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神经卡压(共4篇)
尺神经卡压 篇1
患者, 男, 15岁。2009年6月10日跳高时不慎以右上肢内旋后伸, 肘关节屈曲, 腕背侧腰部的后仰姿势跌倒。当即右肘关节畸形, 疼痛, 活动受限, 患者小手指麻木, 随即来诊, 以右肘关节脱位收住院。 查体:一般情况良好, 局部体征:右肘关节内翻畸形, 屈肘位, 活动受限, 肘三角改变, 尺骨鹰嘴在肘关节外侧扪及, X线片显示:右肘关节外侧方脱位, 肱骨内、外上髁撕脱骨折。 治疗:先行手法复位, 但每次将患肘对抗牵引时, 患者立即感到小指局麻难忍, 故改在臂丛麻醉下切开复位。术中所见:关节囊破裂、尺挠骨近端完全移位到肱骨外上髁之外, 外上髁撕脱骨片反转移位, 尺骨鹰嘴内侧与肱骨外上髁断面紧贴的中间卡压着尺神经。尺神经瘀血但未见断裂。充分解剖尺神经后, 将肘关节在直视下撬拨复位, 恢复尺神经解剖部位, 未做尺神经前移术。缝合关节囊及缝合固定撕脱反转的肱骨外上髁。术后石膏托固定患肘于功能位, 切口一期愈合。3周后拆除石膏, 逐渐功能训练, 一年后复查, 患肘功能良好, 患者无感觉及运动障碍。
讨论:当患肢呈内旋、后伸、肘关节屈曲、患腕背侧贴腰后仰姿势跌倒时的暴力作用于肘关节, 由肱骨内上髁着地时产生向上的传达暴力形成对肘关节的杠杆力, 迫使肘关节向外侧方撞击造成关节囊破裂, 肘关节向外侧方脱位。由于向外侧方脱位时的移位倾向力将尺神经与周围的组织撕脱, 一并向外移位, 同时造成内、外上髁撕脱骨折。当肘关节向外侧方移位暴力终止, 故形成肘关节外侧方脱位伴尺神经卡压、内外上髁撕脱骨折。本例脱位除有外伤性肘关节脱位的症状和体征外, 尺骨鹰嘴扪及在肱骨外上髁之外, 患手小指麻木。治疗如果强行采用手法复位确有损伤尺神经的危险, 适宜切开复位。
尺神经卡压 篇2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茎突骨折,手法复位,尺神经卡压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常存在严重的骨折断端移位现象,手法复位后骨折碎片不易固定,常压迫或损伤正中神经;手法复位时如骨折断端对位对线不良、或复位过程中用力不均匀,均可使骨折面压力增高,导致尺神经挫伤或卡压,出现疼痛、小鱼际肌萎缩、爪形手等一系列典型的临床表现[1]。本文回顾性分析3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经手法复位引发尺神经卡压患者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及治疗方法,旨在为预防、治疗尺神经卡压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3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45~63岁,平均52岁。骨折部位:左腕部骨折1例,右腕部骨折2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例,不慎摔伤2例。主诉受伤时患侧腕部着地,当即出现腕部明显肿胀、畸形和功能受限。入院后拍X线片示为“左或(右)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3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行手法复位治疗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4周后复查X线示骨折断端对位对线正常,骨痂明显生长。固定2个月后去除石膏托,发现患侧手明显无力、无法抓握,伴尺侧麻木不适及小鱼际萎缩,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效果不佳,且症状呈渐进性加重。
1.2 检查及诊断
1.2.1 入院查体:
患侧手部骨间肌、小鱼际肌明显萎缩、小指呈屈曲畸形、并指分指困难;患肢前臂旋转功能受限、环指尺侧及小指掌侧感痛下降。
1.2.2 患肢尺神经腕部电生理检查提示不完全损伤电生理表现[2]:
(1)肌电图(EMG)检查:患肢尺神经远端支配肌见自发电活动,小指展肌可见少量新生电位。(2)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患肢尺神经远端未引出感觉运动传导。(3)神经干动作电位(NAP)检测:双侧神经干电位传导对称。
1.2.3 诊断:
结合既往史、体格检查和患肢尺神经腕部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左或(右)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陈旧骨折、左或(右)尺神经损伤”。
1.3 治疗方法:
3例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行患侧尺神经损伤探查松解术。沿腕掌尺神经走行方向取一长约10 cm的“S”形切口,逐层切开后暴露尺神经;同时在腕背尺侧取一长约6cm的纵行切口,见尺神经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且明显水肿、充血,或变细、变长。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尺神经,对尺神经行彻底松解术。再次检查术野,如茎突卡压尺神经,则摘除尺骨茎突碎骨块;如三角纤维软骨损伤,则行修补术。术毕在神经外膜下注射防止术后神经粘连的药物,并行石膏托固定3周。
2 结果
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有效的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1 d患者自觉疼痛缓解,食指、小指麻木感减轻;术后5~6个月食指、小指感觉完全恢复,爪形手畸形消失,肌力恢复,手指屈伸、分指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良好。
3 讨论
尺桡骨骨折合并尺神经损伤较少见[3],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多见于高能量创伤,可见骨折端向掌侧成角,尺骨茎突移位较重,牵拉尺神经造成离断伤。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一般行手法整复术。由于腕关节活动度较大,多处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骨折碎片不易固定。手法复位后常有疼痛、骨折移位表现,甚至出现畸形愈合。由于尺骨茎突骨折端引发尺神经卡压现象较为罕见,极易造成临床的误诊[4],影响尺神经损伤的早期发现及处理。腕关节受伤时患者出于本能均用手掌着地支撑,强大的暴力作用造成桡骨远端骨折并向背侧移位,尺骨茎突骨折后桡骨及尺骨茎突骨折近端均向掌侧重叠移位,损伤腕部三角纤维软骨,使尺骨茎突骨折端嵌插于尺神经的掌尺侧。手法牵引复位使尺神经被卡压于骨折断端,产生尺神经损伤症状[5]。复位后行石膏托固定时间长,患肢不能主动活动,尺神经损伤极易误诊为骨折导致的腕部肿胀、疼痛。因此对于X线提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前需注意患指的感觉、运动情况,必要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法复位后严密观察,正确判断有无神经损伤,及时进行处理。
尺神经主要支配手内在肌,损伤后修复越早,手部功能影响越小。因此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手法复位后怀疑尺神经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肌电图检查,如明显有损伤电生理表现,结合病史及手内在肌萎缩症状,可明确判断腕部尺神经卡压损伤,立即采取神经探查松解术,尽早解除尺神经的压迫,改善其血流供应,促进纤维髓鞘再生,以恢复其正常的传导功能。本研究中3例患者食指、小指感觉、肌力完全恢复,手指屈伸、分指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良好。不过术中如尺神经卡压非常严重,局部神经水肿、变性,预期松解术后效果不佳,则需切断神经重新吻合治疗[6]。
参考文献
[1]陈宣银,邱波.远端桡骨骨折并发尺神经损伤3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506-5506.
[2]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3]Kozin SH,Wood MB.Early soft-tissue complications afte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partof the radius.J Bone Joint Surg(AM),1993,75(1):144-153.
[4]车宇,徐林.尺神经损伤误诊18例分析[J].中国骨伤,2008,21(10):769-770.
[5]王西迅,李钧,陈旭辉,等.桡骨远端及尺骨茎突骨折手法整复后尺神经卡压于尺骨茎突骨折端1例[J].中国骨伤,2014,27(2):167-168.
尺神经卡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11例, 男9例, 女2例;年龄23~49岁, 平均35.9岁。右侧8例 (8/11) , 左侧3例 (3/11) , 均为单侧发病。病程2~5个月。工人2例 (2/11) , 干部5例 (5/11) , 学生、农民各1例 (各1/11) , 2例 (2/11) 职业不详。7例 (7/11) 患肢上臂外侧明显压痛。所有患者均有伸腕、伸指运动受限, 以及屈肘力量减弱。10例 (10/11) 虎口区皮肤感觉麻木, 1例 (1/11) 无感觉障碍。拇长伸肌肌力:0级9例 (9/11) , 1级2例 (2/11) 。指总伸肌肌力:0级9例 (9/11) , 1级1例 (1/11) , 2级1例 (1/11) 。桡侧伸腕肌肌力:0级9例 (9/11) , 1级2例 (2/11) 。肌电图检查:所有患者运动传导速度均减慢, 5例 (5/11) 未引出动作电位, 6例 (6/11) 动作电位潜伏期时间延长。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臂丛麻醉下行手术探查。取上臂外侧切口, 起于三角肌后缘, 向前延伸至肱桡肌和肱肌之间, 在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进入, 首先将覆盖于神经浅面的血管及纤维束带切断, 探查桡神经。术中发现3例 (3/11) 桡神经受表面血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卡压, 但未断裂, 去除卡压因素、松解神经;3例 (3/11) 未发现神经表面血管及异常纤维束卡压、断裂, 嘱患者练习手指关节活动, 应用神经营养药物;5例 (5/11) 桡神经自发断裂的病例神经干明显缩窄, 呈现腊肠样改变, 手术显微镜下剪开外膜发现神经束细如发丝或神经轴索已完全断裂, 切除病变段神经, 用8-0无创伤缝线端端外膜缝合。2例 (2/11) 分别间隔1cm和1.5cm处两处断裂, 切除损伤段神经后, 松解游离后屈肘位直接缝合。术后石膏托固定4周, 练习手指关节活动, 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促进神经再生。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5年, 平均1年9个月。6例神经未断裂的, 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5例神经自发性断裂行端端吻合术, 3例伸腕、伸指功能完全恢复, 1例伸腕肌力正常, 伸指肌力恢复4级, 1例伸腕、伸指肌力达3级。
3 讨论
3.1 致病原因
神经卡压征是周围神经在其行走过程中, 由于结构特点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可在由骨、肌、韧带、筋膜等形成的管道或间隙中受压, 出现相应的神经损伤症状。桡神经是臂丛后束的最大终末支, 经过肱骨后方走行, 外侧肌间隔处桡神经被肱三头肌外侧头肌肉起点处的纵横交叉纤维包绕, 神经相对固定处于一个腱性组织环中, 上肢剧烈活动后容易损伤该神经。神经卡压征有自行恢复的趋势, 临床上观察2~3个月如仍不能恢复, 可考虑手术治疗。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此症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神经炎, 神经局部因感染、肿胀受压、变性, 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组3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现神经表面血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卡压, 我们认为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神经自身变性。
3.2 诊断与治疗
无明显诱因而逐渐出现垂腕垂指或2~3周前有感冒、全身疼痛的病史, 疼痛局限在患肢上臂, 继而出现手部无力而发生垂腕指者, 应考虑为该病。本病早期可用物理方法、肌内注射或口服神经营养药物, 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一旦出现明显的肌力下降, 应及早手术行显微修复治疗, 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手术目的就是去除卡压的原因和松解神经。凡有可能造成神经卡压的因素, 例如异常纤维束带及血管均应结扎切除;如果术中发现神经仅外膜相连, 应行病变段神经切除, 再行端端外膜缝合。
尺神经卡压 篇4
关键词: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 其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且较肥胖者, 女性居多, 属于中医学“筋出槽”的范畴[5]。为优选临床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通过对该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确诊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198例进行分析, 由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分别选择口服药物、推拿按摩、局部封闭、中药离子导入、针刀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由患者在完全知晓的前提下自行选择治疗方案, 共分为5组, 具体为口服药物27例, 推拿按摩36例, 局部封闭33例, 中药离子导入32例, 针刀治疗70例 (其中有41例是因选择非针刀治疗后感疗效欠佳又选择针刀治疗的) 。病程1周~2年2个月, 平均1年3个月;年龄21~69岁, 平均35岁;随访6个月~2年, 平均1年8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口服药物
常用的非甾体类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美罗昔康等, 肌肉痉挛重者服强筋松、美索巴莫、氯唑沙宗, 或给予地西泮2.5 mg, 3次/d, 有助于缓解痉挛。吗啡制剂仅限于疼痛严重者短期使用, 以免成瘾。
1.2.2 推拿按摩
患者取俯卧位, 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昆仑、阿是穴、委中、八髎、秩边、环跳等穴, 用按揉法在患侧髂嵴附近及臀部操作5~10 min, 然后用拨法拨髂嵴处条索样硬结10~20次, 继以用拇指按揉八髎、秩边、环跳、委中, 每穴约1 min, 最后用擦法擦患侧臀部 (压痛点为中心) , 以透热为度。
1.2.3 局部封闭
患者取俯卧位, 在髂嵴中点下2~3 cm有明显压痛处定点, 用7号8 cm长针由定点处快速刺入皮肤, 垂直骨面进针, 直达病变部位后患者可有放射性酸胀感, 回抽无血后注入消炎镇痛药液 (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5~10 m L, 3 d/次, 5次为1个疗程。
1.2.4 中药离子导入
将中药盐附片6 g、白芷6 g、威灵仙120 g、桃仁泥30 g浸泡于500 m L低度白酒中, 3 d后取用适量白酒药液, 取患侧的肾俞、阳陵泉及阿是穴, 用中药离子导入仪 (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NP6NPD3A型) 导入, 1次/d, 30 min/次, 7 d为1疗程。
1.2.5 针刀治疗
患者俯卧位, 在髂嵴中点下2~3 cm处有明显压痛点为穿刺进针点, 常规消毒皮肤。按针刀四步进针规程, 将针刀刀口线与臀上皮神经平行 (与髂嵴垂直) 快速刺入皮肤后改为缓慢进入, 当针刀抵达臀肌筋膜时手下有韧感, 将针刀向两侧缓慢滑动, 当有酸胀放射感时, 先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推移。
1.3 诊断标准
①疼痛特点为臀、大腿部疼痛, 多不超过膝关节, 无神经根受累体征;②在臀部可触及直径数毫米、长度数厘米的条索状且有压痛的肿物;③痛性条索经局部封闭后疼痛缓解;④腰椎影像学检查排除腰椎疾患。
1.4 疗效评价标准
按以下制定的标准评价治疗臂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的临床效果, 痊愈:疼痛完全缓解;显效:疼痛基本缓解;有效:疼痛部分缓解;无效:疼痛无缓解。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口服药物的总有效率为88.9%, 推拿按摩总有效率为88.9%, 局部封闭的总有效率为90.9%, 中药离子导入总有效率为87.5%, 针刀治疗总有效率为98.6%。针刀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其他治疗方法。由上述数据可知。针刀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其他治疗方法。见表1。
为进一步详细对比这5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该研究又对出院患者进行了回访, 将出院6~24个月的患者的疗效记录, 见表2。
3 讨论
臀上皮神经由胸12、腰1~3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发出, 在髂嵴上方穿过背肌, 下行跨越髂嵴, 支配臀部后外侧皮肤。此神经大部分在软组织中, 随腰神经穿出椎间孔处将其分为4段及6个固定点, 即骨突段、肌内段、筋膜下段及皮下段;六点为出孔点、横突点、入肌点、出肌点、出筋膜点及入臀点。
在临床上, 对此病症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王学志等[6]报道了采用中频电刺激治疗与手法治疗进行对比, 中频电刺激治疗的有效率高于手法治疗。白和平等采用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的总有效率达到100%。该研究显示, 口服药物的总有效率为88.9%, 推拿按摩总有效率为83.3%, 局部封闭的总有效率为87.8%, 中药离子导入总有效率为71.8%, 针刀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针刀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其他治疗方法。因此, 笔者认为针刀疗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的治疗具有治疗时间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费用低廉等优点, 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仲, 邵振海.非特异性腰腿痛-脊神经外侧支嵌压综合征[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139-141.
[2]姚新德, 辛桂桐.臀上皮神经髂嵴嵌压综合症[J].颈腰痛杂志, 1996, 4 (17) :243.
[3]孙捷, 陈旭辉.铍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5, 3 (13)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