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精选12篇)
数学教学的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数学语言,提高自身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语言,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我们先看一个小案例。
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一组题:绿峰林场去年种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种杉树400棵,成活了380棵;种松树500棵,成活了485棵。然后提问:“仔细观察,你认为选择哪种树比较好?”问题一提出,班里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低下头,躲避教师期待而焦急的目光。经历了一段窒息的冷场后,终于有一个学生及时“救驾”:“只要求出每种树的成活率!”该教师喜出望外,接着追问:“那么,怎么求出这三种树的成活率呢?”教学顺利转入到下一个预定的环节。案例中的冷场是教师教学语言含糊不清而人为制造的尴尬———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焦虑和学生的不知所措中无情地流逝。“仔细观察,你认为选择哪种树比较好?”这句话是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树呢,还是让学生根据成活棵数比率的高低来选择?如果是前者,则完全是一个非数学的问题,与本课无关;如果是后者,则学生还没有接触成活率,他们是很难从成活率的角度去思考的。那个“救驾”的学生是得到了教师的暗示,还是预先做了预习,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教师想抛出一个供学生探究的问题,然而学生缺乏相应的认知储备,也不知道探究的方向。教师倒不如要求:“请你先算算每种树的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提高使用数学语言的效果,寓知识于情、于趣、于形、于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升。数学是自然学科的皇冠,充满艺术魅力,但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抽象性常常令人望而却步。正如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所认为:“语言自身便是一种艺术。”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将语言艺术与数学学科特点巧妙结合,一定会给课堂教学创造精彩瞬间,倾注生命活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将数学这顶“皇冠”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呢?
一、立足有效性———课堂高效的基本保证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影响着新知识的构建进程和构建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有效的基本保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四个基本要求:
1. 科学性。
数学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要求,而且要经得起逻辑推敲,要符合客观事实。有些教师不注意这一点,往往草率地下结论。如刚开始教学有关倍数的应用题时,许多教师在探索解题规律时说:“有‘倍’字的应用题,就用乘法计算。”殊不知,这样“定论”是很不科学的。如“春蕾服装厂,6月份生产了成人服装2800套,是童装的5倍。6月份生产了多少套童装”,同样有“倍”字,但应列式为2800÷5。可是,学生如果接受了教师的“定论”,就很有可能列式为2800×5。这难道是学生的错吗?教师不仅自己要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而且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语言的基础上,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回答各种数学问题。
2. 通俗性。
数学蕴涵着深遂的哲理和深刻的逻辑,学生难以从理论上认识和接受,往往只能从他们熟悉的事实、生活的常识、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去体会。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贴近学生。比如“非零整数”可表达成“不为零的整数”,“不大于5的正整数”可表达为“正整数1、2、3、4、5”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对数学语言理解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
3. 精炼性。
这要求我们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表述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等,对学生已知的或非课本重要内容少说或不说,对重要的或学生未知未懂的要详说、多说,有时可以重复强调,但要注意一个度———强调性重复与啰嗦只是一步之遥。语言精炼还要求用词用语恰当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杜绝“啊”、“这个这个”、“对不对”等口头禅的出现,在课改理念下的新课堂还要防止“老师喜欢……”、“你们想不想……”等一类语成为新的口头禅。
4. 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冲动和创造精神,教师应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算?”“谁敢试一试?”“我相信你们自己能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等等。教师应注意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二、追求艺术性———课堂高效的重要特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由此得到普遍的认可与重视,但只讲究科学与逻辑的数学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课形成枯燥、单调的片面印象。事实上,数学的构成内容———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是以一定的“形”存在的,数学的思维过程也是以一定的“形”为基础的,形象、生动、幽默、激情的语言能更有效地表达出“形”,能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抽象与逻辑的数学。
1. 充满趣味。
趣味性就是寓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原理或学生因为缺乏经验支撑而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见深入于浅出,让学生在未知的世界与已知的经验之间实行有效的迁移,借助“有形”理解“无形”。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必须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要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2. 幽默风趣。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既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机智、教育风格。教学幽默语言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它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缩小师生间心理差距;益智明理,能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习动机,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创设一种让学生心理彻底放松的宽容环境,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学中教师常可以用拟人和夸张、自言自语、借代等方法让文字活起来,让情境动起来,让隐蔽的明朗起来,让抽象的直观起来,如约分中分子只能和分母约分,在新知学习初期会有学生不能牢固掌握,就用“自家人不打架”来比拟;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结果用“三兄弟”表达;高低级单位换算与改写,用大勺与小瓢舀水作比方进行迁移;比较数的大小用上“老大、老二、老三”等人性化称呼,等等。这样的比拟,学生爱听也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3. 充满情感。
语言的情感性要求教师用真情换取真心,用激情引发激情,把自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倾注在对话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达理”,首先得做到“情通”。要“情通”,就得找到切入点———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不同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点”是不同的,但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好胜、爱表现、好表扬、喜欢游戏、对抗、竞赛、集体荣誉感强等,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语言,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上“秒的认识”一课时,在让学生体验“秒”的时间长短时,配合“嫦娥一号”升空倒计时,刘翔110米栏夺冠画面,设计了富于激情的语言,让学生群情沸腾,为后继教学创设了非常和谐的氛围。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数学教学的 篇2
俞旭安
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数学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任何教学论著作中,都必然涉及这个问题。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对此问题的见解,也有一定的差异。本节,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方面加以研究。
一、教学的本质
1、现代教学论家对教学本质的论述
国内外教学论专家对此问题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观点。(1)教学的生物化解释
自20世纪以来,在教学过程理论的认识上产生了众多的学派其中对教学过程本质论述较有代表性的有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伐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提出“剌激——反应”说。桑代克认为,全部教学过程无非是一种训练——培养对某种剌激引起反应的过程,一定的剌激产生一定的反应,而联结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是知识。这种将教学过程生物学化的解释,抹煞了教学的社会性。
(2)教学的本质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
本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社威提出教学过程活动说,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由此出发,教学过程要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去活动,去做。主张“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习,主张把学校办成小型社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实际上否定了间接知识的学习,排斥了学生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杜威的这一理论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我国“文革”期间的“开门办学”和极端“联系生活动”,实质上就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些实验和做法,由于不易操作和控制,实际上形成教学上放任自流的状况,所以不久即为教师所拒绝。
(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在其主编的《教育学》中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并力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来阐明教学过程的本质。他提出通过教学,学生可以领会正确反映外界事物与现象以及存在于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说,教学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之间具有一致之点,与此同时,他还着重指出: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现实的认识具有以下特征:学生领受的是既知的、为人类所获得的真理。学生经常由有经验的教师来领导;有巩固知识的工作;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着发展每个儿童的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
凯洛夫并没有摆脱历来教育家所偏重“教”的过程,仍然忽视“学”的过程的桎梏;忽视智能发展,恪守传授和认识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体系。
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在其《教学论稿》中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都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映。它的特点就在于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主要是间接性的,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
(4)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在其主编的《教育学》中给教学过程下个简明的定义:”教学过程,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目的的、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解决受教育者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列尔涅尔指出:“教和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要素”,“教和学的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客观特征,是在教和学的相互作用的联系中实现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联系是符合客观规律,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之,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在教学理论上研究和认识教学过程,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否则就无法认识它的本质与特点。但是,教学过程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有”教“与”学“的矛盾、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认识过程的一般性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又相互依存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1、数学教学的两“中心”说
数学教学的两“中心”说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基本的教学观点。
“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学生的记忆、练习为重点。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由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书本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记牢教师所讲的内容、会按范例练习。因而学生处于模仿、记忆、复现知识的状态中,被动地学习数学。
”以学生为中心“。其典型模式是定课题→拟方案→行计划→做评价。这里的课题由学生讨论确定,方案自行拟定,学生自己执行,师生共同评价,以学生为主。由于强调学生自己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学生意愿的充分反映,过分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忽视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与间接知识经验的获取。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各有其片面性,而不全面的认识对数学教学产生不良后果的教训是深刻的。当强调教师教的方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加强,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过程气氛沉闷,学生易产生压抑感。当强调学生学的方面时,教师被”冷落“,教学过程的控制减弱甚至失控。气氛可能表面热烈,但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潜能仍不可能得到真正发挥。
2、数学教学的“双边”活动
数学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但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实际上,教师的教总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与落实,是学生在吸收、消化、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数学教师讲得再好也仅仅是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并非学生所具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有明显区别。
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因而提出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这符合教学过程二者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把握教师自身所处的位置,充分而又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数学教育重要观念的体现,对数学教学关系极大。
在这种认识下,数学教学双边活动的典型模式是:
(1)创设情境,提供课题; ②启发引导,分析研究; ③猜测归纳,解释说明; ④验证结论,总结反思。
这里情境创设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并向学生提出课题(包括学生由创设的情境主动提出课题)。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猜想,在老师点拨下对问题作出解释、说明、验证真伪,再经过师生总结,进行反馈。
3、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学本质观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到学生和由学生到教师这两个方向的信息传输的过程,并认为数学教学的每一步都应研究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如果不估计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教材的质量,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他提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并且促进教学中的发现。因此,他提出教法要做到两个”适合“,这就是教法要适合内容,也就是说教法要适合于教学中反映出的中学数学的逻辑和方法。第二,教法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这就是说教法要估计到学生的心理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思维活动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速发展这些思维活动能力,而不是只简单地理解为对教材内容的可接受性。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的方法应由教育学中的一般教学方法和反映数学本身方法的特殊教学方法所组成。并认为前者保证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原则,后者保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形成和发展所学理论及其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显然,斯托利亚尔对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这一观念,一方面强调对教学内容的逻辑的教法加工,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学法、思维水平的研究。这是符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应符合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观点的。
正确的数学教学本质观对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确立“大众数学”的教育观念
从近年来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发展看,确立“大众数学”的教育观念是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现阶段,数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已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大的转变形成了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这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改变以升学为中心,以考试为模式的数学教学体系,要让所有学生,学到适应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人人必须学到而且能够学到的最基本的数学内容,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公民。“大众数学”是国际发展的潮流,也是我们改革的指导思想,“数学是属于所有人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
自从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Mathematics for all(为大众的数学)》的报告,从此”大众数学“的口号迅速传播并形成了全球性的运动,对90年代世界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义务教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接受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数学教育。”大众数学“观念是数学素质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观念.北师大教科所刘兼领衔的”21世
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一一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提出了大众数学意义下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其基本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并使得每个人都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得到益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必须设计出具有双重价值乃至多重价值的数学课程。所谓有用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必要的处理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
隐性的数学则集中反映为具有数学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数学思想意识(包括数的意识、图形直观与空间观念、概率统计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优化思想、模型化方法、推理意识、计算机意识以及应用意识等)、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主要用于分析问题的模型化能力、主要用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一般智力意义上的推理能力等),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
其二、人人掌握数学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而恰恰是导致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同时,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划、运筹以及空间与图形等知识,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数学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其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不同的人可以达到不同的水平,但存在一个人人都能达到的水平。大众数学要求数学课程面向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
”大众数学“是一个纲领性的口号,直接影响到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作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大众数学”是与“升学数学”相对立的,它将更多地考虑到成人生活、就业的需要。在我国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众数学是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尽管“大众数学”的教育观念,已经在我国的数学教育中初步确立,但要继续提高“数学为大众”的思想认识,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一番深刻的变革.无疑,以“大众数学”为指导,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现行的数学教育体制,特别是创造出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数学课程,将是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强化数学应用的意识
数学的应用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数学应用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英国1982年的《cockcroft报告》强调数学必须联系实际,要求把数学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就业的各种需要联系起来。美国1989年5月发布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明确反对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应用作为“数学素养”的准则和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1.片面强调三大能力的利与弊
传统的数学教育在处理教学内容时通常数学的原理、公式、定理的教学作为编制教学内容的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作为学生对数学原理、内容的掌握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通过对加强“双基”,培养三大能力的强调使得我们的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扎实、训练严格的传统优势,但知识面狭窄,内容过于形式刻板,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也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数学教育现实中的问题。我国中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创造;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数学,弱于科学的现状己为教育界有识之士所关注。这种现象与我们的教育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强调的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例习题以纯形式的数学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数学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尽管教材中有一些应用问题,但大都缺乏现实感。而且这些应用题的条件大多都是数学假设,而不是实际问题的简化,解出的结论也很少需要学生思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己有的模型。加之教师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浓缩化地将它们转化为纯数学问题,然后在纯数学知识这个封闭系统中进行推演,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过分片面强调”双基“与”三大能力“的结果使人们的数学教育在”智力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取向上严重失衡。
2、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强调的基本能力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股票、分期付款、效益预测、评估、优化、决策等大量应用问题需要用数学来解决。数学不再仅仅是思维的体操了,它已更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应用数学的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强调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未来社会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将发生一定变化。那就是,对计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数据的收集、归纳以及分析、解释或做出判断的要求提高了;对问题解决过程中逻辑演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实际问题模型化以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了。如今通过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己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口控制、生态平衡、科学管理等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中。数学应用作为联系数学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发挥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显得特别重要。我国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要形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关于我国中学生应用能力、应用意识的培养己逐渐为教育界人士所重视。1993年应用题首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随后应用问题作为高考的热点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数学高考试卷中的应用题一般稳定在”一大二小“格局上(1999年是“一大三小”),题量及分值逐步增加,阅读量加大,解答题具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数学高考的指挥棒己逐步朝着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方向努力了。更重要的是,在2001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该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课题、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新近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都强调了加强数学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作了具体规定,也提出了教学的建议和要求,前文已述。因此增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应用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目前的中学数学教育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中学数学教育,在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应该是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3、关于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主要是这样一种思维倾向,一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倾向。比如说,数学应用意识强的人,在吃饭的时侯,可能会联想到营养的搭配问题;在上课时,可能会想到坐在何位置才能将黑板看得最清楚的问题;他在开、关窗户时,可能想到窗户的面积与采光量的问题;他在放风筝时,可能想到绳子长度与缠绕圈数的关系问题;他在观看礼花形状、听到礼花鸣响时,可能想到光速、声速的有关问题„„这些,实际就是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应用意识强的人,具有一种善于用数学来分析、思维周围发生的一切,或善于把身边的事情抽象出来,转化形成数学问题并进而解决之的一种偏好。
当然,作为数学应用意识而言,它不仅仅要求有这种思维倾向即可,它还应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想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必须以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作为基础,离开了数学知识的训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谈数学应用意识意义是不大的。实验表明,课堂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用能力不一定就强。对于”学校数学问题“和”现实数学问题“之间关系测试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2”。可见,“如果平常没有数学应用的训练,要想达到应用数学子实际的能力是需要相当的数学修养,大部分中学生和相当多的大学生要达到这种水平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是势在必行。事实上,数学概念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而来,这就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的引入及课题的提出、推导等提供了一定的实际背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和作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有必要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通过对课堂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种观念并逐步转化成为意识。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还必须要改革现行的考试体制、考试方法和试题内容,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还要对数学课程、教材进行重新规划和改进,这就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应该引入体现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方法。建立以数学应用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是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数学教学的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功能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改进数学教学的重要机遇。但是我们不应当把信息技术停留在评价、热情支持以及怀有希望的阶段,而应该进行一些实在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某些教学问题[1]。深入数学学科的信息技术[2]、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简称TPACK)[3]等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不要用技术、用什么技术以及如何用技术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教学及课堂情境,力求使课内与课外、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探究达成一种平衡。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劣构问题。教师仅仅了解一般教育技术的原理、策略还不够。其次,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数学教育价值,教师对数学学科的信息技术本身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以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能达到流畅程度。尽管让教师在教育和技术之间穿梭并不容易,但掌握技术不是别人的事情。为了能更好地贯彻这两个理念,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是数学功能基础上的教学工具。
二、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当前,数学课堂上的信息技术过分倚重普适类信息技术,缺少数学味,更无法反映数学学科特点。信息技术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一般教学功能(如电子白板,PPT演示)、多媒体功能(如音乐、颜色)、浅层交互功能(如浏览页面)等方面。针对数学教学的信息技术应该有专门的分类和讨论。
我们认为,按与教学内容相关程度分,用于数学教学的信息技术大致有三类。一是普适类的数学软件。如计算机代数系统(简称CAS),数学百科电子词典等。二是普适类的数学教学工具(或平台)。如Z+Z智能平台、几何画板、数学科目的题库系统或备课系统等。三是反映特定数学教学内容的课件,包含了常见的CAI的七种类型[4]。如教学演示课件、微世界环境、微课视频等。
三类技术中,普适类数学软件的数学功能最强,但教育功能最弱,通常需要教学加工。而课件,即第三类信息技术,比较关注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表现。信息技术应该是数学为基础的工具还是教学为基础的工具[5]?事实上,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数学概念转移能力弱,即教育性不足;后者难以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且缺少通用性,软件设计效益低。为了能弥合两者的距离,专家们研究出了诸如Z+Z智能平台之类的普适类数学教学工具。许多CAS在后来的版本中也加入了大量便于数学教学开发和加工的元素。针对特定内容的数学课件也在通用性上不断增强,如注重探究性、交互性课件的开发等。
三类信息技术都可以实现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三种水平的支持,即演示水平、验证水平和探究水平,如数学工具中的大百科词典可以作为资料支持或演示之用,而数学软件包Mathematica可以作为数学探究环境。因此,由演示到探究也可以作为以上分类的另一个标准(或维度)。
三类信息技术都能体现一定的数学功能与教育价值。但数学教学需要抽象、复杂的图形图像、数值及符号表达与处理,以满足较高层次数学思维表征需求;需要严谨、精确和形式化的数学活动过程描述;需要丰富的与数学研究相适应的探索性认知环境。因而,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以数学功能为基础,在设计和开发目的、内容方面能反映数学学科特性,以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价值。
三、信息技术的数学功能及其教育价值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的数学功能很多。数学教学主要以图形图像呈现、数值计算与符号运算、编程等作为主要功能。数学教学中,它们的教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体现。下面以微积分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1.图形图像演示
总体而言,目前的数学教学,特别是概念教学是“重形式定义,轻意象表征”[6]的。由于担心过多使用图形图像可能会影响抽象思维,许多教师不敢用。事实上,图形图像的适当运用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数学教学中的“图形图像”主要是函数绘图和动态几何图形两方面。它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对概念和数学问题的整体理解,能帮助其洞察所学数学内容本质,寻找解决复杂问题的途径。如教学导数概念时,需要将函数、其导函数及二阶导数甚至更高阶数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用图像来解释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洛必达法则等也应该能在教材或教学中得到体现,让学生理解用它们进行运算的合理性或理由,而不仅仅学习导数运算技能与技巧。
2.数值计算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表现的是数学的连续、形式化的一面,给学生留下抽象、脱离生活实际的印象。事实上,数值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一样具有理解数学知识、探寻解题途径等作用,理应得到重视[7]。数值化是由有限认识无限的重要方式,也是联系一般化与特殊化的重要纽带。运用数值表理解极限、用数据估计误差、通过离散形态考察函数的连续性态、寻找数学反例等等都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微积分中的广义积分与无穷级数、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密切联系更表明连续化与数值化应该融为一炉。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过于形式化的表达反而看不清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而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数值计算,会增进理解。例如,利用?着-?啄定义证明函数极限时,学生都知道,关键要找出?啄。他们也能熟练地利用放缩技巧和限定?啄的方法进行操作,找到?啄。但进一步问:能通过计算(通常情况下需要计算工具的支持),找到最大的?啄?事先限定?啄的邻域能否再大一点?学生并不熟练。这时,只要给定几个具体的?着值,计算出?啄,学生会对证明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依葫芦画瓢。
数学教学的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教学方法, 而将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融入进情境教学法中, 会使提问策略的艺术性得以提高,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之时, 有以下几个有效手段:
1. 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时, 教师要以学生日常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问题为基础, 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找到对错间的矛盾, 更好地理解题目。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时, 最好将问题的范围缩小, 尽量做到细致入微, 创新有趣。对于问题的难度, 教师要以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为基础, 使问题的解决控制在学生解决能力范围之内, 这样有利于形成悬念。利用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被快速提升, 找到学习切入点, 产生问题探究的意愿。
2. 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这一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较强,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时, 要考虑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得到的现象来进行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说在学习统计与概论这一章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抽奖活动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 以此为基点来引发课堂提问。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我们逛商场的时候, 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满额抽奖活动, 同学们有参加过吗?”学生会回答有或者没有, 接着, 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既然这样, 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抽奖活动好吗?”在抽奖活动之后, 会有学生中奖, 有学生没有中奖, 这样的实验结果会使学生心中存有疑惑, 为什么别人中奖我没中奖呢?随着实验后学生疑问的出现, 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就取得了成效。
二、端正提问态度
教师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而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当中, 学生尊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因此, 老师的提问态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问题的态度。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时, 要明确自己的引导者地位, 做学生的师长与朋友, 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配合老师思考与回答问题, 也敢于就自己的疑问提出问题。比如说在讲解盈利问题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互换角色,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专业词语与经济专业词语,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于利润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面对学生形式与内容各异的答案时, 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提问态度,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如果有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 被他人嘲笑,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比如“老师觉得你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表达上欠妥, 再思考一下肯定会更好。”只有教师端正了提问态度, 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才能互相尊重, 面对双方的提问互相配合, 推动初中数学实效性的提高。
三、控制提问速度
我国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 班级内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 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与对教学实效的考虑, 教师应当对数学课堂中的提问速度进行合理控制。相关的教育学者曾经提出, 在提出问题之后, 至少要给学生留出三分钟的思考用时, 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与问题可以延伸的内容, 只有这样, 学生给出的答案才会尽可能全面。思考时间的不足, 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短路现象, 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卡壳, 这样会使反应速度较为缓慢的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信心受到打击。所以, 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目的, 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时, 首先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 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已学知识与开拓能力, 从学生面对问题后的反应等因素来综合判断问题的思考时间, 使学生具备充足的思考空间。在学生进行思考之时, 教师不可叮嘱学生其它事项, 最好也不要进行问题引导, 使学生独立思考, 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另外, 在学生思考之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 如果出现四目相对的情况, 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与期许的目光, 给学生思考动力。在观察过程中, 还要考虑合适的提问对象, 给那些跃跃欲试的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使其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 不强迫没有思考成果的学生回答问题。
四、小结
数学教学的 篇5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是通过教师的精敲细讲、学生的反复练习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而课堂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根据自己编的剧本,带领着学生完成了一场舞台剧。电脑、实物投影的使用对教学的顺利完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老师常常游走于黑板(板书)、电脑(教师要低下头点击鼠标)、实物投影屏幕(对演示过程的解析)。虽然教师忙而有序,虽然这些工具都各有优点,但学生的注意力也随着教师活动的身影而活动,进而分散。怎样选择合适的工具灵动课堂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看了王伟老师《10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一课的课堂实录,感受很深。当下许多老师的公开课上的热热闹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精美漂亮,但是实效性却不大,而王伟老师的可只是借助了一个简单尺子图,也就是一个数轴,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家族”的形象,孩子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能主动见数思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去考虑问题。好的数学工具不是漂亮、体现现代化。而是最实用,最有效的。
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教学设计中,我曾经这样处理教材的:师生共同把(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等等的方法进行研究,a.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学生展示验证过程→黑板板书结论。b.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学生展示验证过程→(电脑)Flash演示→黑板板书结论。学生确实感受到自己手中的这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对任意的三
数学教学的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理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69-01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过程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才可能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师也只有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创设更好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变教师以讲为主为学生自主探索为主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妙,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
二、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创造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曾说过:“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做数学。”这里的“教”是指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灌输,而“做”是指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选择和亲自实践,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享受足够的亲自实践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三、变巩固练习为主为激活练习为主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手段。“激活”是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经常参与、提高兴趣、提高效率。对于每一个负责的教师来说,每一堂课的练习活动都是一次创造性活动。有些不负责任的数学教师只是简单地从教材中随便划出几道题让学生做,这种做法在形式上没有创新,在内容上缺乏新鲜感,学生感到单调无趣,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训练题,使每一道练习题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重难点,练在关键处。练习设计应层次分明,由易到难,有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有所提高。同时练习的形式要讲究多样性,有抢答、口答、笔答、手势回答、游戏等,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答等开放题,比如:在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在□里填上什么数字时,四位数□67□能被3整除,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填出几个,都能有所提高。
四、变教师演示为主为学生自己操作为主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步测、目测时,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用教鞭作标杆,边讲边演示如何进行目测和步测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似懂非懂,这样得到的知识怎么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当变教师的演示为学生自己操作,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先让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教材,让学生了解步测和目测要哪些测量工具、测量的步骤有哪些、测量时要记录哪些数据?接着将学生分好组,提出测量的要求。然后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学生靠自己的智慧对步测和目测的知识很快了解掌握,同时还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步测测量学校教室、操场、花坛等的长和宽,家庭的客厅、餐厅、卧室和长和宽等。
五、以生活实践为依据,教学内容现代化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给抽象的数学知识构建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原型,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数学课堂活力的有效策略。如在讲授“整十整百加减法”计算这个内容时,课前预习就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家庭中家电、家具等价格,为学习整十整百加减法提供素材作准备。新课伊始,学生汇报调查价格的情况,老师把这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电冰箱3200元、34英寸彩电3400元、风扇180元、电视柜530元……今天我们用同学们自己提供的数据探讨新知识“整十整百加减法”。接着,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挑选两个数,提出一个问题,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并说出算式,然后大家探讨计算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使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变得有滋有味,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学习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的 篇7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 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 会对正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首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健全人格, 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塑造, 言传身教,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 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 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也关心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并给予及时的解决。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 才能发挥人格魅力, 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二、适当关注数学史, 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数学史知识之中包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介绍数学史知识可以让数学文化的魅力渗入到教学之中, 让学生喜欢数学, 理解数学, 热爱数学, 乃至为数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1. 搜集数学家故事, 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可以让学生从课外读物、因特网中查找收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迎难而上的事迹, 利用课外活动课让大家相互讲述, 体会数学家的人格力量与科学精神。例如,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就是在上中学时, 数学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难倒无数数学家的难题后, 其心灵受到了震撼, 点燃起他攀登高峰、摘取桂冠的热情。他一生醉心于数学, 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大数学家欧拉晚年双目失明, 但他以坚韧的毅力继续保持了数学方面的高度创造力, 以致于他的论文多而且长, 科学院只好对论文篇幅做出限制。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 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
学习数学史可以让我们从数学家身上学到他们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屡败屡战、永不放弃的意志, 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终身学习。
2. 了解数学符号来源, 体验科学发现过程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数学符号的掌握。每一个数学符号的产生都有独特的历程。通过查阅资料, 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 认识到数学符号也是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例如, 等号“=”是英国数学家雷科德于1557年在他数学著作中首创, 当时并没有普遍使用, 此后仍有韦达和笛卡尔分别用“。”和“o c”表示相等, 后来经数学家莱布尼兹的提倡后, “=”才被世人广泛采用, 并沿用至今。数学符号有的来源于象形, 实际上是缩小的图形。如平行符号“∥”是两条平行的直线;垂直符号“⊥”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符号“⊙”表示一个圆, 中间的一点表示圆心, 以免与数0及英文字母O混淆。有的是来源于会意, 由图形就可以看出某种特殊的意义。用符号“>”表示大于 (左侧大, 右边小) , “<”表示小于 (左侧小, 右边大) , 意思不难理解;用括号“ () ”“[]”“{}”表示把若干个量结合在一起, 也是不言而喻。还有是来源于文字的缩写, 如我们学到的平方根号中的“√”, 是从拉丁字母radix (根值) 的第一个字母r演变而来。每个数学符号从首创到被世人承认和沿用, 都是数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劳动的成果, 蕴含着他们对数学符号化的执着追求。一个个数学符号故事, 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探究数学史名题, 领略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课上,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巴舍法;介绍欧拉“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丢番图的墓志铭、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涡卡诺夫斯基的算术题等数学史上的名题, 这些题目因其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设置和精妙的解题策略, 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认识数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中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来源于人类的现实需要,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几乎对人类历史文化的所有层面产生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 借助数学模型方法, 数学生物学家们解释了为什么处于哺乳动物体积分布谱两端的大象和老鼠身上的颜色比较均匀一致, 而不太大也不太小的动物, 如斑马、金钱豹等, 身上的花纹就会很不寻常。又如医学中应用数学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计算机数值诊断, 即利用数学的信息理论、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 对患者的症状表现及各项指标进行数学加工分析, 做出疾病的诊断结果。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的获得、传递与存储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密码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其在军事对抗、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密码的编制与破译, 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当今数学的应用正在向包括粒子物理、生命科学、航空技术、地质勘探等在内的一切科技领域进军。除了自然科学外, 在经济学及其他过去认为不适用数学的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内, 数学方法也都在崭露头角。与过去不同的是, 数学在向外渗透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与其他领域相结合而形成交叉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 也可以适时将一些相关社会内容补充进去, 例如物价、增长率、造价、利润、储蓄、规划、生态平衡、运载火箭的运行轨迹方程等等, 这样, 数学教学才会具有生命力, 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亦正是这种精神, 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M.克莱因) 数学是一门需要花费力气才能学好的科学, 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困难, 有一些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 失去学数学的兴趣, 有些学生能知难而进, 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德育, 让学生学习数学家的恒心与毅力,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 这种德育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是美的,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 其数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随之得到提高。
数学教学的 篇8
一、让开放成为可能,让知识走向智慧
在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的课堂,老师多追求完美,于是为了回避出现差错就干脆叫几个好学生代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以求课堂预设得到完美演绎,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无法获取课堂上的真实信息,使课堂常在一种表象的顺利中结束,学生为了不出错常常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长此以往从这样的课堂走出的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胆怯,失去了创造力. 基于以上问题,我尝试用开放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让生成构筑精彩,让知识走向智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是完善新课程的促进者、过往经验的提升者、实践行为的反思者、善于对话的思想者.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 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记得在上四年级 (人教版)“烙饼中的合理安排问题”这一课时,上完例1后我出了一道题:有三位顾客同时走进餐厅,他们每人点了两道菜,这时餐厅里只有两个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道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给三位顾客炒菜比较合理? 题目一出, 同学们都大叫起来:“好做,好做.” 于是大家动起笔在本上做起来. 同学们的答案都是用例1中老师讲的烙饼的优化方法做的 : 第一次先让两位厨师同时分别炒顾客甲和顾客乙的第一道菜,第二次再让两位厨师同时分别炒顾客甲的第二道菜和顾客丙的第一道菜,第三次两位厨师同时分别炒顾客乙和顾客丙的第二道菜. 这时只见我班的小机灵李琛大叫起来:老师我的方法更合理,我第一次让两位厨师先同时分别炒顾客甲和顾客乙的第一道菜,顾客丙就要等一会儿,对他来说就不太公平了,所以第二次我让两位厨师同时分别炒顾客丙的第一道菜和第二道菜,这样就可弥补顾客丙第一次等候时间造成的不公平,并且这时顾客甲和顾客乙已有一道菜在吃了, 他们就不会那么着急了,最后我让两位厨师同时分别炒顾客甲和顾客乙的第二道菜.我的做法和同学们的做法用的总时间数是相同的,并没有浪费时间.
多么精彩的生成! 它让我明白,课堂应是智慧的对话,师生间思想的碰撞, 我们应在课堂交往中帮学生创生智慧,把课堂从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 把学生从旁观者、操作工变为探索者,这样才能让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应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智慧、快乐、成功和期望.
三、让欣赏成就学生,让知识走向智慧
一堂一年级数学课让我印象深刻,时不时在心中要回味一番. 那是在教“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几何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教室立即热闹起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举了起来, 孩子们被纷纷叫到黑板前来,在那里认真地画着、自豪地解说着,这时一个叫吴帆的小男孩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手举得高高的,焦急地说:“老师, 老师让我说.” 看着他那急不可耐的样子, 我点点头说: “好 ,就你来说吧.”他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 , 在圆下画了一个三角形,我心中直嘀咕:“还以为什么了不起的答案呢,原来就这么简单.”正想着,只听他不紧不慢地介绍道:“老师,下面的这个三角形是一座美丽的山,圆是一个红红的太阳,它从山脚升到了山顶.”听了孩子的叙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日出晨曦微照的美好画面,这时教室里变得很安静,同学们似乎也沉浸在这美妙的遐想之中,我一阵激动不由自主地说:“你真了不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后面的说图更精彩了,他们从海洋说到太空、从现代说到未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让我吃惊,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在孩子创设的充满艺术美感的情境中完成得那么圆满、 那么轻松,我不禁想起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炫,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数学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 孩子的回答把点线的枯燥创造成艺术的欣赏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这节课让我更生动地体会到, 只有真正做到了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欣赏孩子,让孩子们在课堂尽情表达个性的思考, 在交往中与学生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成果,创设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课堂才能成为孩子们心灵交融、智慧碰撞、个性张扬、童真释放的成长乐园, 也才能让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
数学教学的 篇9
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学中的这些现象, 不能不说这样的课堂总是让人感到缺一点东西,失去了一些味道,让人看不到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即使是教师自己来评价,也是不满意的居多,他们也以只会教学生知识不会教学生能力自嘲。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工作产生职业倦怠,也正是他们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所致。
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先生在他的专著 《教学论稿》中指出: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认识的过程。这句话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最精练概括,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上述教学现象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逻辑的缺失。一个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享受到教学乐趣的课堂,一定是遵循了教学规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赋有教学的逻辑。所谓逻辑通常是指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人认识知识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存着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逻辑过程,它必然存在着思维层面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的逻辑首先是知识的逻辑。教学的展开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而知识是有逻辑关系的。知识逻辑回答教学“教什么” 的问题,它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要素。知识逻辑一方面体现在本节课的知识与其所属学科其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另一方面体现在本节课的知识与学生此前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此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教师,在进行一节课的知识教学前,就要能够明确这些逻辑关系,并依据对知识的逻辑理解和认识, 进行教学设计。知识的逻辑具有隐蔽性, 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如果你不去研究,你就看不到它,课堂教学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单纯的知识教学中,缺乏逻辑的教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如何把握知识的逻辑关系呢?我认为明确所教授的知识与这段知识所处学科的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是最为重要的。这种关系能够使我们看清楚教师今天所教授的知识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知识的教学是否遵循着学科的观点和思维的方法;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在引导着学生探寻学科的本质。可以说,每一节课的知识的教学就是在明确着这些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去体会、感受所学知识与知识所处的学科的逻辑关系。
例如,在平面几何的各个单元知识的教学中,就要依据几何学的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即几何学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研究单个的几何对象的几何性质和不同几何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几何学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可能不同, 但是都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学的这种学科观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理解几何学背景下的知识逻辑。
本文以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关于圆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就其知识逻辑进行简要分析:圆是平面几何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在直线型图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研究非直线型几何图形的思维与方法,深刻领悟几何学的学科观点。
圆这部分的知识逻辑主线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是对圆自身性质的研究,即圆的对称性及其应用。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这种对称性反映了圆这一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它是圆的知识逻辑的核心,因而成为圆的知识逻辑展开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学习“垂径定理”还是研究“切线长定理”,都是圆的轴对称性质的体现。关于圆心角定理和圆周角定理,包括“正多边形与圆”的学习和“圆的弧长公式”的学习,也都是在理解体会圆的旋转对称性质或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其二是圆与其他几何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中,直线与圆相切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种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就要从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而理解直线与圆的相切。
总之,教师只有从研究几何图形的角度出发,依据平面几何学的观点、方法, 才能够揭示出圆的知识逻辑,实现圆的教学价值。
同样 , 在高中阶 段的数学 教学中 , 知识逻辑的确定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如在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几何对象进行代数化是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很多时候,由于教师不能从几何学的知识逻辑的角度理解教学,使得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经常陷入繁难的代数运算中不能自拔。实际上,依据几何学的知识逻辑,对于几何元素所进行的代数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明确几何对象的几何特征前提下进行代数化。 如果是用“曲线与方程”的观点看几何对象,就是要明确动点运动的几何规律之后再进行代数化。对于类似直线与椭圆(或双曲线、抛物线)两个或两个以上几何对象的研究,也是先要明确它们之间在几何上的位置关系,才有可能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它们的问题。
又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尽管研究的对象是空间几何体,但是同样要遵循几何学知识逻辑展开教学。也就是要研究几何元素点、直线、平面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2013年高考北京文科卷的第8题:在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上有一个三等分点P,问点P到正方体的八个顶点的距离有几组不同的值。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确定点P的位置。题目仅是从代数的量的角度给出了点P的位置,但是点P的几何特征仍然没有明确下来。这个点在几何上是如何确定的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认识就是基于数学问题与几何学知识逻辑的关系的思考与研究。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领悟数学的各个单元知识的思维特征,并能够用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理解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因此,教学的逻辑不仅体现在知识本身的逻辑上,也反映在参与教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思维逻辑就是指在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在师生之间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数学的教学价值在于学生思维逻辑的确立,让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但这个目标的达成不是知识逻辑自身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授课教师在对知识逻辑具有深刻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思维逻辑。可以说,思维逻辑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专业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科素养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
既然思维的逻辑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思维逻辑在现实的教学中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应试思维还非常普遍,它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如在习题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运用数学的结论解决数学问题,主动放弃了许多有学科价值的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没有理解问题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到操作层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客观存在。在应试的思维下,“解题模型”已经从商家的鼓噪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些教师进行解题教学的利器。 现如今,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基本图形已经不是10多年前的“基本图形”的概念了。 最早提出“基本图形”概念的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院的傅佑珊老师在《平面几何基本图形的方法与教学实践》一文中指出: “所谓基本图形是指现行教材中概念公理和定理所对应的图形。”可是目前流行于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图形已经发生了变异, 远远超出了当年傅老师给“基本图形”下的定义。各式各样的“基本图形”成为 “题型”的代言人,“题型”教学穿上了美丽外衣在教学中大行其道。如在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中,“A型图和X型图”成为能够让学生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图形”,并作为判断三角形相似的依据。学生记住了“A型图和X型图”, 却失去了用最基本的几何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去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思维训练。这种快餐式的教学就使得思维逻辑的建立变得极其艰难。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确立思维逻辑呢? 我们深知: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反映了学科知识的本质,它是学科思维方法的最重要的载体。思维逻辑就来源于教师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思维逻辑的建立就依赖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基本概念所承载的思维特点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如用函数自变量的变化特征和相对应的因变量的关系来分析函数性质的思维方法,就是依托于函数概念所确立的函数思维的逻辑。“解题模型”是对思维逻辑的反动,应该抛弃;“基本图形”要回归到基本,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用最基本的几何位置关系去对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要让学生具有思维逻辑,就要让他们学会用最基本的概念去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并能够站在知识逻辑的高度去认识知识所承载的思维逻辑。
教学逻辑 回答 “ 怎么教 ” 的问题 , 它是使得教学活动从不规范到规范、从随意性向高度自觉性发展的要素。要让教学过 程赋有逻 辑 , 课堂教学 的主导者—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明确知识逻辑,还要研究知识所承载的思维,让课堂教学活动赋有思维逻辑。可以说, 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确立是教学逻辑准确定位的基础,教学逻辑的准确定位又是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在教学中得以充分揭示与展现的条件。
教学逻辑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观问题,它是对数学教学本质的溯源。教师的数学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具有正确数学观的教师所理解的数学教育核心就是教好数学,让他的学生的思维具有数学的逻辑。具有正确数学观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为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研究数学问题服务的方法。数学本质在具有正确数学观教师的课堂上是不会被淹没于表面化的教学形式、意义不当的训练和枝节性的步骤之中的。
数学教学的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依据他们的个体的智力状况以及兴趣个性, 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方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有层次地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每一名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 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发展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分层的必要性
一方面, 时代在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程度地变革, 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已经很高了.曾经是少数人的“数学”, 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数学”,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 对每一名学生施以数学教学, 这就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学, 这是时代的需求.
另一方面, 由于小学教育的普及, 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是层次不一的学生.他们的智力, 他们的兴趣, 他们学习数学的领悟能力, 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对这些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学, 即分层教学, 这样才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分层的策略
分层教学的思想, 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而不是部分学生的教学.我们在分层教学过程中, 通过实践和研究, 现总结以下几点, 作为分层教学的策略, 旨在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 营造学习环境
实施分层教学, 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营造的环境, 包括营造心理环境.在心理上,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因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不论优等生也罢, 差生也罢, 而是全体学生要积极地投入学习.
(二) 对学生进行分层
首先, 作为教师, 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性.只有这样, 才会承认他们处在不同出发点上, 才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施以分层教学.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就必然要求教师要准确了解每一名学生学习能力在班级中所处于的层次位置.只有这样, 才能够有分层的依据, 才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当然, 分层的因素除了学习能力外, 还有学习习惯, 以及学习的情感, 等等, 都是可以参考的因素.然后将全班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 甚至更多等级, 要求学生都要按照自己的层次投入学习.
(三) 对备课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了分层, 相应地就要对备课进行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 就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当然, 这虽然会加大教师的教学负担, 但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教学.在分层备课中, 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这要在备课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对同一层次中的学生, 哪些数学知识是要掌握的?哪些是要了解的?在备课时, 作为教师, 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 对授课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中, 尤为重要的是分层授课.因为已将学生分层, 备课分层, 接下来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授课时进行分层授课.在具体操作上, 对基础知识授课“同步不同速”, 对下等生要求他们基本掌握, 对优等生要求他们有一个层次的拔高, 不仅仅是基本掌握, 还要对知识能够进行迁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优秀生“吃得饱”中下等生“吃得好”, 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五) 对作业进行分层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作业时, 必须要有层次性, 即哪些作业是全班必须完成的, 哪些是可以选择性地去做的, 哪些作业是可以不去做的, 都要有具体的要求.这样分层地布置作业, 既可以顾及优等生的学习拔高, 又可以照顾到差等生学习到位,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学有所获.
(六) 对评价进行分层
评价, 对教学活动具有矫正和激励功能.学生学业的评价的是否到位,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下一阶段的教学, 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对于进行分层教学的班级, 评价尤为重要.在分层教学班级, 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具有综合性.必须以学生的个体的纵向发展为基线, 以层次内的横向发展为辅线.另外, 评价时, 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的手段.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于他们的评价要有不同的评价策略, 其目的是通过评价达到矫正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这两个目的达到了, 评价也就到位了.具体操作上, 对于那些中等生, 要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目的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优等生, 要以高要求评价他们.而对于差生, 基本上是要以表扬性评价为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方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有层次地进行教学, 最终达到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每一名学生, 通过最近发展区, 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淑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J].华章, 2013 (03) :274.
数学教学的 篇11
关键词:教学媒体 小学数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媒体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然而各种教学媒体带来的教学优势和弊端也逐步显现。接下来我来谈谈电化教学、实物投影、多媒体辅助教学、校园网的兴起给小学数学教学所带来得一些便利。
小学数学教学媒体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类,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设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利弊
(一)电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一大改革,它为教学带来如下便利:
1.提供实例,引起探讨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将生活中“行程问题”各种不同情况,当堂放映了一段实况录像,通过放映教学录像片段在课堂里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实际生活中能碰到的种种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感到有很多知识等待他们去学习,激起求知欲。
2.化静为动,利教利学。
运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便于突出特征,揭示规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公式,法则。
(二)科技的不断飞跃,在日渐成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电化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1.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用VCD而不再用录像机,而且录像也不方便,加之录像带的存放也是个问题。
2.制作幻灯片相当麻烦,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
3.幻灯片不易保存,防霉防潮等等保存的要求比较高。
4.而且效果不如实物投影也不如多媒体。
5.幻灯机需要调焦,调不好了图像就相当模糊。
二、实物投影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实物投影的出现替代了幻灯机的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设备的一大创举。
(一)实物投影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首先对现实世界中大量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通过实物投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表象使小学生从中进行分析抽象,掌握概念。[1]如新课标实验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以先引导小朋友一起分一分:把6根小棒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小朋友们可以先在座位上摆放,教师在下面巡视,然后选择典型的方法让个别学生到投影机上摆出来,进行比较,小朋友们就可以发现分法有3种:5根和1根,4根和2根,3根和3根,其中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每部分是一样多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种分法进行分类,从而引进”平均分”的概念。
(二)实物投影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实物投影,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实例,使学生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9+8=?时,可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有些学生可能会用小棒数;也有些学生可能会用手指数;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在9之后再数8个;也有些会把8拆成1和7,然后把9凑成10,再加上7,等于17;也有些学生可能把9拆成2和7,把2和8加在一起然后再加上7,等于17。把种种算法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择优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另外也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罗列出来让其他学生当作“小医生”来治病,另外也让他们以后别再出现这种状况。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的出现是教学设备更新的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往往只有视觉参与,很少有视,听觉各方面都参与进去,效果往往是不大理想,出来的仅仅是“书呆子”,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投入到小学中使用,为学校教学工作带来极为良好的效应,拓宽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CAI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求知兴趣
多媒体CAI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为大脑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
如: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动物的,如蜻蜓、蝴蝶、七星瓢虫、知了、蜜蜂;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花朵;还有建筑物;还有一些漫画。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美,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去年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这样就可达到易懂而又乐学的目的。
(二)巧用多媒体CAI探微入里,引发想象空间概念的形成有利于想象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课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三)巧用多媒体CAI凸现本质,发展学生思维
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化,从而使我们建立概念,培养能力,电化教学的设计应以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小议数学教学的教学艺术 篇12
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在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满堂灌,自编自导自演,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舞的舞台,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我认为,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优选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我个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好戏开台前,总少不了激越的锣鼓,以壮声势,吸引观众。老师上一堂课,就如同一台戏,也需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比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导入: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的高度,在展示一张很薄的纸,然后问学生:如果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思考。有些学生觉得它们的差别太大了,估计上亿次,我笑了笑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学生就非常有兴趣,急着想解决这个问题,学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发现: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们都非常惊叹和兴奋,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数学的知识多数是枯燥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所以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备课坚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我认为学生最好的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勇于创新”,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能老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自己去摸索,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寻求成功。在讲解中,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要注意分析知识发生的过程,经常安排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某个结论的推导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跨越了障碍,走向了成功,这里不仅仅是得到了一个结论,而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会让学生更加努力。
三、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也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应该忽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更应成为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我们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组织好课堂教学,我们既然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就要精心的去雕啄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快慢合适、张弛得当,不要平铺直叙、单调平板,不要过急过慢过紧过松,重点难点要详讲细析,节奏易缓些,象涓涓细流一样,流到学生心里,以便学生有思考消化的余地,浅显易懂处以点为主,节奏可快些,说的多了,学生反而感到厌烦,或者认为简单而懒得去听。让学生在听、思、说、做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自己能够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
四、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并且接受这些知识。如在讲到三视图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为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去想象,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勤于鼓励,使学生在表扬声中前进
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关照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找到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因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他们在得到鼓励的同时,一股内在的积极性被激发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份愉悦感和成功感,使学生在表扬声中前进,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因为我始终相信: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六、反思每一堂课的得与失
教师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去思考这堂课的得与失。很多教师都是在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只知道向前,而不管自己的脚走出的路是不是实在的,是很容易摔倒的,所以教学过程需要蓦然回首,需要凝视,需要反思。
七、注重课后的辅导
教学不仅仅是指课堂45分钟,完成了45分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课就是成功的,课后的辅导也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能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点进一步的巩固,并学会熟练应用,它能使优生更优,差生进步。课后的辅导不仅是对文化知识的延展,更是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的绝好方法。课后的辅导不仅是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效率的直接措施,所以一定要重视课后的辅导。
其实,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优选教学方法,这样就可以使数学的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一门学生喜欢的艺术。
摘要: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但是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只重视自己的教,备课备自己,没有备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学,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把课堂当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往往将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和学生的积极性拒之于课堂之外,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舞的舞台,我认为在学生学习中要多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要富于艺术的学法指导,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数学教学的】推荐阅读:
数学教师的数学史教学08-25
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10-28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08-30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08-20
数学思想的教学06-04
数学教学的魅力05-11
数学教学的导入06-27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06-18
数学教学中的愉快教学07-30
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教学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