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围术期

2024-09-30

脊柱外科围术期(精选12篇)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1

摘要:通过对96例脊柱结核病人术前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心理护理、气管移位训练、呼吸功能锻炼、唤醒试验练习、戒烟及肺部功能锻炼、卧床大小便训练、术前访视等;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正确体位、合理饮食、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经过6个月~24个月的随访, 96例病人病灶清除未见复发, 椎体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红细胞沉降率30mm/h~40mm/h, 内固定稳定, 病人可正常工作生活。

关键词:脊柱结核,抗结核治疗,功能锻炼,护理

脊柱结核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 是骨与关节结核最常见的部位, 占50%~60%[1,2]。近年来, 国内外专家主张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病人采取积极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即对脊柱结核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为保证治疗效果, 精心的术前准备与细致的术后护理是保证疗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我院在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脊柱结核96例,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脊柱结核病人中, 男68例, 女28例;年龄4岁~71岁, 平均34.9岁;病变部位:颈椎3例, 颈胸椎1例, 胸椎31例, 胸腰椎17例, 腰椎34例, 腰骶椎9例, 其中伴随椎旁脓肿9例, 脓肿面积 (2×3) cm2~ (4×8) cm2, 髂腰肌脓肿1例;有神经功能损害24例, Frankel分级:B级2例, C级8例, D级14例;有24例伴有肺部病变, 但病灶较局限;所有病人均有低热、盗汗、食欲减退、乏力、体质量减轻及明显的胸部、腰部、背部疼痛, 红细胞沉降率 (ESR) 在51 mm/h~115 mm/h;所有病人经X线、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96例病人中, 病灶清除12例,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14例,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1例,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9例。手术结束时, 病灶局部应用链霉素1.0 g、异烟肼0.2 g, 并在有椎旁脓肿的部位置橡皮胶管引流。

1.3 结果

本组病人均获得6个月~24个月随访 (平均18个月) 。病灶清除未见复发, 椎体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ESR 30 mm/h~40 mm/h, 内固定稳定, 病人可正常工作生活。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

术前常规应用SHRZ:链霉素0.75 g肌肉注射, 每天1次, 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 g、吡嗪酰胺0.75 g晨起顿服, 四联化疗2周~4周[3]。对有明显结核活动征象者, 可用左氧氟沙星100 mL静脉输注, 每天2次或延长抗结核治疗时间。

2.1.2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给予支持治疗改善全身情况, 卧硬板床脊柱制动, 调理至结核中毒症状消失, 体质量及食欲增加, 血红蛋白达100 g/L, 血浆蛋白量正常, ESR≤50 mm/h后手术[4]。

2.1.3 心理护理

本组病人患病时间长, 大部分病人为中青年人, 为家庭主要成员, 有些病人来自农村, 经济负担重, 对手术效果和成功率持怀疑态度, 担心手术失败, 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在病人入院时应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病人及家属充分交谈, 介绍手术必要性、方法、注意事项并介绍手术成功病例, 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及信任感, 消除其顾虑, 使病人明白良好的心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1.4 气管推移训练

为更好地暴露手术部位, 使病人适应手术对气管、食管的牵拉, 减轻术后吞咽困难、憋气等不适感, 术前3 d由责任护士指导病人进行气管推移训练, 以增强手术时对牵拉的耐受性[5]。训练时, 病人取仰卧位颈椎过伸位, 用右手除拇指外的4指将气管从右侧推向左侧, 推移力度以病人感到轻度憋气为宜, 要求气管偏移中线2 cm~3 cm, 开始每次5 min~10 min, 以后逐渐增加至15 min~20 min。

2.1.5 呼吸功能锻炼

术前1周开始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①缩唇呼吸:指导病人在嘴唇半闭 (缩唇) 时呼气, 类似于吹口哨的口型。该方法包括小量吸气, 长时间缩唇呼气, 呼吸按节律进行, 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 , 尽量将气体呼出, 同时呼吸次数较平时减慢 (每次8 min~10 min) 。每次训练15 min~20 min, 每天3次或4次[6]。②训练有效咳嗽:术前1周开始指导病人在咳嗽时先深吸一口气、憋气, 同时别人协助按住胸部, 用爆发力使肺深部痰液咳出, 每日2次或3次。

2.1.6 唤醒试验练习

术前训练病人听命令动脚趾, 以便术中及术后能正确理解医务人员的命令动脚趾, 以及时发现脊髓有无损伤, 减少神经系统的并发症[7]。

2.1.7 戒烟与肺部功能锻炼

吸烟会引起咽喉不适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 影响伤口愈合, 且可导致肺部感染, 因此应在术前告知病人吸烟的危害, 术前2周开始戒烟或逐渐减少吸烟量。对长期卧床的截瘫或者脊柱不稳病人, 应指导其进行抬头、扩胸、深呼吸及上肢运动, 练习腹式呼吸, 增加肺适应能力。

2.1.8 卧床大小便训练

因此类手术病人术后需卧床数十日至数月, 为适应术后恢复期在床上生活, 术前2周开始应进行床上大小便练习。

2.1.9 术前一般准备

①术前备皮, 操作时防止损伤皮肤;②常规配血400 mL~800 mL;③术前晚常规禁食、禁饮;④为预防感染, 术前应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

2.1.10 术前访视

术前1 d由巡回护士对病人进行访视, 内容包括:查看病历、了解病情、向病人做自我介绍, 讲述术前心理状态对麻醉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告知有关手术情况及手术中、手术后有关应对措施等。术日晨由访视护士到病房迎接病人, 询问睡眠和禁食情况, 了解病人术前准备是否完善, 多与病人交流能有效缓解病人紧张状态, 给病人抚慰、疏导, 使病人感觉亲切、安全, 消除其对手术室人员及环境的陌生感, 以良好心态接受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病情

全身麻醉清醒前病人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3 L/min~4 L/min。常规30 min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1次。病人麻醉清醒后, 改为1 h~2 h 监测1次, 连测3 d, 同时观察病人面色、吞咽动作及意识状态, 四肢有无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肌张力及腱反射变化等情况。

2.2.2 选择正确体位

病人麻醉清醒后取平卧位, 卧硬板床;颈椎内固定者可在颈下垫一薄枕, 使颈部稍后伸, 颈部制动, 可给予颈部两侧沙袋固定[8]。翻身宜缓慢进行, 保持头、颈、躯干在一直线上, 避免颈椎过度屈伸和旋转。同时翻身动作应轻、缓、慢;严禁坐位或不平衡翻身, 防止脊柱扭转, 造成植入的骨块松动或移位。

2.2.3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24 h内引流量不超过150 mL, 如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性液体, 引流量过多, 24 h内引流量超过200 mL应警惕有无活动性出血[9]。如果伤口渗血过多, 敷料在短时间内被血渗透, 应及时更换, 并用腹带加压包扎。同时报告医生用巴曲酶等药物止血。本组有3例出现伤口较多渗血, 采用此种方法后止血效果良好。

2.2.4 饮食护理

全身麻醉术后禁食、禁水6 h, 术后第1天, 可进流食;第2天, 可进半流食;第3天可进普食,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因术后长期卧床, 应多给粗纤维食物。但术后早期要减少甜食、牛奶、饮料等容易引起腹胀的食物。

2.2.5 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可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上肢肌肉的收缩运动;第2天进行双脚侧伸、双下肢屈曲、直腿抬高等运动, 术后2周~4周带支具下床活动锻炼, 但动作应缓、慢、轻。

2.3 并发症预防

2.3.1 肺部感染

术前做好有效咳嗽训练, 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 鼓励病人咳嗽、咳痰, 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叩背、雾化吸入等, 经以上措施处理, 本组无一例发生肺部感染。

2.3.2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 因长期卧床, 病人抵抗力下降, 术后应及时拔除导尿管, 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 配合使用抗生素, 可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3.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下肢皮肤湿度降低, 下肢肿胀、疼痛。由于长期卧床, 下肢静脉失去肌肉的泵作用和血管舒缩反射, 导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扩张。术后要早期鼓励病人开始下肢肌肉收缩锻炼, 对瘫痪病人要及时给予被动肌肉锻炼, 每天按摩各关节4次, 每次20 min。同时严密观察患肢颜色、温度、感觉, 每日测量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本组有1例截瘫病人出现患肢肿胀, 经被动按摩各个关节3周后, 肿胀消失。

2.4 出院指导

①告知病人术后必须坚持足够抗结核治疗12个月~18个月, 绝不能因手术后植骨、内固定或结核中毒症状消失而停药, 否则结核容易复发。②指导病人注意营养与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③向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抗结核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等, 每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如有不适请及时来医院复诊。

参考文献

[1]郭立新, 马远征, 陈兴, 等.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与术后疗效评估[J].中华骨科杂志, 2008, 28 (12) :979-982.

[2]王姝南, 梅丽娜, 侯筱菲, 等.局部持续化疗和持续引流治疗脊柱结核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06, 20 (3C) :767-768.

[3]王飞, 倪斌, 刘军.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5) :390-394.

[4]杨斌辉, 刘继超, 赵金龙, 等.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合[J].脊柱外科杂志, 2010, 8 (1) :11-14.

[5]孙玉华.颈椎前路植骨忆扩钉内固定术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1) :584-585.

[6]田勋燕.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4) :30-31.

[7]高春红.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4) :28-30.

[8]陶海燕, 陈江宁, 黄心英.脊髓型颈椎病自锁钢板内固定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12) :726-728.

[9]黄玉英, 黎柱芳.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09, 2 (5) :1742.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2

外科疗效改进计划(surgicalcareimprovementproject,SCIP)于7月在美国启动推行。这项计划事实上是全美国外科控制感染计划的一部分[1]。该项目的初衷是争取降低与伤口相关的术后感染率[2]。然而,该计划提出后立刻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CDC)和医疗赔偿机构(centersformedicareandmedicaidservice,CMS)所采纳,并进一步扩展了它的实施范围和领域[3]。该计划具体项目包括:(1)严格遵守术前和术后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原则;(2)高危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血管并发症;(3)术前皮下注射肝素和术中应用压缩袜带预防深静脉血栓;(4)控制餐后血糖水平<200mmg/dL,促进伤口愈合和避免感染;(5)肠道手术术中采取有效保温措施降低伤口感染率等。并将这些考查内容设为总体评价临床实践管理质量的标准[4]。该条例和要求公布之后,被制定为全美国所有医院都必须遵守的规章和准则。严格实施这些制度的目的是通过5年的努力,要求全美最佳医院将其外科包括感染的围术期相关并发症降低1/4[5]。此项提议马上得到了国家医疗监控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关注和响应。他们甚至提倡应用这些标准和尺度作为衡量及评估医院服务质量优劣的尺码,也作为指导患者和保险公司评判医院高低级别的水准。SCIP在美国已经实施超过,对于美国的医疗安全保障和质量改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推广SCIP的必要性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医疗赔偿机构为何极力在全美各地医院推广普及SCIP的理念?美国年手术量约1500万例,其中约75万例手术会合并伤口感染。因此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并发症相关的花费,其结果造成国家年度花费超过20亿美元[6-7]。虽然影响手术后伤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术前状态、手术技巧和无菌操作、麻醉术中操作和管理以及术后护理多个环节。然而没有一个完全理想的方案可以降低手术后的伤口感染率,因此20包括CDC和CMS超过10家医疗和监管机构达成共识,决定推广普及SCIP。首先采纳了多个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并且可以统一规范化实施的措施。目标是希望在底能将术后与感染相关的并发症降低25%[8]。事实上SCIP比原来减少伤口感染率的初衷有了更高的要求。目标集中在减少3类并发症:伤口感染率、心血管意外事件(心梗和房颤)发病率以及血栓和栓塞发生率[9]。SCIP的实施并非包罗万象,而是目标相对明确集中,并努力建立规范化的围术期临床实践步骤和流程。该计划的实施,也与当前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相吻合,而且明显降低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导致的相关并发症[9-10]。虽然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讨论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对于高危患者仍然坚持使用这个措施[11-12]。最近研究证实[13]控制术中血糖水平有利于伤口愈合并降低切口感染。尽管外科疗效改进措施中控制血糖也许对心脏手术后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影响[14],但有证据表明[15]严格遵守药剂科和护理部拟定的胰岛素血糖控制流程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

SCIP在全医院范围内推广SCIP是医院相关科室实施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接受并遵照执行SCIP在各地医院也存在着不同的历程。由于该措施要投入精力、人力和财力,又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早期实施这个计划遇到了多方的阻力和障碍。最初很多医院的手术科室采取了观望和等待的态度。相比之下,一些严格遵守此项计划的医院术后伤口感染率明显下降[16],同时患者受益于住院时间缩短[17]。哈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教育和严格履行围术期抗菌素应用方案,不仅医院伤口感染率下降而且经济获益明显,抽查分析的2年当中都因此节约花费超过20万美元[18]。规章制度建立后不予严格遵守,将必然流于形式而逐渐被搁置和遗忘。在美国SCIP是要求参加的医院根据所定指标自愿收集数据并且上报结果,如果参加医院没有定期上报相关SCIP监测指标,医疗赔偿机构有权力减少医院所需赔付的2%[3]。这些硬性指标也被美国医疗监管机构用于客观评估医院医疗管理质量的标准[19]。医院医疗监管机构和赔偿机构同时也将SCIP实施情况和医疗质量改进状况予以挂钩,且通过检查医院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实施奖罚条例和相对客观的经济赔付机制[4,6]。当今中国医疗行业蓬勃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仅增加病例数量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中国国家卫计委已经开始提倡和重视医院工作的重点要落实在医疗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保障,于12月倡议成立中国患者安全联盟,并通过7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20]。该项举措包括降低医院感染和加强手术安全管理。如何真正将这个理念融入医院文化,需要多层面的教育、支持和监督。切实改变仅限于检查表面工作,而缺乏深入核实客观数据和实效的做法。提高医疗质量管理,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保障患者安全历来就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宗旨。而目前快速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医院发展的重点仍然偏重于加大体量解决患者就医困难的现状。贯彻实施卫计委的倡议,就需要在医院建立围术期安全意识的文化氛围,提倡安全文化和职责管理。建立规范化的体制和流程,手术室内团队紧密合作和互相监督,通过细致核查避免或降低围术期环节中的系统和人为误差。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6,21]。如何将循证医学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将规范化措施流程融入医院日常工作仍然是医疗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使用各大医院统一的`或兼容的电子病例系统有利于即时提示,督促遵循规范化管理体系,及时纠正改进管理方案,降低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22]。通过医疗大数据的整合还可以从整体上动态监控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及时干预和处理不良事件。医院管理质量理性的评估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模糊体验,而需要通过对多方面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精确评判。医学发展至今,提倡的安全目标是医疗服务的完美和降低失误至接近零。医务人员追求的改进不是1/%的变化,而是1/‰甚至更细微的提升。

3规范化培训要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

目前,麻醉学科正在向围术期医学转型,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临床实践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包括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23-24],快通道麻醉,以及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25]。这些新型模式的出现除了反映了医疗体制改革对经济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体现了医疗改革对于保障围术期的质量和安全,注重改善患者预后的期待。中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生群体已经全面展开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行业也不例外。年轻麻醉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应当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麻醉学科需要借鉴国外成熟和有效的理念,结合国内和医院现有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麻醉规范化管理方案。将围术期循证医学的科学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今,国内外医学交流广泛,尽管东西方文化和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国内外临床实践的差异和冲突在所难免。传统医学观念和现代医学思维及理念必然也会交叉和相互渗透(图1)。如何整合不同的观念并指导医疗体制改革走向正确的目标,需要临床数据的支持,同样需要建立简单、经济、有效的麻醉规范化管理平台。改革需要有投入,创新必须有成本。单纯强调提高麻醉管理质量而不考虑经济成本核算的思路是无法长久持续的目标。虽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思维理念存在分歧,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继续徘徊观望。麻醉学专业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体制,求同存异开拓创新的临床管理模式。也许手术科室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第一步。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3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围术期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在临床上,甲状腺肿瘤疾病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且女性较多,其主要因患者甲状腺分泌功能受致病因子影响出现紊乱状态。一般情况下,手术为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但在患者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过程中,基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和患者对手术方法的不了解,因此,其极易出现情绪不稳状态,该种不良情绪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一定影响[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特从我院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选取43例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3例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甲状腺肿瘤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5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19~50歲,平均年龄(34.52±1.16)岁;14例为单侧肿瘤,8例为双侧肿瘤;2例为腺癌,7例为腺瘤,13例为甲状腺囊肿;对照组21例,男5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20~51岁,平均年龄(35.06±1.21)岁;12例为单侧肿瘤,9例为双侧肿瘤;3例为腺癌,5例为腺瘤,13例为甲状腺囊肿。对43例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观察结果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43例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相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1.2.1 术前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心理护理干预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采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减轻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同时,便于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可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减轻其出现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基础知识和治疗方法,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事情,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等等。

1.2.1.2 术前准备 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应对患者血清电解质进行有效检测,便于医护人员充分了解甲状腺功能情况。同时,加强患者术前体位训练,促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便于顺利完成手术。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准备好氧气等急救设备。

1.2.2 术中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应对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监测,避免患者出现异常现象,做好手术配合护理,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1.2.3 术后护理干预措施

1.2.3.1 饮食护理干预 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严遵医嘱多食高纤维素、高热量和高蛋白等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等。

1.2.3.2 出院护理干预 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每天在患者手术部位进行按摩,便于减轻患者喉头出现的水肿现象。同时,指导患者坚持颈部适量运动,避免出现组织间隙粘连现象,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观察组统计学处理 本次观察研究通过SPSS 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χ-±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后,其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5.4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后,其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6.19%。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1例切口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4.55%(1/22);对照组发生2例切口内出血,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手足抽搐,1例切口轻微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3.81%(5/2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甲状腺区血管丰富且分支较多,重要神经分布繁杂,解剖结构较为复杂[3],因此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较为困难,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患者神经损伤或术后出现并发症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也因此患者在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给患者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相应心理干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在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过程中,一般仅考虑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详细了解,进而不能很好满足患者需求,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不能进行有效缓解,相对不利于患者康复。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的提高,护理干预措施应运而生,有效弥补了常规临床护理措施中出现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患者需求,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4]。同时,针对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饮食、康复等方面实施针对性、预见性的干预和指导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5]。

本次研究选取的43例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分析结果同宋福莲学者在《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护理要点探讨》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在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围术期具有良好效果,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新雅,樊全治.综合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3):618.

[2]宋向丽.合并糖尿病的普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2):652.

[3]徐佳.甲状腺手术区的应用解剖学与影像学观测及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07.

[4]董海云.102例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1,9(5):1175-1176.

[5]赵建娣.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28-29.

泌尿外科小儿手术围术期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泌尿外科的54例患儿, 年龄3~14岁, 平均年龄 (6.14±2.07) 岁。其中, 包皮过长或包茎19例, 鞘膜积液10例, 隐睾12例, 尿道下裂13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为了让患儿与家属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因素, 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消除患儿与家属的恐惧感及疑虑, 护理人员应在术前1天对患儿与家属宣教。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小, 大多数患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所以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后, 巡回护理人员必须要与病房内护理人员、主治医师及麻醉医师之间做好检查与核对工作, 严防差错的出现。首先需严格核对患儿临床基本信息、手术部位、手术名称、手术时间等。然后核对术前各项检查的结果, 进一步将手术禁忌证排除。对于呼吸道感染或发热的患者, 要及时通告医师解决。在必要时, 调节麻醉方式或暂缓手术。还需充分准备好手术需要的器械用品和麻醉物品, 以便保证手术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

1.2.2 术中护理

针对年龄不同或性格不同的患儿, 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对于术前访视时不愿意配合手术治疗的患儿, 麻醉之前, 应先让家属多陪伴患儿。当全部麻醉用品及手术用品均准别妥当后, 同时与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家属核对患儿临床信息后, 在家属的陪伴情况下, 进行麻醉诱导用药, 待患儿进入睡眠状态后, 再将其送到手术室给予麻醉和进行手术。但是针对年长的患儿和愿意配合手术治疗的患儿, 可直接将患儿送入手术室后, 再采取麻醉及手术。在手术期间, 对实行静脉全麻的患儿, 一定要确保呼吸道畅通, 注意应在患儿的颈部下面垫一个软垫, 让患儿头略微后仰, 同时严格密切的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针对局部阻滞麻醉的患儿, 在使用约束带对患儿四肢进行固定时, 还应注意保证患儿的舒适性, 避免副损伤, 或导致术后的不适。手术后, 特别是处于麻醉复苏期时, 为了严防患儿由于挣扎而造成的拔管或坠地等意外事件, 巡回护理人员应该看守在患儿身旁, 待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及病情稳定后, 再护送回其病房。

1.2.3 术后护理

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后, 应检查各项管道, 保证尿管、输液管及引流管等是否畅通。因为患儿耐受力较差, 通常会发生躁动或哭闹现象, 部分还会发生拔管现象。所以, 术后应要求监护人员紧密观察, 并明白需要注意的事项, 做好宽慰患儿的工作。在必要时, 对不愿合作及疼痛严重患儿, 给予患儿适量的止痛剂及镇静剂, 便于缓解患儿的不适与不良心理。加强术后的巡回监测工作, 掌握了解患儿饮食、疼痛、引流管大小便等情况[2]。

2 结果

本组54例患儿均顺利通过手术治疗, 经采取整体护理后有效缓解了患儿的恐惧、焦虑情绪, 增强患儿与家属的配合程度。患儿术后均未出现精神障碍等并发症的情况, 术后满意度明显上升。

3 小结

先天性畸形为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一种主要特征, 由于外生殖器畸形而导致患儿泌尿系统的功能障碍[3]。在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 不仅可满足患儿与家属对泌尿疾病的临床护理知识要求, 有效缓解患儿与家属的焦虑心理及恐惧情绪, 更可以提升患儿与其家属的信任度与合作程度, 增强医院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且优化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总结在泌尿外科对小儿手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4例患儿, 在围术期采取整体护理。结果 全部患儿均顺利通过手术治疗, 经整体护理以后有效缓解了患儿的恐惧、焦虑情绪, 增强患儿与家属的配合程度。术后未出现精神障碍等并发症的情况, 术后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 对泌尿科手术患儿采取整体护理, 可以满足患儿与家属对疾病护理服务的需求, 有效缓解患儿与家属的恐惧、焦虑心理, 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医院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关键词:泌尿外科,小儿,手术,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田甫翠.小儿泌尿外科病房家长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 2010 (5) :88-90.

[2]吴素兰, 曾辉.小儿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的手术配合和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2) :19-20.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5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9例,男68例,女51例,年龄44~81岁,平均(65.7±9.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9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10例,强直性骨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2例;合并高血压39例,冠心病27例,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9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81例。以开展药学服务的时间为分界点将119例患者分为2011年3月~2012年6月开展药学服务前入院的对照组和2012年7月~2014年9月开展药学服务后入院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男1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4±8.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3例,强直性骨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1例;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7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3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观察组82例,男53例,女29例,平均年龄(64.8±7.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6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7例,强直性骨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1例;合并高血压27例,冠心病19例,糖尿病17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6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5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骨折类型与治疗方法、合并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符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指征,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术式治疗与整体护理,对照组在围术期常规应用镇痛剂、抗生素及治疗并发症的药物,观察组在围术期增加药学服务,由临床药师指导、干预临床用药。药学服务措施包括:(1)药师深入科室,积极参与科室的会诊、查房和药物应用方案的制定。一是了解每位患者和整个科室的用药情况,对于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进行登记、分析,实施药物品种、数量的使用监督,检查及限制等药学干预服务措施;二是开展合理使用药物相关知识的讲座、培训与合理用药咨询工作,更好地普及合理使用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临床医生对合理使用药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三是对科室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尤其是术后镇痛剂、抗生素及其他特殊药物的应用,要反复核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对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及药学干预服务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上报医院并反馈给科室及责任医生,责成其整改并跟踪检查,将考核结果与科室及责任医生的经济利益挂钩。(2)积极开展药学服务,临床药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药学领域的新动态,努力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在有新药应用于临床时,要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沟通,讲解新药的优点、应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确保药物使用安全、经济、高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治疗与药学服务的满意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2.2两组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种类数、使用天数和药物费用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至3年随访,依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评价手术效果,其中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08%,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49%,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率为85.36%,对照组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率为70.27%,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6,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学专业化、科学化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师开展的药学干预、药学指导、药学服务等项工作,在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药物治疗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学服务是在面向临床、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患者的前提下,以达到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促进药物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药学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与药学干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与重要职责,尤其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开展药学服务前后在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情况等指标,探讨开展药学服务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的价值。结果显示,开展药学服务后,虽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天数、所需费用等指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由此表明,开展药学服务对于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重要意义,能够明显改善围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临床药师在开展药学服务、减少不合理用药方面发挥的作用包括(1)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作用,临床药师能够透彻掌握临床药物的用途,可从专业角度干预患者用药,避免重复用药和滥用药物事件的发生;(2)可以及时向医护人员介绍新药信息和指导新药的临床应用、监督,确保用药安全、高效、合理;(3)能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为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原理、机制和用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避免患者不规范用药。综上所述,开展药学服务对于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重要价值;而临床药师深入科室,直接参与临床药物使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经济的药品,而且可以与临床医生及患者直接沟通,提高工作质量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6

【关键词】食管癌;抗菌药物;围术期

Ma Chunhua,Lu Tingting*,Wang Wenying,Shang Jianying,Wang Ying,Liu Jun,Dai Mingxing,Zou Y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erioperative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about esophageal carcinom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thoracic surge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The total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surgery are 272,copies of medical records,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Results A total of 272 cases of surgical patients in this survey, male 209 cases, accounting for 76.83%; female 63 cases, accounting for 23.17%; maximum age of 78 years old, the minimum age of 39 years, mean age 60.81 ± 7.32 years old. 267 cases of preoperative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five cases is not used before the surgery;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time from 1 day to 10 day, the average time was 4.23 ± 3.0 days. the top three types of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were cefuroxime, amoxicillin clavulanic acid, Cefmetazole. 102 cases change to therapeutic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the top three are piperacillin and tazobactam, amikacin, ceftazidime, Therapeutic use of antibiotics average time 7.00 ± 3.10 days; Combined use antibacterial drug mainly one combined . Conclusions the 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biotics about Esophageal carcinoma surgery patients are not standardize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bout the use of perioperative antimicrobial drug, and make a reasonable choice of using antibiotics.

【key words 】esophageal carcinoma; antibacterials; perioperative

【中圖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05-01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全世界每年约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较大,我国是世界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性较女性多,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1]。目前58%~92%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来提高生存质量,但术后并发症国内统计约为6.3%~20.5%[1],其中术后感染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本研究抽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胸外科全部食管癌手术患者,对食管癌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3年10月~2014年9月在我院胸外科进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

1.2 纳入标准 胸外科确诊为食管癌并手术治疗的全部患者,术前已存在感染且已经开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不纳入本次调查。

1.3调查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软件查阅患者的全部病历资料,填写调查表,回顾性调查我院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内容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基础疾病、手术名称、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名称、术前用药时机、手术时间、手术≥3小时追加抗菌药物情况、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天数等情况。

1.4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判断标准[2] 按照卫生部2004年8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任南[1]书中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评价标准,评价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合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胸外科手术(食管、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见表1。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2013年10月~2014年09月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共计272例。其中男性209例,占76.83%;女性63例,占23.17%;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年龄60.81±7.32岁。

2.2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7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全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前、术中、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率100%。

2.3术前、术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 27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中,265例(98.16%)术前0.5~2小时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例(0.73%)手术2小时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52例(19.48%)手术时间<3小时,220例(80.52%)手术时间≥3小时,其中219例按照国家规定,在手术时间≥3小时追加一剂抗菌药物,1例未按照规定追加。5例(1.84%)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但术后4例考虑感染并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

2.4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2.4.1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67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共计9种,其中按规定选用头孢一、二代共计129例(48.31%),未按照规定选药138例(51.69%);排名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美唑。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药物种类共计11种,头孢一、二代共计119例(45.24%),排名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美唑。9例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8例未感染,1例因术后肺部感染加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

(23.53%)肺部感染,6例胸腔感染(2.21%)、1例(0.38%)切口感染);18例未更换抗菌药物种类(13例(4.78%)无更换抗菌药物理由,5例(1.90%)因感染将预防用药改为治疗性用药);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共计16种,排名前三位的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术后治疗使用多为高级抗菌药物。

3讨论

3.1食管癌患者长期营养状况欠佳,加之手术创伤及失血等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的风险增加,根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食管癌手术按照NNSI分级为清洁-污染切口,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故食管癌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符合要求。

3.2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3]规定胸外科手术(食管、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但本院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药种类不合理的比例达51.69%,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药种类不合理的比例达54.76%,在抗菌药物种类选择方面欠规范,与国内大多报道相似[4~6]。其中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青霉素类)和头孢美唑(头霉素类)选用较多,甚至有选择左氧氟沙星(氟喹诺酮类)作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3]的规定。据报道许多耐药菌的产生与喹诺酮类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的滥用有关[7~8]。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不同,青霉素的有效药物浓度时间短、抗菌谱窄、过敏反应较多,不适合作为预防用药,头霉素类作为预防性使用不经济且过高。文献报道[9],应根据预防感染的目来选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选择广谱、高效、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组织穿透力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还应结合外科切口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进行预防用药的选择,通常的切口感染应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但本院切口感染较少,可能与预防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间偏长有关。

3.3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选择较为合理,在術前0.5~2小时给药,可以保证手术开始时的药物浓度,本调查中仅有2例(0.73%)在手术开始前2小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追加抗菌药物是保证手术过程中的有效浓度,本调查中1例(0.37%)未按照国家规定手术时间≥3小时追加一剂抗菌药物。平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4.23±3.0天,小于杨广文[10]报道的结果(6.9±1.7天)。但按照规定,清洁污染切口预防性用药时间最长不超过48h。按照任南的标准,胸外科17.65%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较长,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11]。本次调查,明确诊断为感染的病例占26.10%,无确切感染诊断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占11.40%,两部分合计高于国内统计的最高值20.5%[9]。提示我院还应提高食管癌术后感染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

3.4我院抗菌药物主要为一联使用,其中3例为两联使用,联用抗菌药物为甲硝唑。一般的抗菌药物针对需氧菌,在手术野可能存在污染的情况下加用针对厌氧菌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较为合理。

综上所述,本院胸外科食管癌手术围术期用药在给药时机、联合用药上较为合理,但是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持续时间上的选择上欠规范,还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第七版)[M],2010,3:349

[2] 任南,《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学》[M],2012,4,1:167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4]林茵,邓丽华等,外科系统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J]2014,14(1):33~34

[5]刘峰,张恒.干预前后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0):894~895

[6]李培芳,方焱.某三甲医院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效果[J]2013,17(4):691~693

[8] Saner FH,Canbay A,Gerken G,et al.Collateral damage of cephalosporins and quinolon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control[J].Med Klin(Munich),2009,10(4):114~118

[9]Hsu LY,Tan TY,Tam VH,et al.Surveillance and correlation of antibioticprescription and resistance of gram negative bacteriain Singaporean hospital[J].Antimicrob Agents Chemther,2010,54(3):1173~1178.

[9]卞光亮,手术科室围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临床医学,2011,12(31):105~107

[10] 杨广文,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4),194~195.

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度普外科出院的单一病种手术病历共250份 (排除合并多项疾病患者) 。统计调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入院诊断、病史及既往史 (基础疾病及过敏史) 、出入院时间、切口类型、切口愈合情况、治疗结果等一般情况, 统计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术前、术中、术后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切口愈合情况、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药敏试验等。

1.2 方法

建立相关调查表统计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推荐的标准分类,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否合理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理性评价表参考表1[2]。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抽查2010年1—12月期间在普外科住院的患者共250例, 全部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应用率为100%, 预防性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193例, 应用率为77.2%;住院患者年龄15~83岁, 平均年龄41.7岁, 平均住院11.2d。

2.2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所有患者抗菌药物应用途径均为静脉给药, 常用抗菌药物为4大类19种, 抗菌药物使用前6位依次是头孢西丁、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替硝唑、奥硝唑、头孢孟多、哌拉西林。抗菌药物联用共142例患者, 联用率为48%, 一般为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时间为6.85d, 术前用药时间≤2h的为191例, >2h的14例;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的2例。术后24h内停药的6例, 3~7d以内停药的175例, >7d的69例。

2.4 手术切口情况及临床标本细菌培养

Ⅰ类切口112例, Ⅱ类切口133例, Ⅲ类切口5例。共9例患者出现感染, 其中入院前已感染的有4例, 术后发生感染的5例;采集相关临床标本共17例。相关手术切口类型的住院时间、用药天数及联用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3.1 围术期预防用药方法

普外科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 我们抽查的25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中预防性用药占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 所有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普外科医师已十分重视对围术期患者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研究表明术前0.5~1.0h内给药对于预防术后感染最为合适, 如果手术时间较长 (>4h) 可以追加给予1次剂量, 这是由于手术时间过长会造成机体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相应增加从而引起感染的发生[3]。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提高术中患者机体内的血药浓度, 有利于在有细菌入侵的情况下, 组织和血液中也有足够浓度的抗菌药物保护机体避免感染。本组病例中有191例术前2h内给药, 占76.4%。

3.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目前普外科临床医师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上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 但还未达到卫生部2000年11月发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若干规定》的相关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使用时机把握不准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在细菌侵入组织的早期在未形成对数期之前就将其从身体内清除或杀灭之, 所以应用时间应在手术部位组织受到污染前或污染后短时间内使用。术后使用的话, 抗菌药物失去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最佳时机, 再加上患者术后免疫力受抑制, 有时术后应用更强大的抗菌药物依然效果不佳;手术时间较长并超过抗菌药物t1/2, 应当在术中追加一次剂量。从结果看来, 各型手术基本上都有术后给药, 给药时机正确的占大多数, 多为Ⅱ类手术。但有些长时间的手术未进行术中补充抗菌药物。

3.2.2 预防性使用指征过宽

研究表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3], 但并不能替代严格的灭菌技术和无菌操作, 而且并不是所有手术都有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I类手术的患者不需要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而相反的所有可能潜在感染或一旦感染后后果严重的手术则需要更积极的抗菌药物预防。我们发现仍有部分普外科医生盲目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围术期预防, 从而期冀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3.2.3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和联用选择

普外科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和甲硝唑多见。在选择抗菌药物种类方面我们发现问题较多: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较少采用甲硝唑和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法, 有时针对一些潜在厌氧菌感染的病例需要注意这种联用方法的应用;有时在选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较容易选择到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以及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有的患者在术前选择一种三代头孢, 而术后医嘱又开了另外一种三代头孢菌素, 无依据地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容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并诱导耐药株的产生;另外还发现一些抗菌药物的联用搭配不合理, 有些是抗菌谱重叠, 有的甚至出现一种杀菌药搭配一种抑菌药的联用, 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3.2.4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

不同类型手术对抗菌药物的停药时间有严格的要求, 一般认为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及易感因素, 应在24h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未感染切口来说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是没有意义的。我院结合实际认为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应在术前0.5~1.0h至术后3d, 一些肝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时间相应增加。结果显示我院普外科术后>3d仍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占27.6%, 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只会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4], 并不能提高及预防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2010年度普外科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度手术250份出院病历, 对手术切口类型, 选用抗菌药物的种类、联用情况、用药时间等内容做统计分析, 并做出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率达100%。共涉及抗菌药物19种, 使用前6位依次为头孢西丁、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替硝唑、奥硝唑、头孢孟多、哌拉西林。结论 需要加强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颜素华, 贺全仁, 聂星湖.外科系统抗菌药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7, 17 (1) :395.

[2]徐艳萍, 冯洁, 裴保香.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840-842.

[3]Schein M, Assalia A, Bachus H.Minimal antibiotic therapy after e-mergency abdominal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J].Br J Surg, 1994, 81 (7) :989-991.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胆道手术病人80例, 其中胆总管结石病人36例, 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44例。入选标准:病程不限;非急性发作期;年龄<75岁;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症状、糖尿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FTS组, FTS组为40例, 男19例, 女21例;平均年龄43.51岁。对照组40例, 男17例, 女23例;平均年龄42.98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措施[3,4]

1.2.1. 1 对照组

采取传统护理措施。术前1d常规术前谈话, 告知手术方式、术前准备及其意义;术前12h禁食, 禁饮6h;常规剃毛备皮;术前常规留置胃管, 术后1d或肛门排气后拔除;术前晚清洁灌肠;术前常规放置尿管, 术后放置3d~5d;肛门排气后进食流质;病人自愿下床活动。

1.2.1. 2 FTS组

应用FTS模式, 详细进行术前宣教, 术前4h~6h饮10%葡萄糖, 术前不常规留置胃管, 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活动等。术前宣教:入院后详细告知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具体过程, 进行心理护理, 减轻病人焦虑及恐惧。术前禁食:术前8h禁食, 术前6h饮10%葡萄糖液250mL。术前备皮:不剃毛备皮。胃管: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肠道准备:术前1d口服33%硫酸镁, 不行灌肠。尿管:麻醉后放置, 次日拔除。经口饮食:术后6h~8h由医生腹部听诊闻及肠鸣音开始进食流质。下床活动: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1.2.2观察指标[5]

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腹围变化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两组病人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咽喉疼痛、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胆系疾病因胆道系统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和生理功能具有住院时间长、预后差、并发症多和恢复慢等特点。因此, 如何全面理解FTS的内涵, 并将其行之有效地应用到胆道外科的围术期护理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6]。

3.1 术前禁食禁饮

传统方法, 腹部手术在术前1d晚上就开始禁食, 以免在麻醉时发生呕吐、反流和误吸。多个国家麻醉协会一致建议, 术前8h禁食固体、术前6h禁饮并不会增加误吸发生率, 过早的禁食、禁饮易导致低血糖及术中血压波动幅度过大[7], 易导致术后胰岛素抵抗, 增加术中、术后补液量, 加重应激。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这种创伤协同上述不利影响, 导致机体消耗进一步增加, 而造成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相对不足, 影响组织修复和愈合, 削弱了组织抗感染能力。胆道外科病人因肝功能受损, 原本就存在肝糖原储备不足的问题, 术前过早禁食更易发生低血糖。研究表明, 清流质饮食 (水、不加奶的咖啡、茶、果汁) 并不能保证病人足够的能量摄入, 也不能改变术前禁食状态对病人的影响。

3.2 术前肠道准备

术前机械灌肠不仅会给病人带来不适, 增加术中血压的波动和静脉输液量, 还能导致肠道细菌移位、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以及病人术后腹腔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所以肠道准备不应作为腹部手术常规的术前准备[8]。本研究表明, 术前晚不做清洁灌肠, 可减轻病人痛苦, 增加了病人的睡眠时间。

3.3 术前FTS的应用

术前加强康复教育可减轻病人恐惧、焦虑的情绪及其给机体带来的应激打击。术前详细告知病人围术期采取的治疗措施, 使病人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工作。术前过早禁食、禁饮可诱发术中低血糖和术后胰岛素抵抗, 易引发脏器功能障碍。因此, 在术前4h让病人口服250mL高糖以加速机体物质合成代谢, 维持肌肉组织正常功能和体内氮平衡。秦俊春等[9]认为, 胆道手术中不留置胃管的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虽然留置胃管可减轻术后恶心、呕吐及腹胀程度, 但留置胃管常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加重机体应激反应程度, 延迟了病人术后下床活动和正常进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则可引起尿路感染, 妨碍病人早期活动。另外, FTS组病人术前未常规留置胃管及术后早期拔除了尿管, 以上措施在简化术前准备的同时, 病人下床活动和经口进食的时间明显提前, 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却未增加。病人都对清醒时插胃管感到恐惧与不安, 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本研究显示, 两组病人术后腹胀、恶心呕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TS组病人术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因此, 胆道手术前常规留置胃管是没有必要的。

3.4 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首先, 有效的早期活动对术后康复有积极的影响:病人术后长期卧床, 会使肌肉强度降低, 胃肠蠕动减弱, 影响肺功能, 增加血栓形成几率[10]。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 加速新陈代谢, 增进营养及药物的吸收;适量的活动可增大肺活量, 便于排痰, 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可促使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潴留, 使得术后尿管留置时间缩短减少尿路感染;早期活动可有效地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实施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后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直接减少了平均住院诊治时间。本研究显示, FTS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9

1 实施方法

1.1 护理质量控制组织结构

在护理部质量监控小组 (一级) 、护士长质量监控小组 (二级) 的领导下, 科室成立三级质量控制小组, 共4人, 护士长为质量控制小组组长, 其他3人为成员。

1.2 制订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1.2.1 基础质量评价标准

内容包括晨晚间护理要求、床单位要求、头发指甲要求、口腔护理要求、“十知道”要求及管道护理要求。

1.2.2 环节质量控制标准

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围术期健康教育质量标准、等级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消毒隔离质量控制标准及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控制标准。

1.2.3 终末质量控制标准

评价指标包括预防导管感染阻塞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护理缺陷事故发生率、病人满意度及褥疮的发生率等。

1.2.4 整体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内容包括分管护理病历数量要求、护理病历书写质量要求、护理措施落实要求。以护理评估符合率、护理诊断正确率、护理措施准确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

1.3 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

以围术期环节质量控制为重点, 将整体护理质量控制贯穿质量控制的始终。

1.3.1 护理技术操作中的质量控制

熟练完成各项基本技术操作;熟悉各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能熟练进行术后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并能及时做出综合判断, 详细、及时、如实地做好护理记录, 内容包括切口外敷料、意识、生命体征、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 直肠癌Miles手术病人会阴部伤口、会阴部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人工肛门黏膜的色泽、血运及排便情况, 人工肛门是否有狭窄、水肿、缺血坏死等;能根据本科室特点掌握在紧急情况下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抢救的技术;正确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仪器。

1.3.2 围术期健康教育中的质量控制

术前和术后护士能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 其中包括病人的身心反应、心理需求与相关知识的需求;能根据每个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加以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术前应注意的事项, 如配合手术应训练咳嗽、深呼吸、床上排便的方法等;手术后留置各种管道的功能和意义;止痛措施有哪些, 如何进食, 如何进行康复锻炼等;能让病人了解相关的知识, 如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有关医疗、护理、饮食各方面的注意事项;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在围术期能够完全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正确配合医生护士治疗和护理, 能够顺利渡过手术和术后恢复期;能够重视病人家属的作用, 得到家属的理解和合作。

1.3.3 实施等级护理中的质量控制

熟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的对象及质量要求;能按要求完成各项等级护理的内容;特级、一级护理合格率达到100%。

1.3.4 护理文书书写中的质量控制

熟悉医嘱单、体温单、一般病人护理记录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的书写要求, 能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文书的书写。

1.3.5 护理并发症防治中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而忽视预防措施或者护理措施不当都可以导致发生并发症。胃肠外科中呼吸道护理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发生肺部感染, 重者会发生生命危险。近年来胃肠外科手术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 术中机械通气对呼吸道刺激使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呼吸功能明显下降, 因此,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维持气道通畅, 是术后护理的关键。病人清醒后立即鼓励咳嗽, 深呼吸, 协助变动体位, 叩击背部, 利于痰液松动咳出。对痰液黏稠不易咳者, 于术后4 h常规超声雾化吸人。当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或咳痰困难时, 可吸痰, 但吸痰管不要过深, 动作要轻柔。日常护理中要求护士了解每个病人可能发生的护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烫伤、压疮、坠床、液体渗出引起组织坏死等, 并要掌握这些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对存在的隐患要及时发现加以分析, 得到进一步处理。

1.3.6 病人病情交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胃肠外科病人围术期往往需要经过手术室、术后监护室等科室间或科室内各个班次的交接, 在这些转运和交接过程中如果病情交接不清或对前期病情不了解就会导致护理差错或护理纠纷。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做好床头交接班。手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用药、术前灌肠、插胃管等都要交接清楚。术毕返回病房要向手术室护士了解术中有无特殊病情变化、静脉通路液体种类、液体有无渗漏、皮肤有无受压、各种引流管有无脱落及是否通畅。术后3 d内是胃肠外科病人较易发生并发症的阶段, 每个班次一定要把病人病情异常的情况交接清楚, 以便重点观察,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3.7 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

要教育护理人员树立法制观念, 养成遵纪守法以病人安全为第一的行为习惯, 加强监督管理, 严把护理质量关。护理安全至关重要, 要将每一个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每个护士都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一丝不苟地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要熟练掌握科内各种抢救设备的性能、操作、维护及使用方法, 对于抢救药物与用品要定位放置, 以便保证抢救能够顺利进行。每天都要检查并落实安全防患制度落实情况, 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1.3.8 抢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需要进行抢救时, 抢救现场是最易引发差错和护理纠纷的时候。这时决不能慌乱, 要做到紧张有序地执行医生的各项抢救指令。将病人家属和亲友疏散并加以安慰, 做好解释工作, 使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抢救现场。整个抢救过程要严密监视病情变化, 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机器出现故障要有应急预案, 如监护仪器发生故障, 应立即启用备用仪器。

2 实施效果

我科2006年l月—2008年7月收治胃肠手术病人730例, 由于认真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2007年全院护理质量检查评分达到或高于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分标准;病人满意度由三年前的90%提高到目前的98%以上;护理一般差错明显下降, 严重差错发生率为0;护士临床技能考核合格率为98.5%。

3 讨论

3.1 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就是预防第一的理念

我们将围术期病人环节质量作为质量控制重点, 这是达到最终质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也就是说把住护理的各个环节质量, 最后才能达到最终预期的质量标准。围术期病人病情变化多端, 科内护士技术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要从围术期病人病情交接班、安全措施、抢救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监督检查可以了解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并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加以纠正。每个护士都要对全科所有围术期病人了如指掌, 清楚了解哪个病人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口腔感染、压疮、烫伤、意外脱管、液体外渗等各种并发症, 从而有目标的采取正确、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

3.2 整体护理贯穿护理质量标准的始终

在实施环节控制的同时, 将整体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贯穿始终, 把心理指导和健康指导作为环节质量控制的首位, 护士通过积极主动地与病人及亲友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掌握围术期各个阶段病人及亲友的心理状况, 然后根据其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的心理反应, 通过预见性的交流谈心, 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 使病人能够逐渐地适应和正确地面对现实。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 使病人在围术期有效地降低了不适, 减轻了痛苦, 还学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自我保健等知识, 护理人员变被动询问为主动教育, 病人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合作, 形成了护患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新型护患关系, 加大了护患之间的亲和力, 从而使治疗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有效地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各级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增强。因此把心理指导和健康指导作为环节质量控制的首位, 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护患双赢的效果。

3.3 真正做好环节质量控制就可以达到零缺陷的目标

在护理质控中要改变以往的“缺陷”管理, 采用“零缺陷”管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1]。所谓“零缺陷”是一种管理的执行标准, 是一种工作态度, 是质量工作的决心, 亦即不向不符合质量作妥协的精神。它是“零缺陷之父”克劳士比管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要求人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好的质量是通过管理和控制而产生的。我们在围术期护理工作中, 如果对每个护理环节都作好质量控制, 也就是把每个护理环节都做得尽善尽美, 朝着“让每个病人满意”这个目标前进,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最终就能达到零缺陷的目标。“零缺陷”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法, 它对指导护理实践与质量管理工作, 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在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中不断前进,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控制水平。

3.4 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 可保障病人的安全

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规范是护理人员的行动指南, 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准则, 是保证病人得到安全、高质量护理的前提[2]。近2年来, 本院护理质量的三级质控网通过加强环节质量管理来预防非预期结果的出现, 强调了预防为主。通过评价护士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的准确性、各项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环节质量指标, 把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控制在每个环节中, 减少了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保证了最终的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在胃肠外科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方法]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以确立的各项专科护理评价指标为依据, 制订具体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并加以实施,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特别是围术期环节质量管理。[结果]降低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 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结论]加强胃肠外科胃手术期护理质量控制有利于促进科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术期,护理,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朱少铭, 王作军, 金朝霞, 等.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8) :483.454.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胸壁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5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对照组中女性患者20例, 男性患者25例, 年龄分布:24~75岁, 平均年龄 (39.2±1.2) 岁;观察组中女性患者22例, 男性患者23例, 年龄分布:21~78岁, 平均年龄 (41.7±1.2)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方法:

对患者的病情及临床表征进行密切的观察, 在督促患者遵循医嘱服药的基础上, 指导并协助患者相关的日常生活, 并对胸壁结核术后的并发症等进行预防及护理。

1.2.2 整体护理方法:

给予实验组整体护理服务, 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前:完善如查痰抗酸杆菌等必要检查以及心电图、肺功能等各项常规检查, 明确患者的禁忌证。护理人员就抗结核治疗的重要意义及加压包扎的作用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 并教导患者学会正确的腹式呼吸法, 以减轻术后因呼吸带来的伤口疼痛。此外, 对于具有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给与适当的心理鼓励, 通过向其介绍成功的手术案例来加强其对抗病魔的信心, 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依从性。 (2) 手术时: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其亲切的关怀, 进行手术准备工作时, 动作要轻柔, 操作娴熟, 并控制好手术室的温度, 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安静。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抚慰, 尽量满足其要求, 让患者在轻松、舒适的情绪中进行手术。 (3) 手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伤口的引流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 实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及颜色, 一旦出现渗出的情况, 及时将敷料进行更换。由于胸壁结核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因而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做好及时的解释工作, 对于出现伤口疼痛等情况, 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正确咳嗽和排痰。此外,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如何在家里进行日常护理。告诉家属及患者出院后应当注意的一些事项, 同时, 告诫患者服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并确定患者前来复查的时间。

1.3 疗效判断标准[2]:疗效的判断结合我院有关胸壁结核外科治疗效果的标准。

(1) 显效:患者的疼痛完全消失, 所有临床病症消失, 且手术后未出现复发及感染的情况。 (2) 有效:患者的疼痛减轻, 临床病症大部分得到缓解。 (3) 无效:临床病症没有发生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2~3个月后,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见表1。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经过护理服务后,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实验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目前, 胸壁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法为在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 再进行清除胸壁结核的病灶手术[3]。由于胸壁结核的治疗手术以外科手术为主, 因而为提高胸壁结核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减轻患者的病痛, 在围术期进行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医院相关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进行手术前、进行手术时以及进行手术后这三个阶段做好整体护理工作, 在保障手术安全性的同时, 减少患者的病痛, 提高患者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本研究以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胸壁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服务, 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病情改善以及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表明整体护理在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护理中较常规护理效果更显著, 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因此, 我们认为, 整体护理在围术期护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整体护理在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护理中效果显著, 能大大减少患者的病痛,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究整体护理在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胸壁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 实验组则给予整体护理服务,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经过23个月的护理服务后,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两组数据差别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进行整体护理,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双梅.59例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2 (6) :1471-1473.

[2]王玉霞.胸壁结核外科治疗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8 (4) :521-523.

ERCP的围术期护理配合体会 篇11

[摘要]目的总结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围术期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ERCP的临床护理配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检查,1例出现发热,经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手术最终成功与否,不但要求操作者具有较高的操作技巧,也与护士在患者围术期的密切配合与精心观察护理密切相关。

[关键词]内镜;胰胆管造影:胆总管结石:护理配合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发展的一项医疗新技术,可对原因不明的胰胆管疾病进行诊断与进一步的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痛苦少等优点,但ERCP对患者来讲是一种陌生的治疗方法,患者恐惧手术危险,担心手术失败,知识缺乏等因素导致ERCP术实施的困难,而护士在医生行ERCP术时精心的护理配合和术后的严密观察不但可以辅助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更能提高ERCP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笔者通过总结2011年5月至2011年9月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护理配合,收到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

本科自2011年5月至2011年9月共接收30例患者,其中女性19例,男性11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9岁,患者以反复上腹部疼痛或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经B超或和CT等拟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

1.2操作方法

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找到乳头开口,随即插管,切开刀进入,确认在胆总管内后用50mL注射器抽取胆汁,而后推注76%复方泛影葡胺20~50mL,在X线下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的形状和结石的数量、大小、位置,插碎石囊或取石球囊取石:行胆道造影如怀凝壶腹部肿瘤,则放置塑料胆道支架,行内引流引流胆汁。

1.3结果

30例行ERCP手术操作全部成功,平均住院(6.3±1.6)d。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1例出现发热、腹痛及淀粉酶增高等急性胰腺炎表现,经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积极完善各项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血淀粉酶等,询问过敏史,做碘试,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本及检查单上:碘试阳性者,备用碘海醇等:术前禁食禁水6^8h,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穿着宽松衣服,除下义牙和金属饰品,建立静脉通道。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ERCP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优点、目的和方法,以及术中或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1.2准备急救设备及药物

吸引装置、氧气、急救车、钛夹、注射针、止血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凝血酶等)、生理盐水、造影剂等。

2.1.3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细致地解答及解决患者的一切问题。ERCP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属于手术范畴,在术中大多数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十二指肠镜的直接刺激及操作室的环境、特殊的器械均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而术中患者的积极配合是手术成功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健康教育之前,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和ERCP术并不了解,均会产生恐惧心理,而疾病导致的疼痛又使患者迫切要求手术,并对手术成功抱有过高的希望值。如在术中不能很好地配合,就会增加手术造成的创伤,对手术的成功也会造成极大影响,也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MtsciI圳等对52个回顾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在可能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的14个危险因素中,5个属于患者自身的因素,9个与内镜操作技术直接相关。向病人说明ERCP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优越性,介绍医生的医疗水平,让他相信医生,并把成功的手术病例介绍给患者,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解除顾虑,避免紧张情绪,使其能很好地配合整个手术过程。

2.2术中护理

2.2.1护患配合

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放松身体电极板帖在患者小腿,将牙垫咬好,胶布固定。吸氧,连接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心率、心电图。

2.2.2医护配合

协助进镜和乳头切开。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生命体征变化,插管动作轻柔,如病人不合作,呕吐严重时,嘱做深呼吸,保证患者不要躁动,预防穿孔、出血。若出现剧烈腹痛,应停止插管。避免反复插管、减少乳头水肿,避免导管、网篮入胰管,减少污染,减少取石时对胰管挤压,从而降低胰腺炎发生率。呼吸困难者,应及时给予吸氧,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确定导管在胆管或胰管的前提下,推注造影剂。避免胰管多次造影。推注速度一般为0.3^0.5mL/s,压力、量不宜过大,一般胰管显影造影剂注入约2~4 mL,胆管显影造影剂注入适量,以免增加胆、胰管内压力。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给患者准备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床单位,取半坐卧位,注意休息,术后嘱禁食1 d,术后3、24 h查血淀粉酶,24 h后查尿淀粉酶,根据血尿淀粉酶情况而定禁食时间的长短。血淀粉酶正常时,可先进食稀饭,而后面条、米粉,逐渐过度到普食:遵医嘱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止血等治疗,关心体贴病人,掌握其思想动态,尽量满足其治疗、护理、饮食、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以利早日康复。

2.3.2病情观察

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腹痛及腹部体征情况,有无黑便、呕血等:轻度腹痛,可不必处理,腹痛影响到休息,在排除穿孔等情况下,可用强痛定镇痛:测试体温,看有无发热、寒战等,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减退情况:术后2小时及次晨7:00抽血查血淀粉酶,如增高,可1~2天抽血复查,注意腹部体征,如无特殊不适,可先进食稀饭:以上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复查B超或腹平片。

2.4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急性胰腺炎的观察及护理

观察腹痛情况,有无腹膜刺激征,血尿淀粉酶是否升高。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仅有血清淀粉酶高于正常而无腹痛、恶心、呕吐及腹部压痛者诊断为高淀粉酶血症,经过禁食、应用抗生素和生长抑制素等处理,一般在3^5 d可恢复。一旦诊断为造影后胰腺炎,患者应禁食、卧床休息、遵医嘱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定期复查血尿淀粉酶,重症者给予吸氧加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本组1例出现发热、腹痛及淀粉酶增高等急性胰腺炎表现,经治疗后好转,3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4.2急性胆管炎的观察及护理

主要是因胆道有梗阻性病变所致,胆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12小时内高热、寒战、黄疸,化脓性胆管炎往往伴有中毒性休克表现:术后密切观察体温、腹痛、黄疸和血常规的变化。如出现以上症状,继续禁食,高热者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注意神志、体温的变化:抽血做血培养及药敏实验,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必要时,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采取有效的引流或手术治疗。本组无发生。

2.4.3大出血及穿孔的观察及护理

出血是ERCP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多表现为术中切口渗血,少数为迟发性出血。迟发性出血可能在48-72 h内发生。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呕血、便血,必要时查大便隐血试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如患者面色苍白、大便频繁、黑便甚至血便,应立即报告医师;穿孔临床表现为早期出现上腹痛,持续性加重,腹膜刺激征。

3出院指导

加强饮食管理,以清淡饮食为宜,少量多餐,多食含维生素A的水果和蔬菜:忌高脂肪、高蛋白、油腻、辛辣食物,戒烟、酒:劳逸结合,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愉快,合理作息时间,防着凉:嘱患者按医嘱继续服用消炎利胆药,定期到医院复查。

4讨论

脊柱外科围术期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8月我科行泌尿外科手术患者100例, 男80例, 女20例, 年龄19岁~80岁, 平均年龄44.7岁, 将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 观察组50例, 男40例, 女10例, 年龄19岁~80岁, 平均年龄43.6岁;对照组50例, 男40例, 女10例, 年龄19岁~80岁, 平均年龄45.8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护理干预。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其次, 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及其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同时通过进行心理干预等手段消除患者对手术的心理障碍;然后, 为患者提供温馨的住院环境, 避免不良外界刺激, 保持患者情绪平稳;最后,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向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从而更好地配合手术与治疗。

1.3 观察内容

观察2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状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统一使用李克特问卷调查表, 通过打分形式进行统计[1]。利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2组患者进行焦虑情况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情绪状况都明显比对照组好, 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也较对照组更好些。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2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医疗水平上, 也不只局限于单纯的治疗效果, 能否得到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是大多数患者选择医院的首要条件。

对于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来说, 因为手术部位的特殊性, 且手术创伤较大, 导致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 可影响术后恢复。大多患者对于麻醉以及手术的相关问题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知误差, 导致患者在手术之前出现高血压、行为异常以及心率异常等症状, 影响手术治疗。这些负面情绪一般表现为心率加速、呼吸加速以及四肢震颤、坐立不安等, 主要是因为患者交感神经活动过于亢进引起[2]。在手术过程中, 这些因素会引起出血, 导致手术并发症出现。经过临床研究分析发现, 其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患者对疾病不了解引起恐惧心理; (2) 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惧怕心理; (3) 患者对医生技术以及医疗效果的怀疑心理; (4) 患者对死亡的畏惧心理。因此, 护理干预对于外科手术患者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68%, 其手术过程以及恢复情况都较对照组更好。证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使之顺利进行手术, 且能够促进术后恢复。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1) 术前探视患者。患者手术前1 d, 护士阅读病历, 并明确手术中的所有注意事项之后, 要进行专门的探视:热情向患者打招呼, 介绍手术环境和手术注意事项, 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 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疏导, 稳定其情绪, 增加手术信心。 (2) 手术当天陪伴患者。在接收患者的时候, 态度热情, 并认真查对各种资料。同时依照术前医嘱检查患者的情况, 不过多谈论手术内容, 避免患者出现恐惧心理。耐心解释患者的疑虑, 帮助患者安全上手术台。在准备工作就绪之后, 有紧张心理的患者, 可以嘱其做深呼吸并进行安抚,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 在患者手术结束之后, 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强化心理护理。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随时配合麻醉医生。对于危重患者, 护士一定要机智灵活, 顺利执行各种口头医嘱, 同时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3]。患者手术清醒后, 及时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 并告诉患者手术成功、患者配合良好等。之后, 向患者进行术后健康教育, 指导缓解疼痛、咳嗽等症状的方法, 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实现对患者的有效心理干预[4]。

总之, 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负面性心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提升患者康复信心, 改善护患关系, 实现护士自身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纯燕, 刘琳, 翟永华.综合护理措施防治围术期低温及寒战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2) :25-26.

[2]Towfighi A, Greenberg SM, Rosand J.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emin Neurol, 2005, 25 (4) :445-452.

[3]陈明凤.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0) :67-68.

上一篇:新型载体下一篇:范式与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