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儿童

2024-10-11

观察儿童(共12篇)

观察儿童 篇1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也是一种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疾病[1]。该病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 可引发高热、全身疼痛、乏力等症状。秋―冬和冬―春季节交替的时段是高发期。我中心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接种流感疫苗的儿童74例为观察对象, 探析儿童流感疫苗的预防效果,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来我市疾病控制中心接种流感疫苗的74例儿童为观察组, 其中, 男孩42例, 女孩32例;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 (4.25±2.14) 岁。同时选择未接种流感疫苗的72例儿童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孩37例, 女孩35例;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 (4.56±2.36) 岁。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的儿童均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通过询问家长了解孩子的当前状况、有无药物过敏史等,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儿童于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流感疫苗 (厂家: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S20063138;规格:0.25 m L/支) 0.25 m L。对照组儿童不注射疫苗。之后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追踪性调查, 持续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接种疫苗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接种后30 min内是否出现局部发痒、发红;1~3周内是否出现身体不适, 例如低烧, 头晕等。观察两组儿童追踪调查的12个月内是否出现高热、浑身疼痛、乏力、流鼻涕、咽喉痛等流感症状, 出现症状即认为患有流感。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的例数/总人数) ×100%;流感发生率= (流感症状例数/总人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 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中有1例儿童在接种后30 min内出现身体发痒的不适情况;2例儿童在接种后1周内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现象;1例儿童在接种后2周内出现低热的现象 (体温在37.4~38.1℃, 持续12~36 h)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流感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儿童的流感发生率为9.4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流感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一般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 短暂潜伏期后, 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寒战, 体温可高达40℃左右, 并伴有浑身乏力、疼痛、咽喉疼痛。儿童抵抗力差, 在流感发病季节, 接触病毒感染源都可导致儿童发生流行性感冒。儿童发生流感后具有自愈倾向, 但一般清除体内的病毒大致需要3周, 免疫功能相对较差的儿童会需要更长的时间[2]。该病还可能引发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临床上尚无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流感, 但是我国在流感疫苗的研究领域迈向了新高度[3]。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 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4]。本次研究经过研究后得出如下结果:在接种流感疫苗后其中有1例儿童在接种30 min内出现了身体发痒的不适情况, 2例儿童在接种后的1周内出现了皮肤局部红肿, 还有1例儿童在接种后2周内出现低热,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 但是均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 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充分证实了流感疫苗的安全性。两组研究对象中, 观察期间均有少数的儿童出现流感的症状, 观察组儿童的流感总发病率为9.46%, 低于对照组的30.56%,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具有显著的预防流感发生的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雪凤, 蔡晓红.小儿流感疫苗的预防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8) :30.

[2]张桂兰.儿童流感疫苗接种干预的疾病预防效果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23) :3297-3298.

[3]杨俊梅.流行性感冒疫苗的预防效果观察[J].今日健康, 2014 (6) :380.

[4]陈雪莲.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 (4) :510-511.

观察儿童 篇2

第一章的标题――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吸引了我的眼球。观察儿童是为了发现他们独自的特点,以及他们怎样接近、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观察者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那如何呈现观察?第二章细致地解读采用书面/叙事风格来组织和呈现观察时该怎么做。如观察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在洗澡时的表现。观察记录体现了该婴儿的身体技能及婴儿与成年照料者的互动。我们现在使用的观察方法,也多是书面/叙事观察,第三章展示了我们还可能使用的方法:图标法、抽样法、书面法和检查清单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来记录观察,他们都需要包括原始的信息、评价和结论,这一点与叙事性观察是一致的。

了解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我们怎样培养观察与早期学习目标相联系?例如:如果某儿童在使用剪刀方面有困难,那么就可以提供更加多的练习机会来帮助儿童加强手指肌肉练习的机会;某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开发一些游戏或活动,帮助儿童联系倾听的技巧并保持兴趣;某儿童很难与其他孩子融合,教师就要想办法鼓励儿童首先与另外一儿童或成人一起互动,再融进一个小组……

舒利迭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 篇3

【摘要】目的:研究舒利迭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舒利迭50ug,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必可酮250ug,每日2次,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肺功能(FEV1)预计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EV1)预计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利迭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很好选择。

【关键词】舒利迭;儿童哮喘

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哮喘患病率有所上升。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新药的不断开发,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与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是成人哮喘治疗的最佳方案,但对于儿童的临床研究较少[1]。我院应用舒利迭(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混合干粉吸入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82例,年龄为4-14岁,其中男50例,女32例,所有哮喘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组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排除其他喘息和慢性咳嗽疾病。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哮喘分级、既往发作用药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儿发作初治时用普米克令舒0.5~1mg/次和可必特0.5~1支/次混合后氧驱动雾化吸入,每日2 次。病情较重者,静滴甲基强的松龙每次2mg/kg ,2次/d ,应用3~5d。上述药物待哮喘急性发作缓解后停用,如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控制后,治疗组应用舒利迭吸入剂(含沙美特罗50ug,丙酸氟替卡松100ug) 吸入, 2次/d ,每次1吸,6个月后改为2次/d,,每次1 吸,维持至1 年;对照组应用必可酮(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250 ug吸入,2次/d,每次1 吸,6个月后改为1次/d ,每次1 吸,维持至1 年。两组患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均能正确有效的吸入。

1.3 疗效判断: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肺功能(FEV1)预计值(%)的变化。临床控制:症状消失,肺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肺功能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肺功能部分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肺功能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治疗结果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控制24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控制17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8例,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治疗组(FEV1)预计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咳嗽。其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3]。近年来认为哮喘是由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在慢性炎症基础上又伴随气道的高反应性和气道重构,后者即气道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加、纤维化和血管增生等,气道重构后使得气道可逆性降低[4]。故目前强调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应进行早期干预,传统方法是静滴氨茶碱和糖皮质激素,但由于茶碱的有效治疗量接近其中毒量,所以在GINA方案快速缓解药中是属二线地位[5]。现在首选长期以糖皮质激素吸入的规范化治疗, 是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改善患儿生活质量、防止肺功能不可逆损害的最有效措施。

抗炎药物首选糖皮质激素,虽然糖皮质激素全身用药副作用大,随着对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药动学及临床药效学研究,已证实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变应原诱发的双相变态反应、显著改善肺通气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是目前抑制哮喘炎症作用最强的药物。近年来,一批新型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剂型的问世,具有高脂溶性、局部作用强、灭活迅速、全身副作用少等优点,并研究了新型吸入装置,如定量吸入器、干粉吸入器、雾化器等,使得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成为哮喘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舒利迭是近年研发的由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组成的复方干粉制剂。丙酸氟替卡松是新一代的糖皮质激素, 是一种基于雄甾烷的三氟糖皮质激素, 吸入后30min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的水平即可达到高峰。它具备了理想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应具备的特点:对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具有高脂溶性、 吸入后在气道内的浓度高、停留时间长,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低。在所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中, 丙酸氟替卡松脂溶性最强, 在气道局部具有较强抗炎活性, 其抗炎强度是二丙酸倍氯米松(BDP)4倍[6], 已成为国外防治哮喘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沙美特罗史是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作用时间持续12h以上,主要作用于气管平滑肌细胞,能够松弛气道平滑肌,对支气管产生持久的舒张作用,而且能够增强粘膜纤毛的清除能力,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的介质释放,并具有轻度的抗炎作用。

将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放在同一个吸入装置,可方便患儿使用,吸入时药物可均匀地沉积在气道[7],更能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提高其药物的疗效[8-9],并且作用迅速[10]。我们的研究表明,舒利迭可明显控制哮喘,提示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更具有协同效应,增加了单一药物的治疗作用。β2受体激动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作用于哮喘炎症的不同环节,对大多数患者而言,两者联用可产生最佳的控制。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长期应用β2受体激动剂而导致的效应的丧失,而β2受体激动剂可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从而全面控制哮喘发作;β2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强激素受体的兴奋性, 从而对激素分子更敏感,更能发挥激素的作用[11] ,激素可以促进β2受体基因的表达,促进β2受体的合成,间接地增强了β2受体激动剂的作用[12];β2受体激动剂通过CAMP和蛋白酶A的增加,可磷酸化糖皮质激素受体,β2受体激动剂也可以通过包括对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或者通过作用于NF-KB这样的转录因子的活化来增加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的分子通道的敏感性[13];同时在细胞水平发现两种药物合用以后,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及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发生,更有效地控制哮喘相关病症的发生[14]。

在副作用方面,丙酸氟替卡松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影响, 不影响骨代谢[15]。本资料中未发现声音嘶哑、咽部不适甚至霉菌感染等副作用, 可能与用药技术正确或观察样本数量不够大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舒利迭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有效药物,减少患儿的痛苦和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SaludArea,Cartagena,Piazza San Agustin,et al.Inhaledcortieosteroids Plus long acting beta2-agonists as a combinedtherapy in asthma.asthma.Expert Opin Pharmaeother,2003,4(1):23~39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华儿科杂志,2004, 42 (2):100-106

[3]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 儿科学.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4] Townshend J, Hails S, McKean M.Diagnosis of asthma in children.BMJ, 2007, 335(7612): 198

[5] 李昌崇.儿童哮喘诊断治疗中存在问题探讨 .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1):15 - 17

[6] 张维溪.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8):4681

[7] Jenkins C,Woolcock AJ, Saarelainen B, et al. Salmeterot/fluticasonep rop ionate combination therapy 50/250μg twice daily is more effectivethan budesonide 800μg twice daily in treatingmoderate to severe asth2ma. Resp irMeed, 2004,94 (7):715

[8] Urzo AD. Inhaled glucocorticosteroid and long-acting beta (2)-adrenoceptoragonist single- Inhaler combination for both maintenance andrescue therapy:a paradigm shift in asthma management. Treat RespirMed, 2006, 5(6):385

[9] 文仲光. 如何实现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5):369 - 371

[10] 杨炳中,何扬帆,谭汉梅舒.利迭治疗儿童哮喘40 例疗效分析,2008, 37(1):83-84

[11] Shrewsbury S, Pyke S,BrittonM. Meta2analysis of increased dose of in2haled steroid or addition of Salmeterol in symp tomatic asthma. BMJ, 2003, 20:1368 - 1373

[12] 李雪娟.舒利迭吸入治疗小儿哮喘38 例疗效观察.四川医学,2008,29(3):336-337

[13] 熊东辉. 舒利迭治疗57例儿童哮喘疗效观察.中外医疗, 2008,20(2):85-86

[14] 陈国峰,黄海燕. 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163-154

[15] 王翠华.舒利迭与必可酮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疗效比较.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043-1044

儿童腹泻的诊断治疗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腹泻患儿138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年龄为6个月~5岁;治疗组男45例, 女31例, 平均发病2.5 d;对照组男3 7例, 女2 5例, 平均发病2.6d。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5次/d, 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带少量黏液, 伴或不伴发热、呕吐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示脂肪球少量或脂肪球 (+~++++) , 或少许白细胞。轮状病毒阳性;大便培养均为阴性。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限制乳糖饮食、抗病毒、预防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1.5mg/ (kg·次) , 3次/d, 联合思密达, 用法:<12个月龄, 每次1.0g, 1d3次;>12个月龄, 每次2.0g, 1d3次口服。对照组:口服思密达, 用法同治疗组。

1.4 疗效标准

治疗3d后进行疗效判断。按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1]显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次数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1) 2组用药后疗效情况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2) 2组止泻时间和总病程比较治疗组在止泻时间、总疗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

(3) 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出现皮疹, 停药后消失, 对照组3例出现便秘。

3 讨论

儿童腹泻引起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 发病时轮状病毒颗粒粘附于肠绒毛细胞, 并在其中复制破坏细胞使之脱落, 脱落的绒毛细胞被隐窝底部的细胞逐渐上移至绒毛顶部后所取代。正常情况下, 细胞从底部向顶部转移约需4d时间, 在转移途中细胞逐渐成熟, 其功能也从隐窝底部的分泌功能转变为绒毛顶部的吸收功能。在轮状病毒的侵袭下, 肠壁绒毛细胞损害导致隐窝底部细胞加速上移, 约1~2d转移至顶部, 其功能不成熟, 仍呈分泌状态, 结果导致分泌增多而回吸收减少, 刺激肠壁加快肠蠕动发生腹泻。同时肠道神经系统也参加了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机制, 在绒毛上皮细胞层下富含大量的神经组织, 容易接受各种刺激, 包括轮状病毒感染后的上皮组织传来的刺激[2], 导致腹泻。另外感染可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所有这一切提示本病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感染、肠绒毛上皮细胞成熟、肠蠕动加剧及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密切相关[3,4]。

消旋卡多曲是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通过降解脑啡肽酶, 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

免受降解, 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生理活性, 减少水和电解质过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 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及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思密达 (双八面体蒙脱石) 可减慢肠细胞转变速度, 促进肠细胞的吸收功能, 减少其分泌, 缓解幼儿由于双糖酶降低或缺乏造成糖脂消化不良而导致的渗透性腹泻。思密达可通过和肠黏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增加黏液凝胶的内聚力、黏膜弹性和存在时间, 从而增强黏液屏障, 保护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免受损坏[5]。

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思密达对儿童腹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仅能够缩短病程, 同时也改变了大便性状及次数, 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且剂型、包装适宜婴幼儿, 口味香甜价格便宜, 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 (6) :384.

[2]周瑞, 陈兰举, 陈名武.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32 (6) :354~356.

[3]李建军, 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3) :176~178.

[4]尹红, 殷思纯, 李成武.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5) :383.

《观察儿童》读书笔记 篇5

观察儿童可以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非常清楚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更科学的观察、记录,通读本书让我获益匪浅。书中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让我们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让我更好地建构起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得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儿童美术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6

1.我们习惯带着各种先入为主的主观经验,这种主观经验带上消极作用。自然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对事物本身的观察本身的感知认识。我们不必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形体构成的关系和结构方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光色的变化,空间存在状态,物象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深层次理解物象内在关系。我们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看天是怎样的,云在干吗?小鸟们又在唱歌,小草怎样从土里钻出来,路旁绿树长得怎样,汽车怎样奔驰……各种奇妙原始的视觉感受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像,都是孩子创作的优秀素材。必须强调:客观性的观察是观察者能如实地、正确地反映被观察者本身,即对所要表现的绘画对象的本身。

2.观察在教学中通常称为直观在训练中,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地观察,获得鲜明的印象。例如小狗小猫是孩子熟悉而喜欢的动物,绘画前可以放幻灯、最好是视频,对小动物进行观察,更有效的是对实物,三五个以至一群小动物的观察比较,把握小动物的神态,体态的特征,观察毛的颜色,动作等。在绘画中,通过实物直观或电化教学达到观察的全面性。但是教材上并没有太多的直观教学材料,教师就要根据本班孩子的现状有目的选择,不能“为观察而观察”,变成走马观花。每一次有组织的观察都应有目的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举足轻重的,有必要学习些被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并能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

3.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又是艺术家从实际的观察中得到。假如观察的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岂不是更好。所谓创造性的观察是指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或寻找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观看角度。也可以说是质疑,即问自己:“我观察到的只是这些吗? 可以从别的角度看到什么不同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每次观察到的都将有所不同,它能让观察成为一种多变的有趣的事。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更多观察的机会,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甚至运用讨论式和小组式去观察。这样不仅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提供创造性观察的可能和空间,因为只有在和同学的讨论中学生才真正成为主动性的观察,并且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独创性见解。

教学生观察往往更容易被重视,而观察学生的创作能反映学生观察的方式的差异。何况教学生是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而观察学生的作品是创作过程的结束,但又是下一次“观察”的开始。

4.从观察的主体来说,这环节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教师。应该具有权威性,因为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应该是高大的,像一盏明灯。所以教师观察的方式是相当慎重的,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喜好。所以教师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观察事物。观察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得以反映。笔者认为表扬可以是点名,而批评就不妥了,可以对某一个小组提出建议。通常可以采用鼓励的口吻,用假设的方法进行就更好了。比如在上到《卷筒动物》一课中,一组同学做了一只孔雀,虽说不怎么成功,但笔者却说:“你们的作品与众不同,并且孔雀在制作上是相当有难度的,假设在孔雀的身体与尾巴的连接上改变一种思路,或……或……这样是不是更好了。课后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完成吧!”从该组同学的眼神中可以证明教师这样的点评是成功的。说鼓励性的批评难,其实表扬更难,教师必须说出美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样的点评对学生不但无益可言,相反,助长他们的傲气。所以教师本身观察的方式是相当重要的,它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5.笔者前面讲到肯定儿童的创作价值,那么学生对作品的评价也值得肯定。教师观察的过程只是孤立而被学生观察在眼里。这违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况且儿童本身是很喜欢去评价别人的作品。所以教师可以顺水推舟,邀请学生评价自己同学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好对教师的评价提出不同建议。这样使“观察”的方式从教师观察学生作品转变为教师“观察”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由被动接受成为主动参与。而且在无意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观察”的方式更加彻底深入到学生中去。

在绘画课堂教学中,“观察”的两个方面,其实是一个整体。教给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到学生的创作;而教师观察的方式又推进更好地教给,教师应努力使两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让观察的方式在实践中更具有艺术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

学龄前儿童弱视疗效观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现将2008年~2010年间, 3~6岁弱视儿童67例, 共122眼, 其中男性36例, 67眼;女性31例, 55眼。治疗时间不到一年者不在统计之例。

1.2 治疗前检查

先采用幼儿视力表在幼儿园内筛查, 反馈患儿再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 用角膜映光法和遮盖法检查眼位, 眼球运动。用检影法检查屈光状态, 用1%阿托品药膏散瞳, 学龄前儿童每日3次, 共3天, 然后检影验光, 检查眼底及注视性质, 复验配镜。根据弱视类型、程度, 医生给不同的治疗方法。本组患儿有18%在医院施行短期治疗, 视力进步后转为家疗。80%的患儿因条件所限、确诊后施行家疗。

1.3 综合治疗方法

1.3.1 在医院治疗采用杭州当代应用光学研究可生产的“射光弱视治疗仪”, 每日15~20分钟, 30天为一疗程。

1.3.2家庭治疗法: (1) 遮盖法:用不透明的布套于眼镜片上, 双眼弱视者行交替遮盖法。根据两眼轻重和年龄调整遮盖天数, 单眼弱视者矫正视力在0.3以上, 遮五天打开一天。 (2) 每天做1~2小时的精细目力训练如穿针、穿珠子引线插孔板等。 (3) 同时应用家庭型杭州光学研究所生产的“射光弱视治疗仪”每天2次, 一次20分钟。

2 治疗效果

本组学龄前儿童弱视共67例, 122眼。屈光度均在+2.25D以上, 经过1~3年的家疗法, 其中基本治愈107眼, 占87.7%;进步15眼, 占12.3%, 所有治疗的患儿眼均有效, 总有效率为100%。

三组之间比较 (P<0.01) 有显著性的意义, 轻度弱视疗效最好, 重度弱视疗效差些。

在122眼中, 第一年基本痊愈32眼, 占26.23%, 进步86眼, 占70.50%, 无效13眼;第二年又增加基本痊愈35眼, 无效减为3眼;第三年又增加基本痊愈40眼, 无效为零。可见疗效与治疗时间成正比关系。由此可见治愈弱视贵在长期坚持。

3 讨论

目前治疗弱视方法很多, 它包括遮盖疗法, 压抑疗法, 后像疗法, 红色滤光胶片法, 闪烁红光疗法等。本文对67例, 122眼, 基本痊愈占87.70%, 进步为12.30%, 总有效率为100%, 所以家疗是弱视治疗的主要途径, 我国许多城乡医院没开展, 故对弱视普及治疗不能胜任, 那么家疗的采取显得即现实又必要。

家疗的关键是: (1) 配戴正确眼镜和遮眼:首先要到正规医院配戴正确的眼镜, 防止造成医源性弱视或影响弱视疗效。 (2) 必须每日坚持并且认真治疗否则影响疗效。 (3) 每月复查, 跟踪指导, 根据情况半年到一年内酌情更换眼镜度数, 防止远视度减少造成人学近视;有调节性内斜要完全矫正;有外斜合并远视要适当减度数, 高度远视散光者应适当减度并逐年增加。遮眼是多次的全日制遮盖视力较好眼使弱视差眼强迫训练。若单眼弱视者可根据两眼轻重和年龄因素遮几天打开一天。

观察儿童 篇8

《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为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和年轻的父母们提供了观察儿童所需要的技巧, 是具有很强实用价值的实践操作指南。本书由英国的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和Diana Vennis三人合著, 单晓月、王晓平合译, 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本书共有七章, 在第一章作者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观察儿童, 我们怎样观察儿童。观察儿童是为了解他们的发展是否遵循了一般的发展模式和去满足他们的需要。观察是一种能够帮助你了解你所照料的孩子, 让孩子受益的工具, 选择什么观察方法, 通常取决于时间和你想发现什么。观察方法主要以下几种:1.叙事/自由描述, 观察单个儿童或一群儿童, 并记下你所看到的信息;2.检查清单/预编码类, 预先有一个发展清单, 对照儿童表现进行记录;3.时间抽样/结构化描述, 在单位时间内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记录;4.追踪/结构化描述, 追踪一个儿童很长时间, 观察其去哪些地方, 做些什么;5.饼图和直方图/结构化描述, 它以图形来表示对全班儿童的观察结果。本章未段, 作者指出观察最终要与儿童技能进步相联系, 用观察促进儿童发展。

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呈现观察。在粗略了解几种观察方法后, 作者在本章以书面/叙事风格记录为例细致地解读如何组织和呈现观察。开始的时候, 通过对初次观察记录的阅读, 把自己想到的关于儿童的一切都列出来, 你会发现自己列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领域中。这时候你可以选择侧重某一个领域, 并通过阅读儿童发展的书, 帮助自己形成观察目的和目标。在制定好观察目的和目标后, 就可以制订观察计划以便观察。在观察计划制订过程中, 要确定自己能够在一日活动中观察到儿童的哪些方面, 是否还需要引入特定的活动以便达到观察目标。确定好时间和目的后, 就可以开始观察和记录了。在观察之后, 要概括观察内容, 将观察发现与观察目的联系起来, 撰写结论。最后, 结合自己观察的年龄段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 将之与自己的观察发现相比较, 对自己的观察作最后的评价和进一步观察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观察就完成了。

第三章试验观察技术细致地介绍了各种观察法。作者在第一章粗略地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础上, 本章对图表法、抽样法、书面法和检查清单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让你能以多种方式做记录和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图表法包括追踪、社交图形、直方图和饼图。追踪是观察和记录个别儿童或群体在一段时间、区域的活动。社交图形是用图形方式记录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直方图以图画的形式将整个班级的儿童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记录下来。饼图是时间抽样观察法的一种记录形式, 也是直方图的变通形式。抽样法包括时间抽样、事件抽样和快照法。时间抽样指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 每过一定时间间隔, 观察记录一位儿童在做什么。事件抽样是当某类事件发生时, 观察并记录。快照法指在特定的时刻观察和记录事件, 它对于比较、监控某些设备或某块活动区的使用状况效果较明显。书面法包括结构化记录、非结构化记录、比较性记录、个案研究和叙事/日记。结构化记录实质就是为某个具体的原由而进行观察。非结构化记录是自发的, 常常是因为突然发生了有趣的或出人意料的事, 觉得有意思而记录下来。比较性记录指观察两位儿童并比较他们的能力, 或是间隔性地观察同一位儿童, 评价其进步情况。个案研究主要指观察一位儿童较长时间, 评估儿童所有的发展进步。叙事/日记也是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观察一位儿童, 作一系列的非结构化观察。检查清单法是事先将儿童发展的“里程碑”变成代码, 列成检查清单, 而后去观察和记录一位儿童发展的某个特定方面。

第四章拓展和运用观察, 帮助你理解专业工作者要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评估儿童, 并以此为参考制订计划促进儿童发展。那如何才能较好地拓展和运用观察呢?首先, 你需要知道应该预期一位儿童能做到些什么, 这样你才能建议家长或指导儿童进行更专业的评估。所以, 对儿童的整体性、一般性的发展把握极为关键。你要能确定儿童在某个年龄段应该达到的水平。在发现儿童在某一方面有异常表现之后, 你要和儿童的父母、同事等人了解相关的背景, 并了解是否有人和你有不同的发现。随后, 你可以采取适合的方法, 进行多次观察, 深入地了解儿童的表现, 并对此做出评估。在得出确切的结论之后, 你可以和专家、同事、父母合作解决儿童的问题。其后, 你需要继续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表现, 使整个情况成为一个循环:观察———评价———计划行动———展开行动———观察———评价……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都是为观察儿童提供支撑的发展性材料。在前几章的介绍中, 作者一直强调幼教工作者要能掌握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样才能去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运用观察促进儿童发展。第五章介绍的是英国的《适应于儿童基础阶段发展的早期学习目标》。通过这一章, 我们可以对儿童早期学习的六大领域、早期学习目标和儿童基础阶段发展的剖面图有较为清晰的了解。第六章则是对课程各领域的目标和活动介绍。作者按照各个年龄阶段讲述各种活动, 方便针对个别儿童选取相应活动。这样的介绍有利于我们观察、评估完儿童之后, 选择一些帮助儿童克服困难或完善技能的活动。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这一章对儿童的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进行了介绍。本章可以为观察目的和目标的确定提供参考。作者将发展相对分为身体、智力、语言、社会和情感五个方面, 对每个方面有哪些发展目标进行了细致地介绍。作者还指出这样的发展体系是相对的, 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 发展速率是不同的, 要关注不同儿童的特点。最后, 作者告诉读者注意本研究的发展体系是在英格兰做的, 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观察结果有所调整。

【读后有感】

观察儿童能够让我们知晓儿童的发展状况, 帮助我们评判儿童的发展水平, 指导我们设计儿童的发展目标, 并提醒我们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解释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并且详尽明了地讲解了如何进行观察。

一、做好观察儿童的准备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但是必须做好一定准备。如果只想简单地观察儿童今天能否学会画圆, 那么只需要我们做简单的书面记录, 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果我们想了解儿童在晨间活动时对科学角的使用情况, 就得需要一台摄像机, 因为无法同时观察那么多儿童。除了硬件设施的准备, 作为一名观察者, 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 我们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 想了解儿童的心, 这样才能使得观察持久。同时, 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者, 把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建立在儿童发展知识的基础上, 千万不可以主观臆断。

二、合理选择方法观察儿童

书中介绍了多种观察儿童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儿童活动的现实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观察方法。例如我们需要知道幼儿在一个月内识字状况, 就得采取跟踪观察的方法, 而如果只想知道幼儿在4岁时候语言发展状况, 则只需要做一次量表测查即可。此外, 我们不仅可以从儿童的行为上观察儿童, 也可以从儿童的行为结果来观察儿童, 例如他们的绘画成品、拼图成品等。

三、分析观察结果, 帮助儿童发展

儿童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研究 篇9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以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2], 现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HSP患儿进行相关免疫功能诊断, 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7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HSP患儿 (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 (ARA) 1990年HSP诊断分类标准) 的初发病例55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27例, 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 (7.5±2.0) 岁;所有病例之前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治疗, 且均有出血性紫癜疹, 其中, 关节肿痛45例, 单纯性皮疹4例, 镜下血尿15例。此外, 另收集健康儿童血标本30份作为对照, 同样进行相关免疫检测。从而初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可能的免疫损害以及免疫损害的环节。

1.2 功能检测方法

1.2.1 病史

包括主诉和现病史。存在免疫异常的患儿临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的损害:免疫防御、免疫耐受和免疫监视。

1.2.2 体格检查

免疫系统受损后, 其临床表现主要出现在其他组织器官中。其中, 某些具有特征性, 但更多时候不具有特异性。免疫科医师尽量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免疫缺陷特点。

1.2.3 实验免疫检测

细胞免疫则包括T细胞百分比绝对计数、判断各项指标的高低、T细胞功能等等。本案例中, 所有入选患儿于治疗前均先行检测CD3、CD4、CD8及补体 (C3、C4) 、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Ig E) [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采用卡方进行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较, HSP患者Ig A及IgM IgG的水平显著升高 (P<0.05) ;补体水平的也有明显变化。HSP组与对照组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两组CD值。CD4/CD8比值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3 讨论

相较于其他临床专业, 临床免疫学是一门相对新生的专业。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相对较早, 针对原发性免疫性免疫缺陷病的免疫诊断评价等工作也已取得一定成绩[4], 但还有待改善。我院在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免疫诊断观察的基础上, 对儿童免疫功能的检测、诊断及其对疾病的治疗、预后的作用, 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为了促进临床免疫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该专业固有的体系和范畴, 从而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证据与支持十分重要, 待于所有从事这一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履周.我国儿科免疫学临床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 15 (2) :67-70.

[2]继豹, 叶家鹤.过敏性紫癜体液免疫状态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2) :115-116.

[3]李文斌, 陈凤琴, 刘泽英, 等.过敏性紫癜患儿Th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状态的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6, 11 (1) :19-22.

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135眼弱视儿童中, 年龄3~14岁。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121眼, 屈光参差性弱视26眼, 斜视性弱视27眼。轻度弱视42只眼, 中度弱视83只眼, 重度弱视10只眼。弱视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遵照1996年4月全国弱视防治学组规定的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检查与诊断

弱视儿童均常规检查远、近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屈光间质、眼底、注视性质, 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双眼散瞳, 每日3次连续3d, 斜视者5d后再行裂隙灯检查、眼底和注视性质检查, 最后检影验光或全自动电脑验光, 确定屈光状态, 给予处方配镜。处方配镜原则:远视性弱视可大瞳孔下直接处方配镜, 近视性弱视待21d后复查配镜。处方原则:远视性弱视一般减+0.50~+2.00D给镜, 减+0.50~+1.00D称为全矫处方。合并内斜视、6岁以下及中、高度远视眼者, 给予全矫, 待3~6个月视力提高后, 适当降低眼镜度数, 中、高度近视眼者, 降低1/3~1/2给镜, 外斜视者应以治疗弱视为主, 散光均全矫。

1.2.2 传统遮盖或压抑疗法

单眼弱视遮盖健眼, 弱视眼戴合适眼镜, 每周复查1次。遮盖比例为:3岁者3∶1, 4岁者4∶1, 5岁者5∶1, 6岁以上者6∶1遮盖, 7岁以及7岁以上连续遮盖。双眼弱视, 若戴镜后双眼视力相同或相差两行以下者, 不遮盖;若戴镜后两眼视力相差2行或2行以上者, 根据患者年龄和弱视程度决定遮盖方案。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儿选择压抑疗法, 依据具体情况行近压抑和远压抑, 在遮盖期间定期复诊。

1.2.3 增视功能训练

中心注视者:选用“增视能”多媒体治疗仪 (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中心开发的“增视能”系列多媒体软件, 项目编号2002BA709B12) , 另外, CAM光栅治疗仪、红光闪烁治疗仪、三色光交替闪烁增视仪等也是中心注视的治疗。旁中心注视者:选用后像、光刷和三色光交替闪烁增视仪使其转变为中心注视后再进行其他。

1.2.4 精细目力训练

是对于弱视眼的一种特别应用锻炼, 适用于家庭治疗及巩固治疗。训练方法多样如描图、剪纸、穿针、书法等, 训练要求使用弱视眼, 由简单到复杂, 分阶段进行。家长的重视程度、常抓不懈是治疗关键。

1.2.5 复查情况

我们为所有治疗患儿设立个人弱视档案, 均每周复查一次, 每次检查双眼裸眼及矫正视力, 并予以记录, 3~6个月散瞳验光1次, 再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镜片及治疗方案。弱视基本治愈后, 每1~3个月复查一次, 并逐渐撤出遮盖及训练。伴有斜视者戴全矫眼镜6个月以上, 待视力提高后, 手术矫正残余斜视角, 以巩固疗效。治愈后随访观察1~2年。

1.3 疗效标准

按照1996年4月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学组制订的标准[1]进行疗效评价。

2 结果

我们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 总有效率达98.5%。其中治愈113只眼, 占83.7%;进步20只眼, 占14.8%;无效2只眼, 占1.5%。

2.1 初诊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1。3~6岁组的治愈率最高89.2%, 7~8岁组的治愈率是75.6%, 9~14岁组的治愈率是63.6%。3~6岁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所以, 初诊年龄越小, 疗效越好。

2.2 弱视程度与疗效关系

见表2。轻度弱视的治愈率最高为97.6%, 中度弱视的治愈率79.5%和重度弱视的治愈率60%。轻度弱视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05) 。所以, 弱视程度越轻, 疗效越好。

2.3 弱视类型与疗效关系

见表3。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5) , 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比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4 屈光类型与疗效关系

见表4。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85.3%与散光性弱视组治愈率85.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两组与近视性弱视组治愈率55.6%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5) 。

2.5 注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5。中心注视者治愈率与旁中心注视的治愈率比较, 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1) 。

2.6 遮盖方法与疗效的关系

将屈光不正性弱视90只眼分成2组。1组42眼, 在主视眼镜片上用黑布作眼罩遮盖。2组48眼, 用绷带把健眼完全遮盖起来, 上述两组遮盖时间、次数、治疗方案都相同。结果, 1组治愈24眼治愈率为57.14%, 2组治愈35眼治愈率为74.07%,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2.7 治疗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选择用绷带完全包扎健眼92只眼分成2组。1组48眼, 常规遮盖加综合治疗2次, 每次30min。2组44眼, 常规遮盖加综合治疗1次, 每次30min。1组治愈38眼治愈率为79.17%, 2组治愈29眼治愈率为65.91%,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弱视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 其发病率高, 病因较复杂。Von Noorden根据弱视的发病机理, 把弱视分成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5种, 后2种弱视较少见, 预后也较差, 临床上多见的是前3种可逆性功能性弱视, 即本组综合疗法治疗的弱视。我们体会采用综合疗法效果较好。本组病例治疗最短2个月, 最长4年, 135只眼中基本痊愈113只眼 (83.7%) , 进步20只眼 (14.8%) , 总有效率98.5%。通过资料分析, 弱视治疗效果与诸多方面因素有关, 如初诊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屈光类型、注视性质、遮盖方法及治疗时间都有关系。初诊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轻度弱视治疗效果好, 弱视程度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 ;屈光不正性及屈光参差性弱视效果好于斜视性弱视, 弱视类型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5) ;远视性及散光性弱视较近视性弱视效果好,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5) ;中心注视治疗效果好于旁中心注视者,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 ;盖眼为完全遮盖组治愈率高于常规遮盖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每日治疗2次组治愈率明显高于每日治疗1次组,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以上结果显示弱视的治疗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应提倡早期的弱视筛查, 做到早期检测, 早发现, 早治疗;且综合疗法比单一疗法优越;医院内的综合治疗, 其疗效明显好于家庭内的单一治疗。为保证治疗效果要强调的是: (1) 仔细检查眼位并给予充分散瞳, 精确验光, 准确的镜方是治疗的关键和基础。 (2) 遮盖治疗是综合疗法的重要手段, 也是很具体和实际的问题。本文中应用不同的遮盖方法其结果截然不同, 实践证明, 严密整日有规律的绷带包扎遮盖, 效果更好。 (3) 由于弱视群体都为儿童这一特性, 避免其对治疗产生的枯燥厌烦感。我们选用“增视能”多媒体治疗仪, 根据弱视程度不同选择下列训练法, 视觉刺激、视觉精细、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立体视觉训练, 通过多种模式的刺激, 同时提高手、眼、大脑皮层协调训练, 使弱视眼黄斑功能抑制较快解除而中心视力提高。 (4) 锥细胞对波长640μm的红光敏感, 因此红光刺激治疗要保证所用红光波长准确有效。 (5) 弱视治疗室环境要尽量黑暗, 保证治疗仪器的光度。 (6) 儿童训练要保持注意力集中, 患儿治疗间距适宜, 不吃东西及玩耍玩具等。 (7) 家长与患儿配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甚至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弱视治疗时间较长, 且视力提升缓慢。因此向患儿家长做全面详尽的解释, 让其了解弱视的特性, 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防止半途而废。 (8) 弱视治愈后存在复发问题, 且复发率较高, 因此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是弱视治疗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要严格执行我国弱视的治愈标准;坚持配戴眼镜, 即使是裸眼视力正常也可能导致弱视复发[2,3,4,5]。复查要遵循:弱视治愈后前半年应每月复诊1次, 以后每半年复诊1次, 直至3年。

参考文献

[1]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 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3) :97.

[2]Simons K, Robert D, Reinecke MD.A reconsideation of amblyopia Screening and stereopsis[J].Am J Ophthalmol, 1994, 78 (6) :707-713.

[3]徐国志.联合疗法治疗弱视的初步体会[J].实用眼科杂志, 1989, 7 (5) :265-267.

[4]刘家琦, 李风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99.

观察儿童 篇11

资料与方法

2000年以来对盘锦市区部分小学生及幼儿园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将视力不良者进行内外眼、立体视觉、中心注视、散瞳验光等检查,筛选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324例(648眼)。其中男160例(320眼),女164例(328眼)。

方法:将<6周岁的儿童分为学龄前组,>6周岁的儿童分为学龄期组。并根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规定的弱视分类标准分为轻、中、重3类。2组患儿均配戴矫正眼镜,旁中心注视者用CSY3型光刷训练至转为中心注视为止。单眼弱视用常规遮盖结合SZS-3A型闪烁增视仪治疗,结合在家中串珠子、描红等精细目力训练;双眼弱视及视力相仿者,用CSY3型光刷治疗仪交替治疗,待视力达到5.0后用同视机或SC双眼视功能训练仪训练,扩大融合范围。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全国儿童斜视防治学组规定的标准。①痊愈:经过3年随访,视力保持正常者;②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9或以上者;③进步:视力增加2行及2行以上者;④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1行者[1]。

统计学方法:检查记录以眼为单位。

结果

轻度弱视组:学龄前126眼,有效126眼,有效率100%;学龄期94眼,有效90眼,有效率9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中度弱视组学龄前178眼,有效174眼,有效率97.7%;学龄期102眼,有效95眼,有效率9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重度弱视组学龄前78眼,有效70眼,有效率89.4%;学龄期70眼,有效49眼,有效率7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讨论

凡被没有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的临床上被称为弱视。因弱视患者没有良好的双眼单视,更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觉,故此弱视的治疗相当重要、又因其治疗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高,成人后则治愈基本无望,因此早发现和正确治疗非常有意义[2]。

弱视是危害儿童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常见眼病。通常是由斜视、屈光参差、形觉剥夺、屈光不正及先天等因素引起,而大部分是由于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学龄前儿童处于双眼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治疗弱视是保护儿童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超过一定的年龄就会失去治疗的机会。本资料显示,综合性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学龄前优于学龄期。故建议所有儿童在幼儿园时都应定时检查视力,将视力不良患儿进一步行眼部常规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工作会议.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

儿童支气管哮喘脱敏治疗临床观察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小儿哮喘患儿200例, 过敏原皮试阳性, 其中男109例, 女91例, 年龄0~1岁13例, 1~3岁87例, 4~14岁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脱敏组100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及肺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过敏原测试包括灰尘、尘螨、霉菌、花粉、棉、香烟、蟑螂等20种。其中灰尘过敏196例 (98.00%) , 尘螨过敏194例 (97.00%) , 烟曲霉菌过敏13例 (6.50%) , 多价霉菌Ⅰ过敏167例 (83.50%) , 多价霉菌Ⅱ过敏141例 (70.50%) , 多价霉菌Ⅲ过敏7例 (3.50%) , 春季花粉Ⅰ皮试阳性139例 (69.50%) , 春季花粉Ⅱ过敏119例 (59.50%) , 春季花粉Ⅲ过敏127例 (63.50%) , 夏季花粉过敏153例 (76.50%) , 豚草花粉过敏37例 (18.50%) , 蒿属花粉过敏133例 (66.50%) , 棉絮过敏73例 (36.50%) , 艾蒿过敏39例 (19.50%) , 桑蚕丝过敏31例 (15.50%) , 多价兽毛皮试阳性133例 (66.50%) , 多价羽毛皮试阳性85例 (42.50%) , 香烟皮试阳性99例 (49.50%) , 蟑螂皮试阳性103例 (51.50%) 。在脱敏治疗组100例哮喘患儿中过敏原阳性反应1~3项15例, 过敏原阳性反应4~6项35例, >6项过敏原阳性反应50例。通过检测显示小儿哮喘过敏原检测阳性率以灰尘、尘螨、花粉阳性率最高, 说明致敏原是导致小儿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应治疗: (1) 吸氧、雾化、拍背及对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 (2) 发作时采用β2受体兴奋剂治疗; (3) 孟鲁司特钠口服, 辅舒酮长期吸入。脱敏治疗组100例给予脱敏治疗。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常规脱敏治疗, 总共需要6个月。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开始用1/100万浓度皮下注射10次, 10次为1个疗程, 2次/周, 首次注射剂量0.1 m L, 第2次0.2 m L, 依次类推, 一直到第10次注射1 m L为止。然后换用1/10万浓度皮下注射, 逐渐增加到用1/万, 1/千, 一直用到浓度1% (方法同上) 。第二阶段为维持脱敏阶段, 此阶段浓度1%, 1 m L/次, 1次/周, 直到半年, 每2周1次, 维持2~3年。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根据哮喘发作次数、病情及肺功能检测分析过敏原阳性项数与脱敏疗效关系, 见表1。

脱敏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脱敏组总有效率达87.00%, 对照组有效率50.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3.50, P<0.01) , 脱敏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过敏原阳性项目数越少, 脱敏治疗疗效越好。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见表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慢性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患, 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3]。而脱敏治疗的作用主要通过皮下注射引起诱发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制剂, 浓度由稀到浓, 剂量由小到大, 逐渐增加, 从而不断诱导B细胞激活产生阻断性抗体Ig G类抗体, 降低Ig E水平, 增强TH1细胞功能, 抑制TH2细胞活性, 调节TH1/TH2水平至正常范围[4]。还通过对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而阻断变应原诱导的变态反应的发生, 提高对过敏原反应阈, 增强儿童对外界过敏原的耐受性, 以达到减轻发作或控制发作的目的。

支气管哮喘是危害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自1911年报道Noon和Freeman将脱敏疗法用于花粉症[5], 而后又报道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成功。我科不仅按照GINA方案规范治疗哮喘患儿, 也给予了相应的脱敏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 脱敏治疗能明显地改善患儿症状, 缩短病程, 疗效肯定, 复发少, 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脱敏治疗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收治过敏原皮试阳性哮喘患儿200例, 分为对照组和脱敏组各100例。脱敏组给予相应的脱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脱敏组哮喘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哮喘的方法。

关键词:哮喘,过敏原皮试,脱敏治疗

参考文献

[1]Gibson PG, Simpson JL, Saltos N.Heterogeneity of airway inflammation in persistent asthma evidence of neutyrophilic inflammation and increased sputum interle-8[J].Chest, 2001, 119 (1) :1329-1339.

[2]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助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 1988, 36 (12) :747-751.

[3]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35.

[4]陈育智, 马煌, 王红玉, 等.儿童过敏原与喘息及气道高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7) :538-541.

上一篇:慢性有氧运动下一篇:产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