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策略

2024-06-03

金融策略(通用12篇)

金融策略 篇1

摘要:本文讨论的金融文化, 所指的就是人们在金融活动, 以及各种形式的金融交易活动中, 对金融的观念、认识、价值取向、道德和法律法规等内容, 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认知。从根本上说,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进行金融文化创新的主要动力。而且,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生产力全面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大众的要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金融文化也随之发展。对资本利益的追求是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 本文在“人本金融”的基础上, 从金融文化创新的主要作用和主要策略两个方面展开了具体讨论。

目前,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之下, 金融活动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渗透, 并成为配置经济资源、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文化和上述内容具有密切关联,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金融文化的过程中, 创新精神是必要前提。因为这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才能充分发挥金融文化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为人们谋取福利, 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金融文化创新,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金融文化的内涵, 并对其创新的策略和作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金融文化概述

由于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金融文化也有两种解释。但是, 目前经济学界和金融界还没有形成对金融文化的释义还没有统一标准, 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金融文化的含义也有所区别。

目前, 国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对金融文化的定义持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 人们在借贷资金、商品交换和建立信用等多种金融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性思想及认识就是金融文化。这种金融思想会对各种金融组织的管理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甚至还会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但是还有的学者并不认同上述观点, 并试图从金融管理出发, 定义金融文化。在他们看来, 金融文化不仅仅包含了上述内容, 还和金融企业的文化具有紧密关联, 其内涵主要包括企业对金融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及专业的服务精神。在本文中, 我们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金融文化的内涵。

首先, 广义上的金融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仅包含了金融领域内的所有交易活动, 还有这些活动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 就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所有内容都属于其内涵范围, 包括专业的金融组织、信用制度、管理制度、金融交易的基本法则、道德规范、市场价值取向、金融衍生品、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属于金融文化的范畴。其次, 从狭义上来看, 金融文化的内涵为, 各种利益相关群体在金融活动和交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和金融有关的价值取向, 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

二、创新金融文化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人的需求。1978 年开始, 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之后,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 并逐渐和国际并轨。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社会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开始全面朝向小康化发展。过去, 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渐从生存转向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广泛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高层次需求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低层次需求的比例不断下降, 表示物质需求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需求, 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在生存状态下, 人们更倾向于物质方面的追求。但是在更加注重发展的生活状态中, 生活的幸福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追求的满足的比重多于物质需求。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 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对之后, 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和国际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也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更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从社会群众的现实需求来说, 金融文化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2.有助于扩展人的生活空间。当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要想进一步提升幸福感, 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生活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也是开拓未来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方向。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原则, 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不仅如此, 在允许的范围内,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享受, 将创新发展和享受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二者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 金融文化的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人们的精神需求, 为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提供有益指导。

3.有助于发展人的创新能力。马克思认为, 人的发展包含的内容的有很多, 不仅仅是指能力的提升和能力的发挥, 也包含了人不断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 人类的主要特征就是从创造性的劳动和实践中发展而来的, 是确认人本性的过程。人类要实现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需要足够的自由时间。换句话说, 就是人们只有不断减少维持生存需求的劳动时间, 才能获取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这样, 人们才有足够大的自由度, 来支配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具备的创新力就越强。目前, 金融文化为人们发展创新能力所提供的支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资本, 二是使人们获得更多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

三、金融文化创新的主要策略

1.始终坚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创新的根本动力。金融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主要内容及创新的途径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 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金融文化的创新方向是由消费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 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在金融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者具有密切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了人格的不断完善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 衡量金融文化创新价值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这也是根本性的评判准则。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人的各种需求划分了不同的层次, 并且对不同层次需求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如果对其进行简单划分, 主要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人的需要是金融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对需要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分析。除此之外, 不断完善金融制度, 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促进需要的升级和发展也是创新金融文化的重要途径。

2.充分利用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主要是指各种利益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 对利润的最大化需求。在金融活动和交易中, 资本的所有者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来资本利润的最大化, 有助于在客观上推动金融文化的创新、社会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资本的本质并不是物体, 而是将物体作为人与人相互交往媒介的一种社会关系。资本对人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独立和主观性发展, 还能够导致人的物化和异化。同时, 资本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扩张性, 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约束, 就很容易导致人和物之间的对立, 很容易滋生出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最终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 我们要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鉴, 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坚持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将人类的发展作为最终的关怀目标。只有实现资本的利润追求性与金融消费者的需要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 金融文化创新往往能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两者发生冲突和矛盾时, 结果往往会出现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 来实现资本所有者追求利润的本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金融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充分阐述。然后以狭义金融文化概念为基础, 着重从促进人们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发展;积极扩展人的生活空间, 为人们追求幸福提供指导;不断促进人的创新能力发展三个方面对“人本金融”价值理念基础下创新金融文化的重要作用做了具体分析, 最后从始终坚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创新的根本动力和充分利用金融文化创新的直接动力两个方面对其策略展开了讨论。

参考文献

[1]张鹏超.以“人本金融”价值理念推动金融文化的创新[J].浙江金融, 2011, 05, (19) :78~80.

[2]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的十个基本观点[J].中国金融, 2011, 12, (02) :12~15.

[3]唐双宁.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 (上篇) [J].中国金融家, 2011, 09, (14) :18~25.

[4]宋桂珍, 缪路遥.关于儒家文化视野下金融伦理构建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06, (29) :9~11.

金融策略 篇2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承载着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责任使命,承担着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任,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农村信用社工作压力更大,发展任务更重,遇到了最激烈的挑战。如何迎难而上,转型发展成为农信人的思考重点。笔者认为惟有以人为本,开展全员营销,积极推行农村金融营销策略,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占据竞争的制高点。我们农信社迫切需要树立农村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其经营活动,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中借机发力,“比、学、赶、超”,抢占市场,超越同业竞争对手,实现历史性跨越,做到金融服务营销有办法,有策略,有行动,有总结,建立农村金融服务营销的长效机制,并贯彻到日常工作的整个过程。

一、农信社市场营销现状

农信社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们金融同业竞争激烈,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竞争白热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不断冲击农村金融市场;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进一步促使农行返乡、邮储银行重新定位,各大商业银行目标看准了农村这一大市场,各地村镇银行不断成立,民营银行已经挂牌,我们农信社一统农村市场局面被打破,我们的“大后方”已经出现不稳定因素,农信社应有高度责任感和危机感,巩固我们的阵地。竞争的要求,决定了农信社全员营销的必要性,也凸显了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当前农信社的市场营销状况不甚理想,制约了农信社竞争力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一)营销观念薄弱

目前我们农信社的营销观念仍比较薄弱、落后。部分农信社不管是从高管层面还是普通员工对市场营销都一知半解,甚至不少对市场营销的理解还只是简单停留在推销阶段,对当前较新的营销理念和服务知之甚少,在实践中,营销意识更是严重不足。多年来农信社工作人员习惯于春放秋收、等客上门、有求才应的“坐商”工作方式,习惯于按上级的指示办事,缺乏创新和市场意识,缺少“迎进来、走出去”的营销意识。此外,农信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功能,导致员工们竞争意识弱化,难以主动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开展市场营销。营销观念的薄弱难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营销模式、营销手段的落后,从而影响到农信社营销的最终结果。

(二)营销手段落后

目前,农信社的营销宣传往往仅局限于电视或广播、传单宣传等,而网络信息传播和社交工具的便利性间接影响了这种营销方式的时效性。对于诸多经典营销案例中所体现出来的体验式营销、关系营销、深度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文化营销等,在许多农信社的营销实践中难觅芳踪。同时,一个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的实施,需要前期细致的市场调研准备及后期的有力执行。农信社由于营销理念淡薄、营销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营销方案的难产和执行难度,更难以达到营销目的的实现。

(三)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企业的竞争最终都是由人落实,具体到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也需专门的营销人员负责。而营销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是当前农信社市场营销工作难以有效实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营销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须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客户的需求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对症下药。同时我们的员工受自身条件限制,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营销理念,未能真正站在市场和客户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营销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开展营销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作为农信社与客户的直接联系人——客户经理,客户经理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的高低将对营销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对农信社的品牌形象也有直接的作用。

(四)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各地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已经可以与各大行相比肩,当前我们农信社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整体营销意识不强。尽管某些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营销创新,但总体而言,由于缺乏对西方先进的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多数农信社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和配置专职从事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其市场营销活动还只是一种分散、间断的行为,缺乏系统性。

二、农信社加强市场营销的对策

当前,我们农信社一统农村市场局面已经被打破了,同时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已开始转变经营战略,返回农村抢夺县域市场的优质项目,村镇银行更是直接在县域抢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势必要求我们农信社要增强自身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并结合实际,推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业务,积极开展全员营销,加大营销力度,开拓市场,发展一批高价值客户,储备一群优质客户,积极向一些垄断行业渗透,以求扩大一些新的高端客户群体,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关系,循序渐进,稳步渐进,稳步发展,最大限度的开辟并占领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从“转角色、提技能,勤宣传、巧管理、强绩效”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转角色”,提升理念,打造精干营销团队。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在于营销人员懂得换位思考,切实站在市场和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解决金融问题,提升客户对农信社的信任度,才能真正地留住顾客,才能与顾客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此,农信社要改变传统的坐、看、等的销售观念,要通过“迎进来、走出去”活动,开展阵地营销,延伸市场营销,通过扫街、扫楼、扫村庄,深入到商户店铺、农户家中、企业现场调查摸底,急顾客之所急,急顾客之所需,为客户量身定做服务产品。同时基于买方市场的大背景环境,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增强对市场的敏感性,并及时积极做出反映,从而为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

一是提升营销理念。现实社会需要营销公关。我们是服务行业,每天都要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增强公关意识,树立公关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公关也需要技巧。要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思考和学习,真正学会公关,有的放矢做工作。通过日常教育,外聘培训机构对全员开展营销培训等,让全员深入学习营销的理念,知道营销的现状和目标,理解营销与服务的关系,让全员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知道全员营销,主动营销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必经之路,是迎接激烈竞争的有力武器。

二是加快全员角色转变,变“坐商”为“行商”。现在大部分的农信社员工只是执行工作职责中的一部分,以客户经理为例,大多数只是简单的发放贷款和清收贷款,揽一部分存款;客户经理在职责应该是综合的、系统的,应相当于一个流动的网点,应集贷款、存款、电子产品营销、客户维护、品牌宣传等职责于一身,他们应当是农信社最强悍的一支营销团队。同时我们农信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的优势在于我们的信贷产品机制灵活、决策链短、利率定价等,客户经理要切实用好我们的信贷产品,不能把我们的优势当作权利,坐等客户上门。要通过我们的优势政策和产品来培育客户的忠诚度,通过密切与客户的业务关联度,使广大客户形成对农信社产品、服务和品牌的信任度和依赖度,各岗位员工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应当利用各种关系和渠道,加强存款、电子银行产品等业务的营销,形成人人学营销,人人干营销的热烈氛围,促进全员营销工作的开展。

三是培育精干营销团队。通过全员营销活动,通过全员竞赛排名发现一批潜在的可培养的对象,加强锻炼,培训出一支精干的营销团队,形成示范作用,带动和提升全员营销工作的开展。

(二)“提技能”,掌握基本功,提升全员营销能力。

营销技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信社员工的一个最大的短板,迫切需要提升全员营销技能。提升的主要内容项目应涵盖营销理念、营销晨会、服务营销流程、如何识别推荐客户、如何与客户进行高效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绩效考核、团队协作等。

一是走出去学习。“他山之石可攻玉”。农信社要选派优秀员工走出去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行社或其他银行先进的营销经验和办法,结合本社实际补充修正,使之落地生根并发展。

二是专业机构培训。通过专业机构的培训,快速提升全员的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真正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新机制,细分市场客户,优化客户结构,提高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以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农信社可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边营销边提升。实践是提升能力的最好方法,要通过流程化营销活动,让员工不断总结提升自我,边营销边学习边成长。一要开展针对性营销服务。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为客户量身订制科技产品套餐,将手机银行、网银、短信银行、电话银行、信用卡、贵宾卡进行捆绑;二要个性化营销服务。将全体员工分成若干个营销小组进行客户公关营销,分片包干对重点客户拓展,通过对每一家企业、每一户客户、进行定期上门拜访、公关联谊,提供各性化服务、差别化服务,通过个人的一些资源,积极为客户提供力所能力的帮助,慢慢感化感动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三要做实售后营销服务。我们营销好的金融产品,不能现场营销后就不理不问,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使用我们金融产品的客户进行积极维护,专人包干,手把手上门教客户用好产品。要求指定客户经理或其员工在现场手把手指导客户进行产品的使用,规定时间内要进行定期的回访和维护。

(三)“勤宣传”,多方位宣传营销,全面巩固农信阵地。农信社人众、点多、面广,群众基础较好,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农信社应组织精干的宣传队伍,深入到社区、村庄进行巡回宣传,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过程、有检查、有反馈、有总结。一是加大宣传优惠政策力度。通过全面宣传贷款自主定价利率优惠办法和农信社存款上浮10%的政策,对存款大户借款实行利率优惠,达到“以一传十”的效果,让广大客户都明白存款到农村信用社将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全力开展新金融产品营销宣传。全方位宣传“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在各乡镇、街道广大个体工商户,企业、村庄进行从点到面的宣传覆盖,上门手把手教客户使用好 “手机银行”、“网银”等新型支付结算工具,通过广泛采取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等方式,“心贴心”的替客户着想,为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对信用社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客户“知农信、用农信、传农信”。三是千方百计巩固农村阵地。利用 “送金融知识下乡”、“信贷调查”、下乡等机会加大村庄揽储力度,逐步实现“业务宣传入村庄”、“村村都有宣传栏”、“店铺都有宣传单”。四是用活、用足农信社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汇报、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同时可联合文化、农技等部门在“电影下乡”、“农技下乡”之时共同举行各类活动,争取更大的反响。五要是善用新型平台宣传营销。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时代既需要传统的宣传营销、更需要网络营销:首先是单位网络营销,可在当地主流网站首页宣传营销,主要是农信社新的惠农政策、产品优势等。其次是员工利用业余时间上网主动营销、如实名QQ、实名微博、实名微信、,在各大主流论坛、QQ群等宣传农信社的产品、政策、受理各项业务的咨询。积极利用新媒介全面宣传推广农信社的优惠政惠,利好产品和业务流程,让更多的客户加深对农信社的认知度。

(四)“巧管理”,做好客户关系分类管理,培育忠实客户。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工作,农村信用社更要以此为契机,走“群众路线”,以做实“三大工程为”基础,在深入开展农户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巩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建立健全客户台账资料,及时分级分类,并动态化管理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工作。

一是巩固存量客户。一线网点要组织员工要对存量的存贷款客户进行一次全面的疏理,准确识别存量的客户信息,并进行相应的信息补充。

二是拓展新客户。一线网点应全员行动,及时动员和部署全体员工积极利用空余时间、休息时间深入到街道、村庄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客户、乡村干部意见与建议,收集各方信息,积极拓展新客户,特别是通过农户建档工作,针对未与农信社建立关系的他行客户,重点公关营销。

三是推行客户等级管理、分级维护。按照客户的资产、存款、电子产品使用度等综合贡献度,分为顶级、高端、中端、大众等四个级别,并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维护。如顶级客户及高端客户可实行联社加网点服务方式,定期邀请座谈及产品体验、上门拜访问候等;中端及大众客户由各网点服务,中端客户定期拜访及电话问候,大众客户节日问候等。农信社也相应的为顶级和高端客户出台一套激励政策,适时对客户进行鼓励,促进更多的客户到农信社办理业务。通过客户分级分类管理维护,促进全员上下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以“等不起”、“慢不得”和“坐不住”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迎难而上,“城区寸土必争、乡村寸土不让”,用“争”的精神、“抢”的气势、“夺”的劲头狠抓营销工作,积极通过电子产品的捆绑,引导客户将资金和各项业务逐步归集到农信社。

四是依托台账开展特色营销服务。社会不断更新,服务更要创新,谁为客户付出的时间多,真正的为客户着想,客户才有可能更好的反哺农信社。要依托台账资料,及时与高端客户开展“一对一”沟通交流,了解客户各方面情况,为客户量身定制最实用的电子银行产品套餐,帮助客户真正的享受到好处和便利。比如我们上门指导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网银时,通过积极动员客户主动提供交易对手信息,及时帮助客户维护好收款人登记簿,使客户使用起来方便顺手,即充分体现出农信服务的全面与周到,又提升农信社优质服务形象。通过与客户面对面接触,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客户信息,收集客户的工作建议,还有更多的机会拓展更多的客户,为下一步农信社理财、代理保险、基金等产品业务的办理积累资源;“上门服务”还能提一步提高员工与客户沟通交际的技巧,促进员工加强学习,提高员工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推动农信社队伍建设,因此“上门服务”这一即传统又特色的服务应当坚持到底。五是建立健全专门的营销部门。依照当地具体情况,抽调优秀人员组建营销部门,统一策划营销活动方案,统一设计营销台卡等各类宣传材料,加强对下乡营销业绩的考核检查督导,将市场营销活动整合为集中、有序、连续、系统的行动。

(五)“强绩效”,公平绩效分配,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农信社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出营销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营销考核办法,真正做到业绩与劳动报酬相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激发营销人员的营销积极性。将客户指标、产品指标的具体数量指标落实到每个人,任务数的确定应相对合理、公平,让每位员工要通过“跳一跳、够的着”可以实现的目标。对所有的营业网点建立以业绩+客户评价为主的评价标准体系,实现监督工作的细致化和有效化,并成为最终绩效考核的有力依据。只有双管其下,才能切实调动起营销人员的营销热情并化为有效的行动力,实现农信社营销工作的良性持续展开。主要有:一是任务下达科学合理。下达任务前多调研多论证,围绕网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吸收一线意见与建议。二是开展网点和个人全员营销排名竞赛,促进人人争优,后进赶先进。三是依托绩效系统电子产品等可计件的工资进行按人计件考核,按揽储、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细项量化考核,努力做到绩效分配公平公开公正,充分挖掘网点和每一位员工的营销潜能,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项业务持续发展。

浅析地方金融发展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地方金融发展;政府职能;问题与策略

从1990年开始,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就得到了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为了使地方的金融经济发展与国家金融发展体系相适应,也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发展理念,不仅成立了金融管理机构,完善了金融发展体系,还设计了一系列与本地金融经济发展情况与方向相符的发展战略与政策,这对于改善地方金融发展氛围,稳定金融发展趋势以及资金统筹与规划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除此之外,地方金融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现今地方金融发展采取的主要方法

(一)大力招纳金融人才与组织

当前,地方政府对于本地金融发展采取的首要举措就是大力招纳金融人才与组织机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政府为了吸引优秀的金融人才,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除了给予引进的金融人才高水平的薪资以及完善的福利待遇之外,还对他们提供了住房津贴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个人进修与培训。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金融发展,还为金融组织和机构设立了奖励机制。对于那些缴纳税款达到政府制定标准的企业进行奖励;还对业务拓展前景与发展状态良好的企业提供“辅助资金”,为企业对外业务的规模扩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帮助本地金融机构更好发展

除了对金融机构与组织的大力引进,政府部门对于本地的金融机构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提供资金与政策的支持,还支持银行、信用社、保险企业等金融机构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并鼓励本地的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发展体制改革,使金融机构发展理念时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需求[2]。地方政府还积极为金融机构打造健全的投资融资平台,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丰富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手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对相关的担保贷款制度进行了完善,解决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三)健全地方投资融资的市场制度

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偏向于实施不同的资金供给手段。因此,地方政府要健全地方投资融资的市场制度。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地方政府往往都进行了两方面的举措。首先,地方政府积极鼓励金融企业利用发行股票这种方式进行企业融资,并在企业迈出这一步成为上市公司后,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适当的资金奖励[3]。其次,地方政府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政策,例如提供股票代办,丰富市场的金融层次。

(四)为金融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促进地方金融稳定发展。健全了社会征信体系,加大了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宣传力度。本地政府还为维护地方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而加强了金融司法条例建设,对破坏本地金融发展氛围的分子或组织严惩不贷。

二、现今地方金融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较弱

现今我国地区金融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加大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的监管部门与政府合作不协调。虽然说,地区的金融产业是当地发展规划的控制者,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金融产业本身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管制作用,只是依靠于金融的监管部门或者是政府[4],同时,金融产业也并没有发挥它本身的职能,没有对金融规划以及实施后的结果进行观察和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体系建设有待增强

各地区的金融政策应该是因地制宜的,具有特性,但是就目前金融产业的发展来看,各地金融政策接近一致。在这一点上,就影响了各地金融产业的个性化竞争,削弱了政府对金融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降低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个性。

在进行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只是一味的注重大型设施以及大规模的金融建设,而忽视了地方的经济力度,更缺乏协调性的建设指导。另外,当一些地方的金融产业在培训专业的金融人员时,往往忽视了政府的明确性导向,所培训的人才无法适应政府的要求以及金融发展的脚步。

三、地方金融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履行能力

1.要加强地方金融与国家金融的合作与交流[5]

对属于国家性质的金融机构在地方设立的金融分支要给予一定的“放权”,给当地的金融分支一定的金融自理权,同时地方的金融管理机构也有权参与对金融分支建立的审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要对当地的金融分支机构进行经济发展监督。除此之外,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要与金融企业总部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以当地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调整总部对当地金融分支公司的管理策略。

2.政府要提高金融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

在当地进行比较大型的金融企业的建立或组织引进时,提高金融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约束力。政府还要给金融管理机构处理实际问题的权利。

3.提升金融履职能力

(1)政府应该赋予金融在财政、融资方面的选择职能,提高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力度

(2)给金融部门特殊的人事罢免权以及使用资金的权利

(3)在各个地区建立沟通合作部门,以便于对地区金融发展情况进行有力完善,并时刻紧跟政府的要求,在保持地方金融的独立性的同时,还便于国家金融的良好发展。

(二)健全优化地方金融发展的制度政策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经济性差异明显[6]。总体来说,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高于我国的北方,又因为各地域的环境、所处的地理位置、习俗、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所以,想要更好的促进金融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当然,进行因地制宜的前提是也要适应我国总体的金融发展情况。我国政府也应该支持各地的金融发展,为每一个地区创建具有个性化的金融发展模式。

1.创新机制

国家应给予各地区相应的政策鼓励,同时注重金融发展的创新性和多样化,为地方金融的多层次发展打下夯实的根基。在这一要点上,各区域之间也应加强金融服务合作,并促进金融机构的和谐共进。另外,应该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以不断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

2.强化机制

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地方特色强化金融机制。例如,对公司内部进行优化整合,强化内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环节,并不断激励本地的金融机构加大创新,积极地与各地大型的金融产业竞争,在不断的竞争中强化自身的实力。

3.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环境的建设,建立多种与金融发展息息先关的机构,例如金融信息咨询机构、法律事务所、金融培训机构等,以提高政府服务金融的意识。政府在这其中也应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将服务职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并鼓励地方金融不断创新。政府应积极消除金融性质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公正的角度完善金融仲裁体制。

4.设立专项资金

为保证金融产业的平稳安全以及协调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就要适当的设立专项紧急资金,以便于对意外突发事件进行防范及应对。另外,在执行的方式上,可以转变传统的行政手段,将行政与市场这两者进行有效的联合,建设完善的风险机制,保证金融业的有效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系统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今我国经济体系以及金融产业的不断完善,我国各地的金融产业只有加大发展力度,才能与社会发展的步调保持一致。本文对目前我国地方金融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办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经过总结,我们判断只有在政府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支持力度,地方金融发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各地区的金融产业互相扶持,互帮互助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产业的有利晋升。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许荣.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4):33-40.

[2]柳成洋,王东升.金融标准化发展及“十三五”政策导向[J].开放导报,2015(1):39-42.

[3]蔡尚伟,钟勤.对我国发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4):150-155.

[4]鲁茉莉.金融区域主义的兴起和发展[J].国际观察,2014(6): 131-142.

[5]秦洪军,冯雷鸣.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研究动态[J].经济纵横,2013(3):117-120.

金融策略 篇4

一、中小金融机构成立的意义

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在,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内部结构。我国目前的金融组织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这种多元化格局的金融体系, 从外观上整合了传统金融体系, 但本质上依然是国有制金融部门的天下。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国有制金融部门的控制格局, 形成了国有金融、民营金融、大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 改善了经济结构与金融体系不对称的状态, 强化了金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渗透和适应。

2.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改善了当今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 提高了储蓄向投资方面的转化速度和效率。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在, 改变了国有金融部门的独占地位, 将部分资金导向了具有显著优势的非国有金融部门, 弱化了经济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间的失衡状况, 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3.中小金融机构的壮大, 促进了社会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推动了金融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与其服务对象基本上都坚持市场调节的机制, 按照市场交易规则, 参与融资活动。这种融资活动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作为融资主体的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享受不到由政府担保的国企的待遇, 必须独立承担财务责任。因此, 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在, 能够逐渐培养企业的“借债还钱”观念, 增强金融风险意识, 改善社会金融秩序。

二、互联网金融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策略

1.加强自身经营管理

中小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 应不断加强自身经营管理。针对自身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弱、可信度低等问题, 加强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力度, 实行比例管理。中小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通常存在不全面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中小金融机构应主动到企业经营场所进行调查, 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准确预测贷款风险和贷款决策。在内部管理方面, 中小金融机构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贷款管理责任制和贷款激励机制等, 同时还要强化贷款后的跟踪工作,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2.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当前应将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和发展作为改革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小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 政府应重视管理中小金融机构, 对其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还要调整金融体制, 减少市场进入金融界的重重限制,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 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和壮大。

3.健全监管中小金融机构的法规制度和体系, 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督

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能够有效促进其规范经营, 使中小金融机构及时解决潜在的小问题, 使问题严重的机构退出金融市场, 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保障中小金融机构的合法权利和正常发展。

4.正确进行市场定位

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初期, 由于资金少, 无法为大企业提供大额度融资, 而且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弱, 难以与国有大型银行进行抗衡。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应正确认识自身特点, 合理定位在市场中的位置。国有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国企单位, 中小金融机构则应转移服务对象为非国企单位, 兼顾中小型国企。中小金融机构在开拓市场时, 应重视非国有企业, 主动与其建立长期地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稳定的长期合作, 逐渐加深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 根据这些企业的特点, 完善金融服务的类型, 在为其提供融资的同时, 发展自身实力。

5.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人在存款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资金的安全性。中小金融机构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存款人的顾虑, 提高吸收存款的注意力和竞争力, 逐渐削弱国有银行在吸引存款上的强势地位, 推动金融市场向前发展,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还能提高存款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任, 防范国有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整体信誉。

6.加强内控风险管理

中小金融机构应加强组织建设, 根据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从内部管理、资金交易、风险控制等方面入手, 结合中小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 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严格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在日常业务的开展方面, 应当建立对应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和防范措施, 严格规范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中小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 应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 保证经营合法, 强化内部控制与管理, 增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抵抗能力。

三、结语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起步比国外要晚, 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 其存在和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来说意义重大。虽然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它的出现却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路, 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环境, 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其自身也要不断进行调整,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制度、约束机制, 提高领导层的决策能力, 从而最终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更加迫切地需要融资;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也不断刺激着私人金融服务的发展, 中小金融机构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主要力量。但是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 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一些问题, 只有寻找到正确的策略, 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许莎莎.基于多层次视角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 2015 (08) .

中国汽车金融现状及策略思考 篇5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行 业 研 究

中国汽车金融现状及策略思考 “ 赵玉峰

汽车金融的定义与赢利特点

专业性 汽车 金 融 是 主 要 在 汽 车 的 生 产、通、买 与 消 费 环 流 购 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包括资金筹集、贷运用、信 抵 押贴现、券发行和交易以及相关保险、资活动,具有 证 投 资金量大、周转期长、金 运 动 相 对 稳 定 和 价 值 增 值 性 等 资 特点。它是汽车制造、通 业、务 维 修 与 金 融 业 相 互 结 流 服 合渗透的必然结果。汽车 金 融 的 业 务 可 以 分 为 三 大 类 : 集 团 业 务(出 租 车 经 公司的租赁融资等)、销商代理商业务(为经销商提供 存货融资、运资金融资、备融资等服务)、人业务 营 设 个 保险等业务)。汽车金融公司是在(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汽车销售价值链 中 提 供 金 融 服 务 取 得 赢 利。整 个 汽 车 生 产和销售价值链分为 5 个 环 节,分 别 是 制 造 环 节、销 商 经 保险租赁和信贷环节、购买(使用)环 节 以 及(进口商)环节、售后服务环节。除了制造环节外,其他环节都涉及到对金 融服务的需求。尤其是第三个环节(保险租赁和信贷环节)是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重心和收入来源。参 与 汽 车 金 融 的 主 体 包 括 : 制 造 商(例 : 截 止 2005 年 抵押担保 其他费用 利率 审批难易 首付款 还款期 还款方式 方便性

汽车金融公司

国有银行

汽车企业控股,因而服务 信贷专业性强 更加专业 手续简单,放贷速度快 审批时间较长

服务多样性 可以为消费者提供 “技术 单一 指导” 保修” 收回旧车” “ “ 等更多服务 “车型置换” 容易 较难,限制较多

20% 1 ̄5 年

30% 1 ̄3 年

可以选择自己灵活的还款 单一 额方式 灵活的利率(比银行高一 固定 些)灵活 很少 房产 手续费很高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历史可以归纳为 4 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诞生、近夭折、发、荡到稳步发展的一个 几 爆 振 生命周期: 起步于 1995 年,1. 萌芽阶段(1995 年  ̄1998 年 9 月)。国内汽车消费 处 于 一 个 相 对 低 迷 的 时 期,为 了 刺 激 汽 车 消费需求的有 效 增 长,一 些 汽 车 生 产 厂 商 联 合 部 分 国 有 商业银行,在一定 范 围 和 规 模 之 内,尝 试 性 地 开 展 了 汽 车

6 月 底,一 汽 集 团 财 务 有 限 公 司 已 累 计 发 放 汽 车 贷 款 27

亿,共促销一汽集团各品牌汽车 3.6 万辆)、银行(截止

2005 年末,四 大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个 人 汽 车 信 贷 余 额 达 1545

亿多元)、保险公司(2004 年底,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收入占 财产保险的 70%左右)、经销商、中介机构。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竞争者是银行。相对于银行,汽 车金融公司具有 很 多 的 优 点,所 以 在 国 际 市 场 上 能 够 生 存并且发展壮大。1

2007

市场研究 ”!行 业 研 究

消费信贷业务。但 由 于 缺 少 相 应 经 验 和 有 效 的 风 险 控 制 手段,暴露了严重问题,据说,某重卡公司因此损失几个 亿。以至于中国人民银行曾于 1996 年 9 月下令停办汽车 信贷业务。其主要特点为:

冬天。

“严 重 依 赖 消 费 信 贷 的 中 重 型 商 用 车 市 场 销 售 受 到

巨大打击;

”汽 车 消 费 信 贷 占 整 个 汽 车 消 费 总 量 比 例 下 降,由 2001 年的 15%下降至 2004 年的 8%。“ 银行收紧银根,提高贷款首付的比例。” 截止 2004 年 6 月末,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贷款余

额为 1833 亿元,低于 2003 年底 2000 亿元的贷款余额。“汽 车 生 产 厂 商 是 这 一 时 期 汽 车 信 贷 市 场 发 展 的 主

要推动者。

”购 车 人 主 要 是 公 务 用 车 者,私 人 购 车 很 少,基 本 都

是全额付款。

“受 传 统 消 费 观 念 影 响,汽 车 信 贷 尚 未 为 国 人 所 广

泛接受和认可。

4. 稳步发展阶段(2004 年 8 月以后)。2004 年 8 月 18

日 开 始,中 国 首 家 汽 车 金 融 公 司 —上 海 通 用 汽 车 金 融 —— 有限责任公司在 沪 开 业,这 是 个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的 日 子,标志着中国 汽 车 金 融 业 开 始 向 汽 车 金 融 服 务 公 司 主 导 的 专业化时期转换。随 后 又 有 福 特、田、众 汽 车 金 融 服 丰 大 务公司相继成立。在这个阶段:

2. 爆发阶段(1998 年 10 月  ̄2003 年 6 月)。央行继

之 《汽 车 消 费 贷 款 管 理 办 法 》 后,1999 年 1998 年 9 月 出 台。至 4 月出又台了 《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此,汽车信贷业务已 成 为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改 善 信 贷 结 构、优 化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国内私人汽车消 广 成 杭 费逐步升温,北京、州、都、州等城市,私人购车比 例已超过 50%。两种因素共振引发了汽车消费 “井喷” 保。险公司的车 贷 险 业 务 也 迅 速 开 展。截 止 2003 年 底,在 新 增的私用车中有近1/3 都是贷款购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 点为:

”保 险 公 司 在 整 个 汽 车 消 费 信 贷 市 场 的 作 用 日 趋 淡

化,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开始出现。中国汽车消费信贷 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 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始进行了全面竞争。

中国目前汽车消费信贷的 7 个特点

1. 出现 8 大汽车金融公司。从 2004 年开始,国际汽车

公司利用资 金 优 势 与 公 关 优 势,率 先 实 现 了 建 立 汽 车 金 融公司的梦想,将国内企业挡在了门槛以外。目前的 8 大 是: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大众汽车(中国)金融服务公 司、丰 田 汽 车 金 融(中 国)有 限 公 司、福 特 汽 车 金 融 有 限 责任公司、戴?克服务集团汽车金融公司、东风标志 雪 铁 龙 汽 车 金 融 有 限 公 司、沃 尔 沃 汽 车 金 融 公 司、现 代 汽 车(金融)服务公司。他们共同的特征是: 风险控制比较严 格,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

” 汽 车 消 费 信 贷 呈 几 何 速 度 增 长,从 1998 年 的 4 亿

元 起 步,1999 年 新 增 25 亿 元,2000 年 新 增 157 亿 元,2001 年 新 增 234 亿 元(信 贷 余 额 为 436 亿 元),2002 年 新

增 716 亿 元(信 贷 余 额 为 945 亿 元),2003 年 新 增 超 过

800 亿元,全年达到了 2000 亿元以上的规模。“汽 车 消 费 信 贷 占 整 个 汽 车 消 费 总 量 的 比 例 大 幅 度

提高,由 1999 年的 1%左右,迅速升至 2001 年的 15%; 保 汽 生 ”银 行、险 公 司、车 经 销 商、产 厂 家 四 方 合 作 的模式,成为推动汽车消费信贷高速发展的主流做法。

“汽 车 消 费 信 贷 主 体 由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扩 展 到 股 份 制

商业银行; 保险 公 司 在 整 个 汽 车 信 贷 市 场 的 作 用 和 影 响 达到巅峰。

2. 当 前 信 贷 购 车 的 比 例 仅 占 5% ̄8%,商 用 车 需 求 仍

然旺盛。根据 的 《南 方 网 —汽 车 频 道 》 一 份 资 料,在 中 —— 国,目前仅有 8% 的用户购车 时 采 用 汽 车 信 贷 的 方 式。根 据另一份市 场 调 研 的 结 果,采 取 分 期 支 付 方 式 的 比 例 只 有 4.6%。首付费用以 2 万  ̄5 万元和 5 万  ̄10 万元占的比 例最大。每 月 支 付 的 贷 款 额 以 5000 元 以 上 为 主,其 次 是

”银 行 不 断 降 低 贷 款 利 率 和 首 付 比 例,延 长 贷 款 年

限,放宽贷款条件和范围,风险控制环节弱化,潜在风险 不断积聚。由于车价不 3. 调整阶段(2003 年 6 月  ̄2004 年 8 月)。断降低,诚信体系不健全,出现了大量坏账。因此,从 2004 年 2 月份开始,全 国 各 大 银 行 的 汽 车 消 费 信 贷 业 务 开 始 急剧萎缩,由商业银行主导的从商业银 行 + 保 险 公 司 + 汽 车生产商和销售商到 汽 车 消 费 者 这 样 一 种 汽 “四 人 转 ” 车 金融服务业模式 即 刻 瓦 解,国 内 汽 车 金 融 服 务 业 进 入 了

1500 元  ̄3000 元。

根据前进策略做的一项研究,中重型商用车用户的分 期付款比例要远远高于乘用车。作为生产资料,人们对于 贷款经营的理念比较能够接受。当然,问题出的最多的也 是商用车贷款业务。

“!市场研究 ■ 2007 ■ 1

行 业 研 究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通过汽车信贷买车的 用户所占总体用户的比重 支付的方式

80% 60% 60%

75%

70%

银 行 贷 款 /普 通 信 贷 用现金一(分期支付)4.0%

8%

印度 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 德国 中国

次性支付

95.4% 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分期支付)0.5%

资料来源: 南方网 - 汽车频道》 《贷款购车盛行全球 《 资金来源 一次性 付清 自有资金(含大家集资)亲戚朋友处借款 银行贷款 分期 付款 分期付款 期望 实际

我国尚处于导入阶段》

零散用户(中型)

零散用户(重型)

团体用户及单位用户

38% 26% 2% 32%

农村 57% 城市 55%

32% 18% 7% 43%

城乡结合部 45%

68% 2% 2% 28%

团体 54% 单位 38%

中青年、特大城 3. 乘用车信贷的核心用户是: 低收入、市群体。根据 调 查 结 果,乘 用 车 消 费 信 贷 的 核 心 用 户,与 消 费 文化、事业阶段、年龄有 很 大 的 关 系。在 25 ̄29 岁 的 比 例 最高,事业正处于爬坡期、思想开放、收入预期比较高。而 在 80 年代,25 岁以下的群体,汽车信贷购车的比例很低,主要原因是: 比较年轻,还没有进入轿车消费期,如果买 车,基本上也是家庭条件十分好、不需要贷款的少爷。(数 据略)“ 4. 不愿意贷款买车的主要原因: 利息问题、量入为 出” 的生活态度、手续繁琐。除了金钱的因素,生活价值观成为妨碍贷款购车的 主要因素,这恐 怕 也 需 要 汽 车 金 融 公 司 编 造 一 个 美 国 老 太太买车的故事(最 好 是 美 国 老 头)忽 悠 一 下 全 中 国 人 民 了。至少在房子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民全都信了。

附图 你在买车时,为什么不办理汽车消费信贷呢?(N=270)(多选)分期付款要有不少利息,不上算 钱够了就买,不够就接着攒,不贷款 一次性付清算起来便宜点 自己的钱购买什么车比较自由 手续多、麻烦,每月都交钱 分期付款要交担保金、利息,不值 分期付款的索赔手续繁琐 贷款要担保人,我不好办

占主流。根据零点 “经销商操作” 5. 国内汽车信贷,由 集团针 对 260 名 贷 款 购 车 用 户 的 访 问 结 果,经 销 商 和 银 行是用户办理分期付款业务的两个最主要的操作机构,由经销商出面操作的消 费 信 贷 占 58%,直 接 通 过 银 行 办 理消费信贷的,占总体的 32%。从 用 户 角 度 看,目 前 生 产 厂家介于到消费信贷业务里面来的比重还很小。

6. 从主导模式看,汽车金融公司信贷模式占优。汽车

金融公司已经能 够 同 银 行平分 秋 色 了,可 以 预 见,在 不 久 的将来,汽车金融公司将成为汽车消费信贷的主流模式。

附图 我国汽车用户在贷款买车时,主要模式所占的比例(%)

汽车金融公司 主导模式 42%

银行直贷 主导模式 32%

76% 67% 65% 60% 55% 53% 35% 26%

银行间贷 主导模式 16% 资料来源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5 年 12 月,在京、穗三 炉、市对 260 名汽车用户拦截访问 中介主导模式 7% “房 产 ” 车 辆 ” 是 国 内 汽 车 信 贷 担 保 的 主 要 方 式。“ 7. “房屋等固定资产抵押” 26.5%)和(“车辆 质 押 ” 23.5%)是(对用户办理分期 付 款 时 最 常 用 的 信 用 担 保 形 式,“ 朋 友 担 保”17.5%)和(“公司担保” 12.5%)也占有很 重 要 的 地 位,(通过购买 “保险公司履 约 保 证 保 险 ” 6.5%)的 用 户 并 不(资料来源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5 年 12 月,在京、穗三 炉、市对 270 名汽车用户拦截访问

2007

市场研究 ”!行 业 研 究

多,经销商担保(4.5%)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保险公司基 本上已经退出了 购 车 信 贷 业 务,而 在 汽 车 的 财 产 及 交 通 事故等保险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

一些地区的车贷险平均赔 付 率 高 达 136%,个 别 公 司 甚 至 达到 400%。

中国汽车金融的突破机会 中国汽车金融的三大软肋

从国外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看,中国的汽车金融

1. 融资方式少。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遵循利益最大

化原则,自由在金融 市 场 融 资,可 以 通 过 在 资 本 市 场 的 股 权融资,也可以 在 货 币 市 场 进 行 同 业 拆 借、票 据 市 场 融 资。而在国内,汽车 金 融 公 司 的 门 槛 很 高,至 少 5 亿 元 的 连 注 册 资 金,还 有 80 亿 元 的 资 产、续 3 年 的 持 续 盈 利 等 限制。在融资方面,按照 对国内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汽 车 金 融 公 司 的 规 定,只 有 3 条 途 径 :(1)动 用 本 公 司 的 资本金;(2)吸收 境 内 股 东 3 个 月 以 上 的 存 款 ;(3)向 银 行 借款。向银行借款,就 比 银 行 的 成 本 高 很 多,根 本 没 有 成 本优势; 吸纳股 东 存 款 只 是 暂 时 的 流 动 性 问 题 ; 动 用 股 本,从根本上难以实现规模扩大、借钱生钱的经营效果。

市场,前途是光明的,未来潜力巨大。美国、欧洲与日本的 汽车金融都有不同 的 特 点,美 国 的 多 业 务 发 展 模 式、本 日 的便捷服务、欧 洲 的 价 值 链 满 足 都 是 基 于 市 场 的 特 点 进 行的模式创新,中 国 汽 车 金 融 的 大 发 展,也 需 要 自 主 创 新。在此提出以下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

1. 强化经销商贷款业务。支持优秀经销商增加周转车

辆、库存配件、店建设、人员培训、流动现金。既配合了 4S 汽车厂商,增强了 经 销 网 络 的 竞 争 力,同 时 也 为 经 销 商 更 好地为汽车金融公司服务建立基础。

2. 建立竞争同盟,向非直接竞争者品牌经销商与客户

发放贷款。主要是比较小的、没有建立汽车金融公司的商

发放证券 资 本 市 场 金 融 市 场 票据市场 货 币 市 场 同业拆借市场

股 权 # 融 资

用车或较弱的 乘 用 车 品 牌。利 用 它 们 目 前 资 金 不 足 的 特 点,建立竞争同盟,向他们的经销商与客户发放贷款,既 扩大了业务,又帮助了这些企业。

3. 吸引较小的或者差异化的汽车公司加盟投资。由于

银行长期贷款 汽车金融公司 的 资 金 门 槛 很 高,使 得 很 多 国 内 汽 车 公 司 $ 债 权 $ 融 资

难以跨入,可以建立互补联盟或者竞争联盟。例如通用金 融公司邀请福 田 汽 车 公 司 入 股,实 现 对 通 用 乘 用 车 与 福 田商用车的全系列贷款覆盖,这是互补联盟。如果通用金 融公司邀请奇瑞汽 车 公 司 加 盟,以 实 现 对 抗 大 众、田 等 丰 公司的目的,这是 竞 争 联 盟。联 盟 的 加 入,既 提 高 了 资 本 的数量,又增加了业务的数量,一举多得。

$ 4. 建立类似于北汽投资公司那样的融资母公司,作为

股东之一。可以实现持续的资本输入,通过股东的各种融 2. 赢利渠道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赢利渠道可以延

伸到汽车信贷业务、车租赁业务、险业务、行业务 汽 保 银 和房地产信贷业 务。而 国 内 汽 车 金 融 公 司 只 能 办 理 汽 车 方面的信贷 : 购车贷 款、理 汽 车 经 销 商 采 购 车 辆 贷 款 和 办 营运设备贷款。

资手段解决资金流 的 问 题,实 现 低 成 本 融 资,实 现 与 银 行 的直接竞争。

5. 建立合作机制,突破地域限制。由于不能够建立异

地分支机构,可以 几 家 金 融 公 司 之 间 建 立 联 合 作 业,实 现 互为分支机构的操作。汽车金融在中国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虽然当前 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展望未来,它又是那么的充满希望、充满想象,只要我们能够立足创新,敢于探索,一定能够 抓住中国汽车金融的好机会。“(作者单位: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3. 风险高。既有外部环境的风险,也有内部经营的风

金融企业风险与应对策略 篇6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它是一种事前概念,是收益偏离期望值或平均值的可能性。风险也是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这些事情将影响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能力。

风险管理则是指企业用于管理、监控、控制风险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其目的是通过辨别、测量、分析、报告、监控和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承担的风险规模与结构的优化,以及风险与回报的平衡。

风险管理是使企业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 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它也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发现、评估主要的风险,然后制订、实施相应的对策,使风险被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事前管理。事前管理决定了风险管理是一种积极管理,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 事前管理也决定了风险管理比损失管理、危机管理和成本管理更加困难和具有挑战性。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确保在这个高风险行业中生存下来并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风险管理在金融企业中居于核心地位。

1.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企业可以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如合规部、审计部等负责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与评审等。

金融工程: 是以技术为支柱,主要是对企业的产品及风险暴露的管理,也是对决策自身的管理。

2.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预防:侧重于内控和损失准备,成本主要是内控费用、准备金和机会成本。它适用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多样化分散: 投资或交易对手分散,其成本主要是交易费用,适于非系统性风险;

转嫁: 购买保险、期权,要求企业进行担保、抵押等,其成本主要是直接费用支出,适于信用和市场风险;

对冲: 确定性替代,其成本是丧失盈利机会,主要适于市场风险。近年来,也适用于信用风险;

补偿: 与转嫁相反,它主要重在事前价格补偿,其关键在于风险定价,成本是潜在的损失,适于各种风险。

3. 风险管理措施

总体而言,风险管理是一个接受、拒绝、减小和转移风险的过程。其主要措施为:

建立控制措施: 它是针对特定风险制订,并执行适当的控制措施。管理风险以及执行控制措施的程序以书面形式列明,包括需要明确对各种已确认风险的责任。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要树立持续改进的观点,即通过加深对业务的理解,不断改善对风险的管理。

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需要涵盖企业的各方面,它要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详细程度、频繁程度、内容水平以及预测水平的报告。企业要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将存在的问题提交给适当的管理层,确保风险报告编写的有效性,并达到企业的统一要求。

培训: 培训对于提高企业全部员工的风险意识是相当关键的。企业应把关于风险各方面的教育作为内部培训和员工发展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金融企业想取得风险管理的成功,就必须把风险意识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植根于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全面的管理之中。

二、金融企业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金融企业经常碰到的风险陷阱主要有:

1.信用风险:又称交易对手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企业在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很可能将面临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利率、汇率的不利波动风险及股票业绩风险、流通性风险、预付风险。

3. 营业风险:是指金融市场或某家金融企业的基础营业机制可能失灵或被打乱,使金融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它通常是由于信息系统的失灵、业务流程发生错误或控制失效而引起;也可能是受企业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减少审核和复核次数,因此增大了营业风险。

4. 环境风险:这里所谓的环境,是指金融企业在活动于其中的整个自然、法律、政策、政治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风险对金融企业来说,是直接的,又是派生的,如火灾、地震等。法律风险是指金融企业因违规、违法经营而承受的风险,如证券业务人员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非法融资、非法担保、越权交易、超范围经营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行为。政策风险是指市场参与者由于自身的不成熟致使错误判断了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不合理、不连续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造成的影响。

我国金融行业在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上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在笔者看来,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承担主体不明确,导致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2.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

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相对于国际上对

现代金融机构内控体制的要求,我国金融机构内控体制还显得相当落后。

3. 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尽管从目前的体制、技术和法律等因素看,我国在短期内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并不现实,但从长期看,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是必然的。

4. 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而对于在险价值VaR、信用计量Creditmetrics和持续期等的应用还并不熟悉。

5. 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学科。要求金融机构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6. 我国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

三、金融企业应对风险之策

1.应对方式

银行、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应对风险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吸收风险。风险的吸收者从客户处接受风险,作为对客户支付费用的回报,风险实际上转移给了金融机构。如银行贷款有希望被归还时为获取利息而放款,证券公司通过包销证券和做市,保险公司通过为投保人的生命及其它财产的保险,都在社会上发挥了吸收风险的作用。

调解风险。金融企业充当风险的票据交换所,它本身不吸收重大风险,它作为调解者提供流通性,使风险分散,呈多样化。如银行作为存款收集人为客户的存款选择投资,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依靠集中交易通道收取佣金,保险代理商为承保人把风险集中起来。

提供有关风险的咨询意见。风险顾问并不吸收任何风险,但他的意见能帮助客户规避风险。如作公司的重组并购顾问,为投资者作投资顾问等。

2.应对技能

价值评估能力。就是在事件所涉及的风险量己定的情况下能识别、评估和安排风险机会以赚取诱人回报的能力。价值评估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获取更多的有关风险的信息;(2).对信息进行评价;(3).利用对信息的评价制订行动选择方案。

灵活性。灵活性就是运用成功所需要的资源的能力:把抓住一个机会所需要的人员、技术和金融资产汇集在一起,然后,随着情况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这种组织方面的能力使金融企业能迅速采取行为捕促机会并适应新的情况。

恢复能力。恢复能力包括财务上的可恢复能力和组织上的可恢复能力,用于使金融企业在遭受不可避免的损失和挫折后,能继续存在并东山再起,除了需要拥有雄厚的资本基础外,还要建立一个能够经受得住损失、受损后仍有勇气为利润冒险的组织。

保定市金融发展策略 篇7

“新常态”最早见于美国金融机构对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过程的描述:缓慢、脆弱, 并且充满不确定性。“新常态”用于描述我国经济时, 指这样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体, 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居民收入GDP占比上升, 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国内对于“新常态”的高度关注是从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开始的。习近平指出,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 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提出“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是金融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土壤,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增速下降、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体制改革等“新常态”经济表现的影响, 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要求。地方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在经济新常态下认清金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当地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谋划好新阶段的金融工作, 以发挥金融支撑经济新常态的突出作用。

二、保定市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 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了新常态发展。中国GDP增速从2009 年两位数的增速高点持续下降, 2012~2014 年经济增长维持在7%~8%的区间之内, 2015 年中国GDP增速为6.9%, 创25 年新低。作为河北省较大的地级市, 在全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 保定市的经济发展也呈现了新的态势。首先从GDP发展速度来看, 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2010 年, 保定市GDP增速持续呈现两位数的成绩, 随着全国经济的下行, 2011 年和2012 年增速下滑但仍然保持在10%以上, 2013 年和2014 年的增速分别为9%和7%, 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一致, 保定市的经济增长进入了稳定的中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 但是增长绝对量依然可观, 增长的驱动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三产业占比和消费品零售增长逐渐上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保定市经济新常态, 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大调整、我国经济“三期叠加”阶段性变化与保定市发展历史性交汇的过程, 也是经济减速与提质增效的过程。

三、经济新常态下保定市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金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经济新常态下, 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因此金融业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

(一)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金融业信用风险上升。2014 年保定市产业结构为12.7∶54.1∶33.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体, 也是保定金融业服务对象的主体。在经济下行和国家政策影响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 年的21.3%持续下滑到了2014 年的6.7%, 部分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持续呈现负增长, 加之工业生产者出场价格指数在经济的压力下处于下降趋势, 企业经营也更加困难。大量企业经营不善导致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 利润压缩或亏损增加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收回贷款。即使央行采取措施, 频繁调息, 各类金融价格进行调整, 也难以抑制金融业信用风险的上升, 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及信贷增速放缓, 给金融机构的业绩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二) 金融风险管理模式需要完善。在经济新常态下, 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方面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短期内无法摆脱经营困境, 中小企业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资金趋紧的影响, 企业经营风险极易转化为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 储蓄化为投资的转化率降低, 政府介入稳定金融的效应下降, 影子银行体系和热钱流动等问题也极大地冲击了金融业, 信贷风险的风险管理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削弱了银行机构在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 导致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 流动性风险上升。金融业的风险更趋于隐蔽和复杂, 这对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金融机构的转型。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带来金融业态的转型。长期以来, 保定市金融机构习惯于为第二产业服务, 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结构进行优化。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 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潜在客户群, 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的增加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消费信贷发展的空间, 消费信贷业务尤其是零售信贷业务的发展, 如汽车贷款等是金融机构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领域。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上看, 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了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投放结构调整, 使其更加关注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经济新常态下保定市金融发展策略

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全新任务, 保定市金融业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保定市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应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平衡, 适应并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 推动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 我国金融抑制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甚至高于低收入国家,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受政府管制的金融体系还能够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下行, 金融资本受政策影响调整滞后, 资源错配严重。为提高资本效率, 保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引导金融资本有效地从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向经营效益高、发展潜力好的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以及服务行业等流动, 盘活金融资金, 使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达到最优。此外, 当局要对影子银行体系和民间融资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对于政府干预金融的自发反应, 是一种自发的利率市场化, 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和民间热钱流动, 使之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既可减少这些问题带来的金融风险, 又可优化民间资本的利用效率。

(二) 新常态下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防止金融风险蔓延。在新常态下, 保定市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要重点强调风险防范。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监测, 对重点企业资金链情况及不良贷款等易产生潜在风险的环节进行跟踪监测, 及时掌握企业运行状况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程度, 防止企业的经营风险向信贷风险转移。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避免授信集中过度, 降低信用风险。此外, 加大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稀释不良贷款风险。

(三) 新常态下金融业要激发创新动力, 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经济新常态为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 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已是各行业的大势所趋。只有激发创新动力, 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才是保定市金融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健康发展的明智之举。但总体来看, 起步晚、底子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融资渠道单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保定市金融业的现实情况, 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经济发展和当地企业融资要求, 推出种类丰富、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二是金融主体创新, 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合法途径进入投融资领域, 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三是需求导向创新,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当时当地市场的需求导向, 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四是金融监管方式和制度的创新, 监管模式应由直接监管向间接监管转化, 在创新型监管模式的驱使下使金融创新散发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岷峰, 虞鹏飞.“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发展策略[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6.

[2]刘伟, 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 2014.4.

[3]蔡文龙, 匡贤明.金融发展应适应新常态[J].视点, 2014.4.

中国碳金融发展策略浅析 篇8

一、碳金融、碳金融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与范畴

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 正在进入到生态与科技、自然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的低碳化时代,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战略。碳金融是碳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创新, 提供了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助力低碳经济发展。这些金融支持在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1. 碳金融的概念与内涵

碳金融的狭义内涵就是碳融资或碳物质买卖, 即碳交易。碳金融的广义内涵泛指所有与控制温室气体 (主要是二氧化碳) 排放及转移碳交易风险有关的金融交易活动和各种金融制度安排, 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相关的碳指标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低碳项目开发的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融资活动;其他的担保、咨询服务等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两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碳金融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各种国际环境气候大会的助推。

碳金融的形成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 签订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了抵御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危害的国际公约, 目的是要全球各国共同投入到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中。各缔约国经过谈判又达成了《京都议定书》 (1997年) , 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约定的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法律原则, 于2005年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个合作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 , 促使碳金融在各成员国之间快速发展起来。碳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蕴含着巨大商机, 其市场规模在国际上迅速扩大。

碳金融的迅猛发展为低碳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流, 让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大幅提高。目前碳金融主要包括基于碳项目和基于碳配额的相关金融活动。碳金融及其相关体系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市场化解决方式, 是在碳约束型低碳社会中运用市场工具转移环境风险实现碳排放治理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碳金融的理论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本身的基础作用, 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完善相关投融资体制。碳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降低污染成本, 得到碳排放量额度, 增加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竞争的新领域。

2. 碳金融市场的范畴

为积极配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和号召, 发达国家开始通过环境治理和企业管理来控制和制约国内的碳排放情况。同时发达国家还要履行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碳排放治理的国家责任和国际义务, 这些活动都需要对碳使用量和排放量进行交易, 由此形成了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是指通过建立相关的碳市场机制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交易, 将碳排放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平衡, 确保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通过交易平台实现对市场调节的合理补充, 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各种碳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

碳金融市场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有价商品进行交易, 即碳排放权及衍生品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对象。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金融交易活动构成了碳金融市场。国际碳金融市场有两类, 以碳排放权来源为标准的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 相对比较分散;以交易特征为标准的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市场, 相对比较集中。当前, 国际社会对改善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达成空前一致,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额不断增长, 碳金融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健全的市场体系、产品创新、定价机制、风险文化和制度安排对碳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3.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碳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碳减排手段, 碳排放权交易始于《京都议定书》 (1997年) 。作为一套复杂的制度体系, 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机制涉及到碳排放权的设定、分配、存储与管理等环节, 其理论基础是科斯定理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特征。这一制度首先通过对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来界定碳排放额的产权, 即由政府确定企业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或标准;同时建立交易平台让企业对所拥有的和所需要的碳排放量进行自由的金融交易, 即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价格机制的功能, 让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减少环境破坏, 降低治污成本。碳排放权的内涵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限量使用权;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是发挥市场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碳排放权交易的核心是碳排放额度及其相关衍生品的买卖。

二、西方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情况及可借鉴性分析

1. 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的特点

首先, 建立了完备的碳金融制度安排和碳金融交易活动机制。发达国家走的是市场驱动型的碳金融发展之路, 通过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引导市场发挥作用, 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西方发达国家的碳金融体系包括健全有效的法规、制度及平稳运行的交易市场, 对于市场参与主体和中介有明确制度约束。其次, 具备相对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球交易平台。西方国家碳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度交较高, 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 为低碳经济发展筹集到大量资本。碳金融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等, 这些参与者在政府构建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下自由进行碳金融交易, 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中。最后, 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积极投身到碳金融带来的巨大商机中, 推出很多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其完善的市场机制吸引了广泛的市场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到低碳发展中, 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商业银行在促进低碳项目建设、碳排放治理和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同时银行自身也从碳金融市场中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增强了竞争力。

2. 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的有效工具

低碳经济的概念始于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西方国家的低碳经济转型与发展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低碳经济发展重要创新的碳金融发展也在全球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和全面性。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环保经济工具, 是西方发达国家碳金融得以迅猛发展的制度驱动。为了在盟内推动节能减排, 探索气候日益变暖问题的解决之道, 欧盟在200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跨国排放权交易机制 (ES ETS) , 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全球最成熟、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七成以上。欧盟借此有效的调节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并降低了治理污染的成本, 用事实证明了ES ETS是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力的机制创新。在碳交易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又相继开发了各种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产品, 如碳保险、碳基金、碳融资, 以及现货、期货、期权以及掉期等碳交易衍生产品, 碳金融市场体系逐渐成熟, 日益壮大, 并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及相关金融工具衍生出的金融资产交易额在迅速扩大, 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国际碳市场为全球金融组织提供了巨大的全新的发展机遇。

3. 值得中国借鉴的碳金融发展之道

当今世界, 绿色已是主旋律, 减排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也将绿色发展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制度移植和借鉴是新制度建立及发展的重要方式, 中国发展碳金融也需要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我所用。通过对比分析, 经验借鉴来提高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水平, 挖掘发展的潜力。首先, 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框架、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机制体制来驱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正是因为欧洲碳排放交易机制有政治手段为先导, 才有了后来碳排放权交易和衍生品交易的成功。其次, 要加快中国碳金融市场建设步伐, 尽快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丰富融资工具, 打造世界级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掌握碳交易价格的话语权。碳金融的核心是通过发挥碳交易市场优化碳资源配置的作用来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及筹集资金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碳交易离不开各种低碳相关的金融产品;碳金融产品种类及功效依赖于开发其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参与热情及对绿色信贷的投入规模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和潜在商业利润的驱使, 这一些列的环节, 构成了碳金融发展的完整链条, 缺一不可。第三, 推进碳金融的国际合作, 继续在G20框架下推动全球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 引导国际资金投入到中国的碳金融发展中, 建立碳债券、碳股票等绿色碳金融资产, 设立合资的碳基金, 共享环境信息, 丰富碳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的内容。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与策略选择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从政治和政策上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中国迎来了碳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

1. 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 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 是最具有潜力的减排市场。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机制日趋完善, 全球碳金融交易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的碳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首先, 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 (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先后成立, 但距离金融性质的碳交易尚存差距, 中国碳金融市场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之一, 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国际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削弱了碳交易的话语权。其次, 中国在发展碳金融的配套扶持政策方面还缺少详细的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支持。风险补偿、担保机制和税收减免等综合性配套政策的缺乏, 削弱了银行在绿色信贷、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开发等方面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信贷和各种融资支持不利的情况下, 财政政策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也没有被充分的发挥。第三, 关于发展碳金融, 走低碳发展道路的法律规范及实施细则尚不成熟, 没有构成一个完善的发展低碳金融的法律环境, 由此也容易引发碳交易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巴黎协定》在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一历史性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已经被开启。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 中国提出了四个目标:到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中的占比要提高到20%左右;到2030年左右,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 并力争早日达到峰值;增加深林蓄积量和碳汇, 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中国碳排放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尽早达到峰值,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重磅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对发展目标、路径、政策支持等作出详细规定, 并提出要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有关事实细致, 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 完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并明确提出将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资金投入,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碳金融在中国将开启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碳金融市场的兴盛繁荣指日可待, 银行业也将通过开展碳金融业务推动经营战略转型, 提升国际竞争力, 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3.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中国的碳金融发展将对世界能源革命和环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应积极探索支持低碳经济转型的碳金融发展模式。首先, 要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出台实施细则, 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碳金融市场的繁荣, 打造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产业链条, 形成高效的碳金融发展体系。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先进的碳金融产品供给, 中国应通过政策的激励引导, 改变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现状, 尽快开发新型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 如碳期货、碳期权、碳基金、碳掉期交易以及碳证券等。同时, 碳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银行的绿色信贷支持, 当前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在全部信贷规模中占比还很小, 应继续加大投入规模。其次, 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碳交易平台, 综合信息资源, 拓展交易领域, 统一行业规范, 构建标准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强有力的价格调控机制, 形成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 打造更具活力、更有效率、依法合规、规模合理的国际化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碳交易额最高可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 产业链中的企业将直接受益。2017年将是中国碳交易市场大发展的元年, 中国碳市场进入新纪元, 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 逐步建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尽早实现碳交易从现货交易逐渐扩展到碳期货、期权等各种碳衍生品, 快速扩大市场空间, 全面发展国际碳排放权市场之间的合作。第三, 防范碳金融风险, 加强碳金融综合监管。中国碳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让碳金融风险日益增加。国际上关于碳金融风险的监管也没有非常成熟的模式和体系, 中国在大力发展碳金融的同时必须要高度关注风险防范, 规避碳金融风险, 探索碳金融风险监控机制、控制机制、应对机制等风险管控措施, 尽快建立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监管模式。第四, 加强精通碳金融发展的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碳交易市场、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绿色信贷等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国际准则和行业规范等都有极强的专业性, 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各领域的前沿, 发展碳金融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专家级的队伍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杜莉.张云.关于碳金融交易问题的研究评述[J].汉江论坛, 2013, (1) .

[2]张建军.段润润.蒲伟芬.国际碳金融发展现状与我国市场主体的对策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3]顾洪梅.我国碳金融综合监管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10) .

[4]吕玮.基于雾霾治理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策[J].商业会计, 2016, (3) .

金融策略 篇9

金融风险与创新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避开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现代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金融控制和管理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不过金融创新在避免了一部分风险的同时本身也增加了新的风险。金融风险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往往是进行金融工程时带来的结果,部分金融创新在起初能够避开金融风险,但在整个过程会带来许多新的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金融风险来促进

从金融创新出现的目的来看,金融创新就是为了合理的避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也就是金融创新发展最迅猛的时期,金融创新的产生是众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金融风险的扩大化相互呼应。

(二)金融创新加大了主体避免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可以用来减少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这是直接的金融风险,直接风险的避免,由它所带来的间接风险理所当然也会减少,可以这样说金融创新在避免直接风险的同时也能避免间接风险。

(三)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通过金融创新来避免

在众多金融风险中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的,这些风险只有利用其他手段来进行规避,比如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违法作案,这样给机构本身带的危害更加巨大,所以这种金融风险就只能靠法律的手段来处理。

(四)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不是完全相关联的

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功能,由期是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主要是转移型创新。而且并不是全部的金融创新都同金融风险有着必然的联系,或产生于金融风险。

(五)金融创新的理论在避免的同时也产生风险

在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金融创新在避免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视而不见。避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但金融创新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是其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国际金融创新标准来看还有很大的不足,例如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策略。而是表现出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非正常现象。

眼下,中国金融运行体现出不均衡的特征,一方面体现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剩余,另一方面表现在中小企业以及农业的经济范围不能得到充分的金融援助,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所以加强金融创新力度是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主要策略。不过在发展金融的同时要调整好以下关系。

(一)金融创新要调整好实体经济同虚拟的关系

金融创新不能违背实体经济为所欲为。金融危机过后,实体经济服务应该成为我国的金融创新的重点。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三农”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制定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共同赢利的有效制度。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是银行项目弱点,银行业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来适应金融脱媒的不断变化。

2. 在农村要加快“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建速度,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能够互补功能,产权明确的多种农村金融体系。

(二)金融创新要调整好市场导向同加强监督管理的关系

应对经济危机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但金融创新不能因此背离市场化导向的基本规则,眼下,我国市场化导向还需要不断推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理想状态下,要让监管与市场做到完美结合。但在实际市场状态下要实现完美并不容易。因此,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还需继续完成市场化导向的目标。

(三)创新的金融理念应调整好交易所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关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外场外市场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交易所地位面临窘迫的发展局面。但是在经过人们对交易所价值的重新定义与认知后发现。不管金融工具和交易环节怎么创新,危机的重灾区仍在场外市场。场外市场管理混乱,对于市场安全这一重要因素非常不利。现阶段场外市场在我国还没有规模,同时交易所的产品线还有待加宽,在这样的条件下,摸索一个规范的场外市场发展方向,是对我国金融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三、预防市场的宏观风险,加大监管力度

金融创新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微观风险。所以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监管金融创新风险,可以建立完整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来防范微观风险,但衍生产品具有契约性和虚拟性,以及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性同证券化技术之间的作用,这些便成为市场主体的宏观风险,所以单靠制定市场政策是不能解决宏观风险的,而是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监管来化解宏观风险。首先政府要通地宏观调控来监管和改善宏观危险。其次改进信息披露,谨慎促进金融创新,预防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最后促进全球化金融稳定,协调全球金融监管。

当今,金融创新不仅能提供多元化金融需求而且能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但如果单独追求金融创新而忽略风险,那么将会导致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所以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但要进行金融创新,而且还要协调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协调好监督管理和市场导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金融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 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 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另外, 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监督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

金融策略 篇10

普惠金融概念由联合国于2005 年推广“小额信贷年”时率先提出。传统观念对于普惠金融的理解多从政策扶持角度,常与小额信贷、村镇银行、农民互助基金等微型金融服务相联系。事实上,普惠金融是一个面向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是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明确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发展也要有效促进金融资源惠及“三农”、小微和民营。因此,经济新常态催生金融新常态,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既是政策导向,也是业界大势所趋。普惠金融的形成路径由两部分构成:传统金融转型和民间金融创新。传统金融的主力军──大型商业银行顺应金融改革,积极参与到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尽管传统理论普遍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市场的效率表现并非有效,但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在涉农贷款和小微贷款上的业务份额占据了市场近40%。显然,大型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顺应新常态下金融改革新思路,以金融功能观为视角,分析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二、金融功能观与普惠金融的功能定位

1、金融功能观

目前,金融中介的主流分析主要从两种视角展开: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金融机构观认为金融市场的活动主体及金融组织既定。这一思维框架下,如果经营环境发生改变,金融机构的技术支持快速革新,在配套法律、规范没有及时调整时,金融组织运行将处于无效。针对该理论缺陷,Merton和Bodie在1993 年提出了金融功能观的理论。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是在先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经济功能的基础上再去设置或建立金融机构,以便金融体系能够最好地行使金融功能。因此,根据金融功能的发挥程度来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性进行研究更具前瞻性。Merton和Bodie(1999,1995)的金融功能观将金融体系归纳为六大基本功能:支付清算、资源配置、资源转移、风险控制、信息提供和激励提供。基于这一思维,学术界对金融体系的功能做过诸多后续研究。通过文献归纳不难发现,任何金融模式都具备支付清算、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三大基本功能。

2、普惠金融的功能定位

普惠金融理念并非传统观念上的金融扶贫,而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背景下,更能发挥社会责任的新型金融模式。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框架,我国当前金融体系的普惠性还有待加强。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满足所有需求主体,但由于金融基础设施不足,偏远地区的贫困弱势群体很难获得相应的支付清算服务。此外,金融体系长期存在金融歧视,一方面由农村金融机构扮演的“水泵”角色不断将农村资金转向城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多选择为大型或国有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并且上市公司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和非农产业。因此,有限的金融资源被过多配置在资本并不短缺的城市、地区和行业。资源转化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包括动员国民储蓄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储蓄动员能力强,但转化投资过程中,资金进入金融类市场去交易的金融化倾向较强,而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投资比重低。金融体系中的其他金融功能──风险控制、信息提供和激励提供也基本集中于城市人口和富裕人群,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群体基本体验不到上述金融服务。

三、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现状及参与动因

1、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现状

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业务的方式分两种:一种为直接运作,即向农户和小微企业直接发放贷款;另一种为间接参与,积极寻求与微型金融机构合作的信贷模式。本文中大型商业银行主要考虑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家。就目前情况,直接运作模式更为普遍,因此主要分析直接参与信贷的方式。

表1 和表2 分别为2011 年至2013 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涉农贷款余额和小微贷款余额。其中,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在涉农贷款和小微贷款上表现突出,约占五家银行1/3 的份额。2013 年底,五家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和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接近40%(分别为36.12%和39.28%)。由此可见,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服务的比例不容小觑,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中具有特殊的角色定位。

(注:2011、2012、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人民币146000亿元、176000亿元和209000亿元。)

(注:2011、2012、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余额分别为人民币123400亿元、147700亿元和177600亿元。)

2、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的动因

(1)宏观政策的推动。普惠金融概念从提出到引进我国加以实践前后已经历十年,期间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先后出台了系列“支农支小”的财税金融政策,并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明确提出。面对经济深度调整期,大型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确保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2)践行社会责任。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时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即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绿色金融和促进社会和谐。普惠金融的资源转移功能要求通过工具创新将跨主体、跨市场和跨行业的金融资源进行转移和重置,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效率提升。在资源配置的对象上,大型商业银行要推动经济靠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利用高效和低碳排放的实体经济。

(3)探寻新的利益增长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银行混业经营大幕开启。面对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大型商业银行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创新业务、提升信息化技术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等途径去开发新的利益增长点。

四、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监管当局不断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降低门槛使得大型商业银行由撤出农村转向积极参与农村金融领域。面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金融等业态的蓬勃发展,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如下问题。

(1)如何凭借互联网提升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普惠金融强调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将金融服务拓展到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大型商业银行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上涉足早、经验足,如何依托移动金融去满足农村市场需求,是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此外,需求主体“短、小、频、急”的贷款特征提高了服务成本,小微企业更是强化了信贷业务的零售化特征。大型商业银行如何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规模效应,以降低单笔业务的运营成本,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如何兼顾社会责任和风险管理。普惠金融业务的延伸领域风险管控难度大。在我国,“三农”信贷往往是硬信息不足、软信息难搜集,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严重。大型商业银行在践行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绿色金融、促进社会和谐等责任时,应针对这些业务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经济新常态下,新的主体、业态和产业均处于成长期,也会带来严峻的风险考验。

(3)如何针对新型实体经济去创新信贷模式。为解决“进不来、贷不到”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客户准入、授权授信、业务流程和担保形式等环节都需要模式创新。以产业链金融、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质押都是应对新型实体经济的信贷模式。

2、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几点建议

金融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金融体系稳定和高效的标准。基于金融功能观,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还需要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1)以移动支付、移动金融为手段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完善普惠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伴随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也使得落后地区的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支付清算服务。

(2)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处理,将互联网金融理念融入风险管理功能,实现“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降风险、缩成本”。信贷成本控制上,银行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小微企业贷款采取标准、批量、专业化的运作,并在农村领域大力推进移动金融发展。风险管理能力上,加强信息的搜集、挖掘和利用,借鉴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处理方式以缓解信息不对称。

(3)以县域零售业务为契机深入“三农”、小微市场,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覆盖面和渗透度,大型商业银行应该深入县域,针对各类资金需求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4)以大型商业银行间接参与普惠金融为模式,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高效发挥。大型商业银行与专业性小微信贷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学术界已成为共识,银行可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把信贷资金批发给了解客户需求并且掌握小额信贷技术的贷款机构。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批发商”,它们在间接参与普惠金融的同时也可将微型金融引入主流金融,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等著: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理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3]Ding,S:Study on inclusive finance from the biggest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2014(9).

[4]黄颂文著: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5]李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与融合──基于功能观的讨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

[6]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求是,2013(18).

[7]吕家进:发展普惠金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2014-07-11.

[8]张海峰: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0(5).

[9]周孟亮、李明贤:普惠金融视野下大型商业银行介入小额信贷的模式与机制[J].改革,2011(4).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 篇11

销售收入下降、费用压缩、裁员、缩小企业业务板块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与金融危机挂钩,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危机所带来的各种变化成为企业界最为热门的话题。其实,企业完全可以将这次金融危机看做是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只不过这种环境变化突然和剧烈。实际上,企业的外部环境一直都在变化,而且受全球化、网络和信息技术提升等因素的影响,环境变化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快。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企业同样需要提升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

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每年都做战略规划的企业会对环境的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因为这需要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深刻理解环境背后的机会和威胁。所以,如何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发现企业的机会和威胁是环境分析的最重要目的。企业运行的环境如下(见图1):

由图l可以看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企业都在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影响下运行的。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会对行业、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产生全面影响:竞争对手和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产生动态反应,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是企业进行战略或营销行为的最直接原因。企业的营销策略需要围绕着消费者需求进行变化,所以,企业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的就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就是潜在的市场机会。

外部环境分析系统是企业的感应器

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是建立在消费者和环境的周密分析之上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成熟的外部环境分析和反应系统。目前企业对环境的分析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对环境的分析只停留在脑海里,没有形成书面文字,看似想清楚了,实则一头雾水,结果只能模糊决策;二是没有将对环境分析与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与竞争对手的影响密切结合起来。

企业可以参照动态外部环境分析工具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发现市场机会,形成企业的营销策略(见表1)。

在以上分析工具中,对变化趋势预测和竞争对手反应预测,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思想;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分析从正反两面进行,体现的是一种机会和威胁“互藏”的思想,企业要更多地关注机会方面,通过分析找到企业的营销机会,形成营销策略,这是分析的目的所在。企业通过这样的分析,会对“未来看不明”的前景看得更清晰。

环境分析需要企业将三个层面上的变化尽可能地全部描述出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对环境的变化有更完整、更清晰的把握。三个层面的环境虽然范围不同,但其结果有一致性。在金融危机下,宏观环境的分析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分析,如通胀、紧缩、信贷和税率等因素的影响。行业环境主要是指对上下游和竞争对手的分析。上游供应商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和原材料的供应,而下游企业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营销模式的改变。消费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最直接,企业需要特别关注。所以,企业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环境,更需要密切关注客户或消费者的外部环境。

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金融危机对中高档商品的影响比较大,而生活必需品由于弹性小所受影响非常有限。不过,金融危机的影响会使消费者收入降低,需求下降,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将受到明显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性价比,对促销信息会更加关注。由于行业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加上救市政策的出台,所以,金融危机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的影响仍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不管所受影响程度如何,企业都要密切关注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这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案例:

阿里巴巴最近宣布了一项3000万美元的海外推广计划。阿里巴巴为何一反常态在美欧等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显然,阿里巴巴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发达国家外需下降的趋势,但是阿里巴巴却可以通过此举让中国中小企业在危机中找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原因很简单:无论发达国家经济如何衰退,居民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不会减少,减少得更多的是奢侈品的消费;同时,对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居民将更加倾向于寻求物廉价美的产品,“中国制造”无疑在这方面拥有优势;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途径进行贸易,将大大降低进出口双方的交易成本,以满足在经济危机时期居民对于物廉价美的产品的消费需求。

很显然,阿里巴巴从美欧消费者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更“喜欢折扣商店,喜欢更廉价的商品”这一消费行为变化中找到了巨大的商机。如此操作,阿里巴巴不仅可以在美欧经济不景气的危机下获得良好的收益,而且,还可以将此举作为进入美欧市场的切入点。

加大品类管理,调整产品结构

很多消费品企业的产品毛利率本来就不高,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下滑,费用比大幅上升,利润率急剧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本身的替代性不强。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这和产品缺乏独特的价值,很难进行“高价定位”直接相关。所以,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还要从为目标消费者创新更好的产品人手。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现有产品的品类管理,利用“二八原理”,认真分析企业的重点市场和渠道,主要贡献产品或条码等。这时候,营销需要的不仅是精细化的策略和管理,更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不能遍地撒网。根据分析淘汰对企业贡献不大的产品,集中资源提升核心产品销量,然后借品类管理的机会,调整产品结构,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

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为理性。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的性价比。要么产品不变,价格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要么价格不变,但在产品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如加大产品规格或更实用的包装等。总之,围绕如何提升产品性价比做足文章,既可以促进销量,又可以提升目标顾客忠诚度。

企业需要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创造,而不宜过多关注赠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焦点将聚焦在产品本身,所以,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最直接方法。即使需要进行促销,在赠品的选择上一定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生活必需品或者必需品的替代品作为赠品,这样就可以减少消费者的其他购买开支,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在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理性的诉求,突出产品功能、性能及耐用性等核心内容。如目前的汽车行业需求不足及消费者信心不足的情况很明显,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其实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将引发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经济型、低油耗、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新宠。

关注和控制渠道风险

渠道风险是企业当前应该注意控制的。金融危机

会对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往往是行业重新洗牌的重要机会),企业渠道成员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不注重风险控制的企业,将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企业应重点关注渠道成员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制定策略时应该先稳定再发展。企业在销售政策的设计上,需要特别关注销售货款的风险控制,“现金为王”在这个时候表现得特别突出。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关注渠道成本,为消费者创新渠道价值。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寻找一些成本更低、更适合自己的渠道,这时候企业如果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购买的便种性和经济性等需求,会在渠道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同时,这往往是催生新的渠道模式的机会,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危机时的新创意或许会成为危机后的一种商业模式。

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企业在制定策略时,除了密切关注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还要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很多市场机会都与竞争对手的反应相关联。竞争对手选择退的时候,也是企业考虑是否趁机进入的时候。相反,对于一些鸡肋市场,如果竞争过于激烈,可以选择放弃,守好重点市场。

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对于因意外事件导致竞争对手出局留下市场空隙的情况,企业都要迅速作出反应,抢占空白市场。三鹿奶粉事件后,进口奶粉迅速反应,抢占市场空隙,就连豆奶粉都想分一杯羹。当年“康泰克事件”之后,为抢占市场空隙,“白加黑”迅速反应,加大广告投入,配以系列终端推广,最终成就感冒药市场前三的霸业。

案例: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电影工业受到严重损害,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国营电影企业纷纷倒闭破产,他们在经济窘困面前的退缩留下的市场空白给了美国影片极好的乘虚而入的机会,也给了好莱坞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数据资料显示,1945年~1949年,意大利累计进口美片2000多部。

同样,抗战胜利后,中国的电影事业暂时还没有发展起来,好莱坞电影也是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挺进中国,给中国市场输送了大量影片。好莱坞如今在中国家喻户晓,可以说是得益于此。

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

营销团队的打造是营销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可能,企业最好不要裁员,因为企业一有困难就裁员,将会让留下来的员工失去安全感。他们会认为,企业在下一次遭遇困难时将抛弃他们,带有这种心理的员工很难做到“战时”的“精忠报企”。

企业领导人需要具有更长远的眼光。企业在考虑如何渡过眼前危机之时,也要积极思考当危机过后经济复苏时,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去帮助企业抓住未来的市场机会。优秀团队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企业现今更应该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团队技能,为下一次的机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探悉 篇12

但从目前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发展规模、绩效及市场盈利能力来看,这项业务整体发展并不是很理想,现实表明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仍存在着机制不活、后劲不足、技能不强、疲于应付、相互制约等问题。如何紧跟形势,取得各自竞争优势,迅速做大做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重振邮政金融业务的雄风,已成为今后邮政企业需要迫切解决和思考的问题。当前,制约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观念陈旧,意识不强;界面不清,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内部运作机制不畅,你推我扯。根据上述状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做好金融代理业务,培育壮大市场,关键在于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观念转变作为源头问题抓紧抓好

2013年4月17日,中国邮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工作。但转型工作启动以来,仍有相当部分的员工未能充分理解转型的本质意义。转型就是要实现经营理念从“产品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网点经营从“单一结果管理”向“注重过程管理”的转变,实现客户维护从“个人经验管理”向“团队数据管理”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就要改变网点员工长期以来固有的旧观念。一是帮助从业人员认清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培养业务自信,养成服务习惯;二是要通过培训、座谈等形式帮助从业人员养成学习意识,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三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的形成,可以使客户更能感受到全过程的标准化、优质化和统一化的服务。

二、把创新作为核心问题紧盯不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创新发展是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经济新常态下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一是要认真研究客户的金融业务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推陈出新,针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变化,研发适销对路的代理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要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在服务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服务方法,切实让客户感受到优质、高效、温馨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三是要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优化人财物和政策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创新员工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活力和工作热情。同时,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各项业务的动态情况,对各业务的效益变化高度关注,促进优质资源向高效业务流动。

三、把重点业务开发作为重点通盘谋划

随着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及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应当着手大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凸显重点业务的龙头辐射效应。

一要大力发展储蓄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储蓄业务是邮政代理金融各项业务的基础,要坚定发展信心,按照业务发展季节规律,不断扩大储蓄存款规模,巩固市场份额,增加企业效益;要加快代理金融专职营销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重点营销项目,挖掘价值客户,不断提升代理金融网点经营发展能力;要通过结算和理财业务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存款结构,逐步降低付息成本,提高收益水平。

二要积极发展结算业务,优化业务结构。邮政代理金融要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发展个人结算业务,优化业务结构,推动个人零售业务健康发展。要通过“内抓培训,外抓营销”的方式全面推动个人网银业务的发展,着力打造邮政绿卡支付结算品牌。

三要快速发展理财业务,扩大市场影响力。理财业务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战略性重点业务,是非利差收入的重要收入来源。加快理财类业务发展,要进一步树立大理财理念,为客户提供集储蓄、理财和保险业务为主体的资产配置方案,不断提高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有效增强防御因政策变动对负债业务所带来的经营政策风险;要在理财经理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队伍,全面提升理财经理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代理金融网点理财经理配置;通过物理网点转型的契机,灌输高低柜互动理念,进一步挖掘价值客户,利用理财经理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营销,提供差异化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不同需要。

四要重视发展电子银行,拓展客户体验渠道。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缓解柜台压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便捷服务,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目前邮政代理金融电话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有效客户注册率、客户使用率和交易强度亟需提高。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宣传手段,扩大邮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要在有条件的骨干网点建立网上银行体验服务区,引导客户使用电子自助服务渠道,提高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能力和积极性;利用网上基金交易资费较低的优势和各种网上缴费业务的开通,提高电子自助渠道的交易量。

四、把队伍建设作为根本问题全面推进

为加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全面推进,努力做好管理团队、客户经理队伍和员工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努力向“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业绩”标准迈进。一是做好团队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年培训计划,对培训计划进行积分考核,全面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主人翁意识、发展观念和从业能力观念。二是通过竞争上岗、充实管理团队和客户经理队伍。三是通过制定风险合规积分考核办法、员工培训积分考核办法、个人经营业绩积分奖励办法,调动员工合规经营,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员工每月一星、保险之星、理财之星等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树立典型,营造“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的氛围。五是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打通思想壁垒,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五、把提升服务作为龙头问题高度重视

邮政代理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时刻关注服务质量,这是决定其能否走好走远的龙头问题。为此,一要加快网点转型,做好示范网点建设和自助渠道建设。要结合二类网点改革,加大代理金融网点调整建设,有效整合网点资源,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增加必要的功能分区,重点建设理财服务区,改善用邮环境,实现代理金融网点“地理位置优越、功能分区合理、服务环境舒适”的目标;要总结邮储银行“示范网点”建设工作的经验,今年内首先完成1个示范网点的建设,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逐步完成代理金融网点全面转型工作;要大力建设自助服务渠道,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尤其是加大ATM的投放力度,做好ATM的选址和运维管理等工作,提高ATM等自助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大对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宣传和推介,积极盘活网点资源,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降本增效。

二要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各单位服务管理架构,设置专职服务质量管理岗位;要强化代理金融网点客户投诉管理工作,建立一支服务管理检查队伍,加大服务质量管理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服务工作“有人管、管到位”;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全面落实窗口服务规范各项要求;要通过“树先进、抓典型”带动网点服务质量全面提高;要建立窗口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测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服务考评管理。

邮政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证明了邮政代理金融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但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必须清晰认识到邮银和谐才是邮储银行、邮政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共举邮政大旗”、“共享全网资源”才能“共创美好未来”。为此,在积极推进各类业务发展措施导入基础上,必须继续保持邮银双方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强邮银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依靠邮储银行专业的优势,研究好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和管理措施,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进,方才能更好地实现邮政代理金融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传统业务盈利空间逐步缩减,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复杂多样,邮政代理金融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严峻,单纯依靠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推进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发展,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需要在发展上通盘谋划,重点突破,利用优势,规避短板,以此找准定位,充分利用网点多渠道广等资源优势,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客户服务和业务拓展。

关键词: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何旭明.代理金融转型需内外兼修[J].中国邮政,2012.11.

[2]俞泽昕.以网点为支点撬动金融转型[J].中国邮政,2013.8.

上一篇:门诊个体化护理下一篇:计算机公共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