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效果

2024-10-02

创新效果(通用12篇)

创新效果 篇1

学地理, 知天下, 可使学生熟悉地球的形成, 了解地域、环境的特点, 理解地理知识, 热爱祖国, 激发爱国情怀。因此, 地理教学要艺术化, 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 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 掌握知识, 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和接班人。

一、理解阅读的价值

没有阅读, 就缺乏领悟和思维能力, 阅读是理解之本。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心理学研究, 知识的吸收, 大部分是靠阅读得到的, 阅读对获取知识、巩固以往的知识、增强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有巨大作用。理解了阅读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上认同阅读, 高度重视阅读, 而且还要做到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阅读的内容与教师的讲授桴鼓相应, 这样的阅读能够得到更好的指导, 能够更好地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很容易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方法有提纲阅读法、地图阅读法、习题阅读法等, 比如, 先对地图分析、理解、记忆, 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对地理信息的吸收、应用地图了解地理状况理解地理成因、根据地图抓住各种地理规律, 长此以往, 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做到图文转换, 用自己个性的语言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

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以后, 教师带领大家找出难点重点, 及时组织学生讲解、写阅读札记、公布优秀作品, 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 让学生做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体会到阅读的收获, 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地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强大的自学能力, 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

二、学习地理有技巧

地理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习地理有技巧会帮助学生更快地吸收知识。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领, 让他们掌握技巧, 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地理知识。比如认真阅读地理课本, 先学后教, 做课前思考, 找出重点难点, 写学习笔记, 和同学交流学习经验等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生活与地理学习紧密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生活, 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 彼此印证、相辅相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所见所闻补益地理学习, 反过来教师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也能够很好地理解。

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比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

例如, 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 教师可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 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 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 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总之, 地理教学要让课堂成为地理活动的场地、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舞台。地理教师必须真正领悟到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重要性, 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 为其全面发展而教, 把改进教学作为毕生的追求。

创新效果 篇2

创新培训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最近,贺州市昭平县在黄姚镇举办了以“两培两强两发展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目前,我县逐步完善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的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新的重要载体。今年我县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4期,培训村党支部书记60人次、农村党员500多人次。通过培训解决热点难点问题42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61件,建设新农村示范点28个。前来参加论坛的樟木林乡新华村党支部书记叶清泉激动地告诉笔者说,参加支部书记论坛,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回去以后要结合本村的实际和特点,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不断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方式和新路子,以“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为载体,着力构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平台。以乡镇为单位,以现场会的形式,邀请周边乡镇的村党支部书记代表、党员及群众代表参加,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定期举办论坛。每期论坛精心选定一个论题,做到主题集中,有的放矢。通过请专家学者作专题知识讲座、村党支部书记相互介绍交流工作经验、现场问答、观看专题片、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增强论坛的直观性、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果 篇3

一、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也都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兴趣的作用。如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不之者。”说明了学的效果与兴趣的深度成正比。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更进一步的主张:“我们的教书,并不是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他充分的肯定了兴趣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动力作用。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兴趣的意义和作用已为许多领域所在重视,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注意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兴趣的巨大作用。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练习。”也就是说语文课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学生就是演员,戏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演员的好坏。总之,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演讲课、讨论课、朗诵课、文学鉴赏课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朗读教学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漏文字,不读破词句,也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与字词多次“见面”,熟练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效地强化识字、识词,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增强语感、情感、节奏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然后,学习语言要靠直接感受积累,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是学习语言文字最丰富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并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对学生理解、掌握、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材料,了解语言艺术的多面性,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我在每周开设了“阅读”课、中午自习不做题,而是读书,早读也可读课外书籍。为了让读书活动有效果,我要求学生在读每一本书,或是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要动起手来,在书中圈点勾画,在笔记本上进行摘录,写心得体会。活动形式多样,可讲有趣的故事,可朗诵诗文,可背佳句妙段,可读心得体会,可展示阅读手抄报等。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表扬,每周一小结,每两周进行一次阅读汇报活动,每月进行大评比,评选出在阅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并奖励一枚“阅读奖章”。

学生的性格、爱好不同,所展示的习作内容也不同,有的写身边的人物、难忘的事情,有的偏爱想象作文,有的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阅读汇报”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表达,尽情展示看书的才华。

四、写作中展现真我

如何让学生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将他们属于自我的人生感悟得以在作文上一一呈现,那就要靠我们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点拨,启示,引导,甚至还要以自我的经历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的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感,它或许潜藏在心灵的某个深处,一旦它被唤醒了,它们就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真的如此,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上面就不会再纠结,而我们语文教师只需要在思绪、写作技巧上指引学生们,在情感流露的方向上予以把握,在文章挖掘的深度上不断探索,在文章形式的创新上不断尝试,打开写作思绪的翅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阅历的丰富,生活经验的深入,他们的内心写作的容量会越来越大,写作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文体品种也会越来越宽,学生们的写作就步步走向了成功。

论贸易技术创新的效果 篇4

贸易技术创新是贸易创新重要方式之一。过去有学者讨论过国际贸易创新问题,但很少深入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问题。似乎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是两个问题。其实国际贸易技术创新自古就有,货币特别是信用货币就是重大的贸易技术发明,这是一种贸易媒介创新。这里所谓贸易技术创新是相对于生产技术创新区分而言的。我们通常容易理解生产的技术创新,如果把全部国际贸易过程看作贸易服务的生产过程,其服务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也是一种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这样可以更容易理解国际贸易技术创新。

本文运用与生产领域技术创新相比较分析法和历史文献资料实证与逻辑推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贸易技术创新的效果,研究中国贸易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和政策调整思路。

一、贸易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研究

宽泛来说,贸易创新应该包括除工业生产工艺和产品创新之外的一切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改革以及销售、贸易技巧等,它不局限于做生意的方法,而是一切能提高做生意效率与能力的技术技巧。狭义来说,撇开外贸企业微观管理创新和国家宏观政策及制度创新之外,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仅指国际贸易活动过程的技术层面创新。过去我们把国际贸易创新更多侧重于国际贸易管理、制度层面的创新,也有探索国际贸易新市场、新组织创新,这些方面创新都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具有意义,但这里我们着力强调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贸易领域,特别是国际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不同于生产领域技术创新,具有某些部门特定的含义和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只研究贸易本身技术创新,不涉及贸易的管理、制度、组织、市场等方面的创新问题。仅由资金、人员要素增加而非技术创新因素引起的贸易规模扩张,不能视为贸易技术创新的表现。这些贸易规模和范围经济可能不是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不仅限于与贸易有关的信息技术、金融技术、物流环节中运输以及仓储、包装技术创新,核心的是贸易过程和服务本身的技术创新。这是贸易技术创新的关键和瓶颈。

零售贸易技术创新是贸易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零售技术创新和应用明显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降低价格,增加效益。一切真实的零售业劳动生产力增长是更有生产力的新进入零售技术代替更没有生产力的现有零售技术的结果(Foster;Haltiwanger,2006)。美国20世纪70年代引入条码扫描仪技术,到1984年美国10%的食品店装配这种技术设备,在其应用的头十年里大约降低食品价格的1.4%;超市采用条码扫描设备达到5%可使食品店价格平均下降大约0.6%;以2012年美元币值计,扫描设备带来的短期福利所得每年大约26亿美元(Basker,2013a,b)。拉格卡斯(2009)认为发展中国家汽车拥有率较低,零售业较少采用现代化超市,汽车在零售业技术运用构成和零售生产力差别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因特网削减了具体市场的固定贸易成本,削减固定成本可能会提高出口增长(Freund,and Weinhold,2004)。而且,因特网促进和刺激了国际贸易发展,克服许多有关贸易障碍(Kurihara,Fukushima,2013)。司佩尔贝(Spulber,2002)强调先进的计算机、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新交易技术,降低交易成本的技术变化使交易创新成为可能,开发出新型市场交易,交易创新改变的不仅是商业方法和组织设计,而且是交易内容和组织市场方式。

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和技术设备升级可以减少贸易成本和障碍、提高贸易效率、增强贸易能力,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效果具有网络经济效果,因此,各环节之间需要配套。近年来海关采用无纸办公、单一窗口、运用互联网、标准化和联网通讯等自动化和现代化技术升级。这些技术升级所带来大幅度降低贸易成本的好处需要与简化边境检查流水作业手续相配套才能取得,政府对海关现代化项目的投资资金、运营和维护成本要给予长期的资金支持(Yasui and Engman,2009)。

二、历史上贸易技术创新推动了商业经济发展和外贸繁荣

贸易技术创新和应用带来的结果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推动贸易效率提高,使贸易种类日益多样,降低贸易成本,提升贸易力,扩展贸易规模以及企业规模等。历史上贸易技术创新所取得的每一步进步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贸易力的发展。

中国古代度量衡、造纸、印刷和指南针技术发明不仅对于世界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中国黄帝时代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即权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春秋时期开始使用不等臂秤,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等臂秤的天平和木衡;战国时期还出现铜衡杆,后来演变成现在仍在使用的杆秤。秦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货币以秦半两钱在全国流通,秦统一的度为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2310厘米,秦统一的量为1斛=10斗=100升=20000毫升,秦统一的衡为1石=4钧=120斤=1920两=46080铢=30360克。中国商殷时代或更早就发明了玺印,到周朝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使用,今天在人们交易活动中仍然离不开印章这种工具。中国西周时期已经懂得制墨,秦代出现石砚,汉代出现以烟煤加胶合成人造墨。秦始皇时期蒙恬发明了兔毫竹管毛笔,这种笔的发明大大超越了以前用刀在竹简上刻字的速度和便利程度,至今仍在制作和使用这种毛笔写字。中国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纸张,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很快替代了简帛的使用。中国北宋发明家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排版印刷术。中国古代指南针技术的发明不仅促进了航海业发展,同时扩大了与周边海洋邻国的贸易,并把指南针等航海技术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更远的欧洲国家。据传中国黄帝时代隶首发明了算盘,也有说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前中国人在算筹基础上发明了算盘这种计算工具,它由运算口诀、规则、术语等软件和算盘硬件两部分组成,不仅在数学、统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特别在商业上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中国古代人在度量衡、货币、印章、笔墨、纸张、印刷、指南针、算盘等领域做出的杰出创新和科学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繁荣。

欧美在近现代贸易技术创新上开始走在世界前列。交通运输业技术创新为贸易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发明家瓦特(James Watt)于1768年制成了一台单动作蒸汽机,1782年他发明了大动力的“双动作蒸汽机”并获得专利。1801年英国发明家特里维塞克(R.Trevithick)首先造了在一般道路上行驶的蒸汽动力车辆,于次年申请到专利权,在此基础上他把瓦特的蒸汽机改造成高压蒸汽机。1814年英国著名发明家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制造并改装了一个相似的火车头,并铺设铁轨,开始在煤矿中使用。1807年美国科学家富尔顿(Robert Fulton)制成蒸汽汽船。

德国工程师本茨(Karl Benz)于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德国工程师奥托(Nikolaus A.Otto)在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德国工程师戴姆勒(Gottlieb Wilhelm Daimler)1883年制成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德国工程师狄塞尔(Rudolf Diesel)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1670年法国科学家吉尔·洛百瓦尔(Gilles Roberval)发明磅秤。

美国发明家莫尔斯(Morse,Samrel Finley,Breese)于1837年发明电报机;1858年建成第一根跨大西洋电缆。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Guglielmo M.Marconi)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899年3月28日成功实现了无线电通信。1843年美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根据钟摆原理发明了传真,1850年弗·贝克韦尔(Frederick Bakewell)开始采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亚历山大·贝恩的钟摆方式,使传真技术前进了一步。1865年伊朗人阿巴卡捷里(Abcaselli)根据贝恩和贝克韦尔提出的原理,制造出实用的传真机,并在法国进行了传真通信的实验。美国发明家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于1875年发明电话,1956年建成第一根跨大西洋电话电缆。

1867年美国华尔街上建起世界上第一个股票行情表;1871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通用股票行情显示器。1963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证券自动交易系统;1971年建成包括场外交易在内的第一个完全电子版交易系统(NASDAQ);1978年美国建立跨市场交易系统,以电子链接纽约证券和美国其他证券交易所。为满足复杂的即时交易,证券交易实现技术装备电子化、信息化,代表了当时贸易技术的最高水平。

1642年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1671年著名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tz)制成了第一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直到1946年美国科学家埃克特(J.Presper Eckert)和莫奇莱(John Mauchly)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这是一大飞跃。1984发布域名服务器(Domain Name Server),有1 000多台主机在互联网上运行。经过数万次改进,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功能已经相当强大,“云”计算和储存已经普遍应用。

20世纪上半叶美国邮寄订购零售方式最流行。汽车、蜂窝电话、冰箱等发明促进了超市发展的冲动,为各种食品、家用品提供公平定价的一站式购物条件。二战后,居民区内包含百货店、连锁店和其他小型特色专业店的大型购物中心相继建起。电视和报纸的广告推动大众市场的发展。信用卡推广应用可以让零售商配置销售系统和信用卡扫描器,刺激消费扩大,促进了备有大型停车场和提供有限服务的折扣连锁店的兴起,满足消费者对廉价品牌家用商品的需求。随着消费差异化、个性化流行,运动、服装、家电、办公、家用、书籍、食品等专业店繁荣起来,迫使折扣店专业化转型,以适应这种需求。

美国沃尔玛(Wal-Mart)是零售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典型代表,运用先进的信息等贸易技术提高商业和供应链效率,迫使许多传统的折扣店、百货店业务萎缩倒闭,成为市场领导者和无可争议的价格领袖。2013年沃尔玛全球雇佣220万员工,销售额达4 660亿美元,年人均销售额超过21万美元。20世纪沃尔玛创造了了不起的B2C模式,以大规模采购把制造业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为大规模采购要求走标准化、流水线、低成本生产和集装箱运输的道路。

总之,近现代以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贸易及其相关领域技术发明创新,有力地推动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的繁荣强盛,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达到的繁荣时代。

三、当代贸易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贸易力变化等技术创新效果更加明显

电子商务是20年来最重大的贸易技术创新成果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美国零售业伴随着技术进步经历着一场广泛的重组和资源再配置过程。大型贸易公司纷纷在计算机基础上利用网络专线进行商业文件和报表的处理与传递,发展起来EDI贸易技术。但是传统EDI技术使用成本高,而且功能与覆盖面有限。基于互联网的EDI技术把商业信息交换的功能从票据、单证等扩展到全面的商业信息领域,跨入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时代,不同于基于传统电话、传真、邮件的商务活动。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广泛的技术信息化趋势推动着贸易技术创新层出不穷。1991年发布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随后大规模普及促进了电子商务或网上零售,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加速了贸易技术信息化成长步伐。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具有选择、便利、专业信息、及时产品以及定价对比等优势,把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定价、需求以及渠道等选择的信息透明了,使品牌商家的忠诚和信任的根基受到动摇,对传统的实体贸易公司具有非常严厉替代的挑战。电子商务作为贸易技术创新的代表相对于传统非电子商务具有销售力强、销售效率高、单位劳动销售力大等优势。贸易技术创新带来的贸易效率提高尤其体现技术创新效果,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创新的销售效率表现。

(一)贸易技术创新显著地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

国际电子商务就是一种依赖因特网进行跨境商品或服务交易交割的贸易形式,国际交易的手续、单证、融资和支付等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上办理,实现贸易办公无纸化。目前国际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国际移动电子商务的新形态,可以实现随处进行国际网上采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贸易方式,迫使供应商随之改变国际营销模式。国际电子贸易必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发展方式。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胆的一次贸易技术大飞跃。

信息交换是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特网在国际贸易的跨境数据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Meltzer,2013)。互联网对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发展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具有较强关系(Kurihara and Fukushima,2013)。在发达国家,互联网、移动通讯和电子商务普及率很高,很大一部分客户采购方式已经从实体转到虚拟世界上,进行供应商信息搜索、贸易机会广告、网络支付和交易等。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也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应用和推广,电子商务增长快速,这些新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国际贸易和商业活动中应用将改变国际贸易传统方式。贸易技术创新不断促进贸易产业转型。特别是互联网、通讯技术正在改变客户采购方式,摧毁传统的贸易模式,过去成功的商务模式今天未必会成功,今天成功的未来未必也会成功。不仅传统实体贸易公司要适应这种信息技术变化,线上电子商务提供商也在以新方式提供价值、时尚、选择、便利等方面展开速度、弹性、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竞争。

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在贸易方式、结算方式、物流方式等方面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能更好满足购物偏好,提高价格比较效能,降低贸易伙伴间搜索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因特网减少贸易中花费的过多时间和地理位置距离远的不利因素,提高贸易效率。信息通讯技术使得不同国家的客户和消费者们可以更便利地、更低成本地对比不同国家间同样商品价格,发现更多差异化的同类商品,技术更新升级便利了贸易,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国际电子贸易发明的应用,特别是搜索引擎、价格配比和支付系统发明,克服基础设施条件差、海关程序繁杂低效、市场准入难等许多国际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时空上的不利因素,减少许多因人为造成的错误和障碍,可能减少中间商环节,在许多方面提高效率,使资金结算和支付通过网络银行可以在数秒内完成,贸易文件传递和保存以及证据收集可以很快实现,减少实体仓储数量和费用。这些新技术对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企业组织文化变化、航运及交通运输物流成本变化、外汇及汇率变化、关税及相关税费变化、语言文化障碍、政府政策及服务成本等方面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采用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交易,实体贸易公司需要提供智能传感器、Wi-Fi满足客户在查看商品可得性、产品定位、识别替代品、互补品等方面实时就地一对一服务。由于海外开设实体贸易公司比虚拟的,不仅运营成本昂贵,而且需要大量资源和知识,电子商务平台把购销双方集中到一起进行信息数据交流和商品交换,特别从电子商务到移动商务创新,进一步减少贸易障碍,降低贸易成本,因此,让过去不可能实现国际贸易的企业、个人的产品能够通过互联网达成跨国交易实现价值,让小企业、小国家甚至个人把商品出售到国际市场,夫妻店也可以与国际商业巨头同台展开竞争,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进步。任何国际电子商务的限制和歧视都将严重伤害国际贸易发展的巨大潜力。

(金额单位:亿元;数量单位:万)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阿里巴巴年度报告、阿里巴巴社会责任报告资料整理所得。

阿里巴巴(Alibaba)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从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大领域不断开发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平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公司,体现出明显的节约贸易成本和提高贸易效率的技术优势。2003年淘宝网刚刚创立,一年只有2 000万元交易额,2004年交易额迅速攀升至10亿元,2005年交易额扩大到80亿元,2006年达到169亿元,2007年增长到433亿元,2012年达到1.1万亿元。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同比增长30.83%,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25万亿,同比增长27%;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 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其中阿里巴巴集团占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的83%。2013年阿里巴巴在线交易额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达到1.7万亿人民币元;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司营业收入、进入平台的国内外企业商铺数量均高速增长(见表1)。

移动电子商务和支付成为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新亮点。移动电子商务和支付涵盖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商、移动支付、导购及社区、条形码价格扫描等多个分支,更加便利了随时随地的交易活动。阿里巴巴领跑并且主导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截至2013年底,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应用累计下载量占到了73.9%的市场份额;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主导移动支付市场,市场份额高达82.3%。

阿里巴巴员工作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经营管理与开发人力资源,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体现出日益明显的成本节约和提高贸易效率的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阿里巴巴人均交易额为509万元,2008年为833万元,2009年超过1 100万元,2010年达到2 000万元,2013年阿里人均交易额进一步提高到7 083万元的新高度,体现出电子商务贸易效率逐年提高的趋势。

与阿里员工共同努力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的还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商铺及员工。虽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企业商铺并非都能年年盈利,但长期看进入平台的企业商铺数量大规模快速增长,在线销售额同时高速增长,表明绝大多数在线企业商铺能够实现盈利,否则不会有新商铺进入,而且平台为商铺免费提供网上店铺和推广、营销平台,节省了大量的准备成本、库存成本、营销成本、渠道成本等交易成本(Huang、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2008),电商企业能实现边际收入覆盖边际成本,在销售增长中固定成本占比快速递减,体现出在线交易显著的交易成本节约效果。

(二)贸易技术创新加速贸易集中和就业转移

由于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贸易行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国际贸易公司、大型跨国零售贸易公司。如Wal-Mart、Kmart、Target、Carrefour、Big Bazaar等,近几十年的贸易规模增长速度比其他小型贸易公司加快。

贸易技术创新促进贸易公司规模扩张和流量集中。大型贸易公司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条形码读写扫描技术等,将生产商装配线下来的产品装船运至零售商,送到最终客户的整个价值链中,进行采购、运输、通关、分配、包装、销售活动的信息跟踪、核查、库存管理、账单管理、资金管理等活动。同时,运用先进信息系统追踪数以千万计的产品或服务的客户需求信息,以至于收集和分析从各个销售网点汇集而来的销售动态,自动反馈订单和潜在客户需求动向。大型企业更有实力和能力开发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欧盟调查发现,大公司19%的营业额来自电子商务,小公司只有4%。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不及境内电子商务发展得快。欧盟14%的企业向国内市场进行网上销售,只有6%的企业向其他欧盟市场进行网上出口。掌握贸易渠道控制权的大型跨国贸易公司常常能够经营管理大规模、数以万计品种的高速流量产品,比如消费电子、服装、食品、化妆用品以及生活用品等,拥有对制造商要求降低进货价格的谈判地位,并把部分压低采购价格的好处转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进入大型贸易公司的销售网点购买优质低价商品。结果导致贸易日益集中到利用技术创新的大型贸易公司手中。

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在零售业和国际贸易业务集中中都发挥关键作用。零售业规模经济与进口过程规模经济相互作用,这些规模经济放大了技术变化和贸易自由化效果。贸易壁垒下降不仅通过削减投入成本,而且通过扩张连锁和较高技术投资增加了进口。技术创新大约占到1984-2004年间沃尔玛贸易增长的60%,由关税下降引起的投入成本削减和采购变化占到期间沃尔玛贸易增长的40%(Basker and Pham Van,2008)。发达国家一些类如沃尔玛等大型零售连锁贸易公司不愿从进出口商、批发商那里获得货源,已经成为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平台。1997-2002年间大型连锁零售业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非常规增长,估计从中国进口边际倾向大企业是小企业的3.3倍,这期间大型零售企业非常规增长解释了19%的来自中国消费品进口增长(Basker and Pham Van,2010)。零售商通过直接进口采购其商品变得日益壮大、更加有利可图,而那些国内采购的状况正好相反。零售业国际贸易规模和竞争正在兴起,正在迫使没有效率的零售商退出市场。贸易规模限制等贸易自由化调节对零售业能力的限制,显著地缩小对零售竞争和通过(pass-through)程度的影响。当零售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进口价格变化可能对消费价格和进口量具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减少进口抬高消费价格,从而显著改变这种传递机制(Raff and Schmitt,2012)。

在西方国家市场中,控制主流贸易渠道的大型跨国贸易公司,比如沃尔玛,不仅依靠现代技术推动低端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把发展中国家制造商创造的剩余价值以价格竞争形式转移到西方发达国家,增加发达国家国民福利。仅沃尔玛一家公司经营着每年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15%的贸易量(Hart,2012)。沃尔玛几乎把折扣和连锁经营的贸易方法做到了极致,在美国内外大规模扩张折扣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网络,天天以低价销售更多产品,经营数以万计的商品品种,长期大量投资技术设施改善效率,尤其是利用现代科技极大地扩展了其生产可能性边界(Brea-Solís,2012)。尤其是零售业技术进步加快,推动了高度的零售市场集中。垂直的流通连锁带来贸易效率的增进,加快了全球市场整合。零售商经营品种增多、许多零售市场兴起进场费和制造业向零售业转移就业是与产品市场全球整合相一致的(Raff and Schmitt,2011)。这些高度一体化的大型贸易公司,特别是跨国贸易公司,利用贸易技术创新成果,提高市场价格竞争强度,迫使生产成本占比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寻求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促进国际产业转移,并把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廉价产品返销到发达国家,进一步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大型跨国贸易公司集中了大部分国际贸易业务,并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权。

同时,贸易技术创新还带来就业转移,甚至失业。这种国际间贸易技术创新竞争加剧,使国际贸易关系紧张起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进入和增长对小型零售店的就业增长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仅仅当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紧邻地区和同一个细分产业里的活动才如此(Haltiwanger;Jarmin;Krizan,2009)。电子商务等新贸易技术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制造业就业、传统实体贸易就业人口向电子商务贸易公司及相关服务业转移就业。2010年阿里巴巴B2B公司收购深圳一达通,它是国内第一家提供进出口服务的外贸B2B平台,为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通关、运输、保险、码头、外汇、退税、融资等全面服务。小企业从事传统国际贸易要与外国伙伴进行沟通、下单、融资、物流以及通关等事宜,需要运用现代通讯、金融、物流等方面技术设备,这些技术先进与否直接影响贸易能否顺利完成。阿里巴巴的一达通电子商务技术能使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技分享市场,而且无需在海外市场上设立实体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远程会议、电子采购、电子邮件、电子金融或银行以及信用卡等技术工具实现虚拟化,成本几乎忽略不计,减少错误混乱,极大地提高贸易效率。从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失业和被电子商务技术替代下来的传统贸易就业转移到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服务业上去。据估计,2008年淘宝网创造直接就业机会达到37.3万,间接就业106.3万人;2012年阿里巴巴创造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人数预计能够分别达到467.7万和1 333万(见表1)。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带来的就业转移改善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就业的质量与水平,增加了国民财富。

面对数以万计的供应商,大型贸易公司采购和销售不是增加人员手工可以应付的,不仅依靠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而且必须研发和采用采购或销售机器人技术设备。现在我们仍然主要依靠人类自己研究和开发的技术设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未来人类可能将这些研发任务交给智能机器人。劳动确实创造和发展了人类,但劳动不是人类的目的。现在工商业以及其他高危行业里运用大量的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未来人类可以将更多劳动任务由机器人完成,人类会有更多休闲娱乐时间。人类完全会研发出高智能的可以代替人类从事技术研发的机器人,那时人类可以利用机器人提高贸易技术创新的效率,减轻研发的难度。

(三)贸易技术创新引起国际间贸易力增长的差异

贸易力是与生产力相对的概念,是指贸易能力,体现为贸易经营能力、贸易技术能力、贸易组织管理能力、贸易竞争力、贸易利益分配能力和贸易控制力。贸易活动中运用集装箱、条形码(bar-code)、扫描仪(解码器)、售货机器人等技术设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和贸易力;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可以促进贸易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加快交易速度,增强交易能力。零售业技术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广泛采用已经导致仓储控制、物流和流通的技术改进(Basker,2007)。贸易技术进步巨大地降低经营商品边际品种的成本,扩大零售贸易固定成本,提高贸易规模经济的重要性(Holmes,2001)。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销售、营销、配送、客户服务、支付等贸易的所有方面。客户日益利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在线了解、分析和采购商品或服务。各种中间商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供应商及客户信息管理、商品及服务结构管理以及储运、位置管理等。克拉克等人(Clarke and Wallsten,2006)发现,因特网的使用水平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正面显著的关系。马特斯等人(Mattes,Meinen,and Pavel,2012)研究认为,信息通讯技术对欧盟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贸易伙伴双方显示出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禀赋,支持网络效果,将提升贸易力。1995年成立的亚马逊(Amazon.com,Inc.)等贸易公司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发展成长起来。2001-2012年间亚马逊公司净销售额从25亿美元增长到610亿美元,北美以外占到净销售额的43%。它已经迅速成为商品类别广泛的电子贸易市场,能够提供无与伦比的选择、产品定制、高度的产品可得性、低成本配送、简便的结算手续和优良的定价,迫使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巨头重新思考其价值定位和拥抱多种贸易渠道作为生存的唯一途径。所以,从企业角度来说,信息通讯技术不仅可以让更多企业克服有关贸易的固定成本,而且直接地、正面地影响着从事国际贸易的范围边际、贸易规模、贸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些西方学者把贸易力与生产力混为一谈。埃斯-赛耶以及巴特尔(Es-Saghir,2012;Butter and Es-Saghir,2013)认为,生产力增长有产品及工艺创新和贸易创新两种来源,贸易创新确实是生产力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贸易导向国家贸易创新对生产力贡献最大。他们(Butter and EsSaghir,2013)以出口密度(即商品或服务出口额除以总产出表示一国的贸易水平)作为贸易创新代表,综合体现一国产品出口的比重,认为产品出口比重越高,对国际市场依赖越高,贸易创新程度就越高。西方许多学者都把信息通讯技术所带来的贸易增长效果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多采用重力等式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夸大了贸易技术创新的效果。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效果既有在工业领域运用的效果,还有在贸易领域运用的双重效果,两者应区别开来,不能把由此带来的贸易增长效果都看作它在贸易领域采用的结果。现代通讯、互联网技术在国际贸易和商业领域应用带来的创新对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于它在工业领域创新对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贡献,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世界各国贸易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各国无论国内电子商务还是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以及产生的贸易能力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欧美等发达国家创新和运用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所带来的贸易力显著增强。尽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普及中提升了贸易能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由此取得的贸易力进步差距并没有缩小,体现在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更广泛,所形成贸易力更强,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电子商务能力仍较弱,改善贸易力过程缓慢。

据欧盟2009年跨境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08年欧盟27国51%的零售商都开展电子商务。2002-2007年间互联网零售是各种零售渠道中增长最快的。从2002到2003年互联网零售增长45%,其后各年以25%的速度增长。而其间其他零售渠道以低于3%的增速增长。2006年欧盟零售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1 060亿欧元,购物类别主要分布于旅行度假服务、服装运动用品、书刊学习用品、家具家用品、电影音乐举办活动票、电子设备及软件等。目前欧盟45%的人在线购物,而且11%欧盟人跨境购物。但是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零售商占比从2006年的29%下降到2008年的21%。这个下降趋势仍在继续,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日益集中。

据估计2010年全球在线交易额达8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商对商的交易。2010年美国电子商务总交易额大约4万亿美元,主要是商对商贸易。2010年美国B2C电子商务零售额达1 690亿美元,约占美国零售总额的4.4%(见表2),其中主要由电子购物及邮购公司构成的无店铺零售商电子商务占全部电子商务零售额的3/4。2010年美国电子购物及邮购业务主要分布在服装及其辅料、电子电器、音乐视频、书报杂志、车票机票、旅行度假服务、家具家用品上。2002-2010年间美国零售总销售额年均增长2.6%,其间电子商务零售额年均增长率达18%。美国近年来传统零售贸易已经出现零增长或下降,显示出电子商务作为贸易领域突出的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竞争力和效率。

2012年全球B2C电子商务零售额估计达8 210亿美元;美国零售电子商务额达2 630亿美元,约占世界的32%,继续领跑世界。2012年美国84%的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移动设备支付的电子商务从2011年9%增加到2012年的20%。几乎1/3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线购物,美国在全球移动支付交易中占到33%①。移动电子商务对营销、购物、开支、结账、理财等都产生复杂的影响。智能手机广泛使用使顾客增加网上购物的时间,强劲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增长。商家会继续改善客户的在线购物界面。越来越多的商家提供混合设计的线上与线下服务,比如在线交易,在实体店挑选、提货、退货,实现线上线下交易无缝转换,使全部购物体验更加便利,从而模糊了线上线下交易的区别。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U.S.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Digital Trade in the U.S.and Global Economies,Part 1,Investiga-tion No.332-531,July 2013.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总额达到8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达2万亿元;中国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超过5千家,通过这些平台经营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超过20万家。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9.9%;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 851亿元,较2012年增长42.8%,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 325亿元,同比增141%;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767亿元,较上年的483亿元涨幅为58.8%;国内B2C、C2C与其他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9 303家,较去年增幅达17.8%,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35万人。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中国进出口快件、邮件总量近4.98亿件,较上年增长42.7%。国内国际电子商务的增速都比传统渠道交易额增速更快,贸易效率更高,贸易成本更加节约,为顾客提供价格比较等多种有价值服务。推动网购的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电商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发展稳定后,逐渐向三四线城市延伸,推动了网购市场扩大。同时,移动购物成为一股力量。国内B2 C网络零售市场排名的前四名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及腾讯电商,市场结构开始集中。阿里巴巴公司只有2.4万名员工,但在淘宝网开店的公司数是900万家,比较活跃的有300多万家店。预计2013年全年的销售额占中国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体现出极大的贸易集约效益。

国际电子商务包含国际货物电子商务与国际服务电子商务两部分。国际货物电子商务易受各国海关等机构监管,而国际服务电子商务较难监管,发展更快。这种结构性差异带来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据OECD统计显示,2002-2008年OECD成员占全球服务进出口的3/4,其中互联网实现的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从2002年出口47%、进口43%,上升到2008年的出口53%、进口47%。这个比重比美国2002-2008年间互联网实现服务贸易的出口从53%到59%和进口从43%到53%低了5-6个百分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估计,互联网实现的美国国际服务贸易(digitally enabled international U.S.services trade)从1998年出口1 106亿美元、进口56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出口3 240亿美元、进口2 076亿美元,2011年出口增长到3 561亿美元、进口增长到2 213亿美元。美国对外服务贸易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占比日益增高,实现的服务出口占比从1998年的45%增加到2011年的60%,进口占比从1998年的34%增加到2011年的56%(见表3)。美国互联网实现的服务贸易主要包含商业、专业及技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提成及许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其中知识产权使用、复制、许可及提成收益占到互联网实现服务出口的1/3以上,2008年提成及许可费收入达1 021亿美元,2009年降到984亿美元,2011年增长到1 208亿美元。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商品及服务生产、交易、配送中广泛使用,与顾客保持各自形式的信息沟通,极大地便利了顾客,增加消费者剩余及福祉。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对商业、金融、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结构性影响将深刻地改变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版图,改变各业在经济中的结构与生存状态,改变人类生产、生活、就业、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方式。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http://bea.gov/international/。

四、我国增强贸易技术创新能力政策调整思路

(一)贸易技术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贸易技术创新应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技术创新丰富了技术创新的内涵,扩大了技术创新范围。随着竞争加剧和新技术涌现,国际贸易日益成为一项技术成分很高的经济活动环节。

贸易技术创新与工业技术研发创新同等重要。长期以来我国贸易技术创新没有受到重视,创新开支根本无法与工业技术创新开支规模相比,导致贸易技术创新进展非常缓慢,理论方面研究和突破也较少。创新必须体现在工业技术和贸易技术两个方面,两者都是推动生产力、财富和经济发展成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国际市场竞争力不仅来自于生产领域的各种优势和技术创新,而且来自于贸易领域里的各种优势与技术创新。贸易技术创新同样可以带来企业间市场垄断竞争结构和国际竞争优势。不可复制的贸易技术创新的商业化应用将产生领先优势,形成不利于竞争者进入市场的不相容技术障碍。

贸易技术创新促进贸易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体现贸易发展大方向、大趋势。当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没有国际贸易技术持续深刻地创新,单靠生产技术创新,难以推动外贸发展方式持续深刻的转变。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因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日益削弱,这种成本上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及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从生产和贸易两个环节加强技术与管理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国出口价格竞争力不仅来自劳动力与原材料低成本,而且来自生产规模经济、大市场和优质交通及出口设施条件,并非其他国家短期内能够替代的。更重要的是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不能再走过去大规模低价竞争的老路,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如果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手段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那么作为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方面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仍是外贸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单位贸易量、单位贸易成本和单位贸易投资额的收益,创造更高的外贸价值和外贸效益。因此,加强贸易技术创新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贸易技术创新的滞后与制约因素

没有树立贸易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虽然没有明确仅为生产服务,实际上主要为了解决生产问题。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完全没有涉及贸易技术创新,从来没有为研究贸易技术设立实验室,不仅关于贸易技术创新的基础性研究非常稀缺,而且贸易技术的应用性研发与创新也不够重视。实践中总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生产企业的任务和专利,与贸易企业没有关系,因此,贸易企业在意识上不重视技术创新,实际经济活动中更加不愿为技术创新投入。我国研究机构和财经类大学几乎没有把贸易及商业技术研发与创新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无论专业的贸易公司,还是非专业贸易的公司,几乎没有设立从事贸易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部门,专门从事贸易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业务活动。即使有少数涉及贸易技术创新的项目,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少得可怜。

技术创新成果产权保护困难,相关激励政策少。我国近年来新的《专利法》才给予商业方法等贸易技术的专利权不久。贸易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独占创新成果产权或专利权的概率低,难以保护产权和阻止模仿,而且贸易技术抄袭与同质化十分严重。我国迄今没有为贸易技术创新成果设立奖项。

贸易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贸易技术创新受到创新人才及其技能、合作与网络、教育培训、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企业组织变化、竞争和全球化、消费者健康安全规范、劳动力规范、条码标准、供应链标准等因素的广泛影响,贸易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特征明显。贸易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及其应用不仅受多种因素和配套性影响,而且受与创新相关的服务体系影响。商业及贸易公司的劳动力缺乏技能、缺乏创新文化和资金、现行财税制度、司法规章制度以及其他政策规范对创新起负面的阻碍作用。贸易领域创新合作和创新网络非常薄弱。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融资、风险回避、人才以及技术咨询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会对创新与应用产生不利影响。

(三)政策调整思路

1. 构建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制定对贸易技术创新的特殊支持政策

由于正规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基础对技术创新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把贸易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内,在国家设立的研究院内设立贸易技术研究所,在学术型财经大学建立贸易技术创新实验室,增加贸易技术项目的国家立项数量和资助力度。

由于科技扶持政策、竞争政策、公司结构和治理、知识产权制度等都是影响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主要因素,而且创新和实施外贸技术创新成果可能遇到很多政策障碍,非常必要调整科技政策,强调对贸易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和政策配套。科技兴贸政策虽然主要指生产领域科技促进贸易发展,也可以延伸至贸易领域推动科技进步促进贸易发展,全面地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际技术贸易和国内技术市场交易发展,减少政府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不必要干预和限制。

提高科学家、工程师的收入待遇以及社会尊崇,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追求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环境。改变目前科学家收入、待遇及受社会尊崇程度不及公务员,特别是与资历相仿的官员相比存在较大落差的现状,以及人人都热衷做官员不愿意做科学家的社会一般选择倾向。现在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定成就而且成名的科学家转行改做官员,却鲜见政府官员转做科学研究工作。尊崇科学知识,降低做官热度,是我国提高包括贸易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社会环境。

2. 提高政府科技宏观管理水平

国家科研机构、大学要按照类似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加以改革,及早去行政化,建立符合现代科研、教学规律的治理体制机制。政府及有关机构要给学术更多自由空间,给科学家研究自主权,少干预或不干预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要用领导意志决定科学家的产出;不能把科学研究搞成运动、搞成竞赛,也不可能大干快上,而要把科学研究看作人类自觉认识自然、社会规律的一项正常“生产”活动。把贸易技术创新自主权、决策权、受益权交给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市场主体,依靠这些市场主体的智慧和努力,在政府科学引导和扶持下取得可持续的技术进步。国家应给予商业创新更大自由空间、自主权,允许一切有益的探索,不设禁区,也允许创新失败。政府可以适当地为贸易技术创新提供失败的商业保险,减轻技术创新失败风险和损失,当然政府只承担保费。

3. 完善贸易技术创新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是一个互联网用户大国,但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国,因此开放互联网贸易市场和管理政策都需要清晰地分析利弊,做好决策支撑。我国外贸发展要适应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做出正确的外贸政策调整,为国际电子商务技术研发与平台创新应用扫除障碍,引导国际贸易企业做好电子商务等贸易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战略调整,在国际贸易上用好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引领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显著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政府有关部门或非盈利中介机构要搭建起为各种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需要的投资、融资、咨询、法律服务平台。此外,政府要做好国际电子商务的外交、规范协议谈判、标准制定、国际互联网安全审查与监管等,也需要加强前期研究。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鼓励一定规模以上的贸易企业如同生产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一样,设立贸易技术创新机构,比如成立贸易技术实验室,走技术化贸易创新道路,促进贸易企业在技术装备、组织和治理结构上形成差异化优势。我国企业不仅要时刻学习同行商业经营管理技术,而且要结合自身特殊条件和情况创造性地研究适合自己的特定商业技术资产,保持鲜明的不可复制的异质特性。成功的贸易技术创新成果必须是特殊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并且不被盗版和模仿,才能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政府做好贸易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技术创新培训、引导,搭建贸易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联盟、合作和标准平台等服务工作都十分重要。

摘要:贸易技术创新与生产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两个组成部分;历史上贸易技术创新对推动贸易及相关领域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重大贸易技术创新成就,它显著地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加速贸易集中和就业转移,引起国际间贸易力增长的差异。我国贸易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配套措施、服务体系都存在缺陷和制约因素,需要调整政策思路,促进贸易技术创新。

创新效果 篇5

[摘要]利用新课程实施带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效提高中学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研究,创新活动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活动的德育功能得到极大发挥。

[关键词]综合实践学科周科技活动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77

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它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德育,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的科学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前,我国基础教育普遍沿用旧的教学方式,学校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方式多是满堂灌、命令式,学生被动参与学习和活动,校园、课堂活动氛围沉闷,学校育人效率低,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提高学校育人效率,就必须改革教育活动方式,激发师生全面自主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极大提高育人效果。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春风,特别是新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给我们师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活动方式,全面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

二、问题的解决

(一)利用新课程的实施开启学生自主活动之门

1.明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活动课程。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为我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手段和广阔的实施空间。

2.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们根据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体开设各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开设课程的内容主要按国家制定的标准版本教材进行,实行时间为每个学期的第1~5周,为下一步实施校本教材打基础。

(2)结合自身实际,开拓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在按规定教材上好起始课后,学校结合本身实际,挖掘本地资源,建立校本实践活动课程,自主实施。如石井中学,确立“石井升平社学文化探究”为综合实践活动年级研究课题,学生自选主题,自选课题指导教师,约30人成立活动小组,采用学生自己提出活动题目和教师列题学生选择的多种形式,学生自主确立课题,在教师指导下,从文学、历史、艺术、建筑、科技等多种角度进行实践探究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应师生个性发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

(3)升华提高,创新课程活动内容和实施模式

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激发广大师生的活动参与热情,活动的内容与实施模式得到极大创新,育人功能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施学校校本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课程调查、探究,收集调查数据和资料并及时分析汇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完成课外调查,为后续的课堂汇报交流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汇报,自主交流,科学评价,在自我展示中,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例如,创新成果突出的石井中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完成了石井地区土特产调查研究、石井河污染状况调查研究、石井地区民间传统曲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城中村科学建设调查研究等校本课程的探究和实践,并在课堂上热烈交流探讨。其中的成果曾荣获市首届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完善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题课、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报告课等多种课型教学模式。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起示范作用,受到了省、市教研室的肯定和表扬。

(二)开展彰显特色的学科周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在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同时,我们积极利用课程成果进行学科周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龙头,以点带面开展各科活动。润物细无声,德育收实效,师生共同参与,能力和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了质的提高。

1.全员参与,精心制定活动计划

每个学期初,学校科研中心制定好整个学期学校的学科周活动方案,然后要求每个科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之后按计划依次准时开展学科周活动。特别要求每个科组在学科周活动开展前两周,确定活动时间、内容,制订活动方案,提前一周上报科研中心,同时做好学科活动海报等,最后学校公布学科周内容及安排,各学科按活动方案自主开展各项活动。力求创新活动模式,吸引师生主动参与。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做好准备

在制定好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前的准备:认真调查、准备器材、编好手抄报、做好训练、精心准备展示和竞赛材料,为一周的活动展示以及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3.彰显学科特色,实施具体活动

各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项目切合学生特点,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还有能力要求,吸引各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获奖。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快乐、感受成功,进而将活动的激情带进学科学习中去。我们的实践中,以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引领,各科组从活动前资料准备、活动过程安排,到活动后的评价表彰、详细安排,师生人人参与,突显学科特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素质以及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激情互动的创新教学活动促使师生教学相长

1.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利用综合实践和学科周活动的契机,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及时进行相关自我展示活动,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成立综合实践、科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艺术、计算机等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把课外活动延伸到社区,组织学生到社区、交通道路、家乡河流、城中村进行实地考察,使常规教学与科技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他们很自然地学会调查、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发明、学会创新。

2.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园创新活动的展开促使教师只有不断地开发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这过程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教师积极创新,大胆改革,争当名师,科学育人,为学校科学育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四)利用不断创新的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1.促使科组良性发展,优秀建设显成效

由于创新教育活动对科组有整体要求,迫使学校各个科组只有共同合作,完善自我,完善集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活动任务。各科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周活动的开展,抓好教学、德育改革,积极申请省、市级等课题,全面开展研究,重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改革等科研成果的推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先争优,共同进步,保证了育人实效。其中,石井中学创新活动期间,学校物理科2次、化学科和综合实践科各1次被评为市优秀科组。

2.促进教育管理科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育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创新更促使学校改进管理。管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校教学成绩、教育质量名列省市区同类学校前茅,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3.全面建设校园,建设品牌创特色

创新教育活动的大力开展,能使与时俱进的高端校园文化自然形成,学校建设必然成果丰硕。校园建设走向全面,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创新特色学校品牌自然形成。由此形成的特色品牌学校必然会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赏识和社会的肯定。学校实现特色育人、素质育人、全面育人,学校办学形成特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师生健全发展,学校建设走向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评价与反思

从对学校、师生实验研究前后的调查数据知道,通过这几年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改革试验,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师生全面发展,校园特色建设硕果累累。

1.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成绩喜人

学生创新发明连获国家发明专利。学生获国、省、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二、三等奖共计195人次,51人次获科技创新比赛辅导教师奖,张明璐和袁芷薇等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获省市科技大赛最高奖,名列省市前茅。教师多次被评为省、市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园丁),学校荣获省、市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2.教师成名师

教师专业化成长,名师从无到有。其中,实践学校石井中学,作为城郊普通初级中学,就有中学正高级教师、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省优秀教师等省、市优秀教师19人,区德育工作者一大批。为学校科学育人提供了大量人才保障。

3.校园品牌成名片

校园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实践学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健康学校、德育达标学校,首批特色学校、毕业班工作特等奖、科技创新“市长奖”,成为附近地区学生向往的首选学校。

实践证明,创新活动教育方式,彰显学科活动特色,能激发学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活动的德育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的德育育人、科技育人、全面育人就会水到渠成。

创新育人,育人创新,教育就会充满希望,就能收获成功!

[ 参考文献 ]

创新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篇6

一、理解阅读的价值

没有阅读,就缺乏领悟和思维能力,阅读是理解之本。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心理学研究,知识的吸收,大部分是靠阅读得到的,阅读对获取知识、巩固以往的知识、增强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有巨大作用。理解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认同阅读,高度重视阅读,而且还要做到有一定的阅读技巧,阅读的内容与教师的讲授桴鼓相应,这样的阅读能够得到更好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容易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方法有提纲阅读法、地图阅读法、习题阅读法等,比如,先对地图分析、理解、记忆,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对地理信息的吸收、应用地图了解地理状况理解地理成因、根据地图抓住各种地理规律,长此以往,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做到图文转换,用自己个性的语言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

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以后,教师带领大家找出难点重点,及时组织学生讲解、写阅读札记、公布优秀作品,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让学生做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体会到阅读的收获,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强大的自学能力,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

二、学习地理有技巧

地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地理有技巧会帮助学生更快地吸收知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领,让他们掌握技巧,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地理知识。比如认真阅读地理课本,先学后教,做课前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写学习笔记,和同学交流学习经验等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生活与地理学习紧密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彼此印证、相辅相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所见所闻补益地理学习,反过来教师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也能够很好地理解。

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

例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总之,地理教学要让课堂成为地理活动的场地、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舞台。地理教师必须真正领悟到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重要性,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为其全面发展而教,把改进教学作为毕生的追求。

浅析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篇7

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习目标不明确。他们不知道要学什么, 为何要学, 不求上进, 对以后的人生一片茫然, 也没有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 所以他们将时间用在看小说、谈恋爱、打游戏、玩手机等上面。 (2) 缺乏自信, 有自卑感。对于学习完全没有自信。 (3)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只会读死书;有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更无法适应逆境学习。 (4) 基础差, 没有学习兴趣。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长此以往, 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 体验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 学习兴趣也就逐渐减弱。

中职生生源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侧重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启发诱导, 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教学设计所创设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让学生逐渐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自信心,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主体, 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 教师凭个人的意向和经验做出教学上的许多决策。系统的教学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 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 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结合学情, 紧扣学习目标, 利用多媒体技术及创设情境导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VFP这门课程来说, 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陌生,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也不知道怎样去学, 但作为初学者, 他们有一颗好奇心, 他们很想知道这门课程的应用领域, 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就业有没有用。作为教师, 要在恰当的时候导入学习任务。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事为例引入, 例如本班的通讯录管理, 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告诉学生这个系统是使用VFP制作的, 这个软件正是这学期要共同学习、合作完成的学期任务, 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操作, 去体会现代管理系统与传统手工操作的优越性。如此一个让学生学有所用的教学情境就创设好了, 也指明了学习目标, 并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恰当处理教材,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以, 进行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熟悉教材并做到因材施教。只有优化教材内容才能优化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计算机学科中, 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 且知识更新快, 教师要根据每一章节或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突破难点和重点。

如, 在VFP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精心设计项目, 认真制订项目计划,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紧扣项目计划展开教学, 项目结尾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和总结。在整个实践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通过完成项目, 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职业综合能力, 而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综合水平。同时配有“案例型”教学法讲解一些程序设计的难点。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

总之,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适应环境与对象。精心设计好一堂课, 熟悉教材是前提,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教学方法运用自如;结合学情, 紧扣教学目标,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是关键, 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必要。知识总在不断更新, 加快教学改革, 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永无止步。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 以就业为导向, 提高办学能力, 以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 将办学根本设为立德树人, 全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而作为一线教师,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立足于这个高度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才能取得更好、更有深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创新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效果评价 篇8

关键词:创新临床路径管理,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 CP) 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所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最佳程序化、标准化医疗检查和处置流程, 并把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性质量提高作为监控手段整合到其中, 用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 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它强调的是把传统的弹性治疗变为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计划[1]。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是不同地区、医院及医生针对某种疾病采用的治疗方案, 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统一性, 与之相比, 临床路径的实施大大降低了误判的出现概率, 避免了其随意性, 在达到相同预期治疗效果的同时, 可以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降低医疗费用[2]。国外多年实践表明, 通过临床路径可以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规范性的同时,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保证资源合理有效使用,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3]。临床路径自1996年引入我国, 相继在全国多地的医院进行试点和实施应用[4]。特别是自2009年起, 由政府主导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全面启动[5]。原国家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试行) 》《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指导性文件, 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至今已编制下发了400多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各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已开始各病种的路径管理, 工作成效日益显现。

本区自2009年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以来, 特别是2012年起进一步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方式, 联合医保、合作医疗等部门采用激励性路径管理方式, 尝试将路径管理质量效果与行政考核、质量管理、费用支付等挂钩, 提升临床路径工作监管水平和内容, 促进相关医疗机构提高路径管理工作数量质量。目前, 已在全区4家综合性医院、1家专科医院和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7个专业6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 其中纳入区级统一管理的重点病种达23个。实施路径管理后, 部分病种在工作效率 (如平均住院时间) 、经济效率 (如平均住院费用) 及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9月本区4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由区级重点监管的内科社区获得性肺炎、外科腹股沟疝、妇产科自然临产阴道分娩、儿科支原体肺炎4个病种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完成创新临床路径管理的63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未进入创新临床路径管理的2488例患者为对照组, 两组性别、年龄、入院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的临床路径病种管理方案完善制定了适用于本区医疗机构的统一的创新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文本, 进一步明确各病种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保证路径实施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观察组按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腹股沟疝、自然临产阴道分娩、支原体肺炎的创新临床路径管理文本实施管理, 在治疗措施、辅助检查、药物应用、住院时间等方面严格按照创新临床路径实施要求进行。对照组则依据相关诊疗规范和日常治疗用药习惯完成相应诊疗工作。定期收集整理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例的相关数据, 主要包括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平均药费支出、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效率、费用和满意度指标, 并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各项指标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疗服务效率比较

在推进实施创新临床路径管理后, 观察组4个病种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施创新临床路径管理后,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5.35%~23.93%, 其中, 社区获得性肺炎下降20.77%, 腹股沟疝下降15.49%,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降幅为23.93%, 支原体肺炎为5.35%, 观察组4个病种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医疗费用比较

4个病种的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和药费支出均有所下降。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减少5.56%~15.62%, 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降低15.62%, 腹股沟疝下降9.23%,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下降5.56%, 支原体肺炎下降9.80%。观察组比对照组药品费用降低了8.81%~27.19%, 其中, 社区获得性肺炎、腹股沟疝、自然临产阴道分娩、支原体肺炎的药品费用下降幅度分别为27.19%、12.86%、13.14%和8.81%。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药费支出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个病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临床路径对疾病的入径标准、住院时间、用药规范以及检查检验项目做了明确界定, 因此通过临床路径管理能更进一步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提高利用效率, 降低医疗成本, 规范诊疗行为, 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本研究也显示, 在实施创新临床路径管理后, 4个病种在服务效率、服务质量、费用支出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有较为明显改善, 创新临床路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以及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和服务效率上, 创新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的平均住院时间较未实施路径管理病例明显缩短, 从而提高了床位使用效率, 在诊疗过程中, 路径管理还促使所涉及各部门间加强协同配合, 增强医护人员合作意识, 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随着住院时间的缩短和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 也相应地避免了床位费等相关就医费用增加和过度医疗行为的出现。同时, 床位使用率和周转次数的增加也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减低单个病例医疗资源占用成本, 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因此, 实施创新临床路径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缩短平均住院日, 加快病床周转次数, 减少无效住院日, 是一个充分循证和持续改进的精细化管理过程, 可以保证医院诊疗过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6]。严记林等[7]的研究也表明, 从入路径的第1天开始, 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护理方案,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 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 可以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使用。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 创新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实施路径管理病例, 由于创新临床路径是采用最优化和规范的医疗方案和程序, 克服了医护人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和检查治疗的随意性, 创新临床路径下各项诊疗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诊疗方案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 是建立在最佳的临床实践和尽量实现患者期待基础上的最佳方案, 可以有效防止各类不规范诊疗行为, 降低安全风险, 保障临床医疗安全[8]。同时, 通过路径管理病例的治疗护理的结果和变异统计分析, 可以不断完善临床路径, 以标准化的医疗文书及信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9]。

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和提高患者满意度上, 创新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的平均住院费、平均药费支出2项指标均有所降低, 药占比也随之有所降低, 证明实施创新临床路径对控制住院费用过快增长具有一定作用。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实施创新临床路径后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相应减少了不必要的床位费、护理费、陪护费等相关费用支出, 从而降低不必要的住院费用, 有助于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二是以临床路径的实施为抓手, 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 对患者住院全程用药进行了合理细致的规范和界定, 有效规范了临床用药行为, 控制了药费的不合理增长;三是实施创新临床路径规范了检查和治疗行为, 避免了过度检查和不必要诊疗项目, 进一步降低了检查诊疗费用。创新临床路径的实施与传统医疗模式相比较, 实现了住院患者诊疗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精细化管理, 对降低医疗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日有重要意义, 是医疗方式的重大改进, 不仅规范了医疗行为,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而且也是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的有效手段[10]。

正是通过实施创新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减轻就医费用, 相应地实施路径管理组的患者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从随访调查结果来看, 患者满意度提高主要原因是降低了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医患间沟通更加顺畅。住院费用降低一方面是由于缩短无价值住院时间, 另一方面是由于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 杜绝了乱检查、乱开药现象的发生, 而患者满意度的增加也与住院时间缩短、合理收费、较好疗效以及创新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实施促使医患沟通加强有关。实施创新临床路径使住院过程中医生与患者衔接紧密, 体现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理念[11]。因此, 科学有效地实施路径管理, 可以有效地保证医疗质量, 促使规范诊疗、合理收费的实现[12]。

同时, 在路径管理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不够, 部分患者或家属出于担心病情反复、治疗康复效果等原因, 不愿进入路径或要求延长住院时间, 为路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困难;二是临床医务人员尚未真正认识和理解实施创新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要性, 部分医生认为实施路径管理不但不符合自身多年用药习惯, 而且还限制了临床思维方法, 将病例纳入路径管理的主动性不够;三是路径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部分医院由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导致入径病例的路径管理质量尚未实现精细化控制管理, 部分病例的路径管理规范性还有欠缺;四是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 目前还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病种, 如何使得创新临床路径能够应用于复杂的病种和手术, 尚需进一步探索[13]。

创新效果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美术技能的渗透,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因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绝佳时机。教师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探索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心中的美,让美术作品个性张扬,充满创意。

一、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可以以情境作为载体, 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话思考中萌生出创新意识。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图片等带领学生入境体验,再设计与情境相关的问题,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习人美版五年级美术“自制小相框”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教学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相框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目前市场上涌现出风格各异的相框,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风格、各种造型的相框,以图片情境刺激学生的眼球。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以问题与学生互动。师:同学们,市场上的相框在外形上都不错,但是老师想看到你们设计和自制的手工小相框,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来设计一个风格独特的小相框吧。顿时,美术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地展开创新性思维,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表达观点,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二、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想象力分不开。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喜欢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通过鼓励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五年级美术“奇思妙想”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公寓式梅维斯头像》《莫斯科的英国人》,引出“奇思妙想”这一概念。师:你认为这两幅作品中的事物是否有关联性?学生摇头表示“没有”。师继续:你能将一些物品超常规地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你的奇思妙想吗? 大胆发挥想象吧,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奇思妙想。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起来。有学生说“将调料盒制作成麻将形式”,有学生说“将水壶设计成会唱合奏的水壶”……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出“奇思妙想”,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美术活动,推动创新发展

引导学生创造,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引导学生想象,将想象利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利用美术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美术创造活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一定的竞争元素,以竞争驱动学生主动创新,以竞争营造创造氛围。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五年级美术“拼贴添画”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创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形式,确定主题,巧用纸材,利用所学习的拼贴方法,创作具有创意的作品。为了驱动学生创新创作,教师在班级内设立“评委小组”,选出最佳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小组学生需要分工合作, 思考创作主题。这样,学生都能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有的学生负责构思,有的学生负责选纸材,有的学生负责构图,有的学生负责剪纸或撕纸、贴和添画等等。由于分工合作, 各小组的作品很快就出炉了,而且作品创意十足。

四、优化教学评价,强化创新动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教师的科学评价非常重要。 小学生年龄小,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与关注,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创新动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激励性评价,善于鼓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创新,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对人美版五年级美术“拼贴添画”这一课进行评价时,教师以激励评价为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拼贴添画”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美术创作活动,针对各组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实施个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如:有的小组学生的作品主题明确,在作品中运用了拼、贴手法,教师可以这样评价: 整体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主题贴切,并且能够运用所学习的美术技法表现作品主题,值得表扬。又如:有的小组学生的作品色彩非常和谐,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作品创意十足,特别是色彩方面非常协调,整体作品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实施激励性、差异化评价,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美术课堂。 对于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要委婉地如实道出,以促进学生发展。

五、结束语

对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其创新意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要多探索,多实践,找出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谢恩.略论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0(09).

创新效果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创新

随着网络、科技、数字化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在新闻传播媒体中的广泛使用, 新媒体时代已悄然而至。电视作为传统新闻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以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在新闻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不仅影响到其舆论引导、价值传播的职能作用, 更是决定电视媒体能否在众多新闻传播媒体中脱颖而出、引领受众而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面对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媒介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与冲击, 如何在对传统电视媒介新闻传播特色和优势进行整合的基础上, 创新新闻传播策略, 形成应对挑战的创新思路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创新策略:

一、重视新闻报道策划效果,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内容

面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传播载体的多样性, 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体, 其媒体优势何在, 而又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实现新闻创新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目前,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最大的优势还是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能力。正如凤凰卫视原执行台长刘春强调, 基于受众对新闻“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新闻信息需求, 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性”是传统电视媒体战胜新媒体的重要策略。而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制作、新闻生产及新闻传播的基础环节。因此, 重视新闻报道的策划效果,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内容是当前电视媒体取得竞争优势,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是析事明理, 见解独到。在各大传播媒体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 如何创新新闻报道内容, 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是新闻传播制胜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中, 追求时效性强的深度报道, 以敏锐的嗅觉与视角从有限的新闻线索中捕捉可以做大做深的新闻素材, 准确定位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立选题。并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析事明理、见解独到, 不跟风, 不炒作, 不人云亦云, 不亦步亦趋, 善于对“热”新闻做出“冷”思考, 以独到的观点和深度的见解赢得受众产生广泛的社会共鸣, 从而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二是深入基层, 关注民生。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党的中心思想下, 无论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还是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都开始用更多的笔触和篇幅、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去发现普通人群的新闻, 传播真正体现民生, 民意的新闻。而如何让传统电视媒体更具民生新闻传播优势呢?这就需要发挥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作用。首先, 在民生新闻选题内容上避免琐碎化、同质化、表象化, 应从广泛的民生新闻素材中挖掘社会热点, 紧扣能挑动受众社敏感神经的新闻题材,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来创新新闻内容, 从而增加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同感。其次, 运用大范畴、小视角、深层次、谈看法等策划原则, 做到宏观主题, 微观着手;表达观点, 平民立场。从而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提高报道效果。

三是关注受众情感, 体现人文关怀。在新闻信息量不断丰富、新闻传播终端日益广泛的今天, 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关注受众情感, 体现人文关怀正是吸引受众、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重要策略。因此, 在电视新闻策略中, 应以人文关怀为中心选题, 关注受众情感体验, 做出更能激起观众情感涟漪和人性化的新闻节目。

二、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 在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冲击的同时, 其以电脑、移动电话等为终端, 以声音、文字、动画图像等形式的技术特色也为电视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 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 积极建设网络平台, 多方位收集新闻线索, 实现多元化的新闻素材获取渠道;另一方面, 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平台, 通过自己的官网及主流网站进行新闻推介和宣传, 从而优化新闻推介策略。与此同时, 电视媒体也可发挥新闻媒体的技术特色。例如, 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创新新闻传播模式, 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而在创新新闻传播模式上, 传统电视媒体一方面, 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 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 每一个终端都可集成一个媒体, 网络已经从单纯的连接访问工具发展为交互平台。传统电视媒体正是要借助这一格局, 将新闻传播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扩大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增加新闻传播平台, 加强台网联动, 如热线、节目网站、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IPTV、官方微博、论坛等多种媒介终端, 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内容产品的多媒体化、多样化, 全面覆盖新闻受众的年龄段, 扩大收视范围, 营造出大信息流、强舆论场的舆论空间, 让受众从单纯的观看转向积极的讨论参与, 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 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 实现传播服务的交互化。服务是体现新闻传播媒介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电视新闻要提高传播效果, 就应高度重视市场和受众需求, 树立“大服务”意识, 发挥新闻新媒体的交互性技术特色, 积极构建个性化、对象化、延伸性的服务体系, 实现新闻产品的服务增值。例如, 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电视互动频道或网络互动平台, 可从满足受众服务需求出发, 对新闻信息进行跨平台、多介质的全方位交互整合, 受众将会从电视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从传播媒介上对新闻信息的主动选择。又如, 从帮助受众解决问题出发, 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受众交流平台, 促使受众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同时, 在与受众的交流中, 提升受众信息的深加工能力, 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后续服务、N次服务, 进而打造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交互为手段的一站式综合新闻传播服务模式, 在提高新闻传播服务竞争力的同时,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三、尊重受众反馈,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目的的最终实现者, 通过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反馈, 其能动作用不仅可以突出受众对新闻内容需求特点, 还能反映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后的议论或评价, 从而促进媒体依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新闻内容及传播方式, 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需求,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与此同时, 随着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对受众反馈的重视, 受众反馈正逐渐从过去的个人化、被动性、偶然性逐步变为现象化、主动性和经常性, 在体现新闻切实关注民情民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 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介, 应进一步创新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利用现代化反馈技术平台。例如, 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网络论坛或等提高反馈方式的便捷性、有效性, 能够促使电视节目及时收到观众的反馈信息。同时, 加强反馈信息工作制度化建设, 建立社情民意信息选题策划、综合分析机制, 尽快跟进受众需求优化新闻传播机制,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四、总结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媒体得以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新闻传播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众多, 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者和环境等。在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新媒体及其他传统媒体均对电视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冲击。面对这些挑战与冲击, 电视媒体应在整合自身新闻传播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 结合新媒体技术特色及其提供的网络平台, 从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方式及新闻反馈机制等方面创新新闻传播策略, 扩大新闻传播影响力, 促进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荣滢.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策略[J].新闻传播, 2014 (02) .

[2]张业华.新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3) .

[3]张伊炯.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怎样做到异彩纷呈[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3) .

[4]赵娜.全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3) .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G804.6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创新;经济布局,需要改革创新。延续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也需要改革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一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通常会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开展工作,换来的是中规中矩的成绩。长期下来,老师厌怠、学生厌倦。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经常性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一些创新,永保对教育事业的活力。

作为从事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生物教育教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创新必须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开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摒弃传统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意味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的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学情”开展,学生是主角。然而有许多教师不甘心成为一名“配角”,在教学行为中依然故我,导致教学现状“不伦不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七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探究实验。如《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等,大纲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但如果教师不创新观念,探究活动往往变成演示实验,失去教改的意义。

二、创新可以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

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合适就好,学生喜欢就好,效果显著就好。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之下,教材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更需要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学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性更体现在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理解知识、接收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如在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课前自读、教师演示教学重难点、教师组织解疑释难、巩固练习、小结等。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参与度比较小。但如果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学生的参与度一定会大大提高。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从社会现象——减肥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肥胖的原因,特别强调从饮食方面着手;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自由演说。学生的某些观点肯定有问题,这时老师就顺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内容,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求知欲望的作用下,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理解肯定很深刻。最后,通过练习和小结,这一内容就完全掌握了。

三、创新可以在“开发”教材方面深化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每一知识点都要了解或掌握。但这不等于要求老师对教材中的每一点都要讲到,更不是要求老师把教材中每一个句子都讲一遍。事实上,新改版的教材,许多内容通俗易懂,学生一看就明白,老师再讲述只会让学生厌烦。如对于“反射”这一概念,教材中有明确的定义,而且有简单反射、复杂反射两方面的例子作比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就能很快掌握。但如果老师还讲述,一方面会占用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兴奋点降低,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创新可以从作业布置中体现

有教学任务,就会有作业。《学记》中就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之说。可见,作业自古就有。但现在的作业与“作业”两字的原始含义有不同。“作”与“业”的原义有创作、进行的内涵,也有工作或学习的内涵。“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过程”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但纵观现在的学生作业,不论是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主要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说白了就是为了考高分。这不但与原义相冲突,而且与当代所推崇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去甚远。因此,我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尽量创新,做到与众不同。作业的创新可以在形式上求变、答案中求异、内容上求实、方法上求活、时间上灵活。就以上面提到的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为例,在作业的布置上,我没有布置相关的习题,而是布置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本、相关报到、网络资源等,进一步了解与饮食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等。不单巩固了食物方面的知识,而且良好习惯也从中得到了培养。

总之,创新是时代给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使命。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我们必须在学生、教材、教师三者之间进行协调,增强创新意识,不断追求最佳教学情境,让教育教学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垠喜,浅议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3]刘丽佳.吴汉文.张琦,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系列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和宝华.初中生物创新教学三法.教育革新,2007,(04)

创新效果 篇12

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是以各种食品加工和制造工艺所共有的基本环节或步骤(单元操作)为核心的,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食品生产过程里各项单元操作并将这些操作有效结合成一个整体,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此外,食品工程原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内容涉及食品工程、食品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相关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结合所学专业做整体把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践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消化相关基础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是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灵活创新教学形式,增进学生学习效果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本文系北京林业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教学资助项目。

食品工程原理涉及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相关设备及结构示意图,依靠课本上的黑白图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门课开设的时候正是学生逐渐接触专业课程之时,在思维上尚未形成对生产设备和加工流程的感性认识,单凭口头传授也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目前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基本上已经普及,其直观、明快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结合多媒体教学,食品加工过程中相关单元操作的各类设备及其辅助结构可以通过立体图形或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演示,既清楚又逼真,学生感性认识可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重演或反复播放。这样,学生面对的再也不是枯燥的课本、抽象的理论,而能通过视觉听觉的双向灌输,加强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在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中结合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从食品加工和生产过程的整个流程增强学生的整体认识,构建食品生产加工全流程的整体知识框架,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触类旁通,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多媒体教学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讲授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黑板演算重要的公式,并及时与台下同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

2. 引用生产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我们结合食品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大量穿插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对某奶粉生产厂的介绍中,我们按照该厂家的实际生产流程(原料乳验收→预处理→预热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冷却→筛粉→包装→装箱→检验→成品)依次展示、讲解相关的生产设备和理论知识。这些工序涵盖的单元操作和基本知识贯穿了食品工程原理的大部分内容,如流体的输送、过滤等单元操作涉及流体力学基础,浓缩、干燥、杀菌等单元操作中热量、水分的传递也都涉及课本中的传热、传质学基础等。因此,灵活结合生产应用实例极大程度地方便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强了学习热情。

我们还注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研究过程中收集、记录相关的数据、图片或影像资料。在国外交流和留学期间,我们广泛联系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观摩、学习对方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对于自身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也都认真地加以记录。这些资料很好地丰富了食品工程原理的解决内容,尤其是对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企业生产模式和流程的图片和多媒体介绍,令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前食品生产的前沿动态和趋势,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生产和科研创新也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3. 开展校外专家讲座,加强企业合作交流

邀请校外工厂(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相关生产,目的是促进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一是可弥补校内实验室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二是可坚定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符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实践型、技术型人才教育的注重,强调了综合性、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在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中定期邀请同领域内的校外企业知名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从生产企业的角度结合实际问题阐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情况。

此外,我们还注重校外专家讲座和企业交流的形式多种化,不仅让校外企业专家走进来,还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深入相关的生产企业参观学习,请校外专家现场为同学介绍产品生产流程以及开发情况。这些与生产一线专家的直接互动激励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主动讨论的热情,不仅可以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接触生产活动,加深了对本课程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将来工作的认识,帮助拓宽就业渠道。

二、精心开设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 借助综合性大型实验,贯通食品加工环节和流

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较为枯燥繁琐,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扎实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计划中虽然安排有一定时间的实验和实习环节,但主要是对分散的单元操作或环节做一些简单的验证实验,很少具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考虑到学校实验不能为学生提供工厂生产所用的大型设备的局限,培养应重点放在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方面。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涵盖单元操作环节多、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生产流程的大型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在学生完成各单元操作和实验教学,基本掌握食品加工过程的工程原理和知识之后,就会通过若干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的训练,整合、融会前期分散的单元操作知识。作为培养食品科技人才对食品工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涵盖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相关课程知识,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能够鼓励学生根据感兴趣的课题有目的有效率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运于生产实际,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计算机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创造的一个可视化实验操作环境,其中的每一个可视化仿真物体代表实验仪器或设备,通过操作这些虚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可以进行各种实验,达到与真实实验室一致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在教学实验中适当地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让学生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接受知识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在食品工程原理的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本系教学条件,在一些大型综合性实验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先用仿真软件进行练习,熟悉实验设备原理、实验流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根据条件进行实验操作。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和传统实验操作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了对实验的了解,实验质量和实验效率大为提高,在2年教学中获得很好的成效。另外,计算机仿真模拟还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和重复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课后可以用仿真软件反复进行练习,加深对相关操作环节的理解,这一优点是真实条件下的实验操作所不具备的。

三、加强考核评价反馈机制,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效果

1. 针对能力因素优化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后就课程重点内容出卷笔试,这种方式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也往往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评价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根据食品工程原理的课程特点,我们在考核方式上努力实现多样化,以便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运用能力。

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单元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几个模块。我们针对各个模块所侧重的培养能力因素,分模块进行考核,在考核中纳入笔试、回答问题表现、操作熟练程度、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性、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等因素,按权重综合给分,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我们在单元实验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评价,而在课程设计中重点考查学生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学会查阅资料手册、选用数据和公式、合理确定工艺流程、正确进行工艺计算、用技术经济的观点评价设计结果、用文字图表和图纸表达设计思想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诸多能力因素。

2. 构建学生互评和课程评价平台,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忽视了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食品工程原理的课程评价中加入学生互评的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课堂展示等过程中的分组互评和组长点评等。这一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将一部分评价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责任,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也培养了学生认真、科学、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此外,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优劣仅仅依赖教师自己的评估还不够,更主要的是要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学生为主体对自身的知识接受和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式和效果做出评价。每次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结束时,我们都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课堂讨论和网络互动平台等方式,从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课堂气氛等诸多方面,仔细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对于每一项意见我们都会认真思考,加以评估,有益的建议一定会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采纳应用,这样也就构建了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总之,通过食品工程原理的课程教学改革,我们摸索出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计算机模拟实验和传统操作结合、考核评价与学生反馈结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地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迪峰,王建中,张柏林,等.面向21世纪高等林业院校食品专业发展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1):18~21

[2]任迪峰,鲁军,王建中.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6):48~51

[3]叶盛权.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2:14

[4]周浓,曹湛慧.浅谈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8,3:52~53

[5]王芃.仿真实验室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的建设及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112(9):54~55

上一篇:应激损伤下一篇:人脸检测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