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2024-06-25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精选10篇)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1

医学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性人才, 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存在着学制短、课程多、基础医学教育课时少等问题。要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是核心。笔者在教学改革中, 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专科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 并进行了应用性探讨。通过教学实践, PBL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表现出明显优势。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 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1,2]。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1 教学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2011级专科护理专业1~12班 (共653人) 。随机抽取1、3、5、7、9、11班 (327人) 为对照组, 2、4、6、8、10、12班 (326人) 为试验组。所有学生均经过普通高考统一录取入学, 病理学理论教学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经过集体备课后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大课讲授。对照组和试验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教学方法

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实验指导教师, 每周集体备课, 统一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制定统一的实验考核标准, 采用无纸化电脑软件考试和现场辨认病理切片、标本。

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示教讲解, 提出观察病理切片、标本的要求和方法;学生自己观察标本和切片;教师课堂小结“三步曲”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2.2 试验组

引入PBL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由教研室统一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PBL教学模式特点与方法的培训。制定邵阳医专PBL实验教学教师评价表 (由教师评价学生) 、邵阳医专PBL实验教学学生评价表 (由学生评价教师) 。PBL实验教学基本步骤: (1) 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编印病理学PBL实验教学指导, 包括单元实验内容、课时分配、实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核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具体要求; (2) 学生以学习小组 (8~10人) 为单位, 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决定学习方案; (3) 学生自主带着问题观察切片、标本、教学模型及其他教学资料, 充分联系理论知识, 整合前面所学内容, 初步得出结果; (4) 小组展开讨论。指导教师穿插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发言; (5) 选出学生代表综合小组讨论意见, 阐明解决问题的观点; (6) 由学生代表对着标本、模型和其他参考资料回答教学核心问题; (7) 师生相互评价, 分析评价结果。

例如, 第2次实验课, 实验内容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目标: (1) 掌握常见充血、淤血及出血病变的特点; (2) 辨认肝淤血、肺淤血的镜下特点。课堂设置的问题是:药物进入肝脏后是如何排除体外?具体要求是从肝淤血切片找出中央区与周边区的病变异同, 回答问题。学生按上述PBL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进行学习, 指导教师在明确核心问题决定学习方法时, 提示学生复习心、血管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泌尿系统相关知识, 联系肝内血液循环途径。由学生自主观看教学录像、病理标本、切片和教学模型, 展开积极讨论, 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代表回答问题。进行教学效果评价:6个PBL实验教学班34个学习小组选出的34名学生代表, 有30名学生口头回答核心问题完全正确, 4名学生稍有差错。切片上辨认结构, 32名学生完全正确, 仅有2名学生有不对之处。PBL实验教学评价师生得分均在95分以上。

3 结果分析

2011级护理专业对照组和试验组均开出病理学实验8个单元16个学时。学期结束实验教学考核学生总成绩 (包括电脑软件考试、现场辨认结构、学习态度评价。后者主要计分参数是到课率, 三者计分比值为40∶40∶20) 。分析相关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 数据处理用SSPS12.0软件。对照组327人平均成绩为 (62.36±7.25) 分, 试验组326人平均成绩为 (86.25±8.21) 分。试验组病理学实验考核总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4 讨论

4.1 PBL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特点

从上述两种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及教学效果比较, PBL实验教学具有4个优势: (1) PBL实验教学模式重能力培养代替了重知识传授, 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知识代替了单一的课程知识; (2) PBL实验教学把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拓宽了知识的应用途径; (3) PBL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代替了以教师为中心,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 (4) PBL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成绩[1~3]。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检验,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用PBL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P<0.05) 。

4.2 PBL实验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用PBL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PBL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对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 对PBL教学步骤有深刻理解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研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 开展集体备课、课前预讲、听课评教等教研活动, 使指导教师掌握PBL实验教学基本步骤和教学方法, 充分明确教学核心问题, 提高实验教学能力。 (2) 精心设置实验教学核心问题:病理学PBL实验教学设置教学核心问题极为关键, 问题设置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设置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突出与临床应用相联系, 还要考虑能否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指导教师刻苦钻研本课程教材和相关课程教材, 拓宽知识面。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明确教学目标, 精心设置教学核心问题, 编印好PBL实验教学指导。 (3) 加强教学组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PBL的精髓就是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病理学教学对象都是大学一年级新生, 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自主学习的能力差, 尤其是对病理学实验课兴趣不浓。基于这种情况组织教学非常重要, 要求指导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掌握PBL学习方法, 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挑选学生负责小组,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作用。在教学中指导教师要深入课堂引导学生明确教学核心问题, 确定学习方案, 组织好学习小组的集体讨论。 (4) 统一考核标准做好课堂评价:病理学实验教学引入PBL模式, 另一重要问题是如何做好教学评价, 需要教研室集体讨论,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 制定统一的实验考核标准和PBL实验教学课堂评价体系, 做好教学效果的检测。

总之, 只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把握好PBL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 解决好PBL教学的关键问题, 病理学实验教学引入PBL教学模式, 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 将PBL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专科病理学实验教学中, 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本文就PBL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中心问题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PBL实验教学,中心问题,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孙志达, 吴红霞, 范媛.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口腔黏膜病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4:3-4.

[2]周艳玲, 张玉芹, 王亚非, 等.生理学PBL教学效果评价[J].南方医学教育, 2011, 3:34-35.

[3]徐芳, 王俊.生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 47 (1) :82-83.

化学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篇2

关键词:化学;心理学;学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学生的实验动手机会少,很多化学反应的现象不是在实验室亲眼目睹,而是通过的教师的口述,让学生自己凭空想象。同时化学知识零散,记忆无明显规律。为此,学生对化学课的反应是枯燥乏味。形成了一种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的现象,作为教师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充分应用心理学知识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一条“龙”。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保持愉悦的心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心情能使人头脑清醒,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觀察力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浓。反之,心情压抑、焦躁不安、学习不开心、不愉快的情绪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同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因此,根据这一心理常识,教师在上课时,既要整理好外在形象,又要调整好心态,然后以一个精神焕发、情绪激昂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在课堂中也要面带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些争议,多一些乐趣。如,不同的表情、讲讲小笑话、用谐音打个趣等,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教法独特,情趣横生,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如,在“氮气”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提出问题:

(1)闪电打雷常发生的地区为什么树木生长得特别茂盛?

(2)在铜的还原实验中,将还原出来的铜用氮气使之冷却到常温;假如是镁,也可以用氮气来冷却吗?

这样让学生感到了学习化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从而把学海无涯苦作舟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演教学的全过程。

二、充分应用赞赏与鼓励

德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显然值得现代的教师好好去思考、回味与体会。教师的赞赏与鼓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唤起成功的希望。反之,批评、惩罚过多容易导致学生情感的饥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赞赏与鼓励的手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正面强化。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闪光点”,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首先给予肯定,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予不同的表扬方式,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得到体会成功的滋味。例如,在课堂上对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哪怕这些答案近乎可笑,甚至脱离实际的,但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要呵护学生的发言热情,及时鼓励。并对回答好的学生,我们给予最真诚、最热情的赞赏与鼓励。赞赏与鼓励的方式有三种:

1.运用特别的语气、音调、速度和节奏,进行语言赞赏。如“哎!非常好!”“太棒听!”“真了不起了”“很有创意”“你的答案正是我所需要的。”等等。

2.运用教师的表情、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进行肯定。如点头、真诚的微笑、赞许、鼓励的眼神,甚至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背。

3.运用班组体的力量,如热烈的鼓掌等。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诚恳地说:“没关系,下次还有机会,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整节课贯穿着“激励、唤醒、鼓舞”的教法,这对学生心理有积极的暗示、抚慰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激情。

三、课中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成功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既领悟课中的难题,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积累了化学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中碳酸氢钠时,我安排了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对比学习,且补充做了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的实验,然后在这两种溶液中分别滴加同浓度的盐酸,学生都知道会放出二氧化碳,但反应的速率(即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相差较大。通过学生实验总结,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气氧化碳的速率快得多。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溶液中存在离子的成分进行分析,从反应的原理给予解释。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把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和把同样的碳酸钠溶液滴入同样的盐酸中现象有没有相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现象不一样”。然后根据实验事实讲明了原理,书写了离子方程式。创设一个好的实验情景,学生能很好掌握知识,而且运用知识,发挥想象,运用类比方法,变抽象为形象。

四、分层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求知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问题难易度把握不恰当时,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听不懂了,做不动了,接受不了……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就会苦闷烦躁,情绪低落,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厌学、逃学、打人做坏事的情绪。相反,如果此时教师能理解学生的这种困境,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问题层次,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给予及时的援助,就有可能从此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觉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习的深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再现。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地把质疑问题引进课堂,通过“读”和“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自己尽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为此,我认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了学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要求,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营造好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也只有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学生才会真正成长起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

参考文献:

[1]牛彩秋.化学课堂心理环境漫谈[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李永福.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4).

[3]刘胜秋.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6(36).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3

1 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教学, 是以教师为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链条, 重在启发学生思考, 继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掌握, 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进一步扩展的教学方法。鉴于病理课是以前期解剖学和组织学等正常结构的学习为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回忆正常组织器官形态的基础上认识疾病的形态:差异在哪里?原因为何?对相应组织器官的影响如何?临床上会出现何种变化?那么医生又该从哪些方面去处理?等等问题, 步步深入, 引发学生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增加对本课程的兴趣, 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达到一个融会贯通的效果。

2 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在病理学总论学习中的运用

在病理学的学习过程中, 总论部分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各论部分的内容重在讲述不同的系统器官发病过程中的特殊规律, 而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以总论部分第一章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为例做如下教学设计:

2.1 初步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习兴趣 从这一章的名字上能想到什么?适应、损伤、修复有没有先后顺序?顺序应该是什么样的?适应的时候环境改变的程度如何?损伤相对于适应来说环境改变强度是大还是小?试想适应对机体的意义?损伤会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吗?损伤的轻重在形态学上的表现如何分类?损伤与修复的关系如何?修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修复的过程中临床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2 在问题的基础上讲解, 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问题 在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 想到适应于改变的环境相协调,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对机体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就如适应的形式有萎缩, 病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营养物质需求, 但同时组织细胞的功能下降;代偿性肥大和增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组织器官的功能, 但另一方面由于营养需求较高, 可能在后期出现失代偿, 增生不能控制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肿瘤;化生虽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组织器官的功能, 有时候也有癌变的危险。

在损伤的讲解过程中, 轻重不同, 轻的变性, 重的坏死, 变性可能恢复, 而坏死不可逆。对于变性的概念“在内外环境改变时细胞内外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的异常增多”的理解:变性的部位可是细胞内也可以是细胞外;可表现为正常物质的增多, 也可表现为异常物质的出现。由概念的理解引出变性的类型:水肿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以及病理性钙化等。

在轻的损伤即变性的类型提出后各个讲解, 在对水肿变性和脂肪变性的讲解过程中, 两者均可发生于肝, 可以以肝脏为例提出问题, 细胞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染色如何?那么大体上组织器官有什么变化?组织器官的功能如何?临床上患者可能会有什么表现?鉴于水肿变性和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均会变大, 会使学生想到大体的肝脏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和包膜紧张;而由于水增多, 肝细胞的染色会变淡, 大体的肝脏会出现浑浊无光的状态;而脂滴的增多使得肝细胞的体积增大, HE染色情况下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 大体的肝脏颜色也将因脂肪的颜色而变黄, 触摸起来有油腻感。对于肝脏的功能来说, 大家很容易想到损伤以后的肝细胞功能下降, 临床上患者出现肝大、肝区疼痛、厌食、乏力、消化不良等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对于玻璃样变性的讲解过程中, 从概念着手, 玻璃样的物质实则为一些蛋白质, 根据部位不同, 其种类也不同, 如结缔组织中属胶原蛋白, 血管壁上有血浆蛋白等, 对于病理性色素沉积的学习时先想到可能沉积的有色的物质有哪些, 比如含铁血黄素、胆汁酸、黑色素、脂褐素等, 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示, 就很容易掌握了。对于病理性钙化中营养不良性钙化的讲解中, 重点指出其发生的部位主要是原先有病变的部位, 而转移性钙化则主要发生在全身钙磷代谢障碍时钙盐沉积于正常的肾小管和胃黏膜等处。

3 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3.1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 发现80%以上的同学认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 听课的专注度大大提高。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西方的国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相对于以往的被动接受, 问题的启发却大大激起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能力, 把内容串起来理解和掌握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 很多同学也愿意把时间花在相关知识点以及问题的查找上, 以便找出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答案, 同时学习的成就感大大提高。

3.2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成了联系师生的桥梁。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 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深入学习的切入点。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密切, 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在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中提出的各种不同问题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提高的机会, 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教与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相长, 教与学的效果均可以得到大大提高。从考试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教学的班级, 优秀率能达到60%以上,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的班级20%左右的优秀率明显提高, 事实显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的明显优势。

4 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对于素质教育的潜在意义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素质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更看重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对于掌握知识本身, 如何掌握知识显得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 学习的主动性增加, 形成了乐学机制, 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型” 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3]。在对知识掌握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以问题为链条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种方法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样有用, 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与思维模式, 对于学生整体素质, 尤其是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是一个大的提高。

摘要:在医学生的学习环节中, 作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病理学的学习尤为重要。不同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代谢均不同, 在各种疾病条件下病变特点也会有改变, 使得病理学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琐碎, 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一种好的理解和掌握方法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就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讨一种新的病理学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点串起来记忆掌握, 切合实际, 也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病理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MCGRATH C.Application 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 to manage a problem-based dental curriculum.J Dent Educ, 2006, 70 (4) :387

[2]ZHANG HL.Assessment on Problem-based teaching effectiveness.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2004, 18 (1) 73.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心理学 课堂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心理活动,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心理学的需求和运用程度,与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以及二者本身的心理复杂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迅速提升,汉语也随之走出国门,掀起“汉语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克服跨文化背景下语言学习的心理障碍和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互动式新型课堂,从总体上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执行过程中应该发掘的促进力量。本文试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简要分析普通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作用。

一.克服跨文化的心理障碍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以汉语及相关文化知识为教学重点,最终使其学会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教学活动,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特性。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面向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进行教学有着很大差异,特别体现在讲授思维和方式上,对心理学理论应用的要求更高。究其原因,除了语言习得难度以外,跨文化导致的民族心理差异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巨大障碍。泛泛而谈文化心理和民族心理范畴过于大,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具体到教学活动,切实以学生心理状态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以文化心理和民族心理作为宏观参考,把教学设计与课堂上的学生心理有机结合,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情绪变化、反应速度、学习主动性等,进行实事求是的灵活处置的教学实施。

例如,美国向往独立、民主、自由,由此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中国强调血缘、仁爱、忠义,于是中国人主张集体主义。因此,如果教师用国内讲授语文课的方式对外国学生讲授汉语与文化,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或者困惑,甚至有可能发生文化和心理上的冲突。遵守课堂纪律,安静听讲,这是中国课堂的普遍现象,所以教师习惯于主导型的讲课,缺乏与学生的及时沟通;而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因为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已经理解,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是质疑教师的某句话表述是否有误。对此,对外汉语教师不能从中国文化心理出发看待这种情况,认为美国学生是打乱课堂纪律,相反要学会适应美国学生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回答学生问题。再例如,要着重对外国学生讲解汉文化中的“谦卑”心理,因为在这种文化心理层面的知识上外国学生的理解接受度要低于中国学生。知识性的传授非常简单,但是要彻底克服心理障碍就需要教师的多角度多样化讲解,尤其是让学生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切身体会,达到更好地学习感悟效果,从心理层面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跨民族特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避开民族心理矛盾问题。首先就是对教师的要求,不能带着民族情结走上讲台,而要怀着国际化的心理完成汉语及其文化的传播事业,这是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其次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国际关系,介绍学习和平友好、平等共处的国与国的之间的交流,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睦的同学关系。以上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心理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课堂

教学课堂是学生高效吸收与运用新知识的第一阵地,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主要渠道。教学课堂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与生俱来的弊端就是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性,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正是弥补这一不足的最佳手段。心理学所研究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需要、动机、理想、个性等,是从个体性总结归纳出来的共同性,在具体应用时又能以个体差异的形式反馈出来,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教学法尤其是语言教学法。因此,系统性掌握心理学知识,教师会有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启发,有利于在教学目标、授课思路、互动方式、评价总结等方面打破传统结构,实现多样化的教学课堂。

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首先是强化学生记忆,调动与记忆相关的知觉,通过视觉上的多次展示和色彩突显、听觉上的重复、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等方式;科学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设定复习计划,每隔相应的时间带领学生温习已学,强化巩固知识,并尽可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第二,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教学计划中,设计多样化但突出重点,尤其是当今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加有利于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课堂上,通过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突出重点,通过肢体动作的配合表达形象说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并观察学生们的听课状态,有必要的时候进行提醒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学生注意力。第三,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从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出发,带领学生探索性学习,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情景模拟、小型演讲等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强化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更好地备课。第四,培养能力和意志,激发内在潜能。心理学认为: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锻炼的难度也要适度高于学生的能力范围,在实际行动中增强学生的能力和意志。在足够的能力和意志力基础上,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和引导性示范对于激发学生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如果发音问题有困难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具体问题,提供相关的纠正与强化的文字材料和音频文件,必要时予以当面辅导,鼓励学生坚持练习,要有信心,表达对学生的期待。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会逐渐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理论贯穿教学全过程,与其他学科理论和技能技巧融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在今天的学术背景下,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与运用是一个趋势,并且取得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对各学科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是一种新的潜在动力。系统学习心理学理论的教师会更加有意识、有目的性地运用相关知识,使教学活动具有更高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更和谐的相处;同时,学科的交叉也会催生新的灵感和启示,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都会增添新鲜的构思理念。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跨学科的研究理论存在“空中楼阁”的缺陷,没有与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机结合,致使双方之间形成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那么其结果自然是各行其是、互不干扰,研究理论得不到进一步论证,实践活动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因此,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当下有很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各方面深度阐释,都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关注的内容,从总体上提升汉语国际推广的效率和水平,彰显中国教师的独特风采,增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汉语成为国际上普遍通行的交际语言。

参考文献

1.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申.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5

基于以上医学模式的转换, 作为高职院校, 就应该在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中涵盖全面的护理心理学。由于高职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 导向是学生的全面就业, 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中护理心理学不管是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是高职学生对其的认知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来说, 将心理学技巧巧妙的应用与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1.1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下,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在教学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 再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思维就难以拓展, 不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 在行为控制方面也难以自控, 面对外界诱惑, 意志力显得较为薄弱。

1.2 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规范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 很多学生存在打架、骂人、厌学、说谎、逃学等诸多的不规范行为, 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 还常常在考试中做出作弊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稍有不满意就会做出伤人行为。由于心理不成熟,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社会经验、恋爱心理、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亟需教师解决的问题诸如缺乏对自身、对社会的全面认知, 容易被社会诱惑等。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针对学生心智不成熟、行为规范较差、对事物难以准确认知的现实情况, 护理心理学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和授课效果的提高。

2.1 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如何使教学课堂更具有有效性, 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护理心理学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之外, 还必须保证整个课堂的教学处于良好状态, 同时, 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单单拿课堂来说, 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智慧去精心打造。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即每堂课随机在班上挑出一位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讲一下, 同时将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事情分析。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同时也得到了同学们创造性的发挥。如果把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当作教学一项任务对待, 就很可能流于形式。但是, 从以往课堂上所有的表现来看, 根本不需要担心这种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 班里的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 在这个时间内, 课堂充满了太多的鼓掌声和欢笑声, 学生们早已迈进了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和思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2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是以理论专业知识、心理学分析技术为基础, 在团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对象是团体, 就是指课堂学生小组, 在课堂上, 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 在班级团体之间进行学习互动, 保证个体在互相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体验, 从而对自我进行认识, 进一步改善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规范学习行为, 端正学习态度, 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 提高适应能力。

通常, 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学习, 班里的同学之间虽已熟悉, 但班级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心理学教学设计可在第一节安排滚雪球这种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机选择两名同学进行相互介绍, 接着将两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四人小组, 介绍分两两进行, 然后将四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八人小组, 介绍分四个人对四个人进行, 最后排演出八人小组的节目, 通过在班级内表演, 竞争出名次。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活动在同学们之间熟悉的基础上,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同时还可以为以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措施打下成功的基础。

2.3 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材料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授课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材料, 只有科学选择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材料, 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授课的课堂材料, 尽量将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学生喜欢的、关心的、与生活密切的事情内容材料是教师的首选, 这样做也完全是为了做到对学生负责。比如, 在教师讲到情感情绪时, 教师一定要选择好与情绪控制相关的案例, 在采用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时, 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冲动是魔鬼的真正涵义, 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在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心理学教学设计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准备唯一的活动, 要不断丰富教学材料。研究证明, 高职学生通常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只有30 min,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 min内,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努力打造具有交流情境的课堂

高职院校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主体,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 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因为有大部分学生怕教师的提问, 担心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教学方法的理念对课堂形式进行完善。教师提出问题后, 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同学直接面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回答, 同时对他进行表扬;而性格内向的同学, 可让坐着回答, 然后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 同时不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

3 心理学设计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成果

3.1 设计理念具有科学性

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可操作性强和临床适应性强的两个主要特点。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深奥、晦涩、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 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来,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人际沟通、行为规范等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设计内容可操作性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高职院校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理论性较强, 实践性相对缺乏, 通过心理学教学设计, 增加了学生实践环节, 每一项教学内容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联系, 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3.3 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方法, 确保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 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换, 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护理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心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最后总结了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心理学技巧

参考文献

[1]卢锴锋, 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 :223-224.

[2]杨泰, 鹿凤山, 杨立群, 等.通过《护理心理学》培养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6) :960-962.

[3]廉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7) :86-87.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6

1药事管理学课程定位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药学类综合学科,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药学各专业晋升及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管理学方法和原理, 以药学事业各个要素和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索药学事业各种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实现对各种药学事项与活动的科学化管理。

药事管理学是现代药学科学和药学实践的重要基础,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规定药学专业主要课程中,药事管理学为其中之一。国家实施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事管理与法规也被列为三门必考科目之一。教育部对药学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提出了六个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学生获得“药事管理和药事法规的基本知识”。

2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简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通过板书或多媒体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高等药学教育中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2.1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到位

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着重课堂上的理论阐述,从而在根本上不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实施。

2.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一直重视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 老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进行讲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机械简单,容易造成培养方式单一化、模式化的问题。

2.3教学效果缺乏延后性

《药事管理学》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短效性、机械性的缺点。即使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也无法督促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忘记上课内容。对于一些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老师无法对其进行课后的指导与管理。

2.4学生缺少创新能力

《药事管理学》课程需要重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有些院校脱离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仍沿用旧有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人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削弱了毕业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3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3.1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组织教学。要转变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的观点,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参与主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老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衔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更新,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颠覆了传统师生间的权力空间关系,强调课堂的双向性、自主性,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协调者、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是探索者、创造者和自主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个性需求,教学活动突出了其双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优势。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上的单向传授模式,为老师和学生开辟了交流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师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平等交流,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药事管理学教学是一种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 通过运用药事管理学知识解决药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

3.2网络教学是时代进步的选择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化教学有望成为未来主流趋势。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利用和管理。网络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且具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从按部就班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网络空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培养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网络空间在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更新。网络化药事管理学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获取自己需要知识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可以有效构建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于一体的学习时空域,使教学效益大幅溢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4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实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如何让老师手中掌握的前沿资料快速传递给学生,同时加强课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2]。网络化自由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容易得以实现。

4.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相关栏目,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在课程建设栏目中,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编写课程电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教师队伍栏目提供本课程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特点、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 电子教案栏目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利于学生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 习题精解栏目健全课后复习思考题目,供学生参考学习; 课外读物栏目中,师生共同搜集相关文献,上传学习资料,研讨最新研究进展。

4.2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论坛,创立网络互动式公共学习平台

基于药事管理学的课程特点,搭建精品课程论坛,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更好掌握药事管理前沿知识的场所。课程论坛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有学生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参与,就药事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畅所欲言, 发表见解,老师可以适时点评、引导并加以鼓励。另外,借助课程论坛,组建课程意见回馈系统、完善课程答疑体系。针对药事管理时政性强的课程特征,便于学生了解药事法规更新、 修订的情况,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开设药政新规动态网页。

4.3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

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多重因素限制,药事管理学的许多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搭建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空间和场所。借助实践体验虚拟平台,根据药学实践各个环节的特征设置案例,邀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景进行提问与答辩。

5结语

药事管理学涉及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 管理与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信息量大,用语抽象,知识更新快[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网络教学将改变药事管理学未来的教育形态,便于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补充、促进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实现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摘要:为了培养具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需要有新的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药事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方法与理念一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本文探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其实现途径,为培养创新型药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杰庚,侯莹,曹琳琳.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微[J].职业与教育,2014(24):135-136.

[2]冯宁.“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设计[J].职业与教育,2014(17):161-163.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7

一、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 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 相反, 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 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 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小学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开设, 在连续带了几个三年级后发现学生在学习的初期, 畏难情绪很严重。甚至一句简单的“Nice tomeet you”花了一节课的时间, 学生的掌握程度却很低。下节课提问时, 有的学生甚至用拒绝说话来无声地抗议。那时候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事后与同事交流后, 才发现原来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英语是新学科, 人学习陌生的事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学生, 长句的确有点困难, 读起来也很拗口。在与老教师交流和自己翻看教育心理学书籍之后才了解了可以利用登门槛的这个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之后我又根据“Nice to meet you”这个句型, 重新教学了一次。不是仅仅教学生去认读这个句子, 而以Hi, Nacy!这首英语歌曲开始一节课的教学, 将歌词换成学生的名字, 例如, Hi, Hi, Goodmoring, Good moring.将学生拉进英语课堂。接着用简单的Free talk师生问候, 让学生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接着拿出一张新的人物图像, 告诉他们:This is Bobby. 初次见面打个招呼。接着引出“Nice to meet you”这个句型, 告诉学生这个句子是用在初次见面与人打招呼时的用语, 学生在我的一步步的介绍之下, 慢慢地融入了我的课堂, 带领认读, 下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时候, 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读出, 除一小部分的学生有点结巴之外, 这节课的效果比前一班的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件事情之后, 我发现了教师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学生也可能是一件难题, 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这些难题, 教师可以事先把难题分解, 先给学生小的, 对于他们来说跳一跳能够解决的问题, 接着再将稍微大的难题抛给他们, 让学生慢慢来。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 满堂灌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要学会给学生一个过程, 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

二、期望效应

可以这样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 你就行;说你不行, 你就不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要想学生发展得更好, 就应该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积极的期望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学生朝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发展。

记得我带的第一个三年级班的一个小女孩。我刚刚到班上, 就选她做了我的小助手组长。当时的我随便在班上挑选了几个学生, 在班上说:“这几个学生看起来非常认真负责, 并且老师觉得他们不仅能把英语学得很好, 也可以帮助老师处理些事情。”事后班主任跟我交流后, 他说怎么选了她, 她的语数成绩十分差, 经常不交作业。听到这个话后我十分后悔, 但是想到如果立即撤换了她, 会伤到她的自尊心, 我选择静观其变, 并对她进行观察。她有几次迟交了作业, 也有撒谎的情况, 我立刻找她谈话, 指出她的问题, 并给她提出了建议。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不再有迟交作业的情况, 接下来的测验中考出了班级不错的成绩, 我看懂了她眼中的喜悦。但没过多长时间, 老毛病又犯了, 作业又有少写的情况, 又开始撒谎了。接下来的“建议”就比较严厉了。我虎着脸, 严肃地将她找来, 讲了一个半途而废的故事给她听, 告诉她如果现在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 老师对她的期望就白费, 她以前的种种努力也将白费。当时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她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渐渐的, 上课的时候, 她更加认真地听讲, 作业也能按时完成, 就连语数的课堂表现也好了。最后期末考试, 她的英语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现在我不带那个班了, 但是每次那个女孩看见我, 都会亲切地叫我一声“MissBai”。学生的家长说, 是我给了她学习的动力, 我想如果当时听了班主任的话立即撤换了这个学生, 估计又多了一个英语学习困难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巨大, 一句话, 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通过这两个例子,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的同时, 也要常常思考, 现在你所使用的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是不是学生能够接受。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我觉得是, 教而不思则罔。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常常思考, 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在思考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物理学中“矢量”问题的教学 篇8

一、理解物理中的矢量

1. 基本物理量:

反映物体位置改变的物理量—x物体的位移

反映运动方向改变的物理量—v物体的速度

反映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量—F物体的受力

2. 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力学中, 物体的位移是由初始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从物理量的关系可以看出来, 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受力都与位移有联系, 它们的关系和方向如下图表示:

受力F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成正比F=ma, 方向相同。

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率Δv/t成正比, 方向相同。

与物体运动的动量变化率Δmv/t相等, 方向一致。

【例题1】在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物体A、B叠放在一起, 物体A用一根细绳连接在右侧的竖直墙壁上, 如图所示, 已知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A=2kg, mB=4kg, 物体A、B之间和B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数分别是μA=0.1, μB=0.2, 在物体B上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外力F作用 (g取10m/s2) , 则:

(1) 为了使两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 外力F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2) 当外力F=30N时, 物体B运动的加速度为多少?

【分析】从表面看, 试题中涉及到两个物体运动和受力的关系,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本题目主要是分析物体B的受力和运动。

【解析】应该首先将物体A和B的受力情况分析出来, 如右图所示, 根据两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可解得:

(1) f1=μAmAg=0.1×2×10N=2N

f2=μB (mA+mB) g=0.2× (2+4) ×10N=12N

得:Fm=f1+f2=2+12N=14N

(2)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得:F合=ma

【易错分析】在分析两个物体的受力时, 物体A对B摩擦力的方向容易判断错;在物体B和地面之间摩擦力的计算中, 往往容易把B和地面之间的正压力认为等于物体B的重力。

二、物理规律定律中体现的“矢量”问题

物理规律、定理和定律的内涵非常丰富, 它由基本表达式、适用条件、方向及单位等组成。物理公式中有矢量构成的公式, 属于矢量表达式。

在高中阶段, 矢量仅要求在一条直线上矢量的运算, 此时可以规定一个正方向, 各个物理量可以用正、负号来表示它们的方向, 这样公式的运算就变成了代数运算。例如:在运动学中:vt2-v02=2as, 表达式中vt2和v02是矢量的二次方, 它们均为正值, 而a和s两个物理量均为矢量, 当它们方向相同时, 其乘积为正值, 此时vt大于v0的值;当它们方向相反时, 它们的乘积就是负值, vt就小于v0的值。

【例题2】在水平地面上有一个木板B, 在它的上面放一个小木块A, 已知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 它们之间用一根细绳通过定滑轮相连接处于静止状态。其中A与B、B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均可忽略。如果一颗沿水平方向以v0速度飞来的子弹射入木块B并留在其中, 子弹的质量为m0, 如图所示。求子弹射入木块B之后, A、B、C三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分析】本题反映的是A、B和C三个物体组成系统的力学问题。物理过程为C进入B共同运动;之后与A一起运动, 应该符合动量守恒的规律, 但是题目中的定滑轮给我们理解和分析问题增加了难度。

【解析】从物理过程来看有两个过程, C与B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与A作用并且共同运动的过程。为了分析的方便, 我们可以将该问题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模型。

针对物体C进入B可得:m0v0= (m2+m0) v1

针对三个物体共同运动可得:

(m2+m0) v1= (m1+m2+m0) v2

通过以上两式可得:

【易错分析】

本题容易按照物体运动的方向分析成m0v0= (m2+m0) v2-m1v2, 从而得到以下结果:

三、物理中的矢量分析法

理解物理量的方向关系, 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技巧。它通过图像、图示、受力和运动分析等体现了物理规律的矢量性。在物理解题方法中, 我们运用物理量的矢量关系分析问题,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3】光滑的半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在球心正上方有一个光滑的小滑轮C, 细绳的一端系一小球, 靠放在半球上的A点, 另一端绕过定滑轮用力F拉着, B点是半球表面的最高点。如图所示, 小球最初处于静止状态, 现缓慢地拉绳, 在小球沿球面由A到B的过程中, 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N和绳对小球的拉力T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N变大, T变小

B.N变小, T变大

C.N不变, T先变小后变大

D.N不变, T变小

【分析】此题好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小球沿着球面不断上升, 细绳的拉力、球面支持力大小方向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列出相应的表达式, 可变的因素比较多, 很难快速确定N和T大小的变化。

【解析】

1. 运动特点:

考虑到小球运动的轨迹始终处在半球型的表面, 当小球运动到任意点D时, 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图形, 可以看出图形中三角形DOC中OC和OD的长度是不变的。

2. 受力特点:

小球在D点时受到了绳子拉力T、球面支持力N和重力G三个力的作用, 根据受力平衡的特点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

【结论】从图形可以看出ΔDFG∽ΔCDO, 因为边长OC和OD的长度不变, 根据相似关系可得:支持力N保持不变, 拉力T将减小。故选项D正确。

物理中的矢量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仅仅是单纯几个物理量的特点, 但却直接影响到物理规律的性质。辐射到解决力学问题时, 可以形成特殊的解题方法, 它在高中物理知识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通过以上几个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物理量方向的认识是对物理解题方法的扩展。在应用中应该注意两点, 首先把物理过程的方向描述准确, 理解它们的特点所在;其次是注意对矢量的直观描述即作图法, 可以做出过程、受力和运动的图示等等。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9

【关键词】情境 案例教学 管理学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号是2015fjy00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5-02

一、引言

管理学课程属于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管理学方面思考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形成有效的学习迁移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为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知识基础。由于管理学属于一种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借鉴情境教学的优点,将情境教学融入案例教学中,形成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对其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必要性

“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核心概念,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具体的、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场景。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则是指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或者实际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对案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就管理学课程而言,其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必须讲解大量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在目前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模式,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以知识点的疏解为主,缺少一种“情境代入”式的讲授;二是在管理学的应用教学上,存在以文字而非“情境”的案例对管理学的原理进行阐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三是在课程的考核上,多以知识点的记忆性内容作为考核的重点,在题型设计上则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作为主要的试题类型,缺少考核过程的全面性与考核内容的情境性,学生通过考试,只是获得了记忆层面的理论认知,缺乏对于相关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事实上,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上不能以纯粹的理论讲授为主,而应该将知识点有机的融入到案例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代入”,实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具体说来,在管理学课程的实施中贯彻这种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其优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管理学相关知识,激发高校学生自我主动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上处于18-22岁之间,其抽象思维能力相教于以前而言有了明显提升,能够对问题的本质产生深刻的把握。但是在“观察时容易出现只重细节忽略整体或只重整体忽略细节的倾向。” 因此,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具体的场景,可以使高校学生对管理学的应用性特点产生直观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其快速、深入的进行自主性学习。

第二,可以为其他管理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管理学课程本身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从具体的管理现象中抽象出高度普适性的原理。其原理对于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通过大量的场景预设,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案例情境之中,把握其内在的原理,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达到触类旁通,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从而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

第三,可以有效的衔接管理学教学中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两个课堂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场景创设方面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企业,围绕管理学课程中的相关原理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讲授电商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即可以联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讲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教学课后,围绕所讲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调动其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途径

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途径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三个方面,即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考核上。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围绕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安排。在教学设计目标上,要彰显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所指向的主要目标、基本内容以及过程规划。如在讲授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这一节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中的管理者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对自身管理经验及其技能的讲授,并面对面的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一方面可以直观的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另一方面在这种创设的情景中,通过情境代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自然而然的提高,有助于其快速学习。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要涵盖管理者的人际、信息、决策三大角色以及技术、人际、概念三方面的职能。而在过程规划中,则要注意对企业管理者的邀请,课堂氛围的渲染,师生互动环节的安排以及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展开等。

其次,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在课堂内部通过多媒体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进行场景创设的室内教学。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展开的重点是教学内容与创设场景之间的契合度。而在具体的安排方面,则要注意二个方面:第一,要初步筛选出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紧密相关且其内涵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典型性案例。这类案例最好在时间、内容上符合教学时间的要求。第二,在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影像、图片等方面的长处,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情境。而在以角色扮演为主的案例教学中则要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按照教学内容,仔细参考案例内容,将学生分为三至五个模拟训练小组,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情境代入式的角色扮演训练。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而非指导者的角色。经过仿真演练后,相关模拟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情境模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指挥者与调控者的角色,调动课堂教学现场中的积极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形成畅所欲言式的讨论。在课堂情境模拟之后,各模拟小组要进行情境模拟的自评与互评,并在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情境模拟的报告,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对整体过程进行评价,防止学生对情境模拟的案例出现狭隘性认知。endprint

二是在课堂外部通过实地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对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身临其境下的理解。这这种类型下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其重点要注意现场环境的选择与所授课程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安排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在现场教学前,要对此次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包括代表性企业的选择,与企业联系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企业内部现场教学地点的确定,现场教学内容情境下的甄选等。如在讲授管理学课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节时,可以选择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如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等内容带领学生了解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这一经营理念,使学生对其公司的环保经营产生直观性的了解。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面要体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的特色。一般而言,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对指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过程性考核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对平时课内教学与课外现场教学时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程度进行评定。期终性考核在期末进行,主要通过设计出具有情境模拟特色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突出能力导向。具体说来,可以对考试题型进行以下改变:对于选择题而言,避免考察纯粹记忆性的知识点,可以将简单的小案例融入题干,灵活的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简答题,可把传统的名词解释题糅合进来,但不是照搬教材中的定义,重点考查学生对管理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而非机械性记忆。对于论述题,则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课程的系统理解程度。对于案例分析题,可以先给出关于管理学相关原理的一段完整的材料,主题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处理类型。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场景,创设答题者身处这种情境中应该如何处理的题型。对于情景题,则可以把题目设计为管理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处理、解决,以综合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在融入情境中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在“置身其中”的基础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的“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学习方式,增加其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案例所指向的情境中,培养其实践能力,提升其专业技能,并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布鲁斯·乔伊斯等:《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家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英语教学中心理学问题 篇10

根据生理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包括如下内容:1.设置问题,2.预习自学,3.讨论答疑,4.总结归纳,5.测试反馈。[3]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 设置问题,引导目标。

生理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还未能完全从中学阶段学习的模式中脱离出来,所以教师在安排他们自学前,一定要注意引导目标设置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围绕每次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仔细阅读书本、钻研教材、提高积极性、完成好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其本质就是依据学生所熟悉的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善和转换,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2. 预习自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目标问题一旦被教师提出,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在一定的兴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能力调动起来,投入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去。自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实际条件而定。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个性问题单独解决,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同时,应该控制好自学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占据过多时间,就会影响到后续的正常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变低。

3. 讨论答疑,重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修正的能力。

通过自学,大多数学生能够解决导学所提出的问题,而少数学生还不能独立或者通过小范围的讨论解决。所以,教师应该将答疑的重点放在这些存在理解障碍的问题上。

4. 总结归纳,提取精华,梳理知识结构。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概,但是知识结构掌握还不牢靠,内容掌握还比较松散,还有一些内容还未重视。这里面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详细讲解,总结式地将重点、难点讲解清楚,使得学生加强巩固对知识点的认识。

5. 测试反馈。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后,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都会得到一次很好的训练。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所学内容和他们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自学的效率及效果,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地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得重要的信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还在每个自然章节之后设定了自我考核这一内容。

二、结果

我们从2008年到2009年连续使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进行人体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试点班级为07级涉外护理本科4班(A1, 38人)和08级临床医学本科2班(A2, 30人),课上讲授时间为对照组班级的50%,其余时间安排自学、讨论和答疑过程等。对照班级分别为同期涉外护理本科5班(B1, 37人)及临床医学本科3班(B2, 32人)。实验对象A1、B1, A2、B2组在入学成绩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教材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机能学实验教程》,测试内容和时间相同,一共测试三次。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由表1可以发现,教师在试验班虽然讲课时间减少,但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说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使得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掌握效率也大大优于后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并且更加欢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他们对于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更加牢固地记忆和吸收,其过程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轻松,而且效率大大提高。

三、讨论

经过实践,我们有以下的一些体会:首先,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上课时不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精、要能够符合学生基本的学习心理,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和学的互动,学生才真正有主动和积极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枯燥无味,同时又毫无连贯性,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也就无所谈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能够及时地从学生处获得对课程的反馈,这样才能发现和解决好出现的问题。教和学的双方形成良性的互动,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才能产生更好的合力。

当然,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生理学上的探讨才刚刚开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比如如何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能力,如何将学生在课上获得的能力更好地巩固,能否将其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各取所长,等等。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逐步地摸索和完善,以期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通过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理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实施过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永利, 李从德, 周敏.激发医学生生理学学习兴趣初探.时代教育, 2009, 02-0067-01.

[2]马凤岐, 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

上一篇:土地出让制度下一篇:模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