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应用化

2024-05-16

微应用化(精选10篇)

微应用化 篇1

很多老师都会问我, 你录了那么多的微视频, 是不是很麻烦, 技术要求很高?一个人又要上课又要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 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期就和大家聊聊如何常态化独立完成微视频的录制。

在制作一个微视频之前, 首先要明确这个视频的应用场景。视频按照应用场景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公开型, 比如参赛的、交流展示的;一类是家常型, 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观看的。

公开型视频, 除了给自己的学生看, 更主要用于交流展示或比赛, 想要达到良好的效果, 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通常10分钟的视频准备时间要超过24小时——撰写脚本、反复录制、后期剪辑等工作都是必需流程。但是这样视频由于制作耗时多, 并不适合常态化应用。

再说下家常型视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老师要录制视频辅助教学, 视频内容只需要适合自己学生使用即可, 就需要操作简单、录制方便的手段来进行微视频的制作。这类型的视频能够精美固然好, 但是更重要的是有实效。老师的精力有限, 怎样从机械、繁琐的工作中解放自己, 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我将分期介绍习题视频、新授课视频和复习资料视频的制作和设计方法。

习题视频篇

当老师的最大的苦恼就是课时不够, 没有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给学生讲练习。

即便老师们挤出了习题课时间, 有的学生愿意听, 有的学生不愿意听, 课堂效果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这都还好, 可怕的事情是, 当你唾沫横飞地讲完了所有的题, 想要在办公室休息一下的时候, 张三跑来问了一个题, 李四又来问了另一个题, 王五总结, 这两个都不会, 您再讲一次!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当过了一周, 张三跑来说, 那个题又忘了, 您再给我讲一次吧……

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 因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特点, 知识的学习就是遗忘于记忆的循环。

怎样解救老师于重复再重复的讲解试题的苦境呢?推荐大家使用“超级讲师”APP。本文列举三种习题录制情况。

解法1:拿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对着需要讲解的题目拍照。打开“超级讲师”APP, 点击插入图片按钮, 插入想要录制的题目, 开始录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题目上进行讲解和勾画, 过程和声音都会录制下来。讲解结束选择知识节点进行保存即可。

优点:快速、方便、灵活。

缺点:由于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拍照功能良莠不齐, 所以如果参加比赛会显得有些粗糙, 只适合平时班内学生使用。

解法2:老师在给学生打印练习题时都有电子文本的存档, 直接将试题电子文本 (PDF、PPT) 上传至“超级讲师”的个人账号中, 打开“超级讲师”APP, 在有网络链接时下载文档, 之后不管是否有网, 都可以随时录制。

优点:不会增加额外工作。

缺点:以宋体4号字为例, 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字号还是显得较小。

小技巧:给学生打印试卷后, 每页文档只留一个题, 另存一份用于录制视频的文档。

解法3:对于一些考试的真题, 比如中考、高考的历年真题, 老师们基本上每年都要重复地讲几次, 老师们都会积累一套电子文本的材料。而真题往往是我们在课堂上要进行重点讲解的例题, 所以通常都会制作PPT。如何更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我建议大家将重点真题录制成视频。老师可以使用“超级讲师”直接打开PPT录制, 录好之后上传至网络平台即可。只要匹配好题目的关键信息, 将来在进行试题归类的时候会很方便。视频也可下载保存, 建立起自己的真题讲解库, 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资源。

优点:资源能够有效保存。

缺点:前期制作PPT等工作量略大。

小技巧:如果觉得自己个人工作量太大, 不妨几个老师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积累的资源可以一起共享。

果园全自动化微喷灌技术 篇2

1 工程规划

1.1 轮灌区规划

灌区面积为46.7 hm2,根据果树需水情况及单井出水量,采用轮灌工作制度,平均每个轮灌区控制面积1.7 hm2,见图1。为确保果树适时灌溉,该微喷灌区采用双重供水方式,即有电时采用全自动化微喷,由深井提供水源;停电时采用青石山自压微喷,由蓄水池提供水源。

1.2 管网系统布置

管网布置见图2,具体分布方式如下:

1)主干管布置。主干管连接已建深井、蓄水池,主干管为南北走向布置。

2) 分干管布置。由分干管直接向各轮灌区供水,分干管垂直于等高线,南北走向布置,双向供水。

3) 支管布置。支管垂直于分干管,沿等高线方向东西布置,单向供水。

4)毛管布置。根据灌区地形情况,毛管分两种布置方式:一是每隔1行树布置1条毛管,垂直于等高线南北方向布置,平均间距为9.0 m,长28~30 m,双向供水,可控制18~22个微喷头;二是每行布置1条毛管,垂直于等高线南北方向布置,平均间距为4.5 m,长65~70 m,单向供水,可控制18~22个微喷头。

5)微喷头布置。每两棵树中间布置1个微喷头,平均间距3.5 m,用长3.0 m、4 mm的塑料管与毛管相接,并用插杆将喷头固定在树下,见图3。

1.3 微喷头与附属设备

微喷头采用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最新研制的单向、折射、喷雾式微喷头,工作压力为98 kPa时的流量为50 L/h,射程1.25 m,雾化指标为500,湿润面积4.66 m2。在水泵出口处安装逆止阀、安全阀,在干管分水口前安装过滤器、电动闸阀、压力表、水表,分干管、支管最高位置及拐角处安装进排气阀,分干管末端安装排水阀。

2 管径选择与管道、过滤器安装

2.1 经济管径的选择与管道的安装

田间管网按照干、支、毛、微的顺序逐级安装。主干管采用1992年铺设的钢筋混凝土管道。分干管首端选用110 mm波纹塑料管,采用子母口对接形式连接,末端选用80 mmPE软管。支管选用50 mm、40 mm PE软管,均采用喷灯热扩口涂胶,按承接工艺进行连接。毛管选用20 mm、15 mm软管,利用打孔器打孔,采用旁通、管卡与支管连接,每条长28~64 m,控制16~18棵果树。微管选用4 mm PE软管,利用打孔器打孔,采用承插接头与毛管连接。

灌区冬季多年平均温度-5 ℃~7 ℃,冻土层深约25 cm,为防止管道冻裂以及耕作时不被破坏,管道埋深均在50 cm以下。

2.2 过滤器安装

为提高对水的净化程度,防止微喷头堵塞,在分干管进口处安装由双层120目塑料涤纶沙网组成的过滤器,为确保及时排出污物,在过滤器的进口与出口处各安装1块1 MPa压力表,当两表压力差较大时,应通过排污管及时排污,净水可从滤网外层直接进入分干管,为准确掌握水量,在过滤器进口处压力表前安装水表。

3 全自动微喷灌系统原理

本设计要求全自动化灌水系统能够自动测量果园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株间空气湿度3项灌水指标,并自动采集、传送给计算机,按需水要求进行分析,做出灌水决策,自动控制灌水全过程,并将执行情况反馈至总控室。整个全自动化灌水系统控制网络分为3级:

1) 在灌区内每个轮灌区中选择一个果树品种、长势、土壤种类、接受阳光照射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检测点,于检测点处安装1套由传感器负压计、电接点温度计、湿敏电阻组成的能够自动测量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及空气湿度的自动测量设备。

2) 主控机(微机)对自动测量设备所测的3项控制指标进行采集、分析,当3项指标同时满足果树需灌条件时,主控机将以此为据向田间各子控站发出控制命令,同时自动连续地检测各田间子控站的实际工作情况,并通过屏幕进行显示。

3) 田间子控站接收并记忆主控机发出的命令、控制设备(电动闸阀及水泵)的运行状态,并将设备的实际工作情况以信息的形式输送给主控机,进行屏幕显示。

4 效益分析

4.1 灌水均匀度测定

为了测定支管小区的灌水均匀度,我们在区内布置了9个测试点,测试点布置见图4。

通过对典型支管的田间测试,得出灌水均匀度和水源有效利用率均在95 %以上。灌溉定额为210 m3/hm2,湿润深度可达0.8 m。

4.2 节水、节能效益

与大水漫灌相比,全自动微喷灌系统节水、节能率在80 %以上,费用降低90 %,节省土地2 %(表1)。

加之,微喷灌还能够增加株间湿度,调节温度,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增产率可提高40 %以上。该工程总投资88.13万元,年增效益达55.44万元,工程年费用总值为14.05万元,按动态法分析,益本比为2.63,3.16 a(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微应用化 篇3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微课程使数学学习化繁为简》。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程序、微课程的应用这五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教材解读

“分数的简单应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新增内容之一,教材做这样的变动,是非常有深意的。以前到了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时,学生计算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很难把握,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分数后面带了单位,有些没有,那是因为之前学生接触到的分数,都在平均分一个物体,分数就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现在三年级就让学生明白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很重要。这时虽不归纳“单位1”的概念,但却要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意思,这节课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数的意义,重在从“学会学习”的角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折纸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整体由“一个”到“多个”的过程,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 借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从“学会学习”的角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分数数感这一核心素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时,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哪个具体的分数表示。

难点:理解分数可以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分数可以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作为老师的我尽量少说,让学生多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这节课活动组织的指导思想,而微课的使用让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更简单。

下面我就对细节做具体的阐述,并将教法与学法渗透其中:

1. 微课展示折纸的过程,复习分数的意义

引入部分我用了微课展示(课件播放微课),这个视频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涂色的过程,既省时又省力,还解决了老师实际操作折纸存在学生观看时有视觉盲区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环节顺利回忆分数的意义,复习分数线、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2. 微课导入,进入对新知的探索

复习到位后,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大正方形变成四个小正方形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非常重要,所以我选择用微课展现(PPT展示视频)。

(1)初步体验。直观感受整体从一到多的过程,说清涂色部分与未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并通过追问这里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分别是几个小正方形?让学生体会这里的分数与具体数量有区别。

(2)从形到数,老师分苹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进行生生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3)实践操作,并填写操作单,可以用同屏推送设备反馈学生作品,并请学生汇报。(特别注意展示错误的操作单)

(4)深入思考,总结升华,出示PPT

思考:(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分母就不同。(2)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总数的三分之一,与整体中物体的具体数量没有关系。

3.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出示PPT,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微课程的应用

本节课中微课程的应用省去了Flash动画制作的繁琐,也避免了现场操作浪费时间且难以让每个学生都看到的问题,特别是微课展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成四张小正方形的纸,动态的演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帮助突破整体从一到多这个重点。

那么,微课只能用于引入阶段吗?不是的。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运用微课程实施小学数学分层差异化辅导的实践研究”,我们有“先学后教”的课堂,用的是课前微课,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质”先学习微课再针对练习讲解;还有课中微课,比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中间介绍三种常用的面积单位时用到了微课;还有总结性微课,比如“数学思考”,老师的讲解过程被拍成微课进行课后总结;还有即时微课,比如同屏推送设备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拍摄学生的操作过程或教师的精彩讲解。这些微课可以传到群里,让学生带回家看,具有课堂的延伸性。

有些教师年龄偏大,不会做Flash动画,不会用PPT做课件,他们的智慧如何展示?如何让更多人看到?没有关系,因为除了专业软件,手机也可以成为微课录制的工具。比如,针对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混淆的情况,我们的老教师编的教学故事就可以录成微课,在课堂展示上,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微课进行差异化辅导。

综上所述,运用微课程这项现代信息新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高度融合,给教学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我感受到,微课程能让数学学习化繁为简。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摘要:<正>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微课程使数学学习化繁为简》。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程序、微课程的应用这五个方面展开说明。一、教材解读“分数的简单应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新增内容之一,教材做这样的变动,是非常有深意的。以前到了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时,学生计算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很难把握,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分数后面带了单位,有些没有,那是因为之前学生接

参考文献

海尔探索小微企业员工创客化模式 篇4

通过和海尔旗下的日日顺商城合作,张博的公司实现了定制生产,有了新订单再开工,而且专门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2015年6月份,很多妈妈们在平台上反映水里有味道,让宝宝过敏。我们就针对性地做了一款产品,很快就实现了1万多台的销售,这是传统模式实现不了的。”张博说。

实际上,张博的公司并不是唯一通过大企业的创业平台顺利度过初创期的小微企业。

凭借一般创业者所不具备的庞大资源和丰富经验,中国传统商业巨头打造适合初创企业成长的“双创”平台,同时也试图探索出一条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

以海尔的开放创业平台为例,在十年前刚刚起步时,共有2000多个小微企业,现在很多已成长为了业内翘楚。据统计,现在平台上77%的小微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

中国本土家电品牌海尔集团是国内较早涉足“双创”平台建设的传统企业之一。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海尔正在打造全新的创业生态圈,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吸引外部创客作为独立主体加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和业内精英的创造性,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平台的帮助下,不少小微企业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刘惠平率领的团队开发的洗衣APP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两个月的时间,已覆盖北京、上海、西南地区等20多所院校,拥有学生用户10万余人;徐鸿飞创立的健康鸡蛋品牌,成功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投资周期,已开始为知名餐饮品牌供货,并计划在未来推出宝宝鸡蛋和美容面膜鸡蛋等产品。

在2015年9月19日举行的第二届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把平台的发展概括为“共创共赢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海尔员工成为老板,拥有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外来创客保持独立身份,创造力完全不受约束,海尔作为平台提供者参股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海尔的新模式也得到了国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马歇尔·梅耶指出,海尔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充满创新,已跳出了现代管理传统思维,从传统制造业企业变成了一家平台,而内部员工、外部创客和用户的参与,则使平台变得更加有价值和可持续性。

在推动创新创业的同时,海尔也试图通过这一崭新的模式完成从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再造重生。

微应用化 篇5

1 课例基本情况介绍

《建筑水暖电工程计价》课程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工程造价学生, 此前学生学习了建筑水暖电工程基础知识与造价程序, 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是本课程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是学习消防水系统的重难点, 由于沟槽安装技术其工艺涉及切割机、滚槽机等机械设备, 且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以够用为原则, 课堂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自行操作其设备, 只需要了解沟槽安装工艺的技术要点和连接工艺。因此, 教学目标包括认识钢管的种类、了解沟槽安装工艺;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不同管径、不同材质的管道;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突破重点难点, 课程小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以够用为原则, 综合运用模拟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将“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制作成系列微课视频。

2 微课视频制作思路

教学用微课视频力求将知识点化抽象为直观, 降低思维难度, 按照行业规范, 提高认识的准确性,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 贴近知识难点、行业特点、应用性强。将搜集的海量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技术, 如IMindMap、Flash、PPT、录屏软件、会声会影等进行制作和加工, 形成图、文、音、视频、动画等资源,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设计针对性的五集系列微课视频:《钢管的识别》《钢管沟槽连接技术》《钢管施工技术要求》《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综合单价》, 具有视频清晰、片头统一、富有创意, 围绕理论、技能、规范、实践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提升。

3 系列微课视频介绍

3.1 第一集《钢管的识别》

采用PPT式微课视频, 将网络收集的钢管图片进行整合分类, 利用PPT课件配以大量清晰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说明和音效, 分别介绍钢管的分类、无缝钢管和有缝钢管的区别、钢管的管径表示方法、定额中钢管的分类和管径范围, 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

3.2 第二集《钢管沟槽连接技术》

采用动画加视频拍摄式微课视频, 围绕预埋套管—切管—滚槽—开孔—安装机械三通—安装管道—系统试压—管道刷油等, 一系列沟槽连接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通过Flash动画模拟施工步骤, 采用模块式教学策略, 配以音效和文字说明。视频可自由播放暂停, 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3.3 第三集《钢管施工技术要求》

采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微课, 将网络收集的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视频文件进行挑选和整理, 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辑配音, 并插播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提供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资源, 视频图文真实, 配音讲解清晰, 使资源具有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 加深学生对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认知。

3.4 第四集《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

采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 对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部分, 进行完整的消火栓管道系统清单计价编制, 录屏清晰流畅, 所涉及知识重点画面进行圈画和强调, 亦可自行播放暂停。视频教学直观生动,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可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思维空间。

3.5 第五集《综合单价》

采用视频拍摄制作微课, 拍摄学生综合单价计算过程, 后期剪辑, 对收集的学生作业进行挑选扫描, 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进行讲解,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进行检验, 教学进行归纳总结, 录制正确的综合单价计算步骤, 供学生自查自纠。

4 结语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 其具有“小、微、精”的资源建设新模式, 可将海量网络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制作, 也是快节奏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延伸, 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将冗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灵活高效的课堂, 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也使学习具有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杨满福, 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11—15.

[3]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2) :67—69.

[4]陈利.浅谈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Z1) .

[5]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微博客的分级化传播模式研究 篇6

微博客来自于英文micro-blogging,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 在维基百科中, 微博客被描述为“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公开发布的博客的形式, 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相比于博客, 它的发布方式更加多样化、简单化, 除了网络用手机也可以进行发布, 是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 并且它的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个字符, 即70个汉字以内。虽然学界还没有形成关于微博客的统一精确的概念, 但我们不难看出微博客的一些共性特点:文本简短、实时传播、移动发布、群组交流等。

一、微博客的初级传播模式

微博客的传播机理最初就是人对人的单一传播, 传播的双方主体通过信息的授权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 提出了传播的“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 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第二, 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 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2]。

1. 自媒体传播———平民草根化

从微博客的功能和应用方法上可以看出, 微博客是一种新的“自媒体”传播形态, 其传播机理最初就是以个人对个人的单一传播为基础[3]。每个人都可以简单便捷地在微博客中表达自我、展现自我, 这既凸显了微博客的平民化草根化, 也体现了网络媒介将话语权进一步下放。作为一种自媒介, 微博客比专业媒体更具有灵活性、及时性、迅速性,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英的权力。虽然专业性权威性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但在突发事件中微博客的速度和影响不容小觑。

2. 主体———传者与受者交叉

微博客最初的传播形态便是一对一的传播, 传者发布一条信息, 受者给予回复, 传者再对回复进行回复, 如此循环, 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交叉,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解释者 (执行解释意义功能) 和编码着 (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的角色, 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微博客的初级信息传播是迅速而快捷的。在微博客中, 传者和受者并非泾渭分明的, 他们之间往往是互动性交流, 角色在相互交往中不停互换, 共同成为传播的主体。

3. 内容———文本碎片化

微博客的文本都比较短, 一般不超过70个汉字, 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和琐碎的生活细节与心情感悟, 可以说微博客的内容是不成系统的碎片化的文本。而微博客网站本身就鼓励和支持这种琐碎的唠叨, 例如腾讯滔滔就向用户提供了“唠唠叨叨, 其乐陶陶”的理念。人们可以尽可能地通过只言片语展示生活的点点滴滴, 但是文本的碎片化也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无意义繁殖和泛滥, 以Twitter为例, 在首页显示的只有九条信息, 如果隔秒就刷新, 网站管理人员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微博客的群体传播模式

当一群人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某一议题时, 就组成了多个交流分析的小圈子, 微博客在个人对个人的传播基础上, 便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组织的群体传播, 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客用户逐渐将微博客作为一种自我表达于公共播报的平台, 传播的效果从而初步显现。微博平台不同于BBS的一个地方就是用户所关注的不一定是某个话题, 而是某些用户的状态, 比如自己的朋友、名人、名企等。微博客的群体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窄播式传播

微博客内容的文本碎片化决定了其内容的关注者最初只是对该话题感兴趣而进行交流的小圈子。因此, 与一般大众媒体不同, 微博客主要是以获取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为目标, 因此微博客可以说是一种窄播式的分众传播。例如新浪微博既细分了各微博栏目, 包括体育、娱乐、财经等, 还开辟了栏目推荐博主和热门内容, 将微博网站的内容进行细分以吸引已经细分的受众群。

2. 半广播实时交互

E-Mail、blog等交流延时性强, 而IM则过于实时, 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博客则很好地满足人们微妙的心理需求。与前面所讲的一对一人际传播不同, 用户通过高频率和快速型的参与讨论话题, 从而达到一种半广播式半实时的传播。这样的半广播实时交互的微博客机制, 使得用户组成了多个交流分析的小圈子, 群体传播得到凸现, 而大众传播在这里被弱化。

3. 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群体传播中, 信息的流动呈现一种异常的状态, 要辨认谁是信源、谁是信宿是十分困难的, 几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微博客在关于某个热点话题的讨论中, 你一言我一语的碎片化表述, 既可能是新闻的传播, 也可能是流言的集合。微博客的传播内容,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会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信息的快速增殖;第二, 信息的回流;第三, 传播过程中伴随大量谣言。

4. 集体狂欢倾向

高碎片化的文本, 也许能瞬间激起千层浪, 但大多都是淹没在随之而来的更多的碎片浪潮中。在最快捷、最方便的前提下, 微博客已成为快节奏生活中网民表达自我和沟通交流的流行方式, 却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原本就已处于浮躁状态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再度升级。从而可能形成大众的集体狂欢或者个人的孤独狂欢。

5. 个体化叙事

微博客的发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它不像博客那么深思熟虑长篇大段, 由于其处于随时发布的状态, 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性表达的需求, 因此用户在表达的时候会更随意, 而其他用户在进行回复交流的时候也会比较随意。其文本的个人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更为明显。部分用户可能会陷入到“心灵的广播带来的自我迷恋的快乐感”, 而这种状态恰恰能够满足用户的虚荣心与表现欲, 也满足了某些用户的窥私欲。而这也会促使用户在个人的“私语”和“公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微博客的大众传播模式

多媒体技术下的大众传播, 更倾向于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4]。微博客的作用和影响力有时候是异常强大的, 虽然是一种分众化的传播, 但传播效果是趋向大众化的, 可以说微博客也具备了一定的大众传播的特征。

拉斯韦尔在《传播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 形成了“5W模式”, 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模式。比起前文所讲的“循环模式”, 拉斯韦尔的模式更适合描述大众传播的模式。但是拉斯韦尔的模式看到了受众的反映, 即传播效果, 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的渠道, 而这恰恰是微博客的一大特点。

1. 内容———超阅读的解构主义

超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各个链接的文本就是被拆散的碎片读者在阅读中, 追求的并不仅是一种权威的终极的解释, 而是结构之后的重生意义。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微博客的传播速度与影响不容小觑, 亲身经历者的“现场报道”, 一系列碎片化的文本背后就是事实的真相。虽然微博客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无序的、可以补充的, 但是它可以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让受众通过多层次的阅读后, 能够进行思考与整合, 从而获知碎片背后的整体。

2. 渠道———与其他大众媒介深度对接

微博客的传播是一种多级传播的模式, 当实现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群体的传播后, 微博客的分众模式开始向大众传播过渡,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微博客传播范围和效果的扩大, 所依赖的传播渠道便是和其他大众媒介深度对接, 即以微博客为平台的基础上对其他大众媒介进行链接和互动。例如新浪微博中很多突破小圈子引起网民热议的话题, 作者都提供了话题的媒体补充, 就相关的大众媒介的链接和评论, 从而将话题从微博客平台转换到大众传播的互联网传播平台。

3. 效果———“微”博客“大”影响

微博客的门槛低、即时性强, 满足了一些用户的个人传播欲望。用户发现了一些具有公共新闻价值的事件、信息, 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发布到微博客网站商行, 能够引起一定范围和强度的“传播震动”。随着在微博客发布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注中链接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博客、BBS、新闻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体, 微博客就实现了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几何状扩大, 达到和初级传播、群体传播所无法比拟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实现微博客的多元效果。例如新浪微博所推出的热门转发中, 一条微博的一天之内的转发就会达到上千, 令人感叹。

4. 反馈———实时双向交流

在阅读的过程中, 受众也许会产生参与的欲望, 在微博客网站中, 只要你拥有一个账户并登录, 就可以立即发表评论, 从单纯的阅读者变成超文本的一份子。用户可以给微博客内容进行评论, 微博客的发布者也可以就该用户的留言进行回复, 微博客实现了传者和受者间良好的反馈机制。同时, 这种反馈机制也是实时的, 微博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接入, 用户通过手机等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微博客虽“微”, 但传播影响却很“大”, 事件或者议题最早在微博客网站上进行传播时是一种分众传播, 然后转化形成了大众传播, 这样的由小众到大众的转变正是微博客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的多级传播模式的表现。这种多级传播模式就是第一级的分众传播, 具体表现为个人—个人, 个人—群体, 在第一级的分众传播阶段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后, 微博客的分支传播模式即开始实现分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过渡。随着在微博客发布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注中链接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博客、BBS、空间、专业网站、综合网站等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体, 微博客第一次传播时承载的内容和信息开始进行第二级的传播, 而这种第二级的传播在借助大众传播的平台时即转为大众传播, 从而实现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扩大, 达到与第一次个人和个人、个人和群体传播时对比鲜明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从而体现出微博客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 10:P5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P61-62

[3]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E].www.chi-napr.com.cn/News/Talk/43586.shtml.2009-12-29

[4]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E].www.chi-napr.com.cn/News/Talk/43586.shtml.2009-12-29

[1]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 1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微应用化 篇7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使用方便等特点。对微课而言, 信息技术课堂有着“天然”的生长土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微课”, 可以兼顾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 减少教师重复操作讲解的步骤, 腾出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然而, 正所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 既是其优点, 也是其缺点。单个的、孤立的微课将知识进行切割, 形成信息孤岛, 容易导致无法达到知识连通和整合创新的目的, 无法解决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问题。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使用微课时发现, 把某一课程全部制作成微课, 虽然突出了内容的关键点和关键步骤, 但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化, 有些知识点孤立成篇, 前后衔接生硬, 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迁移和拓展。微课导致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例如, 微课的基本时长为5~10分钟, 而实际教学中, 要把某些内容讲透彻, 需要更多时间, 怎么办?碎片化处理。我们会将其切割成几个片断, 逐一呈现, 犹如播放连续剧。学生在大量内容冲击下, 必然会引起注意力匮乏, 难以进行复杂深入的思考, 所学知识缺少贯通。

面对这些问题, 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 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发现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产生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是可控的。我们认为, 通过科学地、有意识地规划运用, 不仅能发挥微课的优势, 也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不被碎片化。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谈谈应对策略。

精准切割:分解课程知识点

知识体系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 一个知识点孤独地留在大脑中, 便成了碎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制作微课往往随心所欲, 把自认为重要的、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大的或有趣的做成微课;而对于简单的或不重要的, 则随堂带过。这样,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跳跃、断裂、缺失现象, 形成碎片化的知识。因此, 在开展教学前, 我们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 将某个专题、某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 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 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 即由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的微课组成微课程。例如, 在教学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子作文”时, 可以根据单元目标, 把知识切割成“认识Word”“文字删改”“字体设置”“段落设置”“背景设置”“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插入”等节点, 制作成系列微课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Word各个操作要点, 为制作一串完美的“珍珠项链”准备好所有素材。再如,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网络与生活”, 可以将单元内容切割出“网上学习”“网上阅读”“网络工具”“网上购物”“网上旅行”等知识节点制作微课 (如图1) , 比较完整地列出了网络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几个应用, 形成了网络应用系列微课程。

及时梳理:构建完整知识网

我们所说的知识,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知识点, 二是联系。知识点就如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结点, 联系则是把这些结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 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点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广度, 联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深度。如果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那么即使学生只知道一二三, 他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 得出四和五, 甚至六, 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考。但如果学生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 即使他知道了一二三四五, 也是没办法得出六的。因为学生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以便明确单元知识点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在操作上, 可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等工具, 指导学生进行整理, 将每个知识碎片变成一个网点, 结成一张彼此联系的知识网。如“电子作文”这一单元, 可在学完所有知识点后, 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图2所示, 把“Word的应用”分为字、图、打开、保存四个模块, 每个模块下又分解成具体几个知识点, 通过对模块直观地学习, 所有知识点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网状知识框架逐渐形成。

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知识点

每节微课所传授的知识点, 就像一块块积木交给了学生, 学生能不能将这些积木搭成一个美丽的建筑, 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手中每块积木的形状、颜色, 激发学生搭建手中积木的欲望并搭建出美丽建筑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通过布置有趣的综合性任务, 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达到对知识片断的融会贯通。在教学“电子作文”这一单元时, 作为综合练习, 我们安排了设计文集封面和汇编作文集两个综合性任务。其中“设计文集封面”检验的是“图”这一模块的知识运用, 涉及艺术字的插入、图片的插入、文本框的插入等技能, 同时综合了美学能力的培养;而“汇编作文集”主要检验的是“字”这一模块的技能, 涉及文字录入删改、字体设置、段落的设置等, 也有适当穿插“图”模板的技能。通知综合性任务的练习,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碎片化知识的有序积累, 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再如, 五年级上册“多媒体世界”一单元, 通过微课学习如何采集声音、管理我的数码图片、进行图片剪辑、轻松调节图片、MIDI音乐变化多等一系列内容后, 安排了“制作电子相册”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给暂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来一次集训, 促进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的快速整合。

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教学手段

微课 (这里指非课堂实录型微课) 目标比较明确, 指向比较单一, 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 快速教会学生某一知识技能, 减轻教师重复机械的劳动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于是, 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把微课呈现或发给学生观看后, 马上让学生开展实践操作, 再也不愿多作讲解。这也导致了学生所获得知识的碎片化。他们只会依样操作, 却不知为何要如此操作。学生们都依样画葫芦地完成了作品, 但一遇上实践操作, 需要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时, 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微课虽好, 却也不是万能的。因此, 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 恰当地混合使用微课与课堂实录等教学方法, 就能扬长避短, 获得统合综效的结果。例如, 在需要呈现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时, 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而需要记录师生的行为时, 则可以通过课堂实录来实现。比较而言, 微课聚焦内容, 更适合在说课、课前预习、课中突破难点、课后巩固扩展等场合下使用。课堂实录和教学视频切片则更适合在教研室集体磨课、评课、课后反思和教学诊断等场合下使用。

微传播时代的网络信息窄化解析 篇8

一、网络信息窄化与微传播时代

(一) 网络伴生的信息窄化

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和快捷、广泛、互动的传播特征, 使“地球村”和“海量”信息传播成为可能。但当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越来越多元的时候, 人们却可能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也可能“因此眼界窄小, 或只沉溺于固有的品味”, 这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 (Cass Sunstein) 在他的著作《网络共和国》里提出的“信息窄化”的概念。他认为, “网络让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 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 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 很多的网站也不和自己立场相反的网站链接。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的环境中, 信息应是多元的并且不是我们事先选择的, 在其中我们还拥有一些共同的经验。”[1]

这本深谙互联网革命性影响的书出版于2002年, 尽管那时web2.0才刚刚冒头, 但随着Blog、SNS之类的应用普及, 特别是随着微博 (Micro Blo g) 的横空出世, 凯斯·桑斯坦所描绘的信息窄化现象正在成为现实, 他所关注的内容越来越被证实富有预见性。

(二) 微博引发的传播革命

微博, 即微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 截至2010年1月份, 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

微博在中国国内的出现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 国内陆续出现了一批微博网站, 如饭否、做啥、叽歪、嘀咕、腾讯滔滔等, 它们在界面和操作方式上与Twitter多有相似之处。但因微博尚处于探索时期, 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下, 由于盈利模式和应用模式的相对单一, 以饭否为代表的一些微博客网站走向关闭。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9年8月, 网络巨头新浪网加入微博领域, 借助网站平台及名人资源优势启动内测, 引来众多网民的关注与参与。短短一年之后, 新浪微博已有203种应用推出、近百万个V账号、每天近千万条微博发布, 网友活跃程度非常高[3]。随后, 搜狐、网易、腾讯等也都纷纷开通微博功能, 网民在线行为从“论坛热”转向“博客热”后, 再次转向“微博热”。并且, 由于微博140字的简要性、随手拍随手发的直观性、手机客户端的便捷性、写转评发的参与性等特点, 使微博引发了一场传播革命, 以之为核心的微传播时代应运而生。

二、微传播时代信息窄化的原因和表现

微传播时代的网络信息窄化, 其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微字数限制信息的三维拓展

微博有别于其他网络传播最显著的特点是“微”, 即以小于140个字的文本进行事实、情感和观点信息的传播。这种限制顺应微传播时代受众在信息高速节奏下多信息、快生活、碎时间的阅读需求, 是微博的核心优势。但也正因如此, 使微博原发信息在内容的长度、关联的宽度、思维的深度拓展上受到局限, 事实难免挂一漏万, 情感时有错位宣泄, 观点或将偏颇极端。一些前无因、后无果的孤立事实, 和背景缺失、更无前瞻的传播, 极可能使媒介素养低下的网络受众, 很难获知事实全貌, 做出理性判断。微字数, 成为信息窄化的基本源头。

(二) 裂变式传播放大“沉默的螺旋”

围观就是力量, 转发就是态度。微博开发的核心功能———转发, 使微传播时代的“裂变式传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微博信息的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一对多”的群体传播、“推”“拉”并存的网络大众传播, 而是核裂变式的“链式反应”。这种裂变式传播具有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扩散优势和传播效能。随着新浪等门户网站的微博传播力不断扩张, 微博加“V”成为一种独特的运营方式。名人、明星被率先拉入“V阵营”, “V”成为微传播链式反应提升可信度和公信力的符号性标志, 也成为各类草根微博主趋之若鹜的不懈追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网民, 或因此成为网民信赖的某方面或某话题的意见领袖。

事实上, 德国学者E.诺依曼 (E.Noelle-Neumann) 认为, 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多数传统媒体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播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 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 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 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 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4]“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世界并没消失, 还随着微博的降生而更加突出:首先, 一个名人哪怕很不经意地发布一条关于生活琐事的微博, 瞬间就可能被成千上万次地转评, 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微博发出的声音却十分微弱, 甚至久无回声, 因为害怕孤立则可能永久沉默, 那些开博不久就基本冬眠的微博, 很多就属此类;第二, 即使是草根微博, 那些经常被转发的微博主也会在享受微博体验快感的同时, 更加大声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应者寥寥的微博则会慢慢走向“沉默”;第三, 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后, 微博世界里可能会充斥有关于此的诸多信息, 无论意见领袖还是跟随者都会乐此不疲, 因为在这样的信息表达里会有体验和成就的快感, 而其他信息则会因为“沉默”而被淹没掉。基于如此三点, 微博活跃人物和热点事件的同质化信息会在网络受众的视线里, 以裂变式的传播“窄化”网络信息。

(三) 有限关注的碎片化信息窄化受众视野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 受众对信息的收集和浏览一般会形成某种定势, 例如通过选择固定的几个门户网站、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博客、打开个性化的论坛, 形成和网友之间的互动。互联网的特性是使得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信息, “拉”出自己想看的信息进行浏览或发言, 这样的特性使网络信息传播带有明显的选择性, 它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却容易造成信息窄化, 从而使受众根据被窄化了的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产生不利影响。特别在微传播时代, 微博是通过网友间的彼此关注来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传播的, 而微博的关注人数是有限的。因为微博是一个私人化、自主化、普泛化的自媒体空间, 网民发布的信息既可能有新闻事件, 也可能有风花雪月, 还可能有个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甚至会有无端的牢骚和怨气。如果一个微博关注的活跃人数多于1000人, 该微博页面则会呈现出“信息海洋”、“信息垃圾”或二者杂糅的状态, 网民很容易在诸多的信息中迷失。即使不被迷失, 也不可能阅读所有信息。如果感到难以从海量信息中便捷找到自己需要的价值信息, 就会取消一些关注以免遭信息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 长久接收一些固定微博发布的碎片化信息, 其信息接收就很容易就被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 无疑会对受众的信息视野产生不利的窄化影响。

(四) 自由关注和拉黑功能导致“小团体思维”

网络传播的先进性和力量源泉集中体现在受众的互动参与, 在参与中聚集民意, 继而形成舆论, 产生民聚的网络力量。在微传播时代, 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窘境凸显, 网络媒体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全民记者”的概念正在由“可能”变成“现实”。随着3G的快速推进, 举起普遍带有摄影摄像功能的手机, 微博便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的“第一直播者”、真相的“第一披露者”、隐情的“第一监督者”,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言“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些事件的传播和评论的参与, 都是在彼此关注的网友间循环、多向、裂变式、互动进行的, 由于前面所述关注的有限性, 加之关注的自由选择性和拉黑功能的便捷使用, 注定了微传播的小范围特性。因为, 人们普遍喜欢和有价值认同感的人集结一起, 力图在相互呼应中找到“知音”, 其结果必然是信息的窄化循环, 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对一些事件很难形成客观理性的评价。更有甚者, 因为微博关注的添加或取消的自由性特点, 一些网民甚至会对和自己言论不和或有相反意见的微博, 实施拉入黑名单或取消关注, 主动屏蔽不同观点, 导致意见趋同的“小团体思维”, 从客观上人为造成信息窄化。

三、微博传播力构筑及信息窄化的影响

(一) 微博传播力构筑的三元要素

媒介传播力是媒介生产力的核心。关于传播力的概念,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知和表达。有学者提出, 媒介传播力是“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5]本文认为, 从理性的层面分析, 就微博而言, 其传播力是由三元要素构筑的, 即:关注带来的凝聚力, 形象发散的影响力, 品牌构筑的公信力。

微博既然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营的自媒体, 就理应按照媒体运营的基本思路去谋划和运作, 方可不断扩大传播力。只有那些通过市场细分明确受众定位、内容紧扣定位的微博, 才能可持续地吸引目标粉丝的关注, 以个性化的凝聚力牵引他们的注意。不被关注的微博没有凝聚力, 不能牵引受众的目光, 发布的任何信息便不可能产生传播力。受众被凝聚到微博后, 粉丝的大量聚集无疑会因为“从众心理”的客观存在, 产生凝聚更多粉丝的力量。但要使真正的粉丝忠诚度极高地关注你, 并积极参与转发、评论互动, 形成链式反应, 微博发布信息的质量、评论新闻的水准、坚守真理的勇气、遭遇危机时的气度、微博运营的技巧等等, 都可能通过只言片语或一张图片、一个网络符号在网民中形成某种特定的形象, 良性形象则可以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力, 并通过粉丝的参与和传播迅速发散。坚持不懈的良性形象传播,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效应, 便可形成粉丝信赖的微博品牌, 构筑传播力最核心和本质的公信力。

(二) 信息窄化对微博传播力的消解

如前所述, 微博140字的简要性、随手拍随手发的直观性、手机客户端的便捷性、写转评发的参与性, 使得微博的使用门槛很低, 加之“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从众心理”、“协同过滤”等因素的客观存在, 只要坚持发布和转发有明确定位的内容, 很容易就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粉丝, 甚至成为颇有局部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因为潜藏在微博传播力构筑三元要素背后的作用机理, 其实是网民便捷参与的存在感、体验感和价值感。

微博的信息传播圈也正因为上述理由, 注定是由“小众构筑的大众传播”。尽管一些名人明星微博可能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粉丝, 但在飞速增长的1.95亿微博用户中[6], 这些毕竟只是少数。在一个个小众形成的微博人际圈内, 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微博和信息, 并对此深信不疑, 对喜欢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乐此不疲。特别是微群的建立, 使信息窄化加剧, 坠入其中的网民客观上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另类“井底之蛙”, 长此以往, 极可能导致对整个社会的认识错位和判断失真, 形成社会整体价值观因离散带来的缺失, 甚至破坏对现实社会的基本共识。这是微博独特优势产生的凝聚力导致信息窄化效应而反转于对自己优势消解的无奈现实。

令人不安的是, 微博信息窄化传播的如火如荼, 很容易形成自由度的极度扩张, 导致披着民主外衣的网络暴力。在网络这个高度开放的虚拟空间里, 用户超越国家、民族、信仰、贫富、政见的局限, 都可以在平等的“圆桌会议”上进行对话, 自由地获取和传递信息。个人传播者有了能够充分享用传播权利的可能途径, 以往的传播特权正在弱化, 非新媒体时代的监管体系受到冲击。网络民意和民主在得以充分表达的同时, 一些在信息窄化背景下滋生的信息, 包括个人隐私、虚假报道、谩骂中伤等等, 会以披着民意甚至民主外衣的方式制造网络暴力, 这些声音行走甚至爆发于网络媒体之间, 造成严重负面影响。2010年12月, 新浪微博上“金庸去世”假新闻的传播沸沸扬扬, 就是典型例证。这让我们警醒和深思, 应该如何应对微传播中因话语权管理困境而造成信息随意的不良效应。因为这样的事件严重损坏微博的形象, 遏制微博影响力的发散。

信息窄化对微博传播力的影响, 对社会可能或正在造成的危害, 究其因, 从根本上说是媒介素养的普遍缺失导致的微博公信力构筑艰难。

网络极度自由带来的负面效应, 使得有识之士呼吁自由之上的游戏规则, 因为只有有规则的自由, 才是理性、建设性、有利于网络媒体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良性自由。微博的低准入门槛、超简单发布方式等特性, 使任何人都可以注册账号, 成为新闻的第一“发言人”或“评论人”。这对传统的传播生态和传播形态产生了颠覆性冲击, 催生了微博问政、网络民主和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等一系列符合现代文明诉求的思想和行为, 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网民媒介素养的普遍缺失, 其窄化的信息和非专业的信息判断处理方式, 使得发布传播的信息极可能片面甚至失真, 而微博传播的“链式反应”使其具有超越常态的巨大传播力,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范管理, 随意发布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则会形成对网络道德的践踏, 对网络传播秩序的破坏, 对网络媒体公信力和价值形象的毁灭, 彻底消解微博传播力, 甚至构成对社会稳定和价值体系的毁灭性颠覆。

四、应对信息窄化负面效应的策略

今天的微博发展尚处于上升期, 但因信息窄化引发的负面效应已经不容忽视, 本文拟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 发挥主流权威作用, 增强新闻媒体微传播责任

微博已成为具有自媒体、多媒体、全媒体性质和巨大传播力的新媒体, 成为新闻信息发布、围观、评论的重要平台, 甚至成为集结舆论、辐射社会、倒逼改革、监督政府、影响决策的重要通道, 上微博、转信息、发评论, 被公认为现代人一种很潮的生活方式。随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 许多传统新闻媒体也开始申请和运营自己的微博。据统计, 截至2010年10月12日, 共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7], 一些名记、名编、名主持人也通过微博与粉丝互动, 发布信息、交流情感、沟通观点, 既使微博成为联络传统新闻人与网民的桥梁, 也从彼此的交流中发现新闻、认知社会, 达到多向提升和共赢。在网络媒体特别是微传播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尚在构建的背景下, 主流的传统新闻媒体在微传播时代仍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因此, 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的微博, 应以强化微传播责任为己任, 着力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选择权威、主流、价值信息, 引领信息窄化背景下“全民记者”的碎片化传播, 在众说纷纭中发出独立、负责的声音, 帮助网民对热点新闻事件甚至对整个社会有一个相对准确清醒的判断。事实上, 被信息窄化的网民也渴望在信息爆炸的迷失中找到准确的方向和判断的基准。因此, 主流传统新闻媒体的官方微博完全应该, 也有可能为使网络舆论更多地回归理性和建设性, 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多元视角的存在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保持多元文化在互联网世界乃至现实世界的和谐共生, 避免信息窄化带来的视野窄化和情绪激化, 使大众传媒真正做到以主流文化引导人、多元文化塑造人, 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二)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提高信息甄别和传播能力

微传播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全民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当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候, 由于网民媒介素养普遍缺失, 面对纷繁信息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随心所欲等种种举动, 都会客观上带来信息迷乱, 使微博世界呈现出信息的“脏、乱、差”甚至“群魔乱舞”的格局。这既是信息窄化的必然结果, 又会加大信息窄化的恶性蔓延。因此,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很有必要。具体地讲, 应该从两方面加强媒介素养提升:一是增强对微传播时代的信息甄别能力, 善于在复杂的碎片化信息中理性判断、去伪存真, 并且从大量信息中找寻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围观、传播或评论, 而不是围着垃圾信息转, 甚至助推谣言的恶性传播;二是一定程度地提升媒介信息传播的专业判断和发布水平, 使传播的信息更加真实、全面、准确、客观、公正, 使原本窄化的信息通过有媒介素养的信息整合与传播, 而变得更加丰富、真实和全面, 还原事实真相, 理性判断真伪, 探求弘扬真理。例如, 在微博中散布的一些有关日本核辐射方面的谣言, 有媒介素养的网民看到这些信息后, 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广泛搜集和排列组合, 通过围观、转发或评论进行辟谣。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网民对网络海量信息的选择性和过滤性, 导致了信息窄化现象, 也同样可以通过对海量信息的选择性和过滤性来应对信息窄化。前提是具有最基本的媒介素养。

(三) 强化微博辟谣功能, 消化信息窄化的负面影响

信息窄化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虚假信息的传播, 和由此引发的谣言的泛滥性滋生蔓延。因此, 新浪等微博网站运营者通过开发辟谣功能, 有效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明智之举。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 失实或不实信息混迹其中, 还有很多是无从考证、肆意恶搞的虚假信息。在新浪微博上, 微博小秘书、系统管理员等微博官方账号成为辟谣速度最快的账号, 并在登录后的微博首页开辟了“公告栏”, 进行“不实信息曝光”。当然, 微博的这种自我管理方式相对数以亿计的微博信息而言, 还显得功能十分弱小, 虽然一些信息被微博小秘书增设了敏感词甚至被删除, 一些谣言还是通过网友的互相转发而扩散开。因此, 可以设计某些应用以加强微博辟谣能力, 也可增加弹窗功能, 或以一小时话题榜、走马灯滚动等方式发布辟谣公告。对三番五次发布虚假信息或进行谣言散布的网民, 以账号限制、黄牌警告、红牌出局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 以规范网民行为, 使网民理性、负责地对待信息传播和评论, 将信息窄化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四) 动态管理关注对象, 有效拓展信息获取的范围

微博的信息选择是按照网民自己的想法设定关注的, 这与每个网民上微博的需求不同有关。关注社会的网民可能喜欢涉及新闻报道和社会问题探讨的微博, 有文学情结、小资倾向和时尚追求的网民则喜欢那些富含风花雪月和时尚内容的博客, 有的“玉米”“凉粉”则只关注有关李宇春或张靓颖的博客与博文。个人的好恶、兴趣和需求既帮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同时也使得我们生活在狭小的“信息圈”和“社区圈”里, 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窄化。网络交流隶属于精神, 一味沉迷网络容易使人偏离真实生活, 造成精神的极度贫乏和心理的营养不良, 看待问题的视野会更加窄化和偏执。既有如此认识, 适时刷新固有的关注, 在浩瀚的微博信息中击水中流, 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和信息触角的延展, 是避免信息窄化的重要举措。因此, 通过走出信息渠道局限在微博的藩篱, 常去门户网站甚至传统媒体逛逛, 也可以通过对所关注对象的动态选择、取舍管理, 来宽化和优化自己的微博信息来源, 预防固定关注所带来的网络信息窄化, 是值得推崇的举措。

参考文献

[1][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 4-5, 18, 139.

[2]申诗逸.论“微博”的传播特点与推广[J].青年文学家, 2010年第14期第246页, 第249页.

[3]北方网.现今国内微博迅猛发展已令Twitter刮目相看[EB].2010-08-20.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352-353.

[5]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7.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7月.

微应用化 篇9

一、我国私募基金的优势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私募基金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1. 政策支持。证券市场不断深化改革,IPO再次开闸、新三板蓬勃发展、注册制度改革推进都为私募基金发展注入活力。私募基金暂行办法的公布让私募基金成为正规军,各种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另外,“一带一路”等国家改革措施不断推进,也为私募基金发展提供了机会。

2. 机遇需求。私募基金以间接融资、债务性融资为主的时代面临变化,房地产行业、矿产资源等行业风光不再,面临调整。银行资本要重回资本市场,可能迎来大发展时期。另外,由于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居民收入配置权益性资产的需求提升。而且,私募基金对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能够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二)私募基金所面临的威胁与竞争

1. 规模较小。近年来,国际私募基金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业绩令人瞩目,其模式越来越受到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焦点。全世界的对冲基金数量有92%在美国、7%在欧洲,只有1%左右的数量存在于亚洲和世界其他剩余地区,美国是对冲基金的主要控制地。相比之下,我国私募基金规模还很小,截止到2015年4月15日,我国私募基金达到2.8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私募基金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6%。

2. 基础薄弱。当前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在协会登记的10098家管理机构当中,管理规模50亿以上的仅有105家,管理规模为0的是5733家。

3. 竞争压力大。私募基金生存的重要条件是资金来源稳定。我国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基金经理与资金方特殊的私人关系维系。如果没有客户的资金,私募基金则名存实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渐开放,我国的私募基金应当认真研究学习国际对冲基金的经验和技术,发展稳定的资金来源和风险控制技术。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较为活跃的也是一些国外机构。2005年以来,PE领域不断曝出重大的投资案例, 其特点是国际著名PE机构与国内金融巨头联姻且投资规模非常大。如国际著名的PE机构参与了中行、建行等商业银行的引资工作;凯雷投资集团对太平洋人寿投资4亿美元,并获得太保人寿24.98%的股权,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PE交易;美国高盛控股双汇集团70%的股份;日本软银向阿里巴巴注入资金2000万美元,助推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中获取34.4%的股份。

4. 专业人才不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高度结合的产物,人力资本的获取是其有效运作的前提。管理运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作为专业化要求很高的行业,高水平的管理机构、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在我国,由于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刚刚起步,缺乏充分实践,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真正懂得私募股权投资运作的私募股权投资专家极少。另外,具有战略眼光且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创业风险企业家的缺乏也制约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发展。

5. 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少数私募基金在《基金法》、《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上不到位,违反了《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以及《自律检查规则(试行)》。具体表现在:一是个别机构未执行发售产品备案制;二是个别机构未执行私募基金募集人不超过200人的规定;三是个别机构未执行私募基金不准对外宣传的规定;四是个别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对外发售产品;五是个别机构产品发售期超过规定期限;六是个别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产品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未按规定报告高管人员变动等重大事项;七是未按照合伙协议约定支付投资本金和约定收益为合伙人办理退伙;八是个别私募基金设立的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及时办理工商登记;九是个别机构在资产管理合同未成立生效的情况下,下达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指令,违反了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完成备案后资产管理合同才能成立生效的规定。

二、加快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建立引导投资基金

为加快私募基金的发展,我国在财政资金与私募基金的合作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建立了产业引导基金,对引导私募基金加大创新、养老等产业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要切实利用财政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参与并引导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专项用于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基金,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各类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政府与社会合作项目投资建设,丰富和完善投融资渠道。通过放大杠杆比来刺激经济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化运作支持水利等基础设施、养老等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建设,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增加项目融资信誉,为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提供持续的投融资服务。

(二)积极拓宽私募基金资金来源

为适应当前我国由债权经济向股权经济转变的需要,加快私募基金发展,建议开放保险基金、社保基金、捐赠基金、商业银行资金、财政资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包括政府、银行、企业、社保、保险及个人和家庭资金在内的多元化私募基金体系,有效拓宽私募基金来源渠道,切实改变银行资金“一股独大”的局面,有效发挥私募基金对当前经济,特别是中小微及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私募基金管理人才培养

私募基金管理人才直接关系基金回报率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基金管理人才才能带来高收益。为此,一是在鼓励国内更多的企业家和金融界人才加入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同时,积极引进在海外私募股权基金从事过股权管理的人才,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打造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二是选派国内优秀人才到欧美等私募基金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三是加强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软银、黑石等世界著名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的沟通交流,建立定期交流和培训机制,学习其先进的投资和管理经验,不断缩小差距。四是强化高管人员培训。建议由证监会、基金业协会牵头,组织国内实力强、经验丰富的私募基金高管人员对国内现有私募基金管理人员进行基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内容培训,切实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当前私募基金发展的需要。

(四)着手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私募基金管理是一种专家理财信用契约,加强私募基金管理者的信托责任制理念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尽快建立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明确诚信管理职责、管理目标、管理内容,严格管理制度,加大违规责任处罚,切实提高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诚信意识,防范道德风险。

(五)切实增强合规风险防控意识

各私募基金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基金法》和《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控制职能部门,明确风控措施,切实发挥自身风控委员会、合规风控部的职能,坚决纠正和杜绝各类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增强合规风险防控意识。

(六)加大私募基金依法监管力度

针对当前私募基金运作中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证监会、基金业协会要切实加大对私募基金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对私募基金公司执行《基金法》和《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执行不到位或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及时在基金业协会网站上进行公布。对列入黑名单的基金公司在限制其相关业务的同时,严格按照《基金法》和《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依法进行查处,切实规范私募基金发展。

微应用化 篇10

一、生命在生活中展现

生活是生命之根,是生活的安身之所。生命的发展和生命化教育的实施也必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只有回归生活,实现和生活的整合,才能凸显生命的灵动。

在当今社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生活得更好。但我们却看到,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与生活又逐渐被分割成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与生活脱节。学生进入学校就等于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中,面对的是一本本的教科书,为成绩、为分数而努力,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令人担忧。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重要命题,就是针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隔离,丧失生命的意义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杜威认为生活中不能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人是为了生活才需要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的。[1]而学校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为了打破当时学校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藩篱,杜威要求“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2]只有当学校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校成为一个理想的教育场所,因为学生在雏形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才能够深切地感受并了解到时事、观念和原则。教育是具有社会性的,只有教育反映并且超越社会才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改变生活。

“教育即生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也可以说生活是教育最好的课堂,而教育的最终价值是更好地生活。“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3]这也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

二、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

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无法取代的。对生命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肯定个人特有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等,以最恰当、最符合天性的方式来塑造人。

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少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的意识,少有自主发展意向的。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束缚,更使得我国教育多年来造就的人才是高分低能的“书本”人才。而杜威是十分抨击这样的教育的,他重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提出:“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把个人的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的生长依赖于个人的差异。所以,一个民主主义社会要符合它的理想,就必须在它的教育计划中容许个人自由,使个人特殊天赋和兴趣得到发展。”现在杜威的这种思想依然存在着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在教育目标上,杜威提出必须考虑受教育者个人的固有的活动需要,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现有的状况,促使受教育者在“经验中学习”,得到“生长”;在教育内容上,杜威提出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出发点考虑教育内容;在教育对象上,杜威把学生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学生个体是“社会的个体”,社会是“个体的社会”,学校应当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活动以实现社会化的团体;在教育方法上,杜威强调让儿童个体亲自去做,在“做中学”,在做中“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因为教科书是死的,而学生却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杜威的这些思想和我国目前新课改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而不只是重视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价值,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我们现在提倡的发现和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以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生命的发展

生命化教育虽然也传授知识、开启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要点化、润泽生命,确立生命的价值向度,陶冶人的精神世界,顺应人的生命自然,最终成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赢得自由,这是教育的深层使命。

为了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提高,人就需要得到发展,而生命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因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命题。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换的过程,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同时人的发展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不仅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而且是生命中各要素,包括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等的和谐统一。所以杜威非常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他认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4]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通过儿童的兴趣发现显示其不同特点和能力的信号,并加以引导,使之发展成为学生闪光的才华,提升生命整体的价值。

杜威对生长性的提出扩大了人发展的空间,使教育从一个封闭的、狭隘的空间扩大到无限可能。每个人的发展无止境,教育也不会停滞。这种思想与“终身教育”息息相通,这种思想给个人和教育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在我国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中小学的教育理念、教与学的方式正处在转型时期,重新审视和学习杜威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我们依然可以聆听到许多的有益的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有用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得到许多的启迪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米成.教育即生活:闪烁在新课程中的光辉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2]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9-60.

上一篇:飞机胶接技术下一篇:电气设备接地