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北角

2024-08-19

中国的西北角(精选12篇)

中国的西北角 篇1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大地风云激荡, 灾难叠加, 两个记者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他们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游历, 见证了这个特殊的时代, 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难竭蹶中寻求光明的过程, 成就了两部经典。这两部经典就是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一、同一地区, 两种景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在王之涣的眼中, 大西北的自然环境极其荒凉, 在范长江的眼里, 荒凉的不只是环境, 更有人心。《中国的西北角》里, 遍地鸦片, 四野饥民, 沿途饿殍, 老百姓已习惯而麻木, 可他们选择的不是改变, 不是反抗, 而是放弃。放弃希望, 也放弃自己。

斯诺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大西北。那个在范长江笔下呻吟着的中国的西北角, 那个腐臭死寂的地方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红色基地, 人民在自己新分得的土地上快乐地劳作着;几乎所有的人, 都开始学习识字, 接受文化;人民懂得了反抗, 反抗压迫, 反抗侵略。与其说这里是红色的根据地, 不如说是绿色的起点, 它所呈现的强大生命力是西北地区从未有过的。

同样的中国大西北, 《中国的西北角》和《西行漫记》展现给读者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景。一边是百姓贫困不堪, 一边是人民安居乐业;一边是百姓目不识丁, 一边是一所所红区学校;一边是大烟毒害下孱弱的百姓, 一边是雄姿英武的红区军民;一边是人民饱受压迫, 一边是人人平等;一边是民族仇视, 一边是各民族和睦相处、联合抗日。“在这样闭塞的地方, 仍然表示着中国政治的两大分歧……两种势力, 无处不在斗争中。不过, 对实际问题解决办法者, 终归是最后的胜利者。” (《中国的西北角》)

二、同一个观点, 两种风格

范长江在后来的《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说:“我自己当年到西北去采访, 也是怀着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 抗日战争爆发后, 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 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

稍后斯诺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 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 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 我出发了。” (《红星照耀中国》)

同样的目的, 同样是通讯集, 同样以记录游历的形式呈现, 可两部著作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中国的西北角》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作者以“游记”的视角方式来写新闻, 作者背着行囊, 一路走来, 山川风光, 历史变革, 风土人情, 百态人物, 无不纳入笔端, 这正是游记的特点, 但这又极具新闻价值, 西北的经济、西北的生活, 尤其是红军长征落脚于西北之后的现状, 此时都是外界最关注的焦点。

范长江更多地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完成着他的写作, 对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独到而深刻的认识。比如对于西北民族问题, 他就有超越一般的思考, 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和睦的前提, 民族压迫是西北地区民族问题尖锐的根源。对于西北的贫困, 西北的麻木, 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精彩而又恢宏的评论给读者极大的震撼, 文章读起来优美却不虚浮, 深刻却不刻板, 意味深长。

同时, 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写张掖, 写酒泉无不充满塞外风情;写青海, 写宁夏, 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这一切使人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而古人诗文、历史掌故, 信手拈来, 恰到好处, 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又摇曳多姿。

《红星照耀中国》与《中国的西北角》一样, 也以作者的行程见闻安排结构, 但不同的是, 《中国的西北角》侧重于“事”, 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侧重于“人”。《红星照耀中国》中好多篇章完全可以单独拿出来当作人物传记来读。他写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借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 刻画出一个个性格鲜明, 真实而又艺术的人物形象。对普通民众、红军士兵、少年先锋队的描写, 又完整了我们对红色根据地的认识。

与范长江的夹叙夹议不同, 斯诺很少直接表达个人观点, 而是把对中国共产党的赞扬, 对苏区的热爱和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渗透在字里行间, 让读者在对比中去感受。但这并不是说斯诺就没有精彩的评论, 比如《红星照耀中国·举国大迁移》中:“共产党人现在正在写一部长征的集体报告, 由好几十个参加长征的人执笔, 已经有了三十万字, 还没有完成。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 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 像一把烈焰, 贯穿着这一切, 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 或者在大自然面前, 上帝面前, 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 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这样浪漫而抒情的表达正是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讴歌与赞美。

这是两本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作品, 它们的出现不仅让世界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西北角, 一个不一样中国的三十年代。作为通讯文集, 《中国的西北角》和《红星照耀中国》不仅为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关于苏区真实消息, 也为人们带来了阅读和学习的经典。

中国的西北角 篇2

暨互助安纳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2年7月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艺术家,女士们、先生们:高峡平湖出奇景,油菜花海迎宾朋。在这金色的七月,中国第二届西北音乐节〃青海互助油菜花音乐会暨互助安纳艺术节在美丽的高原小镇——南门峡隆重开幕,这是我县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一大盛事。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互助县委、互助县人民政府和全县38万各族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艺术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互助文化事业发展的国家、省地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音乐节的成功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界人士表示亲切的问候!

素有“彩虹故乡”美誉的互助,不仅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也是文化旅游大县,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纯朴,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地方。近年来,互助以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为目标,按照“传奇王国、乡村夏都、彩虹部落、浪漫酒城”的文化发展定位,紧紧依托土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三大优势资源,不断加快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土族民俗文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需求,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支撑、村

社为补充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体系,全县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色文化活动已成为宣传互助、推介互助重要平台。

中国第二届西北音乐节〃青海互助油菜花音乐会是我县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继环湖赛、国际网球女子巡回赛之后的又一重要文体活动,标志着高雅艺术开始走进土乡农村、走向群众。我们坚信,本届油菜花音乐节的成功举办,必将极大地推动土乡文艺事业的提升和创新,也必将有力地提升“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魅力互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加快推动我县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金黄的油菜花能给艺术家们提供舒心的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燕麦川能给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朋友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100年前中国大西北的珍贵史册 篇3

深居内陆地区的大西北新政进行的如何呢?当我们开始关注大西北的新政时,无不为资料的缺乏而却步,因此对西北诸省新政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最为薄弱的地方。甚至边疆地区如东北、新疆、蒙古、西藏的新政都颇有研究(赵云田:《清末边疆新政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而处于西北广大地区的陕甘两省(这时青海、宁夏属于甘肃省,1929年分别建省)之新政,几乎还没有人进行研究。不过,经中国、澳大利亚学者的共同努力,存放于澳大利亚悉尼米歇尔图书馆的莫理循文库部分得以整理。其中有关中国西北的资料,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历史》学术期刊资深编辑海伦女士和中国青年史学家、翻译家、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窦坤博士整理翻译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和《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两书先后于2007、2008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莫理循全名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mest Morrison)(1862-1920),澳大利亚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1897年受聘为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912年辞去记者职务,受聘为民国政府总统顾问至1920年逝世。他在华二十余年,深深地介入了中国的政治,他身后留下大量的文件、日记、书信、图片资料等。这些资料保留完整,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资料。

莫理循在华期间游遍了中国广大地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直渴望走遍中华帝国的每一寸土地。到目前为止,我已走遍东北三省,18个省中我已去过17个。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我已访问过远东各地,北至西伯利亚,南到暹罗,我都去过。我还从上海出发,向西南走到缅甸的仰光;从东北晖春南下至越南东京,又从东京经云、贵、湘三省北上至湖北汉口。”问题的关键是,莫理循不仅仅是一个旅行家,他还是一名记者;莫理循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以记者眼光,记下了旅途中的见闻与访谈,拍下了沿途的大好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变革方面的照片。这些文字和照片,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中国的珍贵资料。

1910年,莫理循进行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他从北京出发,乘京汉线火车至河南,由河南到陕西、甘肃、新疆等省进行旅游考察。在考察途中,他采访了大量的当地居民、官府、军队和名人,拍摄了大量照片,写了12篇报道,在《泰晤士报》上连载,为西方了解中国西部开启了一扇窗口,曾经引起那时世界的不小轰动。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是莫理循西南、西北两次游记的合刊。前半部分即西南游记,在莫理循游历后的1895年出版,1998年曾有一个中译本。后半部分西北游记——“1910年,穿越西北”,是当年莫理循为《泰晤士报》写的12篇报道,首次译为中文。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画册,是莫理循这次西北游记中拍摄的658张照片(实际有千余张,莫理循挑选了658张)。这些照片珍藏于澳大利亚米歇尔图书馆莫理循文库,每张照片上均有莫理循书写的日期、地点及照片主题。中澳学者合作将这些照片整理、编译,并附加说明,公布于世。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后半部分)以文字形式,《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以照片形式,全面、真实地记录了1910年莫理循这次西北行的成果,图文并茂,再现了100年前中国大西北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对我们认识那个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环境变迁、风俗民情、民族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末西北各省的新政情况

清末新政时期的西北各省,虽然大大落后于内地各省,但新军、警察、学校、议会等已出现了,西北地区正在缓慢地向前发展。

莫理循以其极其敏锐的记者眼光观察到西北各省的变化。莫理循在西安期间,曾经到西安咨议局观看和访问。他记述中说:“与其他城市一样,这里的省咨议局于1909年10月14日开会。会期依法开了40天……会议期间我去访问,印象深刻……66名议员组成了咨议局,其中16名是西安的居民,50名由各地选出。”非常遗憾的是,莫理循有关于陕西咨议局的报道,却没有拍下咨议局的照片。但他在新疆咨议局拍下的照片,弥补了西安的缺憾。莫理循拍下的新疆咨议局照片,是在新疆咨议局大门前。大门上额书有“新疆咨议局”五个大字,非常醒目。这张照片是国内非常难得的有关咨议局的一张照片。

莫理循记下的甘肃情况是:“甘肃也在进步,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邮局数量增多。全省建起了邮政线路,提供便宜、有效的服务,这使中国人引以为奇。”“现在有一所省立学堂或叫高等学堂,一所有300名学生的武备学堂,一所标准学堂,还有中等学堂和几所小学。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西式的。”莫理循对甘肃新式工业的发展不仅记述很详细,而且还拍下了左宗棠当年创办的织呢局的照片。

莫理循对陕甘新三省(今陕甘青宁新5省区)的新政情况都有所观察和记载,对中国西北各地的进步给予赞赏,赞赏之余对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也如实报道,尤其是对造成这些缺陷和不足的原因——官僚腐败给予无情地揭露,显示了莫理循对问题看法的客观态度。

西北风光古迹、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状况

如果说《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西北游记的文字部分主要反映西北各省在新政中的社会发展情况的话,那么《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画册更多记录了这一地区的风光古迹、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城镇面貌、环境变迁、风俗人情等。

莫理循的658张照片中大约有200多张是这一地区的景色。陕甘总督左宗棠(1866-1880在任)在任15年,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30年后莫理循在这里的考察,拍下了左宗棠当年活动的痕迹。比如他在平凉府附近拍摄的的左公柳大道,在兰州拍摄的左宗棠创办的兰州织呢局等,以及后人为左宗棠修建的左文襄公祠。他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有关嘉峪关景色的照片16张。

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苦。莫理循的658张照片中大约有70-80张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比如乾州的两乞丐、白水子(甘肃)八旬老妪、妇女和她的两个女儿、路上的乞丐、骆驼林客栈伙计、哈密的维吾尔族人、古城子卖饼的维族小贩等。照片中的这些人衣服褴褛肮脏,人们居住的房屋,几乎都是泥土草房,而且多年失修。由于交通落后,运输工具最常见的就是双轮马车或牛车。莫理循拍下的这种车子,两边有两个直径很大的木轮子,这种车型在商代考古发掘中经常看见,但仍然是这一地区主要的交通工具,有40多张照片是关于这种车子的。

莫理循这些照片中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反映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不仅在正史中很少记载,即地方史志中也不多见。而这些内容和写照,正是我们今天研究社会史的重要内容。这两书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

西北各省多民族情况

西北是我国多民族的居住区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建筑方式。莫理循的文字和照片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

莫理循拍摄的人物照约有150张左右,涉及人的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有的在田间耕作,有的在集镇经商,有的在草原放牧,有的在路途中行走,形形色色,服装、头饰各异,显示了该地区多民族的特色。他还记下了各民族群居但保持各民族习惯特色的文字资料。如他记录新疆伊犁地区的民族杂居区的情况是:“这一地区有多个民族,但彼此之间并不混杂,都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有从华北来的信奉‘大宗教’(佛教)的汉人。主要来自天津,都是‘在理教’的会众。还有信奉‘小宗教’(伊斯兰教)中国人,外国人把他们叫做东干人,最早是从中国西部回民聚集地迁来的。还有两支索伦和锡伯族满人,只说满语”。(《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P246)

总之,《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两书中所反映的内容包罗万象,完全可以说明100年前中国大西北的社会面貌。据我所知,莫理循在西北考察旅游的过程中,还写有日记。他的西北行日记,可能记下了更多的关于西北社会发展的资料。期待窦坤博士继续与澳大利亚学者合作,将莫理循西北行日记早日译出,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资料。

中国的西北角 篇4

这本旅行通讯《中国的西北角》, 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 好像是一个归来的行者在娓娓道来他一路的旅行, 讲述他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思, 让我们目不暇接、唏嘘不已。

《中国的西北角》虽然著成已经近80多年了, 但仍然在新闻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写作行文特色至今令人称道, 范长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现在也值得新闻从业者悉心学习。

一、《中国的西北角》的叙事特点

《中国的西北角》里的文章有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感。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文思考, 无论是有述有评的行文结构还是风趣幽默的语言等, 都颇具特色, 令人称道。

(一) 富含丰富庞杂的知识、内容详实生动

范长江是一个优秀的记者, 以他渊博的知识展示着他是一个“杂家”, 《中国的西北角》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 用不急不缓的语调给人们呈现了当时西北环境和人们生存的状况。历史人物、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军事战略, 各种知识引用信手拈来, 让文章显得详实、生动, 有可读性。

范长江在牛行山四面瞭望的时候, 看到山峦起伏, 不禁想起了所谓“山脉”的问题。他提到, 普通人认为“山”有“脉”, 像水一样, 山是从一定地方发源, 向一定地方发展。他则认为山的形成有两种原因, 一是黄土层形成的大平原经过水的冲洗, 越来越低的成为谷, 剩下的部分所谓“山”。第二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事实上所谓山脉, 不过若干高低彼此巧遇相连”, 结成一线之分水岭, 遂姑以之为‘脉’耳。他在《渭水上游》一文中还提到了陕甘两省从海拔高度看是高原, 从地势结构看是盆地, 所以可以称陕甘地形为高原盆地或盆地高原。

在天水西行时, 当看到“道路尽在山谷中左右, 南北两面, 皆为土原”时, 随笔写出“此种情形, 最宜用伏兵”, 还随即解释了为什么最宜用伏兵的原因, 并举例“诸葛武侯与司马懿争渭水上游时, 常用伏击战法”。

看到甘肃庄浪河两岸道路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值柳树, 不禁感慨左宗棠执行“路政”的非凡气魄。

文章中还介绍了西宁和银川的宗教信仰, 历史人物和流传的故事处处穿插。

(二) 古诗句、俗语大量引用, 反语用以讽刺, 严肃与幽默并存

《中国的西北角》整体用语特点是“严肃与幽默并存”, “古诗句、俗语大量引用”, 用反语进行讽刺。

说这本书行文严肃是因为它采用了大量的资料当以佐证, 而且多用具体数字、比喻等对地形地貌高低长宽进行描述, 使画面感很强, 犹如所讲事物就在眼前。称之严肃还因为他在写作当中, 始终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对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强烈的抨击, 对受苦受难的人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尽管如此, 范长江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深深的悲观之中, 没有使文章苦涩压抑。他也能以风趣幽默的一面展示他热爱生活的姿态。

“假如我还在少年时代, 我希望住在青海, 因为这里有三个年可过, 汉回藏三个族各有一个年。”范长江在祁连山的扁都沟走饿了, 找避风处打尖, 跑了一二公里在较薄的冰下弄到一小锅饮水, 当马望着水喷气时, 他写到, “那我们只好说‘对不起’了”。这些句子俨然像一个孩子般俏皮, 使人读起来觉得轻松。

整本书中作者还大量运用古诗词, 对于旅途中景色的描写, 相关历史故事的讲述, 当地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 作者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古文描写, 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浩门河上游》一节中, 范长江认为明代诗人陈棐有吟祁连山的一首诗与此时此景最为恰当, “马上望祁连, 连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 凝素无青烟……”作者自己说, 这段节录的叙事诗, 把祁连山的风景和作用说的明明白白。在《祁连山北的旅行》中, 当作者看到张掖的风光时, 想起来唐代韩愈的《甘州即事》一诗, “黑河如带向西来, 河上边城自汉开。山近四时常见雪, 地塞终岁不闻雷。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马临关汉使回。东望玉京将万里, 云霄何处是蓬莱?”除此之外, 他还随手点评出“这首诗有点代表东方人怀慕乡土之思”。

用“黄羊站一站, 马出一身汗”的俗语, 表达了黄羊行动的迅速。“天下高不过景阳岭”写在门源人看来, 景阳岭算最高的山了。“金张掖, 银武威, 秦十万”, 简单的几个词, 便表示了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些俗语的应用, 不光是作为一种佐证资料在文中出现, 同时也使文章活泼多彩。

文中也不乏反语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讽刺。门源的小学将某某学生“不守校规”、“殴打同学”请予逮捕的条子送给县府, 县府批示“照办”, 作者言“这不能不说是奇闻”, “对小学生这种方法, 总算是对教育法上新的‘贡献’”。这些反语表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控诉。

(三) 善用数字计算的方法讲述事实

在写作具体手法上, 范长江善用具体的数字事例将事情讲清楚。例如在《若水南岸的风光》一节中, 在讲述临泽县农民因烟亩罚款负担太重而使好田地荒废时, 以临泽县第四区为例子, “民十九年共上粮一四四五石, 到二十三年只上八八一石, 减少了五六四石, 按平均每耕地十亩承粮一石计, 五年之内, 已有五千六百四十某耕地成了荒田了。如果按比例来说, 五年之内, 荒去耕地, 已占原来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

范长江不仅是一个不停奔波的行者, 更是一个有爱国意识的思考者。心里时时装着人民大众和国家, 才会处处有所感悟。

(四) 行文结构上有叙有评, 叙议结合

在文章架构时, 通常是前文为地方状况概要介绍, 后文紧跟着对这一地区现状的看法和评价。如在第三篇《祁连山南的旅行》中, 写完《马步芳的政治作业》后, 紧跟着写《动荡中的青海》, 文中对马步芳的政治作为大抒议论, 这些作为并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再如在第四篇《祁连山北的旅行》中, 开篇《“金”张掖的破产》描绘了张掖地区经济已破产, 远不如曾经富有。第二节即写《张掖的破产, 是人懒得过?》, 随着张掖在军事政治地位的没落, 商业地位也开始没落, 更严重的是当地政府高度剥削农民, 农民们看不到希望, 只能抽烟片以苟安岁月。

在小节中也是, 有所观, 有所感, 有所思。在大雪山虎豹区, 范长江身披棉被、手持枪守夜时, 忽然有感人生的真谛是“本与生存之必要的活动”。在看到金矿饿殍时感触到“食之不能充饥, 御之不能敌寒, 尽管有千万金条, 如果根本无粮食, 亦将成饿死鬼”。继而得出结论, “货币在生活资料不缺乏情况下, 始有其作用”, “故实际增加社会生存上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乃为政治的根本急务”。

在《长安剪影》里, 说到长安繁荣的里面, 包含着严重的事实, 这个严重的事实决定了长安繁荣是暂时性的发展, 预示着若干时间后的衰落。透过现在看本质, 一双慧眼也是记者必不可少的。

用脚步丈量世界, 更要用大脑思考社会。只有心中装着对现实的困惑, 才能保持冷静的看待事物。

二、《中国的西北角》中新闻专业主义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新闻专业主义最早在西方新闻业发展中形成, 是对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规范, 它倡导新闻自由客观中立和服务公众的职业理念。

创办于1902年的《大公报》, 是我国报刊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大公报》创刊时提出“忘己之为大, 无私之为公”的办报宗旨, 成为了我国自由主义报刊思想的践行者。天津《大公报》复刊后, 张季鸾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坚持用中立和客观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专业主义不止是报刊创办时的宗旨和方针, 也不止是所有新闻从业者所标榜的口号, 更应该是一种心中坚持的信念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成果。《中国的西北角》则是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很好的典范。在书中, 范长江不怕艰辛、敢于吃苦的勇气, 仁爱平等的博爱观念, 亲自体验不盲从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的态度, 无一不显示着他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这些不仅值得当时的报人学习, 也同样值得当代记者铭记和学习。

(一) 记者当有视自己生命如草芥的勇气

“记者本亦视生命如草芥之人, 惟总觉得必须保持生命到能完全将观察所得报告给读者为止, 始不负此一行”。这是范长江听说去青海者百分之六七十不能保命时的想法。不怕艰难, 不因为困难而退缩应该是每一个记者应有的最起码素质。要对得起良心, 对得起手中的笔, 对得起“记者”这个称谓, 对得起人民对这一职业的期待。

(二) 记者当有仁爱平等的胸怀

先是一个大写的人, 信仰仁爱和平等, 才有可能是一个好记者。范长江路过中卫一煤矿区, 将过中午时, 因吸食鸦片、营养不足而身体面貌皆苍白羸弱的矿工下象棋, 他也去参加, 他没有嫌弃矿工的衣衫褴褛, 没有嫌弃他们的烟毒遍身, 反因他精密高远的棋布惊叹其聪明。在书中还提到他几次给别人食物, 看到寒冬孩子们睡在大街上心生疼痛, 不忍出门看到。对于少数民族, 范长江也是有大平等观, 不认为汉人数量多就应该占主导, 他提出团结民族的方法, 一是政治上的比例平等, 而是经济方面的机会平等。

(三) 记者当有亲自体验、有谦虚谨慎不盲从的态度

涪江之水来自雪山, 寒度非常大, 人畜入其中, 能使人畜之血凝结, 肢体僵硬, 倒入水中而死。一个军官也说徐向前的部队中, 十之八九皆被水冻僵下肢, 没水而死。尽管如此, 范长江还是用脚亲自尝试。没入水中数分钟则脚失去感觉, 急忙提出来五六分钟后才能恢复原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亲自体验, 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以保证新闻最大限度的真实性。

记者面对的不是一份报纸, 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双眼, 所以, 要将“准确”这一要素放在首位。要谦虚谨慎, 没有证实的话就不要说, 一定不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妄自下结论。

“西北人的习惯说法, 称粗沙漠曰‘戈壁’, 称细沙漠曰‘沙窝’”。“地理专门名词上应该如何称谓, 俗说是否适当, 记者尚不得知”。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月明虏使闻鸡渡, 雪霁番王贡马来, ’即描绘那时玉门关的事实。记者因限于时间, 两个古代雄关的遗迹, 都没有去实地凭吊”。谦虚谨慎, 说对的话是每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严谨态度。

(四) 记者当广交朋友

在读《中国的西北角》之前, 以为范长江是一个人去了荒凉的大西北, 读了才知道原来很多时候, 路上还有好友相伴。这本书的成就, 与范长江广交朋友有很大的关系。“此间与记者久已神交之士, 尚为不少。据各方朋友谈述……”这是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这也就告诉我们, 身为记者, 得广交朋友。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简介 篇5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6月1日,是建国初期国家组建的六个大区甲级建筑设计院之一,曾先后隶属于国家建筑工程部、国家建委、国家建工总局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设有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和自动控制、技术经济和概预算等专业,能够承担各类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在各类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高层超高层建筑设计、大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传统建筑设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院内目前 设有九个设计所、一个技术经济所、在上海、厦门、深圳等地设有分院,并开办有工程咨询公司、建筑电气研究所、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多元化经营单位。六十年来共完成各类工程设计约4000多项、标准设计100余项、科研和业务建设600多项、工程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24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西北游 出发在兰州 篇6

兰州的旅游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初具规模的新型产业,形成了“食、宿、行、游、购、娱”各要素齐全的接待服务体系。兰州旅行社截至2011年年底185家、星级宾馆53家、旅游定点商店、餐馆35家、旅游车船公司19家。以百里黄河风情旅游线为代表的旅游景区(点)64余处,其中,A级景区20家。接待服务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各种层次的中外游客需求。

2004年兰州步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2007年秋,被评为“中国最受男士青睐的旅游城市”之一;2007年底,在联合国人居环境促进会、世界华人联合会、湖南广电集团旅行杂志主办的“2007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排行榜”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2009、2010、2011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

兰州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母亲河黄河流经兰州160多公里,在建成区形成了风景靓丽的百里黄河风情线。

兰州历史悠久,禹夏时属壅州地,西周为西羌地,秦属陇西郡。西汉昭帝元六年(前81)置金城郡并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州,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随始于此。2100多年的历史,给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古代关隘、城堡、文物古迹和美好传说。兰州曾是商贸往来的大市场,也曾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兰州有着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出土过举世罕见的陶鼓、汉纸;有素称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有泰和铁钟,有存放国宝四库全书的文溯阁,有保存完好的鲁土司衙门;元太祖成吉思汗、一代名将霍去病、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

兰州文化灿烂,魅力独特。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俗文化铸就了兰州文化最鲜明的特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兰州的历史变迁、文明发展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无不洋溢着黄河文化的神奇风采。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进入兰州这块河谷平地后,变得那么慈祥可亲。兰州是母亲河最先滋润过的城市。如今的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两岸鲜花簇拥,城雕星布,林草相依,风光秀丽,气象万千。沿岸的寺院、道观,石窟、壁画;飞浪中的羊皮筏子,悠悠传动的黄河水车;河上星罗棋布的大小水电站,都是黄河文化的缩影和写照,至今依然闪耀着黄河文明的光彩。

蘭州是丝绸古道上的重镇,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连接丝绸之路中、南两大干线的主干道。悠久的丝绸之路历史,给兰州留下了金城关、凤林关、玉垒关及王保保城等众多关隘、城堡、文物古迹和传说。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班超,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的玄奘,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在兰州留下足迹。兰州有“肃王”朱元璋十四子朱瑛袭9世11王所建古墓十三座,堪称小“十三陵”,有肃本淳化阁帖、兰州文庙、城隍庙、白衣塔寺、金天观、白云观、铜接引佛、白塔寺等各类文物古迹600余处,馆藏文物1.82万件。

兰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仅居住在兰州市的少数民族就有37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12.5万人。以兰州为轴心的省内六条旅游线,把甘肃独有的裕固、东乡、保安民族风情和其他少数民族风情展现给了游人。

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兰州的骄傲。银滩斜拉式大桥、中山铁桥、中立桥、盐雁大桥等十多座黄河大桥,飞贯南北;游船、客轮、快艇、羊皮筏,百舸争流;两岸花团锦簇,柳浪起伏的百里绿廊上,西部欢乐园、丁香园、黄河母亲、小西湖公园、水车博览园、金城关、黄河儿女、西北最长的彩色音乐喷泉、亲水平台、近水广场、儿童公园、绿色公园、四季园等20多个景区(点),交相辉映。夜幕初降,华灯灿烂,波涛尽染, 犹如九天银河洒落人间,形成一幅“飞天锦带串明珠”的美丽画卷。

五泉山,以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执鞭击地出五泉的传说而得名。浚源寺、崇庆寺、嘛尼寺、地藏寺、卧佛寺、千佛阁、三教洞,依次盘绕在山坡上,断崖小道,清泉飞涧,蔽日绿荫,构成一优雅胜景。位于黄河北岸的白塔山、兰州碑林景区,占地共约5000亩。山上树高林密,曲径幽回,登临山顶,凭栏远眺,黄河风光,尽收眼底。

位于兰州东端的兴隆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27万亩。峰峦叠嶂,气势雄伟。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山上有关圣殿、大佛殿、圣母殿、三关殿、太白楼等殿宇、亭阁20余处,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西周时就有人隐居修行,道教宗师丘处机曾游历兴隆,讲道授法。近代许多人士都曾访胜于此。位于兰州西端的吐鲁沟国家级森林公园,不仅有青城之幽,同时兼有峨眉之秀,华山之险,九寨之奇。与之彼连的鲁土司衙门,是我国仅存的最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家宅。

兰州以其独具魅力的自然、人文景观,向世界绽露笑容。兰州是你寻梦的地方。

中国的西北角 篇7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党委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 全面安排部署“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要求着力引导师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把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其次要求切实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再次要求积极创新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方式与载体, 通过各种活动集中开展中国梦理论和实践的宣传教育引导。

《通知》精神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各单位的高度重视。连日来, 校园“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渐入佳境。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各部门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讲话和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社论及相关文章, 并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4月27日, 信息学院分党校宣讲团举办了第六期宣讲教育活动。邀请该学院三位学生现身说法, 就各自的大学追梦历程与大家互动交流。五四青年节期间, 学校师生还自觉将宣传教育活动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 切实领会和感受实现“中国梦”的深刻内涵。5月3日下午, 由校团委主办了“青年心·中国梦”五四大讲堂, 李刚教授在应邀为师生做的题为“中国梦·陕西梦”的专题讲座中, 诠释了中国如何历经千难万险通过改革开放走向了富强之路。5月6日, 化工学院全体学生干部集体观看了习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视频,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 并且围绕着“我的中国梦”及“个人梦”进行了热烈讨论。4月26日, 研究生工作部和校团委主办了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大型图片展,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了各界青年在追寻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丰功伟绩。

中国的西北角 篇8

水安全无法保障就无法保证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学者都对农村水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贾登勋,陈春帆认为要保证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雨水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1]。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全国角度,分析了全国范围新农村建设的水资源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2,3,4,5]。但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十分特殊,全面阐述西北地区农村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必要的。

1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水安全问题

水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就水安全标准而言,主要包括以下4项:①水量安全。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一定量的水量供应;②水质安全。是指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③保证率安全。就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证一定量的水量供应,包括枯水期和干旱的年份;④方便程度。即从取水点到使用地必须在一定距离之内[6];⑤生态性。主要是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只有这几个标准同时满足时才能称为饮水安全。中国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水安全问题。

1.1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世界上比较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使得该区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短缺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很大,使得区域内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得到大气降雨的补给量也有限,从而导致了资源性缺水。西北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也影响了水资源的数量。西北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区,无人居住,人与耕地基本上分布在适宜人类居住的盆地边缘和绿洲,然而这部分面积实际很小。因此在西北地区存在着局部缺水问题[7]。在西北地区的某些农村,机井打了几十米深,打出的水量却不够一家4口及牲畜的生活用水,而不得不到几里外的地区取水。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许多工矿企业都到西北地区投资建厂,然而工厂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了出来,矿产开发的废渣不加任何处理原地堆积,极大地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引发了水质性缺水问题。据调查,西北诸河Ⅳ类水及以上比例超过了20%,而且有愈演愈厉的趋势。同时,地下水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可见,西北地区缺水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水资源匮乏已是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问题不解决,人无法生存,新农村建设则成为一句空的口号。

1.2 水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人类健康

水资源污染是西北地区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水资源污染不仅导致水质性缺水,破坏了农业生产,还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使淡水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迅速减退。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破坏了西北地区人类生存的适宜性,而且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农村居民所饮用的水中有许多指标是不达标的。农村不比城市,城市可以有自己的水源地,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有水厂处理不合格的水,城市居民所饮用的水基本上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而在农村就不同了,农村用水基本都是自家打的自备井,或直接从地表取水,几乎不加任何处理。水中的许多细菌、病原体、重金属离子等无法清除,或某些离子组分偏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农村水资源污染除了周边城乡工矿企业的污染外,主要原因还包括农民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人畜的生活污水等。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农村落后,缺乏环保设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的不够等造成的。

1.3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落后,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西北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老化落后会严重影响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用水。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呵护好农业的"命脉"。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必须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西北地区占地广阔,农业生产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情势,很多农村生活用水困难、饮水水质不能满足饮水标准。不加大投入解决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落后问题,不解决农民吃水用水问题,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1.4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由于偏远,贫穷,技术落后以及受投资不足的制约,西北地区农村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水浪费较为严重的现象,许多部门都存在着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由此可见,解决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民众,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协调。一方面政府要加对农村的投资,积极为农村节水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农民要加强节水意识,自觉养成不浪费水的好习惯。

1.5 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引起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超采会引起许多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咸水入侵。这些都会给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据统计[8],在陕西、宁夏、青海等省区已形成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而且这些漏斗仍在逐年扩大。西安城郊存在多条地裂缝,据有关专家研究,这与地下水严重超采有密切的关系。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威胁着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问题对策

2.1 采取多项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解决农村建设的水资源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为没有水何谈建设?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加大雨水资源的利用率。雨水资源是一种最根本、最直接、最经济的水资源[9]。虽然西北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200 mm,但是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在这样大的一个地域上,如果将大部分的雨水集中起来,得到较高程度的利用,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贾登勋,陈春帆[1]分析了西北地区雨水资源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促进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节水措施。节水就是要减少水资源无谓的损耗。水资源消耗少了,那么可利用量就相对增多了。节水实际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农民生活要节水,做到一水多用,农业生产也要节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农业也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占了60%以上,从用水大户上节水应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3)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将污水资源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过适当处理可以作为其他用途用水。这无疑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减轻了地下水持续开采的压力,也缓解了因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4)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完善用水制度,加强用水管理。建立一套适合西部发展的高效、权威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对城市和农村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2.2 加大投入,提高环保意识,消除水资源污染

水污染的问题其实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为什么到现在污染问题还没有解决?水污染的范围还在越扩越大?一方面是国家投入的不够。水污染的治理是一项耗时耗资的重大工程,资金投入不够很难有所成效。另一方面就是农民环保意识还很差,以为一个人污染不要紧。然殊不知保护水环境人人有责。因此解决水污染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资金投入问题,资金投入充足,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才能发展和完善。其次对农民加强水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保护意识提高了才能自觉保护水环境。在水污染处理技术问题方面,多多借鉴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用他国的技术为本国服务。

2.3 保护生态的同时继续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农村用水安全的基本措施。陆续加强实施河道综合治理、水库引水补源、农村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西北地区发展落后,虽然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总体而言,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正在破坏着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国家应加大执法力度,规范企业活动,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将农村水利事业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只有国家重视,全民才能得到引导,西部农村水利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2.4 采取新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用水效率实际上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节水。用水效率提高了,用水量自然而然就减少了。但是用水效率的提高需要新技术的支撑。不仅要加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在用水大户身上寻求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就要求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继续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渠道防渗、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目前,西北地区大片的农田采用的还是落后的灌溉技术,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容易诱发次生盐碱化,破坏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发展需要科研单位和有关高校合作,积极研发高效节水器具,促进西部农村的发展。

2.5 采取措施,遏制环境地质灾害

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给西北农村居民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时刻困扰着当地的居民和当地政府部门。如何遏制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地表水资源不足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自然地下水就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焦点。因此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根本措施还是增加区域的地表水资源量。采取区域之间调水,雨水收集等都是增加地表水资源量的有效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水量调控理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2.6 政府民众团结一致,稳步发展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了算的事情,它是一个全民都要参与的巨大工程。只有全民都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农村的水利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新农村建设才能平稳发展。在这方面,政府要做好宣传,做好投资引资工作,引导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民大众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学习节水技术,增强节水、保水意识。使农村水利发展景观化、一体化、私有化、生态化、信息化、社会化、民主化、科技化[10]。

3 结 语

西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水利建设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水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保障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用水安全,保质保量的为农村建设提供水资源才能保证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恶劣,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积极推进西北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妥善解决西北农村水少、水浑、水脏问题。全民团结一致,一起动手,发挥西部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优势,为西北新农村建设努力奋斗。

摘要:西北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我国“三农”及生态问题等各种矛盾最集中、最突出、最普遍的地区。要实现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解决农村水安全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论述了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防范措施,为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资源,水安全,中国西部

参考文献

[1]贾登勋,陈春帆.新农村建设与西北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J].发展,2007,(8):11-12.

[2]张允锋,史正涛,李滨勇.刍议我国水资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当代生态农业,2006,15(1):24-27.

[3]李怀忠.新农村建设中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25-26.

[4]侯玉玲,王之义,顾宏,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水利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9):55-56.

[5]陶杰,左其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保障措施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1):36-39.

[6]王殿武.现代水文水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7]董雪娜,李雪梅,贾新平,等.西北诸河水资源调查评价[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8]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资源公报[Z].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2007.

[9]李培月,吴树宽.廊坊市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2):47-49.

中国的西北角 篇9

关键词:民族,地域,风格,西北艺术,民间社火艺术,原始性,生命力

民族、地域与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渊源流长,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 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世界艺术史上, 中国, 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遗产, 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中国美术的伟大成就, 足使我们引以为豪。

中国一位著名画家方济众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说:“艺术是人类生活中的精神结晶。它伴随一个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也伴随着一个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因而它的诞生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其民族特色。当我们一接触到艺术, 它就必然以民族的特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天, 中西文化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交流和融合, 只有在探索民族精神、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才能使中国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就像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大异其趣、风格迥异一样, 在中国艺术内部也有南北各异的风格差异。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 幅员的辽阔, 造就了中国文化异彩纷呈的面貌。从文明的初期开始, 北部的黄河文化和南部的长江文化就以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

在艺术中虽然不适宜将南方和北方截然分开, 但是两相比较, 还是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例如, 那些“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珠玉、如幽林曲涧、如水波涟漪”的作品, 多产生于东南地区;而那些“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火、如闪电、如长风出谷势不可挡”的作品, 则多出自西北地区。一边是“水灵灵的”气质, 一边是“火辣辣的”禀性, 从自然环境到人的性格, 从民风民俗到艺术作品, 无不呈现出各自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能否认艺术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主张“艺术决定于社会、气候利地理环境”。

与丹纳的观点遥相呼应的是中国有句俗语叫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意思是人往往是由他所处的环境所影响、所决定的, 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艺术既然是活生生的人的创作, 表现着活生生的人的灵性, 那么由不同的环境所塑造不同的人, 就会造就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风格。中国艺术史就为这一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陕西有13个王朝建都, 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最鼎盛时期的唐朝首都就在地处西北的陕西长安, 在这一背景下, 受到上升时期文化中心优厚土壤的滋养, 积淀在西北地区的文化精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缘性文化传统, 而是上升时期高昂的中华文化精神。而以东南部江浙地区为大本营的文人画传统是从宋代才开始蓬勃发展的。文人画的基调是秀美、优雅、精致、恬淡, 既使是以奔放肆意之情挥毫写意的画家, 也终归浸透着文人士大夫艺术家那种高雅淡泊的气质, 大不同于汉唐艺术的浑莽沉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人画是南方传统而不是北方传统, 它和青山秀水、文人荟萃的江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说起自然环境, 与南方长江流域的温润秀丽不同, 地处黄河流域的大西北气候寒冷, 干燥而贫瘠的黄土地、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 于雄浑中包孕着神秘而崇高的力量。而西北风情, 不仅是指自然风貌的雄险、苍莽、深沉、肃穆, 也包含着民风的憨直、朴实和粗犷。相对于宋元明清以来南方高度雅致的文人艺术, 周秦汉唐那雄壮的开拓精神始终激荡着西北大地,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形成了西北特有的博大深沉、雄强刚健、质朴自然的艺术精神。一种以崇高为根本特质的审美倾向也从内在方面赋予西北独特的美的基调。“西北”与其说是一个地理概念, 不如说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包括美术在内的多种艺术领域里都有“西北艺术”之说。

西北艺术

西北艺术源远流长, 这里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文明的发源地,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远古的彩陶文化、青铜文化……都要首先从她的腹地去寻觅:作为文化交流的前沿——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起点, 也要到这里追溯。

作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中上游是炎黄子孙的摇篮。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美术创造,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左右, 这里就出现了精美无比的彩陶艺术。彩陶那浑朴端庄的造型和各种神秘的动物纹样、具有装饰性的几何纹样等等, 带给人许多暗示和灵感。青铜艺术经过血与火的冶炼, 把巫祝幻想化作神奇的纹饰和威严的造型, 给人以莫可名状的、深沉而又悲壮的审美经验。古老的图腾和神话故事中充溢着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的生命意识, 那是一个人面龙身、虎身九尾、一首三身的仙鸟异兽出没的世界, 是真实与幻想碰撞出的极致境界。

西北的中心就是古代的长安, 封建社会前期十多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 这个一千多年历史的古代文化中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有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代大型兵马俑, 汉代 (公元25—220年) 雕刻中最杰出的代表——宏伟的霍去病墓的石雕群, 唐代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有18座, 俗称“唐十八陵”, 陵墓前的雕塑气势豪迈雄伟, 造型单纯冼练, 细部刻画准确精到, 墓室壁画线描流畅自如, 圆浑挺劲, 无不显示出盛世的时代精神。

西北山区有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原阻隔, 再加上一直处在相当封闭的农村自然经济环境当中, 人烟稀疏、荒莽浑古, 但却绝不是文化的沙漠。从具体的时代这一横向的层面看, 中心;文化从长安这个大都市向周围偏远的县城、山村辐射, 并以自己的轨迹传承下来, 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西北民间文化。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看, 封闭的程度越高, 发展演变的步履节奏越迟缓, 越有利于原始文化传统因素的保存。当主流文化受时代的推动而不断更迭变迁的时候, 远离主流文化发展进程的民间文化的发展, 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并且因其保守封闭, 而呈现出纯粹性。当历史的记忆越走越远的时候, 在民间文化中却仍然奇迹般闪烁着自远古以来各个时代的文化异彩——山村老人娘信手剪来的窗花剪纸, 可能正是远古图符的纹样;经久不衰的社火活动, 显示出与原始的招魂巫仪之间的传承渊源;质朴直白的民歌浸透着满腔满调的原始野味……

在主流文化一路走来, 日趋“精致”、“文雅”的今天, 这些携带着远古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让我们得以重新发现人类的原初本真, 感受原始的野性和力量, 体会一次次心灵的冲击。而其中村村都有、年年举办的“社火活动”, 更将远古的人类文化以全方位的、立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给人无以复加的震撼。

民间社火艺术

在巫风盛行的远古时代, 人们信奉“万物有灵”, 神灵具有超人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主宰着世间万物, 于是遇事必占告神灵、卜问祸福。

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 这种原始巫术文化仍然以其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远古延续到今天, 并以相当程度的广泛性渗透在传统民俗活动中。社火这种古乡俗, 作为村社化了的“国祀”仪式, 也是最热闹的民间活动。“社火”二字的确切含义, 还是民间老艺人说得明白:“一社人火腾”。

社火又被称作“哑戏”, 因为角色是“哑巴”, 只有戏装的扮相而没有唱腔。正是因为这样, 社火扮相尤其讲究视觉效果, 一定要“好看”。夸张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造型, 犹如一场视觉的大宴让人眼花缭乱。社火一闹, 先是儿声炮响, 接着鼓乐大作, 全村人一齐涌向街头, 一时间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踩着半人高的高跷, 在人群中高高在上的社火队伍缓缓前行, 环绕村社广场一路敲锣打鼓, 场面壮观。抬头仰视, 只见每个社火人物都画着脸谱, 装扮成古代神话或历史传说中的大神大将, 一个个全副上阵、气势逼人、威武异常——“黑人黑马像块炭, 红人红马像团火”。演的人虎虎生气, 看的人热血沸腾, 仿佛通过尽情的宣泄来接受一场生命的洗礼, 重获新的力量。

世代相袭的社火, 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荒凉苍茫的大地上, 张扬着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炽热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艺术创作感思

人对自身认识的活动被称为文化, 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包含着人类经验的价值。人类的创造活动每时每刻都不会停止, 文化的丰富性一方面验证了人的创造性, 同时必然成为推动新一代人前行的动力。

民族性格和地域风俗历来是孕育艺术灵感和艺术风格的土壤。在生命的重负下, 对幸福与欢乐的向往、对崇高力量的信仰, 映射出西北自然和人的内在的精神光芒。在生命的热情和质朴的原初本性中, 蕴涵着神秘的哲理和不可言说的深沉。如果说原始艺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韵味, 于混沌中蕴涵着一切艺术的母体, 那么西北民间艺术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宝藏。那些没有文字记载或不入经传的远古神话、传说故事、图腾图符、巫仪活动等等给现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原始艺术那种稚拙夸张的表现手法、奇特的造型元素, 为现代艺术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提供了灵感源泉;豪放不羁、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为现实主义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新契机。

体会那个时代的人和那个地方的人, 感触那有血有肉的生命, 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懵懂一次次被唤醒。远古的幽寂与现代的喧响、深沉的历史感受和缤纷眩目的现代激流、苍凉悲壮的回忆与石破天惊的幻想不断在头脑中交织、重叠……创作的激情, 终于在对西北文化的历史性观照和反思中喷薄而出。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篇10

西北分公司具有中国石化销售企业的大区公司与省公司的双重职能。既肩负着保障中国石化所属塔河石化及西安石化两厂石油产品销路畅通的重要责任, 又承担着扩大中国石化在西北地区六省区市场营销份额的战略任务。公司经过五年多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在西北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提高。

公司现状:西北分公司现有员工2716人, 下辖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六个省 (自治区) 的销售分公司及六个参 (控) 股公司和一个子公司。现拥有在营油库9座, 库容10.25万m3;拥有加油站325座, 在营加油站266座;资产总额达30亿元。2007年西北分公司销售成品油285.85万吨, 同比增加30.98万吨。其中零售量74.79万吨, 同比增加13.34万吨, 增幅22%, 完成全年任务的101%;直销量51.51万吨, 同比增加11.92万吨, 增幅30%, 完成全年任务的120%;实现利润2.36亿元, 增幅29%。

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 西北分公司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股份公司和销售公司的正确领导下, 力争实现以下3大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销售公司的战略部署, 各项经营指标不断迈上新台阶, 圆满完成总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公司发展规模适度、投资高效、效益良好、机制灵活、和谐稳定, 在西北地区成品油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成功实现二次创业。

2.总量发展目标。经营总量:450万吨 (其中自营总量350万吨, 代采总量100万吨) , 成品油市场占有率达到25%;零售总量:132万吨;直销总量:95万吨;终端总量:227万吨, 占自营总量的65%;润滑油销量:1200吨;固定资产总额:40亿元;吨油费用:力争控制在185元/吨;利润总额:3亿元;网络建设:20座自有油库、600座自有 (租赁) 加油站;队伍建设:员工总数5000人。

3.质量提升目标。 (1) 销售结构优化目标。强化资源统筹、优化经营结构、提高经营质量, 全力做大、做强终端销售, 到2010年底, 力争使零售、直销、批发三者比例优化为4∶3∶3。 (2) 销售品类优化目标。采取得力有效的营销策略, 带动汽油销量的提高, 到2010年底, 力争使汽油自营总量达到70万吨以上, 柴汽销售比控制在4∶1以内。 (3) 网络布局优化目标。以塔化、西石化和陕北地炼资源为依托, 以铁路沿线为纽带, 以高速公路为突破口, 选择经济相对发达、市场效益较好的地区建设加油站、油库, 构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营销网络。 (4) 人员素质提升目标。提高一线员工的业务素质及职业技能, 初级工技能人员达到44%以上, 中级工技能人员达到23%以上, 高级工技能人员达到3%以上;不断提升较高学历人员比重, 加油站站长、油库主任、区域公司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员工达到70%以上, 西北公司及省公司机关管理人员具有本科学历员工达到80%以上。 (5) 单站销量提高目标。坚持"抓两头, 促中间, 实现整体提高"的零售工作思路, 对高效站的培育和低效站的上量分类定策, 积极推进小站改革, 对销量长期低迷的加油站实行差别化管理, 进行重点帮扶, 以达到全面上量提效, 力争到2010年底使单站年均销量达到2200吨左右。

中国的西北角 篇11

宋弩的辉煌

经过后世千余年的发展,两宋时期的弩无论在性能、规模和技术上都登峰造极。宋朝对北方(半)游牧国家连年征战,弓弩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北宋弓弩院每年制造角把弓等1650多万张,各州作坊制造黄桦、黑漆弩等620多万张。宋朝弓箭生产效率极高,平均7人用9天能生产8张弓,3人2天制作150支箭。宋弩兵在军队中的比例也是秦代以来最高。《宋史·兵志》有云:“(北宋)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两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两分习枪、牌。”弩兵比例六成,弓弩手合计已至八成,从两宋军队平均情况来看,弩兵的比例在五成左右。

宋神宗时期(1067年-1085年)问世的、可以单兵操作的神臂弩是北宋最知名的良弩,其有效射程可达367米。同时期欧洲最好的单兵十字弩射程不超过140米,英法百年战争中锋芒毕露的英国长弓的有效射程在228米左右,最接近神臂弩的是蒙古人使用的复合反曲弓,有效射程在320米左右。南宋时期,单兵弩射程更进一步。南宋初年名将韩世忠制成的克敌弩射程可达520米,对付女真人的铁甲骑兵效果颇佳,“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但弩的特性是射程越远,所需拉力越大,越不易操作,因而发射越慢。当然射程越远,精度也相应越低,不过大规模交战,精度下降并不影响高密度箭网的杀伤效果。

古代重骑兵通过300米的距离大概只需要40秒,轻骑兵仅需20秒,如此短的时间,弩箭可能只射出一两只,很难对敌军实施连续打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战中可以兵种协同或者弩箭轮番发射。前者的方式是:敌军位于500米左右时,大型强弩率先发难;300米处,神臂弩出招;距离150米以内,小型臂张弩与弓齐射。后一种方式则把弩手分成三组,如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所说的“张弩人” “进弩人” “发弩人“,实施轮流射击, 也能一定程度弥补弩箭发射的缓慢。

另外如果排兵布阵时间充足,弓弩手组成一个扇形攻击网,从左右两侧交叉射击。这样的立体防御体系下,前、左、右三方以及直射结合抛射的多角度持续打击,大大强化了弓弩的杀伤效果。如果骑兵突破箭网冲锋至阵前,弓弩兵防御能力较差,一般会在周围安排步兵保护。

弩对于北宋的重要性在“君子馆一役”(宋辽之间的一场战役)有充分体现。公元986年12月的河北天寒地冻,契丹军队发起凶猛冲击,本为宋军杀敌利器的强弩因寒冷无法使用。辽军愈战愈勇,增援部队相继而至。几万宋兵力战不敌,全军覆没,主将刘廷侥幸逃脱。1081年,趁西夏内乱,北宋分兵五路大举西征。李宪率领熙河军曾与西夏军隔河对射,一时间箭矢漫天飞舞。北宋强弩的优势明显,西夏人连夜逃走,撇下600多具尸体和几百匹战马。名将刘昌祚统率泾原军,多次运用神臂弩弩兵成功压制战胜过契丹人的强悍西夏骑兵。

用于攻守城的“床弩”(可发射大量弓箭的“战车”)在北宋也高度发达。床弩的出现不晚于东汉,北宋的重型床弩发展到由三张复合弓组合在床架上,号称“三弓八牛床子弩”,绞轴张弦就需要100人以上,所射之箭巨大如标枪,射程可达1500米以上,这是冷兵器时代最远的射程记录。除了发射单支的巨箭,床子弩也可一次发射数十支箭,世人谓之“寒鸦箭”。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宋真宗亲临澶渊城督战。城外辽军指挥官萧挞凛的旗号被发现,宋军床子弩的数十支弩箭呼啸而出。萧挞凛身中六箭毙命,辽军士气大受打击。最终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两国维持大致和平百余年。

1131年的和尚原战役,南宋军队于五月和十月多次以少胜多击败金军。和尚原位于陕西宝鸡南部,地势复杂,路狭多石。宋军占据高点扼守险要,金军无从发挥骑兵优势,不得不“舍马步战,自下仰攻”。南宋主将吴玠指挥神臂弩部队居高临下轮番射击,将弩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箭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是役,金军主帅兀术中箭,军队损失过半,南军“获铠仗数万,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 ”。

骑兵不可或缺

弓弩在守城攻城战和有利地势下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在野战中的速度与灵活却远不及骑兵。同样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两汉和唐朝都建立起强大的骑兵,为何两宋面对西夏、辽、金和蒙古,却高度依赖弩兵,骑兵付之阙如?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北宋立国之初适合养马的西北地区已被西夏夺取,北方的马匹也曾遭到契丹大规模劫掠。北宋政府虽也效法汉唐时国家养马的做法,然而效果不彰。宋真宗咸平时期马匹数量20多万,是北宋的最高水平,不但与汉武帝时的40万匹相差甚远,更远不及唐朝创造世界历史纪录的70.6万匹。南宋不重视骑兵的部分原因是其偏安于河流湖泊水田密布交织的江南,骑兵作用受限。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公元986年岐沟关和君子馆战役的接连惨败令北宋对辽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弩作为远程杀伤武器的防守能力极强,因此有宋一代竭力发展弩机,从政府到民间都鼓励习弩,北宋的弩兵甚至走向了专业化,弩手和弓手待遇不同,而且弩兵只专注射击训练,不像汉唐的弓弩兵那样可以白刃肉搏。弩兵的经济收入也比他军种优厚:“两淮之万弩手,则岁免田租三百亩,以及一千余缗。”此外北宋的科技水平领先当时之世界,发达的手工艺和制造能力为弩机性能和规模化配置提供了良好保障。

元明清弩之没落

从蒙元开始,弩机在军队中趋向没落。蒙古人征服天下之利器乃复合反曲弓。复合反曲弓射程远、发射快,再加之蒙古人骑术精湛,擅长快速机动作战,因此弓之于蒙古骑兵战术极其重要。发射慢、马上操作不便的弩,早期蒙古人完全不用。征服金的过程中,蒙古人认识到床弩在攻防战中的重要性,遂搜罗宋人制造和操作床弩。蒙古人第三次西征时,床弩发挥了关键作用。元朝立国后,制造出的名弩包括折叠弩和神风弩等大型弩。总体而言,弩之于元朝并不如两宋重要。原始的火药武器出现于唐末,两宋进一步发展。蒙古在南宋突火枪的基础上制造出最早的管式金属火器——火铳。元代的火铳虽然颇具威力,但装填费时、射速慢、射程近、射击精度低,尚不能取代传统远射武器弩和弓。

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主要依靠的是步兵。按照《明实录》和《大明会典》所述,明初步兵的兵种构成为“二十牌、四十枪、三十弓、十铳”。弓弩合计三成,但以弓为主,火器占比已至10%。明弩的地位相较于巅峰期的宋朝已大为衰落。两宋的名弩神臂弩和克敌弩,甚至诸葛连弩,明朝都有能力制造,不过明朝造弩规模远不及弓。重弩方面,明代出现了双飞弩。“双飞弩是一种在简单木架上的守城弩,要比宋代的床弩简化。”

明成祖时期建制的神机营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专用火器的战略部队。明朝中后期火器更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走向热兵器时代。本土火器制造规模和技术迅猛提高,到正德年间(1491年-1521年),单管火铳年制造量高达数十万支。明朝还积极引进了佛朗机炮、红夷大炮、鸟嘴铳、鲁密铳等先进的西方火器。镇守蓟州时期,戚继光的步兵营里枪炮手接近全营军人总数的40%,加上火箭手,则有一半士兵使用火器。骑兵营的火器也占到兵器总量的50%。在戚继光的强力推动下,明朝工匠改造发明了“虎蹲炮”和“无敌大将军炮“等性能优良的火炮。

明代后期的鸟嘴铳射程可达312米,强于明代普通的单兵弓弩,重火箭的射程更远至780米。1626年明朝与后金的宁远之战,袁崇焕动用红夷大炮多次重创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努尔哈赤本人也中炮受伤。红夷大炮当时的有效射程为500米,最远距离不超过1.5千米。明朝火器种类更是丰富繁多。万历年间,各种火器约有120种,《筹海图编》(《筹海图编》系1556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聘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记载有二三百种之多。明朝火器发达丰富如斯,冷兵器之王强弩称霸的时代一去不返。

清代火器更为普及,在雍正五年 (1727年)确立的全国军队武器中已经没有弩,占比最高的兵器是火枪。到乾隆年间,弩开始在行省军队中配备,但规模很有限。清代的弩都以手持小型弩(双机弩、如意弩等)为主,两宋时期的单兵强弩和重型机械弩不复存在。弓箭的制造维护成本低,发射速度也比早期火枪快,因此在清朝军中仍然广泛使用。进人19世纪后半叶,弩已退出战争舞台。

中国的西北角 篇12

7月25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银川市人民政府、腾讯汽车主办的中国(西北)汽车营销高峰论坛在“塞上江南”银川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以“望西北战营销”为主题,旨在分析区域市场,尤其是西北市场的汽车消费热点,探讨营销变革的新思路。以促进区域市场快速健康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平稳持续增长。

来自东风悦达起亚、广汽乘用车、沃尔沃、斯巴鲁、广汽本田、东风本田、长安PSA、东风乘用车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与了论坛的讨论。

中国贸促会汽车委员会会长王侠在中国(西北)汽车营销高峰论坛上指出,西北地区占有全国GDP的6%,拥有全国6.6%的人口,以及全国6.7%的汽车销售量,因此,西部地区的汽车市场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银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更拥有极大的作为,值得汽车厂商,尤其是自主品牌厂商的重视。”

从统计数据看,东部的市场份额从63.6%下降到去年的50.2%,而中部地区由13%增长到20%,西部由16%增长到21.8%,中部加西部分别增长6%到7%,东部下降了1 3%。汽车市场正在由东部向西部演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主任、高级经济师徐长明从研究者的角度,探究了西北汽车市场的前景。徐长明认为,东部地区富裕程度较高,汽车需求在过往几年中被持续释放,汽车保有量接近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每千人拥有130辆车。如果达到这一标准,汽车销售增长将进入平稳阶段。”目前,东部地区已经达到每千人拥有100辆汽车的水平。“这时的汽车销售量处于平稳快速增长期的末期,成长空间逐渐缩小。”反观西北地区,每千人拥有汽车在30辆到50辆之间,与130辆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西部拥有生产基地的沃尔沃,上半年在西区销量占全国销量的18%-20%之间,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长62%,远高于南区、北区和东区。

东风悦达起亚销售本部本部长蒋玉滨也介绍,2014年上半年,东风悦达起亚总销量31万辆,同比增长了13%。其中仅在宁夏市场就销售了2600辆,增长18%,高于其全国整体增幅5个百分点。

西北需求仍然强劲

王侠说,一二线城市汽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加上部分城市限购的政策,虽然短期内汽车销量可以非理性地增长,但从长远看,一二线城市仍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而这些需求则会在西北市场显示出更为强劲的走势。

腾讯汽车频道总监王秋凤说,西北地区的汽车市场确实表现出快速的成长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由腾讯汽车主办的论坛,使用了“望西北、战营销”这个主题,似乎也预示了西北市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

因此,用王侠的话说,未来汽车品牌的竞争,“西北市场是必争之地。”作为高端汽车品牌,沃尔沃在西部城市成都设立了工厂。沃尔沃西区事业部副部长李剑波说,沃尔沃已经成立了西北事业部,就是看中了西北地区的增量。“目前,沃尔沃在西北市场的增量达到62%,汽车销量占总量的近20%。”

而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销售本部副本部长蒋玉滨说:“西北汽车市场成长非常快,在银川每个月卖出400多辆车,是整个宁夏市场的绝大部分。”

广汽乘用车销售部副部长杨颖说,广汽将继续在西北地区完善销售网络,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西北地区的汽车销售占有率提高到20%

西北市场自主机会

作为发展较晚的西北部汽车市场,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避开外资品牌进攻锋芒的一个必争之地。

王侠认为,由于汽车消费还未发展成熟,西北部地区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这也成为自主品牌的新机会。“由于自主品牌的产品线与西北市场的需求有着更高的贴合度,应该从战略上、从实际措施上把西北市场当成一个必争之地,同时也作为一个必胜之地。”

杨颖掌握的数据也验证了王侠的观点。2013年,广汽乘用车在西北大区的销量占全国销量的6.6%,今年1-6月,提高到7.1%。“整个市场份额作为我们来说还是保持了一致的增长。在增速方面,今年1-6月,全国汽车市场西北平均增幅大概是10%左右,广汽乘用车在西北地区的增长是51%。”

杨颖认为,西北市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敏感程度略低,所以品牌占比会高于中部地区。作为自主品牌在西北优势,后续也会更加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包括车型推出方面也会针对西北地区消费者的喜好,推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对消费者产品的期望值。

上一篇:呼吸道疫病下一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