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需的数学

2024-09-18

必需的数学(精选10篇)

必需的数学 篇1

中职学生是通过中考筛选而来的。总体来说,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普遍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甚至个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被“边沿化”。尤其是对于数学学习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中职数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叫苦连天,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索然无味。笔者就自己从普高数学教学转型为中职数学教学的经历谈一点体会。

中职数学的特点是:不需要很强的系统性也不需要很深刻地理解和灵活运用, 更不用考虑数学学习的进一步深造和研究;中职数学有很强的工具性, 要适合于某种专业的课程需要和相应职业的最基本需求。而中职数学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那么中职数学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

一、正确定位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必需、够用”的度, 让数学更好地为所学专业课服务, 从而更好地开展中职数学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 》关于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叙述: (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比如, 教财会专业的数学教师可以加强简易逻辑、不等式、函数、直线方程等章节的教学;教电工、电子、电控专业的教师可以针对三角函数、复数、平面向量、排列组合、计算器的操作等章节加强教学;汽修专业的数学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立体几何、三角函数、向量、概率统计等章节的内容。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 真正做到数学服务于专业, 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功能。

二、“必需、够用”为度的标尺问题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形势下, 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数学教学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师怎样把握“必需、够用”原则进行中职数学教学, 从而更好地为中职学生的专业服务?

在一般的数学教学中, 讲解一个公式、定理往往需要一些预备知识作为基础, 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中职数学中“必需、够用”的尺度自然变得模糊。另外, 数学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数学教师更是难于把握“必需、够用”的尺度了。一方面要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因为专业学习的需要而对数学学习有一种渴望;另一方面, 还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应地拔高, 培养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最后还要考虑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余拓宽视野, 对教学大纲也要进行系统认真的学习。

比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 财会专业和数控专业、模具专业的目标就有所不同, 教师要注意专业的区别, 针对专业学习的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节, 真正做到有选择地学习, 对财会学生是一种减负, 对数控、模具专业则按照需要, 让学生既感到够用, 又感到不烦琐难懂, 适当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呵护职高学生的自尊。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笔者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取得一点成绩的做法: (1) 善于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和学生有数学知识、理论的交流, 还要有思想、思路和情感上的交流, 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 (2) 联系实际, 联系专业:教师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专业学习中碰到的不能解决的数学知识,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提高课堂效率; (3) 启发讨论, 设置问题:在整个课堂中, 处处设置问题, 时时提问学生, 教师随时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参与了整个课堂教学, 自然深有体会,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不再感觉数学枯燥; (4) 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变换学生的视觉,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教师在一节课中要采取多种方法, 以达到自己教学的目的。

总之, 在“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前提下, 中职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 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应用型转化, 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 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总结钻研, 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使数学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的必需之变 篇2

如果将我们当下企业员工出生时期以十年为间隔,分成50后、60后、70后和80后来考察,似乎也能在管理上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当然,由于时间间隔过于狭窄,任何结论都会引发争议,甚至可以肯定在二百年之后的学者眼里,这种代际差异几乎泯灭。但我们生活在当下,这种差异足以值得我们去思索,并以新的管理方式来应对这种差异。正如美国管理学者杰伊?A. 康格(Jay A. Conger)在《“X一代”经理如何管理》(How ‘Gen X’ Managers Manage)一文中说:“活着的一代人和他们前辈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社会,从目前的企业组织生活历程看,这些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些转变将深刻地影响人们对未来企业有效管理构成成分进行新的思索。”

50后要么还在管理岗位上,发挥余热,要么正吞咽着时代种下的因所收获的果。第一代企业家正酝酿着集体退位,被管理者要么已退休,要么提前下岗,徘徊在组织的边缘。为了使文章不至于汗漫无度,我们将仅讨论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组织成员,50后不在此列。60后在经历了反思文革、全民写新诗,饥餐外国大师著作之后,结束了他们的青春以及光荣与梦想。这些人多数成为第二代企业家和企业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70后大多平淡地经历了读书到工作,成为了企业组织的一员,80后却正以一种新的姿态登上企业舞台。年长者称为之“新新人类”,这些摇头晃脑哼着周杰伦新歌,喊着“我的地盘我做主”青年们正以他们带着强烈时代感的集体意识改变着我们管理的大环境。

某知名门户网站设立了“80后:自私、丑陋的新新人类”的专题,人们在上面历数80后种种不是。甚至有人说,随着80后开始走上社会舞台,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糖水中的一代人,逐渐暴露了他们八旗子弟式的弱点。“他们是中国垮掉的一代”,公众甚至不少学者都持这种观点,一脸忧心忡忡,仿佛我们的国家将亡于他们之手。我们的长者习惯将青年视为意志薄弱,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的危险分子。回想20世纪80年代,一些60后青年穿灯笼裤,烫卷发,跳迪斯科,就有人惊呼:“我们的青年被腐蚀了。”如今,80后也正面临着这样的非难,历史惊人地相似。

与60后相比,70后可以称为“沉默的一代”,80后则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把他们放入组织中去考察,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作为组织成员体现了各自的特质。在面对权威和领导时,60后和70后更易接受指示,至少会忍受专横的集权式管理者。而80后藐视权威,并很难容忍颐指气使的老板。70后在一个集权式的组织中工作,习惯于选择接受这个游戏规则,并期望通过长期服务,有朝一日获得权力,成为游戏规则的受益者。80后往往会选择脱离这个组织,“最近跳槽了吗”,这是参加工作后的80后见面时习惯的问候语。自信是众多80后初入职场的鲜明特点,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视“跳槽”为“自我得到肯定”。同时,80后的频繁跳槽,显示了我们很多企业公司文化相当压抑和落后。80后的自我中心意识来源于计划生育的成果,故有专家称“他们跳槽,主要原因不是工作辛苦,而是难与同事共事。”其实不然,难以与上司共事、与传统的组织氛围格格不入往往是他们跳槽的主因。同时,作为与中国信息时代大潮共成熟的一代,网络带来的沟通便利加快了他们跳槽的频率。

按照著名管理学人罗莎贝斯?莫斯?康特(Rosabeth Moss Kanter)的说法,员工的安全感不再来自于“被雇佣”,而是来自于“可雇佣”。这是大势所趋。与60后、70后相比,80后很少患有“组织依赖症”,他们看重自身的“可被雇佣的能力”,所以一个能提供定期培训的组织对80后有很强的吸引力。80后往往忠诚于他们的行业,他们渴望成为专家,但不想成为组织的“奴隶”。也可以说,他们不怎么忠诚于组织。他们对组织的缺乏信任极可能来自于就业环境的恶化,40后生人,大专毕业,有的已是今天的工程院院士,60年代以及70代早期出生的大学生也曾是企业管理者眼中的紧俏物资。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产业化以后,高校变本加厉地扩大招生带来了80后毕业大军。应届毕业生迅速贬值,他们汗流如雨地在人才市场冲进杀出,像商品一样被人力资源部门挑拣(这是个买方市场)。他们时刻准备着失去现有的工作,同时他们相信更好的待遇和职位来自于跳槽,而不是组织内升迁。

企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80后的频繁离职导致了企业在不断失血,众所周知,一个上市企业的市值往往是它固定资产的四到五倍,其中的差价就是员工无形的身价。而对于80后来说,频繁离职亦会承担对自身不利的成本—他们没有成为专家之前,便放弃在这个组织中继续学习的机会。虽说万物守恒,80后员工总是在企业间流动,但对80后更具吸引力的组织往往会茁壮成长,而那些为80后所厌弃的组织,总有一天因失血过度而亡,就算它曾经是恐龙一样庞大的组织。

对于管理者来说,无论是多么反感80后,都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无法改变时代造就的这一代人,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要学会赞美他们的工作。有数据显示赞美员工的工作,可以构建一个融洽的组织氛围,激发员工自身的潜力,甚至可以弥补薪水稍低的缺憾。变革势在必行。充分授权,给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使命感;给予他们充分的培训,让他们相信在你的组织内能够成为专家;给予他们良好的待遇,不要画饼充饥;构建一个民主的、参与式的组织氛围。不要奢望他们会免费加班,他们甚至不想加班,他们比60后,70后更懂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们乐意努力,但不愿以牺牲个人生活为代价。如果长期加班,他们会离职。如果管理者觉得人才过剩,那只是你的错觉,你被人才市场的喧闹迷惑了,真正的人才永远是缺乏的。如果管理者发现沉默的组织氛围和分外努力的员工,请不要得意,他们正在跨越其他需求追求“自我实现”(心理学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继而扬长而去,反过身来实现其他低层次的需求。

必需的数学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效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而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也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授课时,我创设了下面几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

情境一:某商店有20件白色的T恤,35件粉色T恤,昨天卖掉30件,请问,还剩下多少件?

情境二:某合唱团表演队有62名男生,58名女生,如果平均排成8队,每队有多少人?

情境三:某工厂去运煤,第一天运了2车,每车5吨,第二天运了13吨,两天共运回多少吨煤?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比较熟悉的情境进行思考,以第一个为例,大部分学生会直接列出:20+35-30的式子,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列成:20-30+35或者35-30+20。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对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实施自主探究,调动学习欲望

自主探究模式是课改背景下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有助于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在2×6=12中,2和12之间是什么关系,6和12中又是什么关系?(2)试结合教材中倍数和因素的概念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3)一个数有最大的倍数吗?……引导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自主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都起着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

三、组织操作活动,培养参与意识

操作活动的组织是打破传统沉闷课堂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以确保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

例如,在教《多边形》时,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认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边制作相关的图形,边对多边形进行认识。比如,首先引导学生制作一个四边形,并思考四边形的特点: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等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读书:教师成长的必需(一) 篇4

升华境界

陶继新: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应该有文化。对于文化,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通过文化把自己改变,即以文化人。文化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还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幸福指数。我感到,王崧舟老师您就是一直在文化层面行走的教师,您的话语就是诗意的话语,您的思维非常流畅,而且生命状态非常好,透露出一种幸福感。现在请王老师谈谈读书的问题。

王崧舟:《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确实是至理名言。一开始我听不明白,后来一看人家的解读我懂了。原来孔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读书,他才做学问、做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儒家之学,你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很神圣,其实,儒家之学是为己之学。

我们读书为什么?为自己,不是为别人。为别人读书的人时刻想着:我今天读了一本书,明天我要在人前炫耀一下。为了炫耀,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或是为了外在的一些目标,如我要做一个课题,我要拿一张文凭,于是我不得不去读书,这样的读书,跟生活、跟生命是相隔离的。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处于一种“隔”的状态,是“两张皮”。而我认为,真正的读书完全是为自己,就像吃饭。你为什么要吃饭?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呼吸?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读书呀?我要活着呀!道理就这么简单!

陶继新:刚才您谈到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论语》中还有一句话与这句话是互相照应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大体意思是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论语》中除了一条积极入世的线索之外,另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修身做人。可以说,《论语》整本书的内容贯穿始终的就是“仁”,即内在的修养,人格的提升。

孔子的教学总纲只有12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除最后3个字“游于艺”之外,其他的9个字都与修身做人有关。如果深入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就是“游于艺”也与修身做人有着内在的联系。不仅仅是《论语》,如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第一篇著述《学记》,开篇就是“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说,(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打动群众的心;(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看来,办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化民成俗”,即以文化人,所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修身做人上下工夫。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像《大学》《中庸》《周易》也是如此。《大学》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有深刻内涵的,很值得思索。实际上,这个“道”呢,也不是泛指的一般的道理,它是指向高尚品位的。《中庸》开篇也是谈“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接着还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啊,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强调的是修身是第一位的,如果自己身不修,你就不可能更好发展了,所以人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行,这样,才能使生命优质持续发展。

孔子在谈“好学”的时候,不少与今天所说的意思并不一样,更多是从修身做人方面谈的。比如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什么意思呢?君子吃饭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勤勉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向有道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完全是从人格生成和修身做人方面来谈的。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颜回的学问不是最大的,但是孔子最喜欢他,就是因为颜回太有人格道德了。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意思是说,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他说颜回最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惜他短命,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说颜回之所以“好学”的原因就6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即不把自己的烦恼和愤怒无故地迁移到别人身上去,不犯过去同样的错误。所以刚才这个“为己”,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指为自身生命修养的提升而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刚才王老师您谈的要把自己的修为放在第一位,这是非常正确的。

凝聚智慧

陶继新:读书不但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不但可以形成我们优质的话语系统,而且还能使我们增长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是关注事物,智慧则是反观人生。如果仅有知识,我们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个茶杯就是一个茶杯。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就能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个茶杯里发现灵魂所系,就能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就能做到“不被物碍,不被法缚”,使生命始终处于一种优质的状态中。所以,读书不仅仅是索取知识,更主要的是用来提升人的智慧指数。所以听王老师您的课,有的教师关注了您诗意流彩的语言,这固然是重要的;可是,隐藏在语言深层的那种智慧之水的流淌则更有价值,那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内化到您心里,然后又外化出来的一道富有思想意蕴的风景。请您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智慧这个重要的问题。

王崧舟:智慧不可言说,智慧其实也没办法教,智慧实际上是心性之光的自然呈现。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儒、释、道三家之所以能会通成一体,就是因为它们最终都指向于“道”。关于“道”,我的理解就是生命的实相,也就是宇宙的实相。其实生命的实相就是宇宙的实相。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这个“道”对于读书人的意义是何等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悟道故,二者皆可抛。这已经上升到某种宗教的情怀了。

真正的智慧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你求道、悟道的过程。也许我们毕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悟道,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开启智慧的过程。哲学就是爱智慧,当我表现出爱智慧的时候,我觉得智慧这个种子已经在里面了,至于种子能否开花、何时结果,那要看各自的造化和机缘了。

陶继新: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即是您刚才所说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要靠个人自己去悟去体验。禅宗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偈,一个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个是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而智慧往往生于顿悟之间,往往产生于“无一物”的体验中,就像王老师您说的是在整个身心彻底破碎之时。我有时也有这种高峰体验。有些生命感悟,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我还有个感觉,当智慧一旦形成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无限的希望与快乐。孔子说:“智者不惑。”他还说“智者乐”,智者快乐啊!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不惑了,烦恼少了。

智慧和知识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的。我发现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仍然愁眉苦脸,生气不止。因为这些人学的仅是知识,而没有生成智慧。人有了烦恼以后,本来是可以自行了断的。譬如有两把宝剑,一把是知识,一把是智慧。手握知识宝剑的人,烦恼来的时候,他想拔出这把宝剑去了断烦恼,可是,非常遗憾,他拔不出来,因为它“生锈”了。而智慧则是亘古常新的,所以,手握智慧宝剑的人,烦恼到来的时候,则可以“嗖”地把宝剑拔出来,霍然将烦恼了断。

我读《三国演义》,感到诸葛亮是一个大智慧者,而马谡,则只是拥有知识者。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的知识特别丰富,在很多次大战前,诸葛亮跟马谡说行军方略,马谡都是谈得头头是道,有些还与诸葛亮的谋略很是相合,所以诸葛亮让他去守关乎魏蜀两国战事成败的关键战地街亭。但是一到现场,马谡就不行了,他用固有的知识,来决定瞬息万变的战事,结果一败涂地,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是个人才,但是为维护军纪,还得把他杀了。可见,诸葛亮与马谡,一个是有智慧者,而另一个则只是有知识者啊!

(未完待续)

执行“必需、够用为度”的体会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1 根据生源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

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高中扩招等原因,护校的生源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入学校的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普遍比以往要低,对他们一开始就按专科层次来要求,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坚信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充满爱意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出于对学生们的尊重,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我们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对联系到的初、高中数学知识,适当地进行复习,通过这样一个由旧到新、由浅到深的过程,使他们树立信心,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热情。而对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思考题,提高深度,增加难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培养自学能力。

2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教材做一定的取舍

卫生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医技、护理类的技术工作,有些数学知识确实用不上。我们在教材处理上做了一些取舍,如微积分、行列式和矩阵等就没有讲授;在教学中,突出知识应用,不片面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某些冗长的推导和证明也做了删减;立体几何部分强调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和应用,较复杂的证明题没做要求。当然毫无原则地删减是不可取的,我们从近代数学的最基本内容与逻辑开始,抓住函数这根主线,内容涉及到集合,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复数、排列组合、概率统计初步等。我们特别加强了数理逻辑的教学,因为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获取“两证”(英语和计算机)的任务,高职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要求达到二级以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必须要掌握的,不论是Foxpro还是Access,在对数据的处理中,都要用到逻辑运算,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会有必要教给学生“命题演算”的基本内容,会用逻辑连接词,会进行逻辑推理,会确定命题的真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 认真落实好数学学科的三大任务

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就让高职的数学教学走过场,或者完全等同于中职的数学教学。相反,更应加强对他们的基础文化课的教学,这是他们未来发展和继续深造的关键所在。我体会这就是“必需”的意义。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如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概念时,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即先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然后归类排队,再用数字编码,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复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主要的是起点了把章节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实现厚薄间的转化。通过数学知识的讲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等等。总之,要把切实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放在首位,要力求使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4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如何改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特别是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作为任课教师只有掌握其所担任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从实例引入问题,以问题为引线。注意概念及其实际意义,定理及其实际内涵,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而不是过多地去探求“为什么”。

课堂教学切忌“满堂灌”,要做到精讲多练。精讲就是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内在联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一句话,“少而精”。多练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多进行逻辑思维和口头、书面的练习,也就是每堂课都得让学生“用”。此外,教材中凡是能用计算器等计算工具的,均教给学生使用的方法,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如遇到了数学问题,能用计算工具迅速、准确地得到结果。

在几年高职班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高职教育的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是我们处理教材、教法等环节的总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闫淑兰,逯允海.高职教育的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学习《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J].教学研究(河北).2008年第5期.

[2]颜文勇,成和平.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素养[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必需的数学 篇6

1 利用形象生动的无土栽培技术图片, 让学生首先了解无土栽培的历史,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在讲授“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一内容之前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形象生动的无土栽培技术图片, 给学生介绍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历史、进展及其在当今各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基本概况、来龙去脉、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我们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问题1植物体中存在什么元素?哪些元素是生命活动所比必需的?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问题2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收某一元素时, 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会有什么变化?问题3学习“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一内容, 对农业生产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好处?

我们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当农业生长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师生互动式教学,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我们在讲授各元素的生理功能、特点及植物营养失调症这个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做法如下:这部分的内容以学生讲授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 教师在全部学生讲授完后, 要对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归纳, 并相应补充学生不足的内容。

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非常注意视觉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的情况。

我们非常注意收集与“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和“植物营养元素毒害症”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3 充分利用音像教材, 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拓宽知识面

几年来, 我们一直都在致力寻找、收集和开发与这部分内容相对应的农业生产方面的音像教材, 或直接从音像城购买, 或从有关的电视节目内容上、网上下载下来, 然后亲手制作, 刻录成光盘。现在上课每当讲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理论内容后, 我们都会从音像教材库中选出相对应的音像教材例如“果蔬和作物施肥技术”的 (光盘) 音像教材给学生播放, 让学生从中了解果树、蔬菜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技术。当讲授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视频教学中掌握了这方面的农业生产知识。音像教材是现代教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音像教材中一幅幅形、声、光、色相结合的活动画面, 直观、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现了课本上找不到农业生产的感性知识, 它以新异、生动、有趣、多样的信息, 强烈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 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植物的矿质营养”一章中涉及各种元素比较多, 要上好这方面的内容不很容易, 特别是作为重点内容的氮、磷、钾、铁这几种元素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我们通过总结学生已做过的与此内容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氮、磷、钾、铁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将做得比较好的小组的实验结果做成幻灯片, 演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在实验总结中深刻而全面地记住所学内容, 这样做的复习效果较好。

总之, 植物生理学复习课中, 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课堂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近年来, 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了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了一些尝试, 探讨了植物生理学“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教学, 学生普遍提高了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江月玲.植物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8, 44 (3) :548-550.

尝试与体验:生存教育的必需品 篇7

一在英国的一次体验

笔者有幸成为江苏省首批赴英培训教师中的一员, 在英国Bell语言培训中心学习。去该培训中心学习的人很多, 学员年龄从10岁到60多岁。学员身份有学生、教师、士兵、军官、政府官员、新闻工作者等。到学校的第一天, 辅导老师海伦女士就让我们集中在学校的一块空地上, 告诉我们:万一遇上火灾之类的情况, 就从各通道来到这里。接着她通知, 下午她将带学员游览培训中心所在的Saffron Walden镇。听到这个消息, 学员们都兴奋地议论起来, 因为他们对这个富有英国传统风情的小镇充满好奇。“请安静一下”, 海伦女士微笑着示意我们停下, 并给学员们分发讲义, “这里有一份需要在环镇旅行期间完成的填空题。”“什么?旅行还要做题?”每个人心里都画上了个大大的问号。

走出学校, 我们看了看手中的那份填空题, 上面写着:“下山坡, 走过那座老铁路桥, 继续向南走, 你会看到你的右边有一所学校, 这个学校的名字叫什么?”

按照填空题的提示, 果然看到了一所外观素雅古朴的小学, 学员们在纸上记下“Z·A·Butler Infant and Junior School”。大家会心地相视一笑, 这填空题不就是一份旅行指南么?

随后的旅行轻松愉快, 大家既欣赏到了庄严的罗马式教堂、多彩的艺术画廊和奇特的地方风情博物馆, 同时又记下了小镇的主干道, 标志性建筑和诸如“街头的餐馆里有什么食品?提供外卖吗?”“邮局什么时候关门?”“火灾时安全通道在哪里?”之类的信息。

第二天, 学员们分四人小组, 带着另一份填空题, 去镇上找一家书店或慈善商店等。经过这两次实地考察, 学员们对学校周围的环境有了大概的了解, 独自外出就不会走丢了。那两份填空题成了勾起美好回忆、让人难忘的旅游指南, 至今我还保存着。

这就是每个到Bell语言学校学习的学员所要上的第一课:常规而富有特色的生存教育。

二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经历

记得我孩子上小学五年级时, 春末初夏的一天, 孩子对我说:“妈妈:周末我要和几个同学去外婆家附近江堤内侧的田野去玩。”我们家距离乡下的外婆家有十五六里路, 节假日中, 我与丈夫带孩子去那儿玩过。那里, 江堤外是芦苇、柳枝;江堤内侧是田野、树、花草, 还有些零散的小块芦苇。春暖花开时, 很多小朋友去那儿玩, 许多成人在芦苇滩里摘芦叶以备端午节裹粽子。所以, 当孩子提出要去外婆家附近去玩时, 我就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地方。不过孩子毕竟没有单独去过那里, 让他单独去, 我真的有些不放心。但看到孩子兴趣那么浓厚, 想到也该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于是我就决定让他们独立尝试一次, 并询问了他们的计划、安排。他说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去 (这三个同学都没有去过那儿) ;从县城的车站乘车到外婆家附近的站台下, 然后从外婆家门口的港岸上经过, 走约3里的路就到了;每人带一瓶矿泉水, 少量点心, 身边再带点钱;另外还带几张创可贴。

到了星期天, 他起得很早。早饭后, 他拿着准备好的东西, 戴着红领巾与同学在我家附近便集合出发了。大约十点钟, 我哥哥打来电话, 说是看到我儿子和他的同学举着小旗帜从他家门口经过。我哥让他去玩并在那儿吃午饭, 他说他们有纪律不准随便分开, 于是又接着与他的队友一起赶往目的地。到了下午五点钟左右, 儿子回来了, 手里拿着一根约一米的芦苇棒。看到儿子回来, 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 并迫不及待地问儿子玩得怎么样?儿子带着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会师时的喜悦说:“我们成功了!”看到儿子又累又喝的样子, 我也不再问什么了, 于是我让他喝水、洗澡。儿子没吃多少就困了。于是, 他带着那根宝贝似的芦苇棒走到自己的房间, 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 放学回来, 他就拿起那根芦苇棒, 跟我说起了他们4人出游的情况。我问他和同学们在那儿是怎么度过的。他说:“我们一起捉迷藏、唱歌、讲故事, 还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他还补充说:“某某同学也讲故事和唱歌了。”儿子说的这个同学父母离异, 跟他爷爷一起住, 平时很少说话。我问他:“哪来的旗帜?”他说:“那是他们用红领巾绑在小竹竿上做成的队旗。”我问他为什么不去舅舅家吃午饭, 他说这是他们的组织纪律, 不准单独行动。说着还把记录着他们组织纪律的小本子拿给我看。我问他们中午吃了什么, 他说他们在一家快餐店两人分吃一份, 一人只花了一块五毛钱。我问他那根芦苇棒有什么用, 他得意地说:“那是胜利品, 可用作孙悟空的‘金箍棒’。”

打那以后, 儿子放学回家总要玩一玩他的“金箍棒”, 那根“金箍棒”在家保存了很久。这段经历在儿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 他在谈话及他的日记中多次提起这件事。这次经历培养或者说是增强了孩子热爱生活的意识, 让孩子学到了一些生存的技能与知识。我也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体验与尝试的机会, 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所以, 后来我外出学习和开会不在他身边时, 对他学习与生活也毫无影响, 反而促使了他养成独立的习惯。有一段时间需要常外出参加培训与竞赛, 他把一个备有洗漱用品与饭盆的旅行包一直放在自己房间, 外出时拿上几件衣服和几本书就出发了。有很多人评价我儿子时说:“他独立生活能力强, 心态好, 尤其是考试心态很好”。我想这与他的学科知识扎实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他会与同学相处, 学习有计划、有毅力, 懂得自我调节、寻找快乐, 拥有生存的自信。

三对生存教育做的一次调查

生存教育在中国学校与家庭的实施状况

想想学生们在学校经历的第一课。

老师在讲台上一脸严肃地申明纪律: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校。”

“非体育活动时间不许在校内打球。”

“上课时间不许在校园里随意走动。”

“不许……”

再想想在家里, 孩子受到父母的教育:

“不许和陌生人讲话。”

“放学后立即回家, 不许在外面晃。”

“不许……”

笔者曾分别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中作了一次调查。调查内容, 见调查表。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和初中生几乎没人独自去过常住地以外的地方。小学生独自去过的地方为本市 (镇) 中心;独自去过外地的爷爷、奶奶、外祖母家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也只有50%;至于“在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时, 为了安全起见, 家长或是老师 (领队) 通常的做法是什么?”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叫我们不要乱跑。”

四反思与对策

由此可见, 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是保护性的。我们把他们放到保险箱里, 把保险箱锁进大铁笼, 再把大铁笼放进地下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瞧!咱的孩子多安全!”我们满足于把高蛋白的营养食品和《××模拟卷》《××全真卷》通通填进孩子们的嘴里, 看着他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我们似乎忘了, 等到孩子们长大了, 他们将不得不走出保险箱, 走出大铁笼, 走出地下室, 与全世界的人在同一片蓝天下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那时的他们, 将靠什么生存?

人本主义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把人类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存需要属于早期的安全需要, 如果此需要得不到满足, 人们就会焦虑不安, 也就不可能对高一级的需要有要求。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 在温饱需要的满足根本不成问题的情况下, 安全需要就跃居首位, 如果此需要得不到满足, 就无法安心生活与学习。因此, 适时地提供一些生存知识和必要的实践, 是很有必要的。Bell语言中心的具体做法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让我们看到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 是如何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 教会受教育对象如何适应新环境, 如何获取信息, 如何应对紧急情况或危险……

中国已有生存教育的课本问世了, 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体现了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国教育弊病的反思, 对生存教育的关注。但“生存”, 不仅仅是靠书本上的知识学会的, 而是要靠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正如学习游泳, 最好的办法是跳到水里。虽然, 初学者需要救生圈, 需要别人保护, 但一定要跳到水里, 而不是年复一年地在岸边模仿什么示范动作。让孩子们体验现实生活, 尝试—错误—更正—再尝试, 唯有如此, 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与独立生存能力的大写的“人”。

必需的数学 篇8

既然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犯错当然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更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旦孩子犯了错,家长教育理念中如果没有装备“导航仪”,则会纠缠着孩子的错误不放而为此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泄一通后,孩子却仍然不知道正确的方向是什么,下次还可能继续犯错。然后家长再训斥一番,孩子仍是原地踏步,造成孩子不知方向或不敢迈步,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倘若家长像导航仪一样指引犯错孩子,则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向,那孩子不就可以集中精力继续前进,朝着既定目标靠近吗?

一天傍晚,我到邻居家串门,邻居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晓晓做了一件令她心情难以平静的事情——抄同学的试卷,还把一个同学试卷上的名字擦掉,替换成自己的。邻居为此很生气,痛打了孩子,好几天没搭理孩子。没曾想,孩子却一点也不在乎,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事后,又继续犯了类似错误。邻居让我帮她好好管教管教这孩子。

我把晓晓叫到身边:“我有两个问题弄不明白,想听你说说。第一个问题是,你的语文试卷为什么不自己做,要抄同学的呀?”

晓晓抬眼看了我一下,随即低垂着眼说到:“那天中午爸爸妈妈没有回家,我有些题目不会做,到学校后就借同学的试卷来抄了。试卷很多题目都是我自己做的,只抄了我不会的。”

“哪道题不会?”

“看图写话我不会。”

“好,第二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把同学试卷上的名字擦掉,改成自己的名字?”

她沉默了一阵子,说:“就是觉得她写得很好。”

“怎么个好法呢?”我追问道。

“字很工整,看图写话也写得好。”

“你就没有想过,同学交试卷时,向你要回来,你怎么办?”

“没有。”

“过来!”我把她拉近身旁,语重心长地说:“看到别人好的东西,自己就想要,这是不对的。你要是拿了人家的东西,你知道人家会怎么说吗?”

“不知道。”

“人家会说xxx是小偷。要是被人家说成是小偷,好不好呀?”

“不好。”

“再说了,同学试卷上的字可以写得这么好,你也一样可以呀!妈妈不是表扬你书写进步很多了吗?而要写好看图写话,只要认真观察、多练习,一样可以写好的。以后可不许做这样的傻事了,知道吗?”晓晓害羞地点了点头。

忧患意识是我们生存的必需 篇9

正当房地产价格飙升,股市龙腾虎跃,经济呈现一片好景之际,内阁资政李光耀却向国人发出了警讯,提醒大家不可过度欣喜,骄怠松懈,忽略了好景背后潜藏的危机。从国际经济以及世界和区域政治都存在的许多变量来看,这一忠告是及时的。

在经济方面,美国发生的次贷风暴吹袭全球,各地股市望风披靡;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突破每桶80多美元,令人咋舌;加上各种原产品和原料价格的不断猛涨,触发了世界性的高通膨现象。在政治方面,东北亚局势,虽然有所缓和,但中东却仍然是个可能再度爆发战争的热点;而缅甸的局势,至今仍持续紧绷……

新加坡当前的景象是美好的,但我们所处的区域仍然波谲云诡,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新加坡随时都可能受到区域或国际变局的不利影响,因此,既须做好各种防患于未然的准备,也须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或主动性,联同其它国家和各种区域与世界组织,合力消除可能破坏和平与安定以及不利发展与建设的因素。

当前缅甸的政治危机,是东盟于1997年接纳缅甸为成员国以来所面对的最大危机,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东盟所面对的最大内部挑战。新加坡刚在不久前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面对和处理这个课题,既需高超的智能,也需足够的胆识和勇气。

在经济层面上,如何应对诸如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如何防范李资政所点出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经济[滞胀]可能重演,如何确保广大公积金会员的存款和国家的储备不会贬值,而是有可观的回报,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高智能。

应付上述各类问题和可能的变局,一方面突显政府治理能力和经验累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忧患意识指的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易经》所谓的“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作为一个小国,忧患意识并非单是我们目前应对动荡世局之所需,而是我们生存之所需。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需的三个着力点 篇10

一、生活化逻辑

生活化理念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 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在课程基础上, 它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在课程特质上, 它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课程内容上, 它要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要, 更能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与发展”;在实施建议上, 它主张“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由此, 笔者认为,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 首先必须立足生活实际, 着力于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逻辑, 是指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从以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为重点转变为以遵循学生生活发展规律和特点为重点, 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为载体,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促进初中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贯彻生活化逻辑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新课导入生活化, 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导入新课。素材选择生活化, 即坚持“三宜三贴近”原则精选教学材料。其中“三宜”即宜精不宜滥, 宜深不宜浅, 宜近不宜远。“三贴近”即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贴近学生。情境创设生活化, 即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问题设计生活化, 即设计有思维含量、学生感兴趣、有生活气息的教学问题。活动开展生活化, 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 组织开展探究活动。作业布置生活化, 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以苏人版八年级上册 《跨越代沟》 教学为例, 教师如纯粹围绕代沟的含义、产生原因、跨越代沟要求及意义来展开教学则是学科逻辑的体现, 就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位教师遵循生活化逻辑, 她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播放歌曲 《时间都去哪了》, 配上亲子图片和歌词导入;以学生喜爱上网、家长要求补课二幅漫画创设情境, 精心设问, 组织讨论代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让学生切身理解代沟的含义、产生的原因, 掌握正确处理代沟的一些办法, 理解父母之爱;播放某电视综艺节目当红导师黄菡与女儿的冲突视频, 通过精心设问, 让学生认识到名人家的父母和孩子也会遇到与平常人一样的问题, 认识到沟通需要技巧以及沟通的积极效果;最后, 诗朗诵 《爱是什么》, 在升华情感的基础上, 让学生写下以“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说”为题的小短文, 现场交流, 真情告白, 跨越代沟, 学以致用。由于遵循了建构和打造生活化课堂的策略和要求, 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异彩纷呈, 如同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较好地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二、情境化创设

情境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是指能引发人们身心积极反应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新课程标准强化了“情感体验”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特殊价值, 倡导开展情境教学, 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 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 深化思想认识”。列宁指出:没有情感, 就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过:“我们已经进入了不是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而是学生知道了应该怎么做, 却仍不这样做的时代。”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止步于说教和灌输, 忽视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体验。正如李建华教授所言:“知识本身如果没有浸润人类的情感, 也只能是一些枯燥的文字或公式。现代教化的关键在如何使抽象的知识概念重新灌注生命的情感和感受的内容。”情感之于课堂, 正如血脉之于生命。

情境就是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特定的手段、场所、工具等营造的情感氛围, 它是“情”与“境”的结合。“情”为“境”生, “境”为“情”设。按功能属性, 情境可分为问题情境、推理情境、想象情境等。从呈现形式上看, 有文字材料、图片漫画、音像制品、生活故事、课堂表演等。情境的创设必须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科学性原则。首先, 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情境的探讨, 追求以境激情、以境求知、以境体验、以境化人的效果。其次, 情境要切合教学实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出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情境。再次, 教学情境所传递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其使用的方法经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 (2) 生活性原则。必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设置情境的资源, 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 兴趣性原则。情境可以以生活话题、时代主题、漫画插图、小品、影视、歌曲、实物等为载体, 题材及呈现方式要新颖有趣,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4) 深刻性原则。情境要有较丰富的内涵, 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冲突和具体的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5) 系统性原则。要立足整体, 统筹兼顾。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和学生,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无必要则不设情境, 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人版八年级上册 《人生与责任》 时, 课前播放视频 《岁月号》, 紧扣时政热点, 让学生一下子神情凝重, 进入状态;播放配乐并展示《岁月号》 和 《泰坦尼克号》 中的沉船图片, 比较两位船长的不同, 让学生从道德和法律角度初步感知责任;讲述著名企业家马云的语录及其成长的系列故事, 让学生明了“责任无时不在, 责任伴随一生和责任往往是多重的”的道理, 同时马云的成长经历、优秀品质正好给学生以价值观上的引领和启迪;介绍常州十佳美德少年任璇的先进事迹和通过小品表演身边学生故事, 既分析了责任是相互的这一特点, 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情境创设的适切、适用和适度, 富有真实性、深刻性、感染性和趣味性,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化活动

从哲学意义上讲,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杜威说过: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式是使他去实践, 那些使文明成为其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 这样才能培养真人。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 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实践证明, 实践化活动学习是学生知识内化、品德养成、价值形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所谓实践化活动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在一定问题牵引下, 通过具有自主性、践行性和探索性的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 知识、能力、情感整体发展得到促进的一类基本的学习方式。实践化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 (1) 体验性活动。所谓体验性活动, 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 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感锻炼。这类实践活动主要有演讲、表演、游戏、比赛、观摩、场景模拟、家庭劳动、社区服务等。 (2) 制作性活动。所谓制作性活动, 就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和要求。这类实践活动主要有设计、手抄报、板报、成果展示等。 (3) 专题性活动。根据所选定的研究专题, 学生在一定时空搜集、整理资料, 研究论证, 形成阶段性成果。这类实践活动主要有调查走访、访谈、参观、辩论、实验、查阅资料等。组织实践化活动,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活动的主题、目标、内容、过程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第二, 教师自始至终应做到指导清晰, 反馈及时和评价个性化、过程化。第三, 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互促进。虽然实践性活动重视外部物质化活动, 但如果没有认知思维的引导与情感体验的支撑, 外部活动不过是一种仪式化动作而已。正确处理好内外部活动的辩证关系, 是提高实践化活动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幼儿语言教育原则下一篇:正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