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健康权

2024-07-10

公共健康权(精选12篇)

公共健康权 篇1

十二五计划针对改善中国医疗体系方面所划拨的资金, 大部分都流入了那些中国认为最容易着手、但不一定最能造福公共健康的项目。

最近, 我拜访了一家医疗研究机构, 它的主研究院设在美国, 在华工作核心就是针对中国人已经受到影响的特定医疗问题, 将相应的基础研究引入中国, 且完全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换言之, 他们的动机不是牟利, 而是希望其应用研究能惠及中国的大众健康。在我们的对话中, 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令他们沮丧的问题:让中央政府在疾病根除与治疗方面的良苦用心与当地政府的合理执行对接起来, 怎么那么难?

暂且不论他们的困扰, 以及他们对中国医疗体系的意见, 这里有必要指出, 这一问题并不仅限于医疗领域。西方人常引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现象:“山高皇帝远”。这一委婉修辞确实捕捉到了些许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不管是对是错。也就说, 要在中国取得成功, 不仅要与中央政府搞好关系, 也要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

医药行业整体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与中央政府共同商定的用心良苦的政策, 未能转化为省市各级政府的相应行动。尤以安徽为甚, 该省推行一种根本性的“双信封制”暗标流程, 要求药厂提交两个信封, 第一个提供详细的质量承诺, 第二个提供他们的最低也是最终报价。但压低了价格, 质量控制放慢效果却不容乐观——自从“安徽模式”推行以来, 中国的仿制药产业频现重大质量问题。

而这家美国研究机构的问题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第一, 为何将中央政府的良苦用心转化成当地政府的具体行动就如此之难;第二, 同样是针对公共健康, 围绕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的项目合作相对顺利, 而为何提供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合作就如此困难?这两个问题中后者更为重要, 因为在它的核心, 是中国公共医疗体系构建方式中一个最令人不安的组成部分。

2009年, 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执行刺激措施, 极为成功地为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体系奠定了基础。怀疑论者认为, 新建起来的全国医疗保险计划还很不充分;相对乐观的人认为, 这只是第一步, 日后还会逐步扩展覆盖范围和人群。然而, 十二五计划针对改善中国医疗体系方面所划拨的资金, 大部分都流入了那些中国认为最容易着手、但不一定最能造福公共健康的项目。具体而言, 大量资金都用在了医院扩容, 以及添置诊断设备等相关基础设施上。

中国人极为擅长搞挖洞、浇灌水泥之类的工程建设。其实, 如今中国各地大建医院现象背后的政治决心, 跟十年前大建机场、住房与会议中心时如出一辙。这些目标都值得敬佩, 而且, 中国的确也需要更多的医院, 但如果数量增加的同时, 却没有在完善医疗产业资金机制 (政府如何就医院与医生为医疗服务垫付的资金予以补偿) 方面投入同等程度 (且不说更多) 的关注, 那么医院硬件的扩容将会有很大一部分都得不到充分利用, 并且基本无法解决困扰整个中国医疗体系的患者负担能力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家美国研究机构传达给我的两个疑惑其实是同源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脱节, 是与中央政治权力在面对广阔国土时的力不从心有关;之所以偏爱硬件建设而冷落公共健康政策的软件建设, 则与政府官员从省级部门提拔到中央, 也就是所谓“上进”的路线有关。眼下, 首先侧重于医院诊所扩容, 这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可否认, 现在正在建造的很多设施, 很大程度上恰好也对各级地方官员达到“上进”的考核要求有帮助;然而, 这种政治抱负经过妥当地处理, 可以、也应该被利用起来, 使政绩不再与医院新增的病床数挂钩, 而是与基本的公共健康目标挂钩——着重于中央政府为了解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老龄化所带来的下一波更加复杂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制定的政策。虽然在西方人看来, 这样做看着过于勉强且有失效率, 但在其他领域内, 中国领导人正用这种方式来制定并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的, 而且, 这还有可能解决中国有史以来最令人不安也最泛滥的一组问题:如何确保国人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以及看得好病。

公共健康权 篇2

2. 关爱无处不在,健康实实在在。

3. 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4. 树公共卫生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的服务理念。

5. 重视预防: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6. 感受社区服务,享受健康无忧。

7. 保护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8. 老弱妇孺皆受益,又防又治社区医。

9. 防患未然,原人人健康。

10. 老人妇女儿童残障是我们的家人。

11. 雪中送炭,祝家家平安。

12. 让人人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

13. 老人妇女儿童残障是我们的家人

14. 居民健康大管家,真诚服务为大家

公共健康权 篇3

关键词:公共财政;服务“三农”;发展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滁州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三农”工作部署,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强化支农投入,创新资金管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主要措施

(一)增加支农投入,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强化预算编制,增加本级投入。市县两级财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部署,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支出投入,确保了各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实。五年来,全市农林水事务预算达到109.03亿元,其中市县财力安排71.15亿元。二是推进项目管理,做大投入规模。2013年起,随着审批权限的不断下划,市县财政加强与农口主管部门的工作协调,主动做好项目指南发布、专家评审、立项公示等工作,规范项目管理,加快资金支出,推进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量达到222.05亿元,较“十一五”期间支出总量57.34亿元增加164.71亿元,增长287.25%。

(二)创新资金管理,引导各方投入。一是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入。来安县于2012年起,财政先后安排600万元、农业主体筹措400万元,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由县农村商业银行按1∶5的比例配套5000万元信贷额度。天长市从2013年起,设立500万元农业担保基金,由民生村镇银行按1︰6配套3000万元信贷额度。2015年,来安县、南谯区进入省级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试点;明光市、凤阳县列入市级试点,融资贷款已陆续发放。2015年,市本级设立林业贷款专项担保基金1000万元,经过财政、林业及合作银行密切配合,担保贷款当年发放605万元。涉农专项担保基金的设立和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建设摸索了路径,对进一步增加“三农”信贷投入将产生积极作用。二是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运用好市场的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美好乡村建设和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等。

(三)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制定、修订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70余项,将制度管理贯穿于资金申报、分配、使用、监督等环节。2014年,针对项目管理存在不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滁州市出台了《关于建立财政农业项目库工作意见》和《财政农业项目市级专家评审管理暂行办法》。《项目库意见》按照“信息公开、市县联动、动态管理”的原则,以公开征集入库项目的形式完成市级项目库建设。明确财政扶持农业项目原则上均从项目库中评审产生;对连续申报、多头申报等行为进行界定。2014年起,财政、水利、扶贫等部门先后完成市级项目库建设并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评审办法》按照“公正、独立、保密、回避”的原则,通过涉农主管部门推荐、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建立市级专家库。同时还对评审专家的基本条件、职责、评审内容、评审流程等进行明确,完善了专家年度履职评价制度。2014年,滁州市建立了共有68名专家的农业项目评审专家库,成为市直农口单位项目评审的共享平台。

(四)提升整合水平,增强使用效益。“十二五”期间,滁州市进一步健全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体系,深入推动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一是以预算编制为整合引导。各地为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在预算编制环节按照“开源节流、优化支出、调整结构”的原则,对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考虑,调整财力予以支持。市财政在2014、2015年度,分别整合5000万元,集中支持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以行政推动为整合动力。各县(市、区)政府分别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财政、发改、农业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整合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以规划实施为整合平台。各县(市、区)依据本地农业、水利“十二五”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等中心,树立“一盘棋”思想,组织力量精心编制年度的整合方案,统筹安排小农水重点县等重点项目,集中财力组织建设。四是以制度健全为整合保障。各地财政部门主动牵头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出台管理制度,为整合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撑。五是以财政资金为整合撬动。各地制定财政奖补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业,同时完善融资平台建设,吸引金融资本投入。据统计,2015年全市共整合涉农资金28.17亿元,引导社会投入19.12亿元,进一步推动了美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五)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一是认真组织各项检查。“十二五”期间,我们先后组织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检查“回头看”活动、2011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2011—2012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检查、全市涉农资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2013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检查、“水利资金管理提高年”活动、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等多项重点检查工作。通过检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宣传了强农惠农政策,增强了各主管部门责任意识。二是发现问题积极整改。在各项检查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认真整改,促进了涉农资金的规范管理。仅在2015年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整改问题61件,整改金额8848.4万元。

二、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一是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投资10.50亿元,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540座;投资22.74亿元,对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末级渠系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投资4134万元,完成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29.3平方公里;投入6.04亿元,先后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27个,通过实施沟、渠、涵、闸、路、桥等工程,治理田间工程52.23万亩。二是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全市共兑付农机购置补贴6.14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90万千瓦,比2011年增加146万千瓦;全市农作物耕种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比2011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三是粮食产量稳步增长。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89.01亿斤,较2010年77.5亿斤增长14.85%。

nlc202309082224

(二)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滁州市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市、县两级分别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出台了《示范合作社奖补办法》,安排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奖补政策。据统计,仅市级以上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持合作社发展资金即达5600余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6500余万元。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认定家庭农场30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090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7户,其中国家级3户。

(三)农民收入增长得到促进。“十二五“期间,滁州市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三年,市本级整合农业专项1.2亿元,直接支持示范区建设。至“十二五”末,全市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共有10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15个。南谯区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大力发展滁菊、茶叶等,初步形成了以示范基地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亮点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全市适用技术推广面积达128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06个、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215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全市农业生产水平。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0元,较上年增长9.8%。

(四)农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滁州市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共发放农作物良种补贴、综合补贴及粮食直补资金52.29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种植业共承保4498.2万亩,养殖业共承保563798头,应付保费7亿元,支付理赔款4.8亿元,其中种植业4.5亿元,养殖业0.3亿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施项目10953个,累计投入资金11.9亿元。

(五)资金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十二五”期间,市县财政部门在省厅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申报审批、资金分配和拨付、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资金使用监督等重点环节,着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规范流程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资金报账制和竣工验收制,实行全程公开、阳光操作。二是规范资金管理。所有财政支农资金严格按方案实施,涉农补贴类资金一律由主管部门进行登记造册,张榜公布,由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直接打卡到户;非补贴类的项目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和项目批复内容实施,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五年来,全市通过“一卡通”共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00.92亿元。

虽然“十二五”期间财政支农工作成效显著,但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项目分散、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部分地方对整合的认识不足,影响支农资金整合;支农项目要求配套过多,地方难以做到;项目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与项目实施难度不断增大形成反差,部分经办人员的申报意愿下降。

三、建议

(一)建立健全规划引领机制。各地应以农田水利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农村道路建设等分项规划为基础,编制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以规划为引领,扎实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涉农项目审批权限的不断下划,为各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合理布局涉农项目,科学整合涉农资金,又为规划有序实施提供了便利。

(二)切实加强涉农工作领导。由于涉农项目的多部门管理,使涉农资金科学整合存在困难,各地应予高度重视。在政府层面,探索建立涉农项目统一管理的领导机制,可以减少多部门管理的不协调,降低规划实施难度,进而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三)调整项目管理方式。为规范涉农资金管理,各地各部门不断强化涉农资金管理,项目管理从“四制”升至“六制”,客观上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要调整项目管理方式。一是提高项目“村民自建”比例。对以村集体为实施主体的部分公益性项目,可以在一定监督的前提下,鼓励以“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能增强群众自我服务的主体意识。二是对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小额补助项目,在完成实施内容确认等相关手续后,即可直接支付补助,不必经过招标、采购及审计等程序,以减轻项目主体负担。

(四)建立涉农工作激励机制。由于涉农项目管理程序强化,使涉农项目实施难度增大,部分经办人员不愿申报项目。鉴于涉农项目管理这一新问题,各地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帮助解决涉农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建立涉农工作激励机制,切实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涉农项目实施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公共健康权 篇4

随着禽流感疫情在全球蔓延, 瑞士罗氏 (Roche) 公司生产的达菲 ( Tamiflu) 因在实验中显示出抑制H5N1型禽流感的效力而备受关注。受产能限制, 达菲全球供应吃紧。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国会参议员在内的各方声音, 都要求罗氏放弃“达菲”的专利权 ( 限制) , 向制药公司发放生产许可证, 以保证达菲的足够产量。

然而, 罗氏制药公司考虑到如果允许其他制药企业进行达菲的授权生产, 会迅速加大达菲的产能, 同时, 降低达菲的市场价格, 甚至可能使降幅超过一半, 在目前达菲的国际市场价格节节攀升、一药难求的情况下, 罗氏基于利益关系方面的考虑, 对大费的授权生产一直没有明确回复。

药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与药品受到专利权的保护密切相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以下简称TRIPS协议) 对药品及其生产方法均实施专利保护, 其目的和初衷在于鼓励发明创造, 激发人们开发新药的热情。而专利制度赋予新药研发者一定时期的市场独占权, 使其凭借此种合法的垄断地位收回成本并可获得丰厚的回报, 从而继续投人到新的研发活动中去。但是, 专利保护的独占结果必然导致垄断利润的产生, 从而造成专利药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扬。

2 追本溯源——TRIPS协议

TRIPS是指1993年会议签署、1995年1月开始生效的《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其英文全称是Agreement on trade -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全文有7章73条, 为WTO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最低要求。

TRIPS的规定主要限于合法有形货物买卖及假冒商品贸易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内容主要包括版权、商标、地理标识、工业设计、专利、集成电路的外观设计和未公开消息等。协议规定发达国家成员必须最迟在1995年1月1日《WTO协议》生效1年后实施。发展中国家成员可以自1995年1月1日起5年后实施本协定。最不发达成员可以最迟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

“达菲”专利权保护争议给人们出了一道公权与私权、公共健康与专利权、人权与知识产权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的难题:如果给药品授予了专利, 药价就会很高, 影响到公众健康;如果不给专利, 就等于不考虑药厂的高额研发投入, 研制新药得不到回报, 新药就没有人开发。应对这一两难困境, 国际公约给出了法律的解决方案, 那就是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是TRIPS中关于防止滥用专利权的条款。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健康危机, 例如瘟疫流行, 而专利所有者又不肯降价的时候, 该国政府可以“强制许可”本国的药厂进行仿制, 同时可以从售价便宜的地区进口。

但是, TRIPS协议的局限性在于强制许可的产品只能供应国内市场需要。这种制度设计有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现象发生。例如, 某种流行病病人急需某种药品, 虽然该药品受到专利保护, 但为了解决公共健康危机, 国家可以授予制造该药品的强制许可。然而, 如果该国企业十分落后, 不具备生产这种药品的能力, 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表明, 这个协议仍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就有了后来《执行决议》中的“平行进口”制度。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魏衍亮对本刊说, 《执行决议》允许那些落后地区购买其他地区通过强制许可证生产的低价药物。这一制度有效破解了落后地区欠缺制造能力的问题。

3 矛盾解决的理论思考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旷日持久的争论, 焦点在于公共健康和专利保护两者孰轻孰重, 而争论的实质则是专利保护的限度问题:促进科技创新必须对知识产权进行何种程度的保护?如何才能达到专利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此如何得到协调?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予以解释。

专利制度通过授予发明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的私人垄断权, 为权利人提供了最经济、有效和持久的创新动力, 保证了科技创新活动在新的高度上不断向前发展。但是, 正是这种法定的垄断, 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曾对信息产权的设立提出过这样一个悖论:信息产权的垄断性, 一方面会刺激信息的生产者去开发新信息, 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垄断信息的生产者索取高价使信息无法充分利用, 即“没有合法的垄断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生产出来, 但是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利用”。

这里实际上涉及利益层次上的平衡间题。从经济学角度看, 人都是自利的, 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 难免与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发生矛盾。而产权交易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效率目标, 即最大化与均衡。最大化被看作是每个经济个体的目标, 即效用达到最大化、利润达到最大化;均衡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应当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在自私地最大程度地增加其权利资源时, 他们之间必须相互妥协和让步, 从而使自己受益的同时, 不损害别人的权利。这就是“帕累托最优效益”。

就专利制度而言, 其在权利界定和分配上实行了“专有区域” (exclusive zones) 与“自由区域” (free zones) 。专有区域的设定, 带来创造者成本的回报, 维系创造者创新的激情, 因而是有效益的。自由区域的设定, 有助于社会公众获取技术知识, 从而实现专利制度的最终具的—有益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反之, 如果任由“专有区域”无限扩张, 独占全部资源, 由创造者垄断知识产品的传播和使用, 将会造成过高的交换代价, 消费者会因为无力支付垄断价格而无法使用该技术成果。显然, 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是一种无效益的选择。而专利权制度担负的现代使命在于不仅要促使人们努力增加“蛋糕”的总量—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创新成果;还要保护“蛋糕”分享的公正性—合理地分配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资源和收益。

4 结语

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并非是一种平衡的制度设计, 其达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 尤其当遇到公共危机时, 发达国家仍旧坚持高标准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而置发展中国家国民的健康于不顾, 这并不符合最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理念。事实上, 药品专利权保护程度越高, 对研发新药的激励作用就越大, 同时公众获取专利药品的机会就越小。

正如本文中所提及的“达菲”事件, 虽然TRIPS协议已出台了“强制许可”协定, 罗氏公司早先已承诺全力向其他制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这些制药公司生产达菲。但是, 具体谈判并没有实质性进展。罗氏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对达菲的授权生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摘要:近年来, 随着各种传染病的迅速蔓延, 公共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和关注。而药品专利权又与健康权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从而出现了种种现实冲突以至引起国际争端。健康权与药品专利权这两大权利在现实中如何兼容?药品专利权保护的价值和目标应该如何定位?以禽流感药品“达菲”专利保护争议为例, 论述TRIPS协议下药品专利权与公共健康权的冲突问题。

关键词:药品专利权,公共健康权,TRIPS协议,“强制许可”,“平行进口”

参考文献

[1]蒋历.“达菲”困局:专利权碰撞公共利益[J].医疗保健器具, 2005, (12) .

[2]丁鼎乐, .胡恺, 高惠君.药品知识产权之战——WTO多哈会议回眸[J].海外参考, 2002, (5) :23.

[3]罗伯特.考特, 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J].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4.

维护公共卫生 共创健康家园 篇5

———维护公共卫生人人有责

我们是大连海洋大学的普通同学,为了更好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丰富暑期生活,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从8月10日起,我们团队利用假期时间走进社会实践。团队名称为“志愿助环卫,青春显活力”,在公共社区做志愿者,帮助工作人员一同打扫公共汽车卫生维护公共卫生。夏季是细菌最活跃的季节,只有保持卫生才能保证健康。尤其在公共场所,公交车内,大家拥挤在一起,人流不断,车内空气卫生很令人担忧。我们志愿小队,拿起清理工具,慰问擦车阿姨,帮阿姨一起清理车内外,一个死角也不放过。为人们提供好的乘车环境。与此同时提倡大家爱护公共卫生,呼吁大家为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维护公共卫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负的责任,只有大家都来遵守各种有关公共卫生的规则,每一个人都自觉主动地去执行,才能真正把公共卫生维护好。如果大家都不在大街上或公共场所丢弃果皮、纸屑或烟头之类的废弃物,那么,我们的街道及公共场所就会干净清洁;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随地吐痰,我们的街道及公共场所就不会有难看的痰迹,也不会因有病的人把痰吐到公共场所而传染疾病。保持公共环境卫生人人有责,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要养成自觉性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只有我们的报纸、电视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对人们进行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教育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各单位通过各种方式教育人们保持公共环境卫生。加强教育是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基础。只有经常进行教育,才能使人们增强自觉性,减少随意性,养成好习惯,才能使人们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自觉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并能起到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公共健康权 篇6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公共健康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6月10日在北京首都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商务部、卫生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WTO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具体承办。会议由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柴小林主持,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卫生部副部长邵明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各部委与地方政府官员、企业、NGO代表及各位学者围绕“我国的公共健康状况、TRIPS在公共健康等领域的灵活性问题”展开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2001年,多哈宣言启动了有关公共健康与专利强制许可的谈判议程。在广大WTO成员的积极努力下,经过多轮磋商, WTO总理事会于2003年通过了关于实施多哈宣言第6段的决议,为利用强制许可帮助不具有制药能力或者能力不足的国家解决公共健康问题构建了一套特别体系。2005年12月,WTO总理事会通过《修改TRIPS协定议定书》,将上述机制纳入TRIPS协定,多哈回合的这一成果,为在世界范围内携手合作应对公共健康危机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本次会议,WTO秘书处参赞罗杰·卡姆普夫详细阐述了《多哈宣言》第六段体系内容、实施和使用情况,来自加拿大、卢旺达、印度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国“TRIPS与公共健康”实施现状。

公共健康权 篇7

1 公共健康视角

公共健康视角, 也就是公众合理的看法, 公众体现的都是大多人的想法。近年来,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越发严重, 人们对环境、快节奏生活方式越来越厌倦, 甚至寻求郊区来居住。以前, 公众的视角大多站在金钱、利益方面, 现在, 公众逐步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更注重生态美, 从公共健康视角下, 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而茶园景观则是让人觉得放松的好地方, 因此, 茶园景观需要做好空间优化设计, 只有在一切都完美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的吸引公众, 让公众感到舒适。

2 茶园景观

2.1 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是中国人的最爱, 主要原因便是茶有药用之功效, 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于是茶叶被大量的种植, 越来越普遍, 茶文化的发展历经几千年, 经久不衰。茶文化也从中国传到欧洲, 传到世界, 今天的茶文化是几千年发展而来的, 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2.2 茶园景观

茶园景观以“茶叶”为载体, 向公众展示着中国的茶文化, 好的茶园景观需要借鉴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 结合它们的优点, 设计一个具有地域风情的茶园景观。而茶园景观的空间优化设计, 不但会让人感到空间很大。同时, 也会给人一种很壮观美丽的感觉, 这将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茶园景观。

景观有两种, 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类似于黄山、泰山等便是不加修饰的自然景观, 而人为景观, 即是通过设计结合其自身的特点, 向观众释放它的美。现在很多茶园都是不加修饰的, 然而缺少了空间优化的设计, 使得茶园远不够美观, 整洁。因此, 哪怕只是茶园景观, 也是需要做好空间的优化设计的。

2.3 茶园现状

由于对茶园缺少有效的管制, 使得很多茶园入目望去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 没有现代化的管理, 没有注重到茶园的生态管理, 很难让茶园走出去;再者, 茶园景观规划不合理, 设计较零散、较随意, 难以吸引到游客, 这样很难将茶园景观发展起来。

3 空间优化设计

3.1 景观空间设计

在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 土地越来越少, 植被越来越稀疏, 景观越来越少, 环境越来越差, 景观的空间也很有限。因此, 景观空间如何优化是人们应该思考的。真正的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应该是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对空间布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合景观本身的特点, 让空间更为开阔, 给人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而茶园景观空间设计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由于是茶园, 所以不是单纯供游客旅游欣赏的景观, 茶园景观是在茶文化的理念引导下, 利用传统民俗文化, 以茶为主体, 点缀上一些游乐的项目, 让公众在游玩的同时赏茶, 从而打造出特有的茶园景观。

3.2 景观空间优化的策略

如何做才是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现以大家所熟知的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为例来看怎样才是景观空间优化设计。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江南园林,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一直以它的设计精妙而被人称颂, 苏州园林将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变幻多端的景致,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玲珑有致, 同时, 它的景色优美, 结合着很多江南特色的设计, 让游人驻足。游苏州园林, 给人最大的感受, 便是有许多错落的景致让人感觉它的空间广阔, 实际上是因为苏州园林在设计中运用了很多的借景和对景, 它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 而它能在有限的空间中给人一种很大的感受则说明它在优化空间设计上成功地将空间的视觉感增强。当然, 苏州园林有很多的诗词歌赋与他相得映彰, 汲取了许多民间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又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具有极高的文化造诣。所以, 茶园景观在空间优化设计上, 是可以借鉴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的。

那么对照着苏州园林我们可以如何优化空间设计呢, 在已有的景观基础上, 尽管它的主要价值不是供人观赏, 但是, 优化的空间设计将会让人感觉更开心。作为设计师, 就需要考察当地民情, 结合当地人和现代人的喜好, 给景观添置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 供人玩赏;还可以利用借景和对景来冲击视觉感受, 挑选一些与季节相呼应的花草树木融合在景观之中;同时在布景方面, 需要根据茶园景观为主, 其它花草树木奇石的景致为辅, 分清主次, 令景观给人的感觉是错落有致的, 具有空间的美感。

3.2.1 自然条件的适应

茶园景观中最主要的是自然景观, 所以在茶园景观的设计上, 一定得考虑到自然环境, 所以茶园景观的空间优化设计首要的是结合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 营造出独特意境的茶园景观。像南方, 由于气候多雨, 茶园会在山坡上以便雨水的排出, 这样可能会有一种壮观的茶山相融合的景观。

3.2.2 合理规划

一个好的茶园景观设计, 应该规划好每个空间种植茶树的规模, 对于一块种植茶园的土地, 不能说将茶树种得密密麻麻, 更不可能说稀稀拉拉的几棵树, 所以, 如何根据空间的大小来决定景观的多少是十分重要的, 茶树的种植应该保持一定的空间密度和整齐, 体现对称之美。当然, 茶园景观不应该只有自然景观, 还可以加入一定的人为设计, 让它们相融合, 体现出更好的空间感, 比如说在旁边种植一些花花草草, 将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给人视觉的美感。

3.2.3 设计师的处理

在做好茶园景观的相关设计后, 需要设计师考虑到空间摆布结构, 如何才能做到最少的空间最大的视觉效果, 可以借鉴借景和对景, 运用其他相关的植物来映衬茶园的错落有致, 然后多种植其他品种的植物, 摆放一些小的玩意供人玩赏, 还可以就地取材安置一套茶具。也可以让游人亲自体验摘茶叶泡茶的过程, 增加景观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游客采摘的过程和泡茶的过程中给他们讲解茶园的特色, 讲解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告诉他们采摘茶叶的技巧, 泡茶的方式和饮茶的好处, 尽可能地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

3.2.4 特色设计

还可以结合其他景观设计的优点, 根据地方特色, 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让人参观, 当然, 在结合各个地方的不同特色时, 也要考虑到与自己景观的相融合程度。在空间优化上, 需要多做一些隔间的来制造出空间视觉层次,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植物, 让所有的景观相互映衬。

作为一个茶园, 仅有这些空间规划上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还可以进行分区, 借用苏州园林的设计, 我们可以知道苏州园林分了很多小的园林景观, 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所以茶园景观也可以做分区规划, 设置一些具有文化气息和趣味性的娱乐项目, 给游客和公众放松的机会, 让游客亲身体会到茶园的气息, 感受采茶的乐趣, 提供游客自己动手泡茶的茶具和设备, 让游客在自己采茶之后还能喝到自己采摘的茶叶, 让他们享受这过程。

3.3 空间优化设计的后果

茶园景观的空间设计有很多的优点:可以解决空间不够的问题, 从而营造出少的空间范围内大的视觉感;增加景观的美观性, 提升茶园景观的品味和档次, 还能让公众参与到茶园的劳动中来, 让他们体验到远离都市纷扰的静谧安逸。

4 结语

茶园景观作为生态景观中的一部分, 需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结合设计的巧妙, 做出良好的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展现茶园景观的唯美, 推动茶文化的大力发展。而空间优化设计的景观则会让人更为喜欢, 一个好的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既需要根据现实条件来做方向上的设计, 还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空间优化, 景观的空间优化设计将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视觉体验, 当一个景观真正做到空间优化设计时, 该景观一定会让公众更喜欢。

参考文献

[1]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的讨论和建议[J].现代园艺, 2014 (9) :75-76.

[2]王夏晖, 李翠华, 杜静, 朱振肖.农村区域景观生态建设与空间格局优化设计研究[J].环境保护, 2015 (17) :28-30.

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服务于公共卫生 篇8

几年前,健康教育机构经历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整体划归到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市)区健康教育人才因多种原因不同程度的流失(有来自国家政策及体制改革原因),出现了区(县)级健康教育人员配比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专业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工作不够熟练的情况。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扎实工作在基层、在社区:根据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提出五个重庆的其一“健康重庆”,合川提出了“美丽合川”,倡导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整体健康素质,实施“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战略目标。

以“美丽合川,五城联创”为契机,以“相约健康社区行”、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健康街道”为载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全面推动社区健康教育。抓好典型健康街道、健康社区,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健康教育工作典型村,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得到提高。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方案、培训和活动记录。每个行业要抓好典型。

各单位及时下发上级分配的宣传材料,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制作并下发针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材料。同时指导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开办健康专题节目,及时开展宣传资料发放使用效果总结评估。

要依据工作规范对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设置进行规划调整,有条件的要设置人财物独立的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强对专业机构硬件建设的督导和考核工作,加大协调力度,提高政府对卫生工作的考核指标比重,真正使专业机构拥有专业身份,达到专业素质,行使专业职能。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培养健康教育综合型人才。实施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系统工程,更需要综合型人才,要适当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稳定专业队伍。

公共健康权 篇9

1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于国民以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一直都给与高度关注,从建国至今也先后颁发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劳卫制》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这样的体育制度,这些法律法规都从制度的层面反应出国家对国民尤其是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在新的环境下,传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在符合今天的发展,所以高等院校必须针对国内国际的发展形势转变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我国针对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状况做出了体育标准,但是《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从制定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几次的修改,主要是为了社会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的修改,这些修改的方面包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课外体育锻炼效果、体育课成绩要求、身体机能等等,而且国家还要求各个高等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成绩、奖学金、学位直接挂钩,凡是没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大学生都不得获得国家奖学金、学校授予的学位,而且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体育成绩的不及格。通过这样的执行制度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融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非常乐观的,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加强了体育锻炼、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但是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存在着负面的消极影响,消极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为体育应试的一个标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单纯的就是为了通过《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很多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强调《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应试作用,这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让很多学生都失去了体育锻炼的乐趣。高等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结合社会对于学生体育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不是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为学生体育应试的标准来磨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果这样的话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会让学生树立不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2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2.1 体育教学的内容冗杂

当代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其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复杂多样,大学生已经对自己所学到知识有着一个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意识告诉他们哪些课程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不主要的,如果一些主要的课程内容过于繁琐,那么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厌烦感,也就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对于所学习的体育知识没有了丝毫兴趣,体育教师所做的准备也就功亏一篑了,到最后学生根本就不懂得怎样锻炼身体才是最健康的最有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这门课程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2 . 2 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已经取得很明显的成就,但是还是缺乏改革的力度,同时也缺少深入研究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也应该得到快速发展,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体育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基本任务,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素质培训活动,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对当前发展模式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改革中敢于实践,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改革体育教学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教学方向,这一点无论对哪一学科教师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2.3 体育考核方式的缺乏

在传统模式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教育过程中,通常采纳定量的评价结构,以学生的体育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体育课中所获取到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等,这种考核方式是很不科学的,同时与我国一直秉持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也是不符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积极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唯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但是我国体育教学中,考核内容比较单一,考核方式设置的既不合理也不科学,与传统模式的考核方式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

2 . 4 体育教学中落后的教学观念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所存在的内在规律集中认识称之为教学观念,这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展开所具备的基本态度,教学活动与教学观念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在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过程中,之所以要进行改革不单单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要求与现代教学要求不符,最主要的是由于现代的教学观念不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限制,同时也阻碍了高校的发展。根据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对这种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使学生们在接受体育运动过程中,既能够学到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

3 健康观视野下大学公共体育的教学改革

3 . 1 以学生掌握各项体育技能为原则

无论高校将来取得怎样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都需要体现在体育知识教育、传授体育技能这两方面上。另外,健康观视野下要求着学生应该每天学会2项体育技能以及进行2项日常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授体育锻炼原则、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技术等等,使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掌握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唯有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后,才会对这项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在内心里真正热爱这项体育运动项目,甚至把这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终身的运动项目。除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于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这样讲,学生热爱体育运动项目、加强体质等等,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所以,在当代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新模式下体育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方式贯穿于始终。

3 . 2 体育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体育技能的运用能力来讲,是需要能够客观的运用所学到的技能技术知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能够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的运用能力。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所实施的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视学生在某一个阶段对于某一项运动的掌握情况,或者是为了应付体质监测,这种单一形式的体育技能技术,致使很多学生在将来就业之后就放弃了体育锻炼。追究其导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所学到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需要。美国各大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并且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且在锻炼过程中,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锻炼方式。所以,各大学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需要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在健康观视野下,体育教学过程不单单要重视传授体育知识以及传授体育技能技术,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比如:组织比赛能力、欣赏赛事能力、锻炼身体能力等等。唯有不断加强学生的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就业之后能够继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3.3 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终身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健康观视野下发展的主要目的。在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学校体育作为主要部分,同时高校体育可能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大学生阶段的学生基本在18~22周岁之间,这时候他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比较成熟了,具备正确分析事物的能力,所以这时候对他们开展体育教育,可以说是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另外,大学期间大学生身体的运动能力是最佳阶段,为提高运动技能以及熟练掌握体育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建立体育俱乐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校的发展状况,建立体育社团俱乐部,这对于促进开展体育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也可以使学生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能够在俱乐部中认识很多其他同学,学会与他人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体育社团俱乐部需要定期展开与体育文化、体育运动相关的活动,使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意识自身在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这些不足的地方,从而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来,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也促进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和壮大。

3 . 5 以教师评价机制为主体

在健康观视野下,体育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自我评价,并且充分信任学生。相对来讲,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唯有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才能对自身建立起运动的信心,学生的自我评价也会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学生在自我评价后,会对体育运动重新进行认识,在认识之后,可提高学生接受体育运动的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各方面运动技能。另外,各同学间也可以展开互相评价,各同学之间年龄相近,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更多,所以更加容易交流和沟通。在同学之间互评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机会,在交流中提高彼此的体育技能。因为同学之间展开互评,要求两个同学之间对对方需要很了解,学生能够认真仔细观察另一个同学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情况,对他的体育技能以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有着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在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学生进行评价的部分内容,教师应该明确了解学生所评价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把学生评价内容作为参考或者补充。

4 健康观视野下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

4 . 1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阻碍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需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突破,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想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需全方面提高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专业的体育师资队伍,能够全方面的提升自身的知识理念,也能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能转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次,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改革理念以及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展开体育教学,重视起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以便能够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 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

改革体育课程基本理念是需要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首先,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制定出有系统、有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根据自身身体素质不足的地方,展开针对性的改正和补救,因此,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4 . 3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的体育教学中来。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上来说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作为教师来说,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用趣味教学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愉快的进行体育教学。同时教学老师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体育教学,多开展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大学公共体育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通过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新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身体素质的新要求。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在这种开放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环境下我国对于人才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全面的能力培养,是人才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正在加强教学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的改革有了重大的转变。基于此,该文主要对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公共健康权 篇10

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的原因——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不协调发展

建国初期基于实际国情, 为打破各方面封锁, 借助体育和世界的交流和振奋民族精神,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依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制定了原意是中央领导下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结合型体育体制。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与当时我国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一致的举国体育体制, 使得着眼于增强人民体质的初衷, 由于在实际的运行中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政治效益偏离了预设轨道。这种动员国家力量通过行政方式利用极有限的资源在短时间内把我国推上了体育大国的位置, 并为国家在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我国体育工作中心一直放在竞技体育方面, 各项资源也就向竞技体育方面倾斜, 使得我国社会体育方面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尤其在单位体制打破后缺少各项保障的社会体育一直低迷。“长期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国际大赛的金牌越拿越多, 但人们对体育的满意程度并未同步增长, 反而有下降之势。这种‘跛脚巨人’的现象, 究其原因, 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是重要因素。”[1]换言之, 举国体制下有国家财政支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国家各项资源的竞技体育一支独大与群众体育不协调发展造成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

2 人们对体育的诉求及体育的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体育围绕人追求健康的本质, 通过自身各种形态满足人们健康诉求。公民体育权利隶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和人权意识的不断认识, 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不断扩大。随着国情的变化。竞技体育在展现国家精神风貌和实力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国家各项资源, 牺牲运动员健康换来并不总是掌声和鲜花的金牌的肌肉秀在当下的意义还有多大?所以体育的功能也有必要重新定位。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2]另外, 我国体育法第二条:“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3]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 将体育工作的重心回归到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社会体育上来才是我国体育体制本意的初衷。

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的体育资源存在巨大的差异。公共体育服务应将重点放在基层和弱势群体, 确保基层人民和弱势群体体育权利。“公共体育服务基本形态的大众体育, 是一个社会的‘减压阀’, 公众在这个过程中, 不满的情绪得到宣泄、释放, 当这种资源和服务被相对剥夺时, 不仅减压的作用消失, 而且会聚压, 进而波及到公众活动的其他领域, 影响社会的和谐。”[4]

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形式及内容

3 . 1 主体——政府是承担公共服务的主角

服务根源于需求, 公共服务根源于公共需求。公共服务是公民与政府的契约。政府是承担公共服务的主角。“政府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关怀弱势群体只能由代表社会公共权威掌握社会公共资源的政府来承担, 政府理应成为提供这种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主体。”[5]健康是人发展的基础同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从个人角度讲, 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政府层面讲, “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 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6]这两者之间不无关系。在关乎全社会领域的问题上, 政府有责任对公民健康追求负责。体育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 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可以通过体育事业来实现, 而个性化、高层次的非基本的体育健康需求则由市场提供。在文件基本原则要求“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7]所以, 政府应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健康服务, 满足多样化的、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在涉及人民基本需求的健康服务, 政府就有必要运用公共产品的形式来服务于民。

3 . 2 形式——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的公共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主要靠政府体育财政投人供给公共体育产品, 是政府举国办体育的责任之所在。按照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分析, 政府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政府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公共服务。在社会治理中, 公民与政府是一种契约关系, 政府权力源于公民的集体授予, 共同体成员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通过社会契约转化为公共权力。政府通过公民集体让渡的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并有义务提供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民群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在文件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一些涉及公共产品的领域, 政府在无精力顾及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上, 可以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某些形式借助市场中的体育产业来实现。文件也提出政府通过某些如财政、税收、价格、土地等政策来鼓励社会和个人, 通过“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形式兴办体育产业满足社会对体育资源的需求, 并且其现实作用也已经显现。如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体育馆就是在土地政策扶持下满足当地老百姓体育健身需求,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 3 内容——问需于民的公共体育服务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首先在“问”。在关涉公共利益的相关制度设计和程序操作上, 不能主观臆断, 搞面子工程, 而要实际调查研究, 换位思考, 合理设计, 充分了解老百姓需求的实际情况。其次在“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始终坚持群众需要就是工作的着重点, 群众期待就是工作的出发点, 从老百姓身边的事做起。要把老百姓当前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的“民生”事务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 作为问需于民的最终归宿。关键在“效”。成效是检验问需于民的试金石。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受益不受益, 是检验民生体育成效的最高标准。众多的负面例子说明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有些地方做面子工程搞村村灯光篮球场, 在篮球并不普及的农村这体育场地最大的用处在农忙时晒谷子闲时晒杂物。老百姓守着健身路径也不用其健身而是晒被子的最佳去处。故, 了解老百姓的真是所需只有准确把握群众需求, 只有办老百姓最希望办的事、最急需办的事, 群众才会认可、拥护和赞同, 反之必引来唾骂。因此, 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上必须问需于民, 了解老百姓的真是所需, 那些基本的体育健身需求可以通过公共体育服务来供给老百姓。

4 结语

在国家强大起来, 竞技体育在展现国家精神风貌和实力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弱, 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在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呼唤“民生体育”和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缺失的矛盾下, 政府更应该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突出自己的责任。通过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基本需求, 保障民生体育的顺利进行, 才是体育本意的真正回归。

摘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缺失的原因在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不协调发展。在国家强大起来体育的政治和外交功能相对轻松的“后竞技时代”, 在当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呼唤“民生体育”和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缺失的矛盾下, 政府更应该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突出自己的主体责任。政府应根据当下人们对体育的诉求对体育的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并基于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行政管理的主体的角度对“健康服务基本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形式及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健康服务,公共体育服务,行政主体

参考文献

[1]马剑.关于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思考之二:公共体育服务应问需于民[N].人民日报, 2014-01-07 (15)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 [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21/content_2643049.htm, 2014-03-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http://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19/312031.html, 2012-03-20.

[4]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体育科学, 2013, 33 (1) :10-16.

[5]梁德友.论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政府责任[J].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66-70.

[6]伍绍祖.200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sfa.net/Art Detail.aspx?aid=181, 2004-06-28.

公共健康权 篇11

摘 要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质、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深入挖掘和开发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意义深远。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公共体育课 机制研究

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化给人格结构尚未完善的大学生造成了心理障碍。早在上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就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

一、新时期对心理健康内涵和价值的解读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更是明确定义出心理健康的含义: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完整统一的人格。(2)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3)情绪健康稳定,心情良好。(4)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能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以及原因探究

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学习紧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缺失和松懈更是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探究大学生心理障碍多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生被当作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缺乏价值观和情感素质教育,往往易于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抵抗压力的能力孱弱。

(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有效的开展起来,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在事业和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些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祸根[2]。

(三)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发生的重大改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良现象如行贿受贿,暴力欺诈等等都使望公平的大学生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致使有些学生心理失衡、行为偏激[4]。

三、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分析

(一)公共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着积极影响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具体而言,公共体育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激烈的对抗性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有助于其形成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5]。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要去面对和处理虚拟化社会关系,并且每次体育活动都是认知选择的重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公共体育课发展现状。由于现实条件制约,公共体育课很难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担负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具体表现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公共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就是让学生玩玩;课程设置僵化呆板,硬性设置教学内容,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不顾。

四、建立公共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新机制

(一)深入挖掘当前公共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创新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之中。

(二)探索潜在教学资源,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入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的运动项目。我们应该开阔眼界,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使公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大学校园心理咨询部门和体育教学联接起来,全面统筹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把心理咨询中心纳入高校公共体育部门的建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5):41-43.

[2]关玉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与作用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39-40.

[3]潘跃华,李岩松.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J].教育探索.2008(7):126-127.

[4]赵建斌.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6(10):68-70.

[5]李景伦.高校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85-87.

[6]刘晓辉.关于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0(6):150-151.

[7]余芳.健美操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独特功效的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8(5):102-104.

[8]王建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2001(11):8-12.

公共健康权 篇12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 全市区域面积2 311km2, 现辖3个街道、23个镇及1个乡共467个行政村, 总人口10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85.5%。2005年列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4位。2007年全市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40.21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 289元。2006年成功创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示范文明城市。

1 方法

1.1 建立农村健康教育网络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依托诸暨市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 建立农村健康教育网络队伍。

市一级, 政府成立“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领导小组, 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 14个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 各部门明确职责和分工;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设专职健康教育人员3名, 负责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及对镇乡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培训、检查和考核等工作。

镇乡一级, 政府部门各镇乡 (街道) 成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领导小组, 落实1名分管领导, 设立职能科室, 有专 (兼) 职人员1名负责辖区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镇乡 (街道) 卫生院是农村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诸暨市27个镇乡 (街道) 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共233名专职公共卫生人员, 平均每个公共卫生科8.63人, 落实专 (兼) 职健康教育人员各1~2名, 负责完成上级健康教育部门下达的任务, 制订本辖区内健康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组建、培训和指导村级健康教育人员开展工作。

村一级, 以联村医生、乡村医生和村公共卫生信息员组成公共卫生网络的基底。全市设立联村医生835名, 规范化管理村卫生室823家, 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公共卫生信息员1 366名。“联村医生”每人联1~2个村, 每月至少下村3次, 为农民家庭提供免费的基本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村卫生室, 明确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职责并落实考核细则;村公共卫生信息员由本村群众基础好、热心公益事业并具有一定文化的人员担任, 负责所在村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上报, 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群众动员和宣传等工作。

1.2 保证工作经费落实

健康教育经费问题是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的难点之一[1]。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为保证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的落实, 诸暨市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 在市财政和镇乡财政保证基本工作经费的前提下, 实行项目支持、医疗单位自筹、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公共卫生经费的落实是保证健康教育经费特别是镇乡一级健康教育经费的重要前提。以2007年为例, 诸暨市财政投入公共卫生经费4 120多万元, 镇乡 (街道) 政府 (办事处) 配套人均 (按常住人口) 不少于5元共500多万元。其中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市财政提供50万元;1 366名村公共卫生信息员每人每年补助500元, 市财政承担每人250元, 镇乡配套250元;在各疾病防治科研项目、专项经费中预算健康教育经费, 如全市《农村高血压行为干预》项目, 项目经费100万元, 明确规定健康教育经费10万元, 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100万元, 规定健康教育经费10万元等;各医疗单位为提高知名度、提升单位形象以“送医下乡”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投入约30万元, 企业赞助20万元。

1.3 设置有效活动载体

以政府“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中心, 明确各部门和镇乡 (街道) 职责,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争创卫生强镇、卫生村、健康教育示范乡 (镇) 等活动为载体, 促进镇乡 (街道) 、村对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 对参保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以提高农民的保健意识;开展《农村高血压行为干预》项目, 对全市农村15岁以上人群进行高血压筛查和行为干预;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 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

2 效果

2006年5月诸暨市被全国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07年全市健康知识入户率达到85.0%以上, 入村率为100%, 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2.3%, 该结果高于四川自贡市 (66.8%) [3]和安徽合肥市 (62.86) [4], 低于山东泰安市 (82.54%) [5]。农村居民防病知识知晓率:高血压为62.62%, 肺结核为65.22%, 艾滋病为73.47%, 狂犬病为78.94%。

3 体会

3.1 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农民群众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强。据调查, 农民群众希望获得家庭保健知识的比例为77.65%, 希望获得健康教育的比例为57.99%[6]。另一方面, 农村健康教育普遍面临农民缺乏预防控制疾病的科学知识, 健康意识薄弱, 基层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素质低, 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2];农民因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各种新发传染病与某些原已得到控制的旧有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等的死灰复燃, 使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仍然受到威胁;加之农村面广、人多,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人员流动性大, 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3.2 完善的公共卫生网络为农村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的建成尤其是镇、村公共卫生网络队伍的组建, 解决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 使农村健康教育的高覆盖成为可能。联村制度的落实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变被动为主动, 将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改为以预防为主, 这正符合健康教育的工作性质。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职责的落实和村公共卫生信息员队伍的组建, 使健康教育网络真正深入到农村与农民之中。联村医生和乡村医生因其工作性质成为与农民群众最贴近的卫生专业人员, 是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先锋。联村医生和乡村医生在与农民的长期接触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在诊疗和筛查体检工作中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 具有距离近、针对性强、互动性高、干预效果好等优势, 且能及时评价和反馈工作效果, 有利于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村公共卫生信息员生活在农民之中, 群众基础好, 熟悉村内基本情况, 在健康知识宣传、接受、行为干预等活动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是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辅助力量。

3.3 分级培训是提高农村健康教育队伍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宣传知识的标准化是提高农民适从性的重要内容。信息社会, 农民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便捷而广泛, 但现在社会上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良莠不齐, 甚至出现完全对立的理论, 让农民群众无所适从或接受错误的信息。注意对健康教育人员统一定期的培训非常重要, 一是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人员尤其是镇、村一级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及时更新和补充专业知识;二是统一健康教育知识口径, 对其中涉及的数字予以标准化。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水平所限, 对于难以理解的卫生知识的接受更是直接而刻板, 健康教育宣传知识的标准化既可提高农民群众对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的信任度, 也增加了健康行为的适从性, 最终提高行为干预成功率。采用分级培训的方法, 市级负责培训乡镇一级, 乡镇负责培训村一级, 配合统一编印的专业培训资料和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折页等使业务水平不高的村级健康教育人员也可正确传播卫生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欣, 李广地.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 (8) :77.

[2]杜维婧, 王萍.我国农村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7) :536-537.

[3]曾敏, 刘影, 付文佳, 等.四川自贡市农村社区居民健康知识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4 (2) :107-108.

[4]李多富, 马尔健, 陈伟, 等.合肥市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7) :537-538.

[5]石长胜.泰安市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4) :289-290.

上一篇:田径选修课下一篇:中职专业教学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