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制度(精选12篇)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1
自1997年《会计制度》发布以来, 《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与支出等核算工作, 以及财政预算管理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新形势的驱动下, 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逐步推进, 以往的《会计制度》记账方法的差异、会计报表体系的差异, 及会计制度其他方面的不足, 已不能很好地推动国家事业单位稳步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对以往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会计制度》修订工作的进行, 符合财政管理改革、《财务规则》实施的要求, 同时也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能够帮助事业单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求, 以及实现与国际惯例更好地接轨。
一、新会计制度的变化
(一) 简化存货管理方面的规定
原《会计制度》在材料的采购、消耗、投资等方面设定了较多的规定, 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实行物资的管理工作,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方式也日渐显示出不适应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标准划分。在这点上, 新制度作了改进和完善。通过把它们直接作为存货处理, 简化了规定内容, 便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二) 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原《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的计量存在问题, 对固定资产只核算固定资产原值, 不核算固定资产折旧而以计提修购基金替代, 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 虚增了资产价值。新制度固定资产计价方法, 增加了对固定资产安装过程、购入固定资产扣留维修保证金、建造固定资产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专门借款利息的核算, 使固定型资产原值的确认更加客观公正。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来反映其净值, 弥补了原制度的不足。
(三) 协调增加会计核算内容
原《会计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会计核算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为更好地促进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方面做了改进, 保证了会计规范与各财政法规政策的衔接工作。
(四) 加强基建账归入会计总账工作
原《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及收支等基本建设投资只见于基建账中, 并不隶属会计总账范围之内。为加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及降低财务风险,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基建账方面的工作做了改进。规定了事业单位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工作, 并定期将基建账数据归入事业单位的会计总账中。
(五) 其他方面
此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还明确规定了结转结余及分配非财政补助方面的核算, 合理地控制了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规范了资产计价及入账的管理工作, 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资产计量;并对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让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有了更明确、科学的依据;在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上, 实行优化原则, 让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方面得到了加强。
二、新会计制度对单位的影响
(一) 改变会计要素, 统一会计信息
在我国, 以往的事业单位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改变会计要素, 让事业单位的工作向“盈利型”转变, 以及增加以往在事业单位中被“空置”的所有权, 达到统一会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 建立新的会计平衡公式,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
借贷记账法, 即“资产和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种记账法不但提高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能, 而且适应现代会计发展的需要, 使得整个事业单位记账方式得到统一。通过熟悉了解并掌握一“借”一“贷”的特定含义, 改变以往用资金收付法来记账的思维模式, 以此有效考核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 促进发展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
(三) 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上加以修订并实施, 不但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 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同时也能促使事业单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宏观调控需要。经过改革和完善, 新会计制度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均有着不可取代重要意义。
三、如何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一) 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
为了修订后的《会计制度》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和实施, 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新制度的宣传工作, 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书面及口头形式等途径, 进行宣传。
(二) 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
在新旧制度衔接的过程, 新旧会计报表、新旧记账法等方面都跟以往的不同。为了使得新会计制度更好地实施, 各事业单位应该加强组织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通过定期、定时地对新制度相关内容的考核、员工业余时间的自主学习加以落实。
(三) 做好财务软件的配套升级工作
随着新制度的实施及落实, 与财务相关的硬件设备、软件应用也需要进行实时的配套升级, 同时, 财务系统需要进行及时更新。
(四) 做好新旧制度衔接会计实务的处理
衔接工作需要处理的会计实务, 包括及时做好资产清理工作,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将基建数据计入“在建工程”, 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资金的会计核处, 及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允荣, 马丽杰.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重要的变革[J].财政金融, 2009, (29) .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2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根据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2012年底新颁布印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共分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等5大部分,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与原制度相比,该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资产部分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设置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待处置资产损溢等科目以充分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动情况,明确规定基建(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数据至少按月并入在建工程及其他有关科目以有效纳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这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是负债部分突出体现了对负债的分类管理要求。按负债期限、对象、种类等的不同,分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应付票据等科目。将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管理并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工资”、“地方(部门)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等进行明细核算,既体现国家加强对事业单位职工合法利益的保护,又是严肃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纪律的核算措施。
三是净资产部分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及流向追踪。新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分明细对事业单位占用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价值进行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规范了结余资金分配的会计核算,对于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收入和支出部分进一步细化规范了专项资金的核算。事业单位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各类收入中如有专项资金收入的,都应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发生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时,应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以确保专款专用。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3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优势 执行 对策
一、引言
作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历程中的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不仅是对当前时代发展的响应,同时也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基于此,笔者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应用优势为着手点,尝试对如何改进该制度的执行提出相关的建议,仅供参考。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的优势
第一,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透明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不论是在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还是对单位决策的辅助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要满足受托责任方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要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所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全面。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其会计核算只要是针对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要求和形成的,这种核算主要服务于单位的管理人员,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则打破了原有的核算模式,扩大了核算的服务面,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透明化,为事业单位接受来自内外部的监督提供了方便,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作用。
第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的具体使用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与阐述,其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科目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对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进行补充与纠正,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举例来讲,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的编码仅有三位,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将科目编码扩展到四位,科目名称增至六个,且删除旧科目12个,新增科目18个。在这增减之中,实现了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升级与优化。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下,会计信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说明和记录更加全面、合理,使得会计工作的辅助决策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第三,在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向成本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成核算的完善。新制度要求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时,同时减少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通过折旧基金来完成提取折旧的会计核算。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了当期费用支出与预算的一致性,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了便利。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电子技术进行会计报表处理,不仅可以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处理的水平,同时能够有效的缩短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利益使用金蝶、用友等专业性较强,颇具实力的专业电子财务处理软件,来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通过信息电子软件在数据处理和信息处理上的优势,来促进核算准确性的提升,同时有效的避免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作为会计工作人员,我们应与财务管理人员、报账人员等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确保会计信息传播的畅通、及时,从而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基于当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以及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笔者建立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的风险管理,强化业务审批、审核以及会计稽核工作,同时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制止和规避。另外作为会计人员,我们还需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保持较高的职业敏感性,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以促进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从而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三)做好财务软件的配套升级工作
由上文可知,新会计制度较之传统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定上和会计处理方式上等均存在较大的改变。因此为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对单位所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做及时的更新与调整。同时随着各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其他措施的实施落实,个事业单位有必要根据其自身的实践情况对相关财务软件进行升级,确保会计工作与单位整体管理的一致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定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是有促进的作用的,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有较大的裨益。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效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且其本身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刷新自己的认识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保持思想与能力上的与时俱进,推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落实和发挥,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国玉,李伟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变化及影响探析[J].商业会计.2013(09).
[2]崔立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3(07).
[3]乔元芳.解读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八项主要突破与创新[J].新会计.2013(0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探讨 篇4
一、新会计制度的的执行的积极影响
1、新会计科目、账目更加实用、科学
新的会计制度下,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各科目项目中配设了更多的实用性账户, 而且本着一切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取消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账户和科目, 这样就确保会计报告清晰化、细致化与实用化。在这种实用性会计制度下, 其中的会计工作内容也更为全面, 工作方法也更加科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变革就是:形成了“在建工程”会计科目, 这一科目是针对事业单位建设、工作设备维修与改造等形成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的, 通过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能够有效完善单位的资产管理, 确保事业单位自身牢固抵御和预防财政危机。
2、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更加科学
新的会计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提出了计提折旧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能够明确计算出固定资产经过长期使用所出现的损耗量与价值下降幅度, 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地折射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科学支持并完善了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 也有利于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 也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做出了新的改革与规定, 改变了传统的一次性摊销的弊端, 实行分期、分阶段摊销。
3、创建了权责责任制
以往会计制度的运行体现的收付实现制, 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也引发了多种不可解决的问题与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了解除这种制度的弊端, 新的会计制度中实行了权责制, 也就是对单位一些相对特殊有重要的经济业务实行权责发生制, 这种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完善成本控制, 收获更高的经济利益, 也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的透明化、客观化, 使单位在一个更加公开的状态下经营, 全面提高了其绩效管理。
4、财务报表内容更加健全、完善
为了确保财务报表的公开、透明, 在拥有以往的财务项目基础上, 又配置了财政拨款收支项目, 而且通过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对资产负债表也进行了革新与完善, 这种改革切实照顾到了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现实状况, 具有实用性功效, 能够确保财务报表内容更加健全、完善, 从而为财务管理、会计预算等提供有利的数据信息, 同时, 新的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吸收了国际标准, 能够确保其在国际上流通、使用。
二、新会计制度运行中的重点注意事项
1、执行成本和收益问题
新会计制度的运行与实施是对旧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在初次运行过程中难免要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运行主体, 也就是事业单位做好准备。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相关部门、专业人士不断摸索、探究与计算得出的结果, 其中任何一个制度的最终敲定都凝聚着人力、物力和财力, 经过复杂的资料搜集、探究后最终形成的制度能否最大程度发挥积极作用, 这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科学与否, 同时也需要运行主体, 事业单位的灵活运用与机智配合, 事业单位要衡量好新会计制度执行成本以及最终收益之间的关系, 要本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 科学、灵活地运用新的制度, 为单位自身的发展谋得更多的积极利益。
2、核算问题的注意事项
不同于旧的会计制度, 新制度对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明显的革新, 这就是对会计工作人员形成的业务挑战, 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要改变、适应新的核算方式, 要克制旧的核算方式的误解和干扰。容易出现问题主要有:
(1) 会计核算原则的转变。传统的收付实现制。 (2) 固定资产折旧与修购基金等方面的核算进行了明确规定,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开设一个特殊、专门的基金科目, 从而配合新制度, 完善的对修购基金的管理。
3、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1) 科目衔接问题。国家财政部门针对新会计制度实施后所涉及到的新旧制度交替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过颁布法规做出了处理规定, 而且也对一些关键、重要的会计科目对接问题点明了处理方案, 然而, 这些规定和办法毕竟都只是理论上的探索, 并未针对现实情况去发挥作用, 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新制度执行时, 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使财务人员无所适从, 甚至束手无策, 特别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更为棘手,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学会灵活变通, 小心谨慎。
(2) 财务报表的衔接问题。根据财务部门颁发的衔接问题方面的法规文件, 其中规定:事业单位在编制制度改革后的财务报表时, 不能填写前一年的对比数据。这种规定就容易引发问题和矛盾, 例如:无法科学对比、统计会计信息, 一些不负责任的单位可能会借此机会掩盖真实信息, 影响了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无法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同时, 新会计制度规定, 新的财务报表要增加一个附注, 附注相当于对财务报表的有益补充, 其中必将充斥着关于单位财务方面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需要根据科学结构来系统地规划、设置, 确保其真实性、条理性, 然而在衔接规定中却没有涉及到附注的内容, 也尚未对具体的编写方法极其设置方法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这样就形成了财务报表衔接问题和矛盾, 会使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面临矛盾和问题。
三、新会计制度执行问题的解决方法
1、针对新制度运行的成本付出与最终收益问题, 最佳的解决方法就是要深入解读新的会计制度, 将其同旧的会计制度进行对比, 分析出新制度的不同之处与显著特征, 再结合自身单位的业务经营特点、管理特征等等来进行灵活运用, 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 趋利避害地利用新制度, 在科学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对单位会计制度的积极影响, 获得最大的收益。
2、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步要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新制度, 明确其适用范围, 加强对新会计制度下关于账户设置内容的研究, 会计工作人员要进行自我调整, 试着改变以往的核算操作方式, 逐渐适应新的核算方法, 积极面对各种核算问题, 循序渐进地提出科学的修正建议。
3、针对新旧制度衔接中的问题, 首先要加大对新制度的运行与实践力度, 特别是单位财务工作者要全面、深入地解读新会计制度, 单位可以组织专门的研讨会, 组织特定的会计技能培训, 从而更加深刻、直接地了解新旧制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产生一种敏感的防范意识, 能绕开问题时尽量绕开, 特殊情况下则要积极商讨问题解决方案, 在财务报表方面, 需要对其附注等问题做出详细、具体的说明, 确保新的制度能够切实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打造一个科学循环机制, 使新的制度切实体现出优越性和积极意义。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事业单位自身的探索、调整与适应, 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同事业单位建立好联系, 善于针对新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改革与完善, 确保新制度优势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摘要:事业单位今年以来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 这一举措可以说为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是对旧的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有效规范了事业单位的预算、核算方法, 同时也对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业单位要想确保自身的会计制度得到稳定、妥善的运转, 首先要对新的会计制度的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 明确其优势特征, 科学灵活地运用这一制度来发挥其优势来为事业单位服务。本文针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展开讨论, 分析了新会计制度的执行背景以及积极影响, 并对应探究了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雪芬.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 .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J].财会, 2012 (22) .
[3]刘晓玲.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独立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8) .
[4]陈敏, 沈俊玲, 肖海英, 陈菁菁.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 (2) .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5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日期是(C)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2月7日 C.2012年4月1日 D.2012年6月1日 2.事业单位预算编制(D)
A.实施零基预算 B.不得参照以前预算执行情况 C.可以赤字 D.应当收支平衡 3.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B)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经营收入
4.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B)
A.必须大于零 B.可以等于零 C.可以不按规定用途使用 D.可以超定额使用
5.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这种净资产是(A)
A.事业基金 B.非流动资产基金 C.专用基金 D.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6.每日对“现金日记账”账款核对中发现现金溢余或短缺的,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应贷记(C)
A.营业外收入 B.其他应收款 C.其他收入 D.其他支出 7.下列会计科目期末应没有余额的是(B)
A.银行存款 B.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C.短期投资 D.无形资产 8.事业单位随买随用的办公用品,应当(D)
A.计入在建工程 B.计入固定资产 C.计入存货 D.购进时直接列作支出 9.长期投资的入账价值是(A)
A.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B.购买价款 C.购买价款及手续费 D.购买价款及税费 10.下列资产不用计提折旧的是(C)
A.房屋及构筑物 B.通用设备 C.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 D.专用设备 11.事业单位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作为(D)A.固定资产 B.存货 C.在建工程 D.无形资产
12.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本单位无力支付票款,按照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B)A.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B.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C.借记“应付装款”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D.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13.发生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缴金额,应借记(B)A.应交税费 B.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C.营业外支出 D.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4.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填列方法正确的是(A)
A.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B.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填列 C.应根据“累计摊销”科目余额填列
D.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借方发生额减去“累计摊销”贷方发生额 15.资产负债表中可以根据本科目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是(C)A.货币资金 B.长期借款 C.应缴财政专用户款 D.其他流动资产
16.收入支出表中“提取专用基金”项目,反映事业单位本年按规定提取的专用基金金额。下列关于本项目填列方法正确的是(D)
A.应根据“本期事业结转结余”科目本年发生额分析填列 B.应根据“经营结余”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分析填列 C.应根据“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的余额分析填列 D.应根据“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分析填列
17.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是指(C)
A.事业支出 B.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C.经营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18.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收入应该计入(A)
A.事业收入 B.经营收入 C.其他收入 D.财政补助收入 19.事业基金的管理原则是(A)
A.收支平衡 B.专款专用 C.先提先用 D.勤俭办事 20.下列项目应该根据“事业支出”明细科目分析填列的是(C)A.本年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B.本年上缴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C.本年财政补助支出 D.本年财政补助收入
21.“弥补以前亏损的经营结余”项目,反映(D)
A.反映事业单位因本年发生需要调整以前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事项,而对年初财政
补助结转结余的调整金额。
B.反映事业单位本期经营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C.反映事业单位本年除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之外的结转结余金额。
D.事业单位本实现的经营结余扣除本年初未弥补经营亏损后的余额。22.下列项目中应根据自身项目期末余额填列于财务报表的是(B)A.无形资产 B.累计折旧 C.非流动资产 D.长期借款 23.对外捐赠存货,应贷记(C)
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待处理财产损益” D.“其他支出” 24.期末应将“其他支出”科目中“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A)A.“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B.“事业结余”科目 C.“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D.“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25.在为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人员计提薪酬的会计处理正确的是(D)
A.借记“其他支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B.借记“事业支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C.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经营支出” D.借记“经营支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26.下列科目期末不应该转入“事业结余”的是(C)A.“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B.“上缴上级支出”
C.“经营支出” D“其他支出”中的“非专项资金支出” 27.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包含(D)
A.收入完成率 B.人员支出比率 C.资产负债率 D.收入支出配比率 28.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包含(C)A.可靠性 B.真实性 C.一致性 D.可比性 29.以下哪项不属于事业单位的净资产(B)
A.事业基金 B.待冲基金 C.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D.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30.事业单位报送的财务报告不包括(D)
A.资产负债表B.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C.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D.收入支出决算表 • 多选(2×20=40分)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B.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C.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
D.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2.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ABCD)
A.隐瞒 B.滞留 C.截留 D.坐支
3.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AC)的总结性书面文件。A.财务状况 B.经营成果 C.事业成果 D.现金流量 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有(ABCD)
A.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B.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C.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D.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5.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是(ACD)
A.核定收支 B.非定项补助 C.超支不补 D.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6.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包括(ABC)
A.专利权 B.著作权 C.商誉 D.土地所有权
7.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下列哪项投资(ABCD)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A.股票
B.期货
C.基金
D.企业债券 8.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BCD)
A.预算编制与执行 B.资产使用 C.收入支出状况 D.负债情况 9.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包括(ABD)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净资产 10.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ABD)
A.货币资金 B.短期投资 C.无形资产 D.应收及预付款项 11.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包括(ABD)
A.资产负债表 B.收入支出表 C.利润表 D.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12.关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关于其成本入账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有凭证的根据有关凭证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
B.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
C.没有相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固定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D.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13.融资租入的需要安装的设备,会计分录处理正确的是(AD)A.按照实际支付的相关税费、运输费、途中保险费等,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封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
B.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C.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长期应付款”
D.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
14.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下列科目期末余额合计数填列的是(ACD)A.库存现金 B.应收票据 C.银行存款 D.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5.收入支出表中“事业类收入”包括以下哪些项目的合计数(BCD)A.营业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16.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的预算管理办法包括(ABCD)
A.核定收支 B.定额或者定项补助 C.超支不补 D.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17.事业单位事业支出包括以下内容(AD)
A.基本支出 B.经营支出 C.上缴上级支出 D.项目支出 18.专用基金管理原则(ACD)
A.先提先用 B.勤俭办事 C.收支平衡 D.专款专用 19.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BC)
A.预算编制与执行 B.资产使用 C.收入支出状况 D.固定资产投资 20.其他支出包括(ABCD)
A.利息支出 B.捐赠支出 C.现金盘亏损失 D.资产处置损失
判断(1×30=30分)
1.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2.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3.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财务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4.人均基本支出,是衡量事业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计算公式为基本支出比上实际在编人数。(×)
5.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单位收支差额。(√)
6.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绝不不予调整。(×)7.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也包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8.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
9.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于医院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代替“支出”。(√)
10.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全面性是指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11.财政应返还额度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事业单位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本科目应当设置“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个明细科目。(√)12.低值易耗品应在领用时一次摊销。(√)
13.固定资产仅仅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之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14.为维护无形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漏洞修补、技术维护等所发生支出,应当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15.事业单位应该对无形资产经行摊销,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除外。(√)
16.事业单位处置资产一般应当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所以年终本科目没有余额。(√)
17.事业单位应缴纳的印花税不需要预提应缴税费,直接通过支出等科目核算,不在应缴税费科目核算。(√)
18.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19.资产负债表中“非财政补助结余”项目,反映事业单位子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给财政补助结余弥补以前经营亏损后的余额。(√)
20.“调整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事业单位因本年发生需要调整以前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事项,而对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调整金额。(√)
21.收入支出表中“财政补助收入”项目,反映事业单位本期从上级财政部门去的的各类财政拨款。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22.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23.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可以进行调整。(×)2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用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25.事业单位经营的接受外单位要求的投资回报的项目执行企业财务制度。(√)26.事业单位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即可出租。(×)27.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8.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29.事业单位可以编制赤子预算。(×)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 篇6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管理;问题;有效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应该不断加强预算管理水平。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等,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因此,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长久稳定发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深受以往预算管理方法的束缚,因此,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以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预算管理业务还没有成熟。与此同时,目前出台的新会计制度在预算管理方面尚不完善,没有明确的细节,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很难把握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最终导致了预算管理方面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二)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事业单位一直都没有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预算管理监督机构,从而使得很多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同时,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偏低,而且很多相关的财务人员由于受到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从而使得工作方式比较落后。在目前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财务人员的思想不能转变过来,依旧保持以往的工作经验,因此,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从而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并且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事业单位也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并且缺乏预算评价机制,从而使得预算数据经常出现差错,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有效措施
(一)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从而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把预算管理的监督体制落实到实处。另外,事业单位还应该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最后,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手段来进行预算管理工作,从而降低预算管理工作的失误,最终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要想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新会计制度下,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培养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预算管理意识,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其次,事业单位应该不断的吸纳具有高素质和较强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从而充实财务人员队伍;最后,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聘请国外相关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来莅临指导,增长财务人员的专业经验,从而保证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工作来说,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显得非常重要。目前,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完善,预算编制工作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保证了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预算编制方法主要包括零基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它主要是在编制各类支出预算时,要以零为基底,与之相对的是基数增加法。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定期加强预算编制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完成社会职能的需求。
(四)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也属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一旦遇到预算管理问题,就应该追求相关预算管理人员的责任,从而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从而防止资金出现闲置的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海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167+180.
[2]姜良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176-177.
[3]韩爱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4,06:45-46+65.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7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修订并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 , 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建立了“双目标、单系统、双基础”会计核算模式, 采用“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并要求基建数据定期并入“大账”, 从根本上解决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完整、不协凋、不清晰和不合理等新问题。新会计制度执行以来, 人们反映一些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过于繁杂, 笔者进行了归类、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或建议。
1 支出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与核算
为协调预算、财务双目标的需要,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支出”科目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在主要账务处理中可以在二级科目“财政补助支出”下设基本支出、项目支出, 也可以在二级科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下设财政补助支出, 这种做法实际上增设了一个层级明细核算,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增加了一套明细核算资料。从操作性角度考虑, 可将“财政补助支出”从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提升为一级科目, 从“事业支出”科目中单独分离出来, 不仅可以简化支出明细核算, 且不影响其最终的核算结果。
2 非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对应关系
为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新会计制度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事业单位在取得相关非流动资产时, 在反映相关支出增加, 同时反映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增加, 这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显著特点。对出售或以其他方式处置非流动资产时应事先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 这种做法引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新会计制度还规定: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 借记长期投资, 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 (长期投资) ;同时, 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贷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参照企业会计核算理念, 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 也可以借记对外投资, 贷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资产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同时反映非流动资产基金内部一个明细项目增加而另一个明细项目减少, 其核算结果是一致的, 这样可增强会计人员跨行业换岗的适应性。
3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修购基金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修购基金, 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 并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购置和修缮科目中列支 (各列50%) , 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 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据此, 财政部鼓励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在实际执行中涉及两个具体问题:一是, 对缴纳所得税的事业单位计提修购基金, 可直接计入当期相关支出, 近期内可减轻单位税负;而计提折旧不能计入支出, 近期内可增加单位税负。二是, 事业单位如果参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资产最低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部分事业单位可能出现零净资产的状况;而计提修购基金, 一般情况下不影响非流动资产基金变化。因此, 事业单位在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 会充分考虑上述两个具体问题, 势必影响同类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此建议对属于所得税纳税人的事业单位都应当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4 拨入专款与相关会计科目的衔接
原会计制度规定:“拨入专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新会计制度取消了“拨入专款”、“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 将各项专项资金收入根据不同资金来源分别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科目, 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根据《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应将“拨入专款”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贷方, 将原账中“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借方;这一规定与原“拨入专款”的核算内容有出入, 应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转入新账“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5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8
当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管理需求。因此,我国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完善。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现状分析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关于资产管理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必须明确反映出单位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情况,并按原值反映财政资产的动态管理系统。因此,事业单位必须重新开发一套实施折旧处理的专门系统,这样不仅给财政资源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出现重复劳动情况。不但如此,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会计部门并没有因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达成统一意见,导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缺乏相关的政策作为理论支撑。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量化指标不明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出现了固定资产量化指标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的操作性降低,也会使各个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差异。此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先后重复购入的物品是否同时计入固定资产科目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给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执行带来不良影响。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关于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需查明原因或进行审批后再进行处理的资产,必须实施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进行核算,而且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并不用考虑其残净值。因此,报废处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时,应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按程序经部门进行审批后才能对其进行处置。通常情况下处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时,可以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值转入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等到相关部门审批合格后再同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进行对冲。若固定资产已完成计提折旧,其账面值会显示为零,则无法进行转入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的财务处置。
(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关于核算方面的问题
与以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在核算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因此许多会计人员在执行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习惯于原核算方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核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新会计核算原则已从原来的完全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同时作用的新形式。2.新会计核算制度严格规定修购基金核算方式与固定资产折旧,要求其修购基金必须设置相应的专用基金科目。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设了两个净资产科目,分别是财政补助结余与财政补助结转,并明确规定了这两个净资产科目的处理程序,加强财政投资资金的核算力度。4.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长期投资科目主要包含了长期债权投资与长期股权投资两项,两个长期投资科目的核算方式都是成本法,但并没有引进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各种衔接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出现的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账户衔接问题和财务报表衔接问题。其中,在账户衔接方面,财政部不仅制定了相关规定针对账户衔接问题,而且还对新旧制度的账户衔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财政部也对事业单位负债类账户、资产类账户和净资产类账户等会计科目之间的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财政部并没有结合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财务人员在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产生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此外,由于这些会计科目之间的衔接方式十分死板,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灵活使用要求。
除了账户衔接问题外,还存在着财务报表衔接方面问题。财政部《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明确规定了2013年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报表与2013年事业单位期初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其中,编制事业单位2013年年度财务报表时可以不用填写上一年度的数据,这样的编制方法会造成两年的数据信息无法进行直观比较,甚至会存在掩盖会计信息的情况发生,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符合其真实性特征,财务报表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财务报表的内容必须包括会计报表与相关附注。附注作为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组成要素,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及安排,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得到井然有序的展示。但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指出附注的编写方法,导致财务人员在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改进措施
(一)资产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针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必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顺利执行。因此,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管理部门之间应该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在利用现有的资产管理资源前提下实现事业单位财政资产动态管理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得到一定的减轻。此外,还应该统一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折旧政策。
(二)量化指标不明确的改进措施
由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固定资产量化指标不明确,因此财务部应该统一规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同类物资数量标准,并将先后购买的同类物品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项目,从而避免不同数量的同类物品在管理模式方面的差异。此外,统一规定事业单位非财政拨款的收入规模,按照事业单位的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的相对比例或绝对数额。
(三)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的改进措施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方面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完善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及已完成累计摊销资产的审批手续。事业单位再按照相关的制度实施资产注销操作,不需纳入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但部分收入与支出仍需要通过预计事业单位的资产净值再进行计提折旧,从而确保进行资产计提折旧后仍能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实施账务处置。
(四)核算问题的改进措施
基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出现了许多核算问题,要求财务人员必须透彻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内涵,明确新会计制度能在哪些方面使用。而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系统学习新会计制度账户设置方式,改善以往的会计核算习惯,熟练操作新会计制度的科目核算方式,科学采用已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从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五)衔接问题的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执行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新旧账户及财务报表的衔接知识。通过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指导账户填写新的财务报表和普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能有效改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同时,还应对财务报表衔接进行必要的修订及补充说明,确保新会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编制财务报表附注时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会计准则,加强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调。
四、结束语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给事业单位改革带来了良好环境。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财务风险。因此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加强资产管理、量化指标、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核算及衔接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从而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珏,王宇.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2013.14(14).
[2]郭蓉.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问题的探讨[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07(07).
[3]罗庆云.关于我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3.13(13).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9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创新与变化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目的是为了达到财政部对于国有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着力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行为。结合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 以下简称 “新准则”)出台的新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新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被加强,新准则和新制度改变了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对固定资产 “虚提”了折旧, 并且选择了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来替代其净值,完善了固定资产的计价。
( 2) 新制度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体系,实行优化原则, 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 3) 注意了相关法规政策的一贯性,会计核算的范围被扩大。新准则和新制度增加了关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收支分类这些方面的会计核算内容,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为全面和规范。
( 4) 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为财政资金的监管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 5) 加强了对基建账的管理,新制度对原基建账管理做出了改进,除它要独立核算,单独建账外,定期还要将基建账数据并入单位会计 “大账”核算,这一规定有助于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完整性,对降低和防范财务风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6) 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的计量原则,通过账实核对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不流失。
( 7) 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的支出分配进行了合理的控制。
( 8) 新制度对原来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全面完善了各科目的核算内容,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 1会计基本假设的问题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事业单位一直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而新制度对此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制度性规定,导致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说明,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是为实现社会目标而服务的,并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但是持续经营假设也是必要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忽视了这一点。此外,由于会计假设定义的缺失使得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对制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会计分期假设理解不到位,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积极性不高。
2. 2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核算的难题
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科目,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而言,是一种重大进步。但是,在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摊销的实际核算时,新制度中只是规定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和摊销,并没有对年限总额法和加速折旧等折旧方法的运用进行具体的说明,也没有对这方面的详细规定。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以其成本为应折旧金额,并且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此处明显与事实不符。如此模糊的解析,对于从没有对资产进行折旧的事业单位多少会造成会计处理上的困难。
2. 3会计核算基础问题
会计核算基础主要可以划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依然采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针对部分经济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具体说明其在哪些具体情况下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这就给事业单位变更会计基础和会计估计制造了制度接口。不论是生产经营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随意变更会计基础和会计政策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导致会计核算单位的财务信息难以反映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2. 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问题
会计核算之中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灵魂。决策者唯有使用真实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和存在宗旨不同于商业企业和制造企业, 但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会计信息依然是必然要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没有严格和具体的要求。会计核算一方面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另一方面则要提供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如果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缺乏质量要求,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会计信息难以对决策有用,这最终会导致会计核算成为一种机械式行为。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3. 1减少会计信息操作空间
为了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从会计准则方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会计准则,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行为。对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稽核制度、会计人员轮岗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的真实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源头预防和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只有制定了科学的会计信息准则,对会计信息操作的空间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才能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2提升财务内控工作水平
在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工作上,一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法可依,能合理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内控制度制定之前,广泛听取广大员工尤其是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意见,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案,在企业职工代表的监督之下,按照方案流程进行制定。在制定的内容上,一定要明确重点细节。
3. 3树立会计核算的新理念
我国事业单位采取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有限的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获得资金,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这给我国事业单位的持久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和弊端。事业单位采取多渠道筹资模式是其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事业单位实现持久发展的前提。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该将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开核算,使得预算资金能够在事业单位之中得到合理的应用,将财政资金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事业单位要认真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提出若干问题,树立新的会计核算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修改、反馈,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制度之中。
3. 4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增强财会工作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与熟悉,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财会管理队伍建设事业单位应定期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会计人员就新会计制度变化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此外,事业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还可以有目的性地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来提高财务管理力量,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质量。
3. 5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对于事业单位施行新会计制度中遇到的科目核算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然后力争和有关部门一道进行修改完善,使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原有制度的一种深化、优化和拓展,对有关条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实施过程中,极大促进了事业单位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当前的财政体制的发展方向相符合,与事业单位的财务方面的发展相向而行。但是,在实际实施后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意见及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成云.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11-12.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10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管理,变化
一、概述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管理运营、开展活动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也是其决算管理的前提条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决算也是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总和报告。正是基于此,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和基础,预算编制一旦经过编制和审核批准之后,就不能够随意变动,应当在实际运行中严格执行。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在预算管理上实行核定收支、超支不补、定项补助、按规定使用结余结转的管理办法。正是基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合理编制财务预算正成为事业单位日常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收入分类改革和公共财政制度。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和内容,并对其财务活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执行和落实。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财政部于2013年制定并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有机结合,是推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体系健全完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落实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变化分析
第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计量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这主要是表现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的会计处理以及固定资产后续会计计量方面。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上规定更为明确,尤其是对于事业单位无偿所取得的固定资产,更是进一步详细规定了其入账价值的计量方法。同时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方面,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处理,明确要求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这不仅体现出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价值损耗,同时对于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对于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以及财政资金结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都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这是对之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完善和改进。在事业单位财务收入的科目设置上,区别对待财政补助收入以及非财政补助收入,并对财政补助收入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范围等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财务支出方面,增加了事业支出会计科目,而取消了原先的专款支出会计科目,并对于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的范围进行了明确,围绕资金的来源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不仅如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结余会计核算进行了明确,区别对待财政资金补助结余以及非财政资金补助结余,依靠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资金结余以及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对非财政补助资金结余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相比较于之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层次和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补充和拓展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同时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新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以此来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及时合理披露。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的透明度,也更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状况的关注需求。不仅如此,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支出项目的列示,改变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只是对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项目进行了保留,这样也更能够符合会计的基本原理,在核算计量上更为准确合理。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体系,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保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围绕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梳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内容,在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信息披露上更能够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进一步补充财政补助收支表,切实完善了事业单位公共收益中所包含的经济信息。依靠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既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管理者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了解和把握之前年度财务收支状况,在此基础上准确了解本单位的盈利能力以及财务情况,并为后续安排年度收支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能够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考核执行情况时提供相关的执行情况报告。不仅如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更为关注报表附注的披露情况,这对于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提供了更为充分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上讲,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进一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保障。
第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围绕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科目设置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说明。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结余等相关的会计科目在设置上都有了明确要求,并对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在会计核算上区别对待非财政补助收入跟财政补助收入,这不仅有利于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管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不同的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更为有利。通过将事业单位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情况在会计账户中进行计量和反映,更能够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是事业单位强化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进一步区分可分配结余以及不可分配结余使得预算管理的资金范围更为明确,按照资金支出不同进行分类记账,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减少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不可控性。
第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化了资产核算,并围绕事业单位资产入账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更能够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明确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方法,推动了事业单位资产实际价值跟实体形式的结合,在充分考虑新增资产对预算管理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减少和规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资产的后续计量上,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通过合理引入资产损耗科目及时摊销无形资产,并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这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情况,通过对事业单位资产价值进行更为公允的计量和反映,切实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永飞.浅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现代商业,2014(05).
新事业单位制度 篇11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继承了原制度中在事业单位会计实践中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并在此部分的基础上也有了针对性的突破和创新。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相比,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主要有如下更新:《新会计制度 》由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五部分,由近5万字组成。主要是通过设定详细会计科目使用方法及规定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及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与《新财务会计规则》、《新会计准则》、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分的创新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统筹协调,在沿用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理部分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重大理论环节和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的大胆创新和变革,发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的总体风格。
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和变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新会计制度对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活力,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促进单位收入合理化分配、确保政府部门有效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同时还从财务上保障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综合)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薪酬与税收等一系列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进程相协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三是新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经验惯例和我国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方法,如引入了“虚提折旧和摊销”(即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上,重建非流动资产基金)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新方法,增强其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的变动、使用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和入账管理,对于没有相关凭证的资产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入账,如接受捐赠的资产等;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数据要及时并入“大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并重点强调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四是新会计准则为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提供前提条件,明确界定了非财政补助收入的含义、结转结余的要求,鼓励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实施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并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结转、 结余及分配的会计核算。对于非财政补助收入,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这些规则,将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新会计准则全面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进一步描述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规定,全面系统地改进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编制,为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基本工作,加强对接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完善的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六是新制度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情况的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统一了事业单位对财政投资收入核算的方法和具体标准。新准则在收入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有利于事业单位准确记录重大的财政收入、支出,强化预算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最终管理权,从而加强了对单位资产控制和合理配置。
另外,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颁布的,根据实际需要精减了复杂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增添了相对简单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名称的更改使以后的财务报告编制更方便、更加完善,让财务报告使用者感觉更详尽易懂。
二、实施新《会计制度》应关注的重点
一是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把会计核算功能与会计监督功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经营成本的核算制度、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预算的制定执行等内部管理工作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二是因新《会计制度》涉及和体现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的方面较广泛,所以事业单位在实施和落实工作中应注意,《新会计制度》涉及的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单纯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别是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基础建设项目、划分负债流动性等工作中,应当同本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合作,同时在单位内部开展新《会计制度》的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新旧会计制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的研究探讨、深入理解和强化,从而加强落实会计相关工作,最终达到在新《会计制度》的引导下,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带动事业单位完成工作目标。三是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工作中,要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的变动,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其中财务报表中的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是新增加的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根据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原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特别是借鉴了一般企业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方式,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内容进行排列,这样可以为事业单位在未来进行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另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会计工作交流和借鉴,不断满足单位各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要求。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施新《会计制度》时应做好与旧会计制度交接工作,同时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应强调新旧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变动应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具体规定执行。
三、结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经济活动具体的适用范围规定、具体会计目标的确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设立和增减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步。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还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笔者总结有如下几点。一是虽然新会计准则已经向《企业会计准则》靠拢,但仍然不能与其达到的具体的一致性。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不应因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其会计准则从会计准则体系中独立出来,这样或导致会计准则很难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目标,也不符合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向。二是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在各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朝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会计核算的角度上来说,事业单位应不再单独设置会计准则,要并入《 企业会计准则》和《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这将是以后的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符合这个发展趋势的要求。
浅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 篇12
1. 根据财政改革增加会计核算的内容
根据财政改革要求,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减少资金拨付过程的中间环节, “新制度”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和部分预算管理的核算内容, 创立了“零余额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科目, 并且在部门预算部分新增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 采用“按月做结转, 年终转结余”的核算方法, 促进了与财政政策改革的贯彻落实。
2. 简化了存货管理, 加强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将原先规定为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部分, 在新制度中全部划分为存货处理, 这种做法大大简化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 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固定资产核算创新引入“虚提”折旧的处理方法, 计提折旧时只冲减流动资产基金, 直接减少净资产, 而不必计入支出。这样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反映固定资产随着时间和使用而发生的价值损耗, 另一方面又不影响单位的支出预算, 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
3. 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
“新制度”引入“在建工程”科目, 正式把基建项目纳入了事业单位核算体系, 基建账数据要定期并入会计“大账”中, 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另立帐套、独立核算与事业单位“大账”分离的现状, 解决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不完整的问题, 使事业单位的报表统计范围达到全覆盖, 便于事业单位内部和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4. 引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概念
“新制度”引入“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事业单位处置资产时, 一般应当先记入此科目, 按规定报批后再进行账务处理。这种方法保证了事业单位在报废资产时能正确衡量资产的实际金额。此外, 为配合非流动资产的核算, 在净资产科目中引入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并下设相关二级科目, 替代了旧制度中的“事业基金”和“固定基金”等科目, 实现了功能相近科目的整合。
5. 引入财务报告概念, 改进财务报表体系
“新制度”对原有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改革。一是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并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设置资产和负债项目, 并且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这些新科目计入净资产项目中, 同时参照企业利润表的格式, 即“多步骤式”来设置收入支出表, 这样就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与企业会计报表相趋同;二是对原报表体系进行了补充, 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三是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规定应明确计量原则, 无法可靠计量的按名义金额入账, 并要求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 固定资产重新界定、补提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
“新制度”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由原先的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 (含) 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 (含) 以上变更为通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 (含) 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 (含) 以上, 这就要求对原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进行重新界定, 由于有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量巨大、种类庞杂, 而且日常对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导致固定资产台账记不全, 原始入账价值及购入时间查起来比较费时费力, 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重新界定和补提以前年度折旧的计算遇到了问题。此外按月计提折旧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账目更加明细, 但明显这种方法的工作量很大, 这无疑增加了财务人员的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其他财务工作的时间, 影响了整体工作效率。
2. 项目专款支出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明晰
“新制度”对拨入专款的来源作出明确要求, 即根据资金来源分别计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科目中核算;对于支出的核算, 只规定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 而对“项目支出”科目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并没有明确的给出清晰的界定和举例。比如:上级单位拨入一笔某项目的经费专款15万元, 并规定其中7万元用于办公设备购置, 5万元用于公务用车运行费, 3万元用于人员经费。如果一个事业单位同时负责多个项目, 并且每个项目都拨入需要多种用途支出的专项经费, 这就使得在这一科目的处理上, 无章法可依, 容易因业务的复杂而影响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对月末转入相应的补助结转科目也增加了难度, 不利于有效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情况。
3. 财务报表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财务报表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归根结底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的, 然而新版财务报表在对外报送时, 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以天津市为例:在事业单位法人年检中, 需要报送财务报表, 并且要求报表中的净资产额不得高于或低于单位开办资金的20%, 否则就要重新验资, 并申报调整。但是新版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项目中新增包含了“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 尤其是这些科目中含有项目结转的部分, 其核算的大多是由财政或上级部门拨入的带有“专款专用”性质的专项资金, 并且还将在次年中继续使用, 故实质上并不算是事业单位本身自有的净资产, 特别是一些核算专项工程的事业单位, 由于工程未完工, 有时会积淀大量的专项工程资金, 出现超出了年检的净资产要求, 致使年检不能通过的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1. 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衔接处理
固定资产核算是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所以要做好固定资产在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首先, 对于固定资产台账不全的单位, 会计人员要做好固定资产台账的补记工作, 在补记台账的同时将已经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要及时的划分出来, 调整为存货或无形资产处理。然后将全部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梳理, 按规定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折合成月数) , 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表, 在2013年末实施一次性追溯的补提折旧。最后, 从2014年起按月开始进行计提折旧, 这样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新制度的平稳过渡和衔接。
2. 完善对项目专款支出的核算
针对多个项目且每个项目有多种用途的支出核算, 应该建立多级科目核算的方法。 (见图一)
支出类科目应按上图一级至五级科目依次设立, 五级 (含) 以后的明细科目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根据实际发生业务自行设立。这样一来, 每个项目的支出核算变得脉络清晰, 月末更加便于将各项目支出转入相应的补助结转科目中, 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保证了预算编报内容的完整性。
3. 调整财务报表格式, 做到实质反映财务状况
建议对新版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项目的格式进行微调, 具体如下:将净资产项目中的“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两个科目, 下移至“净资产合计”之后, 即“净资产合计”只包含基金类、结余类科目的金额, 并在“净资产合计”后面填列“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金额, 这样既能保证报表的编制平衡, 又能真正反映属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净资产金额,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真正的财务状况。只有对财务报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才能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更有效的财务报告评价体系。
四、结论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我国新的经济环境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新背景下推出的, 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有重大的影响。同时, 为了使新的会计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 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按照相关部门的指导, 循序渐进的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工作。在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之初, 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也就需要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在前进中发现不足, 逐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正式颁布印发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有很多新的亮点, 与企业会计制度趋同度也越来越高。针对如何使事业单位更好的实施“新制度”这一问题, 本文先是归纳了“新制度”有哪些创新和变化, 并指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实施
参考文献
[1]关振宇, 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实意义探析, 财政监督, 2013 (8) :3-4
[2]苏善江、何跃群、税雪, 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联性, 商业会计, 2013 (11) :93-94
[3]杨成云,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累计折旧计提思考,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09) :11-12
[4]林鹭影, 探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会计师, 2013 (16) :21
【新事业单位制度】推荐阅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详解 课后练习08-25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6年试题10-19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形资产核算问题探讨06-20
2023年会计继续教育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课后答案08-08
新时期事业单位11-30
新事业单位会计讲解10-15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08-25
事业单位薪酬制度07-30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