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教育

2024-07-07

鲜活的教育(共6篇)

鲜活的教育 篇1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当前的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导致了当前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下面就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 简单地说,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 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教学手段、教材、教学目的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引导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教。”面对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授人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让创新教育走进英语课堂

1. 营造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文章。所以, 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 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性和才智能力, 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 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 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 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 树立责任心, 创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 这不仅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思维不受束缚, 得到一种安全、自由、宽松的环境, 还能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而且这种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加强,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开展情景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设疑启智,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反思、去总结,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 善于激疑, 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敢于逾越常规, 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我在教现在进行时态时, 把一些动词如dance、read、sing、write、ride等等, 写在小卡片上, 找同学到前面根据提供的词作出动作, 然后我问该生: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回答:I’m+V-ing.然后再问全班同学What’s he/she doing?在he is+V.ing.用这种方法反复操练该句型,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感到学中有乐, 学有规律。学生掌握规律后, 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了解, 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 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 新信息的获取。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辅助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 例如:制作各种模型、图片、画简笔画、编小短剧、做游戏、讲小故事、听录音机、观看幻灯片、录像、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表演、猜谜、唱英语歌曲等, 寓教于乐。在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学活动, 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 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 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 通过一系列辅助教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了自我, 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自信, 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世界现代外语教学已经进入交际时代, 激发、引导、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主流, 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关键。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 在新的形势下它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的任务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人才,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鲜活的教育 篇2

—— 重庆市合川区高阳小学特色建设纪实

高阳小学位于美丽的江城合川区政府旁,占地面积60亩。学校始建于1953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现有职工120人,内设小教部和幼教部,其中:小学部有在校学生近2300余人;幼教部有在园幼儿600余人,系合川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的标准化城市小学。

一、打造七彩教育,承载教育梦想

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倾力打造 “七彩教育”特色。提出了“七彩阳光,温暖一生”的办学理念。秉承“律动高阳,彩塑童心”的校训,形成了“蕴多元、扬多彩”的校风;“淬精湛、展精彩”的校风和“求出新、比出彩”的学风。据校长王正富介绍,高阳小学打造“七彩教育”特色,就是要让学校教育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向上的精神和教育的智慧,努力在师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淬炼七彩教师、构建七彩课程、打造七彩课堂、倡导七彩管理、培养七彩少年。进而实现一个共同愿景:走进高阳,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精彩,让老师们体会到职业的幸福和师道的尊严。走出高阳,让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二、锻造七彩之师,体会职业幸福

印仁德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师是打造“七彩教育”的根本。为此,学校鼓励全体教师淬精湛、展精彩。采取有效措施打造“敬业、奉献、阳光、博学、乐教”的七彩之师,让教师们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感受师道的尊严,同

时也提升老师们职业的幸福指数。一是追随专家引领。学校或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名师进校培训指导,或组织选派教师外出学习研修以拓宽老师们的视野。二是做实校本研训。开展专题式、案例式的培训,开展“草根研究”、“微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研究,用研究指导实践。三是组织阅读交流。号召教师挤出时间广泛阅读,做“文化人”、做“有内涵的教师”,让自觉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教师基本功大赛”、“读书比赛”、“德育讲坛”、“青年人才论坛”等丰富的活动促进教师成长。四是加强团队协作。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精心打造 “阳光向上、协作竞争、共同提升”的学科专业团队。五是成立“名师工作室”。2011年,该校率先成立“名师工作室”,用名师来引领大家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改进方法、积淀文化。老师们一次次的成功让自己生活充实,倍感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幸福。目前,该校已经培养了3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2名合川区名师;16名合川区骨干教师。

三、构建七彩课程,回归教育原点

据介绍,高阳小学努力让学校教育回到原点,关注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孩了,以学定教,学校在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整合。把学校的各门课程整合为数学、科学、人文、艺术、德育、健康、活动七个领域,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构建七彩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围绕“开放、阳光、有效、卓越”的目标构建七彩课堂。在整合七彩课程的过程中,该校努力开发并坚持做好校本课程,即每周一次的高阳儿童鼓展示。每天坚持开展由武术操、广播体操、自主游戏等环节组成的40分钟“七彩大课间”。每天下午开展田径、篮球、美术、主持、礼仪、舞蹈等30余个“七彩社团”。还有让孩子们期盼的每期一个主题、每天一个

班级展示的“高阳大舞台”,更是该校七彩课程整合的一个缩影。李雪莲副校长说: “我们构建的七彩课程,就是要让学校的‘七彩教育’真正彰显孩子的个性与发自内心的愿望,在七彩课程的引领下,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给孩子一生带来温暖。”

四、培养七彩少年,感受一生温暖

高阳小学一切教育行为坚持从学生出发,努力培养“健康、阳光、向上、乐学、自信、优雅、担当”的七彩少年阳光,让孩子一生都感受温暖。据了解,高阳小学正在营造 “一班一品”的“七彩班级”文化,“梅花班、树根班、蜜蜂班、黄牛班、荷花班……”等不同的班级应运而生,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学校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同时,主动把学生带出校门,通过小交警执勤、科技体验日、军事体验周等活动在增加阅历、拓宽视野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懂得责任与担当。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学校不再是单一的对学科成绩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每学月本着“求出新、比出彩”的原则,各班自主评选的“七彩少年”在紧张而激烈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在这样的评选激励中健康成长、个性彰显、自信满满。

鲜活的教育 篇3

【关键词】孩子;教育;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雷夫静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重在教育的过程。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学生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师身上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教室与操场原来有如此大的差别!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一位外国教师写的,一位真正的美国老师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会产生什么火花?我忍不住翻开书来,越读越有感触,我试问自己:现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学生所要求的是一个个体成长真正需要的东西吗?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们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目睹过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家长,因外界的压力放弃了开发孩子的卓越潜质,每个教育的失败都代表某个孩子真正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教育的底线就是让教育的对象——孩子像常青藤一样,拥有舒展的生命”,学习本应是快乐的,为何让考试抑制了种子萌发的权利?为何让成绩压住了雄鹰飞翔的翅膀?做题与做人应该同时进行,更需让做人走在做题之前,让生命带动生活。学生似乎什么都在学,却把与生俱来的笑忘记了。没有笑容的脸,就像失去籽的向日葵。没有了笑容,就没有了自信,甚至就没有了未来。最成功的教育不是说孩子们的考试成绩有多高,而是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上的可开发的一切潜能是否已经全部开发出来,而作为教师,只需要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们进步。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我所犯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权威是老师的保护壳,老师应该让孩子们感觉到那遥不可及的威严和致使他们胆怯、“听话”的害怕。而这两点控制着大多数的教师、教室和学生。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而就是这“害怕”,使学生们失去了去追求自己梦想的果敢与冲劲,也是这“害怕”,使教师们忘记了应激发、培养学生们的潜能,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的一颗棋子。学生因为“害怕”,而失去原本鲜活生命应有的活力,教师因为所谓的“责任”,禁锢了孩子们飞翔的灵魂。祁智在《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说道:“教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生命与使命同行”,这句话没有错,但我觉得还应再加上一句:让最有效的责任为孩子个体生命注入新的灵魂。

记住,丢掉“害怕”,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发现教育也是一棵常青鲜活芬芳的百合。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认识与错误,我从书中还学到了一个对策,那就是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在上课第一天就明白信任的重要性,同时告诉他们“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然而,要是学生们不小心破坏了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当学生们遇到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信任能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企盼。

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做个公平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让孩子们在一个不会使他们感到害怕的公平环境中茁壮成长;作为教师,不应为了教而教,更不应一味地去追求成绩而忘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更需要的是生命的成长,是人生的启迪。我相信,学生们成长的同时,我们教师也一定在成长。

此外,我们要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呆在里面的孩子,都认为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雷夫,这位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老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中不免迸发诸多感叹,深深的为雷夫老师的智慧和真诚所感动。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得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鲜活的生命实录美文 篇4

(一)

老实说,阅读《沙枣花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至少它不是可以斜倚在床头,有一眼没一眼浏览的那类读物。可以说,阅读过程充满的不是愉悦,而是揪心、焦虑、无奈,甚至是深深的挫伤感……

单凭这些,就可以明白,对于这本书而言,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鉴赏者。我把自己给“读”进去了,仿佛自己就是文中没有出现的一个小角色,陪伴文中的沙枣们一路走来。而文中写的绝不是“他们”的故事,而是“我们的”。

所以,阅读,其实就是回忆,回忆我们这些出身底层农家、努力想“浮出海面”的兄弟姐妹们的辛酸往事。原来往事并没有随风飘逝,随着作者绵长的.叙述,尘封的记忆大门缓缓打开,往事一桩桩、一件件浮现眼前:为我们家人的病痛揪心,为我们求学中的坎坷焦虑,为生活中凉薄的现实而自伤无力无能无奈……

仅就上述而言,我就不得不诚恳地感谢作者,这本书让早届不惑之年的我警醒:我是不是混迹社会日久,早就忘了自己的来路?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苦难中的父母是怎么过早老去的?是不是因为所谓的工作忙,疏远了曾经患难的兄弟姐妹?

不怕矫情,读完书,我心里又空又软,装得下整个世界!一句“沙枣花开”,凤凰涅槃,如苦难中升腾出圣洁的白莲花,对我而言,它是真实的!

(二)

还不仅如此!

书中并不是苦难的集中展示,与苦难并行的还有细小琐碎的快乐,像深冬清晨的那抹阳光,给寒夜呻吟难眠的人带来珍贵的抚慰,让他们忘记病痛。如同炼狱的复读生活中,还有友情的滋润;遥遥无期的煎熬中,姊妹俩同时“鱼跃龙门”;农大中成长的点滴趣事……

在稍嫌繁复的叙述中,苦难的浓雾始终没能完全吞噬快乐的闪光!

从生活层面讲,足见作者成熟而不乏智慧的心智,她没有因饱受苦难而变得愤愤不平、牢骚满纸。她平静客观地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苦难的底色,快乐的点缀,一如生活本身般的朴实厚重。

从创作心态上讲,本书作者也同样令人敬重。躁动的时下,文坛并非净土。本书这样朴素的写法,老实说,并不讨巧,更遑论会迅速出人头地。明知这一切,但作者不跟风,仍愿意沉潜其间,忠实内心的感受,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推崇的。

当然,文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沙枣们在逆境中顽强不屈的强韧生命意志!这一点既支撑他们(应该是我们)挺直脊梁正直生活,也为他们赢到了诚挚的敬意。相信读过本书的人,定会体认深刻,无须赘述。

(三)

自然,如果不嫌冒昧,从专业的角度讲,尽管是散文体小说,本书似乎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比如,摄入文中的素材还可做一番筛选,人物命运的主线还可再清一些。毕竟,艺术高于生活。

但,这不影响我对该书的偏爱,何况上述建议只是一孔之见,不见得正确。

留住鲜活的历史 篇5

——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创始人威廉·莫里斯

“妻笼宿”,日本长野县境内的一座乡间古镇。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沿街而筑的旧木屋,贯穿镇中的古驿道连接着一座毗邻的东京,街上一家有着150年历史的旧旅馆至今还在使用。古镇“妻笼宿”,它让过往的旅行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另一个地方,在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妻笼宿”三个字,代表着一个更为深远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浪潮。当‘妻笼宿’因市政工程即将被拆除时,当地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经过反复的抗争,这座传统历史建筑群被保留了下来。”中国著名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对记者说,“这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反思,开始制订一系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了完整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在人类社会充满了战争、灾害、动乱的岁月中,“妻笼宿”这个“活着的历史”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斯里兰卡的圣牙寺庙、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等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却因为宗教纷争与恐怖主义的原因,化为了齑粉。近代以来,围绕历史与现实、保护与破坏为主题的碰撞,一场指向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已开展了200年,并且从欧洲蔓延到全球。

消失的谢菲尔德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人类创造了无数代表着各自所属时代最高物质水准、技术手段与价值趋向的建筑物、工艺品、制作技术及文化艺术,其中能够侥幸存留至今的历史遗迹、遗存、遗物和习俗、技艺以及稳定性表演等就是我们所统称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以前者(有形文化遗产)最为人们所熟知,它体现了人类久远的文明,凝聚了厚重的信息。

然而,对历史文化遗产珍贵价值的认识是在近200年中才出现的,对它的破坏却持续了千年。

此前,人类似乎总是钟情于“破旧立新”的喜悦中。战争浩劫、激进思想与现代化建设成为了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劫难。在战争中,新的征服者往往会摧毁被征服者的城市与宫殿,项羽的军队将对秦王朝的怨恨化为对咸阳的焚烧与劫掠。战争导致的动乱又使民间偷盗古物的活动猖獗,无数瑰宝灰飞烟灭。

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激进的思想又使人们将历史古物视做旧制度、旧观念、旧价值的腐朽象征,大规模的“革故鼎新”运动此起彼伏。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消灭波旁王朝时代遗物的举动成为了政治革命的延续,伟人的铜像被熔化,教堂与宫殿被拆毁,精湛的工艺品被砸碎。到了20世纪初,出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顶礼膜拜,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了要将巴黎塞纳河北岸的老区全部拆除的大胆计划。

除此之外,日本文化学者木原启吉指出:“在文物古迹遭受的劫难中,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现代化过程,不但毁了文物,更破坏了历史环境。它远远超过了战争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在18世纪工业革命中心的英国,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认识,城市的大兴土木对文物古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今,许多作为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城市,如谢菲尔德城,历史财产可以抵消欠税,对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减免所得税。在意大利,国家将文物保护写入了宪法,作为基本国策;同时配备了每年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以保证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必要的维修保护。而法国政府的保护经费每年约为2.5亿欧元,美国为每年20亿美元在德国,有着强烈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传统意识的德国人建立了多元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筹措机制与保护决策机制。通过政府专款、私人资金、企业资金与税收优惠等途径筹集保护资金,使德国的古城古迹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之路。此外,德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非常合理,保护方案不是单个部门决定的,而是在议会通过后才能实施,并通过招标和方案竞选,经过专业的审查,规划,在文保部门审核由政府审批实施。在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超越政治,是所有人认同的观念。1984年法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当日一座,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群众性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如火如荼,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纷纷建立。从1999年到2007年,法国社会捐赠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从每年3万欧元增长到1000万欧元,同期援建的古迹项目从11个发展到400个左右。新兴的应用科学——遗产保护学科也是在法国诞生的。保护远未结束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球价值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中得到了各国的统一认可。各国政府正在按照公约中所要求的“为该遗产地的鉴定、保存、保护、展示和修复采取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措施”,积极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从各国的保护情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从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扩展深化。日本1975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将文物分为:有形文物、无形文物、民俗文物、纪念物和传统建筑群,包括历史建筑物、建筑群、美术工艺品、戏剧、音乐、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祭奠和舞蹈等。除此之外,其保护意识的传播,保护资金的投入,保护制度的建立都处在了一个相对完善、系统、优越的状态。但是,全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根据前ICOMOS(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克利尔介绍:“全球古董和艺术品的非法交易依然猖獗,盗墓贼在夺取古董和历史建筑构件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2007年全球百大濒危文明遗址评选中,出现了涉及5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濒危文明遗址:埃及卢克索神庙群正在遭受过度开发的旅游业和盗贼的威胁。秘鲁的马丘比丘古城,周边的商业开发使遗址面临着山崩的威胁。在伊拉克,联军的轰炸将把深埋地下的数以万计的古代文明遗址毁于一旦。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们正在消失,随之而去的还有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每年,全球约有1.5万件艺术品失窃,艺术品走私约达50亿美元。当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将全球融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各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会因地域、贫富、种族的差别而将它割裂,保护历史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承载着这些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依附于其上的人类文明也必然会消失。正如著名的美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机构——美国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所尊崇的信条那样:“保护那些不可替代的……”,对于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而言,目标远未达到。建筑所剩无几、荡然无存,花费百年修建的古堡古城,只需几天就在推土机下化为了废墟。

保护运动的崛起

在经历了狂热的“破坏热”后,一批有识之士的建议终于使人们恢复了理智,重新去审视“不破不立”思想背后的愚蠢与冲动。在反思后的失落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许多不可替代的价值。相对世界的其他地方而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欧洲,最早产生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16世纪,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首先站出来指责教皇利奥五世破坏罗马古建筑的行为。1666年的《瑞典古迹条例》第一次声明瑞典王国内的所有地上古迹都是国王的财产,以人民的名义,把古迹当作人民财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欧洲人开始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视作遗产,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呼吁人们共同热爱与传承。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恢复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遗迹的口号下出现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痛斥那些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人。1840年,在作家梅里美的倡议下促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历史性建筑法案》诞生。

到了20世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到了民间。在政府、地主与开发商的推土机面前,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捍卫人类的共同历史财富。50年代后,日本以“妻笼宿”事件为源头,出现了专家与居民联合奋起抗争破坏行为的“古城保护运动”,该运动席卷了日本的164个城市。在美国,公民个人保护行将坍塌的名人故居,最著名的就是7位热心的妇女出资修复了乔治·华盛顿的故居。

因为知识阶层的呼吁与群众运动的推动,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文化历史遗产保护法,将其作为国有财富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国1913年通过了《保护历史古迹法》,英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成为欧洲第一个被立法保护的古建筑。各国陆续制订了遗产保护法,并延伸出新的国际性历史文化遗产国际公约:1933年的《雅典宪章》,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这表明人类在遗产观上已形成共识,形成了共同而自觉的遗产保护。

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古罗马”广场遗址,建于公元前的宏伟的斗兽场、凯旋门、万神殿等古罗马建筑遗址仍旧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屹立。置身其中,令人恍若隔世,时空交错。在它们的背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与跨线桥绕城而过,古城的基本格局丝毫未被破坏,现代与传统,两者并存,和谐共融。

当人们惊叹之余,未必了解创造这一景象的原因:在近200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熏陶下,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树立了深入人心的遗产保护共识,产生了举国上下对本国历史文化瑰宝的尊重敬畏之心。而支撑这些国家进行遗产保护工作的,除了浓厚的保护意识,还有一套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行政制度、决策机制、扶植资金、人才技术等。

在英国,任何未经同意而对历史保护建筑进行拆毁、改建等行为均属刑事犯罪,会遭受2年以内的监禁和罚款,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遗迹大到皇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电线杆;西班牙立法规定,个人上缴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财产可以抵消欠税,对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减免所得税。

在意大利,国家将文物保护写入了宪法,作为基本国策;同时配备了每年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以保证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必要的维修保护。而法国政府的保护经费每年约为2.5亿欧元,美国为每年20亿美元

在德国,有着强烈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传统意识的德国人建立了多元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筹措机制与保护决策机制。通过政府专款、私人资金、企业资金与税收优惠等途径筹集保护资金,使德国的古城古迹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之路。此外,德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非常合理,保护方案不是单个部门决定的,而是在议会通过后才能实施,并通过招标和方案竞选,经过专业的审查,规划,在文保部门审核由政府审批实施。在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超越政治,是所有人认同的观念。1984年法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当日一座,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群众性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如火如荼,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纷纷建立。从1999年到2007年,法国社会捐赠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从每年3万欧元增长到1000万欧元,同期援建的古迹项目从11个发展到400个左右。新兴的应用科学——遗产保护学科也是在法国诞生的。

保护远未结束

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球价值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中得到了各国的统一认可。各国政府正在按照公约中所要求的“为该遗产地的鉴定、保存、保护、展示和修复采取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措施”,积极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从各国的保护情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从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扩展深化。日本1975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将文物分为:有形文物、无形文物、民俗文物、纪念物和传统建筑群,包括历史建筑物、建筑群、美术工艺品、戏剧、音乐、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祭奠和舞蹈等。除此之外,其保护意识的传播,保护资金的投入,保护制度的建立都处在了一个相对完善、系统、优越的状态。但是,全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鲜活的时光 篇6

这款“capsuIe Lamp”是一种独特的灯具,上面挂满了一个个透明的、能够装东西的胶囊容器,数目可以按照个人喜好选择,内容亦可随意更换。从日常生活的零星散件到精心挑选的特别装饰,每件被放置到胶囊内的小物件都诉说着一个属于使用者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它取代了密闭的抽屉,让我们可以日日夜夜看见每个小物件带给我们的回忆与叮咛。”

“设计集人”的设计总监林伟明先生这样总结道。

“设计集人”本是一间室内设计顾问公司,成立于1999年,一直致力于办公空间、品牌及商业店铺、公共空间和都市陈设、展览、标识系统以至装置艺术等范畴的创作,近年来也开始做一些工业设计,尝试将他们的空间设计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做出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Capsule Lamp”就是其中之一。这原本是为一个儿童服装品牌设计的家具陈设,灵感最初来自商店门外那些自动贩售机售卖的儿童扭蛋玩具,多年的空间设计经验让设计师由这些扭蛋联想到了“时间囊”。

空间设计要求设计师尽量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要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可能是功能和美学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或者新与旧之间的矛盾……而由于不同的空间会有不同的“脾性”,因此,每次要取得的平衡都不一样,设计师需要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律动中去满足每时每刻的平衡。“Capsule Lamp”的“时间囊”概念正是这种平衡的产物,设计师特别挑选浅色木材以衬托和突出扭蛋里装的内容,每支木条末端的迷你塑胶挂钩让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调校展示的扭蛋数目及替换内容,令这灯具用起来更灵活多变,将个人化的灵活性应用到了极致,可以说是集趣味、个性与实用性于一身。

这样的灯具挂在自家的房梁上,抬眼望去,满目色彩缤纷的扭蛋玩具,每一个扭蛋都象征着一份冀盼与兴奋,每一天都被回忆和希望充满,每当这样的时刻,相信那个在记忆中青春不老的灵魂就会悄然在使用者的心里生根发芽。

上一篇:DDR2论文下一篇:前牙残根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