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制度

2024-10-25

医疗制度(通用12篇)

医疗制度 篇1

最近看到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的新著《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历史跨越》, 深为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明敏识见所感动。这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年以来61篇文章, 每篇都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当时的热点入手, 但作者创新的精神和对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完整构想贯于全书。

这本书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作了科学的回顾和展望, 以“制度探索期” (1994-1998) 、“制度建设期” (1998-2010) 和“制度完善期” (2011-2020) 谋篇, 描述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走过的历程和对今后10年的展望。从战略高度提出, 只有明确改革的原则、目标、重点、步骤和举措, 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才能使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这种归纳真实、准确又富有新意, 既反映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 又阐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对社会政策建设的要求。

在这种归纳之下, 这本书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当前, 从制度上, 我国的医疗保障已经涵盖全体国民, 民众已经从这项改革中享得实惠。先辈前贤“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在国际上,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也很引人瞩目。一项世人公认的艰难之事, 在我国取得初步的也是明显的改革之效。《历史跨越》以大量的例证, 从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制度建设规律、把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规律的高度, 说明了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书中围绕“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从制度谋划、政策设计、推进方略、平衡运筹、管理功效、服务理念等方面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作了深入分析。如果把书中有关“四大板块”、“保障水平”、“三二一”、“基金主要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集中起来, 可以看到作者对重要原则的把握都寄予了实务的承载。也是从这一点出发, 作者对遵循“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经验, 作了全面的梳理。

《历史跨越》一书, 对“人人享有”进而为“人人公平享有”的求索, 也表现得系统深刻。“推进公正和谐医保建设,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公平与正义,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千年不变的追求,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制保障, 是社会成员愉悦幸福的基本条件, 是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围绕这一宗旨, 《历史跨越》以实证的方式对过去两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透彻的解析, 也对今后10年的改革作了热情的展望。作者的这些论述说明了改革须有高尚的情操。保持这种情操才能把握改革的方向, 探索正确的方法, 才能使涉及民生福祉的改革永续。这也是中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

改革, 屡克难关, 奋往前路。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 点明关键, 脉络清晰, 令人信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通篇渗透对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医改之难, 世人共知。多少国家、多少人, 衔命而动, 激情冲刺。结果有的空有承诺, 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有的寅食卯粮, 成了“无底洞、高压锅”。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象?作者分析比较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供求的相关数据, 以数议事, 以数论理, 说明了“需求”与“可能”之间的关系;解析了“政府、单位、家庭、个人的责任”, 讲清了“政府主导”和“责任分担”的关系;讲请了坚持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指出“不能把基本医疗保险异化成纯粹的社会福利”, “‘有限’才能‘有效’, (政府) 无限责任产生出的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社会服务”。这些精辟的理性论述, 说明了不能把“社会保险制度误读为社会福利制度”这个重要但在实务中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说明了“坚持公平性、普遍性和可及性”, 坚持“以化解疾病 (费用) 风险为目标取向的适度保障”的重要。

对第二阶段中的重要举措“三个统筹”, 作者从破除城乡二元格局的高度说明了当前城乡统筹要“早谋”“早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从统筹级次的适度, 说明了地市统筹的必须;从发挥基层卫生服务和医保经办服务两个平台的作用, 说明如何开展有限度的门诊统筹。这样的论述有理有据, 既有克艰破难的锐气, 又有冷静理性的思考, 轻重缓急精心拿捏。

在推进改革的方法上, 作者提出在大力推进改革时, 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从国情、目标、当前条件等多方面考量, 注意“稳中求进”。要保持“临渊履薄, 居安思危”的心态, 防止“心浮气躁”, 在“办好事”的语境下, 出现忽视规律、超越发展阶段和能力的倾向等等。

在“八个关系”的论述中, 作者透彻地阐明必然趋势与顺势而为的道理。对于制定国家层面的规定性文件的意见, 更是深刻地提出, “制度失去了规范性, 公平性更无从说起, 势必危及制度的稳健运行和永续发展”。

在诸多问题上, 作者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 讲述了“道法自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意见, 展示了作者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念,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精神风范。

改革, 旌旗如画, 捷报频传。作者既热情讴歌成就, 又理性剖析难题, 梳理对策, 引人向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又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还是一部文才骈俪的集子, 学问功底见于对制度建设的生动论述之中。作者长于文工, 61篇文章中, 或援国际经典, 或借先贤哲言, 或引伟人名句, 或采坊间俚语, 无不恰到妙处。论改革大业, 气势恢宏, 说排兵布阵, 理智见著。论政事, 不落俗套, 议难题, 一语中的, 篇篇皆有点睛之笔。每篇文章虽各有主题且思之深邃, 但全书读毕, 令人深为作者思考的连贯、完整而感佩。创建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需要这样的著述来凝聚研究之力。

中国的社会建设日益深入, 要探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期盼作者再出新著以飨读众。

医疗制度 篇2

为保证患者安全,卫生部制订了《2009—2010年患者安全目标》。结合我院临床工作的实际,采取了三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即:腕带标识、床头卡、向患者或者是家属核对身份。特别注意关键科室或部门(如手术室、ICU、急诊科)的患者的身份识别。

1、进行患者身份查对时,清醒病人:对患者的床头卡、腕带标识进行核对,并询问患者的信息;意识不清病人:核对患者的床头卡、腕带标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相关信息。无家属的意识不清病人核对患者的床头卡、腕带标识进行核对。

2、对危重急诊病人,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护送病人至手术室或者是病房,病房医生或者是手术室医生查看病员腕带标识、危重病人交接单、临时医嘱单、询问病人或家属核对病人信息,并与急诊科人员核对后、双方交接并签名。

3、对手术病人,手术室医生与病房医生交接时,查看病人腕带标识、询问病人或家属核对病人信息,交接并签名。

4、危重病人从病房转入ICU时,ICU医生与病房医生进行交接,查对病人腕带标识、病历资料、询问病人或家属核对病人信息、双方交接并签名。

5、从ICU转入普通病房的病人,病房医生核对病人腕带标识、查对病历资料、询问病人或家属核对病人信息,与ICU人员核对、双方交接并签名。

6、急诊留观室、门诊输液室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上相同。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人民医院 口头医嘱制度与执行流程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治疗杜绝口头医嘱。只有在对危重病的(急诊)抢救过程中方可执行口头医嘱。执行口头医嘱时,医护人员应遵循以下规定:

1.口头医嘱范围标准:

1.1医生因为正在做无菌操作,不能书写医嘱,而病人又急需处理时;

1.2危重病的抢救时,来不及书写医嘱时。2.口头医嘱方式 :现场口头医嘱方式; 3.相关措施:

3.1严格执行口头医嘱的标准,原则上使口头医嘱应用到最少并能执行的最好,并应列为医院管理中(绿色通道)的规章制度。3.2医生是做好口头医嘱的关键:医生在下达口头医嘱时必须清晰地说出药品(包括商品名)、姓名、年龄、床号、剂量等。注意避免使用片、瓶等容量来表示所使用药物的剂量。特别需要说明在剂量上,如g、mg,并重复两遍。

3.3医生离开现场之前,应及时补记口头医嘱于医嘱单或医嘱本上并签字,执行护士确认后方可离开。

4.护士当好医嘱的直接执行者:应把好最后一道防线。4.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4.2清楚地复述医嘱并确保得到医师的确认;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4.3现场中应有两个人听到同样的口头医嘱; 4.4现场能直接记录下来作为口头医嘱的凭证为好; 4.5及时核对认可的口头医嘱;

4.6执行护士书写口头医嘱时应当字迹清楚、药名、剂量准确; 4.7执行口头医嘱的注射医嘱时不要把液体瓶、安剖遗弃,以作为核对口头医嘱时使用;

4.8认真执行口头医嘱制度,确保及时在所有口头医嘱上签字; 4.9建立双方查对制度,确保口头医嘱的正确实施,保证病人的安全。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人民医院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填写的内容(包括参观人员)应详细、准确。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提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腕带标识、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不得将患者衣物、石膏、牵引器等污染物带入手术间。

二、术中管理

1、手术医师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2、麻醉医生及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严肃性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时刻注意尊重病人。

3、术中遇到困难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应暂停手术,拟请上级医生或医务科进行术中会诊。术中如需调整手术方式或扩大手术范围需由主刀医师与病人家属谈话,征得家属签字同意后方可施行。

4、术中急需用血,巡回护士负责催促各环节争分夺秒在最短时间内将血送到手术间,化验室必须配合以最快速度合血。

5、术中麻醉医生不能离开病人头侧,所有术中用药及抢救设备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须术前准备好。严密监视生命体征变化。

6、所有手术均应尽可能派器械护士上台,所有手术器械敷料必须清点数目。巡回护士需严密注意患者肢体摆放是否舒服?有无压疮及患者冷暖情况。巡回护士如只看护一台手术,手术过程中离开手术间不得超过两次。

7、手术过程中非手术人员(修理工、担架工)不得入手术间,如特殊情况,进手术室需戴口罩、帽子,穿手术衣或参观衣,否则不允许入内。

8、局麻手术中,手术医生必须经麻醉医生同意后使用麻醉药品,且麻醉医生应观察麻醉过程,防止意外情况。麻醉医生使用贵重药品时须听取主刀医生意见。如系医保病人,应得患者或家属后方可使用术后镇痛泵。

9、全麻病人拔管后待生命体征平稳,完全复苏后方可送回病房且须有麻醉医生陪同。

三、术后管理

1、巡回护士术毕提前 15 分钟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受病人准备,由麻醉医生、经治医师将病人送返病房,麻醉医师向经治医生交接术中用药,输血输液量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情况。

2、术后医嘱应由主刀医生开具或按主刀医生意见经治医生开具。

3、破坏性较大手术病人,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术前评估合并脏器功能不全病人,原则上术后先送重症病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

4、麻醉师与病房护士应床头交接病人,检查患者身体各种束缚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带是否已解除?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引流情况要记录。

5、手术当晚值班医生要主动巡视手术病人,主动为患者镇痛,不能坐等病人叫唤。主刀医师及主任要亲自查房。

6、手术记录必须及时、真实、客观、详细描述手术过程、病灶情况、术中病情变化及处理情况(包括术中会诊及与家属谈话内容)。

7、术中切除组织必须送病检,不能主观臆断,以免误诊。

8、麻醉医生术后至少随访病人一次,并记录。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人民医院

患者坠床与跌倒防范、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

一、坠床与跌倒的防范与报告

1、对于有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并有家属陪伴。

2、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3、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4、对于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包括跌倒危险、最大伤害及安全活动注意事项方面的教育。告诉患者不做体位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

5、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信号灯告诉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

6、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增强对高危患者评估及预防策略的意识。

7、入院指导明确,让患者熟悉床单位和病房的设置,知道如何得到援助。

8、通过示范确定患者及家属能正确使用呼叫系统。

9、指导家属将床周围的用品整理好,保持走道畅通无障碍。

10、提供光线良好的活动环境。夜晚巡视高危患者时,不要让病房太暗,打开夜灯或卫生间的灯。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11、将常用物品置放于病人视野内且易于拿取的范围内。便器应倒空并置于适当位置。注意环境安全,走廊和洗手间设防滑标记。教会轮椅、助行器的使用方式,使用轮椅或上下床注意脚轮的固定,患者下床应搀扶。

12、做好高危跌倒患者的交接班工作,直至高危解除或病人出院、死亡。

13、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或跌倒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通知医生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14、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上报科主任。

15、护士加强巡视至病情稳定。巡视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16、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

二、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

1、住院病人在院内坠床或跌倒受到的人身伤害方可进行伤情认定,对自杀、自残的不予认定。

2、发生伤情后,护士及时向科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报告,科主任在24小时内填以书面形式上报医务科。紧急情况可先电话报告。

3、医务科根据报告内容进行情况调查,确有坠床或跌倒事件发生,组织相关专家、科主任、主管医生进行伤情认定。

4、经专家认定为坠床或跌倒所致的伤情,医务科会同质控办,与患者或授权人沟通处理。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人民医院 知情告知制度

一、门急诊知情告知内容、告知责任人和告知办法

1、门急诊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书写病历记录后,以口头告知的形式介绍所需检查项目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所患疾病、病情评估情况及预后;即将采取的治疗措施和可能达到的效果;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需观察、注意事项;并将告知内容简要记录于门急诊病历中。

2、急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需要转诊者,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以口头及书面形式交待向患者及家属或监护人交待病情,医患双方在门急诊病历中签字确认;

3、有住院指征而患者拒绝住院者,接诊医生以书面形式交待病情,申明利弊,医患双方在门急诊病历中签字确认;

4、计划生育手术、有创操作等均需由实施手术及操作医生以书面形式进行风险告知,医患双方签字确认。

二、住院知情告知内容、告知责任人和告知办法

1、由主管护士向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进行“入院须知”告知,并签订“入院告知书”。

2、主管医师或上级医师负责向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以书面形式告知病人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病情评估情况等;即将采取的治疗措施和可能达到的效果;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告知内容由医患双方签字后记录于病程中。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3、因病情需要作相关辅助检查,由主管医师、护士以口述形式向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告知检查项目及注意事项拒绝检查者需请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签字确认。检查结果回示后应及时向其反馈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并记录于病程中。

4、主管医师应随时观察住院患者特别是新入、急危重、疑难、手术、社会因素、纠纷(先兆)等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以书面形式向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交待病情及治疗措施,告知内容记录于病程中由医患双方签字确认。

5、危重患者一周内未确诊者,入院诊断为“**病待查”而入院大于两周未确诊者,主管医师负责向上级医师汇报并提请全科讨论,同时主管医师或上级医师应及时向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反馈告知。

6、凡涉及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以外的特殊检查、特殊用药或治疗时,主管医师应向患者说明并签字。

7、凡手术、麻醉及有创性操作、手术中需使用植(介)入材料,术前由手术主刀及主管医师向患者、委托人或监护人告知病情及需植(介)入材料的相关情况(材料名称、生产厂家、价格、质量、估计使用数量、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等)后,医患双方签字确认,手术结束后应将植(介)入物资料一份交病员,一份存于病历中。

8、手术过程中发现新的或与术前诊断不一致病灶、手术中由于病情变化、病变位置与术前诊断不一致、麻醉因素等,需要改变手术方式时,应由手术主刀、主管医师及科主任与患者委托人或监护人进行告知,并书面形式向患者委托人或监护人交待病情,医患双方签字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于手术同意书并记录于病程中。

9、新开展手术及治疗、开展符合规定进行的临床实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等除应开展伦理学评价,还应向患者、委托人或监护人告知并签订书面知情告知书。

10、危重患者因特殊检查、转诊需进行搬动有可能造成危险时,主管医师应进行口头及书面告知,患者委托人或监护人进行签字确认。

11、患者因病情需转诊或请上级医院会诊时,应由主管医师、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进行口头及书面告知,患者委托人或监护人进行签字确认。

12、因病情需要输血及血制品前,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应以书面形式向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交待病情,医患双方签字后记录于病程中;主治及以上医师进行审核。

13、化疗前由主管医师向患者或家属交待药物的毒副作用、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医患双方签字后记录于病程中;主治及以上医师进行审核。

14、对患者施行其他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诊疗活动时,主管或上级医师给患者本人、家属或监护人进行书面形式的告知。

15、患者出院前,应由主管医生或主管护士告知患者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包括:诊断名称、扼要的住院诊治经过、治疗效果、出院带药(药名、剂量、用法、天数)、出院注意事项及康复指导等。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人民医院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国家相关的配套政策,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报告制度。

一、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损害,包括诊疗的失误及相关的设施,设备引起的损害等.按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对病人或家属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分为6类,分别为接近错失,无伤害,轻度伤害,中度伤害,重度伤害,极重度伤害.其中接近错失是指由于不经意或实时的介入,使可能发生的事件并未真正发生于病人身上.二、根据医疗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本院划分为24类,内容涵盖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四大部门.(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2)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3)手术事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7)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8)跌倒事件:因意外跌至地面或其它平面.(9)管路事件:管路滑脱,自拔事件.(10)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件.(11)医疗沟通事件:因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包括检验检查结果判读错误或沟通不良.(12)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3)检查,治疗或手术后神经受损.(14)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15)公共设施事件:医院建筑,通道,其它工作物,天灾,有害物质外泄等相关事件.(16)医疗设备事件:设备故障导致的不良事件.(17)治安事件:偷窃,骚扰,侵犯,暴力事件.(18)伤害事件:言语冲突,身体攻击,自伤等事件.(19)病人不满:病人或家属对工作人员不满.(20)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21)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22)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23)医疗器械事件:内固定断裂,松动.(24)其它事件:非上列之异常事件。

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程序,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四、奖惩原则:奖励为主,为报告者保密原则。

奖励:

1、每年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不良事件报告中的突出个人和集体提出奖励建议并报请院务会通过。

2、定期对收集到的不良报告进行分析,公示有关的好建议和金点子,给予表扬。

3、对积极提供不良报告的科室给予表扬。

4、定期对及时整改和持续改进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扬。处罚:结合不良事件的级别,对以下情形分别予以不同处理。

1、不良事件发生后,及时报告,最终未形成医患纠纷,不予处罚。

2、不良事件发生后,及时报告,最终形成医患纠纷,处理时,酌情减轻。

3、不良事件发生后,不及时报告,虽然最终未形成医患纠纷,被职能科室检查发现,给予处罚。

4、不良事件发生后,不及时报告,最终形成医患纠纷,处理时,加重处罚。

五、医务科,护理部

1、汇总,分析不良事件报告,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2、每年将典型的有建设性的案例汇总后,隐去当事病区和当事人,组织全院医护人员集中学习,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人民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为提高科室工作质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能及时掌握病人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特制订危急值报告制度。

二、目前提供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

K+<2.70mmol/L或>6.00mmol/L;

Na+<125mmol/L或>155mmol/L;

Ca++<1.50mmol/L或>3.50mmol/L;

Mg++<0.60mmol/L;P<0.4或>3.0;

CI<80或>125;

成人Glu<2.75mmol/L或>22.0mmol/L, 新生儿Glu<2.20mmol/L或>16.50mmol/L; Urea>26.8mmol/L; 血清肌酐>884.0μmol/L; PT>35s; APTT>55s; CK>2000u/L;

血气分析pH<7.25或>7.55, PCO2<20mmHg或>70mmHg, TCO2<10或>40; URIC>892umol/L; HCO3-<15或>40。CTnI阳性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三、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流程

检验科会将过程中出现的危急值,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执行:

1、重复检测标本,有必要时须重新采样。

2、对于首次出现危急值的病人,操作者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并告知检验结果,及检验人员姓名,并询问接受报告人员的姓名。

3、检验科按危急值登记要求详细记录患者姓名、门诊号(或住院号.科室.床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结果(包括记录重复检测结果)、向临床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姓名和检验人员姓名等。

4、必要时检验科应保留标本备查。

四、临床科室对于危急值按以下流程操作:

1、检验科发现危急值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护士接电话后将病人床号、姓名、检查结果、接电话的时间、检验科报告人员姓名、电话等记录在危急值登记本上。临床科室需将接电话人员的姓名告知检验科报告人员。

2、接电话的护士作完记录后必须在半小时内通知到一名相关医生。工作时间依以下次序通知医生:病人的经治医生,病人的主治医生,当日值班医生,医疗干事,(副)主任医生、科(副)主任、医务科。非工作时间依以下次序通知医生:值班医生、二线值班、大查房主任、值班院长。

***人民医院医务科补充制度汇编

3、被通知医生应当在危急值登记本上确认签字。

4、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及时采取相应诊治措施。

五、危急值的定义进行不定期的维护:

1、临床科室如对危急值标准有修改要求,或申请新增危急值项目,请将要求书面成文。科主任签字后交检验科修改。

2、检验科按临床要求进行修改,并将申请保留。

香港医疗制度必须改革 篇3

香港一向奉行的医疗政策是:不容有市民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服务。在这个基础上,香港市民一直享受着优质而价廉的医疗服务,这是人所共知的。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香港的中上等家庭一般选择服务较佳的私营医院;但随着医院管理局在1990年成立之后,公立医院的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以致八成以上需要住院的病人都选择入住公营医院,接受收费低廉而优质的医疗服务。

香港的医疗服务之所以收费低廉,原因就在政府每年提供大幅补贴。目前港人入住公营医院,除首天须缴付港币50元入院费外,病人每天只须缴付100元,即可获得医生诊症、药物、诊断检测、治疗程序、住宿及膳食服务,即使病人须进行外科手术或深切治疗,亦无须额外缴付附加费。事实上,每名病人平均每日的住院成本高达港币3,290元,由此可见政府的补贴程度之大。

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及医疗成本上涨,若要继续维持优质而价廉的医疗服务,势将大幅推高医疗开支占整体开支的比例。据推算,如现行制度不变,预计于2004至2033年间,公共医疗开支将增加3.9倍,而同期的经济增长只有1.7倍。因此,公共医疗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2.9%增至5.5%。以实质金额计算,将由港币378亿增至1,866亿元。加上香港的人口老化问题令长者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相对地,工作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下降,这样会令下一代的工作人口承受沉重的负担。因此,现时确是检讨和为未来医疗制度绸缪的适当时机。

香港政府早已经开始研究医疗改革及融资方法,但直至今年3月13日终于正式推出咨询档,其中引起较大争议的,是档中提出了改革医疗融资安排的6个方案,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增加公营医疗收费、强制医疗储蓄、自愿医疗保险、强制医疗保险,以及强制医疗保险+强医金。

简单而言,第1个方案是维持现行制度,由于支出增加,政府很可能要增加税收弥补开支;第2个方案即用者自付费用,有需要使用医疗服务的人士,将要付比现在更高昂的费用;第3个方案是要求市民将固定入息的某个百分率,存入个人医疗储蓄户口内,跟现行的强积金制度相似;第4个方案是市民出于自愿购买医疗保险或由雇主提供医疗福利;第5个方案是政府立法强制全民购买私人医疗保险,低收入人士及弱势社群的保费由政府支付或资助;第6个方案是规定市民必须把部分收入存入个人户口,以参与强制医疗保险计划,这是结合强制储蓄与投购保险的方法。

6个融資方案中,政府虽然没有特定立场,但从咨询文件中以第6个方案篇幅最长和列出优点最多,可以窥知当局的想法。档中指出,这种个人健康保险储备计划(简称“康保计划”)包含储蓄和保险成分,是一种崭新的构想。在职人士须把3%至5%的收入存入储备户口,以每月3万为上限,存款用以购买医疗保险,余款会用来投资,以应付退休后的医疗开支。政府相信,个人康保储备计划可让社会上每一个人受惠。这种受规管的医疗保险按群体保费率收取保费,而且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担,在投保前已有的病症不会不获承保。有了这笔储备金,病人便可以选择享用更高质素的私营医疗服务。

不过,市民的想法似乎并不如此,尤其是月入万余至2万元的低中产人士对这个方案颇为抗拒。立法会上亦有多名议员认为无论哪个咨询方案,中产人士都是大输家。

强制医疗制度探究 篇4

(一) 强制医疗的概念。目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对强制医疗的说法都不一样, 治疗处分是日本的说法, 收容监护即是德国的说法, 不论称呼如何不一, 强制医疗在本质上和刑法条文的规定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都是使得精神病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 而且都是尽可能防止和阻止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令其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目的就是为了符合国情即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人权。刑法第十八条规定, 精神病人不能识别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造成损害的, 依照法律程序确定, 依照确认其为无刑事责任, 但是他的家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责令其进行严密监护和处理;在必要的时候, 由其政府进行强制治疗。由此, 采取国家强制力进行强制其人身的前提是在精神病人犯罪时或者犯罪后。

(二) 强制医疗制度的价值。

1.保障人权。人权有三种状态: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应有权利是指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所必须而且应当要具备的权利也可以说是最低限度的权利。而实有权利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实际所拥有的权利。法定权利主要是指人们所必需的具有的必有权利经过了法律的明确化的许可和确定。人权保障是强制医疗制度的首要体现, 一是体现对精神病患者自身的权利保障, 在刑法保障人权的理念中, 我们可以通过正当的程序和合法有效的医疗措施对精神病患者的疾病进行医治, 使其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更好地归入社会, 保障了其自身的权利, 强制医疗程序通过对精神病人的救治和权利性保障达到刑法所呼吁的人权保护的目的。二是在实施强制医疗程序的过程中强调对精神病人的监督和照顾, 这一系列的治疗对精神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病人的危险程度的限制和降低, 保障了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2.正当程序。正当程序的本质就是防止滥用公共权力。程序法的主要作用绝大部分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于自身具有的独特价值, 即通过法律所具有的严格的法定程序所呈现出来的民主、法治、人权和文明的精神;另一方面表现在附随的价值, 即为了使得结果公正地得以实现和实行而创造出依附于实体法的价值。第一, 单单从独立的价值的方面看, 强制医疗制度限制了其人身自由, 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要运用正当程序, 在刑事诉讼中, 所有的当事人包括精神病人都享有平等诉讼的权利, 强制医疗程序, 限制了当事人及其人身自由, 这是极为严重的权利干涉, 对其人身自由的限制必须通过正当程序使其合法化。第二, 从附随价值的表现方面来看, 为了保证精神病人在实施强制医疗程序执行方面, 将会对实体法如何进一步具体化实施的过程的呈现, 如果处于案件之外的第三方司法机构要想在执行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中介入, 并且能够保证相关的利害当事人能够独立参与其中, 在进一步加强司法审判程序的公正与有效进行方面, 能够做到让当事人有寻找救济的权利并且使得最后的裁判结果公正和达到人们的可预测程度。

二、我国强制医疗制度的缺陷

(一) 适用对象单一。根据我国刑法第18条明确规定, 强制医疗程序的对象的前提条件即对于司法机构所进行的司法鉴定, 对于主体要求是精神病人, 而且主观层面的责任形态要求是达到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状态。而新刑诉法关于此项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规定, 在范围上更作了细致的规定, 由此看出, 不同的是在适用条件上作出了扩大化的表现, 使得精神病人在实施具体行为时有了更宽的范围, 原来的规定只限定在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现在范围扩大到了行为人在行为上有暴力性且对社会有一定危险影响的精神病人。但是此处存在的缺陷是虽然在使用条件上扩大了但是对象上并没有宽泛。如果设想将来的某一天把这些精神病人放置在社会中, 他们会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加重病情, 这样长此以往同样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 适用程序不够具体。单独就审理程序而言, 刑诉法中只规定了参与的主体和诉讼的期限, 并没有规定法定代理人和辩护人的诉讼权利, 只是说可以比照普通程序, 虽然医疗机构和家属对被申请人的定期“诊断评估”有了申请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实际操作中, 其规定怎么定期实施, 这种模糊之处只能由拥有自由裁量权的法官进行自由裁量。此外, 强制医疗是通过法院的判决形式, 当事人要救济可以只申请复议, 而我国对于这种只能复议的救济, 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这种救济还可以有通过上诉的途径。根据法院审判中立的原则, 只要是任何对公民人身自由、财产的重大处分都需要由中立的司法机关作出, 而根据刑诉法规定, 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被告人, 法院在审判程序中的判决可以使得强制医疗得到确认。而这种规定和上条规定比起来由法院单方面作出决定显然违反了审判中立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 在今天的法治社会我国的强制医疗制度在某些方面相比别的国家还存在缺陷。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法治国家, 对于各种程序之间的关系、以及审判组织的确定、执行、复议程序等许多个方面都有待法律和司法解释作出更进一步更详细的规定。否则长期下去难免会导致权利滥用和精神病人人权被侵犯现象的发生。

(三) 执行主体不明。对于主体是精神病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如何进一步进行强制医疗所进行的强制措施问题上, 在由安康医院收治的规定条文上, 应该由哪个部门将精神病人送至医疗, 我国刑法并没有明文规定, 这也是我国刑法一大缺陷, 别的一些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对此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 实践中仅仅是以“政府”来代替实施, 将实施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送交医院治疗。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由于公安机关有其独特的行政法规所制定的相关程序, 而且往往是自己对于是否送治所作出的决定, 如此一来看到了公安机关存在的弊端即自由裁量权, 在能否将精神病人送交医院治疗的问题上, 公安机关还有权对强制医疗设施的决定和审批予以决定与准许, 所以所有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审查和监督阶段检察机关根本没有介入, 更谈不上有辩护律师的介入, 人民法院也没有行使审判权, 这样一系列的缺乏主体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被人暗箱操作, 长期下来会造成权力滥用和权力不在阳光下行使, 长期下去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的发生。

三、我国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

(一) 适用对象。我国对于强制医疗的对象在刑事立法中有了规定, 应包括以下四类:一是由于主观上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下且患有精神病的人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而且一直到提起诉讼时精神仍然没有恢复正常者。对于此种情况我国刑法已经有明文规定;二是精神是正常的但做出危险行为, 但突然精神疾病发作的过程中丧失了诉讼行为能力者;三是在服刑期间, 精神病人, 不承认或控制服刑能力者, 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四是在刑期届满后, 精神病患者可能会被释放的, 释放后可能危及社会保障者。

(二) 适用条件。在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上主要有两个要件, 即行为要件和实质要件。行为要件是指主观上要求鉴别为精神病人, 客观上要求其实施的行为对别人的人身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达到了人们所阻止的一定的危险性, 并且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刑法明文规定所禁止的不允许实施的, 而在犯罪程度上有一定的要求, 要求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达到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性较大的, 如此一来法官在此判断上则有了自由裁量权, 但是法官对精神病鉴定应准确以客观的标准加以判断。实质要件即行为人所实施的一系列的人身危险性的犯罪行为, 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情况确定的社会危险性, 即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韩旭.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构建[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7

医疗查对制度实施管理制度 篇5

为进一步落实医疗护理核心制度,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当前安全医疗现状,制订本制度。

一、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制度在心中,落实在行动”,确保查对制度落到实处,减少医源性损害,为患者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诊疗环境,实现患者安全目标。

二、成立临床工作查对制度督查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明确考核标准,督促查对制度的学习、评价、考核等工作。

1、医疗组: 组 长: 成 员:

2、护理组: 组 长: 成 员:

3、药学组: 组 长: 成 员:

4、医技组: 组 长: 成 员:

三、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学习查对制度的内容,做到人人知晓、自觉运用和严格执行。在制度学习的基础上,各科室认真查找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落实查对制度上存在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逐一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整改措施。

四、各科室通过自查,制定适合本科室实际的整改措施与办法,“边整改、边落实、边总结,边提高”,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督查考核小组深入临床工作第一线,在了解和指导工作的同时,对各科室落实情况进行抽查,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抓住重点,严格执行考核制度,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五、医院对“临床工作查对制度督查”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制度落实有成效的科室、个人给予表彰,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科室,给予全院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将科室落实查对制度情况纳入综合质量考核。

浅谈新医疗制度改革 篇6

摘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新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方案。其重点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新医疗制度 改革

0 引言

通过学习我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弊端和新医改在突出惠民方面有了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1 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弊端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旧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大部分民众直接暴露在疾病风险中。政府不断将医疗重担直接卸给百姓,其后果导致许多百姓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发生。

在去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还在引用这样的顺口溜:“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其中辛酸,道出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目前老百姓看病自负的比例超过六成,世界罕见。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量民众因经济能力有限而放弃求医。所谓“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就是真实的写照。

2 新医改的几大变化

2.1 提出了医改近期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启动五项改革的框架内容,确定了到2011年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2 明确了加大政府医改投入。新方案提出: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要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出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

2.3 在公立医院改革上,新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2.4 新方案强调了“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出“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3 新医改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3.1 要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离不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强化政府在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多层次、广覆盖,遍及城乡,并加大保障力度,形成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合理分担机制。这要求大力加强农村和社区的建设和投入,全面调整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缺医少药状况和许多地方存在的看专家难、住大医院难的问题。

3.2 广大公立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是推进医改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发布后,各地应结合实际尽快推出。要积极试点探索,改变公立医院“戴公立的帽子、走市场的路子”的现象,通过收支两条线等举措遏制趋利领向,改革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转变运行机制,治疗“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病疾,铲除“回扣”“红包”的滋生土壤,给老百姓看病减少不必要的付出。

3.3 医疗体制改革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它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也不管富有还是贫穷、中国人生了病有自己看医生的地方。新医疗改革决不让一个中国人因病走投无路倾家荡产。

3.4 中央财政将对困难地区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4 建立健全新医疗保险机制

新医改机制的出台,可使医保体系完善起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情况将得到逐步缓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从今年开始,在3年内,让90%的城乡居民加人到不同的医保体系中,从而使他们病有所医、病有钱医。在农村,这个体系叫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城市,这体系包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4.2 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最终达到公共医疗卫生必须坚持公益性质的目的。

4.3 作为主管机构领导,管办分开是对的,但是这不等于将公立医院简单地从整个卫生活动中录离出去,“它和其他系统的关联不能随意隔断,所以应该是在大卫生系统下面来探索一种管办分开的形式”。

4.4 政府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过去那种以药养医已经被放弃了,但是政府也会把公立医院来个包圆儿吗?“全国有22000多家公立医院、政府不可能全部增加投人管起来。”这就应该探索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机制,让医院和老百姓各得其所。

优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探 篇7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江苏沛县把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作为解决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政策, 规范救助操作程序, 逐步建立起了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相结合, 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相衔接, 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联动的医疗救助新模式,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 健全完善制度。

一是扩大救助范围。我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随着救助资金的宽裕逐步扩大了救助范围, 除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救助外, 2010年将城乡低保边缘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二是提高救助标准。对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 对他们自付部分按比例给予救助, 救助比例实施从最初的30%提高到70%, 救助封顶线由0.5万元提高到3.5万元。

(二) 创新救助模式。

我县着眼于不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需求差异, 建立了“资助参合参保、日常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四位一体的多层次救助模式:一是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二是开展日常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对象中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 每年核发一定限额的医疗救助卡, 在县内定点医院定期定额免费领取基本常用药品;三是住院救助, 救助对象住院享受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补偿后剩余可补偿费用按比例救助;四是临时救助, 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以外的其它低收入家庭因大病造成家庭困难的给予一定数额临时性救助。

(三) 优化救助程序。

为帮助救助对象及时、便捷地享受医疗救助, 我县不断简化医疗救助程序, 2012年正式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即患者通过定点医院审查后即可住院, 医院垫付相应的救助资金, 患者出院只需结清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后的自付费用, 从而实现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机制, 减少了救助结算环节, 提高了救助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困难群众就医现状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已不能满足困难群众的需要, 救助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尚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 制度设计有待完善。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设计参考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些做法, 比如:起付线的设计, 贫困对象要想获得医疗救助, 首先自己设法支付医疗费用, 这对已经陷入贫困的救助对象来说, 这是一道坎 (沛县2012年起就率先取消了城乡医疗救助起付线) ;封顶线的限制, 贫困救助对象得了大病花费可能是上万元甚至高达几十万元, 但他们可能只得到几千元的医疗救助, 远远不能发挥医疗救助的效益。

(二) 资助“参合”未达到预期目的。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 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合”“参保”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贫困人口名义上“参合”“参保”, 但因为他们还是拿不出钱看病, 没法支付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 他们的“缴费”是给看得起病的人“作了贡献”。 (沛县2013年起将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合、参保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 不再挤占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同时, 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 相当一部分作为“参合”的缴费支付给“新农合”或“城镇居保”了, 限制了医疗救助本身的支付水平。

(三)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严重短缺。

一方面, 医疗救助资金筹措主要靠上级补助和地方财政配套, 筹资来源单一, 缺乏稳定增长机制。在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下, 县级财政捉襟见肘, 配套救助资金总量偏低。另一方面, 由于救助标准低, 患有大病的贫困对象治疗费用金额巨大, 受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的限制, 而仅能得到不超过3万元的医疗救助资金, 远远不能减轻他们的实际医疗负担。

三、优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整合医疗资源, 做好相关制度的衔接。

认真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相关保障制度、慈善事业的衔接, 使其相互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 形成制度合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应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大病保险相结合, 实现各项制度之间边界清晰且无缝衔接的模式, 适时掌控救助对象就医情况, 监控定点医疗机构实施治疗情况, 分析和监测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

(二) 拓宽筹资渠道, 建立稳定增长筹资机制。

目前, 医疗救助资金筹资主要依靠财政投入, 筹资渠道单一, 资金量小, 救助标准偏低。筹资机制上, 应以政府投入为主, 同时拓宽筹资渠道,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乡医疗救助新格局。一是省级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同时充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资金, 完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 适时调整救助比例和封顶标准, 逐步取消起付线, 强化资金监管,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医疗救助水平。二是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加强与慈善组织的联系协调, 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医, 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城乡医疗救助。三是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 鼓励全民参合参保, 扩大参合参保人口基数, 增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资金总量, 降低个人自付比例, 提高封顶线标准。

(三) 加强医疗监管, 控医疗救助资金支出。

加强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一是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严格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 规范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目录, 监控主要医疗费用指标, 建立医疗救助费用的公示制度, 杜绝“大处方、重复检查、乱收费”等不良现象。二是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成立督察工作组, 定期对医疗服务机构抽查, 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批评, 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医疗救助定点资格, 以确保定点医疗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四) 突出改革重点, 积极推行医前医中救助。

有效的医前医中救助, 对于救助作用的发挥和救助效益的体现十分关键。目前的救助方式大都实行先治疗、事后报销的办法, 由于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五保、低保、患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家庭成员, 由于垫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而放弃就医, 从而失去享受医疗救助的机会。今后改革的重点应根据救助对象病种、病情、家庭贫困程度推行医前救助与医中、医后救助相结合的方式, 对住院手术费用等大宗医疗支出, 先由定点医院用预拨的医疗救助资金进行垫付, 然后进行统一结算, 确保救助对象及时就诊就医, 充分发挥救助的作用和效益。

医疗制度 篇8

一、临床路径的内容涵义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为针对特定诊断常见的问题所提供诊疗的预测目标及出院时的成果指标;二为临床路径之治疗组合。也就是说临床路径是对每种疾病通过最科学的顺序性、时间性而制定的整体诊治计划, 目的在于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最佳的医疗诊治、预防和康复效果, 并能促进医疗单位, 规范医疗行为、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以此方式来控制医疗成本, 保证和改进医疗质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地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均衡, 同一种疾病的诊治方法在不同地区、医院和医生中有多种多样,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疑虑, 也给各级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临床路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诊治每种疾病过程中的管理, 并能做到公开透明, 使患者明明白白看病, 使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科学的临床路径是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

实施临床路径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 初步的决定。包含单病种的选择、专家群的选择、实施的目的。第二步, 评估临床的适易性。包含评估的优点与缺点、评估科学的证据、评估专家的意见、临床适易性的决定。第三步, 单病种付费的评估。包含资源的限制、临床的弹性。第四步, 路径流程的撰写与评估。包含临床作业流程草拟、评估与更新的建议、研究的建议。

三、临床路径的特征与作用

临床路径具有多学科探讨、医患沟通、多部门协作、团队精神、共识与遵循、标杆与改进的特征。临床路径通过协作方式和多学科的接洽, 配合病人医疗护理, 改善对病人的医疗服务质量。实施临床路径可以达到缩减临床治疗的变异, 改善医疗质量。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减少医疗成本支出, 建立团队性医疗的目的。病人、医护人员、医院都会从中受益。对于病人来说, 病人可以满足医疗知情权, 接受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 并以较低廉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整体的连续性服务。对于医护人员来说, 可以依照规划的程序, 使治疗与护理工作得到配合协调;可以增加知识, 适应与其他人合作, 增强团队精神;对自己的工作和表现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医院来说, 医院可以确定医疗服务经营的基准点, 以较低的收费和较好的服务, 扩大市场份额, 赢得市场竞争, 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四、临床路径的差异分析

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与计划会出现差异, 出现差异的原因有:如病人或家属不配合、病程较预期有差异, 因医护人员、医技人员或陪护人员等工作失误导致延迟、改变医疗结果或疗程的变化, 因医疗仪器故障等原因, 都可能出现差异。对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向的差异可作为医院建立临床路径最佳参考, 而负向的差异则必须追究该差异是哪种原因所导致并加以改进。差异分析可以从病历记录系统的资料库中取得, 结合路径成本分析, 整个医疗行为成本可分为几大类, 药品、检查等成本能较易计算, 人力成本、其他成本则可测算出来, 其内容则需与临床路径小组沟通讨论, 找出最能反映成本的公式。

五、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同样符合管理学的一般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我国对临床路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需要根据PDCA循环的原理, 对临床路径进行不断的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 因此, 要定期地根据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最新进展, 结合本医院实际, 及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六、临床路径与病种核算

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看病难看病贵已引起各方关注, 特别是医保付费已逐步开始试行单病种付费, 对医院来说必须维持和提高医疗质量, 强化竞争能力, 又要有较强的成本意识, 寻求较高效率的医疗方法, 控制医疗资源的浪费, 努力降低营运成本, 提高医院的管理绩效。开展临床路径, 从单病种诊疗流程分析入手, 核算单病种成本, 与单病种实际成本相比较, 分析出现的差异, 找出降低成本的办法;与单病种付费相比较, 分析医院的收益, 寻找提高效益的途径。目前国内部分专家及学者正在探索单病种付费的制度改革。而单病种的付费最大的难题是确定病种付费的标准。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医院医疗成本核算体系, 医疗服务价格能否为患者、医院及政府部门接受, 面临着考验。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为基本原则, 通过规范诊疗行为, 能够为医疗服务价格的核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七、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险

医疗机构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势在必行, 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参保人员对医保政策缺乏了解, 容易产生误读。再加上医保药品种类繁多, 执行时容易发生偏差。通过临床路径促进单病种付费, 透明度高, 容易为群众接受, 提高群众满意度, 而且执行相对简单。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保证医院诊疗项目合理性, 实时获取患者治疗信息, 系统可通过与诊疗标准的对照自动判断诊疗是否符合规范, 从而可大大降低监管成本, 缩短支付周期。

总之, 临床路径的实施不只是政策执行,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 必须针对路径进行效益评估, 将结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 将比较结果回馈给临床路径小组, 才能够修正路径。实施临床路径可为医院和病人带来的综合效益, 包括减少住院日及住院费用, 降低医疗成本, 减少资源耗用, 建立一套标准治疗流程, 减少医疗上的差异, 规范出合理的住院天数及其相关检查与治疗, 促进医疗人员间的互助合作, 改进医疗的分析与管理, 病历管理功能增强与改善, 提供教育学习的机会。临床路径的执行过程中牵涉到病人的感受、医疗质量的优劣、医护人员的感受、医疗成本的使用等, 故欲评估临床路径的效益, 除了制定成本的指标外, 亦须将相关的项目拟订指标, 如此才能得知路径是否完善及执行的情形。其中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指标和成本指标, 医疗质量指标的基础应以相关文献为基础, 参考其他医疗院所的经验, 并依照自己医院的特性加以调整, 拟订适合的指标, 指标有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率、病床利用率、感染率、病人对医院服务之整体满意度等;成本指标以医疗成本和社会成本评估来说明, 其中能够测量, 且与医院最直接相关的病人医疗成本作为成本指标。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 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 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补充, 以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长期健康稳定运行和发展。

摘要:近年来, 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及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 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方案, 加强医院成本控制, 降低就医费用, 应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 按病种付费必将成为医疗保险运行中的主要支付手段之一。而临床路径的实施, 将使付费标准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补充, 以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长期健康稳定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临床路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陶月玉, 钱介荣等.临床路径和病种分型在医疗保险费支付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 2003 (06)

[2].孙川, 石志成等.临床路径对医保结算的意义[J].现代医院, 2008 (11)

[3].彭蓉, 高建民, 吕毅, 王彬翀.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定价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2)

建立新型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篇9

但是,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 由于政府医疗卫生制度的缺陷和市场缺陷的双重影响, 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的城乡差异扩大,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 农村缺医少药。目前, 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 但在农村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 而且筹资水平不高, 保障能力不强。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另一方面整个卫生医疗系统转轨时期的过分商业化趋向, 在缺乏政府有效监管和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下, 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 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开大处方, 卖贵重药, 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损害了公共卫生事业和普及民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由于农村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有效的卫生筹资机制, 农民的抗疾病风险能力降低, 许多贫困和较贫困人口不得不放弃必要的卫生服务。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 医疗支出的增长迅速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原先受收入约束, 医疗支出水平过低, 医疗保健支出处于摆脱收入约束后的恢复期;那么,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医疗支出的快速攀升则是因为在医疗市场价格扭曲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双重约束下, 农民支付能力受到了限制。因此, 近年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出现, “小病躺, 大病抗, 重病来了见阎王”, 也就成了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应该说, 农村卫生事业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农民发展的首要前提, 而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促进农村卫生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保障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和有效率的市场共同作用, 尤其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提供方面, 政府干预优于市场调配。因为, 医疗卫生服务的很多领域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政府干预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因此, 在当前, 市场已经出现低效率和损害民众趋向, 政府必须放弃强化市场化改革趋向, 还原卫生医疗事业本身是公共事物的本来面目, 政府承担起应尽责任和义务。

第一,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以农民健康需求为中心,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我们要坚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 不能靠向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政府要对农村公共卫生和维护农民健康负起责任, 增加卫生投入,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经费补贴, 加大向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贫困人口真正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另外, 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能借口财政困难, 把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推向市场, 推给社会和居民。

第二,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 构筑广义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试点情况表明, 这项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的经济负担, 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角, 政府必须提供法律保障、政策保障和技术保障, 以支持和帮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和预定目标的实现。

第三,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目前, 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距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备, 功能比较齐全;中部地区农村一般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 但缺乏医疗设备和高素质卫生技术人员;西部地区大多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危房很多, 医疗设备条件差, 不能为农民提供较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因此, 要想提高农村卫生医疗的质量, 必须在健全县、乡、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的同时,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建设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 扩大定向招生试点。政府要研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倾斜政策, 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安心工作。此外, 要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城市医院要选派医务人员轮流定期到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帮助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

第四, 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药品监管, 打击利益集团的阻挠。我国药品流通环节极为复杂, 农村药品流通市场混乱不堪, 暗箱操作严重。医药企业和批发商之间, 各级批发商之间, 批发商和零售药店之间, 医药企业和医院之间, 批发商和医院之间以及药店和医院之间, 都会存在复杂和不正当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医药企业、药品批发和医院之间形成的不正当的利益关系就像“生物链”一样, 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药品流通体制, 建立严格的行医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现有的行医资格认证制度。要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监控农村环境质量, 打击侵害农民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的违法违纪行为。用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政府管制手段, 消除既得利益集团对卫生资源公平分配设立的障碍, 消除医药品市场不正当行为。

摘要: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 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现象时有发生, 必须建立完备的、新型的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余兴厚.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经济师, 2003.1.

浅析监狱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篇10

一、监狱服刑人员医疗保障现状

( 一) 监狱医疗保障存在问题

1. 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近年来, 物价呈现快速上涨, 但绝大多数省份的财政并未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及时对监狱医疗费用进行调整。以2012 年为例, 全国各省份监狱服刑人员医疗费财政拨款平均为17. 57 元/人/月, 而实际开支达到31. 3 元/人/月, 21 个省 ( 市、区) 医疗费超过拨款执行标准50% 以上。①以上这些还仅是较低水平的医疗保障。

2. 监狱医疗总体条件有限

一是医务人员水平不高。一方面, 由于监狱系统的封闭性, 医务人员队伍普遍缺乏临床专业的继续教育, 临床经验、诊治水平与社会医院还有相当差别。另一方面, 缺少高素质医务人才的进入。监狱医务岗位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工资低, 对已有资质的医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是医疗设备相对缺乏。监狱医院的各项医疗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医疗要求, 对于一些疑难病症, 监狱医院都难以确诊。此外, 对于服刑人员采用无病装病、小病装大病等方式逃避改造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 医务人员往往只能按病犯主诉症状开单, 造成药品消耗、损耗情况突出。

三是外诊风险大。社会医院对住院治疗的服刑人员, 没有特别设置的监护病房, 需要监狱民警24 小时监护, 且在看病押送途中也存在较大风险。近年来, 各地连续发生在押服刑人员借外出看病机会脱逃的事件。如2015 年4 月27 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看守所发生送医途中, 趁民警不备, 打开脚镣逃脱的事件。事后, 相关民警被立案侦查。

3. 社会对服刑人员死亡关注度高

近年来一些单位“花钱买平安”的解决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服刑人员死亡处理难的问题。实践中, 一些服刑人员家属会采取围堵大门、找领导哭闹、上访等途径给监狱施加压力, 谋取不菲的“困难补助”。同时, 为避免发生监内死亡事件, 监狱对病犯的救治也是不遗余力, 有些甚至达到十几万元。

(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病犯入监“进口敞开, 出口不畅”

首先, 监狱不得拒收病犯。根据2012 年修订的《监狱法》, 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 监狱不得再以重病等理由拒绝收监。②只能待罪犯入监后, 再酌情启动暂予监外执行程序。《监狱法》的修订, 导致病犯不受限制流入监狱。部分重病犯根本不具有服刑能力 ( 但又达不到暂予监外执行条件) , 在入监后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占用相当多的医疗费用。

其次, 暂予监外执行 ( 保外就医) 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条件上, 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仅要患有《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的严重疾病, 同时“三类罪犯”③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严重疾病, 但经诊断短期内没有生命危险的, 也不得暂予监外执行。在程序上, 需要由服刑人员本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提出保证人。实践中, 服刑人员在保外就医期间的生活、医疗和护理等费用需要自理, 因病致贫现象仍有发生, 造成一些服刑人员家属不愿出具担保。

2. 缺乏统一的医疗标准

虽然我国实行“全额保障”的监狱医疗体制, 但对于服刑人员的医疗标准却一直没有可操作性相关的制度规范。一些入监前就存在的或先天性的疾病, 如白内障等, 属于可治可不治的范围; 一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胃炎、肾病等, 确实需要诊治的, 但用什么药物治疗, 治疗到何程度, 法律并无给以明确的规定。

3. 服刑人员未纳入社会医疗保障

目前, 大多数省市尚未将监狱服刑人员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 他们在服刑期间不得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如福建省规定, 参加城镇职工 ( 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的, 在服刑期间, 不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医疗保险关系自行中止。④有些地区还规定, 参保人员因涉嫌犯罪被通辑或羁押期间, 暂停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如未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的, 才得以恢复。⑤

二、改革现有监狱医疗保障体制的探索

( 一) 推进监狱医疗体制改革的探索

1. 设立派驻医疗室

2009 年9 月初,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厦门市第一看守所派驻了医疗室。该医疗室开设有医生诊室、抢救室、处置室、留观室等相关病房。如果有综合病症或者疑难病症, 医疗室会召集医生会诊, 或转到中山医院救治。派驻医疗室的设立, 较好解决了在押人员日常疾病诊治、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的医疗急救和应急处置。

2. 试行大病统筹

2011 年, 四川监狱系统率先对服刑人员试行大病统筹。所谓大病统筹, 是指每年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和省监狱管理局、各监狱及服刑人员个人分别筹集部分资金, 对服刑人员所患大病给予及时医疗的管理机制。同时, 超出大病统筹的起付标准, 将按照医院等级, 确定不同的报销比例。“大病统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狱医疗经费短缺等突出问题, 使服刑人员得到了及时治疗。

3. 参保城镇居民医保 ( 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9 年起, 海南省海口市就开始试行将辖区内的服刑人员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后, 甘肃省临夏监狱、河南省豫南监狱、湖北省襄北监狱也开始试行服刑人员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同时, 黑龙江省、贵州省、陕西省监狱陆续开始推行服刑人员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 简称新农合) 。

参保社会医疗保障后, 监狱医院成为定点医疗机构, 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临床诊疗药品种类大幅增加, 治疗水平也相应提高。同时, 服刑人员病犯治病难、死亡率高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医患关系得到较好改善。⑥

4. 推动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为了妥善解决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社区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权益, 江苏省于2014 年11月下发通知, 社区服刑人员可根据自身就业状况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该措施的推行, 既有利于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也提高了病犯家属接收的积极性。

随着医改不断深入, 医保基本实现对城乡居民的全面覆盖。从各地实践来看, 将服刑人员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畴能够较好解决医疗资金不足等问题, 更好地保障服刑人员的医疗权益, 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主流做法。

( 二) 台湾地区经验值得借鉴

2011 年1 月, 重新修订后的台湾《全民健康保险法》 ( 下简称健保法) 将“在矫正机关接受刑之执行或接受保安处分、管训处分之执行者”纳入健保被保险人范围。该制度对于当前大陆监狱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台湾健保法规定, 服刑人员的保险费由中央矫正主管机关及“国防部”全额补助。⑦依据《全民健康保险保险对象收容于矫正机关者就医管理办法》, 服刑人员被要求优先在矫正机关内就医; 但是矫正机关无法提供适当诊疗、检查或需要紧急医疗时, 可以戒护移送保险医事服务机构就医。戒护就医时, 应安排在医院特设的戒护病房; 没有戒护病房时, 才会安排入住相对保险的病房。基于公平原则, 服刑人员就医比照一般保险对象须缴交部分负担, 其依法应自行负担的费用, 由矫正机关从该犯保管金、劳作金中扣除。

为鼓励特约医疗院所到矫正机关提供健保医疗服务, 台矫正署健保局还于2012 年9 月3 日公告《全民健康保险提供保险对象收容于矫正机关者医疗服务计划》。根据该计划, 将, 由同一院所或院所团队定点对法务部矫正署所属49 所矫正机关提供医疗服务。

自2013 年起, 全台矫正机关收容人均纳入健保照护体系, 与其他参保人员享有同等医疗权益。该制度的推行, 获得收容人普遍肯定, 整体满意度超过9 成。同时, 由于受到良好的照顾, 医患关系也得到较大改善。⑧

三、参加社会医保的几点建议

2014 年, 司法部《关于加强监狱生活卫生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七条指出, “具备条件的省份, 可以试行罪犯加入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医保”。从目前情况看,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罪犯社会医疗保险, 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 一) 需要有明确的立法

首先, 确立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通过立法, 将服刑人员 ( 包括社区矫正人员) 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围, “保险费用”由中央及省级财政、监狱、服刑人员按比例分担, “治疗费用”参照一般参保人员缴纳标准由服刑人员自行负担。为避免治疗延误, 服刑人员自行负担的费用可以先由监狱垫付, 再从其生活费、劳动所得中扣除。

其次, 将监狱医院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运用社会医保基金, 加大对监狱医院基础建设的投入, 进一步提高监狱医院的硬件水平。同时, 对超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或新农合) 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 由病犯自行承担。经监狱批准, 病犯也可以申请聘请专家入监检查、治疗。

( 二) 完善三级诊疗机制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医疗的原则, 由监狱医院承担本监狱服刑人员常见病, 多发病的诊治; 必要时可向上级医院 ( 即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 转诊。中心医院也无法提供适当诊疗、检查 ( 验) 的, 可移至当地三级甲等医院继续治疗。

建立协作机制。监狱医院可选择社会综合性或专科医院作为协作单位, 建立协作医院专家定期进监坐诊、会诊和住院病犯双向诊治机制, 建设远程视频会诊系统, 减少外诊风险。同时, 在协作医院建立监管病房, 实行全程监控。

( 三) 强化日常管理

一是加强药品管理。药品由监狱干警统一保管, 严禁服刑人员私藏药品。病犯需要服药的, 由医务人员或监区干警严格按照医嘱发放服用, 并做到“送药到手、看病入口、咽下再走”。

二是建立互助机制。通过各种渠道, 广泛接受社会各方捐助和服刑人员爱心捐款, 设立专项资金账户以保证专款专用。同时, 按照自愿原则, 协助罪犯参保人身意外伤害险、大病保险等, 作为补充。

三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应尽快出台罪犯狱内死亡的国家赔偿标准, 以便监狱妥善处理类似事件。同时, 尽可能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维护法律的权威。

注释

11柯淑珍.监狱医疗困境与社会化医疗模式的构建[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4 (4) .

2

3

4

5

66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推动监狱服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实践探索[J].监所检察工作指导, 2015 (3) .

7

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 篇11

关键词: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保安处分;刑事立法

随着精神病人人数的增加,精神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而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这些重型精神病患者中3%以上具有肇事肇祸的倾向。然而,对于精神病人进行的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导致在强制医疗中出现许多问题。有不少现实案例反映出应当被强制治疗的精神病人没有被收治,无人管理甚至肇事肇祸。由此,亟需完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以防范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再度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对其治疗使其降低人身危险性回归社会。

一、我国法律中强制医疗之现状

从我国的法律规定来看,关于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立法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关于强制医疗之决定的做出是否应该受到司法审查存在争议

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根据本章规定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然而,从于2013年5月1日实施的《精神卫生法》的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其否定了强制医疗决定的做出需经法院审查,一般遵循自愿原则,经医疗机构决定进行强制医疗。以上两部法律明显存在着争议。

(二)对于精神病人的认定模糊

主要表现在认定主体多元化、认定标准不统一。包括医生从医学角度进行认定、鉴定机构通过精神病学司法鉴定来认定、法官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进行认定。特别是在法官自由裁量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申请后,只有在认为必要的时候才应进行鉴定。但什么时候才是“必要的时候”则完全由法院和法官来判断,换言之,如果法官认为没有必要,那就不用对被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精神病学司法鉴定,可以根据其他证据来判决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精神疾病;同时《民通意见》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

(三)适用范围以及对象立法未能明确

我国刑法典规定得过于笼统。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里的“必要的时候”到底指的是什么时候,它并没有一个具体量化的标准。

二、强制医疗应作为保安處分措施刑事立法化

应将强制医疗作为保安处分措施刑事立法化的原因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从有关强制医疗的理论上来看,首先,关于强制医疗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其是刑事法措施,也有学者认为其是行政法性质的措施[3]。其中,高铭暄、马克昌教授将强制医疗界定为刑事法措施,认为虽然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不能处以刑罚,但人为地把它排除于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领域,不利于防止其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及保障其合法利益。所谓保安处分,是指国家基于保卫社会之需要,对于具有特殊人身危险性的人,以矫治、感化、医疗、禁戒等手段,替代或补充刑罚适用的各种保安措施的总称[6]。

根据我国《立法法》第八条之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制定法律加以规定,毫无疑问,对精神病人进行保安处分强制医疗应当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出台的法律层面予以规定和确认,因此强制医疗应作为保安处分措施刑事立法化,最好能在《刑法》中进行保安处分的专章规定。

从强制医疗措施的实践上来看,尽管保安处分与传统的刑罚执行方法还存在着差异,传统的刑罚执行方式都是有着期限的制约,而保安处分所强调的是依据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决定其处分期限。针对刑事司法领域中的精神病人而言,现行刑事司法执行制度不能很好解决精神病人的刑罚处遇问题。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对其执行刑罚达不到刑罚的惩罚与预防相结合之目的,如若放任不管,又会危害社会安全。在外国刑法理论界,强制医疗作为保安处分分类中的一种,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适用。如2002年最新修订的《德国刑法典》以专门一节规定矫正与保安处分,其中第63条规定,“实施违法行为时处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法院在对行为人及其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后,如果认为该行为人还可能实施违法行为因而对公众具有危险性的,可命令将其收容于精神病院。安置于精神病院的目的,在于保护公众免受持续危险的患有精神疾病的行为人的侵害,同时给后者提供矫正其疾病的可能。”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的刑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可见,强制医疗有利于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卫社会公共安全。

三、保安处分视角中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的重塑

(一)实体法律规范

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亟待解决一般情况下将犯罪的精神病人交由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政府层面的强制医疗仅在“必要的时候”才动用的问题。我们应考虑精神病人家庭的相关经济情况,对那些确实在精力和财力上有限制而难以承担长期看管精神病犯罪人的家庭,应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起保安处分的责任,这些情况应该在实体法律中涉及。

如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决定作出和解除都应有具体条件,由法院在参考精神医学专家或相关医疗机构的意见的情况下,作出裁定。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引入听证程序,例如在美国与德国,听证程序几乎贯穿于整个强制医疗适用过程中。以防止随意关押、释放犯罪的精神病人,产生权力寻租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程序法律规范

我国2012年新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了,“根据本章规定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或者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做出强制医疗的决定。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了,“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从而解决了一部分强制医疗作为保安处分的程序问题。对于决定机关,决定程序都有相应的规定,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在解除条件上也有一定的说明,明确了提请解除强制医疗的主体,以及解除程序的条件,要经过专业的诊断评估,保证了被强制医疗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程序之后,也需要配套的财政支持,应该确保相应资金的投入,并且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予以保证治疗疾病费用。

(三)权利救济渠道

对权利救济渠道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强制医疗制度,还应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刑事强制医疗由于涉及到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等诸多活动,应该加强人民检察院对各个环节的监督,赋予提出建议的权利

(2)应该由专业医疗机构的相关专家负责为犯罪嫌疑人是否患有应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疾病提供专业鉴定结论,强调鉴定的专业性。

(3)在强制医疗的执行阶段,应交由司法行政部门所属的狱政部门负责日常羁押、监管、治疗,因此,狱政部门要相应地扩充医学类人才储备,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派驻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犯罪嫌疑人康复情况的评估,对那些病情确实已经平稳,且对社会安全不再有危害性的精神病犯罪人的情况向法院提交精神病康复评估报告[7],建议解除强制医疗。

(4)精神病人家属应当有监督权,一旦出现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情况,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均可向认定鉴定结论的上级部门主张权利,请求复议,或者直接向决定进行强制医疗的法院提出申诉,确保精神病犯罪人的各项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婷.中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简析[J].法制与社会,2009(9)

[2]荆孟强.我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探析[D].西北大学,2010

[3]郭建安,郑霞.限制对人身自由的限制:中国行政性限制人身由法律处分的法治建设[M].中国法律出版社,2005:537

[4]高銘暗,马克昌.中国刑法解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3

[5]张丽卿.司法精神医学——刑事法学精神医学之整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90

[6]徐久生.保安处分新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56

青岛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探索 篇12

青岛市自2000年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通过提升住院报销比例、实施门诊大病政策、建立城镇职工和居民大额医疗补助金制度,大大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有效化解了参保患者的大病医疗风险。但是,基本医保仅对“三个目录”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而对部分重特大疾病患者有着很好疗效的一些药品耗材,却因价格高昂不能纳入报销范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2012年7月建立实施了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将医保目录外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等重特大疾病的9种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有效缓解了城镇大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015年1月青岛市实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险合一”,并建立了整合城乡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新政策将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城乡参保人,达822万人,原新农合参保人享受到以前没有的特药特材救助;特药特材增加到26种,增设了不少群众诉求强烈、重疾治疗必需的特效药品耗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职工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额度达到90万元以上,居民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额度达到88万元以上,比原新农合提高了40万元至60万元。

2 政策内容及做法

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特药特材救助。是指医保“三个目录”外,重大疾病治疗必需、疗效显著、费用较高且难以使用其他治疗方案替代的药品或者医用材料,特药特材救助不设起付线和最高支付限额,报销比例为70%。二是范围外大额救助。一个年度内个人负担超过5万元以上部分,按照规定报销60%,其中,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参保人不设救助起付线,一个年度最高支付10万元。另外,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参保人在享受以上救助待遇的基础上,还可享受由民政部门提供的特殊医疗补助。

2.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自2012年起,青岛市财政每年出资3亿元用于大病保障,参保个人不缴费。其中2.7亿元由医保部门管理,用于特药特材救助与医保范围外大额医疗救助;0.3亿元由民政部门负责,用于对中低收入家庭患者实施特殊救助。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财政投入保障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也为医保谈判提供了可靠筹码,成为吸引制药企业参与谈判、投标竞标最为看重的资金基础。

2.2 建立多方共付机制

由政府主导搭建医疗资源整合平台,鼓励引导制药企业和慈善机构参与,调动医院为患者诊断治疗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共同分担医疗费用的运行机制。具体做法为:经谈判先由厂家让利,降低医药费总额。救助中政府资金“保大头”,个人“拿小头”,其余部分通过药企向慈善机构无偿赠药、社会捐助募集善款等进行救助,患者可实现低价甚至免费用药。

2.3 建立谈判协商机制

医保部门牵头,按照市场规则与制药企业进行谈判定价。医保部门将药品耗材纳入医保管理,对经核定的患者使用药品耗材时给予一定比例的救助。供应商除大幅降低供货价外,还进一步加大慈善赠药力度,并为患者提供疾病筛查、专家会诊、保健教育等“打包式”降费增值服务。

2.4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临床医疗评估、病患资质认定、信息统计管理等全过程风险监控,包括责任医师评估、准入条件界定、定期复核病情等管理机制,确保大病救助资金安全。严格依法开展专家论证、公开招标、谈判定价、药品采购等系列程序。同时,还建立了以特供药店为载体的新型药品物流模式,实现了医药分开,不仅降低了高值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还强化了特药特材流通的风险管理。

3 实施成效

青岛市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使医保保障范围从目录内延伸到目录外,将医保目录外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等重特大疾病的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截至6月31日,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共支出1.13亿元,其中特药特材救助6760人次,支出6264.85万元,大额救助40357人次,支出5002.75万元。

3.1 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负担

大病医疗救助政策主要保障参保人医保范围外的大病医疗负担,是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范围内保障的补充。通过将治疗肺癌、乳腺癌、白血病、帕金森等高发性重大疾病的特药特材纳入救助范围,大大缓解了大病患者“不能承受之重”。以治疗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刺激器为例,该疗法是目前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首选方法,经过治疗,患者的活动能力可平均提高50%-60%,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生活质量。治疗所需医用材料价格近30万,自2012年将这一疗法纳入大病保障后,患者个人自负不到4万即可安装治疗。目前,本市已有60多位符合条件的帕金森病患者成功手术并恢复健康,减少患者支出近800万元。

3.2 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益

上一篇:书面语文下一篇:煤焦油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