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2024-07-07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通用7篇)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篇1

摘要:有限合伙制作为一种“人合”和“资合”的企业制度, 由于其能够有效地解决风险投资行业中的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近年来在风险投资领域得到了空前的运用。但是, 在我国的风投行业中, 大多数仍以公司制而非有限合伙制来进行企业的制度安排。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有限合伙制在我国风险投资的应用障碍,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就这个问题, 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有限合伙制,税收风险,投资者结构,风险投资家市场

一、有限合伙制及其在我国风险投资领域的应用现状

有限合伙 (Limited Partnership) 制是英美法系国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企业形式。它是指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和其他法人组成的经营商业、分享利益的团体。在有限合伙制中包括普通合伙人 (General Partner) 和有限合伙人 (Limited Partner) 两种合伙人。其中, 普通合伙人负责合伙事业的经营管理, 并且对有限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而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限的参与, 对有限合伙的债务也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作为一种“人合”和“资合”的企业制度, 有限合伙制能够有效地解决风险投资行业中的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大大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和运营成本, 并且能够有效激励风险投资家努力工作等优势, 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际上风险投资组织的主流模式。但是, 我国在2006年8月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明确和引入了“有限合伙企业”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后, 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中大多数仍以公司制为主, 采用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组织可谓凤毛麟角。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阻碍有限合伙制应用的几个因素

1. 税收风险对有限合伙企业造成的负担

对于税收方面的政策, 各国的通行做法是只对法律上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企业才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国外, 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作为非独立主体资格的营业组织, 在税收上享有直接课税的待遇 (flowthrough treatment) , 而投资人在风险投资组织具有盈利并且接受收益时, 仅仅以分配额承担纳税义务, 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就避免了既要征收企业所得税, 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风险。由于这种运营成本上的降低, 也是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大多采取有限合伙制而非公司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的有限合伙制企业尽管不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主体资格, 仍要面临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问题, 而作为个人投资者同时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并且, 目前我国有关的税法, 涉及到有限合伙纳税的解释至少有3种~5种。根据合伙企业所得税纳税细则来讲, 可能是35%, 假如根据个人所得税法, 是20%。根据企业所得税法是25%, 参照美国 (黑石) 有限合伙人, 纳税则是15%;而如果根据合伙企业法, 是个人股, 则无需纳税。

这样, 由于税法规定上的混乱和解释不清, 国内风险投资机构采取有限合伙制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相关的税收政策不能进行调整, 有限合伙制的企业仍将面临双重征税的负担, 其制度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影响其推广。同时, 由于这种高税收政策, 也势必将我国庞大的民间闲置资本拦在了风险投资大门之外。

2. 投资者结构对选择有限合伙制的限制

发达国家风险资本组织的演变过程中是一种很特殊的“逆向演变过程”, 即一般的企业制度是从业主制到合伙制, 再发展到有限公司制, 最后演变为公众公司;而风险投资组织是从公众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有限合伙制组织。在这样的一个逆向演变过程中, 我们认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最初的天使投资到现在的各种风险投资组织, 风险投资的投资者从个人投资者转变为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例如:在美国, 最大的风险投资者是养老基金、各种保险公司等等。拥有成熟投资理念和获取信息充分的机构投资者是有限合伙制能够实行的重要原因。个人投资者盛行会导致分散的股权结构而造成“搭便车”问题, 这样会严重影响风险投资组织的治理效率;而当投资者仅仅为有限个机构投资者组成有限合伙人时, 其治理效率无疑会提高。

在我国的投资者中, 绝大部分是个人投资者, 缺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并且, 《合伙企业法》中规定, 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这种限制主要是出于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以防国有资产流失。但是, 这样一来, 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等虽是国内大量闲散资金的主要汇集者, 其从事投资活动就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同时, 各种非金融机构, 如许多国有企业, 由于其体制和盈利能力有限的问题, 尚不具备投资风险事业的能力。再次, 许多富裕的个人, 要么投资理念趋于保守要么投机心理强, 追求短期利益, 均不能够成为有限合作人。因此, 在我国目前这样的投资者结构中, 能够成为合格的有限合伙人的机构和个人少之又少, 这对于我们选择有限合作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3. 风险投资家市场的不健全

有限合伙制企业的最基本结构就是包含了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如果说我国目前投资者结构的现状使得有限合伙人的选择面临困难, 那么风险投资家的现状就使得选择合适的普通合伙人的情况更加严峻。在国外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运作中, 风险投资家起着关键作用。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 是风险资本的经营管理者, 对企业亏损和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风险投资家的责任同风险资本的成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对风险投资家管理风险资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 风险投资家个人的声誉和信用等问题也成为了投资者选择的重要指标, 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再者, 由于有限合伙制要求风险投资家的出资比例虽然仅为1%, 但是其绝对数额很大。同时, 根据张维迎 (1994) 提出的一种“财富传递”理论, 即认为物质资本作为信号可以反映个人的经营能力, 因此, 对于有限合伙制中对风险投资家个人财富的高要求也有利于解决其甄别问题。

国外风险投资较为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投资家市场,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化创业投资管理人才。而在我国, 由于风险投资处于探索阶段, 发展时间比较短, 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人绝大多数只有几年的从业经历, 积累的实践经验较少, 个人出资能力有限, 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创业投资管理人员是直接由政府部门任命, 素质不高, 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风险投资家市场。因此, 如何催生真正能凝聚财富、知识和管理智慧的普通合伙人市场, 是我国采取有限合伙制对风险资本进行管理需要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

上述三个方面的探讨主要是从我国相关法律和资本市场的环境来进行的, 要真正实现有限合伙制的本土化必须从我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背景出发, 积极探索这种制度的适应方式。具体来说, 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1. 减轻有限合伙制企业的纳税负担

对税法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有限合伙制企业不应该再缴纳企业所得税, 避免双重纳税对企业造成的负担。

2. 放宽对有限合伙人的限制

吸引有实力的有限合伙人, 对现有的《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 鼓励各种保险机构以及有实力的企业进入风险投资行业。

3. 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进一步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 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 积极培养一大批职业风险投资家市场, 为有限合伙制风投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肖阳李爱平:高科技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的治理机制风险投资导论.管理科学, 2003年12月

[3]邓金鑫郭振国:中国创业投融资对接效率初探——基于创业投资公司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年第6期

[4]黄雅俊:有限合伙制的中国本土化分析.财经界 (下半月刊) March, 2006

[5]房汉廷: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七大问题.中国科技论坛, 第4期 (2007年4月)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篇2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作为一种先进的审计方法, 在理论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 并且在发达国家审计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从理论上讲, 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 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 能更好地分配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保证审计质量, 弥补传统审计方法的不足, 缩短审计期望差距。但到目前为止,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一套严密的风险导向审计体系。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的运用中存在层层障碍, 导致风险导向审计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在整个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中, 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投入审计资源最多的就是风险评估阶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对风险的评估和量化过程。就目前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来看, 风险的评估程序具有极大的主观性, 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标准, 加大了风险评估的风险性。在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中, 虽然发展了一些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建模进行风险量化的方法, 但在实务工作中, 风险的正确评

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现金流向、现金充足性、偿债能力及收益质量等情况, 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2.2.5报表附注应说明报表中相关事项

《指引》指出, 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 作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编制附注。会计准则要求, 附注应对企业债权、债务及资产的构成, 企业担保、诉讼、未决事项、资产重组等重大或有事项, 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等作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 为报告使用者提供翔实的资料。

2.2.6合并会计报表应关注合并范围及方法

《指引》要求: (1) 企业集团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 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 (3) 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合并报表编制的范围应该以控制为基础, 抵消公司内部交易, 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公司应当及时归集、整理、合并抵消基础事项和数据, 编制合并抵消分录, 并依据估和量化缺乏可操作性。这使得风险评估仍然仅限于理论层次, 在审计实务中仍然是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 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运用中流于形式。

(2) 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切实应用到审计实务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模式。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最大的变化在于: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以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以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并贯穿审计过程的始终。但目前出版和发行的专业教材和相关著作中, 却很少体现出这样的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对风险评估程序的具体介绍较少, 缺乏相应的实践模式。很多专业教材仅仅涉及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介绍, 在介绍具体审计实务时却又回到了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主, 实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系统导向审计程序。在专业教材中, 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到具体的实务中更是纸上谈兵。

3 在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障碍3.1外部视角

(1) 从政府层面来看, 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缺乏相应的审计指南。目前, 我国虽然有《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会计法》、《证券法》、《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及往来对账结果, 经核实无误后进行编制, 并保留合并报表的书面记录。

2.2.7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充分

《指引》明确提出: (1)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 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减少或避免编制差错和人为调整因素。

O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防范财务报告的风险, 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但是还应注意财务报告是由财会人员编制的,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责任感、确定报表编制流程、明确编制分工进度、实施相互核对等, 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立法, 吕宏斌, 等.企业内部控制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李三喜, 徐荣才.全面解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案

例分析[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0.

法》、《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等一系列法律, 但是这些法律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比较空洞, 没有具体的标准,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在2007年6月11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但对于其中诸如“不实报告的认定”、“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等还是未有一个清晰的说明[1], 这些都将导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具体实务应用中缺乏相应的审计指南。

(2) 从市场层面来看, 缺乏规范的审计市场。我国审计市场具有规模小, 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 集中程度低的特点, 致使审计市场形成恶性、无序的竞争[2]。在这个无序的审计市场中, 素质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不惜以降低审计费用来拉拢客户, 审计费用的降低必定是以审计成本的降低为代价, 较低的审计成本会相应地减少审计程序, 从而使风险防范水平有所降低, 风险导向审计背离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的初衷。

(3) 从被审计单位来看,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 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势必会影响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是很完善, 内部控制相对比较薄弱, 对风险的评估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虽然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并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但其中许多内容还是非常原则性的, 相当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内部控制尚缺乏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1]。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务中运用的步伐。

3.2 内部视角

3.2.1 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

第一, 审计成本与效益平衡难以把握。从理论上来讲,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审计风险模型, 对风险进行量化, 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 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 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 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达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但是, 在实践中, 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地降低审计成本。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首先需要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 使其了解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知识, 这需要一定的物力投入。另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扩大关注范围, 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审计计划阶段和控制测试阶段的工作量, 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审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是讲究成本与效益原则的, 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 在审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成本的增加往往不能与收费的增加同步,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

第二, 审计信息系统不完善, 缺乏强有力的数据库支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 在计划阶段就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客户整体经营环境, 从内外部取得大量信息, 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 客户的不同风险领域, 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2]。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 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流程和持续改进的需要。但是, 现阶段国内很多会计师事务所还缺乏了解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 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不完备, 信息系统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 数据积累严重不足, 难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恰当的评估,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3.2.2 注册会计师的角度

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 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行业、法律、企业管理、内部控制、资金、技术等环境中, 研究被审计单位有无经营风险, 这些经营风险能否引起审计风险, 研究被审计单位有无舞弊情况, 这些舞弊情况能否引起审计风险[3]。这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有丰富的执业经验, 还要有广博的行业知识, 对各行各业的总体情况了如指掌, 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进而对风险导向审计作出进一步的实施。但是, 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远远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改进措施

4.1 外部视角:优化外部环境, 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1) 从政府层面来看, 建立健全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一, 完善相关法规中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款, 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首先, 要提高法律法规的统一性,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分散在《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由于立法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不同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规定不完全一致, 甚至相互矛盾, 因此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 必须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 保持执法的一致性[4]。其次, 提高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可操作性。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具体标准, 当审计失败时可以依据法律条文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定性, 从而使追究责任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 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规定过于笼统, 使其缺乏可操作性, 客观上助长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投机行为。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或发布行业准则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 加大处罚力度,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加大法律的震慑力, 使注册会计师重视审计风险, 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2) 从市场层面来看, 加强对审计市场的管理, 规范审计行为人的监管, 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审计收费的管理, 对于以降低审计费用来拉拢客户, 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来谋求事务所生存与发展的行为, 给予严厉惩罚。通过强化对审计市场的监管, 提升审计的总体质量, 恢复公众对审计专业人员的信任度, 降低审计风险, 减少审计诉讼案件的发生, 促使审计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方向发展[2]。

(3) 从被审计单位层面来看,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着手, 在公司治理框架下,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4个环节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 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弊端, 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客观需要。

4.2 内部视角:做大做强自己, 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质量

4.2.1 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

第一,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 降低审计成本, 力争达到成本与效

中小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

水梅1, 詹碧华1, 张秋月2

(1.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11;2.牡丹江卫生局, 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工具, 也是企业的自动预警系统和维护系统。然而,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非常薄弱, 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

1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及作用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 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用以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的总称。按其控制目的的不同, 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三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四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但在现阶段, 它已暴露出许多与内部控制有关的问题, 如企业信息危机、浪费严重等。审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让人心存忧虑。

[收稿日期]2011-10-28

益的平衡。首先, 可以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系统导向审计相结合, 对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企业集团, 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采用系统导向审计, 节约审计成本。其次,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 通过审计风险模型, 对风险进行量化, 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 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 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达到节约审计成本的目的。最后, 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 适当增加审计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审计模式, 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需要随时调整和完善审计程序, 让客户感觉到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为他们带来很多增值服务, 比如可以为企业提供内控建议等, 让其意识到高收费并不意味着把成本转嫁给客户[5]。

第二, 加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 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自身的数据库, 存储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及各种审计案例等资料, 以便会计师事务所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恰当评估, 提高审计效率。此外, 还可以尝试与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公司、行业协会等单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2) 02-0033-02

2.1难以实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又是经营者, 一些领导排斥并破坏如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管理者的自身问题使得内部控制没有摆在企业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合理的公司治理机构难以有效建立, 或者即便建立起来, 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2职责或职能牵制不够, 关键控制点上往往缺乏应有的控制

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 经营活动单一, 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上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部样做到专业对口、各司其职, 往往一人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机构职能模糊, 从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各项制度缺乏应有的张力, 使得制度不规范, 执行不到位。

2.3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财务信息失真

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未给予足够重视, 导致其财务核算不规范, 管理松弛, 特别是在资产管理上暴露出许多弊端。 (1) 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的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 使得现金闲置, 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 过多购置不动产, 无法筹集到经营急需的现金, 陷入财务困境。 (2) 应收账款周转回收缓慢造成资金收回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

4.2.2 注册会计师的角度

注册会计师应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该掌握战略管理、薪酬管理、经济指标、业绩评价等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强化其职业精神, 使其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力推动者。

参考文献

[1]章振东.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财会研究, 2010 (15) .

[2]陈启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0 (2) .

[3]贾俊耀, 刘素珍, 朱言清.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1) .

[4]刘路星.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思考[C].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 2008.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篇3

1风险投资在实施中遇到的障碍

1.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因素

1.1.1 经营风险过高

由于中小企业所研究和开发的技术、 产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复杂性,能否研究开发成功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能导致大的风险。 因此,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过高,必然导致其取得银行的借贷资金极其困难。

1.1.2 信用等级偏低

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是传统的融资中介,在企业信用融资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仅信用等级这一条件, 许多企业就不能列入银行信贷支持的范围之内。

1.1.3 缺少足够的抵押和担保资产

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资产结构的特点, 即有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要小于一般企业,也就是能用来作为抵押的房产、机器设备有限。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因素

1.2.1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单一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比例相对不足。 外源融资中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

1.2.2 缺乏完善的政策扶持

从金融政策上来看, 还未形成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还是依据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和行业特征而制定的。 因此,大多数社会资源都流向了大企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也是贷给大企业。

1.2.3 缺乏运作风险投资的人才

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与风险投资经营人才是风险投资蓬勃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将影响风险投资的实施。 因此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经营人才是当务之急。

2解决风险投资实施障碍的对策

目前,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产业,这对于传统的投融资方式也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构成了必要补充。 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填补创新企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一般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之间存在的缺口。从广义的角度说,风险投资包含着冒风险的资金融通(risk finance)和管理支持(management support)两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其能够扶持创新企业迅速成长的主要原因。 风险投资作为增长潜力极大、正处于发展期的投融资方式,要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相适应就必须解决几个关键的问题。

2.1 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中心的引导机制的作用

我国处于风险投资的“初级阶段”,关于风险投资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形成体系,更缺少魄力,这与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投资的重要性有直接关系。 有鉴于此,由政府起到示范作用引导私人投资加入风险投资的行列。

2.1.1 创造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

制定税收优惠、信贷担保、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针对中小企业,国家还应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引导,减少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的风险,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1.2 建立风险投资的法制环境

尽快制定与风险投资相关的管理条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科技入股等方面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2.1.3 营造风险投资的产业环境

放宽技术创新型公司的创立条件,改革原有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重点、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

2.1.4 健全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

进一步规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同国外一流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基金的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和机构。

2.2 建立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服务机构与配套制度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篇4

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微乎其微。1952~1980年, 全社会积累额中全民所有制积累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 集体所有制积累基本不足20%, 居民个人积累在6%之下, 最低时仅为0.9%。因此, 可以认为在这一阶段, 民间资本的利用基本上没有作为。

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资本利用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民间资本利用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80~2002年, 我国民间投资额从165亿元猛增到21 172亿元, 增长127.3倍, 年平均增长24.7%, 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平均增长19.2%高出5.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18.1%提高到了2002年的48.7%。随着国家政策特别是2005年“非公36条”的出台, 民间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对社会投资的贡献逐步提高。

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优先利用领域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民间资本、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 民间资本的储蓄也不断扩大。据有关统计, 我国1952年的储蓄存款余额为8.6亿元, 2008年的储蓄存款余额为21 780 085亿元。民间资本储蓄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以来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投资出路。目前, 民间资本正面临投资方向的选择。“炒房、炒煤、炒油”, 东炒西炒既表现了资本逐利的本性, 也反映了丰富的民间资本寻找投资出路的迫切性。

目前, 我国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大量的民间资金却找不到投资的出路, 因此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找到优先利用领域, 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 其意义重大。

三、影响民间资本投资优先利用领域的障碍

1. 政府投资的垄断色彩导致后续乏力。

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 大型基建和工业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项目几乎被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所囊括。而对于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 融资难仍是它们生存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资金非但无法有效地吸引、带动社会资金, 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甚至还对民间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

2. 启动民间投资的障碍。

影响民营资本投资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环境不好, 一些领域存在行业垄断, 民营资本根本无法进入,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盈利预期不明显。

另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受经济前景不明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普遍过剩、工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民营企业投资谨慎, 普遍存在观望情绪。还有, 中央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越来越照顾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虽在发展, 但无官方背景很难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有利的发展机会。

四、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优先利用领域的对策

1. 转变政府投资管理体制。

要转变投资管理体制, 国家不应再单纯依靠全社会投资计划指标来控制投资总量, 而应从资金源头入手, 利用利率、汇率、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 对投资进行间接调控。在应对金融危机中, 政府巨额投资, 是否使国有企业集中更多的财富, 是否使本已有缺陷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是否使原来就不怎么完善的市场机制更加受到损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民间投资参与进来。今天之所以民间投资还不活跃, 民间投资额还不够大, 民间投资渠道还十分窄小, 关键在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 而如果在医疗服务、金融服务、电讯服务、交通运输、港口机场等行业放开管制, 让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民营经济就会放出足够能量, 发挥出足够的活力, 从而活跃整个经济, 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转变政府投资管理体制, 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找到优先利用领域, 进入各种新的产业领域, 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防止泡沫经济泛滥。社会财富的创造需要实体经济不断创造物质产品,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 物质的丰富可以扩大就业机会, 使更多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 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增加个人收入, 形成新的购买力。这样就能够形成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

2. 消除民间资本投资政策中的“红绿灯共闪”现象。

民间资本投资进入市场, 当然是有准入门槛的, 但市场准入达到门槛以后应该一视同仁。新的民间资本进入后才能有竞争, 也只有竞争才能创新、淘汰落后的产业和企业, 才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 最后使消费者受益。

然而目前, 民间资本参与垄断行业以及公共事业投资, 还面临很多不对等的“待遇”, 这些问题不解决, 民间资本投资政策中的“红绿灯共闪”现象将变为一种常态:一方面,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吸收民间资本, 并与国有资本形成一定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 当民间资本做大做强后, 地方政府又通过一些措施对民间资本加以限制, 导致“国进民退”的事情发生。在没有民间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甚至存在着产业壁垒、行业壁垒, 存在着苦乐不均, 有些行业辛辛苦苦, 没有多少利润;有些行业轻轻松松, 利润丰厚, 甚至出现一些暴利行业和暴利企业。如果民间资本可以自由流动, 就能促进市场供求平衡, 促进和形成利润平均化。利润平均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自然调整, 是“看不见的手”作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在促进宏观经济的调整和控制, 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3. 确立民间投资的合法地位。

民间资本因先天性不足而存在诸多缺陷, 它在见风使舵和见缝插针的同时也掺和着一些复杂的体制因素。在地方政府与民间资本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中, 无可否认, 你有你的“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我有我的“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一旦出现了问题, 就因噎废食, 对民间资本敬而远之, 不管不问, 是要不得的。

对民间资本决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就给一点优惠政策, 而当民间资本做大做强后又忍不住加以限制。我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除了给出一些具体优惠政策, 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上给予民间资本特许经营权利的保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或公共事业投资, 其投资的形式一般都是特许经营的模式, 如果不通过立法来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及其产生的效益, 那么无论开放多少有吸引力的领域, 民间资本也不敢大规模进入或参与。需要通过立法来确立民间投资的合法地位, 不仅要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及其产生的效益, 而且要对国有经济的发展和退出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 真心实意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否则, 即便开放很有吸引力的领域, 民间资本也会心存芥蒂, 不敢大胆参与。

激活民间投资应从法律政策上完善政企分开和保护公平、扶持贷款融资、破除行业垄断等措施, 大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资源性行业、垄断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 将石油、电信、金融、基建等行业切实向民间资本开放, 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使优质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 打破民间投资看得见、够不着的“玻璃天花板”。

激活民间投资, 中央政府早就出台了有关政策, 2009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 重申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 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 带动社会投资。但是这些政策至今未能落实, 效果并不佳。

尽管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不存在政策性限制, 但是, 无论是从以往实践看, 还是从银监会公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简称《办法》) 来看, 民间资本准入要求总体上仍过于严格, 以致形成我国特有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如《办法》第七条规定一般出资人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仅为1亿元, 设立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仅为5 000万元。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 3亿元注册资本的门槛虽然无可厚非, 但是这却将大量民间资本挡在了门外。另外, 相对于一般出资人而言, 主要出资人的主体地位对于民间资本自然更具吸引力, 但800亿元总资本和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从业经验的要求, 对于民间资本作为主要出资人形成很大障碍。符合以上条件的只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从事汽车贷款的财务公司。

拉动经济增长, 不能全靠中央投资, 国家财政也没有这么多资金。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全社会投资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来自民间。可见, 民间投资对促进就业非常明显, 所以政府一定要打破民间投资看得见、够不着的“玻璃天花板”。

5. 保障民间资本享受国民待遇。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为各方认可的还有几项原则, 比如对外资开放的领域, 要先对民间资本开放, 当时的国家计委就曾发布对民间资本松绑的政策性文件, 承诺开放市场, 保障民间资本在各个领域享受国民待遇。此后, 我国政府先后两次发布“36条”决定, 目标也指向了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和扶持。不过我们看到的现实是, 对外开放的尺度还是要大于对内开放, 尽管决策部门正在将政策从吸引外资转向选择外资, 但是相形之下, 有些部门对民间资本的态度显然更冷淡一些, 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目前对民间资本开放的领域相对门槛较高, 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大批曾经活跃的民营企业处境艰难, 投资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面, 信贷投放的方向没有向民间资本倾斜,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痼疾一直未能治愈, 以致经济形成两大恶性趋势, 表现为: (1) 以中石化天价酒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成本失控; (2) 以中小企业为代表陆续到来的倒闭潮。

6. 激活民间投资要从多方面入手。

(1) 建立财政刺激机制, 财政刺激机制要建立在竞争机制之上, 通过公平竞争使民营企业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目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销市场, 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庞大的、竞争性的内销平台, 各地应当对所有企业开放政府采购, 这样就可以为民营企业创造大量的发展机会。

(2) 改革金融体制。我国正在逐渐对内资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开放金融市场。当前正是加快这一进程的大好时机, 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少, 如2009年,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比重大约在10%左右, 不仅占比低而且结构差, 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对象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 而对中小企业则通常都是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 基本上不提供长期贷款或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这样, 中小企业只好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使用, 以致出现短债长用的问题, 企业只好拆东墙补西墙, 利用滚动贷款甚至借入高利贷来弥补资金缺口。要知道, 如果没有民间融资, 就没有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不可能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体系, 更不可能出现我国本土急需的银行家。

(3) 改革物流配送业。对我国的沿海企业来说, 外销比内销要容易得多。我国的对外物流业 (港口、海关、装卸等) 非常好, 硬件设施是很好的, 但缺乏全国性的物流企业提供运输便利。中国的物流支出占GDP的比例比美国高一倍, 两个国家面积差不多, 但我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为内销提供便利。因此, 对内外资民营物流企业开放市场也很重要, 可以为它们提供投资机会, 从而为其他行业提供重要的服务。

7. 修订“20条意见”, 弥补其缺陷和不足。

发改委的“20条意见”虽然比“非公36条”前进了一大步, 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主要是没有重视现在占据半边天的民间投资, 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了一些技术修补, 不是我国急需的对民间投资的正本清源———彻底改变对民间投资不公平待遇的格局。比如石油石化行业, 民间投资理论上可进入, 但进入以后就被国有企业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从行业上下游全面卡死, 因为几乎所有的石油资源都掌握在它们手中, 两大集团的功能实际上已隐含着政府把持的市场准入管制, 这不仅因为它们决定成品油的出厂价和批发价, 而且就连新建“非公”加油站, 也要到它们那里备案才有进入市场的机会。再如“20条意见”建议给民间投资予以贷款支持, 但单从A股市场上14家不同规模上市银行按例公布的贷款客户名单中就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待遇———它们没有一家把民营企业当做重点客户, 在所有上市银行的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无一家民营企业, 可见民营企业的融资仍然是困难重重。

再者, 民间投资形成了一定的产能以后, 一旦遇上经济周期的风吹草动, 调控之刀首先就落在民间投资的产能上———这在钢铁业上十分明显。如最近日照钢铁被国有企业强行收购, 都很典型。而一旦要限产压量, 又首先从规模上加以歧视, 要求对小规模钢铁企业压缩贷款等。

现在要刺激民间投资, 在巨量国有企业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不断享受政策优惠的情况下, 只撤销几个早该撤销的限制性文件, 不可能真正地刺激民间投资。

总体来看, 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实现公平竞争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政府的引导和鼓励政策是激活民间投资的关键。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民间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形势下, 民间资本的运作遇到了困难, 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 民间资本正在遭遇围城之困。本文分析了影响民间资本投资出路的因素, 认为妥善解决这些影响因素, 对正确确定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优先利用领域意义重大。

关键词:民间资本,优先利用,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肖玉航.民间投资的尴尬.证券时报, 2009-06-23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篇5

1.1 天使投资的概念

天使投资(Angel Capital)的概念源于美国,原指纽约百老汇一些富人资助一些因为资金短缺而不能进行的演出,使其获得成功。最初的天使投资基本上是公益性质的,后来概念演化为自由投资者,对原创项目构思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天使投资虽然从概念属于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的一种,但是与风险投资具有明显不同。

1.1.1 资金来源

天使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往往是天使投资人的积蓄资本,而专业的风险投资商往往具有大企业或者银行、基金背景。

1.1.2 投资资金较低

天使投资单次投入在1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大部分集中在50万美元以下,很多天使投资人更多的是普通人而非企业家。对于风险投资而言,资金一般比较雄厚,一般单次投入都在100万美元以上。

1.1.3 两者关注的创业时期不同

天使投资主要关注微型企业发展的种子期或者初创期,而风险投资则主要关注企业的成长期,此时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已经完成了新产品初次开发和市场调查,初步拥有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1.1.4 风险投资的财务回报预期比较高

风险投资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对投资回报比较看重,而天使投资有时更关注创业本身的乐趣,提供的增殖服务也比较多。

但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都属于创业投资。他们关注的项目一般具有“三高”特征,即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也就是说,他们一般关注的是高科技项目,同时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一般为7年左右,资金具有高风险性,当然他们也对回报率有比较高的预期,一般为年投资收益率在30%以上。

1.2 中国天使投资的发展

天使投资在欧洲以及北美等发达国家十分盛行,天使投资与私募(PE)以及公司(机构型)基金占据了国外创业投资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并且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诸如GOOGLE一样的明星企业。

中国的民间天使投资起步比较晚,最初的形态是由政府的面貌出现的,中国政府1986年制定的帮助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863计划”,也可视为天使投资的一种形式。根据《中国天使投资研究报告(2006)》的数据,2006年,中国境内创业投资总额为63亿元人民币,种子期投入为17%,其中大部分属于天使投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国内天使投资人主要为三类人,第一,海外华侨和外国人,第二,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代表,第三,民营企业家。总体来看,兼职投资人比较多,专职投资人比较少,地域集中性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比较少见。因此,就目前而言,中国天使投资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民间财富的大量积累将会为天使投资准备好充足的民间资金供给。

2 天使投资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障碍

2.1 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创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国家的文化、制度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大学生创业者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有:

2.1.1 微型企业是主要组织形式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而每年就业率只有平均70%左右,经过多年累积,2010年我国约有175万的失业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大学生失业现象在今后将长期存在。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使大学生就业创业,表明扶持大学生创业对于开拓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微型企业由于起步资金需求较少、结构简单、成员较少,已经成为大学生初次创业的必然选择。

2.1.2 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形式多样但不成熟

大学生的创业模式,按照参与创业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兼职创业、休学创业和毕业后创业。根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结果,高校学生创业活动中兼职型创业模式的比例占98%以上。其他两种模式比例比较少。如果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合伙制代理加盟创业,选择科技含量比较低的服务行业;进驻创业产业园或者科技孵化园,以自身开发的技术创业等。

2.1.3 融资渠道窄,融资难度大

根据笔者的调查,大学生对于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的认知方面,51%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是首要障碍。目前创业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向亲朋好友寻求经济支持;(2)争取获得政策性贷款,如2006年推出的“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3)通过质押、抵押和担保向银行贷款;(4)创业基金,国内目前运作比较成功的是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主要资助那些符合申请条件的大学生作为主要发起人、依托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初次创办的科技型企业。

2.2 天使投资运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虽然天使投资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运作方面存在很多实际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2.2.1 投资主体因素

合格的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都比较少,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仍然没有成为主流,社会高校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具备创业者素质的创业者比例不高,很多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本身不具备创业成功所必须要的素质。另一方面,中国的财富积累才仅仅几十年,对于财富的认识还不深刻,中国富人阶层数量急剧扩大,但是很多富人对于金钱更多的是拿来消费而不是用来投资,拥有财富资源仅仅是成为天使投资人必要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天使投资人本身必须具备很高素质,要拥有市场、管理、运营、财务、战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冒险精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成熟的天使投资人比例不高导致了天使投资人的稀缺性。

2.2.2 投资项目因素

大学生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根据对国内天使投资人的调查,他们每天都要收到成百上千的创业计划书,其中初创期与种子期的计划占大多数,其中也不乏来自高校的创业计划,但是,在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中,很多是对于服务业甚至是传统行业的翻版或者抄袭,科技含量不高,与天使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并不符合,与其他竞争主体相比,大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很难与其他性质的科研人员或者创业人员的项目竞争。而且,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多项目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项目选择众多的情况下,天使投资人更愿意扮演风险投资的角色,因为毕竟后期的风险更小,收益更大,天使投资VC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2.2.3 投资信息因素

双方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中介,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寻找天使投资人,即便自己有比较好的项目也难以有机会展示。目前我国天使投资的信息交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使投资人俱乐部及天使投资人网络,第二种是天使投资与企业孵化器结合,一般是政府主导或者委托公司运营的科技产业园、创业孵化园。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天使投资人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对于第一种模式,主要问题是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增值服务,第二种是目前国内大力发展的模式,如杭州大学生创业园,把本土浙商资源和大学生创业群体链接起来,其他的如大连沙河口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上海大学生创业园、西安大学生创业基地重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天使投资人、管理方、创业者三方的孵化目标不一致导致资本浪费。

3 对策

鉴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要解决这些障碍,需要政府主导作很多工作,目前可行的对策主要有:

3.1 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或专业、积极开展创业学研究和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挑战杯”和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将创业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中,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3.2 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天使投资人投资

对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进行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微型企业给予财税优惠,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为初始创业的各类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基金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人才培训等多类创业服务。同时要对天使投资人进行财税优惠,可以根据其投资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3.3 建立天使投资人网络

国外政府在非营利性天使投资人网络的创建初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美国的天使资本电子网络、欧洲的商业天使网均得到了政府的扶植,并且建立了很多天使投资人团体,如英国的天使投资人联盟等,通过这些信息渠道,可以有效的交流供求双方的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并建立非营利性天使投资人网络,为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搭建一座桥梁。

3.4 加强相关立法研究

在天使投资中,信用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天使投资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内市场法制环境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坚强信用约束、评级制度的研究,完善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为了规范创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考虑制定与创业相关的法律。

摘要:微型企业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天使投资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主要障碍因素,并给出了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制定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天使投资人投资,建立天使投资人网络,加强相关立法研究等对策,对于微型企业克服资金障碍,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天使投资,大学生创业,障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姚矿,昂朝文.我国天使投资运作模式的构建[J].投资研究,2009,(6):42-44.

[2]邓超,郑元婷,王昌东.政府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29-133.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篇6

1 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障碍

1.1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信托业主要是按照《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来开展业务。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投资基金法》或者《产业基金法》, 因此要针对中小投资者募集私募资金包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不合法的。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出台, 为我国房地产信托经营事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不过, 要真正促进房地产信托经营事业的发展, 尚需要制定有关规范各种房地产信托经营业务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 特别是关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如何具体运作、房地产信托经营业务的税收制度等问题, 这些都是房地产信托经营的具体操作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关键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就妨碍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

1.2 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

在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 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融资不仅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基本形式, 而且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一级市场以外, 存在着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在这个二级市场上, 各种金融创新产生了层出不穷的房地产金融工具, 包括投资基金、信托证券、指数化证券等。正是通过各种投资者在房地产金融市场上对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自主购买, 二级市场把本来集中于房地产信贷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效地分散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各种投资者。

然而, 长期以来, 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单一,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直到“121号文件”颁布, 房地产商才受到房贷紧缩的困扰, 积极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因此, 无论就房地产金融市场主体——资金供给方 (投资者) 和资金需求方 (房地产开发商) , 还是就房地产金融市场本身来说, 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并未发展到适合房地产投资基金迅速发展的成熟阶段。

1.3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中存在风险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运作模式, 对受托人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的有效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容易发生受托人的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托投资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各种机会牺牲投资者的利益为自己谋取好处。我国的投资基金在发展过程中就发生了相当多的这种问题。基金管理人侵占基金资产, 将基金资产盈利转移到基金管理公司等事件时有发生, 如有些基金资产净值几年增长几个百分点, 而同期基金管理公司资产却膨胀几倍;另有一些基金管理人, 不顾投资者利益, 无端做出大笔交易, 目的在于个人获得营业部的交易佣金返还。因此, 如何创造一种环境, 尽可能使信托投资者的利益与受托人的利益相一致, 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关键。

2 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对策

2.1 营造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所需法律环境

2.1.1 完善房地产法律制度

在房地产法律方面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产权问题上, 针对下面的问题在房地产法律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

(1) 产权的界定需要更加细致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针对的是国有房地产权, 难以涵盖现实中的多种产权形式。我国一旦实行REITs需要对我国现存的多种产权形式作出细致、有效的界定。

(2) 产权的登记需要进一步简化

REITs对流动性的要求比较高, 而现行的登记程序过于复杂, 大大增加运作成本。产权登记方面的问题是我国法律方面的空白, 要及时进行法律的修补。

(3) 产权的分割与转让需要明确

REITs通过募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房地产, 使众多投资者成为房地产产权的共同所有者, 当单个投资者将以证券形式持有的产权转让时, 就牵涉到房地产产权的分割问题。但现行法律对房地产只能进行整体转让, 而不能分割转让, 这需要在法律上对产权的分割与转让做进一步补充。

2.1.2 完善信托法律制度

(1) 放宽信托业务资格的限制

按信托法, REITs应当由信托投资公司经营。然而, REITs涉及到房地产的开发、利用、管理等众多方面, 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我国目前信托公司的发展状况看, 绝大多数未必是合宜的受托人入选。而专业性的房地产公司因信托业规定限制, 却不能成为REITs的受托人, 因此需要放宽信托业务资格的限制, 促进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的相关环境营造。

(2) 放松发行和举债的限制

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 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 这难以适应商业性房地产对资金需求量非常大的需要, 并且信托不能举借外债, 这严重制约了REITs业务的扩展, 必须取消这方面的融资限制。2005年香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守则》将原来的借贷比率为总资产净值的35%, 增加到了资产总值的45%, 以适应REITs发展的需要。

2.1.3 完善证券法律制度

(1) 承认信托受益凭证是证券

房地产投资信托中, 信托机构对投资者 (即受益人) 发行的是一种信托受益凭证。根据国外立法, 信托受益凭证被认定为证券。相比较而言, 我国法律对证券范围的规定过于保守, 现行《证券法》调整的证券只限于股票、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而直至现在, 国务院还没有认定其他的证券形式。

(2) 允许公开募集

我国证券法只规定了公募形式, 这种形式过于单一且发行成本较高。而根据相关规定资金信托仅适用私募。REITs作为一种跨证券法与信托法的产品, 国外相关立法允许采用公募和私募两种形式。

(3) 在投资基金法中补充REITs的内容

目前我国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仅对证券投资基金作了规定, 而REITs作为一种产业投资基金还没有法律依据。

2.2 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

2.2.1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发展离不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相关市场构成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的状况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基金的规范化发展水平。因此要建立健全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 强化金融系统整体功能、形成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促进金融创新工具的应用, 为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尤其要构建一个由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具体操作运行、保险公司对开发项目开立担保信用证以及大批房地产评估机构和房地产证券等级评估机构的多元化投资服务机构体系。

2.2.2 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REITs 基金的受益凭证可以如其他的股票、债券一样在证券交易市场上自由的买卖, 公开、透明、活跃的REITs 证券交易市场是其成长的优良土壤。我国证券市场90年代建立, 至今约有15 年的发展历程, 比起美国的证券市场其成熟程度相对甚远, 尤其是我国2000 年以后, 受我国实业市场和证券市场多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证券市场一直都很低迷, 直到今年才有所起色。自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状况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完全处于健康状态,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又日趋激烈,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信息虚假、需求和供给结构不对称等问题, 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空置率高、房产价格高”的奇怪现象。另外, 我国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加紧, 对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面影响很大,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且开发周期长, 急需要融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 推行REITs 对于房地产行业无疑是一个大的利好消息, 但如何正确引导和使用这些资金至关重要。

2.3 建立健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风险规避机制

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务中存在着投资项目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防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务中潜在的各种风险, 要做到建立健全下列机制:

(1) 要建立规避风险机制, 做到从源头上控制项目风险。根据监管要求, 公司办理投资业务时, 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尽职调查, 及时发现项目中的潜在风险, 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确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 剔除掉风险过大的项目。在尽职调查和市场研究的基础上, 制订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 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防范集中投资可能产生的风险。

(2)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一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应当对投资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 实现投资多元化、资产结构多样化。同时, 在投资方向上, 不能完全照搬目前美国REITs主要投向于以收取租金为目的的成熟物业的做法, 而应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 可采取部分投资于房地产开发建设, 部分投资于成熟物业以收取租金。

(3) 建立抑制风险机制, 针对不同的投资方式有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股权形式投资的, 可以向项目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 在项目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上保证派驻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有能力对项目公司的运作进行监控;以贷款方式投资的, 以银行监管的方式监管融资方的资金使用。

(4) 强化以风险监控为重点的内控制度建设。改善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 建立包括管理委员会、监督机构以及具体运行操作机构的严密组织机构体系, 尤其要改善基金的股权结构, 防止一股独大, 同时健全科学、高效、严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机制。

3 结 语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是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 也是广大投资者可选得一种相对稳定的投资工具。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为我国发展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REITs能够有效满足房地产多元化的资金需求, 在我国推出具有广泛的实现意义和迫切的市场需求。它将打破银行债权融资的单一房地产融资结构, 成为房地产稳定的资金来源机制;能够发挥市场管理和配置风险的机制作用, 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 弥补房地产金融功能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空白, 是房地产金融发展的趋势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也是当前我国所急需的房地产金融制度。

摘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实际上是一种证券化的产业投资基金, 通过发行股票 (基金单位) 集合社会闲散资金, 使用专业人士投资、经营管理, 不仅可以解决房地产公司的外部融资渠道单一和融资难问题, 而且也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资金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并为中小投资者参与房地产投资和收益分配提供了现实途径, 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条较好的融资渠道。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毛志荣.我国发展上市房地产基金研究[Z].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 2004-09-20

[2].国信证券.REITs国际发展状况及我国推行REITs的可行性分析[Z].2005-03-21

[3].易宪容.房地产金融风险究竟有多大[N].中国经济时报, 2004-03-17

[4].闰妍, 朱晓武.中国房地产信托行业的分析与思考[J], 金融管理, 2005, (12)

[5].张薇.国外REITs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 2005, (7)

[6].陆龙坤, 周青.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障碍及其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12)

风险投资应用障碍 篇7

在科技开发活动中, 由于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且复杂, 就决定了科技开发活动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作为消极影响因素, 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损害性会极大地制约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科技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降低科技风险成本, 激励企业开展科技开发活动。目前, 我国以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科技保险。本文根据不同科技风险的特点, 结合科技保险和风险转移障碍, 以企业自我管理为立足点, 研究自我管理在科技风险保障体系中基础性和补充性的地位与作用, 分析我国科技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对科技风险的自我管理手段进行研究和探索。

1 科技风险:基于风险谱系的排序

1.1 科技风险及其内容

科技风险是指科研开发活动中, 特别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 以及科研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1,2]。从时间序列角度, 科技风险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科技研发风险、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应用风险[3,4]。

根据企业科技开发活动的基本流程及相关风险因素, 这三个阶段的风险可以进一步细化。其中, 科技研发过程中的风险包括认知风险、操作风险、人员风险、资金风险和关键设备风险;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包括资金风险、人员风险、认知风险、操作风险和关键设备风险;成果市场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责任风险、竞争风险等。

1.2科技风险转移或是自我管理:风险谱系分布

阿瑟·威廉姆斯等[5]将完全的风险自留和完全的风险转移设置为风险谱系的两个极端, 根据风险的特征和保险保障的能力, 将风险分布于完全自留和完全保险转移的界定的区域中。这种方法通过风险性质与风险管理方式的匹配, 能够直观地将与特定风险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手段结合起来。

在技术风险这一高集成性的复杂风险中, 有一部分风险与商业保险的传统经营业务之间存在着高度相似性, 如高新企业财产风险、关键设备损失风险、科研人员的人身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和产品责任风险等, 这部分风险位于风险谱系上端, 通过市场化手段的可转移程度较高。科技风险中还存在一些弱可转移性的风险, 这部分风险在通过科技保险进行市场化转移时存在着诸如技术、信息等诸多制约因素, 位于风险谱系中部, 比如资金风险、环境污染风险、操作风险等, 市场上有针对这些风险的科技保险产品, 但是承保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这类风险的市场化可转移程度较低。此外, 科技风险中还有一部分是限于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而不可转移的风险, 这些风险与理论可保风险的要求大相径庭, 保险公司缺乏对这类风险经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这些风险位于风险谱系下端, 比如竞争风险、市场风险等。非可转移性的风险基本上不能通过科技保险进行风险转嫁。具体如表1所示。

2 科技风险自我管理的基础性作用:科技保险的障碍

在政府扶植和其他社会化、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缺位的情况下, 科技保险称为我国企业科技风险管理的主要外来依托力量。就性质而言, 科技风险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可保风险。戴康[6]认为科技风险是被创造出来的, 人类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风险。吕文栋等[7]认为科技风险具有集成性、弱可保性、外部性等特征。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科技风险通过纯商业保险的方式实现市场化风险转移的障碍。我国科技保险经营主体是商业保险机构, 现阶段虽然政府对于科技保险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但是支持力度较小, 科技保险主要还是按照接近纯市场方式运作。

2.1 企业通过科技保险获取风险保障的障碍

2.1.1 科技保险供给障碍

在我国, 科技保险的供给障碍是由科技保险本身的特征及其发展阶段决定的。科技保险本身集成性、复杂性和高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供给科技保险的主动性不强;同时, 作为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的新型险种, 保险公司缺乏经营这类险种的经验和专业人才队伍, 且尚未建立起科技风险损失数据库, 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作为定价基础和管理这类风险的依据。

从2006年我国科技保险正式启动以来, 保险公司向市场提供了20余种科技保险产品, 但是, 这些科技保险产品保障的风险大多处于风险谱系的上方。也就是说, 保险公司主要保障的是科技风险中与传统可保风险相似度较高的部分, 而对于可保性较弱的风险, 保险公司基本没有涉足, 即便涉足, 保险公司对这类保险的限制条件也很多, 使得保障效果大打折扣。

2.1.2 科技保险需求障碍

从我国开办科技保险以来, 企业的科技保险需求有所提升, 但是总体而言, 企业的参保率依然不容乐观。对科技保险的需求障碍主要来源于企业属性、认知不足和价格制约这三个方面。现阶段, 我国科技保险的主要保障对象是高新企业, 因此, 不满足高新企业定义的其他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很难获得科技保险支持;现阶段保险企业对科技保险产品定价较高, 在科技活动高投入带来资金紧张的同时, 科技保险的价格效应必然会抑制企业的保险需求。同时, 位于风险谱系下方的科技风险以及间接损失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更大, 这部分风险不能通过保险提供保障, 以及企业对应保风险认识不足等问题也极易造成科技保险的需求障碍。

2.1.3 科技保险供需匹配障碍

科技保险现阶段在供给与保障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矛盾。保险企业基于业务经验和风险选择的限制, 在科技保险供给方面较为审慎, 对于科技风险中的技术研发失败、成果转化失败以及大额融资风险等高风险、高损失的项目不予保障, 而这恰恰是企业科技活动中的核心风险所在, 也是企业迫切需要获取的风险保障, 因此科技保险无法满足企业科技风险保障的核心诉求。

企业的科技开发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贯穿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品市场化等整个科技活动始终。刘骅[8]认为, 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三阶段的风险中, 某些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影响。实务中, 较多企业愿意通过缴纳定额保费的方式锁定企业科技活动的一系列风险, 获得“全面”保险,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科技保险采用的是“点保险”的方式, 无法提供一系列保险计划满足企业的需求。

2.2 科技风险自我管理的基础性地位

基于上述分析, 在政府以及市场化管理手段缺位, 同时科技保险获取障碍的情况下, 科技风险的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在契合企业自身需求、控制风险程度以及排除科技保险障碍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基础性的地位。

2.2.1 风险自我管理以企业利益为立足点

相对于科技保险供需主体分离导致的保险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下的供给约束, 自我管理有一个内生的优势, 即管理方与被管理方的合二为一。自我管理下管理双方高度一致, 科技风险管理者基本上没有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经济利益[9], 因此完全能够以企业的利益为其管理决策的立足点。

自我管理能够完全突破利益导向下的风险选择。风险自我管理能够打破基于可保性的风险谱系排序, 根据企业的实际风险状况和管理需求确定风险管理的对象, 真正满足企业自身的科技风险管理要求。自我管理能够贯穿于企业科技开发活动的全过程, 根据科技开发活动状况灵活调整管理内容, 实现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开发活动的实时动态的衔接, 从而满足企业科技开发活动的“全流程”风险管理要求。

2.2.2 自我管理能够培养和提升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应对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险等外部风险管理手段的发展是滞后于风险发展的, 科技风险更是这样。企业科技研发活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特征, 这也决定了科技研发活动具有更快的发展性和很强的未知性, 外部风险管理手段的滞后性直接决定了企业对新型科技风险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即便是非新型科技风险, 科技保险获取的障碍和科技保险免赔额、除外风险等保险责任的限定都决定了科技保险保障的局限性和非全面性。科技保险不保的风险同样会对企业产生消极影响, 在外部管理不可用的情况下, 企业必须对这部分风险进行自我管理。

风险的自我管理是企业在主动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自主对风险进行衡量和评估, 并利用企业资源对风险及其影响进行控制和处理的过程。自我管理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经过企业对科技风险自我管理的探索和积累, 企业对与本企业相关的科技风险发生的规律性认知逐步增强, 能够提升企业对科技开发活动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以及风险预防能力;通过自我管理建立企业科技风险灾难记录体系, 能够为企业自担科技风险提供数据基础, 让企业为科技风险自担做好充足的资源准备;通过自我管理建立科技风险自我管理框架体系, 将风险自我管理和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能够有效控制科技风险的发生和影响;通过自我管理实践, 企业熟悉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避免对某一工具过度依赖, 多样化相辅相成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

2.2.3 自我管理对科技保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科技风险自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保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风险自我管理改善了企业的科技风险状况。保险是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一种特殊经济机制, 因此风险状况决定了保险是否承保和以什么条件承保。企业对科技风险有意识的内部管理能够优化风险状况, 因风险造成损失发生的频率和幅度都会有所下降, 面对这样的风险状况, 企业责任保险的竞价优势得以体现, 科技保险的承保条件和保障限制必然随之放宽, 逐步排除科技保险的需求障碍。二是在科技风险自我管理过程中, 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风险的认知得以加深, 从而降低科技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 为科技保险提供承保依据;同时企业对灾难的记录能够为科技保险提供定价基础, 从而解决科技保险的技术瓶颈, 排除科技保险供给障碍。三是随着企业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 通过适当的方式建立起企业和保险公司共保的科技保险保障模式, 能够有效地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对科技保险的抑制, 进一步排除科技保险获取障碍。

3 我国科技风险自我管理状况及分析

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 在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理论才被引入中国企业。目前我国企业主导的风险自我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对科技风险的自我管理更是如此, 企业对科技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价以及处置能力较为低下, 企业的自我管理意识薄弱, 缺乏对未来风险的预警机制。

3.1 科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并未建立起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即使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 也主要是针对日常性生产和经营事务的风险管控, 专门针对科技风险的内控性风险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企业没有专门的科技风险管理部门、岗位和人员设置, 不对科技风险管理提供资金安排和预算, 甚至缺乏科技风险自我管理的章程和文件。管理者在科技风险自我管理中的“短视”行为, 导致了企业在科技风险自我管理机制建立的怠惰和科技风险自我管理实施上的暂时性、间歇性甚至不作为。

3.2 科技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有待提高

科技风险不同于一般风险, 它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和专业性特征, 使用惯常的风险清单、流程图等方法都不能达到有效识别科技风险的目的。现阶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企业对科技风险的识别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 企业受到认知能力的制约和风险管理经验的限制, 对科技风险的识别大多是局部的、片面的。而风险评估则是建立在对风险正确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 科技活动的先行性、探索性和科技风险的强不确定性给企业衡量风险设置了很多障碍, 同时对企业的风险量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我国企业缺乏科技风险与损失数据记录系统, 没有储备衡量科技风险所必须的信息和数据;同时针对科技风险这一特定风险的厘算方法也不成熟, 因此企业鲜少进行科技风险衡量, 即使衡量风险也都是流于形式。基于上述分析, 建立在局限片面的风险识别和可行度低的风险衡量基础上的科技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也是让人质疑的。

3.3 科技风险处置能力较为低下

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互补性地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 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相得益彰, 管理收益会更加明显。我国企业对科技风险处理方法的认知非常有限, 对于相关风险管理工具不熟悉, 缺乏对科技风险控制手段和相应的内外部风险融资计划的安排, 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企业对科技风险处置手段较为单一, 除了少数企业通过科技保险转移部分风险之外, 其它损失基本都由企业内部直接消化。这种方法在处理一般损失时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大的负担, 但是在处理较大额度的风险损失时, 则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甚至有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单一、低下的科技风险处置能力会严重削弱企业的科技风险环境适应能力, 从而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4 缺乏科技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是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科技风险预警机制是科技企业的危险雷达, 它的建立能够对企业的科技活动风险防患于未然。当前我国科技企业尚未建立对科技风险的预警机制, 企业对科技活动风险因素及其变化缺乏系统的跟踪应变体系, 这也导致了现阶段企业对科技风险缺乏免疫力。

4 对我国企业科技风险自我管理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风险管理框架结构

风险管理框架是指导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规范性文件。在风险管理框架下, 资源要素能够得以合理配置, 以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设计、实施、监测、评审和改进的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框架, 能够保证企业各部门和各层次风险管理的有效分工和职能履行。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美国的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但该框架运用于我国企业的科技风险管理时缺乏针对性, 而从专业能力和资源禀赋两方面来看, 在我国依靠科技企业自身的力量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管理框架也是不太现实的。科技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对于科技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 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可以牵头集合专业力量和资源优势, 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科技风险管理框架, 以示范文件和技术指导的方式逐渐引导企业建立具体的企业科技风险管理框架。

4.2 完善科技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技术手段

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风险管理效果的好坏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识别和评估的质量。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 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的运用主要依赖于风险经验和历史数据。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决定了企业科技风险往往缺乏既往经验和历史灾难数据, 这就造成了科技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困难, 完善科技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技术手段是突破这一困境的不二选择。在模仿和改良型科技活动中, 根据技术发展的延续性, 科学地参考原来相关技术活动的历史数据;在首创型的科技活动中, 通过类似活动企业的数据共享获取同质数据, 以增强风险的可识别性和可评估性。同时, 随着我国大量研发联盟的建立和发展, 企业在共享研发资源的同时共担科技活动风险, 研发联盟企业间风险经历和损失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也能提升对现有风险识别和评估手段的可操作性。

4.3 多样化企业主导的科技风险管理手段

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手段能够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需求。在企业自主的风险管理体系中, 企业在风险管理手段选择和运用中的主导地位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科技保险的企业“半主导”地位, 大力发展风险控制、安全教育、科技联盟、专属自保公司和科技风险融资计划等企业主导型的风险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增强企业风险管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建立科技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企业对科技活动的风险追踪和风险预防能力;通过安全教育和风险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加强企业科技风险减灾降损能力;通过科技联盟做好科技风险在企业间的共担;建立专属自保公司, 专业化安排企业特定科技风险保障方案;完善风险融资计划, 通过应急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处理企业科技风险事件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困难。

4.4 探索和建立科技风险预警机制

科技风险预警机制是科技风险的防火墙, 它对预防科技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风险管理实践证明, “预防”往往胜于“治疗”, 因此探索和逐步建立科技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科技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自身科技活动和其他类似科技活动的指标体系分析, 逐步探索科技活动规律和特征, 建立起对科技活动风险评估的危险信号体系, 明确指标异动处理方案, 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指标连续追踪和及时处理。由于科技风险的特殊性, 科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随着科技活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对科技风险应急机制的探索也是连续而复杂的工程。

4.5 增强保险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互补

保险机构是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 在风险经营与管理方面具有技术和经验优势, 加强企业与保险机构之间的互动会为科技风险管理和保障带来“双赢”的局面。一方面, 科技企业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加强自身科技风险管理能力, 改善企业的风险状况, 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在与企业的互动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科技风险知识和信息, 为科技保险的发展提供知识准备, 有利于保险公司开创新的业务领域。良好的风险自我管理也能有效排除科技保险的供需障碍, 为科技保险提供优质的市场主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保险机构通过“半参与”或者“全参与”的方式与企业实现科技活动收益共享、风险共担[10], 直接为企业的科技活动提供风险咨询和风险融资, 丰富企业科技风险融资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谢科范, 倪曙光.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J].科学管理研究, 1995 (2) :49-52

[2]陈雨露.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1) :69-70

[3]邵学清.科技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7) :44-47

[4]胡晓宁, 李清, 陈秉正.科技保险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 2009 (8) :57-64

[5]ARTHUR WILLIAMS C, Jr.MICHAEL L SMITH, PETER C YOUNG.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M].Seven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Inc., 1995

[6]戴康.保险经济学[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1990

[7]吕文栋, 赵扬, 彭彬.科技保险相关问题探析[J].保险研究, 2008 (2) :36-40

[8]刘骅.科技保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9]乔治E瑞达.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传统经验下一篇:三相负荷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