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谱新篇论文

2024-05-26

科学管理谱新篇论文(共6篇)

科学管理谱新篇论文 篇1

按照湖南电监办《湖南省供电监管示范单位评分细则》, 长沙县电力局从2010年初开始, 大胆探索, 积极实践, 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12月14日, 该局获得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授予的“供电优质服务示范单位”奖牌。

1 重大变革和谐监管

过去, 监管的手段比较单一, 主要是依靠各种检查, 让大家以为检查就是挑刺, 就是通报处罚, 以致产生了一些误解,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部门与供电企业双方的关系。

随着形势的发展, 湖南电监办对监管方式打算进行重大变革, 实行“科学监管、和谐监管”, 这一思路得到了国家电监会的大力支持。湖南电监办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供电监管办法》 (以下称《办法》) , 制订印发了《湖南省供电监管示范单位评分细则》, 把《办法》的要求全面、具体触入到细则中, 实现了创建工作与《办法》宣贯的有机结合。

湖南省电力公司积极响应, 制订印发了《办法》责任体系, 对20项监管内容逐一进行责任分工, 几乎涵盖了所有职能部门。

作为示范单位, 长沙县电力局以创建示范单位为契机, 层层召开动员会,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局成立领导小组, 多次开会研究, 及时解决创建中遇到的问题。制订方案, 明确了相关内容。运用局域网、板报等多种形式, 宣传创建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释疑解惑。印发《电力监管条例》和《供电监管办法》, 组织学习讨论, 消化其内容。举办了3期培训班, 请专家讲课, 全体员工一个不漏地参加学习。

走进开慧供电所, 笔者看到宣传栏里张贴着《供电监管办法》和《湖南省供电监管示范单位评分细则》。在所抄收班, 一名员工正在专心看着《湖南省供电监管示范单位评分细则》。

怎样将创建供电监管示范单位工作落到实处?长沙县电力局将责任层层分解, 且纳入绩效考核, 使创建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湖南电监办的同志多次到现场诊断辅导、沟通交流, 相比以往执法检查, 双方配合更加紧密, 关系更加融洽, 工作更加顺畅, 效果更加明显, 使长沙县电力局的服务进一步提升, 电力市场进一步规范, 赢得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2 用心服务客户受益

2011年10月, 维胜科技电路板有限公司扩大生产, 急需增容。为了尽可能缩短停电时间, 减少设备停运带来的经济损失, 长沙县电力局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加快业扩进度, 简化办电手续。

11月4日下午下班后, 他们组织客户中心、配电班、装接班相关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维胜科技停送电工作, 整个过程持续到凌晨1点, 在场的所有员工都没有任何怨言。

长沙县电力局的员工告诉笔者, 根据客户的需要, 他们经常进行带电作业, 或是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及零点后进行检修。

不仅如此, 他们还创新服务, 为客户量身定做优化用电方案, 并随着企业用电情况的变化, 及时进行调整, 使之成为常态, 让客户从中受益。

凱丰新能源有限公司有1台63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 月均用电量6.5万千瓦时, 电费约6.1万元。由于用电不合理, 加之功率因数低, 导致每千瓦时均价0.95元。变压器“大马拉小车”, 月增加基本电费2600元。该公司按照长沙县电力局制订的优化用电方案抓紧整改, 每月节省电费开支1万多元。

据不完全统计, 在长沙县电力局的悉心指导帮助下, 全县有近70多家企业采用了优化用电方案, 预计一年可帮助企业减少电费开支500多万元。

力元是一家生产电池的新材料公司, 对电能质量要求高。长沙县电力局多次上门帮助他们对线路和设备进行改造, 使之达到要求。

“像这样的企业还有一些, 为此我们在全县供电范围内, 建立并完善各类监测点30个, 设立专职电压监测员, 发现问题后, 按照《电压监测管理考核办法》, 及时发送工单至相关班组, 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落实、考核, 实现闭环管理。”该局员工说, 在高温高负荷到来之前, 他们运用远红外线测量线路和变压器温度共4400多次, 对发现的14处隐患, 均利用零点检修和实施有序用电进行了处理, 确保了客户用电。

对于农户, 他们也尽心尽力。

为方便农民缴费, 长沙县电力局与多家银行合作拓展缴费渠道, 推广多种代收代扣缴费方式。在长沙县县城星沙镇采用拉卡拉及自助缴费终端等新型缴费方式, 新增80余处缴费点。在乡镇则按照一乡一点、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设置了50个电费坐收点, 并且推行24小时值班制和收费窗口无周休日制度, 有效地解决了交费难的问题。

3 市场规范各方满意

“我局实施‘阳光业扩’工程, 遵循‘三不指定、办事公开’的原则, 让客户自由选择。”长沙县电力局党总支部书记李溪说。

该局在电监会的电力信息公开网上及时发布政策、电价、两率、优质服务新“三个十条”、停限电等所有供电服务信息内容, 并在长沙县报及时发布。开展了“业扩工程便捷通电”活动, 搭建起“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客户上门“高压三次”、“低压一次”的目标, 将普遍业务报装完成时间控制在19个工作日之内。

110千伏住友橡胶 (湖南) 有限公司客户变电站, 就是由外队伍施工的, 当该变电站于2011年11月底建成准备投运时, 长沙县电力局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投运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秋季安全检修是一年中工作最多的高峰期, 但为了不影响客户变电站的投产送电, 他们克服人手不足的困难, 加班加点, 缜密工作, 多方沟通, 确保了11月23日顺利投运。■

科学管理谱新篇论文 篇2

规费管理谱新篇

襄州区地税局 耿永超 曾杰凡

2011年既是地税部门代征社保费十周年,又是价格调节基金的开局之年。襄州区地税局牢固树立“强征管、保民生、促和谐”的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措施,提高征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全年规费征收突破4亿元大关,征收各项规费达41242万元,同比增收15038万元,增长57.4%,其中社保费征收38307万元,同比增收14099万元,增长58.2%;其它规费征收2935万元,同比增收939万元,增长22%。区局先后被省市局表彰为社保扩面先进单位。我们的做法是:

一、着力“三个规范”,征管质量实现新突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襄州区局始终紧扣基础管理不放松,依托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制定《襄州区地税局规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打造了基本情况清楚、基本制度健全、基本职责明确、基本流程规范、基本主体和谐的征收模式,实现了征管质量稳步上升。一是精细数据规范台帐管理。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在社保费“十上”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社保费、残保金、排污费等内容的费源征收电子台帐和重点费源台账,做到细化到人、精确到户、一账总控、三级共用,每月与税收征管质量一起定期通报,实行有序管理,提高了管理质效。二是动态考核规范税式管理。依托《电子管理员手册》,将规费管理质量与个人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与税收任务一起实行同征同管同查同考核,按季兑现考核结果,有效促进了规费管理工作。三是常态检查规范安全管理。为确保代征资金安全,区局将代征情况检查作为日常管理措施,在对代征银行领票及开票人员 进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不定期抽查方式,对代征环节人员相关职责和操作流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票证实物、《票证结报手册》和代征系统进行三方信息比对,逐次审查社保费上解时限,及时地更正错误,并督促代征行采取有效措施,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有效地确保了个人缴纳社保费代征工作规范高效。

二、着力“三个转变”,扩面征缴取得新成果

继2010年社保扩面征缴首战告捷之后,2011年,襄州区局率先在全市启动社保费扩面征缴检查,坚持高标准,突出主动性,更大范围取得政府和部门的支持配合,导入稽查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变部门主导为政府领导。襄州区局积极汇报,争取政府支持。区政府成立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人社局、地税局和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14个行政单位的30名干部为成员的扩面联合检查领导小组,详细规定各单位工作职责,把以往人社、地税两个部门主导单打独斗,转变为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扩面征缴专项检查工作,做到新办理企业扩面参保100%、学校非居民保险参保100%、行政事业单位医保参保100%。二是变辅助参与为主动请缨。襄州区局提出“全员投入、全力以赴、全程参与、全面完成”目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税法宣传月”等纳税服务活动以及襄州区电视台、“12366”信息咨询台等平台,在政策宣传上主动。成立7个专班负责115家单位,采取缴费约谈、缴费评估等方式,督导缴费人积极申报缴费,在扩面推进上主动。按照“核定部门定性、监察大队把关、地税专项稽查、征收分局入库”的模式,将规模以上企业纳入稽查局检查范围,查补漏保297人,补缴各项社保费36.7万元。三是变刚性执法为人性服务。在扩面检查过程中,总结去年扩 面经验,不断优化扩面服务,采取提前预约时间,一次性告知所需检查资料;检查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和人社、地税联合盖章的《社保检查通知书》,在规定的程序内尽量缩短检查时间,人性化的扩面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被检单位的检查负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着力“三个比对”,规费征收发挥新作为

2011年,随着价格调节基金的开征,地税部门负责征收的规费费种已达12种。襄州区局在规费征缴过程中抓大不放小,强化费源管理,做到各项费种同步增长,教育费附加、残保金等六项规费同比增幅达到30%以上。一是抓“三税”比对,促进附征费种增收。对外与国税部门按月进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征收信息比对,计算应缴附征费与核心软件中已征附征费比对,各管理分局依据比对结果实地核查催缴。对内将省局“三税”比对软件中的附征费征收差异户进行甄别、筛选,将差异户分解到各分局、各管理员进行责令申报和催缴。今年通过“两税”比对共补缴各项附征费18.2万元。二是抓以数据比对,促进残保金和工会经费增收。通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全员全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掌握信息比对应缴纳残保金和工会经费。并充分利用自行开发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通过省局回放数据,对纳税人汇算清缴表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将应缴费人工资总额和用工人数传递到残联和工会,进行补核。此项措施共增加核定残保金和工会经费4.3万元。三是抓巡查比对,促进排污费核征。利用税务部门征管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大税收管理员巡查力度,将巡查中发现已办理税务登记符合排污费征收条件,而环保局未核定排污费的缴费人及时以书面材料向环保局进行反馈。2010年全年反馈信息5例,2011年反馈信息7例,有力地促进了排污费的征收。

四、着力“三个优化”,优质服务开创新局面

襄州区局始终坚持以缴费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服务措施,简化办事程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拉近了地税部门与缴费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社会对地税部门的传统评价。一是优化服务基础。搞好规费征管服务,人是基础因素。襄州区局不断强化素质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本领,利用春训、地税大讲堂等方式共举办了规费业务培训10多期,参训人员达300多人次,使广大一线基层税干成了规费征收业务能手。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我局一直将部门配合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搭建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平台,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工作联系和协作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规费征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部门配合形成了征收合力,确保了规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优化服务措施。在内提素质、外强配合的同时,用一项项“贴心”的服务方便缴费人,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保费征收氛围。开展 “首问负责制”、“绿色通道”、“需求式纳税服务”等活动,拉近与缴费人的距离,为缴费人提供征收服务;推行“一窗式”、银行缴费、网上缴费等快捷、高效便民服务。通过媒体和12366短信平台等宣传渠道,不断提高缴费单位的缴费意识,逐步形成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缴费人理解的良性互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精细管理展辉煌 扬帆起航谱新篇 篇3

以德育为抓手,形成全面育人格局

学校从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着手,全面开展德育活动,抓牢抓实“理想、道德、礼仪、法制、安全”这一主线,着力突出“养成教育、信心教育、惜时教育、感恩教育”,形成了科学全面的育人格局。

学校的德育领导小组立足实际,依据校长室提出德育工作“计划的科学性、举措的实效性、活动的可操作性”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质量为中心、效益为动力”的工作新思路,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同时,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广播大力宣传报道校园新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各班级出以“新学期、新目标、新举措”及“理想与道德”为主题的板报,开展《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等,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讲究文明仪表仪态的习惯。

以理念为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确立正确的理念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学校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正确到位。为此,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在教学探索中认识到学生认识水平差异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动探索分层教学的方法思路。其次,学校对每一个年级组、备课组都明确提出整体目标,强调“一个好不为好,整体好才为优”的理念。再次,在教研中,学校立足本校教师整体层次较低的实情,始终以“什么是一堂好课”为主题,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侧面进行大量的有效尝试,并以此提出了“人人有课题”的基本要求,为人人都能上一堂好课,人人坚持上好每一节课,奠定理论实践基础。最后,学校通过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把落脚点放在集体备课和结队帮扶两个重点环节上,促进教育教学整体提高。

提高课堂效率 几年来,学校努力实践“四优一先”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以期达到“课堂为课外减负,课外为课堂服务”的效果。为了达到优化教学目标的目的,学校提出了在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定标要达到“四性”的要求,即综合性、适度性、准确性、层次性。同时,学校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训练检测内容、强化以学为先,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制度为准绳,保证考评的实效性

健全制度,强化考评的实效性 “三位一体”考核制度是学校的最主要的制度,三位一体是指职业道德、课堂效益、教学实绩三位一体,学校以此对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综合评估,逐步实现待遇与能力、实绩挂钩。

做实教学校内视导,形成全面督查网络 学校每学期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校内视导,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做到短周期调控,对各备课组长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细化。学校还制定了中层以上领导听课评课制度,规定每一位教师每周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报教务处,学校的全面检查、职能部门的抽查、组内小范围的督查和个人的自查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使学校督查无死角,教学管理无盲区。

以细节为关键,加大管理的力度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严抓细节管理是学校开展校园管理工作的关键。如,学校要求文科教师必须讲究早读课效益,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倡教师多买几本参考书,每天做些筛选、剪贴、翻印的工作,增强布置的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上,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教学对象要瞄准中下等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等。

期望、辉煌、激情是学校的追求,求美、务实、创新是学校的风格。第二中学就像一艘巨大的航船,正满载着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志,扬帆起航,驶向理想的彼岸。

升级晋档促民富 科学发展谱新篇 篇4

建设一个好的党组织。“村上发展快不快,全靠好的组织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检验“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重要指标。该村结合村情实际,不断创新举措,狠抓村级党组织建设,努力实现村级管理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该村以2011年两委换届为契机,着力选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一位具有科级级别的支部书记,并配备了一名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目前该村两委班子是宋家镇乃至全县最强势的两委班子,也真正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为磨坪村的“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培养一个好的带头人。好的带头人是促进村级晋档的助推器,是加强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是实现磨坪村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该村党员干部发展按照“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模范化”的要求,积极吸收党性观念强、文化素质高的年轻人、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及创业能人加入党组织,使之成为能够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升级晋档的带头人,为磨坪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更加激发了磨坪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近年来该村共发展35岁以下党员7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5名,创业能人4名,年轻农民3名)。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承诺作用。我们根据党员的年龄、文化、任职和家庭情况,结合“创先争优”和“升级晋档”活动目标,确定每个党员的承诺事项,对承诺内容建立档案并公示上墙,半年进行检查,年终进行考评,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有效激发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如本村四组女组长郭伦芳连续三年带头种植烤烟20亩,年养殖白山羊80只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

理清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思路等于出路,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是实现升级晋档、农民致富的指明灯”。该村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找准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示范点,让持续晋档有保障,科学发展有抓手。磨坪村以前是磨坪乡政府所在地,自2001年乡政府撤并后,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群众人心涣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增收没有渠道。2008年以来,磨坪村抓住了“升级晋档、科学发展”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使得支部凝聚力得到全面增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是明确规划思路。该村结合实际编制了《磨坪村2011—2013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一年升一类、两年再提高、三年创一流”的奋斗目标。二是明确晋档指标思路,形成发展合力。升级晋档5大类20小项具体指标,既要村上算大帐拿规划,更要把帐算到户上、算到人头上,算到每项产业上,从上到下人人心中有数,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年初根据每个农户的资源环境、家庭成员能力,从事的职业,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合理的增收目标,年初将致富增收项目分类认真填写在增收明白卡上,年末对农户实际增收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形成了户户谋发展、人人忙增收的良好局面。三是理清产业发展思路。该村紧密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及时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壮大发展烤烟、突破发展白山羊、稳定发展劳务、积极发展林果”的发展思路,按照“抓点示范、规模发展、全盘带动”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全村产业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以“烤烟、养羊、林果、劳务”为主,以“蚕桑、粮油”为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2年,该村发展烤烟265亩,管护板栗示范园2000亩和核桃示范基地2000亩。磨坪生态新村建设项目启动。

建立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村级晋档的重要保证。该村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要求,强化多方联动帮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积极发挥协会作用,形成“产业支撑—群众增收—村级晋档”的长效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于农村发汗的互动双赢。一是产业发展实现特色化、规模化。特色化、规模化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2011年初,磨坪村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六个一”富民工程,即:人均一只羊,人均一头猪,人均10只鸡,户均一亩烟,户均一张蚕,户均输出一个劳力。2012年该村继续实施“六个一”富民工程,进一步细化目标考核,夯实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0000元以上,顺利保留一类村。该村充分利用荒山坡地,着重发展核桃、梅子、板栗等干鲜果特色产业,按照规模连片、集中管理的方式,目前,该村现有核桃基地2000亩,板栗示范园2000亩,梅子园150亩,并初显经济效益。二是产业发展实现合作化、产业化。为使产业效益实现最大化,磨坪村充分用活国家各类惠农政策及其他政策,为农副产品的产销服务打造绿色通道。该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合作社为纽带,架起农村产业发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新路子。目前,该村成立了养羊专业合作社、林果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为农民产业发展提供桥梁,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如养羊专业合作社,为养羊农户提供崽种、养殖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得养羊农户不愁销路和技术障碍,每年可以销售白山羊5万多只,为农民增收300万元;林果专业合作为农户提供嫁接、管理等技术服务,按照以农户为主,合作社分红的模式进行运作,实现农户与合作社双赢。三是实行村务、财务、党务公开机制化。定期通过公示栏和召开会议等形式对村务、财务、党务进行公开,尤其是群众关注的低保评审、村级经费开支、党员发展等事项进行详细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做到给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有效促进了干群关系。四是民主决策机制化。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情,通过召开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议定。比如,在村址闲臵场地开发一事中,我们采取事先由村“两委”会商议,然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再由镇政府批准后公开招标操作。五是优化发展环境机制化。磨坪村紧扣县委实施的“16830”工程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丹江治理工程、集镇饮水、烟路(水)配套、正大圈舍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以“双创”为契机,实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通过多方筹集资金5万元,购臵垃圾桶10多个,新建垃圾池10座。努力改善优化发展环境。六是文明创建机制化。文明创建是提高精神面貌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磨坪村整体形象的中大工程。磨坪村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和实用技术等,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每年组织群众评选“种养殖能手”、“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女能人”和“文明和谐家庭”,对评选出的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有力提升了群众的综合素质。2009年顺利通过省级平安村创建验收,村警务室被评为市级优秀警务室。2011年,磨坪村的文明家庭创建率达到95%。该村通过评先进、树典型,让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创新发展谱新篇 篇5

近几年来,公司锁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这个目标不放松,坚持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市场,使企业走向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观念创新促进企业向石油钻具基地化发展

目前,公司石油钻具产品已在我国数十个陆地和海上油田使用,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并多次参加国际投标,产品远销南亚、西亚、中东、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居同行业之首。但公司领导班子深深地认识到:仅靠公司现有优势,安于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观念创新,由解决好生存问题向解决好发展问题转移;实现工作方式上的观念创新,由组织生产为主向经营资产为主转移;实现发展战略观念创新,由多元化向专业化转移,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2001年,按照“由石油钻具为中心的相关多样化”发展战略,公司实现了由多元化向专业化的战略性转移,当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的好成绩。2002年在完善石油钻铤生产线的同时开发了井下动力工具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同比增长45%,创公司历史新高。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润804万多元。又一次改写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历史。

管理创新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再上台阶

几年来,公司党委及行政以国际、国内同石油钻具行业榜样公司为标杆,一抓制度创新,二抓管理进步,为建设一流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不懈努力,使企业在近几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成立了竞聘上岗办公室和竞聘监督小组,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对原有的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改革,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权限,建立责、权分明,业务关系清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工作岗位体系。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工作岗位,确定岗位工作职责,实行以岗定员。对中层领导干部建立了按德、能、勤、绩考核任用的机制。对岗位和缺员岗位,一律实行竞争上岗,竞岗者可以打破岗位界线,自由申报。竞争上岗后,按期对在岗人员进行岗位职责考核,优胜劣汰。

本着“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保护人才,全力打造知识型、学习型现代员工队伍”的人才战略,在工资待遇、住房待遇方面,制定了相应政策。从2001年开始,分批、分工种对技术工人进行轮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唱响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

公司党委始终坚持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标化管理运行机制,二级单位党政领导工作实行AB角管理,双签目标责任书,确保了公司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通过“争做党员放心岗”、“树形象创一流”、“为党旗添光彩”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了前列,体现了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了新时期的党员新形象。

通过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确保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无重大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保持了两级班子的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实施主辅分离推进改制分流

根据集团公司的界定,公司的所有产品均为辅业,全部纳入改制的范围。改制计划分三步走:2003年将管模公司、兵工物资公司作为改制试点,摸索改制经验,钻杆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公司,年内注册完毕。2004年,在取得改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对三个生产型车间、一个辅助型车间、四个后勤服务型单位实施全面改制。2005年争取完成改制工作,通过债转股后,将整个石油钻具产品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公司成立了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行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

竹业推广谱新篇 篇6

严格执法 斩获“头筹”

进入梁平县境,只见道旁青山蓊葱郁勃,四周田野翠色欲滴,城镇鲜花怒放、绿树成荫,城郊丘陵披绿,山野烂漫……这里的每一抹晨曦、每一滴雨露都透着丝丝芬芳,让人感受到了初春和煦的美好,真是一座美丽的绿城!

2010年底,全国林木种苗工作会在合肥召开,会上传来喜报,重庆梁平县林木种苗站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林木种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梁平县如何能在全国众多林木种苗站中脱颖而出并拔得“头筹”?据了解,这与梁平县林业局长期坚持严格执法息息相关。县林业局林木种苗站以《种子法》和《重庆市林木种苗管理五项制度》为依据,以“两证”办理为抓手,突出重点,主动出击,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林木种苗站、森林公安局、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联合开展林木种苗执法工作,把好苗木市场准入关,为该县森林工程建设荣获重庆市一等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2008年以来,县林木种苗站共处理林木种苗行政案件6件,有力地维护了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秩序;为苗木基地办理、发放《林木种苗生产许可证》、《林木种苗经营许可证》83份,办证率达95%以上;严格执行“一签两证”制度,办证率达100%,抽查合格率100%,复查复检率100%;对森林工程等工程用苗在县财政、审计、发改委、监察及林业局的监督下实行了100%的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对使用额度达95%以上的梁平寿竹苗木实行了13元/株的最高限价,杜绝了“人情苗”、“关系苗”、“高价苗”;种苗质量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使用数量不多的中华红叶杨、油茶穗条等外调苗都符合“市外供苗必须持有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质量合格证、产地检疫证、林木良种证明材料”的种苗管理规定。

推广技术 创新科技

无需置疑,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区域林业成果的高低成败,对林业来说是如此,对林木种苗业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梁平县林木种苗站始终牢记“科技兴林”的使命,注重实用技术培训与普及,为梁平县竹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悉,梁平县起步发展竹产业的2006年冬季,林木种苗站负责人即带领单位科技人员跑遍了境内的竹林和村落,实地进行考察,找到了制约梁平竹业发展的三大症结,一是实用技术匮乏,二是示范基地欠缺,三是竹农技术意识不强。

2007年以来,梁平县林木种苗站共实施国家、市县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15项,取得 “寿竹埋鞭育苗试验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寿竹丰产培育技术与应用”、“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新造寿竹丰产栽培技术”等4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解决了制约梁平县林业特别是竹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推广竹子埋鞭育苗技术0.5万亩、寿竹丰产栽培技术20万亩、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10万亩,满足了梁平县新造20万亩竹林对良种壮苗的巨大需求,带动全县2万户竹农依托竹资源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引进竹子品种300种,选育出刺黑竹、斑苦竹等20种适合梁平县及周边区县栽培的优良竹种,为梁平县乃至重庆市竹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良种资源。

与此同时,该县还建立了国家寿竹标准化栽培、笋竹培育、油茶丰产栽培等国家、市级科技示范基地5个,面积2万亩,刺黑竹标准化栽培等县级示范基地3个,面积达0.3万亩,为梁平县现代林业发展打造了亮点。

因成绩突出,2009年,梁平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重庆市三个林业科技示范县之一,种苗站被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科技服务林改先进集体,2010年被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林木种苗先进单位,获得2010年梁平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培训技术 推动产业

一分收获,一份耕耘。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种苗“文章”,为森林重庆建设提供优质种苗,自2007年以来,县林木种苗站在全县34个乡镇(街道)的竹资源基地展开造林、抚育、低改、丰产培育等环节,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站内8名科技人员长期深入山头地块对竹农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在培训工作中,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讲解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会30场次,直接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举办电视讲座10余场,间接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编印梁平县竹资源培育主要竹种栽培(改造)技术、梁平县主要竹类植物志等5种实用技术书籍,共5万余字,印发10万份(册)。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我国丰富的竹类种质资源,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县林木种苗站还巧妙地借助竹产业的发展平台,利用竹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良好氛围,在梁平县双桂湖畔返租500亩土地,抢救、收集、保护竹种,选育竹类良种壮苗,示范快速育苗、高效培育的技术和方法,建设我国西南一流水平的中国·重庆竹博园。目前基地共建设展示长廊、四合院3500平方米,收集竹类种质资源300种,抢救黑水竹、绿秆花黔竹、实心狭叶方竹等我国濒危竹种10种,选育优良竹种20种,每年繁育良种壮苗50多万株,为当地500多户农户带来劳务收入100多万元,成为了梁平县森林工程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核心示范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种子法》,并制作横幅、展版、宣传画、技术要点等宣传资料,极大地提高了林木种苗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形成了依法制种、用种的良好法制氛围。

上一篇:人生贵在坚持下一篇:数字化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