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2024-12-18

审美教育声乐教学(精选12篇)

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篇1

引言

声乐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在声乐教学中,它既是一种学习声乐技能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活动。对于声乐这种表演艺术而言,它是通过声音和乐器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开展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声乐弹奏技能和专业的知识,无论学生是在听教师弹奏还是自己弹奏,都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声乐教学没有全面地落实审美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违背了声乐教学的本质要求,不利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里,对音乐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积极的开展审美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华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生身世界,所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在当代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五大维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既是学习声乐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审美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声乐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以审美为核心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偏重于声乐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完全把学生对美的鉴赏、认识以及表达给忽视掉,从而学生在弹唱的时候只掌握弹奏技巧,忽略了情感表达,学生弹奏出来的乐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2. 缺乏实践

对于声乐这门课堂来讲,它的实践性较强,然而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理论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实践。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由于缺乏实践,学生难以发现声乐中蕴藏的美,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

3. 专业教师的匮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一方面,现有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效,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教学,不注重审美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1. 提高重视

高校声乐教学在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交给学生专业的声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同时还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弹奏。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声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1。

2. 注重实践

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声乐只有表演出来,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的不完善和改进。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审美教育,必须强化实践。作为教师,要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引导,强化学生音乐表演的完美型,进而促进审美教育2。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

3.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高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作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3。

4. 提高对乐器的认识

声乐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不仅包括音乐理论,同时还包括了演唱技巧、乐器演奏等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来进行。而乐器演奏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乐器可以提高演奏效果,丰富演奏已经,而不合适的乐器就会破坏演奏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乐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进而便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乐器4。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主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2,11:238-239.

22 .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33 .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2015,05:136-137.

44 .刘刚.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5,16 :148+153.

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篇2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只有将其与声乐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高音的演唱为例,如果仅是单纯的、反复的技术联系,既难以获得成功,还会让学生心生气馁,甚至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而如果将演唱高音的训练和审美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高音所特有的音色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表现这种美感,那么就有效避免了单纯训练的弊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这种演唱技术。所以说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既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使然,也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作品的融合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存在的基础。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固然要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唱技术为前提,但是从审美视角下感知和体验作品,则是使演唱质量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演唱者的技术运用十分娴熟,演唱效果也是四平八稳,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演唱,但是总给人以不尽兴之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以审美的目光来对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所以应该将这一环节予以突出强调。具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作品,了解词曲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以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试唱。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之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整和完善。此后的每一次演唱中,都要坚持对这种体验的丰富,直至形成对这首作品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了个性,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就会获得观众的认可。父亲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但是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却让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在谈及为何能演唱得如此动情时,刘和刚表示,自己一听到歌曲的前奏,父亲那质朴的面容就浮现在自己的面前,这张面孔亲切、感人,是一种泪中有笑的感觉。这就是对作品深入体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产物,其并不是声乐演唱的工具,而是一个审美对象。仅仅掌握了演唱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才能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技术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很大的提升。比如平时练习中很难唱上去的高音,如果有了充足的情感体验,则很有可能毫不费力地唱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目光重新认知和审视作品,尊重作品,才能获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审美和技术训练的融合技术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前文中提到,整个学习过程是较为复杂和枯燥的,很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质量也无从谈起。而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则会发现,技术训练的多个环节都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如果能把技术训练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拿呼吸来说,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中呼吸的原理。吸气时,由于吸气肌群的收缩,胸廓扩大,空气进入肺腑;呼气时,在胸廓的弹力和重力作用下,加之呼吸肌群的松弛,空气得以排出。呼吸本身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多数学生是没有生理学基础的,只能机械地聆听和记忆,并没有形成本质的认识。其实整个呼吸过程,乃是一种生理之美的展现。人体的器官构造是十分精妙的,每个器官各司其职,又有机联合,不但保证了人的生存,更能够使人从事多种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歌唱中呼吸器官的变化,感知各个器官之间完美和神奇的融合。在之后的呼吸练习中,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个呼吸器官处于最佳合作状态时的画面,如为了获得饱满的气息,呼气肌和吸气肌肉之间的对抗状态以及发力的支点等,都会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了较高的训练效果。又比如在咬字吐字训练上,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应该使学生在对中外多种语言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如果唱出了这种音韵美和声韵美,准确的咬字吐字也就不在话下了。从宏观上来说,音乐情感较为饱满和炽热时,歌唱喷口应该是较为有力的,有一种“一字一音”的感觉;而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柔和时,字头声母的咬合则较轻,意在获得一种灵活、具有弹性的歌唱效果。又比如在中国歌曲的演唱中,多数歌词都是合辙押韵的,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如果能够予以合理的强调,就能够唱出这种特有的韵味感。也就是说,树立起了这种声韵美的追求后,能够使演唱者从单纯的技术表现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歌唱,反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果能够感知和表现出这种美感体验,整个技术训练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 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 教学水准

审美意识是声乐艺术活动的教学指导方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审美意识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事物感知能力、艺术想象与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让学生能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变化进行掌控。由此可以知道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一种概念性的教学方法论,而不是对学生的咬字、打开共鸣腔体等技术性的方法论,这种概念性的方法论是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其文化功底、艺术修养以及情感去感受和领悟声乐艺术,使得自己通过心理调节融入到声乐艺术中来。声乐艺术是一种通过多文化交融、沉淀的艺术门类,并与生活审美、文史哲学等各学科都密切相关的学科,是创作者的精神情感的表现。发声技术技巧并非声乐艺术与教学的全部,它需要和词、旋律节奏以及舞台表现结合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声乐教师需要站在更加广阔的艺术视角,通过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通过教学相长,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准,才能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来引导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声乐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的意义

(一)培养审美意识对于声乐教学与声乐艺术审美起到纽带的作用

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征,即其本质都是为了追求美和实现美。而声乐艺术是将艺术与审美紧紧地关联到一起,特别需要有审美规律来引导其发展。声乐艺术最为核心的特质是“美”,每一个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其倾向性也不同,由此,他们对美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然而,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很多人将声乐教学与审美分隔了,多数人只是一味地追求声乐技术技巧,忽视了审美。如何将审美融会贯通于声乐教学中呢?让学生能对美有更多的想象素材与想象背景,这需要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需要让学生养成倾听声乐作品的习惯,学会欣赏音乐,培养谈论音乐的氛围。在倾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层次,增强其对音乐和音乐美的领悟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创设出欣赏背景,引导学生想欣赏的欲望和期待,然后进入欣赏环境,此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音乐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有自己的想象空间,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该作品进行反思和回味,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欣赏所感悟到的美,并深化美。在反思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对其他类似作品或作家的联想,并与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与意境,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二)培养审美意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对声乐学习的效率

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校的上课时间非常有限,并且其上课学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声音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声音及作品,让自己发挥其优势,避开自身的短处,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若是没有具体的审美标准的指导,那么学生在歌唱学习中很容易迷失自己,从而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唱法和养成正确的歌唱风格,也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当前世界文化在多元化的发展着,使得很多古典的现代的文化思想观念都在相互地渗透融合,影响到彼此。由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有的放矢地学习。

(三)培养审美意识能指导声乐艺术实践

通常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很难全面深入地把握好歌唱,经常会出现重技术而轻音乐的现象,即过分地将精力集中于发声技术技巧,忽视了声乐艺术的美。由此使得很多学生的舞台演唱无法引起聆听者的共鸣。部分学生虽然拥有了一副良好的嗓音和演唱水平,然而却不能演出效果。这是由于学生缺乏审美,如同声乐作品缺乏灵魂一般。由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正确的审美来指导自己的声乐实践活动,清晰地认知声音的美、歌唱的美,从而控制好演唱。

二、审美意识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念

学会观察、学会聆听是每一个人感知音乐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音乐学习的第一步。由此,音乐教学应该从“听”入手,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多数学生刚入学时对音乐的整体认知较为缺乏,所以,新生入学的音乐教学必须要有培养倾听习惯的课程。在倾听中,学会辨识、赏析他人的作品、声音,同时也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正确的声音概念指导下发现音乐、感受音乐,并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作品框架以及情绪特点,增强自身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培育后形成正确的声音美感认识和声音概念,这是形成歌唱声音美感的基础条件。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观念,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声乐课堂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乐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将学生的演唱完整地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事后让学生自己去聆听、思考,并由教师来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正确清晰的歌唱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声乐审美观。

2.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教学观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分别有教师授课中让学生进行相互听课、学生在进行教学汇报时让别的学生来欣赏与揣摩。进行这样的教学观摩,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声音的认识,并能辨别出歌唱声音的特色、优点和缺陷,在相互观摩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己成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自身个性化的声乐审美观。

3.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放下教师传统的权威的地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这能有助于利用最短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声乐审美理念

(二)发声练习中审美意识的培养与效用

一副良好的嗓音是歌唱之美的前提条件,在经历系统科学的声乐教学训练后,能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音乐修养,培养其音乐审美意识。例如有的学生在三度音阶的哼鸣训练中,开口吸气就没有共鸣腔体状态,并将气息提到较高位置,此时告诉学生“把气息吸下来”这样简单的话语是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的,而是应该通过审美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吸气比作慢慢闻嗅一朵小花,让学生彻底领会吸气要领。又如学生的哼鸣练习中,部分学生会在张开口腔时就出现“挤”、“卡”、肌肉紧张的现象,这是学生还不能正确有效地张开口腔的表现,此时的指导只是对学生说“打开腔体、喉咙”,学生是理解不到的,而需要教师采取审美性的引导方式,告诉学生张开口腔如同半打哈欠的感觉,学生就会理解到打开口腔的方法。

nlc202309081127

(三)声乐作品艺术处理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1.对作品采取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加深对作品情感美的理解。要学习和实现声乐之美,其根本前提是要有声乐作品。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首先要认识到音乐符号,并准确再现音乐符号,这是审美体验的始终。所以,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对其准确读谱进行重视,对每一个乐谱记号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对乐谱进行细心研究,从而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概念。在形成乐曲整体概念以后,教师要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纵、横向两方面的认识,引导学生领悟作曲家的意图,从而促进学生准确再现音乐作品的风格。教师还需要从技术与表现上对学生的每个局部的处理提出要求,加深与完善学生对作品的局部处理。最后,教师需要适当地启发学生去寻找表达感觉,鼓励学生采用适当的技巧、音色、风格进行二次创作和再现。

2.作品歌词分析。声乐作品的歌词是词曲作家表现其情感色彩的基石,同时是声乐作品的主题,曲作家要通过分析、理解、领悟歌词,才能深刻地用曲表现出词的情感美,才能创作出色的声乐作品。声乐作品的歌词是一种静默的表达方式,若要将歌词表现得生动、丰富,就需要曼妙的歌声来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学习时,学生应该先完整地朗读歌词,然后逐字逐句的深入分析歌词,达到对歌词的深刻理解。

3.声乐作品音乐的分析与理解。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歌词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声乐作品的音乐之美。曲之美由旋律、节奏、速度、曲调式、调性以及伴奏音等多种因素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音乐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内涵,将所有的音乐元素组合到一起,才能将声乐作品的形象丰富、立体地展现出来。

(四)歌曲演唱处理中的审美意识的培養

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发声训练,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歌词内涵与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后,教师与学生的声乐教学就开始进入演唱艺术处理阶段。在该阶段,教师最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是深入贯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将声乐作品的审美体现出来。要让学生对歌词能够进行熟读朗诵,理解到歌词的内涵,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充分发挥其艺术想象力,创造一个恰当的声乐作品意境,初步认识到歌曲的总体艺术风格,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概念,之后由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和自身的审美来采取艺术处理方法。

(五)声乐审美意识培养的深化与舞台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仅仅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和舞台的声乐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声乐实践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一种有别于教学的审美体验,因而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声乐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声乐表演的实践活动,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切磋和交流发现自身的不足,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水平。教师要及时的参与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来,实践活动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的声乐演唱艺术家来校表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声乐的魅力,这种审美的体验往往会令学生印象深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声乐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而声乐教学的内在目的与要求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得到全面、正确的发展。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审美意识,反过来能促进声乐教学,提升学习者的声乐思维,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声乐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演唱技巧、技能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因为审美是声乐演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余宏毅.论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大舞台,2015,(07).

[2]王铭敏.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J].音乐时空,2014,(13).

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篇4

一、声种基本美的决定因素

那么声乐中的美究竟在哪里呢?怎样审美呢?审美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意境美、音韵美、曲调美、语言美、旋律美等。我认为,声乐中的基本美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声音美。

声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是以声音构成的物质材料,在其运动组合中来表现主体心理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内心与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耳,得到美感享受。人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也是人们最能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动听的音色从感官上会给人一种快感。这是一种物理生理上的反映,是一种初级的美感。在我国古代就有“金不如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声学审美观点。

(二)语言美。

声乐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诗歌化的文学语言与音乐相结合,歌曲是诗歌与音乐融会的产物,而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来的,带有语言基础。我国《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在意大利有“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句末”的声乐美学原则。由此可见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歌唱艺术,都是根据各自民族的语言规律来表达情意的。因此,歌唱者了解歌词的含义,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其中真切、深刻的内容是必要的。歌唱者要深入对歌词的情感体验,以语言的高度准确和鲜明的形象激发生动的感情,享受到语言中的魅力,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三)旋律美。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声乐中是诗词音乐化的手段,是使声情与文情达到一致的方法。千百年来,艺术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旋律曲调。如我国的民族旋律调式就独具特色,其来源主要是民歌曲调口头创造的旋律和口头语言紧密结合。旋律以五声为主,三音列旋法,充满诗的韵味和美感。总之,旋律是激情的语言,其抽象性可给人更多更广的想象。无疑,在声乐艺术中,旋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资源。

二、实施声乐中的审美教育

(一)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思想意识

传授歌唱的基本技能是首要的,没有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就无法自由歌唱,也就不可能表现音乐,就像建造高楼大厦的基石一样重要,必须打好基础工程。许多刚考进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而是凭嗓音条件考进来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声乐基本功的训练。有些教师忽视了歌唱技能的基础训练而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曲目难度,忽视声乐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不可取的。

(二)教师要明白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是为歌唱服务的

学生在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正确的歌唱技巧后,必须向表现音乐的美、创造音乐的美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表现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美的目的。否则,只能停留在机械的发声阶段,低级的审美趣味,毫无音乐表现力,成为一个只会发声的机器。

(三)教师要确立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

教师应该将其纳入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范畴,将声乐教学和音乐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声乐教学能够从纯技术的歌唱技能技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以提高本学科的艺术品位,实现其美育功能,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对声乐教学的目标看清一点,看深、看远一点,在明确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把对声乐中的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赏、理解、创造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来。既要重视声乐的技能技巧,又要重视声乐的审美功能,使学生有正确的声音概念、科学的发声方法,还要使学生能够弹唱、表演,能够拿下艺术歌曲和咏叹调,并使学生学会教学。

(四)应建立适合声乐审美教育教学机制

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要通过思考去改革、去实践,逐步建立使用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机制。

1. 让学生多听、多欣赏一些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

声乐本是听觉的艺术,只有经常听好的歌唱家的演唱,学生才能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真确的声音形象。假如连自己的发声对错都分不清的话,还有什么审美可谈呢?老师应该选大量的中外著名的歌唱家演唱的CD、录像、录音给学生观摩、欣赏,引导学生们去感觉、去鉴赏,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歌唱意识,并懂得什么样的歌唱才是美的。

2. 不论是练声还是唱歌,都必须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学生首先对声音要有正确的声音观念,不要只用嗓子唱,而要用脑子唱;方法科学,声音要自然、圆润、通畅,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教师对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不同嗓音条件、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歌曲。因为高师声音课时有限,教师对学生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追求高难的曲目,否则只能毁坏学生的嗓音,一定要选一些适合他的音色和歌唱能力,以及能理解的作品。

3. 在教学中要重视范唱,特别是进行有感情的范唱。

声乐是歌者对作品的艺术升华和情感的宣泄,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审美可谈。许多教师有只讲不唱的习惯,如果教师能范唱作品,把作品的艺术升华和情感的审美内涵生动地表现出来,则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发挥“样板”效应,让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 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内心听觉。

所谓内心听觉即强调以内心的感知听得自我所发歌声的真实,而且与外界听众的感受和拍的音质效果,即以化于内的感知、领悟成于外的效果。只有学生建立了好的听觉才有可能分辨声音的好坏,才可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质的飞跃。声音学习和其他的学科是一样的,分辨能力强,才能自学。学生自学的能力加强,意味着对老师的依赖减少。为建立好的听觉,学生要多听、多比较,在听和比较当中提高自己的分辨力和审美能力。

5. 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教会怎样处理作品。

当学生拿到一首作品,唱会旋路和歌词之后,千万就此结束,而应及时进入作品的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深入作品,除了在前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进行必要的介绍之后,还要讲歌词、讲作品的风格味道和地理环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情感从歌词深入体验,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无限空间;再对声音的运用,咬字的处理,如何融入感情而达到声情的统一,逐步使学生的歌唱能力得以提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体验、表现歌曲,提高声乐审美能力。

6. 要多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歌唱同样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现的机会是很难的。有些学生一个学年除了两次考试,从来就没有上台表现的机会,那么老师应经常性地为他们提供机会。如每个学期增加两次声乐汇报,让同学们共同来观摩、交流,让同学自己谈感想,谈体会,相互评价,相互促进,老师来点评。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合唱,适当地安排小组观摩、实践教学,从而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对歌唱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他们的乐感,从中获得歌唱的良好审美体验。

7. 教给学生声乐审美标准。

声乐审美标准是学生鉴赏和评价声乐美的尺度,是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相应的美学知识的总和。所以,在声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外,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美学知识、文学、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掌握和评价声乐审美的科学方法,明确声乐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这样既是对学生音乐修养的加强,又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之,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本质的要求,其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独到的育人功能和丰富的审美功效。因此,我们应该对此深刻认识,加强实践,探索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次炤编著.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IS-BN:704004772, 2003年5月第一次出版.

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篇5

审美教育是我国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声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声乐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

一、声乐教育概述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其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其本质是情感教育。而“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只有当“声”与“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声情并茂。在这样教学中既学会了本领,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使学生做到语言清晰、学好呼吸、共鸣达到音质优美,更多的是使他们的演唱风格鲜明,感情表达风度,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歌唱,时刻要体现审美教育。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声乐的审美意象

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境,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音乐家在声乐的表现上追求情感和表现的完美统一,音乐的意境使声乐中的歌词、旋律、节奏、表演等成为一种精神形式,一种意向性结构,声乐中所表现的技巧作为时空扩展的精神迹化,是由表演、嗓音、艺术处理和精神内涵共同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声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内涵让我们在艺术情感的形式中体悟到真善美,这种转换使整个声乐艺术产生了无穷变化,从而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象。

2、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声乐强调运用气息推动声带振动,来进行发声和歌唱。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情感人,营造气氛。从声乐作品上来看,这是音乐家内心深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独唱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反映了当时青年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感。歌曲的音乐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他”依据变化运用了京剧西皮的音调,民族风格更加鲜明。曲作者采用了调性多变的布局,使音乐色彩显得格外丰富。

3、声乐艺术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声乐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由构思、表演、再现情感等部分组成。音乐家在艺术的整个表演环节中把提升审美作为主体来进行,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形式美在音乐家表演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进行了完整而充分的想象、发挥和创造。

4、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性

因为音乐以非语言状态的形式和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艺术风格出现,这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来进行种种想象。欣赏者可以通过视觉,可观地去感受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用自己已有的文学、美学和艺术知识来理解,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声乐作品的意象之美。

三、学生声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1、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声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讨、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一首优秀的歌曲作品不仅仅是直接描绘生活,同时又具有诗意、清冷、沉雄和飘逸。如中国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扬州慢》等曲目,都是古代艺术歌曲。歌曲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同时也有含蓄的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所以,声乐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使它在自我创作的内涵上和教育教学的审美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的直观认识为基础,上升到理性辨析为指导。

2、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声乐不仅表达人的思想,并且表达人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声乐审美情感培养时,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和艺术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声乐“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告知声乐作品中美的形式和意境,使他们将自然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如欣赏《歌唱祖国》,我们所感知到的不只是长度相等的主歌和副歌的组成,而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涵。

3、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在声乐美育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美的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知声乐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启发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首先,要求学生在声乐的学习、鉴赏过程中把声乐对美的形象的感知同情绪上的体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当然,这需要审美主体的学生具有一定学识修养和想象,才能真正感受到声乐艺术美的所在。其次,鼓励学生创造审美意向,鼓励和推动审美意向的发展,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选择显现的方式,进行声乐艺术的创造。再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审美经验资料。最后,声乐教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审美心理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审美功能,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的结合为一体时,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用悟性和灵气,以一颗充满感情的,一份对万事万物发自内心的爱来表现音乐的美丽。声乐课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楠.声乐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1

[2]袁军涛.浅谈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33

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篇6

关键词:审美定位 声乐演唱教学 声乐艺术

审美是指人们对事物表现形式的主观看法,是对事物更高层面的认识,是一个人对事物好坏的评判标准,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识都各不相同,所以造成了审美观念的不同。声乐演唱是对美好事物的表达和再创造,对声乐演唱作品进行准确的审美定位,能够更好诠释作品内涵,将作品的艺术魅力完美地传递给听众。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想象力,塑造更好的声乐形象,使人们能完全沉浸在声乐表演中,在实现音乐价值的同时,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使作品表现价值得到升华。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形象美

声乐演唱属于典型的听觉艺术,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演唱者利用适当的表演场地,将美好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任何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声乐演唱也不例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往往会给创作者带来艺术灵感,通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从中提取艺术形象,再结合声乐技巧和声乐表现形式,将艺术形象以歌曲的方式展现出来。将词曲、旋律、节奏等通过一种艺术手段组合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展现出来,演唱者通过发声、肢体动作、艺术处理等专业技巧,将作品以一种艺术形象演绎出来。作品的艺术形象美,除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还包括演唱者对作品的加工和升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传递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意境。

2.情感美

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供人们放松、娱乐的休闲方式,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以及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往往诞生于创作者内心深有感触之时,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目的等都包含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反映出了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历程,以声乐作品为载体,创作者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通过演唱将其呈现出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做到对作品的全面了解,重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做到声情并茂,使作品充满张力,向听众传递出作品中的情感,实现作品情感和场景的再现,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演唱中再创美

声乐艺术的再创美是由演唱者完成的,既丰富了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又使其更加完美、优秀。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演唱技巧。一部作品在诞生初期,这三方面的审美价值已经确定下来,创作者根据表达情感的不同,再赋予作品相应的艺术特点,从歌词、旋律、节奏等几方面,确定声乐作品的艺术框架,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会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选择相应的演唱技巧,只要艺术特点不变,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对歌曲的节奏、声调等进行变动,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以及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对原创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应用合适的演唱技巧,演绎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

二、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想象的作用

1.声乐演唱中的表象与想象

表象是指声乐演唱者的外在表现,是具体的演唱效果,想象是指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升华,是丰富作品内容的重要途径。表象是进行声乐演唱的根本,而想象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两者都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展现出更加完美的作品。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家,往往具备较高水平的表象能力和想象能力,表象能力是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记忆和练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在声乐演唱者的脑海中产生表象,只有不断地加以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拥有更深的记忆,保证脑海中表象的储存,提高表象能力。当演唱者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意识,在获取外界信息的时候,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而感知力的不同决定了想象能力的高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演唱者会对作品有更高层面的认识,为进行二次创作打下基础。

2.声乐演唱中的音乐想象与思维

声乐艺术形态是无形的、虚幻的,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才能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声乐作品的特点和情感,实现对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为听众带来更好的欣赏效果。审美想象属于一种心理现象,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都需要发挥审美想象的作用,演唱者只有具备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发散自己的音乐思维能力,才能更准确、全面体会到作品中的内涵以及情感,真正做到对作品意境的领悟,将作品的艺术价值完美呈现出来,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演唱者在表演之前,应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由此展开联想,将自己对作品的想象展现出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声乐体验。音乐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评判一名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标准之一,不同演唱者的音乐想象与思维有很大的差异,赋予音乐作品的附加值也会有所不同,由不同演唱者演绎同一首作品时,往往会取得不一样的表演效果,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独特的音乐思维,往往会为声乐作品添加更多的亮点,实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3.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验以及二次创作

审美体验是指演唱者在对声乐作品了解和领悟时,情感产生的具体变化,同时也包括听众对声乐演唱的感受和体验,是演唱效果的具体表现。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审美体验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通过对作品特点的了解,以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创作支持,在原创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加工处理,更好地将作品情感表现出来,使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还丰富了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实现了对作品艺术的创新和艺术价值的升华。

三、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作用

1.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满足人们视觉以及听觉上的享受,是声乐演唱的基本功能要求,现阶段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判一首音乐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已经由原来视觉、听觉上的需求,转变为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演唱者在表演时,自身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以及优美的声色,还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之融合在一起,并利用专业的演唱技巧,将所融合的情感表现出来,在演唱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在审美演唱教学时,要注重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时,能更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表演时,更契合自己的情感融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演唱意境,达到声乐演唱的极致。

2.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

审美定位是声乐演唱者水平高低的一种表现,只有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定位,才能更加完美地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演绎出来,通过歌唱的方式,在带给人们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完成与听众的情感交流,渲染现场氛围,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定位能力,对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美定位是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不是单纯对作品的节奏、音调、表现形式等进行调整,而是以作品本身的特点为创作基础,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寻求一种最佳方式,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在展示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表现出独特的创作艺术风格。

3.将审美想象表现出来

在表达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时,演唱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活跃的音乐思维,才能更全面、透彻地了解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更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演唱者的想象力越丰富,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就越清晰,在进行演唱时,能成功塑造出特点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定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声乐作品中,体会到不同的审美体验,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来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其中,赋予作品再创作的特点,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声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和情感教育,拥有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演唱者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探索出声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说想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声乐演唱效果。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声乐演唱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借助想象力,学生能够明白一首音乐作品的特点与本质所在,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也提高了自己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歌词、旋律、节奏等,从每一个环节出发,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然后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讨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对声乐作品的看法,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不同,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得到了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将声乐作品演绎了出来。

2.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声乐演唱是利用形象化的音乐将情感表现出来,没有情感的艺术将失去欣赏价值。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听众内心情感的共鸣,将听众引入到作品的情感意境中,使演唱效果更具有张力。可以说情感的表现是音乐演唱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广大声乐演唱者不断追求的一种演唱境界。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真实情感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结合一些感情色彩鲜明、情感突出的声乐作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内心情感能随着声乐作品情感的变化产生相应的波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演唱,营造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将学生逐步引领到作品的情感中去。而学生自身情感在不断的感染过程中,将被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3.在演唱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声乐演唱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才能得以提高,审美能力作为声乐演唱的重要内容,是在日常演唱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的。专业的声乐演唱知识是声乐演唱的理论基础,演唱技巧是声乐艺术的表现途径,审美定位决定了声乐演唱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尽管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不能准确表现出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而通过实践,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得到检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实践结果,调整教学方案,更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演唱实践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将其演绎出来,逐渐形成与自身审美意识相协调的美感,并使各自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4.对学生的审美加以正确引导

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对学生的审美加以引导,在声乐演唱教学中,使学生能善于发现作品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实现更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提倡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因为传统的声乐演唱教学,只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但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的正确引导。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虽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演唱技巧,但因为审美能力不高,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展现出来。在学生接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结合作品特点,对学生的审美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欣赏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更加完美地将作品演绎出来。

参考文献:

[1]贾春梅.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5,(24):133.

[2]李晶.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观周刊,2012,(26):102-103.

[3]黄进.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4,(15):244-245.

[4]陈爱群,张海燕,刘爽.审美心理学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18):56-57.

[5]吕琳.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J].乐府新声,2011,(3):15-16.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14级研究生)

声乐课在审美教育的作用 篇7

声乐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课程。健康向上的歌曲具有感召力, 可以培育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质, 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歌曲是诗的升华, 每一首歌都是诗与曲的组合。古今中外每个音乐家都是怀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这种朴实的感情来创作歌曲的。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 用音乐做武器, 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激励着无数的热血志士, 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抗日战场, 保家为国, 流血牺牲, 因此, 优秀歌曲的使命以其美的光芒笼罩着真理, 引导和激发着人类的心灵。

声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趣, 净化人的心灵, 使学生的思想更加高尚、更加丰富。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唱优秀的中外歌曲感受歌曲中旋律的美、意境的美、形象的美、思想的美,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意大利蒙泰尔迪说:“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声乐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寓教于乐”, 学生在演唱歌曲中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歌曲中所描绘的情景, 应抓住声乐作品中的情与美去感染学生, 从而在心灵深处播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种子, 在优美的旋律当中树立起以爱为美、以德为美的思想, 这是在其它学科当中都做不到的。

声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 有助于发展全面思维的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时代, 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造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 想象力就尤为重要了。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则是无限的, 它推动着社会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声乐课正是一门能培养想象力的学科。例如:当学生在演唱《思乡曲》时, 会不由自主地借助音乐形象唤起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让学生尽情畅想远在海外, 中秋时节望着一轮明月, 思念家乡, 想念亲人的场面,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声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把一首歌曲演唱好, 必须做到声情并茂, 这就需要学生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在想象的基础上把握住歌曲的情绪, 在情感、节奏、速度、咬字、力度等细节一卜加工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发挥和表现。

声乐教学有助于学生记忆力和知觉的发展。在歌曲演唱过程中, 学生全身各个器官都能活跃起来, 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 会全身心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 用音乐去感受、用生活经历去感受、用文化修养去感受、用意境想象去感受, 从而达到了提高记忆力和知觉力的作用。

声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 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的社会。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声乐课以其独特的优势, 将成为学生更好地与社会相沟通的有效手段, 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独唱可以发展个性与特长, 合唱可以增强合作意识, 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 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那么, 在教育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 怎样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呢?这是我们声乐教学中所而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每位声乐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教学任务。

首先, 教师要树立现代的声乐教学观念: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声乐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信息,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形式上.一卜要多样化, 以人为本, 开发学生的潜能, 创造学生声乐领域里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观念。

在声乐课中还要以人为本, 乐中施教, 强化道德情感。声乐课是以歌唱为媒体, 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教学活动。所以, 一节课中应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审美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1. 通过教师的范唱和现代化的音响导人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学唱心理。

2.通过生动、精练、启发式的语言, 讲述歌曲的时代背景、思想感情、音乐风格、节奏特点、曲式结构等。

3. 学唱歌曲。这个过程是对审美对象的反复琢磨, 认识和理解, 从而提高审美表现力的过程。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韵味, 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做铺垫。

4. 声情并茂地演唱。

总之, 新的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声乐教育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突破, 充分利用声乐课的特殊功能, 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 是我们当代声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摘要:声乐课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一门思想性, 教育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 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声乐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育的重要一环

若给声乐教育的音乐审美能力下一个定义, 笔者认为审美能力就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简单来讲, 就是从声乐艺术中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 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一是音乐的审美趣味。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某些对象的某些方面的主观情趣。如学生喜欢什么音乐, 不喜欢什么音乐,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音乐审美趣味, 这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条件、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二是音乐的审美想象。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力和构想力。三是音乐的情感抒发。即声乐情感的运用和表达, 就是学生在演唱和聆听作品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主要目标,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声乐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还要突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发展。

二、声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 不如说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音乐教学依其学科的独特性, 是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

第一, 利用外界因素营造审美氛围。主要是指从美化环境、创设情境感受美。音乐教室是学生们的音乐乐园, 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 唤起学生们对美的共鸣与追求。学生们在紧张的文化课后, 迈进教室的一刹那, 无不被这优美而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所感染, 沐浴在艺术殿堂中, 会感到身心的愉快和美好。

第二, 从教学内容创造审美想象。主要是结合学习内容感知美。教师把音乐内容中的知识点通过美的体裁、美的调式、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肢体等层层展现给学生们, 引导学生进行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改编、伴奏、电脑音乐创作、为音乐编配舞蹈等, 不仅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也能在合作中感受、体验和谐之美。

第三, 从欣赏鉴赏培养审美情趣。包括对名家、名曲的欣赏, 教师良好示范的欣赏、同学之间表演的欣赏及自我表现的欣赏。音乐对人的感官的冲击力很大, 知觉的美在欣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名家名品的欣赏会使学生感到崇高与敬仰;教师像舞台上一样的现场表演会深深地打动学生, 唤起学生美的共鸣;同学之间表演的欣赏, 能更充分地建立自信心, 发现同伴身上美的闪光点, 更好地促进情感沟通, 共同感受“美”。

第四, 从鼓舞启发实现自我审美价值。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领悟会不断加深。情感中对美的抒发、表达的愿望和激情在逐步加强。教师要把握时机, 给学生尽情抒发、表达的机会, 他们会在欣赏和赞扬声中把表现美的能力不断深入发展。

第五, 从“心随乐移”创造审美感知。想象是创造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创造能力的实现有着举无轻重的作用。音乐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标题进行想象, 就是学生依据标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形象, 虽然各自不同, 但都统一在标题含义下;也可以想象后改标题、填标题, 这是更大胆、更广阔的想象, 这些会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好和愉悦。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在艺术实践中汲取营养

美的艺术实践是实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艺术创造活动, 使人的内心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利于满足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艺术实践, 把课堂上学到的发声技巧运用到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中, 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演唱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 音乐实践首先在于大量的演唱或演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唱、奏的技法指导中, 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 教会学生科学的自我训练方法, 帮助学生积累对于不同类型乐曲的审美经验。同时, 尽量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 如经常举办各种层次、内容的音乐会、联欢会、慰问演出、艺术采风等, 帮助学生汲取校内所不能学到的知识, 拓宽思维, 开阔视野, 用知识、经历的不断丰富带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音乐审美天地, 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

浅议声乐教学中声音审美 篇9

关键词:声乐,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声音审美

声乐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的表演学科, 是演唱者在主观声音观念的作用下, 通过身体各部分器官的有机配合, 唱出的合乎一定审美标准的语言性音响, 它具有其它音乐表现形式无法媲美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声乐教学工作中, 对学生进行声音审美教育, 重视和加强学生声音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时代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审美和声音审美的含义

(一) 什么是审美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与世界 (社会和自然) 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 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 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 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 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 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以文革为例, 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极端丑恶的, 而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 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 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 人们所处的环境, 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 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 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 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 在音乐艺术上, 我们需要审美, 研究审美, 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

(二) 什么是声音审美

哲学意义上的美学, 用黑格尔的一句话说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他认为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 是由人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具有较高境界和在较高境界状态下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美。

声乐艺术中声音的审美是建立在声音客体的美学结构和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对应关系基础上,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环节, 实现声音客体和审美心理主体的动态融合, 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快乐、愉悦和满足的情感反应和感知过程。

(三) 声音审美的艺术特征

形象性特征:声乐艺术是一门语言艺术, 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声乐艺术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声乐作品的结构构成, 即任何一首完整的歌曲都包括旋律与歌词两个部分。声乐艺术的发展包括说、诵、吟、咏、歌五个过程, 它是人类丰富感情不断发展的结果。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 歌唱家以嘹亮的歌声, 准确无误地把歌、诗词用规定的旋律和节奏咏出, 并使旋律和节奏的结合天衣无缝, 使歌唱达到“字正腔圆”的要求和形象化的审美艺术效果。

抒情性特征: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情感”的复合体。“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有什么样的情就会发什么样的声。声乐艺术中不同的声音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情感, 声音是声乐作品的生命与灵魂。

表演性特征:歌曲的曲谱犹如声乐艺术的“设计图纸”, 演唱过程是声乐“艺术大厦”的“施工”过程。在声乐艺术的“施工”过程中, 歌唱家通过精心设计, 用自己的歌喉作为发声乐器, 把“死乐谱”表演为“活声符”来抒发感情。歌唱家的演唱水平, 影响着声音美感的程度和歌曲感情的表现效果。歌唱方法的科学与否, 将决定歌唱的持久性及表现力的大小。因此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上, 以最大的程度发挥其噪音条件, 使各部器官包括肌肉、腔体的协调一致是声乐声音审美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声乐教学中声音审美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声音审美是培养高质量艺术人才的必须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对高质量人才的必需。在声乐艺术教育过程中, 只有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才能造就出真正懂音乐、爱音乐、会音乐、精音乐的高质量人才。长期以来,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 往往偏重于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 而缺少对艺术审美标准的衡量与检验, 就连音乐欣赏课也只从曲式、调式、调性等技术方面分析作品, 很少涉及到声音层面深度的审美评价。学生虽然获得了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 但声乐中声音的审美能力则显得尤为缺乏。因此, 在声乐艺术教学中要求和鼓励学生去追求声乐艺术中声音的审美, 是声乐艺术教学改革的必然。

(二)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须

荀子认为, 音乐可以“正身行, 广教化, 美风俗。”意思是说, 优美高尚的音乐艺术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声音审美能力的培养, 能够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一些学生在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下, 价值观念产生扭曲, 思想道德出现滑坡, 通过声乐艺术的声音审美教育, 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个性和谐发展, 人格不断完善, 显得十分必要。

三、声乐艺术中存在的声音审美问题及对策

(一) 歌唱者声音横、白问题及解决办法

横声是指发声时声音无高位置而又支点过高, 只在口腔和咽腔局部形成共鸣。产生横声的原因是喉部较紧, 气息不通畅, 颌关节较僵, 训练发声时忽略了气息支持和声音位置、声音支点的综合练习, 在这种状态下, 声音既真又炸, 造成高音上不去, 低音下不来, 音域难以扩展。

白声是指发声时真声较多, 声音是口腔较为靠前部位形成的共鸣。形成原因是声音既无位置又无支点, 口咽腔和喉咽腔较紧, 造成真声重, 横而压, 直又白, 上下颚紧, 咬字时有僵劲, 失去了声音的整体平衡。

横、白问题是初学声乐学生易犯的错误, 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首先是从解决声音位置上着手, 其次是对声音支点和气息支持进行调整。

训练声音位置的办法, 较常见的是采用“哼呜”的办法, 发声时要求喉头放松, 颌关节松弛, 下颚有自然下垂之感, 在叹气的呼吸状态上“哼”唱出来, 要求练习者要仔细认真反复体会这种感觉, 直到能够做对为止。联系哼呜时重要的一点是体会交点, 即声音位置, 在这个交点上, 唱出来的声音效果集中, 位置感较强。同时在训练中, 结合“乌”母音进行练习, 促使喉咽腔打开, 使声音竖起来, 让声音圆润浑厚。

“支点”是指歌唱中的一种承上启下的感觉交点。声音支点的位置, 在中山装第二个扣子的上下处, 演唱时, 每一个字的发声都要经过这个支点, 做到上连哼呜位置, 下连声音支点, 同时得到与丹田气息的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声音的统一、平衡、协调、通畅, 从而有效克服声音横与白的毛病。

(二) 歌唱者声音挤、紧问题及解决办法

挤, 由于喉咽腔、口咽腔紧, 歌唱中僵而打不开, 同时又较为靠后, 使声音缺少共鸣, 其效果是声音窄而尖, 尖而亮。形成原因是在声音训练中, 在没有稳定声音位置的情况下, 过分强调声音靠后的感觉, 且咬字的过程不清, 字与字之间的咬字动作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 气息憋闷, 喉肌紧, 造成舌根僵, 歌唱时常出现脖子粗脸红现象。

紧, 是相对松而言的, 正确的声音是在相对松弛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声音位置掌握不当, 气息支持不好, 就会造成颌关节僵硬, 喉咽部既紧又卡, 致使压关节与咬字过分用力, 字与声脱节, 声音状态不统一, 两肩放不下, 胸打不开, 歌唱时身体处于紧张状态, 此时声音不流畅, 不圆润, 咬字僵, 声音紧。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打哈欠”来解决挤与紧的问题是比较有效的手段。“打哈欠”是人在疲劳和困倦时常出现的动作, 打哈欠时喉咙呈自然打开状态, 软腭也会自然抬起, 颌关节呈放松状态, 舌根部位也会自然放平, 这种状态可以说是科学的发声状态。这样的状态可以起到放松的效果, 声音通畅, 能够竖起来, 同时也能够起到调整气息和声音位置的作用, 使挤与紧的声音状态, 变成松弛共鸣的合理状态。采用“乌”和“欧”以及“啊”的母音进行练习, 在保持声音位置和支点的情况下, 用打“哈欠”的状态, 唱这些母音转换练习, 使声音松弛又集中, 上下贯通, 使挤紧的声音能够流畅起来。

另外心理因素也是也是造成挤、紧问题的原因之一, 有的歌唱者由于心理素质不好, 课上课下、台上台下反差比较大, 在下声音松弛流畅, 有位置有支持, 个去处理层次分明, 感情真挚把握完整, 可是到了台上就一反常态, 出现较大反差。对这些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歌唱心理调整:要强调“艺高人胆大”的心理攻势, 强调高超的技术和娴熟的技巧, 是轻松完成歌曲演唱和舞台表演的关键;要用“忘掉自我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中去, 使技术和技巧得到自然发挥, 达到歌唱技术和艺术创造完美的结合, 这样就会摆脱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挤与紧的不良现象。

(三) 歌唱者声音尖、浅问题及解决办法

尖, 是歌唱中因喉位较高导致声音过分细而窄、高而薄、尖而亮, 人们统称这种声音为“贼亮”。其产生原因, 一是生理原因, 即喉位自然高, 咽腔又比较狭窄而致;二是训练中强调高位置较多, 在保持气息支持和调整喉咽腔等方面办法较少, 使气息浅、喉咽僵, 造成中声区声音小而弱, 低音区又下不来的不良后果。

浅, 由于气息悬浮, 声音无根, 且又很单薄, 人们把这种声音称其为浅。原因是在声音训练中, 过分强调高位置, 忽略气息支持, 导致声音失去了整体平衡。

解决尖、浅问题的有效办法, 是采用“喉下换字”的办法进行综合训练。演唱时首先要练习深呼吸, 正确把握呼吸的各种要领, 在保持吸气状态下, “喉下换字”法特别强调口腔解放, 颌关节有下垂感, 喉咽腔保持吸气时的张开状态, 要求母音在转换时要紧贴脖子根处唱出, 上下颚关节的动作不影响咬字的进行, 此时嘴好像是从心口窝处张开, 声音从前胸部到下腹部及相对应的后腰部, 感觉有一个声音的“圆”, 这个“圆”声音强它就大, 声音弱它就小。坚持这样做, 喉位会逐渐稳定, 声音圆润浑厚, 丹田力的作用也会明显加强, 声音自然就不会尖和浅了。

(四) 歌唱者声音撑、压问题及解决办法

撑, 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由于对学生过分强调打开喉咙和口咽腔的作用, 没有把握好声音整体平衡的训练效果, 造成喉部声音过重过满, 给人一种撑的感觉。这种声音严重失去声音整体平衡, 位置较低, 高中低声音不统一, 声音色彩较暗, 咬字不清, 声音包字现象较为突出。

压, 指喉咽腔声音和胸腔的声音较重, 高、中、低声音严重失去平衡, 高音竖不起来, 中、低声音又厚又重, 造成声音不统一, 让人听起来感到声音很压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演唱者为了孤立控制喉头位置, 采取稳定喉头位置的手段不当, 如:用手扶压喉头、吼肌刻意下压喉头、下颚向下压挤喉头等;其次在训练中孤立强调喉咽腔和胸腔的共鸣效果, 片面扩大其作用, 同时在声音观念上认为厚、重、实为好, 忽略了综合整体训练的重要性, 因此出现了“压”的不良现象。

要解决撑、压问题, 首先要对喉头位置的高低和稳定, 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喉头位置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 统一要求。教师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结合每一个人的生理条件而定。有的学生生理上喉头较小、喉位较高, 对于这样的学生, 如果刻意要求他们大幅度降低喉头位置, 就会造成原来高音唱得很好, 现在反倒唱不上去的效果;另一种是喉头位置本来较合适又较稳定, 由于施教中过分强调打开喉咽腔, 增大喉咽腔的共鸣效果, 让喉头位置过分降低, 导致喉音很重的不良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 同时对喉头的位置, 不采取孤立的训练, 而是在解决气息支持的过程中, 达到稳定喉头的目的。因为喉头的位置高低, 除生理因素外, 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们观察发现, 吸气时喉头自然降低, 呼气时又自然升高。声乐教学就要利用这个自然联系, 让学生发声时保持吸气时的喉头状态, 这样做声音就不会出现喉音重又压的状态, 声音也会因方法得当而流畅起来。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从多渠道、多侧面、多层次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等审美能力, 是声乐艺术审美教育的需要。声乐教学中教师及早发现和找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声音审美问题, 并“对症下药”, 是克服声乐教学中声音审美问题的关键。重视声音审美教学, 正确判断学生的发声方法, 用稳定的、科学的、渐见成熟的科学方法, 帮助学生发展嗓音, 美化音质, 扩展音域, 完善声音风格, 是现代音乐教育之必须。■

参考文献

[1]赵娜.关于高师音乐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3.

[2]曹旭祥.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3]王世飞.浅议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J].《大众商务:下半月》, 2009.9.

[4]吴静.把歌曲唱好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活力》, 2010.14.

[5]陈蔚.试论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J]《科教文汇》, 2007.2.

[6]冯岚岚.浅析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11.

审美教育声乐教学 篇10

关键词:声乐表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对比统一

众所周知, 声乐的表演是一种二度创作, 它遵循一定的审美范式, 即从我国古典唱论中所归纳出的“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因而, 声乐的表演就需要遵从这两条审美标准来下功夫, 而声乐表演学科的教学, 也必然要着眼于这两条审美标准来进行改革与完善。

所谓“字正腔圆”, 三十多年前, 沈洽先生的《音腔论》已经从汉语发声与欧洲各民族语言发声不同特点的角度, 阐述了我国古代唱论反复强调“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缘由。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汉字是单音节词, 而欧洲各民族语言的单词都是多音节词。因此, 单音节的汉字对应旋律的话, 这个音节的声、韵母 (包括韵尾) 都要相应地对应旋律当中的一段 (哪怕是一小段) , 这就很容易造成一字多音的现象。在“一字多音”的旋律当中, 声母发声方面的“咬字”、韵母发声方面的“吐字”、韵尾处理方面的“归韵”以及字的调值, 都构成了由音成份的“相对变化”与“相对静止”组成的一个“音过程”。而这个“音过程”, 就是“音腔”。我们民族声乐的旋律在演唱当中, 正是由一个个“音腔”所组成的。故而, 我们可以说, 沈洽先生的“音腔论”, 从音成份对比与统一相辅相成的角度, 阐述了民族声乐演唱强调“依字行腔”的根本原因所在, 进而也就提示出了达到“字正腔圆”这一审美标准的方法和途径。然而, 可惜的是, 沈洽先生的《音腔论》自发表之后, 似乎并未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 各种文献对该文的引用也少之又少, 令人不无遗憾。

所谓“声情并茂”, 即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清代徐大椿在其《乐府传声》中曾作出精辟的论述:“必唱者先设身处地, 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 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 然后其形容逼真, 使听者心会神怡, 若亲对其人, 而忘其为度曲矣。”“设身处地”, 就是对于情感体验的绝佳论述。

乐感是音乐教学及表演领域经常要用到的一个概念。二胡名家赵寒阳先生在《什么是二胡的乐感》一文中, 将“乐感”定义为“人们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 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 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 模仿能力等”。虽然这段话意在论述二胡教学中的“乐感”, 但它“放之声乐教学”也未尝不可。而从赵寒阳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 乐感并非单纯的感觉, 而是包含理性认识的感觉, 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那么, “各音存在的意义”又是靠什么来显现的呢?已故著名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先生曾说过:“音乐讲的就是对比统一。对比多了要统一, 统一多了要对比。”丁善德先生的观点, 同样可以得到我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的有力支持。比如, 西周末年的史伯曾说过:“以他平他谓之和……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这里的“以他平他”, 就是指要按照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来综合搭配各种相异的音乐要素和成份, 从而形成晏婴所说的“清浊, 小大, 短长, 疾徐, 哀乐, 刚柔, 迟速, 高下, 出入, 周疏, 以相济也”的审美表现形态。

而上文所提到的《音腔论》, 则正是强调了音乐要素、音成份之间的“对比统一”关系。因而, 我们正可以借助《音腔论》的指导, 从音乐要素、音成份之间“对比统一”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各音存在的意义”, 从而有目的地点拨学生尽快地培养起良好的乐感。我们不否认“乐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声乐实践。但如果能够进行有的放矢的诱导, 将“渐悟”“催化”成为“顿悟”, 则有望取得事半功倍的声乐教学效果。

所以, 笔者认为, 我们的声乐教学, 应该提升对于声乐理论教学的重视, 可以将《音腔论》改编为声乐学科的校本化理论教材。在精讲《音腔论》的基础上, 选取典型的声乐教学案例, 来解析:旋律中音与音之间体现了音乐要素、音成份之间怎样的对比和统一关系?这些关系中所蕴含的对比、统一规律又是如何同人的情感规律相匹配的?我们进行情感体验的成果又应如何遵循着对比统一的规律“融入”到《音腔论》所揭示的基于音成份之间“对比统一”关系而构成的“音腔”当中去, 亦即融入到音乐表演当中去, 从而既达到“字正腔圆”, 又达到“声情并茂”?

因而, 笔者认为, 若以“对比统一”关系为枢轴, 我们就可以将民族声乐的“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这两大审美范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从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更为有的放矢地去点拨、指导学生培养起正确、扎实的乐感,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这一点, 也正是本文从民族声乐的两个审美标准出发, 所归纳出的改革与完善声乐表演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静.案例教学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谈学生声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11

歌词旋律情感体验生活体验音乐风格艺术想象声乐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主要手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多角度,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分析美、研究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热情,深挖声乐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气质,施以相应的声乐技术处理,塑造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音乐形象,给人以愉悦和美的享受。本人结合多年的声乐教学,在此探讨一下学生声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从歌唱情感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声乐审美能力

歌唱艺术的情感是演唱者在自己心里面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并且使这种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同时让听众也体会到这种情感。据《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所动,物使之然也。”其中的“心”就是指“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物”的影响,也即外在事物的影响。歌唱情感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情感的产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

在情感的培养中,声乐教师应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声乐情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歌词审美情感体验。声乐艺术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而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输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语言可以直接倾述内心所体验到的种种情感。歌词由词语构成,因有文学语言的帮助,使得声乐具有思想的确定性和感情的细腻性等特点。然而,声乐的思想感情是借助于歌词语言与音乐曲调来共同体现的,但是要掌握歌曲的全部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在于对歌词的深入理解、主动体验和深刻感受。如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歌词形象生动地抒发的是太行山军民热爱家乡、捍卫家乡的情感。歌词美应具备这些特点:(1)主题健康、鲜明;(2)语言意蕴丰富;(3)情感真挚、深切;(4)具有歌唱性;(5)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在歌曲中歌词形象是音乐形象的依据,歌词形象是表现歌曲情感的有力手段。歌词里面包含着特定的内容和情绪。通过准确恰当的歌词形象和曲调音响形象有机结合,就能生动地表现歌曲思想情感。

2.旋律的情感体验。旋律曲调的抒情功能是以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为基础的。词情为曲情的导向,而曲情是词情的深化和发展。一般来说,词的喜、怒、哀、乐主导着曲的方向,使得旋律的非确定性得到较明确的情感基础,以致调动和发挥曲调所特有的抒情功能去展示曲调的艺术魅力。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就是旋律。每首歌曲的旋律都有代表性的音乐形象。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情况,加上旋律自身的魅力,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3.丰富的生活体验。歌曲真实情感的表达,离不开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声音、语言和情感三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声音、语言是基础,情感的表达对于塑造鲜明的歌曲艺术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每一堂声乐课上,必须向学生仔细讲解这首歌曲的歌词内涵和内在感情特点。教师用标准的真情实感来范唱,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情感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坚持不懈地积累、总结经验,并且将其付诸教学活动中,以达到声乐审美教育的核心目的。

二、丰富的想象力

演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歌唱技巧,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艺术想象能力,才能达到表现歌曲所要求的艺术意境。声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广泛地领略和判断自己所感受的事物,从而找到相应的感觉和知觉,然后将他们有序地储存在大脑中。在声乐歌唱中,通过艺术形象来体验歌曲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艺术想象包括联想、分想、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幻想等。而艺术领域里的创造主要是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创造性的艺术想象通过形象的选择、分解、组合、推测和幻想等,来创造一个带有审美价值和典型性的艺术形象。

艺术想象的动力主要是情感,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想象总是和情感紧密组合的。情感推动着艺术想象自由飞翔,使艺术创作思维更广、视线更远。艺术想象也激起情感汹涌澎拜,拨动艺术情思,且融入到艺术想象深处,融化到艺术形象的深层结构之中,从而,就创造出新颖独特、鲜明完整的艺术形象。学生在演唱时要运用好艺术想象,就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歌唱前要分析歌曲的歌词内涵和时代背景。通过歌词,我们可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感情充沛的朗诵,可以使我们找到歌词的语感、情感,同时对歌词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

第二,分析与掌握歌曲的音乐风格。例如,《牧歌》是一首具有浓厚蒙族风格的民歌,它宽广、悠扬,学生应想象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景象,这样能更好地唱出抒情、悠远的风格,表现出巨大的感染力,表达出绿色草原大自然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三,学生要运用想象的方法来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及处理好音乐的情绪变化。如学生在演唱《打起手鼓唱起歌》这首欢乐、跳跃、兴奋的歌曲之前时要对歌曲意境进行艺术想象,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在音色、速度和力度上进行变化对比,已达到作品应有的艺术效果,这样才能唱出新疆人民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第四,对歌曲中的人物进行艺术想象。例如,在学生演唱《拉骆驼的黑小伙》时,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拉骆驼的黑小伙”,生动感人的“黑小伙”人物形象出现在演唱者的面前,才能塑造出勤劳、亲切、朴实和纯真的艺术形象。

第五,对歌曲中的景物进行艺术想象。如学生在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时,脑海里要想象出田园风光和丰收景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丰收在望的田野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歌唱艺术的想象力,除了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演唱技能技巧外,还要高度重视扩大知识面来拓宽视野,应该多学习一些有关美学、声乐艺术美学、文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搭建一个一专多能的优化知识结构。在声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大胆进行想象审美实践,提高声乐审美想象力,使自己的演唱更好地表现歌曲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浅析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篇12

一、声乐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效能

(一) 教师要提高自身对“美”的认知

“学高为师, 行正为范”, 在每个人学习的道路上, 教师不仅担负着引导者的角色, 也是学生心中最重要的榜样, 学习的目标。要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审美教育理念要提高, 并且将这种高尚的审美意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 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中的优点, 通过自身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感染, 指导学生对演唱歌曲中的一些要素进行主动的审美思考, 比如歌词的内涵, 旋律的发展以及歌曲背景等, 带来内心情感的升华。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主动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 向业内专家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策略, 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以情带声”, 由心而发的声乐审美学习当中, 在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音乐感悟、理解能力的同时, 专业技术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 声乐教学中要明确审美渗透的目的

声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具有审美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合理进行统筹安排, 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对学生演唱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 不能急于求成, “欲速则不达”同样适用于审美渗透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教授音准、节拍、音色等来完成基本音乐要素的表现, 还可以通过旋律的起伏、曲调的风格、曲式结构的发展和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思想。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联想, 丰富了演唱技巧, 就能更好的掌握声乐演唱的审美效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同一首歌不同的学生来演唱, 所呈现的效果大不相同, 这是因为学生除了嗓音的差异外, 文学修养, 个人经历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 性格差异制定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目标, 选择适合的曲目, 启发学生感受到声乐演唱的魅力。

笔者曾带领学生到现场倾听声乐名家的演唱, 这种直接的感染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声音的美,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演唱热情,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想要提高专业水平, 鉴赏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只有先学会欣赏声乐艺术的美, 才能更好的感悟到演唱的美妙, 激发自身的热情, 提高专业素养。

二、提高声乐演唱者的审美能力

(一) 欣赏美的能力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难免感到枯燥、艰难、停滞不前, 怎样激发学习的热情, 坚持学习下去, 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发现声乐学习的奥妙, 体会到人声独特的美, 从而引发学习的动力, 找到窍门, 更好的坚持下去。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 如安排一些有特色的民歌或者旋律朗朗上口的民俗小曲。这些音乐作品一般较为短小, 旋律优美, 演唱起来有韵味, 比较容易表达感情, 比如《兰花花》、《茉莉花》、《小河淌水》、《沂蒙山小调》等。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比较喜欢, 同时又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乐曲来进行“精唱”, 就是多次的反复学习。在技巧纯熟的同时, 将情感融入到乐曲当中, 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渗透是有一定成效的。

(二) 对审美渗透的创新能力

在声乐艺术的学习过程中, 除了教师“一对一”的讲课外, 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让学生发现声乐演唱中的“美”, 除了热爱演唱艺术以外, 还要有创新的精神, 才能够对声乐这门艺术的感悟力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造机会去创新。

三、对声乐教育中审美渗透的期待

声乐教育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也是一项高雅的音乐学习课程, 在当今形式严峻的社会就业大环境中, 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受欢迎。声乐教育中对学生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加热爱音乐艺术, 热爱生活和学习, 同时更有自信面对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对青少年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教育事业的投资也不断加大。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会影响到大多数学生。因此, 教师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外, 更要将审美效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 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的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同时, 通过对声乐美的感悟更好的掌握声乐学习的精髓,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 2015, 05.

[2]赵大海.浅谈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 2012, 10.

上一篇:腹腔镜根治术下一篇:中国式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