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

2024-09-19

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通用12篇)

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 篇1

1 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研究领域, 是目前比较完善、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与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问题不同, 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积极的方面, 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 (1) 在主观层面上, 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 其中包括幸福感、满意度、兴趣、成就感等, 重点是对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 在个体层面上, 主要研究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 其中包括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 (3) 在群体或组织层面上, 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 其中包括利他行为, 礼貌等。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不仅为心理学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并且为各领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 经过一定范围的个案跟踪, 发现中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很多学生又是寄宿制, 离开了家庭后会面临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2.1 心理适应的问题

在学校每年的新生调研中, 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集体融入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扰。由于这些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平时父母长辈非常疼爱, 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弱, 进入寄宿制的生活很难适应, 除了生活离开了家长的照顾存在一些困难, 更普遍的是不知如何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冲突。中职的学习相对初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离开老师的看管, 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混一天算一天, 上课状态不好, 学习的主动性很差。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适应上的障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也没有合适的应对方式, 没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2.2 人际交往困难

中职学生中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数量较多, 我校有些班级离异家庭的比例甚至高达50%, 很多孩子从小就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 他们能看到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争吵。有些孩子被父母留在祖辈这里抚养, 祖辈过于保护的养育方式也导致很多学生独立沟通能力很差。进入学校后, 离开家人的庇护, 很多学生人际交往上的不足就表现出来了, 如有些学生不善倾听、有些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 久而久之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很多学生主观上想和别人关系融洽, 但又苦于不知如何做, 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失眠、抑郁等现象。我校曾有一名女生由于无法融入班集体, 不知怎样和班级同学交往, 甚至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的请求, 可见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也严重困扰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遇事冲动、不够冷静的问题, 缺乏沟通的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能和其他同学融洽相处的问题。

2.3 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中职教师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普遍存在处理事情无法冷静考虑, 情绪控制的能力较差。在中职校中, 学生由于一点小摩擦争吵打架的事情常有发生, 我校曾发生过一起由于两位男生在楼梯上走路的时候相互碰擦了一下肩膀, 最后发展到各自找来校外的人员引起了一场群架。平时上课过程中, 学生也会由于不满意教师的一句批评当众和任课教师发生争吵, 甚至少数学生还会和老师动手, 完全不考虑后果。

中职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处在14~18岁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也是人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情绪不够稳定面对各种生理变化、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的问题时, 心理冲突和矛盾会不断的出现, 造成各种心理困扰。

3 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的机会

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灌输式、给予式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的经验。学校逐步调整了心理健康课的模式, 让每个学生参与团体辅导活动, 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授, 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和拘谨,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学生在游戏中自我觉察、相互肯定, 很好的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分享阶段表达通过活动发觉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也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待改善的地方。比起教师的指点和提醒, 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体验式活动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或多角度评价模式, 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过程性评级中不断体验成功, 感受到自己的优势, 逐渐树立自信。

3.2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很多时候忙于处理班主任老师带来的各种个案, 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 而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备的更广泛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格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结合,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心理困境时能够自助, 比起单纯的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意义。

中职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高中来说压力较小, 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 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各类人群的接触和社会活动的参与, 能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很好的抓住这些契机, 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总结感受, 逐步培养积极地心理品质。

3.3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形成良好的班风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是分不开的, 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 同时环境又在影响着个人。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同伴的认可度高于对老师或者父母的, 身处怎样的一个班集体直接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同学的行为表现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同学。在班级当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每个班级成员都会逐步受益。一个充满认可、接纳和鼓励的班集体, 会让班级成员不断感受积极的情绪发展积极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借助班主任的力量, 让每个班级都能形成一种积极地氛围, 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班上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思潮, 与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同,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开展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状况, 树立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对推动中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状况,体验式活动

参考文献

[1]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 2009 (4) :106-108.

[2]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80-83.

[3]王静.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 2011 (10) :173.

[4]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4) :94-97.

[5]袁哲海.构建和谐学校生态系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 :84-86.

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 篇2

【摘 要】《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的心理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职业中专;教学思路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的心理成长.它在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的一些特殊性,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大教育环境中”的地位不够重要,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的促进当前不断前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有必要对当前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探索一些新的思路。而要找到新的思路,首先就要具体地分析一下目前职业中专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原因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所用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是教育部推荐的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第二版。教材体系科学、合理,例证丰富而恰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当前,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并不多,而这本教材从总体上来讲内容比较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系完整,因此被多数中职学校用作主要教材,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理论性强,表述较难理解。由于大多数中职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所以在理解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时存在困难。有一些章节理论知识点比较多,但缺乏实例说明,让学生产生困惑,难于理解。

(2)内容繁杂,易混淆。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材将幼儿心理发展观和教育观渗透于各个章节当中,人们比较热点关注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等也编排在特定的章节中,这些内容虽然丰富,但也比较繁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大学现象,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多数因为喜欢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学生更倾向于动手操作能力,在趣味性十足的这些领域当中,学生很容易收获成就感,而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比较枯燥,因此学生对此学科的掌心兴趣不高。

3.教师自身的原因

由于教师自身存的一些问题,造成教育教学理论不够强大,不能够合理管理教学课堂,做不到幽默灵活的方式处理问题以及教学效率不高等等问题。

二、教学新思路

1.根据职校特点,适当调整幼儿教育心理学教?W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比例

(1)职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时间具有间断性。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虽然学制三年,但并非是六个学期不间断地进行教学,而是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间断性的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用人单位提前招聘、参加高职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不但使教学的系统性、稳定性受到冲击,而且教学总时数相对缩短,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因此,必须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职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

(2)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技能课较为感兴趣并加以重视,普遍存在着对幼儿教育心理学重视不够的倾向。我们必须把学生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把专业技能与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职业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对于未来职业素质的各项要求,根据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及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理论素质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和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具有可行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经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配合,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例如,联系幼儿园实际进行拓展性训练,教会学生写教案,并分组进行教学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讲练结合。

(2)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新旧联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中讲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职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加强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仅从培养特点上看,职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中等专业合格人才。因此应该通过不断实践,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真正做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如平.学前教育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慮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3]丁妹修,陈芳,曲建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2010(9).

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 篇4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作用

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这一心理研究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主要是通过实验和测量这两种方式来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心理疾病以及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于心理研究这一领域有着革命性意义,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一次重要改革。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2000年1月,形成标志是Seligman《积极心理学导论》这一论文的发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2 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中包含了人文主义心理学以及科学主义心理学这两种心理研究理论的内容,并对这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与这两种理论的悲观人生观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除了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外,心理学还应帮助人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不是每一个没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1.2.1 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塑造人的积极心理而不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应该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研究,而不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研究。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人性的优点,不能将过多的关注放在人性的缺点上。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认为心理学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上,它的出现填补了正常人心理研究这一领域的空白。

1.2.2 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问题,并且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取得成效是认为人本身所具备塑造能力。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认为人天生就具备抵御和克服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要做的是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从而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而不是解决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挖掘人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来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但如果心理学只关注人性的缺陷就无法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并研究这些品质的形成原因,利用它来塑造人的积极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1.2.3 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更为广阔,它突破了个体的局限,将心理学的探究视野拓展到了群体心理研究以及社会心理研究上。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两者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作用,外部环境包括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尽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的积极品质,它仍然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经验以及意识会在环境的作用下显现出来,同时,它们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所影响。从进化过程这一角度上来讲,环境会塑造以及影响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在进行心理研究的时候要关注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2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在对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并且他们大多在学校住宿,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照顾和引导,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1 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在对学校的新生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每年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融入集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困扰。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平时深受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关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难适应中职学校的寄宿生活,同时,他们由于自小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缺乏独立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离开家庭后,他们一时难以适应,无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初中学习不同的是中职学习更强调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大大减少,很多学生对此无法适应,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没有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得过且过,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

2.2 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分析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我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了50%。很多离异家庭的学生自小就离开了父母身边,由祖辈抚养长大,祖辈由于对孩子过度宠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学生不具备独立沟通的能力。在进入学校后,学生离开了父母长辈的保护,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也就暴露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发生矛盾,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事实上,有很多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此而感到苦恼,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我校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名女学生由于无法和同学进行人际交往,无法融入集体,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最终决定从学校退学,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2.3 情绪失控问题

在和中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发现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往往很容易就情绪激动,遇事无法保持冷静,无法进行思考,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中职学校,由于一点小摩擦而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这种事情是比较常见的。我校也不例外,有两名男学生在过道上发生了碰撞,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导致了打架的发生。还有学生会由于教师对批评或者自己对教师的不满而与教师顶撞甚至和老师动手,完全忘记了顶撞老师的后果以及和老师动手的后果。中职学生的普遍年龄是14到18岁之间,这也是学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够成熟,不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与人发生矛盾,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 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 增加关爱学生心理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拉近和教师的距离。因此,学校对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心理课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在心理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到自己优势的同时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此进行改进。和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相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提升自信心。

3.2 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大多时候都在忙于解决和处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忘记了心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功能。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心态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如此,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只有如此,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自助,这比有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更为有效。和高中学习相比,中职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轻松,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并且由于专业方面的要求,他们有很多机会接触人群和社会,这对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心理。

3.3 创造良好的班风形象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他们很容易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班风、班级同学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班级塑造积极心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努力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4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但看到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心理学的局限性,它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万能钥匙,它缺乏足够的实践研究和论证,还需要进行改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西方社会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研究理论。它和传统的心理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心理疾病以及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的积极品质上,对此展开了研究。我国的中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对于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学校要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苗元江,赵姗.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班华.心理教育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

[3]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80-83.

[4]王静.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1.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篇5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周上一节心育课,使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也要给于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指导。下面我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

案例:预备铃已响,我还未踏数控班的教室,就听见小宋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回到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撂,上课了,他还是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左顾右盼,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坐好,注意听讲,不能三心二意,这么聪明的你应该是应该认真听讲的”。他低下了头,而后的时间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十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小宋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迟到、旷课、逃课,上课经常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在公共场合爱起哄,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事通”,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小宋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常年带着,由于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他经常不回家。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宋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对他很头疼,缺少与他沟通。虽然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16岁——17岁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小宋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我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小宋了。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小宋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开始愿意回家了。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小宋同学的心理障碍除家庭而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做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持冷漠的态度。小宋从初中就受到老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改变他呢?我和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商量决心重塑他的形象。每周不定期的找他谈话,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而且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我们推荐他去,给他鼓励,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图文混排比赛中,又推荐他去,他又成功了,获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经常找我和帮教老师谈心,他表示一定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且他回家能主动和父母交流。有一次他问我:“老师,我还是以前的坏学生吗?”我立即就否定了,并且告诉了任科老师对他的肯定,这位同学激动不已。他让老师、家长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当他领到红红的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和老师们重视小宋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明道理,消除他错误的认知因素,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确立适合他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他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指导他重点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有关内容,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小宋回到了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现在小宋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为此,学校首先从教师抓起,号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觉学习心理学,鼓励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心理专家到校讲授《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理论,不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老师积累个案,搞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为全面开展心理教育较好地准备师资。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人师表,使学生在尊重鼓励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艺术开展心理沟通活动,最后,我愿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担成长路上的风雨,分享阳光灿烂的心情。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 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那就是在孩子很小时教育不足娇惯有余,而当孩子长大上学之后出现问题了,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非打即骂,学生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攻击性问题,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对于农村生源的家长尤其重要,笔者就接触过只因家长一句过度的责骂,学生就拿上家里的钱出走,或摔门而去进而参与拦路抢劫的犯罪行为等惨痛的案例。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指导,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广泛社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各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往往降低入学门槛,近年来职校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违纪现象呈逐年增加势头。这些违纪事件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损坏公物、吸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盗、勒索、人身伤害等。

教育违纪学生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件棘手之事,甚至感到头痛。其实只要把握违纪学生的心理,从诸多违纪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甚至杜绝违纪现象不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重点分析打架这种违纪行为,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案例:2009年10月18日,某职业学校学生刘某,因一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对方,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后,刘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跑回宿舍取来短剑,将同学常某刺伤致死。刘某被公安机关监控起来后,他及其同乡哀求公安干警先放他回去睡觉,说明天还要参加考试,可见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

一、打架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学生打架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打架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文献都有力地证明:冷漠无常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也有的是因家庭教养方式简单,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如父亲的粗暴,母亲和父亲一样的不容孩子,使孩子受到了身心的伤害。孩子自然从小就学会了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另外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模仿。但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照做。

2、缺少家长监控的孩子易打架

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3、容易滋生打架的家庭模式

不少打架斗殴的学生的家庭多有不幸,或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缺少温馨的家庭环境,他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另外,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也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打架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打架的温床。

(二)个人原因:

1、发生小碰撞,互不道歉,矛盾升温。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碰撞、小矛盾或小误会是很正常的,如买饭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些同学不会处理,不能严于律己,总觉得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于是打架就很容易发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

2、法律意识淡薄。有许多打架犯案的学生事后非常后悔,原来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喜欢在打架后评理,他们的认识很朴素,在打架之前完全认识不到违法。比如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对方打了我,我就应该再打他”。说到底其实就是社会法制观念不强的体现。

3、心理不够健全:现在有许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迁怒于老师或者同学,极容易引发打架。还有一种是好面子。在中国一旦发生纠纷,围观者甚多,此时就涉及一个面子问题,为了面子就不能认熊,因此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是必然的,没办法呀,在中国就是谁的拳头硬谁是英雄,其实这也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一种表现。另外,就是中职生的情绪不稳定性造成的,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青春期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指挥和建议,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有时候通过发脾气可以让自己显得很独立很有力量,甚至可以有效的拒绝别人的指导,使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也许,打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

4、讲义气:本来有些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有人适当劝阻就会没事。但有些人呈江湖义气,为朋友特别是为恋人“两肋插刀”,以示其"英雄气概,令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打架。

5、酗酒:中职生由于酗酒而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饮酒前并没有明确的打架动机和准备,但当饮酒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因饮酒过程中的几句话等因素引起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动手打人,甚至殴打伤害无辜。

6、不喜欢学习,爱打人,除了性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外,还有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因素,因为,步入学校后,尤其是面临毕业学习、考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同伴相比,学习没有一点优越感,感到自卑,同时也难以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因此有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映,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以权威定势,恐吓学生,导致学生情感偏差,行为失控,要用自己的“强”来掩盖自己的“弱”

7、本身是一种病态。有些学生小的时候患有小儿多动症,有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智力比较低下,与一般学生在一起时,也容易发生打架的现象。

(三)学校原因

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教育方式简单,动则体罚,甚至一些学校不问具体原因,只要学生打架就一律采取罚款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工作方法。其本意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惩戒,达到防止学生打架的目的。这样的校规无形之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有钱,打了人也不用担心。换句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打人。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老师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学生们必须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讨价还价。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之中,势必使一些学生学会了霸权,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崇尚强权的种子。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岐视差生现象。

8(四)社会原因

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影视中的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他们觉得打架很帅,很威风,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和社会上的混混一起进进出出娱乐场所,受他们的不良影响。

(五)其他原因:

与季节有一定关系:打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如春季,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二、建立三级预防对策,有效减少学生打架

有效地减少学生打架无外乎两种,是一是预防,二是惩罚。我认为对于中职群体而言,预防比惩罚更为重要。

1、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打架事件的发生。初级预防是针对整个学生人群进行的,它有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原因和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校园打架事件的发生。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之所以打架,除了本身的性格问题外,还因为他是个法盲,不懂得法律知识以及违法所承担的严重后果,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伤人的严重后果——很多都要被处分或判刑。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对校规校纪有深入的认识,做到有规可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多替他人着想,避免过激言辞,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头脑应该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 学 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 在校园内开设校长信箱、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咨询热线,既给学生提供了心理宣泄的载体,又给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适时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如果有什么委屈或遭遇暴力冲突,就会首先想到老师,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作为学生本人学会正确调解自己的情绪,摒弃烦恼,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消匿于无形之中。在家庭预防方面,家长要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满足沟通的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际交往的和谐。第四,要多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校园中打架行为往往是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干的,老师在工作中要恰当地对待他们,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他们通过不良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上,要相信他们,并委以适当的工作,对待他们要和对待“好”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差的同学,道德品质也肯定差,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他们要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批评,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转化其不良情绪表现,使不良行为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五,学校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宿舍、教学实验楼、食堂、运动锻炼场所、文艺娱乐场所、黑板墙报、画廊、广播等硬环境,充分运用,定期宣传打架的后果和危害;二是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建设、优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一般情况下打架发现得越早,干预效果就会越好。不是所有的打架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是教育者、父母和同伴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作为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联管制度,每个楼层每天安排值日老师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巡视,对于有暴力苗头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认真地解决。如果看不出问题或者看出了问题而不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在二级预防方面,学校应建立一个核心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值班老师、生活老师、学生代表等,他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一些即时性的警告信号,并针对这些信号进行干预。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的反应。作为学校要健全打架应急预案,立即劝阻打架的双方,第一时间疏散围观者如发生伤人、财物损失或双方不听劝阻,事态继续发展,难以控制,应迅速报告校领导和校公安室,如有伤者,应协助送附近医院抢救。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做好善后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处理,一定要让其承担与其过错对等的惩罚,要严格处理,而且还要大量宣传,作为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厌其烦地讲清暴力行为对他人及其自身带来的危害;也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暴力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以警示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其它的同学从打架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6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中职生实际,分析了不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有效提高教育学生的效率。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为典范,犹如恒星吸引行星,把学生吸引在自己身边。“亲其师而信其道”,以高尚引发高尚,以诚信培育诚信,以心灵赢取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丝丝缕缕,薪火相传,把大写的人字镌刻在学生心坎上。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心理扭曲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有些人认为职业学校就是痞子学校,看不起职业学校。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考的落榜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地位日见低下。从社会、家庭等层面上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大多数学生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发易发,并且日益复杂,各种情况层出不穷。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职业学校班主任更要恰当地把握住教育的方法与艺术,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一、针对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挖掘闪光点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偏低评价,或者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自卑心理在后进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班主任,笔者努力发掘学生品行中的闪光点,多让他们参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并予以鼓励,不断强化这部分学生的正确行为,使之逐渐摆脱过去的不良行为,重塑信心。

07届有位学生赵某,个子小小的,眼睛小小的,平时不爱说话,做任何事情都不积极,上课也无精打采的,成绩也很不理想,感觉他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似的。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在对他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后,第二学期开学,因为他家人把他名字改了,笔者就找他谈话了,问他:“你这学期为什么改名字啊?”他告诉笔者说是家长刚给他改的。又问他改名的原因,他把头低得很低,不好意思地说是因为以前表现不好。于是笔者告诉他:“看来你的父母是用心良苦呀,给你改名字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你能改头换面。你有这个愿望和信心吗?”他怯怯地说“有”。于是笔者把卫生小组长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职务交给他,并鼓励他:“别小看值日,一次打扫干净容易,每次都能干净就不简单,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笔者的信任使他的信心提高了。整整一学期,他们组的卫生打扫得都很干净,而且组员都很团结。学期末还给他评了三好学生。当然,他的进步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有同学乱扔垃圾或组员不配合时,也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笔者会及时找他谈心,及时肯定他的工作和进步,同时多与家长联系,告诉家长他的进步,征得家长的配合。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该生一步步改掉缺点,最终顺利毕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应努力发掘学生品行中的闪光点,并能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使之有信心摆脱过去的不良行为,摆正人生观。所谓“述人十过不如奖之一功”用在当今职业学校学生身上,会事半功倍。

二、针对中等生的无为心理——开启动力点

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状态,他们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感觉较良好,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平时上课也不捣乱,也不积极参加活动,永远报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当然这样的学生也最容易离开老师的视线,被班主任老师所忽略。

10届5班刘同学刚进班时,不是迟到就是踩着点进教室,轮到自己值日也不例外,更别说对班级事务了,任何事情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笔者就找她谈话,跟她谈做人,谈人生,谈年轻人应有朝气,谈现代社会人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笔者还经常与她妈妈联系,她妈妈也跟笔者说,这个孩子好像没有性子,任何事都不热心,也不知该怎么办。为了调动她的积极性,笔者有意让她担任了小组长,让她负责本组作业本的收集工作。在她干得很不错时,笔者对她说:“看不出来,你很有管理能力嘛!”她也感觉到了大家的认可,工作更积极主动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笔者又让她担任一门课的科代表,负责这门课的作业收集工作。有了前面的经验,她干得也不错,性情也开朗了许多。后来有时还主动承担班级的一些事物。

这个案例说明,对待这部分学生,最好与他们采用“无意识”的谈话艺术,这种谈话“温而励,威而不猛”,学生能欣然接受。当然,还是要多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谈心,效果会很好。

三、针对优等生的自傲心理——找出自省点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老师的印象中,这类学生上课自觉听课,积极参加活动,能安排和管理好班级事务,是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得力助手。

07届的苏同学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自理能力很强,管理班级也较出色,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成绩也很不错。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他太自信了,经常在笔者面前说这个同学这方面不行,那个同学那方面不如他,很是自负。他的这种行为换来的就是大多数同学渐渐地在孤立他,他还不在意,反而认为同学是嫉妒他表现好,沾沾自喜。笔者不能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借着与他谈话的机会,先肯定了他工作的成绩,也没批评他不团结同学的问题,只是告诉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边的,举一些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与他沟通,让他意识到不要老盯着别人的缺点,这样不利于他工作和与同学相处,而且让他知道,作为班干部,同学们也同样会拿着放大镜来看他的缺点的。经过提点,他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对笔者说:“老师我以后会注意的,谢谢您!”经过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同学与他的关系融洽了很多,他的工作也更出色了。endprint

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老师要帮助他们自警自省、自我约束。与他们谈话时,要多用暗示的言辞、含蓄的语言指出他们的自省点,让他们能很快、很明确地领会到老师的意图,正确评估自己,及时扬长避短,认准目标,继续奋进。

四、针对犯错误的心理——激发内燃点

有部分学生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或接触了比较差的同学,或是受家庭变故等原因,过度放纵自己,无约束。其实他们内心是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又控制不住,不能改正。

10届有名张同学,是从一所职业学校转来的,刚来时,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浑身上下都是缺点,简直不可理喻”,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上网等无所不为。班里大多数同学比较反感他、排斥他,他也无所谓,依旧是我行我素。任课老师对他也没有办法,笔者也被他搞得头疼。后来与一位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谈到这名学生,他送给我八个字:“慢慢观察,支持信任”。

慢慢地,笔者发现,他很直率,不撒谎,哪怕犯了错,也不会刻意掩盖它。有一次一名同学反映张同学在宿舍吸烟。笔者问他时,他丝毫没有犹豫,甚至有点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吸烟,我吸了两年多了”。看着他这副样子,笔者是心里非常气,但还是和他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知不知道,其实你挺诚实的,能够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点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做到的。”本来他也许已做好准备接受笔者暴风雨般的指责与批评,听笔者这样一说,他反而懵了,很茫然地望着笔者。笔者抓住他表情变化的瞬间,避开主题补充了一句:“希望你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诚实地告诉老师,希望我们俩能成为朋友。”从那以后,笔者一直仔细观察他的变化。很快,有一次,放学时他在校门口与别的班的学生发生冲突,对方扬言要打他,当然,他也不甘示弱地说要准备约社会上的朋友来回敬他。第二天早上他冷静下来后,来到办公室找到了笔者,把他准备约朋友打架的事告诉了笔者。笔者当时心里很是欣慰,很感谢他能把我当成朋友、知己,同时又赞扬他又一次迈出了诚实的一步,并抓住时机帮助他分析整个事件,权衡得失,利害关系。他听得心服口服,随后立即打电话给要帮他出气的朋友们。当然笔者也同与他发生冲突的学生的班主任沟通,避免了一场打架事件。事后,笔者表扬了张同学,他很感动。慢慢地,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他开始正视自己身上的缺点,并努力改正。半学期后,张同学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自信心也逐渐增强,身上的缺点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后来顺利地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

针对班里个别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平时都与什么人交往,做到知己知彼,然后找对时机、运用合理的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以点带面,捕捉学生情绪。班主任可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谈话形式,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哪怕是一点点闪光道理,及时引起学生反思,增加其改过的信心,只要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的道理,都能起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教育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狂风暴雨,有时需要阳光雨露,有时需要良言苦药。惊醒迷途者,唤回痴迷者;激励上进者,鞭策后退者。这就是教师的工作、教师的使命。

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 篇7

1. 积极预防, 及时沟通

积极心理学中有关于积极预防的理念, 中职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积极预防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观察中职学生的心理情况, 以及日常行为, 防止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再进行修补。积极心理学在积极预防理念中强调预防而不是修补, 不是用修补的手段去解决学生产生的问题。积极心理学比较强调个人的品质特征,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发光点, 很多因素构成一个人的积极心理。其中包括:勇气、乐观主义等。中职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积极预防的理念, 塑造学生心里隐含的勇气、乐观主义、诚实、毅力等。教师可以通过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达到积极预防教学的目的,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

例如, 在班级中有很明显的层次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优异, 有的学生学习差;有的学生长相出众, 有的学生长相平平。当面对不同学生时教师需要排除外在因素, 把关注点放在这些学生优秀的品质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许有一颗爱心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长相平平的学生也许在班级中最受欢迎,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学生往往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独立思考和洞察的能力。因此, 教师需要尽全力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中职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 让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发掘优点时逐渐的忘却自身的弱点, 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及时的与学生沟通, 把沟通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手段,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 为心理障碍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需要放在关注中职学生积极品质上, 促使中职学生能够形成自身的完善功能, 真正落实积极预防的积极心理学理念。

2. 展望未来, 确定目标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在幸福感上存在着不同, 传统心理学倾向于把幸福感建立在人们的物质基础上, 而积极心理学而把幸福感建立在人们精神基础上, 认为一个人对事物发生发展的解释和看待影响着自己的幸福感。因此, 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这种主观幸福感更强调个人的感受而不是外在事物所带来的影响。摆脱了传统理念的绝对化、概括化和糟糕化。因此, 中职教师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学生分析、整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了解之前的经历, 并且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心理状况以及潜在的心里问题。然后确定哪些心理因素是由于对过去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的。学生重新审视过去的自己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积极情感, 促使中职学生实现自己对过去的满足感, 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育者需要充分渗透积极心理学的观念, 促使学生展望未来, 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一定的憧憬和规划, 同时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告诫学生:目标实现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通过仔细地规划, 细心地计划以及不断地靠近。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短期计划, 在学生有能力实现长期计划时, 再指导学生制定长期计划。

积极心理学现阶段正处于进步的阶段, 笔者认为, 作为中职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 然后再指导学生做到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 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3. 课堂实践, 营造氛围

氛围的营造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因此, 教师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体会到被尊重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氛围紧密相连, 教师只有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放松并且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幸福感,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 中职教师还需要重视课堂实践过程。心理健康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促使学生开发自身潜能, 推动自身和谐发展, 以及形成个人经验。因此, 中职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实践过程, 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形成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可以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所以, 教师需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 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 在此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 中职学生在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时仍存在不正确的偏见, 他们只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途径, 在日常学习时会存在着一种抵抗和漠然的态度。因此, 中职教师本人需要用积极的、正确的姿态感染学生, 充分挖掘积极心理学中学生容易接受的部分, 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实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新型的研究领域, 这个研究领域起源于美国, 并逐渐地传播到了整个世界, 而且还被教育界列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领域之一。中职教育需要把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希望推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闫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80-81.

[2]陈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4) :95-96.

关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 更是教师、学校、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 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因此学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借鉴心理卫生和发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询技术, 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职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1.自卑心理严重。职中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很多学生因为中考没考取普通高中, 来职中上学, 倍感自身的渺小, 自卑情绪表现得很明显。

2.情绪波动大。职中生虽然普遍自卑, 但内心仍有美好的向往, 尤其是进入职中后, 他们大都希望重新开始, 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但求胜心切, 再加上文化基础较差, 因此其良好愿望常难以实现, 结果情绪低落。

3.和普通中学生相比, 他们更渴望表现自己, 得到理解。大多时候他们只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理解自己, 却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当他们不被认可或理解时, 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寻找各种机会发泄。我在担任08机电班班主任时, 班上有一名学生小钱, 学习成绩很差, 性格倔强, 自尊心特强, 逆反心理严重。他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 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 他就越和你对着干。每当老师批评他时, 他眼睛直瞪着老师, 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每当遇到这种学生, 我都感觉很头疼。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 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 乐观的情绪, 对生活充满信心, 开朗向上。如学生小钱, 我认为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 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 认为伤害了自己, 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为此, 我专门对他进行家访, 并找同学了解情况, 查明了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钱某的父亲忙于生意, 和孩子的交流很少, 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 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 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 认为孩子还小, 大了就会懂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 处理方式不当, 使矛盾日益恶化。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使他不能正确看待问题, 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 是一种英雄行为, 因而盲目反抗, 拒绝一切批评。

了解情况后, 我决定对他进行疏导教育, 避免直接批评, 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 保护他的自尊心, 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 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 而是与他个别交谈,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愿意主动改正, 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同时我还利用小钱在数学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 让他担任组长, 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 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此同时, 我指导小钱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 开阔视野, 不断激励自己, 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 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启发、诱导他走出心理误区。

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 现在小钱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 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 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 学习比以往认真, 上课时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作业能按时交了,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因此, 职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 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迎接挑战, 培养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性格。

2.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人们的心理发展, 一个尤其是心理尚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长期生活在紧张、纷争的氛围中, 必然导致其孤僻封闭、冷漠, 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美国“领导者中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 一些管理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其原因往往是“人际关系紧张”, 而非“计划有误”。可见, 和谐的生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实现由单一技能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的转变, 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做到和蔼可亲。教师的尊严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学生对老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们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3.教会学生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如“合理宣泄”, 使受挫情绪、委屈情绪、激动情绪表达释放出来。途径有:向老师、朋友诉说, 日记中笔述;可以关上门自己哭诉, 也可以通过唱歌、打球、跳舞等方式宣泄。要特别注意宣泄重在合理, 那就是既能把不良情绪宣泄出去, 又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也可采取“情绪转移”法, 即当不良情绪产生时, 尽量想过去美好的往事, 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你不可以改变天气, 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控制别人, 却可以掌握自己”。情绪是可以自己管理和控制的。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与优化教育 篇9

一、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1.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我国学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本土学术概念,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文献中, 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 但大多数接受张大均教授所下的定义, 即“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 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 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是其内容要素, 而适应性 (适应能力) 体现其功能价值。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1) 中职学生认知品质现状。

认知品质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中, 直接参与人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 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研究表明, 中职学生认知能力普遍比升入高中的同龄学生相对要低。学业成绩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都是衡量认知能力的有效指标。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独木桥的“落水者”, 属于学困生。具体表现在认知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单一、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创造能力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对东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206名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只有17%的同学达到每门功课均在60分以上, 9%的同学每门功课均在60分以下。

(2) 中职学生个性品质现状。

个性品质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 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 但对认知操作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 是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主要包括性格品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东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135名同学进行性格轮廓问卷调查, 发现其中有28%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乐群等良好性格特征;33%属于兴奋性, 做事易随波逐流、冲动、容易兴奋但缺乏持久热情、轻率不踏实;27%属于内向、敏感和猜疑、偏执型;12%属于依赖、孤僻型。在自我意识维度上, 中职学生普遍表现出自卑情绪, 自我评价很低。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不理想等原因, 中职学生曾被贴上低能的标签, 学校、家长和社会长期对他们的否定, 造成这部分学生不断强化“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的心理暗示, 以致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 在进入中职阶段后, 继续沿袭了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 也就进一步加重了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坚持性上, 中职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志品质缺陷, 如较大惰性、强依赖性、受暗示性较高、软弱怯懦、自制力较差等, 具体表现为懒散、拖拉、退缩、逃避、无主见、独立性差、纪律性差、缺乏勇气、害怕失败等。

(3) 中职学生适应性现状。

适应性是个体在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基础上, 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 对内在行为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是心理素质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心理适应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适应能力、情绪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挫折耐受力。通过对东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156名学生进行关于心理适应能力的访谈调查, 结果发现:在学习适应能力维度上, 学生表现出适应较慢、适应效果不良的特征。校园环境的变换、教学目标、学科知识体系, 以及教师授课特点的差异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很大不适应。11%的学生要花上6个月至8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 而大约53%的中职生则无法适应而出现惯有的厌学情绪与逃学行为。在情绪情感适应维度上, 学生表现出情感脆弱、自私、情感淡漠、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特点, 经常出现与人争吵、打架斗殴、毁坏公物等行为。在人际关系维度上, 47%的中职学生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关系较紧张, 争吵较多;23%则与他人关系较为疏远, 没有知心朋友;只有30%的学生表示与他人关系和谐、自感人际关系良好。在挫折耐受力维度上, 52%的学生表示受挫后会选择逃避挫折事件或挫折情境, 23%则表示愿意面对挫折事件, 但是不愿意做出改变以获得成功, 只有25%的学生表示不惧怕挫折, 愿意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争取下次能成功。由此可见, 中职学生的适应性功能较差。

二、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内涵及其意义

1.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内涵

与高校和中小学相比, 中职学校的心理素质研究成果比较少, 因此本研究的可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张大均教授等人将技术性文献分析结果、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得到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归纳 (即开放性译码) , 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分为三个维度, 具体化为18个成分:认知特性要素:智力、元认知意识性、元认知计划性、元认知监控性和创造性;个性要素:抱负水平、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力、自信心、责任感和理智性;适应性要素:身心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挫折耐受力。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在15岁至18岁之间, 与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同, 处在同一心理发展阶段, 所以本研究采用的心理素质评估内涵源于张大均教授归纳出的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内涵。

2.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意义

随着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带动,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研究表明, 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系统的基础,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及评估系统进行分析, 探究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途径, 提出有效对策来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 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三、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

1.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品质的优化主要是对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的优化。记忆能力的优化指标包括提高记忆速度、扩展记忆广度、加强长时记忆的形成与巩固、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思维能力的优化指标包括形成敏捷的思维、培养系统有效的思维模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掌握问题解决的几种常见策略等。注意能力的优化指标主要是培养随意注意的品质, 指在预定目的指导下, 凭借意志力坚持将注意力集中在预定目标上, 以完成任务。除此之外,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认知品质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品质

对中职学生个性品质优化包括培养学生自知、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坚强、冷静、善良、合群、热情、负责、认真、勤奋、坚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征。能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较深刻的认识、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表扬、有较强的自信心、有较好的自律性、自觉设计奋斗目标、做事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能知难而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适应能力包括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情绪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挫折耐受力, 包括能够对环境刺激有恰当的情绪反应、情绪起伏不大, 不因此影响学习、具有情绪的调控能力, 能为集体和他人做出必要的牺牲、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主动参加社交活动、交往中遵循相互尊重、真诚、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待别人态度宽容、不斤斤计较、在同学中有知心朋友、有烦恼善于向朋友倾诉,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丧气、能客观分析原因并加以改进等。

四、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优化途径及可行性分析

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继我国中小学之后, 各高校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从最初的德育课到如今的心理训练课、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日趋多样化。然而, 正如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忽视一样, 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被自动忽略了, 进展不大。本文立足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致力于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素质优化途径、方法;建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协调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1.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是优化心理素质的根本保证

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队伍的建设, 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素质优化教育机制。建立以领导为指导、以心理辅导老师为核心、以辅导员老师为桥梁、以学生为载体的新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由点及面地开展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工作, 将部分优秀学生纳入此工作体系中, 建立学生工作团体, 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掌握全校学生整体心理特点及变化动向,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心理素质优化教育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心理素质优化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积极优化效果的形成。

2.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从心理健康功能角度来看, 个体长时间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心理素质的健全且水平较高,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重要外在表现, 也是心理素质健全的重要外显标志之一。所以,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 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模式,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课内形式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知识培训课、心理训练课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 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心理问题为目标, 关注点聚焦在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上, 而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则倡导关注人类积极力量, 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 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潜力。若将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 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融入更多积极心理学内容, 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 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课外形式的侧重点应放在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在积极心理学取向框架下, 利用板报、广播、校报、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心理知识, 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 、“心理知识竞赛” 、“心理互动游戏” 、“心理剧表演”等活动, 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和途径,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唤起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视, 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

3.心身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训练, 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途径

Co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行为假说, 认为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从生理的角度来说, 积极的身体锻炼使得大脑皮层运动中枢被激活, 即右脑半球取得支配地位, 左脑半球则会逐渐受到抑制。因此, 可使人忘掉忧郁和不快, 产生愉快感;而且, 适中强度的运动后, 体力消耗很大, 也可使不愉快的情绪得到宣泄、心情愉悦, 从而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随着以运动为依托, 以培训为方式, 以感悟为目的的拓展训练先进理念的兴起, 传统体育课程仅限于教授简单易学的体育技能, 如果将目前成功应用于社会培训业的部分拓展训练内容引入中职学校, 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融合, 将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有机结合, 依据拓展训练的理念和训练方法, 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及其专业特点, 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场地设备, 以及良好的周边环境, 创设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拓展训练项目, 将是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

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专业技能文化比赛,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激发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发潜能, 增强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 全面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堂, 个体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学校应该与家长加强沟通, 及时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受教育情况, 召开家长招待会, 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及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知识, 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摒弃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鄙薄, 提高其社会地位

中职学生都是中考的落榜生, 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选择就读职业中学。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 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偏见与鄙薄随处可见, 从街头巷尾的议论到就业机会的人为限制, 使得本就自信不足的中职学生自觉贬低自我价值, 丧失自信。所以, 总体来讲, 中职学生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属于弱势群体。在这方面, 只有政府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转变应试教育至上的教育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引导社会对于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 摒弃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鄙薄, 为其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地位, 才能为中职学生健康发展、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教育更是如此, 在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心理素质优化教育事业起步相对较晚, 师资队伍大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班主任。因此, 在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引导下, 对辅导员和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训, 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系统, 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能充分保证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实施过程规范性、无害性和教育性的职业化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的参与性

一方面考虑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考虑学生是否全员参与, 只有全员主动参与的心理素质优化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发挥班主任、学生工作团体的桥梁作用和载体作用, 在学生当中多做宣传, 唤起学生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关注, 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3.学生的内心体验程度

在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有多少机会、多少时间进行内心体验, 学生的内心体验的真实度或深度如何, 均是我们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精心设计心理素质教育过程, 优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4.效果评价的延时性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或心理素质的提高, 并非立竿见影, 而是需要一个累积或酝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 心理素质优化效果呈回旋上升趋势, 中间可能出现迂回反复的情况。所以, 我们在对心理素质优化效果进行评价时, 就需要考虑采取副追踪评价或延缓评价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教育已经提上日程, 在优化教育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拓宽优化教育途径, 对于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摘要: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估与优化教育尚未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文旨在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评估内涵及意义, 以及心理素质的优化途径、面临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评估,优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4) :26~29.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大均, 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 (3) :69~74.

[4]张海钟.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兼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逻辑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 :56.

强化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一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出于班主任教育指导的需要, 笔者以所教班级学生为对象, 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观察和了解,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1. 学习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生大都是升学考试中的受挫者, 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接受知识能力不强。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畏惧、胆怯的心理, 一上课就“头疼”, 内心深处恐惧不安, 思想包袱沉重。一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不肯下苦功夫, 乐于娱乐玩耍, 惰于学习内容探究。还有一些学生虽明白学习对自己将来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发自内心地想提高成绩, 但学习基础较差, 又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尽管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却没有明显的进步。久而久之, 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 导致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 抑制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投入。

2. 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问题

中职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缺失有以下体现: (1) 生活主动性低。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从学习到生活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心理习惯, 许多学生对学习、对生活都少有主动意识, 自我控制、自我选择能力欠缺, 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2) 社会适应性弱。同样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过分关照, 一些学生对社会环境处于适应不良的状态, 习惯于在熟悉的环境下学习、生活, 一旦环境改变, 或出现了不顺利的事情, 应变力和耐挫折力不足。 (3) 情绪稳定性差。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多变期, 一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机能较差, 喜怒无常、任性固执、情感不定、意志薄弱, 偶尔还会出现偏激的意识和行为。

3.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一些中职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与别人不合群, 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意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能力弱, 不善于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不能承受学校和生活中的正常竞争, 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 玩电脑游戏、刷手机几乎成为他们的全部精神寄托。

二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策略

为了有效矫正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班主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 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 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化、制度化, 有条不紊、持之以恒。

1.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预防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必然选择。其次, 要制订一整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行。再次, 运用科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科学有序、高效稳定的发展。

2. 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各项活动是学生思想品格形成的主阵地, 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要明确自己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潜心探究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实现教学的知情统一,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陶冶, 把心理偏差消灭在萌芽之中。

3.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调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自我完善, 这就需要强化对学生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指导。 (1) 让学生掌握调整心理状态的科学方法, 包括:通过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找人倾诉、听音乐、阅读等。 (2) 让学生明白挫折和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 学会辩证地分析每一件事情的利弊, 坦然面对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达观大度的精神状态。 (3) 举办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讲座, 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辅导, 对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 对个别存在认识、情绪、意志、人格等方面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帮助调整和矫正, 直面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格的根本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探索化解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切实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中职学校的就业属性决定了学生与社会的较早接触,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导向者, 要明确学生业已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探索相应的矫正策略。以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修身养性、健全心智, 成长、成人、成才。

中职英语教育心理学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以单纯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忽略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与积极引导,忽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潜能的开发,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直接影响教育能否取得真正成功的因素并不是知识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专业领域的创新,而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快乐生活的心态[]。基于此,作为中职生的必修课之一的英语学科教学理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一切从积极出发,关注中职生的发展性目标,充分挖掘中职生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其活力,帮助中职生树立自信心,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英语这门学科,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于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 和Csikzentmiha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倡导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它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大的幸福。

2.中职生的主要特点

目前的中职生大部分为处在特殊时代的“90后”,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现实,功利欲望强;崇尚自由,爱好网络;内心脆弱,抗挫能力差。

3.中职生英语学习情况

中职教育是免试的零门槛教育,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成绩普遍偏低,尤其是英语更是差强人意,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导致主观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内容;部分学生主观上想学,却因英语基础不好而无从下手,失去学习信心;还有部分学生因英语基础差,短时间的努力效果不佳,萌发厌学情绪,直至放弃英语学习。可见,中职生的英语学习,最突出的问题不是认知方法,而是情感问题。只有疏通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排除恐惧与焦虑,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4.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职英语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因此,唯有增强个体的内在力量才能真正帮助中职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并且使之受益终生。故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中职英语教学的始终,针对中职生特点及英语学习情况,帮助中职生发展潜能,提高表现欲、求知欲,树立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进取心,促进中职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1旁征博引、规划人生,激发中职生的积极情绪

英语教学中,注意教学与时代的联系,引用鲜活的事例(如课本中的Unit12 Famous People),加强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通过树立远景,明确目标,把握情绪,体验紧迫,善于内省,做好今天若干自我激励策略,形成积极情绪体验,使中职生塑造自我,发展自我,规划人生,让学生真正从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文化知识的需要、国家人民利益的需要去规划人生,实现理想。

4.2细节浸入、润物无声,加强中职生的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强调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更重要的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付诸实践。中职英语教学可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以“细节浸入”的方式教书育人,使学生投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达到 “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4.3愉快教学、寓教于乐,关注中职生的积极体验

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手段,运用歌曲、幽默、笑话、故事、顺口溜等形式,采用头脑风暴、热身运动、现场表演等方法,把学习、趣味、快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建立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使中职生愉悦,采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未来职业的“五贴近”的教育内容及体现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要素的教学设计及开展各种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管用能力,又能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唤回中职生失落的自信,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如在教学话题Unit8 Shopping (购物)时,营造一个“Supermarket (超市)”,把款式新颖的衣服、新鲜的水果、多种口味的饮料、丰富多样的日用品等带进课堂;接着再借助多媒体,对词汇、对话进行巩固、操练。学生们与小组同学团结协作,角色演练,有的客串导购员,有的客串顾客,有的客串收银员,纷纷把所学的词汇、句型运用到“场景”中来,当学生们“买到”自己喜欢的食品,并作为自己的奖励,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若有可能也可直接到supermarket里shopping,在全真的场景里学到的英语单词或日常会话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4.4 合作探究、真诚赏识,塑造中职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之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即形成。为此,中职英语教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多元化实践途径如自学尝试、分组讨论、交流解惑、整理总结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自身的潜能,思考质疑、感悟自信、主动求知,同时培养学生取长补短的合作学习和学习习惯,促进中职生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运用赏识教育(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激励中职生的创新能力,挖掘自身积极因素,加强中职生的主观满意度、自我决定性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使中职生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拥有积极人格,体验快乐学习。

4.5 与时俱进、展示个性,树立中职生的积极理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的变化趋势,要求教师与学生都应与时俱进,方能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跟上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课堂创设的情境应洋溢时代气息,展示时代元素,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得课外信息。另一方面,教师不应囿于传统的教材、滞后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认识,应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感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及时补充学科相关知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感,引发学生共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才有实效性。如可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及2011年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让学生上网搜索奥林匹克村(OlympicVillage)、奥林匹克公园(Olympic Green)、国家体育馆(National Indoor Stadium)、鸟巢(Bird’s Nest)、水立方(Water Cube)、安检(security check)、世博会(Expo)、世界园艺博览会(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等一系列新鲜词汇的表达以及奥运会、世博会的相关知识和举办的意义。再有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如Unit11 Holidays,把学生分组,每组在课外围绕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网络或其他渠道搜集布置到本组的Holiday(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St Valentine’s Day、the Spring Festival 、the Mid-Autumn Day …)相关知识,制作课件,甚至运用已有素材再创造。学生对贴近生活的节日十分关注,对课件制作有浓厚兴趣,大胆展示个性,秀出自我。

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人内在积极力量的理念,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等理念无疑拓展并开放了中职英语教育的视角。中职英语教学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使学生学好英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新华.立足積极心理学,探索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教书育人,2009(11):110-111.

[2]许小红.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重情感策略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9):92-93.

[3]徐凤林、陆春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校生积极体验能力培养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5):40-41.

[4]刘洁.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37-40.

浅析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 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这一时期是人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的时期。因此,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绝对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1], 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 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 表现为渴望独立, 渴望摆脱对成人依附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他们在面对学习、升学、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 容易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教师,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每当在课堂上谈及理想或成功一类的话题时, 学生多半皱着眉头, 低下头躲避教师的目光, 显然, 他们不敢触碰这些字眼。很多中职学生在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前缺乏自信, 当向他人说起自己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时, 就觉得丢脸。另外, 一些中职学生的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中职院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 产生自卑心理, 家长的这种自卑感更加重了学生的自卑。

1.2 厌学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学生感到学习无趣或厌烦学习的比例已达到60%, 厌学倾向特别明显。学生不仅不愿学习理论课, 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动的实验课也失去了兴趣。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 不少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 在进入中职院校后, 出现了上课听不懂, 下课无法自主学习, 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无法适应中职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广博性、专业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 学习较为盲目, 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1.3 人际交往中的扭曲心理

“风声雨声读书声, 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 关我何事”, “宿舍里面不吭气, 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 加之他们有着作为独生子女的优越感, 这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由于自卑和缺乏自信, 很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很窄, 不能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 将交往失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性格和运气, 导致意志消沉, 进而不愿与人交往;也有一些学生自尊心过强, 非常注重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 常常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其结果是更易出现交往失败。

1.4 择业焦虑心理

随着毕业的临近, 许多学生感到恐慌。其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择业中角色错位, 不是主动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而是等待用人单位先抛橄榄枝;二是择业价值观模糊, 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较强, 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更不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三是择业心态失衡, 就业中急躁盲目, 跟风的思想比较严重, 缺乏个人主见。有少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 特别是看到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现状时, 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 长此以往, 就会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2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 使得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存在偏见和歧视。长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

2.2 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 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 学生缺少温暖和爱, 这使一些学生性格扭曲,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过好或过差, 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3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易导致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2.4 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同时其中的一些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内容也对分辨力与判断力不强的中职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3 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3.1 创设有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最容易内化[2]。

一个人的生存、生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发展。目前的中职学生大多为住校生, 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教育和影响。因此, 优雅、洁净、文明、健康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心理影响。

在生机盎然的校园里, 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 良好的教学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着学生的日常行为;宿舍的温馨舒适给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保证;校园健康的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敢进取的健康心理。

只有健康的生活环境与氛围才能培养出健康发展、整体素质良好的学生。

3.2 加强教师责任心,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所学校办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它是否能成为有效学校。有效学校总是平静、和谐的, 原因之一就是无论何时何地, 全体教师都对全体学生负责[3]。只有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态度, 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期望, 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活动。而教师是充当积极教育的先导者, 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对此, 学校对教师开展了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以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 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 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3.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不仅是为了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进而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因材施教, 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方面, 这样才能为学生学好文化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课外气氛。现在, 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已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诸多努力,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我们深知, 中职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其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说, 要想做好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鸣春, 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7) :456.

[2]于丽.浅析中职生做人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38~39.

上一篇:发动机管理系统下一篇:热平衡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