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控制

2024-06-30

ICU感染控制(精选12篇)

ICU感染控制 篇1

ICU是急危重病人集中救治的重要场所, 院内感染则是影响医疗救治效果延长病人的住院天数, 加重病人住院费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预防和控制感染既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又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病房的布局与要求

(1) 布局为圆形和U形, 分单间和3~4张床位为一大间, 便于特殊病人隔离治疗。 (2) 室内要求, 每张床占地12~14m2。床的间距≥1.5m, 室内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或采用机械通气, 每小时进行空气交换, 保持空气的新鲜, 床头设置多功能治疗带、监护仪、照明灯。 (3) 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 其结果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当怀疑医院感染爆发时, 要立即留取样本送检。 (4) 工作人员要求进入ICU的人员要更换清洁衣服和鞋, 戴帽子口罩, 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家属不得进入ICU探视, 特殊情况必须进入时与工作人员进入的要求一样, 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带手套, 操作完成后要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每个病人使用专用的医疗用品禁止交叉使用, 病人转出和出院以后, 应清洁消毒备用。 (5) 对使用呼吸机、有创导管留置、及多根引流管的病人应定期取样送检,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这对早期控制感染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2 感染源来源

(1) 各种导管的植入:引流管、导尿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气囊、雾化器等由于消毒不严造成污染。 (2) 环境和空气污染, 主要是空气流通不畅, 外来人员控制不严, 床位过多

3 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1) 处理原发灶, 充分引流, 选择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 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 不要局部使用抗生素, 不要常规使用系统性的抗菌药物预防肺炎 (2) 加强气道管理, 声门以下的分泌物及活动床可以减少肺炎的发生。 (3) 保护胃黏膜的特性, 积极治疗休克和低氧血症,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4) 做好消毒隔离, 由于机械通气的病人气道的开放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呼吸机管路

医患关系的主题, 牢固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练好内功,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努力做到有备无患, 防止差错事故, 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感情是沟通的桥梁, 医患之间的交流是沟通的基础。广大医务工作人员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得到患者积极支持和配合, 从而使医务人员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和吸痰都可能在操作中被污染, 造成交叉感染, 因此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尤其是已有感染灶的病人, 在接触不同部位操作前后均要洗手, 正确的消毒和处理使用中的导管是减少污染的一个环节, 在吸痰护理的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的无菌吸痰管, 减少污染的程度。 (5) 防治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入, 取半卧位, 注意调整进食的速度, 防治食物返流。 (6) 气管切开的病人更换气管内套管要注意无菌技术, 重置的套管必须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7)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对于尿失禁病人可以使用阴茎套引流的方法, 如果必须要插尿管, 要严格把握无菌操作选用小口径引流良好的尿管, 减少尿道损伤, 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滑动和牵拉, 以防脱开, 在留置尿管期间保证引流通畅, 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倒流, 在采集少量的尿标本时可以在尿管的远端接口处无菌空针留取尿液, 接口要进行消毒, 大量尿液送检时采用集尿袋获取, 每天用肥皂水或碘伏消毒尿道口周围, 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留置尿管期间不主张膀胱冲洗, 以往认为间断膀胱冲洗可减少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但我们通过100例留置尿管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冲洗并没有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反而促成耐药菌株产生, 诱发和加重感染, 这是因为尿管伴随的尿路感染侵入方式为逆行感染占80%, 膀胱冲洗则破坏了引流系统的密闭状态, 增加了逆行感染的状态, 对于引流不畅却需要冲洗的应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

4 结果

我们通过以上感染环节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加强对ICU病房病人的院内感染监测, 效果比较明显, 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由原来的平均15d缩短到10d, 住院费用人均减少了5000元, 医院感染控制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医疗行为,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使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己的本质工作, 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以利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05-10

摘要:ICU的创建和完善对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起到重要作用, ICU的病人除一部分是因为重症感染而入住, 更大一部分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所致, 控制医院感染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关键词:ICU,院内感染,预防

ICU感染控制 篇2

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ICU感染控制 篇3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8-02

ICU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ICU对环境的要求高,为了避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需要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对于ICU患者来说,高龄、侵入性操作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因素,感染危险因素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1]。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收治的ICU患者1030例,统计分析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症患者1030例,均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12年)的标准对患者行诊断,均确诊为医院感染,并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统计。

1.2 方法 研究方法为回顾性调查方式,由3名高年资ICU主治医生及3名主管护师逐份查阅患者病历原始记录,查阅的项目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泌尿道置管及气管内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术、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使用呼吸机等[2]。规范填写表格,并统计分析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并以医院感染为因变量,患者临床资料为自变量,分别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恩熙,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U医院感染单因素情况分析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高龄(>60岁)、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使用、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较长等为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详见表1。

2.2 ICU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情况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高龄、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使用、住院时间长等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应加强预防及控制。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ICU病房患者身体虚弱,对感染的抵抗力低,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对患者康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3]。因此,明确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控制及预防对策,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高龄及住院时间长为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4]。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会增加机体正常能量的消耗,并使患者免疫力下降。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且每次使用新吸痰管,给予充分吸引。

由于手为病原菌传播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每个病房均应配置快速手消毒剂供医务人员使用,并提醒以污人员在开展相关操作之前首先洗手,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同时,应保持ICU病房内的环境卫生,注意温度与湿度控制,每天定时开窗换气,将温度控制在22℃~24℃,将湿度控制在55%~65%,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5]。加强对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的管理,注意对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的保养,并对其表面进行擦拭,用物使用后均应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做消毒处理。规范仪器擦拭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一消毒管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院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大幅降低,有效维护了病人的治疗。

综上所述,ICU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侵入性操作、高龄、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等,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管理,严格制定无菌操作,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消毒及保养,切实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霞,王利平,张珊珊.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3(02):367-368+371.

[2] 郭剑,李连香,董宏亮,邢美丽,袁丽洁.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4(09):3322-3323+3326.

[3] 施宗驱.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对策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4(05):49-50+52.

[4] 张银凤.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34(S4):205-206.

ICU感染控制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8年12月11日0∶00~24∶00沈阳市医疗机构ICU所有住院患者, 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 不包括当日新入院患者。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1.2 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 采用填写调查表、查阅病历和床头查看及询问等方法进行。调查表征询专家意见, 对调查表的信度、效度进行评价, 调查实施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 统一标准, 数据采用双录入, 保证数据准确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沈阳市共87例ICU住院患者的资料, 其中0~19岁10例, 占11.5%;20~40岁2例, 占2.3%;41~60岁18例, 占20.7%;61~80岁38例, 占43.7%;81岁以上19例, 占21.8%。87例患者中住院时间最长80 d, 最短2 d, 平均9 d, 入院诊断以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创伤为多。

2.2 医院感染情况

87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29例, 占33.3%。住院天数最短3 d, 最长80 d, 平均10 d。

2.3 病原体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 我市ICU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体有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2.4 医院感染患者感染部位

在29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中, 上呼吸道12例 (41.4%) , 下呼吸道20例 (69.0%) , 泌尿道4例 (13.8%) , 胃肠道1例 (3.4%) , 呼吸道及泌尿道所占比例较大。

2.5 侵入性操作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侵入性操作中, 泌尿道置管使用例数32例, 使用率为36.8%, 占首位;与呼吸道有关的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及气管切开2项使用例数为31例, 使用率为35.6%, 占第2位;其他依次为动静脉置管27.6%, 其他留置置管26.4%, 其他操作12.6%。胸腔引流所占比例最低, 为1.1%。 (1) 呼吸道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关系:使用者感染16例, 未感染12例;未使用者感染11例, 未感染48例,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3.149, P<0.01) 。 (2) 泌尿道感染与泌尿道置管关系:置管感染4例, 未感染28例;未置管感染0例, 未感染55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8, P<0.05) 。

3 讨论

ICU的特殊环境、收治的特殊对象和经常使用的侵入性操作诊疗手段是导致ICU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影响因素中, 收治对象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无法干预, 但环境因素、侵入性操作诊疗手段中易于造成感染的许多环节通过提高护理质量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正确执行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感染部位分布中, 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比例最大, 而患者的侵入性操作项目中也是这2项居首位, 这说明医院感染因素中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与侵入性操作的次数成正比。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分析,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需要护士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消毒方法, 这些只有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潜在危险因素, 还应该结合ICU的工作特点,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防感染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 加强对护理人员各项操作的培训, 开展护理训练, 执行技术规范, 通过提高护理质量, 最大限度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沈阳市医疗机构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 探讨护理质量对医院感染控制各项因素的影响,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12月11日0:00~24:00ICU87例住院患者采用填写调查表、查阅病历、床头查看及询问等方法进行调查。结果:87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占33.3%。医院感染发生与侵入性操作及环境因素等关系密切。结论:ICU的特殊环境、收治的特殊对象及侵入性操作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提高护理质量是控制这些因素的关键, 手卫生是预防ICU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护理质量,ICU,医院感染,侵入性操作

参考文献

[1]支琴.ICU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9, 5 (4) :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征求意见稿) [S].2006.

[3]李红芹, 王伯莹.影响医务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1039-1040.

ICU感染控制 篇5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制度,当出现科内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或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报送感染办,临床医师、护士共同配合院感科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二、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时,上班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休息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总值班。I级医院感染暴发与突发事件立即报告;II级30分内报告;III级12小时内报告。

三、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分级:

I级:(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II级:(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III级:(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四、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五、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三、ICU感染流行暴发的控制:

当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医院启动感染突发事件预案后,我科医生及护士全力配合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小组救治患者、控制感染流行和蔓延的工作中。

1、协助证实流行或暴发:医务处组织调配相关医疗、微生物检验、流行病、护理专家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评估、确诊,计算其罹患率,罹患率若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水平,则证实为流行或暴发,并按照要求上报相关部门,药剂、物流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药品、消毒物品、物资供应准备;

2、协助寻找可能感染源及可能引起感染的可疑因素或者危险环节: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感染患者与同病区内非感染患者详细信息(如各种检查、标本培养、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药物使用等)、病房环境、医务人员情况等,完善相关检查,留取标本妥善保存;

3、按照感染暴发应急预案,边调查边治疗,协助各级领导落实有效的诊治方案和消毒控制措施:对病人作积极救治,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隔离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协助分析调查资料,对地点、人群、时间三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情况,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计算各种流行病学数据,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

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并根据推断针对危险环节,采取相应的消除隐患措施,再进行验证措施的效果,直至控制感染蔓延,没有新发病例出现;

浅析ICU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篇6

【关键词】ICU;感染;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6-02ICU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新型的医疗设备,作为护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由于ICU患者的抵抗能力弱、感染能力强,在治疗期间从人力、物力和技术上都要求的很完善,其中每一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一般患者相比较感染的几率要高出很多,在治疗当中感染现象的出现导致手术失败,患者失去了生命。合理的控制感染率的发生,对挽患者救生命有着非凡的意义。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发生的原因、情况、从中分析调查做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的病例中共有150例,其中男性感染患者100例,女性感染患者50例,年龄均在1-90岁之间,住院时间不等。

1.2方法调查中发现患者ICU患者感染与很多因素都有直接关系,患者的年龄、发病原因、还有治疗当中采取的治疗措施及身体内正常的检查项目,对以上这些因素均作出研究及分析。身体内感染部位越大说明此位置易感染能力强,在治疗当中较容易感染,医生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2结果

在我院治疗的ICU感染患者中,由感染分布情况分为不同的感染特征,呼吸道感染较常见,泌尿感染次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患者较少。3ICU感染的原因分析

3.1侵入性诊疗操作ICU病房中设备的必备必须要全面,不仅仅要有监护设备还要有紧急措施中需要的设备,比如:气管插管和各种引流管等,侵入性治疗患感染的几率是治疗当中最高的,一旦出现感染状况,身体中的防御功能就会被打乱,防御功能不在起到正常的作用。

3.1.1ICU病房中感染部位最常见的就是下呼吸道的感染,因为ICU患者的身体机能远远低于正常的健康人群,所以无论是抵抗能力还是意识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就影响了细菌在身体中呼吸道的易生长能力,对身体中的呼吸道产生了危害,而气管插管和气管的切开治疗方法就是破坏了呼吸道的保护层,细菌较容易在呼吸道上繁殖生长。

3.1.2ICU病房中感染的第二因素就是泌尿的感染,就是细菌进入到泌尿系统中从而引起的反应,主要与导尿有关。由于ICU患者的情况一是比较特殊在就是生活当中完全不能照顾自己,日常起居完全不能自理,这就需要在患者身体当中留导尿管,导尿管的存留必须配有集尿袋,有时候没有及时清理集尿袋中的尿液或者没有及时更换集尿袋,就会造成细菌的生长,导致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泌尿道的感染。

3.1.3引起ICU患者的另一感染原因就是中心静脉置管方式,这种方式导致细菌感染的原因是由护理操作人员技术不是很娴熟,并且在置管的时候对皮肤表面的防护层造成了破坏,造就了细菌很容易进入到身体中。进行气管切开治疗方法的患者,痰液都是由气管排出,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地清理气管中的痰液,细菌就会迅速生长,会对中心静脉造成污染,导致中心静脉置管的严重感染。

3.1.4ICU患者对抗生素等药物具有了抗药性,如果对患者进行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就会影响ICU患者,从而产生感染迹象。

3.2ICU感染管理ICU无论是病房的管理还是护理人员的管理都是造成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对无菌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执行,ICU患者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就要对病房中的地板、空气、物品及治疗和紧急救治的仪器等进行消毒处理;护理人员的衣帽穿着和用品也要按照无菌标准进行操作;不同感染部位、原因的患者统一治疗也是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交叉感染作为感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4讨论

医院中感染的现象存在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也是现在医院中首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在进行感染护理人员的问题造成感染发生的案例常见,这就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无菌知识的培训,要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操作,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要对呼吸道系统进行及时的消毒和处理,加强护理。泌尿系统管理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减少导尿次数的同时,定时地清洗和更换导尿管,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静脉置管的管理也是一样,必须在无菌条件下置入到身体内,这样不会造成感染的发生。

加强ICU管理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操作和执行,法规中明确地规定了感染中常见的问题和规范技术的问题。消毒和护理必须同时进行,这样会大大降低感染指数,提高护理人员无菌的意识,不仅仅是环境和手表面的卫生,病房中的一切事物有可能都是感染源,这样树立正确的无菌意识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药物使用也是提高疗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对药物的使用要了解使用这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了解药物中的抗药性和药物的禁忌,定时观察患者进行给药的时间内发生的状态,按照治疗方案中内容进行实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无菌要求操作,定时对标本进行细菌检查,避免出现感染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对待ICU患者感染的加强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确保ICU感染指数的降低。参考文献

[1]廖映玲,张代惠.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7):175-176.

[2]申艳玲,梁爽.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35):421-423.

ICU感染控制 篇7

1 加强培训

1.1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及消毒技术规范的培训

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控制感染意识和参与院感控制的责任感。发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册》, 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1.2 重视保洁人员的细节管理

加强对保洁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保洁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 未受过专业培训[1], 清洁卫生、消毒隔离观念不强, 不能理解洗手、手消毒的重要性。要对其进行系统培训, 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监管和督查, 提高其工作责任心, 使其自觉严谨执行卫生规范, 防以交叉感染。

1.3 重视对新入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新分配的临床医师必须到ICU轮岗学习2个月, 临床工作中发现其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知识薄弱,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对院感危害性认识不足等情况。对此, 我院对轮岗到ICU的人员要求必须通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册》的理论考试及六步洗手法等操作考核, 合格后方可上岗。平时工作中要求护士长、带教老师对具体细节进行指导、监督。使其扎实掌握院感基本知识, 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相关规范, 从每一个细节提高重点科室的感染管理水平, 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 强化规范洗手等基本操作

规范洗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2]。严格进行手的清洁、消毒, 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对日常护理洗手、无菌操作前洗手的监督管理, 每床配备快速洁芙柔消毒凝胶, 避免因不方便而忽略了手的消毒。提供一次性擦手巾;取消使用固体肥皂, 购买含护手成分的洗手液, 以有效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3 环境、物品的管理

做好ICU环境、物品的细节管理对控制院内感染相当重要。 (1)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每天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地面每天湿式清扫, 所有墙面、角落应定期清扫, 保持清洁无尘。必要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2) 做好物品表面的消毒。护士站桌面、病床、床旁桌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 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 应用75%乙醇定期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 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消毒一定时间 (通常15min) 后, 应使用清水擦抹。 (3)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 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被体液浸湿污染。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 每天消毒, 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每天消毒擦拭, 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

4 大力推广循证干预新方法

医院预防感染办公室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一起制定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 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医疗行为中常见的、可致严重后果的难治性感染发生率[3]。对照院感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符合我院实际的置管相关感染预防规范。严格无菌操作, 铺大无菌单等, 护士应做到使用导管及液路开口前后必须消毒, 尽量减少开放次数, 接头及肝素帽无须频繁更换。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特殊预防措施:床头抬高30°, 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 每6小时进行1次口腔护理, 插管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吸引等, 应将其列入工作重点。要求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如:消毒液容器定期消毒灭菌, 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巾、一床一巾一湿扫、一桌一布一用一消毒执行率100%。做好各种管道、氧气湿化瓶的消毒, 正确选择使用化学消毒剂, 注意其有效浓度、 pH值及使用时间, 并定期更换。认真做好细节管理, 可有效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临冬, 刘翠芹.加强清洁卫生监督预防医院感染[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5) :42-43.

[2]孙孝芹, 崔霞, 程军, 等.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2.

ICU感染控制 篇8

1 ICU常见的感染原因及高危因素

1.1 ICU常见的医院感染原因

呼吸道感染, ICU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原因与患者原有肺部基础疾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介入性操作及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患者的分泌物如痰液, 血液, 飞沫等携带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目前应用呼吸机患者呼出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病室内, 使大量致病菌弥留在并使捏形成气溶胶, 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 院内感染程度于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有一定关系。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切口感染, 主要与切口受污染情况、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类型、局部血运、围术期护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切口护理等有关。为患者进行伤口及导管护理时严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时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遵守引流管, 各种导管的操作规程, 预防感染。

1.2 ICU常见的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自身因素, 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弱、伴有严重的潜在性疾病或经历严重大手术和创伤, 极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可成为感染源, 如侵入性操作、各种插管如尿管、吸氧管、气管插管等不及时清洁更换, 将致病菌带入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 呼吸机的应用对呼吸道的倾入性操作, 如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等, 损害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加上外源性消毒灭菌方面的忽视,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致肠道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的产生等都可致患者感染。

2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强化全科上下感染控制意识,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理论知识, 坚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1CU工作人员应对ICU常规感染类型有明确的认识, 对ICU内感染致病原因、致病菌株的种类、防治或降低耐药性的措施, 以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等要更清楚的了解,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使菌群失调, 且菌株耐药性增高, 造成二重感染、真菌感染等。

2.2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制度进行工作。

严格消毒灭菌及监测。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凡患者使用过的器械均需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耐高压的尽量采用高压灭菌法, 如吸痰瓶、治疗盘、病员服;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瓶塞浸泡消毒24h;各种抢救或监护器械在更换使用者时, 应使用有效率氯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对一些导连线、连接管路、呼吸机湿化罐可进行熏蒸消毒6h;床单位进行臭氧终末消毒处理。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一般采用医院感控科抽测和科室自测的方法, 科室管理者随时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指, 消毒后体温表、湿化瓶, 使用中消毒剂等, 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 紫外线灯管用75%酒精擦拭每周一次, 灯管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每日测试各种配置浓度一次 (化学方法) 以上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备查。

3 小结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与诸多因素有关.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来保证, 更需要每位医护人员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协作中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督察考核, 反馈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进行千预,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控制和预防ICU的医院感染, 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曹晓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79-180

[2]俞森祥.危重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23-236.

[3]付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6 (8) :914~915.

ICU感染控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ICU建立于2010年5月, 为层流病房, 重症监护区5张病床, 分开放房间和隔离间设置。2012年7月7日—7月10日4d共有3例病人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 药物敏感试验证实其来源于不同渠道。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50岁~70岁, 平均61.6岁;平均入住ICU时间7.7d, 均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机体免疫力较低, 均有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操作, 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临床表现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咳嗽、黄色黏液性痰, 血象升高, 以中性偏多, 肺部均有阴影, 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在医院感染病例流行强度监测中, 短期内有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可考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1.2 方法

由护理部主持召开讨论会, ICU全体护士参加, 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 围绕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及控制方法查找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感染因素, 明确整改措施。会议要求按顺序每位护士都要畅所欲言, 从病区管理、科室环境、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层流设备管理、病人及探视者等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结合临床, 对可能存在的感染途径尽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会中对发言的内容不做如何评判, 也不要自谦, 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最后对发言记录进行归纳、整理, 找出本次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可能现存的和潜在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 制定控制措施和方案, 予以实施。

2 结果

实施头脑风暴法后, 增强了护士识别感染的意识, 规范了工作护理行为, 更加重视工作中的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 10d后无续发病例, 再无聚集性发病发生。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士识别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能力, 增强防范意识

应用头脑风暴法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发掘人的潜能, 考虑问题更详细, 解决问题更具体、明确、有效[3]。头脑风暴法要求全体护士参加会议, 人人参与讨论, 针对自身工作实际结合临床, 尽可能暴露护理工作现存的和潜在的感染因素及感染途径, 使每位护士在工作中更密切关注感染隐患, 增强防范意识。

3.2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 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运用头脑风暴法, 利用参会护士的集体智慧, 从各个层面发现问题所在, 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确定整改措施, 从而规范了护理行为, 使工作过程更细致, 流程更合理、更规范, 最终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4]。

3.3 发挥了护士集体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护士主动学习的能力

头脑风暴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发挥集体的智慧, 这就比一个人的设想更富有创意。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 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 引发他人的联想, 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 产生连锁反应, 形成新观念堆, 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能形成热潮, 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通过头脑风暴法灵活的讨论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来自临床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感染途径及防范措施, 同时让护士也发现自身素质缺陷, 更加激发护士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3.4 加强护理管理者对护理工作的真实了解, 提高了管理水平

护士畅所欲言的讨论中透视其平时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者可以真实了解科室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及感染隐患, 同时了解到护士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制订个体化的培训计划,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桂林.感染疾病科重症监护室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3, 12 (3) :221-222.

[2]薛亮.妙用头脑风暴法[J].企业研究, 2005 (5) :61-62.

[3]黄漫容, 文向东, 郭少云.头脑风暴法在护理质量改善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2, 8 (9) :707.

ICU感染控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374例定为A组。其中, 男863例, 女511例;年龄3 d~89岁;留置尿管1362例, 占99.1%;人工气道946例 (气管切开142例, 气管插管804例) , 占68.9%。患者在ICU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6.1±1.7) d。发生各种医院感染173例, 占12.6%。病原菌种类为15种。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591例定为B组。其中, 男978例, 女613例;年龄2天~91岁;留置尿管1578例, 占99.2%;人工气道1094例 (气管切开181例, 气管插管913例) , 占68.8%。患者在ICU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4.3±1.2) d。发生各种医院感染120例, 占7.5%。病原菌种类为7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种类和侵入性操作等多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工作人员为A组患者进行各项操作, 按照习惯进行洗手、擦手和手消毒, 没有进行手卫生监督落实, 科室没有配备消毒擦手巾和床旁快速手消毒剂。工作人员为B组患者进行各项操作, 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并监督落实, 科室备好消毒擦手巾和床旁快速手消毒剂。

1.2.2 诊断标准:

本组所有293例医院感染病例均符合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3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内感染发生次数、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并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 (1374例) :院感例173例, 院感病菌15种, 在ICU的住院天数 (6.1±1.7) d;B组 (1591例) :院感例120例, 院感病菌7种, 在ICU的住院天数 (4.3±1.2) 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的问题, 二者相依并存[5]。医院内有各种疾病的患者, 其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同时, 患者在住院期间, 又由于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措施, 如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镜、大手术及放射治疗、化疗等, 又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加之医院中人员密集, 有各种感染疾病的患者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医院环境中。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在医院的空气、物体表面、用具、器械等处皆可存在。这样, 处于抵抗力低下的各种患者, 尤其是住在ICU的危重患者,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耐药菌株增加, 致使病程延长, 感染机会增多;医疗活动中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 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管、气管切开、吸入装置、监控仪器探头等, 在诊治疾病的同时, 还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 同时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 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而患者免疫力差, 时刻都有遭受医院感染的危险[6]。加之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致使感染源易于传播。微生物常常通过各种被污染的器械、被污染的植入物、特别容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进入患者体内, 继而黏附、聚集、定植于患者不同部位, 在患者免疫力下降时发生感染[7,8]。医院感染的人群分布以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而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率有很大差异, 通常认为ICU发病率最高[9];级别愈高, 医院感染发病率愈高;大医院高于小医院;教学医院高于非教学医院。主要是因为前者收治的患者病情重, 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和侵入性操作。我院为川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教学医院, 也是该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因此, ICU的患者往往病情十分严重, 医院感染易于发生。然而, 通过手卫生的严格管理和监督落实, 我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前有了明显减少;医院感染的菌种也大大减少;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和措施很多[10], 比如加强医院感染特别是感染源的管理、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等, 但作者认为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尤其是对医院感染危害的认识和对手卫生对于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 注重手的清洁与消毒是一项相对容易操作而且简便实用又十分有效的措施[11]。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加强ICU工作人员手卫生对控制ICU院内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374例定为A组。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各项操作, 按照惯例进行洗手、擦手和手消毒。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591例定为B组。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各项操作, 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并监督落实, 科室备好消毒擦手巾和床旁快速手消毒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种类和侵入性操作等多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内感染发生数、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B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7.5%, 明显低于A组的12.6%;B组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为7种, 明显少于A组的15种;B组患者在ICU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三者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结论 加强ICU工作人员手卫生, 能显著减少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减少病原菌种类,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应用。

ICU感染控制 篇11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肺部感染;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15-02

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呼吸功能不全的重要方法,可为患者进一步救治赢得更多时间,但长期机械通气会增加呼吸性相关肺炎的发病机率,机械通气48h后是肺部感染的高发期,会对患进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故临床上要加强护理,降低患者病死率[1]。本研究以52例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临床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ICU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在47-83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患者机械通气均在48h以上,且至少有以下两项表现:(1)体温大于38℃;(2)外周血白细胞大于10×109/L;(3)呼吸道出现脓性分泌物,且培养出潜在呼吸道病原菌;(4)X线胸片可见进展性浸润病灶。将11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均衡,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环境护理:保持ICU病房清洁,限制探视人数及探视时间;每日用紫外线对病房消毒2次,并定时开窗通风;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每项操作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即使处理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不同内容也要勤洗手[2]。(2)口腔护理:针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要加强口腔护理,以防口咽部细菌定植;护理过程中先取出牙垫,在一侧牙齿处放置开口器进行口腔护理,操作完成后再置入干净的、新的牙垫,重新固定插管。(3)吸痰:吸痰本身是引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提倡按需吸痰,严格把握患者的吸痰指征采取正确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吸痰时选择质地柔软的硅胶吸痰管,且吸痰管有多侧孔,直径为气管插管内径的一增,硅胶吸痰管不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吸痰前后为防止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先给予其吸纯氧3min;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且不超过3次;吸痰时边旋转边吸边退出,注意吸痰管一吸一换[3]。(4)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机械通气患者通常体能消耗要大于常人,且隨着机械通气时间的不断延长,患者出现负氮平衡的机率也越大,因此要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对其进行以肠道营养为主的营养支持,机械通气前两天进行静脉营养支持,第3d进行胃管鼻饲,鼻饲第1d主要以米汤、水为主,第2d开始逐渐增加鱼汤、牛奶、鸡蛋等,每日鼻饲次数在6-8次,每次200ml左右[4]。(5)湿化呼吸道:患者长期进行机械通气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脱水,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增加感染机率,因此要进行呼吸道湿化,采用生理盐水、抗生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制成雾化吸入液,每天吸入4-6次,每次10-20min;湿化呼吸道前要注意吸净痰液,雾化后要立即翻身拍背、吸痰。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中,31例给予原发病及支持治疗成功脱机,12例由于原发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者7例由于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成功脱机率为62%;观察组62例患者中,给予原发病及支持治疗成功脱机者49例,由于原发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者11例,余者2例由于经济等原因放充治疗,观察组成功脱机率为79.03%,观察组成功脱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x2=3.934,P=0.047)。见表1。

3 讨论

进入ICU者通常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再加之患者较为集中、空间相对狭小,导致交叉感染的机率大幅增加;此外,医护人员手污染、各种仪器设备未进行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执行不严格等,也增加了细菌侵入的机率。其实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口咽部及胃肠道定植菌,ICU患者通常处于昏睡、昏迷的状态,其吞咽、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胃肠液反流至口腔无法及时吞咽,进入气管引起感染;留置胃管也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经气管再被误吸入肺中[5]。ICU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关键点在于减少气道机械刺激,适时吸痰、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充分气道湿化等。采用正确的气道湿化及排痰方法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整个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与消毒隔离制度。当然,针对不同的患者要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早日排除患者的人工气道,促进其机体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万晓蓉,徐海英,张春芳,等.有创机械通气肺部感染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26(2):157-158.

[2] 赵春红,王兰芝,柴翠萍,等.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刊,2014,38(8):113-114.

[3] 曹炎华,侯瑞莲.ICU 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13(33):224.

[4] 杨怀芹.肺部感染患者的排痰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11(7):825.

ICU感染控制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发热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76~93岁,平均(82±3)岁。60例老年患者,其中肺部基础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20例,老年痴呆后长期卧床排痰无力呼吸衰竭所致应用呼吸机14例,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功能抑制应用呼吸机8例,肺癌晚期全身衰竭应用呼吸机12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应用呼吸机6例;肺部感染28例,泌尿系感染12例,胃肠道感染11例,不明原因发热9例。将60例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传统降温(30例)和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采用降温措施前腋下体温等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体温均在38~39℃之间,均给予药物降温(新癀片)后再进行物理降温。

1.2 方法

1.2.1 降温方法

1.2.1.1 传统降温组

应用药物后用局部冰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每隔30 min行擦浴1次,且用于冰敷的冰块融化后要及时更换,以保证降温效果,同时要注意变换冰块放置位置,以免冻伤局部皮肤,按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1.2.1.2 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温度可设定在30~39℃)

应用药物后,设定电冰毯降温值,降温值比患者实际温度低0.5~1.0℃,且根据患者体温变化的趋势,进行调整设定值,使其缓慢平稳降温。有研究表明,降温后30 min复测体温并不能正确反映降温措施的真实降温效果,降温后20 min体温开始下降,降温后50~60 min体温达最低值,降温后80 min体温回升,因此,分别在60、80 min、3、12 h进行测量并观察记录,按以下电冰毯降温各个阶段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整个过程还应贯穿安全、舒适、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1]。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

治疗前向患者或家属讲明治疗的目的、方法、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使其对治疗有正确的认识,保证患者安全使用电冰毯。

1.2.2.2 电冰毯的护理

使用前检查电冰毯性能是否良好,然后将冰毯铺在床单下、气垫床上,正确连接电源、导水管及冰毯,水箱内水量适宜,现用现加。停用后要及时放出水箱内的水,以免形成水垢或变质,影响机器性能。导水管外用不导电的塑胶管包裹,以保证安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主机的情况,如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扭曲,主机是否缺水报警等,如不及时发现,冰毯就会发热造成患者体温不下降,严重者甚至烫伤皮肤,故不可忽视,还应注意体温探头是否在位、夹紧等。传感器感应的体温在整个降温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探头脱落,由于外界的温度比患者的体温低,感应器显示的体温低于所设定冰毯机的下限温度,冰毯机则不会再启动制冷,易引起患者体温的反弹[2]。

1.2.2.3 降温时机的选择

降温时机应及时准确,当患者寒战时,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采取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导致体温继续上升,此期应给予保暖,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待寒战消失,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属高峰期,再行物理降温,效果更佳[3]。

1.2.2.4 患者的护理

①应用电冰毯前的注意事项:室内环境温度以18~20℃为宜;建立良好静脉通道,我科一般使用电冰毯的患者均建立深静脉置管,因为使用电冰毯后,浅表血管收缩,静脉穿刺较困难。电冰毯应铺于患者肩部至臀部,不要触及颈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心跳过缓。毯上不铺任何隔热用物,以免影响降温效果,可用单层吸水性强的床单,及时吸除因温差存在产生的水分。床单一旦浸湿,要及时更换,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②体温的监测:降温的速度为0.5~1.0℃/h,3~4 h内达到设定温度,不可降温过快,为确保体温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定期用水银柱体温计腋测与传感器持续监视,双路监控进行对照,发现误差及时纠正。患者使用电冰毯主要为物理降温,兼监测体温作用,使患者腋温一般控制在36.0~37.5℃之间,或根据医嘱设定合适的温度,当温度降至预期目标时,增加一个缓慢的复温过程。应加强体温监测,及时停用冰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③密切观察患者变化:体温降低过多容易引起呼吸减慢,心血管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故应给予患者持续的心电监护,每小时监测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1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患者寒战,面色苍白,脉搏、血压、呼吸有改变,应立即停止。④皮肤护理:加强各项基础护理,特别是皮肤护理。使用冰毯时患者的体位应是平卧位,保证体表与冰毯大面积接触。避免低温下皮肤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局部循环不良,产生压疮,每隔1~2 h翻身1次,按摩局部皮肤,减轻受压,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和压疮。患者足部置热水袋,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4]。试停电冰毯期间,增加翻身次数。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由于低温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因此,患者平卧翻身时要缓慢、轻稳,以防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如发现皮肤青紫表示静脉血淤积,血液循环不良,应立即停止使用,降温完成后要及时撤掉冰毯,避免冷、硬的冰毯对皮肤造成损伤。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降温方法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在降温处理前及治疗60 min后两组受试者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0 min、3 h、12 h后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显示出更好的降温效果(P<0.001)。见表1。

2.2 两种降温方法不良反应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7,P<0.05)。见表2。

3 讨论

对ICU老年患者采用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由于电冰毯的温度可自由调控,可使患者的体温平稳下降,有效地降低大脑耗氧量,维持大脑血流量和脑细胞能量代谢,而且使整个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明显下降,从而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电冰毯不仅能降低体温,而且对预防压疮、控制感染有一定的作用。高热时,皮肤潮湿,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压疮,降低体温可减少渗出,保持皮肤干燥,有利于防止压疮的发生。同时,由于降温过程中冰毯面积大,降温时间持久,不需要更换冷源,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解决了传统物理降温方法的不足,科学而实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在3 h内即可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两种降温方法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在短期内平均降温速度较传统降温组快。有研究显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这种缓慢的降温方式不易引起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明显的变化及寒战、抽搐,患者容易耐受,值得推广[5,6]。本研究通过对由两种降温方法所出现的体温反弹、皮肤反应、寒战、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比较,可见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这种缓慢的降温方法,不易引起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寒战、体温反弹、皮肤反应的发生率低,提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可作为治疗感染性发热的优选方式,值得推广。

总之,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各阶段的护理,应做好各个阶段的护理预案及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对患者实施降温各阶段护理是电冰毯控制体温治疗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的保证。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感染性高热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的退热效果。方法 将60例高热患者按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即传统降温组(30例)和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30例),使用降温措施后,传统降温组给予常规护理,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从心理护理、电冰毯的护理、患者护理几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降温持续80 min后,电冰毯降温组降温效果明显好于传统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是治疗感染性发热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降温各阶段护理是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治疗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的保证。

关键词: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感染性发热

参考文献

[1]张静.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10(7):473-474.

[2]万艳慧.医用电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2(38):2.

[3]黄亚平.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1):127-128.

[4]周明芳,舒勤,李魏.发热患者降温方法研究进展[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1.

[5]林娟,胡海红.冰毯降温仪不同降温模式下的并发症观察[J].护理研究,2004,18(6):997.

上一篇:铁塔基础设计下一篇:语文课堂中的随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