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快乐学习论文

2024-06-20

趣味、快乐学习论文(共12篇)

趣味、快乐学习论文 篇1

一、巧用动作,辅助练习

脚内侧足弓部位踢毽是基本踢毽动作,它往往可以借助瑜伽的盘坐(两腿交叉或脚心对脚心盘膝而坐)提高柔韧,初始练习时可以双手向下按压膝关节,充分体验“膝关节外张,大腿外转,小腿内收,踝内展、脚平放”的踢毽子动作。另外,课堂上也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斗鸡”比赛和“脚斗士”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主动感知、充分体会基本的踢毽子动作,特别是大腿上提、小腿上摆,这些行之有效的辅助性练习方法,既加强了技术技能的迁移和转化,又使简单的辅助练习充满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提高了腿部的力量和关节的柔韧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借物激趣,乐学乐练

剪轻薄的铝制圆形平垫若干个,或者取若干个金属平垫、平钱,直接串放于毽颈处。踢毽子时,串在一起的金属相互碰撞而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在响声中趣味地练习,既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也可以有效转移踢毽子时产生的疲劳,使简单的踢毽子活动变得更有趣味。在练习踢毽子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毽子重量,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颜色的毽子。

三、趣味练习,促成技术

1.抛踢练习。初始练习时,可以采用抛毽—踢1次—接毽的练习方式,逐渐过渡到抛毽—踢2次—接毽,抛毽—踢3次—接毽,逐步提高要求、增加难度,慢慢达到成功地连续单脚盘踢状态。

2.空间限制练习。在场地中间划一个直径约2m的圆圈(圈的大小可根据学生能力调整),让学生在圈内进行原地踢毽子练习,踩线、出圈、毽子落地2次即算失败,即可换人练习。让学生在固定的区域内(减少走动、随意性),接受限地(原地)与限时的“零失误”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手段,做到少失误,还能提高和强化原地踢毽技术。

3.一毽、多毽练习。“一毽”练习即1名学生或多名学生利用1个毽子进行练习,如,1名学生自由踢(花毽),2名学生对踢,多名学生合踢、攻守中踢(相当于毽球比赛)等。“多毽”练习即1名学生多个毽子或多名学生多个毽子的练习,1名学生拿多个毽子进行练习或比赛,可以有效地增加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多名学生多个毽的踢法,可按方向轮流踢或无规律随意踢。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有计划地设置不同内容的练习。

4.练习。踢毽子也有一定的节奏,失去节奏,就打乱了步调,极易造成失败。可以每15秒为1个单元,要求踢8~10个,逐渐增加到30秒踢16~20个,45秒踢24~30个。如此循序渐进,在求提高、求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成功率,如30秒踢20~22个或23~25个,60秒踢45~47个或48~50个,逐步提高踢毽子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四、趣味活动,促进技能

闯关。“闯关”能有效激发学生斗志,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第1关:数10个数踢6次为过关;第2关:数30个数踢20次为过关;第3关:数60个数踢45次为过关;第4关:数100个数踢70次为过关。数数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不踢毽的同伴,踢的计数者可以是踢毽子的人,也可以是同伴帮数,这种做法既达到了相互观摩和学练的目的,又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互动效果。

五、激励评价,打造特色

为促进学生积极练习踢毽子,激发学生踢毽子的热情,可以采用踢毽考级的方式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能力资格认定。以1分钟踢毽为例,踢60~69次为初级踢毽能手,踢70~79次为三级踢毽能手,踢80~89次为二级踢毽能手,踢90~99次为一级踢毽能手,踢100次以上为高级踢毽能手。获得高级踢毽能手的学生,还可以再考花样踢毽等级,进而获得更高级别的荣誉称号,以此烘托和营造氛围,努力打造精品体育课程、特色体育项目,也为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术储备能量。

学练注意事项:1.加强左右脚的对等练习,协调左右脚的同等发展。2.正视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教学中要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考虑性别差异,注意区别对待。常规踢法是基石、是基础、是基本,花样踢法是引领、是目标、是时尚,在加强常规踢法的同时,还要注重非常规动作的引导和练习,使花样踢毽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时尚。4.引导学生将踢毽作为一种积极的锻炼方式、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娱乐、学会生活,进而把踢毽推广成为一种特色时尚运动、大众健身方式。

趣味、快乐学习论文 篇2

-----暨沙堤小学庆“六一”第三届趣味运动会

为了调动同学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充分落实阳光体育的精神实质,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6月1日下午二时整,沙堤小学庆“六一”第三届趣味运动会在学校操场隆重召开。

首先进行的是开幕式,由董校长致辞并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始,她希望各运动员在比赛中,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宗旨,树立新形象,展示新风貌。接着,紧张、活泼、有趣、好玩的竞技活动就正式登场了。

本次运动会按低中高年级分别设置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穿越呼拉圈、纸衣接力跑、海底传月、定点投篮是低年级的选择;螃蟹背西瓜、8字跳绳、盲人敲锣是中年级的最爱;背夹球、走履带、集体跳大绳是高年级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和欢呼声响彻云霄,运动会高潮跌宕 ……

趣味教学,快乐学习 篇3

关键词:游戏;小学数学;教学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无法较好地接受新事物,游戏是大多数教师均采用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文具体论述游戏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将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知识,思维方式也较为简单,因而也不适用于传统的通过二次提问教授新知识的教育方式。为此,教師要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就目前而言,把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们的青睐且效果良好。比如,在教学图形知识时,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将三张大小不同的彩纸发给每组,让学生自己裁剪出知晓的图形图案,若还能将这些图案与实际物体相连就更好了。最后比拼每个小组所剪图案的数量,以图形剪得最多、颜色利用最好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形式,既可使学生对图形概念有一清晰的掌握,进一步了解图案颜色,又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把游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一来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激发,另外也可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启发作用。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借助游戏完成这一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两人,进行黑白棋游戏。二人分别执黑棋与白棋,轮流进行,按照非重复统计原理对所得结果进行计算,并把棋子任意放在加法表与答案卡中。比如,第一人算1+1=2,就把结果体现在加法表与答题卡上,再将一枚白棋放在加法表对应位置与答案卡第2格处;第二个人算2+3=5,同样按照自己的计算结果把棋子放在加法表与答案卡中,交替进行,直至填满加法表中的所有空格。在填充答题卡时依据“覆盖原则”,后面的答案替代先计算的答案。最后,对答案卡每种颜色的棋子数予以计算,比较谁的棋子数最多,多的即为胜利者。通过这个游戏,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可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多样化的游戏形式

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自然也应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如此不仅可将游戏的多样化体现出来,也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采用角色游戏,强化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部分非概念教学莫属,一旦学生不了解概念,就难以对知识做到全面正确的掌握。比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各自的概念之后才能正确区分,进而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弄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取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时、分、秒,再将他们带入角色大变身的游戏中,把“秒”变成“分”,怎么变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解释时利用钟表上的指针让秒针走一圈,在走过60个小格时就变成分,这时扮演“秒”与“分”的学生就可合体,接着变“分”为“时”时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利用角色变身让学生明白时、分、秒均为计量时间的单位以及他们的概念与关系,使学生对它们的关系做到准确把握,正确区分。

2.开展竞赛游戏,进行巩固练习

当小学生完成某个章节的学习后,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游戏,则会对课堂学习成果起到有效的巩固作用。为此,教师要善用此方法。比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的知识后,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成员四人,比赛哪一小组最快得出结果和结合方式最为合理。教师负责计时,评判小组的准确率与做题速度,选择优胜小组。借助竞赛游戏,可对学生所学知识点予以巩固。

四、利用游戏验证学生成果

课后的及时巩固,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对学习成果的及时检验非常有必要。教师可通过游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验。比如,在完成乘法教学后,教师可在全班举行小游戏,以对学生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进行检验。让学生轮流报数,但5倍数的学生只轻敲桌子,不报数,以此类推。利用这样的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游戏的形式代替过去做练习、留作业的方式,往往取得的效果也比直接提问要好,也更有助于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既可将学生注意力成功吸引过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可以说完美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雪凤.小学数学开展游戏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新课程(小学),2014(5):156.

轻松学习 趣味识字 篇4

一、猜字谜记字形

在识字教学中, 直接利用生字卡片学习, 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但采用“猜字谜、编字谜游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字谜、编字谜游戏”能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教学时, 我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识记生字, 比如猜字谜, 如“告”即“一口咬掉牛尾巴”;“春”即“三人一同看日出”;“好”即“左边是女, 右边是男, 站在一起, 人人称赞”等等, 让学生积极开动小脑筋又猜又编。

二、创设情境, 培养识字兴趣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的积极性来源于他们的兴趣。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的动力, 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把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作为开展实验的第一步工作。如我在教《泉水》一文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相应的画面与文字, 创设情境导入, 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清清的泉水中有美丽倒影的画面, 耳边听到的是弯弯小溪发出叮咚叮咚悦耳的声音, 多么美妙呀!多么悦耳呀!用优美的画面, 生动的导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学习, 学生在唱唱玩玩中很快就完成了识字任务。又如, 教学生字时, 如果只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 学生会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让学习兴趣大, 我将制作一些课件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一文中, 本课的生字大部分都是“虫”字旁, 如蚯蚓、蝌蚪、蜘蛛、蚂蚁等等, 我将这些生字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动画情境之中出现, 用Ροwerpoint做成动画, 利用连线找朋友的形式来识记。例如, 认识“蜻蜓”两字, 做法 (如图1) , 找朋友:把“蜻蜓”两字与图片连起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词语了, 同时也认识蜻蜓这一昆虫。“蚯蚓”两个字的做法也是一样, 接着两字图同时出现, 然后让学生根据搭配说出一对词语, 说对了就点击鼠标相应出示答案, 以此类推, 其他的难认字也一样这样巧妙出现。

实践证明, 把难认的字放在学生喜爱的图片中, 并利用玩游戏的形式来识记, 学生识字的兴趣会非常浓厚, 记忆也会相当深刻, 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达到了愉快识字的教学效果。

三、以读为乐, 生字自破

在识字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在读中识字, 并通过反复再现来巩固识字。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 不能把识字教学脱离课文来学习, 也不能机械地把识字一点一点地拆分来识记。课文学习是以读为主, 并且要整体地读。朱熹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愉快识字。读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范读法、引读法、领读法、齐读法、轮读法、对歌读, 分组赛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动作读、配乐读、表演读、猜读等等, 通过反复朗读, 让学生熟悉课文, 逐步理解课文内容, 恰当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 以适宜的方法强化刺激, 达到识字的目的。

四、游戏识字, 增强求知欲

课堂中的游戏, 不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而是在玩中学习知识。如 (1) 摘苹果识字。把一些字写在可爱的大苹果上面 (如图2) , 让学生竞赛抢读生字, 学生的热情当然高涨; (2) 编口诀记字形。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 我发现“编口诀”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 “目”:“四面不透风, 两横在当中”;“种”:“禾苗种在水田中”;“秋”:“禾苗旁边一堆火”等等。通过编口诀不仅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而且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3) 找朋友记字形。低年级学生识字时记得快, 忘得也快。因此, 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情境, 使学生主动识字, 快乐识字, 及时巩固识字成果。如学习了合体字后, 教师把许多卡片贴在黑板上, 让几名同学站在黑板前, 按教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 如火—丁→灯, 先让学生读字, 读后组词或说一句话, 然后让学生评议, 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朵红花。 (4) 编故事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 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休”时, 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有一个人种地累了, 走到树下, 靠着树木休息。”学“呆”时, 教师也边讲故事边写笔画:“有一个人张着大嘴巴 (口) , 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 原来他在发呆。” (5) 猴子过河, 赏荷花。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 在教学生字时,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 我设计了小猴子过河去看荷花这一环节 (如图3) , 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来认字, 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五、开展活动, 体验成功

趣味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有幸第一次能以这样的身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首先要感谢我们的李春红老师、黄崇老师,是他们的悉心教导和鼓励支持,才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回顾心理学的学习历程,最初与心理学结缘是因为复杂的夫妻关系和紧张的亲子关系。我们夫妻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而女儿的叛逆更让我不知所措,我陷入了持续焦虑而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接触到心理学,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最初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正悄然变化。我感觉到夫妻关系变融洽了,因为我学会了用九型人格去剖析彼此。我了解到我是完美型,而我老公是和平型,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与女儿也开始正常沟通了。因为我明白了女儿在抱怨的时候,并不希望我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成功经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是需要我的倾听,而倾听作为心理学最普遍的咨询技能是我们平时面对亲人时最难做到的。正如孩子常常说到的:我们学校有心理课,我周围各种心灵鸡汤,我真的被你的唠叨烦死了……而倾听让女儿深切地感受到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相信她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说到这里,我很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学习心理学的动机是什么?明确了动机,你就会产生足够的动能去驱使你不断前行。现在心理学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还是职场乃至投资。我发现心理学就像我的情人,让我欲罢不能,我在心理学的宫殿当中自由地翱翔。

趣味识字 自主学习 篇6

一、“激”——创设快乐学习氛围,激发识字兴趣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整体性、灵动性、形象性等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体验自主、成功的愉悦。

1.利用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低年级的小朋友十分喜欢游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识字的能力。

(1)翻牌游戏

学生制作生字卡片,然后几人一组,边出牌边读字音并组词,

谁先把手中的生字卡片打完,谁就是冠军。在打牌的过程中,把不会读的字放在一边,及时请教同学或教师。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生字。

(2)猜字谜

根据一些字的特点,教师可编字谜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大夕驼小夕(多)、大口包小口(回)等。类似这样的字谜既简单又形象。有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根据字的特点,自由发挥,创编字谜。如,有的学生为“问”编的字谜是:“门里有张嘴”;为“苗”编的字谜是:“田边长小草”……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中掌握了字形,找到了识字的乐趣。

另外,诸如“摘果子”“送信”“送字宝宝回家”“你读我找”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识字,其乐无穷。

2.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协助学生进行识字。如,教学“认一认”中的一些汉字时,我就以“实物图—象形字—现代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呈现,让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中记忆生字、理解字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既简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有利于激起学生去探索蕴含无穷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3.善表扬,多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多用“你真棒”“你的识字方法真特别”“你这个方法老师都不知道”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识字的乐趣。

二、“授”——教授基本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快地“授之以渔”,教授给学生一些自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识字,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

1.形象识字法

如,学习“月”字时,可把它形象地理解为弯弯的月牙;学习“川”时,可把它形象地想象为流动的水。

2.会意识字法

如,学习“休”字,教师出示一个人靠在树上的图片,学生就会明白“人倚树,即立足休息”。像这样的字都可以用会意识字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3.加减识字法

如,“日”加一笔是“目”,“目”减一笔是“日”,“日”和“月”合起来是“明”。

4.置换部件法

教师可把学过的字进行分类,让学生说一说某一个字是怎样由另一个字加、减或换部首得到的,以充分发掘学生头脑中的迁移、联想功能。如,“京”加竖心旁是“惊”,“座”去掉广字头是“坐”,“飘”去掉风字旁,换上三点水旁是“漂”。

5.形声字识字法

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钉”是钉子的“钉”,所以用金字旁;而“盯住”的“盯”与眼睛有关,所以用目字旁。

6.编顺口溜识字法

顺口溜和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好记,比较受欢迎。如,教学“北”字时,我就和学生们一起编了首易记的儿歌:“两人背坐又翘脚,北北北。”

三、“引”——引导密切联系生活,扩大识字范围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识字、用字,扩大识字的范围,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校园中的标语、名句,课程表、同学的名字等都可以成为指导学生认识汉字的材料。如开学初,我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名片上,或贴在桌子上,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互相认识、介绍自己的名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许多汉字。

走出校园,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同样也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看电视时认字;认识家中的生活用品;逛逛超市,认一认物品名称;走在街上,认一认招牌、广告等,让学生既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又体验到识字的成功和快乐。

汉字是世界上最深奥、有趣的文字。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主、快乐地识字,获得成功的喜悦。

单调拼音趣味学习 篇7

一、抓住年龄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乐学的先导, 小学生只有对事物感兴趣了, 他们才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 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与学说普通话相结合。”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 进行有趣味的引导, 让学生把完成学习任务变成做小游戏。这样,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地获取知识。

二、采用赏识教育, 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 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 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是建立在不断成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我每接手一个新班, 第一节课就是给学生讲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 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学习拼音的重要方法是朗读, 但刚入学的小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 经常因为怕读错会被同学耻笑而不敢大声朗读, 不敢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采用了赏识教育, 即充分肯定学生, 通过各种暗示,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 也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三、运用比较法, 帮助学生区分相似的拼音字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字母同时出现时, 学生往往出现辨认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拼音字母时, 大多是靠形象记忆, 一旦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字母时, 他们的形象记忆就有些模糊, 难以分辨, 以致读错字母的发音。在这种情况下, 我运用比较法, 帮助学生区别相似的拼音字母。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 7岁左右的学生在辨别事物时常出现差错。因此, “b”、“d”、“p”、“q”4个声母就成了最易混淆的字母。当这4个声母同时出现时, 学生的记忆就开始模糊。为了让学生彻底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教学时, 我先板书4个声母“b”、“d”、“p”、“q”, 请学生先横着看“b”、“d”和“p”、“q”的区别, 从而得出“b”、“d”的半圆在下面, 而“p”、“q”的半圆在上面。然后再让学生竖着看, 找一找“b”、“p”和“d”、“q”的区别, 从而得出“b”、“p”的半圆在右面, 而“d”、“q”的半圆在左面。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归纳, 最终正确地认读这4个声母。

四、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喜欢想象。基于此, 在拼音教学中, 我努力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能力。在学习字母“t”和“f”时, 我启发学生将这两个字母与现实生活中用的雨伞联系起来。然后, 我拿出两把弯钩雨伞, 一把撑开举着, 另一把合拢当拐杖拄着, 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后领会了意图, 很快回答:伞把朝上为“t”, 伞把朝下为“f”。这样教学, 学生不仅记牢了拼音字母, 还提高了想象力。

趣味识字快乐教学 篇8

在识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高识字效率,教师可借鉴和探索“趣味识字”的方法,力争营造自主、合作、有趣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下面,笔者就实施“趣味识字”的方法,谈谈个人体会。

一、游戏识字,感受活动之乐

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玩字卡识字。这类游戏简单易做 ,而且富有趣味性,是识字游戏中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如,摆长龙。指导学生大声地认读生字,读一个字摆一张卡片,组成一条长“龙”,评比看谁摆得快,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组内的同学请教;开生字快车。学生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出示生字卡片,让一组学生按顺序拼读音节、分析字形。哪个学生读音错了,或字形分析得不正确,这列火车就不能开下去,要等“修理”好后再继续往下开。

2.猜编谜语。低年级学生喜爱猜谜 ,如果能让学生把某些识记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知识, 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朝”字时 ,可编成谜语“十日十月什么字”;教学“夕”字时,可编成谜语“多字少一半”;教学“碧”字时 ,可编成谜语“王白二先生 ,同坐石头上”。

二、联想识字,感受新奇之乐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汉字的音、形、义,选择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识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易懂、易学、易记、易用,从而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识字。这样不仅识记效率高,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注意、观察、记忆能力和创新意识。

1.孪生聚会。在学习个别生字时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与之相似的形近字和音近字。如,教学生字“瓣”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在语境中认读“瓣”,然后列举出它的孪生兄弟“辫”、“辩”、“辨”和“掰”,让学生区别这些字的异同。

2.想象记字。例如 ,认读生字“梳”时 ,个别学生会错读为“流”。这时,教师应将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找出区分这两个字的方法。学生通过想象得出:“梳子是木头做的,是木字旁,流指流水,是三点水旁”。

3.形象记字。教师在识字教学中 ,应将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做纵向比较,寻求汉字构成的演变规律,并把这些规律通俗易懂地融进识字教学,这样能改变学生机械式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变机械记忆为理解式记忆。如,在教学“木”字时 ,教师可以展示树木图 ,教学“末”字时,可以展示树木末梢图。

三、随处识字,感受生活之乐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师可以在教室墙壁上画一棵大树, 把全班学生的名字写在上面,让学生在相互认识中认读对方的姓名;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认读所接触的校园标牌;让学生放学回家后认读生活中遇到的生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认识的生字做成卡片、座位标牌等在班级交流,还可以捕捉学生课外自学生字时的奇思妙想,选出有创意的“小教师”教学生识字,并评选出“明星教师”。教师还可以在课间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组词接龙”等游戏,在班级设置“字宝宝乐园”等等。这些都能达到将识字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识记,使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有机结合, 并起到巩固识字成果的目的。

四、寓识于文,感受读文之乐

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会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将识字寓于读文当中,把汉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下, 让学生在句子和段落中识字。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将文本中的字形和字音建立联系,在识字起步阶段,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在文本阅读时进行指读,寻找与字音所对应的这些字,用手指对号入座,并大声读出,这样能达到眼、口、手、脑的综合运用。当然要说明的是,“指读法”仅仅适用于识字教学的初期,在随后的阅读中是不提倡的。

趣味故事——英语学习的快乐之旅 篇9

一、激活情趣,让思维快乐舞蹈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故事中认知和学习是儿童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故事的趣味性越强,学生思维越是活跃,记忆越是深刻;故事的情节连续性越强,学生情绪持续的时间越久;故事的悬疑越多,学生关注的力度越大,思维运转越有效果。实践中,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故事教学时,要从趣味性和逻辑性两个方面多去构思,使用简短的故事争取最大的强化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将课堂学习内容通过故事渠道轻松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思维成长和知识成长。

例如:小学新译林版Unit3“Our animal friends”一课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animal,leg,body,arm,other,tail,wing”等单词, 根据故事教学法原理教师设计了如下故事:

小鹏很喜欢画animal,看看他画的这张画,大象的leg画在了蚂蚁的body上,螳螂的arm变成了这只蚂蚁的触角,更奇怪的是,他把孔雀的tail也画在了蚂蚁的身体上,那对蝴蝶才有的wing,现在长在蚂蚁的身体上变得不怎么好看了,小鹏自己也觉得越画越难看,所以就想把它带去学校,让other students看一看,帮他修一修。Other students看完以后,建议他画六条又细又小的leg,触角不可以用螳螂的arm,而小蚂蚁不可能长出孔雀的tail,至于wing倒是有些蚁族会有,但也不会像蝴蝶的样子。小鹏按照大家的建议又画了一只,这次他画上了细小的leg,细小的触角,去掉了孔雀的tail,也没有再画wing,虽然他自己的arm有些酸疼,但是终究还是学会了画蚂蚁的方法。

设计中,教师构造了一个比较夸张但是却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常有的故事。以小鹏的两次画画和同学的建议为主线,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融入故事当中。首先是用夸张来唤醒学生的好奇之心;其次是用重复来唤醒学生的趣味之情,因而能够唤醒学生的高度关注而使故事能够更好地展现,发挥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故事时常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并能够积极使用学过的单词来串接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也高效地实现了识记单词这一目标任务。

二、情境应用,让语言欢快流淌

儿童容易融入假想的情境,根据情境教学法原理,以故事为背景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相关的语言词库,并使之产生表达的愿望。其中,情境往往包含多元的因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潜意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表达,故事情境更易于催生学生的表达意识;情境中潜在的角色扮演意识让学生也融入故事当中,以故事角色为行为模板,借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创作,无形中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语句表达训练教学设计特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应用语言的需要,甚至直接参与到情境中应用语言,并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小学新译林版5A Unit1“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教学片段:

T:(Show the words:Goldilocks、in the forest、in a house、hungry and thirsty、on the table、some soup…… )Look at those words and please try to say a funny story with your partners.

S1:Goldilocks got lost in the forest,she’s hungry and thirsty.

S2:There are some soup and delicious food in a house.

S3:……

教学中,教师出示了相关的提示词,让学生进行故事编演训练,学生则采用思维风暴的模式,进行创编,相对来说,学生参与面很广,思维发散度较大,难易度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最近区自由选定,便于学生语言应用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是,也有不足,学生反馈自己的描述是生生互动形式,教师不可能参与到每一位同学的交流当中去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和订正。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一组同学进行示范,其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关注同伴所说的语言是否正确, 有疑问及时记录并提出,寻求班级帮助。

三、文化熏陶,让课堂知识满溢

英语是异于汉语言的另外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语言,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在英语课堂上渗透进去相关的英语文化因素,也需要以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中英语言文化和生活文化的不同,逐步奠定跨语言文化教学的发展基础。实践中,一方面,要从知识面的扩增角度去构思,让学生在故事中接触新的领域和新的文化认知;另一方面,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设计,力图将英语语言特有的文化气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的特殊气息,为将来自身综合素质发展未雨绸缪。

例如:小学新译林版5A“Our animal friends”教学时教师采用故事导入的片断:

T:Who know about the story“The three little pigs”?

S1:I know about it.There are three little pigs,they are brothers.

S2:There is a wolf in this story too.

T: Yes,you know it so clearly.That’s great!But I have a question.Do you like the three little pigs?

S3:Yes I do.They builded the house by themselves.

T:Why did they build the house by themselves?

S4:Their mother want them more and more strong.

T:Ok,today we will learn about“Our animal friends”. Let’s see……

趣味、快乐学习论文 篇10

一、发掘趣味内容, 让知识生动起来

在多数学生眼中, 数学是由公式、定理、符号等组成的, 枯燥无趣, 深奥繁琐, 因而不喜欢数学。实际上, 数学看似繁难, 单调乏味, 但也有它独有的乐趣与意义, 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 重新看待数学, 进而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快乐、更有效。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课程中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并加工创造, 让数学知识生动起来, 有趣起来, 进而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首先, 补充数学史, 感受知识产生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不少教师常常是单纯地讲授数学公式、定理与结论, 很少涉及到它们的发现过程, 学生接受的只是堆砌的事实, 不知其来源, 死板记忆, 机械应用, 学习自然枯燥。相反地, 如果教师适当穿插相关的数学史或数学家研究数学的故事等, 补充数学结论、公理、定理的由来, 僵硬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活”, 变生动, 更能吸引学生。其次, 联系实际运用以及其他学科, 或是设计趣味题, 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意义与魅力, 提高学习热情。如分析“指数函数”这一内容时, 可以穿插银行存款利息计算;学习排列与组合时, 可以引入趣味题目:有三个商人和三个仆人过河, 但现在只有1条船, 还得自己动手划船, 每次可载两人, 这些仆人暗中商量只要商人人数比他们少, 就将商人杀掉, 劫取财物, 那么商人该如何分配才能安全过河?同学们的注意力瞬间便被吸引过来, 但难以得解, 教师再简化问题:“首次过河有几种选择?”这样, 巧妙地引出新知, 引发学生好奇心, 促使其主动探索新知, 进而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积累解题经验, 让学习轻松起来

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经验, 当学生有丰富的解题经验后, 就能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类数学题, 从而逐步喜欢上数学。如学习新知后, 教师要选取典型习题, 包括变式题目,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同时丰富学生的做题经验。或者引导学生课后探寻相关知识, 尤其是包含这类知识的不同题型的题目, 学会举一反三, 提高解题能力, 降低畏难情绪, 让学生愉悦地学习。比如教学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知识后, 展示一些“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代表性题目, 引导学生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常见求解方法, 并学会根据数列题型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在解题过程中, 倘若遭遇障碍, 要先思考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再寻求帮助, 加深理解。同时, 分析某道题目, 发现和以前做过的习题比较类似时, 就要注意对比, 探寻异同点, 发掘本质, 做到触类旁通, 进而丰富数学经验, 让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愉悦。

三、把握学习技巧, 让复习简单起来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机械的记忆与背诵零散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与定理, 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 耗费大量的时间却容易遗忘。这样, 学生学习自然烦躁, 感觉没意思。实际上, 数学看似千头万绪, 但只要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系统梳理, 点线面串联, 既节省时间, 也记忆牢固, 同时学生还能获得快乐体验与满足。所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渗透学习方法与复习策略, 帮助学生更巧妙、更轻松地复习, 不断提高对数学学科的热情。

首先, 复习数学公式与定理时, 可以根据知识特点与规律, 编写口诀或顺口溜, 整体而巧妙地记忆。其次, 整合零散知识, 建立层次分明的网络。如复习函数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提炼出三大主线:函数概念、函数性质、特殊函数, 然后再在各主线上添加支线和分线, 逐步构建网络系统。在梳理中, 若发现有疑惑的地方, 则需要认真研读课本, 或请教老师与同学, 避免错误。另外, 强化错题分析, 列举与归纳易错知识点以及易误用的方法, 探寻错因, 确保会解答的题目不再出错。这样, 通过对平时错题的整理与研究, 再次查缺补漏, 争取无瑕, 以后的学习与复习也就更轻松简单了。

趣味识字 轻松学习 篇11

关键词:识字教学;兴趣;方法;巩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思维为主,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不成熟,学生对字形无法完全正确地记忆,因此,常常会出现错字、别字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完成识字任务呢?我想,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趣味十足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一些先进的识字方法,最后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巧妙、灵活地运用汉字。

一、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图片与文本相结合,展示汉字的规律,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刚要学汉字,课本上有许多与生字有关的插图。我们应该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来帮助孩子们学习汉字。比如,在教学象形字“口、耳、目、田”等字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书本上的插图,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接着把汉字出示给学生看,再请学生说说老师出示的汉字和插图有什么关系。最后记住读音,并记住字形。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图文并茂,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识字兴趣大大提高,对字形的记忆也较牢固。

2.动静结合,把握汉字的组字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准确识字

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中的“闷”字。先请学生说说“心被关在小小的门里”,感觉如何。接着让学生捏住鼻子,闭上嘴巴,等老师数到10后再松开,顿时大家哇的一声说:“太难受了,憋死我了,闷死我了。”在表演中学生悟出了闷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充满趣味,学得的生字也记得较牢。

3.在游戏中识字,提高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容易走神,如果只是枯燥无味地识字,学生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多久,识字的效果也肯定不理想。因此,针对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如,配对子、开火车、顺口溜、猜字谜等。

二、传授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增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

1.学好汉语拼音,为识字奠定良好的基础

汉字多用于表意,它一般不能准确地表示汉字的读音。所以学生必须借助拼音来学习汉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要用汉语拼音来规范识字,尽量不出现误读的现象。特别要注意分清前鼻音与后鼻音、翘舌音与平舌音的不同读法,如“晃”字是后鼻音,读的时候应注意舌头的发音方法,要是把后鼻音读成了前鼻音,就会被人误听成是“换”“幻”等字了。可见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是莫名其妙的,学生在学习时应仔细区分,才能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分清字义。

2.多种识字方法并驾齐驱,才能更有效地识字

汉字无论是象形、指示,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它们自身独特的构字规律,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不断地帮学生分析汉字的构字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学。到目前为止,老师在教学中总结了不少学习汉字的方法,有“合体字识字法”,有“归类识字法”,有“换偏旁识字法”,有“熟字加一加”和“熟字减一减”等方法等。

3.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具——字典,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识字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中不容小觑,但识字不单单是小学阶段的事,而是贯穿于一个人终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小养成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好习惯,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三、在生活中巧妙运用汉字,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1.做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识字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识字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汉字的学习与运用。因此,我利用教室后面的小黑板每天摘抄一个成语故事。一段时间后,许多学生家长打电话告诉我,他们的孩子越来越喜欢看书了。学生在阅读中不但受到汉字的熏陶,而且感受到我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训练写作,让识字更好地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汉字最终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也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基础。语言的表达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要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如,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训练“吃西瓜”,写这段文字会用到“切、尊、敬、辈”等字,这些字都是生字,学生为了把文章写好,就会主动想办法去寻找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这样一来,学生的识字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需求,这样的识字效果怎么可能不好呢?

总的来说,人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汉字,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更加离不开汉字。在识字教学中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多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识字,并通过阅读、说话、写话等环节的训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入中国汉字的殿堂。因此,学习的兴趣、识字的方法、生字的使用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三件“法宝”。

趣味、快乐学习论文 篇12

一、课前勤做下水实验, 努力提高科学趣味性

就科学课而言, 教师在课前先下水做探究实验是一种特有的备课形式, 通过教师亲自去实践, 去设计, 思考如何提高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趣味性, 通过试水探究, 把握教学第一手资料, 洞察实验操作相应步骤要点和难度, 从而设计出最合适的教学步骤, 为整个课堂教学调配出特有的趣味。

1. 实验问题设计要具有悬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我们知道, 往往兴趣越浓厚的学生, 其学习的主动性性就越高涨, 因而其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 这是作为科学实验探究最有效性的方法。学科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要让科学实验探究充满趣味性, 势必要在实验中提出问题的时机和步骤能够充满悬念, 让学生充满好奇和探究欲望, 从而使他们对实验欲罢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前要对各种实验的现象了然于心, 所以先下水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 在教学《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一课时, 我们的教学目的在于测量磁铁的磁力并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在让学生测量4个环形磁铁吸在一起的磁力时, 已经可以看出变化规律了, 因此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当多个磁铁吸合在一起时磁力就会增大。此时, 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两块相互排斥的环形磁铁捆绑在一起时磁力大小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会容易回答出:“磁力会相对减小。”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后发现实验结果与猜测相一致。然后老师让学生用条形磁铁代替环形磁铁去再次实验。先让学生根据结论猜想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的猜测对吗?”通过实验, 数据显示的结论刚好与环形磁铁的实验结论相反。所以学生就容易得出结论:并非所有的磁铁都能满足这两个结论, 因而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将两块磁铁相互吸在一起, 磁力大小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同样把两块相互排斥的磁铁捆绑在一起时, 磁力大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上述实验现象显然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 实验结果教师必须是清楚的, 这就要求教师事先下水进行实验过的; 第二, 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追问时机和步骤教师是事先精心设计过的。从已知到未知, 从正确———错误———再改正, 做到步步深入, 中间悬念迭起, 为整个课堂探究调配出学生从未感受过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2. 实验变化现象要更加明显

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标准的实验室和仪器室, 很多实验器材不需要老师苦苦寻找, 器材一拿, 自己的一套下水器材一试用, 拿着分组器材就可以去上课了。但是那些没有经过我们试验的材料, 可能因为某些已经损坏或失准, 还可能因为实验现象不明显, 将导致探究时出现一些问题而让我们变得措手不及, 让课堂无法按预设步骤正常进行下去。

例如, 在教学三下年级第四单元第6课《指南针》这一课, 教师对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早已经于胸有成竹, 对整节课教学环节的把握也已然到位。当教师拿着一盒指南针走进教室时, 这个盒子里面的指南针可能就是整节课问题的所在。当学生在练习使用指南针时, 尽管操作是正确的, 不过在汇报时发现“哪边是北方?”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用手指出的方向各不相同。究其原因原来是我们存放指南针的方法不够正确, 虽然存放时避免了与周围一些铁器和磁铁的接触, 但是大量指南针同时存放在一起, 磁场长期相互干扰, 指南针磁针的磁场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虽然教师在课前动手使用了指南针, 但是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是由于实验器材出现问题的缘故使得整个课堂不能顺利进行, 这时就要求我们下水探究实验范围要更广, 做到能将每一组实验器材都实验操作一遍, 确保它们能够正常使用。如果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改造或事先更换器材, 使现象变得更加明显。这样就能使课堂实验探究的趣味性不至于发生变质现象。

3. 实验探究步骤要相对完善

教材中一些实验看似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但实际进行探究实验时有的步骤却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实验时间要求过长, 实验器材相对缺失, 实验现象不够稳定, 实验与表格不相对应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下水实验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 通过对探究实验深度研究, 完成教具改进, 表格制作, 实验变化等来完善探究设计, 让课堂教学有目的性地调配出趣味性。

例如, 在教学《金属的热涨冷缩》这一课时, 在做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时, 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方法是让学生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 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1) 这一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相对容易些; (2) 加热后钢条长度和粗细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过程是借助2根大头针来代替钢条, 通过观察大头针的倾斜程度, 从中把钢条的细微变化“放大化”, 让学生能直接看到加热的大头针的“膨胀”, 来感知钢条的膨胀。这可以使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变得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更深入。教师在没有经过事先自己课前的探究实验, 想当然的认为实验是简单并且成功率很高的预设下, 可真正让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后就可能会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由于钢条导热慢, 学生实验时间就相对比较长; (2) 钢条“膨胀”现象非常微小, 经过大头针的“放大”实验现象还是不太明显, 不能发现大头针有很明显的倾斜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大大地打击学生对实验的热诚度, 很快学生就会显得焦急, 变得不耐烦, 从而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不但无法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为避免出现这样的状况, 教师就需要在课前亲自动手做好探究实验, 发现类似上述问题后, 将实验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实验方案设计重新修改变得相对完善些。比如为了使实验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些, 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将大头针连接在一个简易电路上, 然后通过蜡烛加热大头针, 使其膨胀伸长接通电路并点亮小灯泡; 冷却后大头针收缩, 电路断开小灯泡再次熄灭。这个实验现象相对明显, 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学生容易理解。

二、上课甘做实验助手, 尽量突出科学趣味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 课堂是学生的, 应该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人。科学课堂探究实验要遵循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来唱主角, 而教师自身则应转为辅助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地设计科学实验方案, 并积极尽情参与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 感叹科学的奇妙, 收获科学的奥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心甘情愿做学生的助手, 并尽量突出科学课的趣味性。

1. 适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 教师演示效果不如让学生亲身经历来的好。如果确有难度就可改为师生共同操作完成, 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 会让实验设计、操作提示更为自主, 学生更有兴趣。

例如, 在教学《磁铁的两极》这一课, 让学生自行设计验证条形磁铁哪个部位的磁力比较大时,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 将回形针串起来的时候要先做一个挂钩, 然后将回形针一个一个放在挂钩中, 但不能挂成一排;事先在磁铁的五个点上特意做了凹槽设置, 确保挂钩位置一致, 防止挂钩左右偏移等。尽管教师事先这样精心地指导, 但实验操作中学生依然会犯错误。笔者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完方法后, 请同学上讲台和老师一起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老师将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 比如:遇到挂钩挂法错误时, 学生自主解决了; 遇到挂钩往边上跑的现象,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有些用手指挡着, 有些放在桌上挡着, 各个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种简单问题都能顺利得以解决。实验结束后, 学生在交流中指出挂钩移动是因为周围磁铁在干扰这一点的测量, 为了让实验更精确应该在测量时将磁铁其他部分全部遮住, 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见, 适时让学生自主探究, 能极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让学生头脑中的“精灵”细胞得以开发。

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解决了“拦路虎”, 并且学生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 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亦会使整堂科学课充满浓浓的探究味。

2. 小组探究教师扶弱助强有讲究

在小组探究活动中, 各小组之间的操作能力有强弱, 这时教师可以参与到操作能力较弱的小组中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手把手提高该组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当然, 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操作能力较强的小组中, 适时点拨启发, 可以进一步探索到新的发现, 并可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而教师假如参与到操作一般的小组中, 则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各组的学习探究情况。因而, 教师适时扶弱助强, 并让各组进行探究大比拼, 能极大地提高科学的趣味性。

例如, 在教学《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这一课时, 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很快完成了课堂实验, 利用剩余时间在尝试挂其他不同的重物, 发现开始转动的一瞬间轻推摆锤, 重物相对较轻时齿轮便能转动起来, 太重却不能灵活转动。这时, 老师及时参与进去, 与学生一起探究, 最后得出: 这是由于齿轮之间摩擦力太大了的缘故造成的。交流时, 这组学生就通过这个情况延伸到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给机械零件加润滑油, 才能减少摩擦力, 防止齿轮磨损。这些看似简单的探究活动, 实际操作中还是会碰到许多的问题, 只有当教师参与其中, 才会让实验器材用得更好, 用得更精, 才会从中发现一些更有深度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师生小组合作, 能让学生在实验时探索到许多课外知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三、课后拓展探究实验, 不断延伸科学趣味性

“带着问题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出教室。”这是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课外实验拓展是让趣味性延续到课外的重要载体, 但小学生课外热情总是只有三分钟热度, 要让这种探究热情不断持续高涨, 就需要教师亲自进行拓展引领, 将课外的成果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1. 下水展示, 让创意引领实验探究

教师将各种“让我们课外继续去研究、去探索”的话语热情澎湃地抛给学生时, 学生也在期待和教师一同进行各种创意的尝试。这时候教师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去尝试, 将那些课堂中被忽略的瞬间在课外闪光, 让创意思维尽情展现。

例如, 三下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中学生对于《种植凤仙花》一课, 在了解到网络上的凤仙花种植瓶后, 发现作为农村学校完全可以用透明的一次性杯子来代替, 这样既省事又方便。笔者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 在课后和几位同学一起用课余时间将大家的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 将自制凤仙花种植瓶现场展示, 学生兴趣相当高涨。课后, 许多学生用自制种植瓶播种了大批春季花种, 对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发展变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的研究。笔者随后又亲自带领孩子去学校食堂后面的种植园取土壤, 培育多种植物品种,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 活动劲头高, 学习效果好。

2. 适时交流, 让成果直观实验探究

科学探究, 特别是课外探究活动, 有些并不能让每一个同学亲身经历, 亲眼所见。这些探究如果用视频、照片、科技小论文等方式记录下来, 在教室、科学角用展示出来, 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成就感, 使他们对此乐此不疲。

例如, 有一位学生将难以理解的热对流实验经过自己大胆创新拍成视频:一个装满水的大烧瓶中放入一条小金鱼, 瓶子上端用带细玻璃管的木塞塞住, 放入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底部和颈部水的温度。将烧瓶稍微倾斜成30度角, 用酒精灯在烧杯颈部加热。几分钟后, 通过视频清楚地看到测量烧杯下端水温的温度计液柱没有明显变化, 小鱼在烧杯底部游来游去, 生活惬意。而测量颈部水温的温度计液柱不断升高, 甚至有部分水溢出细玻璃管。这个视频给了其他学生极大的刺激, 许多学生对此惊奇不已, 对自己参与课外探究活动表现出很高的欲望, 课外跃跃欲试, 兴趣很浓。

科学实验探究要求教师课前有精心的准备, 课堂中成为学生的幕后英雄, 课后又需要积极引领宣传, 把实验探究步步抓实, 把科学课堂归还给学生, 把探究天地进一步拓宽。实验探究在学生心田中种下的是科学趣味, 收获的必将是学生超强的动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科学.

上一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论文下一篇:自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