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化语言

2024-07-23

成人化语言(共8篇)

成人化语言 篇1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外语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逐渐凸显。中国的外语学习大军里, 不再局限于儿童和在校生, 身在职场的成年人也逐渐加入外语学习的大军。成人学习外语与在校生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 如年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态度、动机、学习策略等均表现出较大差异, 成人在学习过程中似乎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 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成人在外语学习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正确认识和疏导各种因素, 因势利导, 成人外语学习就能取得理想成绩。

一、语言磨蚀的定义和相关因素

语言磨蚀 (Language Attrition) , 又被称为语言耗损, 语言流损等, 指的是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 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 (倪传斌, 2006) 。语言磨蚀既可指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能力的流失, 也包括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母语使用技能的退化或丧失。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前者, 尤其是语言使用者经过一段时间不使用外语以后外语技能的退化。

国外对语言磨蚀现象的研究范畴较广, 多采用跟踪观察、记录、测试等手段的实证性研究来描述语言使用者对某种语言或语言的某个方面使用技能的退化的规律 (Bahrick, 1984;Weltens, 1987, 1989;Moorcrof t, R., &Gardner, 1987;Grendel et at, 1996;Al-Hazemi, 2000.et c.) 。国内研究多限于综述文献 (蔡寒松、周榕, 2004;倪传斌, 2006;杨晋, 2006) , 实证性研究则刚刚起步。

语言磨蚀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方面:影响或导致磨蚀产生的原因 (受蚀前水平、受蚀时间、受蚀后与受蚀语的接触程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以及社会情感因素、读写能力等) ;语言的不同层面的不同受蚀程度 (语音、词汇、形态、口语、读写等) ;语言不同层面的受蚀速度等。本文拟从磨蚀产生的原因为侧重点, 结合成人在外语学习方面所具备的特点来讨论语言磨蚀研究为成人外语学习所带来的启示。

二、影响语言磨蚀产生的原因与成人外语学习

1. 受蚀前的外语水平

研究表明 (Godsall Myers, 1981) 受蚀前外语水平越高, 受磨蚀的程度就越低;反之, 受蚀前外语水平越低, 受蚀程度就越高。即受蚀前外语水平与受蚀语的量和速度成反比。

也就意味着, 成人在以前接受正式外语教育的阶段, 若掌握外语的水平较高, 基础较牢靠, 则重新“捡起来”外语的困难就越小;相反, 若以前外语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 水平较低, 受磨蚀的程度就越高, 则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付诸更多的努力。据了解, 就大部分成人外语学习者而言, 由于以前国内传统的教学法和学习法, 学习者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普遍较低, 因此受磨蚀的程度也较高, 尤其表现在听说交际方面。成人学习者应努力“补课”, 教师应努力重新给成人学习者进行“再输入”也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2. 受蚀时间的长短

受蚀时间指从语言使用者在系统的语言学习后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某种外语时起, 研究者分别跨越不同时间段进行研究, 从几个月到几十年。其中, Bahrick (1984) 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跨越50年的时间里, 磨蚀过程呈现出前快—中慢—后快的趋势, 尤其是前5年磨蚀速度最快。由此可见, 成人重新学习外语的时间很关键。在经过了快速磨蚀的时期再重新学习, 则外语现有水平就会较低, 学习起点较低, 所面临的困难也相应增大。因此, 成人外语学习者应尽量选择“赶早”行动, 在磨蚀速度最快的阶段“补课”才能“失而复得”。

三、受蚀后与受蚀语的接触程度

语言使用者结束系统学习后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外语, 则进入受蚀期。在此期间, 与受蚀语接触越频繁, 接触程度越深, 则受蚀程度越低。Gardner (1985) 的研究表明, 与受蚀语接触多的受蚀者, 其会话能力明显高于接触少的人。

成人外语学习者多是由于某种特殊目的而产生再重新学习外语的想法, 如工作需要等, 之前系统地接触目的语的情况不多。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目的语, 如经常观看外语原声电影, 听外语歌曲, 抑或时常与外籍朋友联系, 或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目的语, 则成人再学习目的语的困难将大大降低。

四、年龄的大小

研究表明, 儿童的语言磨蚀程度比成人要快。也就是说, 虽然儿童在习得外语方面比成人表现出有利的一面, 尤其是语音方面, 儿童习得外语语音的速度和质量都高于成人外语学习者, 但进入磨蚀期以后, 儿童外语受磨蚀的程度大于成人, 即外语能力退化速度快于成人。

成人拥有较强的认知能力, 思维发展成熟, 知识结构完善, 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强, 比儿童更善于掌握结构、句法等形态知识, 因此这方面的语言磨蚀程度也较轻。成人外语学习者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 并发挥优势, 促进外语学习。

五、社会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 也指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包括态度和动机。态度积极的学习者, 动机强烈的学习者, 其外语磨蚀的程度和速度都小于态度消极, 学习动机微弱的学习者。Gardner和Lambert (1972) 把动机分为两类: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持融合型动机的人对目的语及其文化拥有强烈的兴趣, 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该语言及国家。这种动机有利于学习者长期保持学习热情, 有利于外语能力的全面提高。持工具型动机的人学习外语的目的多是因为现实目的, 如工作要求、考试、出国留学等。这种动机具有直接性和目的性, 具有这种动机的人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学习兴趣。Edward Deci把动机分为内向型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和外向型动机 (extrinsic motivation) 。前者指源于人内心的兴趣、愿望、渴求等, 后者源于人外部的压力、鼓励等。

成人外语学习者大都属于工具型动机和外向型动机持有者。大多数成人重新学习外语的原因源于现实的压力, 如工作的需要、取得学位、通过考试等, 融合型动机和内向型动机较弱。这就容易造成学习热情持续较短, 兴趣缺乏, 从而影响外语水平的提高。成人外语学习者应注意自我调整, 扩大目的语文化接触面, 了解与目的语相关的风土人情, 激发自己对目的语的学习兴趣, 把原有的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六、启示

语言磨蚀也被称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 它表明了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另一面, 语言技能流失、退化的一面。国内外对语言磨蚀的研究为成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有用的启示。

首先, 为了减少或降低语言磨蚀, 成人学习者应尽量缩短受蚀时间, 提高外语复习和再学习的频率, 增加外语接触面和接触的深度。不能因为暂时无用就“束之高阁”, 不予理睬。

其次, 成人外语学习者应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不能一味地强调成人学习外语的困难, 应认清自己的优势, 如认知能力强, 思维成熟等, 充分发挥优势, 提高信心, 促进外语水平的提高。

再次, 成人外语学习者应积极调整个人因素, 端正外语学习的目的和态度, 提高对外语及外语持有者民族和文化的兴趣, 培养长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爱好, 全面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最后, 成人外语学习者应树立终生学习观, 继续教育观, 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七、结束语

本文所探讨的成人外语学习者特指以前接受过系统学习, 对于从未接受过正规外语学习的成人不包括在探讨范围。语言习得与磨蚀体现了二语习得的两个方面。研究正向输入的同时, 负向耗损也不容忽视。外语磨蚀研究为成人外语学习者以及教授成人外语的教师提供了启示。如何减少耗损量、降低耗损速度等问题值得外语学习者和教研者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Weltens, B.The Attrition of Foreign-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J].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1) :22-36.

[2]Bahrick, H.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4, (68) :105-118.

[3]Moorcroft, R., &Gardner, R.Linguistic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Loss[J].Language Learning, 1987, (37) :327-340.

[4]蔡寒松.语言耗损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 2004, (4) :924-926.

[5]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1) :50-55.

[6]杨晋.关于系统教育结束后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流损研究的必要性[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6) :13-17.

成人化语言 篇2

成人学习英语不仅是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适应。研究表明,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成年学习者的对比分析能力虽然较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幼的学习者。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难的原因。

1.词义理解困难

英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难以用完全对应的汉语来表达,英语还有丰富的虚化手段,比如前后缀;而汉民族见长于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其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成人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英语词义非常晦涩和费解,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帮助理解记忆。英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多,可以用来表达虚泛的意义。汉语中介词多时由动词演变而来,数量远不及英语。因此,学习者常常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介词,不能灵活掌握运用英语介词。

2.各种从句掌握不牢

英语重形合,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成人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造成的句式特点,学习从句时会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特点来理解记忆英语各种从句,从而使得他们所输出的英语从句违背了英语的语言规则。

3.把握不住英语语篇结构特点

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语篇组织结构也会因文化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尽管很多成人学习者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但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阅读时便无法清楚地理解英语语篇结构,从而大大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而在写作时,受隐伏型思维方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常常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中去。

4.翻译写作时中式英语较多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成人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或写作时,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四、结束语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 这种差异是形成英汉两种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根源。语言体现思维方式,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其次,成年英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层次不一、要求各异。在英语学习中,成人学习者若能根据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针对习得语言,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成人化语言 篇3

【关键词】 英汉语言对比;文化差异;成人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这门学科的形成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30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对比语言学近十多年来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一、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1.英汉语言历史比较

全世界语言分为七大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的历史起源于第5世纪中叶,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英语是拼音文字,是欧洲语言中词汇量最丰富的一种语言。汉语历史较英语历史长得多,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汉语是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2.英汉语言本质比较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而汉语却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所谓综合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义(格,数,时等)。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之所以说具有综合型的特点,是因为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动词有时态、语态形式;在现代英语中,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不要求性、数、格方面一致了;同时句子的词序也逐渐地固定下来,与汉语句子的词序也基本相似,按主、谓、宾排序。所以,我们称现代英语是正在不断由综合型语言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所谓分析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或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3.英汉句子结构比较

英语语言由于外在形式上是拼写文字,其句法结构要求严格,整个句子以“主语+谓语”为基础,通过从句、不定式短语、介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等语法结构,使句子不断地拓展延伸。英语注重“形合”,这使得英民族比较喜欢逻辑分析性的思维方式。汉语语言在形式上是表意的方块字,追求的是文本的整体表达效果,讲究行文流畅,重在表意,节奏感强,不太重视句法结构的连贯性和严密性。其特点是意合,这是汉民族受哲学整体观影响的结果。

二、英汉文化对比分析

当前,文化对比主要从三个角度开展。一个从语言国情学的角度,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一个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此外,文化对比还涉及非语言交际的领域,相应的学科叫体距学和体语学。

词的涵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政治”一词难以译成适当的英语, 在多数情况下,译成“politics”, 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意。因为,“politics” 的涵义之一是:“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在一个集团中进行策划, 搞阴谋”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在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时,可以根据汉语上下文,把“政治”这个词译为“political activities”(政治活动),“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或“political study” (政治学习)等。

三、东西方思维差异对成人英语学习的负面干扰

成人学习英语不仅是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适应。研究表明,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成年学习者的对比分析能力虽然较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幼的学习者。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难的原因。

1.词义理解困难

英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难以用完全对应的汉语来表达,英语还有丰富的虚化手段,比如前后缀;而汉民族见长于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其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成人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英语词义非常晦涩和费解,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帮助理解记忆。英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多,可以用来表达虚泛的意义。汉语中介词多时由动词演变而来,数量远不及英语。因此,学习者常常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介词,不能灵活掌握运用英语介词。

2.各种从句掌握不牢

英语重形合,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成人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造成的句式特点,学习从句时会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特点来理解记忆英语各种从句,从而使得他们所输出的英语从句违背了英语的语言规则。

3.把握不住英语语篇结构特点

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语篇组织结构也会因文化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尽管很多成人学习者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但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阅读时便无法清楚地理解英语语篇结构,从而大大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而在写作时,受隐伏型思维方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常常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中去。

4.翻译写作时中式英语较多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成人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或写作时,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四、结束语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其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这种差异是形成英汉两种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根源。语言体现思维方式,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其次,成年英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层次不一、要求各异。在英语学习中,成人学习者若能根据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针对习得语言,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郑渊洁成人童话的语言特色 篇4

郑渊洁的成人童话, 不仅在思想内涵上有较之低幼童话“升级”的特色, 在语言上也体现了这一特色。本文对其语言特色的探讨是建立在其作品与传统低幼童话相比较的基础上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难度”语言的运用

1.1成语的运用

较之他以前的传统童话, 成语在他的成人童话中运用较多, 一扫低幼童话的直白和简单明了, 同时也增加了童话的阅读难度。如:

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勇气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加入围追堵截坏人的队伍。

导演盛气凌人指手画脚呼风唤雨, 名演员目中无人自我感觉良好抢着当猴耍。外星人看得津津有味。 (《我是钱》)

“如今经商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谁独辟蹊径谁是赢家, 谁拾人牙慧步人后尘谁只能吃残羹剩饭”。梁功辰说。 (《智齿》)

1.2文言词的运用

和成语有同一语言特色的文言词在他的成人童话中也有出现, 为他的成人童话语言特色添砖加瓦。文言词的运用是他童话“升级”的一个显著特征, 如:

随着任期的增长, 市长的欲望愈发肆无忌惮。

某大国议员在本市访问时于今日凌晨在他下榻的饭店惨遭神秘谋杀。 (《杀人蚁》)

但马丽媛的父母深谙此道, 清楚由父母出面反对子女的婚事的结果往往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智齿》)

上面句子中的“愈发”、“下榻”、“深谙”都是文言词, 所以要较明朗地读懂他的这种童话的一字一句就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 尤其是语言功底不是很厚的年幼读者。

1.3长句的运用

句子简短、结构单纯、简洁通俗是口头语言的重要特征, 也是郑渊洁前期童话语言的最大特点。[2]如《我是钱》:

14万支香烟遗留在体内的孽种膨化到他的全身, 它们戏弄他摧残他折磨他像猫耍耗子那样耍他, 把他耍到皮包骨头没有人样时, 它们像关自来水那样轻易而举地终止了他心脏的搏动。

“父母如果真爱孩子, 就应该结盟联袂全方位多层次挑孩子的优点, 通过言语通过行动通过暗示通过一切人类能想得出做得到的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明白无误地确信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孩子”。

1.4民间谚语的运用

应该说, 他成人童话中民间谚语的使用为其语言的口语化增色不少, 民间谚语的使用不仅给作品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民间味, 而且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觉其遣词造句的自然与生活化。谚语本来就来自于民间, 把谚语融入文学作品中, 无形中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如下的几个例子就比较鲜明:

这是自欺欺人, 是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白客》)

梁功辰说:“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 (《智齿》)

丁是丁, 卯是卯, 他一直这样认为。 (《金拇指》)

总的来说, 在他的成人童话中, “高难度”词语和句子的运用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即使跳过也不会影响读者对作品全篇的理解掌握。对文中“高难度”词句的分析可以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郑渊洁童话的发展历程, 并在阅读中认识他的语言特色。

二.幽默中的智慧

在郑渊洁许多成人童话中, 有着许多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经典句子。较之他前期的低幼童话, 他的成人童话已完成了在其基础上的升华, 既有简单朴实的道理又有需要慢慢玩味的意味深长, 几乎在他所有的成人童话小说中都有这种富有哲理的话语, 如:

一个民族如果把浪费当面子, 她在地球上将越来越没面子。一个民族如果把节俭当面子, 她在地球上将越来越有面子。

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是精神正常的疯子。 (《智齿》)

幽默的语言, 诙谐而显讽刺。幽默是一大智慧, 这一语言特色使他的成人童话更具魅力而别于其他童话。这一类型的话语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如:

老虎没有虎性就不吃人了, 人没有人性就吃人了。

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自卑的表现是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白客》)

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你没么本事可又想驾驭别人, 你能从事的职业只有三个:一、当警察。二、当教师。三、当父母。 (《我是钱》)

这些语句充满了对生活的调侃, 应该说是对童话语言的一个改革, 它有着成人式的内在幽默。童话语言开始走进客观的现实生活, 语言也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而“长大”, 当它长大之后, 它学会了幽默;当它看清了这个社会之后, 便把见到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形象化的语言表达

郑渊洁的童话作品中大量的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 而且用得非常逼真、贴切, 这决定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精细观察。“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浅显生动, 富于幻想和夸张, 多作拟人化描写, 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 达到教育的目的。”[3]这表明童话必须具备拟人、夸张、幻想等基本要素。

3.1夸张

语言的夸张是写得比实际事物更高更强烈, 因而能突现作者的某种思想和感情。“夸张的修辞手法多用于幽默文学中, 但在童话作品中则又成了不可缺少的语言技巧。”[4]想象作文最常使用的修辞方法就是夸张。其独特、怪异的思维方式常借用夸张的手法来凸显其特有的风格。如《吹牛大王历险记》中, 童话一开始就用了夸张手法。“孩子们生气, 竟然把半边天都烫红了, 更有意思的是, 把消防队员也招来了”。而在另外的作品中, 处处可见, 又如:“他俩四个鼻孔对着喷气”;“刑满出狱后, 韦星差点儿扒了母校龚校长的皮”;“马过山进了局长办公室, 拿起水杯接过矿泉水决堤般大喝水”;“尚天一由于考了第三名, 被父亲在周末禁食两天, 饿得尚天一前胸像拧麻花一样的感觉”。这种夸张有喜剧的效果, 容易让人觉得比事物的原样更有可信度, 更真实, 因为它是有幻想的真实性。

3.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 是利用人物之间的不同特性构成的表达方式, 比拟造成想象, 生动形象, 耐人寻味。其有三种:一是用人具有的特性比拟另外一个事物, 这叫拟人。如:

常闪闪怒不可遇, 他感到陈老师羞辱的不光是张路全, 还包括他常闪闪出蹊跷的话。 (《皮皮鲁与419宗罪》)

常闪闪是作家笔下的“细菌一族”, 这些细菌一族都具有人类的思维和灵性, 把这些细菌拟人化, 显得亲切、生动。

二是直接用物具有的特性去写人, 或去用这一类事物具有的特性写另一类事物, 这叫拟物。

李晓东蛰伏在一个地下室里, 疯狂对别人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 修改, 增加, 干扰, 造成他人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皮皮鲁与419宗罪》)

三是有时把物当作人直接对它说话, 这也是拟人一种形式, 称为呼告。如:

天牛问:“谁来扫呢?”宇航员说:“咱们去找对一颗扫帚星来打扫卫生吧!” (《鲁西西总动员》)

3.3反语

反语是凭借上下文的语义与本意, 可以增强话语的揭露, 批判力量或幽默讽刺情趣。如《皮皮鲁与419宗罪》中:

这两节课, 形容老师的课对皮皮鲁来说是耳边风, 那等于说皮皮鲁认真听讲。

武小涛嗜赌成隐, 只有赌博时, 他才感觉自己是人。

后来, 武小涛一家三口在同一座监狱服刑, 属于搬家, 不是乔迁之喜, 是乔迁之悲。

例中把“耳边风”当成“认真听讲, 其实突出了皮皮鲁极端不认真听讲, 同时也有对老师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的批判。“嗜赌博”“才是人”让人一听就能读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武小涛要不赌博了就不是人了。“服刑”对武小少涛一家来说是“搬家”。作者用看似轻松、诙谐的文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幽默的故事。

四.结语

由此可见, 郑渊洁后期的童话确实不同于早期的低幼童话了, 而是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他的成人童话恰到好处的适应了时代需求, 他给孩子们揭开了生活中某些神秘的面纱, 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现给了孩子们。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既长知识又长见识, 利于儿童更早地适应社会。体现了鲜明的语言艺术风格, 他的成人童话以鲜活生动的语言艺术表达, 不但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而且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段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班马.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M].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2]钱华、卜晓亚.张天翼郑渊洁童话创作的语言艺术比较[J].作家, 2008.02.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第8卷) [M],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1990.

成人化语言 篇5

交际语言测试是在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产生的一种测试模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CLA) 测试模式, 该模式在90年代的美国测试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被认为是语言测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Bachman认为, 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 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指具体的语言知识, 指进行语言交际的运用语言知识;策略能力指进行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 是将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目的的手段;心理生理机制指语言交际时所涉及的神经和心理过程。它不仅指出交际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等范畴, 而且指出它们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 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Bachman的这一模式不仅较为全面地解释了交际语言能力所包含的基本因素, 而且说明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交际语言测试的主要特征

交际语言测试是一种行为测试, 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交际任务来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 交际语言测试应体现三个原则, 即交际原则、任务原则和意义原则。其特征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语言交际功能这一本质,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如BEC口试, 安排考生2—3人为一组, 根据实际需要分析, 确定考生话题, 使得每一位考生都有明确的实际对象和交际目的。

2.交际语言测试虽然也测试语言知识, 但更侧重对语言行为的测试。试卷中规定若干具体的任务, 任务的设计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以检测考生运用语言完成所规定的交际任务的能力。因此, 考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而且要具备正确理解各种交际情境, 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3.交际语言测试材料力求真实, 且具有代表性, 体现了在真实生活中及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交际时使用语言的一些主要特征。

4.交际语言测试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篇层次上的综合运用能力, 这显然比结构主义离散的、脱离语境的测试形式又进了一步。因为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各种技能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 一种技能不可能孤立地使用, 独立于其他技能之外。

目前, 比较流行的交际测试一般包括两种题型:单项目试题和综合项目试题。前者用来分别检测听、说、读、写等, 交际语言测试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混合项目试题上。那么对这些试题该如何评分呢?

三、评分的方法

1.Hughes的两种评判途径

交际性测试的主观题的评判可以采用Hughes提出的两种评判途径。

一是整体评判, 即评分者根据对受试者表现的整体印象一次性评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评判迅速, 一份试卷可由几位评分者分别评分,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分信度。

二是分析性评判, 即评分者根据特定评判标准对于测试任务的不同方面分别评分, 然后综合评定。这种评判方法的优点一是可以促使受试者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 二是评判者对一份试卷给出多个分数往往能保证测试的信度;其缺点是花费时间。为了弥补这些缺陷, 有时需再进行一次整体性评判。

2.Bachman, Palmer和Farhady的评分方法

Bachman和Palmer认为由于测试的目的不同, 测试中涉及的任务量也是不同的, 因而有很多种具体的评分方法, 但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两种。

一是把成绩看做成功完成的测试任务的数量, 即把受试者答对的题的分数加起来,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选择或表达受限制的题项。具体实施这种方法一般有两个步骤: (1) 确定构成“成功完成任务”的标准, 即判断正误的尺度; (2) 确定按对错打分还是按不同的正确程度打分。如Farhady设计的多项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 一项是既语法正确又符合社会习惯, 选择此项可得满分2分, 另外两项是部分正确选项, 即语言正确或得体各具其一, 选择这两项中的任何之一者可得1分, 最后一项语言既不正确也不得体, 选此项不得分。

Farhady设计的测试克服了交际性测试过去忽视语言准确性的缺点, 吸取了分立式测试测验语言项目的特点, 并将其体现在评分要求中, 从而使交际性测试与分立式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挥了两者的长处。

二是确定不同的语言能力等级, 根据这些等级评判考试测试任务完成的情况。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评判那些激励型的题项, 如口头回答问题、作文等。

四、成人高考英语题型要求

根据《成人高考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 其英语考试的题型和要求为:语音知识部分题型为选择题, 共5个小题, 每小题列出4个单词, 每个单词中均有画线标明的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要求考生辨别画线部分的读音, 找出那个读音不同于组内其他画线部分读音的单词。词汇与语法知识部分题型为选择题, 共15个小题。每小题是一个留有空白的不完整的英语句子, 要求考生在4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的一项。

完形填空部分题型为选择题, 共20个小题。本题向考生提供一篇约300个词的短文, 文中留有20处空白, 每个空白有4个选项, 要求考生在通读并领会大意的基础上, 根据已经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并结合常识分析判断, 选出最佳的一项填入, 使全篇成为内容连贯、没有语言错误的文章。阅读理解部分题型为选择题, 共15个小题。本题向考生提供3—4段短文, 总阅读量不少于1000个词。每篇短文后有数量不等的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 考生应从4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回答问题或者补全句子的选项。补全对话部分题型为自由应答题, 共5个小题。本题向考生提供一段不完整的对话, 要求考生根据试题说明中交代的背景和情节, 将对话中缺少的部分补写出来。书面表达部分题型为写作题, 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境, 用英语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

评分标准制订得好坏犹如一把尺是否好使一样, 尺的刻度太细 (评分标准过于繁琐) , 使用起来不方便;尺的刻度太精 (评分标准太笼统) , 就可能测量不准。评分标准的制订不仅要考虑是否精确 (信度) , 而且要考虑是否合理 (效度) 。由于交际法测试主要是主观评分, 这必然带有主考和阅卷者本人的主观因素, 导致学校间和地区间的评分标准掌握上的差异。交际法测试不可能全部采用客观题, 因此评分差异可以保证测试的信度。

摘要:交际语言测试是在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产生的一种测试模式, 是未来语言测试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交际语言测试的主要特征入手阐述了其评分方法在成人高考英语科目中的运用, 并指出通过培训主考和阅卷人员等手段, 可以减少评分差异。

关键词:成人高考英语,交际语言测试,特征,评分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宝成.Lyle 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1) .

[2]徐强.关于交际法英语测试[J].现代外语, 1992, (1) .

成人化语言 篇6

成人学习外语大都习惯于在课堂上依赖教师, 这是因为成人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英语词汇少, 特别是英语语法知识薄弱, 导致他们往往只重听讲而少于参与。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将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教学态度。成人学生年龄大, 已在社会上工作多年, 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甚至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言行应谦虚谨慎, 尊重他们, 谆谆善诱。课堂上切忌严厉批评, 站在相互平等的位置, 同志式地善意提出建议或希望,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每个人都开口, 都爱开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多说多练。

在提高口语的基础上, 为尽快恢复成人的英语语法知识, 针对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five kinds of simple sentences) 都用简单易懂的单词一一举例说明, 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并牢记,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所熟悉的词汇到黑板上造句举例, 教师当场改正错误。对课文中出现的长难句, 在本科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作为教学重点给予分析及做出各种译法, 从中选出最佳译法;而在成人班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理解句子的中文意思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用来讲解各种时态的构成及用法。例如, 一般过去时态 (the past indefinite tense) 与现在完成时态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的区别。特别是当课文文中前后出现以上两种时态的时候, 应作为教学重点详细加以比较。当成人班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英语语法时态构成、各种基本句型的含义及用法之后, 在做中译英简单句的翻译练习时速度明显加快, 往往教师一点即透, 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二、注重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成人学生学习外语最难得是记不住英语单词。针对这一情况, 在学习初期, 教师应多领读单词, 多念几遍加深印象有助于增强英语单词记忆。记忆单词的方法很多。在教室中着重强调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如wards这一词是副词, 意思是“向……”由这一词可以构成如下的单词:upwards (向上) , downwards (向下) , forwards (向前) , backwards (向后) , leftwards (向左) , rightwards (向右) , eastwards (向东) , westwards (向西) , southwards (向南) , northwards (向北) 。一个单词变出了几个单词。教学中让学生去联想, 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集体智慧, 你说一个, 我说一个, 学生积极性很高, 课上发言自由, 十分活跃, 教师及时纠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既学到了英语知识, 也达到了感情的交流。对某些单词用法的例句, 不要太多, 不要面面俱到, 重点一个例句, 顶多两个例句, 适可而止, 以免分散记忆单词的精力。例句力求简单明了, 尽量使用简单易懂常见常用的词汇, 最好不要再例句中出现新的没有学过的词汇。例句内容的趣味性不应忽视, 使例句畅通无阻, 很自然地进入学生记忆中, 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

在讲解课文之时,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 让学生把英语句子译成中文, 调动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积极性。较难翻译的句子, 应安排几名学生翻译, 达到准确译出原文的含义为止, 教师应起到纠正和补充的作用。因为成人学生年龄大, 记忆力较差, 因此新课讲解完毕, 教师一定要领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以增强学生记忆。

三、逐步从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变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科室我们没有类似母语学习的自然环境和练习机会, 为了给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教师应在课堂上或课后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谈, 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 特别是令人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问及教师的自然情况, 这时我会很自然地用英语回答并给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这样, 学生见到老师会很自然地使用英语交谈, 不管说得对或错都能开口说英语, 从中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满足语言知识的学习, 不重视向运用能力转化, 知识便会成为沉重僵死的行囊。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做的, 不是告诉学生们有关语言的知识, 而是要使他们会使用语言。学生掌握语言的程度怎样, 归根到底要看他如何熟练地运用语言, 而不是看他懂得多少有关这种语言的知识。要成功搞好成人英语课堂教学, 就必须使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能力有机结合, 使其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非英语专业的成人英语能力普遍较差, 而且由于年龄、记忆力、社会实践经验的不同, 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何种教学活动, 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预期的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针对目前情况, 利用现有的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帮助成人学生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关键词:成人英语,课堂教学,语言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夏晓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探[J].北京:大学英语编辑部, 2002, (2) .

成人化语言 篇7

综观当今第二语言的学习情况, 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均可以归入学习与习得两种类型: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 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 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 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西方学者认为,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途径在语言的获得中是分应用的主次、时间的先后的。 儿童对第一语言的掌握是从潜意识的习得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有意识地学习为主;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地学习逐渐发展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 也就是说, 第二语言的获得以学习为主, 习得为辅。 综观当今我国对在校生的英语教学, 效果并不显著。 在经过多年的课堂学习之后, 学生的读写能力较强, 但听说能力普遍较差, 仍然无法真正达到语言的沟通交际目的。

反观之, 以习得为主的儿童第一语言的获得, 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 通过正常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均可获得第一语言。 即使是成人, 在身处第二语言环境下的实际学习效果也比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单纯学习要显著。 因此, 对于成人的第二语言习得绝不能仅仅以学习这一种途径为主, 习得不是辅助, 而应与学习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习得, 在习得的基础上学习, 二者同步进行。

2.第二语言获得中习得的必要性

2.1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习得而言, 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便是语言环境。 以儿童学习第一语言为例, 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 儿童均可在母语的环境中获得母语。 除去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具有语言学习能力的条件之外, 语言环境的渲染是必不可少的。 这对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具有参考性。

一个母语者和一位语言学家相比, 以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错误为例, 母语者可以凭借语感感知错误, 语言学家不管对这门语言的掌握有多精深, 都要通过专门的语法方面的分析才可进行判断。 语言学家对一门语言的了解是通过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但母语者则不以这为必要条件。 因此, 如果能够通过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习得一门语言, 就可以成功地达到运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沟通等一系列目的。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已有语用习惯的干扰, 而在习得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慢慢地, 潜移默化地养成另一种语用习惯, 这种“习惯”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养成, 强制的灌输性的学习也能够, 但需要反反复复地强调与练习, 这很容易打消学习者的热情与趣味性。

由此类推,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完全可以主动地创造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运用习得的办法耳濡目染,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种语言。

2.2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提升。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 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 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系的语言知识, 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而非语言形式。 当理解了输入的信息, 并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 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 那么在有了语言环境的基础上, 学习者其实便会在潜意识中进行有选择的学习。 以听力为例, 学习者通常注意的不是超过他们现阶段学习水平的部分, 因为不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 也不是低于他们现阶段学习水平的部分, 因为已经完全能够掌握, 而是在他们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难度的部分。 通过这种自觉的选择, 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真正达到的阶段循序渐进地学习, 完全以自身的情况为准, 一步步进行提升。

2.3多角度强化语言能力。

与在课堂中通过听取教师讲解的语言不同, 运用习得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第二语言是一种全方位的接受, 它会刺激你的各个感官, 通过多个角度获得语言能力, 尤其是在听说方面。 在学习中, 课堂上对语言规则的讲解会对学习者的读、写能力有显著效果, 但是最重要的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听和说的能力却无法很好地得到锻炼。 在语言环境中, 直接接触的便是听, 其次是说。 听力能力和口语表达是适应一个语言环境必不可少的两项条件, 否则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 在有了听力与口语表达的基础上, 对于语言意义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够结合语音和语义, 从视、听、说等多重感官角度进行第二语言的输入, 较为全面地强化语言能力, 达到交际目的。

2.4建立与母语者的直接沟通。

第二语言的学习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 发音的部分最难, 也最要紧, 因为语言的本身, 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 发音不对, 文法就不对, 词汇就不对。 比方少数是basis[beisis], 多数是bases[beisi:z], 你就得分出一个是[i], 一个是[i:];一个是[s], 一个是[z], 这就发生文法的影响了。

在语言环境中, 学习者可以直接接触到母语者的发音、表达方式、语用习惯等各个方面, 接受到最原汁原味的语言灌输。 语音掌握正确了, 就不会发生上述文法的影响。 然而在学习中, 这种接触则是以教师为中介的。 如果是非目的语民族的教师, 在语音方面就不可能做到与目的语使用者完全一样; 在语法方面则无法使学习者从目的语中直接得到结论。 即使是目的语民族的教师仍不能代替学习者所需要的语言环境, 所能代表的仅是其中一个方面。

2.5得到文化渲染, 形成思维方式。

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同样可以得到文化渲染: 如果是在目的语国家生活, 文化的渲染则是各个方面的;如果是在非目的语国家中, 通过自我创造语言环境如看电影、听歌曲等方式也能得到文化的渲染, 从历史传承、生活习惯到待人接物等, 能了解到目的语者的思维方式, 从而逐渐形成与他们类似的思维方式。

3.第二语言获得中学习的必要性

3.1增强口语表达的精准性。

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交际。 习得能够让学习者最终达到这一目的。 但如果缺少系统的理论性的指导, 就不能避免表达中无论是在语音、 词汇还是语法方面有不准确的现象发生, 从而影响交际的进行。 因此, 对语言规则进行系统的学习掌握能够增强表达的精准性。

举例来说, 词义辨析便能够增强表达的准确性。 比如英语中的small和little, 都表示“小”的含义, 但是small仅仅强调外形较小, little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蕴含“可爱”的含义在里面。 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辨析学习, 就很难准确应用于实际中。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 这种情况更多见。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语言内部构造、搭配方式、语用语境等方面, 才能精确、准确地表达含义。

3.2增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学习是对一种语言的规则的系统掌握。 与习得相比, 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较为集中、固定。 学习者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中进行知识的吸收, 能够倾注全部的注意力, 效率较高。习得所接受的知识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呈碎片化、 零散化的, 仅靠学习者自身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 总结出语言一般的规律, 因而不能够对语言进行深一步的发展与探究。

3.3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习得获得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进行书面表达时, 常常会出现句式简单化、口语化、用词较为低级的特点, 这些都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结果。 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注重点通常会放在如何正确表达上, 而对于其句式、词汇甚至是表达手法的运用的注重力则会弱很多。 如果要对语言的掌握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使运用表达系统化、成熟化、高级化, 就要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 只有对语言规则进行了系统的把握, 才会对语言的掌握达到一个更完备的阶段。

3.4教师的中介优势。

在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中, 学习与习得最大的不同点便在于前者是在专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的, 而后者完全是自觉靠外在语言环境进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的。 对于学习者来说, 教师这一中介的存在有如下好处:

(1) 学习者能够直接从教师处获得语言知识, 且知识呈系统化、条理化, 是通过教师已经整理、理解过的角度进行传授, 均是能够直接推进学习者循序渐进地进行下一步学习的有效知识;

(2) 教师能够解答学习者的疑问, 进行辅导、讲解, 具有针对性;

(3) 教师能够有效缩短学习者获得语言的时间, 起到引领与纠正作用。

如今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多是以学习为主, 教师、课本、学生三位一体, 系统把握语言规则。 即使是在没有专门教师的自学情况下, 也会通过购买语法、词汇书等教参的帮助下进行学习。

4.学习与习得有效结合

在第二语言的获得中, 习得与学习各有利弊。 综观如今的第二语言教育却总是以学习为主, 习得为辅, 甚至完全忽略了习得, 只注重课上45分钟知识机械的讲解与灌输训练, 忽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 学习者可以创造语言环境潜移默化地得到渲染, 与课上的学习互辅互助, 得到的知识不那么零散, 也不那么死板,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同时与课上的时间相比, 课下的时间更具有可利用性。 不仅是学习者, 作为传授者角度的学校或教师也完全可以为学习者创造语言环境, 在学习语言规则的体系中渗入习得, 真正地将学习与习得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 2000.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3]徐强.英语教学中的学习与习得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6 (4) :98-100.

成人化语言 篇8

一、非语言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现代符号学理论最早是由19世纪的哲学家皮尔斯发展起来的。其他理论家发展了这一思想,索绪尔把符号学运用于语言学研究,而伯德惠斯泰尔和霍尔等理论家强调的是非语言的形式。在信息时代,非语言符号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伴生物,而且自身也能独立地表示一定的意义。所谓非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类交流行为中以非语言方式呈现的交流符号的总称,是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在人们感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者记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赛通过研究发现:各种符号在传递信息内容时所产生的效能可以用“效能I=7%×语词+38%×声音+55%×面部表情”这样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其实这些非语言符号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面部表情、手势、行为举止、空间的运用和时间取向等。

由于非语言符号的种类繁多,于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归纳就出现了很多版本。有按照受者感官的接受方式进行划分的,还有按照传播渠道来进行划分的。笔者在此根据非言语传播的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1.人体非语言符号,指承载某种思想感情的人体的某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组合呈现的状态或动作。比如人的表情、肢体动作等。2.时空非语言符号,即承载特定意义的时间或空间信息。比如在某个仪式活动中承担特殊意义的一个时刻和人际交流中,表明交流者之间的亲疏关系的交流双方的空间距离。3.实物非语言符号,即承载人们某种感情或愿望的具体实物。比如,表达爱情的玫瑰花。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不仅仅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流中,而且出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之中。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减少在文化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明确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其他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使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减少对文化的误读和矛盾冲突。著名的民俗学家仲富兰在《民俗传播学》一书中提到:民俗语言学家将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现象称之为“副语言习俗”,副语言习俗是人类共有的传承文化现象,是和言语交际并存、并行的特殊语言习俗。这是堪与传播学中“非语言符号传播”相印合的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领衔的大量著作出版,从不同的专业出发,都看到了非语言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二、民俗活动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悉数我国大多数的民俗文化活动,各种非语言传播符号充斥其中,比如端午节赛龙舟和包粽子,据闻一多先生研究,这两项习俗其实都是由龙图腾崇拜转化来的。图腾作为一个氏族的标识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也是十分典型的非语言符号。人们通过对图腾的认同和崇拜,能够团结群体,维系社会组织。古代的吴越民族就以龙为图腾,一年一度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者树叶里面,一面往水里扔祭祀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吃。粽子、龙舟就是承载文化的实物非语言符号,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我们利用丰富的非语言符号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以今年陕西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和上巳节成人礼为例,分析民俗活动中非言语传播及主要的非语言符号的呈现形态。

(一)公祭轩辕黄帝大典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2014年清明节当天,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了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东南电视台和台湾媒体进行了电视直播,全国六十余家网络媒体也对典礼的盛况进行了直播。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而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清明,政府都会在黄帝陵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尤其是自2008年开始,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一年一度的公祭黄帝典礼,也成为了大众媒介重点报道和社会普遍议论的热点事件。

黄帝,作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更是具有深厚内蕴的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据记载,最早祭祀黄帝的仪式是在公元前442年,汉武帝时期将祭祖大典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现如今,每年清明节的祭祀黄帝大典逐渐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祭祀和缅怀黄帝的场合。

1. 击鼓鸣钟

公祭典礼于5日上午9时50分开始,以取“九五之尊”的含义,代表着中华儿女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与感恩之情。现场击鼓34响,鸣钟9响。34象征着当年黄帝所划之州如今已发展成为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9则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这里的数字包含了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并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属于时空非语言符号。

2. 乐舞

告祭乐舞部分是在今年公祭典礼上最受瞩目的。这也是典型的非言语传播。乐舞由礼祭、云祭、龙祭和序礼四个部分组成。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以声音为表现手段,通过有序的组织、按照其特有的章法规律形成动听的旋律,乐舞告祭活动的乐曲是以鼓、磬、编钟等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为元素演奏而成。而舞蹈中的肢体动作,由特定的人体非语言符号构成。身着汉服的女子与身披金甲的武士配合音乐上演了刚柔并济的祭祀舞蹈,一条“巨龙”则在乐舞声中缓缓入场,并在舞动一周后腾空而起,跃入天际。祭祀中的歌舞形象地表达了后人对黄帝时期的伟大作为和丰功伟绩的歌颂。

3. 祭品

祭祀活动结束后,祭祀用的水果、花馍等祭品被分送给前来祭祀的群众。按照当地传统,祭品可以给全家带来吉祥好运,添福增寿。黄河流域的花馍艺术是民俗活动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利用花馍这个实物非语言符号将人们的风俗习惯、美好希冀流传至今。人们通过制作花馍,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老祖先利用这种非言语传播的方式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并承载着自身的美好夙愿。

(二)成人礼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在2014年清明节祭祖大典之后的第二天,来自社会广泛征集的200多名青年男女齐聚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北广场,男青年行冠礼,女青年行笄礼,庄严宣誓自己成人,现场游客也共同见证了这场上巳节成人礼大典。青年们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成人礼的各种仪式,感悟着“成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赋予青年的责任意识。

现在,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对成年人的年龄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就是成年人,此时不仅能够享受成年人相应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然对于成年人的法律规定非常简单,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在儒家的思想中,“成人”也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人格榜样。在面对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压力时,人们便设计出各种仪式来帮助和提醒人们对成人身份的认同与适应。我国华夏族很早就有成人礼,男孩行冠礼,女孩行笄礼。通过这种仪式,使步入成人队伍的年轻人获得心理上的过渡以及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的使命感。

1. 冠礼和笄礼

此次在大唐芙蓉园举办的成人礼仪式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冠礼和笄礼的过程。“冠”和“笄”属于服饰范畴,附着于人体,是一种特别的实物非语言符号,承载着一些特殊的社会意义。在古时不同的年龄身份有相应的服饰装扮,男孩在成人礼时加冠,即象征着自此之后便为成人,他人日后见到戴冠者,不必相问也知道男孩已经成年。笄是我国古代女性一种束发的簪子,女子在未成年时,将头发分在两侧作髻,成年之后,盘为发髻插上簪笄,笄礼的起源很早,由于受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女子通常行笄礼之后,便意味着应承担起一个成年女子对家庭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男女平等思想的认同,现代女子成人礼的举行更多的是昭示女子成年,并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 傩舞

在成人礼中另一个重要仪式就是“打傩”。仪式中,15人戴着鬼怪面具装鬼跳傩舞,从男女青年排成两行的队伍中穿过,成人青年手持木棍击打傩,寓意驱走病魔坎坷,祈福安康。傩的仪式离不开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饰等相关器物,这其中涉及到了多种非语言符号,最主要的就是舞蹈。傩舞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汉族民间舞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舞蹈不能像言语那样清晰准确的传递信息,但是舞蹈却是表达感情最有效的方式。正如《诗·大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三、民俗文化活动中非语言符号传播方式的优势

民俗活动之所以得到了各界的重视,吸引了民众广泛参与,源于民俗活动中有大量的非语言符号,这些符号不仅蕴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而且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易于被人们接受。在此,我们把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进行对比,分析民俗文化活动中,运用非语言符号进行非言语传播的优势。

(一)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对比

1. 表意性与直观性

语言符号是一种表意性符号。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它是一种人类特殊的发明物,具有约定俗成或者强制的表意性,以词汇为例,某个词与所指代的事物本身并没有天然的联系,只是被人们赋予某个特定的含义。比如说成人礼中的“冠礼”,用语言符号可以下个定义: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在仪式中由长者为成年的男子戴上冠帽,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定义中,一系列的词汇通过固定的语法组成一个句子,然后通过固定的书写方式进行书面语的表述,或者通过固定的语音进行口头表述,传达一个特定的事物含义。但是,仅凭语言符号本身,我们只能根据一定的想象来获得事物的具体细节。

而非语言符号则呈现出鲜明的直观性特点。在大唐芙蓉园的现场,我们看到了“冠礼”的真实演示过程。首先,我们对古代的冠有了具体的形态认识,冠并不像现在的帽子把头顶都罩住,而是利用冠圈上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把头发束缚住。冠属于服饰的一种,是一种实物非语言符号,我国古代,不同年龄、身份的人有相应的服饰装扮,男孩在成人礼时加冠,即象征着自此之后便为成人,他人见到戴如此冠帽的年轻男子,不必相问就知道男孩已经成年。戴冠的过程中有很多礼仪,都是典型的人体非语言符号,由若干长者为青年男子戴冠,长者授冠前,要用净水洗手,青年男子要向授冠的长者鞠躬90度行礼,长者予以还礼,反复数次。在此,洗手、鞠躬都召唤着人们内心的神圣感和庄严感。

传统民俗活动距离当今社会年代久远,其中很多的服饰、器物等事物与现代社会语境不同,现在已难觅踪迹了,仅凭语言符号,尤其是文字的表意,我们很难去想象更多的场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更多地采用非言语传播的方式进行演示和还原,这样有利于直观地去感受传统文化,面向大众去传播民俗文化。

2. 单一性与多样性

语言符号只是通过书写形态和语音形态来进行意义的传播,在某个特定的语言中,书写形态和语音形态具有固定形式,而且具有约定俗成性,所以,语言符号的传播形态相对单一;而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形态却具有多样性特点。如前文所述,我们根据非言语传播的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可以把非语言符号分为人体非语言符号、时空非语言符号和实物非语言符号。如果按受者的感官接受方式、按传播渠道等多种划分方法还可以将非语言符号划分为更多种类。很多民俗活动中会出现和使用多种非语言符号。例如,在黄帝陵的祭祀大典中,公祭时间(上午9点50分)就是一个时空非语言符号;祭祀舞蹈和全体人员的鞠躬仪式则是人体非语言符号;而祭祀水果、花馍则是实物非语言符号。这些不同形态的非语言符号共同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和追思之情,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强烈,更加增进炎黄子孙的凝聚力。

3. 理性与感性

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多是通过言语传播的方式来了解民俗文化的,比如阅读关于民俗传统文化的典籍文献,听相关研究者的报告、讲座等。这是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通过解读语言符号,实现对信息的记忆和辨析。而非言语传播,是一个感性认识过程,它通过各种非语言符号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从而引起人内在情感和情绪的呼应,达到对事物的体验和感悟。传播民俗文化,除了通过言语传播方式使人们形成信息的理性积累,更多地需要通过各种非语言符号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达到感悟和体验的目的,这样才能使民俗活动中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融入一个人的内心,形成对文化的深入认同并影响自身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很多民俗文化仪式已不仅是一些专业演员的演示,而是广泛征集普通百姓进行参与和体验,使人们得到了充分的感悟和体验。

中国家庭教养观念中强调“言传身教”,“言传”即为通过言语方式传播道理,而“身教”则是长辈通过身体力行的非言语传播方式为孩子们做出示范。

这两种方式并用,教育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养成行为规范。尤其是对于幼儿,感性的非语言符号更容易被孩子记住,往往身教甚于言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就采用了舞蹈、情景剧等感性的非言语传播方式,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礼仪。

(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媒介适应性对比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手段更加全面,可以综合传播文字符号和各种视听信息。尤其是年轻一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习惯了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直接诉诸感官的非语言符号传播信息。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传播的语言信息篇幅越来越短,呈现碎片化特征。而在印刷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更多是将民俗文化活动的内容、意义等凝练成文字语言符号,载入典籍,进行传播,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文字的意义已经消亡或发生演变,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中,仅依靠典籍文字的传播会带来一定的传播障碍。

在新的媒体语境下,通过微篇幅的文字,显然难以完整地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面貌和文化内涵,因此,诉诸人的多种感官,表现形态多样的非语言符号就成了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现场直播民俗活动、情景剧演绎等方式,运用大量的非语言符号还原或演示民俗文化活动,上述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巳节成人礼大典就是这种典型的媒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影响力,再带动人们阅读相关活动的文字典籍的兴趣。央视的系列公益广告,以动画的方式演绎传统文化礼仪,有的媒体还采用沙画等方式表现传统民俗活动。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具有媒介适应性。

四、结语

可以说,只有充分解读民俗活动中的非语言符号,才能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由于非语言符号具有的直观性、多样性、感性等特点,使得非语言符号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和体验,加之非语言符号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环境,要想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充分利用非言语传播方式展现民俗活动中的非语言符号,让人们感受和体验非语言符号,并将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注重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和传播,民俗文化活动中包含大量利用不同种类的非语言符号进行的非言语传播,表达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情感、信仰及道德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上巳节成人礼大典为例,通过对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和媒介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民俗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及非言语传播的重要性。加强对民俗文化活动中非言语传播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俗文化,非语言符号,非言语传播

参考文献

[1] .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269.

[2] .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3] .何林香.试述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点[J].神州,2013(5):22.

[4] .孙华.解读中华大祭祖作为媒介事件赋予民族凝聚力的心意[J].新闻知识,2004(6):5-6.

[5] .陈文敏,董天策.电视“成人礼”仪式及其文化表意分析[J].新闻大学,2013(2):25-34.

上一篇:新闻媒体评论的立足点下一篇:系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