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患者

2024-09-28

高风险患者(精选12篇)

高风险患者 篇1

摘要:目的:为有效降低急诊外科风险发生率, 提高急诊外科诊疗质量。方法:对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进行风险管理, 并与常规管理对比研究, 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 制定并落实风险管理措施。结果:对照组发生医疗纠纷23例, 实验组发生医疗纠纷4例, 其百分比分别为2.3%, 0.4%, 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 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满意度提高了13.6%,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 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急诊科,风险管理,医院

随着社会交通, 建筑、娱乐的发展, 急诊外科伤病员人数日渐增多, 其病情复杂且变化快, 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 故此急诊外科伤病员及亲属在急诊科就诊时常显急躁、冲动, 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导致医疗纠纷和伤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 使医护人员处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故此在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是指对伤病员及其陪护者、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正确行为干预的过程[1]。通过对本院急诊外科1年时间患者的统计, 本院急诊外科高风险病种按病因分类分为车祸伤、高坠伤、斗殴3类。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分别进行常规管理和风险管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满意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共,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对照组男586例 (58.6%) , 女414例 (41.4%) ;年龄4~82岁, 平均46岁;车祸伤711例 (71.1%) , 高坠伤104例 (10.4%) , 斗殴伤185例 (18.5%) ;面部外伤90例 (9.0%) , 失血性休克34例 (3.4%) , 脊柱四肢骨折229例 (22.9%) , 胸部外伤202 (20.2%) , 单纯软组织损伤65例 (6.5%) , 腹部外伤128例 (12.8%) , 脑外伤201例 (20.1%) , 其他损伤51例 (5.1%) 。实验组男612例 (61.2%) , 女388例 (38.8%) ;年龄5~79岁, 平均38岁;车祸伤688例 (68.8%) , 高坠伤112例 (11.2%) , 斗殴伤200例 (20.0%) ;面部外伤102例 (10.2%) , 失血性休克40例 (4.0%) , 脊柱四肢骨折217例 (21.7%) , 胸部外伤162 (16.2%) , 单纯软组织损伤82例 (8.2%) , 腹部外伤150例 (15.0%) , 脑外伤184例 (18.40%) , 其他损伤63例 (6.3%) 。

1.2 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就诊模式对伤病员进行常规管理。

1.2.2 实验组

1.2.2. 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1) 科室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骨干, 其中包括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和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 做到明确职责分工, 保持通畅的联系方式。 (2) 制定风险管理预案,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流程。 (3) 由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启动风险管理预案。

1.2.2. 2 院前急救风险管理

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接到急救电话后, 详细记录相关信息, 立即启动风险管理抢救预案, 同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安排抢救工作, 缩短出诊时间, 120救护车在3 min内出诊, 医务人员准备好药品、外固定材料、担架、氧气袋、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等急救物品, 在第一时间给伤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充分的知情告知。急诊科与出诊医疗人员保持联系, 了解现场伤情的最新动态, 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科室等) 调整抢救方案, 以便做好院内抢救和接收伤员的人力、物力准备。

1.2.2. 3 院内急救风险管理

成立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 分成风险管理救护员、抢救员、协助员。风险管理救护员负责中度伤、轻度伤的救治, 病情观察, 陪检, 将伤员转运至住院部或手术室;风险管理抢救员负责危重伤员的抢救;风险管理协助员负责登记患者的一般信息、联系家属、维持秩序、畅通通道、完成医疗文书和知情告知书的书写和签署及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补充抢救治疗物品, 做到既分工, 又紧密合作。

1.2.2. 4 注重急救过程中护理工作

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给予患者一个温馨、和谐、高效的就医环境, 维系“绿色通道的畅通”, 一切工作以抢救患者生命为目的。

1.3 观察指标

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 不愿接受调查的视为不满意 (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技术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满意度提高了13.6%, 两组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医院急诊科主要模式: (l) 独立型: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 (2) 半独立型: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 其余由住院部医护人员定时轮换; (3) 轮转型:急诊科无固定工作人员, 各科负责各科急诊。急诊工作的特点: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疾病谱广、医疗纠纷多。相关文献报道, 急诊科比医院其他科室更容易外发医疗纠纷, 医疗风险更大, 工作人员遭受职业暴力更频繁[2,3,4,5]。本院急诊科室属于半独立型,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实行常规管理的时候医疗纠纷发生率达到2.30%, 半年总共发生23起, 平均每月就有3.8起医疗纠纷发生。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高, 对照组共有163例患者对服务不满意, 满意度只有83.7%。当采用风险管理办法后本院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 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医疗安全管理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上, 对如何防范风险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6]。

3.1 高风险原因分析

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治病, 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7], 即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要预防风险发生, 必须弄清楚风险危险因素。目前将急诊科风险, 分为医疗风险和非医疗风险。本院急诊外科主要有3类高风险患者。 (1) 车祸伤:医疗风险, 随着我国交通日益发达, 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车祸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最大威胁[8]。此类患者受伤严重, 常常为多发伤患者, 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 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 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 由于车祸伤患者涉及第三方, 容易出现经济纠纷, 患者方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和医院发生纠纷, 第三方也因为经济问题和院方发生纠纷。 (2) 高坠伤:医疗风险, 同样此类患者受伤严重, 常常为多发伤患者, 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 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 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 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 部分患者伤情严重, 医疗花费大, 部分患者无法负担巨额医疗费用, 患者家属可能出现不能理解, 发生医疗纠纷。 (3) 斗殴伤, 医疗风险, 斗殴患者, 特别是斗殴所致刀刺伤, 患者受伤严重, 部分合并失血性休克, 可能出现抢救无效死亡, 此类患者大多数年纪较轻, 患者家属一时无法理解, 认为患者死亡是医方造成, 从而出现纠纷。非医疗风险, 此类患者存在第三方, 当患者家属和第三方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 可能将矛盾转移向医院。患者在斗殴过程中和斗殴后, 情绪激动, 容易出现脾气暴躁, 对治疗不配合, 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可能。

3.2 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组织

首先医院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医院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改善患者安全、减少医院额外资源消耗都是非常必要的。依靠发生差错和纠纷后的事后处理不仅无益于患者就诊, 也会增加医院的经济支出, 更会影响医院的声誉。条件成熟的可以单独设立医院风险管理科, 条件不成熟的可以由医院办公室或者医务科牵头实施。本院急诊科成立风险管理急救组后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 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急诊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及保障措施

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 制定各种策略去降低风险, 从而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体系。保障措施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采用保险转移, 保险转移指医院或医师以缴纳一定保险费为代价换取保险公司对其医疗风险承当风险责任, 是医疗风险处理的高效方法和主要趋势[9]。

3.4 急诊科规避风险的管理策略

3.4.1 保证急诊流程畅通

保证急诊流程通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救护人员;提高护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合理布局, 简化就诊流程, 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充分的医患信息沟通和知情告知也是规避医疗风险的重要手段。

3.4.2 树立风险意识

目前, 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过程中风险无时不在, 必须随时具备风险意识, 只有做到了这点, 当风险来临的时候, 才能从容不迫, 冷静应对风险。可通过全科医学社区实践等形式的教育活动, 使临床医生扩大知识面, 增进沟通能力的同时, 深入理解病患需求, 为今后医疗工作中规避风险打下基础[10]。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正确判断医疗风险, 正确理解危机管理, 危机永远与机遇并存, 危机本身就蕴藏着机遇的成分, 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

3.5 重视风险管理

任何医疗机构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风险, 尤其是医疗行业一旦出现问题, 就会迅速影响到整个组织、行业的有序发展。风险固然具有突发性, 但也是可以预防的;风险不能完全避免, 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 实行风险管理能明显减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席淑华, 王雅芳, 周立, 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120.

[2]Ryan D, Maguire J.Aggression and violence-a problem in Irish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J].J Nurs Manag, 2006, 14 (2) :106-115.

[3]Kowalenko T, Walters B L, Khare R K, et al.Workplace violence:a survey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in the state of Michigan[J].Ann Emerg Med, 2005, 46 (2) :142-147.

[4]May D D, Grubbs L M.The extent, nature, and precipitating factors of nurse assault among three groups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a regional medical center[J].J Emerg Nurs, 2002, 28 (1) :11-17.

[5]Henson B.Preventing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criminology theory[J].Violence Vict, 2010, 25 (4) :553-565.

[6]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33-34.

[7]陈伟强, 王晓杭.市场条件下医院新经营策略的探讨[J].中国医院, 2005, 9 (2) :25.

[8]施建红.大批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9, 5 (1) :18.

[9]陈泳.医院经营战略选择的外部环境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3 (19) :80.

[10]印爱平, 李会廷, 胡承明, 等.医学生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研究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1) :92-94.

高风险患者 篇2

一、危重患者由工作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响应处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抢救工作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危重、躁动患者的病床应有床档防护,必要时给予适当约束,避免坠床。

四、及时、清晰、准确地做好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并签名。

五、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保持患者全身清洁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痕迹,保证患者卧位舒适,床单位整洁,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服。

六、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及报警的排除,仪器报警时能及时判断处理。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护士应沉着、熟练地应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预案。

七、做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手卫生,患者使用的仪器及物品要专人专用,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医源性感染。

八、保证各种管道畅通并妥善固定,防止管路滑脱。

九、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手术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治疗用药、饮食、护理要点、重要的辅助检查、心理状况等。

十、护士长每日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导整改,每月分析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制定整改措施并加强落实,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提高。

十一、护理部定期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督导、分析与整改,保证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一、通过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和护理服务需求。

二、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的重点包括:病情评估、管道评估、跌倒评估、坠床评估、压疮评估及其他风险评估。

三、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工作应由责任护士完成,班班评估并记录。

四、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在1小时内完成,对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需抢救的病人可延时评估,抢救完毕后及时评估。

五、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及时化解护理风险。

高风险患者 篇3

【关键词】高原;眼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26-01

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降低护理 ,探讨眼科护理中的风险相关因素与防范措施。

防范对策:

1、语言:我区地处高原,以藏族群众居多,很多群众听不懂汉语,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请懂汉藏语言的同志进行翻译,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克服语言交流障碍,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不适和需求,以促进疾病的转归。

2、心理防范对策:在我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的研究中显示眼科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为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孤独、失助及期待心理,造成患者不良情绪的因素主要有病情严重、视力缺陷、对手术的本能恐惧心理等。眼科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需先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与要求,协助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详细耐心的解释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方式、疗效及术后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属的工作,让患者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从而树立其健康乐观的精神。

3、睡眠障碍防范对策:长期卧床、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易使得患者睡眠状态出现紊乱。眼科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尽快的适应住院环境,并灵活制订操作时间,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每天按时上床睡觉、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睡觉前喝热牛奶等。减轻疼痛、药物、噪声对患者睡眠的影响。

4、便秘防范对策:便秘是我区眼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这与高原地区居民生活习惯有关。高原藏族群众食用肉食较多,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摄入较少。其不仅让患者痛苦不堪,还易引起缝线脱落、虹膜脱出、伤口裂开、眼压升高、植片移位等并发症。眼科护理人员需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协助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方法,对便秘积者可给轻泻剂、甘油栓、开塞露或小肥皂条塞于肛内通便或灌肠。

5、生活能力防范对策:眼睛不适是造成患者生活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眼科医护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起居,让患者消除因眼疾带来的生活不适。病房内需保持地面平整、无障碍物,病床旁需保持呼叫系统性能良好,走廊、厕所的栏杆需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无损坏。

6、体位防范对策:长时间的强迫体位患者易引起肩酸痛、胸闷、肢体麻木等不适。眼科医护人员需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告知特殊体位的重要性,利于护理方法与护理工具来缓解患者的不适。如为患者轻轻按摩肢体、颈部,用海绵垫、软枕、气圈等护理工具,垫于下颌部、额部、肘部、胸腹部下,采用正确的体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风险患者 篇4

1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以我院2 0 1 3 年5 月- 2 0 1 4 年5 月接收的6 8 例胃肠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3 2 例, 女性3 6 例;年龄1 8 ~ 7 1 岁, 平均 (4 4 .7 ±1 . 2) 岁;其中胃溃疡恶变1 2 例, 胃癌1 1 例, 胃癌术后复发1 例, 胃溃疡5 例, 残胃癌复发、永久结肠造口处狭窄分别为2 例、1 例, 直肠癌、结肠癌分别为7例、4 例, 回肠恶性淋巴瘤、回盲部肿瘤分别为3 例、3 例, 结肠穿孔并腹腔肿瘤广泛转移、肠外瘘分别为4 例、5 例, 根据患者病症不同均对不同的手术方式加以选择, 并观察其术后情况。

1 . 2方法将该6 8 例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和预防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将同期接收但没有实施高危因素干预及预防的1 6 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干预与预防措施, 主要针对患者原发疾病、心理因素和营养因素, 具体包括对原发病的干预与预防, 对患者心理的干预及对患者营养方面因素的干预与预防。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分析观察组的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 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 , 住院时间为 (16.1±4.6) d;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5% , 住院时间为 (23.3±5.0) d;观察组无论在并发症发生率还是在住院时间上均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3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施行后, 通常会存在15% ~ 40% 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概率, 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为了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对影响胃肠外科手术的危险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 并通过对患者危险因素的评估给予患者相应的干预与预防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胃肠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比较普遍的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为患者原发疾病因素, 嗜铬细胞瘤、心脏病、甲亢都是可能诱发胃肠道疾病的原发病, 在对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使用过程中, 其监测的重要指标中应包含肝功能、血糖、心脏征象等[2]。所以, 对患者原发病的处理, 可有利于患者胃肠病的解除, 规避潜在的危险因素。其二为心理因素, 患者处于胃肠疾病且需要进行手术时, 往往精神会比较紧张, 容易出现恐惧、担忧等情绪, 促使患者生理指标可能由此发生变化, 不利于手术效果[3]。其三, 术后早期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胃肠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 胃排空障碍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4]。其中手术前患者自身营养的好坏, 也关系着手术并发症的增加与否。通常, 胃肠疾病患者大约5 0.0% 都存在营养不良现象, 病情越严重营养不良发生率越高, 胃肠外科手术的危险性也会随之增加。

在原发病因素的干预与预防上, 医务人员应根据各种因素的不同, 做好预估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信息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原发病对症治疗, 使患者处于良好的身体状况中接受手术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还必须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发生较轻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预防, 积极避免原发病诱导因素, 降低其诱发胃肠疾病的概率。在心理因素的干预与预防中, 医护人员必须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历病情, 熟悉患者个人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生理指标的同时, 重视对其精神情况的观察[5]。在手术前还需做好对手术所用仪器性能的检查工作, 避免手术中任何差错的出现。在营养因素的干预和预防上, 医务人员应根据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 准确评估患者营养水平, 针对患者所缺失的营养, 为患者搭配与其自身状况相符合的饮食清单, 从而促进患者更快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 为患者手术效果提供身体保证。

研究结果表明, 对胃肠外科手术高危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预防护理, 可促进其临床状况实现大幅改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37.5 % , 实施干预和预防护理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3% , 远低于对照组, 且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短, 显示了干预和预防护理在胃肠外科手术高危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巨大促进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波.重视胃肠外科围术期基本问题的处理[J].人民军医, 2010, 9 (9) :44-45.

[2]路忠志.POSSUM及P-POSSUM对胃肠外科手术风险度的评价[D].泸州医学院, 2009 (5) :11-12.

[3]蔡珂, 罗定存, 卢仙球.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 (2) :107-108.

[4]雷泽华, 张道宝, 俞慎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4) :789-791.

高风险患者 篇5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夏冬灵23150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要求和就医过程中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医学科学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疾病诊断的经验性、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疾病发展与变化的不可预知性及药物治疗与毒副反应共存的属性,还有病人体质的差异性。使医疗服务具有很高的风险[1]。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创伤部位特殊,病情复杂多变,护理操作多,属于高风险护理。本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一切的护理风险,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08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79例。男50例,女29例,年龄6~77岁,平均年龄49.93岁,平均住院16.75日。对病例中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1 79例护理病例中的护理问题

排序项目出现频次百分比(%)1脑组织灌注异常79100

2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79100

3知识缺乏79100

4自理缺陷79100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7594.94 6营养失调6582.28 7有感染的危险4658.238有受伤的危险4556.96 9肢体废用综合症3544.30 10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240.51 11体温异常:表现为中枢性高热2227.85 12呼吸模式改变67.59

13组织灌注不足56.33护理风险分析

2.1 疾病方面

2.1.1 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多有关。脑组织灌注减少加重脑细胞缺氧,脑细胞水肿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有脑疝发生的危险,危及生命。

2.1.2 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意识不清、呕吐、咳嗽反射障碍有关。因此会有窒息、气体交换障碍、肺部感染等危险。

2.1.3 知识缺乏:护士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不只是看其文化程度,主要是评估其对颅脑损伤的了解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均属于缺乏之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用药常识及配合治疗护理等方面缺乏了解,若卫生宣教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许多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2.1.4 自理缺陷:与意识不清、卧床有关。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及其他的生活。若护理不到位,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1.5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意识不清、躁动、长期卧床及汗液、大、小便刺激有关。主要是肢体屈曲部、臀裂、骨隆突处。

2.1.6 营养失调:与意识不清不能进食,及颅脑损伤后营养消耗增多有关。急性期由静脉补给,伤后及早鼻饲营养,有利于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营养促进康复。

[2]。若鼻饲饮食类别、量、温度不适会出现鼻饲并发症。

2.1.7 有感染的危险:主要表现有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与病情严重,机体抵抗力下降及各种侵袭性操作有关。如:开放性颅脑损伤,颅内手术;肺挫伤、肺部痰液淤积、吸痰及保留导尿等。

2.1.8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不清、躁动有关,此类病人易发生坠床或出现新的创伤,不正确使用热水袋会发生烫伤。外伤性癫痫抽搐时有舌咬伤的风险。外伤性精神症状所致的创伤。

2.1.9 肢体废用综合症的危险:颅脑损伤后常有四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早期若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而影响其功能。

2.1.10 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早预防。

2.1.11 体温异常:表现为中枢性高热,体温高不易退,常需要物理降温,甚至应用冬眠。若观察或护理不当会出现冻伤或其他意外发生。

2.1.12 呼吸模式改变:与无自主呼吸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关。此时患者病情危重,病人家属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稍有不甚,就会发生纠纷。

2.1.13 组织灌注不足:与多发伤、复合伤大量失血致休克;或循环中枢受损有关。组织灌注不足,局部缺氧出现多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在应用升压药维持血压时,升压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或坏死。

2.2 病人及家属态度方面

病人及家属对病情的复杂性及严重性缺乏了解,而且有些病人住院时间长,花费大,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使病人及家属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当病情发展时,他们就会认为是医护人员的责任、过错。另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都系纠纷、车祸,事出突然,病人及其家属情绪激动甚至无理取闹,把矛头指向医院及工作人员而造成不良影响。

2.3 护理人员方面

另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多变、易发生意外,护理人员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首先,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工作中不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或不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原则去做,如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出现发错药、打错针。其次,护理人员不足,加上护理人员怀孕请假、产假、探亲假.造成上班人员明显缺编,不能满足护理工作需要。遇到危重或抢救病人,由于人员少往往顾此失彼,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再次,近几年低年资护士增多, 技术操作熟练程度欠缺,经验不足, 工作没有预见性,甚至责任心不强,护理不到位等,极易产生各种外伤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2.4 其它方面的影响

留置针的应用给机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无菌操作不严格、留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的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另外有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尼莫地平的使用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护理对策

3.1 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严格遵守《分级护理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查房、会诊制度》,建立《护理给

药差错登记》、《皮肤压疮观察记录》、《医疗护理纠纷或事故处理程序》、《各种导管防滑脱管理》、《病人防跌倒管理》、《呼吸机应用与管理》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遵守规章制度是一种既保护患者又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提高护士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3.2 病情观察 重点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血压、呼吸及体温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15~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1次。伤后六小时复查头颅CT检查,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重症病人行B超、CT、MRI等辅助检查,在运送、检查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需医务人员陪同以便采取应急措施;重症病人密切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状、色泽,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

3.3 保持呼吸道畅 及时清除口、鼻呕吐物,不能自行咳嗽、咳痰者在无菌操作下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同时加强呼吸道湿化管理,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专人管理,备齐各类急救药品及器械,做好停电等特殊情况时的各种应急准备。

3.4 确立高危人群,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 根据病情确立高危人群,加强基础护理、补偿生活护理,对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响应的措施,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卧床者予生活护理、基础护理;鼻饲依据患者的个性化特征[3],选择鼻饲的种类、温度;呕吐频繁者,注意清理呼吸道预防误吸;躁动者使用约束具防止坠床;昏迷、年老、消瘦者预防压疮的发生;肢体活动障碍者,早期肢体予功能位,并加强肢体功能被动运动;留置针的应用要严格消毒,留置时间不超过3~5天。以减轻对局部血管的损害。

3.5 加强卫生宣教,减少危险因素 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当天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呼叫系统使用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意识、肌力、肌张力、视力、步态、生活自理情况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根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健康宣教;3天内护士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教,护士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的检查,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考核挂勾。给患者加用床档保护,指导患者及家属活动时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热水袋时要指导使用温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烫伤;长期卧床要经常变换体位,以防出现压疮及坠积性肺炎;鼻饲时要将床头抬高,并保持床头抬高体位,鼻饲后30min尽量不给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总之,掌握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安全的威胁。

3.6 要求每位护士掌握科内常规用药的药理知识,包括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对特殊用药、新特药及时查阅说明书,护士药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护士用药风险意识的强弱。如甘露醇应用的速度、频次与效果的观察;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可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的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应有意识地、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小结

护理风险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 ,从病人入院开始,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都会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痛苦甚至无法挽回的损失,护士应对本科室疾病的护理风险进行确定、评估,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或消除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高风险患者 篇6

中国心脏猝死人数每年高达50余万例

近日,中国心律失常联盟“2013年心脏节律周活动”正式启动,今年主题为“远离猝死,从‘心’做起”,旨在唤起公众对心脏猝死严峻性的认识。中国心律失常联盟的资料显示,中国心脏猝死的总人数高达每年50余万例。发生猝死后的几分钟内是抢救的最佳时机,但由于民众普遍缺乏猝死急救技能,心脏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失常联盟主席郭继鸿介绍,应向民众普及系统的急救培训,包括如何拨打急救电话、如何进行胸外按压、如何使用自动除颤器等急救技能,使更多的百姓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

近六成受访者不识黄斑变性

《老年黄斑变性白皮书》近日发布,结果显示,有68%的人表示不清楚黄斑变性的症状,近六成参与者甚至误认为黄斑是眼睛里长出的黄色斑块或从未听说过黄斑。老年黄斑变性是引起50岁及以上人群重度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球成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教授介绍,“黄斑”并不是“斑”,它是眼底视网膜上一个生理区域,是决定视功能的重要部位,一旦黄斑区出现病变,就会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或视物变形等病状。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指出,早发现、早检测和早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维持和提升现有视力,对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至关重要。老年黄斑变性(AMD)国际联盟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眼底检查。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两成是未孕女性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红房子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在罹患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有21%为未孕年轻女性,以往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的宫颈癌,正悄悄逼近30岁至40岁的女性,妇科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每年都做妇科检查的女性只占49.7%,有50.3%的女性做妇检时间间隔在一年以上。不少女性对妇科检查存在心理障碍。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表示,已婚妇女一定要重视妇科普查,尤其是有性生活但未生育的妇女,一旦发现有生殖系统病变,要尽早治疗。

声音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过头 增加痴呆风险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是越低越好,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过头,反而可能伤害身体。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时间血糖偏低,患痴呆症的概率是其他患者的2倍以上,如果糖尿病患者有记忆障碍,则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症。研究人员表示,这很可能是因为低血糖症会减少大脑糖分补给,导致大脑受损。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稳定虽然很重要,不过,如果患者时常出现低血糖症,应及时调整控制血糖的方案。

平衡膳食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研究员近日指出,近十年,中国城市居民的营养状况有一定改善,营养不良率减少,但值得重视的是,超重和肥胖率持续增加。最新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超重率已达32.4%,肥胖率达到13.2%,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有所增长。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宋军介绍,我国公众整体的营养健康素养并不乐观,平衡膳食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特别是年轻人对营养不够重视。专家强调,营养比美食重要,吃得香更要吃得健康。

我国房颤知晓率、治疗率极低

近日,在第三届房颤高峰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常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从新教授介绍,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患者约有8000万人,但知晓率和治疗率极低。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其发病率随年纪的增长而增加,我国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房颤发病率高达8%~10%。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指出,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6倍,20%以上的卒中(中风)归因于房颤。已经发生中风的房颤患者在中风急性期后,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良好的情况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助于预防复发。专家呼吁,房颤确诊后应尽早积极治疗。

蛋白质提高老人身体活动度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老年人本身功能就处于衰退趋势中,若再有疾病缠身,那么,体弱加上多病会大大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补充蛋白质可以帮助体弱的老年人改善身体功能。韩国研究人员对87位体弱的老年人进行了研究,他们被分成两组,随机给予蛋白质补充剂和安慰剂。12周后,补充蛋白质的受试者身体活动能力平均提高了5.9%,而对照组无改善;同时,补充组的步行速度降低了1%,而对照组却降低了11.3%。研究人员指出,补充蛋白质在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中取得了较明显的身体活动能力的改善,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并减少对医疗和护理机构的负担。

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改善情绪

护理风险管理与患者安全 篇7

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安全屏障系统

1.1 护理安全屏障机构的设置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医疗护理安全专职机构, 全面负责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其任务是监督医院和医护人员, 旨在将意外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专职人员可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患者安全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 使患者安全管理有章可循。专职人员定期进行全院护理安全工作交叉评估、检查, 以确保患者安全, 促进质量改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职业道德、风险与法律意识的教育, 使其行为观念依照医疗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卫生部颁发的条例和规章、诊疗护理常规、规范及流程等。认真履行安全告知义务, 告知患者病情、诊疗护理措施、操作风险等。尊重患者合法权益, 使潜在的护理风险得以控制。树立证据意识, 按规定书写护理文件, 强调证据保全意识。专职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因素, 针对重点问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对象、重点患者实施重点管理。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紧密相连,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护理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控制。

1.2 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临床工作实际, 识别、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相关因素。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类, 把相关风险因素转化为管理指标, 将定性评价量化为指标的权重, 研究一套适合医院管理层使用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3]。在此基础上还应深入进行风险应对措施的研究, 包括风险的防范、处理以及善后工作, 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 切实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3]。

1.3 构建护理安全文化氛围

1.3.1 建立不良事件自愿上报分析系统:

目的在于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上报护理安全事故, 营造合法化、自愿化的安全事故氛围[4]。首先需要护理人员关注患者安全, 正确对待护理缺陷并及时报告。让所有护理人员从差错中得到警示, 通过分析能准确查对差错发生的原因, 尽早发现不安全因素, 更好地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护理缺陷上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1.3.2 护理经验技术与风险管理:

技术经验与安全有内在的联系, 技术的不断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技术向经验转化, 经验又提高了技能, 成为防止护理事故发生的宝贵经验[4]。笔者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应充分调动高资历护士的积极性, 发挥其参与风险管理的作用, 因为护士是降低风险的实施者、参与风险管理的在职教育者、风险管理成效的评价者, 比单纯的管理者更能起到全面的防微杜渐的作用。

1.3.3 护患沟通与风险管理:

护患间良好的沟通、理解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可鼓励和吸收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医护与患者间的交流和健康信息的传播, 患者反馈的信息和改进意见, 对不良事件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应认真对待。逐步形成患者参与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 最终实现患者安全的目标。

2 建立护理风险安全屏障系统的重要意义

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有助于管理者系统地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风险的识别是管理的基础, 明确各风险因素的不同影响力, 提示管理者对日常护理工作中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加以重视, 有利于管理者积极思考存在的问题, 将其对差错的处置行为变为对风险的控制行为, 有助于管理者查找风险事件的根源以及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护理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和抢救等各环节, 因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对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测意识, 增强风险鉴别能力, 减少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 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风险管理, 积极完善相关环节, 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确保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还可以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以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医院造成的间接损失[3]。

参考文献

[1]许萍, 孔令曼, 秦婷.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1) :9-11.

[2]许萍, 杨兴辰, 樊震林, 等.医疗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5) :313-316.

[3]程凌燕, 蔡金华, 李加宁, 等.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12 (9) :10-11.

眼科患者风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 篇8

1眼科护理风险因素

1.1 专科疾病因素

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均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缩小、对比度降低、暗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 术眼敷料包扎患者行动不便, 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 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使眼科患者发生跌倒、碰伤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增高。护士多为眼科专科护士, 对患者全身病情估计不足, 解决问题的经验不够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

1.2 治疗、护理水平不过硬

眼科是一门专科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科学性、技术性, 整个操作都要轻柔, 尚护士业务技术不熟练, 加之动作粗暴, 可导致眼睛损伤。

1.3 护士责任心不强

执行医嘱有误, 未认真核对医嘱, 如:打错针、发错药;青光眼患者滴阿托品是严重差错, 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手术前未再次确认患者及眼别, 发生术眼错误, 后果不堪设想。

1.4 暗室问题

暗室是眼科患者接受检查的主要场所, 室内光线暗淡, 贵重光学仪器多, 容易碰撞, 导致损坏, 还可威胁人身安全。

1.5 服药安全问题

由于眼科老年患者居多, 服药种类也多, 在服药过程中易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等安全隐患, 有研究表明, 54%老年住院患者曾发生过忘记服药, 25%患者曾有不能按时服药的现象, 28%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曾发生丢失、撒落药物的现象, 47%老年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曾发生过呛咳[2]。

1.6 知情告知不具体

如因眼内的惰性气体在高空中会急剧膨胀可引起高眼压等并发症, 故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注入的患者应禁止乘坐飞机;某些眼药可引起眼部过敏, 导致红肿、角膜损害, 最终引起视力下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可发生中毒, 引发全身症状等。

1.7 患者请假问题

虽然医院大都禁止住院患者请假外出, 但是许多有一定视力障碍却尚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仍擅自离开医院, 给治疗、护理工作带来不便, 而院外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向护理安全提出了挑战。

1.8 护理人员问题

护士法律意识薄弱,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缺乏法律知识教育, 护士只注重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 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 在工作过程中, 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不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执行, 护理从业人员低龄化, 安全预防意识不强等。此外, 护理人员缺编, 护士配备不足与工作量不成比例, 护士过于繁忙超负荷工作使护理风险上升[3]。

2护理对策

2.1 把好关键过程

强化护理工作的关键过程管理, 例如:碰伤防护措施把好健康教育关, 在患者人院时护士必须以手拉手方式带领患者熟悉住院环境, 按照《健康教育标准操作规程》和《眼科护理常规手册》, 告知患者术后禁忌内容, 必要时佩带防护眼罩, 防止碰伤术眼, 指导患者进行自护能力训练, 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把好基础护理关, 对手术后和卧床时间久后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个30s, 即醒后30s再坐起, 坐起30s后再站立, 站立30s后再行走。任何临床活动, 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 都有风险, 眼科病房大部分为低视力或视盲者, 要充分预测患者跌倒的危险, 病房及走廊通道应保持无障碍物, 地面有防滑设施。

2.2 规范眼科护理技术操作, 避免患者眼部受伤

为防止眼损伤, 操作时要求轻、 稳、 准, 对不同年资不同职称护士的技术操作有严格要求, 技术操作考核合格才在患者身上操作, 这是避免患者眼部受伤和不适的有效方法。

2.3 重视安全教育

规定的教育内容要及时告知患者, 避免带来安全问题, 通过文件形成, 将告知事项规定下来, 规范护理人员的告知行为, 从而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和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 如:向新患者介绍住院环境, 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有事外出, 请向护士说明, 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医院, 否则发生意外后果自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所服药物及药物毒性注意事项等,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每位患者的病情, 安全意识要以细节培养, 提前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4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对于暗室问题, 应制定暗室安全管理制度, 暗室内各仪器摆放位置合理, 强调所有患者进出暗室前均应先开照明灯, 在医护人员扶持下进出暗室;护士应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 术前准备时需由2人准确核对术眼后才能送入手术室, 发口服药时应坚持“看服到口”的原则, 以避免患者 ( 尤其是老年人) 在服药过程中发生错服或漏服, 发生误吸等意外;按照护理级别的要求及时巡视病房, 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 提供护理服务,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2.5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减轻护士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长排班要根据每个护士的年龄、个性、业务技术、工作能力等合理安排, 在节假日实行听班制, 随时听从调遣。此外, 护士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可系统学习以下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与护生的法律责任》、《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等, 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护理教育, 规范眼科护士的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眼科,风险因素,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吴秋香, 黄星.住院老年患者服药过程安全管理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5) :52-53.

[2]姜青丽, 陈桂云, 吴云燕.健康教育在眼科病房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2) :148.

高风险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体外受精 (IVF) 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 (ICSI) 周期诊断为OHSS高风险的不孕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给患者充分解释治疗过程及潜在风险后由其自主选择新鲜胚胎移植或全胚冷冻后择期冻胚移植, 分为鲜胚组67例和冻胚组63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控制性促排卵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在注射hC G当日起, 所有的入选患者预防性每天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500~1000ml, 根据症状好转情况调节用量, 必要时输注人体白蛋白10~40g或合理使用其他治疗, 直至症状减轻或消失。冻胚移植组的胚胎都采用玻璃化冷冻技术, 后期择期冻胚移植主要采用雌孕激素替代或自然周期准备内膜[2]。生化妊娠结果在胚胎移植后14d, 通过检测血或尿β-hC G来确定。此外, 在移植后的4周和8周, 均需超声观察孕囊个数及胚芽和胎心情况, 宫内或宫外见到妊娠囊即确定为临床妊娠[3]。

注:与鲜胚组比较, *P<0.05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年限一般情况及促性腺激素平均用量和促性腺激素平均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水平 (hC G日E2水平) 、卵泡数和获卵数。对比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产科并发症和OHSS发生率的妊娠结局指标、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早产率的分娩情况及新生儿例数、体质量、胎儿宫内窘迫、低体质量出生儿例数等新生儿质量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结局相关指标

冻胚组种植率为42.86% (54/126) 高于鲜胚组的28.36% (38/134) , 妊娠率为68.25% (43/63) 高于鲜胚组的43.28% (29/67) , 活产率为57.14% (36/63) 高于鲜胚组的35.82% (24/67)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2组异位妊娠率、流产率、产科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冻胚组患者发生OHSS 2例 (3.17%) , 均为早发性OHSS, 鲜胚组发生OHSS 10例 (14.93%) , 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中迟发性OHSS 7例。

2.2 分娩及新生儿情况

冻胚组36例新生儿早产2例 (5.56%) , 均为低体质量儿, 34例足月儿中低体质量儿1例。鲜胚组24例新生儿中早产6例 (25.00%) , 其中低体质量儿2例;18例足月儿中低体质量儿1例。冻胚组的早产率低于鲜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新生儿双胎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新生儿质量方面, 2组在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及低体质量出生儿 (<2500g) 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现今社会, 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孕不育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冻融胚胎移植技术是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重要衍生技术, 其能在保证胚胎质量的前提下, 在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优于新鲜胚胎移植, 因此广泛应用于辅助生殖的临床领域。随着技术的逐步改革和进步, 2009年来玻璃冷冻技术更是由于其操作简便快捷、于新鲜周期因并发症或其他原因不适合胚胎移植患者的辅助避免冰晶形成而保证胚胎质量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在生殖上。新鲜胚胎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技术各有优缺点, 一直是辅助生殖临床上备受关注和颇有争议的议题。在辅助生殖技术的超促排卵后, 易引起卵巢过度刺激征, 大量促性腺激素的应用会引起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 子宫内膜在形态和功能方面发生改变, 将不利于胚胎着床而降低妊娠成功率[4]。另一方面, 控制性超促排卵后, 子宫内膜上的雌二醇和孕酮的受体表达明显改变, 使子宫内膜发育明显提前, 会引起子宫内膜与胚胎发育不同步而影响胚胎着床[1,5]。因此, 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因子宫内膜更接近自然妊娠状态而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OHSS是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 目前发病机制尚无完全阐明, 主要与超剂量促性腺激素的应用密切相关。预防和及时发现OHSS是治疗的关键, 目前临床主要是通过注射hC G日血清E2水平和取卵数进行预测[6]。OHSS患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反应会对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产生不良影响, 造成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临床研究发现如果在新鲜周期植入胚胎常常会使OHSS病情加重, 因此对于诊断为OHSS高风险的患者, 我们在胚胎移植方法上应该更加慎重[5]。本文结果发现对于OHSS高风险患者, 冻胚组的妊娠率和种植率、活产率明显高于新鲜胚胎移植组, 而且OHSS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这与Roque等[7]、Absalan等[8]、侯晓妮等[1]众多研究数据得出的冻胚移植较新鲜胚移植有更高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相一致。此外, Shi等[9]的研究发现对于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助孕的患者, 选择冻胚移植进行胚胎移植不仅可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能增加活产率, 与本文得到的结果相类似。此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冻融胚胎移植组患者的早产率明显低于新鲜胚胎移植组 (P<0.05) , 与Imudia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以上结果都在提示建议对于OHSS高危患者, 应该采用全胚冷冻, 再择期行冻胚移植, 有助于提高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活产率, 同时能降低OHSS患病率与早产儿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 高风险患者行新鲜胚胎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辅助妊娠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体外受精 (IVF) 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 (ICSI) 周期诊断为OHSS高风险的不孕患者130例, 在给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由其选择新鲜胚胎移植或全胚冷冻后择期冻胚移植, 分为鲜胚组67例和冻胚组63例, 对比分析行不同移植技术后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质量和OHSS发病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对于OHSS高风险患者, 冻胚组的种植率、妊娠率、活产率明显高于鲜胚组 (P<0.05或P<0.01) , 而且OHSS发生率明显低于鲜胚组 (P<0.05) , 早产率明显低于鲜胚组 (P<0.05) 。结论 对于OHSS高危患者, 应该采用全胚冷冻, 再择期行冻胚移植, 有助于提高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活产率, 同时能降低OHSS患病率与早产儿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新鲜胚胎移植,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侯晓妮, 王俊霞, 王玢, 等.卵巢过度刺激高风险患者全胚冷冻后择期移植妊娠结局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 2014, 23 (5) :376-379.

[2]潘乐乐, 杨洁, 肖国宏, 等.新鲜和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异位妊娠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生殖与避孕, 2015, 35 (9) :606-611.

[3]万利静.影响冻融胚胎移植结局的因素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 2014.

[4]周卉, 谢青贞.全胚冷冻后首次冻融胚胎移植与新鲜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22 (11) :747-751.

[5]柳胜贤.新鲜胚胎移植和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4 (29) :4121-4123.

[6]黄家佳, 杨健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 2011, 31 (4) :283-287.

[7]Roque M, Lattes K, Serra S, et al.Fresh embryo transfer versus frozen embryo transfer i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cycles: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ertil Steril, 2013, 99 (1) :156-162.

[8]Absalan F, Ghannadi A, Kazerooni M.Reproductive outcome following thawed embryo transfer in management of ovarian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J].J Reprod Infertil, 2013, 4 (3) :133-137.

[9]Shi Y, Wei D, Liang X, et al.Live birth after fresh embryo transfer vs elective embryo cryopreservation/frozen embryo transfer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undergoing IVF (Fre Fro-PCOS) :study protocol for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Trials, 2014, 2 (15) :154.

肾脏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 篇10

关键词:营养风险,营养不良,营养风险筛查2002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 作为营养筛查工具[1]。为此, 笔者对肾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以便于优化早期的营养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我院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选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4—10月肾脏内科住院患者139例, 住院时间均在6个月以内。其中男57例, 女82例;年龄19~88岁, 平均 (59.8±17.4) 岁。本方案得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参与者签署同意书。

1.2评估方法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筛查在患者住院后的48小时之内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包含:体重指数 (BMI) 、近期体重变化、饮食摄入量变化、疾病严重情况和年龄5项指标 (表1) 。此筛查中, 年龄≥70岁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风险因子。若患者年龄≥7 0岁, 即加1分作为年龄调整得分。评分数值≥3定义为营养风险。

当患者出现水肿很难获得准确的BMI时, 用血清白蛋白 (ALB) 代替BMI, ALB<30g/L时, 评分>3。满足下述两项诊断标准中至少1项即可诊断营养不良: (1) BMI<1 8.5 kg/m2并伴有一般状况差, 或无准确B MI以血清白蛋白<30g/L; (2) 最近1个月体重下降超过5%或最近3个月体重下降超过1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存在营养风险39例 (28.1%) , 其中成年患者17例, 老年患者22例;不存在营养风险100例 (71.9%) 。

2.1.1 B MI能得到B M I值的有8 0例 (5 7.6%) , 平均 (22.5±4.7) kg/m2:其中低体重14例 (17.5%) , 理想体重42例 (52.5%) , 超重或肥胖24例 (30.0%) 。以ALB代替的有59例 (42.4%) , 平均 (35.1±5.5) g/L:其中<30g/L 7例 (11.9%) , 正常52例 (88.1%) 。

2.1.2年龄<70岁9 3例 (6 6.9%) , ≥70岁4 6例 (33.1%) 。

2.1.3疾病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7 9例 (5 6.8%) , 泌尿系感染15例 (10.8%) , 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 (6.5%) , 肾囊肿6例 (4.3%) ,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各4例 (各2.9%) , 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 (2.2%) , 多囊肾2例 (1.4%) , 其他少见疾病17例 (12.2%) 。

2.1.4食物摄入1周内食物摄入减少:76%~100% (3分) 1例 (0.7%) , 25%~50% (1分) 36例 (25.9%) , 0~2 5% (0分) 1 02例 (7 3.4%) 。

2.1.5体重减轻存在4例 (2.9%) , 不存在1 3 5例 (97.1%) 。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28.1% (39/139) 的肾脏内科住院患者具有营养风险, 营养不良率15.1% (21/139) 。与方仕等[2]报道的营养不良率15.8%、营养风险率25.1%和蒋朱明等[3]报道的营养不足率14.1%、营养风险率25.5%相似, 而低于谭荣韶等[4]关于广州市部分医院肾脏内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率21.7% (82/378) , 此分歧可能是由于人群特征、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 样本大小及年龄的差别, 疾病类别不同造成。

本文中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营养风险率66.7%, 占所有疾病分类比重最高, 但笔者并未分析其基础疾病。谭荣韶等[4]提出应加强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营养监测, 关注其营养状况, 延缓或改善其演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状况。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率较高, 与老年人很难得到较好的健康护理及与不稳定的经济状态有关, 提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 应更加关注肾脏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

本次营养风险筛查2002中包括体重减轻情况和BMI值, 对于不能得到BMI值的患者, 使用生化指标ALB来替代。患者的食物摄入情况将优先于体重减轻及BMI值或ALB值关于患者营养状况的体现, 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及早发现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 着力改善患者的食欲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

[2]方仕, 麦海妍, 卢味, 等.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5) :574.

[3]蒋朱明, 于康, 朱赛楠, 等.我国东、中、西部中小医院住院患者营养不良 (不足) 、营养风险、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 (中期小结) [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 16 (6) :338.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比男性更大 篇11

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中,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分别占总死亡率的37.8%和35.9%,均高于男性。

一、女性冠心病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死亡

心脏与自己的拳头大小相当,女性心脏的大小与重量均低于男性,供应心肌细胞营养的冠状动脉血管较男性细小。从物理角度考虑,较细小的血管易被脱落的粥样硬化斑块堵住,从而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女性冠状动脉的细小,直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总体来说,女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逊色于男性。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溶栓治疗的女性心肌梗死绝对死亡率高于男性。女性患者溶栓治疗时更易发生出血并发症,溶栓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

进一步研究认为,女.陛心脏病发作较男性更易导致死亡的现象,不能用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来解释。这是因为女性的微血管功能即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比男性差,可能是造成心脏病及死亡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的微血管系统富于肌性,即血管壁肌肉增厚时,可导致血管壁的僵硬,从而失去调节血液的功能,致使心肌微循环功能失调,心肌灌注异常,引发心肌缺血。微小血管的结构损伤还可表现为微小血管的栓塞,非阻塞性、不稳定的小斑块破裂,促使血栓形成,是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二、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高于男性

妇女在绝经期后(包括自然绝经或卵巢切除术后),内源性雌激素的减少带来体内一系列变化,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45岁以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下降,患冠心病的概率逐年增高。

三、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大多数男性冠心病患者在就医时会告诉医生,有较明显的心前区不适,尤其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会产生压榨性的心前区闷痛。而女性患者往往主诉多,很多症状与典型的冠心病临床表现不相符。如周身乏力、头晕、烦躁失眠、精神委靡、腹痛、腹胀、暖气、恶心,这些症状有时很难与冠心病联系起来。

四、女性冠心病患者高发的危险因素

临床证明,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饮酒过度和压力过大九大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从血脂水平看,与同年龄段男性相比,20-50岁的女性血脂水平更高,女性更年期后,血胆固醇水平会进一步升高;从调脂的角度看,男性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每增加1%,冠心病风险下降3%-5%,而女性仅下降2%。另外,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是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在男性冠心病中的意义目前尚未明确。绝经后的女性中,患高血压的比例高达75%,并且在降压药的使用率和血压控制率方面均逊于男性。与男性相比,吸烟使女性更易出现心、肺、血管的伤害效应,危害更大。女性糖尿病患者较男性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且发病年龄较男性更早。

五、女性如何筛查冠心病

提高对女性患者进行筛查的警觉性,是改善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前提。现将临床常用的负荷试验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运动心电图检查

对于基线心电图无异常、能在踏板或脚踏车上运动者,可做运动心电图检查。而有左束支传导阻滞、ST段压低超过1厘米,预激综合征、左室肥厚、基线起搏心室节律及地高辛所致ST-T段异常等心电图证据者,均不适于安排单纯运动心电图负荷检查。与男性相比,女性运动心电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偏低。

2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运动或药物(常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超过运动心电图检查。该检查不使用放射性物质,妊娠并非禁忌证,更适于年轻女性。运动主要是指踏板或卧位蹬车。使用卧位蹬车的益处是,负荷超声成像可在峰运动时进行,易获取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组织多普勒指数。运动时如果诱发了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则提示该部位的心肌缺血。必要时使用造影剂增强心肌界限,可对左心室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可信度。此外,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还被用于评估主動脉狭窄的心输出量、压力梯度的改变以及心肌的状况。

3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查

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查较运动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高,尤其是对女性。对无法运动的患者,可根据其情况,选择联用药物如双嘧达莫、腺苷或多巴酚丁胺等来完成负荷试验。在注射核素示踪剂后,评价心肌灌注缺损的性质和范围,获取心肌运动前后的灌注状况,还可同时评估左、右心室腔的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

对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病变的女性冠心病患者,可能在运动期间仅出现心内膜下缺血,并不诱发ST段改变或心室壁的运动异常,该类患者可被心脏CT或磁共振成像检出。

4检查微血管状况

高风险患者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110例作为研究组和同期在我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 147例患者中, 男108例, 女39例, 年龄29~81岁, 平均年龄 (52±10.6) 岁, 研究组患者结合病史和肝脏影像学检查、血清甲胎蛋白 (AFP) 检查或者经肝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明确为HCC。对照组诊断符合2000年5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并结合相关检查排除HCC。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工作环境及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肝癌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HBV-DNA拷贝数、是否抗病毒治疗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若两代之内血亲患恶性肝癌则定义为肿瘤家族史阳性, 每天饮白酒150g以上、连续5年和每天吸烟达15支以上、连续5年分别表示饮酒史、吸烟史阳性。血清HBV-DNA>1000拷贝数/ml为阳性, 检测方法为PCR法, HBV血清学免疫标志物检测采用ELISA法, 上述试剂盒选自上海研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 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数量化赋值, 两组间变量的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种因素的OR值并选出有意义的指标, 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CC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见表1、2, 表1中性别、肝癌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未抗病毒、HBV-DNA阳性、HBeAg阴性伴HBV-DNA阳性进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方程。表2中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DNA水平及HBeAg (-) 伴HBV-DNA (+) 。

注:a表示t值。

3 讨论

HCC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和多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3], 肝炎病毒尤其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硬化、肝癌发生发展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嗜烟酒、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肝癌家族病史及HBV-DNA高复制状态也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HBV-DNA高复制作为高危因素, 可能与HBV-DNA整合到肝细胞后使抑癌基因p53发生缺失和突变有关。HBeAg阴性伴HBV-DNA阳性作为高危因素, 可能是HBV前C区A1896和BCP区T1762/A1764变异株存在增加了肝癌发生的危险性[4], 而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烟、酒作为高危因素, 无疑加重了作为解毒器官的肝脏负担, 糖尿病作为高危饮食, 可能与其引起的脂质代谢障碍、IGF-1诱导细胞增殖而加重基因损伤、大量自由基产生而形成DNA损伤和突变及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肝癌家族史阳性是环境致癌物在家族成员中的积累还是家族成员细胞遗传物质的先天不足尚需进一步探讨。此外, 研究表明[5]长期大量饮酒与HBV有协同作用, 促进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由此可见, 乙肝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因素较多, 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但是戒烟酒、规范性抗病毒治疗、治疗糖尿病均是延缓其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临床工作中应关注肝癌高危人群, 嘱咐患者定期随访, 以达到提高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摘要: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并发原发性肝癌110例和同期在我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37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DNA水平及HBeAg (-) 伴HBV-DNA (+) 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494 (1.2924.815) 、18.167 (2.262145.951) 、0.185 (0.1000.344) 、1.184 (1.0711.307) 、2.917 (2.0424.165) 结论:HBsAg阴性伴HBV-DNA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 抗病毒治疗及注意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危险因素,预防

参考文献

[1]孙文兵, 刘永雄.浅述肝癌治疗决策中的系统视角[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7 (12) :959-9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011年版) [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1, 16 (10) :929-946.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4]童颖, 杨甲梅.半肝血流完全阻断预防肝癌切除术中肿瘤播散的作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8 (7) :512-514.

上一篇:手机应用开发论文下一篇:分离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