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市场生态

2024-10-25

应用市场生态(精选8篇)

应用市场生态 篇1

1 问题的背景

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在和将来的持续关注重点,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理念决定着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效、专业建设成败及人才培养的效果,也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职业适应、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水平。“市场营销学”是一门集成了商科等领域知识与技能的边缘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群中除了市场营销专业之外,诸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商务等多个管理类专业均开设本课程。有鉴于此,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方向的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需求由单纯注重于精英型、研究型人才向较多地关注数量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经济新常态要求摒弃资源粗放型的发展道路,通过创新创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必须综合推进,融合创新创业的理念,全方位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依归,通过构建课程的生态平台,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

2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面临的障碍

2.1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两种偏向:其一,以单纯的就业为学生成才导向。这表现为以企业或行业中某些与营销或销售工作初级岗位的技能相关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建设,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自学能力,无法独立拓展自身对营销知识的进一步感悟与高层次应用,使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受限,难以实现职业的有效迁移。例如,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制定营销战略,这是企业需要的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期望其雇用的员工能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是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或决策者必备的素质,但在企业入门级的岗位上并不作要求。如果仅仅以学生应聘企业相关初级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指导课程体系平台的搭建,就必然会不重视此类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其二,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以“学术型”为导向,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生产,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了理论知识,不关心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无法迅速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缺乏动手能力,难以胜任企业交付的任务。例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不重视营销工作流程中知识如何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空中楼阁”之感,不利于其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2.2 课程教学环节配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环节,轻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在教学中大量地应用了案例分析法,但案例陈旧现象突出,更多地引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案例或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教师自身也未必真正理解,学生对其案例背景不熟悉,也无从查找相关资料,其教学效果不佳。至于到企业现场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安全原因、企业保密因素,以及营销活动本身无法用实物直观呈现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

2.3 有企业行业实际营销经验的教师缺乏

绝大多数教师人生经历往往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没有到实际营销工作中实践过,缺乏对营销工作的真正感悟,教学上理论联系实际不强,尤其是缺乏行业背景,不具有国际视野,也无法应用营销知识解读现实中的营销现象,无法解答营销中的问题,也难以作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划方案,影响学生能力提高。

2.4 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应用不够

优质“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落后,缺乏优质“市场营销学”教学数字资源支撑体系,尤其是有行业、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市场营销学”教学课程资源更是不足,虚拟仿真实训水平不高;校园基础性教学数字化建设标准化不完备,制约了课程资源的共享;“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进程。

2.5 合格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不足

由于商贸类,管理类职业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无法批量化,标准化地进行,而是必须分散在各个不同企业和行业中完成,另外其工作更多与思维和工作流程有关,无法实境呈现,这导致专业课程校外实训实习的基地点多、面广,对实习实训的环境条件要求高,一般要求在比较知名正规的企业中实习为好,但这类企业却未必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与实训;而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仿真度往往不高,实境实习的条件有限,以超市等零售业为主,大大限制了实习实训的内容与深度。

2.6 合适的教材难以采用

大部分“市场营销学”教材往往采用国外教材或使用国内知名院校编写的教材,有的采用自己本校编写的教材,其内容与体例千人一面,重视知识框架的完备,理论体系健全,但在案例与实训环节缺乏针对性与本地化,老师教起来感到内容空洞宽泛,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7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刚性化包括考试成绩刚性化、考试目标刚性化、考试形式刚性化。考试成绩刚性化主要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达标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一张卷子定终身。考试目标刚性化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考试形式刚性化主要是以笔试为主。传统考试成绩评价方法考试无法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的内容

教师通过“市场营销学”课程来实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市场营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企业通过聘用满足其需求的大学毕业生而间接获取该课程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企业的联结纽带而起作用,是教育生态中的消费对象。教育者、学生、企业构成了课程供需的生态圈。教育者是课程的供给者,学生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课程的需求者,同时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输入,学生是有自主意识的参与者,具有自学、自我重构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业已取得的自学能力,利用外界环境与要素而获取知识、再生知识。因此,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产出者。与此同时,企业是终级知识受益者,也同样具有知识生产的功效。教育者是以知识与经验作为课程形成的素材。市场营销学知识,从其本源讲,源自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践,是由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家与实践者通过对营销实践的探究活动取得的。若将知识看作是课程产生依靠的“苗圃”,那么教育者就是以“解析者”的身份,将营销问题复原为知识状态,融合于知识“苗圃”之中。这样,由教育者、学生、企业、解析者,形成了自我循环的教育生态系统,达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态运动往复。

有鉴定于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以教学等价的生态网络位状态为出发点,充分认识与提升受教育方在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价值。教学双方在同一生态圈中,生态价等效,相互依存,共同对课程成败产生作用。教学双方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交融关系。

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依附教师生存,所以在课程中,较多强调教师的引导效应,对课程自身建设的好坏和教师的表现好坏投入更多注意力,但恰恰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平等一员的地位,不重视学生对于教学者和课程成效好坏的意义。这样就要改变原来教师角色的定位,由知识单纯输出,转化为倾听、激发、共享,让学生成为主体,从而给予学生课程过程的参与感与考评权,提倡探究式和分享式课堂,完美受教育者评教机制,促进教学双方协同共进,在师生交互中追求课程质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促使其学习能力上升。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不受教育者意识左右,是自我发展历程。但这个历程不是天然自我生长的进程,而是来自于教育者的工作的启迪与帮助。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直接凭据是企业的需求,专业知识的框架内容要服务于企业与行业需要。从课程生态运行要求而言,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不是取决于教育者输出知识量和受教育者接受和产生新知识量,而是取决于受教育者所具备的有效知识量。所以,生产并提供能够满足企业与行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就成为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可回避的目标。“市场营销学”课程知识的选择和课程生态的建设是由教育者来实施的,由于企业与行业的多样性与繁复性,再加上教师囿于本学科本位的立场,使教师更依赖于本学科知识现有状况,对于课程生态的建设更多地围绕着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不能真正做到以企业与行业需要为先导。尽管课程资源有了长足的发展,课程改革与实践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课程的开放性依然不够,教育者的视野局限性强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企业与行业的力量参与课程构建与评价的力度与进程有限。课程内部的有机联系和课程之间配合有待优化,课程要服从整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体系。由于各校的历史,环境与资源不尽相同,课程改革与实践必定是本地化、校本化的取向,课程生态平台构建必定是以本校生态实际为基础。

4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的措施

4.1 更新教育理念,融合双创观念

“市场营销学”课程本质的要求与创新创业理念同理同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确定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活动,而创新创业理念就是以寻找新的需求空白,创造需求为归宿的指导思想。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而言,双创理念在课程教学生态平台构建中起着指南作用,是贯穿整个构建活动的红线,从课程体系布局、教学资源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加强、评价体系的再造等,均以双创理念为依归。

4.2 基于双创理念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教学要真正有质量,必须依赖于完备严密高效的教学体系,要围绕人课程目标,运用周密的科学原理和方式,对课程活动各个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建立起功能和比例最佳的教学体系,由课程驱动体系、方向体系、内涵体系、支持体系和服务监督体系五个要件构成。

4.3 完整的实践平台运作架构生态系统

由数字化系统与现实操作系统共同构成。其一,数字化课程教育云平台。其二,课程资源库(教材,电子课件,3D视频,flash课件,课程图片,经典案例,试题库,文献资料库),岗位技能库(单据技能,工作流程技能,岗位操作技能,经营分析技能),实验实训室(企业模拟软件,3D仿真软件,市场营销3D实验室,企业认知与博览中心),企业推演沙盘,跨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原始教材,现场实景教学,学徒制学习过程,企业导师入驻,学生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平台,教师师资培训,企业培训基地,校企研发基地),职业资格认证。

4.4 双师型课程教师队伍与外来师资互补

教师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职业实战能力;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的创新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前瞻的科研能力。引入学业与职业导师制,选派有创业与实际经营经历和能力素养的校内外人士担任导师,以各种营销大赛、实习等为抓手,在校内外共同指导学生创业或就业。通过相关机制(包括物质、晋职、考核等)对参与者给予奖励。

4.5 广泛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构建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程教学,促使学生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养成;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落实;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推动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健全课程资源服务数字化体系。

4.6 制定具有课程特点的教师、学生评价与管理监督机制

根据课程特点修订课程管理制度。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落实,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严密监控课程教学过程;完善教师考评制度,拨出专项经费,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重点资助课程建设。为学生建设行业与企业开放式动态知识平台,提倡弹性学分制,在学生管理制度上保障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玉霞.D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2):17-19.

[2]何蔚.关于市场营销教学的思考[J].山东青年,2015(4).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2-14.

[4]韦文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5):43-46.

[5]赖磊.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市场营销教学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4):87-90.

[6]符莎莉.基于网络经济下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27-129.

[7]李萍,郑旭.美英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6):96-99.

两种“生态菜”市场前景广 篇2

近日笔者在江苏省大丰市沿海滩涂,见识了两种不浇淡水浇海水的海水生态蔬菜:三角叶滨藜和被称为“生物柴油”的海滨锦葵。目前,大丰市有150多家农户在333.3公顷新围垦的滩涂上种植三角叶滨藜和海滨锦葵,667平方米(1亩)收入1500元左右。一家种植2公顷,年收入4万多元。种植几年后,板结的土壤会逐渐松化,脱盐处理后,盐碱滩涂就变成了良田。这两种耐海水蔬菜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地的一些酒店、宾馆,销售价每公斤6元左右。

海水含盐量高,种植的蔬菜不生虫,不用农药,因此,海水蔬菜是世界上公认的无污染、纯天然绿色保健有机食品。原产美国的三角叶滨藜,生长在盐碱地里,用海水直接浇灌,却拥有翠绿的色泽、细腻的口感和丰富均衡的营养价值。有关数据表明,每人每天食用150克三角叶滨藜,就可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日营养需求中的维生素C全量和维生素A的40%。在滩涂种植1茬三角叶滨藜,一个月即可上市,667平方米产量达250公斤以上。

耐盐油料植物海滨锦葵花形美,花期长,其种子含油量和粗蛋白含量与大豆相仿,钙和钾含量都很高,营养丰富,既可作油料和饲料,又可作海岸带很好的绿化美化植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看好。(江苏 沈建华)

生态旅游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篇3

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国外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目前国外已有20多个生态旅游定义。其中, 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1987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 (undisturbed) 的地区或未被污染 (uncontaminated) 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 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 (manifestations) ;Boo E (1991) 认为, 生态旅游是指去往相对原始 (undisturbed) 的自然区域, 以欣赏、研究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为目标, 并能为保护区筹集资金, 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为旅游者提供环境教育, 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协会 (Ecotourism Society (1993) 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通过对这些定义分析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的概念在不断被拓展, 内涵在不断被丰富与充实。

二、生态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

以整体来说, 生态旅游市场主要是选择城镇区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中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甚至是保护自然等需求的旅游者。但由于各生态旅游产品所处地理区位环境、资源特性、知名度、种类及其生命周期、主体经营实力及市场营销战略等的不同, 在具体选择目标市场时也是不同的, 所采用的策略也不一样。

1. 生态旅游目标市场选择模式

可考虑的生态旅游目标市场范围选择模式, 大体有五种模式:

(1) 产品一市场集中化。生态旅游营销主体从市场和产品角度出发, 将目标市场集中于一个细分市场, 生产一种旅游产品, 以此展开市场营销。

(2) 有选择的专业化。选择若干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其中每个细分市场在客观上都有吸引力, 并且符合营销主体的目标和资源。

(3) 产品专业化。向不同的细分市场供应同一种生态旅游产品。这种模式要求旅游营销主体具有优势甚至是垄断性的资源。

(4) 市场专业化。旅游营销主体对同一细分市场推出各种不同的或者是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这样的营销主体产品开发能力强, 资源也丰富。如现代生态农业园。

(5) 市场全面化。营销主体选择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全方位的推出旅游产品。这种模式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国家或省域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可考虑采用。

2. 生态旅游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有:

(1) 无差异市场营销策略。无差异营销策略也叫整体市场策略, 是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视为一个目标市场, 用同一种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开拓生态旅游市场。

(2) 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是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 针对每个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组合方案, 以满足每个市场面的具体需要。差异性营销策略的优点是:使生态旅游者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 由此促进产品销售。

(3) 集中性 (密集性) 市场营销策略。集中性营销策略是集中力量进入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 实行专业化生产和销售。实行这一策略, 营销主体不是追求在一个大市场角逐, 而是力求在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前述三种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各有利弊, 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主体到底应采取哪一种策略, 应综合考虑自身、产品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具体包括:

(1) 自身资源或实力。当资源实力很强时, 可以考虑采用差异性或无差异市场营销策略;资源有限, 实力不强时, 采用集中性营销策略效果可能更好。

(2) 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一般而言, 同质旅游产品宜采用无差异营销, 异质旅游产品则适合差异营销或集中营销策略。

(3) 生态旅游市场特征。市场同质性高, 意味着各细分市场相似程度高, 不同顾客对同一营销方案的反应大致相同, 此时, 可考虑采取无差异营销策略。反之, 则适宜采用差异性或集中性营销策略。

(4) 生态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处于投入期, 同类竞争品不多, 竞争不激烈, 可采用无差异营销策略。当产品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 同类产品增多, 竞争日益激烈, 为确立竞争优势, 可考虑采用差异性营销策略。当产品步入衰退期, 为保持市场地位,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全力对付竞争者, 可考虑采用集中性营销策略。

(5) 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策略。选择目标市场策略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竞争者尤其是主要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如果竞争对手采用差异性营销策略, 则应采用差异性或集中性营销策略与之抗衡;若竞争者采用无差异策略, 则可采用无差异或差异性策略与之对抗。

(6) 市场竞争者的数目。当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者较少, 竞争不激烈时, 可采用无差异性营销策略。当竞争者多, 竞争激烈时, 可采用差异性营销策略或集中性营销策略。

三、结论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组织 (政府) 和企业对抗竞争的有力手段。面对国内外激烈的旅游竞争, 只有重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才有可能在竞争与发展中取得比较优势。本文探讨了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状态及其相应营销策略, 生态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及其模式和相应营销策略。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 更新观念,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为旅游地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Ceballos 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 (January)

[2]Boo E.Planning for Ecotourism[J].Parks, 1991, (3)

品牌期刊培育与市场生态环境 篇4

现代期刊业的发展,往往承载着政治、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的信息传播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足迹和导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象征。在新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将是支撑我国期刊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营造出有利于品牌期刊培育和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无疑是当前我国期刊体制改革深化和期刊运行机制转换的重要支点,只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和决定作用,围绕体制和机制建立一个合理的市场生态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出一大批具有相应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并且能够代表现代期刊业发展主流方向的品牌期刊,才能适应我国期刊事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面对和参与国际化期刊市场的竞争中,市场化条件下品牌期刊的着力培育,更是增强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条件。

当前,随着我国期刊体制与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和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逐步完成,已经确立了期刊出版单位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当前期刊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亟待建立起适应我国品牌期刊培育和成长的市场生态环境配套,大力培育具有业务水平高、专业能力精、竞争实力强等综合素质优秀的品牌期刊,这对我国期刊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现状:期刊体制机制改革伴生“市场化盲区”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是将期刊出版活动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期刊出版单位的管理都是采用“级别行政化,编制事业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期刊运营所需的“人、财、物”都由国家按需进行配置,“事、权、责”也由上级给予安排,期刊出版单位并非完全独立的经营实体。在这种传统的管理体制下,期刊所涉及的版式风格、栏目设置、采写组稿、编印发行等工作流程和内容,具体到“怎么干、干什么、干多少”,大都由期刊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机构行使“婆婆”之责,长久以往便形成了“小媳妇”在办刊思想上“迎合上头(主管单位)、敷衍中间(单位同僚)、忽视下头(服务对象)”的工作风气,期刊在出版过程中也不用担心运营的绩效后果,成本高低、产出多少、成绩好坏都无关重要,最终评鉴的弄好弄坏全取决于上边的“重视”程度,从而导致期刊工作中普遍存在“起高调、唱大戏”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传统体制保护下养尊处优的“丑小鸭”羽翼难长,很难变成在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大天鹅”。

近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期刊企业化管理发展的要求,国家开始导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对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的传统体制面临着管理职能的“转换”。形象一点说,期刊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像是“婆媳”分家,这种涉及对“婆婆放权,媳妇单过”的责、权、利进行重新分配的改革,意味着期刊管理部门在人财物、事权责等业务上开始与期刊单位发生分离,今后不再管理和干涉期刊单位的具体运作事务,而只是通过以规范和监管的方式规制期刊的经营行为;而期刊出版单位从传统行政关系中分离出来后,虽然获得了独立的自我发展、自主经营的权利,但其代价就是要承担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也就是“媳妇单过”后,“婆婆”不再负责管你一日三餐,需要你自己亲自动手挣钱卖粮、洗衣做饭,独立地谋求自己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显然这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较为合理的期刊管理体制规划安排。不过,在当前期刊管理体制改革刚刚推行的初期,改革涉及的还只是期刊行政管理关系主体身份与地位方面的问题,后续具体的配套改革措施至少在两个方面还有待系统和完善:一个方面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原有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进行清理、修改或重置,另一个方面是在现在市场竞争体制下的各行政监管主体与期刊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的系统和完善。然而,在这个期刊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原有体制下行政部门与期刊单位久存的紧密依附关系不会一下子消失殆尽,行政体制到市场体制之间的完全转化,必然存在一个适应阶段的过渡。

同时,伴随我国期刊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期刊出版的市场运行机制改革也在同步地应声推进,期刊单位作为独立经营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正在经受着市场的“洗礼”。我国期刊出版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一种“责、权、利”的重组,反映到具体的权利与义务调整上,期刊单位获得独立经营主体身份的最大代价,那就是通过财政拨款方式得到经费保障的权利丧失,同时在行政任命、组织管理、人事安排、业务干涉等方面获得彻底松绑;换一个角度说,改制前的期刊单位只要能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务安排,就能够很休闲地保证衣食无忧,而改制后的期刊单位只有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并满足期刊服务对象(市场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够获得期刊未来的生存立足与谋求发展。面对当前期刊改革初期的机制转变问题,将不可避免地为期刊单位带来“临盆的阵痛”,经历市场优胜劣汰规则的残酷“洗礼”后,要么在竞争中被淘汰,要么在改革中获重生,而其中最根本的条件就在于期刊的运行机制改革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期刊转企改制后进行市场化经营运作,使得期刊单位从过去封闭的“池塘”喂养,转变成今后开放的“海洋”散养,这种生态环境上的改变需引起期刊生存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同样有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

因此,不论是管理体制改革下行政主管部门与期刊市场主体间权利义务规范的系统和完善,还是市场运行机制改革下期刊转企改制后市场环境变化与期刊运行方式的匹配与适应,二者之间的过渡都存在一个短期的“市场化盲区”。一方面,作为承担期刊行业监管职责的主管部门,需要一定时间制定和完善市场环境下的各种行为规范体系,在尚未形成适应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行为管理规范体系之前,难免会出现一些原有陈旧规范的交叉或缺位适用,诸如监管的责任与范围、期刊主体经营资格的认定、市场的准入与退出、期刊经营行为规制及其罚则等。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脱离“母乳”步入市场竞争的期刊经营主体,期刊单位离开“婆婆”管束“单过”,虽然获得了思想和行动上的自主自由,同时却要学会独立自理地生活,也就是期刊单位需要突破原有保障体制并按照市场要求,变革期刊自身业务的市场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并独自承担经营过程中随时存在的市场风险和经营责任,这对于刚学“游泳”的期刊单位也存在一个市场运行机制的重置与磨合的过程。当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在市场化环境下重置规则并完成磨合,就会使期刊出版行业改革实践尽快走出体制与机制改革之初带来的“市场化盲区”。

“市场化盲区”对于品牌期刊的产生、培育和成长,将会是一个市场较为混乱或无序的状态,因而迫切需要一个与市场化发展改革相适应的外生体制与内生机制环境。只有当职能部门监管行为、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权利义务主体规范体系之间的市场化磨合达到均衡,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得以实现,并形成适应部门监管和企业经营关系的市场生态环境,品牌期刊的培育与成长才会市场机制作用下真正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外生环境:建立适合品牌期刊培育的市场管理体制

建立我国期刊的市场化管理体制,是培育品牌期刊市场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外生环境。品牌期刊的市场化培育应当是在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下形成的自然淘汰而非人为遴选的生态环境,各种期刊经营主体在同一的规则约束下,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激励着品牌期刊的培育与成长,因此我国期刊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重心,就是要引入“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化管理体制,绝不会仅仅是简单地确立或转换一下管理部门和经营主体的身份资格,更重要的是需要制定出一套适宜期刊市场化公平竞争需要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我国期刊转企改制工作完成之后的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后续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应当着重建立市场准入、行为规范、部门监管与优劣考评等方面的规范制度,进而营造出在新的市场化条件下适应我国品牌期刊培育和成长的外生环境。

1.以宽进宽出为原则,建立我国期刊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改革现行期刊的市场准入制度,就是要按照市场化机制的要求确立一种自由进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我们营造品牌期刊成长的市场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我国期刊管理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建立宽进宽出的市场准入制度,就是通过破除种种的体制限制和行业垄断,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激活期刊市场潜在的行业资源,吸引更多的期刊经营主体在平等的参与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砺炼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期刊。

对此,首先应当改革我国现行采用的刊号审批制和主管单位制的期刊管理制度,采用登记注册备案的制度纳入管理,尤其是针对数字化传媒应当尝试制定新的统一的管理办法,简化登记注册的手续;其次应当通过适当设定期刊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确保期刊经营主体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保障期刊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再次就是应当确立期刊的自行与强制退出机制,当期刊无法连续运行和严重违反国家管理规定时,可以采用自行注销或强制注销的办法进行管理。宽进宽出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是期刊管理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2.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制定我国期刊主体的行为规范制度

期刊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以政策、文件、指示等为内容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应当以稳定、长效的行为规范制度来指导期刊主体的具体行为。换而言之,期刊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法制化的制度设置来规范期刊监管部门和经营主体的监管与经营行为,只有通过严谨的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在明确规定期刊市场各类关系主体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的前提下,方能保证期刊市场稳定、规范、有序的正常运行。

制定期刊市场主体权义关系明确的行为规范制度,应当在明确赋予期刊经营主体在业务、人事、财务、盈余、分配等方面的独立自主经营权利外,还应通过明确的禁止性规范来约束和限制期刊经营主体的不当经营行为,诸如恶性竞争、有悖良俗、低级恶俗、伪造或虚构信息等不当经营行为,并制定出具体的罚则标准与措施,以维护期刊文化产品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正能量作用;在规范期刊经营主体行为的同时,对职能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行为也要进行合理的规范,要通过对监管部门职责范围、监管方式、监管程序、处罚权力等职能行为进行有效的制度规范,既要防止公共权力监管的缺位,又要预防公共权力监管的错位与滥用。

3.以市场秩序为核心,建立我国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和维护市场环境下期刊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既是职能主管部门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我国期刊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期刊体制改革完成后,职能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市场化管理的要求,与期刊经营单位的业务职能进行职责分离,职能部门的职责应当彻底脱离原来的行政管理、组织领导、人事任命、业务安排等对期刊主体自主经营的具体事务干预,将重点转变到维护期刊市场运行秩序的公共职责上来,监管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法监督和管理期刊市场运行秩序,保障期刊经营主体平等、自主地参与市场竞争,营造期刊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对于职能部门的监管模式改革,应当改变过去“注重事前审批,忽视过程监督”的监管模式,将监管的重心转移到期刊经营的过程监管上来,加强对期刊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的规范、监督与管理,实现节点性监管向常态化监管的转变。相对注重事前审批的监管模式,过程监管更有利于规范和纠偏期刊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预防和制止期刊经营主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更好地建立和维护期刊市场公平的竞争秩序,从而营造出有利于品牌期刊成长与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

内生环境:建立适合品牌期刊成长的市场运行机制

建立适应期刊市场发展需要的市场运行机制,是培育品牌期刊市场生态环境中关键的内生环境。建立品牌期刊培育的市场运行机制,就是期刊单位改制后必须以市场独立的经营主体身份,平等地参与期刊市场的公平竞争,根据市场需求的环境条件自主地规划和安排期刊文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期刊的市场营销和传播期刊的品牌文化。品牌期刊的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隶属于期刊组织的内部改革,期刊经营主体根据自身的经营定位、文化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等实际情况,构筑出期刊市场化运行的生产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体系。培育品牌期刊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重点是要整合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资源,确定期刊的市场经营定位和期刊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与期刊品牌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生产、营销、管理等业务流程,从而保障期刊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在特定的行业、区域、群体中的社会影响力,并最终实现期刊的品牌化经营与发展。

首先,有效地整合具有比较优势的期刊资源,是建立品牌期刊市场运行机制的前提。期刊的比较资源具体可以包括期刊所属的专业领域、影响范围、读者群体、栏目特色、版式设计等等,相对同业内其他期刊的特点,每份期刊都会存在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这些经过有效地整合后可以形成期刊的品牌风格和文化特色,这既是培育品牌期刊核心价值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期刊在发展理念、业务组织、营销方向、经营模式、服务对象等方面,具有针对性地确立相宜的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前提。在建立期刊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的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和整合期刊本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牌资源,并使这些资源在期刊的市场品牌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形成期刊品牌发展的特色内涵,而且会为期刊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的高效和有力的市场运行提供强劲的发展驱动。

其次,合理地确定期刊市场定位与发展目标,是建立品牌期刊市场运行机制的基础。期刊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应当在市场机制下集中有利的资源来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目标。任何一份期刊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期刊市场范围,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否则那无异于是面对广袤无垠的市场在无的放矢和浪费资源,其结果将注定没落或失败。期刊的市场定位应当着重综合期刊风格与文化特性、服务对象与目标群体、专业领域与市场层次等因素,相对期刊所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明确细致的市场划分,并找准有利于自己参与竞争和未来发展的位置,尤其是在细分市场客户的基础上确定了期刊的服务对象与目标群体之后,应当时刻关注目标客户的偏好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根据服务对象与目标群体的偏好来组织自己期刊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提升和调整期刊的产品品质内涵,根据市场定位与发展目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期刊品牌营销,从而保障期刊在目标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力和品牌影响力。

第三,科学地建立高效的业务组织管理流程,是建立品牌期刊市场运行机制的保障。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期刊市场,建立高效的业务组织管理流程是期刊组织内部微循环系统良好运转的基础。期刊的业务组织管理流程的构建,应当遵循专业、效率、灵活、激励、协作的原则,依照期刊内部组织的业务管理功能取向分别进行流程的设置与实施,诸如期刊的采写编审流程、组织管理流程、关联业务流程(组稿、设计、印刷、发行等)、制度建设流程(组织、人事、奖惩、分配、激励等)以及危机预警与处置流程等,保证期刊在协调、有序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高效运行。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期刊的业务组织管理流程的高效性都是相对的,它是期刊运行管理机制在特定时间段内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反映,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地加强期刊组织内部的管理与协调,正确地调整好期刊的业务组织管理流程,这样才能保证期刊发展能够适应期刊市场新的变化要求和期刊品牌的市场适应能力。

结论

在研究市 场生态环境与品牌期刊培育的关系中,期刊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是品牌期刊培育的外生环境,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规范的市场监管,为期刊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期刊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是品牌期刊培育的内生环境,而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期刊经营单位构建组织内部的业务管理流程体系,保证期刊运行有效地参与期刊市场竞争。其中,外生环境由国家职能部门以行政权力主导,是期刊品牌培育的市场外部条件,它决定着品牌期刊成长的外部环境;而内生环境由期刊经营组织以自主权利主导,是期刊品牌培育的组织内部条件,它决定着品牌期刊培育的内在动力,它们对于营造培育品牌期刊的市场化生态环境,二者的功能缺一不可。

老年人生态旅游市场探析 篇5

关键词:老年人,生态旅游,市场,优势

生态旅游已渐渐成为当今旅游的热门, 我国老年旅游也开始成为国内旅游新兴的热点。为了解老年人生态旅游市场的前景, 特作如下分析。

1 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Ceballos-Lascurain) 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2个要点,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88年他进一步给出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 使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 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 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

生态旅游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 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 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 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 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 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做到既发展旅游业, 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既开发旅游资源, 又保证持续利用, 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而生态旅游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较慢,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 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 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动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 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 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1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

2 我国老年化和老年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

2.1 我国老年化现状

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提出了一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老年人口系数、老龄化系数、长寿水平、年龄中位数、抚养系数和平均预期寿命。当60岁老年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者65岁在7%以上就说明进入了老年化社会, 当60岁老年人人口和14岁以下儿童比例在30∶1以上也说明是老年型社会。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 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并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社会, 而且据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预测, 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 约占总人口的14%;到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18.4%;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

2.2 我国老年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到来, 老年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商机。老年旅游方兴未艾, 2004年我国老年旅游占市场的20%, 当时预测2005年将占到25%。老年人市场起步晚, 但是由于我国老年人增长迅速, 其市场前景广阔。然而, 目前旅游行业对老年市场的关注依然不够, 为老年人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仍然没有专业化和系统化。

2.3 研究状况

老年人旅游产业日益重要, 老年人旅游开始受到广大学者关注, 相关文献研究和资料统计也开始丰富。以“旅游”作为“题名”, 对《中国期刊网》 (1994~2006年) 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网》 (1999~2006年) 进行检索, 然后再以“市场+老年”作为“主题词”在已有的结果中进行检索, 得到相关的学术论文73篇, 其中《中国期刊网》刊载的学术论文69篇, 《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网》收录的学位论文4篇。但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学术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具体来讲, 2001年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 (9篇) 比2000年 (2篇) 增加了3倍多, 2006年的学术论文 (21篇) 是2000年的10倍多。正是因为这几年我国老年化日益明显, 同时老年旅游崭露头角, 所以在学术研究上也开始进入热烈讨论当中。

3 发展老年人生态旅游的优势

3.1 人口优势

我国老年人人口基数大, 增长快。随着老年人群体的日益壮大, 老年旅游产业即将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 不仅传统产业诸如服装、食品、保健、福利设施, 而且新兴产业如旅游、住宅、娱乐等方面都将有深刻的变化。老年人市场不仅对这些老年产业的产品在质量、品味和类型上有了更多的要求和需求, 同时作为相关行业如何将其市场和业务系统化、整合化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即将迈入大众旅游时代, 老年人是我国国内旅游者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喜欢成群结队旅游, 他们宁愿将更长的时间花在在外旅游上, 也不愿意一个人待在家里。同时, 我国国内老年人旅游者较集中, 主要出游地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

3.2 经济优势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老年人收入不断提高, 我国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高, 2005年我国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2.99%, 为老年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 他们除有退休金外, 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 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 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 383亿元, 2020年为28 145亿元, 2030年为73 219亿元, 这些都是老年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 000亿元, 2010年将达到1万亿, 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 000亿元, 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老年人旅游是后起之秀, 在未来的老年人消费市场中必将处于有利地位。

3.3 旅游时间优势

生态旅游主要开展在一些自然资源丰富、集中的地区, 比如野生动物聚集地、原始森林、保存较完整的文化古村落—部落遗址等。对于这些景区和旅游区, 旅游环境容量十分重要。像“五一”、“十一”黄金周, 拥挤的游客对生态旅游景区十分不利, 所以在黄金周对游客都采取限流措施。我国游客的大多集中在黄金周、寒暑假、春节等时间, 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 他们已经退休, 闲暇时间很充分, 且出游动力强烈, 出游频繁, 可避免集中在旺季, 弥补淡季旅游。发展老年人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在生态旅游区旅游容量上保证非饱和状态, 另一方面还能缓和旅游淡旺季的不利形势。

3.4 旅游动机优势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的思想, 所以很多人到老了的时候才开始“远行”, 很多人在退休或者不必照顾上老下小的时候就有了出游的强烈动机。而且旅游对于现在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时髦;同时, 作为子女为了孝敬父母, 也往往容易满足父母出游散心的愿望和要求, 也就是“孝心消费”。且老年人旅游动机一般是为了心境的放松和与大自然的亲近, 所以他们更喜欢生态旅游所提供的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集中在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或者一些古建筑、村落遗址等区域, 这些节奏缓和的旅游环境更适合老年人的心态。老年人旅游对餐饮和住宿要求不高, 而发展生态旅游的旅游区不能过多进行人工建筑, 尤其是酒店和餐馆等排污设施, 发展老年人旅游对于生态旅游区很有优势。

3.5 其他优势

浅析有机生态农业市场发展趋势 篇6

1.1 生态农业

早在1991年著名学者马世骏和边疆两人对生态农业进行了定义,生态农业是依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的具体条件,把生物学、物质循环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在一起,结合现代的科技技术和工程办法综合设计的农业生产体系。

1.2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在现代人们生活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基本上大家每天都面对各种有机农业的产品,如有机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等等。有机农业主要指在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基本使用最原始的肥料来肥沃土地,增加土壤的生产能力。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化学制品来污染土地,达到污染农产品的。采用有机肥种植的农副产品或养殖业成为有机农业产品。

2 有机生态农业市场发展趋势

2.1 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行业性的农业运动

首先,有机农业需要进一步联合起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才能最终引领市场,目前在国际上设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并且成员国有115个国家,足以说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对有机农业的重视和推广的力度;其次根据上半年农业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机农业产品每年呈几何式增长,就全球而言大洋洲目前有机农业的面积最大,高达44.91%,几乎占据全球的一半。第三有机食品消费大幅度增长,预测十三五期间,有机产品将达到5 000亿元的销售额。

2.2 由区域性布局转向全国性布局

有机食品的消费在全国占据将近一半的市场,主要是人们对于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各种养生食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一直占据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在销售额中,美国位列全球之首,日本次之。而我国出口到国外的绿色有机产品包括茶叶、坚果等。国际市场对于有机农业产品的热衷,给我们从区域性的布局转向全国布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拉升我国有机产品行业的整体发展,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

2.3 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有机食品主要市场进行了细分,有蔬菜水果、粮食、婴幼儿食品等,伴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销商的不断增多,市场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时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专卖店占据4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接对客户销售占据10%左右市场份额。销售市场细分很明确。

目前销售渠道主要分三类,一是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费用,效益增加;二是专卖店销售,需要依托一定的配送中心,实现货物畅通运转;三是传统超市和农产品销售。

3 对我国有机农业品牌的战略思考

3.1 有机农业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价值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就能带动整个市场效益,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因此在有机农业产品一定要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未来的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能进行集约化销售打通渠道,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攫取足够的市场资源。树立有机农业的品牌十分重要。

3.2 有机农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有机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形成企业化向集团化发展、区域化向全国化发展、国内化向世界化发展,三步走战略需要品牌作为整体的支撑,也需要有机农业实施整体的品牌战略,不是单一的品牌战略,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但从战略上利用品牌推广有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Liu Y,Vibeke L,Henning H J,et al.Energy use in organic,green and conventional pear producing systems--cases from Chin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2010,34(6):630-646.

[2]李秉龙,乔娟,王可山.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刘康婷,屈志光.绿色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功能的优化之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37-38.

生态木地板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篇7

生态木因为是用木质纤维和树脂以及少量的高分子材料挤压而成, 既有天然木材的自然纹理, 又有比天然木材更加突出的优越性:有着防水, 防潮, 防霉, 防变形, 防龟裂, 防虫, 防白蚁, 抗酸碱性强, 阻燃, 耐候性强, 抗老化性强, 免上染等特殊性能, 其性质用途适合大众社区。

生态木地板基材采用一次成型技术的高密度板材, 同时将一种新型的纤维因子材料均匀渗入地板中。这种技术一方面可以使地板的各部位的“内应力”均衡一致, 解决了地板易干缩湿涨、曲翘变形等传统难题;另一方面, 它减小了木质纤维分子的活跃程度, 遏制了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挥发与释放, 使板材内的有害物质与外界隔离, 达到家居环境环保的目的。

应用市场生态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 旅游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之一。

2 生态旅游概述

由于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 旅游产业规模空前扩大, 开发程度不断深化。然而,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其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 特别是由于盲目、无序, 甚至是掠夺式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既能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又能充分享有旅游之利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绿色浪潮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 人们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开始觉醒, 追求“绿色”、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以此为契机,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贴近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特别强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而且, 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 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 注重生态保护, 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不仅体现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 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 即通过减轻环境压力, 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旅游组织指出, “生态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理想模式之一, 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 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 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生态旅游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同时, 也必须注意, 作为一种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 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因此, 从旅游经营主体角度看, 建立一套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经营的营销体系并付诸于实践, 对于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和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生态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有效推广方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 而且有利于旅游经营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乌兰编著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一书就是针对生态旅游这一特殊旅游产品, 在总结前人有关生态旅游营销管理及营销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

3 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解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把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起来,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并力求突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和创新发展。作者沿袭了经典市场营销著作的框架体系, 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绿色营销理念具体应用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全书结构清晰, 内容详实, 主要分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概述、生态旅游者行为分析、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生态旅游营销调研、生态旅游营销战略、生态旅游营销4P策略以及生态旅游营销管理等内容。

为了克服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市场泛化问题, 作者首先对生态旅游市场的范畴进行了界定:生态旅游市场主要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 并且在旅游中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能主动承担一定责任和采取自觉行为的那部分游客。并指出, 这种界定更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更能反映生态旅游的本质, 对于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各种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更具有实际意义。然后, 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下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旅游企业 (包括景区、景点) 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 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过程中, 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 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 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机组合, 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 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针对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内涵, 作者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基于绿色营销理念的先进营销方式,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晰的社会营销观念。即在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中应当兼顾企业利益、旅游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创造和引导理性的生态旅游开发和消费模式, 并通过在全社会传播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绿色的旅游方式, 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②市场营销内容逐步扩展。即在实现产品营销的基础上, 重视深入宣传和传播生态旅游理念, 使旅游者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并参与到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行动中。③参与市场营销的主体增加。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凡是与生态旅游营销活动有关的主体, 都应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参与主体, 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景区景点开发经营者、各类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 以及相关的非政府团体和组织等。

作者进一步指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 包括:广泛传播生态旅游的理念, 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及生态旅游市场, 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活动;建立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获取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益。并为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营销实践指明了道路, 这就是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始终, 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从市场需求特征出发, 深入分析研究制约和影响生态旅游经营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 发现和创造市场机会, 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 建立稳定的市场优势, 通过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4P策略的有机组合, 在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 实现生态旅游经营目标。

作者理论功底深厚, 在生态旅游与绿色营销关系的论述中言简意赅, 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为全书的精华所在。绿色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 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 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 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具体旅游活动, 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生态旅游和绿色营销共同倡导了对环境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正是这种内在的一致性, 使得两者很自然地被结合到了一起。绿色营销观念所提倡的提供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环保措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企业行为, 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经营宗旨, 也是生态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 推行绿色营销既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实践选择。

作者不仅理论基础扎实, 在生态旅游营销实践和营销策略具体实施层面也有独到见解。作者指出, 在生态旅游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 必须注重营销理念、产品设计、管理模式、旅游过程的绿色化, 将绿色营销理念切实融入到生态旅游营销过程中。就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作者特别提出, 随着旅游体验和感受逐渐丰富, 生态旅游者的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会越来越高,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必须适应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变化, 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开发专业化生态旅游产品, 精心设计主辅产品相结合的产品体系, 以提供多种富有体验性、参与性、环保性和小众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 以丰富游客的生态旅游体验, 提高旅游满意度。然后分别就“高端生态旅游市场”和“大众生态旅游市场”给出了详细而实用的具体实施建议。

从生态旅游营销的具体实践看, 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于1982年批准建立, 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启, 1998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六个高水平、高起点的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 我国生态旅游由此进入产业化规模发展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生态旅游已遍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各级各类景区, 其中九寨沟、香格里拉、长白山、张家界等生态旅游区发展已较为成熟, 积累了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经验。例如, 张家界、千岛湖等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景区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品牌, 并此作为开拓生态旅游潜在市场的主要发展战略, 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目前, 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 已从原生的自然生态景观, 发展到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紧密结合的多种组合形式, 基本形成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并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 要培育与市场需求相符、具有相当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在营销观念、品牌形象、产品项目设计开发、营销策略组合和市场调研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就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作者提出生态旅游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无论是生态旅游者数量, 还是生态旅游收入, 都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也将日益复杂化。因此, 生态旅游经营者需要逐步适应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从市场出发, 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综合分析, 制定生态旅游营销战略, 并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策略中具体加以体现。此外, 还要重视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创新应用, 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旅游营销的案例

如果说《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存在不足的话, 笔者认为该书在论述过程中略显枯燥, 不够生动, 尤其缺少鲜活的案例让读者对生态旅游营销有更直观的认知。在此, 笔者准备了一则案例以飨读者。

案例:生态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丹翠 (Daintree) 生态居住和温泉是一个位于澳大利北部亚热带地区的被独特的雨林围绕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因为它极好的服务和它在采取措施来保护美丽的自然遗产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而赢得世界领先的生态小屋和澳大领先的绿色饭店大奖。

作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 丹翠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与此同时, 旅游者还发现了一个在Possum Creek河上游拥有156个热带雨林区的叫做SPVRC的公司 (信息检索) 。纵然两个公司都是著名的生态旅游名胜地, 顾客们仍旧决定选择丹翠是因为它的spar服务更加的吸引人而且价格合理 (可选项评价) 。顾客们为旅行付钱并享受自我 (购买过程) 。当回忆起这次绝妙的旅行时, 他们会感到很满意并想要再次进行生态旅行 (售后评价) (注:括号中内容属旅游者决策过程) 。

购买丹翠生态旅行的顾客经历了顾客购买决定过程的五个阶段, 包括认定问题和需要、寻找信息、可选项评价、购买和购后评估。生态旅游经营者应该明白的是:有持久涉入兴趣的顾客当偶尔购买产品和信息是关于熟悉的种类、但不熟悉的品牌时, 总是会做出购买的决定;对生态旅游有临时投入兴趣的顾客对不熟悉的、昂贵的和不常购买的产品, 可能很少下得了购买的决心。

丹翠的例子具体解释了决策过程的五步骤, 告诉生态旅游经营者, 可以通过分析顾客购买行为确定目标市场, 以更好地操作生态旅游市场。

笔者相信, 生动的案例有助于读者地对营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

5 结语

总体来看,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是一本研究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佳作, 从理论、实践及具体应用方面对生态旅游及其市场营销有一个全方位的介绍,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认真研读。

摘要:指出了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市场潜力巨大, 生态效益显著, 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重视。《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一书, 把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起来, 从理论、实践以及具体应用方面对生态旅游及其市场营销做了全方位的介绍与诠释, 力求突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营销,营销理念营销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新型生态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系统探析[J].生态经济, 2014 (1) .

[2]乌兰.生态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3]张遂华.生态旅游的消费购买决策过程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6) .

上一篇:跨境环境污染下一篇:基坑复合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