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2024-10-23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共8篇)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1

职业标准是职业活动水平的指标体系, 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职业 (或工种) 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职业标准在整个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 起着导向作用。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 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 职业标准应是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体。

然而, 现行的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企业用人标准相互分离, 致使技能人才的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无法形成有效联动。其结果是技能人才的评价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严重影响技能人才的成长。这就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标准的建设问题。

职业标准导向作用弱化的原因分析

在职业标准建设过程中, 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出现偏差、标准间不匹配以及标准的开放性不足, 是造成职业标准无法真正起到引领作用的原因。

(一) 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出现偏差

职业标准建构对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影响深远, 应在深入研究职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 着重把影响技能发展的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等非智能与非技能性能力要素科学地建构到标准当中, 以提高职业标准的行业引领性、职业适用性和社会开放性, 使国家职业标准成为教育机构组织职业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 学生和企业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用人单位对不同职业 (工种) 员工进行职业能力评价的依据。

但是, 我国现行职业标准的价值取向主要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本位, 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应知水平上, 对职业能力的陈述是以技能水平为标准, 对职业能力结构也没有分层描述, 导致劳动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无法在职业间迁移。职业标准也因此失去了作为职业教育培训标准、职业能力评价依据的本来意义。

(二) 职业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匹配

国家职业标准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制定、颁布, 企业用人标准由各类企业根据生产要求自行制定, 学校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 (岗位标准) 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则由教育部门掌控。这势必会造成我国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组织分割与内容分割, 从机制上造成了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的不匹配。

此外, 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是一套以知识、技能要求为标准的体系, 在传统的机械化生产中的确能发挥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但是,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中, 企业需要大量的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创新应变能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这种人才的最大特征就是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工作的职业能力。企业急需人才的要求与现有的职业标准存在严重的不匹配, 造成了职业标准没有起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标尺”作用。

(三) 职业标准的开放性不足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职业标准应适应市场需要变化不断予以更新。然而, 我国的职业标准更多地带有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特征, 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不是追求职业功能目标的实现和技术技能应用水平的先进性。这就导致我国的职业标准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生产和生产者的要求, 无法适应产业、行业、职业和实际生产技术技能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 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职业能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职业能力评价的理论依据是职业能力胜任力模型以及相应的可测原理。

(一) 职业能力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 (Competency) ”首先由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David Mc Clellan (1973) 提出。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Spencer (1993) 提出的:“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 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员工的个体的特征。”

Mc Clelland把胜任力划分为知识 (Knowledge) 、技能 (Skill) 、社会角色 (Social Roles)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特质 (Traits) 和动机 (Motives) 等六个层次, 并构建了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它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 “冰山以上部分”是与完成工作或与职位有关的必须具备的可观察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是胜任者的基准性胜任力, 它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外显部分, 但无法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可以统称为鉴别性胜任力, 它是难以测量的内隐部分, 也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二) 胜任力的可测原理

能否显著区分工作业绩是判断胜任力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 绩效表现优秀与绩效表现一般的员工所表现的胜任力必须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假设用M表示胜任力, 用θi (i=1, 2, …, n) 表示用于衡量其自身水平高低的各个胜任力特征, 那么胜任力可以看作是衡量其自身水平高低特征的函数。即:

而个体的各项行为表现、除去先天的条件反射, 都是其与之相应心理素质的特定表现。用数学式子可以表示为:

此式称为胜任力的可测原理。其中, C表示个体的行为, f表示个体行为的表现方式或机制, X表示个体的素质, Y表示个体所处的环境。

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 每一方面都可以划分为一些基本要素, 并通过社会活动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来测定人的素质, 由此对胜任力的测评是可能的。

企业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式, 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框架基础上, 企业可根据其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类型等不同要求, 采取考核鉴定、考评结合、业绩评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并按有关规定晋升相应职业资格。对于在企业生产一线掌握高超技能、业绩突出的职工, 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一些地方对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浙江省在2012年就确定了298家单位作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建设基地, 对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展开了全面试点,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企业碰到的最大问题是评价标准的建设。因此, 开展对企业自主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 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及评价方式的选择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其中, 岗位特殊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属于专业能力的范畴, 而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对职业能力的不同取向就决定了评价方式的选择, 也就决定了职业标准建设的框架。

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 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目前, 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出现三种不同价值取向: (1) 以专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取向。随着职业分工精细化程度和专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熟练地掌握本岗位所需的技能和具备驾驭本职工作的专业能力成为必要。专业能力是一种静态化的职业能力, 强调的是技能的具体实用价值。这无形中把员工的知识、技能训练都固定于某一具体职业或岗位, 过分强化了员工的工具性, 而忽略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所需的其他能力要求。目前的国家职业标准以专业能力为本位。 (2) 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取向。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知识技能的老化速度日益加剧, 这就需要劳动者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同时劳动者在多个职位间频繁地流动, 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挑战新的职业或岗位, 这就需要劳动者具备一种在不同岗位间迁移、能够通用的职业能力, 即“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将其他各种能力进行整合、迁移的作用, 可以使技能人才迅速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并为未来职业活动变化做准备。 (3) 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取向。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转变, 将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相互融合的综合职业能力取向观成为一种新趋势。综合职业能力包括适应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不同的价值取向, 其评价方式也不一样。目前有三种职业能力评价方式, 其中行为样本的评价方式、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方式是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行为样本的评价方式。这是目前职业能力评价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其基本假设是: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有限的典型活动来体现, 只要评价项目 (即职业活动样本) 设计合理, 完成这些评价项目所需的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等值的。其基本做法是: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 让被评价者完成这些项目, 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 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职业能力水平评价。这种模式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要素, 评价的是这些分割的能力要素, 而不是整体的、综合的职业能力, 因而易陷入片面性;同时, 这种模式的评价并非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完成, 其项目多是虚构的。这就大大限制了评价的有效性。

第二种是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方式。当职业能力以综合能力为本位时, 其评价方式更多应采取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模式所需的证据, 主要来自对被评价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 (产品、录像、服务追踪调查等等) 。它有三个主要环节:首先, 选择工作任务。通常从日常的真实工作情境中选择, 选择时需综合考虑执行频率、典型性、重要性、发展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确保评价的效度。其次, 观察与记录。这种模式的评价通常由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组织, 并由师傅来实施, 也就是说, 实践人员就是评价者。评价往往分多次进行, 每次评价时, 评价人员利用观察表、音视频等形式来记录和观察被评价者的工作行为作为评价依据, 然后进行职业能力评定。在对被评价者的能力做出最终判断之前, 一般还要对工作行为记录进行检验, 对照事先规定的能力标准对被评价者的能力作出判断。工作现场观察评价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评价项目的真实性, 可以直接用于真实工作情境;同时, 它是一种全面的评价模式, 其评价项目是完整的工作任务。

(二) 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能力标准一般提供两个向度的信息:一是“工作导向” (Work-oriented) 的信息, 也就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标准;二是“工作者导向” (Workeroriented) 的信息, 即工作者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组成的个人能力特征等。

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职业标准必须从“以劳动者为中心的评价要素”和“以工作岗位为中心的评价要素”两个角度分别构建。综合评价使得职业能力指标成为贯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统一评价体系, 使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发挥引领职业教育培训、实现职业能力评价与考核的有效“标尺”的作用。

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要素根据职业能力的胜任力模型,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其中, 岗位特殊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属于专业能力的范畴, 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 是一种显性的基准性胜任力, 具体包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 是一种隐性的鉴别性胜任力, 具体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种类型。职业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和“数字应用”等能力, 它是基本发展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外语应用”和“创新革新”等能力, 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此, 从“工作者导向”角度出发, 可以构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从“工作导向”角度可以构建评价内容体系。根据国家职业标准, 针对企业具体岗位的技能状况、工艺水平和产品特点, 在具体工作中选择一些能真正体现员工职业能力的岗位活动, 对岗位活动相应设置一些工作任务, 通过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方式, 依据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行为来考察其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以行政经理 (三级) 能力要求为例, 可以设置“制定计划, 监控目标完成”、“建立和维护工作团队”、“有效沟通”、“选购办公设备和耗材”、“管理办公设备和耗材并监督其使用”、“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工作环境”、“建立和执行行政工作程序”、“起草编制工作文件”、“会议组织与管理”以及“安排旅行和住宿”等10个岗位活动。职业能力评价就是对某一确定职业的所有职业活动进行评价, 这些职业活动有反映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和体现专业工作的职业能力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该职业的若干个典型职业活动作为评价内容。在对所确定的职业活动进行评价时, 可通过对该项职业活动包含的若干个工作任务和对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态度、技能和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以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横轴, 以职业能力评价内容体系为纵轴, 共同组成职业标准体系。表1为以行政经理 (三级) 能力要求为例的职业能力标准。在纵轴部分是重要岗位活动以及相应的工作任务, 而在横轴部分则是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能力项目 (含10个具体能力项目) , 在纵轴与横轴相交的地方则是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要求等级。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提出了相应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点, 同时根据岗位要求用“低 (L) ”、“中 (M) ”和“高 (H) ”对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设立相应的能力等级。

结语

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以岗位活动作为评价内容构建“工作导向”和“工作者导向”两维度的新职业标准。新职业标准可以有效打破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的壁垒, 使职业标准成为教育训练系统与工作市场衔接的平台, 有效解决职业标准与职业教育、企业用人的匹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福堂.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分析[J].职教通讯, 2012 (34) :23-26.

[2]吕杰林, 陈笑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0) :103-105.

[3]刘奇, 陈长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及培养措施刍议[J].科技信息, 2011 (28) :45-47.

[4]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职教通讯, 2000 (11) :3-5.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2

爱岗敬业,工作认真。尊重家长,与家长交往、沟通时态度和气、语言亲切礼貌。尊重 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获得学生的喜爱、信任,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不擅自向学生家长征订、推销学习资料或其他用品;不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物、不收 礼吃请。能主动家访,或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活动情况。教学理念先进,能积极实施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并作为参与者 和组织者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用多种 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作业适量,没有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的行为,作业形式多样化,有书面、口头 和实践性的作业。作业与试卷批改及时、认真、规范,有激励性和指导性语言,反馈及 时,且形式多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生活、学习习惯有无明显进步如:写字姿势是否正确,能否及时 完成作业、关爱父母、尊敬老师、礼貌待人、关心社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教学效果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并基本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活 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成绩优异。计6项

得分

B

C

师德修养 10 分 家访情况 10 分 课堂教学 30 分 作业批改 情况 20 分 学生习惯 养成情况 20 分 教学效果 10 分 总计 评价等级

101008050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3

1 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内涵

能力本位是对职业教育而言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以学科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形成对比, 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着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实质是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1]。

在高职教育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来判断学生能力的高低, 我们既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还要了解学生能力发展情况, 针对以上内容开展学生考核评价, 才能更具有实际意义。

2 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一定技能并掌握一些理论知识的学生, 这一切都来自于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技能熟练度和掌握的知识水平两项指标来评价, 学校必须运用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教学质量起到反馈的功能, 以便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技能和知识等方面的各种有效信息, 并结合评价结果, 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经实际应用来看, 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准确的导向性, 可以较为准确、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3 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

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 主要对学生的能力以及知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能力评价, 其次才是对知识的评价, 也就是对掌握的知识水平的评价。

3.1 能力评价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作为一名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所要具有的能力应该为三个方面: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培养高职人才要紧紧围绕以上能力来开展, 考核标准同样也是围绕其展开[2]。

(1)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指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等, 这类能力在学生考核体系中很难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 即使开展量化考核也不能达到准确、满意的结果。

(2) 专业能力主要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在求职过程中, 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学生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例如, 某学生应聘电气技师的岗位, 对方最看重的是该学生是否具备电气安装、调试、排故和维修方面的能力。

(3) 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等, 个人能力主要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心, 这方面是当今社会很看重的能力。

3.2 知识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 也在为学生讲解一定的理论知识, 这样才有别于普通的职业培训。高职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四个方面, 并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对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考核在这四个方面展开。

4 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

不同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 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内容, 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也应不同。例如, 专业课程的开设在一年级较为集中, 实践课程的开设在二、三年级较为集中, 因此对各年级学生的评价指标要不同。为清晰地说明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内容, 本文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 对二年级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采用百分制, 能力与知识的评价分值权重为6:4。

4.1 能力评价

按照能力的定义, 能力包含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不易量化, 且受到评价者主观意识的约束, 因此, 在评价者上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 以减弱单一评价者带来的评价过于主观的影响。

4.1.1 一般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评价

根据能力本位的高职学生质量体系, 建立11项能力要素来评价这两项能力。此部分内容主要采用问卷法进行评价, 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

4.1.2 专业能力评价

能够较客观地评价在校高职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因素, 就是学生在实训课上的能力表现, 因此, 专业能力评价是以学生在实训课程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为基础展开的, 该项评价由具体指导教师来完成。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的各项实训项目, 是为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 因此要针对每项实训项目制定唯一的专业能力评价表, 来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本文以电工基础实训为例, 首先明确该实训培养的能力, 并以培养能力建立评价表, 如表2所示。

根据电工基础实训内容及所培养的能力, 设计电工基础实训专业能力评价表, 如表3所示。

各实训课程都参照以上标准来做。

能力评价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训课程总学分值为X, 每门实训课程学分值为A, B, C……。

能力得分=一般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得分+ (实训课程A得分×A/X+实训课程B得分×B/X+……) ×0.4。

3.2知识评价

知识评价主要采用测验法, 通过对学生所学课程的考试成绩来进行客观评价, 不同类型课程所占的总评价比重不同, 总分为40分。

其计算公式如下:

知识得分=职业基础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15%+职业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20%+人文社科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5%

在知识评价对应的课程中, 应按以下原则组织考核:

(1) 科学设计考核方式, 按课程要求学生的掌握知识和能力提出考试的原则

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是希望学生能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提升能力[3], 不同课程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各类课程的考试方式不能简单地以传统期末考试形式为主, 要根据课程开设所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侧重点为分类, 区别开展考核形式。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说明按能力区分, 开展考核形式, 具体如表4所示。

(2) 按照课程分类制定考核标准的建议。

课程分类建议:

第一类:以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的课程, 这一类课程的考核应突出理论知识运用;

第二类:以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重的课程, 这一类课程的考核, 既要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 又要考核操作技能;

本标准将课程分为两类, 并按照不同类别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采取由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课程类别的不同, 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所占比重不同。

过程性考核要细化为若干过程, 它是伴随着课程的进度而开展的一种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的每一步都要有分值量化, 确定每一步的权重值, 过程性考核的权重值与期末考核权重值之和为100%。

(1) 第一类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权重比例应该为2:8。这一类课程在考核设计时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期末考核以传统笔试形式具体操作。

(2) 第二类课程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 这类课程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权重比例应6:4。

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以项目为载体, 考核每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和结果, 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分别为10%、20%、70%, 按照各项目考核标准考核。

期末考核:期末考试 (权重40%) , 期末考核以传统笔试形式具体操作。

3.3统计评价结果

在评价结束后, 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统计相应的评价结果。

学生最终得分=能力评价得分+知识评价得分

每个学生最后得分出来后, 要将评价最终得分转换为评价等级, 与得分相对应的等级为:90-10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学校应对学生整体水平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达到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主要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教育质量的优劣由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评价。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突出了评价的重点与核心, 在评价过程中采用问卷法、真实性评测、传统测验相结合的方法, 具有可靠、客观等优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明确的, 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动态和发展的, 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专业特色, 建立起适合本学校专业特点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摘要:学生考核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检验、反馈、激励的作用。本文提出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以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能力考核为例, 从构建内涵、意义、具体实施等方面加以探讨, 努力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关键词:能力本位,考核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 :25.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4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学科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强化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3、善于创设语言情境,能用英语组织教学,激发并保持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有学法指导方案。

4、知识容量和密度适中,深浅有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学法指导。

5、知识讲授正确,注重渗透德育思想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题目,有典型性、层次性、探究性、开放性。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支持学生学习,注意学科与其它领域的适当联系。

6、教法灵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注重语言能力培养,教师要时刻注意吸引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组织好各种形式的语言练习活动,7、恰当运用图画、实物、音像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好,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练习方式不少于6项,学生活动面不低于95%

8、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知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环节转变为,情感——问题——探究——反思——提高。

9、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意识地学法指导,课堂信息反馈及时,处理问题应变能力强,学生参与教学的面广、参与的形式多、参与的程度深,学生善于交流、合作,勇于质疑。

10、评价中肯且有激励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重视教师、学生、小组等多元化评价。

11、语音语调纯正,英语口语较流畅,能较多地使用英语教学,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教态自然、仪表端庄。

1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书写规范,富有启发性。

13、课堂英语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法上有一定收获,学有所得,体验成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5

1 评价标准与试题库的关系

以岗位评价标准为依据, 建立评价标准与试题库的对应关系, 即以评价标准的评价内容作为试题库开发的指导大纲。如评价试题库的每一个试题都对应着评价标准中的评价内容, 具体如图1所示。

2 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建设

2.1 标准样式设计

结合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岗位特征, 评价标准的设计如表1所示。

2.2 建设流程

评价标准建设分为知识、技能和潜能两部分分别进行建设。

2.2.1 知识与技能维度建设流程

第一步:岗位梳理。按照“全覆盖”、“独立互斥”的原则, 对进行评价标准建设的部门、班组进行岗位梳理, 明确岗位职责。

第二步:收集资料。收集各专业与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作业指导书、业务指导书等与模型及评价标准建设相关的材料。

第三步:确定结构及职责分解。依据人员类别确定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结构。管理人员侧重潜能维度评价内容, 专业技术人员需兼备知识、技能与潜能, 技能人员侧重于知识、技能维度评价内容。确定胜任能力结构后, 形成调研问卷表, 目的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评价标准各个维度的评价内容。

第四步: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根据职责分解表, 形成调研问卷。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主要是确认各序列、各专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即对业务工作细分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明确和补充。

第五步:形成能力对应。首先, 优化能力要求, 确定知识、技能评价内容;其次, 确定能力要素分类, 将优化形成的知识、技能评价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相关技能6类。并将评价内容对应到相应类别。具体如表2所示。

第六步:形成评价标准。补充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和重要程度等属性内容, 形成完整的评价标准。

2.2.2 潜能维度建设

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潜能维度的构建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岗位胜任力测评法 (JCAM) , 由麦克莱兰等人开发而成。根据JCAM并结合电力企业实际, 运用问卷调研、因子分析和调研访谈方法探究潜能维度评价标准。

第一步:岗位能力分析。根据现有的岗位确定岗位类别, 分析岗位说明书、标准、素质数据库等资料, 提炼适用的能力素质。通过检索相关文献, 初步确定访谈方向。并采用关键事件访谈以收集胜任能力相关的素材, 采用主题提取胜任能力。

第二步:问卷调研。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对提炼的能力素质进行行为表现描述, 并形成调研问卷。为了提高问卷的信效度, 选择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预调查。对预试问卷施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修改完善问卷, 最终形成正式问卷。

第三步:问卷信息分析。通过信度与效度分析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确定潜能维度的评价内容。

第四步:定义能力要素。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 对胜任能力进行定义, 并对行为分四个等级进行描述, 最终形成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

3 岗位胜任能力评价试题库建设

结合对评价试题库的相关研究和问题分析, 从两个方面对评价试题库进行相关的建设工作。

3.1 试题库结构

题库样式的目的是建设成结构化试题库, 依据评价标准, 按照“分人员类别、分岗位等级、分维度”建设一体化的试题库, 具体如图2所示。

(1) 题目数量。试题的数量要考虑题型以及所属维度两个因素。知识维度, 主要采用笔试题, 每个评价内容不少于5题, 不多于20题;技能维度试题, 主要采用现场实操试题、技术问答、公文筐等, 题目考核知识量大, 要求每个评价内容不少于1题, 不多于5题。潜能维度, 应根据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而定。

(2) 难度系数。试题库的难度设计应遵循正态分布原则, 试题题目难度比例为容易 (20%) 、一般 (60%) 、难 (20%) 。

(3) 质量要求。各类型题目与评价标准、岗位工作内容密切相关。试题的标准答案应准确无误, 相应附件应配备齐全。

3.2 试题库建设流程

第一步:试题资源收集。收集岗位外部和内部的试题库资源。

第二步:试题库资源梳理。依据评价标准, 对收集的试题进行对应, 形成试题库资源汇总, 并分析试题库开发需求。

第三步:试题库开发。依据评价标准的评价内容, 安排该岗位专家开发试题库。具体的开发方法如下。

(1) 确定方式:根据评价标准确定测评方法, 如知识、技能采用答辩、笔试等, 潜能采用360度测评、小组讨论等。

(2) 确定题型:明确测评方法、选择题目类型, 如选择题、开放题、论述、简答题等。

(3) 整合编写:根据评价内容修改或新增测评题目和评分标准。

(4) 审核完善:组织专家对试题进行评审, 根据审核结果, 修改完善试题。

第四步:专家审核题库。分专业集中审核已完成题库, 从题量、题型比例、知识点完整性、题库的信度和效度方面进行审核。

4 结语

评价标准和评价试题库的建设是岗位胜任能力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标准和评价试题库的相关研究和问题分析, 设计了评价标准与试题库的样式, 并对规范化的建设流程进行了研究, 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员工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云南电网.南方电网公司技能人员胜任力模型及行为评价标准[J].云南电力技术, 2009 (06) .

[2]陈洲.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供电公司绩效考核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 2012 (06) .

[3]李晓波, 曲曾禄.用教育测量学原理评价试题库的质量[J].高师理科学刊, 1999 (03) .

[4]曲聪, 秦乐.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为基础的素质提升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 (04) .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6

日前,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 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 编号为GB-T50378-2014, 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3T50378-2006同时废止。该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 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 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 评价阶段更加明确, 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整体具有创新性。

旧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每个指标下, 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不过, 在标准的试运行中, 发现不少问题。而新的标准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 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 60分是二星级, 80分是三星级。评审专家认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 有的虽然需要, 但做起来容易, 也不需要多少钱, 就4分。这样一来, 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 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 三星级则降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7

能力评估应该以符合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及教育管理为目的。教育部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总体目标指出[1]:应培养具有职业操守优良, 社会科学知识广泛, 医学基础理论深厚, 专业实践能力熟练, 能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所以有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标准应该能反映该专业参与评价学生现阶段的各方面能力, 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检验所评价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水平, 为受评价的专业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水平提出指导意见;发现受评价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过程中存在的瑕疵, 为其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方向。

1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评价认知混乱

一些医学院校不能充分了解及掌握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和重要性。一方面, 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能力评价只用简单地把该专业学生的在校成绩进行排序, 排序靠前即为能力出众, 或者对教授该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价, 把教学水平直接等同于其教授对象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 少数医学院校仅把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作为提高其专业学生求职成功率和改善该院校受评价专业的招生情况。所以在对其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主动放弃一些不足的项目, 从而使该评价丧失客观性。不但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而且对所评价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帮助有限[2]。

1.2 评价方式单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应以多方面标准为依据。不能仅采用学生参加的各项理论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项目。虽然一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考试, 但这同样不能体现学生现阶段的综合能力。如抗击挫折的能力、职业选择能力都不能在这类评价中有所体现。

2 建立评估标准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求无矛盾、无重复、无因果关系, 能够体现被评价对象的准确情况;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在制定过程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考虑各种类的因素, 尽量排除评价指标在制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在制定时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的指标通常可在比较、分析过程中掌握被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 指出其今后的改进方向。但该类指标和定量的指标相比, 不易于操作。定量的指标虽然较易操作, 但被评估对象的自身特点不能在评价过程中有所体现。故应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 并且通过评价结果要得出明确的、具有指导性的结论。

3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在符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能够反映受评价的该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情况, 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2]。对临床医学学生能力的评价可兼顾以下四个方面: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参与学术活动情况、参与科研培训情况和论文写作情况;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情况、专业知识应用情况和外语应用情况;抗压能力主要包括驾驭矛盾能力、承受挫折与风险能力;医德修养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同情心;职业选择能力包括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充分的职业规划;临床思辨能力包括多维临床思考方法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

4 运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标准只要符合一定原则, 都可对受评价对象作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本文制定相应评价标准, 对所选中的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试评估。

4.1 明确受评价对象

从南阳医专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择306名学生作为受评价对象。

4.2 明确评价指标

评估内容包科研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医德修养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及临床思辨能力, 共6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 分别为优秀 (5分) 、较好 (4分) 、一般 (3分) 、较差 (2分) , 差 (1分) 。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 明确评价方法及评价问卷回收情况

采取问卷调查由教授过受评价学生的教师和和受评价学生的同班同学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负责人, 进行结果分析。本次对临床专业学生的能力评价共发放问卷306份, 收回29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6.1%。

4.4 评价结果

见表1。

4.5 分析讨论该次评价结果

本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的能力评价显示各个项目及指标都达到了较好水平, 其中学习能力和医德修养能力较为突出, 说明被评估专业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校期间储备知识以及医德修养对今后行医的重要性。但是在科研能力方面, 本次评价显示被评价对象总体能力不甚理想。这主要和被评价对象的学历层次及学习接触面有关, 今后对学生的教育要注意在科研方面加强, 带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指导其论文写作, 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

4.6 评价结论

对南阳医专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该次能力评价, 能够体现其现阶段水平, 可以检验出南阳医专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同时能够通过本次评价明确改进教学方向。综上所述, 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原则制定的评价标准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张秀敏, 郝希山, 高树民.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28-29.

标准化能力评价研究1 篇8

一、制定初中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的依据

1. 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2001年,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是制定初中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2. 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此外,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提出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其目的是加强综合性、选择性、拓展性和开放性。学科领域提出了综合实践领域 (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

3. 科学理论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2]。对学生而言, 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 提升自我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我国学者认为, 实践能力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 而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磨练而得[3], 因此, 其评价不同于对书本知识的考核, 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实践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构成, 而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综合性能力[4]。因此, 其评价应从多方面进行;实践能力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或学校中, 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 其评价应从学生掌握学校课程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两方面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生活自理和处理应急事务能力、运动和肢体协调能力、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实验及操作动手能力等。实践能力评价主体应突破传统的单一学校评价方式, 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5], 因此, 其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

4. 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通过访谈上海A中学的领导干部以及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获得。学校领导认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掌握生活中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具体生活,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等。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组织沟通方面的能力比较差;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要强一些, 能自主策划、开展活动。教师认为, 学校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敬老院、社区活动、红色基地活动, 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劳技课制作手工艺品,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主持人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开展主题教育课, 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培养学科应用能力, 加强班级纪律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开展艺术节, 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平时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初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自觉性、动手能力较差, 依赖性强, 但是思维比较活跃;高年级学生语言表达、写作条理比较清晰, 学习能力、自主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懂得团队协作, 能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问题, 考虑问题较全面, 善于多角度看问题。学生认为, 初中生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自理能力、表现能力、文艺特长、领导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等。家长心目中能力强的孩子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较好, 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并且能做家务, 生活自理。

5. A中学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实际情况

上海市A中学目前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还是比较模糊和主观的, 主要依据是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和印象, 没有可以参考的具体标准。学校领导和教师希望有关方面出台初中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

我们通过提出初拟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 运用征询意见法、理论论证法、专家评判法、实验修订法筛选和修订指标体系以及评定标准, 共制定三个维度 (即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 和两个层次 (即低年级和高年级) 六个评价标准 (对于用定量方法处理的指标, 用对偶比较法算出权重) 。评定标准中的等级内容具有个性化和即时性的特点, 即由于各个学校学生、教师、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不同,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 等级内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各个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其内容;等级内容随着学生素质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变化, 因此它具有即时性, 表1、表2和表3中列出的等级内容与被调查学校现在的情况相适应。

1. 供教师评价用的标准 (见表1, 表2)

请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该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填表说明:如果做到“评定标准”栏登记内容中的4项, 请在“评定等级”栏填A;如果做到等级内容中的3项, 请填B;如果做到等级内容中的2项, 请填C;如果做到登记内容中的一项或一项都没做到, 请填D, 并且在做到的等级内容上打“√”。

(2) 对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期望和建议。

填表说明同表1。定性标准同表1。

2. 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 (见表3、表4)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觉得自己实践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学生自评时回答)

(2) 你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生自评时回答)

(3) 为了提高实践能力, 你希望学校和家长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 (学生自评时回答)

(4) 这位同学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学生互评时回答)

(5) 请你给这位同学提高实践能力提些建议。 (学生互评时回答)

填表说明同表1。

3. 家长评价标准 (见表5、表6)

请您回答以下问题:

(1) 您孩子在实践能力方面强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

(2) 您对孩子实践能力培养的期望是什么?

(3) 您认为如何进一步提高您孩子的实践能力, 建议是什么?又希望老师和学校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

三、初中生实践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实施

1. 组织实施

由学校政教主管部门主持, 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配合下, 组织学生、教师、家长在期中和期末进行评价。

填表说明同表1。

填表说明同表1。

并且, 根据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 制定若干纪律规定来规范评价过程, 确保评价结果的高信度和高效度。

填表说明同表1

2. 搜集评价信息

根据评价标准, 一般情况下采用发问卷的形式搜集评价信息。但是,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 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计算机房或校园网搜集评价信息, 做到评价无纸化, 这样既可以降低评价成本, 又可以缩短评价周期, 能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

3. 处理评价信息

对于定量指标, 我们运用加权平均法和累积分数法以及计算机自编软件处理评价信息, 然后根据常模, 确定每个评价对象的等第, 再根据定性指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有针对性地给评价对象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4. 评价结论反馈

评价结论反馈给学生, 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实践能力状况, 自觉地发扬长处, 改进不足;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师和家长, 能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评价结论反馈给主管领导, 一方面可以为教学决策提供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档案保存起来, 为以后全面评价学生提供资料。

5. 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性评价的再评价

每次评价工作完成和评价结论反馈以后, 都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 以便及时纠正偏差, 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或者为以后开展评价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如修订评价标准等, 使评价工作趋于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钢, 丁敏.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探析.教育科学研究, 2007 (2) .

[2]刘磊, 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教育科学, 2005 (2) .

[3]吴志华.中小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育科学, 2006 (5) .

[4]傅维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国教育学刊, 2005 (12) .

上一篇:中职数字化校园管理下一篇: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