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从性行为

2024-07-03

依从性行为(精选7篇)

依从性行为 篇1

依从性是指病人对治疗及护理行为遵从的程度, 不依从是指病人不能顺从医疗及护理行为, 对规定的药物剂量不能遵医嘱服用, 对相应的治疗护理操作不能配合。精神病人主要表现为拒绝服药、藏药、弃药, 自行减药和对护理行为不合作。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精神障碍病人的痊愈及减少复发有重要作用[1,2]。而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病区住院期间存在服药不依从行为的精神障碍病人比例进行调查分析。笔者对病人发生服药不依从的时间、方式、原因进行分析, 并采取护理, 以减少和控制服药不依从行为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不依从60例, 均为女性, 年龄16岁~68岁 (32.00岁±12.06岁) ;60例精神障碍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诊断标准, 其中分裂症28例, 情感性精神病20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 应激障碍5例, 焦虑神经症4例;服药不依从发生在入院至2周内34例, 占56.7%, 2周~4周20例, 占33.3%, 4周以上6例, 占10%。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 服药不依从因素。共发放60例, 回收60例, 回收率100%。

2 结果

60例病人中服药不依从的原因精神症状所致、自知力缺乏占首位, 分别为95.0%、76.3%, 缺乏知识占58.5%, 其余的分别为8.3%、13.3%、36.7%。

3 原因分析

由表1可见, 发生服药不依从的精神障碍病人集中在新入院至入院2周, 这与新入院病人的病情、精神症状明显, 自知力缺乏有关;另外2周~4周发生弃药、藏药呈上升趋势, 可能与药物副反应有关。疾病恢复期间多为藏药和弃药行为, 可能与病人缺乏知识有关, 认为疾病好了, 不用服药;病程越长,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 病人服药不依从较为多见, 这可能与慢性迁延病情再次复发对治疗缺乏信心有关。

由表2可见, 知识缺乏与服药依从性有关, 所以在对病人加强服药管理的同时做好健康教育, 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 服药重要性、目的、常见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方法, 以消除病人对服药的恐惧心理, 取得配合。另外女性精神障碍属于弱势群体, 女性病人担心身体发胖, 影响美观, 担心经济问题, 担心被丈夫抛弃。

4 讨论

4.1 精神症状, 缺乏自知力引起

新入院病人, 护理人员在入院时应请家属提供病史, 详细了解病人在家中的服药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 应用治疗性沟通技巧接近病人, 耐心解释、劝说, 通过语言协助病人取得最佳适应状态, 使药疗工作顺利进行, 确保药物治疗效果。责任护士在与病人交往中, 要重视语言交流, 要耐心、细心、爱心, 不能歧视病人, 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服药不依从性行为明显减少。如果病人确实拒绝服药, 与医生联系改为注射, 尽早控制病情。

4.2 发药的护理

2周后随着病情控制, 自知力部分恢复, 病人会将口服药藏在舌下、手里、袖子里、口杯里等。发药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发药, 病人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的口腔、双手、口袋、口杯, 杜绝病人将药藏于袖内、衣服口袋内, 夹于指缝间、舌下、颊部或吐于水杯中。疾病恢复期病人可能伪装服药, 然后将药吐到卫生间、阳台, 或者将药藏于某一角落积存药物以谋自杀。护理上应严格看护, 重点病人重点观察, 对有藏药行为者30 min后方让其自由活动。对病情迟迟未得到控制, 也未见药物副反应的病人要严格检查, 严密观察, 随时检查是否有收藏药物, 杜绝自杀等意外。

4.3 药物副反应引起

跟病人讲解服药后可能出现一些不适, 如头晕、嗜睡、乏力、口干、便秘、肌张力增高等, 告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有个体差异, 而一旦出现会随着剂量的调整及对症处理缓解或恢复, 并教会病人一些简单可行的应对方法, 如口干可多饮水, 便秘时可多食水果、蔬菜。女性病人担心药物对体重、生育功能产生影响, 应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表现采用个性化的护理。加强心理护理, 说服病人消除误解, 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治疗。女性精神障碍病人可以让其家人多关心病人, 多一点关爱。

4.4 知识缺乏

病人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 他们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还需要继续维持用药, 以达到巩固疗效和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 此时病人有可能出现:①觉得病好了, 不需要服药。②因服药病人感到疲乏、无力、动作迟钝, 无法坚持上班。③家庭经济困难, 付不起药费[3]。④担心出院后不被家人和社会接纳, 受人歧视。此时应做好解释工作,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阐明维持用药是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复发的重要措施, 学习服药的自我管理方法、安全用药技巧和培养病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立即报告的能力, 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 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另外, 有研究表明精神病人家属的疾病知晓率不到41.0%。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均在65.5%以上, 对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是必需, 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强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对提高病人治疗的支持力、促进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⑤健康教育形式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 发放小册子、讲座、电话随访等。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可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5 小结

通过对60例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不依从原因分析, 加强对病人的服药管理是减少服药不依从性的关键所在。实施健康教育和自知力健康教育, 有助于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在多年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根据经验及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服药不依从的迹象和掌握病人服药不依从行为的原因、方式和时间, 注意各个环节, 加强服药管理, 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

[2]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

[3]赵桂霞.精神病人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05, 4 (6) :51-52.

依从性行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内分泌专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病程1-16年, 诊断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T2DM (2型糖尿病) 诊断标准,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5例, 糖尿病肾病2例, 糖尿病足1例, 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5例, 糖尿病性心血管病6例, 所有患者均无老年痴呆、认知障碍., 年龄37~65岁, 平均 (51±8) 岁, 男性39例, 女性21例, 文化程度:小学5例, 初中23例, 高中19, 大专以上13例。

1.2 方法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 (1)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糖尿病有关的症状、诱因等) ; (2) 用药的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 用药的时间与饮食的关系、注意事项, 出现不良反应时采取的对策) ; (3) 饮食的指导 (饮食指导是糖尿病治疗最基本的措施, 坚持控制饮食可有效的控制血糖, 发放糖尿病食谱, 教会患者或家属热量换算法, 并根据患者体重/劳动强度等计算每日总热量, 合理分配每餐的热量, 指导多吃粗粮粗纤维食物, 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 (4) 血糖的监测 (教会患者或家属自我监测血糖并记录, 通常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 自我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是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 ; (5) 运动的指导 (应选择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消耗葡萄糖, 如快步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 切忌空腹运动, 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并佩戴糖尿病患者信息卡) ; (6) 并发症的预防 (要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就要做到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 血糖达标:空腹血糖4.4~6.1mmol/L, 餐后2h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血压达标<130/80mm Hg, 血脂达标: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 定期到医院做检查:糖化血红蛋白2-3个月一次, 肝肾功能/血脂每半年一次, 尿常规每月一次, 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一次, 心血管功能每半年一次, 眼底每半年至一年一次, 神经功能每半年一次[3]) 。

1.2.2 干预形式

患者入院第一天, 由责任护士发放简单易懂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小手册, 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 了解其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程度,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有所侧重地制定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目标。科内每周组织一次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讲座, 采用多媒体既有声音又有图像的教学方式, 使患者对教育内容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并鼓励患者主动咨询。, 责任护士在每次治疗、护理的同时, 根据健康教育内容, 进行口头和示范教育, 对教育重点不断强化, 并要求患者复述所学内容, 确保其熟练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弱、年龄较大的患者, 除以上教育方法外, 还协助其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 鼓励家属参与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4]。在注射胰岛素治疗方面, 每周组织一次集体讲课, 内容是:患者如何选择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和注射时间, 注射后有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除注射方法现场示范外, 让患者亲自操作, 用模型做操作练习, 胰岛素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前侧、外侧或腹部两侧[5]。注射部位皮肤用75%酒精消毒, 禁忌用碘酒, 因碘酒能使胰岛素蛋白凝固变性, 从而降低胰岛素的效价。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 强调控制血糖的好处, 血糖控制不好可能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严重后果) ,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对患者好的依从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 非依从行为则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行为。

1.2.3 干预的时间、

分住院时和出院后两个阶段。住院时由责任护士按护理干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 并建立健康档案:出院后将其档案转至糖尿病专科门诊, 由专科门诊护士通过每两周一次电话随访和患者定期复诊等方式了解患者依从性状况,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并随时接受患者电话咨询。

1.2.4 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 调查时间为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后第6个月回门诊复诊时。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由患者独立完成, 对文化程度低或年老不能独立完成者, 由其家属代为填写。出院后第六个月回门诊复诊时由糖尿病门诊专科护士发放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知识、用药依从性、饮食控制、血糖监测、活动与锻炼、并发症预防等。问卷共12题, 每题分为4个等级, 未做到为0分, 有时做到为1分, 大部分时间做到为2分, 完全做到为3分, 总分越高, 说明依从行为水平越高, 该量表内容效度为0.83。

1.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60例糖尿病患者依从行为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 患者出院后6个月各项得分较入院时明显提高, 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护理干预前后6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它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合并症,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由于控制饮食, 长期服药带来的烦恼, 对合并症的忧虑, 对低血糖症状及各种合并症防治措施所致副作用的恐惧等不良心理, 会使患者对生存、生活失去信心, 且患者由于内分泌紊乱易于烦躁、激怒, 这些均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现代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血糖五项内容, 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6]。

3.2 健康教育

就是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 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 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7]。

3.3 健康信念模式是指人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 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 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8]。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促进患者行为改变[9]。本研究通过持续动态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让患者深入了解并控制血糖, 正确处理饮食、运动、用药、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最终促使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结果显示,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实施健康教育, 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行为, 按时服药,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延缓病情的发生、发展, 改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依从行为的影响, 为开展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内分泌专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健康信念模式设计健康教育项目和实施健康教育, 采用糖尿病患者依从行为量表和血糖评价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依从行为和治疗效果。结果 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依从行为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 (P<0.01) , 血糖明显低于干预前 (P<0.01) 。结论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行为, 有效的控制血糖, 延缓病情的发展, 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金娜, 王明旭, 王蓉, 等.自我管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及行为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13) :72-74.

[2]Son YJ Choi EY, Song YA.Effects of aproblem-based learningprogram on health education for elders[J].J Korean Acad Nurs, 2009, 39 (2) :207-216.

[3]杨晓辉, 杨波.糖尿病倾向与糖尿病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6-107.

[4]孙俊爱, 石爱俭.互动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7) :95.

[5]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8.

[6]王红梅.协同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0 (12) :15-16.

[7]蒋有霞, 刘香菊, 张炜, 等.健康教育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3c) :52-53.

[8]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77-78.

依从性行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河南省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门诊就诊患者抑郁症状筛查后, 应用DSM-Ⅳ-TR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抑郁障碍问卷SCID-Ⅰ/P, 找出符合DSM-Ⅳ轻度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3]。纳入标准:病程>2周;具有2~4个抑郁症状, 包括有抑郁心境或兴趣/愉快感丧失, 但未达到重度抑郁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重大躯体疾病;智能障碍者;人格障碍者;双相障碍者;心境恶劣障碍者。

将64例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分为两组:认知行为治疗组 (32例) 和帕罗西汀治疗组 (32例) 。分组方法:初高中学生40例 (女24例, 男16例) , 按1∶1比例 (女12例, 男8例) 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帕罗西汀治疗组;门诊24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认知行为治疗组32例中, 男15例, 女17例;年龄16~39 (22.6±8.4) 岁;病程0.5~4 (2.7±1.6) 个月;HAMD总分为 (16.1±3.0) 分。帕罗西汀治疗组32例中, 男16例, 女16例;年龄16~48 (25.3±10.4) 岁;病程0.5~7 (2.9±1.0) 个月;HAMD总分为 (15.778±2.5) 分。经检验, 两组基线具可比性, 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帕罗西汀治疗组:帕罗西汀20mg早餐顿服, 治疗6周后停药。认知行为治疗组:按照研究者自己制定的轻度抑郁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操作手册接受认知行为治疗, 每人接受治疗6次, 平均每周一次, 每次持续时间约为1.5h。

1.3 疗效及依从性评定

以24项HAMD量表评定治疗6周末的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 50%~74%为显效, 35%~49%为有效。并以HAMD 24项评分≤8分也为痊愈计算, 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周末进行依从性评定。治疗依从性以按医嘱服药的时间及按约定时间进行心理治疗次数来评定依从性:按日按量服药或每周按时接受认知治疗达到75%~100%为完全依从;不定期服药或间断服药或曾有中断一周以上但之后又坚持认知治疗达25%~75%为部分依从;中途停药或中断治疗低于25%为不依从。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主要统计方法为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 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疗2、4、6周HAMD减分值比较

两组治疗第2周末, 总体上在HAMD总分的减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6周时与基线比较,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基线比较, *P<0.05。

2.2 两组疗效分析

治疗后6周时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药物治疗组痊愈率为20.7%, 显效率为48.3%, 认知行为治疗组痊愈率为6.7%, 显效率为40.0%。见表2。

注:与基线比较, **P>0.05。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第2周时两组间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认知行为治疗组依从性好于药物组;治疗后4、6周时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基线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3.1 药物及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障碍的脑机制

国外一项研究对13例男性抑郁症患者在接受6周的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扫描, 结果发现前额叶皮质活动增加, 位于颞叶中部的海马及扣带回背侧活动减少[4]。另外, 对17例未经治疗的单向抑郁症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之前和之后扫描, 结果表明:进行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大脑活动的代谢改变显著, 海马和扣带回背侧活动增加, 大脑皮质活动减少。Helen Mayberg教授认为:人们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抑郁环路, 抗抑郁药物通过作用于特殊靶位改变大脑的化学平衡, 认知行为治疗也能通过调节相同区域特殊位点的功能来改变大脑活动[5]。

3.2 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及依从性

由美国13个研究机构和社区诊所组成的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组进行了一项为期12周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患者对12周认知行为治疗的反应率为43.2%。本研究中治疗6周后认知行为治疗组的痊愈率为6.67%, 显效率为40%, 有效率为16.7%, 总有效率63.34%。

轻度抑郁患者尽管存在社会功能损害, 但大多数人能够勉强坚持一定的工作和学习, 认知行为治疗的时间、次数、疗程及其治疗效果问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这就要求因人而异符合个性化的治疗模式。本研究在治疗初期的2周药物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 但后来的4~6周治疗后, 患者依从性没有明显差异, 这表明在治疗开始的2周, 药物副反应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后来治疗的4周里, 由于对药物的适应性以及认知行为治疗各方面产生的不依从, 使得两组依从性上没有明显差异。治疗第4周时一人因治疗时间问题退出, 治疗6周时一人失访, 这表明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有许多非特定的因素对治疗结果产生潜在的影响, 比如医患沟通技巧, 社会支持和医生素质是比较明显的因素。为了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还要求在认知行为治疗基础上, 发展更为有效的治疗模式。

摘要: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帕罗西汀对轻度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依从性的差异。方法 将64例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 治疗6周。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评定减分值及6周后疗效, 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 ①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 P=0) ;②帕罗汀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第6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316.5, P=0.06) ;③治疗初期2周时药物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 (u=385.5, P<0.05) , 46周治疗后, 患者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 (u=424.5和348.0, P>0.05) 。结论 单独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疗效相当, 且患者依从性好。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抑郁障碍,帕罗西汀

参考文献

[1]Lyness JM, Heo M, Datto CJ, et al.Outcomes of minor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J].Ann Intern Med, 2006, 144 (7) :496-504.

[2]黄晓琦.青少年抑郁认知治疗对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系, 2005:3-86.

[3]Shu L.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J].WangXD, Wang XL, Ma H, et al.Rating scales for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mentalhealth, 1999:194-196.

[4]Kimberly Goldapple, Zindel Segal, Carol Garson, et al.Modulation of cortical-limbic pathways in major depression:treatment-specific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4, 61 (1) :34-41.

依从性行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孕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27.5岁;孕周14~37周,平均28.4周;其中38例为初产妇,22例为经产妇;住院时间为2~7d。观察组孕产妇年龄21~42岁,平均29.7岁;孕周14~37周;其中37例为初产妇,23例为经产妇;住院时间为2~7.5d。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前门诊护理,包括为孕产妇及其家人讲解孕期保健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因素对胎儿影响的方法、孕期营养原则、自然分娩及剖宫产的利弊、临产先兆及准备、新生儿护理及喂养知识等。

观察组采用有针对的产前门诊护理。包括以下方面: (1) 讲座:教授怀孕各期(孕早、中、晚及产褥期)的营养搭配、应避免的不良因素、各项检验的意义及出现异常情况时的解决方法与注意事项、心理支持等。 (2) 培训:早期的胎教方案,中期孕妇坐立行走及纠正胎位的正确方法,晚期减轻分娩疼痛的技巧 (深呼吸、拉美滋法) 、挤奶的正确方法、母乳正确喂养姿势、如何给新生儿沐浴及换尿布等。 (3) 指导:根据怀孕各期的特点给予连续性、个体化、系统性的一对一咨询与指导,为各孕产妇建立档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评估每次指导的内容,为下次的方法改进提供依据。 (4) 咨询:为各孕妇登记好护理咨询,产前检查和咨询同步,个别孕产妇根据情况增加随诊次数,也可采取电话解答问题和指导。

1.3 疗效判定

对各孕产妇产后的合理膳食、梳头、刷牙、洗脸、皮肤及会阴护理、合理活动、母乳喂养方法、新生儿护理等方面进行产后依从性调查,疗效评定标准:良好:6项以上正确;一般:4~6项正确;差:4项以下正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产前产后认知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观察组孕产妇的分娩情况比对照组更为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产前门诊护理是一种新兴的运作模式,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产科保健服务理念。该项护理邀请了一些负责助产的护士参与到护理宣教中。通过产前门诊护理直接和孕产妇接触,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消除孕产妇的焦虑、紧张情绪,更好地促进了门诊工作的展开,提高了孕产妇与婴儿的身心健康,充分适应了医院发展的更高需求[3]。

有针对的产前门诊护理有利于提高孕产妇对孕期保健等知识的认知,通过调查189例本市孕妇,得出:孕产妇产前对健康教育内容有所了解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6.4%。故孕产妇普遍存在自我管理意识缺乏,需加强对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产前护理门诊开设以来,在与孕妇及其家属的反复接触中发现,理论知识要落实到行动要经过反复的心理过程。因此,产前护理门诊通过讲座让产妇及家属了解理论知识,引发孕妇间的互相交流,再通过咨询指导,一对一解答,创造了医患间充足的交流空间,便于及时纠正偏差,促进了正确行为的遵从,利于孕产妇及婴儿的健康。

孕产妇及其家属对产时正确知识的认知,可促进形成对正确行为的依从性。当前我国以初产妇为主,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产妇由于缺乏正确的孕期知识,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等问题。产前护理门诊在孕晚期重点给孕妇提供正确的知识支持,使孕妇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分娩期,正确应对产程中的各项检查处置,有利于减少产时并发症,平安度过分娩期[4]。

产前门诊护理可显著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分娩效果更加理想,促进证母婴健康及优生优育,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孕产妇健康认知行为依从性的产前门诊护理影响。方法 抽取120例在我院就诊的孕产妇,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采取有针对的综合产前门诊护理;对照组行常规产前门诊护理。比较分析两组孕产妇产后行为依从性及分娩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的产前产后认知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观察组孕产妇的分娩状况也比对照组更为理想,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有针对的产前门诊护理可显著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 是保证母婴健康的有效方法, 对优生优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孕产妇,健康认知行为,依从性,产前门诊护理,认知科学

参考文献

[1]严淑芳.产前门诊护理对孕产妇健康认知行为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2) :2197.

[2]马卫景, 杨素勉, 王贺波, 等.孕妇对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24) :3552-3553.

[3]沈玉香, 蒋锦辉, 许勤, 等.产前护理门诊对孕产妇健康认知行为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A) :1-4.

依从性行为 篇5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在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本院收治且病情好转后出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分组的情况下,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常规指导组、各300例。延续护理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80例和120例,年龄(42.3±10.2)岁,病程(5.1±1.5)年;常规指导组30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78例和122例,年龄(41.9±9.8)岁,病程(4.9±1.7)年,两组患者间的男女比率、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均按照下述要求进行院外护理干预,并在出院6个月后接受问卷回访。常规指导组:本组患者均在出院前接受饮食、用药等常规指导和不定期随访、观察。延续护理组:首先制定饮食控制、运动训练、用药指导、血糖自我监控等干预方案,并以电话回访(3~4次/周)、定期家访(1次/周)的方式进行干预、监督和指导。如规定患者每天应养成标准的三餐饮食习惯,同时注意避免高糖、高能饮食的摄入;督促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如太极拳、羽毛球、慢跑等,以增强其体力、免疫力;以讲座的形式组织患者进行用药知识(抗糖尿病药物作用机理、用法、用量等),促使患者按照医嘱服药;通过家访为患者测量血糖,并使患者学习、掌握测量血糖的常规方法,督促其自我测量、监控血糖数据,以便及时、合理用药。观察指标:(1)医嘱依从性:将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3种,以依从率来评价患者出院后对医嘱的依从性,总体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病例数]×100%;(2)病情控制情况:将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分成完全控制(患者糖尿病症状基本消失、血糖恢复并稳定在正常水平)、部分控制(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明显、血糖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时出现小波动)和控制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血糖水平不达标、波动较大),病情控制率=[(完全控制例数+部分控制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出院6个月后随访调查结果中,延续护理组、常规指导组总体依从率分别为88.7%和66.7%,延续护理组的护理疗效高于常规指导组(P<0.05);在病情控制情况方面,延续护理组、常规指导组的病情控制率分别为75.7%和51.3%,延续护理组的病情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生、进展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密切相关[1]。主要表现为血糖持续升高和体内代谢紊乱,患者的心、脑、肾等组织器官出现功能障碍或衰竭。

2型糖尿病的病程长、发病率高、治愈困难,其治疗包括饮食指导、健康宣教、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血糖控制等。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来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症状、维持治疗效果是临床中的热点问题,出院后延续护理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均有所影响。由于糖尿病需长期治疗、护理,因此患者在出院后的护理质量、医嘱的依从性对于控制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2]。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作息、病情自我监控等要求)的依从程度、执行情况。研究证实,患者出院后对医嘱的依从性与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强正相关性,这也说明提升依从性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3,4]。实际上,约有2/3的患者不能完全按照医嘱要求进行自我护理、病情监控[5],而出院后通过定期家访、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有望提升依从性。我院对300例治疗后出院的2型糖尿病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结果发现延续护理组患者的总体依从率和病情控制率均高于常规指导组,说明延续护理可提升患者的医嘱依从性,并能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更有效地控制,值得实践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延续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医嘱遵从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随访的6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常规指导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医嘱依从率及病情。结果:经过护理,延续护理组的医嘱完全依从率、总体依从率分别为51.3%和88.7%,常规指导组为32.0%和66.7%,延续护理组的护理疗效优于常规指导组(P<0.05);在病情控制情况方面,延续护理组病情控制率为75.7%高于常规指导组的51.3%(P<0.05)。结论:我院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出院延续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

关键词:出院延续护理,2型糖尿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高婷,陈培红,金华,等.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医药,2014,54(6):4-7.

[2]刘彩红,郭志鹏,闫峰,等.SDS-AGE在糖尿病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54(11):100-101.

[3]谢凤兰,成守珍,蔡卫,等.电话随访实施延续护理对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4):52-53.

[4]李素秀,孙玉萍.延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2):94-95.

依从性行为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到我院住院治疗并自愿接受调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364人,男性261例,占71.70%,女性103例,占28.30%,平均年龄(59.12±3.41)岁。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情况下,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低于140/90mm Hg,也诊断为高血压[3];(2)在本医院住院治疗;(3)自愿接受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主要使用由芬兰T.S.Lahdenpera等[4]设计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孙萍等[5]改进的“高血压患者行为依从性量表”(Complianc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scale,CHPS)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同时加上年龄、性别、等基本人口学特征构成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高血压患者行为依从性量表(CHPS)括6个维度14个条目,分别为意向4个条目,生活方式和态度各3个条目,责任2个条目,吸烟和药物治疗各1个条目。采用4分制计分法,“依从行为好”计1分,“较好”计2分,“不好”计3分,“差”计4分,总分14~56分,分值越低说明依从行为水平越高。在健康教育前首先做基线调查,在患者入院后,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即开始研究,收集基线数据,基线调查以个人为单位,问卷由调查员填写,共调查364人,回收问卷364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100%。然后在患者方便的时候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教育方式以个体化为主,健康教育内容有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患病原因、诊断标准、高血压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自我监测的方法,高血压病的各种并发症[6]。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并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健康教育后用同一份问卷对研究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

1.3 数据处理

数据核查后使用Epi 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有效数据,有效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包,对各因子得分加权评分后进行相应的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研究中共收集样本364例,一般人口学情况如表1所示。

2.2 健康教育前患者行为依从各因子得分及所处水平

对行为依从各因子进行加权评分后,根据高血压患者行为依从性量表(CHPS)的评分标准[7]进行行为依从水平估计:总分高水平(14.0~22.4分),中等水平(22.5~39.2分),低水平(39.3~56.0分);意向因子得分高水平(4.0~6.4分),中等水平(6.5~11.2分),低水平(11.3~16.0分);生活方式和态度因子得分高水平(3.0~4.8分),中等水平(4.9~9.0分),低水平(9.1~12.0分);责任因子高水平(2.0~3.2分),中等水平(3.3~5.6分),低水平(5.7~8.0分);吸烟和药物治疗因子高水平(1.0~1.6分),中等水平(1.7~2.4分),低水平(2.5~4.0分)。健康教育前,患者只有态度因子得分达到高水平,吸烟处于低水平,其余因子处于中等水平(表2)。

2.3 健康教育后患者行为依从各因子得分及所处水平

健康教育后,生活方式和吸烟处于中等水平,其余因子得分处于高水平。见表3。

2.4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行为依从各因子得分比较

健康教育前后行为依从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药物治疗、责任和意向这三个因子得分及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活方式和吸烟这两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态度因子得分并没有统计学差异。见表4。

**P<0.01,*P<0.05

3 讨论

健康教育前,因子得分总分为(35.07±6.233),患者行为依从性处于中低等水平;健康教育后,因子得分总分为(18.22±2.19),患者行为依从性处于高等水平。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个体化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行为依从性,与杨萍[8]、曹海燕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

进行健康教育后,意向、责任和药物治疗这三个因子得分与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行为依从水平均从中等水平变为高水平。说明经过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加强自身护理的目标更为明确,愿意配合医师制定降压计划,并下定决心在医师指导下控制自己的血压。并且患者加强了对自身疾病的责任感,已经认识到在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中自身负有主要责任。实施个体量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依从性,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生活细节出发,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10]。同时治疗患者患者服药依从性也显著提高,能够按照遗嘱规律服药。健康教育使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基本知识有充分认识,提高患者长期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尤其按医嘱增减药物、按要求定时复查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11]。

生活方式和吸烟这两个因子得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活方式因子水平虽然在健康教育前后都处于中等水平,但得分有所降低,说明健康教育还是有意义的,患者能够遵照医师的要求控制高脂、高盐的事物的摄入和锻炼身体。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改变了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吸烟因子依从水平从低水平变为中等水平,患者每日吸烟数量(支数)有所减少,48.29%的患者每日吸烟量由健康教育前的10支/每日减为5支/每日。

依从性行为 篇7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广泛性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

广泛性焦虑的治疗药物有丁螺环酮抗焦虑或苯二氮卓类以及抗抑郁药物等。艾司西酞普兰属于新型抗抑郁药物, 其治疗广泛性焦虑有肯定的疗效[1], 但患者的依从性差, 导致病情反复,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行为疗法 (CBT) 的理论依据是使患者找到自身的错误、不合理的认知, 并认识到不良的认知是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根源, 重塑患者正确的思维方式, 正确认知事物, 达到缓解病情为目的。CBT明显缓解其焦虑症状[2], 但治疗时间长, 初始阶段患者依从性差。笔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广泛性焦虑患者64例,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广泛焦虑诊断标准[3]; (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总分≥14分者; (3) 年龄在18~65岁者; (4) 自愿入组治疗者; (5) 排除继发性焦虑、妊娠、哺乳期和严重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以及具有严重自杀倾向者。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研究组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组) 32例, 男14例, 女18例, 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35.37±8.24) 岁;本次病期 (3.98±1.15) 年;对照组 (艾司西酞普兰组) 32例, 男13例, 女19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 (34.39±8.52) 岁;本次病期 (4.35±2.02) 年;两组以上各项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1.2治疗方法入组后所有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起始剂量为10mg/d, 剂量为10~20mg/d, 平均剂量 (17.24±5.69) mg/d , 疗程共8周。研究期间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在此基础上研究组CBT:CBT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增强其对治疗师的信任感, 建立治疗联盟。对患者病情评估, 了解患者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个性特点、情绪状态、心理问题等。患者学习认知与情绪、行为的密切相关, 启发和引导患者进入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2) 第二阶段:应用CBT技术方法, 布置家庭作业, 启发患者自动思维和制定治疗计划, 教会其每天做笔记, 记录焦虑症状出现的时间、情境及情绪反应等。使患者认识到不良的认知是产生不良情绪、行为反应的根源。教会患者合理的正确的思维, 放弃不合理的信念, 重建良好的认知过程, 达到重塑良好的行为模式。教会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3) 第三阶段:分析和总结。治疗师评估、分析和总结在治疗中的效果与不足之处, 引导患者分析自我肯定, 认识自我, 学会合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 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理性的认知以抵御非理性的认知。治疗时间:30~50min/次, 前4周1次/周, 以后2次/周, 共12次。

1.3评价方法

1.3.1量表评定: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ITAQ) [4]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74) [5]进行评定。ITAQ量表:由11个问题组成, 评定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住院和治疗的态度。评定标准:无自知力、部分自知力、全部自知力, 分别评为0、1、2分;分值:0~22分。GQOL-74:包含74个条目, 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来评定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四个维度评分之和为GQOL-74总分, 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于治疗前后体检:生命体征、体质量、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MA)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ITAQ) [4]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74) [5]进行评定。ITAQ量表:由11个问题组成, 评定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住院和治疗的态度。评定标准:无自知力、部分自知力、全部自知力, 分别评为0、1、2分;分值:0~22分。GQOL-74:包含74个条目, 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来评定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四个维度评分之和为GQOL-74总分, 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于治疗前后体检:生命体征、体质量、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

1.3.2疗效评定:以HAMA减分率评定疗效, HAMA减分率<25%为无变化, 25%~49%为好转, 50%~74%为显著进步, ≥75%为痊愈;减分率≥25%者为总有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临床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 疗效采用轶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HAMA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8周末, 两组的HAM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明显少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的HAMA总分、精神性症状和躯体性症状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0.0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第8周末,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50%, 与对照组的78.13%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88, P=0.320) 。轶和检验: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94, P=0.036) 。见表2。

2.3两组ITAQ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ITAQ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8 周末, 两组的ITAQ得分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ITAQ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GQOL-74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GQOL-74总分及4 个维度得分,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8周末, 研究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GQOL-74总分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或P<0.05) ;两组的物质生活维度得分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t1为两组对比的统计值;t2为组内治疗前、后的统计值。

2.5安全评定第8周末复查生命体征、体质量、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 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3讨论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高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对广泛性焦虑及急性惊恐发作均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起效快[1,6]。文献报道CBT能有效矫治不良认知过程, 增强自信心, 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减少焦虑发作, 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6,7]。CBT旨在将患者的认知偏差重新组合成理性的认知功能, 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和回避行为[2], 塑造良好的行为模式, 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 故CBT能明显改善焦虑患者的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生活质量 (QOL) 是个体对其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的感受和对其健康状态的满意度的全面反映, 是躯体机能、精神状态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治疗成功的标志。

本研究示第8周末, 两组的HAMA总分及因子的得分明显少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一致[1]。提示:艾司西酞普兰或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均能改善焦虑症患者的病情。但研究组的HAMA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 疗效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改善病情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这可能是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基础上, 患者的睡眠障碍、焦虑情绪得到部分改善, 患者更加信任治疗师, 更能配合CBT和理解CBT的内容, CBT充分发挥其治疗功能而缓解病情。另一方面, 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起到协同作用, 共同缓解焦虑患者的病情, 故疗效得以提高。

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态度、依从性、疗效、预后等。焦虑性障碍患者认识缺乏、夸大躯体症状、忽视心理症状、不相信生活事件导致焦虑症状。也不相信疾病可以治愈或担心药物对躯体的影响, 其治疗依从性差。认知治疗可以纠正不良的认知过程,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和对治疗的依从性[8]。但患者强调躯体症状为主, 医师必须使用药物改善其失眠、躯体性焦虑情况下, 才能使得患者信任心理治疗师, CBT才能顺利开展。本研究示:治疗第8周末, 研究组的ITAQ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联合CBT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报道的CBT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表现、治疗、预防的认识, 提高了对治疗的依从性相一致[2]。同时, CBT帮助患者对精神病性体验的正确分辨和描述, 利于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治疗, 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体验, 提高患者对药物、心理治疗的依从性。

本研究示:研究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GQOL-74总分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B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单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与文献报道的认知行为干预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提高其生活质量相一致[7,9]。这与联合CBT可提高治愈率, 恢复社会功能, 来改善其生活质量或CBT与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患者焦虑情绪, 提高其自信心, 提高参与社会活动能力, 达到提升整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有关。CBT中的放松方法能明显改善焦虑与失眠, 减轻因失眠和病情导致的日间功能障碍, 提高生活质量[6,9]。

总之,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T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对治疗依从性的提高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均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芳珍, 谢焱, 陆金进, 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12, 25 (3) :157-160.

[2]韦伟香, 袁治进, 王骏, 等.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焦虑药治疗焦虑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4) :49-50.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13-214.

[4]张敬悬.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山东: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部, 2001:169-170.

[5]李凌江, 杨德森.生活质量得分评定问卷 (GQOL-74)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88.

[6]安婷, 王丹, 刘春生, 等.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高血压焦虑患者的血压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 35 (3) :334-335.

[7]季晓英, 吴峰芬, 邱晓园.认知行为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5, 37 (2) :174-176.

[8]张东.认知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1 (6) :116.

上一篇:AGC性能下一篇:情感激励与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