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病人

2024-05-08

呼吸科病人(共11篇)

呼吸科病人 篇1

病人自然通气和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 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 改善换气, 最终改善和纠正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在病人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撤离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同时, 存在不少的护理问题, 加强护理, 能让病人减轻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现将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1 护理

1.1 心理护理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前, 病人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 甚至谵妄[1], 影响治疗效果。在进行操作前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操作的过程, 使病人了解使用呼吸机通气的安全性。护士应认识到病人的焦虑, 对病人表示理解, 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 消除陌生和恐惧感, 给予减轻恐惧状态的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安慰, 如握住病人的手、抚摸病人等。在病人感到恐惧或进行治疗时, 留在病人身边以增加安全感。合理安排护理操作时间, 尽量统一, 减少对病人的干扰。

1.2 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

对所有病人均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24 h连续动态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变化, 监测体温、意识、焦虑水平[2]。准确记录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的变化。

1.3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分泌物颜色、性质、气味和量, 观察气管插管位置和气囊充盈度。保证每日的液体量, 每日2 500 mL~3 000 mL。加强气道湿化, 每日湿化液350 mL~500 mL, 温度32 ℃~35 ℃。湿化器水温50 ℃左右, 罐内加无菌蒸馏水, 不可加生理盐水或药物。应注意定期更换和消毒呼吸机管道, 以减少生物膜的形成, 管道更换周期以一周为宜, 然而过度频繁更换管道反可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3]。气道压力过高时, 病人出现烦躁, 遵医嘱予雾化吸入, 必要时吸痰, 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吸痰前给予纯氧2 min。向病人解释吸痰的意义, 取得病人的配合。每次吸痰时间<15 s, 每次抽吸间隔在3 min以上, 等血氧饱和度上升再吸。吸痰管插入时阻断负压, 并超过导管远端, 刺激呼吸道黏膜, 使病人将痰咳至气管, 释放负压, 将吸痰管左右旋转, 逐渐拔出, 再给予纯氧两分钟。吸痰后加强气囊鼓肺, 能使闭合的肺泡开放, 增加肺的气体交换, 改善吸痰后缺氧及支气管痉挛, 从而使下呼吸气道的分泌物清除更彻底, 并能阻止细菌黏附及减少气道内细菌的繁殖, 能明显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 减少住院时间, 降低医疗费用[4]。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心率、心律和血氧饱和度, 记录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1.4 人机对抗的护理

病人出现忧虑心理和气道不畅引起的恐惧和不安会出现人机对抗。护士应耐心安慰病人, 加强与病人的情感沟通, 尽量让病人心态放松,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及时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病人低落情绪, 及时检查人机对抗的因素,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1.5 皮肤护理

定时检查固定插管的胶布有无松动, 潮湿, 及时更换。经口插管病人, 应每24 h~48 h将插管从一侧换至另一侧。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真菌感染。应用口腔擦拭法和冲洗法相结合的口腔护理法, 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5,6]。协助病人2 h翻身1次, 以改变身体的受压点, 翻身时注意胃管, 尿管等导管扭曲、折叠、脱落等。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 防止皮肤擦伤。每次更换体位时都应注意观察并按摩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 避免局部刺激,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渣屑。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受压部位用热毛巾局部按摩或用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慎用冰袋和热水袋, 防止冻伤和烫伤。

1.6 气囊的护理

注入气囊的气量控制在呼吸时不漏气的最小气量为宜, 一般3 mL~5 mL。若充气过度或时间过长, 则气管壁黏膜可因受压而发生局部缺血性损伤, 如黏膜溃疡、坏死等。放气时, 必须先吸尽气道内和气囊上部分泌物[7]。

1.7 语言沟通障碍

使用呼吸机时护患之间的语言沟通很重要, 允许病人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点头、眨眼表示同意, 也可以用手势、写字板写字, 要有耐心地注视病人的表达, 告知病人呼吸改善时拔除气管插管后便可以说话。

1.8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每日通风2次。操作前后洗手, 限制和控制任何有感染的人来探视。加强营养, 给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流质。做好口腔护理和导管护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真菌等感染。保持尿管通畅, 定时做膀胱冲洗, 预防尿路感染。

1.9 撤机、拔管的护理

撤机前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病人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血氧饱和度正常, 病人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 可自行有效排痰, 上呼吸道通畅、无喉头水肿, 表示撤机成功。拔管前给予充分氧气吸入, 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抽出气囊气体, 吸痰管将气囊上部顺管道流入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出, 防止拔管时分泌物掉入气管, 引起病人呛咳, 甚至窒息。吸痰管分别吸净气道、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拔管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呼吸道是否通畅。协助病人排痰, 给予叩背, 指导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促进痰液排出, 预防肺部感染。拔管后2 h禁食。

2 小结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病情较重、病情变化也较快, 护士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呼吸机,辅助呼吸,护理

参考文献

[1]赵丹宇, 白杰, 侯亚敏, 等.机械通气对病人身心的影响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2A) :247-248.

[2]施艳群.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人机械通气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2) :1995-1996.

[3]李美娟.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4) :50-51.

[4]张翠柳.人工气道不同护理方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6) :23-24.

[5]谢素红.气管插管病人不同口腔护理方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比较[J].广西医学, 2009, 31 (12) :1882-1883.

[6]卢桂花, 秦静, 黄宁.气管插管病人的监护和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10) :782-783.

[7]沈晓玲, 冷伟健.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8C) :2295.

呼吸科病人 篇2

一、演练目的

1、考核医生护士对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组织及处理应变能力

2、考核护士对工作抢救设备、药品使用

二、演练形式和内容

演练时间:2015年6月26号

13:00 演练地点:护士站旁

演练内容:医护陪同患者外出检查中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就地抢救,畅通呼吸道,做人工呼吸及心脏按压,护送人员一边抢救一边呼叫其余医护人员参与接应,并派人员携带必要的抢救物品接应抢救病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单,使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三、演练工作人员职责

医生、甲护士:1床患者外出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立即报告医生,医生就地抢救,护士大声呼喊其他医护人员接应并参与抢救。

甲护士:协助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报告医生患者指脉氧、血压、及时记录,可适时转入抢救室。乙护士:报告护士长及通知备班人员。

甲护士:执行口头医嘱(按照要求进行复述)

乙护士:及时准确记录用药时间、剂量、给药途径,在备班未到达前与甲护士共同处置患者,并保证病房正常医疗秩序。丙护士(备班):到达后,立即赶到现场与医护沟通,分工协作,做好交接班兵保证病房内的正常医疗护理秩序,同时做好抢救期间治疗及使用药物相关的书面记录。

甲护士:患者呼吸心跳恢复后,监测生命体征,送到急救室兵继续监测生命体征。

乙护士:回护士站记录相关上报情况登记。

科主任、护士长考核科室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原则及处理流程。

四、演练情节 地点:护士站旁

1、正值医护送病人外出做检查期间,甲护士告知医生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医生立即查看患者情况。甲护士大声呼叫其他医护人员。

2、乙护士立即报告护士长并通知备班,并备齐抢救车携至床旁。

3、甲护士为患者测血压、同时给便携式氧饱监测夹监氧饱和度并记录。

4、丙护士到达后立即赶到现场与医生护士沟通交接病区情况。分工协作,维护病区正常治疗护理秩序。

5护士长到达后甲护士向护士长汇报事件及病区情况,由护士长指导病区内护理工作。

6患者呼吸心跳恢复后,甲护士再次测量生命体征,并送入急诊室继续监测生命体征。

7、乙护士回护士站记录相关上报情况登记表

五、考察重点

1、医护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医护人员对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应急流程的掌握情况。

3、医护人员特殊情况下的协调组织能力。

4、护理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流程。

六、演练评估报告

浅析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篇3

关键词:呼吸系统;内科护理;护理

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胸廓及膈组成。进行气体交换,并具有防御、免疫、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功能。呼吸系统通常以感染最常见,其它致病因素有大气污染、吸烟、变态反应、创伤及肿瘤等。常见症状主要有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

一、咳嗽与咳痰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询问病人相关病史。(2)身体状况:咳嗽的性质、时间、音色、痰液的性状:白色粘液痰:慢性支气管炎。铁锈色痰:肺炎球菌性肺炎。粉红色泡沫状痰:见于肺水肿。血丝痰或血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肺梗死等。伴随症状。(3)心理社会状况。(4)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等

(二)护理诊断。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咳嗽无效等有关。

(三)护理措施。(1)环境及体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取高枕卧位或采取舒适坐位,保证病人充分休息。(2)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以利于痰液的排出。(3)促进排痰的护理:1)指导病人有效咳嗽2)胸部叩击:3)湿化气道:4)体位引流:适用于痰液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者,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5)机械排痰:适用于痰液黏稠而无力咳出。(4)病情观察。(5)心理护理。

二、咯血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询问病人相关病史,在我国,肺结核是引起咯血的最常见原因。(2)身体状况:1)咯血程度:小量咯血:24h咯血量在100ml以内。中等量咯血: 24h咯血量

100~500ml。大咯血: 24h咯血量达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量达300ml以上,或不论咯血量多少,只要出现窒息者。2)伴随症状。3)窒息表现:大咯血时,病人出现情绪紧张、面色灰暗、胸闷及咯血不畅为窒息的先兆,应予警惕。(3)心理社会状况。(4)辅助检查。

(二)护理诊断。(1)恐惧:与突然咯血或咯血反复发作有关。(2)有窒息的危险:与大咯血引起气道阻塞有关。

(三)护理目标。病人咯血量、次数减少或咯血停止,情绪稳定。

(四)护理措施。(1)恐惧:护士应守在病人床旁,安慰病人,说明情绪放松有利于止血,嘱病人大咯血时不能屏气,以免诱发喉头痉挛、血液引流不畅形成血块导致窒息。(2)有窒息的危险。①休息与体位:取患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②饮食护理:大咯血者暂禁食,小量咯血者宜进少量温凉流质饮食;③病情观察;④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垂体加压素,烦躁不安者,适当选用镇静剂如地西泮5~10mg肌注,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剧烈咳嗽者,遵医嘱予以小剂量止咳剂,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慎用。

三、胸痛

(1)护理评估。(2)护理诊断。疼痛:胸痛 与病变累及胸膜或肋骨、胸骨及肋间神经等有关。(3)护理措施。1)体位: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2)病情观察;3)心理护理;4)采取缓解胸痛的措施:①指导病人在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制动,减轻疼痛。②采用呼气末宽胶布(约15cm)固定患侧胸廓,减低呼吸幅度,缓解疼痛。③局部冷湿敷或肋间神经封闭疗法。④对胸痛剧烈者,如癌症引起的胸痛,可遵医嘱应用麻醉性镇静药,观察并记录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⑤放松疗法。

四、肺源性呼吸困难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2)身体状况。①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显著费力,重者有“三凹征”,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哮鸣音。病因:喉、气管、大支气管管腔狭窄或不全性阻塞。常由炎症、水肿、痉挛、异物及肿瘤等引起。②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常伴有哮鸣音。病因:肺组织弹性减退、小支气管痉挛或狭窄所致疾病。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③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病因:多由广泛肺部病变或肺组织受压,呼吸面积减少导致换气功能障碍,见于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及气胸等。(3)呼吸困难的分度。(4)伴随症状。(5)心理社会状况。(6)辅助检查。

(二)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道痉挛、呼吸面积减少及换气功能障碍有关。(2)活动无耐力 与呼吸功能受损导致机体缺氧有关。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1)气体交换受损。1)环境与体位 病房间内应避免刺激性气体或放置花草、羽毛等易引起过敏的物质。

呼吸科病人 篇4

1 常见问题及原因

1.1 从医性差及老年痴呆。

老年人因自然生理因素, 记忆力、理解力、反应力减退至遇事健忘, 与周围人际交流发生障碍, 如未服用药物却认为已经服用, 对医护人员告知的注意事项理解错误或扭曲, 更有老年患者常因自认为资历老、贡献大、经济好, 或自以为久病成医、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此外, 呼吸科病人因肺功能下降, 长期脑缺氧, 引起脑部不可逆的损伤, 严重者可发生精神障碍。种种原因致使病人的顺从性下降。

1.2 极易产生心理异常

受家庭、经济、社会经历、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老年人情绪性格的差异。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离退休后, 大多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 加之病魔缠身, 昔日是强者, 今日成为累赘, 需人照顾, 从主动变被动, 落差感更是强烈, 不免产生内疚、抑郁的情绪。更有甚者害怕自己病入膏肓, 开始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而惴惴不安。甚至开始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 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 一句无意的话语, 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尤其当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 经济的付出与期望值不相符时, 更易产生悲观与自责。

1.3 静脉穿刺困难

老年病人血管壁增厚、变硬, 弹性降低, 脆性增加, 回血缓慢, 皮肤变薄、松弛, 血管容易滑脱, 加之多次、反复、长期、大量输液, 很多病人消瘦、水肿, 恶性循环, 致使静脉穿刺成功率直线下降, 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及护士的工作压力。

1.4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家庭养老是现代我国最普遍的养老方式, 家庭功能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QOL的重要因素。老年慢性病人病程长, 多次住院, 对家庭的依赖性增加, 随之也增加了家庭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子女在时间、经济、精力、情感等诸多条件限制下, 给予病人的支持也多样化。“久病床前无孝子”, 不少家属视病人为累赘, 嫌弃病人, 甚至责骂病人。更有病人平时住敬老院, 入院时, 五六个家属一起送入院, 待安置好病人后请个护工就万事大吉, 再也看不见家属探望了, 更别提与病人交谈, 关心、安慰病人。

1.5 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及留后遗症的并发症

老年慢性病人大多同时患有几种疾病, 需同服用多种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催眠药等, 对外界刺激反应力也有所下降, 很多病人不服老, 不愿麻烦别人, 遇事亲力亲为, 极易发生跌倒、坠床等突发意外, 一旦发生, 轻者软组织损伤, 重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 甚至危及生命。不少长期卧床的病人亦可以引起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压疮、便秘、尿路感染、肌肉萎缩、肢体挛缩, 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影响疾病的康复。

2 对策

2.1 宣教方式多样化, 督促治疗护理措施的落实

对于易健忘的病人, 护士应主动多提醒, 反复宣教, 进行每项操作治疗前用最通俗的语言详细说明, 或在便签上写下病人已做或未做的事, 以便随时提醒病人。对于痴呆病人, 应以简单缓慢柔和的语言进行沟通, 不冲撞病人, 病人日常用物定点摆放, 用醒目的标牌图画提醒病人。对于固执独断的病人, 切不可嘲笑病人无知, 在更正病人误识的同时可给予书面证据, 如说明书、教科书等阅读, 做到有理有据。按时巡视病房, 观察病人的神智情况, 督促病人坚持长期低流量吸氧, 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 更应加强巡视, 督促病人多使用仪器, 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尤为重要。

2.2 营造温馨氛围, 注意沟通方式及技巧

除了居室内保持良好的温湿度外, 采光良好, 保持宁静, 空气清新也必不可少。此外, 病区内可放置绿色小盆景、花卉, 使病区内充满温馨的感觉。多主动与病人交谈, 鼓励病人将内心想法说出来, 融入病室活动集体, 多用“我们”, 少用“你们”, 拉近护患距离。在观察病人思想动态的同时也可改变对病人的称呼, 如称呼为X老师, X主任等, 使病人有回归社会的感觉。对于病人提出的任何疑问, 护士回答的每一句话应经过深思熟虑, 态度自信, 语气坚定, 不模棱两可, 使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下降。

2.3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正确的输液途径

进行操作前应充分评估及准备, 为病人选择最适合的输液途径。目前, 在很多国家头皮钢针只用于为血管细的病人单次采集血标本或单次小于4小时的静脉输液治疗。连续静脉滴注大于4小时时应尽量使用外周静脉短导管, 滴注完毕应用脉冲式正压封管, 留置时间为72-96h。对于需输注持续刺激性药物、发泡剂、肠外营养液、PH低于5或高于9的药物, 以及渗透压大于600m Osm/L的药物时不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治疗时间大于6天或病情危重, 随时需抢救的病人, 应尽早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管并定进行冲管维护, 减少病人痛苦,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及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2.4 随时进行心理护理, 协助病人寻找社会家庭支持

社会家庭支持匮乏的病人, 护士应首先着重观察, 积极主动关心病人, 给予支持。接着可了解病人的家庭成员及其关系, 确定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即直接负责病人的亲属, 根据病人现存的问题, 与该名亲属交谈, 拟定解决方法, 争取病人、亲属、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为病人取得家庭支持。有医保, 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 与床位以上沟通, 尽量应用医保规定内的药物,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取得社会支持。

2.5 重视基础生活护理的落实, 做好预防意外的措施

生活能够自理的病人, 日常检查病人的整洁情况, 做到“三短六洁”, 保持病室地面清洁干燥, 无油渍水渍, 热水瓶入柜等防止跌倒、烫伤, 在走廊或病房墙面上张贴小贴士及警示标语, 内容可有疾病基本知识的讲解、健康宣教、基本常识、友情提醒等, 即增加美观又实用。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 除了协助保持皮肤口腔清洁, 及时处理分泌物, 定时协助翻身叩背等基础护理及治疗外, 日常应用床栏, 防止坠床, 加强饮食督导, 协助病人床上进行床上活动,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体会

老年人最易受到侵犯的即呼吸系统。从事呼吸科临床工作五年有余, 住院及危重症病人多为COPD终末期及各种疾病终末卧床不起或抗病能力下降所致肺部感染。此类病人往往大多同时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 肺部感染或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只是众多疾病的并发症或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本章通过总结临床实际工作遇到的常见护理问题, 结合老年科和呼吸科专科护理特点, 提出相关对策并运用于临床, 达到了增进护患关系, 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减轻病人的痛苦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涛.我国老年护理现状研究与展望.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 18 (6) :716-718.

[2]王雪莲.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特点及输液护理.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 05 (9) :125.

[3]王希华, 周华发.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相互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30 (5) :676-677.

[4]王建荣, 刘玉春, 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年12月第38卷第12期:959-961.

呼吸科病人 篇5

A.胸膜腔内有气体 B.肺萎陷 C.呼吸困难

D.呼吸时空气经伤口自由出入 E.纵隔移位

【答案】:D 【解析】:考察气胸的病因病理。开放性气胸胸膜腔积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胸内压等于大气压,伤侧肺完全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出现纵隔扑动,影响静脉血液回流,最终引起呼吸和循环障碍。

2.病人,女,34岁,胸外伤后呼吸困难,发绀,脉快。提示张力性气胸的是

A.X线示胸腔大量积气 B.X线示纵膈移位

C.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冲出 D.伤口处发出嘶嘶声响 E.局部叩诊成鼓音

【答案】:C 【解析】:考察气胸的病因病理。张力性气胸由于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裂口呈活瓣状,进入胸膜腔的空气不断增多,压力逐渐升高,超过大气压。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冲出。

3.患者,男性,34岁。右侧肋骨骨折并发张力性气胸,呼吸极度困难,急救时首先应

A.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进行胸膜腔穿刺,尽快排气减压 B.迅速封闭胸壁伤口 C.清创 D.气管切开 E.加压吸氧

【答案】:A 【解析】: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张力性气胸由于病情严重危急,必需紧急进行减压处理。为了有效地持续排气,一般安装胸腔闭式引流引流气体时,一般选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3肋间插管。4.成人大量血胸指胸膜腔内积血大于

A.300ml B.500ml C.1000ml D.1200ml E.1500ml 【答案】:C 【解析】:考察血胸的临床表现。血胸的临床表现随出血量、出血速度、胸内器官损伤情况及病人体质而有所不同。少量血胸(成人积血量500ml以下)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中量血胸(积血量500~1000ml)和大量血胸(积血量1000ml以上)

5.病人,男,35岁,外伤性大量血胸5周后仍有伤侧肺受压萎缩,胸部X线片显示大片密度增高阴影,术后曾行闭式胸腔引流治疗。采用下列哪种治疗方法最合适

A.输血、输液 B.胸腔穿刺排除液体 C.闭式胸腔引流 D.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E.胸膜纤维板剥除术

【答案】:E 【解析】:考察血胸的护理措施。中等以上凝固性血胸,除可继发感染外,尚可发展为机化性血胸,影响肺功能,应及早剖胸清除积血和血块。血块机化形成机化性血胸后,可于伤后4~6周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过早则纤维层尚未形成,过晚则纤维层与肺组织之间可能产生紧密粘连,剥除时出血多。患者血胸5周有伤侧肺受压萎缩,胸部X线片显示大片密度增高阴影,考虑凝固性血胸发展为机化性血胸,应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

6.病人,男,40岁,因车祸导致胸部受伤,医生怀疑病人出现血胸,下列哪种方法可帮助确诊

A.气管移位 B.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C.胸部X线检查示胸膜腔积液 D.胸穿抽出不凝血 E.呼吸困难

【答案】:D 【解析】:考察血胸的诊断。胸膜腔穿刺抽得血液可诊断血胸。

7.患者,女性,49岁,开放性气胸术后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护士在搬动患者时应

A.保持引流通畅

B.用2把血管钳交叉夹闭胸腔导管 C.引流瓶不得倾斜

D.观察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波动情况 E.嘱患者暂时屏住呼吸

【答案】:B 【解析】:考察气胸的护理。搬动带有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时用两把止血钳交叉夹紧胸腔引流管。

8.患者,男性,60岁,行肺段切除术后2小时,病人自觉胸闷,气促,检查其胸腔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便的方法是

A.检查呼吸音是否正常 B.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

C.观察水封瓶中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情况 D.观察水封瓶内有无液体 E.检查引流管内有无液体

【答案】:C 【解析】:考察气胸的护理。病人胸膜腔引流管连接于水封瓶的长玻璃管,接通后即见管内水柱上升,高出水平面8~10cm,并随呼吸上下移动。若水柱不动,提示引流管不通。

9.患者,女性,60岁,食管癌术后行胸膜腔闭式引流。其引流管护理措施哪一项不正确

A.应每天清洗消毒水封瓶及导管 B.保持管道密闭、无菌 C.保持引流管通畅

D.观察长玻璃管中的水柱上下波动4~6cm E.记录引流胸液量与质

【答案】:A 【解析】:考察气胸的护理措施。胸腔闭式引流要保持无菌,引流导管不更换,有拔管指征时拔除。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

10.患者,男性,46岁。胸腔闭式引流管不慎脱出,应首先采取的措施为

A.立即将引流管重新插入 B.立即捏闭导管 C.立即更换引流导管 D.立即送手术室

E.立即用无菌敷料堵塞、包扎胸壁引流管处伤口

【答案】:E 【解析】: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引流管滑出,胸腔与大气直接相通,病人会立即出现开放性气胸。此时用手捏紧伤口处皮肤,或用棉垫压迫,阻断胸腔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避免气胸发生。

11.患者,男性,45岁。开胸术后行闭式胸膜腔引流已48h。患者应采取下列哪种卧位

A.平卧位 B.低坡卧位 C.半卧位 D.头低足高位 E.侧卧位

【答案】:C 【解析】: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胸腔闭式引流者最常采用的体位是半坐卧位。如果病人躺向插管侧,可在引流管两旁垫以砂袋或折叠的毛巾,以免压迫引流管。

12.血胸进行性加重的正确处理措施是

A.胸腔闭式引流 B.加快输血输液 C.剖胸探查 D.应用缩血管药 E.应用止血药

【答案】:C 【解析】:考察血胸的治疗。考虑胸腔内进行性出血时,应及时开胸探查。13.纵隔摆动常见于

A.闭合性气胸 B.开放性气胸 C.张力性气胸 D.损伤性气胸 E.急性脓胸

【答案】:B 【解析】:考察气胸的临床特点。开放性气胸病人双侧胸腔内压力不平衡,且处于波动状态,导致纵隔随着压力变化而左右摆动。

14.患者,男性,36岁,左胸壁刺伤后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胸壁伤口能听到空气出入的“嘶嘶”响声。现场急救的首要措施是

A.立即清创 B.迅速封闭伤口 C.给予抗生素 D.应用胸腔闭式引流 E.吸氧

【答案】:B 【解析】:考察气胸的紧急处理。开放性气胸急救要点是立即封闭伤口,将开放性气胸转变为闭合性气胸。

15.患者,女性,34岁,胸外伤后致开放性气胸。下列最有诊断价值的体征是

A.胸壁有伤口 B.气管心脏移向健侧 C.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 D.听诊呼吸音消失或减弱 E.听到空气进出胸膜腔的声音

【答案】:E 【解析】:考察气胸的临床表现。开放性气胸常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和体征。胸部检查时可见伤侧胸壁伤口,呼吸时可听到空气进入胸膜腔伤口的响声。

16.患者,男性,35岁,开胸术后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正常情况下可见水封瓶内长管中的水柱波动范围应是

A.1~4cm B.4~6cm C.6~8cm D.8~10cm E.10~12cm 【答案】:B 【解析】:考察气胸的护理措施。一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约4~6cm。

17.患者,男性,35岁,在胸腔闭式引流过程中,水封瓶不慎被打破,护士应立即

A.通知医生 B.让病人平卧位 C.给患者吸氧

D.用床旁止血钳双重夹住引流管 E.重新更换引流瓶

【答案】:D 【解析】: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水封瓶破碎,病人会立即出现开放性气胸。此时应该立即阻断胸腔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避免气胸发生,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患者,男性,22岁。在打篮球时突发右侧胸部剧痛,憋气、干咳,到医院就诊。经体格检查,血压135/80mmHg,心率116次/分,听诊右侧呼吸音弱,X线显示右侧肺野外带无肺纹理,肺压缩50% 18.其诊断应为 A.肋骨骨折 B.心肌梗死 C.胸腔积液 D.闭合性气胸 E.开放性气胸

【答案】:D 【解析】:考察闭合性气胸的临床表现。闭合性气胸胸闷、胸痛、气促和呼吸困难,随胸膜腔积气量和肺萎陷程度而不同。大量积气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患者,男性,22岁。在打篮球时突发右侧胸部剧痛,憋气、干咳,到医院就诊。经体格检查,血压135/80mmHg,心率116次/分,听诊右侧呼吸音弱,X线显示右侧肺野外带无肺纹理,肺压缩50% 19.该患者的治疗措施应首选

A.镇静 B.吸氧 C.止痛 D.胸腔闭式引流 E.应用止咳剂

【答案】:D 【解析】: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闭合性气胸气量少于该侧胸腔容积20%时,气体可在2~3周自行吸收,可不抽气,但宜定期行胸部X线检查,直到气胸消失。气量较多时,可行胸腔闭式导流排气。

患者,男性,22岁。在打篮球时突发右侧胸部剧痛,憋气、干咳,到医院就诊。经体格检查,血压135/80mmHg,心率116次/分,听诊右侧呼吸音弱,X线显示右侧肺野外带无肺纹理,肺压缩50%

20.如需要行胸膜腔闭式引流,其留置引流管的位置应该在

A.锁骨中线第2肋间 B.腋前线第4~5肋间 C.腋中线第4~5肋间 D.腋后线4~5肋间 E.腋后线6~8肋间

呼吸科病人 篇6

急诊使用经口、气管内插管实施机械通气,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治疗体系,大多数危重病来自急救现场,由于它的使用抢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现在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使用呼吸机带来的好处,现我谈一下使用呼吸机吸痰的重要性。

1 吸痰前的准备工作

1.1 首先要保证负压吸引装置,各管道连接正确,紧密通畅,保证有效的负压,一般成人40kpa~50kpa,儿童应控制在20Kpa~40kpa,儿童小于40kpa。

1.2 准备2瓶冲洗吸痰管的无菌生理盐水,1瓶专门用于吸痰前用(称其A盐水),另1瓶专门用于吸痰后冲洗吸痰管(称其B盐水)。

1.3 备好不同型号的无菌吸痰管及无菌手套。

1.4 检查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是否有变动及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如果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有变动或双肺呼吸音不对称,可能是气管插管移位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5 保持湿化蒸发器的温度为32~35℃,以达到有效的湿化气道,应定时做气道湿化q1h一次(5ml生理盐水),以起到湿化气道,防止痰液结痂的目的,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加入治疗性药物,如:2%碳酸氢钠溶液2~3ml等。

2 觀察通气效果

上机后,护士应在床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15~30分钟一次,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瞳孔,生命征(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气胸、血胸、支气管痉挛、肺水肿、ARDS、SPO2,颜面的变化,定时监测血气分析,及时报告医生,并好记录。

3 使用呼吸机时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

3.1 经常添加湿化罐内蒸馏水,使之保持在所需刻度处,为了减少污染机会,可用输液瓶连接输液器接湿化罐的侧孔。

3.2 集水瓶底处于朝下方向,随时倾倒集水瓶内的水,避免水返流入机器内或患者气道内,以免发生院内感染等。

3.3 观察吸入气的湿度,判断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是: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畅。

3.4 调节呼吸机机械臂时,取下呼吸机管路,调好后安装,以免要调节过程中将气管内导管拉出。

3.5 呼吸机管道专人专用,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如:管道有明显痰液、血液等分泌物时,给予更换。

3.6 呼吸机临床常见是压力报警,又分为高压报警和低压报警,一旦出现其中一种报警,要立即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3.6.1 高压报警:吸气蜂压增高的因素引起报警,一般正常范围15~40cmH2O原因:

由于病人激动,躁动不安或想交流而引起,护理措施:

3.6.1.1 检查患者的呼吸是否与呼吸机不同步,呼吸机送气时患者是否屏住呼吸;

3.6.1.2 护士与患者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方式, 如图片,写字,认字等;

3.6.1.3 经口插管患者,应防止患者咬管,牙垫脱出;

3.6.1.4 采取舒适体位,必要时按医嘱给镇静剂;如丙泊芬200mg泵入。

3.6.1.5 可与医生共同检查吸气蜂压报警上限是否设置过低,呼吸机潮气量设置是否过高等。

3.6.2 由于患者咳嗽引起,护理措施:

3.6.2.1 吸痰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非常重要,因吸痰操作不当或过于频繁的吸痰会刺激气管粘膜,增加分泌物甚至导致气管粘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增加感染及出血形成血痂痰等诸多并发症。为了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吸痰前后给予100%纯氧吸入1~3分钟,对于较粘稠的痰且量多,在吸痰前给予2%碳酸氢钠溶液2~3ml于病人吸气时缓缓注入气道,然后用小于插管内径1/2的吸引管行快速,轻柔旋转上提吸引。吸痰管播入时阻断负压,置入吸痰管至最深处,刺激病人呛咳,上提1cm处再开负压边旋边吸退出,吸痰管插入深度应超过气管播管外约0.5~1cm,这样既不易发生堵塞又不会损伤气管粘膜。一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能超过3次。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每次吸痰均应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吸过口、鼻腔的吸痰管不可再行气管播管内吸引。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肺部感染。吸引用物24小时消毒一次。

3.6.2.2 湿化不够而刺激呼吸道,支气管痉挛而引起的咳嗽,护士要加强湿化,调高湿器的湿度。

3.6.3 防止呼吸道管道内积水过多,管道折叠或被压于病人身下。

3.6.4 低压报警:气道压力降低的因素引起。

3.6.4.1 由于气囊漏气,气囊充气不足造成,临床表现:呼吸急促、紫绀、还可听到咽候部有漏气声或听到患者讲话声。护理措施:

3.6.4.1.1 护士要定时监测气囊压力,4~6小时一次,正常气囊压力为25~30cmH2O,如发生气囊漏气,应及时更换气管内导管。

3.6.4.1.2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紫绀加重,应立即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

3.6.4.2 护士应仔细检查管路,将各接头接紧,尤其检查不易发现处的接口,如集水瓶等;如呼吸机管路破裂,应及时更换新管路。

4 吸痰后的处理工作

4.1 用B盐水将吸痰管及连接管冲洗干净,将吸痰管弃于医疗垃圾桶内,将连接管尖端的1/2浸泡在B盐水中。

4.2 及时记录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4.3 气管内所滴注药液,各管道表面每日用500mg/l有效含氯湿布擦试一遍,再用干净温水布擦试一遍。

4.4 储液瓶内吸出液要及时倾倒不得超过1/2满。储液瓶每周消毒一次,方法为浸泡于含氯剂500mg/L中30分钟后,清水冲净凉干备用,连接接管每周更换一次。

5 小结

呼吸科病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月呼吸科收治的2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为43-77岁,平均年龄为(56.9±2.1)岁,在疾病类型上,9例为支气管炎、6例哮喘、6例肺结核、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本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我院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呼吸科收治的29例患者组成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龄为46-81岁,平均年龄为(58.4±3.1)岁,在疾病类型上,11例为支气管炎、7例哮喘、3例肺结核、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本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29例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法,对于观察组29例患者,寻找出夜间护理风险原因,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开展针对性风险管理工作,护理风险发生原因与对策如下:

1.2.1 呼吸科住院病人夜间护理风险原因

本组患者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伴随一些基础疾病,安全意识与自理能力差,在夜间可能会发生意外;若医护人员未对患者疾病进行科学的检查,护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责任性缺失,也会给护理科住院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1.2.2 呼吸科住院病人夜间风险应对措施

第一,对于活动不方便的患者,要在病床中加装护床栏,将室内物品摆放整洁,将锐器与暖瓶远离病床,避免患者出现意外。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检查患者各类生活物品,如果发生轮椅与病床出现受损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维修[1]。

第二,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检查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提升患者康复信心。

第三,为了降低患者的风险,必须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及时充实护理队伍,通过各项措施提升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无菌操作、静脉套管针留置等技术的水平,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可以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定期对病房、患者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严格实施探访制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2]。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

经过了护理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护理投诉问题上,观察组中1例患者投诉,对照组中5例患者投诉,护理投诉率分别为3.4%与17.2%,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呼吸科是医院护理风险高发科室。呼吸科老年患者人数多,其身体灵敏性较差,一旦夜间照顾不周,可能会由于肢体麻木失去能动性,也会引起其他的疾病,对于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夜间护理不当也会引起坠床等风险。同时,呼吸科住院患者在心肌功能与血液供氧功能的影响下,病情常常会出现变化,尤其是在夜间患者熟睡时,血液供氧能力差,心肌收缩无力,很容易出现缺氧、呼吸暂停甚至心力衰竭的问题,情况严重甚至会发生死亡。而部分肺病患者需要进行有效咳嗽来排痰,在夜间也很容易出现痰液堵塞呼吸道的情况,为此,必须要对此类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3]。

因此,对于呼吸科住院患者,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排查计划,对于损坏与不牢固的设备需要加强检修与更新,将室内物品摆放整洁,将锐器与暖瓶远离病床,避免患者出现烫伤、坠床等意外。对于哮喘病患者,需要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工作,严格管理他们的药物,在此类患者病房中,禁止放置毛类物质与花草,加强夜间巡视,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的进行处理[4]。

本研究对于观察组29例患者,寻找出夜间护理风险原因,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开展针对性风险管理工作,结果显示,经过了护理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投诉问题上,观察组中1例患者投诉,对照组中5例患者投诉,护理投诉率分别为3.4%与17.2%,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呼吸科住院患者,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夜间管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呼吸科住院病人夜间存在的护理风险及对策。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月呼吸科收治的2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呼吸科收治的29例患者组成对照组,前者寻找出夜间护理风险原因,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开展针对性风险管理工作,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成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投诉问题上,观察组中1例患者投诉,对照组中5例患者投诉,护理投诉率分别为3.4%与17.2%,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呼吸科住院患者,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夜间管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呼吸科住院病人,夜间护理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艳荣,刘珺秀,潘黎明.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方法和体会[J].吉林医学.2009,13(08):225-226.

[2]孙淑英,王冬梅.内科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23(30):102-103.

[3]王俊君,叶红霞.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24(03):118-119.

呼吸科病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对30例病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 其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35岁~85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2例, 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2例, 哮喘8例;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3 d~25 d。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纠正电解质紊乱、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治疗的同时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呼吸机经鼻 (面) 罩辅助通气。采用S/T模式, 吸气正压 (IPAP) 从4 cmH2O~8 cmH2O (1 cmH2O=0.098 kPa) , 呼气正压 (EPAP) 从2 cmH2O~3 cmH2O开始, 经过5 min~20 min逐渐增加到合适的通气压力参数[2,3]。每次用3 h~6 h, 每天3次或4次。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60 min各查血气分析1次, 以后视情况而定, 以此来调节呼吸机参数和氧浓度。

2 结果

30例病人中25例临床情况得到改善, 呼吸频率趋于正常, 发绀症状得到改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40 mmHg (1 mmHg=0.133 kPa) ,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下降>16%。

3 护理

3.1 上机前的准备

①首先要有合适的工作、监护条件。空间环境宽敞、清洁, 便于操作, 有利于病人治疗。病人一般清醒, 用15 min~30 min的时间耐心对病人进行宣教, 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 从而配合治疗。②提高参与护士的专业技能,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其中适应证有COPD、Ⅰ型呼吸衰竭、神经肌肉疾病、辅助脱机、哮喘、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禁忌证有心跳呼吸停止、自主呼吸微弱昏迷、上消化道出血、面部创伤、不能耐受或不合作者。③协助病人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半卧位、坐位, 避免在饱餐后进行, 以免误吸。选择和试佩戴合适的连接器。轻症病人可先试用鼻罩, 比较严重呼吸衰竭病人多数需要用面罩。鼻罩无效腔较小, 但病人口闭合不严可致使漏气量增加。面罩漏气量相对较少, 相对疗效较好, 但病人常难以耐受, 且若呕吐尚有误吸的危险。

3.2 使用中的护理

①保持导管通畅, 防止扭曲。湿化器需要用蒸馏水, 否则长期使用罐底会出现结晶。每次使用前将200 mL蒸馏水倒入湿化器内, 使气体先湿化再进入气道。使用中温度保持在32 ℃~34 ℃, 也可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②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补充一定量的水分 (500 mL以上) , 可使痰液稀释, 有利于排出。每2 h予翻身叩背一次, 指导有效咳嗽咳痰。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要避免进食过多糖类, 因其可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加重呼吸衰竭。③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变化, 皮肤黏膜发绀情况有无改善,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若病人出现烦躁不安、通气量不足, 多由于痰液堵塞引起, 要及时排除痰液增加通气量。或由于管道脱落、鼻 (面) 罩漏气引起, 并要定时监测血气分析的变化。

3.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口咽干燥:多见于使用鼻罩又有经口漏气时。经解释可自动闭口, 且多数病人可因经口漏气不适自动闭口而避免漏气。②面罩压迫和鼻梁皮肤损伤: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面罩, 调整合适的固定张力和位置。间歇松开面罩让病人休息, 必要时使用额垫可以减少鼻梁的压力, 也能减少面罩的上下滑动。③胃胀气:避免吸气压力过高 (<25 cmH2O) , 有明显胃胀气者可留置胃管持续开放或气压引流。④排痰障碍:由于没有人工气道, 排痰主要依靠病人的咳嗽。咳嗽排痰能力较差的病人由于痰液阻塞而影响无创呼吸机的疗效, 也不利于感染的控制[4,5,6]。因此, 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鼓励病人间歇主动咳嗽排痰, 必要时经鼻导管吸痰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刺激咳嗽。

4 小结

无创呼吸机对于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护士要求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关研究显示, 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后气管插管率从62%下降至20%。

参考文献

[1]张波, 高和.实用机械通气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32.

[2]刘又宁.实用临床呼吸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277.

[3]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83.

[4]王晓萍, 赵岳.机械通气病人采用两种溶液口腔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1, 25 (5C) :1360-1362.

[5]陆丽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40.

呼吸科病人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16例终末期尿毒症行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病人, 并使用了呼吸机治疗。所有病人均按照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 及我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诊断标准[1]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其中男11例, 女5例;年龄23岁~58岁, 平均41.2岁。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3例行气管切开插管, 给予建立人工气道, 呼吸机支持呼吸, 13例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机械通气时间6 d~53 d, 死亡7例。

2 护理

2.1 气道湿化管理

使用装有电热恒温蒸气发生器的呼吸机, 维持气道持续湿润;将湿化器的温度调节33 ℃~35 ℃, 使呼吸机管路内吸入气体的相对湿度达到70%~90%;及时添加湿化器储液罐内的无菌蒸馏水, 防止因湿化器内水耗干导致的气道温度上升、湿度下降、气道灼伤;同时联合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生理盐水加强气道湿化, 并根据痰液性质进行调节。另外, 记录24 h尿量, 给予病人充足的水分, 保证每日所需的液体摄入, 避免因液体摄入量不足引起痰液黏稠。本组无一例因产生痰痂而致的气道阻塞。

2.2 适时而有效的吸痰

护士应密切观察, 应用呼吸机时应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适时吸痰, 间隔时间视病情和痰液情况而定, 一般1 h~2 h吸痰1次。吸痰时护士动作应轻柔, 选择硬度适中的吸痰管, 按边旋转边退边抽吸的操作方法吸痰, 每次操作时间不超过15 s。如病人出现咳嗽、痰鸣音明显、呼吸机气道压力增高报警、指尖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随时吸痰;当更换体位、雾化吸入、更换呼吸机管路、鼻饲前、气管切开套管护理时应先行吸痰;每次气管内吸痰后行充分的声门下分泌物的引流。观察病人痰量、性质并及时留取痰标本, 协助医生进行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3 呼吸机的管理

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对其功能和各项机械力学指标进行监测, 以判断机械通气的效果;严格设置各项机械通气参数, 对报警系统定时测试, 确保灵敏、准确;熟悉各项参数报警的意义, 及时处理各项报警源;密切观察呼吸机管路有无堵塞、漏气、扭曲, 保证病人机械通气的有效潮气量;同时观察病人胸部呼吸运动及呼吸音, 检查有无气囊漏气, 气囊放气后是否充气。放气充气时间为4 h~6 h1次。使用无创呼吸机者, 在病人进食、饮水、咳痰或呕吐时应暂停使用, 但要尽量缩短暂停时间, 最长不超过30 min, 同时接鼻导管吸氧, 以保证血氧饱和度。在为病人提供护理的过程中, 动作要轻柔, 不过分牵拉呼吸机, 呼吸机管路上避免重物压迫, 防止由于护理操作不当或重物作用造成从上气道脱出。

2.4 防治感染

置病人于单人房间专人护理, 房间内用医用消毒机每日消毒3次或4次, 定时开窗通风, 每天4次~6次。每天半小时探视, 探视时换鞋、穿隔离衣及戴口罩。血压平稳后采用15°~30°半卧位;翻身叩背每2 h 1次, 用口洁灵行口腔护理每天2次。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体温, 痰培养每3 d 1次。观察有无口腔白膜。若用药后3 d体温仍然不降或有升高趋势, 结合痰培养结果改用抗生素。每周1次或2次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药物剂量, 严密观察胃肠功能和药物的反应。保留尿管者, 用0.02%呋喃西林棉球擦拭尿道口每天2次, 尿管每3周更换1次, 使用精密记尿器, 每周更换。

2.5 减轻焦虑

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病人极度恐慌表现出有孤独感甚至悲观、绝望, 经常会问医护人员“我会不会死”“我还能活多久”等问题, 此时是病人情绪最低潮期, 应多巡视病房,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 告知病人一些监护仪监测正常值范围。让病人使用护士教的正确呼吸方法, 观察到监测指标趋于正常, 并且自身感觉胸闷症状缓解, 病人的顾虑就会减轻。采用“鼓励式”沟通方法, 给予支持鼓励, 让病人感觉到积极配合医护治疗, 才是恢复健康的捷径。焦虑严重者可以辅以药物治疗, 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带机顺应无低氧血症发生、肺部感染基本控制、逐渐减量直至完全停止。对病人心理疏导的同时, 重视对家属的心理支持。经常与家属谈心, 及时通报病人的治疗信息;在探视时间鼓励家属尽可能与病人接触, 使病人感受到大家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 而是“被关注的”, 所有人都在默默的支持关注自己,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好医护工作, 促进疾病恢复。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 帮助其想办法, 以期得到亲属、单位以及社会的援助。

3 讨论

随着接受肾移植术的病人越来越多, 加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 使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成为其主要并发症, 因其病死率高, 越来越受到重视。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人病情进展迅速, 伴随着高热, 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治疗上除抗感染、化痰止咳外, 吸氧必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改善肺通气功能, 提高血氧分压;可先采用无创的面罩, 如效果欠佳, 则改用有创的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应用呼吸机时必须做好气道湿化,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机参数, 及时排除机器报警, 保证有效通气。

无创呼吸机对于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同时也要求护士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2]。在实际工作中, 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消毒隔离、口腔护理同时, 要做好呼吸机辅助通气的专科护理。护理重点有以下几点:气道湿化、适时而有效的吸痰、呼吸机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口腔护理, 有效杀灭、抑制口腔内细菌和病毒, 修复了部分病人口腔溃疡, 进而减少了口咽病原体的定植, 其清新的口腔使病人倍感舒适, 增进病人食欲;密切观察体温及痰液变化, 以防治感染;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 端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克服焦虑、失望的心理, 在情绪与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调节病人情绪, 传递家属信息, 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和孤独感, 充分调节病人的积极性;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有利于改善肾移植病人的心理状态, 从而提高肾移植病人的生活质量[3]。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呼吸机治疗肾移植后重症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对16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病人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以纠正低氧血症, 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机械通气时间6d~53d, 死亡7例。[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为其主要并发症, 病死率高, 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消毒隔离、口腔护理同时, 做好呼吸机辅助通气的专科护理。

关键词:肾移植,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护理

参考文献

[1]朱有华, 闵志廉, 姚亚成, 等.肾移植病人重症肺部感染的诊断与救治[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1, 22 (1) :14.

[2]吴群.无创呼吸机在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8C) :2176.

脑血管病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脑血管疾病病人102例, 男48例, 女54例;年龄16岁~82岁, 平均49岁;发病时间60 min至7 d;其中合并偏瘫70例, 呕吐61例, 瞳孔变化43例, 大小便失禁93例;昏迷原因均为脑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25例, 其中脑血栓形成者13例, 脑栓塞1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77例, 其中脑出血61例, 蛛网膜下隙出血16例。

2 护理

2.1 早期呼吸道护理

病人一旦入院, 首先清除口腔异物, 头偏向一侧, 取除义齿。张口困难及抽搐病人放开口器以利口腔及咽分泌物流出, 然后给氧。遇有呼吸窘迫、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者, 立即报告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

2.1.1 体位

床头抬高15°~30°, 头偏向一侧。

2.1.2 开放呼吸道

昏迷病人呼吸道有部分阻塞, 需开放呼吸道。牙关紧闭者用开口器开口, 用舌钳夹住舌尖, 以解除呼吸道阻塞。

2.1.3 清除呼吸道异物

昏迷病人口中有呕吐物或其他异物, 用开口器将口张开, 并用手指清除, 有松动的义齿要摘除, 以防止误吸。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吸痰。由于昏迷时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呼吸反射及呼吸道纤毛运动均减弱, 而使分泌物积聚, 极易发生窒息及肺炎等并发症, 需及时用吸引器将痰液吸出, 吸痰尽可能彻底, 但注意操作轻柔, 防止损伤气管黏膜, 如痰液黏稠、吸痰困难时, 用雾化吸入。感染严重者痰多, 要及时吸出, 1次连续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 s, 深达气管内易引起咳嗽, 要求操作者动作轻柔、敏捷。昏迷程度较深伴有肺部感染者, 15 min吸痰1次, 每次吸引要彻底。2 h~3 h翻身、叩背1次。操作过程中如发生发绀, 应立即停止吸引, 无自主呼吸者, 给辅助呼吸或接人工呼吸机, 待循环改善再谨慎将痰吸出。

2.2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对因呼吸道分泌物滞留阻塞而造成严重呼吸困难或发生窒息者, 立即用气管插管, 插管困难者行气管切开术, 必要时给予人工辅助呼吸。气管插管后吸痰时尽量注意无菌操作, 并且每次吸痰时间不应大于15 s。必要时, 先予吸氧片刻后再吸, 以免加重缺氧。同时应注意吸入气体的湿化, 防止分泌物稠厚结痂而影响通气。

气管切开术后要预防感染, 2 h由内套管内滴入a-糜蛋白酶和庆大霉素稀释液, 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湿化。气管切开术后早期若少量渗血要及时吸出。出血较多或有皮下气肿要报告医师妥善处理。吸痰时准备两套吸痰管, 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 一套用于吸口腔内及鼻咽腔分泌物, 两者不能混用, 吸痰管尖端剪成圆头, 以防刺破气管内黏膜, 用后把管分别浸泡于1% 84消毒液内。视分泌物多少和黏稠度, 1 h~4 h将内套管取下, 清洗煮沸消毒1次, 取出内套管时间不宜多于半小时。早期雾化吸入, 对痰液黏稠及肺部感染者应增加雾化吸入次数。雾化液中常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麻黄碱、氨茶碱等药物, 也可用于气管内滴入少量上述液体。在使用注射器滴药时应注意检查针头变成75°角, 既可多方面滴药, 又可避免针头不慎脱落误入气管内。操作时操作者应精力集中, 缓慢间断注入药物, 病人吸气时, 滴入药液, 呼气时停止滴药, 以避免因气流的影响使药液溢出。吸痰管插入气管的长度一般为10 cm~12 cm, 吸引时要边吸边退, 边转动, 每吸引1次, 换吸痰管1根, 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气管套管外口要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可防灰尘或异物吸入气管内。

如果使用机械呼吸器辅助呼吸, 应观察机械呼吸器的频率、潮气量、压力对病人是否适宜。气管套管连接处有无脱落及漏气。机械呼吸器的湿化器应经常补充水, 并注意痰瓶是否充满, 应及时倾倒以防痰瓶中痰液过满时反吸入机械呼吸器的电动机内。

2.3 吸氧

常规给予鼻导管、鼻塞吸氧, 鼻导管吸氧流量为2 L/min为宜。

3 结果

本组102例中7例死亡, 其中3例在入院2 h内呼吸、心跳即停止, 心肺复苏无效死亡, 4例在抢救1 d内无效死亡, 其余95例在抢救过程中有呼吸系统阻塞或不全堵塞, 其中3例行气管插管, 2例行气管切开术, 经7 d~10 d的积极抢救, 无一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 均安全度过疾病危险期。

4 讨论

本组102例病人中95例及时采取头高位, 头偏向一侧, 开放了病人的呼吸道, 因重力作用使病人口腔中的液体流出, 并促进头部静脉回流, 但3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不能解除气道堵塞, 出现呼吸困难有发生窒息的可能, 及时给予气管插管。脑干病变出现延髓性麻痹, 呼吸道分泌物多, 经口腔、鼻腔不能清除异物, 有发生窒息可能的2例病人行气管切开术, 并吸出滞留在气管内的分泌物, 病人呼吸得到改善。1例在气管切开插管过程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在心跳呼吸恢复后, 呼吸仍不规则, 给予人工辅助呼吸, 8 h后呼吸心跳平稳。本组昏迷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缺氧, 因此, 全部病例常规湿化吸氧。80例出现颅内高压征象, 常规给予20%甘露醇等脱水治疗, 解除脑水肿。因昏迷病人极易招致肺内感染而加重呼吸困难, 故常规应用抗生素。另外, 昏迷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低, 易发生气体交换不良而加重呼吸困难, 在抢救过程中, 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及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药。本组病人凡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者都常规应用了呼吸中枢兴奋剂, 如洛贝林、尼可刹米等。上述病例经5 d~7 d积极抢救后均转危为安, 可见, 加强脑血管病昏迷病人入院前急救, 转运途中及抢救室的呼吸道护理, 以及在抢救过程中开放气道, 及时解除呼吸道堵塞,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是抢救脑血管病昏迷病人能否成功的关键[1]。

参考文献

呼吸科病人 篇11

关键词: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护理

测仪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

1 月—2011年10月146例怀疑有

SAS病人进行检测诊断有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同时加强的护理。[结果]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检测成功135例,检测失败11例,其中入睡差2例,监测到一半脱线6例,监测后无数据显示有3例。[结论]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监测时护士加强宣教及做好导线连接和各项护理措施是提高检测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病人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据统计,它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2%~4%[1],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呼吸机能障碍性疾病。因该病常伴有冠心病、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睡眠中猝死,越来越引起医学界重视。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是用来对睡眠打鼾者进行整夜睡眠监测以诊断怀疑有无SAS的病人,此睡眠呼吸监测仪便于携带,连接导线少,对病人睡眠影响也相对小,易被病人接受,且有较高的敏感性,能作为临床上可疑SAS病人的常规诊断和评估[2]。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对睡眠有打鼾、憋醒病人住院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代替多导睡眠仪(PSG),对146例病人进行监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呼吸科、心内科、老年科、怀疑有SAS的住院病人146例,其中男118例,女27例;年龄21岁~89岁(53.2岁±2.5岁);结果检测成功135例,检测失败11例,其中入睡差2例,监测到一半脱线6例,监测后无数据显示有3例。

1.2 监测方法

便携式睡眠监测仪采用美国公司生产,指标有:鼻气流(气流传感)、呼吸运动(1导)、手指血氧饱和度(1

apneasyndrome diagnosed by portable sleep apneamonitor.Methods:the nursing experience was summarized for 146cases of patients suspected as sleep apneasyndrome(SAS)who were detected and diagnosed whether as SAS during nursing process.Results:A total of 139cases were detected as success by using aportable sleep apneamonitor for diagnosis of SAS,failure detect occurred in 11cases,including two cases with poor sleep,off-line occurred in six cases when half of monitoring,no datashowed after monitoring in three cases.Conclusion:When using aportable sleep apneamonitor for monitoring,nurs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ission,do agood job on wire connections and all nursing measures,and 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detection.

导),共三导组成,病人在晚上睡前由护士将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戴于手腕上,指脉氧夹子夹于手指上,并于次日晨醒后撤除。

2 结果

在146例监测病例中发现最低呼吸紊乱指数为2.03,最高呼吸紊乱指数为78.71,最低血氧饱和度为51%,最高血氧饱和度99%。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怀疑有SAS的对象进行监测效果良好,为临床应用更简易、准确、低成本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

3 护理

3.1 病人监测前的准备

护士应注意认真做好相关宣教,嘱病人白天勿饮咖啡、奶茶等刺激性饮料以保证正常睡眠。晚餐勿暴饮暴食,因饮食过饱影响睡眠,睡前排空小便。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过度紧张导致睡眠质量差而监测失败。

3.2 病人睡眠环境的准备

睡眠呼吸监测仪虽然是便携式,适合床边监测,但也最好设置单人病房,注意隔音处理,保持空气流通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拉好窗帘减少声光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床边放置病人随手可得的集尿容器,便于夜间小便,呼叫系统应设置在病人随时可及的地方,便于有情况及时打铃联系。

3.3 监测前仪器的准备

监测当日检查仪器是否有电,功能是否正常,如电不足应给予充足,以保证检测成功。在本组病例中有4例因监测仪电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监测失败,其中3例因充电不足导致监测到一半无数据记录而监测失败。1例因仪器损坏无数据显示。

3.4 指导和宣教

教会病人如何打开、关闭睡眠呼吸监测仪,夜间嘱病人注意勿触及开关,以免不小心关闭监测仪,导致监测无数据显示。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护士连接后未及时打开开关,导致监测后无数据显示。

3.5 监测时的护理观察

连接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时护士应在床旁观察睡眠呼吸监测仪连接是否正确,打开后监测仪屏幕显示器是否有心率、指脉氧饱和度显示,以防连接不紧、不正确而导致监测失败。本组病例中存在有2例因护士连接时未打开开关,导致监测未成功。

3.6 病人配合

嘱病人夜间睡觉时手勿剧烈晃动以防监测仪器指脉氧夹掉落,影响监测效果。必要时可用胶布轻度缠绕指脉氧夹以防掉落。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病人翻身不注意导致指脉氧夹连接脱落,监测到一半脱线而数据显示不全。

3.7 严密巡视观察夜间在监测过程护士应注意巡视病房,观

察监测仪器是否正常,以保证检测成功。在本组病例中夜间在监测过程中护士未做到认真巡视观察,导致监测后无数据显示。在监测后及时关闭监测记录仪以保证成功读取监测数据,以保持数据的正确性。

4 小结

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监测比多导睡眠监测仪操作方便,此种方式不影响睡眠质量,反映出日常真实的睡眠状况,监测结果真实、准确。但在监测前、中也需要护患双方密切配合、护士做好导线连接并采取各项护理采取措施,是提高检测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Young T,Paita M,Dampseyi,et al.The occurrence of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among middleaged adults[J].N Engl J Med 1993,328(17):1230-1235.

上一篇:答题要求下一篇:无人值守自动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