。

上一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下一篇:基层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