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学方法

2024-09-21

理论教学方法(精选12篇)

理论教学方法 篇1

摘要:“信息理论基础”是通信的数学理论,其理论和概念讲授起来很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此,本文在分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及“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后,提出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插入实时实践教学、成果演示以及课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和概念,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科教育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到教学活动机理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影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具有互释、互融、互动、互补与 同步的关系[1]。所谓互释,即实践验证理论,理论解释实践。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以理论为指导,依据相关理论设计实验,然后对实验进行验证、评价,看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可行,实践教学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掌握所学理论并学会应用理论。互融是指理论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因素,实践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因素,即在理论教学过程必然存在对实践的阐述,必然用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背景的阐述,需要学生依据相关理论解决遇到的问题,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互动是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分割的,都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共同的资源,必然要求合理分配其权重和内容。互补是指理论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强化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需要理论进行指导,然后对理论进行补充。同步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容、层次和进度上要保持同步,修改理论教学内容、层次和进度时,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和进度必然同时修订。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还具有异质性[2],主要表现为两者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不同。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认知理解完成,通常以传授成熟的理论知识为主,并且在教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认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相关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形式完成,通常以获得感性知识为主,帮助学生获得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有不少高校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存在着误区: 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只着重于空洞的理论教学; 有的却过于强调动手能力,忽视了专业理论的教学。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可以知道: 只重视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虽然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入职就上岗的要求。而只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虽然毕业能直接上岗,但是在职场上却不会有大的提升。

二、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

信息理论基础即香农信息论,被称为通信的数学理论。信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它是通信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解决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并推动通信领域蓬勃发展起来,再次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它通过研究信源、信道和信宿的统计特性以及编码问题,为设计有效而可靠的通信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信息理论是一门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近代数理知识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来研究信息的提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科学。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目前很多高校都着重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反映该课程抽象而枯燥,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信息理论基础”课程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理论都有应用成果,但是每个成果涉及的知识面都非常广,如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那是完全做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应用成果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为此,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基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基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 “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针对“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实时实践教学,努力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用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论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信息理论独特的思维,同时用实践教学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困难的理论,通过演示实践成果,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设计实践环节容易的理论,通过课后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所谓实时实践教学,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实时插入有效的实践教学以及丰富的实践成果,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针对“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特点,笔者分三种情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环节。第一种是理论教学之前加入小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从实践中引出理论,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理解理论。比如在讲为什么自信息量要用先验概率的倒数的对数值来衡量的时候,通常会安排一个抛硬币的实时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做实验前,对硬币出现正面具有不确定性,然后硬币落下后,硬币正好出现正面,那么此时对硬币出现正面的不确定性完全消失了,而与此同时实验者获得了信息,这个信息的大小是多少呢? 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思考: 获得信息的同时,不确定性从有到无,那么可不可以就用不确定性消失的大小来表示信息的大小呢?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从而通过这个实验帮助学生把对信息的度量转化成了对不确定性的度量。然后引导学生建立自信息量是先验概率的一个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该函数需要满足四个公理性条件,推导出自信息量的公式。通过小实验,学生可以理解信息量的度量,并用不同于传统科学的思路考虑问题。第二种是理论教学后加入小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理论。第三种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在讲互信息时,利用集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概念,同时也利用集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熵、条件熵、联合熵以及平均互信息的关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些不适合设计实验的理论,笔者通过演示实践成果以及引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应用到的知识帮助学生完成感性认识。结合“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对于不适合进行实时实践的,则专门安排课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如何实现能纠正一个错误的八位线性分组码的设计,要求学生课后实现。

总之,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活跃了课堂氛围。笔者相信,对于偏理论的课程的教学,该方法一定是适合的。

理论教学方法 篇2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理论与(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编码:Z114023 总学时/总学分:48/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 开课单位: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2.课程目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以开放经济为前提,研究国际间货币资金周转与运动的规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这一课程要求学习者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理解开放经济的运行特点与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途径。要求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国际收支、汇率、国际资金流动等基本理论,正确分析国际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并能系统了解和运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防范汇率风险,进而实现金融专业为国家培养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外汇与汇率(6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外汇

主要包括外汇的概念、外汇的种类、外汇的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汇率

主要包括汇率的概念与标价方法、汇率的分类等内容 第三节 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主要包括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纸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内容 第四节 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

主要包括货币升值与贬值、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等内容 第五节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主要包括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等理论的介绍 2.教学要求

学习本章的基本内容后要能掌握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和种类,重点掌握纸币流通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影响;了解基本的西方汇率理论。

本章重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本章难点: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辨别,远期汇率的计算、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章 汇率制度与外汇管理(4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汇率制度及其类型

主要包括汇率制度概述、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联系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第二节 外汇管理理论

主要包括外汇管理概述、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手段、外汇管理的经济学(利弊)分析等内容 第三节 我国的外汇管理及人民币汇率问题

主要包括我国外汇管理实践、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人民币汇率的选择等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能全面地比较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了解外汇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汇率制度的选择依据,熟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过程,掌握我国的外汇管理的相关内容。

本章重点:汇率制度的比较 本章难点:人民币汇率的选择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观看视频资料、课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章 外汇交易与外汇风险(8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外汇市场概述

主要包括外汇市场的概念、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外汇市场的类型、现代外汇市场的特征、外汇市场的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外汇交易

主要包括即期外汇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互换交易等内容

第三节 外汇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类型、外汇风险管理等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外汇市场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外汇交易方法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具体运用。掌握外汇风险的基本类型,了解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本章重点: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 本章难点: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章 国际收支(8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的概念、内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及账户构成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收支分析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的盈余、赤字、均衡的含义及国际收支分析等内容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等内容

第四节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

主要包括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货币论、新剑桥学派的理论 / 综合分析理论的介绍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构成,能基本掌握国际收支的分析方法,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措施,了解西方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本章重点: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的调节 本章难点:国际收支平衡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章 国际储备管理(4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储备概述

主要包括国际储备的概念、构成、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储备的管理

主要包括国际储备的需求、国际储备的供应及规模管理、结构管理等内容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储备

主要介绍中国国际储备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国际储备管理的基本情况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储备资产的概念、作用及构成,了解储备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分析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本章重点: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 本章难点:无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六章 国际金融市场(4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货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

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本业务介绍 第三节 欧洲货币市场

主要包括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欧洲货币市场的业务及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等内容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分类、特点及主要业务的介绍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能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概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熟悉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及其主要业务,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理解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的原因,理解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监管的意义。

本章重点:欧洲货币市场 本章难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管理(6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原因、影响、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和特点及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债务危机与国际货币危机 主要包括国际债务危机与国际货币危机等内容 第三节 国际债务管理

主要包括外债概况、外债的衡量指标及外债管理等内容 第四节 中国利用外资与外债管理

主要介绍中国利用外资状况及我国的外债管理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在剖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债务危机及货币危机产生的原因基础上,理解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意义及应采取的对策。掌握中国利用外资及外债管理的基本情况。

本章重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本章难点:理解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产生原因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八章 国际货币体系(6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一般框架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主要内容有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作用、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崩溃的等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

主要包括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及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等内容 第五节 欧洲货币联盟 主要包括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及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等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及特征,把握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历程,探索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新秩序需要的条件。

本章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缺陷,牙买加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以及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义。

本章难点:理解特里芬难题及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观看视频资料、课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第九章 国际金融机构(2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金融机构概述

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机构的概念及特点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组织机构、资金来源、业务活动等内容 第三节 世界银行集团

主要包括世界银行集团的构成、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简单介绍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的基本情况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各类国际金融机构的宗旨、主要业务及原则,了解中国与各类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现状,探索怎样进一步开拓中国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章重点:掌握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性质和业务活动特点 本章难点:国际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其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三、参考教材

(一)教材

1.叶蜀君.国际金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二)参考教材

1.杜佳.国际金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阙澄宇.国际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黄梅波.国际金融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四、学习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中会布置大量思考题,讨论题,需要学生提前准备,积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由平时成绩和期未考试成绩组成。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考勤及课堂表现占50%,作业占50%),期未考试占60%。

大纲制定者:李晶

大纲审定者:何剑

理论出方法,方法出成绩 篇3

关键词:个体差异性;分层教学;激趣;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27

八年级往往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级部,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九年级中考的升学问题,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么,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什么呢?

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加上被动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明显地显现出来。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性等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不适应,他们上课不爱发言,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在新课程背景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另外,教师指导教学时,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就要随时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给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方面分化。我们都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差距。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艺术性地安排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创造性。从组织教学、情景创设、导言过渡、新授教学、知识巩固、表现创造、拓展延伸等活动有意识地设计高潮的出现,动静结合。

1. 直观教学,激趣感知

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卡片、实物、图画、简笔画等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感知图文并茂的情景,增强感知,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英语。

2. 运用多媒体激发情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一首节奏明快的歌曲、伴音或歌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投影仪呈现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教学录象做到图文声色并茂。

3. 游戏活动,增强趣味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触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一人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或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将知识技能容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新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

二、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技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七年级获得的十分薄弱的言语技能,能否在八年级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学习方法上应抓住以下几点:

1. 听说训练。七、八年级同属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听说仍然是训练的侧重点。对词汇、句型和课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和七年级一样,通过听说的方式进行,只是在内容上要有所增加,面要有所加宽。所以,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看题,了解题目大意,并猜测问题答案。

2. 听写训练。听写内容要源于教材,也要活于教材,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英语和写英语的能力。原原本本地照搬教材只能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故而,教授单词的记忆方法很有必要,常用的是类比记忆,如world-word。对比记忆,如proud-pride。特征记忆如-ment,-tion结尾的词性。

3. 课文复述。在训练中必须抓住“及时”二字。比如,在学生预习之后,听一遍课文录音就要求学生作口头问答练习。听两遍之后就要求尖子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听三遍之后就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用简单的几句英语把课文内容记下来。这样训练可大大加快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在复述的过程中,可先将文章中重点短语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复述,同时注意每篇时态及写作方法上的点拨,最后可以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或有新构一篇类似文章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

1. 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动机就像机动车上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我们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使潜在的学习成为有价值的目标;保持教学进度;养成乐于接受事物的情绪;培养学生有助于学习的观念与态度;尽量用强化理论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好榜样。

2. 宽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细腻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那种爱。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让学生不舒服的事,并不是主观上蓄意去做,因为他们在成长,所以他们在进行无意识的探索。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迁就,它需要我们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3. 成功感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情感的伟大,这一点常超出人们的认识。英语教师要善于创设成功的条件,比如经常说:Great!Wonderful!You are the best!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多肯定他们语言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内容所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全新的学习机会和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实行分层教学,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更应设法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事实上,课程改革就是在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并尽量缩小差异。世界万物不可能没有差异,但不应该人为地造成差异。我们的目标是让好的更好,让差的不断提高,不能用压制优生发展的办法来减小差异。我们教师要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是要发展的,但不要求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要提高的,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是要合格的,但不一定是相同的型号。

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篇4

现阶段, 授课方式仍然为课堂讲授为主, 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使学生牢牢掌握知识点, 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在导入阶段, 生动的导入演示能使学生尽快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再进行重点公式的理论推导, 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推导过程更好地对本学科的理论问题进行基本的掌握和领悟, 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奠定基础。力学习题在理论力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学生对理论和公式有一定认识后, 为了避免学生上课时感觉听懂了, 但下课做题时依然不会, 教师必须加强对例题的讲解, 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完整的解题思路与过程, 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流程和模式, 再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抽象出来的习题进行复习, 又使理论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2. 授课有亲和力

教师授课要有亲和力。首先要认同和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课堂讲授时, 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和正在做的事情;做练习题时, 要注意每位学生的做题速度、习惯和准确性, 要及时纠正错误。课堂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有了一些网络联系工具, 不仅可以方便与学生进行联系, 更可以这些自媒体为纽带, 通过每个人发布的动态图互相了解和沟通。这种双向的认同使得教师的授课更具有亲和力, 学生更易接受课堂内容。

3. 内容有吸引力

力学类课程内容一般比较抽象, 但逻辑性强, 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非常系统。在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授课, 现阶段基本的模式为教师将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但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 使更多的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由兴趣激发的自觉学习是教师尤其是力学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学生的知识面很广, 对于一些电影作品和现代知名的大型工程都比较感兴趣。在授课过程中, 可从经典电影和现代知名工程的纪录片中截取部分片段, 分类整理, 与学生一起研究这些案例, 与“理论力学”知识点建立联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 使学生善于将理论和公式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 学生有主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面对这种情况, 要深刻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授课的过程中, 注意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门课自己还是可以很好地掌握, 自己也能够正确地解题, 甚至可以进行一些小的创新活动。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 要注意循序渐进, 根据之前的课堂教学经验并结合课程内容, 分层次设计问题。通过这些问题, 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内心感受到本节课的内容“我会, 我能行”, 激发内心的学习动力。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只有人类本身才能开发出自己所具有的潜能。”从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成为自觉学习。

5. 教师有驱动力

从内部驱动力来讲, 教师自己首先要非常热爱这门课, 平时对自然科学、物理和力学的知识非常喜爱,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以及科研工作中, 注意收集和整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这里的水应该是课程的知识, 更应该是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对于课堂知识来讲, 应该做到教科书的内容标准准确, 有深度;生活案例和工程实例要丰富, 有代表性;启发问题有创新性, 激发创造性思维。这些案例可以有经典案例, 也更需要贴近学生生活的最新案例。从外部驱动力来讲, 教师讲课时激情四射、亲切诚恳, 学生在课堂上能与教师进行眼神和语言互动, 一定是驱动教师教学最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在三尺讲台为学生传授知识, 更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能从教师那里习得力学的概念、定理以及理解自己的生活和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他们才会有更深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教育的内在精神就是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渴望, 使学生把学习力学知识的过程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开心和满足。作为教师, 应该把追寻力学美的渴望和学习能力传递给学生, 更要把自己的热情和激情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从而使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对力学教学的热爱和激情, 激发学生的自信, 进而启迪他们的梦想, 最终提高学生的力学学习成绩。

摘要:针对理论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学习现状, 初步探讨了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激发学生的自信的一些具体手段和方法, 并结合工作实践, 探讨了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几点体会和反思。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树峰.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体会[J].科技视界, 2013, (32) :167.

理论教学方法 篇5

指导上的异同

【摘 要】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理论在我们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起着指导作用。各个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教育并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但不同的理论及其内容在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而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因此,异同分析主要围绕三者的真实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脑科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异同点

一、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

(一)建主义教学

建构主义是一种强调学习者主动性的知识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意义和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在社会和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其要点可以归纳为:1.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能;2.对大多数人来说,把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是可能的。3.它们只能以复杂的方式协同工作;4.每个功能范畴都有多种表现形式。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对于如今教育和课程标准改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当学校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就要注意每个学生只有一个或两个方面的情报,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赶上其他方面的进步,不让学生受到惩罚为此。

(三)脑科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展迅猛,人们对脑的活动机制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脑科学是在教学中的设计是根据脑发育以及其活动规律进行教育,在充分了解和认识脑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和自我意识等高级功能的前提下建立适应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组织策略和评价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理论在教学方法指导上的相同点

从三个教学理论的总体出发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三者都主要集中与情景的创设,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思想。同时三者围绕各自理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和设计当中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当中也都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注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理论在教学方法指导上的不同点

(一)教学设计上

1.建构主义教学强调自上而下的进行教学,在自上而下的加工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完整,复杂而真实的。这一原则应用到课堂中,经常表现为课题,模拟,社区中的探究活动和用于交流的真实写作等。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支持性的环境,注重真实,如建构主义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范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真实或相似的情境中探索事件,解决问题,独立理解事件,建构意义。换言之,其教学设计重在创设情境和真实性。

2.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是多元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它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与课堂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当时不同的人质,在教学内容的特点,提供了最有利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浪荡子。因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围绕着学生的需求而建构起来的。换言之,其教学设计重在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和情境性。

3.脑科学所指导的教学当中注重大脑的可塑性和个体性,以及尊重大脑的活动规律。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是为大脑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的过程。同时,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在其教学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上

1.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它的组成部分是创造情境、锚定、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在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两块教学内容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中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主要包括了问题式学习,案例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服务学习,操作性学习。可以看到相比与建构主义教学所指导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来看,多元智能理论更加注重学生多元的发展趋向。例如在主题学习中,通过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主动探索。同时在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还包含了多元智能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班评价,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

3.脑科学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新颖和具有指导性的体现。其主要包括营造课堂氛围,有效运用新颖性,合理利用课堂时间,重视回顾作用,有指导性的进行独立练习等。同时,脑科学所指导的教学理论更注重鼓励高层次思维,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求教师对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方面的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展现给学生。这也是脑科学教学理论研究中的要点之一。

四、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理论的新进展开拓了教学理论的研究视野,也势必影响到教学理论的发展走向和教学实践的改进。在对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科学在教学中的设计在教学方法指导上的异同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三种教学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魅力和不同的指导意义。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完善下,各种教学理论和各种教学经验能为我们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理论教学方法 篇6

摘要:《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深入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等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探索

《理论力学》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各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比较抽象,练习题又极具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稍有落差就很难跟上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理论力学》的学习要具备联系性、系统性的特点。然而,《理论力学》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等一系列工科课程的基础课程。学不好基础,专业课也会难以理解,或者只能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深入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力学》的基本教学要求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以及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第一,建模能力。具有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质点、质点系、刚体或刚体系力学模型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力学基本原理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能力。第二,分析能力。具有对力学模型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性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能力。第三,自学能力。具有借助《理论力学》教材与相关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

二、理论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理论力学课程头续繁多,内容繁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还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课容易,做题难。这主要是因为理论力学的好多概念和基本定律在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中已经学过,听起课来比较容易接受,但等到做题时又很难将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这就经常出现做题时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概念混淆出现错误的情况。更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前一部分内容或者数学与物理基础比较薄弱,跟不上课程进度,导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的局面。

《理论力学》概念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与实际结合较为困难。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其教学大纲也有所变动,在旧版基本要求中,理论力学课程按学时分成3类,100~110学时、70~80学时和50~60学时。由于大学本科阶段总教学时数减少等因素,目前各高校的《理论力学》教学时数均有所下降,很少有学校能达到100学时。在这种背景下,新版基本要求把理论力学课程分成两类,建议课时分别为80学时(基本部分64学时)的A类和64学时(基本部分56学时)的B类。需要注意的是,两类课程的差别主要在教学内容的多少方面,而对共同教学内容的程度要求完全相同。

三、教学方法运用研究

好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特别是像《理论力学》这种难以理解、教授难度大的课程,更是要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结合郑州轻工业学院实际,笔者现对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的有关思考和取得的成效加以整理。

(一)做好趣味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课程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有什么用,列举一些理论力学方面的应用实例。例如:陀螺的旋转、塔吊配重等,证明其存在的价值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习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最关键的一点,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抛砖引玉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主动性

以往的教学特别是初等教育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不容易深入理解课程的内涵,而是浮于表面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对课程的印象也是粗枝大叶。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抛出概念、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他们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让课堂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加深甚至修正一些理论,形成闭环回路,才能不断在循环中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具体实施起来有以下建议:一是通过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理论基础,并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二是增加《理论力学》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学生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是让学生尝试使用科学计算软件模拟理论力学问题,如运用现在常用的solidworks建模软件、ansys分析软件运算等,通过受力图谱直观再现力学中的一些问题,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四)重建考核结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

通过各个阶段的学习,其目的无非是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然而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有良好的考核体系作为试金石。以往的闭卷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考核了学生在本课程上的记忆能力,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核不够。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试卷的考核上增加应用题型,加大试卷难度,同时采取开卷考核,只要知道这种实践运用到什么理论,这种理论运用到什么公式,具体公式是什么不要去背诵记忆,只要知道在哪里能检索到就足够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课程的理解上,而非公式的记忆中。其次,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一些小论文、专题讨论、实验设计等,考查学生的基本科研和动手能力等。

课题针对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现状,对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进行了论述,对现阶段教学方法运用进行了研究,在教学方法运用的研究中,着重对做好趣味引导,激发大家学习动力;抛砖引玉式教学,调动积极探索的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重建考核结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理论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语言理论模型

一、西方理论语言学是形式化模型理论, 应该把形式化语法与真实语法区别开来

西方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建立于19世纪上半叶, 索绪尔被称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 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第一个把语言作为代码或系统和对系统的运用区别开来。在其影响下, 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学派。西方语言科学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就西方语言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关系而言, 我们认为更值得一提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两个学术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推崇直接成分分析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称雄西方几十年,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崛起, 才打破了它一统天下的局面。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 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 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 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 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 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 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 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 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上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 在其他学科 (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 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过去, 语言学界从别的学科领域“输入”新观点、新方法。现在, 语言学的一系列成果可以“输出”了。

二、西方现代语言学严格区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是乔姆斯基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 在语言研究中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本族语者所习得的语言知识, 这种知识往往是隐含的 (implicit) , 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者则指本族语者的实际语言运用, 也即本族语者具体的说话和听话行为。语言能力是语言行为的基础, 语言行为则反映语言能力。然而, 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并不总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运用并不总是他的语言能力的确切反映, 因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 (如疲劳过度、注意力不集中、过于激动或过分紧张等) , 人们往往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失误现象。例如一个会说英语的人可能会因某种原因把句子“I took the book home.”说成“I took the hook home.”这类语言运用中的失误显然不能表明人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语言能力。因此, 乔姆斯基等转换生成语言学家们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区别开来, 并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而不是像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那样仅仅满足于对语言行为作出描写和分类。

三、要以认识解释性的普遍语法, 而不要按描写性的个别语法去理解西方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研究是描写性研究, 而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是解释性的研究。这一根本目标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研究方法和方式的根本性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整个语言的世界就好比是一个地球, 而我们则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居民, 因其浩瀚复杂, 无法窥其全貌。进行描写性研究的人好比盲人摸象, 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语言直觉出发, “摸”向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些语言现象, 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语料首先尽量细致地将它们描写清楚, 然后再得出自己的规律。然而, 由于他们摸到的都只是语言地球的一个部分, 而且即使是某个语言现象的语料也是无法穷尽的, 所以他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得出的规律也或多或少地会有反例出现, 概括力不强。当然这种研究依然有其价值, 它的价值就好比我们通过局部地质勘探能够发现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并找到某些矿藏一样, 它描写出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某些问题, 并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然而, 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们的先辈千百年前就能绘制地图, 发现矿藏, 但是千百年里他们却一直错误地认为地球是平的。解释性研究也许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应运而生的吧,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关联性的研究。从事物现象的关联性中发现问题, 首先构想语言的整体框架, 然后在这个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再进行研究。这就好比我们虽然依然无法见到地球的全貌, 然而我们根据环球航行最终回到起点、行星的运行等各个事物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地球是圆的, 然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更正确全面地发现地球的特点。

四、结语

在现阶段, 语言研究可以说刚刚从描写性研究进入解释性研究, 所以现阶段的目标主要还是建立理论框架, 这主要依赖于从各个语言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中来寻找发现。可以看出, 西方现代语言学家基本在认知系统框架中进行语言研究的, 虽然对于各个子系统中的内部模块和各模块中的规则应是什么的看法不同, 但这些理论在语言的语法外模块的关系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样, 现代西方语言学都接受这个外模块系统。西方语言学把句子、语言事实看成是一个物理感知的和意识的共时事件, 并且把两者统一归因于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 从而通过对语言事件的物理属性和过程和事件的意识属性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共时联系的研究, 推断出人们不可经验实证认识的那个认知系统的结构和属性, 这确实是西方现代语言理论有别于传统语言理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理论教学方法 篇8

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的学生。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108人,每班54人)。将体育教育1班设为实验组,体育教育2班设为对照组。实验前先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以及垫球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摸底测试。

2 研究方法

2 .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效教学方面的论文资料著作,了解有效教学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确定在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可行性。

2 . 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学院、巢湖学院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向他们进行了本论文的相关咨询,并认真听取了建议。

2 . 3 实验法

2 . 3 . 1 实 验 对 象 , 时 间

实验对象:选用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2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 ,分别为对 照班和实 验班 ,每个班为54人。实验时 间为3013年9月至2014年1月。

2.3.2 实 验 内 容 与 方 法

实验内容为排球理论知识,包括排球的起源和发展、排球的各项技术和战术的概念、规则和裁判法等方面的排球理论知识。实验方法为在实验前通过4个学时的学习先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垫球技术概念等方面的考试,以便得到实验前学生成绩情况。其次分班进行教学,体教1班为实验班运用有效教学。体教2班为对照班,运用传统的正常教育方法。在期末考试后收集考试结果,进行2个班的对比分析。

3 有效教学理论分析

3 . 1 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有效教学并非是某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的原则,通过制定专门优化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有效教学的过程是有目的的组织教学的过程,实施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情况及个体特点、结合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统一考虑教学原则,系统地组织分析、制定科学的教学过程方案。在这样的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简单用一种教学方案,而是要有充分把握和信心,全面选用其他教学工作形式,选定上课计划,对学生选用最恰当的方案,保证达到在该条件下最大的教学效果[1]。

3 . 2 有效教学理论的原则

3. 2. 1 学 习 化 原 则

学习化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且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 2. 2 主 体 化 原 则

主体化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讨论和学习。

3. 2. 3 最 优 化 原 则

最优化原则要求将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其着眼于整体的教学系统。依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就是在特点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物质条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复杂系统[1]。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 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前对学生成绩进行摸底考试,成绩见表1

通过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排球垫球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摸底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2个班的考试成绩(P>0.05),说明2个班在排球理论摸底考试中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从而体现出本实验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 . 2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的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对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影响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分有显著的差异。从实验的平均分以及其它数据可以看出,在体育专业排球理论的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能够提高学生排球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备课准备的非常充分,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意设置了有效的学习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播放影片的形式播放有关排球各 方面的内 容 ,特别是通 过观看老 女排五连 冠和新女 排2004年亚运会逆转俄罗斯夺冠的经典比赛影像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化了目标意识,整节课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之后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尝试“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先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尝试解决,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正确答案。这种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有效教学理论的实验中,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排球理论课的自身的特点,教师依照实践性、可操作性、激励性的原则。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试、直观、多媒体等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排球理论知识。

5 结论与建议

5 . 1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在普通高校排球理论课教学运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实验中,实验后的成绩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是可行和有效的。在教学中师生能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能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不仅优化了教学目标,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相比传统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相比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高校体育专业中采用有效教学理论以及对传统教学理论和继承和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排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5 . 2 建议

高校排球理论课的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有效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好教学内容和环节。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与传统教学理论不同,有效教学理论其科学性强,能把长短期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所以建议在普通高校技术理论课中推广应用并且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指导思想、原则进行归纳,对有效教学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进行实验研究,把有效教学理论融入到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中去,丰富和发展这种理论,为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也为体育专业其它实践课的理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少学时“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探析 篇9

一、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院校将“理论力学”课程压缩至70—80课时,甚至60课时左右,这无疑给“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出色完成“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修订教学大纲

由于学时的压缩,不同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学时尽管一样,但其专业要求略有不同。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调整“理论力学”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将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很少或联系不大的章节内容仅作以简要讲解,点到为止,这样可以将有限的学时用在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力学知识点上。比如对于土木专业来说,运动学的部分内容对后续课程影响不大,比如科氏加速度的问题,就可以精简这部分内容。

同时,由于“理论力学”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有一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重复,也有一些和“高等数学”中的内容重复,比如物体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坐标的计算公式以及转动惯量等。这些内容在大纲中尽管有所要求,但学时不太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其布置为自学内容,一方面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大纲的要求。

(二)调整内容体系,引入演绎讲法

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多为归纳法。拿静力学来说,先讲平面力系再讲空间力系,先讲汇交力系再讲任意力系,这个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允许的话,完全可以打破常规,采用演绎讲法,在讲完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相关公理后直接讲解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方程,随后将平面任意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作为空间任意力系的特例进行处理,对简化结果和平衡方程进行相应调整,这样便可在不减少知识点的情况下大大地减少讲授静力学内容占用的学时数。河南理工大学力学教研室编写的教材就采用了这种编排方法[4],在使用过程中确实能够节省2—4个学时,从考核结果来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对该部分掌握得较好。

二、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及实际工程实例,以讲座的方式讲讲“身边的力学”,通过生活中和工程中丰富有趣的力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就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上倒置时却不会落下来?人和车靠什么向前行走? 有没有听说过落体偏东及抛体偏西现象?”等等问题,可以做出动画进行演示,也可以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使学生知道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理论力学的知识解决,众多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会吸引学生急于在“理论力学”中寻找答案,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可以结合专业背景,认识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和重要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作为课程教师,需要了解专业目标,并熟悉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以把握课程授课内容,使理论力学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从而使学生了解理论力学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一提起“力学”,学生就“谈力色变”,经常会问“会不会很难”。针对这个问题,主讲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客观的分析。可以事先回顾一下学生在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中接触过的一些力学知识,比如力的概念、牛顿定律、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让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内心不再恐惧和排斥这门课程。但是不要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而一味地回避课程的难度,其实学好理论力学是需要学生付出大量努力的,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这样我们才能在讲授、学习“理论力学”这门课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精练讲授内容,强化知识点

精练教学内容,强调重点、讲清难点。重点内容要反复强调,非重点内容点到为止,易懂知识点压缩精练。简化冗杂的推导,讲清思路和原理即可,具体推导过程留给学生在课下做。例如:讲授合成运动的关键在于讲清楚三类运动,确定动点、动系和牵连点。在这一部分上一定要多下功夫,多讲例题,反复强调,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一难点。

(二)以经典实例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课时的减少,满堂灌将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教课,而较少关注学生真正听了多少,听懂了多少。而且学生一直被动地去听,缺乏主动思考,他们会逐渐对课堂失去兴趣,容易疲劳走神。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开展课堂讨论。例如,详细介绍了动点选取的基本规律后,就可以讨论图1所示的运动模型中,哪点可以当作动点?大部分学生会马上说出棒上的A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 使学生明白,凸轮轮心O也可以当作动点,于是在师生的讨论下,继续画出不同动点下的速度图和加速度图。最后也可以讨论本题目的其他解法,例如运动方程法等。

(三)规范学生作业

“理论力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认真听课的同时,学生必须要按时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作业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对其做题的步骤、逻辑性和作图质量做严格的要求,培养其严谨科学的态度。

要精选作业。学生现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教师最好认真挑选需要学生练习的作业。如果有可能可以教研室为单位,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挑选出大家认为必要的作业题,编写成册,供学习使用。一方面统一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练习,至少省去了抄题和部分画图,使学生把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应用在学习上。

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有学生讲,“这门课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明看懂听懂比较容易,要真正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作业环节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规范做题的逻辑性和作图质量。“理论力学”是一门工程性强的课程,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借助图形来分析,而学生又经常不画图就开始解题,这习惯很不好。因此为了把做作业和学习真正融合, 使作业真正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要规范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作图要整洁清晰,布局合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增强作业的可读性、整洁度,提高正确率。

教师要认真地批改,把严谨认真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次作业,每一道题目,对学生的作业给出正确的评价,一定要正确对待出现的差错,给学生留有前进的余地。每次作业改完发给学生后,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鼓励学生互相纠正错误,进行争论,然后改正,逐步养成不怕出错、及时纠错的习惯,并总结出错原因,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能深刻认识错误,认真及时改正错误比做更多的习题要重要。

(四)布置课程大作业

“理论力学”由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分别是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讲完每部分会对该部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建议在每部分结束后再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大作业,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结构进行力学原理分析,或者利用所学的力学原理来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生活用具,这样既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课程论文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力学是学有所用的,最大程度激励了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综合性的练习提高其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自选课程论文题目,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结构的观察,简化出力学模型,进而利用其理论力学的知识来分析其力学原理。比如在静力学部分,学生可以分析磅秤、减肥秤的力学原理;运动学部分可以分析一些常见的机构比如曲柄摇杆机构、滑块机构和凸轮机构在一些机械中的应用;动力学部分可以分析下过山车、蛤蟆夯等的动力学原理。

由于“理论力学”学时的大幅度压缩,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首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精练以节省学时,避免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懈怠情绪。其次,通过讲解生活中有趣的力学实例,明确理论力学学习的目的和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性,阐明“理论力学”和学生已有基础的相关性等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积极性。再次,通过精练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布置阶段性的课程小论文、规范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学好重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运用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套教学方法已通过笔者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孟柯,王庆.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8).

[2]常利武.少学时材料力学中的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4,(4).

[3]刘百来.少课时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4).

理论教学方法 篇10

理论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繁杂、抽象、枯燥, 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又有较强的实践性。[1,2]然而, 实际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觉得理论力学学而无用、枯燥无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了提高理论力学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下面的探讨。

一、采用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板书教学仍然应该部分保留, 如例题的讲解过程, 通过板书可以使学生体会解题的步骤、过程及其中应该特别注意的知识点, 在其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更是尤为可取。合理的多媒体的插入可以大大调节课堂气氛。一段多媒体的演示, 激活了沉闷的传统教学课堂氛围, 同时多媒体短时间大信息的特点, 可以使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时, 通过切换转换到有关已学习的内容, 既达到了温故, 又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理论力学中许多力学模型都是工程实例的简化, 其运动形式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中很难体现, 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像放电影一样, 用动画形象逼真地把各种运动形式表现出来, 如曲柄连杆机构、行星齿轮机构等, 配以适当的声音、图像更加生动, 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便于理解。多媒体教学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可以广泛参与、研讨式双向交流的最佳平台,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的潜能, 并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3]

二、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育

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发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发现理论力学知识点的启发式引入, 完全可以改变以往的倦怠的学生情绪, 激励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灵感。如平面任意力系概念的给出, 可以从最熟悉的一个杆上作用——平面汇交力系开始, 那作用一个另外形式的力系呢?让学生讨论,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复合运动中一点二系三运动各个概念的给出, 都可用这种方式教学。用问题式教学, 可以让学生头脑里充满一连串问号,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只起了“向导”作用,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主动。

三、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身边力学无时不有, 无时不在, 力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如一根埋在地下的电线杆就是一种约束;猫落到地上为什么摔不坏, 它是怎么落下的;骑自行车转弯时, 为什么向里倾斜;花样滑冰的运动员结束时的姿态控制等问题, 都是与力学紧密相关的。生活是定理、定律的最好注释, 在许多生活现象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定理、定律的影子。如将定理、定律融入生活中进行讲述, 就会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如在讲解“力线平移定理”时,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划船时一只手划和两只手划船的运动一样吗?众所周知, 船分别会产生拐弯和向前进的运动,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 吸引大家注意力后讲解定理内容, 学生会感到看似深奥难懂的定理变得这么易懂。力学也处于科学的前沿, 力学与航天航空、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密不可分, 这样可以扩展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4,5]

四、提问、讲评、表扬并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 提问

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使整个课堂处于一个焦点, 但效果好坏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充分了解提问的对象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每名学生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不仅会激发学习热情, 对他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样会调动其他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反之, 不合理的提问, 会给课堂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学时, 应时刻意识到教师是组织者, 是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二) 讲评

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教学中的有些关键问题进行讲评, 指出理解问题的要点, 指出解题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注意一题多解, 比较方法的不同和优缺点, 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方法, 弄清已知条件。这种讲评, 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强, 切中要害, 学生听课有兴趣, 教学效果好。

(三) 表扬

表扬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 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学生予以表扬, 树立榜样, 使学生心理上有一种荣誉感。整个课堂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氛围, 又形成一种压力和动力, 对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应用取决于学科的特点、时代的特点、授课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个人的性格特点, 也取决于学生的基础条件, 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同, 教学方法都会有所不同, 在这方面仍需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配合、摸索, 不断改进,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6]

摘要:结合理论力学教学实践, 就如何提高学生理论力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对搞好理论力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 (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 (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沈英主编.理论力学.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2]沈英主编.理论力学.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理论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理论力学 “本三”院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理沦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的重要的课程,特别对于机械类专业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大学阶段较早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所以只有学好该课程才能轻松学好后续课程,而《理论力学》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比较抽象,所以该课程对于基础相对薄弱一点的“本三”学生来说,不仅学起来比较吃力,而且感到枯燥没有兴趣,又加上课时比较少内容比较多这一特点,所以就不能完全照搬本一本二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上课,所以针对这一点就要寻找一种适合“本三”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教学效果,使“本三”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本三”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是现场工程师,所以“本三”学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实践能力,同时该课程的课时少,因此针对这特点,要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里的调整不是简单的削减,而是根据具体要求来调整,要根据该类专业学生将来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调整。《理论力学》课程总共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静力学,第二部分是运动学,第三部分是动力学;对于“本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重点放在静力学和运动学部分,动力学部分可以适当去除该类专业涉及不到的部分内容或者简化该内容,这样不仅起到了该学的内容已经学到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时少的问题。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2.1 诱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诱导式教学方式就是通过该课程的内容创造一种实际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独自地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开始上该课程时,特别是在讲绪论的时候,首先要介绍该课程的重要性,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以及对将来工作应用的影响,这样首先给学生一种紧迫感,然后就要认真介绍绪论,首先要介绍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且生活中常遇到的工程实例,如:为什么直升机可以飞起来、为什么火箭可以升空、为什么火车只在铁轨上行驶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实例,让他们产生兴趣,吸引他们去学好这门课,这样他们就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讲例题时,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由于该课程抽象理论较多,同时公式也较多,所以要经常多举例,通过举例来熟悉理论和公式,在讲解例题时,不能不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如果纯理论分析,这样就会让学生们感觉很枯燥,失去兴趣,一般例题给的图形是示意图,这时如果老师结合实际给出实物图,这不仅让学生们兴趣大增,而且有助于他们的理解,所以要与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应用实例相结合,明确学习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件、主动性,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改变课堂沉闷局面。

2.3 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理论力学》课程中有很多复杂图形,如果采用正常的教学方法,那就要在黑板上画图,这不仅花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而且短时间内不可能把复杂的图形画好;同时,该课程中还有很多机构需要通过运动来进行分析,如运动学部分及动力学部分,许多同学想不出如何运动,如果通过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描述,那是非常困难的。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1]。多媒体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因为多媒体教学是集影像、图形、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营造一种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以上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清晰表达各个图形,而且可以播放机构的运动动画,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节约了老师课堂上宝贵时间。但是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很多理论公式还是要通过板书的形式来讲解的,要通过板书一步一步推导,这样学生才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进度,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公式。所以要充分结合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使得课堂效果达到

最佳。

2.4 互动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应是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往艺术,所以构建和谐课堂,利用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课堂上应当多与学生互动,互动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听讲,也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同时也会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课堂上可以走到讲台下指定学生回答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进行题目练习,如果发现学生不怎么会,可以给点提示等。当课上讲完某个理论难点后,可以和学生们互动一下,问一下有没有掌握,还有哪些没有搞懂,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讲解。这些都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样才会起到互动的效果,才会让学生们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3 考核机制的选择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理论力学》课程,要有一个考核的标准,最终要给出每位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当然考核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那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而这样的机制要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以下几点是考核机制。

3.1 课堂笔记

对于基础相对薄弱一点的“本三”学生,如果只是在课上听听,不记课堂笔记,要想学好《理论力学》课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理论公式需要严密的推导,而这样的推导过程需要记录在课堂笔记上,这样有助于课后复习,不断消化理论公式,真正掌握理论公式;同时,对于部分学生,如果课上有的难点没有掌握或者不太理解,可以先记下来,然后可在课后或课间休息时问老师,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课堂笔记有助于该课程最终的复习;所以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把学生的课堂笔记情况作为考核的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课堂上认真记笔记;要经常把课堂笔记收上来检查,给出相应的成绩;如果到最后才检查,就会出现平时不记笔记最后抄一抄的情况,这样就起不到记课堂笔记的目的和作用,所以平时要严格检查课堂笔记。

3.2 作业和平时测试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理论力学》课程,要通过不断习题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该课程的内容;所以,每一章节学习完后,要让学生们做作业,通过作业来进一步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的消化和熟练;所以作业是非常重要的,要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果不作为考核要求,学生就不会认真把作业做好;而且每次作业要给出科学合理的成绩。

同时还要多一点平时测试,测试结果同样作为考核项目,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且还促进学生进一步认真学习。

3.3 出勤率

出勤率也要作为考核的一项,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会让学生们积极主动来上课;点名是一种方法,但是不能每次都点名,因为每次都点名会浪费很多课堂宝贵时间,所以还可以通过随机地叫学生回答问题和到黑板前做题目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出勤率。

3.4 期末考试

当然期末考试是最重要的一项考核要求,这也是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掌握程度,所以非常重要,当然所占的总分比例最大,并且这个考试是通过闭卷来进行的;所以,学生们平时就会认真学,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就算极少数平时不好好学的学生也会在最后期间认真学习和复习,把不懂的内容弄懂,去迎接最终的期末考试。

4 结语

该文针对“本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分别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选择、考核机制的选择三个方面对如何把《理论力学》课程讲好进行了分析,该教学方法对《理论力学》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作为一名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要有教育创新的思维,总结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对象,不断完善和创新,不断提高“本三”院校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理论教学方法 篇12

关键词:“后方法”教育理论,参数宏观策略

1 引言

外语教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 传统的方法和理论已经跟不上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后方法”教学理论代表了外语教学界的最新发展, 它是继方法时代和超越方法时代的教学理论。Kumaravadivelu教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 并且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上。他提出的框架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所以正确理解“后方法”教育理论有助于帮助外语教师建立个人教育理论体系,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方法。

2“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产生背景

我国的外语教学效率低与外语教学研究薄弱有直接的关系。各种教学法在发展过程和相互激烈的争论中不断发展, 不断吸取别派的长处, 相互促进。以下五种教学法流派在外语教学理论中影响较大。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对全篇课文进行语言分析和主句翻译,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把课文的内容用比较规范的母语表达出来, 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直接法是经过改革法、自然法等发展起来的教学流派, 以口语为本, 直接领会, 按照听说读写次序教学, 强调模仿, 养成习惯。听说法是是靠大量的、反复的操练, 通过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 达到自动化掌握语言材料。认知法是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为依据, 不强调听说读写的次序, 适当利用母语来对比两种语言, 克服了语法翻译法依靠母语和听说法排斥母语的片面性。交际法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 组织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灵活、自由地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

2005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San Jose州立大学——Kumaravadivelu教授出版了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 提出了“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一个最新发展, 是超越方法时代之后的最新理论成果。他的主要观点是教授“核心”和“外围”两方面界定了传统教学法概念中的“不平等权力关系”, 即由处于“核心”地位的理论专家对方法理论概念化, 而处于研究“外围”的教师只负责在具体教学中理解、运用这些抽象理论。外语教学实践是外语教学理论的源泉, 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违背科学理论的经验也往往是片面的。也就是说, 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教学才会取得成功。一方面, 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 另一方面, 理论要接受教学实践的验证, 并在教学实践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Kumaravadivelu认为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语言学家的理论的权威性, 导致了以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法远离教学实践, 教学法不能立足于教学实践, 所以“没有一种现成的最佳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地用于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

3 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

Kumaravadivelu提出的“后方法”理论框架描述了十大宏观策略, 即最大学习化机会、促进协商式互动、最小化概念失配、激活直觉启发、提高语言意识、情景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促进学习者自主、确保社会关联和提高文化意识。Kumaravadivelu还认为, 后方法教学法需要考虑三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参数, 即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这三大参数构成了后方法教学法的概念基础, 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指导外语教学的原则, 而这些指导原则又体现在后方法坐标中。后方法坐标是指在外语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学习者、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角色特征。后方法学习者就是拥有一定决策权的自主学习者。

第二语言教学法发生了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一是从具体的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的转变;二是从系统发现到话语批评的转变;三是从语言交际教学法到任务型教学法的转变。在这三个明显的转变中, 人们明确了对之前存在的教学法的方法概念局限性的认识。后方法的语言教学理论开始摆脱唯方法论而朝着后方法论阶段发展。外语教学后方法论关注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编码交际的取舍, 关注结构信息关系;第二个维度是显性—隐形选择, 关注语言学习基本方法;第三个维度是母语与外语的连通性, 关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使用。这是对Prabhu指出的“没有什么最佳的教学方法, 问题的实质是教师要学习运用如何使教学能指导最佳的学习、人性概念的运用及教学测量信度的方法”的具体发展。我们在运用外语教学法时, 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 保证对课堂生命质量的理解比“改进”方法重要;第二, 对课堂生命质量的理解是社会的问题;第三, 语言课堂生命质量比教育能力重要。同时, 也要注意几点重要原则:一是学习的目标语言是课堂的核心的原则;二是以课堂为核心的原则;三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语言技能的原则;四是关注教学效果的持续性的原则;五是注重课堂与实践融合的原则。

4 结语

在“教学法”这一概念提出两个世纪以后, 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在“后方法”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师应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法, 而应从具体的学生条件、课堂氛围、教学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 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要使后方法教学理念真正在外语课堂上得到实施, 要靠我们所有外语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和课程目标, 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 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2001 (35) .

[2]Kumaravadivelu, 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桂诗春.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上一篇:连续气举稳定性分析下一篇:劳动力价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