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交流需求

2024-05-15

情感交流需求(共11篇)

情感交流需求 篇1

近年来, 广播的地位似乎是每况愈下:先是在传统媒体中的排名不断下降, 直至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有没有广播媒体在场显得不再重要;接着是新媒体的冲击, 在纸质媒体已经被预测出消亡的具体年份之后, 最为强势的电视媒体也开始为自身的未来心生纠结, 广播的未来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这个时候, 讨论改造广播的话题, 是不是有点没落贵族的心境?但是, 如果想想电视出现时广播面临的危机, 想想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广播在大板块直播后的落寞与转机, 讨论广播改造的话题便有了些历史发展所赋予的底气。

一、拥挤的广播:对动众需求的浅层理解

当中国一部分城市迅速进入汽车时代之后, 广播人在这里发现了这一传统媒体的未来: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精英, 他们在拥挤的道路上无所事事, 他们是许多广告主的目标消费群体……总之, 他们是最值得开发的广播受众, 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满足广告主的需求, 就是为广播赢得未来。

于是, 我们看到的情形就是, 随着一批交通广播的崛起, 交通广播的模式被许多广播频率所复制, 路况信息是这个模式的关键词, 不管是新闻频率还是都市频率, 也不管是文艺频率还是生活频率, 路况信息都是必杀技。除此之外, 男女生对手的Talk Show也是随处可以听见, 渐渐的, 虽然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广播频率存在, 但是, 不管你怎么选择, 最后都是一样的模式, 一样的风格。结果当然是, 听众感觉到选择很累, 广播人感觉到竞争很累。

笔者手头有一份今年9月份杭州地区广播收听率排行榜, 列表上是杭州市广播收听率前5名的频率。 (见表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 除了第1名的浙江之声是新闻综合类的频率之外, 其他几个广播频率, 或者以交通命名, 或者以汽车标榜, 总而言之, 是跟汽车使用者攀亲戚了。当然, 从收听率的角度说, 各个频率的受欢迎程度都不低, 说明无论是频率策划者还是主持人的节目把控能力, 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杭州地区的广播竞争状况并不是孤例, 许多城市的广播电台即便是在名号上没有如此接近, 在节目内容设置和编排格局上也多有相似。这一情势说明, 已经有很多广播从业者在开动脑筋, 对广播施行改造的手术, 只不过, 因为对广播特质的理解、对受众需求的把握、对时代特征的研究都不到位, 甚至有些肤浅, 结果就是将所有的广播频率都改造成一个面目——交通广播。

因此, 改造广播, 首先要研究广播究竟是什么, 它能做什么, 又能给受众带去什么价值?

二、逆向追寻:广播的特质是什么

要改造广播, 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对广播特质的准确把握。否则, 待你改造之后, 可能很有市场, 可能很有活力, 可是它已不再是广播。有人说, 广播有缺陷, 要是能让它带上图像就好了, 可是, 带上图像和声音的传播通道还是广播吗?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非常认同一个观点:在今天的中国传媒界, 传统媒体不是现代化不足, 而是回归传统不到位。这里的回归传统, 实际上就是回归传统媒体的本质特性, 广播也是如此。

在传媒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世纪里, 广播始终保持不变的区别性特质是什么?换言之, 广播与其他媒体的根本区别在哪儿?综合对比各种媒体形态之后, 我们的结论是:伴随性。其实, 这一结论不是什么新发现, 只是对广播本源的回归。

传统媒体环境下, 广播的伴随性使之成为传播速度最快的大众传播媒体, 从而在信息传播中赢得了优势。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全媒体环境下, 信息的瞬间传递已经不是一种难以企及的优势。即便是报纸, 只要借助于网络, 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因此, 新环境下, 广播人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是, 伴随性特征究竟能够给听众带来什么?

要回答这一问题, 必须进一步分析广播伴随性特征的构成元素。

移动性和话语传播是构成伴随性的关键因素, 因为携带的方便性, 不管是微型收音机的便于携带, 还是汽车等移动工具中的附加收音功能, 都在物质基础上保证了广播接收的伴随性。而话语传播的特性, 既消除了听众的进入门槛 (对于知识水平的要求近乎零) , 也解放了听众的其他器官, 不必太过聚精会神, 只要在正常活动之外, 让声音成为背景即可。

正因为如此, 信息的快速传递功能已经不是广播最为凸显的特征。在移动的旅途中, 在打理家务的同时, 在一个人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 广播可以舒缓情绪、解除烦闷、感知相似状况的人们的所思所感 (这是数字时代广播的互动功能帮助实现的) 。总之, 当信息传播功能变得不再是受众最显著的需求时, 因为伴随性而带来的情感抚慰功能就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 移动性作为广播的显著特性,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优势更为明显。从传播方来说, 广播节目的采访、制作、传输等环节, 相对于其他媒体, 成本较低。特别是移动电话的普及, 大大提高了广播节目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在新闻事件的现场, 广播记者只需要有一部移动电话, 便可以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一边观察, 一边采访, 一边思考, 一边口播, 把信号直接送入直播室, 将新闻事件的进程实时报告给听众;同时, 也能使现场的各种音响, 如人物的谈话、自然的音响以及听众的反馈及时回传并播出。这些来自现场的声音, 可以让听众实时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和广大受众的反应。

从受众角度说, 因为移动性的特征, 广播听众和广播节目的主持人进行实时互动成为现实。过去要打进一个热线电话所受到的种种限制, 现在被一一破解。通话不必坐在电话机旁, 一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万一线路繁忙, 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手机上网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见和情感传递到主持人面前。

声音传播和移动性共同构成广播媒体的伴随性特质, 而且这一特质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介环境下显示出全新的面貌, 可以实现全新的功能,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伴随和互动状态下的情感抚慰功能。

三、了解受众:移动幅度加大, 心理需求多元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 社会的开放度不断加大, 一方面, 中国社会对外部世界开放, 另一方面, 中国社会的不同区域之间也日益开放, 信息、物资和人员的流动变得如此频繁, 以至于移动成为这个时代观察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也正因为移动, 人们的活动半径不断增大, 意味着人们在路途中消耗的时间也在不断增多。同时, 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出行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长途迁徙坐罐头车的时代早已远去, 私家车、公共交通、高速列车等等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交通工具。这个时候, 人们不仅要求身体上的舒适感, 对于路途中时间消费的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活动半径的扩展, 人们的交往对象开始变得更加广泛, 传统社会中人们知根知底的人际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瞬间的、即时的沟通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心理的漂泊感和孤独感会随时产生。

无论是因为长时间的车载生活, 还是活动半径变大之后心理感受的变化, 移动中的人们需要伴随性的情感抚慰是肯定的。对于广播人而言, 满足这种心理和情感需求的最好方式, 不仅仅是告知他们多少路况信息 (在拥堵的道路上如果能够有即时而准确的路况信息当然也是纾解心理焦虑感的上佳方法) , 还要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交流与互动有多种形式, 主持人之间, 主持人与听众, 听众之间, 主持人与记者或是专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等等, 都可以给听众带来心理上的安抚, 这种安抚, 包括情绪的发泄、焦虑的纾解、兴趣的分享、艺术的欣赏, 等等。

对于广播人来说, 需要注意的是, 全媒介环境下的视听之娱, 已经让受众的信息接受系统发生质的改变。呈现碎片化特征的听众, 收听心理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样是心理抚慰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人群, 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实现。

广播工作者怎样才能了解不同听众的不同收听需求?方法很多, 最简单的, 就是凭经验和直觉。这种方法曾经成功过, 比如在经济电台风行全国的时候。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传媒环境越来越复杂, 直觉和经验有时不灵了;于是, 可以借助稍微复杂一点的方法, 尊重收听率, 收听率高, 说明节目满足听众需求, 收听率低则相反。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基本客观, 容易比较, 劣势是容易误伤一些暂时没有被受众认知的好节目;再复杂一些的方式就是, 直接进行听众调查,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听众的收听需求, 从而为广播节目的设计、改进和调整提供思路以及方法。

四、面向未来:在开放与融合中成就大广播

新媒体环境下, 移动终端的不断增加, 使用性能的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人们在移动中接受任何形态的信息都已经不是问题。

作为产业的广播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在大媒体环境中获得新生, 这是广播媒体的惟一出路。

因此,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广播人, 必须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在满足听众需求的时候, 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 延伸广播的功能, 扩展广播的空间。比如,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广播, 可以在扩大传播范围的同时, 弥补广播与生俱来的一些缺陷, 包括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无法保存、不能检索、看不到文字等等。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 网络广播将和任何一种网络媒体一样, 实现对听众的个性化服务, 为特定受众提供特定服务, 实现和听众的交互性、互动性播出。

网络空间可以给广播带来全新的交互手段和接受平台, 过去要听广播必须要有收音机, 今天, 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都可以实现。手机、车载广播、移动多媒体, 只要是网络信号可达的地方就可以收听到广播。更为重要的是, 一旦和互联网嫁接, 限制广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因素将被克服, 那就是广播频率。过去, 因为频率的限制, 广播对于听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媒体时代, 渠道不再是稀缺资源, 广播个性化的实现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讨论改造广播, 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具有多重指向的命题。它可以是广播内容上的, 也可以是广播播出手段上的, 还可以是广播产业意义上的, 所有这些问题, 难以归结为一点来讨论。如果非要有一个结论的话, 那么, 作为改造广播的主体, 广播人心中必须要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广大的听众。而在这个媒体和社会同时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也是这个时代听众的特征。满足这些“动众”的收听需求, 是广播存在的价值之一。

对于广播人而言, 满足听众心理和情感需求的最好方式, 不仅仅是告知他们多少路况信息, 还要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情感交流需求 篇2

【摘要】通过小组讨论、文献评阅和半结构式访谈梳理出供给侧改革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广州市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的学术交流的备选措施。经过专家咨询和结构性访谈,备选措施得到扩充和调整。专家、典型对象的意见赋值协调系数为0 670。结果提示,有必要在保留论文和科研交流的基础上增加科普短文、实践案例、校园教案等载体的交流,研究得到的备选措施符合专家的判断和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的需要。

【关键词】需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基层

学术交流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成果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其本质是通过激励、激发和启迪,促进学问的总结、推广和创新[1-2]。学术交流为参与者提供了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了解动态、激发灵感的机会,促使涉足者深入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人力”掌握有系统的专门学问向“人才”转变。需求评估是在专家判断的需要和潜在需要、供给、主体诉求和可接受程度这几个因素之间找出平衡点。广州市的基层健康教育人员主要包括区级健康教育所的全职人员52人(11个区合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专责人员189人。广州市健康教育所从1997年开始,每2年组织1次学术交流会。前9次学术交流会均以论文稿件为基础开展交流,从第10次起,稿件形式有所扩充[3]。为了更好地制定未来3年的学术交流供给措施,笔者于2018年3月启动了需求评估工作。项目组在充

分考虑备选措施的结构、质量、有效性[4]的基础上,根据卫生服务研究中“需求”的来源和转化关系[5]选择评估对象,以定性方法为主开展评估。

1从典型对象了解诉求并拟订备选措施

1.1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诉求

根据广州市健康教育所往年的基层学术交流措施自订小组讨论提纲,主要内容是学术交流的必要性、既往措施的可延续性和存在的问题。选取区级公共卫生服务包健康教育专线2016和2017年考核累计分数[6-7](下简称考核分数)中上和中下水平(即第3和9名)的区,每区选取基层健康教育人员代表8人参与讨论,共组织小组讨论2场。小组讨论获得的诉求如下。a1 有必要继续举办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a2 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对学术交流会的功能期待主要是更新专业知识和开拓工作思路;a3 可延续以往征稿和评奖、现场交流和优秀稿件网络公开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包括:a4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身兼数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a5 科研或科普项目主管部门面向基层的申报配额少,导致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获得科研或科普项目立项的机会甚少,足以提供交流的学术成果则更少,建议加强立项前的交流;a6 有些基层健康教育人员认为学术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关系不够密切,建议选择与日常工作关系更密切的内容进行交流。

1.2经过半结构式访谈后得到备选措施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项目组评阅了基层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和政策文献,草拟出8条学术交流备选措施,并自订了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内容为是否支持备选措施、对政策与措施的开放性意见。项目组在充分考虑代表性的基础上设置典型对象的抽样条件及抽样要素,分别对3名典型对象开展访谈。抽样条件是:在考核分数位于前2名的区且满足要素①者1人,满足要素②③者1人,满足要素②④者1人。抽样要素包括:①区级健康教育所专职人员,从事健康教育工作6年以上,至少参加过2次广州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资历和业绩已达到申报基层副高级职称条件且即将参评基层副高级职称;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专责人员;③从事健康教育工作4年以上,至少参加过1次广州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最近3年内取得中级职称;④从事健康教育工作2年以上,已取得初级职称而未取得中级职称。3名典型对象对项目组草拟的8条备选措施没有反对意见,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和6条补充意见。访谈得知诉求a1~a3与政策“建立更好的医学创新激励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吻合;存在的问题a4、a5与政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将论文、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吻合。但是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申报基层或非基层卫生专业评审时,单位均应根据事业单位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等额推荐评审”(广东省卫计委关于做好2017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导致多人竞争一个推荐机会,科研或科普项目的立项数、论文数等反映学术水平的业绩则成为取得单位内部推

荐的重要基础。以政策“应提交能够反映其业绩能力水平的材料”、“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病案分析、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应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次数等作为评审标准的重要内容”(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兼顾应对问题a6,可考虑将科普短文、实践案例、校园教案、项目或工作方案设计书、工作总结作为健康教育学术交流的稿件类型,与论文同时征集。半结构式访谈后,8条草拟的措施中有5条被修订完善,新增措施6条,备选措施增至14条。

2联系专家与基层人员对学术交流备选措施进行评判

2.1通过专家咨询开展的备选措施必要程度评判

利用上一阶段所获的信息设计备选措施的专家咨询表,联系广东省内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或高校公共卫生领域副高及以上职称、承担过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6名开展备选措施必要程度的电子邮件咨询。咨询得到专家判断这些备选措施的必要程度。项目组根据专家咨询中的开放性意见增加了3条补充措施。

2.2通过结构式访谈得到典型对象的评判

项目组在考虑可及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设置结构式访谈典型对象的抽取条件。抽样数量增多,抽样要素与研究初期的半结构式访谈相同。抽样分3层,在考核分数位于前2名、中等水平、末2名的区,分别抽取满足条件①者1名,满足条件②③者1名,满足条件②④者2名,3个层共得到12名。最终开展结构式访谈12人,得到典型对象评判备选措施的需要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对电子邮件咨询和结

构式访谈结果进行赋值,5表示必要程度、对象需要程度、对象可接受程度很高,1则反之。结构式访谈结果与专家咨询结果一并在表1中列出。对于基层健康教育学术交流备选措施1~14,其必要程度中位数、对象需要程度中位数、对象可接受程度中位数3者之间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0 670(χ2=26 136,P=0 016)。对于补充措施1~3,对象需要程度和对象可接受程度的中位数均在4(比较高)及以上。

3启示

3.1有必要在保留论文和科研交流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健康教育特色的学术交流的载体

小组讨论中了解到不少人期待更新专业知识和开拓工作思路,这映射出学术交流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尽管当前有“不将论文、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的政策导向,但是从典型对象中了解到报评高级职称前,论文、科研等业绩实际上成为取得单位内部推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内部竞争不可忽视的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科研方面的交流仍然存在刚性需求。这一推论在小组讨论和半结构式访谈中得到的印证。主动的期待和职称申报政策的牵引作用决定了论文、科研仍然是基层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但是学术交流的载体远远不止包括论文和科研。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到的信息,科普短文、实践案例、校园教案等都可以成为具有健康教育特色的交流载体。而从专家的评判结果来看,增加这些载体的必要程度中位数达到4 5(5最高)。因此,在保留论

文和科研交流的基础上,拓展交流的载体是改进工作的佳选。

3.2备选措施符合专家的判断和基层的需要,可优先采纳评分高的措施

本研究从专业健康教育机构的既往措施出发开展小组讨论,再从管理部门的政策出发开展访谈。这两个出发点都在“供给侧”,而后续的措施梳理和扩展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路[4,8]。因此,所得的备选措施在供给因素上考虑是充分的,符合当前社会改革趋势的。在这一基础上,专家对14条备选措施必要性评判中位数只有一条是3(一般),对象需要程度中位数和对象可接受程度中位数都在4(比较高)及以上,说明专家和基层人员对备选措施的认可度都不错。从协调系数及其W检验的结果得知,14项备选措施的必要程度中位数、对象需要程度中位数、对象可接受程度中位数3者之间具有一致性。这一结果间接说明了项目组得到了专家的意见和基层健康教育人员意见吻合度较高的一套措施。同时由于这套措施是“供给”方提出来的,其可行性预计比只由专家提出来的或只由目标对象提出来的高得多。即便如此,如果项目组能够开展第二轮专家咨询和基层人员结构式访谈,结果将会更有指导意义。对于将学术交流会纳入继续教育管理和授予相应学分、选派本地代表到外市考察、促成市内跨区的优秀实践案例来源单位考察的做法,对象需要程度中位数、对象可接受程度中位数均为5(很高),应争取优先满足。

交流激活思维,需求焕发活力 篇3

关键词: 数学课堂 交流 思维 需求 活力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完整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师生这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学习过程,是师生就教材内容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交流往往起于教师简单的提问,止于学生机械的回答。所谓提问启发式,大多只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师预设的轨道,谈话内容是相当封闭的,不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尽情展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渴望与教师平等对话,新课程教学需要有效交流。如何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需求,激发学生交流欲望,激活学生思维?以下是笔者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心得。

一、情景激趣,催生原创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享受。长期以来,数学的教学内容一味强调数感和数理,生动、趣味性元素不多,若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学生缺乏交流动力,知识呈静态呈现,使有效交流成为无源之水。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恰恰是对数学最深刻的理解,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不仅使学生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更能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思维方式学习数学。发挥教材的可动性因素,在操作中让学生用心发现知识的生成与转化,“外动”与“内动”有机交融,势必触动学生原创。

例如:在“比例尺”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课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据说有一只蜗牛从南京爬到北京用了不到1小时,你信吗?”“不信!”大部分学生坚信没有这种可能。“我坐过飞机,这回蜗牛也该坐飞机了。”“坐飞机还用爬吗?”“蜗牛才不会那么笨呢,在实际两地中爬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蜗牛是在地图上爬行吗?”“肯定是在地图上爬行!”“因为地图上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比实际距离缩短了好多倍。”(一些学生开始在地图上找“南京”与“北京”,并量度着距离)一会儿,我又问:“同学们量出南京和北京的图上距离是15厘米,已知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900千米,你们能做些什么?”学生的交流继续推向高潮:

A: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多多少千米?

B: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C: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

D: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的比是多少?……

“在你们的地图上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这个比可以叫做什么呢?你能说说这种比例尺的功能吗?”“把实际距离缩小6000000倍画在图纸上。”“看来这种比例尺具有缩小的功能。”“老师,有放大功能的比例尺吗?”“你们说呢?”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有,我叔叔是搞钟表零件的,他常常把细小的钟表零件放大画在图纸上。”“老师,不管是缩小还是放大,比例尺的计算都应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想正是师生交流不竭的源泉,自主、投入的交流推动着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

二、知识分解,理清数理逻辑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带着各自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参与到学习中,对同一种数学现象,同一个数学问题,都有着各自的感受和感悟,有时,教师在课堂上问得再多,讲得再多,也难免顾此失彼。新课标要求我们把交流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我们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在交谈中质疑问难。观察区内一些课改成功的现行学校的课堂,必须明确质疑已提升为一种能力,作为“向导”的为师者,关注的更应是学生“质疑”的过程,给予学生合理的方法指导。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教师往往会采用“单位‘1×分率”这样生搬硬套的方法展开教学。至于“单位‘1从何而来”、“为什么单位‘1可以乘分率?”这些问题若学生弄不清、道不明,学习尤同“嚼蜡”,为了让学生以“理”会“数”,要求学生从“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开讨论:

6.解答上面的问题,亦可以用“女生人数÷3×2”?

7.看来分数应用题不再局限于“单位‘1×分率”了!

学生对数理的重视与理解,让我惊喜。我认为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犹抱琵琶半遮脸”是一种艺术,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谈观点、说数理、练思维。只有充分理解数理,学生对数学才会把握得更准,思维才会向更深层次发展,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方可走得更自如。

三、探究自主,探出创新意念

成功的交流不需要强制。充分、自主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探究独创性的解题策略,创新始于探索。“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动手操作学具,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参与知识的生成和转化,发现知识的规律。例如:教学“圆是轴对称图形”,先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展开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提出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有的在对折纸上画出半圆,打开观察;有的在纸上剪出一个圆,对折分析;有的用直尺画出直径,量出半径的长度,计算两边半圆的大小……

学生各施各法,所得结论完全一样——“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这样学生在“玩”中自我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满足好奇心,萌发创新意念。

商业环境的情感化设计需求分析 篇4

当今社会生活中, 人们所使用的各种物品小到生活用品、家具产品、大到人们活动的各类空间场所都充满了人情味和情感性的设计倾向。何为情感化设计?顾名思义, 即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作为构思理念, 充分体现设计的“以人为本”, 进一步增加产品的趣味性、空间环境的人性关爱等, 最终创造出具有积极意义、内心愉悦和舒适快乐的作品。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具有多个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趋势。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阐述了情感化设计的不同层次水平, 指出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为设计的情感化、情趣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角度的理论支持。

在高科技的社会背景下商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 消费者的心理也日趋成熟、空间环境表现出日趋丰富多样的态势。在众多设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情趣性、趣味性、情感性正是迎合高情感的设计趋势。作为设计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将其融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 使商业环境更适合人性化、趣味化需求, 真正达到精神愉悦的程度。

二、商业环境中情感设计的需求趋势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对购物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业环境的营造在质量和规模上日益提升, 功能不断扩展且具有崭新的设计内涵。这使得商业场所的空间造型、功能设置、软装饰元素等相互配置协调, 形成具有鲜明形象感的空间环境, 并构筑一种场所的感召力、吸引受众的视线、调动起消费者的情感性体验, 营造出商业环境特有的魅力氛围,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商业环境的高品质深层需求。因此, 从情感性的设计角度探讨和研究商业环境的营造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 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情感需求

在传统文化观念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辛勤工作为本, 以追求高尚的品格为人生目标。如今,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有了质的改变。人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 积极乐观的追求身心幸福和物质、情感的双重满足。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讲到“消费者把自己看作处于娱乐之前的人, 看作一种享受和满足的事业”。在物质社会背景下的幸福观, 表现为人们对“幸福需求”的大大增加, 追求享受生活、消费和娱乐消遣的目的。特别是商业环境不仅满足人们消费、消遣、娱乐等的需求, 同时给予受众一种休闲放松的环境气氛。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幸福与享受生活的情感需求, 在设计中通常使用新奇的造型、独特的色彩、个性的装饰以及多种元素重组等塑造手法。

2. 满足人们对社会交流和体验高品质文化内涵的情感需求

公共空间的形成溯源于它的社会交流性和社会生活性。商业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形式, 一方面给人们提供商品展示流通的平台, 丰富消费者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 商业环境的消费者能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和多样的情感体验。商业环境的一个设计趋势就是在场所中提供沟通交流的氛围, 并营造出一种社会交往的乐趣性。作为一种具有文化气质的场所, 商业环境的营造越来越体现出对公共社会生活的关注。引入社会文化活动使得商业环境的功能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展品销售活动, 还是一种具有浓厚特色和生动魅力的文化活动。

3. 满足人们对休闲性、娱乐性的情感需求

商业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物和娱乐消遣, 使得闲暇时间增多的人们能够有一个放松心灵、暂忘社会压力的场所。这使得人们对商业环境的营造有了新的需求——休闲性、游憩性、娱乐性、交往性等。使消费者感到某种快感与满足, 娱乐体验是传统、古老的一种人类情感需求。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环境中, 娱乐性、休闲性能使消费者的身心得到调整和休养。因此, 情感设计意义上的愉悦性、快乐性、休闲性等要素成为商业环境设计的重要表现倾向。

4. 满足人们对时尚性、个性的情感需求

时尚的概念和载体丰富多样, 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尚性常常让人有一种兴奋和新鲜的感觉, 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传达出非凡的气质和别样的神韵, 进而体现出消费者的个性和不凡的品位。商业环境设计是一种空间形式各要素的综合创作体, 场所营造的本身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特征。如今的商业环境中的时尚性具有新奇感、新颖、转瞬即逝、符号消费等新的特点。时尚、个性的承载体可以是另类的材料如废物的铁器、旧家具、夸张的色彩或者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物品的新奇组合装置等等, 在设计师的巧妙安排下使得众多表现元素在环境中重新展示其新的生命力。同时, 商业环境营造中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等也能体现出时尚性和个性特征。

5. 满足人们对艺术性的情感需求

商业环境的好与坏、商业环境品质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中的艺术内涵的多少。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在商业环境中赋予深厚的艺术内涵, 会使商业环境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 具有浓厚艺术性的商业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吸引消费者、树立品牌的深层次形象, 还能使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有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如一些艺术感较强的商业环境中将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家具作品、绘画作品等充满想像力和形象艺术感的艺术作品有规律的陈列其中, 为顾客营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具有梦幻般艺术体验的空间场所。

因此, 就商业环境的情感化设计而言, 作为一个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化的需求、积极运用设计语言组织商业环境中的各要素, 为人们营造一个富有情感色彩和审美愉悦的空间场所。其空间体验的形成要求设计师积极地理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潜在的情趣化心理需求, 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摘要:文章明确了当下社会背景下商业环境情感化设计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深入探讨了情感设计影响下商业环境营造的情感化趋势需求, 给商业环境中把握情感化的设计策略和实践研究以启迪。

关键词:情感化,商业环境,设计需求

参考文献

[1]梁晶.大众文化下的专卖店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2]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篇5

前言

室内设计最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避寒和躲雨等需求,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追求情感和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对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科学的空间设计,人们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交流将产生于情感当中,可以促使人们的喜、怒、哀、乐得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积极融入了情感需求这一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对情感与室内环境空间关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探讨。

情感与室内环境空间关系概述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对精神和情感要求增加,这种需求被有效应用于室内的环境设计当中,极大的促进了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融入情感设计,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包括地域及传统文化等内容,只有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因素才能够从情感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首先,“情感”在使用过程中, 不仅能够代表人类之间精神上的交流,还能够表示不同事物与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建筑等构建过程中将形成一定的空间,通过设计,营造成某种情境可以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实现人与建筑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是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产生的基础。

在对空间进行定义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人的存在为界线。人类生活过程中,会被周边环境所刺激,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变化,将多种情感变化进行有效连接,构建出一种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同室内环境设计的紧密结合将产生空间情感。室内环境设计中包含多种感觉要素,这些感觉要素的有效应用将促使空间感情得以构建。

基于情感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

1.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展开室内环境设计

现阶段,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构建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和家具等,这些物体构建出来的空间促使人类同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新时期,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情感需求,设计者必须能够对自然因素进行充分的应用,促使室内环境当中处处体现出自然的美和生气,促使人们在对该空间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被大自然的怀抱所包围,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例如,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增加对自然采光的应用。室内环境当中的光和影,对居住于其中的人类情感拥有较大的影响。阳光总是能够给人一种生命的力量之感,可以对周边环境中的颜色进行转变,甚至还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因此,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对自然光进行充分的应用,在墙面中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阳光的照射产生一种质感的转变,促使封闭的空间当中能够生动活跃起来。这种设计方法经典的代表设计是朗香教堂,有著名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所设计,其同传统的方盒子设计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将不规则形状设计应用于室内空间当中,“光墙”位于室内南面墙体之上,色彩斑斓的玻璃被应用于不规则的室内窗子之上,在自然光照射的过程中,会产生五彩缤纷的效果。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展开室内环境设计

不同民族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它能够代表不同民族的灵魂,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因此,现阶段在积极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从而促使设计出来的空间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并同空间使用者形成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将本民族当中的精华进行传播和继承,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甚至可以对该空间的使用者的审美观点及人生态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环境设计设计师应运用一定的形态结构来对传统的文化内涵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当中,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环境和气氛,人们在对该空间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感知,对其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交流。

现阶段,典型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展开室内环境设计的建筑是我国的山东曲阜阙里宾馆,该建筑空间设计由我国设计师戴念慈设计而成,有效的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现代宾馆内容进行了紧密结合,协调性充分的体现在了建筑物和古老文明之间,该宾馆当中的二层建筑应用了我国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形式,同样运用了青灰砖等建筑材料,促使人们在进入到该空间以后便能够回想起老北京的特色文化。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室内环境设计领域也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现阶段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人类情感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各种室内环境要素进行充分的应用,运用设计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同居住在其中的人类进行情感交流,促使构建出来的生活环境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个性需求等。新时期,在积极推动我国室内环境设计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情感需求的理念。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情感交流需求 篇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与家人、同学、恋人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乃至多向性。1新媒体提供的诸多有别于传统交流方式的工具, 打破了交流双方的空间限制,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当代大学生如何使用新媒体进行情感交流?新媒体又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交流需求?为此, 本课题以合肥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就其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使用展开了一次调查。本文将依据调查的量化结果, 从亲情、友情、爱情三方面的情感交流角度探讨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 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该理论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本文以“使用-满足”的框架, 分析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情感交流的现状及其满足情况。

本文情感交流需求的提出源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5个基本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其中,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爱、理解和认同,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本文所指的情感交流需求主要指个人有与亲人、朋友、恋人加强情感交流以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需求。

二、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情感交流现状

(一) 与家人的交流状况

在交流工具的使用上, 手机成为大学生与家人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有96.6%的受访者使用手机打电话与家人联系;61.3%的人与家人发短信。此外, 有45.5%的人通过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家人联系。与此同时, 彩信的使用并不普及, 仅有11.7%的受访者在与家人联系时使用彩信。由于网络普及程度、学生家长对互联网使用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 大学生在交流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相当多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其家人沟通时更多地依赖移动电话交流和短信沟通。

进一步分析大学生使用主要交流工具与家人联系的时长和频率, 我们得到以下量化的结果:41.0%的大学生在每月通话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 即平均每天通话5分钟至15分钟之间。近70%的大学生每月与家人发短信在10条以内。从分析的数据上看大学生与家人的交流并不频繁。

(二) 与同学的交流状况

与同学的情感交流方面, 手机仍然成为最主要的媒介。电话、短信和QQ成为同学间联系最常使用的方式。根据调查统计, 多数受访者每月给同学发短信在200条内。平均每月同学间的通话时长集中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大半的受访者时常与同学QQ聊天。

值得注意的是, 大学生对于腾讯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 在视频聊天与使用QQ文本或图片聊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3.5%的受访者每天使用QQ聊天, 每周使用QQ聊天的百分比达到28.9%, 而与此对应的是, 每周使用视频的百分比仅7.1%。此外, 有22.2%的学生从不使用视频聊天, 而从不使用QQ聊天的比例仅有3.4%。大学生更倾向于文本和图片的交流而非视频聊天, 也许是因为视频聊天要求交流双方同时在线, 且对网速和通讯设备的要求较高。

(三) 恋人间的交流状况

高校大学生恋爱已相当普及, 在对合肥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 55.6%的大学生有男朋友或女朋友。

相较于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与同学的情感交流, 恋人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时长更长。有42.2%大学生恋人之间的电话使用时长在五小时以上, 短信的发送上40.2%的恋人在每天发送3-10条的短信。

(四) 三种情感交流状况的横向比较

1、不同情感需求对应不同方式的新媒体使用方式

总体来看, 大学生在媒介使用上更多的偏好于手机媒体, 打手机和发短信成为最主要的联系手段。具体从亲情、友情、爱情角度来看, 不同情感需求对应不同的使用方式。与家人交流更多地使用通话联系, 而彩信、QQ等方式, 只在部分大学生家庭成员中使用, 其使用频率也远低于手机通话和短信。与朋友的沟通更多地使用短信, 其次手机通话, 再次QQ聊天工具。恋人之间则更多地使用手机通话、其次短信, 再次是QQ聊天等即时聊天工具。

2、情感交流上时间的分配

根据在合肥六所高校的300份问卷调查来看, 过半的大学生有谈恋爱。将亲情、友情、爱情交流在电话时长上横向比较来看: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时间最长, 42.2%的处于恋爱中的受访者每月与恋人打手机时长在五小时以上。与之相较, 多数大学生每月使用手机与家人和同学联系的时间要低得多, 两种情感交流都维持在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由此可见, 在谈恋爱的大学生群体中, 恋人间的情感交流需求成为主要的需求。在未谈恋爱的大学生群体中, 与同学的情感交流成为主要的需求。

三、新媒体对情感交流需求的满足

(一) 不同交流工具对情感交流需求的满足的形式差异

不同的媒体的交流工具, 带给使用者不同的交流体验, 使个人的情感交流需求得到不同形式的满足。例如, 使用手机打电话, 交流双方通过获得和处理对方的语音信息来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手机短信通过传递文字信息的形式来满足情感交流需求。然而, 我们无从证实社交需求满足的形式与社交需求满足的程度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因为各种交流形式间的需求满足的程度难以量化和比较。但是, 麦克卢汉的理论提醒人们, 每一个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官比例发生变化, 每次感官比例的调整, 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生理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的影响。视觉、听觉等感官比例的变化延伸了不同的空间, 塑造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和能力以及思想模式。4这启示我们, 人们习惯于使用新媒体进行情感交流后, 其感知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思维模式也可能发生转变。

(二) 交流中信息的缺失与异化

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相比, 手机和互联网的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也造成了不同形式的信息缺失或信息异化。例如手机通话的交流方式, 交流双方都无法从对方那里获得具体形象的视觉信息, 只能凭借想象完成这一部分缺失的信息。再如, 使用手机短信来进行交流, 传统交流中的语音信息和图像信息异化成了文字信息。然而, 在调查中, 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信息的缺失或异化减弱了交流的满足感。事实上, 大学生将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作为最主要的联系方式, 虽然, 比起视频聊天和社交网站, 手机通话和短息传递的信息形式要少得多。

(三) 个体使用媒体的目的性和主动性的强弱, 影响个人对需求满足程度的评价

虽然几乎所有受访者都频繁地使用新媒体进行情感交流, 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获取情感交流满足的意识并不强。调查中, 仅31.6%的学生将获取情感沟通作为使用新媒体的动机。也就是说, 大半的受访者更多时候是在不自觉的、被动的状态下使用新媒体进行情感交流。相比之下,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获得娱乐、获取信息的意识强烈, 获取娱乐需求和获取信息成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动机。结果, 受访者认为通过对新媒体的使用, 他们的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获得极大满足, 而获得的情感交流满足弱于前两者。由此可见, 媒体使用者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越强, 其使用媒体获得的满足感越强。

四、研究结论

(一) 手机媒体成为大学生与家人、同学、恋人间主要的情感交流工具。

其中, 手机通话成为维系亲情和爱情的主要交流方式, 短信则是同学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二) 在大学生群体中, 恋人间的情感交流最为频繁, 而与家人的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从量的角度上看, 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对于与恋人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尤为强烈。

(三) 个体使用不同的媒体进行情感交流, 获得不同的交流体验, 其情感交流需求得到不同形式的满足。

不同的交流媒介, 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 造成信息的缺失与异化。

(四)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媒体使用者的目的性和主动性的强弱与其使用媒体获得的满足感直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翼青殷慧娴.《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林葳.试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三明高专学报, 2001 (9) :149-151.

情感交流需求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的丰富,人类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迈入第四个经济阶段———体验经济[1]。根据Pine和Gilmore的体验经济理论,在体验经济时代,用户在选择产品时更加关注其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带给自己良好的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E)。因此于产品比较集中、注重用户体验的电商和产品垂直网站来说,在商品的分类中加入情感属性,对产品进行情感化描述和展示越来越重要。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情感因素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之一。感性工学作为研究用户情感的有效工具被引入到用户体验和网站设计领域。目前Lokman AM(2009)[2]、王猛(2012)[3]、金文婕(2010)[4]等人的研究在发现、总结已有感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网站分析改良的有效方案,但这并没有为网站注入新的感性要素,无法为设计师提供更具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此外,从用户信息认知处理过程的角度来看,用户体验是用户与网站信息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感觉[5],因此信息资源的分类、展示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又因为用户使用相关网站上商品的查找、商品的浏览选择、获取商品信息、执行购买等流程环节是用户体验最直接的活动,所以能准确反映用户需求的商品分类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反映用户情感需求的商品信息分类。

综上,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将感性工学相关技术方法应用到对商品的情感化分类中,为网站融入新的情感因素。

1 研究方法的提出

感性工学研究用户情感的一种高效技术方法,以往通常被应用到产品情感化设计中,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将其应用于产品的情感化分类。产品的情感化分类即根据产品的感性意象或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对其进行分类。首先需要获取用户对于该产品的感性意象及其种类,并据此对产品进行意象匹配、分类、排序,其中主要有感性意象词汇聚类、产品与意象的匹配两大步骤,如图1。

主要通过感性语汇来获取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感性语汇的收集方式可以灵活调整,对于种类多、受众面广、成熟产品的感性意象语汇表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可以借助计算机通过文本分类获取目标产品的用户评论、测评文章、广告等相关文本,然后进行文本降维,去掉不相关的词句,再进行人工筛选;产品种类比较少的新型产品,可以直接进行人工采集,包括访谈、检索相关文本。

对于通过感性意象词汇的聚类分析获得用户情感需求的种类,在聚类分析过程中,如果词汇量比较大,可以采用分步多次聚类的方法,先随机获取少量的感性意象词汇进行聚类,获取初始聚类种群,然后再对剩下的词进行聚类,这样可以减少文本数学描述的工作量,灵活方便,准确性高,适合大规模的互联网应用。

随着情感词汇的不断丰富,定期为聚类后的种群加入新的感性意象词并且重新聚类,并根据相关词汇的点击、搜索、出现频率看是否需要更换每类情感需求或感性意象的代表词汇、热门意象词汇,从而迎合、预测用户不断变化的情感需求。

聚类完成后,让相关人员根据聚类结果完成产品意象匹配,进而完成产品情感化分类。可以让商户、厂家、网站管理者在上传产品图片、文本等信息时对其标注情感属性标签,让计算机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网聚人”优势,分布协同完成大量工作。同理,利用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李克特量表等心理测量法完成感性意象值的测量评价,用于产品排序、推荐等。

完成产品情感化分类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应用在产品分类和排序、产品情感化描述和检索、产品个性化推荐等方面。所采集的数据亦可用于后续产品开发的感性分析。

2 研究方法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以基本型乘用轿车为研究对来进行产品情感化分类的研究与应用。汽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各大厂商技术差距缩小,产品之间同质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特别是国内的自主品牌轿车。同时轿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办公的代步工具,其与用户之间交互比较频繁,也经常和用户一起出现在社交场合,由此无论从内饰还是外观上,都需要轿车能体现一定的情感,反映出用户的性格、品味,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轿车相对于其他商品来说,价位相对较高、配置复杂,关系到消费者的形象与尊严,并且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处理大量信息,高度参与到商品整个购买活动中[6],因此轿车的购买决策属于复杂决策。在购买轿车前的复杂决策过程中,消费者会拿出时间搜寻信息,仔细地分析处理所获信息,并基于自身的购买需求(比如情感需求、经济性、功能性等)来评估、考察可供选择的各种车型。由此,在综合销量、用户群、外观设计和情感附加度的大小,本文选择基本型乘用轿车中的紧凑级和中级轿车为研究对象。

2.2 感性词汇和轿车样本的收集

通过网络、杂志上的测评文章及用户评论收集轿车的感性意向词汇,去掉重复的、不合适的,一共得到霸气、力量感、凶悍、动感等70个感性意象词汇,如表1。

对于轿车样本图片的采集,参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各型轿车的销量,并结合点击率较高的七大汽车网站上相关车型在销量、关注度、外观评分3个指标中出现的位置和频数,选出30个代表性的基本型乘用紧凑轿车和中级轿车款式车型作为意象看板和研究对象。

2.3 基本型乘用轿车情感化分类所需数据的采集

本文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感性词汇进行分类筛选,主要是通过聚类分析将收集来的感性意象词汇分类处理,再结合词频统计方法选出最能反映消费者感性意象的词汇。为了确保初始分类依据的准确性,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取受试者的隐性反馈,本次感性数据采集采用结合实地访谈的问卷调查。

首先,选取20个受试者,受试者全部来源于设计专业和车辆专业。让受试者从轿车样本图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5款车。此步骤,不仅是热门车型选择的过程,也是受试者对样本图片进行熟悉、明确其感性意象、激发或明确自己情感需求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后期将要进行的感性词汇分类的合理性。

接下来,让受试者利用词汇分类表对感性词汇进行分类。分类时受试者不用把所有的词都看完,只需从前往后依次把词汇填入分类表的第一栏,当遇到与前边所填词汇语意相近的词汇时,只需要把该词汇填入近义词汇的下边一栏即可,不断的重复该步骤,直到所有词都归类为止。可以把上述方法称为循环取词法,词汇量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它与向量法构建距离矩阵相比,避免了重复填写数字0或1的枯燥性,减少了词汇间的重复对比和受试者的心里负担。

受试者完成感性词汇分类后,让其用自己的语言或分类后的感性词汇形容一下自己所喜爱的车型。此步骤完成了热门车型的感性意象与感性词汇的匹配,同时也选出了热门感性意象词汇。

2.4 基本型乘用轿车感性意象词汇聚类分析

接下来,对感性意象词汇的处理包括:对感性意象词汇聚类,选出每类感性意象代表性词汇和热门感性意象词汇,从而获得轿车的感性意象种类及最受用户欢迎的感性意象。

本文将所有问卷中两个词被分到一组中的次数作为其亲近度的定义,并建立相应的对称矩阵,由于词汇量相对比较多,在此不作展示。将70个感性词汇构建的矩阵输入SPASS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5类,结果如表2。通过基于词频的统计,热门感性意象词汇为表2中粗体字,并把轿车根据其感性意象分为5类。

除上述方法外,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应用多维尺度法(ALSCAL)构建语意空间,再结合专家小组讨论进行分类;还可通过多维尺度法(PROXSCAL)算出词汇间的距离再进行聚类分析。

2.5 基本型乘用轿车情感化分类

可以让受试者在感性词汇聚类前,为每个轿车样本图片标注不超过3个感性意象词汇,选出某款车被标注次数最多的感性意象词汇,对比感性词汇聚类的结果确定其感性意象的种类;也可以在意象词汇聚类分析完成后,直接让受试者根据聚类结果对轿车感性意象进行分类,根据某款车被归入某类感性意象的次数确定其感性意象。限于篇幅,本文在图3中只展示了部分车型感性意象的分类结果,图中车型排序以消费者的喜爱度(被选择的次数)为依据,图5中四款“动感”意象车型的排序以感性意象值的大小为依据。对于轿车样本图片感性意象值的评定将采用改进后的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不再规定具体的数字,而是通过让受试者标定长度来表示感性意象值大小的方式来进行(如图2a),具体的数值转换让计算机(图2b)或调查者人工测量来完成。这种方式更加直观、人性化,不再强迫受试者把感性意象的强弱转换为刻板的数字,但是如果在后期数据处理时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将长度转换为数值时,将会增大调查者的工作量。

2.6 轿车的情感化分类研究成果在应用层面的可视化展示

以国内某知名汽车垂直网站为例,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界面层的可视化展示,轿车情感化分类方法在网页上的标签为“意象风格”。

图3、图4为网站主页上当“意象风格”处于选中状态时的状态,力量感、霸气、动感、尊贵感为比较受欢迎的感性意象,每类感性意象词后边都有数个同类热门感性意象词,其关注度越大字号越大,用户还可以输入自己喜欢的感性意象词汇,若后台数据库中有该词汇,则该词汇及所对应的车型将会呈现在用户的页面上,若没有该词汇、则该词汇被录入感性意象词汇库。

图5为用户选中某类感性意象词之后所呈现的页面,图中以“运动”为例展示了具有浓厚运动意象风格的轿车,并按意象值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列。

图6为用户选中具有特定感性意象的某款车之后的页面,图中以运动气息比较浓厚的凯美瑞为例,此外用户可以拖动滑块改变所选轿车感性意象值的大小,可以为喜欢的车子自行添加标签,标签可以包括用户群属性、轿车情感或功能属性等,研究人员由此可获得用户的偏好。

3 结论

产品的情感化分类迎合了用户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为产品的情感化描述和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便于用户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对产品进行检索,降低搜索的时间和心理成本;同时为商品增加情感属性后还可增加个性化商品推荐的准确度;能激发用户潜在的情感需求,通过引导增加产品感性意象与用户情感需求匹配的成功率;并且为系统科学的对网站信息进行情感化分类奠定了基础。

相比以往感性工学在用户体验或网站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本文为网站融入了新的情感因素,将感性工学相关技术方法应用到产品的情感化分类中,并以基本型乘用轿车为例进行了初探,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但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探,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践,为电商、产品垂直网站的商品情感化分类提供可行的方法,为其他领域感性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能够让产品情感化分类方法变得更加成熟,可以更好的为设计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PineⅡB J,Gilmore J H.The experience economy.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Lokman A M,Noor N LM&Nagamachi M.Expert Kansei Web:A Tool to Design Kansei Website[J].Lecture Notes in Busin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09,24:894-905.

[3]王猛.基于用户情感需求的电子商务网站首页界面设计研究[J].东北大学,2012(06):1-6.

[4]金文婕.基于感性的B2C电子商务网站界面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01):1-7.

[5]单鹏.基于C2C网络购物平台的用户体验研究[D].江南大学,2011(03):1-6.

情感交流需求 篇8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我国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中逐渐上升,另一方面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呈现老年化的状态。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老年人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和爱护,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一方面更加快捷,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虚拟的网络说代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人们的情感缺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对此,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角度进行玩具设计,对于老年人的情感满足有很大的作用。

2 老年玩具概述

2.1 老年玩具的概念

早在宋代就出现玩具一词,到汉朝将玩具说成为哄逗小孩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玩具的解释为供儿童玩耍的东西。上面关于玩具的解释较为片面,均是指供儿童玩耍的,无形中将玩具定义为只有儿童才能玩耍。张剑关于玩具的定义就较为全面,他在《玩具设计》中说玩具就是生活中用来娱乐和玩耍的器具。在实际生活中,玩具不仅仅只供儿童,它的服务对象还有老年人。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玩耍相应的玩具能有效强身健体,并且让老年人身心愉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玩具的概念退出老年玩具来,所谓的老年玩具就是指根据老年人身心具体状况设计的适合老年人玩耍的器具。

2.2 老年玩具的分类

在设计老年玩具时,所涉及的种类和题材均较多,因此,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老年玩具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材料、技术和功能等不同划分标准对老年玩具进行划分归类。根据玩具的功能进行分类为常见的分类依据,按照该种依据可以将老年玩具分为益智型、健身型、娱乐型等几种类型。上述几种类型的老年性玩具具有各自的特征,(1)益智型老年玩具,如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等,具有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能使得老年人保持灵活的头脑,该种玩具有竞技性、逻辑性和娱乐性特点;(2)健身型老年玩具,如陀螺、空竹等,具有减缓老年人机体老化、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能有效降低老年人功能衰竭进程;(3)娱乐型老年玩具,如拼图玩具等,具有消磨时间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人生活的娱乐性。

2.3 老年玩具设计现状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关于老年玩具的设计数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玩具大多集中于传统的益智健身方面,这些玩具有很多并不是针对老年群体开发设计的,而是针对青年群体、中年群体设计开发的,只不过是青年群体和中年群体没有利用这些玩具,进而成为老年人的玩具。目前,我国在老年玩具设计中,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玩具功能上也比较单一,这就限制了我国老年玩具设计的发展。在新环境下,一些厂家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尝试创新老年玩具,如老年门球、老年饰品玩具等,这些玩具在色彩、形象上具有中国特色,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3 老年人情感需求分析

3.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对于老年人,在心理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老年人的记忆不断衰退,在生活中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可能会忘记;(2)智力特点,对于老年人,他们的智力一方面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衰退,另一方面在智力上也不会完全衰退,他们的知识、文化、经验等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厚,其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3)焦虑,老年人经常会有种不安的预感,提心吊胆,比平时敏感很多;(4)抑郁,对于老年人随着生活方式、行动、亲友离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会出现抑郁的现象。

3.2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老年人很难再有新的建树和获得较大的成就,因此,会经常回忆自己的成就,并向他人讲述。从一定角度来说,沉湎于过去为一种老化标志,念旧也是对现在状况不满的一种表露。若老年人每天过的都很充实,对生活充分热情,那么就很少有时间去回忆过去。同时,基于老年人记忆衰退,导致他们只对记忆中的事情感兴趣。加上,老年人没有充足的活动范围,因此,打发时间的方法逐渐变少。长时间处于孤独状态的老年人极易出现脾气暴躁和性格孤僻等现象。当面对自己的家人时也容易发脾气,不能很好的同晚辈交流沟通。严重的孤独感使得老年人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生活失去热情,进而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和顾影自怜现象。

3.3 情感需求下的老年人玩具设计理念

在新环境下,随着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满足,人们逐渐开始注重情感上的满足和追求,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如果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实现产品和人的情感的联系,就能将产品设计带入一个新的环境。在老年玩具设计中,通过情感设计理念的渗透,能更好的切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让老年人感受到玩具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的将老年玩具市场打开。

4 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玩具设计要素

4.1 情感与表达

在设计老年玩具时主要是根据人们熟悉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等,设计形态具有拟人化和仿生化等特点,进而让玩耍的人想到自己喜爱的宠物,提高老年人心理情感。基于不同老年人的偏好和情感需求不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人群设计不同玩具,进而满足老年人需求中的初级阶层。高级层面的设计属于精神层面的,便于人们心灵和情感的契合,玩具产生的亲切感是通过适合度决定的,形象上通过可爱和平易近人等获得视觉焦点和强化记忆等作用,最终为老年人提供亲和度较高的玩具。

4.2 情感与操作

在老年玩具中,玩具信息传递、运行状态调整都是通过玩具控制装置实现的,就目前而言,在老年玩具控制中,大多是采用手控的方法,如旋钮、手柄、拨动开关等。在老年玩具设计中,应该对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深入思考,玩具的大小、重量都应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玩具形态的复杂程度也应该科学、合理,在界面操作上,要做到简洁方面,信息获取方式要简单易懂,也就是说在进行玩具操作设计中,应该对老年人的情感感受进行充分考虑。

4.3 情感与精神

在我国的环境中,审美文化的各种载体,如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都感觉很“重”,这些载体中的审美文化和当代人性要求是一致的,在我国,审美中存在文化,文化中存在审美,这一点在民间玩家设计着那个十分明显,在玩具设计中可以设计动物、人形等造型,能极大的提高玩具的趣味性,满足老年人的审美感。

5 老年人情感需求下的玩具设计

5.1 设计原则

对于老年人情感需求下的玩具设计,应该遵循易学易用原则、去老龄化原则、趣味性原则、娱乐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其中,易学易用原则的主要关键为简化老年人玩具操作难度,进而避免老年人因游戏操作难度较高而降低玩耍兴趣;去老龄化原则主要是指在生产游戏时不要将老年人的标记出现在玩具上,避免那些觉得自己依旧处于年轻阶段的人群反感;趣味性原则是指设计玩具时走新奇妙疑道路;娱乐性原则是指针对老年人心理功能设计的玩具,主要是用来调节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情感;互动性原则是指让多人一起参与的玩具,便于加强人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5.2 玩具本能层次性设计

对于玩具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的感知和体验传递到人的内心中,进而触发人的需求,激发人的情感,因此,在老年玩具设计中,可以从感知觉刺激的方法进行老年玩具本能层次的设计,首先要寻找一些可以触发、刺激老年人感官的因素,然后将其转换成相应的玩具符号;其次,要在老年玩具中加强感官刺激的元素,并深化设计符号;再者,要在相应情景语境下,对各种符号进行丰富;最后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5.3 玩具行为层次性设计

基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下的玩具设计,应该在老年人和玩具交互中实现老年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当老年人处于孤独状态,渴望情感交流时,就需要保证玩具的情感交流功能,由于老年人在不同的情绪下对玩具功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从行为层次上对老年人玩具进行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出发点,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某种情感需求;其次,要通过访谈、观察、调查等途径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针对性制定相应的玩具功能;再者,要结合实际,确定玩具的功能、技术以及玩具情感中的色彩要素、形态要素等;最后确定相应的玩具设计方案。

6 总结

在新环境下,我国的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老年人的生活、情感关怀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老年玩具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上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老年人情感不断缺失的情况下,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角度进行老年玩具设计,能在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因此,基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玩具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巧,靳桂芳.从老年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玩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2(16):56-58.

[2]刘丹丹,曹巨江,孟亚.基于老年人特征的玩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02):51-53.

[3]史薇薇.从需求角度浅谈如何为老年人设计[J].游戏新闻世界,2014(07):336-337.

[4]赵鹏.玩具设计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1(17):206-207.

[5]邢艳芳,李永锋.成人玩具情感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08):28-31.

[6]陈转清.基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玩具设计研究[D].江苏大学,2012.

[7]赵晶.基于老年人心理特征的玩具设计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8):73.

[8]余若凡.基于成年人情感需求的玩具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9.

情感交流需求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玩具已经不仅是儿童的专利, 也成为年轻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用品。成年人玩玩具主要是为了消遣、减压、娱乐, 或者是收藏。成人玩具的开发必须充分了解成年人的心理需求, 同时由于不同人群文化素养和经济状况的不同, 对玩具的需求也因人而异。因此, 要想抓住成年人消费心理, 就要加强消费市场调研, 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不同消费人群的各种需求, 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去开发能满足成年人心理的各种类型玩具。

成人玩具尽管出现得较晚, 但发展速度较快, 而且种类繁多, 根据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不同种类, 如个性化玩具、减压型玩具、智能型和挑战型玩具、装饰型玩具、竞技类玩具等。当前, 最受成年人青睐的当属个性化玩具和减压型玩具。例如, 尖叫鸡、乐挤豆类减压型玩具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基于满足成年人心理和精神需求, 通过玩玩具来愉悦心情或发泄闷气, 从而宣泄压力或者得到安慰等。

2 成人减压型玩具开发设计

美国Smart Design公司首席设计师Davin Stowell认为, 在产品设计中溶入情感化设计非常重要, “产品设计的工作就是要去理解和强化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成年人玩具蕴含着内在、外在两种情感因素。其中, 产品外在情感因素是产品设计的外在形式, 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及各种心理认知等不同设计语言向用户传递各类情感信息;内在情感也就是玩具的设计风格, 与人的思想、精神和深层情感相关。

2.1 成年人玩具设计原则

2.1.1 趣味性原则

要实现玩具的趣味性, 就应该立足玩具使用者的情感和互动性, 从用户主体情感出发, 通过设计玩具造型、选用材质、确定把玩方式等提升玩具趣味性, 吸引使用者眼球, 刺激使用者对玩具的好奇和幻想, 带给使用者幽默、亲和力等, 让使用者感到新奇、有趣, 使人与玩具之间建立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这样, 自然而然地放松了心情, 释放了压力。

2.1.2 互动性原则

玩具互动性设计可分为单向式、双向式、智慧型等互动方式的设计。其中, 单向式主要是以单方面的传递形式, 以静态摆设玩具为主;双向式和智慧型则是以双方沟通的形式产生互动, 双向式沟通形式相对低级, 主要是互动玩具;智慧型互动方式的玩具主要以IC产品类为主, 沟通方式较为高级。

2.1.3 人性化原则

玩具的使用方式要符合人们的习惯方式, 实现以人为导向的操作, 使玩具设计更趋于人性化, 如玩具发出的声音可以调节, 能避免嘈杂音效;玩具的体积设计要避免体积过大, 还要便于携带等。

2.1.4 安全性原则

玩具材料要选用能保障产品安全性的无毒材料, 符合玩具行业相关安全标准;玩具在结构设计上要合理、牢固, 力学上最大承受力、安全电压等要符合安全标准;而且玩具的界面操作设计要具备安全、可靠和舒适的性能, 界面视觉显示信息设计符合人机工效原则, 避免由于界面的不良心理影响产生不安全因素等。

2.2 减压型玩具设计方法

在进行基于成人情感需求的减压型玩具的设计时,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2.1 本能层次的减压型玩具设计

从使用者视觉、触觉、听觉角度进行本能层次的设计, 将这种理念体现在玩具上, 就是玩具的造型、材质和色彩。可根据这一设计原则, 确定出以感官触发性的设计方案, 然后经玩具向人的感官传递并产生反应, 让使用者出现心理上的波动, 激发使用者兴趣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由此产生的驱动力可引导人的思维沉浸。感官触发性设计又分为感官触发性、行为触发性设计, 可根据情感语意实时关怀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进行感官触发性设计, 找出能触发玩具使用者心情, 达到平静、愉悦, 确定感官出发元素的玩具设计符号, 并加强感官触发元素与人类情感语意的结合, 使得设计元素更加丰富, 最后确定出设计方案。

2.2.2 行为层次的减压型玩具设计

基于使用者的使用目的, 充分体现出减压型玩具功能性、易用性、人机性三个层面的行为层次设计, 实现技术可靠性和操作人性化, 并充分发挥出玩具的好用功能。成年人选择减压型玩具, 就是想在与玩具交互的过程中释放压力, 转变负面情绪等。由于使用者情绪状态不同, 可能追求的玩具“交互点”是不同的, 在行为层次的设计上, 通常采用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来获取用户反馈信息。观察法是有目的、计划地调查分析玩具使用对象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表情等, 有助于充分了解和掌握消费者心理状况;问卷调查法就是对研究分析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进行提交和呈现, 为参与调查的对象提供出书面材料, 整理分析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以用户为导向的减压型成人玩具的设计, 应根据使用者对减压泄愤的情感需求拟定其情绪状态, 按照使用者情绪状态的行为反应特征, 确定对该行为的产生是否给予支持。由人的感官能充分感受到人们产生行为的元素触发或抑制其正常开展行为, 提取出能激发使用者产生行为的元素, 保证成人玩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操作方式, 确定出期望的玩具功能属性。结合玩具设计原则, 从中确定出玩具在视觉、听觉和触觉方面的设计要素, 制定成人减压型玩具设计方案。

2.2.3 反思层次的减压型玩具设计方法

特别的物品都能唤起人们内心对某种特别的回忆或联想, 当玩具能为用户带来快乐舒适的心境或具有重要的个人相关性, 用户就会依赖上这个玩具。实际上, 用户依赖的是玩具所代表的意义和情感。在开发设计玩具的过程中, 因人们内心存在着对某种事物的幻想和捕捉, 塑造人物形象及生活形态, 设置自我情景, 所以, 使用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玩具。之后, 将内心的情感完全投入到玩具中, 建立起一个人与玩具之间的情感交流, 舒缓了成人压力。例如, 张啸吟设计的“陈幸福”, 每款玩具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经历等, 如同一个个普通人的翻版, 成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领养”与自己性格、经历相似的玩具, 或是“领养”自己内心期望的那个“自己”, 满足人的不同情感需求。

摘要:针对成年人减压这一特殊感情的心理需求, 根据成年人玩具设计的趣味性、互动性、安全性及人性化原则, 从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三方面探讨了用于成年人减压的玩具设计, 为相关企业成人减压型玩具生产提供设计理念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成人玩具,情感需求,减压型,开发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泓, 黄琳.产品设计中物质要素的情感化及设计策略[J].河南科技, 2010 (3) .

情感交流需求 篇10

摘要:在产品设计领域,用户情感需求与产品设计特征密切相关。依据Kano需求模型对用户情感进行分层,然后根据Norman模型将产品设计特征进行分类,进而建立了用户情感需求层次与产品设计特征匹配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产品设计;用户;情感需求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26

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情感需求与日俱增,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单纯的关注其基本功能而忽视人们的情感需求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本文以汽车造型设计为载体,重点研究设计情感需求层次与造型设计特征之间的匹配关系,建立匹配模型,以期使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依据。

一、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情感需求层次

人的情感需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对于一个产品是否“雅致”,不同的人会具有不同情感层次,有人会认为有一点“雅致”,有人则会认为非常“雅致”。典型的情感需求层次模型为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层次模型和Kano需求模型。本文将采用Kano需求模型对人的情感进行层次划分。

1584年,日本学者Kano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种分析技术,被称作为Kano模型。Kano模型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识别产品特征或产品功能性概念类别划分的技术,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Kano模型根据用户对一些指标的反应程度,将指标进行归类,划分为基本需求层次、期望需求层次和兴奋需求层次。根据该理论,产品的兴奋需求层次的特征会让用户很满意;没有到达兴奋需求层次,也不会导致不满[1]。这些层次的特征并非用户一般所期望的,往往是用户未能表达出来的。它们有时能够给用户带来“惊喜”的情感层次。期望层次特征指这类特征如果得到实现,用户就会满意;如果没有实现,就会造成不满意。Lee和Newcomb[2]指出这种层次的特征就是“越多越好”的特征——即这种特征越多,用户就越喜欢该产品。基本层次的特征指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产生不满的产品特征。用户期待这些特征,并认为它们是最基本的。当被问及这些特征时,用户一般不会告诉公司这些需求,他们认为公司理解这是产品设计的最基本的需求。此外,还有无关层次特征,即指这方面的特征既不好也不坏,因此,它们不会导致用户满意或不满意。例如用户喜欢某软件的基本模式而非更详尽的版本[3]。

依据Kano需求模型,情感需求可以依次分为基本层次情感,期望层次情感、兴奋层次情感、无关层次情感和反向层次情感。在产品设计领域,这些不同层次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特征相互对应,即某个特定的情感会对应相关的产品设计特征或特征集(见图1)。在实际产品设计中,重点需要关注的情感为基本层次、期望层次和兴奋层次情感以及对应的设计特征,故后续研究对无关层次情感和反向层次情感不作详细研究。

二、基于Norman模型的产品设计特征分类

产品设计特征存在多种分类的方法,在情感需求研究领域,Norman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分类方法。唐纳德.A.诺曼作为一名设计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根据大脑活动水平的高低,将人们对物品特征的情感体验划分为三类,分别是本能水平的情感,行为水平的情感和反思水平的情感[4]。其中本能水平情感的认知水平为“自动的预先设置层”,对应的产品特点主要是外形;行为水平情感的认知水平为“支配日常行为的脑活动”,对应产品特征为产品的使用乐趣和效率;反思水平情感的认知水平为“思考的活动”,对应的产品特征为用户精神层面的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等方面。

在诺曼对于设计情感与产品特征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柳沙将产品设计特征进一步概括为感官层面、效能层面和理解层面三个类别[5]。为了便于理解,本文直接将这三个类别描述为感官类设计特征、效能类设计特征和理解类设计特征。其中本能水平的情感与感官类设计特征关联,感官类设计特征包括通过感官刺激的方式激发个体情感体验的设计特征;行为水平的情感与效能类设计特征相关联,主要涉及“效率”、“有效性”、“可用性”等实用因素设计特征;反思水平的情感与理解类设计特征相关联,主要体现为用户思维参与的层面设计特征(见表1)。

三、用户情感需求层次与产品设计特征的匹配

在对用户情感需求的分层研究和产品设计特征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用户情感需求层次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匹配模型(见图2)。该理论模型揭示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的限制条件或项目要求,使造型设计要满足目标群体的基本层情感,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达到用户期望层甚至兴奋层情感。无论是达到基本层情感,还是期望层、兴奋层情感,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造型设计特征相匹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该理论模型,采用合适的方法,找到与目标群体情感相匹配的产品设计特征。

四、研究设计与案例分析

本文以汽车造型设计为例,分析用户情感需求与汽车造型设计特征之间的关系。汽车造型设计特征包含感官类特征、效能类特征和理解类特征,其中感官类造型设计特征为静态的造型设计特征,效能类造型设计特征为动态设计特征,而理解类造型设计特征为个性的造型设计特征。本文只研究汽车感官类造型设计特征,即只研究汽车静态的造型设计特征。主要研究步骤如图3所示,包括用户分群,情感语义的选取,汽车代表特征部位遴选,代表车型遴选,特征部位分析与聚类等内容。

(一)用户分群

由于情感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故通过用户分群找到具有相似情感认知的人群是情感需求研究的重要基础。用户分群的方法有很多,通常采用人口统计学方法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人口统计学方法主要统计用户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喜好等属性,心理实验主要对用户的认知习惯和情感意象等方式进行分类。

本文采用人口统计学、镶嵌图形实验和视觉意象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目标用户进行分类。随机选取31名不同性别、年龄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目标用户,经过测验和综合分析,将31名用户分为三个情感相似的用户群,分别可描述为“稳重族”,“平和族”和“冲动族”。 稳重族主要表现为偏重理性,性感较沉稳,较倾向于自己独立思考和行动,共15人;平和族性格较为随和,其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主见,但也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共11人;冲动族则倾向于听取自己的第六感,性格变化较大,共5人。最终选取“稳重族”作为本文情感研究的目标群体。

(二)情感语义的选取

就产品设计而言,用户情感的来源主要由产品设计特征所引起的。因此,用户的情感源于对产品的认知,产品通过其自身的形态、色彩、材质等因素,以及外在环境文化所赋予的内涵意义,形成产品与人们沟通的语言[6]。情感的传达方式包括图像、符号、语言等方式。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任何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化过程都是跟语言分不开的[7]。因此,目前心理学研究和设计研究中,用语义来描述心理感受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情感也是心理的意象感知,故采用语义作为用户情感的表征方式。

在跨语言的语法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语言都存在两个基本词类:名词和动词[8]。Givón 依据语词所表示的对象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建立起“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连续统[9]。名词最稳定,最不易随时间变化,动词最不稳定,最易随时间而变化,形容词介于二者之间,而且与名词和动词都有密切的相关性,结合形容词所述性状与时间的疏密程度,可以对形容词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用形容词来表述对象也能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因此,用形容词作为情感描述和表征方式是目前研究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小组的分析和讨论,决定选用形容词“现代”作为情感语义,即找出“稳重族”群体对于不同层次“现代”感情感意象所对应的汽车造型设计特征。

(三)汽车造型设计特征选取

通过眼动追踪实验,总结出汽车代表特征部位,吸引力排名前12位的汽车重要造型特征部位为:前保险杠、进气格栅、侧面顶轮廓线、车大灯、引擎盖轮廓线、轮毂、腰线、车门轮廓线、侧窗轮廓线、门把手、轮罩、后大灯[10](见图4)。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并结合因子分析和聚类等数理统计方法,从205个汽车造型案例中挑选出39个代表汽车样表。将这些汽车样表的重要造型特征部位进一步分析聚类,即为汽车造型设计特征。本文以进气格栅为例,研究进气格栅的造型设计特征与“现代”感情感意象的匹配关系。

(四)用户情感需求层次与设计特征匹配实验

通过形态分析法对进气格栅造型轮廓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得到进气格栅的特征共有11种,包括类倒梯形、类正梯形、类圆弧形、组合形、多边形、不规则异形、“上下式”正向关联、“上下式”负向关联、左右式、左中右式和整合式。

運用Kano问卷对这些设计特征进行描述,针对“稳重族”群体,探讨他们对于进气格栅造型设计特征与“现代的”情感意象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实验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设计特征与情感意象层次之间的匹配关系,如表2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稳重族”而言,营造汽车的“现代”感的兴奋层次,应加强进气格栅“上下式”正向关联设计特征;对营造期望层次情感,则可加强组合形和“上下式”负向关联设计特征;而对于营造基本层次情感,则需注意类倒梯形和左右式设计特征,经总结如图5所示。这些匹配关系可作为设计师的设计参考信息,让设计师能够依据项目的要求或条件的限制,着重设计特征部位,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决策能力。

图5 用户情感需求层次与汽车进气格栅造型匹配关系

五、结 语

情感是一个极具复杂性但又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课题,随着人们对于产品的情感化要求的日益提升,该课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将情感进行分层,将产品的设计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情感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匹配模型,达到更有效地判断用户情感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关系,以辅助设计及设计决策。

[参考文献]

[1]Kano,N.,Seraku,N.&Takahashi,F.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984,14(2):39-48.

[2]Lee,M.C.&Newcomb,J.F. Applying the Kano methodology to meet customer requirements: NASAs microgravity science program[J]. Qualify Management Journal, 1997,4(3):95-110.

[3]Gu,P.,Hashemian,M.&Sosale,S.et al. Module Formation Algorithms for Product Life Cycle Configuration Design[M]. Vancouver:[s.n.], 1998:23-98.

[4]Donald Arthur Norman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M].欧秋杏,何笑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柳 沙.设计心理学:第1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0-12.

[6]高清汉.当前台湾产品形象定位之探讨[D].新竹:台湾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7]W.V.O.蒯因.语词和对象:第1版.[M].陈启伟,朱锐,张学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7.

[8]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242(5):23-68.

[9]Talmy Givón. On Understanding Grammar: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271-297.

[10]黄 琦.基于产品风格认知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技术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33-36.

情感交流需求 篇11

提起家居服,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睡衣。的确, 家居服是从睡衣发展而来, 但是现在的家居服已经涵盖了包括睡衣的更广范围。家居服不仅仅是一种产品, 还是人们对家文化的追求, 更代表着经济发展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渴望。

改革开放前, 人们几乎没有专门的睡衣, 在家穿旧衣、汗衫是最正常不过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 国内出现了专业的内衣企业, 才带来了比较专业的睡衣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睡衣才开始被人们认同。目前国内消费能力大大提升, 生活状态和穿着意识也有了质的飞跃。市场细分越来越专业, 家居服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 并成为服装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种。

二、消费者调研

本文对消费者情感需求的设计研究, 是以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和情感需求为中心进行的研究, 深入消费者内心挖掘其个性化需求的本质使家居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服装设计理念, 更加切合个性化家居服研究的实质。

1. 家居服消费群

国内对家居服的需求与国外相比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 家居服是大部分人的消耗品。就目前来说国内家居服的消费群主力还集中于一线城市, 多是有钱、有闲、并追求品位的人。但是家居服市场的潜在消费群非常广泛, 从五六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存在着消费需求, 大约有3亿人, 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家装已经变得不可忽视, 衣着品味的提升更不在话下。

2. 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是人性的本真状态和表现, 也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先锋。只有深入关注人们的情感需求, 才能满足他们的真正需要。以房屋为主导的家庭生活成了现代化技术进步的有力见证。单纯的睡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回家后的日常穿着,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追求。“家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

(1) 家文化的营造

“家文化”无论是在外延还是内涵上, 都是“爱的文化”。随着生活压力日益增大, 人们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 会越来越渴望温馨和谐的家居氛围, 而这个空间最直接的消费品就是家居服。家居服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家文化体验。像情侣装、亲子装一样, 家居服注重同家人的联系, 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家文化是维系并展现一个美好温馨家庭的主元素, 家居服是家文化的载体, 是家庭情感交流的纽带。让人们对家庭感情有了全新的演绎。

(2) 功能性的拓展

一方面, 在面料选择上, 家居服以舒适为主, 多延用传统的以丝绸、棉、毛等天然纤维面料。针织面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家居服面料。使用更超薄超软的面料和多层处理更软更新的手感, 将出现更丰富、更细致的家居服装。颜色要与国际时尚接轨, 还要符合家居流行色, 旨在体现纯静、温馨、家的感觉。

另一方面, 随着对家居服依赖性的提高, 家居服的功能性需求已经不仅体现在自家的家庭活动, 还需要囊括接人待客、散步运动等。这将家居服的服用范围拓展到家庭外甚至室外, 这也就延伸出人们对家居服的另一种需求, 即同对外衣的需求类似的能够体现个人价值层次的个性化追求。

(3) 个性化的崇尚

如同上面讲述的, 当家居服的功能倾向于依托外衣审美的时候, 时装化便成为家居服发展的不二趋势。随着家居服穿着范围的扩展, 穿着家居服时将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其他人, 服装就必须彰显它的装饰性作用。当然, 即使在家里时尚美丽的需求也丝毫不忍懈怠。所以家居服会像时装一样, 呈现出更时尚、更美丽的面貌。

同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 各种各样的运动应运而生, 从普遍的小区健身设施的配套, 到时尚的瑜伽、舞蹈等健身方式的流行, 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方便的关注自身健康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环境。家居服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居服就更必须领先于运动休闲的脚步。

三、结语

纵观国内家居服品牌的产品, 式样单调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以上分析的两种家居服的趋势可能会发展成为个性迥异的两个家居服品类, 也可能共同融合到家居服的个性需求中, 这都是对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关怀, 也是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关怀, 也是对社会人文素养的关怀。有时候对情感需求进行引导, 像猫人、新世家族等品牌在致力于做好设计的同时也在终端推广时尚家居生活馆概念, 既给家居服充分的发挥空间, 又能让消费者体验这种潜在的情感关怀, 从而得到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 才能让家居服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不可取代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朱光.大城市女性家居服市场及消费特征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 2008.1:60-62.

上一篇:妇幼卫生保健下一篇:血浆置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