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方式

2024-09-15

研读方式(精选5篇)

研读方式 篇1

中学语文课文是精选的语言篇目,课文研读非常重要。课文研读是我们写好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课文研读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在课文文本研读方面探索了一些方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予以分享。

一、语文课文章节的研读要细致到位

语文课文章节很讲究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我们对课文章节的研读与鉴赏能力,是研读分析课文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宋代著名词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文章共84个字,文章短小,但作者却写出他一次生活的偶感,情感真挚。我把文章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至“盖竹柏影也”这一章节是叙事部分;第二章节“何夜无月”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章节是抒情部分。从章节上看,是叙事和抒情两部分,也就是叙事抒情结合,先叙后抒。

但继续分读,还会发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至“相与步于中庭”这一小节是记叙部分;“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这一小节是描写部分;“何夜无月”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小节又是抒情部分,文章巧妙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井然有序,条理清晰。

再进行结构分析。文章很好地运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至“欣然起行”这一小节属于“起”;“念无与为乐者”至“相与步于中庭”这一小节属于“承”;“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这一小节属于“转”;“何夜无月”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小结属于“合”。这样,可以看出苏轼文章笔法运用之巧妙,由写事件的背景到寻友的情景到美丽的月景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文章情思荡漾,一气呵成,出神入化。

研读语文课文文本只有细致到这一步,我们上起课来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二、语文课文语言的研读要细致到位

语文课文文本的语言很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先学会语言品析、语言欣赏,才能进一步引领学生学好语文。

如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此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内容很多,有咏雪、有送别、有边塞环境之恶劣,又有将士军营生活。

此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到的景有:外景、动景、全景,也写出地域之远,季节变化之快,风力强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句中“忽”、“一夜”、“千树万树”、“梨花”这些词语需要细致研读,体会其中之内涵。而且这两句比喻生动,画面绚丽。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诗虽然写人,但实际上写的是雪,研读中必须把握住“狐裘不暖”、“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词语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作者实则是通过大雪的寒威表达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诗句,但句中的“愁”、“惨”两个字却暗暗写出武判官归京路途的艰难与辛苦。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写的是内景,写到酒宴的热闹场面、边塞音乐的特色、殷切的话别,作者将人、事、声三者美妙地糅合在一起,呈现出岑诗的特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写出边塞寒冷及奇特的景色,写出了军营外的冰雪世界,也写到归客启程的情形,暮雪与红旗互相映衬,一静一动,一白一红,渲染出萧瑟的气氛,更好地表达出送别时人们心情的凝重。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描绘出人们雪中送别时感人的场景。“雪满天山”,情感挚深,暗示作者对朋友的牵挂与担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最后两句感情进一步深化,而且还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似乎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受到诗人当时怅然若失之感。

这首诗的语言研读要细致到位,才能更好地体会和领悟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把这种情感融入教学当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开启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更加灵动,富有情趣。

三、语文课文句式的研读必须细致到位

语文课文文本的句式多种多样,每篇课文都会采用不同的句式,而且据我观察,排比句式的运用较多,基本上散文、诗歌、记叙文等文体都会采用排比句式。

如冰心的《观舞记》中一个片段是这样描述的: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颜色……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

这个片段运用四个“假如”句,句式特点分明,并进行了多角度的“人物假设”,表达生动,形态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文势畅达,格调雅观,在排比与反复中抒发自己对印度卡拉玛拉姐妹舞蹈的赞美之情。

在研读课文文本句式的特点时,我们必须抓住主要句式来欣赏文本。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枯燥无味,才会感染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文本。

四、语文课文朗读方式的研读必须细致到位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专项教学技能,我们的朗读方式各种各样,但朗读必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只有自己做到这些,才能要求学生读好课文。

如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文中的“三问三答”这个片段读法,我是这样理解的:

问道:“值多少钱?”———句中读“值”字后面要拖一下,情感上主要表现出关切、认真地询问的样子。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句中“笑”字要读出笑意,这样才能表现出赫尔墨斯知道宙斯雕像价格之后情不自禁地有点高兴的心理。

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可以读成:“这个———值———多少钱?”句中“多”字要读得夸张些,这样才能表达出赫尔墨斯的自命不凡。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句中“这个”后面要停顿一下,“白送”二字要读出波澜:“白———送”。这样才能表达出雕像者随意的、不在乎的态度。

我们研究语文课文朗读方式要有创新,要有新意,要有创意。这样,朗读教学就会有灵动,指导学生朗读才会更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五、语文课文的角度品析研读必须细致到位

语文课文的角度品析指的是我们在品析课文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我是这样来研读品析的:

角度之一: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镰刀头羊;

角度之二:让学生想文中羊的叫声;

角度之三:让学生品味羊儿们所说的话语;

角度之四:让学生画出文中的描写语句;

角度之五: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表现手法;

角度之六:让学生小议文中的那道彩虹;

角度之七: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角度之八:师生总结课文语言的表现力;

以上的角度品析,其实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体会课文而设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读课文时一定要细致,设想要周到,处处想到如何引导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富有情趣。

六、语文课文把握文意研读必须细致到位

把握文意研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抓住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地方进行细致研读,并以此来推动语文教学。

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我是这样来研读的: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抒情,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同时点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其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内含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三段宕开一笔,重点写家境。这一笔非常重要,它把“背影”的故事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对“背影”的故事起着有力的烘托作用———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里,父亲对“我”的爱是多么的感人。

第四段是精彩段落,讲述全文重点事件———父亲买橘子。段中“他用手攀着上面……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全文的关键句之一,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作者层次分明、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地描写出父亲的背影。文段中的布帽、布马褂、布棉袄,表现出父亲家境败落、生活贫苦的境况;还有文段中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描绘出父亲年龄渐大费劲吃力的状况;那“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些动作,又表现出父亲不让儿子觉得自己劳累的细心,父亲叮嘱儿子的话语,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文段中对眼泪的叙述,又表现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总之,这一文段极力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关爱,处处表达出作者的感动之情。

第五段有重要的表达意义及作用。文段中继续表现出“家境”的不好,还表达出父亲的“忘却我的不好”,而透露出“我”深刻的愧疚与忏悔,还表达出因父亲说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而发出深长的叹息之情。文章虽然这时已经结束,但作者的羞愧、感伤、思念的感情并没有结束,依然回荡在文中的字里行间,父亲的“背影”依然清晰地定格在读者的脑海里,余音环绕,回味无穷。总之一个字,那就是“美”。

我们在把握文意研读时,应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交汇。这样,我们处理文段时就会更加到位,更加精准。

综上所述,语文课本研读的方式,我还在探索之中。语文课文研读方式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指导我们的备课,会指导我们写好教学设计,也会指导我们上好课,也会促使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前的研读课文、研读文本必须做到细致、周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出彩、才会呈现语文课堂的情趣、生动。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郭其俊.一流教师教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中华经典研读 篇2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是对“乾、坤”所秉持的“易简”:原则进一步的推演:大道运行,容易就更易于了解“易”的本质,简单就容易遵从。后面一句则环环相扣进一步说明了“易知”、“易从”的好处:容易了解“易”平直的本质就会有亲附,简易顺从、容易遵从就会有功效,有成就。容易感知就使人不费解,就容易使人有亲近感和依附感,而容易遵从就意味着容易施行,就容易形成阶段性成果。的确、看看很多人的成功经历,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这段文字并不难懂,平实而优美,进一步强调了“大道至简”的道理,说明没有高深莫测的学问,只有简单平实的道理才是最有力量的。两句通读下来,更让人感叹《易经》不愧为众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百家思想;学说都能从中找到发端。道家认为“易简”有自然而然的意思,即不强调更多的人为因素,尊崇天道,顺其自然,能做到就已经很好了。

而从“易知”、“易从”到“有亲”、“有功”,孔子把儒家的人文思想融入其中了。有亲附、有遵从这属于领导学的范畴。《系辞》上传、下传都隐含着儒家的思想,即倡导人文精神的强健,推崇成就。这其实和孔子向往周朝的文化有关。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从周朝开始的,当时周朝文化正是强健而进取的,又很实际,崇尚功业;就拿周人祭祖这样一件大事来说,当时商朝是祭鬼,而周人是祭祖,并且是有选择的,即并非所有的祖先都会受供奉,比如一位先祖没有卓越的功绩,没有感人的精神,那也不在祭祀之列,此外还有明文规定列入祭祀名单的标准。应该说,正是得益于这种强健的思想、务实的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延续发展。

儒家思想对人的精神强健和成就功业的主张,实际也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儒家思想认为谈天、谈地都可以,但是最后还要归结到人,归结到人和事业的关系,而对于人和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迷信和恐惧;儒家思想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中一个恰当的位置来表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研读方式 篇3

(一)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是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为进一步落实“公开审判”的宪法原则,最高人民法院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其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自2014年1月1日起,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一律在互联网公布,全面公开。这是人民法院系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环节,标志着人民法院“司法公开”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高等法学教育校内实训不足

法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现行的法学教育中,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围绕教科书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学生以阅读、理解、记忆教科书内容为主,普遍欠缺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不能逻辑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学习效果非常有限,因为缺少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法律的规定、整理判例学说、触发思考、创造灵感[1]。这就突显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一文中再次强调要加强校内实践环节。虽然实践教学已呈多样化格局,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法律诊所。如西北政法大学开设有民事法等多个诊所,从“事实调查”、“法律分析”、“辩护词写作”等九方面对学员进行法律技能的系统训练。开展十余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西北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可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实践教学模式,受众人数比较低,2000至2010年十年间,结业学生1355人,每年平均130人左右,而西北政法大学每年法学院招收学生在2000名左右,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

第二,模拟法庭、校内开庭。这两个项目都是学校法律事务实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一次需要多方面协调、长时间准备。2012年共举办14次,2013年共举办8次,很成功,也很不易,但这对于法学院学生开设的十六门核心课程来讲,仍显不足。

第三,毕业实习环节。四年级学生面临司考、研考、公考等巨大压力,要么备考,要么全国巡游参加岗位面试,难以真正投入到实习中去,往往是找关系填写鉴定表了事;参加实习的学生,也可能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效果不佳,以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目的难以达到。

第四,实践教学多安排在三、四年级,如“案例评析”课程等,而一、二年级学生基本上没有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唯教材而已,那么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开拓思维能力、以实例验证课堂知识的实证能力就没有得到训练,并且,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靠一两门实践课就完成,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应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全程[3]。

(三)裁判文书应成为法科学生第一手学习资源

如前所述,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还未充分实现,究其原因,还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上,实践训练量不够,我们法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更为便宜、有效的实训方式。笔者认为,裁判文书量大面广,教师很方便就可搜索到适合课程的案例,如在讲授“表见代理”时,就可以选用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秦晓东与陈松华承揽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来研读,其中法院对表见代理的四个构成要件结合案情逐一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定性准确,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民法基础理论的学习,它能为法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实例研习、培养案件处理能力的机会,是极为经济、便捷的实训方式,会给高等法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裁判文书研读”实训方式的目标

“裁判文书研读”实训方法,是将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引入法学教育的教学全过程,通过“研究性阅读”,从“读、查、思、辩、写”多方面、全方位地训练专业技能,推动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效促进法律思维养成,提升未来法律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达到法学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读———通过大量裁判文书的研究性阅读,使学生从法学学习的初始就接触、熟悉司法实务环节,熟悉基本理论、法律规范的适用过程,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查———法律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作为新技术新知识的初学者,法科学生必须理解它们;另外,法律不可能将所有的具体情形都明文规定,只能概括地、抽象地规范,例如“过错”、“合理预见”、“诚信原则”、“法律行为”等,都必须借助一个个具体的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术语之内涵及外延[4]。结合教师提前发下来的适合案例,学生可以在课前阅读中,对尚未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查阅工具书予以了解,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整体结构;课后阅读中,对遗留问题,查阅专著、学术论文,进一步深化学习。

3.思———学生在大量的相关资料查阅中,在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会有自己的理解、思考、困惑,在教师的讲授、课堂讨论、同学交流中会去琢磨、探究,逐步提高,养成法律人思维模式,运用法学原理理性解读法律规定,具备说理论证和解决纠纷的实务能力。这对学生是精细化训练,对具体争议不能只知道法律轮廓,必须明确指出,依据什么法律条文,谁可以向谁主张权利(请求权基础),主张什么,能熟练进行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的推理。

4.辩———在就判决文书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练中,学生可以代表某一种观点发言、辩论、总结,锻炼和强化口头表达能力,并提升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学生在代表一种学术观点和另一种学术观点的辩论中,应对挑战体验成就感,既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他们作为应用型法律人才所必需的口才与交流能力[5]。

5.写———在判决书研读报告撰写环节,学生可以熟悉并掌握法言法语以及法律文书的要求,增强文书写作能力;从司法实务、社会生活中发现立法、司法、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学写论文、表达自己观点,达到一定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在高年级阶段,还可以在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撰写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书”,更是对专业综合能力的强化训练。

“判决书研究性阅读”作为一项综合训练,以裁判文书为中心,将单纯的课堂学习变成课前、课堂、课后的持续学习,也就是随时可以进行的“实训”,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还对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大有裨益,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大幅度提高法学综合素质。

三、“裁判文书研读”实训的方法

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效进行“判决书研读”实训的方法,笔者初步考虑应包含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实践、补充和完善。

1.判决书文本阅读———通过精细化阅读,学生检索、理解法言法语;熟悉法律条文;揣摩判决形成的法理论证;总结决定案件结果的基本理论;查找、提炼个案实践参照要素。

2.撰写“研读报告”———教师应制作“报告”的写作模板,指导学生撰写研读报告,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阅读收获,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实例中发现问题,成为深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研读报告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研读报告写作基础,涉及法律专业词汇的查阅及理解、判决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及其条文之查阅及理解;第二,研读报告本体,含程序及审级、案件事实、各方当事人诉求及理由、诉讼中争议焦点、法院判决及理由阐释;第三,关于某判决书内容的主观性评论,如对裁判书反映出来的争议焦点的确定、证据证明力的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法律适用上的妥善与否等均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3.案件情境重现———在证据收集印证(事实问题调查与证明、与案件相关的事实的法律意义,再集中法律问题分析,练习解释和适用现有法律)、形成判断和法律适用环节中,学生身临其境、担当不同法律职业角色,锻炼实务技巧。

4.争议焦点研讨———阅读及报告的完成,学生对某一判决书的基本法律问题已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每个人对判决的意义、适用法律、判决结果妥当性的评判可能不同,也还有可能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和借鉴,教师适时组织讨论会,给学生提供发表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经过互通有无、思想交锋、辨明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自主撰写案件判决书———对已决案件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模拟法官角色,自己撰写“判决书”,身临其境,体会法官的职业尊严,体会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论证过程,提升法律综合运用能力。如“泸州二奶继承案”后,清华法学院学生作为模拟法官在申卫星教授指导下研读了纳溪区法院一审判决、泸州市中院二审判决后撰写了一份“判决书”,其“判决结果”与官方判决截然不同,其“判决理由”论述得极为详尽,学生的收获丰硕[6]。

总之,围绕“裁判文书研读”展开实例研习和教学活动,主要功用有三方面:第一,以实例反映社会生活,呈现丰富多样的、感性的民事生活现象,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深入结合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在理论与实务结合演练中反复训练用法技能,直至形成精细化的法律思维;第三,法院的判决理由、当事人的主张及判决评释,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法律论证资料,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因。这种实训方式应该成为法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基础,但也不能抹杀传统教学方式的功用,实例研究环节与课堂传授环节应协同作战,不可以偏废。法学院校必须提供给学生练习适用、归纳、评价法律及练习“超越”认知能力的机会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无数次不断的练习,直到法律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7]。

四、法律工作者养成“裁判文书研读”习惯的作用

研读裁判文书,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阶段,使学生拥有法律知识、实例实务的积累,才具备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基础理论学习全程必需的一种训练。而已在职法律工作者也应在研读裁判文书的基础上,养成对判例整理、分类、建档、研究的终身学习习惯。其作用主要有两个。

1.作为资料积累,对个人的司法实践有指导、参考意义。在法学专业教育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无争议、清晰的判决书做教辅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理论、记忆法条、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用法技能;对高年级学生,则应选择具有争议的案例,促进其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理论水平,方能应对“未曾遇见过”的纠纷。但在法律工作者的学习中,应关注审级高、社会影响大的焦点热点问题,例如人民法院案例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等,这些案件经过专家研讨、集思广益形成的判决意见,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例如,陈宁律师博客上,就有关于人民法院报案例精选笔记之交通事故纠纷类、婚姻家庭纠纷类、商品房买卖纠纷类、安全保障义务纠纷类等多个分栏目,其中在安全保障义务纠纷下含有典型案例20个,如孩子撞上玻璃门,父亲店主都有责;顾客酒后洗浴被烫伤,洗浴中心业主担责七成;新婚夫妇爬长城遇雷击坠崖殒命,两家父母状告景区管理方索赔未获支持;女孩旅馆自杀引官司,旅馆老板尽责无过错;新娘外景地意外摔伤,影楼未尽责赔偿三万;商家对搭乘免费班车受伤乘客负责,等等[8],都是按照摘要、案件事实、当事人诉求、争议焦点、法院判决及理由四个部分作为基本框架归类建档的。这样的知识储备对个人执业无疑有深化认识、提高理论水平、解答疑惑、减少错案风险的功效,非常值得借鉴,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制度确立以来,裁判文书研读已经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必修课”之一。

2.推动科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社会生活丰富多变,尤其是民法领域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或者随着时代变迁,对一些与判例相对应的已决案件的认识可能会慢慢发生变化,如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变迁、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关于忠诚协议效力的争议等,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或在某一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判例,但存在遗留问题,有必要立法规制等。这些实例是科研活动的源泉和归宿,作为学术平台,能有效避免理论界与实务界自说自话、不能形成真正交流的尴尬局面,使得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能在同一话语环境下加强实质意义上的交流、创造双方都能理解、认可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某个领域法律制度的完善。所以说,以“裁判文书研读”为核心的判例研究,既能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也为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机制[9]。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

[2]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简介[EB/OL].http://www.nwcliniclaw.cn/show.asp?id=158.2011-05-19.

[3]邵维国.法学专业“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

[4][日]星野英一;冷生,陶芸,黄岩江译.民法的另一种学习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4.

[5]汪海军.法学课程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6]清华法学院模拟法庭判决书[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0f3070100edu7.html,2009-07-18.

[7]殷泓.关注:法学教育改革,从案例课程改起?[EB/OL].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4-04/11/c_1110204396_3.htm.2014-04-11.

[8]陈宁律师博客[EB/OL].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31368090_2_1.html.2014-07-25.

变换视角 研读教材 篇4

关键词:教材; 研读; 作者; 编者; 语文; 读者; 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76-001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从根本关系上看,决定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是否深入、到位。

什么是“研读教材”?顾名思义,就是要仔细钻研教材,把教材钻深、研透、读懂。如何“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呢?我认为可以立足于五个视角上来分析、解读教材,真正把教材研透,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好这一载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立足作者角度: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从作者的视角思考文本的基本意义,把握作者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对作者的价值取向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准确把握教材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教育价值,感悟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复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另一方面,对于意向模糊或者有理念缺陷的课文要重新思考其价值取向,以便正确引领学生的互动生成。

二、立足编者角度:领会编者安排意图

解读教材不仅要与作者对话,还要学会与编者对话。在浩如星辰的文本中,编者广泛涉猎,精心遴选,必有其独特的意图。

1.领会编者单元编排的用意所在

苏教版国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是很有特点的。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再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颂春篇,第二单元创新篇,第三单元英才篇,第四单元爱心篇,第五单元动物篇,第六单元环保篇,第七单元国魂篇。

这样的编排,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针对编者这样的编排特点,在本学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找出相互的联系,彼此铺垫延伸,实现组块教学,落实以下几点:一是抓好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习,二是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三是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

2.领会编者所选文本的用意所在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第八册为例,编者在第二单元安排了创新篇的三篇文章:《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得到创新启示”,前面的《苹果里的五角星》已经包含着一定的创新思想,学生对此应该不难理解。但前一篇叙述方式肤浅、儿童话,揭示道理也是顺理成章;而《最佳路径》叙述角度不同,揭示中心的方法也不同,一个以“苹果”揭示,一个以“人”揭示,该文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感知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理性光芒: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三、立足语文角度:捕捉学科本体特征

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语文的“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应是出于语文教学需要的职业性阅读。语文教师的职业性阅读,应该有明确的语文目标意识和语文学科意识。语文教师必须有“语文”的敏感,应该从文本的众多综合信息中,根据“语文”的需要,作出“语文”的选择——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进行富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取舍。

1.立足词句。这是文本中最基本的东西,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是基础的基础。在文本的研读中,要能做到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感情色彩,表情达意的作用。

2.立足文体。指的是文本体裁,是文本的类型。文本的类型决定著教学的取舍。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我们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不注意文本的体裁,不注意文本呈现的形式,因此,我们在对教材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起点、重难点时,就偏离了应有的分寸和方向,使教学偏离正常的航向。

3.立足修辞。修辞是文本的“情眼”,也就是情感点。抓住修辞,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情感线,也就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察到了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用心。

4.立足文本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

把握住这几点,就能真正地走进语文,发展语文,让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三、立足读者角度:读出自己独特感悟

接受美学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静止地接受作者的结论和意义,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期待视野,根据作品中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等“召唤结构”进行思考、联想、想象、填补、反思,从而创造出自己新的意义的过程。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的阅读,同样应在把握文本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对教材文本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

五、立足学生角度:遵循教学基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对文本的解读,最后一步至关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读透读深的东西如何转化到“学生的需要”这一点上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从以上几个视角透视文本后,还要回归到立足于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在综合考虑“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后,研究分析语文学习方面“已学的、应学的、能学的”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出学生在这节课中“要学”的内容。

研读教材追求实效 篇5

关键词:教材;过程;評价

围绕“研读教材,追求实效”这个研究课题,我们盐池第五小学在领导的有序安排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研读教材活动。方法各种各样,形式丰富多彩,教师的研读状态可谓是热火朝天。在研读中,大家逐渐达成共识——“追求教学实效,提高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重视知识教学

发展为本,但没有知识就没有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淡化、轻视知识是错误的,是误导。我们始终坚持重视知识、讲清讲透知识。课改不是不要知识,而是如何浓缩知识,抓住智慧含量高的知识,少教多得,减负增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钻研教材,进行复制

任何一节好课,教师首先必然要吃透教材,是对教材再认识、再建构的结果,反之亦然。为此,我们教师要对教材“三读”“三把握”:读全册教材,把握整册知识结构;读单元教材,把握单元训练重点;读一课教材,把握本课知识的重点、难点、特点、亮点、疑点等。我们通过读教材,制作知识树,说教材,课堂教学来展示了研读教材的成果。

2.明确目标,讲清知识

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才能准确、迅速地完成作业、解决问题。教学决不能离开知识,空谈发展,而是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中发展。依据知识的特点,适合讲的就大胆地讲;具有“过程性”的知识则设计知识的教学过程;具有“讨论性”的知识就设计讨论性教学方式。知识是人自身的复制,是身心能量总和的结晶。它蕴涵着真的概括、善的渴望、美的升华,都有其自身的个性、魅力。教师只有将知识内化,才有教学的个性、学科的滋味。

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教材研究小组(以年级组为单位),同一课教材,由两位或三位老师分别备课执教。老师们采取的方法不同、形式各异,但常常是异曲同工,如段爱芳、苗艳梅、赵艳梅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我与南勤合老师执教的《鲸》,施原旗、裴增香老师执教的《花钟》等,观念、方法、效果的碰撞中教师如并蒂莲般结伴提高。

二、关注过程设计

知识都有自身的产生过程性,但不一定都有“教学的过程性”,即不一定都要重复或设计一个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教学过程性是教师依据知识的性质、难易,为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而做的一种设计。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校本教学研究功能,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发展三条渠道解决问题。

1.专家引领,提高认识

我们多次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答疑解惑,帮助教师钻研、把握教材,理解什么是过程,知识的过程性和知识的教学过程性的区别等,提高教师有效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如,我校邀请吴忠市利通区优秀教师讲解:如何通过绘制知识树来研读教材。邀请教研室马主任讲解:通过“先学后教”来研读教材。邀请大水坑二小和麻黄山小学与我校联校共同展示教材研读成果等,使我校教师对教材研读有了方法、有了目标、有了过程、有了结果,更有了提高。

2.集体备课,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别、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学生所处的不同发展状况以及教师的个性,教学设计呈现多样化。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我们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通过集体备课、一课多教等方式,设计、探究有效的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异常。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们自主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各有特色。如,我围绕一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教材设计了“话说冬天”,刘冬梅老师设计的“步行街上识字”“话说逛超市”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优化合作交流

合作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碰撞、打破对方的思维定式,达到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1.有意编组

为保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一般说来,合作小组不宜过大,不能固定不变。根据语文教学的特性,我们按照学生的性别、学习差异、性格特点等分成同桌二人一小组、前后四人一大组(选好小组长和大组长)。分组的原则是“立足有效,带动学困生,促进全体发展。”重点培养组长的合作意识、谦让精神和带动能力。为了学生平等地沟通和交流,为了避免优秀学生“一言堂”,后进生成陪衬,我给小组成员编上号,组长是最后号,也就是最后发言者。

2.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应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同时要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如,当问题答案不唯一时、当找寻答案的途径不唯一时、当问题的答案呈现方式不唯一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集思广益,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结论本身,更多的是张扬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都会的不宜讨论,学生讨论不出来的也不宜讨论。

四、进行智慧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激励导向机制。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出现了教师一味的表扬或是不敢批评等模糊评价。针对这种现象,我校以这个课题的研究带动全校所有学科进行了评价改革。

实验教材的研究不断向前,我们教师的教艺也逐步提高。我们盐池五小建校迟,但发展快。虽然我们只是实验的“志愿军”,可我们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学生的生命发展,从来没有停歇过语文教学探索的脚步。“研读教材,追求实效”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是我们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上一篇:信息服务质量下一篇:宠物犬中暑诊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