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

2024-11-06

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精选7篇)

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 篇1

一、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现象

(一)从“读新闻”到“说新闻”,再到“聊新闻”

1998年4月1日,《凤凰早班车》首播,陈鲁豫轻松自然的口吻开创了“说新闻”的模式,以新颖独特的语言特色,让各大电视台争相模仿,开创了一个说新闻的时代。播音员由过去的照本宣科进行文稿播读的方式逐步转化为以文稿为基础进行即兴表达。这种由“读”到“说”的跨越, 使得电视新闻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口语化、个性化。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传播的互动方式和手段不断增加,新闻播报又有了由“说”到“聊”的转变,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采用全新播报形式的新闻节目,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类节目《拉呱》。《拉呱》采用直接与老百姓进行口语化的聊天方式,话语之间语气词的使用十分频繁,而且尽量避免了那些文绉绉的词汇,代之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二)谈话节目的兴起

广播电视语言口语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谈话节目的兴起。自1993年大陆第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诞生起,各类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电视台日渐成风,其中不乏观众喜闻乐见的金牌节目,如央视推出的《咏乐汇》和《艺术人生》,湖南卫视的《有话好好说》,凤凰卫视比较纯粹的脱口秀节目《锵锵三人行》等。

(三)央视新闻的口语化创新

央视新闻类节目一向走的是“高贵冷艳”路线,总是保持着字正腔圆、带有“宣读腔”的风格。但是,近年来央视新闻在播报方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新闻播报更加口语化,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原来《新闻联播》的结束语是“今天的《新闻联播》播送完毕”,现在变成了更加口语化的结束语:“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了”。《新闻联播》在2014年第一期的节目结尾时玩起了“浪漫”,康辉在节目结尾时说到:“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此番结束语引起了网友的热烈反响和讨论,网友纷纷对这种接地气的行为表示欢迎,有网友留言称“越来越有人文气息了”、“更高端了!”

不只是《新闻联播》,央视其他的一些新闻类节目的串词和结束语也比往常更加口语化,更加新颖亲民了。在2013年3月24日的《新闻直播间》节目中,女主播文静在播报了一条关于“高1米,重60kg的巧克力”的新闻后, 出人意料地微笑着说了一句:“我去吃块巧克力,一会儿见!”一改往日一本正经的严肃沉稳形象。

二、广播电视语言口语化的过程中应该规避的问题

(一)对口语化的过分追求

对口语化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广播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而过分口语化的语言很可能会造成用词不准确、句子结构不完整等问题。这些随心所欲的过分口语化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影响了人们对新闻真相的了解。

(二)过快的语速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质量

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信息的传播密度,刻意地加快语速,超越了常规的界限,不考虑受众的听觉感受,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质量,最终导致收视率的大幅下滑。比如,上海电台《法眼看天下》是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好节目,“就业促进法”的节目话题尤为突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主持人语速过快像开机关枪,使访谈嘉宾也不由自主地加快语速,主持人还在节目中提醒嘉宾“抓紧时间”, 使这期节目的节奏越来越快,引发听众不满。

(三)忽视语言基本功,口误现象频现

是不是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就不再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功训练,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地方电视台到中央电视台,口误现象屡见不鲜,包括语音的错误、语法的错误、错读和误读等问题。例如,《朝闻天下》主持人把“输油管道”说成了“输卵管道”;韩乔生在体育节目解说中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等等。

主持人语言的口语化,是对人们日常口头语言经过筛选、加工、提炼后的再制品,是在口腔、吐字、呼吸、共鸣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一种有声语言创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传播。

摘要:广播电视语言和生活语言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口语化,然而我们不能把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和日常口语混为一谈,它不包括日常生活口语中的车轱辘话、冗余信息和毫无规范的语法结构等。本文探讨了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现象以及口语化的过程中应该规避的问题。

关键词:广播电视语言,口语化

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 篇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和商场中,如果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己,会很容易慢慢的丧失竞争力,加之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职场中打拼的人都很紧张,以致积极向上的人们都会选择不断的充电,不断完善自身的技能,加上国际上的经贸合作原来越频繁,商务英语的重要性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商务英语口语也是在商场和职场中最有利的武器,帮助你不断乘风破浪,应对多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语言是有一种天生的魅力,如果你懂得善于利用语言的话,会帮助你轻松的完成很多的工作,拿下很多商场上的大单。所有拥有一口流畅的商务英语口语是每个职场、商场上的人不可或缺的技能。可是,只注重考试的笔试部分,很多的人都忽略了口语,这种“哑巴式”英语也就成为了我国人民的常态,他们往往能够看懂一篇长篇大论的纯英文报道,能过起草一份公整的合同书,但是只要一和他人用英语交流,就马上慌张,言语凝噎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根源上来分析。

其实学习语言就是一个方法,熟能生巧。我们从小学习语言也是通过父母不断在耳边启蒙,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汉语。所以学习英语如果也能采取这一种方法,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下,和不同的小伙伴不断的使用英语交流,锻炼口语,拿下英语口语也是一个指日可待的事情了。也许你会有个一个很大的困惑,我国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每个城市每个街道都在说中文,我要去哪里找这样一个纯英语的环境呢?如果你看到这里,你不用再苦苦寻觅了,平和英语村就是一家非常成熟的纯英语教学的学校,在这边的纯英语环境中,你可以尽情的放飞你的英语口语,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成为和你一起锻炼口语的小伙伴,可以共同携手,共同进步。

这里的商务英语课程里面氛围过个板块,其中商务实践这个模块可以帮助你零距离的感受商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你在不断的熟悉之后,以后再商务中遇到,你可以更加的从容,更加的得心应手,让你保持一种自信的姿态去应付各种商务。拥有一口流利的商务英语

让口语交际成为语言运动的课堂 篇3

关键词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激发激情 促进交际 交际渠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20-02

语文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只是善于倾听,不敢大胆地说话,不愿主动交际,口语交际中的交往互动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乐说、善说,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呢?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交际激情

现代教育心理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两位一体的,如果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和欲望,学生对学习必然是采取一种马虎应付的策略。因此,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前提。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对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进行积极的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流出心田。在教学中可采用多样的情境,比如:实物创设情境、表演创设情境、猜谜创设情境、朗读创设情境、多媒体创设情境、布置现场创设情境、品尝食物创设情境、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创设情境等。总之,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恰当的选择,真正激发起学生想说乐说的兴趣,增强口语交际的互动。其次,教师要注意感情投资,致力于营造一种宽松、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其“乐说”的兴趣。如教学《新型玻璃》时,在课堂上,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今天有位记者阿姨来到我们教室,她想采访一下我们这些小设计师们将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的面世,请你们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新产品呢?你们都想当未来的科学家吗?请设计你自己的产品,并向厂家进行介绍,推销你的专利。请赶快准备吧!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二、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交际进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多角度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尽量丰富充实教材内容,模拟创设情景,形成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氛围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参与交流。训练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生可同桌,或小组,既可进行画面解说,也可自我介绍、演讲,也可师生对话、采访、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等,把听、说、交际融于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如教学《美丽的田野》口语交际课时,提前一天我给学生分成绘画组、摄影组、采集组,去田野观察找美丽。课上我让学生分别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田野,相互交流自己到田野里去玩耍的情景,再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出示插图分组介绍田野,把亲自看到的,图上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这样既展示了双向互动交际过程,又培养了交际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融入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际,是现代生活必备的生活技能,所以口语交际训练应尽可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交际,创设生活语境,模拟生活语境,与学生生活实际沟通,使学生不觉其难,而觉其趣,而觉其需。可设计早上上学,下午放学离校。

三、开辟形式渠道,延伸交际活动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除了在教学中灵活安排大量练习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互动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课前三分钟交际训练。我在每节课前都要交流前一天的见闻,介绍自己读的课外书中有趣的情节,讲成语、寓言故事,说放学上学路上看见的新鲜事,说自己喜欢的一句谚语、格言。

(二)开展讨论辩论活动。如我在教六年级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准备辩论材料,自己组织开展,如《犯错的学生该不该受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学生该做清洁为什么吗?》等。让学生自由组成正反方,围绕话题展开辩论。

(三)活动之后畅谈感想。学校班级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活动的竞赛活动,如春游,秋游活动,游园活动,写字、识字、说话、写话赛,体育竞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必定要跟伙伴进行语言交流,活动后他们将自己在活动中最感兴趣,认为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正如王尚文教授说过:语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特性,紧紧抓住“交际至上”这一原则,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多种多样的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双向互动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就能使学生建立表达的自信心,与他人达成良好的沟通,形成和谐的互动,享受口语交际的乐趣,放飞浪漫的诗情,通过语言让师生共享世界,绽放生命光彩,从而使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跃上新的台阶。

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 篇4

1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必要性

无论是哪种载体的新闻, 都必须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 那就是叙述新闻一定要保证真实和准确。 要做到新闻播报的准确, 需要使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但是广播电视新闻与传统的报纸不同, 需要使用声音为载体。报纸可以直接供读者阅读, 只要读者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准确的了解报纸传达的信息。但是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载体是声音, 观众需要靠听觉来获取消息, 如果语言太过书面化, 那么观众很难快速地把握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所以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是必要的[1]。

在广播新闻中, 主持人要把来自报纸等文字资源的新闻通过自己的处理来变成口语化的新闻, 把各种专业术语转化成观众容易理解的形态, 把抽象的数据转化成一个直观的概念, 只有这样, 才能让观众理解得更容易。由于新闻传播无法让观众和听众重临现场, 那么口语化的表达就能让观众比较真切的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气氛。尤其是近年来各类民生节目的兴起, 观众和听众对于贴近生活的新闻更加买账, 只有口语化的新闻播报才能迎合这股生活化的潮流。

2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时代发展

语言的变化速度是非常快的。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时期, 语言往往能够最先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趋势。 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最早学习苏联, 在进行新闻播报时政治性很强, 极少出现生活口语。后来由于我国极左化的思潮, 新闻播报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当时的口语。改革开放之后, 新的事物不断涌现, 传统词汇已经无力应付新的社会需求, 大量的新词语出现在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中, 加快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推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又一批新词汇开始丰富新闻语言[2]。

2.1语言交流方式的改变

新时代的新闻播报已经改变了过去照着新闻稿照本宣科的模式, 受众更喜欢互动性更强的新闻节目。读新闻已经逐渐向说新闻转变。有的电视节目还会邀请各种嘉宾, 就某个新闻事件进行探讨。还有的新闻节目更进一步, 直接以某种方式开通了观众和听众的交流平台, 如果观众和听众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在上面发表意见, 主持人会选取有价值的评论, 然后参与到新闻讨论中来。

2.2新闻栏目形式的改变

新闻栏目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新闻节目越来越向综艺节目倾斜, 新闻播报形式越来越娱乐化, 越来越新颖。甚至有的新闻节目使用快板、双簧等形式, 新闻节目同时兼具了娱乐功能。 群众对这类节目一般都比较感兴趣, 枯燥的新闻播报热度越来越低。

2.3本土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广播电视新闻还出现了鲜明的本土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许多地方的电视台或电台都有主持人大量使用本地方言来进行播报, 利用了观众的地域认同感, 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方言播报的节目已经成为了许多地方台的保留节目。除此之外, 主持人的个性也在新闻播报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主持人的个人魅力配上幽默风趣的解说词, 再用地方方言演绎出来, 这样的新闻节目拥有极高的收视率和收听率[3]。

3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存在的问题

3.1口语化过度导致低俗化

新闻媒体毕竟是专业媒体机构, 在公众面前应当保持一个权威的形象, 但是几年来在市场需求之下, 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在挑选新闻时只顾抓人眼球, 各种低俗化的新闻占领了新闻版块,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新闻解说的口水话。许多主持人为了追求通俗易懂, 不加选择的使用一些还不够成熟的网络语言。有的网络语言意义粗俗, 难以给人以正面引导。

3.2口语化导致语病泛滥

口语化的弊病还表现在语病的泛滥上。由于口语化并不完全依赖稿件, 需要主持人自由发挥, 而在专业的主持人在自由发挥时也难免要出问题。许多口误、病句甚至是白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广播电视新闻中, 引发了十分不好的反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是整个社会语言使用规则的权威, 如果连新闻人员都不能正确的使用语言, 那么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规则就会产生混乱。

4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规范化策略

规范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的问题, 主要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强化语言词汇的选择, 尽量挑选已经使用成熟的, 意义健康向上的词语来引用, 既不排斥新词语, 也要保持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次是加强行业建设, 提高新闻播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4]。

5结论

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都主要以语言为载体,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代表着整个社会的语言标准和规范。但是现在, 随着新闻行业的日益发展, 口语化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蔚然成风。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针对存在问题, 提出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曼缔.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与创新[D].广州:暨南大学, 2012.

[2]纪晓静.“视说新语”:电视说新闻节目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李莎.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变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4.

语言能力英语面试口语 篇5

(I=Interviewer主试人 A=Applicant受试人)

Dialogue A

I:Do you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

A:Yes,I speak it well.

I:Can you read and write English well.

A:I speak the language better than I read and write.

I:When did you begin to learn English?

A:I started to learn English when I was in primary school.

I:Do you speak the language well enough to communicate with English speaking people?

A:I think so.I used to be an interpreter.

I:Do you think your English is good enough to do desk work?

A:The mount of English I know enables me to do general desk work.I believe the amount of English I know is sufficient to work in an American firm.

I:How many languages do you speak?

A :Other than Chinese,I speak English.I learned some French in school,but forget all of it.

I:Can you speak Mandarin?

A:I can speak Mandarin fluently.

I:Besides Mandarin,what other Chinese dialects do you understand?

广播电视语言的口语化 篇6

一、依托文本的语言,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选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语言表达规范、用语相当准确,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些典型的书面语言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同时又为训练规范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范式和情境。

1.在比较中学习语言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片段为例。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①对比读上面两句话,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②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③比较《燕子》《翠鸟》的外形描写,体会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

在此片段中,教师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三次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还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课堂口头表达提供了帮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准确表达的目的。

2.在重组中,学习语意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教学片段为例。

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②在这两个特点中,作者用了“不但……而且……”强调了哪一个特点?(美观)

③语言第一次重组:按照课文原意,用上“不但……而且……”说一说赵州桥的特点。

④语言第二次重组:如果要强调赵州桥的美观,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说具体。

⑤能用“不但……而且……”说一说其他你喜爱的物品的特点吗?

对于关联词“不但……而且……”的理解和运用训练,本课例摒弃了脱离语境作抽象讲解的做法。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它的意思,领悟它的用法;接着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语言重组,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一次次语言重组中获得锻炼。

二、依托文本的矛盾点,提升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不少课文的作者为了设置悬念或推动故事的发展,经常在行文中铺设一些矛盾点,包括语意上的矛盾、故事情节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能引发思维碰撞、激发讨论兴趣的导火线。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开展教学,为学生搭设表达的平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1.于语意矛盾处辨析,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语意矛盾,即作者在文中特意制造的前后语意中的对立点,引发读者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进而突出要表达的观点。而抓住这些矛盾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他们的阅读思想和观点,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到文中寻找观点材料进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

① 于课文中寻找矛盾:狼和鹿在你们原有的印象中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狼:凶恶残忍——森林的保护者。

鹿:森林的“宠儿”——罪魁祸首。

② 于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凶恶残忍的狼怎么会成为森林的保护者?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会成为毁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呢?

③如果当初罗斯福总统在寻思要下令消灭狼、保护鹿的时候,你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你会怎么劝他?先和同桌说一说。(提示:想一想罗斯福总统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劝说要有针对性)

在本课例中,教师从人们对两种动物的惯有看法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寻找作者的语意矛盾,在矛盾中质疑,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最后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解化成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

2.于情感矛盾中追问,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小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这些矛盾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去文本的语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达的技巧。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为例。老舍先生先通过叫声刻画了一个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形象,表达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可到了最后又对母鸡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样完全矛盾的两种情感,被用在同一种事物身上,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于是学生深入阅读描写母鸡的语言,从描写母鸡叫声的语句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针对性,然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拓展:母鸡还会在什么时候叫,当我们喜欢它的时候,那叫声听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口头表达训练。

3.于情节矛盾中辩论,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情节矛盾,是指文本为了凸显人物的品质,设置了一些人物言行的对立点,组成了矛盾的情节,这些情节有时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是相矛盾的。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辩论,既能使学生有话可讲,而且在阐述观点时需要学生针对观点在文中寻找依据,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的针对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文中父亲的育儿观念和青年的善意谎言形成了情节上的矛盾点。于是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青年该不该用善意的谎言免费给女孩提供看书的机会?学生纷纷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并且在文中寻找佐证观点的细节,在表达中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很好地训练了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三、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教材中,说明性的课文无疑是训练口头表达条理性的绝好文本,因为其鲜明的结构特点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条理性的内容。除说明性的课文以外,大部分以叙事性的文本为主,在这些文本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角色意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一些历史故事,其主人公充满智慧,这些精妙的语言往往条理清晰,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语言情境,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1.在解说中,学习有顺序地表达

解说是促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个人语言的有效训练方法。学完寓言故事,让学生沉入故事情境,与人物对话;学完成语故事,让学生依据故事情境,解析人物言行的用意所在;学其他历史故事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对理性又困难的重点内容进行语言转换,既达到促进理解的目的,又训练有序地表达。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创设一个表达的情境:如果你就是当时在诸葛亮身边的一个小士兵,当你经历整个草船借箭的过程,你会怎样向身边的人介绍这件事?如何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整个事件,融入整个事件当中你对诸葛亮一些做法的感受?学生在准备解说时,肯定要在心中想好讲解的顺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内化书本的语言,又让学生在酝酿和解说的过程中训练了有顺序表达的能力。

2.在推理中,学习表达的逻辑性

推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方式,推理的过程也是训练表达的逻辑性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值得细细去推理的精妙语言。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为例,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充分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语言功力。教师可以借助这三次语言,帮助学生学习推理,训练口头表达的逻辑性。

第一次交锋:

师:晏子说了这番话,为什么楚王就吩咐手下把城门打开了?

生:如果不开城门,楚国就是狗国。

师:为什么钻了狗洞就是狗国呢?其实晏子说这番话时用了一种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言下之意是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是国家。楚国开的是什么?

生:楚国开的是狗洞。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楚国是一个狗国。

师:晏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推理出这个结论的。楚王如果承认楚国是狗国,那么——

生:楚王就是狗王。

第二次交锋:

师: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晏子说了怎样的一番话让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按刚才的方法,也分三步把晏子的意思说出来。

生:第一步: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

第二步:晏子说自己是下等人。

第三步: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交锋。(同上)

在本课例中,教师就是依托故事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推理晏子话语中的逻辑性,然后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明白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学生对晏子第二次、第三次语言的推理过程也是语言逻辑性的一次实践。有了这样的实践,相信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学会用这样的逻辑方式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境地。

伏尔泰说:“言语能够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的外衣,出色的口才能为一个人的成功奠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依托文本的言语,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说到位,使学生会说、善说、乐说,改变“心欲言而口不逮”的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口随心动”!

电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篇7

一、现状分析

(一)助一臂之力——电视对口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语言教育学者古德曼指出:当语言具有以下特质时,比较容易学习:是真实的、自然的;是完整的,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是有趣的,是与学习者相关的;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功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学习者自己想学的,学习资源是唾手可得的,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以这些标准来衡量,电视语言具有其中绝大部分特质。因此,通过电视学习语言,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学习过程都会变得较为简单,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调查中,83.98%的学生表示,看电视能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电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1.提供素材

一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词汇。在调查中,93.26 %的学生都有从电视中学到新词汇的经历。通过电视,学生的词汇积累大大超越了现实生活语境,这种积累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孩子“存储了丰富的语言资源,终有一天,他会完全驾驭语言规则、语音系统和词汇”。

二是电视的内容(尤其是热点内容和流行词汇)成了学生重要的谈论话题。在本次调查中,74.34%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在生活中经常和别人谈论电视内容;19.21%的学生表示,他们偶尔会和别人谈论电视内容。一些电视中的热点往往会成为学生课余谈论的焦点,如飞船的发射、局部战争、重大灾难等。当然,学生谈论话题与学生的兴趣、性别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男孩对电视中的战争、武打、体育、科幻、侦探类的栏目比较感兴趣,课余谈论较多;女孩则对青春偶像类的节目比较留意,课间交流较多。

2.提供示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能说普通话的课程目标。“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电视节目,其中演员的对白、播音员的播音,以纯正的音调,规范的语言,给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了榜样,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教师、家长普通话不够标准的问题。在调查中,有83.65%的学生反映他们模仿过电视中人物(播音员及演员)的语言;有90.43%的学生认为看电视能提高普通话水平。同时,无论是电视中的访谈类节目,还是电视剧(含电影)、动画片等,都是交际情境的真实记录,对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得体、有效的交际,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说,电视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不可多得的“义务教师”。

(二)白璧微瑕——电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消极影响

1.不良语言的误导

电视节目良莠不齐,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不良语言(主要包括不文明语言以及不规范语言等),很多学生无法甄别而加以模仿,并在生活中运用,导致了交际障碍的出现。不文明的语言,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迫使交流中断。目前电视中流行港台腔,在调查中,38.14%的学生认为很好听,36.53%的学生认为很嗲,很想学习、模仿。其实,港台腔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乱用那种嗲嗲的语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内地很多中老年人认为这有点肉麻。

2.超越认知的语言,导致语病的出现

电视中的大量词汇,并不都能被学生即时理解。在调查中,有88.14%的学生反映,在看电视的过程中遇到过不理解的词汇,以专业词汇为主。如果这些未被理解的词汇被运用到交际中,就会导致语病的出现。如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昨天我和同学玩田径比赛。呵,小小年纪,居然知道田径比赛。于是,我好奇地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田径比赛的?她说是从电视中看来的。我又问:你知道什么是田径比赛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田径比赛就是在田里的比赛。“田径”一词显然超越了这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出现了交际语病。

3.增加学生患语言障碍症的风险

很多家长图省事,把孩子关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看电视,然后就自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在长时间缺乏交流地看电视的情况下,学生极易产生电视孤独症(即使不至发病,也会增加患病的危险)。患上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往往不爱与人交流,常常独自发愣,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见人就躲,性格孤僻,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导致语言障碍症的出现。

二、应对策略

(一)以“有度”为宜

在时间上,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以每天不超过一小时为宜。在内容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收看一些语言规范的节目,内容要和学生的年龄相适应,如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凡不适合学生看的节目,应坚决不让学生看。“取法乎上”,才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与阅读联姻

电视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是流动的,常常一闪而过,学生能记住的往往是电视情节,而其中的很多语言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能记住的语言(不论理解与否)大都是被重复的语言。为了使学生能够记住并正确运用电视中出现的语言,我们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重复。这里的重复,不是机械地模仿,更不是鹦鹉学舌。这时候,阅读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阅读相较于电视来说在长效性方面占有最大的优势。如果说电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快餐,虽营养不多却美味可口的话,那阅读就应该是一份慢工出细活、以质取胜的大餐。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慢慢领会词语的含义,加深理解,内化积淀,使之成为自己语言体系的一部分,然后正确地运用。我们要推荐与电视节目相近、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如学生看了动画片《西游记》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学生看了连续剧《长征》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丰碑》《三人行》《七根火柴》等文章,这必然会为学生的口语交际锦上添花。

(三)和交流相伴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交际。我们要改变“电视—学生”的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变成“电视—同伴、家长、老师”的多项互动。如在看电视的过程中,老师、家长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还可以让孩子复述电视内容,培养孩子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再如,老师可以在班级设计“气象站”“每日新闻”等固定交际话题,让学生交流电视中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在交际中切实提高交际能力。

上一篇:钻井速度下一篇:高空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