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艺术

2024-08-05

钧瓷艺术(精选7篇)

钧瓷艺术 篇1

自古中国就是以陶瓷见长, 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而陶瓷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封建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空前繁荣, 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富庶的强国。它以博大的历史胸襟接纳各国文化, 对外开放贸易, 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由此, 陶瓷、纺织、家具、建筑等艺术形式都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唐代陶瓷品种繁多, 花釉瓷是唐瓷中的新品种, 它以无规则的自然“窑变”代替了传统陶瓷上的装饰纹样, 具有“革命”性的突破, 并被人称作是钧瓷的前身, 称之为“唐钧”。考察唐代花釉瓷的历史以及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会对钧瓷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唐代花釉瓷器的产生与艺术特点

花釉瓷器是唐代瓷器的一大创新, 它的方法是在黑釉或褐釉上泼洒一些蓝釉或者灰白釉, 在烧制时利用不同釉色间进行的交融流动变化, 以自然的“窑变”来代替传统陶瓷上的花纹装饰, 其产生的效果为斑斓变幻、彩韵夺目, 颇具创意。而器物身上所显现的光怪陆离、气韵天成的特殊艺术效果, 既体现了大唐风韵, 也使它具有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更重要的是其窑变花釉与斑点装饰都对钧瓷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1. 花釉瓷器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优秀艺术品的诞生, 都不是孤立与偶然的, 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而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花釉瓷的产生有两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唐代的社会因素;另一个是陶瓷自身发展的因素。

唐代历史是中国古代灿烂夺目的一页, 堪称太平盛世。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社会太平、政治稳定的状况有力的保证和促进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唐代经济的繁荣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 不仅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也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人们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艺术创作, 尤其对涉及自己衣食住行的工艺美术的关心更是精心百倍。由此, 社会的发达促进了陶瓷生产的发展, 唐代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制瓷业发展的兴盛时期。而商品的激烈竞争又迫使陶瓷手工业者敢于做各种尝试, 采纳新技术、发展新产品, 其中花釉瓷的诞生就是一种新探索、新创造。

2. 花釉瓷器的起源与工艺特色

唐代花釉瓷最早的记载是南卓《羯鼓录》内“不是青州石末, 即是鲁山花瓷”。当时社会文化的昌盛和艺术的灿烂, 使烧造瓷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但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艺人们只有从生活实践中去认识自然, 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

在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 器物是从无釉到施釉, 生产施釉陶, 是陶瓷技术上一个大的飞跃。花釉瓷器的烧制技术比较复杂, 它的产生也就是古人追求浪漫的构思与大胆的实践。从烧造技术上看, “花釉瓷”是一种在高温气氛下一次生成的“高温釉上彩”, 出窑后所产生的色彩、形制等都发生了让人无法预料的“特异”变化, 如行云, 似峰峦, 变幻莫测, 令人遐想, 且不能重复。另外, 唐代人们思想开放, 崇尚雍容华贵。花釉瓷器作为传统钧瓷初创阶段的代表, 其显著的特征, 如造型风韵饱满, 在实用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装饰等特点恰与唐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相协调。而花釉瓷器的烧制成功, 也说明了唐代制瓷艺人已经掌握了调配釉料和复杂的施釉技术, 这些都为钧瓷的出现及花釉制品的烧制, 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3. 花釉瓷器的装饰艺术手法

花釉瓷器作为唐代陶瓷生产上的一大成就, 其显著的装饰艺术特色就是在黑釉、褐釉的底色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 经高温烧制而呈现出蓝、浅绿、乳白色的大块彩斑或是蓝、白、黑、绿相间的流淌纹理, 形态各异, 变化万千, 色彩绚丽, 气势恢宏。这种釉上彩斑点多用不规则的排列, 一般纹样不定形, 烧成后自然流淌、变幻多端。釉色装饰多采用浅色釉涂在深色釉上, 便于衬托出另一种色彩斑块, 显得格外醒目。它以斑斓的色彩, 反映出气势磅礴的盛唐文化艺术。其造型有壶、盘、罐、花浇、腰鼓等, 尤以壶、罐最多, 其中腰鼓最为出名。

同时, 花釉瓷器的烧制也比较复杂, 由于不同的釉料在高温下膨胀系数不同, 在冷却时的收缩系数也不相同, 因此, 如果把一种釉料覆盖在另一种釉料上, 就必须要求两者之间热胀冷缩的系数相同, 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所以, 好的花釉瓷烧制是非常困难的, 而花釉瓷在唐代的烧制成功, 证明了唐代制瓷艺人已经掌握了调配釉料和复杂的施釉技术, 为之后钧瓷的产生及后世花瓷的烧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花釉瓷器对钧瓷艺术的影响

唐代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李唐王朝提倡对外贸易, 使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 不仅我国烧造瓷器的技术流传到国外, 而且国外一些优秀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的造型和装饰内容也被唐代工匠广泛吸收, 用在陶瓷制作上, 丰富了唐代的陶瓷的内容。同时, 瓷器作为一种封建商品生产, 南青北白争芳斗艳的局面, 也促使陶瓷的生产向多彩化装饰方面发展。

花釉瓷是花釉彩斑艺术的产物, 其黑釉上带蓝斑釉彩, 或黑釉带乳白斑, 或乳白釉中呈现针尖状蓝斑以及点、抹、涂、洒的装饰方法增强了器物表面的艺术效果, 而这种彩斑和钧瓷红紫相映的窑变斑彩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独特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 不仅对钧瓷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还使钧瓷跨入北宋五大名窑的行列并享有崇高声誉。在色彩设计上, 花釉瓷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黑色或黑褐色釉, 饰以月白色或灰白色斑块;另一类是黑色、月白色釉, 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不同的原理, 成功的掌握了两色釉技术, 色彩不仅对比强烈, 而且花釉流动变化, 神秘莫测, 突破了唐以前陶瓷生产釉色单调的格局。在器形设计上, 花釉瓷器造型丰满庄重, 以日常生活实用品为主, 追求简练、凝重、质朴的风格, 与色彩相辅相成。而钧瓷造型端庄古朴、庄重大气, 器形装饰简练, 选料非常严格, 其窑变花釉, 釉质晶莹, 色彩丰富, 釉面红里透紫, 紫里藏青, 釉色五彩, 交相辉映, 构成了如火焰、似彩霞的瑰丽绚烂的画面, 带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遐想。在做工上, 精细严谨, 不管口足还是直边弧线都精到入微, 钧瓷的这些艺术风格都与唐代花釉瓷器如出一辙。另外, 根据考古发现, 在钧瓷的产地禹州市发现宋代钧窑遗址, 同时在宋钧遗址附近发现唐代花釉瓷遗址, 因此不仅可以断定唐代生产花釉瓷的技术对钧瓷技术的影响, 还可以断定其装饰技法与钧瓷一脉相承。

三、结语

通过对唐代花釉瓷器起源的探讨和工艺特征及艺术特色的研究, 证实了唐代高温花釉瓷器与钧瓷的工艺技术有共同特色和内在联系的亲缘关系。花釉瓷器无规则的自然窑变不仅对钧瓷的釉色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还为钧瓷奠定了“创意”和“技术”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7月

[2]阎夫立阎飞王双华.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12月

[3]杨根韩玉文.中国陶瓷文化-窑火的魔力[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4年6月

[4]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第一版

[5]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专访钧瓷艺术大师阎夫立 篇2

阎夫立,河南禹州市人,1950年生,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等,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个人终身成就奖,是我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阎夫立潜心研究钧瓷30余年,创作钧瓷工艺品5800余件,部分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收藏,并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他曾为国家领导人设计制作钧瓷国礼,为河南省设计制作迎香港回归钧瓷礼品,其著述的80多万字的专著《中国钧瓷》,被列为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图书。他为钧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业内人士誉为“现代钧瓷艺术之父”。

在古书《葡萄牙王国记述》有这样一段称赞中国瓷器的话:“人类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可爱”。

瓷器一直是中国的一张古老的名片。中国的英文名字也叫China(瓷器)。而陶瓷艺术,更是风行三千多年经久不衰。

近日,记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崇敬之情,叩开了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的大门,专访了现代钧瓷艺术大师阎夫立。

“瓷器之国”

就在一条走廊的尽头,有一座圣殿,那是一个钧瓷的王国。

记者:您好,阎老师,听说有个法国的科学院院士执意要拜您为师,是真的吗?

阎夫立:呵呵,是真的,他叫弗朗斯瓦·马蒂,他来研究中心参观后,称赞这里的作品是“震撼世界的艺术”。

记者:外国人士为什么对陶瓷艺术这么着迷?

阎夫立:法国人天性浪漫,比较喜欢艺术。而陶瓷,更是艺术的结晶,它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外国朋友喜欢它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国外,陶瓷一直是高贵的象征。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我国领导人曾以象征和平、友谊的瓷天鹅作为国礼相赠。

记者:瓷器的作用还蛮大的。

阎夫立:是的,在人类原始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陶器的诞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它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稳定,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记者:真是受益匪浅。

阎夫立:其实,陶瓷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给其他国家国王送的礼物多半是瓷器。当时,神奇的瓷器轰动了世界。从此,中国的瓷器从海上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在当时的西方国家,瓷器与黄金可是等价的。

记者:您是权威,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陶瓷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吗?

阎夫立:从大量考古发掘的文物和史料来看,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能够制造、使用陶器了。陶器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后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

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从对人类的贡献上来说,它的作用并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及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

记者:您曾经说过,我要让陶瓷艺术不辱“代言中国”的使命。陶瓷艺术为什么能够“代言中国”?

阎夫立: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陶瓷发源地,号称“瓷器之国”,自古就以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闻名世界。

陶瓷原本就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代言中国,是因为它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暗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完美的符号和象征。

陶瓷发源地

中国的陶瓷文化,就是郑州一张没擦亮的文化名片。

记者:对陶瓷的发源地,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江西景德镇,有人说是浙江绍兴,有人提出是广东佛山,陶瓷的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

阎夫立: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1955年,在郑州的商代大墓中,各出土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商代瓷尊,这两个瓷尊里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青釉,其中一件瓷尊表面还有几块较厚的玻璃质绿色釉,明亮光滑,胎釉结合紧密,硬度较高,叩之有金石之声,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其烧成温度当在1200度以上,已经完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堪称中国瓷器的鼻祖。

1965年,在距今三千多年的郑州商代中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在内城外西北角有大量的陶瓷器窑炉和作坊遗址,出土了大批原始青瓷片和完整的瓷器,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生产瓷器最早的地方,直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郑州商代遗址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原始青瓷的出现是陶器与瓷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郑州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瓷源圣地。

记者:那么,能否说陶瓷文化,就是郑州这座城市的一大名片?

阎夫立:没有任何一项发明能与瓷器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相比。

可以代表郑州的一切文化中,我个人认为当之无愧的是世界瓷器的发源地这一事实,瓷器的发源地在郑州——这是郑州一张含金量为100%的名片!

记者:您从钧瓷之乡来到这里发展?是这一点吸引了您吗?

阎夫立:我出生在钧瓷之乡河南禹州,从小就和瓷器打交道,后来一直从事钧瓷文化的研究工作。

在研究钧瓷文化的过程中,学术的考证使我认识到,研究中国陶瓷文化离不开郑州,而郑州也需要大力进行陶瓷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义无返顾地来到郑州,决心为振兴“瓷源圣地”郑州做点儿事情。

申报“中华瓷源圣地”

前不久,阎夫立发出了河南应当尽快申报“中华瓷源圣地”的呼吁,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记者:关于河南申报“中华瓷源圣地”的呼吁,关注的人多吗?

阎夫立:很多,河南毕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记者:您提出河南是“中华瓷源圣地”的观点,有人支持吗?

阎夫立:我从来就不需要支持,我背后有几千年的中原文化,我从来就不是孤立无助的。

郑州发现中国最早的瓷器,这是不争的事实。河南省几乎每个市、县都有古窑遗址,从商代开始直到元代,这期间河南一直是中国的陶瓷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很多地方都恢复了陶瓷生产,生产技术和工艺也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中原悠久的陶瓷艺术,不仅在技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艺术上也成为各个时代的先锋。例如:北朝的瓷器纹饰普遍以莲花为题材,素净雅致,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唐三彩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蜚声国内外;北宋出现的钧瓷、汝瓷、官瓷等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器品种;有关瓷器的口头文学、民谣、传说等也在中原大地流传甚广。我干吗害怕没人支持?

记者:您这么强烈的呼吁,意在何为?

阎夫立:河南虽然有丰厚的陶瓷文化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传统的陶瓷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消失,古老的技艺正在式微,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大量逝去,在世者也是风烛残年,与陶瓷有关的大量民俗迹象已不复存在,这一切都使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忧虑和危机感,进行抢救与保护已刻不容缓!

记者:不害不怕别人说您守不住寂寞了,是在炒作吗?

阎夫立:也有人认为,既然我们河南是迄今发现的生产瓷器最早的地方,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那么就没必要去争一个“中华瓷源圣地”的称号。

我个人认为,申报“中华瓷源圣地”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为河南陶瓷正名、证实的过程,是很有意义的。我庆幸我自己有机会参与进去。

至于说什么炒作,还不如直接炒我的作品,那似乎更具商业价值,哈哈。

擦亮陶瓷这张名片

眼下,阎夫立教授正在为擦亮中原的陶瓷文化名片而忙碌着。

记者:在实现陶瓷文化资源产业化方面,全国有哪些城市做得比较好?

阎夫立:潮州和佛山可能做得好一点吧,它们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把陶瓷做成了大产业,年产值几百个亿呢。

我们河南,陶瓷文化和原材料都比他们丰富,我们有理由比他们做得更好。

记者:您认为河南应当如何利用丰厚的陶瓷资源,实现陶瓷产业化?

阎夫立:我有一个愿景,首先把郑州申报为中国瓷源文化之乡,把河南陶瓷文化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中华瓷源圣地”纪念碑和博物馆等,把标志性纪念物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将中华陶瓷文化的精华向世人展示。

记者:还要申报什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阎夫立:是的,历史上的五大名窑,出在河南的有三个。河南的民间陶瓷文化遗产很多,再不申报,许多珍贵的东西就会消失,对现存艺人、工艺进行调查、记录,即便与研究,也可造福后代。

其实,说严重点,中原陶瓷文化遗产已经到了不抢救不行的阶段了。去年,冯骥才先生来陶瓷文化研究中心考察时表示,想把全国陶瓷文化普查中心设在河南。中原的陶瓷文化遗产太珍贵了,它是中华陶瓷文化的核心。

记者:您提出河南要打造成为全国陶瓷文化中心,那么郑州在这一进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阎夫立:郑州是旗帜的地位,是偶像的地位,是圣地的地位,也是陶瓷行业应当礼拜朝圣的地方!

记者:您认为郑州要重振陶瓷艺术雄风,还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

阎夫立:最大的不足是认识不足。郑州人知道中国是瓷器之国的多,知道郑州就是瓷器发源地的少。我在郑州大学举办陶瓷文化讲座,讲到这个问题,大学生们都是惊讶,甚至是激动不已,发出“没想到我们郑州这么伟大”的感叹!

还有就是没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没有意识到陶瓷文化会给郑州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效益。郑州二七区的瓷源文化,登封的硬质白陶和曲河窑、宋金元钧窑,密县窑等等,这些陶瓷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整合利用。

记者:陶瓷艺术是不是离老百姓太遥远?怎样实现陶瓷艺术的大众化?

阎夫立:呵呵,陶瓷本来就是人们的日常用具,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没离开过泥土,没离开过老百姓。

其实,陶瓷艺术是民间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也是参与性很强的艺术,现代都市里方兴未艾的“陶吧”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艺术永远是在民间,只是时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蒙上了灰尘,得需要有人把它擦亮。

钧瓷艺术 篇3

俗话说:“钧不成对, 窑变无双”。钧瓷在施釉烧成后, 就会呈现不同的图案、色彩、肌理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也就是说, 钧瓷在造型相同, 施釉方法相同, 烧制时间也一样的情况下呈现的釉色变化是不一样的。同一类产品会呈现出很多种不同的窑变纹路和色彩, 千变万化, 神秘莫测, 形成瓷器中无可比拟的艺术特色。

钧瓷能够产生窑变的原因很复杂, 钧釉中含有氧化铜、磷酸、氧化锡等多种活性元素, 在烧制期间, 由于还原焰和氧化焰的相互转化, 使单一的色釉转变成五彩缤纷的有色铀。铜在不同的温度和气氛下, 呈现出的颜色不同, 时而蓝色, 时而红色, 时而紫色, 钧窑的产品每一件的釉色均不相同, 真是千变万化, 艳丽之极。同时, 铀烧的时间、温度、窑位等都会影响窑变的发生, 窑变是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钧瓷艺术家们运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做原料, 对产品实行分层施釉, 以达到生动自然, 绚丽多彩的窑变效果。钧瓷之美美在窑变,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神奇色彩, 宛若天际云霞的钧窑之魅力。古人一句“夕阳紫翠忽成岚”的比拟更是道出了钧瓷的意境万千的奇妙画面。

钧瓷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纹路, 还有情景交融的釉画。如蚯蚓走泥纹、牛毛纹、蟹爪纹等等。钧瓷的窑变神秘莫测, 它通过窑变工艺, 形成千变万化、色彩绚丽、纹路多样的美妙图画, 而不是像其他瓷种那样依靠人工绘画和图案装饰进行烧制而成。钧瓷的釉色形成和窑变具有不可预测性, 钧瓷通过烧制, 形成层次繁多, 灵活多变, 自然大气, 温润美妙的窑变效果。窑变后呈现出各种各样神奇的自然景观, 有的如泼墨山水, 有的如涓涓细流, 有的似满天星辰, 颜色绚丽多彩, 红色似朝霞, 蓝色若大海, 交错掩映, 鬼斧神工, 令人遐想无穷。又似中国画中的大写意, 让人入目销魂, 赞叹不已。

钧釉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叫冰片纹, 也叫裂纹、开片或者开甲。这些丰富多彩的纹片形成了钧瓷情景交融的独特特征。开裂的釉面, 本是陶瓷烧制的一种缺陷, 但是它出现在钧瓷上却成了一种艺术美, 这种天然的开片装饰, 给器物带来一种有趣古雅的韵味。

有诗云:“展卷当受益, 赏钧眼更新;夜深人静时, 开片亦惊心”, 由此可见钧瓷的开片声对钧瓷欣赏者的影响。每当出窑时, 一件件钧瓷艺术品从窑炉中取出, 伴随着大家对作品的关注和欣赏, 听着开片声的此起彼伏、如琴似铃、抑扬顿挫, 更如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令人心旷神怡, 豁然开朗。因此, 钧瓷的窑变不仅带给人们诗情画意,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二、油画之写意元素

意象油画是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吸收与借鉴。意象油画创作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儒、释、道等哲学思想中都可以为其找到理论渊源。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意”、“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象”一词最早起源于《易传》中的“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 魏晋时期开始把“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通常人们所说的意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传递个体思想的客观物象。意象油画是通过油画媒介特征及其创作规律来传递或表达“意象”。

我国写意油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当代写意油画的审美趣味

写意油画的审美趣味是画家对客体进行提炼概括、加工创新等创造出来的, 它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写意油画注重情象结合的意象构思, 而不是单纯的情感宣泄。写意油画的题材基本上是以自然风景和社会景观为主。与当下的功利主义美术创作相比, 写意油画的创作表现出一份难得的平和和轻松, 这些作品具有典型的文人式抒情。在创作中画家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 总是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 将一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意象表现出来。

第二、当代写意油画的形式特征

当代写意油画的形式特征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性特征是完全契合的, 因为它是建立在西方油画技巧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的。这种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绘画元素、传统艺术的构成形式、西方现代绘画技法的借鉴上。

在创作写意油画时, 画家常用自由表达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用含蓄象征的表现形式来实现情与景、自然与心理的统一。在艺术表现方法上, 意象油画借鉴与吸收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手法, 常用油来稀释颜料, 通过浓淡、干湿、厚薄等肌理效果的控制产生空间关系, 从而产生了虚实相间、含蓄朦胧的艺术效果。

第三、当代写意油画的文化内涵

现代社会中, 艺术的表达更加多元化, 注重艺术的生存体验已成为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一种态度。现在,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人们的审美观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直接影响着我国油画的创作方向。许多画家用写意的表现手法来反映自己的生活感悟, 用意象油画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 这就拓宽了意象油画的表现范围, 使意象油画的表现范围从纯粹的抒情达意到富有理性深度的人文思考。

三、写意元素对钧瓷艺术融合路径的启示

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写意, 写意以其特殊的造型观念, 形成了讲神韵、重立意的东方审美特点。但是,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 都有很多艺术家通过对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中的写意元素的不断探索、研究和尝试, 大量应用于钧瓷艺术教学的创作与表达中。中国的钧瓷艺术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就要有这样一批艺术家来不断地努力和不懈探索, 钧瓷艺术家们更要紧密地结合中西绘画中的写意元素, 并不断地吸收中西绘画及其他艺术品种的美学风格, 使钧瓷的形式更加自由化、多样化、丰富化。

钧瓷艺术和写意油画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钧瓷窑变和油画中的写意元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那种和谐、美妙和对比, 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色彩图式和对钧瓷写意文化艺术的新的阐释, 也改变了我们头脑中经久不变的艺术观念。

钧瓷艺术和油画中写意元素的比较与借鉴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钧瓷艺术审美习惯。传统的中国写意绘画重气韵、讲意象、尚简约、慕恬淡, 尤其很少涉及色彩;写意油画是做到了西方材料与中国思维的结合, 在写意风格的笔触和气息下, 色彩力量的强大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与共鸣。而钧瓷艺术的窑变则是在这两个方面兼有, 使色彩和意境达到了完美和谐统一。

在钧瓷器形的制作上, 将西方油画中的写意手法与钧瓷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精神相结合进行研究。

其一, 在作品的外形线条上要讲究艺术性, 运用流畅、洗练、夸张、饱满的轮廓线, 给视觉以一种装饰的效果, 以求更充分地发挥钧瓷窑变的艺术效果。

其二, 通过将绘画中的写意元素引入钧瓷作品中, 来不断丰富钧瓷的表现形式, 注重文化内涵对钧瓷造型的包装, 从而烧造出钧瓷中的精品、甚至珍品。所谓精品、珍品就是从窑变效果上而言, 窑变效果丰富而独特, 包括钧瓷产品釉面上的色彩、斑点、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而自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则尤其重要。

四、结语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钧瓷则是我国陶瓷艺术夺目的篇章。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 从传统到现代历经千年, 因窑变独树一帜, 因创新愈加魅力无穷。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钧瓷艺术由一个新生的瓷器品种发展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主流陶瓷艺术品, 钧瓷作为一件艺术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馈赠的陶瓷艺术品中最受欢迎、最常使用的器具之一,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唐代的创烧到现代钧瓷的繁荣, 钧瓷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尤其是钧瓷艺术发展的近十年,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以及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 人们的基本审美观包括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钧瓷艺术的期待, 较之以往, 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纵观现代钧瓷造型艺术的现象, 笔者认为至少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 钧瓷艺术创作者要关注现实生活, 让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 钧瓷艺术创作者要根据时代的形势, 创作出立意常新的作品。第三, 钧瓷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出有民族的、民间的、宗教的、地域性等方面的艺术矿藏, 才能创作出极富生命力的作品。第四, 为钧瓷艺术创作者在进行造型设计时, 在考虑其审美、文化创意的同时, 应该首先考虑钧瓷窑变的空间。就是要突出钧瓷艺术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征—釉色窑变。只有尊重釉色变化, 充分展现窑变之美, 能与釉色相得益彰的造型, 才是最完美的造型。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梳理出钧瓷艺术窑变的历史脉络, 联系钧瓷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涉及钧瓷造型语言的传统形态与现代演进, 并且指出当代钧瓷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 进而从美学的角度, 把钧瓷艺术和绘画中写意性元素并列在一起进行参照、研究、分析, 探索出钧瓷文化的美学规律, 提升它的美学品位, 使钧瓷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并将这些规律和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推进钧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尝试。

荣昌钧瓷等 篇4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荣昌钧瓷坊凭着作品《飘雪》,在1999年的昆明世博会上,一举夺得陶瓷类的金奖。

随后,荣昌钧瓷坊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次。开了国家博物馆收藏现代陶瓷作品的先河。第一次中请了国家专利。确保造型产权得到保护。也第一次向世人宣布:每种国礼限量999件,每件必须达到精美、传世的标准。

从此以后,荣昌钧瓷坊开始走上一条文化产品的精品之路,并被业界所认知。

荣昌钧瓷坊不仅是在烧瓷、卖瓷,而是在推销一种文化、一个品牌。只有长期树立品牌意识,钧瓷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进而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荣昌钧瓷坊以挖掘、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集研制、生产、经营钧陶瓷产品为一体。2007年,荣昌钧瓷坊在北京开了大宋钧窑博物馆,成为五大名瓷第一个单一瓷种在北京开办的博物馆。

荣昌钧瓷坊提出:做钧瓷是做作品而不是做产品,好的作品必须有内在的品质。这是它永葆品牌魅力的承诺。

联盟新城

在中原地产界,有着这样一个品牌,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创新,在河南市场不断精耕细作、超越自我。它是河南唯一获得“中国优秀户型”荣誉的住宅小区,它因其广泛影响而被业界誉为“住宅中的劳斯莱斯”,“一个必将写入世界建筑史教科书里的新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

在它的世界里,你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与震撼,“原来居住也可以是这样的艺术”。当然,这种艺术绝对不是简单的用几根罗马石柱、不伦不类的石膏雕像来凸现的,而是最简单的线条运用,没有复杂的修饰,没有夸张的色彩,有的只是一种令人惊讶的欣喜,“原来最极致的美就是最极致的少。”

从2004年一期作品“共生主又新亚洲院落”,到2007年对“中国式居住”的传承与拷问,再到2009年首创中部别墅级总部群,将微软、IBM等国际企业推崇的OFFICE-PARK商务理念引入河南,服务本土企业,六年来,它不仅标志着郑东新区一个“人居时代”的开创,也意味着对建筑与人、与城市之间和谐发展的不断探索,以及对自身标准的一次次超越。

它不希望人们欣赏过它的一期,就已经知道它的二期、三期会是什么样子,也不希望因为业主拥有它的一期,就不再对二期、三期不再动心。它要完成的是一部篇篇都有新内涵、新分量的作品。

钧瓷艺术 篇5

一、河南省禹州钧瓷发展现状

近几年,禹州市在钧瓷生产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禹州钧瓷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品位、适量发展钧瓷,打造龙头企业

加强对钧瓷的保护,搞好传统钧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战略,积极推行“禹州钧瓷”原产地证明商标和钧瓷地理标志认证。加强钧瓷市场监管,提高钧瓷行业准入要求。2010 年实现培育5—10 个产值4 0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年产值4.13 亿元,利税达1.65 亿元。

(二)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钧瓷产业内部自然分工协作关系基本形成,原材料供应、运输销售、瓷泥加工、彩印包装、钧陶瓷市场、技术开发等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禹州市钧瓷生产区现已基本使用天然气,有效地的改变了钧陶瓷烧制中的能源结构,提高了钧瓷产品的烧制质量。

(三)出口额不断上升,出口品类增长

截至目前,禹州市有十余家钧瓷骨干生产企业,年产钧瓷200 多万件,产值达5 亿元。钧瓷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钧瓷产业的发展,禹州市钧瓷企业达到560 家,年出口陶瓷3.4 亿件,创汇5 000 多万美元,年产值突破50 亿元。禹州市不仅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钧瓷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炻瓷出口基地,而且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还是全国最大的日用瓷集散地之一。随着陶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禹州钧瓷的出口陶瓷品类日趋多样化、新颖化,由传统的日用瓷发展为建筑瓷、仿古瓷、艺术瓷等多种类型,且档次不断提升。

(四)改变产品定位,政府助力出口转内销

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提升钧瓷的吸引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组成专门的设计队伍对瓷器外形进行设计。在发展中,不仅仅把钧瓷定位于高端产品,还通过走平民化道路帮助开拓市场。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外购买力降低,钧瓷逐步由出口转为内销。2011 年下半年以来,钧瓷企业不断缩减海外市场订单,把精力主要放在国内市场。面对出口陶瓷企业逐步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在加强开拓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启动了系列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对外宣传中,使用本地特有产品对外联络,助力企业打开国内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二、河南省禹州钧瓷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河南省禹州钧瓷在出口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企业多、规模小,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产品档次低

目前,禹州市具有出口质量许可的出口陶瓷生产企业有24 家,都是民营企业,企业管理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有些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个体工商户老板)的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发展眼光,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之时,家族式管理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严重束缚了个体私营经济迈向现代化管理的步伐,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家族式管理的多数企业,由于由于受质量管理水平,生产现场条件,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制约,生产的产品质量档次较低。统计表明,虽然该市出口数量占全省的57%,但销售价格低,出口产品单价仅为每件0.2 美元。

(二)出口企业多,出口渠道较混乱,产品价格无序竞争

目前,禹州瓷区存在着不少未获得出口质量许可证的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外观质量要求低、外销价格低,主要通过非正常渠道出口,影响了禹州瓷器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另外,出口企业之间的品种比较接近,有时企业为了接到订单竞相降价,对质量较好的企业形成了冲击,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出口陶瓷市场的正常发展。

(三)企业创新能力弱,低水平相互模仿,缺乏市场创新能力

禹州钧瓷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滞后性,在众多钧瓷企业中,绝大部分的企业依然一直沿用以前的生产观念与技术,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这些企业缺乏对于创新的认识与重视,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避免企业在日益竞争中被淘汰的唯一方法。禹州钧瓷企业过于重视产量而忽视了产品设计,使产品的更新换代受到严重阻碍,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推出占据市场的新产品,最后只能导致产品的贬值及价格的下降。另一方面,钧瓷企业的管理层思想相对比较狭隘,不能认清创新生产的巨大作用,在实现企业温饱后就普遍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以至于企业都只停留在对于产品的重复性生产或仿制其他产品上,市场创新能力低下,不能及时推陈出新。

(四)禹州钧瓷营销水平低,品牌经营不善

禹州钧瓷产业尽管数量众多,却缺少较强的现代陶瓷巨头产业。即使规模较大,但是相对全方位的综合实力而言,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比之下有不小差距。世界上实力雄厚的陶瓷大企业却凭借着其优良设计的知名品牌来进驻中国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像有陶瓷出口强国之称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都在近几年保持着较高的陶瓷出口水平,它们都是利用良好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塑造自己的知名品牌,获得国际上广大消费群的认可。相较而言,我国的陶瓷企业,如禹州钧瓷进出口企业,比较缺乏凭借其优良的技术和优秀的产品质量去创造自己的知名品牌的意识,尽管有些钧瓷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解决方案,但这些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方法力度都不够。除了些许有一定知名度品牌外,基本没有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

因为禹州钧瓷企业一味看重产品的生产而忽视品牌的打造,缺乏对于品牌运作的认识,所以导致其品牌的影响力不够、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几乎不能与国际陶瓷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相抗衡。

三、促进禹州钧瓷出口的对策建议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河南禹州钧瓷的发展,从而对其出口的增加和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禹州钧瓷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钧瓷企业的管理,提高档次与规模

大力调整禹州钧瓷企业的和管理制度,实施体制创新并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实现禹州钧瓷企业的健康机制的转变。钧瓷企业应调整企业的生产结构向生产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努力协调中小企业生产分工协作来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发展的一种选择和竞争结果。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给钧瓷企业提升产品和企业的本身档次带来机遇,提高产品的档次恰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自身档次提升也被消费者所接受,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钧瓷企业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重视产品的包装,努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终实现企业的档次和规模的提升。

(二)加强质量许可工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出口钧瓷质量许可工作,推进出口钧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未获得出口质量许可证的企业,积极帮助其提高质量水平和产品质量,促使其早日获得出口质量许可证。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和规范行业经营行为的作用,规范钧瓷出口企业的行为,使出口钧瓷价格有序竞争,促使钧瓷出口行业稳步、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三)提升钧瓷产品品质及发展钧瓷产业文化

禹州钧瓷所具有的特色、优质钧瓷产品构成了钧瓷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核心力量。在面对多重困难的困境下,钧瓷企业必须大力提高产品的品质以及技术含量,大力实用创新理念来发展钧瓷行业,采用科学的技术与传统的工艺相结合,将中华民族的特色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融入产品中去,形成钧瓷独有的产品特色,实现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科学的发展才能实现钧瓷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不断自主研发新的钧瓷工艺科技项目,努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实现企业产品由中低档次向高档次的转变。禹州钧瓷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禹州有“钧都”之美称。钧瓷企业和禹州市政府应对钧瓷文化节的开办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钧瓷产品有所认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渲染了钧瓷的精美和表达了钧瓷本身制作工艺的细致,使钧瓷步入世界,将禹州钧瓷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提高钧瓷营销水平,打造知名品牌

钧釉分相微结构与钧瓷呈色研究 篇6

钧釉的“窑变”是非人力所能造就的,由窑变产生的乳光,使得钧瓷更具美感,这些都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工艺过程和窑内气氛相互关联。探讨钧瓷窑变的形成机理,可以解开钧瓷的神秘面纱,同时,在理论体系指导下,更有利于钧瓷生产工艺的提高[1]。钧釉的科学技术研究,直到本世纪20年代才开始起步,但是早期的数据不够精细,而钧瓷的窑变主要受控于细微的成分差别,整个钧瓷研究并没有实质的进展。70年代以来,钧瓷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大量数据显现,钧瓷窑变的组成特点和显微结构特征才比较完善地整理出来,这对于钧瓷的发展有着实质性的促进作用[2,3]。

玻璃体中普遍出现分相现象,能影响玻璃的结构和性质[4]。与此相似,钧瓷表面的釉层也是一层玻璃体,其主要成分为氧化硅,其中掺杂部分氧化铝及少量矿物质。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发现明显分相现象,因此,可以利用这一分相现象制备乳浊釉、色釉及艺术釉[5,6]。目前,改变陶瓷颜色主要使用陶瓷色料,而陶瓷色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红色釉用色料多为铬锡红,主要是在锡榍石晶体(Ca O·Sn O2·Si O2)中固溶微量正四价铬离子形成的,如果固溶效果不好,则容易造成铬离子析出,导致呈色不稳定,也会污染环境。而蓝色釉用色料多利用钴蓝,而这种色料中多含有钴,其毒性较高,容易致癌,不易利用在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上,因此,研究分相在釉玻璃体中的呈色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7]。

在釉层中,人们也发现了多种分相现象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8,9]。钧瓷釉层中含有钙元素,可以促进分相,并且对分相尺寸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使其粒度介于60~200nm之间,主要集中在100nm左右。同时,釉层会有部分析晶或者残留的石英,同样可以生成分相,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分相可呈圆形,形成分相小液滴。其大小一般在40~120nm范围,符合Reyleigh散射,釉层对波长较短的蓝光具有较强的散射作用,所以使钧瓷呈天蓝至天青色调。此现象有很大研究价值,能够在不使用陶瓷色料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釉色,并且,利用分相得到的釉色比色料稳定,不会出现脱落现象,这对于开发现代分相色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实验探讨了钧瓷分相呈色的方法及可能的呈色机理,并获得了多种分相色彩效果。

1 实验过程

实验选用的钧瓷基本釉料和素坯均由河南禹州钧瓷研究所提供。按照料、球、水的质量比为1∶1.5∶0.8的比例将配料装入行星式球磨机,球磨一个小时。釉料细度过250目筛(筛余量小于0.06%),釉浆含水控制在55%左右。将磨好的釉浆采用浸釉方法施于素坯上,釉层厚度约为0.5mm,施釉素坯经60℃恒温干燥120min后置于快速升温真空马弗炉中,加入一定质量还原性燃料,约270min升温至1350℃,保温6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样品取出备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Zeiss EVO LS-15)观察釉层横切面的分相现象,用X射线电子能谱仪(EDX,Bruker XFlash Detector 5010)研究釉层化学成份。

2 结果与讨论

2.1 烧制气氛与钧瓷呈色的关系

烧制气氛的性质是由炉内燃料产物中游离氧与还原成分的百分比决定的。我们所使用的窑炉为电炉,利用电热棒加热,没有燃料产物,但是,我们可以在烧制时加入一些燃料。一般可以将烧成气氛分为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两种。其中氧化气氛主要通过游离氧的含量来界定,通常当游离氧含量在4~5%时为一般氧化气氛,超过此界限即可认为是强氧化气氛,而低于此界限为众想气氛;当气氛中一氧化碳或者氢气含量在1~2.5%时可认为具有弱还原性,超过3%即可认为是强欢迎气氛。烧制气氛对钧瓷釉层中部分物质的分解有很大的影响,空气中氧气含量约20%,可认为是强氧化气氛,空气气氛下烧制的钧瓷釉层表面明显有气泡缺陷,并且釉层乳浊感强。当窑炉中加入杨树原木,高温煅烧后炉内有木炭残余,可以认为炉内的氧气完全被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即为强还原气氛,利用此还原气氛得到的钧瓷表面无气泡缺陷,并且光泽度好。图1为不同的烧制气氛下得到的钧瓷呈色照片,图1a为不添加任何填料的空气气氛下烧制的钧瓷,釉面有气泡缺陷,呈月白色;图1b为添加填料生成的还原性气氛条件下烧制的钧瓷,釉面光滑,呈天蓝色。将氧化气氛下烧制的钧瓷,在还原性气氛条件下进行二次烧制,得到了不同于单独氧化气氛或者还原气氛条件下烧制的钧瓷,其釉层光亮,釉色呈红色,如图1c所示。

a:空气气氛;b:还原气氛;c:先氧化后还原气氛二次烧制a:in air;b:in reducing atmosphere;c:subsequently reburning in reducing atmosphere after oxidizing atmosphere firstly

2.2 烧制气氛对钧瓷分相的影响

烧制气氛对钧瓷釉层中分相小液滴的尺寸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图2a为直接空气气氛下烧制的钧瓷釉层在5000倍放大倍数下分相小液滴的微观结构,由于在氧化气氛条件下,碳酸盐和Fe2O3要在高于1300℃才进行分解,但是在这样高的温度区域,坯体已经开始有液相存在,粘度减小,分解出来的气泡会冲破液相逸出,造成釉面不平,同时因为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釉层高温液化时成分不均匀,产生的分相小液滴不均匀,同时尺寸较大。图2b为还原气氛下烧制的钧瓷釉层在15000倍放大倍数下观察到得分相小液滴的微观结构,小液滴颗粒相对较小,且分散均匀,这是因为在还原气氛中由于一氧化碳的作用,让Fe2O3及硫酸盐类发生如下还原分解:

上述反应通常能在1000℃左右反应完全,而钧瓷通常的烧制温度为1300℃,所以在还原气氛条件下,钧瓷釉料中的上述杂质,能够在钧瓷烧制完成前反应完全,在流釉过程中不会产生气泡,可以得到好的釉面效果。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钧瓷微观结构分析发现,两种气氛下烧制的钧瓷,釉层中出现分相小液滴的同时,均会出现分散相以及连续相,如图2(c,d)所示,分散相与分相小液滴有共性,均对入射光有影响,但是其尺寸为微米级,对入射光无Rayleigh散射以及Mie散射现象,由于其直径远大于可见光波长,会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同时由于这种反射现象不具有波长选择性,所以,当釉层中出现大量由于元素聚集产生的大尺寸分相时,釉层表面会很亮。同时,由于这种分相的存在,可以使分散相或者连续相中的分相小液滴保持稳定。

a,c:空气气氛;b,d:还原气氛a,c:in air;b,d:in reducing atmosphere

为了进一步确定钧瓷呈色是由分相引起的,用EDX能谱仪对不同气氛条件下烧制的钧瓷釉层化学成份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图3a和3c分别为氧化气氛条件下烧制的钧瓷釉层中连续相和分散相的能谱谱图,图3b和3d分别为还原气氛条件下烧制的钧瓷釉层中连续相和分散相的能谱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气氛下烧制的钧瓷,虽然颜色各不相同,但是其釉层中的主要成份相同,分别为C、O、Mg、Al、Si、K、Ca等元素,未见铜、铁等着色元素。不同条件下除了C元素外,其他元素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在还原气氛条件下烧制的钧瓷,受到一氧化碳的影响,釉层中碳含量升高,特别是饱含分相小液滴的分散相中碳含量相对最高。由此可知,钧瓷呈色由分相呈色影响。

a,c:空气气氛;b,d:还原气氛a,c:in air;b,d:in reducing atmosphere

2.3 分相小液滴呈色的物理学原理

分相釉的呈色原理可以用光学中的Rayleigh散射来分析。根据Rayleigh散射理论,单位强度的白光照射半径为r的球形粒子时,散射光强Ie的径向分布由下式决定:

其中:V为球形粒子的体积;a为粒子与观察点之间的距离;λ为入射光的波长;n1为介质的折射率;n2为粒子的折射率;θ为入射光方向与观察散射光方向之间的夹角[10]。

由上式可知:异相粒子尺寸在λ/10左右时Rayleigh散射效应强度最大,这就是钧瓷在还原气氛下得到蓝色釉色的物理学本质。即,当分相小液滴尺寸在100nm以下时,如图2(b)中所示,钧瓷釉层中的分相小液滴对入射光的散射效应以Rayleigh散射为主,致使整个釉层呈现蓝色或月蓝色(小液滴分布较为密集);如果钧瓷釉层中的小液滴,尺寸远远大于100nm甚至超过可见光波长(>700nm)时,如图2(a)所示,则钧瓷釉层中小液滴对入射光的散射作用就以Mie散射为主,无波长依赖性,例如:空气中存在大量大于可见光波长的水汽粒子时,出现Mie散射,就呈现白茫茫的颜色,即白云。而体现在钧瓷当中则会呈现乳白色效果[11]。

氧化气氛下得到的钧瓷再在还原气氛下进行二次烧制,前期的氧化气氛已经使钧瓷釉层及坯体瓷化,二次烧制时,气氛无法完全进入内部,只能对钧瓷表层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前期的氧化气氛烧制导致分散相的出现,已经构成局部的稳定结构,后期的还原气氛很难对钧瓷内部分散相中的分相小液滴造成影响。所以,用氧化气氛烧制得到的钧瓷再利用还原气氛烧制,得到的产品釉层中分相小液滴分布为:内层的分散相中的小液滴以Mie散射为主,而外层的分散相中的小液滴以Rayleigh散射为主。入射光垂直进入釉层,先经由分布在外层的分相小液滴,将蓝紫色光沿入射光垂直方向散射掉,到达内层分相小液滴被反射出来。我们观察到的钧瓷颜色便是经表层分相小液滴Rayleigh散射后的反射光的颜色,以红光为主。如图1(c)所示。如同我们晚上看到的火烧云,光线经过大气层的Rayleigh散射作用,到达云朵时以红光为主,经由云朵内水蒸气的Mie散射作用,光线从云朵散射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云朵呈红色。

3 结论

分相釉的呈色机理符合Rayleigh散射及Mie散射规律,即当分相小液滴尺寸小于100nm时,以Rayleigh散射为主,釉色呈蓝色,而分相小液滴较大时,则以Mie散射为主,釉呈乳白色;在适当的气氛条件下可以得到蓝色、白色分相釉;利用不同气氛对钧瓷分相的影响,多次烧制可以得到红色的分相釉。

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钧瓷中分相法呈色的物理光学原理以及烧制气氛对分相小液滴及呈色现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分相釉的呈色机理符合Rayleigh散射及Mie散射规律,控制分相小液滴尺寸及分布状态是获得分相色釉的关键。即当分相小液滴尺寸小于100 nm时,釉层以Rayleigh散射为主,釉色呈蓝色;而分相小液滴尺寸大于入射光波长时,则以Mie散射为主,釉色呈乳白色;同时利用Rayleigh散射和Mie散射,通过合理控制分相小液滴尺寸及分布状态还可以获得红色钧釉。

关键词:钧瓷,呈色机理,烧制气氛,分相小液滴

参考文献

[1]张义.唐代花瓷釉的实验和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陶瓷,2006,42(10):63-65

[2]李其江,张茂林,吴军明,吴隽.钧红分相窑变釉的仿制研究[J].中国陶瓷,2011,47(7):25-28

[3]孙洪巍,王淑玲,崔书瑾等.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J].中国陶瓷,2000,36(6):20-22

[4]KUNIHIKO Nakashima,KOICHI Hayashi,YOSHIOOhta,et al.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process inthe two-liquid regions of binary borate melts[J].MaterTrans Jpn Inst Met,1991,32(1):37-42

[5]林营,杨海波,王芬.磷/硼自生分相乳浊釉的研究进展[J].陶瓷,2007,(2):28-30

[6]李伟东,黄建国,孙承绪等.低温快烧自生乳浊釉[J].材料导报,2000,14(3):38-40

[7]董秀珍,俞康泰.陶瓷釉用色料的应用和进展[J].中国陶瓷,2007,43(10):6-10

[8]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16-445

[9]李伟东,邓泽群,李家治.中国古代钙釉的析晶与分相[A]//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17-125

[10]章莉娟,郑忠编著.胶体与表面化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45页

神垕钧瓷话国粹 篇7

河南禹州神垕镇从唐代起就以制瓷闻名,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过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

入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陶瓷艺术进入繁荣期。花釉瓷窑变技艺日臻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深得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北宋末,更是引起朝廷的重视,徽宗下旨在禹州钧台建官窑,专为皇家烧制贡瓷。

钧瓷窑变釉色主要有:一是窑变单色釉,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尤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代表了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

宋室南迁后,宋钧官窑因地处中原禹州而饱受战乱之苦,制瓷业的停顿败落不可避免。人明,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复苏。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在众多钧瓷制作大师中,出身钧瓷世家的张兆旭,将钧瓷技艺发扬光大,对器型特点、釉色变化以及各个时期钧窑的风格与艺术成就都有深入研究,从中吸收精华,使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

张兆旭是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祖父张发娃,钧瓷艺人,擅长传统手工拉坯技艺。父亲张进宝,著名钧瓷艺人,系恢复钧瓷生产第一代钧瓷艺人,擅长造型、拉坯、制釉和传统烧制技艺。

张兆旭在继承先辈制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对烧成过程进行研究,对钧瓷的成色机理进行分析,将窑炉结构和八卦底、蜈蚣底等窑底结构进行有效结合,使窑炉内火的分布更加流畅、均匀,独创出了馒头窑倒焰烧制技艺。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玉雕、木雕、青铜器技艺之精髓,用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如绣球、如意等作为装饰,突出作品线条的刚柔相济,圆润饱满,动静结合。在继承传统釉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寻找釉料丰富的原产矿物质进行配方试验,使釉色更具个性。钧瓷作品釉色过渡自然,浑厚凝重,乳浊玉润。其钧瓷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宋钧神韵,又不失现代特色。

张兆旭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蜘蛛炉”获中原古陶瓷文化交流暨当代陶瓷名家作品展银奖;“炉钧斗篱碗”获2008年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金奖;“大挂盘”获2008年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银奖;“玉壶春”获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铜奖;“炉钧玉壶春”获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展铜奖等。2011推出的“雄鹰尊”被作为国礼,2012年推出的“奥运尊”被作为国礼送给伦敦奥运会。

上一篇:国学教学下一篇: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