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培训研究

2024-10-03

科技管理培训研究(通用12篇)

科技管理培训研究 篇1

1 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1.1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传统意识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1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民的科技素质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2008年乡村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9.72%,小学文化占33.15%,初中文化占43.94%,高中文化占11.12%,大学及以上文化占2.08%[1],农业技术人员3.06万人[2];农业机械总动力3400万千瓦,稻、麦、油菜、玉米4大农作物4项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4%[3],相比之下,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1.2 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匮乏

现代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维持生计的小农形象,他们中有部分人能够面对市场,根据市场的变化,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更有一些精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然而其他多数农民在谋求致富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的能力弱,其原因一是保守观念,农民愿意看到切实的利益,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完全照搬,但不会在借鉴中变化,造成盲目跟风,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二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在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下,农村农产品交易市场有限,面对一个更大、更开放的市场,缺乏进入大市场的知识准备和心理素质,其风险意识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市场参与能力不强。

2007年7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贯彻不到位,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在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1.2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培训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形态[4]。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的农村经济发展实用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5]

2 现代农民科技学习状况的研究分析

2.1 研究方法

2009年3~10月,在江苏各地调查农民科技培训的主体——农民个人的科技学习状况。选取经济不同发达地区,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计发放1200份个人问卷,整理出有效问卷997份,另发放培训机构调查问卷逾100份。同时深入南京、苏州、泰州、南通、宿迁、盐城、徐州等地,走访当地的农业部门、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乡镇,与种植、养殖大户及普通农户进行访谈,较全面地了解江苏农民科技培训状况。运用基于分形维的子属性维数界定方法,对调查数据的属性选择研究。并借鉴基于分形维的属性约减算法[6,7]。

分形理论是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一个数学分支,利用分形理论进行数据集固有维数的确定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一般采用训练——验证的实验手段进行具体应用检验,从而得到分形理论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了该研究路径,根据分形方法研究获得的精简属性集,对江苏农民科技学习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针对个人或农户的问卷主要调查与农民科技学习的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科技学习情况、技术/技能掌握、科技培训后的应用情况、培训需求5大项,共31项,培训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单位基本信息、科技培训情况、培训资源情况、对农民科技培训结果的评价共16项,删除与农民科技学习完全无关或弱相关的9个属性及不便于数据处理及主观评价数据的17个属性,得到21个调查属性。

对所有21个属性进行分形维计算及信息增益计算,并依据聚类算法进行分组聚类,实验过程中采用传统的k-平均法进行属性聚类,采用欧氏距离,选择其中每组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形成A’数据集,得到分组结果。合并之后的训练集中75个元数据进行了数据合并,包括62个矛盾数据,最终构成特征数据集。

我们选取最终获得的影响农民科技学习成效的12个关键属性,利用精简属性集构建的决策树对测试集的检测达到了81%的精度,说明选择分形理论及信息增益理论解决农民科技学习的有效性,12个精简属性包括:农村活动、农民培训后增强的意识、农民科技培训内容、农民培训后掌握的技术、农民人均年收入、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农民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影响科技培训效果的外部因素、农民对科技运用的态度、农民参加科技学习的时间、农民参加科技学习的次数和农民的培训需求,为下一步对江苏农民科技学习有针对性地实证分析提供了依据。

2.2 农民科技学习状况的实证分析

从12种影响农民科技学习的重要属性入手,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1 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

我们对农民最关注的活动进行了调查,在科技下乡、打麻将、庙会、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农民培训和其他选项中,选择农民培训的人占39.60%,其次是科技下乡,占26.80%,文化活动占20.20%,可见科技培训已经成为农民最关注的活动。

此外,从环境保护、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诚实守信等方面调查农民对科技培训的认识,结果表明农民重视并愿意参加科技培训,通过培训掌握了各种技术、技能。见表1。

2.1.2 农民科技培训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运用

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采用多种办班形式,对学员采取“零距离、面对面”服务,农民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听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培训后采用新技术改造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掌握,推动了各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农民在参加科技培训后新技术应用情况见表2。

2.1.3 农民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调研显示农民家庭年收入水平与重视科技培训密切相关,见表3。通过科技培训,农民掌握了新技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2.2 农民科技学习存在的不足

2.2.1 培训内容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要求有较大差别,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在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中均列第1、2位,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较匹配的是苏中地区,其次是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在苏北地区,农民对无公害产品的生产需求排第3位。除了重视粮食、蔬菜种植技术外,各地区农民的培训需求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民科技培训内容要适应培训需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科技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2.2.2 参加科技学习的时间和次数较少

对农民进行影响培训效果的个人因素分析见表5。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次数排在首位,而排第二位的是文化程度。在苏南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38.9%,3~5天的培训占19.8%,7天以内的培训占15.7%;苏北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56.4%,3~5天的培训占24.1%,7天以内的培训占11.9%;苏中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30.4%,3~5天的培训占22.8%,7天以内的培训占12.2%,一个月以内的培训占14.1%。这表明,多数农民一般只能参加短期的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在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应以短期培训为主,长、短期结合。

2.2.3 获取科技信息渠道不够广泛

农民科技信息获取渠道见表6。可以看出互联网没有成为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其中的原因一是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二是为数不少的农民不会上网。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成为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苏南地区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获取的科技信息要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农民通过科技人员下乡获取的科技信息要高于苏南、苏北地区。

2.2.4 农民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有限

据统计,农民选择免费培训的占56.6%,愿意承担培训费用200元以内的占15.5%,100元以内的占13.2%,50元的占6.7%。这说明农民科技培训具有政府投入公共品性质,当前农民的科技培训应以免费为主。这与我们对农民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外部因素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投入经费和政府政策支持。

2.2.5 农民科技运用缺乏资金的支持

江苏不同地区农民对科技运用的态度见表7。

在苏南地区,增加收入的占56.1%,选择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40.1%;在苏北地区,选择增加收入的占65.7%,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33%;在苏中地区,增加收入的占55.4%,选择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39.4%。这说明需要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后续服务,政府应对农民农业新技术运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3 完善我国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议

3.1 制定和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十二五”规划

农民培训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推动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结合农民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农民培训的长期规划,对农民培训结构进行调整,以短期培训为主,带动长期培训的有序开展。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在制定“十二五”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时,以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根据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明确江苏“十二五”农民科技培训目标:到2015年,开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创业兴业、服务技能开发培训1000万人;明确财政部门投入;在全省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农民创业兴业培训工程”、“农业服务业技能开发工程”、“现代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经营者和规模经营者、农业经营带头人。

3.2 根据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

①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

农业部门所属的农广校要发挥渠道优势,根据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及时对培训菜单进行反馈调整,乡农技人员负责培训后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力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培训。

②广泛开展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培训。

积极开展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和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技术的培训。

③实行分层次、分专业的创业培训。

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引导农民积极创办科技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管理、规范发展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积极推动创业培训与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推进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创办企业提供启动资金支持,并提供异地就业信息,培养一批有特色的职业农民。

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利用乡镇庙会、赶集等形式组织授课,对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多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并建立农业一线通服务平台随时接受农民咨询,提高他们的务农本领和科技应用能力。

3.3 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科技培训体系

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利于农民全面和可持续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和先进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8]。

构建合作教育培训体系,应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培训的条例,支持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承担以本社社员为主的科技、文化和合作教育短训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民科技培训给予财政补贴,选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科技示范户、专业技术能手到所在地农业职业学校、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科技素质。

在合作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发展合作教育的专门法规,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强化对合作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合作社教育培训,使农民不断地在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熏陶中,引导农民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讲诚信、守信誉,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4 加快农民培训法制建设,制定各地的《农民培训条例》,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长远发展

2010年5月,天津市通过《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农民教育培训而制订的地方性法规。

在制定农民培训条例时,要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监督管理,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工作,科技、工会、宣传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工作。各部门力求优势整合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要明确农民科技培训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培训机构实行管培分离机制,建立培训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监管;发挥市级农业部门监管作用,对培训过程中的台帐资料加强监督与管理,审计部门对培训项目实行定期与不定期审查,监督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培训机构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的弄虚作假、挪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EB/OL].[2009-12-25].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9/nj14.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EB/OL].[2009-12-25].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9/nj03.

[3]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2008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EB/OL].[2009-01-14].http://www.am-ic.agri.gov.cn.

[4]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7.

[5]张峭,徐磊.中国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研究,2009(6):89-91.

[6]鲍玉斌,王琢,孙怀良,等.一种基于分形维的快速属性选择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3,24(6):527-530.

[7]郭平,陈其鑫,王燕霞.基于分形维数的属性约减[J].计算机科学,2007,34(9):189-190,239.

[8]张红云.专业合作社培训新型农民的优势及其路径拓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5):337-340.

科技管理培训研究 篇2

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纽带而形成的母子公司的组织架构形式,这使得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地位尤显突出。从行政管理体制到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源于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经过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主要从事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与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已确定实行母子公司体制和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为此,必须建立适应母子公司体制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最终建设国际一流的宇航集团。

一、航天科技集团现行财务管理职能的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航天集团所属各级单位在财务管理战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的行政管理体制仅仅以保质量、保国家科研生产完成为目标,因而财务管理的职能表现为国家财政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具体表现在:

(1)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采用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为满足政府及军方等外部拨款者的需要,因此,造成目前多种会计制度并存、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可比性、整个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难以产生以及家底不清的现状;

(2)现行的成本核算制度不能适应航天科技集团企业管理的需要。许多单位的成本核算仍未采用国际国内通行的制造成本法,无法真实反映和区分科研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水平的高低与管理活动效率的高低。大批航天高科技人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无法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得到体现;

(3)财务信息化水平较弱,缺乏统一协调的、能够支持全集团战略目标如何实现、资源如何配置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会计核算体系既无法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集约化经营管理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加入WTO以后与具有国际一流管理水平的宇航集团进行竞争的需要。因此,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亟待改变,以实现集团整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战略目标。

二、航天科技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重构

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三种:集权型、分权型、集权和分权结合型(或称统分结合型)。航天科技集团应在实现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的基础上,确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按照母子公司管理架构的思路,构建统分结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1.确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公司内部等诸多因素。航天科技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应采取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并结合集团提出的建立具有经济规模的航天高科技产业、国际化经营、建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发展战略,从价值运动的四个环节即从筹资、投资、营运、收益及分配上实现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2.构建母子公司架构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子公司下的财务管理强调管理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协调和监督,因此,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模式上有别于一般控股公司。首先按母子公司模式推进集团公司、院(子公司)以及厂所的改制,确定集团与院(子公司)的投资者与被投资者关系。母子公司体制形成后,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简化为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义务,对全集团财务控制、协调和监督,并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搭建新的符合母子公司体制的财务管理模式,逐

步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航天科技集团母子公司体制下财务管理模式可表述为:统分结合、组织合理、权责对称、制度规范。

按照母子公司体制的思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权限分配的基本模式宜采用统分结合型,即财务管理上的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统一管理是指将对集团公司的会计核算、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权利统一起来。统一管理的内容包括:重大财经政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权益、公积金等);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预算编制方法、程序与审批;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化体系;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筹融资政策(举债、担保);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制度(包括投资失误的责任);绩效考评程序和方法。分级负责指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子公司在授权经营的范围内组织好财务管理的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日常财务收支管理;日常财务监督;向财务公司短期借贷;权限范围内技改、投资和投资退出;利益分成的处理以及其他与分公司经营目标相一致的财务管理职责。

实现依产权关系自上而下授权、按决策层次自下而上决策的财务决策管理体制。将集团、院(子公司)及下属厂(所)依次划分为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投资中心的决策内容是对筹资和投资方案的选择。利润中心的决策内容包括对影响利润水平因素的分析和经营决策方案的选择。成本中心的决策内容包括对影响利润高低因素的分析和对产品经营决策方案的选择。集团公司筹资、投资、营运过程、收益及分配的财务决策,先由业务部门作出,然后上报总经理;建立资本授权制度,对于在总经理授权范围内财务决策方案,由总经理决定并报董事会备案;对于重大的财务决策方案,由总经理报董事会批准。

三、统分结合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思路

在统分结合模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亟需解决若干重要问题。其中,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并根据集团整个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研究制定投融资管理体制以及进行兼并重组等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是科学合理、内容全面、管理闭环。为了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航天科技集团应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报表体系。横向到边是指集团、院(基地)、厂(所)形成不同层次的预算体系,集团的预算体系应包括重大项目(型号)预算、集团整体关键财务指标和各院(基地)关键财务指标预算以及集团本级的费用预算。院(基地)的预算体系包括重点产品(型号)预算、院(基地)整体的关键财务指标和各厂(所)的关键财务指标预算以及院(基地)本级的费用预算。纵向到底是指在分级管理的前提下将集团的预算指标分解到院(基地),然后由院往下逐级分解。

2.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一套集团同国际国内同行业比较的评价体系;二是集团对院(基地)及集团所属各职能部门的评价体系。按照2006年9月颁发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要求,各院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对下属厂所的评价体系。针对航天科技集团的具体特点,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对责任人的评价以预算标准为主,对责任单位的评价则以历史标准为主,并参照国内、国际同行的竞争标准。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集团对院(基地)的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院对厂(所)的评价指标可考虑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厂(所)对下属部门的考核可考虑采用以业务指标为主,财务指标为辅。

3.投资管理体制

按照母子公司体制的基本思路,集团总部需在投资上实现统一决策、统一管理。根据集团发展的目标,研究和制定集团战略产业(包括战略民品领域)。投资决策权限的划分可按军品投资和民品投资区别对待。民品投资的决策权限原则上集中在集团总部。对于军品投资中的重点型号、重大工程的投资决策权限应集中在集团总部。对于利用分配盈余进行职工

福利和服务性小型项目投资权可放在子公司。

4.筹资及资金管理体制

为实现集团公司总体发展目标,按资金用途的性质,对集团范围内筹资活动实施不同策略、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控制,以降低筹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战略投资资金金融化。通过设计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如公司债券,可赎回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以及直接或间接上市来解决航天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包括提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的孵化资金、产业能力结构调整及硬件升级所需资金。

二是对风险性、竞争性企业或项目,应实行间接融资为主的筹资策略。在提升主导民品的结构能力时,应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发挥间接融资的双向职能,规避风险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三是对集团上市公司统一管理,研究利用配股和增发以及其他上市政策;选择时机,利用已有的上市公司实现资产重组和资产置换,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四是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和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建立集团公司对内、对外和成员单位之间的往来结算和资金调剂管理规范,整合集团公司的闲置资金。子公司的短期剩余资金应在集团内统一调配,子公司需要短期资金时可向其他子公司融资。可委托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具体操作。

5.改制、重组及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集团目前存在着投资链条长、管理层次多、专业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鉴于此,集团应积极通过改制、重组和并购等手段和方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为一体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弄清集团资产总量及分布结构的前提下,根据集团战略发展目标的要求,通过改制、重组和并购,进行变动调整,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改制就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组是以实现集团整体价值为目标,对集团内部各个单位的资源进行相互调整和改变。包括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管理层重组和管理体制重组。通过内部重组方式,将更突出军品、宇航产品的主导地位。并购的重点在于集团外部,将使集团资本快速扩张。对于主导民品可通过并购,快速壮大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科技管理培训研究 篇3

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现状

1.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提出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和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但多年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农民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六部门制定的《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03一2010年);2004年,农业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6年,农业部依托农广校系统,启动实施实施了“百万中专生计划”;2007年,农业部、中国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了农民科学素质行动;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通过新型农民五大科技培训工程实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正逐步形成。

2.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效果

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分析报告来看,几年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广校28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高4200多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4万个,乡级农业推广站16.7万个。

二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更加健全。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农业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机制对农民更具有吸引力,运行更有效,实施效果更能够得到保证。

三是农民教育培训运行模式更加丰富多彩。各地区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不同对象和需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绿色证书培训模式、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模式、阳光工程转移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模式等。这些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绿色证书工程自1994年实施以来,共对3200万农民进行了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1400万农民达到岗位规范要求并获得“绿色证书”,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共培养了583万名跨世纪青年农民和新型农民,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当地生产骨干和致富带头人;阳光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到2007年年底,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3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073万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农广校、农职校在“十五”期间,为农村培养了150万名中专生和大专生,他们大多在基层从事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氛围更加浓郁。目前,各地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宽松。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3.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存在不足

目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内容难以契合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的没有结合农业生产形势和农民实际的需要,培训形式不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授课的语言不够通俗易懂;在培训过程中以单纯的种养技术为主,忽视了农村二、三产业知识的培训,较少注重农民的市场意识、经营理念培育。农民对培训对象没有发言权,只有被动地接受培训,积极性不够高。二是培训工作脱离农村工作实际。农村生产生活有明显的规律,如果在培训过程中不尊重这些客观实际,培训工作就难以为继。三是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本末倒置。当前培训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培训机构的“东家”是政府主管部门(如当地财政部门、农业部门)。为了争夺培训市场、拿到培训经费,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往往是“主管部门满意度最大化”,而非“农民受益最大化”。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对主管部门的意见关注度远远大于对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的力度,于是培训机构表现出“不是为农民培训,而是为主管部门培训”。

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项目下达单位对整个培训工程的实施缺乏一套有效的评价和准入机制。往往注重下达任务而缺乏对实施效果的准确考评。即使在工程验收时,所制订的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健全。评价内容上,定性考核多、定量指标少,宏观考核多、微观评价少,重目标考核、轻过程管理。评价方式上,简单地采取调查、走访、测评方式,不重视参训农民的意见。

解决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急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验收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在培训中和培训后开展实施效果评价,将评价结论作为培训经费的拨付、后续培训工程实施单位选拔和工程实施优秀单位评选的重要参考。以此不断规范项目实施单位的培训行为,提高他们的责任心;通过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检查验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设想

1.主要评价指标

为了较为准确地评价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效果,我们初步构建一套适合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检查验收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通过采用现场资料抽查、问卷调查、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得相关评价信息以达到准确衡量培训的效果。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确定建议采用德尔菲法,由任务下达部门组织,经两轮专家咨询后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

(1)第一轮专家咨询

任务下达单位邀请相关专家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每组指标进行考虑,亦可考虑删减或增加指标。每位专家独立工作,对每一指标都给予新的权重赋值。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束后,组织单位对每位专家提出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进行整理和相关分析。

(2)第二轮专家咨询

第二轮专家咨询与第一轮咨专家询方法基本相同,但第二轮专家咨询中,对争议较大的项目列出所咨询专家反馈情况汇总及分析,以供咨询专家进行第二轮决策时参考。通过第二轮咨询,专家意见将逐步得到集中,据此可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3.评价结果分析和应用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专家对任务承担单位进行工程实施的检查验收,并逐项给予评分。不同的评价档次可作为培训经费的拨付、后续培训工程实施单位选拔和工程实施优秀单位评选的重要参考。

科技经费管理控制机制研究 篇4

关键词:科技经费,控制机制,监督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近年来, 在关注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的情况下, 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乃至普通公众均越来越关注财政投入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在这种形势下, 国家科技经费的安全性及其使用效率就更加突出。而加强科技专项经费控制管理, 是提高科技专项经费分配和使用的透明性, 确保科技专项经费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方式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并逐渐向国际惯例过渡, 因此可以说, 我国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 彰显了新旧科技经费管理机制中的一些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建立科学、严密、规范和完善的科技专项经费控制机制管理体系, 实现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是政府公共支出改革的要求。

一、科技经费管理现状

目前, 各类科技计划 (专项) 大都按照现行课题制管理的有关要求, 制定了明确的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 为科技计划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使科技专项经费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根据这些规定, 科技主管部门从规范项目申报、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和财务管理, 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等方面入手,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管理力度。课题从立项、实施、直到结题都有严格的财务管理要求, 如课题立项要有详细的课题预算;执行期间要求有年度经费结算;课题结束时要求有结题经费决算, 并将财务经费决算纳入课题验收环节;项目承担单位还要接受归口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和审计部门的财务抽查或审计。

“十五”期间, 在总结原有科研计划管理方式的利弊和吸收其他发达国家科技管理模式优势的基础上, 国家明确提出对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行课题制”, 颁布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 提出按照公平竞争, 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 并以课题 (或项目) 为中心, 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在经费的分配与使用上, 要求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以反映课题的实际成本。同时, 《规定》还要求原有国家科研计划的管理办法按照课题制管理的要求作相应的修订。863、973等计划均已出台了相应的新的管理办法。课题制管理实际上是将科技经费的管理重点延伸到微观领域, 以课题为中心进行管理。但是, 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等主要是以科研机构和研究活动的性质为基础的, 而不是针对微观课题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与新实行的课题制管理存在性质上的差别。目前,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等管理办法并没有作相应的调整而继续沿用, 因此, 在科技经费的管理上就形成了分类管理与按课题制管理并存的局面。

同时, 我国加入WTO后, 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必须遵守WTO的相关规定, 如WTO的《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政府支持R&D活动的强度就明确规定, 国家对工业研究开发活动的补贴不得超过研究活动开支的75%和竞争前开发活动成本的50%, 且只能用于人员开支、科研设备、科研服务、管理方面。我国原有的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对科技计划的支持方式和范围, 已与WTO规则产生了一些冲突。因此, 应利用全面实施课题制的机会, 促进科技管理活动向国际化靠拢, 改革已不适应的管理规定。

二、科技经费管理机制

(一) 总体目标

以保证经费安全为核心, 实现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建立有关的制度和规范, 明确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的责任和具体要求, 规范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的经费管理和审计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综合性的经费监督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央有关部门的作用和积极性, 按照不越位、不缺位, 减少监督环节和层次, 尽量不增加受资助单位的负担的原则, 全面加强科技专项经费的监管, 建立完善的科技专项经费监督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监管信息系统, 改善专项经费监督管理的技术手段。在实施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的过程中, 通过对经费预算、执行及审计等基础信息的系统分析和对重点对象的调查研究, 可以针对一些经费配置、使用中突出的问题, 加强节点监控,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 专项经费监督制度的设计思路

在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 除科技主管部门外, 还涉及到经费使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因此, 其执行监督比较复杂。在科技主管部门内部, 按照现代行政管理的理念, 即“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相对独立, 互相制衡的原则进行机构设置。按照这一思路, 应将科技专项经费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配置于不同的部门, 使其职责分明, 相对分离, 相互独立, 互相制衡, 达到内部制约和控制的目的。同时, 还必须接受强有力的监督, 使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一个完整的科技专项经费监督体系应当是伴随“专项资金链”, 形成一个“监督链”, 并构成一个闭环。

(三) 专项经费监督制度建设内容

在经费“监督链”上, “经费使用”和“经费验收”环节还涉及专项经费使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加强监督意识, 认可其监督结果, 逐步形成监督结果 (特别是审计报告) 的认可制度, 达到部内部外互相联动、资源共享的有序局面。建立一个有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制约和监督系统, 解决好其制度规范是核心和基础。制度既是内部制约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 也是内部监督的依据。在监督制度设计中, 要将“监督链条”中各个环节及其所涉及的有关部门的责权利进行规定, 要对监督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 还需要配套的制度和信息系统。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 我国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管理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 主要表现在:有关各方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意识越来越强, 对科技专项经费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工作也日趋重视, 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严格的立项决策, 优化预算编制, 规范事中执行, 强化事后审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各有关部门对科技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方式不断调整优化, 逐步实现了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检查和管理相结合, 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相结合, 提高了监督检查的整体效能。科技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一) 加强科技经费的控制监督

1. 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

首先, 我国可设立国家层次的预算工作领导机构, 对各个平级的预算权力部门进行宏观层次的协调。其次,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总监察长办公室制度, 设置类似的监督控制机构, 这样既有助于对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其监察实施又不受制于某个行政部门, 而直接向部长和国家负责, 充分保证监督权力机构工作的独立性。我国应在借鉴美国科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以人大监督、财政部门监管、审计部门审计和项目跟踪监督制度为核心的功能协调、分工明确的政府科技经费监督体系。

2. 在监督控制方式方面。

我国主要局限于报告制度、审计和绩效评估等方式, 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备案制度等监督方式, 要兼顾科技经费监督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 发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方式。

3. 在监督控制实施方面。

我国科技经费的监督机构应按照规范化步骤, 对科技经费的使用实施全过程监督, 分阶段对科技经费的使用进行检查, 促使资金按规定使用, 尽快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经费监督实施流程;同时, 要充分发挥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保证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教育和信誉管理, 逐步将监督实施工作引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4. 对于监督控制结果的处理。

必须严格执法,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将处理事与处理人、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内部处理与外部曝光有效地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查罚并重, 重点是追缴违规使用的科技经费, 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追缴隐匿、挪移的经费的方法。

(二) 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1. 预算工作要精干高效。

国家层次的预算工作领导机构之间应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 裁撤一些管理重复的机构, 真正做到精干高效。

2. 要充分保证监督权力机构的独立性, 这是监督工作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尽管监督渠道众多, 但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 所以保持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是保证监督工作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必然要求。

3. 加快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制度是对科技经费的使用实施监督的依据和保障, 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坚持严格执法, 引导监督管理工作向法治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徐海燕, 汪前进, 岳忠厚, 等.美国科学基金的监督模式[J].科学中国人, 2001 (5) :42-45.

[2]肖少平.论公共财政的财政监督[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25-27.

科技管理培训研究 篇5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管理工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2〕2号)和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国家铁路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局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坚持依法管理、职责明确、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原则。

第三条 局科研计划紧密围绕铁路行业发展和监管需要,结合铁路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所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展铁路行业科研工作。主要包括:

(一)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研究;

(二)铁路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研究;

(三)铁路发展规划、政策和体制改革研究;

(四)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研究;

(五)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六)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

(七)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八)铁路安全检测、监控检测设备的研究开发。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局科技与法制司(以下简称“局科法司”)是局科研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局科研计划的编制、实施,发布《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建立项目库,负责项目立项、合同管理、项目验收、成果评价等工作。

各业务司局按照职责范围提出本专业项目建议,参与局科研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涉及全局性重大技术问题的局科研计划项目,报局技术委员会或局务会议审议。

第五条 局科法司负责建立国家铁路局科技专家信息库,并对专家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项目指南》编制、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 项目立项

第六条 局科法司根据铁路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所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充分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项目指南》(草案),经局技术委员会审议,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后公开发布。

第七条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项目指南》要求进行项目申报,申报单位须满足以下条件和要求。

1.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科研项目研究基础和业绩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

2.具备必要的项目实施条件,包括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相关的独立管理机构。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和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项目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八条 国家铁路局建立项目库,对项目实行滚动管理。项目的安排,原则上从项目库中优先遴选。

第九条 局科研计划项目工作按照以下程序及要求进行。

1.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议,提出项目承担单位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建议。

2.局科法司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将通过的申报项目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后列入项目库。

3.局科法司根据需求,从项目库中遴选优先研究项目,组织专家论证,在征求局内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局科研计划(草案),经局务会议批准,报分管局领导签发后下达执行。

4.局科研计划原则上每年发布一次。对于计划外急需立项的项目,由局内有关单位提出建议,科法司组织审核后,报局务会议批准,按局科研计划执行。

第十条 纳入局科研计划的项目,国家铁路局将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在经费上给予全额或部分资助。为鼓励企业自筹经费开展科研开发工作,对符合铁路技术发展政策,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的项目,可纳入局科研计划管理,经费由企业自筹。

第十一条 局科研计划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计划正式下达后,须在2个月内签订《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项目合同》(附件1)。

合同甲方为局科法司,根据授权代表国家铁路局签订项目合同,乙方为项目的承担单位。

两个以上单位联合承担项目时,由第一承担单位作为合同的乙方,并对合同的履行承担责任。其他承担单位的任务分工和经费预算应在合同中明确,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合同中明确指定所承担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应组成结构精干、人员稳定的项目组,项目组人数及主要成员应满足项目研究开发工作的需要,并由科法司确认。允许项目承担单位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人员。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三条 局科研计划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制,预算一经下达,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 科研计划经费支出预算由计划管理费和项目研究费组成。计划管理费是指国家铁路局为科研计划项目的立项、过程、验收以及后评估等活动支付的费用。项目研究费只能用于项目研究所必须的支出,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

计划管理费由局科法司管理使用;项目研究费由项目承担单位使用。

第十五条 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详见附件2)

第十六条 间接费用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项目研究的人员费,以及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项目研究人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项目经费中不得重复开支相关人员费用。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项目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如下:

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第十七条 局科研计划项目经费纳入国家铁路局本级支出预算管理,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上报资金使用情况,接受检查监督。

第十八条 科研经费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经费管理相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对于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出,将停止科研经费的拨款,除追缴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科研经费外,还将视情况取消有关单位承担科研项目的资格,并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

第五章 项目实施

第十九条 为保障项目研究工作取得预期成果,按进行项目检查。项目承担单位须对所承担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填写《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表》(附件3)。有关材料及相应的电子文档于每年1月30日前报送局科法司。

局科法司根据需要可组织专家和局内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是项目经费拨付和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条 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可能影响项目顺利完成的重大事项,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局科法司审批。如需变更项目合同,须提交《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项目变更(解除)合同建议表》(附件4),经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局科法司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项目限期整改通知,并暂停拨付项目经费。

1.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表》、项目阶段研究报告和自评估报告;

2.无正当理由拖延合同进度;

3.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偏差;

4.擅自变更项目合同书主要内容;

5.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

第二十二条 对限期整改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局科法司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对整改后符合要求的项目,继续拨付项目经费;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按规定终止合同,追缴相关项目经费。

第六章 项目结题

第二十三条 项目合同到期后2个月内完成结题验收。项目承担单位须提交《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表》(以下简称《结题验收表》,附件5)、项目研究报告、合同约定的技术文件、项目简要说明,以及结题验收所需其他相关文件(含电子文档),经其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送局科法司。

第二十四条 在收到项目验收材料后,局科法司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以科研计划项目合同确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为基本依据,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将验收意见印发项目承担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

第二十五条 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须在接到通知后1个月内提出具体整改措施,报局科法司批准后实施,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再次验收;对仍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按未通过结题验收记入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科研信用记录。

第二十六条 未经局科法司同意,科研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向其他部门或地方科技管理机构申请办理验收、科技成果评审或鉴定。

第七章 成果管理

第二十七条 局科研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2]30号)和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科技成果涉及国家秘密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国家铁路局科技保密有关规定,切实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项目产生的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项目承担单位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数量和水平,是评价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科研信用的重要指标,是优先承担国家铁路局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局科研计划项目形成的学术报告、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及鉴定、获奖、成果报道等,须注明“国家铁路局科技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或作有关说明,外文标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建立国家铁路局科研信用评估制度,科研信用作为今后承担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局科法司将定期进行铁路行业科研信用评价。

第三十二条 局内各有关单位按职责对局科研计划项目合同的执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检查,配合做好评审、鉴定及后评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积极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第三十四条 对无正当理由造成项目合同终止,或未能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3年内不得承担局科研计划项目。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局科法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

附件1-国家铁路局 科技研究计划项目合同.docx 附件2-项目直接费用构成及要求.docx

香港地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研究 篇6

[关键词]香港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香港回归后,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董建华在回归后第一年的政府报告中就指出,要使香港成为一个产品发明中心,而且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本地,还要面向中国华南和整个亚太区域。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香港成为在发展及应用信息科技方面的全球重要城市(尤其在电子商业和软件发展上处于领导地位)。并指出要采取更多措施,鼓励大学研究人员、工商界和顾客三方面有更多思想上的交流,以激发创新,以及把科技发展成果转化成商品,同时需要充分利用内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人才。因此,香港政府在回归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

一、香港回归后的科技政策

香港政府在回归后的多次政府施政报告中强调科技创新问题,坚持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健全的科技政策,以配合香港高科技的发展,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能够继续激发创新、鼓励发明,并明确指出“创新与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香港要再创繁荣,必须有更广阔的经济基础,更多利用科技和创新,提高本港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香港工商界创新的能力,促进香港的科技发展,以及鼓励科研成果商品化和科技的应用,确保科技研究工作能为经济活动带来最大的附加价值,推动学术机构与工业界合作研究和发展科技。批出等额补助金,让高等教育院校和其它机构与工业界合力进行研究,加强工业界与内地科研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内地的科技实力和香港本身的长处,将内地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此外,为了汇聚科技专才,让企业可以从内地甚至世界各地招聘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并通过不同形式,促进科技上的合作。政府会尽力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创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1.创新及科技基金政策

创新及科技基金由立法会于1999年6月30日决议通过成立,以资助能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及提升科技水平的项目。创新及科技基金由创新科技署管理,旨在提升本地经济活动的增值力、生产力及竞争力。政府希望透过基金,鼓励和协助香港的企业提升科技水平,并为其业务注入更多创新观念。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就是由该基金支持,本计划主要支援由大学、产业支援组织、专业团体及商会所进行的中下游研究发展项目。凡大学、产业支援组织、工商协会、专业团体、研究机关及本地公司,不论是在本地注册成立或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法规成立的公司或机构,均可提出申请。

政府于2005年初为创新及科技基金辖下的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采用新的三层拨款模式。第一层拨款模式包括成立研究及发展中心;第二层拨款模式包括资助不同核心主题的研发项目;第三层拨款模式则包括资助创新的应用研发项目。其中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是在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下新设的资助计划,此计划的目的是加强香港与广东省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设有三个不同的资助计划:平台研究计划、合作研究计划和公司研究计划。

2.有关科技创新的公营机构

香港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在回归后成立了一些与科技有关的机构,以扶助香港的创新产业。为了便于比较,下列表中列举了回归前后成立的所有的与科技有关的机构。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回归前不存在与科技研发直接相关的机构。回归后,香港政府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成立了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园公司和香港研发中心等创新机构。

3.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

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旨在鼓励私营公司充分善用各大学的知识及资源,以便推行更多研究发展工作。计划的重点在于加强本地大学与私营公司的合作关系。此计划由下列三个计划所组成:

(1)厂校合作研究计划

此计划旨在透过资助本地公司聘用大学毕业生协助专利研究发展工作,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研究生将会派驻参与公司,就指定的事项从事为期不超过两年的研究工作。大学会为从事项目工作的研究生提供指导。计划会承担研究生补助金的一半费用。研究生每月最多可获创新及科技基金提供7,500元补助金。由于项目为期不可超过两年,因此创新及科技基金为每位研究生所提供的最高补助金额为180,000元。

(2)合作研究等额补助金计划

此计划旨在推动私营公司与大学合作推行专利研究发展项目。此计划不会资助纯粹探讨现有科技的日常应用事宜或搜集和分析资料的项目。此计划的目的是使大学能在项目的研究发展工作中担当重任,所以大学的研究员必须是项目工作小组的核心成员,并且负责进行项目的大部分研究发展工作。参与公司必须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承担不少于50%的项目成本。

(3)客席研究员产业研究计划

此计划旨在协助大学及产业,就香港政府还没有发展但具长远发展潜力的自然科学或工程项目进行研究,以适应产业的需要。大学的一名杰出研究员将在一段特定限期内获邀担任客席研究员,带领进行项目的研究工作。与合作研究等额补助金计划相同,大学研究员须负责进行项目的大部分研究发展工作。

二、回归后香港科技创新投资状况

董建华在首任期间,大大增加了科技研究和发展的财政投入,其方向主要是创新应用研究,在此后的几年中,政府一直稳步发展与科技有关的行业,香港的大学每年动用约30亿元以上进行研究。1997年下半年拨款33亿兴建科学园第一期工程;政府每年向生产力促进局拨款1.8亿,改善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咨询和向中小型企业推广科技应用的条件;为协助工业界推动科技发展,用2.5亿设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此外,政府也向应用研究基金注资7.5亿,作为营运资金;拨款50亿,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以资助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起l0年内投资20亿,成立专注“中游”研究的应用科技研究院。应用科技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在香港推动高科技发展的桥梁角色。当前,香港各大学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上游领域,而有关科研成果商业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应用科技研究院的成立,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为香港的大学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应用科技研究的平台,推动实用产品研发,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

1.香港政府研发拨款分布概览

注释:由于四舍五入关系,表内个别项目的数字加起来可能与总数略有出入,数据截至2006年6月30日。

不同行业及不同支持计划的拨款分布对比图

从表2和上图上整体看来,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是主要的拨款来源,占据了总拨款的79%,而电气及电子、基础工业和信息科技三个行业占据了政府拨款的大部分,超过了75%。这也充分说明了香港政府近年来对科技创新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对信息科技的重视。

2.应用研究局支持的投资项目

从1998年开始,政府委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项目的管理,拨款主要偏重于信息科技和电讯。回归后(从1998年到2005年8月底),信息科技和电讯分别得到了2.3566亿元和1.1087亿元的拨款。在这种资助下,香港的信息科技有了快速的发展。而生物科技和电子方面在回归前后得到的拨款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生物科技的拨款在回归前后分别是0.1657亿元和0.117亿元,电子方面的拨款回归前后分别是0.3566亿元和0.3352亿元。

3.研究开支与人员数目

回归后研究与发展的开支与人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政府统计处科技统计组2006年6月2日的统计资料可知,研究及发展开支的费用从1998年的56.02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95.052亿元,分别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的0.43%和0.74%;研究及发展人员数目也从1998年的9022人到2004年的18846人。

三、最新科技合作情况

香港在本地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与内地有关机构合作,包括科技资源共享和进行研发项目合作。目前,香港与国家科技部、泛珠三角省区、广东省和深圳市均建立了良好和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汇聚各方的优势资源,达到整体的最大效益。新成立的五所研发中心为香港和大陆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科技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和合作。香港的科研人员拥有国际研究经验,也熟识内地的科技需要,因此研发中心可以促进香港政府、内地和海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广泛的研究合作网络,提供宝贵的合作机会。双方同意安排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作为内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伙伴,加强香港参与内地科技发展计划,包括“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香港地区政府回归8年来制定与落实的一系列的科技政策,香港政府在这几年中尽最大努力给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成立了由创新科技署管理的创新及科技基金。当前,香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本身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机会、劣势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制定利用自己的资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大陆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的战略,与大陆的一些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一九九七年政府报告[R]香港,政府印务局

[2]董建華:一九九八年施政报告[R]香港,政府印务局

[3]创新及科技基金概览创新科技署的网站 http://www.itc.gov.hk/gb/welcome.htm

[4]董建华:一九九九年施政报告[R]香港,政府印务局

[5]香港科技创新的优势 2004年04月25日 云南日报网

加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企业,科技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 它是企业发展的见证, 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决策依据, 科技档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科技档案的涵义及特点

(一) 科技档案的涵义

科技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基建、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录像等科技文件, 是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档案的种类较多, 有工业生产技术档案、基本建设档案、设备档案、自然科学研究档案、测绘档案等等。科技档案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一是知识储备和依据凭证功能, 二是情报功能, 三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效益功能。

(二) 科技档案的特点

1. 专业性。

科技档案专业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具体而言, 科技档案不仅区别于一般档案, 并且不同专业形成的科技档案也有所不同, 彼此之间互相区别。

2. 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在所有的档案门类中, 科技档案是种类最繁多、类型最复杂的一种, 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 成套性。

相对于其他档案, 科技档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成套性, 即围绕一个科研项目的进行, 有规律地形成一系列配套的相关科技文件。

4. 现实性。

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 它记录和反映着企业的科技、生产、建设等活动, 即使在归档后, 也仍然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二、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 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科技档案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档案的重要性, 对其不够重视, 在档案的收集、交接、归档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经常出现档案资料缺失的现象。企业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不足, 缺乏相关的软硬件设施, 导致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难以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二是档案管理难度大。科技档案多以图纸、图表加文字说明为主, 数量繁多, 档案人员每天忙于查找图纸、折叠图纸、整理图纸, 根本无暇去编研档案, 导致档案的开发、利用效果很差。三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 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 对科技档案不够了解, 档案管理业务不熟练, 操作不规范, 不能有序开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 提高思想认识

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档案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大力宣传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 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认识, 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其列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 投入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 加强科技档案建设, 促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推动企业发展。

(二) 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程

企业应严格遵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 使得企业的每项生产、基建、科研活动都有相应的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归档保存。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必须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规程, 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同时, 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档案人员的工作, 共同维护档案资料的完整和安全。

(三) 做好科技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目前, 许多工程项目的资料设计、制作都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 手工资料很少, 企业必须注重科技电子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比如, 一项工程结束进行资料交接时, 不仅要接收纸质的档案文件, 还要对相关的电子文档资料进行交接归档。电子档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大大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四)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给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企业必须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 逐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五) 加强科技档案的编研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科技档案的编研工作, 可以开展专题汇编、设备图纸汇编、数据统计汇编等等。编研工作能够缩短用户查找档案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加速档案信息的交流, 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 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科技档案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企业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不断创新, 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 深入挖掘企业生产潜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九轩.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经济师, 2010, (2) .

[2]张秋菊.浅析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 2010, (4) .

[3]王玉华, 米皓坤.科技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1) .

[4]刘兴权, 刘雪松, 柯朝晖.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J].兰台世界, 2005, (11) .

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研究 篇8

一、重视原始科技资料的收集

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与实践过程中会形成原始科技材料, 如:实验数据、年度实验报告、课题阶段性总结等一手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常情况下, 一个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 所形成的原始资料均分散在各专业技术部门或个人手中, 在一项科研课题结束或告一段落后, 档案管理人员应主动向各部门收集应该归档的原始资料。对于各项目组移交的成果和科技资料也要严格把关, 应按照《科技档案归档管理制度》进行认真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与科技人员沟通。只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档案人员才能收集到系统、完整的原始科技资料。然后再对收集整理完毕的科技资料, 按其归档不同时间、产生领域及相互间的联系组卷成为不同种类的科技档案。对馆藏科技档案的收集要做到完整系统、分类科学、组卷合理, 并保证案卷质量达到行业或国家标准要求。

二、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应用, 使科研院所档案馆 (室) 管理的科技档案内容、种类、载体也随之改变, 由此生成的电子档案也越来越多, 档案人员必须做好这类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电子档案存储介质主要有磁盘及光盘等, 因此计算机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必须有备份, 计算机系统发生意外事故时, 有补救措施, 不至于造成电子文件信息的丢失。存储电子文档的载体上应贴有标签, 标签内填写归档时间、归档编号、项目名称等。做好电子档案管理的同时, 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 建立科技档案信息查询平台,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档案, 为科研人员在科技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中提供高质量的、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科研院所主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管理, 把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管理发展工作计划中, 制定《科技档案归档管理制度》和《科技档案归档细则》, 督促科研人员将科技资料及时归档。针对科研人员课题资料归档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 主管领导要组织各项目组认真学习《档案法》, 加强科技人员对《档案法》的了解, 进一步提高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对科技资料归档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明白科技资料归档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题资料与成果是科研单位共同的财富, 应该由科研院所档案馆 (室) 存储管理。

使科技资料归档与科技人员年度考核相结合, 对于拒绝对科研项目资料加以归档的科技人员不允许参加年度评优, 不允许申报科技成果与奖项, 并且冻结课题的经费使用。通过组织学习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使科技人员认识到资料归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并做到研究课题结束后, 自觉将所形成的资料移交档案管理部门集中管理。

四、树立服务意识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 这就要求科研院所的档案工作者要端正态度, 明确服务方向, 要树立档案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正确思想,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面向科研、面向生产。因此, 档案人员要经常深入项目组, 主动了解研究课题的研究方向、目的任务、对馆藏档案资料的需求等。不仅为项目结束做好立卷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 及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信息, 适时做好研究课题的跟踪服务。

五、提高科研院所档案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延续性的工作, 科技档案的编撰、传承要几代档案工作者连续不断的努力, 才能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可供科研研究和社会广泛利用的档案资源。如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基础工作, 需要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够完成, 这就要求档案从业者要热爱档案事业,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在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科技档案。要博学多识, 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开拓视野,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科技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熟悉科技档案业务的每个环节、流程, 掌握各种载体的档案管理方法。要培养档案工作者的开拓创新精神,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善于提出改进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工作中有所改进、突破、创新, 以此促进科研院所档案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研究 篇9

一、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界定

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过程是在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的主导或参与下完成的, 由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担任主要的科技管理任务, 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 对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信息等各类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取更大科技产出的过程。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过程, 见图1。

在归纳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过程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问题。图1显示出, 科技管理是科研院所内部的管理和服务, 贯穿于整个科技和管理创新活动的始终。科技管理活动是在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管理信息、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管理设备的基础上, 以科技需求为起点, 科技成果供给为终点, 包含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实施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在内的全部科技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 科研院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职能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正因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对科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其科技管理效果, 亦可表述为科技管理绩效, 对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可归结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高低与能力发挥程度。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管理学理论, 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准确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这种稳定的组织特征是在科技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组织文化、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等, 能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守, 进而对科研院所科技活动施加影响。

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构成

关于科技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吴洁、尹宁研究了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构成, 认为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包含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获得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刘洁、麻戈提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的概念, 认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制订、执行科研计划, 了解和研究有关学科进展, 组织科研活动顺利实施, 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的能力。并把科研管理综合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李晓航认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经费、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化科研信息设备等构成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王作军认为科技管理能力关键在于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预测力、决断力、执行力、控制力、协调力表现出来的整体管理和创新能力;吴林妃等研究了农业科研管理能力提升问题。认为科研管理能力由业务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 业务能力是从事农业科研管理所需要的必须业务知识和技术, 关键能力有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构成;李志巧针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结构, 提出能力素质优化策略。

在综合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科研院所职能的特殊性, 本研究提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见图2。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 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 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

知识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基础能力要素, 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是科技管理行为的物质基础, 涵盖了掌握科研管理理论与方法, 通晓国家科技政策和制度、熟悉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 涉及科技管理的各类必要约束条件。

文化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的社会制度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 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保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包括组织协调、合作交往、适应转换、责任精神等。

信息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要素。科研院所进行的科技活动必须时刻关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理解和把握内外部信息状况, 不断收集、识别、加工、吸收、运用各类科技信息资源, 调整和控制科研院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工作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为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的程度, 是科研院所进行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突破方向, 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 是在知识能力、文化能力、信息能力共同作用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能力。

综上所述,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能力要素, 但这四个能力要素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网状结构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结构体系, 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平台。

三、结语

科研院所担任着国家重要创新成果产出的重任,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通过本研究, 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界定, 认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 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 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提升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 就可以根据其能力构成, 结合本院所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使得其能力构成的四个方面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 提升整体能力水平, 促进科研院所发展。

摘要:科技管理工作是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研院所承担任务的变化,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有效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 构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 是实现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立足于全球科技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大环境, 结合科研院所的社会职能, 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 设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构成形式。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作军.基于科技信息化战略的高校科技管理能力创新与战略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 20 (3) :122-126.

[2]吴林妃, 吴敬华, 张棋, 等.浅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能力提升措施[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28 (3) :22-25.

[3]刘洁, 麻戈.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 2004, 22 (5) :98-100.

[4]李晓航.论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结构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9) :81-82.

[5]吴洁, 尹宁.科技管理能力的模糊评价初探[J].造船技术, 2003 (5) :9-10.

[6]黎凯, 邱亚桢.关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如何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11 (12) :102-106.

[7]钱晓红.树立研究者至上理念, 提升科研管理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 :72-73.

[8]李志巧.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8) :132-134.

[9]钱晓红.科研管理水平与服务成效提升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2014 (3) :87.

基建科技进步及技术管理研究 篇10

科技进步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唐重庆分公司作为以能源发电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投产水电站38座、风电场一座,总装机2839MW,在建项目总装机736.7MW,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总装机3501MW。自大唐进入重庆以来,工程建设先后实现了彭水电站一年“五投”、银盘电站一年“四投”等目标,在设计优化、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设备安装)、工程验收、投资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彭水电站航建系统设计施工管理、银盘电站临时门挡水发电、兴顺风电场高山区风电施工管理、马岩洞电站专项验收管理、千丈岩流域小水电施工管理等多项技术,在国内或集团公司系统内,具备科研立题和推广应用价值。但截止2012年10月,基建工程申报的科技进步获奖项目为零、QC成果为零,科技论文仅为16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科技创新认识程度不够。

大多数工程管理人员认为科技创新只是一种形式,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投入却不能产生实际效益。没有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的一种工具,没有认识到工程建设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科学,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创行优和国优的刚性需求,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

分公司制定下发了《大唐重庆分公司司(渝能集团)基建项目科技管理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但没有配套的责任考核及奖励机制,没有配套的科技推广宣传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土壤”,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

(三)科技创新规划(计划)不完备。

从项目立项到开工完建,各项目公司没有针对各自项目的特点及难点,制订科技创新规划,没有真正按大唐国际和分公司的管理要求,把科技创新管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没有制订严谨的季度、年度科技创新实施计划并实施考核,没有实现真正的过程管理。

(四)不了解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QC小组活动。

各项目对科技项目和QC成果的立项、申报、评比程序认识模糊,对如何高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清醒的思路和认识。

(五)对技术管理及经验总结重视程度不够。

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技术文件,它真实反映了工程管理的经验及教训,记录着设计优化、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案、措施和成果,比如:设计方案、阶段报告、总结报告、研究报告、试验报告、施工措施、鉴定与报奖材料等等,工程管理人员往往疏于及时整理、不善于归纳总结提高。

三、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主要措施

(一)必须加强体系建设。

各项目主要领导要有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真正把科技创新当作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抓严抓好。必须健全科技创新领导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创新,并由得力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从分公司各所属项目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重点在于整合有效资源,搞好科技开发。各项目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培养和建设一支过硬的工程师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要充分利用好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调试单位及设备厂家的研发力量,形成一支完备的科技创新队伍。

(二)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制定科技创新考核奖励制度时需要对国家、集团公司、大唐国际科技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充分研究,结合项目公司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准确归纳集中;制度执行过程中应注意执行的严肃性、解释的准确性、反馈的及时性、评估的科学性。应逐年提高科技创新奖励份额,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员实施重奖。要修订人才薪酬,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使参与科技创新、具备科研能力的人员收入高于公司平均水平。在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的同时,还要积极为技术人才争成果、争荣誉、争地位,提供广阔的个人成长空间,在分公司系统内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要制订好科技规划。

制定规划及科技项目的选题方面,应紧密围绕工程建设的需求开展研究,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就研究什么难题,即使目前没有条件、能力解决的问题,借助于相关大专院校、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生产厂家技术优势,通过对外协作,也要立项研究。科技项目选题应坚持“效益为先”原则,既要考虑长远利益,又要注重成果转换。科研成果不能转换为生产力,不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就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这样的项目不立,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科研项目的选题还应坚持不重复立项的原则。凡是国内外已有的成熟技术,不重复研究,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引进。

总而言之,规划立项时应以清晰准确的需求分析来打动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上级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生产厂家、施工单位、行业相关单位的联系,以及时了解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最新信息;验收时应注意收集上级管理部门和潜在用户对项目的意见和评价;验收后及时对成果进行建档和登记并积极在集团公司系统内及行业内推介。

(四)重视科技项目(QC小组)负责人作用的发挥。

负责人作用的发挥是影响科技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影响负责人作用发挥的因素有:科技环境(国家、集团公司大环境与项目公司小环境);兴趣(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在动力);责任心(科技创新工作的驱动力);科研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与行为);组织能力(领导团队的魅力与水平);责任与权利的明晰与否;技能水平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时间投入的多寡等。兴趣、责任心等道德类因素往往比技能水平等知识类因素更重要,促使工程管理人员将更多精力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要比用于提高学历对单位更有益。科技项目(QC小组)负责人管理应是科技管理的重点,核心是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负责人的科技创新兴趣不断加强、积极性不断提高、创造性不断发挥、高水平成果不断产生。

(五)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

公司和科技创新人员利益的协调是关系科研人员积极性和科研经费效益的重要问题,不能让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承担着许多任务却感觉没有任何受益。严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个人变相侵占科研经费,但可以通过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来获得奖励性支持。例如:绩效工资、科技奖励、个人荣誉等。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是:预算的合理性、执行的严肃性和结算的准确性,科技项目负责人需认真领会国家、集团公司、大唐国际及分公司有关的经费管理办法,在财务人员的协助下,申请时认真制定项目预算,执行时认真制定实施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预算变更时必须经过审查和批准。财务部门应及时设账、将支出准确归集到相应会计科目、加强对课题分摊支出的预计性和合理性、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实时准确统计、决算时注意和预算差距较大的情况。重视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管理费和人员费的问题,加强政策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依靠自身调整或争取上级公司、国家政策解决问题。

各项目公司要对每个科技项目设立独立账目。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专家咨询等,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科技及设计费用。

(六)加强技术文件和记录的管理。

技术文件和记录的整理归档不仅是科技项目的管理要求,更是工程管理(档案管理)的要求。整个工程建设从最初立项到设计、施工、验收,所有技术文件必须履行编、校、审、批的程序。

科技项目的负责人应事先了解不同技术文件的要求,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及时对技术文件进行收集、整理、编号、保存,分阶段或在项目验收后移交档案部门。技术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困难是版本问题和保密问题,由于审查环节较多,技术文件形成的版本也较多,因此需及时核对版本,标识清楚。电子版本可多保留几个,一般书面材料只保留最终版本即可。保密问题应该明确科研项目保密点,标明清楚哪些需要保密、哪些不需要保密,准确定密,明确责任。

记录是真实反应科研活动的重要客观材料,对记录的管理应高度重视,应归档保存。原始记录是反应科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是科研结果追溯的源头,当结果出现争议时必须查阅原始记录,原始记录应规范、完整,必要时可由有经验人员进行复核,内容最好包括:近期工作的小结,下一步工作的目的、方法、内容,工作的数据、结果等(数据和结果也可单放,但应和原始记录中该部分工作对应);项目组内的讨论记录不仅反应了科研活动的脉络而且真实记录了个人的贡献,是评价个人贡献的第一手材料;评审点和验证点的有关记录、软件或装置的测试记录、装置的检定或校准记录、合同评审或方案评审记录、主要指标测试记录等是反应科研质量的重要证据,需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记录的归档不要拘泥于国家档案的要求,归档总比不归档好,记录的归档可以认为是在满足国家科研项目归档的基本要求之外附加的要求,应该同项目的其他资料一并归档保存。

(七)加强科技(QC)活动过程管理。

主要工作是:组织科技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审查、提供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资源、监督检查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监督评审点验证点的实施情况(可与科研检查结合进行)、协调解决科研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配合上级的监督检查工作等。

科技项目立项后,科技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策划,策划应建立在项目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项目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的详细分拆情况、到某一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实验的具体方案、人员的分工情况、重要节点的设置与检查方法、经费的使用计划、风险分析等等。策划的输出应形成书面材料,一系列的策划输出材料真实客观地反应了项目的实施路线,同时也是考核个人工作的依据。

检查是实施过程控制的主要方法,检查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采用季度甚至月度报告的方式并不见得好,写得太少,薄薄的一页纸能说明什么问题,写得太多,科技项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负担都重,得不偿失,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检查的效果。检查的方式影响检查的效果,基于实施过程策划的结果,采用逐级检查的方式,既可以保证每部分内容都检查到,又省时高效。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切不可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遮掩,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检查的成果用于人员的考核,对于执行优秀的负责人需要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于执行不力的负责人采用约谈、批评、考核措施。

(八)加强验收阶段的管理。

科技管理验收过程阶段主要任务是:确保任务的全面完成,收集成果并通过验、收。项目公司应组织科技项目小组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对研制的装置进行性能测试、对(下转第89页)(上接第97页)行业内或系统内领先技术进行类比、组织验收材料的编写、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完成项目的建档工作等。科技项目完成后,由分公司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预验收。根据科技项目的类别,申请分公司、大唐国际、集团公司正式进行验收,待项目验收评审通过后,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料进行正式归档,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

(九)加强科技创新与达标创优工作的紧密结合。

分公司基建项目科技实施管理细则中明确规定:单机容量300MW及以上的火电工程,装机规模150MW及以上的水电工程,装机容量25MW及以上的风电工程,要求立项上报评审科技项目不少于3个(要求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QC小组活动成果不少于3个(要求获省部级QC成果奖),每年科技论文不少于3篇。装机规模较小的基建项目,要求立项上报评审科技项目1个及以上,QC小组成果2个以上,每年科技论文不少于2篇。这不仅是科技管理的要求,也是达标投产验收、申报电力行业优质工程和申报国家优质工程的刚性要求,所以对工程建设来说,科技创新工作本身就是达标创优工作的一部分。

(十)加强工程经验总结工作。

分公司的各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确保了工程按期保质完建,确保了各项目既投产、既稳定,各项目应全面总结从决策、设计、实施到投产营运全过程的经验、教训,科学评价建设成果,以提高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保障分公司基本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唐重庆分公司基建工程领域科技进步及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加强基建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管理的措施,以促进大唐重庆分公司成为行业科技领先型企业。

关键词:科技管理,考核奖励,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大唐重庆分公司(渝能集团)基建项目科技管理实施细则(大唐渝电制[2012]22号)

[2]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中期科技发展规划(2009版)(大唐国际制[2009]16号)

科技管理培训研究 篇11

关键词:科技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科技企业集团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发展实力、获得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因而,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提升企业经济发展应成为我国科技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

一、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一般而言,科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相较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为由于科技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条件等方面更为复杂与多变,因而,决定了科技企业集团拥有了一些易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1.财务管理层级大且财务目标由最高决策者制定

相较于一般的企业财务管理而言,科技企业集团由于成员企业众多,加上成员企业之间内部的关联交易频繁,因而,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在跨度上、纬度上都要困难许多。首先,财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在利润的分配上也是比较难以协调;其次,科技企业集团中的财会业务不仅要满足企业内部各种经营活动的需求,还要向政府、社会以及信息的其他使用者提供准确、公正的财务信息。

2.财务活动复杂,企业财务管理控制难度大

一般而言,企业集团具有较大的规模,因而具有规模化的管理效应。而科技企业集团为发挥规模化效应的优势,就会采取多元化的筹资与投资管理策略。结果就会导致财务管理的经营模式、成本核算方式及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会计报表时候难度增大,也就进一步增加了科技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难度。

二、当前科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集团管理机制不畅导致企业资金管理失效

由原本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而来的科技企业集团,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未建立有效地管控体系来实施企业集团策略,依旧存在官僚主义的现象。由于,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欠规范,导致下属企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资金管理不严,体外循环现象无法避免,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进而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同时,有的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僵化,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投融资、资金收支、对外担保等资本使用控制得不到位,无法形成良性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益,企业盈利能力低下,无法在集团内部达到资金使用的最大化和融资成本最低化,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

2.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手段,难以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我国科技企业集团由于组织结构庞大,集团的财政集权、分权问题尚未达成一致,因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内部结构松散,缺乏凝聚力,尚未形成集团利益的整体意识,经营与管理职能出现界定不清、资源配置与调度不协调等问题。因而,由于财务协调手段缺乏,难以编制全面预算,开展财务分析,因而,很难在集团内部形成协同的效应,开展企业资源配置及管控的全面预算,使得财务预算与整个预算相互不衔接,有的预算的监控力度薄弱、缺少严密的计量标准和绩效考核力度,最终必然无法落实,流于形式,进而难以发挥集团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发挥整体优势。

三、加强财务管理,全面提升科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质量

1.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融资力度与能力

科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是在保障集团利益的基础上,既要充分尊重子公司的法人地位,还应积极的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因而,应积极的构建适于科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以集团利益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投资控股公司、上市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丰富投融资手段和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支持主业发展。使财务管理涵盖企业投资与融资、收入与分配等多方面的财务管理内容。同时,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对新材料、节能环保、置业、物业等业务进行重组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引入战略合作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落实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以确保提供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合理性。

2.转变理财观念,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雷锋精神与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研究 篇12

一、用雷锋精神指导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意义

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知与行的统一, 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 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 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1963年, 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从此, 一个群众性学雷锋热潮在全国兴起。40多年来, 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 雷锋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的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2. 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 “国家富强靠经济, 经济繁荣靠企业, 企业兴旺靠管理, 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他还曾经说过:“三流的企业靠生产, 二流的企业靠营销, 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同样,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各国管理大师们关于校园文化的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 许多知名企业的文化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着。因此, 用雷锋精神指导, 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

企业学雷锋, 用雷锋精神指导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和正在开展的“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 倡导移风易俗, 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去。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像雷锋那样, 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 助人为乐, 热心公益, 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加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 我国的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精神,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 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积极主动, 甚至漠不关心, 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得过且过”的态度。而只有爱岗敬业的人, 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 不断地钻研学习,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2. 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从某种意义上讲,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有些员工缺乏创新欲望, 习惯于顺其自然, 从来不多想, 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 只愿模仿, 依葫芦画瓢, 不会另辟蹊径。员工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坚决克服。

3. 缺乏精诚合作精神

科技管理人员缺乏合作精神, 做事主动性不够, 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 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 遇事没有主见, 有想法也不直接说, 不善于与人交流, 缺乏合作精神。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的员工间沟通交流机会少, 尤其是部门之间对话的渠道不畅通, 导致对本部门以外的其他岗位的劳动缺乏认同, 工作配合中易产生误会。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 部门间存在隐形壁垒, 工作难以协调。

三、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构想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 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激发人们的进取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 可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凝聚力, 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活力。

1. 学习雷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打造忠诚科技管理团队

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是雷锋精神实质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溶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中, 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 主要是表现服从国家分配, 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 甘居平凡岗位。从表现形式来看, “雷锋精神”同计划经济的人才配置相适应, 反映了个人志愿与国家社会需要发展的一致性, 成为计划体制下鼓舞人们热爱本职, 尽职尽则, 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的精力量。同时当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 恰恰需要服从性。因此, 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他要求人们做到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不能安于现状、甘于平庸, 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2. 学习雷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塑造现代科技管理学习型团队

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 努力学习革命理论, 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 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是雷锋精神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 “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 则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刻苦钻研现代本职业务, 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尤其要把“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 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业团队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这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他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 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 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 我们鼓励科学的合理消费, 对人们求富求美求乐的需求已不再简单否定, 也不再套用过去的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 但这与艰苦奋斗精神并不矛盾。在市场经济越发展, 消费水平越提高的条件下, 越需要提倡厉行节约、艰苦创业。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 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 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 尤其是那种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 自觉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4. 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 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和谐团队

先人后己, 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 与人为善, 这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它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对当今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起了极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雷锋精神的根本社会作用, 就在于它能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弘扬雷锋精神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大力倡导为振兴中华而献身, 到在全社会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从树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风尚, 到鼓励各行各业学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从广泛宣传勤劳致富、共同富裕, 到推进廉洁守纪和建立各方面的职业道德, 在这些社会生活的主流中, 一大批弘扬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 使人们既处处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存在, 更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

5. 学习雷锋精神, 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新型团队

一种精神的先进与落后, 主要看她能不能推动时代进步, 能不能融进历史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 民族精神是个开放的体系, 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弘扬民族精神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雷锋活动作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新途径, 开拓新领域, 寻求新发展, 才能不断增添生机与活力, 薪火相传, 常学常新, 才能不断开辟道德实践的新境界, 满足历史发展进步对民族精神的新要求。创新就是发展, 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企业, 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也就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就失去了生机和希望。所有这一切, 都迫切地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

摘要:团队是企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团队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 缩短了与国外名牌企业的差距。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探索学雷锋活动的新形式, 用雷锋精神指导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团队建设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上一篇:时间理论下一篇:人民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